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伦理学第一章

2022-07-14

第一篇:社会伦理学第一章

第一章 社区护理学概述 教案

中 南 大 学 护 理 学 院 教 案

科 目:社区护理 任课教师:唐四元

授课对象:四年制护理专业 授课地点:湘雅医学院L115教室 授课章节:第一章 授课时数: 2 学时 授课内容:社区护理学概述 授课时间:2013年度 【教学目的】

1. 掌握社区护理、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健康的概念。 2. 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3. 理解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

4. 熟悉社区卫生服务概念及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体系中的位置。 5. 掌握社区护理主要工作方法与技术。 6. 了解国内外社区护理发展历程现状。

【教学重点】

1. 社区护理的相关概念(社区,社区护理,社区健康)。 2. 社区护理的功能。 3. 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 4. 社区护里主要工作方法和技术。

【难点】

1. 社区护理与医院护理的不同点。 2. 护理工作思维理念的转变。

【课程类型】

新知识理论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讲授法(结合提问、社区案例等进行启发式教学等)、讨论教学

【教 具】

多媒体电脑、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屏幕、多媒体课件、激光笔等

【教学内容及授课时间分配】

1.导课(5分钟)

2.社区护理学的基本概念。(25分钟) 3.社区护理的功能。(5分钟)

4.社区护理特点和工作内容。(10分钟) 5.社区护理学的基本理念。(20分钟) 6.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15分钟) 7.社区护理主要工作方法与技术。(20分钟)

【思考题】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实意义?

教研室主任签字----------------

2013年 9 月 6 日

第一章 社区护理概论

【导课】

◆学习社区护理的必要性

1、人口增长及老龄化

2、医疗费用增长过快

3、疾病谱的改变

4、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 ◆社区护理学的学科位置

第一节 社区健康与社区卫生服务

一、社区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社区

1. 社区(community)的概念社区社会学家费孝通:“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个地域里所形成的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2.社区的五个特点:①地域性。②人口要素。③同质性。④生活服务设施。⑤管理机构和制度。 3.社区的功能

(二)健康、社区健康的概念 1. 健康的概念

健康观念的变化

1948年 健康的定义 WHO 1978年 初级卫生保健 《阿拉木图宣言》 1986年 健康促进 《渥太华宪章》 1948年WHO:“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和”。1990年又对其加以补充,将健康归纳为四个方面: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提问] 你对健康的理解? 2. 社区健康的概念

社区健康是在限定的地域内,以需求为导向,维持和促进群体和社区的健康,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注重作为服务对象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的健康。

(三)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based health care)

社区卫生服务又称社区健康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内涵包括:

(1)政府领导、社会参与、上级卫生机构的指导支持与参与。 (2)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

(3)以妇女、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和弱势人群为重点,以满足社区基本需求为目的。 (4)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

(四)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与机构

第二节

社区护理

一、社区护理(community nursing)的概念

1. 社区护理:综合应用了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群体为服务对象,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维持健康等服务,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

2.社区护理的功能

二、社区护理服务与管理

(一) 社区护士

社区护士是指在社区卫生机构及其他有关医疗机构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理专业技术人员。

(二)社区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①具有国家护士执业资格并经注册

②经过地(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

③独立从事家庭访视护理工作的护士,应具有在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五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三)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

社区护士不仅仅要具备一般护士所应具备的护理基本能力,而且还要必备以下七种能力: 1.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社区护士必须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及人际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 2.综合护理能力:主要包括各专科护理技能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技能;

3.独立判断、解决问题能力:社区护士不同于医院护士,常常处于独立工作状态;

4.预见能力:预见能力主要应用于预防性的服务,而预防性服务是社区护士的主要职责之一;

5.组织、管理能力:调动社区的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

6.调研、科研能力 :在社区护理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提出新的观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推动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7.自我防护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法律的自我防护及人身的自我防护。

第三节 社区护理主要工作方法和技术

(一) 社区护理主要工作方法

1.家庭访视

2. 居家护理 3.健康教育

4.健康普查和保健指导 5.社区组织活动 6.社区流行病学调查 (二) 常用的护理技术

1.一般护理技术:包括四大生命体征(呼吸、体温、脉搏和血压)的观察、测量和记录、静脉输液、各种注射法、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物理降温、饮食指导、雾化吸入、导尿、鼻饲、灌肠等基础护理操作。 2.专科护理技术:包括各种慢性病患者的居家护理、各系统疾病患者的居家护理、围产期妇女、儿科疾病患者的居家护理、长期卧床患者和临终关怀的护理等。 3.社区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技术

思考题:

如何看待中国医疗改革?

【板书设计】

多媒体课件、黑板板书 【课后总结】

1、简述社区护理的概念及特点。

2、简述社区护理的功能。

3、新世纪对社区护士核心能力要求。

第二篇:第一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

一、填空题: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_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遵循:_________原则、_________原则、_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_原则。

3、观察法的基本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幼儿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种。

二、名词解释:

1、 教育

2、 幼儿教育

3、 观察法

三、问答题:

1、幼儿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

2、为什么说幼儿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4、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是什么?

5、观察法有何作用?有效观察的条件有哪些?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2.幼儿教育即以幼儿为对象的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与非幼儿园教育。

3.观察法指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的言行表现进行考察,从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

1.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2.客观性 发展性 实践性 综合创造

3.轶事记录 时间取样观察法 事件取样观察法 行为核查 情景观察法(情景测查法)

4.观察法 访谈法 测量法 实验法 问卷法 作品分析法

三、问答题

1.(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提高幼儿教育能效

(3)提高教师素质

2.略

3.第一,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条件,即心理规律,从而使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第二,研究如何应用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去设计教育与教学活动,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学原则。

4.(1)导论

(2)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3)幼儿的心理健康

(4)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5.观察法的作用:(1)有助于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和客观地评价幼儿。

(2)有助于教师确定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计划。

有效观察的条件:(1)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工作

(2)做好观察记录

(3)消除观察误差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理论知识复习试题

(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立者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福禄倍尔 D.卢梭

2.我国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认为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

A.主动性 B.活动 C.兴趣 D.创造力

3.是第一个明确要使儿童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福禄倍尔

4.贯穿杜威教学领域各个方面的基本原则是。

A.社会即学校 B.生活即教育 C.从做中学 D.教、学、做合一

5.《爱弥尔》这部著作明确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观,其作者是。

A.裴斯泰洛奇B.洛克C.卢梭D.福禄贝尔

6.在蒙台梭利学校任教教师的教学任务有三个,分别为。

A.观察指导、示范、准备

B.观察指导、准备教具创设环境

C.制定教育目标、准备教具、示范

D.制定教育目标、创设环境、示范

7.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的创办人是。

A.陶行知 B.蔡元培 C.黄炎培 D.梁漱溟

8.教育家在勃兰根堡创设了收托1~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

A.杜威 B.皮亚杰 C.夸美纽斯 D.福禄倍尔

9.幼儿园一词是诞生的。

A.1837年 B.1840年 C.1842年 D.1903年

10.1903年中国第一个幼儿社会教育机构在创立。

A.武昌B.北京C.上海D.广州

11.我国幼儿园是对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A.6 B.2 C.3 D.4

12.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性活动。

A.教育 B.文字 C.交流 D.生存

13.幼儿教师从教师系列中分化出来,源自何时。

A.福禄倍尔创设幼儿园后B.现代家庭教育的兴起

C.英美幼儿教育兴起 D.中国蒙养院建立之时

14.我国幼儿教师资格制度从何时开始实行。

A.1995年1月1日 B.1996年7月1日

C.1994年1月1日 D.1993年7月1日

15.“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孩子的爱。”这话出自 。

A.苏霍姆林斯基 B.杜威 C.陶行知 D.蒙台梭利

16.1928年在山东邹平县开展“乡村建设”试验,创办乡农学校的是。

A.陶行矢 B.晏阳初C.叶圣陶D.梁漱溟

17.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 “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A.1995年 B.1996年 C.1997年D.1998年

18.皮亚杰把儿童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它们依次是。

A.前运算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B.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C.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19.20世纪30年代,我国幼教界有“南陈北张”之称,即指南京有陈鹤琴,北京有 。

A.张汉良 B.张之洞 C.张宗麟 D.张雪门

一、单项选择题

1.C.福禄倍尔建立了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机构,并命名为幼儿园。

2.D.陶行知认为教育要启发、解放幼儿的创造力。

3.B.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提出和谐教育,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

4.C.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

5.C.卢梭所著的《爱弥尔》。

6.A.这三个任务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任务。

7.A.陶行知主张乡村教育、平民化教育。

8.D.福禄倍尔建立第一所真正意义的幼儿教育机构b

9.B.1840年由福禄倍尔提出。

10.A.武昌的湖北幼稚园。

11.C.幼儿园是对3~6岁幼儿进行的教育。

12.A.教育是对人进行的社会活动。

13.A.幼儿教师逐渐从教师中分离出来。

14.C.1994年开始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15.A.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一个观点。

16.D.梁漱溟创办了乡农学校。

17.B.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正式实施。

18.B.“感、前、具、形”四个阶段。

19.D.张雪门在我国北方和台湾的幼教界有重大影响。

第三篇:旅游心理学教案—第一章:旅游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旅游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旅游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发展沿革,掌握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了解旅游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知道学习旅游心理学的价值和目的。 【重点】

旅游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旅游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

理解人类心理的本质。

第一节: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旅游心理学的产生: 学科产生:1981年,美国CBI公司出版了由佛罗里达中心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小爱德华·J·梅奥和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兰斯·P·贾维斯合著的《旅游心理学》。该书第一次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研究旅游者的旅游心理和行为,揭开了旅游心理学研究的序幕。

二、对旅游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

观点

1、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观点

2、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工作者和旅游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观点

3、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本书观点)

旅游心理学分为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其中,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者的个体、群体心理,研究对象包括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

三、旅游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旅游心理学 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

2、旅游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 其目的是为旅游服务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与策略性指导,体现他的实践借鉴价值。

第二节:旅游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 普通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历史:

(二)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1、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属性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

情感过程:是人们情绪、情感的发生与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是人们面对困难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特征:集中体现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

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二、 社会心理学

(一) 个体社会心理

这一层面的研究包括社会化、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感情、社会态度等几个领域。

(二) 社会交往心理

这一层面的内容包括对人际沟通、人际 影响、人际关系的研究。

(三) 群体心理

三、 消费者行为学

(一) 个体变量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

(二) 营销策略与消费者行为

(三) 环境变量与消费者行为

四、旅游学

第三节: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测量法

二、研究和学习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利于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2、 有利于改善旅游业的经营管理

3、 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和安排旅游设施

4、

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及职业素养

5、 有利于开发能真正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

第四篇:公共管理学第一章笔记

第一章 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1. “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为什么“准公共部门”(第三部门)也归入公共部门中?因其“公共”特性:

①与纯粹的公共部门目标一致,第三部门生产或活动的基本目标是公益性; 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

③与政府为社会所提供的物品一致——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④投资主体或提供资源的主体也主要是政府。

(3)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给排他性、自然垄断性、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具有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4)公共物品的划分

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

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 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政策,制度。

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

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基社,地方性法规,政策。

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

(1)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 (2)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 B、差别: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

(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

4.“治理”与“善治”:

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②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为善治的基本要素。

5.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三次重大范式变换: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

6.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及比较:两种途径——“政策途径”(P-途径); “商业途径”(B-途径)

“P-途径”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以政策研究为方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经济学分析手段。把政策执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政府项目上。 “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 比较:

(1)共同点:①以组织外部定向,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②重视规范研究并关心改善绩效,主张从经验中学习尤其是偏爱案例分析法。 (2)各有所长:

①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

②B-途径更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较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公共管理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

7.雪城大学(1991年9月20号——21号)第一次美国的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是公共管理新范式诞生的象征性标志。

8.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即其要研究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论等);研究如何应用各种科学知识及方法解决,公共事物的管理问题——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实践。

9.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与范围。传统共公共行政学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

公共管理学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司)和非营利组织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层面。 (2)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 传统行政学建立在政治学基础上。

(3)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的“内部取向”转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绩效研究。

(4)涉及大量公共行政学没涉及的主题(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 (5)公——既是实证的又规范的 ; 传——局限规范研究。

10.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经济学途径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的一个重要途径。它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管理问题。

①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它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或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②新制度主义(新制度学派):a.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b.制度的存在是因为它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中的信息障碍和减少交易成本;c.在社会中,两种能最小化交易成本的组织是市场和等级制;d.制度形成偏好,规定行为角色、约束行为和形成期望。 (2)方法上的突出特征是强调跨学科研究途径,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产生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验分析、案例分析。

11、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理实践:

A、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

(1)20世纪30年代前,主张限制国家或政府作用,让商品经济在一种自由放任的状态下运行,国家减少干预或不干预市场运行。 奉行三个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自我负责原则。

(2)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客观上促使凯恩斯主义兴起。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为基础论证国家全国干预的合理性,他主张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实行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特别是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3)20世纪70年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出现“滞胀”现象,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兴起主张限制甚至取消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B、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及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亦不同。

(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 。

(2)欧洲或莱茵模式。

(3)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12、转型期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 A、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 (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 (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3)权力过于集中

(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B、转型期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 (1)市场体制

(2)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行政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3)高素质、廉洁奉公的公务员队伍 C、入世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

(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阻碍市场化进程。 (2)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法律规则意识淡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利益至上。 (3)公务员素质与能力(官员的市场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化;竞争意识不强;学习能力不足)。

13、行政国家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体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当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第五篇:法理学第一章读书笔记

法理学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张文显主编

读书笔记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

1、法学的内涵和外延。我们认为,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法学必须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即既要对法进行历时性研究——考察研究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又要对其进行共时性研究——比较研究各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它们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即法的内部联系和调整机制等,又要研究法的外部方面,即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区别及其相互作用;即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价值。

2、法学体系的分类。各国学者提出的法学分类相当宽泛,名称也不尽相同。

英国《牛津法律指南》中提出,法学可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两大部类,并可进一步分为7个部门:法律理论和哲学;法律史和各种法律制度史;比较法研究;国际法;跨国家法;国内法;附属法科。

日本《万有百科大词典》中把法学分为四大类:公法,包括宪法、行政法和国际法;私法,包括民法、商法、民诉法、劳动法,国际私法;刑事法,包括刑法、刑诉法、刑事政策学;基础法学,包括法律哲学、法律社会学、法律史学、比较法学。

前苏联法学家一般把法学体系分为四类:方法论和历史科学(国家和法的理论、国家和法的历史);与各法律部门相联系的专门科学(国家法、行政法、民法和刑法);研究外国国家和法以及对国际关系的法律调整的科学;辅助法律科学(法医学、法律精神病学、法律化学)。

从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实践需要,通常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划分法学体系: 一是从法律部门划分的角度,由于法被划分为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不同部门,与之相应就有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

每个部门法学对该部门法的历史研究,构成部门法专史;每个部门法学对本国的与外国的同类法的研究构成比较法(学)。这些专史和部门法学分别属于相应的部门法学,而对于各部门法总体即整个法律制度的历史研究,则构成独立的法制史学;对于比较法的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以及对各国法律制度或主要法系的整体比较,构成比较法学。也可根据法律属于国内法或国际法,而把法学分为两大类,即国内法和国际法。

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法学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理论法学综合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应用法学主要研究国内法和国际法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它们的制定、解释和适用。

第二节法学与相邻科学

各门科学都以具有矛盾特殊性的特定客体作为研究对象。各门科学以其研究对象的个性而互相区别开来,各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又由于它们研究对象的共性而相互联系,并一起构成科学体系或学科群。

法学与其他学科有着特殊联系。一是法学吸收其他学科的认识成果来说明法的现象,从而使它能够深入到法的本质和价值基础中,并且能够解答法的外在方面(如法的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社会方面)和客观方面,同时也以自己的认识成果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和新学科的产生。二是在现代社会,法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关法律现象的许多问题不单是法学的问题,而是属于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双边问题或是多边问题。三是在法治社会,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都有可能转化为法律问题并提交给法律机关处理。

一、法学与哲学

哲学探求的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和概括,是社会意识的最高形式。任何阶级或学派的法学理论,总是以某种哲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法学与哲学的关系在法理学(法哲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法理学是对法的一般基础的哲学反思,或者说是根据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的法律分析。它好似一门中间学科,一头与哲学相连,另一头与具体法学部门接壤,是把部门法学与哲学结合起来的一座桥梁。

二、法学与政治学

政治学是以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由于法是政治活动和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常规形式,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就是法治政治,政治必须采取合法的形式,有规则、有秩序地运行,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法学和政治学有着内在的联系,特别是像宪法学、立法学、行政法学,本身就兼有法学和政治学两重性质。所以,有人形象地说,法学和政治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三、法学与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法学与经济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主要因为:

第一,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以及法所定型的权利和义务及其界限,归根到底是由这一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只有正确而深刻地认识特定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认清法的本质,说明特定社会、特定历史时期法定权利和义务的界限,并为合理地设计权利和义务及其界限提供科学根据。

第二,法律对经济起到能动的反作用,它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取决于法律制度是否符合经济规律。(法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第三,民主与法治的进程取决于社会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民主和法治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达的产物。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从根本上否定了血缘、门第、权力、地域、民族、宗教之间的差别,推动了与这种经济关系相适应的平等的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的建立。

第四,经济学的许多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引入法学领域,可以加深和丰富人们对法律的认识,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更是有助于说明法律制度,促进法律制度的改革。

四、法学与社会学

社会学是一门重要的具有综合意义的社会科学。它主要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进程的宏观问题,其中包括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和谐与社会冲突、社会运动和社会变迁、社会越规与社会控制、青少年犯罪、黄赌毒等。

法学与社会学存在着相当密切的、相互交错的关系。一方面,法学要研究社会中的法,

把法作为社会现象的一部分研究;另一方面,社会学要通过法律研究社会,把法律作为社会内容的形式。

五、法学与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亦即描述、解释、反思人类在过去的所作所为,以帮助人类温故知新的科学。法学与历史学有密切的关系。其原因和表现是:

第一,法律是凝固的历史,或者说是历史过程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转折点,都可以看到法律的旗帜或标志。一些重要的法律文献被称为“人类历史的里程碑”。另一方面,阐释社会进程中的法律因素的历史学有助于法学对法律进行历时性研究。

第二,法学的生命不仅是逻辑,更重要的是经验。经验总是历史的东西。历史学在研究古今之变、盛衰之道的过程中,也以时代的顺序和具体历史事实再现历代统治阶级及其统治集团是怎样和根据什么分配社会的权利(利益) 义务(负担),历代法定权利和义务产生了什么社会效果——建立和维护了良好社会秩序,还是引发了社会**,推动或是阻止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怎样产生了这些社会效果,历代法定权利和义务体系的变化及其特点,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如何对待法律遗产,等等。

第三,历史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是法学可以借鉴的重要方法。实证研究,即“从实在的事实中获取确切的知识的方法”,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特征。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在社会科学方法群中有明显的优势。把它引入法学,有助于克服法学研究中容易出现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把法学的每个结论都建立在可靠的证据基础上,并经受实践的检验。

第四,法学中的概念、范畴、理论观点、学说、学派都是历史的产物,有其产生和演变的过程。恩格斯明确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理论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来就有的素质。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方法。”

六、法学与逻辑学

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及其规律和规则的科学。由于逻辑问题贯穿于法律运行的各个环节,所以逻辑学与法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学与逻辑学共同关注的焦点是法律推理问题。

法律推理是法律工作者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前提(法律事实或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判例等法律资料)得出某种法律结论的思维过程。

第三节法学教育

一、法学教育的目标与功能

(一)培养高素质的公民

公民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公民人格教育和公民能力教育。公民人格和能力的八个主要因素:

1、 主体意识:自己是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和独立地位的政治权利主体加入社会主义政

治关系和政治程序。

2、 权利意识:明确自己的权利和正当性、可靠性、界限性,在法定范围内主张和行使

自己的权利,但是不能无视社会所能提供的特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以及社会的、他人的承受能力而盲目主张权利和超越法定权利界限而行为;同时,对一切合法的权利给予同等的尊重和维护。

3、 参与意识:公民的本质在于参与。

4、 平等意识:

5、 宽容态度:承认别人有权利选择与自己不同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发表不同的见

解,只有没有违背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无害社会公共利益,就应该对那些与自己不同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给予充分的理解。

6、 法治意识:

7、 义务(责任)观念:

8、 理性精神:具有理性精神的公民在利益平衡和价值选择以及重大事件面前,能够从

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不跟感觉走,不空想虚幻,更不被个人情绪和偏见左右。

(二)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

1、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

①思想素质。立法为公、执法为民的职业宗旨;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崇高理想;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坚定信念;认同职业伦理、恪守职业道德自律精神。

②文化素质。

③身体心理素质。

2、法律素质。(重点)

①法律思维能力。准确把握法律概念的能力,这是法律思维的基础;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这是形式思维的能力;法律推理的能力,这是实践推理的能力;对即将做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

②法律表达能力。

③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

上一篇:社会工作个案管理下一篇:食品供应配送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