扶贫开发问题调研报告

2022-11-15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扶贫开发问题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扶贫开发问题调研报告

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1 政策问题。关于贫困范围和程度的认定。 2 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目前实行的是中央、地方分灶吃饭财税体制,县(贫困县)这一级的财政状况堪称吃饭财政,甚至连保吃饭都很困难,因此,就造成了县、乡财政在现行财力情况下根本无力安排财政配套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在这种开发资金发生空缺的情况下,就形成了国家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状态,最终将对实现扶贫开发目标打了折扣。

3 管理体制问题。目前,政府扶贫机构设置仍存在体制不完善、管理不畅问题。从中央到乡村,战线太长,中间环节太多,路途消耗太大。由于政府扶贫部门只是政府议事协调机构,有许多具体的扶贫工作是由多部门管理、实施的。使得各类扶贫资金种类多、渠道多、投入分散,职权不一,甚至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扶贫资金的合力,降低了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贫困乡村均位于山区,立地条件差,开发难度大,做同样的项目,尤其基础设施建设,山区的项目投入量要高于立地条较好的平原地带数倍。再加上需要扶贫开发资助的范围较大,需扶贫资金量也是巨大的,故目前给予的现行扶贫资金远不能满足需要。如通过实施多年的易地搬迁工程已投入了不少的资金,但截止目前,完成的搬迁人数仅占实际需搬迁总量的47%(原计划搬迁人员总数为3690人),尚有半数以上的搬迁任务,可见还需一笔较大的搬迁资金投入。

5 自然障碍因素。恶劣的自然条件是导致一方贫困的客观原因,同时也是扶贫工作的重要障碍因素。主要包括:

(1) 生态脆弱堪忧,环境亟待改善。有些区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正在加剧;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无限量施用;冶金、矿产、采选等工业企业的废气、废水无处理排放;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日益增加的机动车辆导致城区大气质量明显恶化。这些污染因素的存在和水土流失的继续,就决定了生态的脆弱性,使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对农民发展生产构成了威胁。

(2) 立地条件差,增加了开发难度。贫困村庄大多位于立地条件极差的区域,土壤瘠薄,露石裸岩,沙化严重。给扶贫开发带来极大难度。

(3) 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多年持续干旱少雨,地下水补给短缺,地下水位下降,许多农田机井干枯;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大;从而导致农用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将直接影响农民生产,难以实现自给自足。

(4) 自然灾害多,注定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多年来,全县农业自然灾害频发,无论是农作物受灾面积,还是成灾面积,或成灾率均呈上升之势。尤为突出的是农业旱灾日益严重,已成为农业的主要灾害。自然灾害已成为农村反贫的重要因素之一。

6经济基础薄弱,扶贫开发后劲不足。我县是革命老区,山区面积大,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差。虽经几十年的建设发展,但经济发展水平还远低于其它市、县、区。经济基础较薄弱的突出表现为资金不足或严重短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村小学尚有2%的危房校舍急需改造。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无论是资源开发还是项目建设,均是一个不可回避而重要的制约因素。

7 社会化服务不到位。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社会化服务,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是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县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还远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体系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尤其是乡村两级的社会服务组织松散,甚至有其名无其实,多数只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技术示范、推广服务上,而在资金融通、信息咨询、市场开拓、培育龙头、中介服务等方面严重欠缺,有的中介服务“打单帮”的多,组织程度低,功能弱化,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大。

8 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农田水利设施状况令人堪忧。灌溉主干、支渠及田间毛渠失修;机井配套不完善;井房破漏、露天井现象还很普遍;常年干旱导致不少机井干枯,尤其山区贫困乡村,水利设施亟待开发和完善。农村通信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农村电话普及率不足县城的50%。公路等级低,等外公路仍占有较大比重,尤其村级路运载能力差,尚有近百公里需要硬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山区贫困、经济落后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

9 经济发展环境仍需改善。为优化包括投资、市场和交通在内的经济发展环境,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也时常出现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市场管理存在重收费、轻管理、费税较高等现象;交通运输乱卡、乱罚、以罚代管、或以完成上级规定罚没收入指标而查、堵、罚的现象仍很严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是屡提屡不验的问题。经济发展环境是影响一方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制约因素之一。

10 人力资源问题。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普遍较低。单就贫困山区而言,农民的文化程度就更低了,再加上有文化、有技能的人不愿去山区工作,就导致了贫困乡村人才科技的匮乏。多数山区村因受地理、经济和科技条件的制约,仍然延用着传统的耕作方式,费时费力,生产效率低,产出效益差。 扶贫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1 完善扶贫开发政策

建议国家制订《反贫困条例》或《反贫困法》,把因诸多因素导致的反贫群体及时被纳为扶贫对象,建立一个“即贫及扶” 的动态扶贫模式。

扩大扶贫范围,对在十年规划中符合贫困村条件但仍未纳入的应出台相应政策予以扶持,对那些因灾、因病、因教育消费等原因造成的返贫人群均应纳入政策扶植。适当提高扶贫对象的界定标准,并逐渐与国际接轨,以使扶贫政策能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

对那些退耕还林的贫困户,由于退耕还林补偿政策到期而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收益还不明显,面临着收入减少和缺粮吃的困难。建议对贫困村退耕还林户适当延长补偿期限的政策。

2 加大投入力度

提高贫困村的扶持标准。贫困村需要解决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贫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按目前国家投入到各个贫困村的无偿资金数额,加上贫困群众的投工投劳投资,很难完全达到脱贫目标。建议国家增大扶贫村的国补资金数量。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加大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力度。改革中国农业银行独家投放扶贫贴息贷款模式,可以确定农村信用社、农发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从事扶贫贴息贷款业务,走“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引入竞争机制。易县推行的孟加拉GB小额贷款到户扶贫模式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坚持统筹社会扶贫资金,用于弥补政府专项资金的不足。

强化落实地方政府配套扶贫资金,以确保扶贫项目开发到位。

充分发挥企业、知名人士、民主党派等的力量,献计献策,出资助贫。

注重国际扶贫工作交流,引入外资以增强扶贫活力。

3 强化扶贫资金管理与使用。在现行扶贫资金管理体制下,资金使用必须实行“阳光工程”。依据全县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和年初制定的计划,全县一盘棋,统筹安排,捆绑使用,确保重点,突出效益。严格执行公告、公示和报帐制度,接受群众监督,保证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公开透明。扶贫资金要严格按省市要求,专户储存,避免资金外流和挪作他用。建立对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的检查、监督机制,对其进行阶段性审计,及时报告,以避免随意变更、滞留、挤占和挪用。

为从根本上解决扶贫资金“路途消耗”问题,避免个别部门和个人从中渔利,建议政府部门将被扶贫对象(农户)到指定银行开个人账户,中央财政将扶贫资金通过各级银行直接拨付到户或项目单位。政府部门要重点强化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督导与监察,建立较完备的扶贫资金使用监督管理机制。这样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百分之百的扶贫资金完成百分之百的扶贫目标。

4 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

围绕发展农村产业做文章,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质量,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脱贫目的。围绕发展农村产业,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1)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按“一村一品”定位,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产业。经营结构, 以种植为基础, 提高林、牧业比重。品种、品质结构,重点解决优质产品比率低、 产出率低的问题。 种植业重点推广优质麦、高赖氨酸玉米、高淀粉玉米、抗虫棉、低酚棉、黑芝麻、小杂豆等优良品种; 养殖业以发展瘦肉型猪、肉牛、小尾寒羊、皮肉兼用兔、肉鹅、柴鸡等畜禽; 林果业突出发展磨盘柿, 兼顾发展名、优、特小杂果。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 强化非农产业发展。积极扶持以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为重点的加工业;加强小城镇建设, 吸引并积极引导大批农村剩余劳力进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

(2) 注重农业新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体系,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给予专项补贴。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推广。建立县、乡、村三级科技示范网,在进行县级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同时,各乡镇均建有1~2个体现本地特色的科技示范园,各村扶持不少于5%的科技示范户。

(3) 引进、扶植农字型龙头企业。扶植发展龙头企业是实现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使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这恰恰是我县扶贫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应给予重视。

(4) 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多年来,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距产业化发展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应加快现有5500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管好、用好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加强山区、丘陵蓄水池、水窖、塘坝、扬水站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推广管灌、防渗垄沟、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开发农村新能源,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完成全国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使全县小水电站达到11座,总装机2.82万KVA;电话普及率35%。

(5) 完善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市场是带动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改扩建厂东关农产品、狼牙山果品、大巨肉牛三个专业市场,完善易州小杂粮、塘湖肉牛区域产地市场;大力培育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发展民间经纪人队伍;建立健全农资物流专营服务体系,建设连锁化“农家店”,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经营,改善农村市场环境。

(6)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重点,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农民自我服务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实加强县、乡农技、植保、种子、畜牧兽医、农机、气象等服务组织网络;完善县、乡、村农业专业协会,为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深化农村供销社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建立以易县经济网为中心,连接易县农业信息网等农业专业网站,以乡镇村信息为终端的全县“综合农业经济信息网 ”,为农民提供多方位信息支持。

5 人力资源开发

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是最终实现脱贫目标的根本。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故应多方位地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脱贫致富的基本技能。

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培养一代有文化、有知识的新型农民。

对现有农村劳动力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进行行之有效的农业生产基本技能培训,如对专项实用技术发明白纸到户、利用农村广播讲解、县电视台宣传讲座、《易水报》刊登等。以最直接、最简便、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农民,不求理论,只求实用,达到即使不识字看不懂,旁人一说即可操作的程度。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去农村就业并兼职,真正把他们所学到的现代专业知识贡献给农村,贡献给农民,这样就有望使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一个较快地提高。

重视发展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贫困人口重大疾病救助制度,一是从根本上控制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二是尽快提高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使之有充沛的体能进行生产活动。

加强贫困人口劳务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受益大,是促进贫困人口增收的快捷有效途径。要搞好岗前培训,确保输出人员基本掌握市场、政策和技能,达到培训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批的效果。

6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选好贫困村的领头人

有一个好的贫困村领头人是搞好贫困村整村推进关键。贫困村之所以贫困,除自然、历史等因素外,缺乏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一个大公无私、勤恳为民的领头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必须加强贫困村的村级组织建设,把自我创业和带民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到领头人的岗位,形成扶贫攻坚的战斗堡垒,这样就能使扶贫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村级班子长期较弱、确实无可选人才的贫困村,出台相关激励政策,从机关选拔一批熟悉农村工作、素质好、能力强的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以确保扶贫工作顺利开展。作者:易县发展改革局农业区划办公室 李志强

第二篇:扶贫开发工作存在问题的表态发言

满世界都在扶贫。指标没完成怎么办?不好意思,请做检讨

发言。

扶贫工作存在问题的表态发言

(2017年7月13日)

各位领导:

我代表XX县委就扶贫开发问题做深刻检讨:

一、正视问题,全面整改。在2016年☆☆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指出了XX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关于违规违纪案件高发频发问题。2016年,我县纪委查处惠农补贴、泥草房改造、扶贫救济领域积案☆件,其中2012年之前☆件、2014年☆件、2015年☆件(20

16、2017年没有新发生案件),虽然违纪违规案件明显减少,但这也说明了我县在扶贫领域惠农惠民资金监管使用方面仍然存在监督检查不严、管理不够到位的问题。二是关于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成效差问题。在资金管理使用上,由于产业项目实施主体相关手续进展较慢,危房改造审计验收较晚等原因,资金拨付及项目完工率没有达到国家要求。2016年的☆个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已于今年☆月末全部拨付到位,并将于☆月末全部完工。三是关于滞留套取扶贫资金问题。我县

- 1问责上力度还不够大,没有形成有效的震慑。

三、强化保障,堵住漏洞。下一步,县委、县政府将持续加大整改力度,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监督检查,从根本上解决扶贫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召开会议部署,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必议议题,从精力上、调度上,协调上、工作摆布上放在第一位,做到专题研究、专题部署。二是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党政同责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压实部门责任,逐级传导压力,通过抓正反典型剖析原因,发现个性和共性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三是加强监督检查,成立扶贫领域监督检查工作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纪检、审计、财政、发改等部门为成员单位,进一步细化现有制度及监督考核办法,确保监督检查取得实效。四是严肃追责问责,我们将持续加大对扶贫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管力度,通过专项巡察和明察暗访,及时发现扶贫领域违规违纪问题线索,严厉查处相关案件,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和零容忍态度,坚决杜绝扶贫领域各类问题发生。

- 3 -

第三篇:麟游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问题及对策

一、“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麟游县1993年被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县,2002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麟游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扶贫惠农政策,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减少贫困人口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创新机制,加大力度,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六大变化”:

一是以贫困人口减少为标志,农村贫困现状进一步缓解。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37万人,农村贫困现状进一步缓解,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二是以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为标志,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观。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6442万元,搬迁贫困人口1060户4875人,建房4782间9.56万平方米,建成整体搬迁点38处。共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36个,完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67个,完成投资3520.7万元,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三是以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为标志,产业扶贫成效突出。五年争取信贷扶贫资金8950万元,其中投放小额到户贷款6200万元、企业贷款2750万元;共启动互助资金项目村15个,发展协会会员1529户,互助资金总量达到290.4万元,累计投放到户205.74万元,破解了贫困群众发展主导产业投入不足的难题,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四是以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为标志,科技

扶贫力度逐年加大。五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88期,培训贫困户劳动力4.4万人(次),其中就业技能培训1593人,贫困人口科技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五是以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为标志,社会扶贫深入开展。五年间,共有10个中、省扶贫单位和45个规模以上企业在麟游县开展扶贫工作,累计投资491.1万元,为贫困村办实事92件;81个县级部门和单位为包扶村投资371.4 万元,办实事670件,加快了扶贫开发进程。六是以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顺利推进为标志,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2010年麟游县按照全省统一安排,把“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县上下通心协力,紧密配合,圆满完成了各阶段的工作任务。通过试点,摸清了全县贫困底子,探索出了“六步识别法”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10年,麟游县荣获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2011年3月,麟游县荣获全省“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先进县称号。

二、目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麟游县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统筹城乡发展、“三化同步”的要求相比,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首先,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529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1328元,仅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3% ,二者的差距很大。其次,全县有50个低收入村,有2.1万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28.4%,远远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比例,贫困面依然很大。再次,已实现脱贫的低收入人群,致

富基础很不牢固,发展动力不足,收入很不稳定,极易返贫,加之因残致贫、因病返贫等因素的影响,巩固扶贫开发成果的任务仍然很艰巨。二是基础差、底子薄,整村推进仍然处于低水平。麟游县自然条件差,发展后劲不足,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由于财政投入有限,捆绑资金量少且不能及时到位,群众投资投劳难度大,造成已完成建设任务的重点村建设标准低,整村推进仍然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三是大扶贫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一些干部、群众有弱化淡化扶贫工作的倾向。一些干部、群众认为贫困问题基本解决了,扶贫工作压力减轻了,思想上有所放松,认识上有所弱化,安排上有所边缘化,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对低保与扶贫的认识比较模糊,大扶贫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三、“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对策及措施

“十二五”时期是麟游县实现“打造关天能源新基地、建设和谐奋进新麟游,奋力挺进全省十强县”战略目标的关键期,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机遇期和转折期,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要突出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和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三大重点”;大力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贫困人口搬迁、互助资金、产业发展、贫困户能力建设、社会扶贫“六大工程”;巩固“十一五”扶贫成果,实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5万人的目标。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要实现“十二五”扶贫目标,必须在对策和措施上实现“六大突破”:

一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在重点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落实各级责任,整合各类资源,集中用于扶贫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改善贫困村

基础设施条件。特别要切实抓好千村贫困人口搬迁、“三无户”(无安全住房、无可靠收入、无依靠力量)安全住房和整村推进重点村工程建设,使全县低收入村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户人居环境有大的改观。

二是突出重点,扶持到户,在发展主导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扶贫到户方针,瞄准贫困群体,用足用活扶贫政策,切实发挥小额扶贫到户资金和扶贫互助资金在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中的推动作用,每年投放小额信贷资金1000万元,扶贫互助资金总量达到700万元以上,发放产业发展到户资金250万元,扶持贫困人口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20%以上。三是以人为本,强化培训,在提升贫困群众能力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抢抓煤田开发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好机遇,每年完成实用技术培训5000人(次)、扶贫技能培训300人,就业率和稳定就业率分别达到95%、80%以上,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四是多轮驱动,通力协作,在社会扶贫工程上实现新突破。加强联系和汇报,搞好协调与服务,为包扶单位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和工作环境,争取包扶单位、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扶持,着力营造大扶贫格局。社会扶贫每年完成投资160万元以上,到2015年达到800万元以上,力争达到1000万元,着力为包扶村和贫困户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包扶成效。

五是转变作风,抓点示范,在打造亮点工程上实现新突破。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把贫困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办,切实转变作风,经常深入实际搞调研,促落实,集中精力,扑下身子为贫困村和

贫困户办实事、办好事;把抓点示范与实施扶贫重点项目、与统筹城乡发展、与加快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集中项目、资金、技术、人力,抓典型、树亮点,每年至少抓好一个移民搬迁、一个整村推进、一个产业发展示范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力打造亮点和精品工程,辐射带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上水平。

六是加强领导,强化考核,在夯实工作责任上实现新突破。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健全党政领导包抓制度和考核机制,并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夯实工作责任。教育引导全县干部群众,强化大扶贫理念,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确保“十二五”扶贫开发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麟游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张海峰)

第四篇:屏山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屏山县委常委、副县长 李赐刚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把尽快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首要任务”的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当前屏山扶贫开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依据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思考。

一、当前屏山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全县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仍是当前扶贫工作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根据国家确定的贫困线新标准,目前,按扶贫监测统计口径,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建卡贫困人口还有18030人,新增贫困人口在1.2万多人,贫困人口总数在3万人左右。其特点,一是贫困人口分布广。他们主要集中在边远、分散的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乡镇,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教育、科技文化落后,生存条件极为恶劣,扶贫开发任务非常艰巨。二是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为因灾、因病、因残、因老、缺劳、超生、资源缺乏等致贫,致贫因素复杂,扶持成本高,脱贫难度大。三是贫困人口素质较低。据抽样调查表明,全县60%以上的绝对贫困人口没有初中以上文化的劳动力,由于缺乏“明白人”,导致发展无门路、生产无技术、外出务工难,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难度大。

2、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更难得到扶持。一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越是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越多,需要得到扶持的面更大,需要建设的项目内容越多,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需要群众个人自筹的资金压力也相对更大,因此,项目很难落实;二是根据全县新农村建设、移民迁建、烤烟发展的要求,需要整合扶贫资金的要求更高,出现了不是扶贫资金在整合其他项目资金突出“扶贫”,而是其他项目资金在整合扶贫资金打造“亮点”,与扶贫本质的要求背道而驰;三是越贫困的地方和贫困群众的意愿很难引起各级重视,贫困群众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现象,因此,需要国家的特殊政策给予关注。

3、客观方面由于移民迁建等原因,影响了扶贫工作整体推进。一是县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所弱化。部分县级部门、乡镇定点帮扶工作流于形式;乡镇在申报扶贫项目、实施扶贫项目方面积极性不高,将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用于弥补其他项目补缺,而没有真正用于贫困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全县扶贫系统人员不稳定。县扶贫办抽调3人参与移民迁建,乡镇扶贫办近1/3的人员集中抽调从事移民工作,即使在岗人员也有2/3的精力用于其他工作,影响了扶贫项目实施进度、扶贫资金报帐进度。三是扶贫工作目标考核与其他单项工作目标考核力度差距拉大,导致乡镇和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

4、扶贫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够。一是国家在扶贫的实际投入上与当初确定“国重县”时的计划投入差距大。二是县级财政整体状况仍属于“吃饭财政”,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实施扶贫开发。2005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直接用于实施扶贫项目,但与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三是金融机构在支农资金的投入上,为了规避风险,真正的贫困群体很难得到扶持。

5、基础设施落后,制约扶贫工作的推进。一是在交通方面:全县尚有30余个村不通公路,现有的1000余公里乡村级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交通未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在水利方面:骨干水利工程少,多数病害严重,有效灌面少,全县尚有3万余人、2.5万余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三是在农户住房方面:全县尚有贫困户危、草房2000余户,贫困人口住房安全还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基础设施的脆弱和落后,严重制约了贫困村组和贫困农户的经济发展。

6、向家坝电站建设,给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由于资源和资本的双重匮乏及区位、交通等固有劣势,屏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以当今“按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下,市场对于屏山而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淘汰的机制。尤其封库停建后,不仅使库区经济处于凝固和停滞的状态,也使全县失去了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政策性减收和增支因素又不断增加,财政状况出现了雪上加霜的严重后果。当前和今后几年正是我县移民迁建的关键时期,面临艰巨浩繁的移民任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这些都大大超出屏山的实际能力,县级财力无法支撑移民工作开展的矛盾十分尖锐。

二、对策与思考

(一)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扶贫与移民协调发展。

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要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方针政策,按照国家扶贫《纲要》和省《规划》要求,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以“一体两翼”为载体,实施“整村推进”,同时,要立足屏山实际,结合新农村建设,科学、合理地统筹移民和扶贫、移民和发展,在努力破解移民世界性难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实施扶贫攻坚工程,使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构建和谐、幸福、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1、坚持把扶贫工作与移民工程相结合。一方面,要呼吁国家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更加合理的政策和更加人性化的措施,切实解决工程移民中存在的移民贫困化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正视当前工程移民工作尚难完全体现市场原则,补偿安置标准仍然偏低的现实,高度重视和充分前瞻,正确预见移民工作可能出现的趋势和问题,对现有贫困人口加大扶贫脱困力度,并积极整合各种政策和资源,使其通过移民的过程改善生活条件,增强生产能力,逐步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2、扶贫开发工作要在切实关注弱势群体的同时,更加注重扶贫效果。在扶贫项目布局、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兼顾公平、效率和效益原则,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充分发挥效益;要防止过于分散地配置、用好用活开发性扶贫的项目和资金,努力避免扶贫资金的低效运作。

3、要更加突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要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振奋精神、鼓舞志气,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充分依靠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同贫穷和命运抗争,通过奋斗来改变自身的生活。要避免使扶贫举措成为一种消极的机制,从而使少数人心安理得地依赖国家、依赖社会,把扶贫变成了扶懒、扶惰。

4、扶贫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密切结合。扶贫工作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寻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合点,致力于促进生产、促进发展,进而实现脱贫;农民只有在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并学会正确地运用市场手段,才能持续有效地解决增收问题,真正形成自我发展、自我脱困的能力。因此,必须着力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造小生产和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适应市场、参与市场的能力。

(二)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山区特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扶贫开发作为推进屏山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先易后难,突出特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抓好特色产业建设。新农村建设其核心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而贫困山区增加农民收入关键之一就要抓好特色产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屏山独特的气候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以茶叶、畜牧、水果、白魔芋等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主的重点龙头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进行系列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财政增税。

2、以改变山区发展环境为重点,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山区大都地处偏远,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这些重要的致贫因素制约和羁绊着扶贫、脱贫的步伐,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发展能力和进入市场的能力,加剧了山区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劣势地位,造成“贫困人口脱贫难勉强脱贫的巩固难”。为此,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贫困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移民迁城、专项设施复建和新农村建设配套政策,集中力量改善路、水、土等基础设施,努力消除致贫因素,着眼于屏山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改善,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提高生产能力和进入市场的能力。

3、以点面结合,着力抓好典型示范建设。要统筹思考,以点面结合为突破口,着力抓好扶贫与移民安置相结合的典型示范建设。一是积极创造移民安置与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相结合的模式。目前,我县正创造性地整合资源、捆绑资金向移民安置区倾斜,通过以点带面,引导农民自愿将零散分割的土地进行适度集中,以协议方式实施整体开发(其中按一定比例统筹调整作为移民安置用地),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增加土地的产出能力和承载能力,既帮助现有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又为安置移民拓展了土地容量。积极将新农村建设项目、库区生态建设项目和产业布局项目与移民安置统筹结合,力求走出一条项目实施与调地安置移民有机结合的新路子。二是继续整合帮扶资金,集中打造重点示范村。要继续发挥各级帮扶单位的自身优势和协调作用,为屏山实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协调项目、争取投入、捆绑资金、集中建设,保证每年打造2-4个以移民安置村为重点的新农村示范村,为接安移民和移民安置创造良好条件,为更多贫困移民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奠定良好基础。

第五篇: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市“项目扶贫、整村推进”战略实施几年来,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格局。扶贫开发工作由“输血式”救助向“造血式”帮扶转化。贫困群众收入有了较快增长,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致富信心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武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几年来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一、扶贫开发工作的现状

——人均收入稳步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2003年以后,西部山区农民实际年人均收入一直徘徊在400元至620元之间。通过帮扶,西部山区贫困村农民年人均收入已达到800元至1200元。贫困人口由2003年以前的9.6万人减少到2006年底的6.7万人;被重点扶持的 160个贫困村已有45个村实现整体脱贫。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贫困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近几年来,投资5000多万元,对86个饮水困难村的水利条件进行了改善。共兴建水池52座,水柜4800多个,新打机井12眼,机井配套30多眼,修建引水渠3.2万多米,新建扬水站1处,增加扩浇地1600多亩,使人均占有粮食有原来的120多公斤,增加到360多公斤;西部山区贫困村人畜饮水困难基本得到解决,其中有120多个村群众吃上了自来水。投资600多万元对所有贫困村电网进行了改造,户表以上线路全部进行了更新;2006年对管陶乡水磨头村变电站进行了迁建;为管陶乡宋江岩自然村建立了变电站,消灭了贫困村照明空白点。投资8500多万元对36个村58公里村级道路进行了硬化,对11个村24公里水毁道路进行了大修;对磁山至阳邑段出境路进行了改造扩建;对阳邑至管陶乡柏草坪路进行了重新整修;对25个村35公里街道进行了硬化;为解决群众生产资料进山、农副产品出山和脱贫致富以及旅游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文教、卫生、电视、通讯、科技、信息等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围绕“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科技扶贫”战略,投资2300多万元,新建高标准教学楼6座,对120多所小学进行维修和改造,并充实了160多名专职教师;对贺进、徘徊、阳邑等12所中学进行扩建,为学生就近上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投资500多万元,使贫困村都建有卫生所或医疗室,对西部山区7个贫困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造,并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镇和大病不出市”的目标。同时,强化信息网络建设,使所有贫困村基本实现了“三通”,即电灯、电话、电视。另外,贫困山区文化生活也搞得丰富多彩,节庆日各村都开展了“闹花灯、唱大戏”等种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项目扶贫、整村推进”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初具规模。通过几年的扶持,已搭建了三个平台(晶品果业有限公司、金诺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山岱王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新建了一个农牧业开发基地(玉皇山);二个种植园区(沙名、铺上);二个养殖小区(以吕天井村为中心的养牛小区、以石井河村为中心的养鸡小区);6个大牲畜养殖专业村(武庄、王庄、没口峪、大水、东交、石河湾);5个养猪专业村(寺峪沟、苑府、西洼、坟交、苍洞沟);1个养羊专业村(马庄);10个养鸡专业村(道沟、前渠、禁坡、牛心山、绿树沟、达衣岩、大屯、大水交、马名、新安庄);10个种植专业村(豹子峪、七水岭、赵南庄、前里甲、杨庄、渠沟、庙庄、南坡、大娥峪)。

——劳务输出不断扩大,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通过部门协调,人才市场推荐,厂矿企业录用、工商户招聘和外出打工,累计输出劳务2.3万多人次,是2003年以前的五倍。仅柏林村在普阳钢厂上班的人数达800多人,人均月工资达800元以上,实现了“外出一个工,脱贫一个户”的扶贫效果。有的劳务工还购买了手机、摩托车等高档商品,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旅游开发初建成效,欲开发的旅游景点不断增加。2003年的西部山区,旅游景点只有10处(号称:十景八线),而且规模小,项目少。通过大力扶持和开发,2006年底旅游景点已发展到15处(包括遗址传说和人造景观),为武安创造旅游城市不断增光添彩。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种优育进一步更新。结合西部山区实际,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广和引进与市场相适应的农副优良品种。大力开发耐旱、抗倒伏、高产量的无公害谷子、蔬菜和优种核桃、花椒、黑枣、柿子及药材等。新增核桃树苗800万棵,花椒600万株,无核黑枣30万株,柿子20万株,其它苗木1000多万株,形成连片开发的经济格局。另外,使荒山和撂荒地得到了有效开发和利用。

——工作思路与时俱进,扶贫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随着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转移,结合武安实际,2003年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和试行15个“整村推进”试点,2005年3月26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武字(2005)27号《关于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意见》提出了“项目扶贫,整村推进”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扶贫开发新思路,并在全市引起强烈的反响。全市申报“整村推进”项目达160多个,其中有45个项目得到了重点扶持。2004年11月14日和2006年11月7日先后在管陶乡和磁山镇召开了“整村推进”现场观摩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上成就,标志着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明确,措施得力,出台政策得民心、顺民意,贫困村干部和群众的整体素质和增收意识进一步增强,大干快上的干劲明显提高,使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步伐又朝前迈出了一大步。

二、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领导重视。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经常过问和亲自参与扶贫开发各项活动,不断充实和加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研究方案,制定措施,并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36名市级领导,分别建立扶贫联系点。市直部门和对口帮扶单位及企事业单位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和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受到了好的效果。

二是落实规划。为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武安市2001年—2010年扶贫开发十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各乡村也因村因地制宜,制定了“长抓林、短抓牧”和开发剩余劳力、搞好劳务输出的经济发展规划。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抓好落实,基本做到了规划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乡乡有规划,村村有工程,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任务”开发格局。

三是用足政策。为促进贫困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根据党的先行农村经济政策和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先后出台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西部山区开发的意见》和《关于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和重点村扶持力度的意见》、《关于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年度计划。明确提出了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扶贫,市直部门根据业务特点对贫困乡村给予人、财、物、科技、信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该优惠的优惠,该配套的配套,该服务的服务,保证扶贫项目顺利实施,文件明确规定了贫困乡村新开发的扶贫项目三年内不纳税,以后如有困难还可以继续减免。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加大投入。为解决贫困乡村和贫困户项目资金不足问题,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配套资金实行重点扶持。2004年财政投入120万元的基础上,2005年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50万元,2006年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已达到460多万元。

五是制定措施。为调动贫困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整体效应,我市提出和坚持了“扶勤不扶懒、扶干不扶喊、大干大扶、先干先扶和不干不扶”的扶持原则。近几年来,市财政筹措700多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对西部山区种养项目给予了大力的扶持。为帮助群众解决种、养、加和产、供、销后顾之忧,市扶贫办还搭建了三个平台,使种养殖户购销有了保障,收入有了保证。

六是开展对口帮扶。继续实施了“东西对话,贫富结亲”,实施“共富工程”。开展村与村帮扶,富户于穷户结亲。同时还继续开展了“单位包村、干部包户”、“321”帮扶责任制,即市级、乡局级和一般干部分别包三户、二户、一户;扶持资金分别为300元、200元和100元;对口单位根据财力分别资金3万、2万和1万元。并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献爱心和“邻里互助活动,实现了有钱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有智的出智,有信息的出信息,在全市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致富的团结互助氛围。

七是实施“整村推进”。认真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项目扶贫、整村推进”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战略,通过宣传发动和政策鼓励,西部山区年新开发项目达160多个,我们采取了竞争机制,对参与种养殖户达到全村的60%以上的贫困村实行重点扶持,真正实现了整村推进战略和整体脱贫效果。

八是强化培训,搞好劳务输出。各职能部门每年根据自身的业务,举办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培训班达200多起,受教育人达3000多人次。并建立了8个示范园区,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培养出各种技术人才达200多名。我们还组织部分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外地进行参观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技术,使贫困户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增长了知识,在种养业开发上起到了骨干和带头作用。同时,有关部门还协调厂矿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接受和安排贫困村剩余劳力,年收入分别在3000—10000元。

三、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全市扶贫工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应看到扶贫开发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任务还十分艰巨,主要有:

一是贫困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差异,各村项目开发进度极不平衡。还有少数村干部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等、靠、要依赖思想和“小富则安”的传统观念影响,严重制约着本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对口帮扶力度减弱。对口单位把对口帮扶当作负担,加上缺乏激励和制约机制,使有些单位有其名无其实,工作不到位,任务不落实,严重地影响了对口帮扶进度。

三是上级资金不对口。由于政策原因,我市省第

二、第三批扶贫工作重点村得不到省和邯郸市专项资金扶持,使原制定的规划难以实现,致使有些基础建设项目中途流产。

四是“整村推进”方面:个别村镇选择项目缺乏科学论证,正确引导,而是凭领导意志上项目,导致项目效益不好,许多地方的干部不注重调动群众自力更生从事项目积极性,存在着等要思想,资金整合力度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五是劳动力转移方面:一是扶贫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二是专业培训进间短。

六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总量不足。为解决贫困乡村和贫困户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配套资金实行重点扶持,但由于我市贫困山区和贫困人口多,致使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用于项目发展的资金不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

四、扶贫开发工作应对措施 目前,全市有6.7万人生活水平在贫困线(683元)和低收入线(944元)以下,共涉及115个村。其中,8个贫困乡镇107个村6.1万人,非贫困乡镇7个贫困村6200多口人。

一是进一步搞好规划,选好项目。按照“整村推进”要求,在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村逐户搞好规划,通过好中选良,良中选优等的办法,筛选出30——50个适合当地资源、符合村情民意,并效益好、参与和收益人多的名、优、特、奇、新的种养加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有条件的乡村可实行“大联盟、小协会”和“公司+农户”、“集体+农户”及村与村、乡与乡连片开发。并由“整村推进”向“区域”推进,刀至全乡推进。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培训、统一购销、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确保项目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出精品、推向市场,增加收入。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林牧业发展。2007年,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要求,重点发展以牛、羊、猪、鸡、为主的畜牧业和以核桃、板栗、黑枣、柿子、大枣、花椒为主的干鲜果树及蔬菜、药材等多品种项目。年底形成:6个种植园区,8个养殖基地,30个种养业专业村和1个手工业加工厂。有条件的村可采取股份制或留转土地形式,充分发挥农村经济联合社的作用。积极采取“自繁自养”、“自育自种”等模式,滚动发展,使林牧业成为分贫困乡镇和贫因村群众解决温饱、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

三是继续开展对口帮扶。继续动员党政机产、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对口帮扶,认真落实“单位帮村、干部包户”即“321”帮扶责任制(即:市、乡局级和一般干部分别包3户、2户和1户;帮扶资金为300元、200元和100元;对口单位分别帮扶贫困村3万元、2万元和1万元),一包三年,不脱贫不脱钩,对贫困残疾家庭、独生子女户和优抚对象实行优先扶持。各贫困乡镇、贫困村要加强同市对口帮扶单位联系,争取更多、更有效的扶持。同时,动员富乡、富村、富户与贫困乡、村、户结对帮扶和邻里 互助。积极鼓励工矿老板和个体工商户为贫困村做贡献,实行 互惠互利,使全市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和“送温暖,献爱心”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抓好劳务输出。市政府要及时掌握和协调涉农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厂矿企业的用人计划和就业信息,为贫困乡村剩余劳力提供就业门路。并搞好技术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10次,受训人员要达到1000人以上,年劳务输出达到8000人次以上,户年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

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扶持力度。要按照“以自力更生为主、集体帮助为辅、国家予必要的扶持”的扶持政策,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围绕“整村推进”战略,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对项目好、效益高、参与人多、前景广阔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继续坚持“扶勤不扶懒,扶干不扶喊,先干先扶,大干大扶,不干不扶”的扶持原则,实行重点扶持。对“整村推进”的重点项目,扶持资金不少于15万元;对投资比较大、资金比较少的“一村一品”项目,可以先给予部分启动资金,帮助其快速发展,确保其项目正常运行。

六是加强监管力度。对申报“整村推进”项目,要严格按照项目申报程序,实事求是写出书面报告,认真填写预算和验收表,申请和预算报告,扶贫办要坚持“报项目必看,完工后必验,合格后必付”的原则,确保项目真实可靠、真正见到实效。对下拨的扶贫资金要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严把资金使用关。首先要规范财务报帐手续,严格财经纪律,要实事求是的把项目资金落到实处。并增加透明度,实行公开、公平、公正,自觉接受上级和群众的监督。要经常督导检查,严防弄虚作假,虚报冒领和截留挪用及贪占、私分等违规、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

七是认真落实扶贫政策。要紧紧围绕中央、省和我市《2001年—2010年扶贫开发十年纲要(规划)》和上级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继续落实《关于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和重点村扶持力度的意见》、《关于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在全市开展“扶贫济困捐助月”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和优惠政策,使贫困村和贫困户真正看到希望,得到实惠。

八是加强领导。市、乡、村各级要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工作领导,要把扶贫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调度会,总结经验,研究方案,制定措施,确保扶贫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

上一篇:父亲在儿子婚礼上讲话下一篇:反四风勇担当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