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斯管理学第一章(管理和组织导论)总结

2024-04-10

罗宾斯管理学第一章(管理和组织导论)总结(通用7篇)

篇1:罗宾斯管理学第一章(管理和组织导论)总结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下,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定义包含三层含义:

1)这是一个过程(过程是指一系列正在进行中的相互关联者的活动,此处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或目标。这些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协调和监督他人的工作(区分了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3)强调效率和效果

效率和效果

效率是指正确地做事,不浪费资源,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产出; 效果是指做正确的事,通过完成任务而使组织达到目标。

效率注重过程,效果注重结果。因此,管理当局不能只是关注达到和实现组织目标,还要尽可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效率与效果对管理的重要性:效率和效果同等重要不可偏颇,两者相辅相成。①效率和效果的优劣反映管理者的素质。

②效率和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企业或组织的未来发展。③效率和效果的优劣影响着企业和组织成员的士气

?(④个体差异:例如赫塞•布兰查德的情景理论根据人的成熟度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领导风格。)

管理者的定义

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协调一个部门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监督几个单独的个人,还可能包含一个团队的活动。

(非管理类员工是指那些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必负有责任地去协调和监督他人工作的那些员工)

管理的职能(P-O-L-C)

1)计划:设立和明确组织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和方案。(计划是管理的起点,确定目标和途径是计划职能的两大任务。)2)组织:管理者对工作任务进行安排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结构:一种框架体系,能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组织结构有三层含义:复杂化,正规化,集权化。

复杂化:组织分化的程度

正规化:组织内部人员行为规范化的程度 集权化:制定决策的权力在谁手上

3)领导: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完成目标,包括激励下属,影响工作中的个体或团队,选择有效的沟通方式等。(领导者所做的事,他是一个影响群体或组织成员实现目标的过程。运用各种影响力,使个人或组织服从,接受,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过程包含了①确定一批人应该前进的方向②带领他们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以实现预期目标两个方面。

这一定义包含:

①领导者要与其他成员发生联系 ②领导者拥有相对强大的权力 ③领导者能对被领导者产生各种影响

④领导的目的是影响被领导者去为实现组织目标做出努力和贡献。)4)控制:根据计划要求,设立衡量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实际工作结果与计划标准进行比较,对误差进行纠正的过程,确保组织资源有效利用和达到组织目标。(是指监控,比较,纠正。比较包括衡量和评估工作绩效,并与预定的目标相比较。)

管理角色

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亨利·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的行为可以通过管理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来恰当的描述,发展出了10种管理行为,并将其进一步组合为三个方面: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①人际关系

挂名首脑:象征性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和社会性例行义务; 领导者:负责激励下属,负责人员配备,培训以及有关的职责;

联络者: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关系和消息来源,从中得到帮助和信息。②信息传递角色

发言人:向外界发布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结果等;

传播者:将从外部人员和下级那里获取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 监听者:寻求和获取各种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以便透彻的理解组织和环境 ③决策制定者

企业家: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改进方案以发起变革;

混乱驾驭者: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负责采取纠正行动; 谈判者:在主要的谈判中作为组织的代表。

资源分配者:负责分配组织的各种资源——制定和批准所有有关的组织决策。

管理技能

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需要三种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概念技能:管理者纵观全局,洞察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分析战略性问题,引导组织的发展方向。2)人际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有关能力,包括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的能力,即理解激励他人,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3)技术技能:运用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管理层次(组织层次)

是指从最高一级领导职务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职位等级。/在职权等级链上所设置的管理职位的级数,管理层次依据管理幅度而定。管理人员按层次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1)基层管理者:是最低层次的管理者,管理非管理类员工所从事的工作。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

2)中层管理者:包括所有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主要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人员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与高层管理人员相比,特别注意日常管理工作。

3)高层管理者:对整个组织的管理富有全面责任。主要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管理层次的影响因素:

①组织规模:生产规模大,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纵向分层应该多一点。②内部沟通:内部信息上下沟通效率高可以减少管理层次。

③组织变革:组织变革速度快,频率高,为加强管理工作,管理层次多。④组织效率:管理层次过多降低组织效率,管理者下属人数要在有效幅度内。

管理层次与管理技能的关系

①对于三个层次的管理者来说,三种技能都必不可少; ②人际关系同等重要;

③三种技能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其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

对于基层管理人员,技术技能最重要,人际技能也非常有益,概念技能要求相对较弱。

对于中层管理人员,技术技能的重要性下降,人际技能的要求变化不大,但概念技能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高层管理人员,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最为重要,技术技能相对无足轻重。解释:高层管理为了更好的识别问题,确定组织的发展方向需要抽象思维的能力,基层是运用技术技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中层为基层部门制定计划,并承担基层和高层的联络员的作用,因此需要较多的人际技能。

权变

(①以何来变②因何而变③如何匹配)观点(管理方式的权变观点)

不存在一种最佳的管理风格,不同的和变化的情境要求管理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组织不同,面对的情景不同,因此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影响管理风格的权变因素有: ①组织规模:大规模的组织比小规模的组织更倾向于高度专业化和横向、纵向分化。

②任务技术的例行程度:常规技术所要求的组织结构、领导风格与控制系统与客户化的、非例行的技术所要求的不同,例如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③环境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稳定则内部规范化集权程度高。

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

①管理在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

②管理是实现资源整合,创造价值的手段 ③生产力的高低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④管理具有广阔的外延 ⑤无为而治也是一种管理

为什么要学习管理

管理的普遍性:对于所有组织,管理都是绝对必要的,无论组织规模的大小,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无论组织的工作领域是什么,无论这个组织位于那个国家。

工作的现实:你要么是管理者要么是被管理者。并不是只有管理者才能从理解管理中获益,每个人都能从理解管理中获益。对于(渴望成为)管理者(的人)来说,学习管理学可获得基础知识,有助于他们成为有效的管理者。对于不从事管理的人来说,可使他们领悟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内部运作方式。

管理者和领导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管理者: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是协调一个部门,一个团队或监督几个单独的人。

领导者:一种社会角色,特指领导活动的行为主体,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管理职权的人。

联系:①都拥有权力②最终目标都是实现组织目标。区别:

①工作范围:领导者提供方向性的东西,宏观上把握组织方向,制定长期计划,工作具有概括性、创新性、前瞻性。管理者是做具体化的事情,做好规则下的细节工作。

②自身素质:领导者运用魅力影响下属,自愿做;管理者倾向于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不得不做;

③工作侧重点:管理重视解决组织运行的效率,活动的方式,领导者重视解决活动的效果,活动的结果;

④工作方法:领导者工作灵活性强,工作与领导者性格相关,运用激励调动员工积极性

管理者按规则办事,具有客观性。

管理者具备的素质

①政治素质:掌握大政方针,提高政治觉悟,贯彻执行各项方针政策; ②思想素质:能清晰表明自己思想,善于运用和捕捉信息; ③公关素质:企业形象需要公关工作来完成;

④心理素质:要具备敏锐的信息观念,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宽容大度的胸怀; ⑤知识和心技术素质:懂专业才能在管理过程中有的放矢;

⑥个性修养:成功的管理者必须谦虚诚实心胸开阔,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⑦创新能力:不断在竞争中求得长期发展; ⑧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身体素质要好。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长期以来管理已经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基本原理和方法,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很难成功; 艺术性:管理理论要与实际情况相配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性的加以利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职责和职权

职权是管理者所固有的发布命令和希望任务得到执行的权利。职责是管理者在协调和整合雇员的工作时,下属员工对完成任务的期待或义务。

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只对人员进行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的。组织的特征是有明确的目的,精细的结构和人员。

(1.每个组织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通常以一个目标或一组目标来表达的,它反映了组织所希望达到的状态。2.每个组织都是由人员组成的,独自一个人工作是不能构成组织的,组织借助人员来完成工作,这对于实现组织的目标是必不可少的。3.所有的组织都发展出一些精细的结构,以便其中的人员能够从事他们的工作。)

小企业老板和大公司总裁的区别

二者的差异可以从管理人员的层次,管理角色,管理职能三方面来比较。管理层次:

小企业中,老板既是基层管理者又是高层管理者,总裁则是高层管理者。小企业老板不仅考虑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还要考虑处理日常工作中的具体作业问题,显然这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对大企业来说,他只是担任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职责,主要考虑企业长远规划属于战略层面的问题,这样比较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管理角色:

小企业老板承担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等多方面的角色,其中发言人最重要,用于筹措资源,大企业总裁主要承担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主要是处理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以获得最佳的资源配置效果。管理职能:

种类相同,职能侧重点不同 小企业老板花时间在领导;

大企业总裁花时间在组织和控制。

管理者工作的变化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者工作发生了巨变,现在的管理者关注的内容较以前有所变化,如日益重要的顾客和创新越来越受到关注和研究。(客户(客户-服务-员工);创新(管理者不仅自己要富有创新精神,还要鼓励员工创新);社会化媒体(不仅用来与客户保持联系,更把它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激发创新的工具;需加以控制以发挥积极作用);可持续性(指一个公司通过把经济、环境、社会因素集成到企业战略里来实现目标、增加长期股东价值的能力))

篇2:罗宾斯管理学第一章(管理和组织导论)总结

★为重点标注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管理的含义

★管理的定义:

管理就是人们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各种资源从而达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项活动的总和。

★管理的定义的基本含义:

(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2)管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4)管理需要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管理具有两重性: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源于许多人的协作劳动,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而它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者占有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的意志,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二、管理职能

★最早系统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他提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即“五职能说”。

★从公共管理的实践看,把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

计划职能是管理活动中的预先筹划和安排的职能。具体而言计划职能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方案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计划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首要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

计划职能的特点:预先性、预测性、评价性、选择性、调整性。

组织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的特点和原则,通过组织设计,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并使之有效运行,以实现目标的活动。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

组织职能的特点:合理性、有序性、规范性。

领导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任务,运用管理权力,主导和影响被管理者,使之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活动。领导职能是管理的核心环节。领导职能的特点:权威性、主导性、决断性、公正性,协调性、规范性。

控制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控制职能是管理过程的监视器和调节器,是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连接点。控制职能的特点:监测性、修正性

三、管理学

★管理学的定义:

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管理学是探索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及规律的科学。

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管理学是管理观念和原理构成的知识系统,主要研究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同时研究管理理论的发展史、管理环境和管理效率等问题。管理学必须与现实管理世界保持密切联系,形成管理实践-经验研究-理论知识不断反复良性循环。

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管理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活动。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有规律性。

管理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和普遍原理,并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因而属于科学领域。由管理科学延伸出来一套管理规范和管理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管理活动。有一定的逻辑性。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管理可称之为科学管理或管理的科学性。

艺术是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技能,它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和智慧,在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科学知识的应用都存在艺术性。

管理科学是体系化知识,而管理艺术是灵活的实践。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科学是管理的内核,艺术是管理的外围软组织。脱离科学,以科学为依托的艺术就缺少了根基,只能凭经验和运气管理,也就难以有高明的艺术,反之,缺少了灵活运用科学知识的艺术手段,科学就变得僵死教条,实践活动就缺少生命力。

所以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

四、管理理论的演进

★★★

7、管理理论演进的三个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这一阶段注重管理的特点是:(1)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精确性、法理性和纪律性;(2)把管理的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受支配者和经济理性人,是机器的附属物;(3)较少注意人的全面特性及其对管理的影响;(4)以科学管理学派和组织管理学派为主干。

科学管理学派:1911年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成为管理科学正式产生的标志,泰罗是科学管理学派的奠基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原理是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定额原理②为工作挑选一流的人员,即按岗选人,即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最佳适配原理、③实行标准化管理。④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差别计件报酬制)。⑤劳资双方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共同合作。⑥实行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⑦使管理职能细化,在此基础上实行“职能工长制”。⑧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组织管理学派:(法国-管理过程之父)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提出管理的基本职能,五职能说。管理的一般原则,14项原则:①管理分工原则②权利与责任联系原则③确立和遵守纪律原则④命令的统一性原则⑤指挥和领导的统一性原则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⑦公平支付报酬原则⑧权利适度集中原则⑨管理划分等级系列原则⑩秩序原则⑾公平管理原则⑿保持组织成员稳定原则⒀首创精神原则⒁团结协作原则。

(德国)韦伯(《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是组织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把人类社会权威划分为传统型、魅力型、法理型权威。根据法理型权威确定了现代行政体系的基本原则:(1)提出了理性化的基本原则和观念。(2)管理组织必须按照科层制设立,即按照明确的分工和自上而下的层级系统来构建管理的组织。(3)按照法理性认同原则进行组织的权利管理。(4)管理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5)行政官员由委任产生,领取固定薪金,其升迁由上级决定。

(二)行为科学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管理理论的特点:强调对人性的全面关注,重视非正式组织,主张在管理方式上由监督制裁转向人性激发,由专断转向民主。“霍桑实验”是由美国梅奥主持,得出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在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新型领导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度,从而激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奠定了管理的行为科学的基础,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构成了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1)是关于人的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

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提出人的五个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起到维持原有状况的作用,但不能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激励因素,即通过成就、认可、挑战性工作、责任、升迁和发展等因素,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2)是关于管理中的人性问题;

麦格雷戈“X-Y理论”。在代表作《企业的人事方面》中指出,管理人员往往把工人的本性设定为不诚实、不负责、懒惰、愚蠢等,由此产生了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他把这种管理理论称为“X理论”。与此相反,他主张在管理中,只要给工人创造一定的条件,他们就会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麦格雷戈将这种对被管理者的看法以及由此主张的管理方法称为“Y理论”。

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指出,组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3)人际关系问题

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理论认为,组织是人群之间互动关系组成的系统,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上级与下级合作,投资者、供应商、顾客及外部机构间的合作,管理者须审视环境,调整组织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系统观)卢因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研究和论述了非正式组织群体对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三)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孔茨认为管理学派出现 “管理学丛林”现象,出现11个学派包括:以孔茨等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的人性行为学派;以巴纳德等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以马克兰特等为代表的管理科学学派;以西蒙等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卡斯特等为代表的系统管理学派;以德鲁克等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以明茨伯格等为代表的经理角色学派;以特里斯特等为代表的社会-技术学派;以布里奇等为代表的经营管理学派;以卢丹斯等为代表的权变理论学派。

管理理论演进的特点:

(1)管理学的发展是从管理中经济人、机械人的设定到对管理中社会人设定的过程。

(2)管理学的发展是从管理过程的单个因素、单个过程和单个侧面的研究到全面系统研究的过程。

(3)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定性分析为主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过程。

(4)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学派分化到兼容并包、相互借鉴、吸收融合过程。

第二节 行政与行政理论的发展

一、行政的含义

行政的定义:

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简言之,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

行政的特点: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

二、相关概念辨析

(1)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最早论述政治与行政的区别的是美国的威尔逊和古德诺,他们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但两者既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政治的是指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国家政权;而行政正是以国家政权为后盾、以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为根本任务的。因此政治主导行政,行政从属于政治。政治与行政难以截然分开,尤其是在当代政治经济一体化、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2)行政与立法、司法的关系:在尊重国家权力的统一性、不可分割的前提下,立法、司法、行政是国家权力的三大系统,行政是有别于立法和司法的一种国家权力,行政活动也有别于立法活动和司法活动。

三、行政学

行政学的定义:

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学科。简言之,行政学是系统地研究行政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行政学定义的把握:

(1)行政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即国家行政机关。(2)行政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3)行政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4)行政学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就在于探讨和发现行政活动的规律性。

四、行政理论的发展

★★★行政学在西方兴起的历史原因:

(1)“行政国家”的出现。它在以法制基础上行政机关规模的扩大、行政人员队伍的增长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发展为标志。(2)“文官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主要目的废除政党分赃制,建立“中立的”功绩制;(3)多种学科的形成和发展。(4)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

14、行政理论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西方行政学产生于美国,它的产生是以1887年威尔逊发表《行政管理学之研究》为标志。

第一阶段形成时期,又称科学管理时期,这个时期大致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理论的主要特征是运用工商企业科学管理理论研究行政管理,主要探究行政权力的配置、组织机构发健全、工作方法标准化、管理程序的制度化等问题。它侧重研究人的活动对象,以及人与活动对象的关系采用标准化的机械管理模式,要求物理和人力有效结合以达到最佳目标。1900年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1912年泰罗《科学管理原理》、1926年怀特《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魏劳毕《公共行政原理》,这一时期理论对提高管理绩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成长时期,又称行为科学时期;这个时期大致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时期理论的主要特征是把行为科学运用于行政管理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人的本身、人的行为、人的作用、组织的作用以及人与组织、环境的关系等方面,主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的科学成果来研究管理问题。代表理论是梅奥的霍桑试验、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理论、西蒙的决策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这一时期的研究由于重视人的要素、人的价值、领导行为等在管理中的作用,进而推动了公共行政的发展。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又称现代科学管理理论时期或新公共行政管理时期,这个时期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新流派、新理论和新方法,围绕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而交叉融合,为政府管理研究的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科学在经历了长期的分化、初步的融合之后,开始大踏步向整体化迈进,跨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其代表有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把经济人假设引入了政府行为理论,对政府行为的分析有独特的价值,为认识政府及其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1986年获得诺贝尔奖。科斯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包括科斯、诺斯、威廉姆逊与德姆塞茨,主要贡献有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制度创新理论等。帕森思提出的每个组织系统分为决策、管理和技术三个层次。

第三节 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

一、对公共理论的不同理解

公共管理理论理解的理论转换: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同理解主要有:(1)将“公共管理”等同于“公共行政”;(2)将“公共管理”当做“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3)将“公共管理”看做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和政策分析的一个新的学科框架。波兹曼和斯特拉斯曼的《公共管理战略》是第一本为公共管理确立基本学科框架的教科书。

二、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

公共管理的定义:

公共管理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组织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为界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三、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

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

(1)研究对象范围更广。就研究对象与范围来说,公共管理并不像传统的公共行政那样,将自己主要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对象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

(2)跨学科综合性更强。公共管理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传统行政学主要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将官僚体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为其理论基础;公共管理的研究者来自不同的学科,他们充分吸收了当代各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日益与工商管理学相融合,因此,他的基础更扎实,并具有更广泛的学科知识框架。

(3)公共管理将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这使得战略管理、公共管理的政治环境、项目执行、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及公共管理伦理这样一些在传统公共行政中没有的或不受重视的主题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题。

(4)大量新主题的出现。公共管理也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如公共物品、公共选择、集体行动的逻辑、委托-代理、产权、交易成本、交换范式、制度安排与创新、政府失败、准市场、学习型组织、多元组织、认知风格、管理网络、管理工具、成本核算、信息管理系统等等。

(5)研究方法是实证与规范相结合。公共管理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因此,案例分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核心研究方法,这就有别于传统公共行政过多地局限于规范研究,普遍适用“行政原则”的探讨。

(6)实践基础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公共管理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反过来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因此,与传统行政相比,它更具现实性。

四、公共管理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一种根据客观事务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务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和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结构与功能、整体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

(2)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法的要点是通过对不同事务或同一事务在不同阶段的情况等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共同点、本质或规律性的东西。

(3)实验分析 本质是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将事务的各个因素、事务的发展过程再现出来,以找到这种事务在真实世界中的各种数据及面貌。

(4)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的要点是对已经发生的公共管理事件,分析者尽可能从客观公正的观察者立场加以描写或叙述,以脚本等形式说明一个事件的有关情况。案例分析既是当代管理科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又是当代管理科学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

本章题型:本章主要题型:简答、选择、案例

篇3:谈园林施工管理和组织

关键词: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组织

园林工程涉及面广, 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程, 它主要包括土方、水景、园路、假山、种植、给排水、供电工程等内容。随着现代城市景观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 新技术、新材料在园林景观上的不断应用, 园林工程专业分工愈来愈细, 园林工程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 朝着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园林工程规模也日趋扩大。这就要求园林施工单位在园林工程施工中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按照园林工程运行的客观规律要求, 对园林工程项目进行管理, 以提高园林工程项目的效益和效率。因此, 积极合理的管理组织形式对实现工程项目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

工程实例:高明碧桂园2-5期工程, 碧桂园凤凰酒店园林绿化及外环境施工监理。

1 园林工程的施工类型及管理特点

1.1 园林工程的施工类型

一般来说园林工程施工类型包括两类, 一是基础性工程施工, 二是建设施工主体。

基础性工程包括:

⑴土方工程施工:在园林工程建设中, 土方工程首当其冲。开池筑山、平整场地、挖沟埋管、开槽铺路、安装园林设施、构件、修建园林建设等均需动用土方。

⑵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随着现代技术、先进材料在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广泛运用, 钢筋混凝土工程已成为与园林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工程之一, 有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工程和普通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两种。它们在所选用方法、设备、操作技术要求等方面各不相同。

⑶装配式结构安装工程施工:在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 许多园林建筑、构件和设施在小品的景观建设中, 出现了更多的装配式结构安装工程。

⑷给、排水工程及防水工程施工。

⑸园林供电工程施工:主要包括了电的来源的选择、设计与安装, 照明用电的布置与安装, 以及供电系统的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等工作。

⑹园林装饰工程施工:包括抹灰工程施工、门窗工程施工、玻璃工程施工、吊顶工程施工、隔断工程施工、面板工程施工、花饰工程施工等。

建设施工主体包括:

⑴假山与置石工程施工:假山工程施工包括假山工程目的与意境的表现手法的确定, 假山材料的选择与采运, 假山工程的布置方案的确定, 假山结构的设计与落实, 假山与周围园林山水的自然结合等内容。置石工程施工则包括置石目的与意境, 表现手法的确定, 置石材料的选用与采运, 置石方式的确定, 置石周围景、色、字、画的搭配等内容。

⑵水体与水景工程:其施工内容包括水系规划, 小型水闸设计与建设, 主要水景工程的建设。

⑶园路与广场工程施工。

⑷栽植与种植工程施工:绿化工程是园林工程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按照园林工程建设施工程序, 先理山水, 改造地形, 辟筑道路, 铺装场地, 营造建筑, 构筑工程设施, 而后实施绿化。

1.2 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表现在:

⑴科学合理地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项目实施和工程施工管理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施工程序的安排是随着拟建工程项目的规律、性质、设计要求、施工条件和使用功能的不同而变化, 既有固定程序上的客观规律, 又有交叉作业、计划决策人员争取时间的主观努力, 因而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组织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认真地贯彻执行施工程序的安排原则。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施工程序的安排是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中必不可少的两大重要内容, 也是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

⑵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园林工程的质量。当前, 园林工程竞争异常激烈,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就必须向用户提供质量好、造价和工期合理的新产品, 而生产一个优良产品, 除了设计、材料供应等因素之外, 主要靠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来保证。一般来说, 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对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工程中标后, 首先组建现场施工管理组织机构—现场施工项目部, 由项目部统筹管理。施工现场工作主要工作包括:施工准备、正式施工、竣工验收和养护管理等阶段。

⑶需要科学的进行施工成本管理。每个工程的成本管理包括成本的确定, 成本的控制, 降低成本的措施等方面, 其中降低项目成本是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内容。

2 确定合理的施工管理组织形式

2.1 管理组织形式的确定原则

项目管理组织形式是指由施工管理机构———施工项目部具体采用的管理组织机构, 它决定了项目管理层获取所需资源的可能方法与相应的权力。应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 以及施工企业自身的情况来选择相应的管理组织形式, 应该遵循以下六点原则:

⑴整体效率原则:项目组织形式是为项目整体运作服务的, 确定合适的组织形式的目的是为了能优质高效地完成项目的整体任务。

⑵权责一致原则:在项目组织设计时, 要明确各组织单元的职责与权力, 使职责与权力相一致。其中, 适当授权是关键。

⑶专业分工与协作统一原则:项目各组织单元既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也要有有序的协作。

⑷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合理原则: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成反相关关系。一般来说, 项目组织设计中, 应在充分考虑影响管理跨度的各种因素后,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管理层次。

⑸弹性结构原则:项目组织形式要根据工作任务、技术特性等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以保证组织能进行动态的调整。

⑹精简高效原则:项目组织在保证必要职能的前提下, 应减少管理层次, 优化人员资源配置, 力求做到机构精, 人员少, 效率高。

2.2 几种有效的组织管理形式

这几种组织管理的形式各有其使用范围及优缺点, 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而选择使用或者综合各种方式的优点, 较好的发挥其作用。

⑴直线式组织形式:直线式组织形式是权力系统自上而下形成直线控制, 统一指挥, 下级只接受惟一上级的指令。项目部无专门职能部门, 这种组织形式的特点是组织机构简单, 权力集中, 权责分明, 决策迅速, 但专业分工差。实行没有职能部门的“个人管理”, 项目经理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 项目经理要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技能。这样的管理形式适用于项目规模小, 技术简单, 协作关系较少的单一绿化工程和小型园林配套工程及大、中型园林工程后期养护管理工作。这种组织形式在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中应用比较广泛。

⑵职能式组织形式:职能式组织形式强调专业分工, 是以职能作为划分部门的基础, 把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权力交给职能部门, 各职能部门在本职能范围内有权直接指挥下级, 这种组织形式的特点是专业分工强, 能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及专业人才的作用, 有利于项目的专业技术问题的解决。缺点是存在着政出多门的弊端, 由于项目部人员受职能部门与项目部门的双重领导, 对于上级存在矛盾的指令难以适从;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程度低, 难以协调。这种管理形式适用于专业面窄、工期较长的中型园林工程及承接多项园林工程时。

⑶矩阵式组织形式:矩阵式是现代大型工程管理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 它吸取了职能式和直线式各自的优点, 力求使多个项目与各职能部门有机地结合。它将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组织在一个项目部内, 既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纵向优势又能发挥项目部的横向优势, 使决策问题集中管理, 工作效率高。它要求从高层管理的角度明确项目经济的责任与权力, 以及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它是为了某项目临时组建的半松散型组织, 项目人员不独立于职能部门之外, 项目结束后, 便回到各原职能部门, 有利于项目部的动态管理和优化组织。对其双重权力下产生的冲突, 我们可以建设性地加以引导。这样的组织管理形式适用于大型园林综合性工

浅析工程项目现场管理

陈学燕

摘要:施工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 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也愈来愈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 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明确管理职责是规范项目现场管理的前提, 健全完善管理制度, 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是规范工程项目现场管理的关键。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安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材料

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 提高项目的运作质量, 是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施工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 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也愈来愈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 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工程施工现场是施工单位的精神面貌、管理面貌、施工面貌集中体现和真实反映, 明确管理职责是规范项目现场管理的前提, 健全完善管理制度, 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是规范工程项目现场管理的关键。施工单位要想保证项目现场管理的良性运转, 必须在建章立制上下工夫, 靠制度约束人, 靠制度管理人、靠制度激励人。项目部建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文明施工领导小组, 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文明施工管理框架网络, 与全体施工人员签定了岗位责任制, 确保员工思想观念到位、组织管理到位、管理措施到位、安全责任到位。

首先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方面。项目管理, 特别是大型的工程, 由于涉及的工种多, 各专业交叉作业多, 材料多, 易燃易爆品多, 安全隐患多,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侧重于进度、质量及成本管理, 往往忽略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作为施工企业, 首先要端正安全管理工作的态度, 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安全管理与项目实施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而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关系, 安全管理与项目实施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方面项目实施必须安全, 另一方面安全可以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促进施工现场的规范管理。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经历了一个从“安全生产”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且强调在生产中要做好预防工作, 尽可能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工人是工程中的一线人员, 与安全生产密切关联, 保证安全生产, 必须使与生产有关的人都了解并掌握安全知识和有关的规章制度。这就必须对进场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交底。在分项工程及各施工工序开工前, 由项目技术负责人进行书面安全技术交底;对特种作业人员造册登记, 要求持证上岗;做好施工人员进场的专业记录, 编制花名册, 对进场工人进行“三级”安全教育, 班前、班后安全教育, 消防知识教育和对如何使用灭火器进行讲解、示范, 使施工人员从一进入施工现场就懂得安全, 了解并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考试合格方可上岗;定期组织工人学习各种安全教育, 以图片、录像、演讲等形式, 提高工人安全生产意识。

要做好项目安全管理, 要加大安全文明检查力度, 每月一次安全文明施工检查, 由业主、监理、施工三方派员成立一个安全检查小组, 定期进行现场安全检查, 以作业规程、安全操作规程为依据, 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检查, 检查问题一律落实到人, 落实整改时间、措施, 抓苗

------------------------------------------------

程, 其工程量大, 内容庞杂, 技术复杂, 工期较长, 对资源共享程度要求较高, 如大规模的公园、绿地的建设工程, 其工程内容涉及到地形改造, 叠山理水, 植物种植, 灯光照明, 建亭筑榭, 地面铺装等。

3 结束论

篇4:毛泽东思想概论 导论和第一章

导论: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意义和目的(一)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旗帜,它是作为中国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实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头脑的任务,就必须进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

首先,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旗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伟大的作用,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胜利地进行了三项伟大的事业。

①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创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②采取了中国特色的方法,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地确立起来,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③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基本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原先那种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次,正因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旗帜,因此科学地评价毛泽东思想,人子弟学习毛泽东思想,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

①它关系到如何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绩。

②它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长期以来,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奋斗的重要思想基础,邓小平说,如果对毛泽东评价不当,就会造成思想混乱,导致政治不稳定。

③它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一个基础,如果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就丧失了前进的基础,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目的1、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真切地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从而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未达成果,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探索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

3、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成熟于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张如心(毛泽东同志的思想)邓拓(毛泽东主义)

▲“三人军事小组”指王稼祥、周恩来、毛泽东

▲“七一”的由来中共自1921年7月23日诞生以来,艰苦挣扎直到1936年7月初,陈潭秋最早提出党诞生15周年,到1938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于7月1日,纪念党的诞辰。于是,党的诞辰纪念日定在了7月1日。

▲到1981年,中共“一大”的开幕日被考证出来是1921年7月23日晚上。考证人

(邰维飞)

▴补充:①1956年“八大”借鉴苏联经验,防止形成个人崇拜,不再提毛泽东思想;②文革前期,林彪把毛泽东思想分割开来,弄得支离破碎、移花接木;③四人帮认为,毛泽东思想是无产阶级专政后继续革命的理论;④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貌,世世代代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征

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特征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193页)

具体来讲,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三个基本特征)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这一点是说明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之间的关系。

①就其根本思想来讲,毛泽东思想不是独立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体系之外,也不是与马列主义原理相并列,更不是所谓的“第三个里程碑”(林彪发明),而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即共产主义)这个范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

②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又不是对马列主义的简单发展,而是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一特征,是说明毛泽东思想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关系,就是说如果没有中国的特殊国情,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丰富实践,就不可能产生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点是说明毛泽东个人和党的领导集体在创立、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思想不只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也不是毛泽东的思想,而是他的战友们、全党和革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党的许多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毛泽东的著作和思想是总结全党实践的结果,集中了许多领导人的正确意见。)

▲1962年,毛泽东秘书发现《农村调查》,经毛泽东该为《反对本本主义》,加入《毛泽东选集》,定1962年为“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年”。

▲《毛泽东文集》共8卷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50年起到1965年,一年一卷

毛泽东的有些重要著作是经过党中央许多同志集体讨论由毛泽东概况起来,有些著作是毛泽东和其他同志合写的,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49年6月15日《论人民民主专政》

当然,毛泽东在创立毛泽东思想这个伟大工程中贡献最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有着惊人的才能、智慧和毅力,有着丰富的经历、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考能力,党和人民的集体经验主要由毛泽东来集中、归纳和总结,因此,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是当之无愧的。

三、毛泽东晚年错误与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书法家。(《毛泽东同志的悼词》《毛泽东光辉战斗的一生》)但是,毛泽东晚年(1956年以后)犯了严重的错误。

▲1956年,毛泽东63岁,他的晚年是以政治和年龄划分的。

毛泽东所犯的错位,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没有及时地、明确地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是把阶级斗争绝

对化、扩大化,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犯了贪多求快的急性病,主要表现为大跃进运动。另一条是在胜利面前骄傲了、不谨慎了,以致越来越严重地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使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受到破坏。

这些错误在理论上的表现就是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还要进行一个阶级推翻又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

毛泽东晚年错误在实践上的表现就是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年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庐山会议错误地批判彭德怀,最终表现为1966年开始的、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这场历史的灾难,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不幸。

2、毛泽东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纵观毛泽东的整个一生,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决议》原因如下:

第一,功过的分量不同。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全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没有改变我们国家的性质。

第二,功过的时间长短不同。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的主要代表,有半个多世纪之久,除了“文化大革命”,他的功绩都是主要的。

第三,功过的历史影响不同。毛泽东遗留下来的消极因素是暂时起作用的,经过后人的努力,完全可以克服。但是,他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相当规模的物质基础将使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受益,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更是我们子孙后代的无价之宝。

上述说明,毛泽东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他还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的错误是一位伟大的物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正确对待毛泽东的这些错误,就是把它同毛泽东思想严格区分开来,也就是说,毛泽东晚年的一系列错误论点,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范畴,同毛泽东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四、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在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这门科学上有两种错误的态度,一种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全盘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甚至主张不要提毛泽东思想。这种主张是非常不正确的,我们说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同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否定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就是抹杀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就是否定我们党的科学指导思想,否定我们党的光辉传统。

另一种是:对毛泽东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说过的,都是不可动摇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不愿意承认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甚至还想在实践中坚持这种错误。对待毛泽东思想上述两种错位态度截然相反,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把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的理论和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混淆起来,结果是非不分,把正确的理论当成错误的东西加以反对和否定;把错误的东西当成正确的东西加以维护和遵循,因此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就是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错误严格区分开来。

五、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说过:“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

学术理论界在研究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上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按照毛泽东思想的基础内容来概括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整地科学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关于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二)按照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来概括

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来概括,也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延伸或者叫做分支科学。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三个部分)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系上和马克思主义体系应该一致。

1、在哲学方面,毛泽东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毛泽东的许多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应用于领导方法和具体工作。

2、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经济论述较少,也就是说毛泽东经济思想内容较少,但不是说完全没有,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方面,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论点,如《论十大关系》。

3、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丰富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创立时期理论准备不足,原因是实践发展太快,看不起搞理论;没有经济学、哲学思想,马马虎虎可以过去。

(三)按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党的建设、国际关系等领域来划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六、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毛泽东思想主要就是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理论,即新民主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咋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道路,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内外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顺利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取得了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1949——1952)

▲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1953——1956)

1840——1949——1956——今

“半半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②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在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的指导下,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它们与以毛泽东亲自领导下建立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

③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大实践,在这两大实践过程中,分别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前者中关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思想,为后者提供了借鉴和启迪;前者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思想,为后者所吸收,而成为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前者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后者所继承而得到发展。

④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并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也是激烈和形成中国革命精神的过程。毛泽东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所培育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培育了几代中国人民,成为中国团结一致、振兴中华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⑤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总之,毛泽东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发挥巨大而长远的理论指导作用。

第一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3、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征?

4、为什么必须把毛泽东晚年错误和毛泽东思想严格区分开来?

5、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篇5:第一章企业与企业管理组织

导入语:我们为什么要学企业管理?

我们应当怎样学好企业管理?

新学期的开始,你拿到这本新的教材,有没有阅读它的冲动?你如何去对待这门课程呢?企业管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一样。既不特别深奥,又不易真正理解感悟的特点。一学期几十节课仓促的学习,主要给大家一种引导,一种感觉,一些印象。

主要学习方法:以教材为导向,以案例分析为中心,以网络、信息为辅助。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愉快的,希望大家能够从企业管理这门内容涵盖面广、集理性和人性化于一体的课程的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美好!

引入:针对我们的专业,一个汽车维修企业在现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如何经营与管理?

实例:一位车主提起一次令他感动的服务。他的车定点在深圳市罗湖区的一家汽车服务公司维修,该公司承诺提供24小时救援与抢救服务。一日深夜他的车在南头二线关附近抛锚了,据维修公司大约30公里的路程。

1:遵守承诺20分钟赶赴现场

2:反应速度10分钟故障排除

3:职工素质高“您不用感谢我们,倒是我们应该感谢您!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您现在出门在外,遇到了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我们,说明您是把我们当作最好的朋友,所以是我们应该感谢您!”

思考:您所熟识的维修企业是否都能提供上述服务?

影响汽车维修服务企业成功的核心因素有那些?

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失败,成功的企业则大致都具有相同的成功模式。

我认为决定汽车维修企业成功的核心要素有三个方面,即:经营策略、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这三个要素刚好组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紧紧围绕这顾客需求这一中心,我们称为超级服务的“铁三角”。

讲解:该事例恰好反映出了汽车维修企业成功的三个方面:

1:承诺24小时服务正是该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反映,他们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

2:深夜接电话,20分钟赶到现场,说明他们的管理系统是高效的;

3:修理工10分钟排除故障,并能说出一番感人的话语,说明他们的人力资源是优秀的,员工的技术与综和素质都是高的。正因为建立起一个坚固的“铁三角”,所以该公司员工能在任何时候为顾客提供优质高效满意的服务。

“铁三角“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即紧紧围绕着顾客的需求这一中心,相互之间又保持了紧密的联系。

在制定企业的经营策略时必须考虑企业的管理系统与人力资源的状况,而管理系统必须为经营策略与内外部顾客服务,人力资源的配置必须适合企业的经营策略于管理系统。只有三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决定企业最后的成功。“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我们本学期的重点也就很明确了:企业的管理系统相关概念;企业的经营策略、经营决策及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第一节 企业的概念与类型

一、企业的定义

课本P2所谓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营利为目的的、以产品或劳务满足社会需求的、依法设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是现在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

讲解:企业在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转换器,它将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企业内部通过生产过程,转换为产品输出。

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企业的两头都在外,与市场的交换关系非常密切,企业一方面从人才市场、设备与材料市场、资金市场获得企业运行所需的各种资源,又不断地将所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市场上的顾客,反馈资金与信息。反馈是企业运行关键的一环,没有反馈(或没有足够的反馈)企业就不可能持续运转,因

为任何一个投资者也不可能永久不停地向企业投入资金。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整着人们的经营与管理行为。企业的特征:

1、企业必须依法设立。

2、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单位。

3、企业应该独立核算。

4、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单位。提问:校办工厂是不是企业?是企业。

学校?学校虽然在教育活动中也要收费,但不以营利为目的。

二、企业的类型

(一)工商企业

工业企业——输出有形的产品即实物 商业企业——输出无形的产品即服务。汽车维修企业不是生产汽车,也不生产配件,其所产出的就是无形的维修服务。

(二)以企业资产的构成形式为标准分类(企业的法律形式)

五分钟阅读,一分钟介绍

1、个人业主制企业

个人投资,规模有限,无限责任。例如:出现自由职业者注册律师、注册会计师等属于个人业主制企业。

2、合伙制企业

联合出资,无限责任,决策困难。例如:广告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股票经纪行。

3、公司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见课本 P6公司制企业的优缺点?

见课本 P8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见课本 P10上市公司?

见课本 P10公司治理机构?(课后思考)

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基本情况比较表

1、自由分组

篇6:罗宾斯管理学第一章(管理和组织导论)总结

A.胆色素 B.疟色素 C.脂褐素 D.黑色素 E.含铁血黄素 3.体积增大的肾萎缩见于

A.原发性高血压晚期 B.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C.慢性肾盂肾炎 D.严重的肾盂积水 E.肾动脉粥样硬化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萎缩?

A.老年男性的睾丸 B.晚期食管癌患者的心脏 C.脊髓灰质炎患儿的下肢肌肉

D.老年女性的子宫 E.心肌梗死后心室壁变薄 5.下列萎缩中不属于病理性萎缩的是

A.晚期食管癌患者的肝 B.晚期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肾 C.老年女性的卵巢

D.截瘫病人的双下肢 E.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脑 6.下述器官体积增大仅由肥大引起的是

A.哺乳期乳腺 B.功能亢进的甲状腺 C.运动员的与运动有关的骨骼肌

D.妊娠期子宫 E.垂体ACTH细胞腺瘤病人的肾上腺 7.子宫内膜增生症是

A.生理性增生 B.内分泌性增生 C.代偿性增生 D.不典型增生 E.肿瘤性增生

8.下述哪种情况不必于化生

A.柱状上皮改变为移行上皮 B.移行上皮改变为鳞状上皮 C.胃黏膜上皮改变为肠上皮

D.成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变为骨母细胞 E.成纤维细胞变成纤维细胞

9.鳞状上皮化生不发生于

A.支气管黏膜上皮 B.胆囊黏膜上皮 C.胃黏膜上皮 D.脑室管膜上皮 E.肠黏膜上皮

10.下述肿瘤中哪一个与化生有关

A.肾盂移行细胞癌 B.胃腺癌 C.肠鳞状细胞癌 D.肝胆管上皮癌 E.食管鳞状细胞癌

11.细胞缺氧时最常见的变化是

A.内质网扩张 B.核糖体脱落 C.线粒体肿胀 D.溶酶体增多 E.脂褐素增多

12.下列细胞器中对缺氧最敏感的是

A.溶酶体 B.线粒体 C.光面内质网 D.粗面内质网 E.高尔基器 13.缺氧时,细胞最早出现的变化是

A.细胞形态 B.细胞代谢 C.细胞功能 D.细胞器形态 E.细胞核形态

14.细胞水肿,电镜下的形态改变是

A.溶酶体增大,增多 B.线粒体嵴增多 C.微绒毛增多 D.高尔基器多 E.线粒体及内质网肿胀 15.气球样变的细胞最常见于 A.心 B.肝 C.肾 D.脑 E.脾 16.最易发生脂肪变性的器官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7.“虎斑心”是指心肌细胞已发生下列哪种病变的肉眼形态改变? A.水肿 B.脂肪变性 C.黏液变性 D.淀粉样变性 E.色素蓄积 18.蓄积于细胞质内的脂肪可被下列哪种染色染成桔红色? A.刚果红染色 B.苏丹Ⅲ染色 B.甲基紫染色 D.PAS染色 E.锇酸染色

19.细动脉壁的透明变性最常发生于

A.急进性高血压 B.动脉中层钙化 C.动脉内膜下胆固醇蓄积 D.动脉壁内蛋白质蓄积 E.嗜铬细胞瘤 20.细胞脉壁透明变性的发生机制可能是

A.增生性动脉内膜炎 B.动脉中层钙化 C.动脉内膜下胆固醇蓄积 D.动脉壁内蛋白质蓄积 E.动脉周围炎 21.肝细胞内透明变性,可见

A.Russell body B.Negri body C.Verocay body D.Aschoff body E.Mallory body 22.细动脉壁的透明变性又称

A.微小动脉瘤形成 B.细动脉栓塞 C.细动脉透明血栓形成 D.细动脉硬化 E.细动脉破裂 23.下列疾病均可发生纤维结缔组织的透明变性,除外 A.纤维蛋白(纤维素)性胸膜炎 B.硅沉着病 C.慢性胃炎 D.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E.心肌梗死 24.列病变均可发生营养不良性钙化,除外

A.胰腺炎时的脂肪坏死 B.结核病时的干酪样坏死 C.结缔组织的透明变性

D.血吸虫病时的虫卵结节 E.维生素D摄入过多后的胃黏膜 25.最能代表细胞坏死的三种改变是

A.核膜破裂、核碎裂、胞质浓缩 B.核溶解、胞质少和胞膜破裂 C.核溶解、胞质浓缩和胞膜破裂 D.核固缩、胞质固缩、细胞膜皱缩 E.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26.光镜下见细胞核缩小,染色质凝聚,呈深蓝色的是 A.核碎裂 B.核分裂 C.核固缩 D.核溶解 E.凋亡小体 27.凝固性坏死好发于下列器官,除外 A.心 B.肝 C.脾 D.肾 E.脑 28.凝固性坏死的组织学特点是

A.核碎片常见 B.细胞膜破裂 C.细胞、组织轮廓残留 D.间质胶原纤维崩解 E.基质解聚

29.干酪样坏死是下列哪种疾病的特征性病变? A.梅毒 B.麻风 C.结核 D.风湿病 E.阿米巴病 30.干酪样坏死的本质是

A.纤维蛋白样坏死 B.脂肪坏死 C.液化性坏死 D.彻底的凝固性坏死 E.干性坏疽

31.关于干性坏疽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常见于四肢末端 B.常呈黑褐色 C.病变处皮肤皱缩 D.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E.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32.关于湿性坏疽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常见于肠、胆囊及子宫 B.坏死组织与周围分界不清 C.新鲜标本有恶臭

D.常是动脉、静脉循环均有障碍 E.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 33.湿性坏疽多见于与外界相通的哪些脏器?

A.食管、胃、肠 B.胆囊、肝、胰 C.肾、输尿管、膀胱 D.输卵管、子宫、阴道 E.小肠、阑尾、结肠 34.足趾严重冻伤可致

A.干性坏疽 B.湿性不疽 C.气性坏疽 D.干酪样坏死 E.出血性梗死

35.液化性坏死常发生于

A.心 B.肝 C.肺 D.肾 E.脑 36.不发生机化的病灶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滑膜 B.上皮细胞化生 C.液化性坏死 D.纤维蛋白样坏死 E.干酪样坏死 37.关于凋亡,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凋亡的发生与基因调节有关 B.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 C.细胞质膜破裂,核也碎裂 D.不破坏组织结构 E.无急性炎症 38.坏死组织经自然管道排出后留下的空腔称 A.瘘 B.窦 C.溃疡 D.空洞 E.糜烂 39.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最易发生的变性是

A.脂肪变性 B.透明变性 C.细胞水肿之水变性 D.淀粉样变性 E.黏液变性

40.脑组织内的较大范围坏死,最易形成 A.空洞 B.溃疡 C.囊腔 D.窦 E.瘘

41.下述细胞死亡方式中,哪一种可以发生在生理状况下?

A.溶解性坏死 B.凝固性坏死 C.凋亡 D.酶解性坏死 E.变态反应所致坏死

(二)X型题(多选题,每题可有一至五个答案,选正确得分,错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下述脑部病变中,哪些可致脑萎缩?

A.脑脓肿 B.脑出血 C.病毒性脑炎 D.脑动脉栓塞 E.脑室积水 2.易发生化生的组织有

A.上皮组织 B.神经组织 C.肌肉组织 D.纤维组织 E.骨组织 3.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的部位有

A.子宫颈黏膜 B.支气管黏膜 C.阴道壁黏膜 D.胃黏膜 E.膀胱黏膜

4.易引起液化性坏死的疾病有

A.肝阿米巴脓肿 B.乙型脑炎 C.化脓性脑膜炎 D.脑动脉栓塞 E.化脓性阑尾炎 5.可发生坏疽的器官或组织有

A.皮肤 B.阑尾 C.肾 D.子宫 E.胆囊 6.下列病灶中,哪些易发生营养不良性钙化?

A.死亡的寄生虫 B.SBE的赘生物 C.脓肿 D.干酪样坏死灶 E.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7.可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的组织为

A.肌纤维 B.胶原纤维 C.神经纤维 D.血管壁 E.骨组织 8.下列哪些小体是细胞死亡的表现?

A.Russell小体 B.凋亡小体 C.Mallory小体 D.脂肪小体 E.嗜酸性小体

9.凋亡的病理特点有

A.细胞质膜不破裂 B.细胞不自溶 C.无炎反应

D.必有调亡小体形成 E.凋亡小体被巨噬细胞吞噬、降解 10.关于心肌脂肪浸叙述,下列哪些项是正确的?

A.心包脏层脂肪组织明显增多 B.脂肪组织向心腔方向的肌层内伸入 C.心肌受压萎缩而致肌层变薄 D.严重者可引发猝死 E.属严重的心肌脂肪变性

11.下列哪些病灶,一般不发生机化? A.表皮或黏膜糜烂 B.皮肤溃疡 C.脑软化 D.支气管上皮鳞状上皮化生 E.肝细胞点状坏死

参考答案: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1.C 2.C 3.D 4.E 5.C 6.C 7.B 8.E 9.D 10.C 11.C 12.B 13.B 14.E 15.B 16.B 17.B 18.B 19.B 20.D 21.E 22.D 23.C 24.E 25.E 26.C 27.E 28.C 29.C 30.D 31.E 32.E 33.E 34.A 35.E 36.B 37.C 38.D 39.C 40.C 41.C

(二)X型题(多选题,每题可有一个至五个答案)

篇7:基于网络的虚拟组织的运营和管理

没有奔波劳顿之苦,可自我支配工作时间,在家中的书房里,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传真机,一部电话加上高速网络连接便构成了全部工作装备,与世界范围的人员交流,工作完成圆满,公司运转高效……虚拟组织VO (VIRTUAL ORGANIZATION) 使这一切成为现实。

21世纪的组织或机构正悄然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我们今天的组织形式依然是以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实体化组织为主。所谓实体化是通过集中化、规模化走向有形的、由管理层统一指挥与控制的金字塔状的、功能完整且专门化分工的组织。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显现的21世纪,面对一个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实体化组织面临着许多困难,突出表现在应变能力差。其专用性很强的规模庞大的资产,很难随市场需求而进行调整;其决策和执行的层层分离,常常导致信息的失真和执行的延误;且官本位主义易扼杀下层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难以群策群力。这些困难来自实体组织本身,必须向新的组织形式转变。借助于信息网络,一种聚集各组织的核心专长、并行工作、运作灵活暂新的“全明星联队”式的组织正在悄然兴起,这种新的组织类型就是网络时代的虚拟组织。

2 虚拟组织概念及特性

2.1 虚拟组织的特点及基本特征

虚拟组织是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和协调手段的临时性动态联盟。它可以把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迅速整合成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并统一指挥的组织形式,它没有固定的组织层次和内部命令系统,而是一种开放的组织结构。虚拟组织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迅速在其周围形成各专业领域中的独特优势,从而以强大的结构成本优势和机动性,完成单个实体难以承担的功能。虚拟组织中的成员合作关系是动态的,完全突破了以内部组织制度为基础的传统的管理方法。

虚拟组织的基本特征包括:组织的开放性;领导不再是等级上层而是行动中心;人员流动性;组织界限趋于模糊;组织成员通过联网平行开展工作。

2.2 虚拟组织的结构形态

虚拟组织的主要形式有三种。

2.2.1 结构虚拟化

传统的实体组织是金字塔形层次结构,而结构虚拟化则没有成型的结构,只需通过信息网络将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资源连接起来。它的组织灵活,当任务完成后马上可以解散,有了新项目再组合。这种形式的虚拟组织有网上企业、网上银行和网上政府等。

2.2.2 功能虚拟化

这种类型的虚拟组织,虽然运作时也有完整的功能过程,但在组织本体内却没有完整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它只有实现本身核心功能和关键功能的组织,它可以借助于外部力量来实现内部的一些功能。功能虚拟化的组织是真正体现虚拟组织精髓的组织,未来必将有较大的发展。软件外包、服务外包是这种组织的形式。

2.2.3 地域虚拟化

这是克服空间距离的障碍而将功能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组织,形成地域分布但功能合一的各种服务中心。如政府的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证服务大厅等,虚拟行政审批中心是这种组织的较高形式。

2.3 虚拟组织的运行条件或平台

虚拟组织的运行条件或平台:

2.3.1 信息网络

虚拟组织中的工作和活动是通过信息网络进行的。这种网络可以建立在专用网上,也可以建立在Internet上,通达Internet技术构成组织内部的内联网、组织之间的外联网,形成矗时空限制而方便接入的信息网络。

2.3.2 物流网络

虚拟组织各成员之间也要产生大量的物流。在实体化组织之间,物流主要是由市场承担的,而虚拟组织是通过契约关系,用制度安排协调物流,所以还要一个由物流及其运行机构组成的物流网络。

2.3.3 组织协定

虚拟组织的运作是靠各单位遵循公共的协定进行的,从组织外部看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但从组织内部看它却是分散的,各自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运作。组织内所遵循的协定能否认真执行,这是虚拟组织运作的关键。

3 虚拟组织运营过程

虚拟组织作为一种动态的企业联盟,是有生命周期的,它随着市场机会的出现而出现,随着市场机会的消失而解体。虚拟组织的运营过程主要可以分为的四个阶段:市场机会识别阶段、虚拟组织形成阶段、虚拟组织运营阶段和虚拟组织解体阶段等四个阶段组成。

3.1 市场机会识别阶段

该阶段主要有机会识别、机会评估和机会选择三个决策过程。一旦可以利用的最好市场机会被确定,则机会识别阶段便告结束,被选择的市场机会的有关信息便被输入到虚拟组织形成阶段。

3.2 虚拟组织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过程有合作伙伴识别、合作伙伴评估、合作伙伴选择和合作关系形成。合作伙伴识别过程包括一系列潜在的合作伙伴评估和选择,这个过程的结果是明确一系列的合作伙伴并确定合作关系,一旦虚拟组织形成,便开始了它的运营阶段。

3.3 虚拟组织运营阶段

本阶段通常包括五个主要的决策过程:设计、市场、财务、制造和分销。运营阶段的五个决策过程都依赖于其它决策过程的输入和输出。运营阶段是最难管理的阶段,这些过程的输入包含生命周期前两个阶段所有的关于市场和合作伙伴的信息,这些过程的输出是包含虚拟组织运营阶段发生的活动和交易的总和。一旦市场机会消失,则运营阶段结束,虚拟组织解体阶段开始。

3.4 虚拟组织解体阶段

这个阶段包括运营结束和资产分割过程。具体包括存货处理、订单了结、善后处理等经营过程。一旦这些细枝末节的工作完成,则进入到资产分割过程。一旦这个工作完成,这个特定虚拟组织便宣告解体,所有的企业便可以自由寻求其它市场信息并形成新的合作伙伴。

4 虚拟组织的管理理念及企业文化

实行虚拟组织运作要求树立全新的经营观念,具体地说:

4.1 核心专长观念

关注核心职能,实现生产专业化,这既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比尔·盖茨说过:“作为一位商务管理者,您必须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核心职能,将非核心技术划分出去,让别的公司接管这些领域的工作,然后用现代化通信技术和他们随时保持密切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日益高度化和复杂化。这要求企业树立核心专长的观念,强调做精做强而非做大做全,尽可能地集中资源,沿着企业技术所导向的路线,培育企业核心专长,保持企业在主要业务领域技术领先地位。

4.2 合作共赢观念

在新经济时代,合作比竞争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利用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首选战略。企业为了生存,必须首先学会合作和彼此依赖,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树立合作竞争的长远思想和新观念。为此,企业必须克服“击败对手才是胜利的”传统竞争观念,转而树立一种务实的“共赢”的合作观念。在市场角逐中不仅要学会竞争,更要学会合作。

4.3 顾客中心观念

当今世界,无论是成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发展最快、赢利最多的企业都是生产特种商品和服务满足特定顾客需求的企业。为此,企业应该改变过去以生产为中心,追求大规模、低成本的经营策略,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观念,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顾客的需求,了解顾客的处境,甚至从顾客的立场出发,帮助顾客确定其需要和要求,深知顾客是做什么的,想什么和应该做什么,并向他们表明如何能够从按其需求生产出的产品中获得利益。

4.4 全球经营观念

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为国家企业间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条件。经济发展全球化要求企业树立全球经营观念。即,全球性地考虑企业经营活动、全球性地开展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以及全球性地进行商务活动,以全球视野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分享国际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收益。

4.5 以人为本观念

虚拟组织作为各个网络成员出于自身的某种战略考虑而临时组建的动态合作方式。它要求每个成员在使其自身工作与整个组织相关联时都能各负其责。成员之间彼此信赖、真诚合作,并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按照能够使其自身运作和整体组织都实现最优化的方式来运转。控制管理这样一群成员需要的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如何与之保持良好关系,通过分工合作维系彼此间共同的目标。

5 结语

虚拟组织具有组织边界模糊、核心专长集成、并行分布作业、信息网络依托、运营机制灵活等基本特征。虚拟组织不是法律意义上完整的经济实体,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是一种核心组织间的强强合作,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动态结构、灵活的方式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市场能力的柔性与灵捷性,各方优势资源的集中更催生出极强的竞争优势与竞争力。

因此,虚拟组织运作在当今快速多变的市场与技术环境中是获取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力的一种很有前途的合作方式。

摘要:虚拟组织不是法律意义上完整的经济实体, 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是一种核心组织间的强强合作, 以信息网络为依托, 以动态结构、灵活的方式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具有很强的适应市场能力的柔性与灵捷性, 各方优势资源的集中更催生出极强的竞争优势与竞争力。

关键词:虚拟组织,网络,运营管理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罗宾斯管理学第一章(管理和组织导论)总结】相关文章:

罗宾斯管理学第一章05-03

罗宾斯管理学中文07-08

罗宾斯管理学中文04-13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心得04-26

罗宾斯 管理学 读后感04-15

罗宾斯管理学11版题库04-24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04-26

罗宾斯11版中文课件04-18

读《亚森罗宾》有感04-12

上一篇:年度人员培训总结下一篇:建 房 申 请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