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竞争优势分析

2023-01-27

第一篇:浦发银行竞争优势分析

对中国工商银行的优势分析

中国工商银行,全称: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imited, ICBC),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是中国五大银行之首,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上市公司,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也是群众心目中最熟悉的银行。曾经分别被英国《银行家》、美国《全球金融》杂志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银行”。

近期中国工商银行的发展历程: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工商银行万象分行、金边分行和仰光代表处相继正式开业,在东南亚的经营网络进一步完善。

2011年11月24日,工商银行非洲代表处在南非开普敦正式开始营业,成为工商银行在非洲大陆设立的首家机构。

2011年11月22日,工商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出“工银移动银行”服务,成为国内首家全面整合并整体推出移动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

2011年10月24日,工商银行与比利时安特卫普世界钻石中心(AWDC)在北京正式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开启双方在钻石金融领域的相关合作。

2011年10月14日,全球华文媒体最关注银行“透明度”排行榜单在加拿大温哥华揭晓,工商银行荣膺“2010年度全球信息披露管理最佳银行”和“2010年度全球华文媒体关系最佳银行”两项大奖。

2011年9月23日,《银行家》杂志正式发布了“2011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工商银行凭借2010年度的优异表现,连续第四年名列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排名榜首,并在今年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评价排名中夺冠。

2011年9月15日,工商银行孟买分行正式开始营业,成为印度市场上唯一的中国大陆银行的分行。孟买分行的开业使得工商银行在南亚地区的经营网络进一步完善,成为这一区域内金融服务能力最强的外资金融机构之一。 服务优势:

工商银行于2005年8月取得劳动保障部首批颁发的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和基金托管两项业务资格,是四大商业银行中唯一获得账户管理人资格和唯一取得两项业务资格的机构;2007年11月,工商银行在第二批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中又获得企业年金基金受托管理人资格,成为银行业中首批获此资格的三家机构之一;同时,工商银行控股的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得了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资格。工行系现已成为获得企业年金业务“全牌照”的三家集团性机构之一,能够为您提供年金基金受托管理、账户管理、基金托管、投资及增值服务。

一、工行的服务宗旨

中国工商银行将本着“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服务宗旨,严格履行法律、契约、服务协议所规定的各项义务,为您提供完整、安全、个性化的服务。

二、企业年金的益处

企业年金的建立,不仅对企业员工老年幸福生活具有良好的保障作用,对于企业和政府而言,年金业务也具有多方面的好处。

【对员工的益处】

企业年金可以提高员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使老年生活有所保障。建立企业年金使员工在退休后除基本生活保障外,还能够得到补充性的养老保障。基本养老是社会收入的平均水平,而较大比例的储蓄养老将使员工就业期间的当期生活质量有所下降,而企业年金减轻了员工在职时的养老负担,并为退休生活增添了保障。

【对企业的益处】

年金是一种延时的待遇支付,通过对转移或支付条件的设定,可以鼓励员工长期为企业服务;年金制度是企业薪酬福利体系的一部分,企业缴款的分配原则,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年金计划将职工待遇与企业经营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将使员工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年金计划的建立有利于推动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吸引力。

【对政府的益处】

企业年金可以减轻政府的社会养老保险压力,提高整个社会的保障程度,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以政府大力倡导企业年金的发展,通过减免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调节企业行为,并对市场运作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

三、工行的优势

【综合实力雄厚,经营管理稳健】

中国工商银行是全球市值最大、国内规模最大、具有明显国际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正在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商业银行。2007年末总资产8.7万亿元,资本充足率13.09%,总市值3,389.34亿美元。2005年10月,顺利实现股份制改造。2006年10月27日,成功在香港和上海同时挂牌上市。工商银行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企业年金业务纳入全行内控合规、内部审计范围,企业年金中心、资产托管部均设有专职的风险管理处,有效防范业务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凭借雄厚的综合实力和诚信稳健的经营风格,工商银行能够为广大客户提供长期安全、便捷高效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服务。

【服务网络健全,结算手段便捷】

中国工商银行拥有国内同业无法比拟的分销实力和营销网络,通过16,476家境内机构,112家境外分支机构和遍布全球的1400余家代理行,向超过272万公司银行客户和1.7亿个人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国工商银行全天候的电子化服务网络,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大量的自助设备,拥有ATM机23,420台,自助银行4,890家、POS终端13.1万余台,拥有量和交易量均为全国第一。2006年,由国家级权威金融安全认证机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简

称CFCA)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十大经济发达城市中,有52.4%的个人网上银行客户以及58.8%的企业网上银行客户使用了工商银行的网上银行。工商银行将依托高科技结算服务手段,以领先的信息科技和电子网络为广大客户提供全天候、立体化、高安全性、方便快捷的企业年金服务。

【实践经验丰富,服务队伍专业】

中国工商银行早在2001年就开始进行企业年金制度的研究,是最早参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设计的金融机构之一。作为劳动保障部企业年金专家顾问小组成员,是唯一全程参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起草和讨论工作的金融机构。2002年在本系统5个分行进行企业年金试点工作,目前企业年金制度已推广到全行所有分支机构。工商银行企业年金计划规则复杂、人数庞大、涉及各类中、老人的补贴问题,管理难度较大,通过五年来管理自身企业年金,工商银行从用户和服务商两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了其他机构无可比拟的优势。2002年6月,开始对外提供企业年金托管服务。2004年10月,成立养老金业务部(其前身为企业年金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年金服务,各分行均设立了相应的服务部门和专业队伍,形成了总行统一管理、全行联动服务的立体式年金服务体系。截至2007年底,累计正式签约年金客户13,269家,管理年金个人账户347.7万户,托管年金基金187.8亿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年金服务机构。

【科技实力强大,电子手段完备】

中国工商银行具有国内一流的科技实力,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业务集中处理中心,第一家建立了千公里级异地灾难备份体系,第一家获得软件开发ISO9001国际认证,配有国内最大型的商用计算机IBM390/R66,拥有14000多人的专业科技队伍,具有国内领先的全功能银行业务系统、先进的系统网络技术、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完备的技术保障实力。工商银行的数据集中工程项目被中国人民银行评为银行科技发展特等奖,是十几年来金融系统的首个特等奖。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构成完善的电子银行体系,可为企业和员工提供安全、便捷的企业年金服务。

【品牌信誉卓越,竞争优势明显】

多年来,中国工商银行一直跻身于世界大银行的前列。自1999年参加排名以来,已连续9年被美国权威杂志《财富》按照营业收入评选为“全球500强”。2007年在《银行家》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工商银行位居第7位,被《金融亚洲》评为“中国最佳银行”、“中国最佳现金银行”,在《环球金融》、《财资》、《亚洲银行家》、《经济观察报》等国内外权威媒体和机构开展的评优评级中,获得“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中国内地最佳托管银行”、“中国最佳国有零售银行”、“中国最佳个人网上银行”、“全球最佳交易奖”等多项殊荣。

【从业资格完备,业务系统先进】

中国工商银行拥有企业年金受托人、基金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三项业务资格。企业年金业务从政策研究、产品设计、系统开发、信息管理、风险控制均纳入全行业务管理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自主研发的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基金托管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响应速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工商银行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信息系统经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专家评审鉴定,被评为“国内领先的科技项目”,是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账户管理信息系统。中国工商银行资产托管系统获人民银行“科技进步奖”,是国内唯一获奖的托管系统。

业务优势:

1. 国内最早资产托管银行,具有经验优势

1998年2月,经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工商银行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获得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的银行。同年3月,在国内首家托管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此后,伴随中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快速发展,工商银行托管服务迅猛发展,引领国内同业。

2. 国内最佳托管银行,具有品牌优势

在证监会和人民银行组织的历次对基金托管人年度综合测评中,工商银行均为业内第一。自2004年以来连续多年获得29项境内外权威财经媒体评选的最佳托管银行奖项,是国内获奖最多的托管银行。

3. 国内最大的资产托管银行,具有市场优势

截至2011年末,工商银行托管各类资产规模净值超过35000亿元,连续十三年保持市场份额第一,已经具有门类齐全的托管产品业务体系,是国内托管业务品种最全、托管规模最大的托管银行。

4. 拥有国内最大的客户群,具有客户资源优势

工商银行与国内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和企业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办了丰富的银证合作、银信合作、银基合作和银保合作业务,是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同业拆借、证券抵押融资市场的主要成员,与国内外众多大中型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密切的托管业务合作关系,是中国境内拥有客户最多的托管银行,在客户中具有极高认同度。

5. 率先托管国内几乎所有创新金融产品,具有创新优势

自1998年以来,工商银行率先推出指数基金、债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LOF、ETF、复制基金和创新封闭式基金等创新产品托管服务,成为国内首家对保险资产进行全过程、全金额托管的银行、首家QFII、QDII及ESCROW资产托管银行、首家企业年金基金托管银行和首批资产证券化产品托管银行,紧跟市场创新发展步伐,最大化的满足了客户需求。

6. 中国最大的清算银行,具有资金运行效率优势

工商银行拥有先进的资金清算系统,是中国结算业务量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托管业务资金清算依托强大的资金结算网络和清算系统,可实行托管资金结算直通式处理,消除资金在途和手工清算风险,从而保证资金清算的安全和快捷。跨行资金清算通过CNAPS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托管资产的资金跨行清算提供快速、安全、可靠的系统支付。

7. 拥有强大的托管技术信息系统,具有科技优势

工商银行是中国大陆唯一一家自主研发托管业务系统的商业银行,自行研究、开发并投产了五代托管业务综合系统。2007年7月,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托管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全面支持新、旧及国际会计核算准则,为全球托管业务下多会计准则、跨市场、多估值方式、多报表营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2011年7月,第五代托管系统顺利投产,标志着工商银行成为我国托管银行业内首家

采用标准化流程处理方式的托管银行。同期,全球托管系统境外延伸项目(香港二期)成功投产,使工银亚洲具备在香港本地开展基本托管业务的能力。

8. 建立严密的资产托管风险防范体系,具有风控优势

工商银行托管服务始终将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工商银行建立并实施多层次的资产托管业务风险控制体系。2005年,国内首家引入并通过SAS70内控审计国际认证,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化制度化的内控举措。自2007 年成功实施国内托管行业首次灾备应急演练以来,工商银行每年实施一次托管业务灾备应急演练,2009年国内首家实施托管业务灾备应急随机演练。灾备应急演练已成为工商银行一项常规化制度化的内控举措,保证托管业务在遭遇突发事件或灾难时能够连续正常运营。

9. 拥有专业的绩效评估系统,具有增值服务优势

绩效评估和风险分析系统是工商银行和国外业务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项目之一,其设计与国际标准接轨,并能够从本行以及外部数据供应商处获得强大的数据信息支持,可以实现对多种绩效指标和风险指标的计算,并能够根据客户需要,提供多层次业绩归因分析和多种报告组合。2011年7月,工商银行自主研发的绩效评估系统(一期项目)顺利投产,在业内率先实现自主研发并投产绩效评估业务系统,有助于未来在统一的内部系统平台和统一的业务处理流程上为托管业务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一站式绩效评估服务。

10. 拥有强大的咨询系统,具有信息优势

工商银行建立了信息咨询管理制度,设立了专司信息搜集和管理的信息服务团队,形成了通过因特网、电话、传真、邮寄和人工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的多维信息服务体系。依托业务资源优势,建立了全面、庞大的底层信息数据库,且每天进行实时数据更新,同时,工商银行积极联系国内外信息资讯商,以提升全球托管信息资讯处理能力。

11. 担当多项专业技术小组组长和行业规范制定者,具有专业优势

工商银行是中国银行业协会托管业务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率先倡导并组织所有会员单位共同签署了《中国银行业托管业务自律公约》,召集会员单位积极研究国内托管行业热点问题,先后组织行业专家完成了多项课题研究,为推动行业建设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工商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多位专家还被多家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聘任为专家小组成员,在许多重要的会议中作为惟一的托管银行代表被邀参加讨论,发表的观点和意见得到了肯定和采纳,为托管行业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12. 积极搭建全球托管网络,具有跨境服务优势

目前,工商银行除西藏分行以外全部37家一级(直属)分行均已获得开办托管业务授权,国内托管业务网络布设基本完成。同时,工商银行充分利用境内外分支机构和客户资源,积极推进全球托管网络平台建设,培养具备条件的境外分支机构开办全球托管业务,全球化托管服务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此外,工商银行加大与国际托管银行的合作力度,与全球知名大型托管银行建立良好合作关系,QFII、QDII、ESCROW等全球托管业务发展列中资行首位。

总结:

2012年8月3日,“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在浙江宁波发布,中国工商银行在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一,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据报告显示,在全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排名和银行财务评价排名中,中国工商银行均获得第一名。另外,在全国性商业银行单项奖中,全国最佳商业银行和最佳风险管理银行也授予了工商银行。我相信,中国工商银行会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二篇:!低成本优势与低人力成本优势:平安银行与招商银行的对比分析

低成本优势与低人力成本优势 --trustno1从平安员工跳楼说起!

今天一个比较扎眼的新闻是,平安银行的一位职员不堪压力跳楼了。新闻中还爆料出平安银行的内部的种种管理方式。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在这里多重复了。

有一个朋友让我写一些分析,分一下强势的企业文化。对于这个事件,我的确想写一些东西。但是我不会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因为企业文化,是一种虚空的东西,它只是个人对一家公司的主观的、感性的,感受。在分析企业的运行机制上,这个方向并不能给予我们太清晰的思考,相反会将我们个人的喜好和情感代入其中,影响我们的判断。应此,我仍然是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说说这个事情。

熊熊,对银行业,特别是招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过非常精到的分析().他的逻辑非常简单,因为银行卖出的产品是贷款,贷款是没有差异化的产品,唯一的差异化就是利率。如果要在贷款端寻求高定价,那么银行追求的其实是一种风险溢价。也是就是说银行在贷款端赚钱必须冒风险,也就是巴菲特所谓的干蠢事。而如果一个银行,能够在零售端实行低成本战略,那么他们就没有动力在贷款端寻求高风险溢价,这些银行会变的更为谨慎,其优势会更为明显。富国银行与招商银行,可以堪称其中的典范。

而平安这个系统,最令人着迷的是的他的销售效率,最令人兴奋的是他的交叉销售。一家既有保险,又有银行,证券的公司。不仅有证券公司和银行的网点,其手下的保险销售员有43万之巨。即可卖保单,又可开信用卡,还能买基金。从这点来看,平安的系统充分体现了低成本优势的特点。对于人寿太保这样专业的保险公司来说,人寿太保无法利用他们的销售员网络做信用卡和基金。对于招商银行这样的公司来说,虽然它有自己的信用卡销售员,但是保险是一个相对技术难度较高的行当,在保监会当下大力保证保险营销员持证率的情况下,招商的这些营销员是无法转换到保险行业中来的。平安相对于其他的金融子行业,有着无可比你的低成本优势。一个销售员可以当三个销售员来用,这里的资金成本下降恐怕不是能按照简单的3倍来计算的。

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招商银行,大多数人都会同意招商银行相对于其他银行有着无可比拟的低成本优势。但是很少有人在探讨同业竞争时,会将招商银行的人员利用效率放在第一位,也不会将其归结为低成本优势的主要因素。招商的成收比在同业来说是非常高的历年的平均值在44%左右,而大多数银行都在40%以下。这是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只要打开招行银行和平安银行的信用卡网站,就一目了然。招商的信用卡不仅发卡总量是全行业第二(第一是工商银行他的网点优势不在这里讨论),最为重要的是他的信用卡种类是全行业第一。招商的信用卡种类已经达到了将近100款,而平安银行只有可怜的7款。即便考虑到平安银行是2006年才开始在平安系统下运行的而招商在2003年就开始信用卡业务。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同时期发展信用卡业务的兴业银行,和同级别的城商银行上海银行,他们的发卡种类也都远超过平安银行。而平安银行的信用卡种类,只与杭州银行,江苏银行这样二三线银行持平。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呢?招商银行的低成本优势,来自于他们对终端的零售消费者消费偏好的深度挖掘。开发出不同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招商银行的策略是采用金融创新粘住低利率偏好的消费者,使得他的融资成本天然的低于同业竞争对手。平安一直宣称自己是一个金融创新者,但是我们很少会发现他是一个金融产品的创新者。无论是在保险,还是银行,抑或证券,平安面对消费者的金融产品开发与同业都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

平安的确有低成本优势,但是更具体的来说它拥有的是低人力成本优势,这是与招商银行绝然相反的两种竞争优势。平安的金融产品并不能为它带来低资金成本的客户,但是他的人力资源的利率上是全行业最高。如果招商银行的100块资金成本是2元钱,平安的资金成本可能是3元钱,但是他的人力资源的利率如果是招商银行的一倍,那么他的人力成本就可能低1元甚至2元,最后总成本上平安可能与招商持平,甚至更低。

作为一个投资人,我当然承认平安的这种低人力成本优势在同业中的竞争地位。但是我认为平安的这种优势与招商比较起来,缺乏长久的持续力。我一直认为,金融行业是一个脑力决胜而非体力决胜的行业。招商银行的低成本优势是一个很笼统的抽象的概念。将其扩展开来是一系列互相支撑,互相依赖,非常细致而复杂的商业模式。比如在银行的中间业务上根据自己的资金成本需求,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就不是其他商业银行所能复制的。这才是招商银行最宽阔的护城河。而平安努力的方向则完全不同。这就好比,一个人是注意饮食健康保持适当的运动而获得标准的身材,另一个是暴饮暴食然后做大剂量有氧运动来保持身材。在一定的年龄段内,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身体状况都差不多,甚至后者还优于前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者的身体状况会日益的衰弱。

第三篇:粮食银行产业分析和竞争环境[大全]

粮食银行的产业背景和竞争环境分析: 1.产业背景:

1.1.1“粮食银行”内涵 “粮食银行”,为解决农民储存粮食的难题,通过“粮食银行”提供的免费存储服务,农民把粮食存入“粮食银行”后,不仅安全放心,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农家日常粮食储藏保管等方面不科学和占地等问题,从而构建了粮食系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1.1.2“粮食银行”背景

传统“储粮于户”的粮食储存习惯既造成了每年全国高达110-175亿公斤粮食的损耗, 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倡导的现代化的家居设施格格不入。 解决农户储粮问题并美化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早已在农村广泛存在的农村“粮食银行”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大的关注。

20世纪7O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广大粮食 主产区农村出现了以代农储粮、代农加工和兑换粮油为基本特征的农村粮油店和面坊等,由于这些粮油店和面坊能够提供一些类似银行的存取业务,后来被学术界称作“粮食银行”。 这种“粮食银行”以粮油店和面坊为依托,根据“粮权在农、保管在行、农民自愿、存取自由”的原则,将农民的粮油吸储 入 店 (坊 ),折算成相对应的成品粮油 , 记录在农民的储粮存折上,农民根据生活需要在一个粮食年度内凭存折提取成品粮油。 这种早期粮食银行的主要特点是农户所交的粮食加工费是粮油店和面坊主要利润源。

20世 纪90年 代 ,这种早期的 “粮食银行”有了新的发展,具体表现在“粮食银行”开始以朴素的银行经营理念来经营粮食,按照“藏粮于民、存粮自愿、取粮自由、为储户保密”的原则,开展代农储粮业务。 农民往粮食银行存储粮食犹如银行客户往商业银行存储现金,可以一次性存入,也可分期分批存入。 “粮食银行”的基层粮站、粮所、农家店等好比商业银行的代理处、储蓄所,农民存、兑粮地点由储户自由选择。 商业银行给存钱客户发放存折,“粮食银行”给储粮户发放《储粮证》和《口粮转化证》。农民不但可以凭证提取成品粮油, 也可以到粮食银行提取原粮,还可以将粮食以市价卖给粮食银行,并且在价格上实行“保底跟涨”。 这种“粮食银行”往往以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中心,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由地方粮食局或粮油企业把农村原来的粮管所、粮油店等整合为该龙头企业的粮油连锁店,以粮油连锁店作为服务农民的窗口。 其盈利模式从单一的依靠加工费盈利模式发展到依靠粮食加工、粮食运营等复合盈利模式。

农民不再在自己家中储存口粮,而是将原粮委托粮食购销企业储存保管,折算成 成品粮后记入储粮存折,然后农户根据需要凭存折从粮食购销企业所经营的放心粮油店里提取成品粮,或者按照比价兑换其他粮油产品。储存的粮食数量和取出的粮食数量比率每年由粮食局根据当年具体情况制定,大概是每储存100 斤原粮,可以取出67 斤的成品粮。扣除加工后的损耗,承担存储的购销公司会获得一定的余粮,这是其经营该项业务的收入来源。

因为多家粮站之间实现了“通存通兑”,农民可以将粮食在村中就近存入,其在城中工作的 子女也可以通过“存折”在城中就近取出粮食。此项业务的开展,大大增加了“粮食银行”的受欢迎程度。 “粮食银行”意义 (一 )政策意义 “粮食银行”是美化农村居民居住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需要“生 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粮食银行”出现后,农民将自家的粮食存入粮食银行,粮食银行进行集中的存储,并采用先进的技术方式进行熏蒸、保管和加工,这样不但减少了粮食损耗,确保了粮食品质,而且美化了家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为加快农村“三集中”进程,促进农户逐步向各类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农民住房进一步向农民公寓房、农村别墅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手。 (二 )“粮食银行”集中存粮,使粮食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有利于国家对粮食的掌控,并从根本上解决“囤积居奇”难题在传统的国家收购制度下,由于受国家粮食储备库库容和收购资金的制约,国家收购的规模一直处在相对较小的状态下,虽然2009年中储粮创纪录 的收购了8937万吨粮油,但是其比例仍然只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17%左右, 更多的粮油仍分散储存在民间。 在此情况下,国家实际上很难准确掌握粮食存量分别信息。在粮食银行运营体系下,即便发生粮食较大幅度减产的情况, 也很难引发民间粮食的囤积居奇,造成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 其原因在于:在“粮食银行”运营模式下,虽然农户对其储存在“粮食银行”中的粮食仍然拥有所有权,但粮食的经营权实际上已经归“粮食银行”。 农户养成将粮食储存到“粮食银行”的习惯后,即便发生粮食减产的情况,由于农户将粮食存入“粮食银行”后仍然拥有选择何时卖出的权利, 再加上家中已经没有适宜的储存场所,农户理性的选择仍然是将粮食存入“粮食银行”。 针对可能的粮价上涨,农户理性的选择是延长粮食储存时间或延长结算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对粮食价格上涨的预期最多只能带来账面上的“囤积居奇”,这种账面上的“囤积居奇”只要不演化成粮食挤兑,对“粮食银行”粮食经营就不会产 生 大 的 影响。 只要监管好“粮食银行”,“囤积居奇”效应就很难产生。 而只要不产生“囤积居奇”效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粮食价格在市场自发调控下的温和上涨既不会带来通胀压力,也有利于弥补农民因减产带来的损失。 而且,在粮食银行运营体系下,国家通过对“粮食银行”的监管,完全能够及时了解粮食存量动态信息,并根据各地粮食存量动态信息,及时、合理的指导各地商品粮的流通与调配,必要时准确 地向供求紧张的地区投放储备粮。 这无疑将大大提高政府调节和平抑粮食价格的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囤积居奇”难题。 (三 )“粮食银行”是降低粮食损耗,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 据不完全统计,2007-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涉及到世界66亿人口的一半以上即30多亿人口,先后有10多个国家由于严重缺粮而引发了社会骚乱。造成这轮世界粮食危机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是世界粮食供给的绝对短缺毫无疑问是重要原因之一。 这轮世界粮食危机也明白地告诉我们,虽然世界农业科技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世界粮食供给形势依然严峻。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摆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重大的民生问题。

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的情况下,我国每年的粮食损耗却颇令人震惊。 国家粮食局2006年的农村储粮抽样调查显示: 由于储存设施简陋,方法不科学,虫吃鼠咬以及自然损耗等,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率高达8%到10%。 传统储粮于户的粮食储存习惯保守估计每年损失高达150亿至200亿公斤粮食。

如果由“粮食银行”来替代农户储存粮食,凭借其先进的储存条件和科学储存方法和技术,可将粮食年损耗率从8%-10%降到3%,保守估计每年可减少100亿斤粮食损耗。 100亿斤粮食虽然只相当于我国粮食年总产量的1%,但是却相当于世界两大粮食出口国泰国和越南每年出口粮食之和。 此外,考虑到粮食是缺乏需求弹性的生活必需品,1%的粮食供给不足可能带来10%的粮食价格上涨。 在世界粮食期货价格话语权被华尔街控制的情况下,中国粮食产量1%的下降甚至会引发国际粮价20%甚至更多、的飙升。 如果中国能每年减少100亿斤粮食储存损耗,将相当于增加100亿斤粮食供给,这将为国际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四 )“粮食银行”可盘活农户储存粮,解决 农户和粮食企业融资难题在“粮食银行”模式下,农户在提取一定比例存粮准备粮后,大部分粮食可作为资产进入流通市场,即:农户大量暂时不消费的口粮可被“粮食银行”资产化。 这不仅盘活了农户储存粮,而且可有效 解决粮食经营企业融资难难题,有效促进粮食经营企业健康发展。显然,借助“粮食银行”的有效运作,粮食企业可掌握更多的粮源,并通过其转化的资金,解决了融资难题。 此外,还可以获得稳定的农村市场。 在“粮食银行”的帮助下,山东广饶县半球集团和安徽萧县皖王集团均由名不见经传的面粉企业先后发展成集小麦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粮食

购销等农科工贸于一体,年销售额10多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北大荒粮食银行”运行半年的效果还显示,800多位农户存储的18万吨粮食100%全部变现,比秋收时直接在地头销售增收近5000万元。 同时,通过粮食质押,存粮农户从大连民生银行获得贷款3亿多元,有效的解决了秋种资金。

(五)有利于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在部分地区,粮食企业通过粮食银行这个窗口将服务向粮食生产延伸,主动引导农民的生产,在不改变目前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土地承包制度的情况下,推进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发展,有利于稳定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如山东省平度市麦业协会依托青岛大度谷物公司开办了“粮食银行”,吸收了“订单农业”的一些特点,形成了“公司+协会+中心会员+会员”的基本组织形式,并对订单种植户实行供种、机播、管理、机收、收购“五统一”,变过去农民种什么收什么为市场需要什么就引导农民种什么,推进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因此,有人认为粮食银行是农业产业化模式的一种制度创新,是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探索,这有一定道理。 (六)有利于稳定粮食市场,减轻国家宏观调控压力。以前农民一般等新粮上市后再集中销售陈粮,这可能加剧粮食市场的季节性波动,即新粮上市期间,市场供应量增加较多,市场价格出现下滑。而通过粮食银行这种集中储粮方式,农户的粮食通过企业更多地均衡地参与到流通之中,降低了市场粮食流通量的波动幅度,从而稳定了粮食市场,也减轻了国家宏观调控压力。 (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粮食银行”为农民提供了安全、可靠、放心的粮食制品,农民可以根据需要到放心粮油店提取粮食制品,既提高了食物品质,也确保了食物安全,同时还减轻了农民加工粮食成品的劳作之苦。二是农民把粮食存入粮食银行后,改变了过去家家储粮、户户存粮的传统习惯,为解决农村脏、乱、差的状况从而实现“村容整洁”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推进小康文明村的建设。

“粮食银行”竞争环境 一,产品的特殊性

现有的农业竞争力研究范式是以农产品国际市场的自由化为前提,以各国农业发展为基础,以各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能力为主要考察指标的。这种源自以工业部门为主要考察对象的一般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范式,在解释各国农业生产与其国际竞争力关系时暴露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许多农产品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却未能体现这种生产能力的优势。与此同时,随着入世保护期的结束,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趋势也使得中国农产品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在上述背景下,科学评价中国农业竞争力意义尤为重大。

农业竞争力研究滥觞于国家竞争力研究,逐步从产业竞争力延伸而来。因而,其理论范式沿用了从工业部门视角形成的产业竞争力理论范式,而忽视了农业与工业在市场前提、市场需求、资源配置、生产过程、产品实现等领域存在着的显著的差异性。为此,农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范式应做出调整。在综合评价已有产业竞争力、农业竞争力理论范式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农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范式。

农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前提应为地域的异质性、产业的异质性和受各国进出口政策制约的不完全市场;其内涵界定应为一国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养殖业在内的农业部门保障本国经济安全,在国际市场上比他国农业更多地占有、利用生产资源,实现产品价值,并由此提高该国现在及将来社会福利总体水平的能力;其影响因素应该包括生产资源、需求因素、相关支持产业、结构与竞争、政府政策;其评价体系应包括国家安全保障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三个方面。 依据上述理论范式,我们对中国农业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竞争力发展态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对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国家安全保障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具备了稳定的国家安全保障力,在国内市场剩余较大、国际市场偏好相似性较强的农产品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而可持续发展力则相对较弱。

虽然中国农业竞争力总体上是低下的,但就长期趋势而言,中国农业竞争力正处于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之中,而且目前所处的阶段应是快速提升的时期。在此背景下,当前造成中国农业竞争力相对低下、阻碍其快速提升的原因在于,国内农产品需求结构升级,人均土地、水资源匮乏,劳动力素质较低,农业科技相对落后,产品结构尚在低端,管理因素作用微弱,农民收入低、工业支持不足、社会服务薄弱等社会因素制约严重,土地家庭承包、财政补贴不足、贸易政策相对欠缺等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中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中国历来重视粮食的生产、储备和流通。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粮食银行是在中国中央和省二级粮食储备体系下建立的基层粮食储备方式的一种创新,粮食银行是在政策扶持下建立的非金融机构,它由政府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用以购买农户粮食,既解决了企业贷款难、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粮食银行向农户提供贷款,发展了农村金融信贷业务。粮食银行为农户储存粮食提供方便也解决了同时间集中卖粮使粮价下跌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粮食银行还是中国粮食储备体系和物流运输的基层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4 年粮食市场全面市场化以来,我国粮食市场得到了全面发 展,市场活跃程度和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粮食市场产区和销区、上下游之间的价格呈现明显 的协整趋势(黄季焜等,2008;蔡亚庆等,2010),但总体上看,粮食市场的季节性波动仍然十分明显,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以黑龙江和吉林的玉米市场为例,一般正常年份,农户玉米销售价格在每年新粮收获前达到价格高峰,随着新粮逐步上市,市场价格呈现明显下行,一段时间后开始回稳上涨,进入下一个市场年度和波动周期(图 1)。粮食市场的这种周期性波动和季节性特征主要由粮食生产周期长和新粮收获上市的季节性决定,但也与农户的粮食销售行为有很大关联。因为很大一部分农户选择新粮收获后集中销售,即便他们知道多数 年份这个时期价格都比较低,而且此时卖粮食在与买方讨价还价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特别地,当出现自然灾害和国内外较大社会经济事件时,农户的粮食销售往往会呈现“追涨杀跌”的现象,从而导致市场波动进一步放大。农户的这种粮食销售行为不仅不利于国家粮食市场的稳定,不利于农户自身收入的稳定和增长。

理论上讲,如果农户能够避免这种集中售粮,转而采取分批分时段策略销售粮食的话,应该能够起到平滑市场波动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农户增加粮食销售收入。而且,事实上随着我国粮食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多数农户对于市场的这种周期性波动规律已比较熟悉,市场价格信息的获取也已经不是问题,进行动态化分批销售也已经具备良好的条件。但是,无论从我们在农村实地调研掌握的情况,还是从图 1 描述的我国两大玉米主产省份农户玉米销售价格的波动规律来看,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户在新粮收获后短期内集中上市销售的现象依然 十分普遍。另外,近年来农户家庭粮食储备水平的下降也间接反映了农户在粮食收获后集中销售的特征。理论上讲,农户放弃新粮收获即集中上市而选择将其储存以备后用不仅是农户实现粮食销售收入最大化的重要可选手段,而且无论对其家庭层面的粮食保障还是国家宏观粮食储备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就农户家庭层面而言,农户储备粮食可以储粮备荒,平抑农户家庭粮食年际波动,保障家庭粮食安全(邹彩芬等,2006)。其次,从国家层面来看, 农户储粮相当于替代了国家储粮,储粮于民有助于缓解国家粮库容量不足的矛盾,在财政约束下,国家可将有限的资金更集中用于专储粮的推陈储新以及仓储设施建设(舒在习,2001)。但实际情况是,近年来农户层面上的粮食储备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闻海燕,2004;陈伟红、王炳焕,2006;史清华、卓建伟,2004;史清华、徐翠萍,2009)。

21 世纪,全球人口不断增长与有效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成为难以逆转的矛盾,粮食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粮食是有生命的活体,且其生产与消费又具有独特性,因此粮食如何安全储存成为世界性难题。

近年来,我国粮食年均产量在 5000 亿kg 左右。其中,35%由国家收购,分别储存在国家储备粮库、地方粮库和粮食加工企业粮库;农户储粮约占粮食年总产量的 65%。全国每年由于霉变、虫害和鼠害造成的粮食损失约为总产的 3%,折合 150 亿 kg。其中,霉烂粮食达 75 亿 kg,按人均每年 250kg 口粮计算,相当于 6000 万人一年的口粮。因此,发展粮 食仓储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粮食仓储技术是集农业、生物、建筑、环境保护、化工、机械、仪器仪表及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包括粮食仓储设施与方式、储粮技术及其支撑平台、仓储设备等。

当前农村粮食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由于缺乏政府系统的组织、引导与支持,“粮食 银 行 ”在 更 多 的 地 方 仍 然 停 留 在 自发、分散和无序的水平。 “粮食银行”普遍存在运营能力不强、经营效率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吸纳农户存粮的能力十分有限等问题。此外,有的还存在产权关系不够明确、参与其中的农户往往面临“粮食银行”倒闭或经营人卷款走人的风险。

(一 )厘清粮食银行产权结构,强化粮食银行的独立经营主体地位 分析山东广饶等地目前已经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粮食银行”,不难发现很多是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粮油企业的发展或者解决农户卖粮、储粮难题而主导成立的。 普遍具有一定的政府背景和经营主体不够明确的弊端。 从形式上看,这些粮食银行往往在地方政府的倡导下,由粮食局在原粮管所或粮站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的,具有明显的政府背景和国有属性;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政府一般又不直接介入这些粮食银行具体运营, 通常由集体、个 人或粮油企业直接运营。 正因为如此,粮食银行和粮食经营企业往往被人们混为一体,政府、粮食银行和粮食经营企业之间的关系往往模糊不清,“粮食银行”的产权关系比较模糊,独立经营主体地位不够明确,甚至缺乏基本的法人资格。 这种模糊不清的产权关系往往将粮食银行的业务囿于当地或成为某个粮食经营企业的附属机构,显然不利于粮食银行健康发展。 粮食银行要做大做强,首先必需厘清粮食银行产权关系,赋予粮食银行独立的法人 地位,强化其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地位。

(二 )构建统一的粮食银行组织领导体系,规范粮食银行运营当前,要促进粮食银行健康发展,必须要规范粮食银行运营行为,改善粮食银行经营环境,提升粮食银行形象, 提高粮食银行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具体可有两种方法。 其一,在省级政府和省级粮食部门主导下,成立省级粮食银行监督委员会,并在该委员会下依次成立市(县)粮食银行监督委员会。 由粮食银行监督委员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并对粮食银行进行监督管理,以此来规范和促进粮食银行的发展。 其二,在省级政府和省级粮食部门倡导下,以现有农村粮食银行为基础,依次成立省、市(县)粮食银行协会(以下简称粮协),由粮协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并担任粮食银行市场的监管人,规范和促进粮食银行的发展。

(三)建立农村粮食银行准入制度

粮食银行必须实行准入制度, 从仓储能力、注册资本、从业经验、具体业务等方面设立粮食银行最低标准。 例如萧县为保证储户利益,就规定开展“粮食 银 行 ”业 务 的 企 业 必须将仓储一直保3万 吨以上,并在价格上实行“跟涨保跌”,使农户可以静观粮价涨跌,适时售粮给粮食企业,实现增值。 实际操作中,可由市(县)粮食银行监督委员或粮协根据省粮食银行监督委员或粮协的相关文件,结合本市(县 )粮食 银 行发展 水平 , 制 定相应的仓储能力、注册资本、从业经验等具体标准。

(四)实行存粮准备粮管理制度为了使农村粮食银行避免挤兑风险,可实行严格的存粮准备粮管理制度。 但存粮准备粮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不同,无需缴存到粮食银行管理委员会或其它机构。 只需要在粮食银行监督委员会或粮协的监管下把规定比例的粮食严格存储于自己仓库中即可。 同时制定统一的储粮账簿卡和严格的出入库管理制度, 严禁将存粮准备粮用于市场运营。实际操作中,为了控制风险,开始阶段可将存粮准备粮比例定在50%左右,等运营规范了、成熟了,可逐步将存粮准备粮比例降到20-30%。

(五)加强风险管理,设立风险准备基金,催化农户参与粮食银行的愿意农村粮食银行能否又好又快健康发展,关键取决于能否提高农户参与粮食银行的意愿。 调查表明,粮食银行提供的自由兑取、随时结算、价格“保底跟涨” 都是引起农户参与粮食银行的重要因素, 但是农户最终是否参与粮食银行、参与程度有多深往往取决于农户对风险的感知与判断。 实行粮食银行准入和存粮准备粮管理制度无疑可以从制度、源头上降低农户参与粮食银行的风险,但这些措施对于风险的控制农户往往难以直接感知,事实上也难以完全化解农户参与粮食银行的风险。 为了从根本上催化农户参与粮食银行的意愿,可以设立风险准备基金。 一旦发生粮食银行经营人负债或携款外逃,可用风险准备基金先行赔付农户90%,再由风险 基金会向粮食银行经营人进行追偿。 后续追偿金额如不足90%, 则所追偿资金完全用于弥补风险基金亏空,超过90%部分继续补偿农户。 之所以要让农户承担最多不到10%风险, 是为了防止农户对粮食银行不加甄别进行存储。 风险准备基金的资金来源可采取政府拿一点,粮食银行出一点的方法。 具体可首先由市(县)政府从财政或中央“万村千乡”市场 工程项目等相关项目中拿出一笔专项启动资金,再由各“粮食银行”根据自身经营规模,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 风险基金成立后,开始阶段金额相对较小时,可委托市(县)财政局托管。 等到风险基金壮大后, 可由粮食银行监督委员会或粮协委派专人投资、管理。 原则上,任何粮食银行在终止粮食银行业务后即可按程序提取自己所缴纳的风险准备金。 但 是,为了进一步控制风险,可规定:因为粮食银行经营人负债或携款外逃等造成的风险基金损失,10%以内的,由粮食银行承担。 在粮食银行退出时从所缴风险基金中按比例扣除。 以此促进粮食银行之间互相监督,避免可能的粮食银行经营人负债或携款外逃等恶性事件。 如没有粮食银行退出,因风险产生的损失可由基金利息收入或投资收益或政府专项资金补足。 为了鼓励粮食银行主动缴纳风险准备基金,可对加入风险基金会的粮食银行发放统一会员标牌。 在向农户宣传粮食银行时,明确规定只有将粮食存入风险准备基金会员粮食银行中才能享受先行赔付90%的保障。

真正的“银行”

“商品粮银行”所涉及的粮食是农民手里的余粮而不是口粮,这是“商品粮银行”和“口粮银行”的重要区别。而所谓农民获得的储粮“利息”,也是从此种差异所提供的空间中产生。

为了增强“粮食银行”吸收粮源的竞争力,太仓“粮食银行”在农民“存”粮时定出保底的基础价格。此前,各地粮食购销公司购粮时如向当地农发行贷款,也需负担利息。现在政府扶持下,它们选择了将这笔利息直接支付给卖粮后不结算粮款的农民———通过身份置换,农民取代了农发行,成为当地粮食购销企业的“放贷人”。 除此之外,假如这批粮食在结算时价格比当初的卖价有所提高,粮食银行还会与农民平均分配新增的收益,此即所谓“二次分配”。

1.1.3“粮食银行”物流服务环节

粮食银行是一种服务于农村的新型组织形式,它以代农民存储、加工粮食及兑换米面油等为主要业务。具体地说,所谓粮食银行就是指农民将粮食存放于其中,自己拥有所有权,并可在需要的时候提取粮食或兑换成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而将粮食的使用权,如加工、贸易等交给该机构处理。这样既避免了农户储粮的惊人损耗,又可以盘活粮食资源,使大量闲置粮食在流通中增值,增值部分就是粮食银行的利润。另外,高度集中的粮食储备有利于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 控,保障粮食安全。当前,粮食银行正在我国各地蓬勃发展,许多地方都成立了符合自身实际的粮食银行。然而,随着粮食银行的逐步企业化、规范化与规模化,物流成本核算已被各粮食银行提上议程。此外,由于粮农居住分散和国际油价不断飞涨等原因,使得粮食运输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已超过40%。因此,有必要为粮食银行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物流模型,并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使这一利国利民的新生事物不断发展壮大。

粮食银行的物流运作模式,主要可以概括为2类:以粮食企业为主导的运作模式和以政府粮食部门为主体的运作模式。这2类模式虽然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其物流链模式却是一致的。该模式由3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供应系统,主要由粮农和各乡镇粮食收购点(粮食银行的营业点)组成。农民在收获后将粮食运到各乡镇粮食收购点或由粮食银行上门收购。

第二部分是配送系统,主要由仓储中心和加工部门组成。加工部门根据需要将稻谷或小麦从仓储中心调出,加工成米面,然后再配送到消费者手中。

第三部分是销售系统,主要由粮食银行分散于各处的营业网点组成。加工好的成品粮由配送中心运送到各网点。这些网点既为储户兑换粮油,也对外销售粮油。类似于一般银行既为储户提供取款业务,也可以将储户的存款贷给他人,而银行从中赚取利差一样。

第四篇:农信社打造银行卡后发优势调研分析

**省农村信用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形象,以“蜀信连城乡,一卡通天下”为品牌宣传主题的银行卡——蜀信卡自4月15日在全省面市营销发行以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在宣传营销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菲,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由于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业务领域、市场竞争、卡业务技术及营销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行速度慢、进度缓、绝对数

量低、质量不高等问题仍不容回避。以广安市农村信用社以例,截至5月29日,共领卡35714张,累计发卡12766张,平均每个营业机构累计仅发卡56张,日均共计发卡不足300张,单个营业机构日均发卡不到2张,营销目标与预期效果相距甚远。

如何正视、分析和解决好当前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展存在的问题,挖掘利用好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的特殊性和银行卡后发优势,以转变营销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加快银行卡发行步伐,促进农村信用社加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展现状及问题成因

㈠银行卡受众素质良莠不齐,新业务市场对接难度较大。基于服务“三农”宗旨,导向了农村信用社以广大农村居民为主的重要客户群体。中国农村面貌实际决定了大部分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金融需求科技化含量不高的现象,且有相当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人员中以老弱妇孺为主。据对川东某县的统计,该县常年就有30%以上的劳动力常年在外。加之历史形成的用折不用卡、卡小不易保管、易损坏易丢失等传统观念,种种因素也致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的主要客户群体对卡的服务需求低、了解使用少、接受操作难,虽经农村信用社广泛宣传、解释指导和帮助,但广大群众申领卡的积极主动性仍然难以调动,操作技能也难以掌握,用卡的科学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㈡服务水平呈现劣势,卡业务市场认知认同程度仍较低。由于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管理机制落后、员工素质等缺陷,长期以来不“造血换血”,不“引新纳新”,服务意识差,服务本领弱,服务质量低,致使“细胞坏死,陈腐不鲜”。农村信用社在部份人眼中被看成“另类”金融机构,服务项目、功能、态度、效率、档次、水平难与商业银行相抗衡。时下兴盛的基金、股票等现代理财性金融服务更是无从涉及,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原地踏步”,市场认可度偏低。这虽与农信社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环境有必然关系,但自身服务水平不足的原因却是第一位的,应当理性认识,深刻认识。据了解,在上述区域对金融机构服务的民意测评中,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满意度靠后,社会群众与客户群体对农村信用社的服务难有较高程度的认可,农村信用社“蜀信卡”新兴出炉和面市,自然难免会受到客户传统思维定势和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准的牵制影响。

㈢银行卡业务新兴面市,措施缺位造成经营管理 “边缘化”。一是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初出茅庐”,市场经验欠缺。卡业务运行初期,由于农村信用社无卡业务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相对落后,在卡业务操作办理、日常管理、系统运行及维护乃至卡本身的发行营销工作中,难免存在或此或彼的问题,致使一些客户形成“外国月亮比中国圆”心理,退却了客户选择“蜀信卡”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已发卡的有效使用率。二是专职部门缺位,卡业务经营管理乏力。据了解,全省各联社绝大部分至今未设置专业或专门的卡业务部,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银行卡在营销、运用及管理等方面职责不清,指导力度不够,更不专业。相关部室在银行卡经营管理上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责任相互推诿现象,进而导致部分工作断档脱节,责任不到位,难以跟进市场节奏,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㈣银行卡他行“先入为主”,银行卡必然面临市场多向选择。早在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行前,建行“龙卡”、工行“牡丹卡”、农行“金穗卡”及邮政“绿卡”等同行业银行卡早已在市场流通使用,且凭借其优质的服务、完善的功能占领了相当部分市场。以广安市为例,据了解,在全市银行卡使用客户数量上,仅农行银行卡就占据了全市银行卡使用的30%,加之其它商业银行及邮政储蓄的银行卡,其已形成的“先入为主”态势,对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展形成的压力不言面喻,农村信用社要想再挺进卡业务市场,“后发制人”、后者居上更是难上加难。

二、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后发优势探析

㈠客户对象广泛,潜藏客户优势。农村信用社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县域经济为主要经营市场,**农信社肩负着为全省6800多万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基于中国农村及县域经济实情,农村地区居民人口众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这就能够形成农村信用社庞大的客户资源。根据农村金融消费现状,有绝大部分的农村居民至今与银行卡尚无接触,也就是说这部份人现在手中无银行卡,这就形成了农信社的客户数量优势。在坚持量质并举、宁缺勿滥的前提下,如果农信社能够将这部分客户群体充分挖掘和利用,

使其成为农信社银行卡的忠实用户,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的市场潜力将无比巨大。与此同时,既培育开发客户,又向持卡客户群体渗透,以结束“无卡无营销话语权”的历史,为农信社赢得新的业务席位。

㈡服务职能特殊,潜藏比较优势。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职能和市场定位的不可替代决定了与城乡居民、企事业单位、地方党政的密切关联和深厚感情的优势是邮储行

及各商业银行的无可比拟。互信就是生产力,农村信用社既可利用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与广大农户、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等结下的鱼水深情,“拉拢”卡业务客户;又可利用发展中间业务时与各企事业单位及其干部职工缔结的深厚友情,拓宽银行卡发行范围;还可利用因“地方金融企业”角色定位与当地党政关系密切的优势,借力延伸银行卡发行链条,并借助其“喉舌”作用,提高银行卡的知名度、认知度,从营销的深度和广度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大发行总量。

㈢机构点多面广,具有网点优势。截至目前,**省农村信用社辖174个县级联社,6147个营业网点,有职工4万余名,形成了“省有、市有、县有、镇有、乡有”金融机构、“城市有、农村有”金融服务的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平台,且随着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全国通存通兑等多样、多元化功能的开通实现,随时可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近在咫尺的存、取、汇等金融服务,为客户省时、省力、省心、省钱。网点优势他行无可比拟。

㈣服务成本低廉,具有价格优势。在金融服务收费上,从“人往利边走”的趋利角度看,较同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农村信用社的低廉收费在金融服务收费标准对客户的吸引力上较有优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蜀信卡”省内异地柜台现金存款交易金额的0.2%、最低1元、最高20元,省内异地柜台现金取款交易金额的0.3%、最低1元、最高30元,从现在计算起一年内的年费、工本费全免等价格信息,都显示出了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的惠及民生的正面导向和较高性价比,使客户在享用金融服务的成本考虑上,可促其优选“蜀信卡”或换用“蜀信卡”,增加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市场覆盖面和使用率。

㈤功能日臻完善,彰显个性优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银行卡作为科技金融产品,凭借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服务,使人们爱不释手。商业银行的银行卡在技术、功能、服务及人性化设计上较农村信用社都大显成熟,这虽给农村信用社形成了竞争压力,但同时也给农村信用社提供了可循经验和增加了产品创新的可能。作为信用卡市场的“后来者”,农村信用社在产品推出之际,便可以高标准严要求,使产品一经问世便有一个高起点。如在信用卡额度、还款期限、免息政策和网络构建、数据处理运用、风险防范等方面都可从安全、支付、方便等角度,以服务客户为中心,创新创造,因势而变。

三、提升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展的现实思考

㈠培养专业人才,增强银行卡经营能力。一方面由外向内,招贤纳士,通过公开招聘、竞聘等方式,广泛引进银行卡研制、开发、营销、管理等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由内及深,注重培养,依托现有人力资源,强化银行卡业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施行“拿来主义”,向同行业 “取经”,借鉴他行银行卡经营管理的优秀做法和先进经验,学习先进技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形成农村信用社“优、精、专、红”的专业人才资源,不断夯实银行卡技术、安全保障,充实银行卡经营管理资本,增强银行卡的经营管理能力。三是扩大参与,占有市场,向他行的成熟市场渗透,通过“与狼共舞”,从中获得益处,增强“狼性”,相得益彰。

㈡完善服务功能,提升银行卡品牌形象。一是完善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农村信用社的外在服务形象。二是优化柜台及所有员工的服务态度,倡导热情、周到、快捷、方便文明、健康服务,不断提升农村信用社内在服务品质。三是增强服务功能,增设服务内容,在成功开办代理保险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基金、股票、证券等现代金融理财性服务,使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内容进一步多样化、多元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强大,以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的金融需求。四是改进服务方式,实施近地营销,与本地现有业务往来客户紧密联系,亲民近民,详实细致宣传农信社银行卡的利惠实在;实施远程营销,利用现有庞大的客户信息资源,向外出务工农户致电致函,广泛宣传,真诚为民利民,缩短心灵距离,让外出务工人员感到“路虽千里,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却在身边”,力求“里应外合”,千方百计占领外出务工人员卡业务市场。

㈢实行专业经营,提高银行卡管理水平。一是细分市场,合理确定目标客户的基础上,形成上下一盘棋、全员营销的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经营管理机制,制定银行卡发行、运用、管理办法,促进相关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三是待人才、资金、技术条件成熟时,组建银行卡专业业务部,将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的经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可持续性地拓宽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步伐。四是要将银行卡的宣传与实战相结合,做到既做好宣传发动,也做好实战工作,切忌“只见嘴在吼,不见勤着手”的虚无缥缈、敷衍了事的不实作风。五是根据各地经济实力、市场结构、民众素质、信用社经营状况等情况科学合理、实事求是逐级下达银行卡及相关业务拓展目标任务,并纳入工效挂钩考核范畴,促使各级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其它业务经营齐抓共管,齐头并进。六是加强检查指导,加大惩处力度,督促银行卡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和高效运作。从而以高尖端的技术人才引领银行卡的安全与发展,以优质的服务吸纳银行卡的客户和市场,以专业化的管理促进银行卡业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主战场,如何巩固和发展农村市场已经成为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课题。农村经济存在着弱势性的特点,农户分散,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加上农村商业银行本身在软硬件上的不足,面对同业激烈竞争等诸多挑战。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SWOT竞争力分析,提出优化股权结构、强化基础建设、突破区域限制、加快金融创新等建议。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现实竞争力;环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8)02-0047-06

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镇化不断推进,中央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农村受到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关注,农村金融市场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各大商业银行也开始将业务延伸到农村,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农村是农村商业银行(简称“农商行”)的主战场,支持“三农”是农商行的历史责任和根本方向,如何巩固和发展农村市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经营,已经成为农商行面临的主要课题。面对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优势,农商行需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就需要农商行对自身的竞争能力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其中的优势,查找自身的不足与差距,有的放矢地提升竞争能力,解决自身生存和发展问题,在农村市?稣疚冉鸥?,继续保持自身农村金融供给机构主力军的市场地位。

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内部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造成农村金融机构获取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偏高而投资收益率低,同时又受制于规模发展、跨区域经营、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目前市场占有率较低,其中传统业务占比较高,银行业务单一化,从业人员素质低,进一步阻碍农商行盈利能力提高。然而,农村商业银行几十年来一直扎根农村,自身具有网点多、地熟、人熟、产品贴近农村实际等优势。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必须明确自身的优劣势,取长补短,“打铁必须自身硬”,这样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农村商业银行环境竞争力分析

(一)经济发展环境因素影响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受地域因素影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可以通过所在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两个指标进行衡量,所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绩效。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如果地处经济发展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可利用资源增多,需求主体众多,农村商业银行由此可以直接享用当地经济发展成果,银行利润来源点增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二)市场发展环境因素影响

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不断寻求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通过服务需求多样化的主体,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网点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老网点纷纷升级改造,新开网点不断拓展,自助银行遍地开花,在服务市民和中小企业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开始走差异化之路。但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差异化不够明显,没有根据服务对象深入进行差异化、个性化服务。

(三)监管发展环境因素影响

金融监管环境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各级政府、银监部门都将深化农信社改革创新作为工作重点之一。进一步巩固农信社改革成果,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的筹建工作,指导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结构化治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上市挂牌规范化优质化经营等。这些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的SWOT分析

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优势、弱势、机遇和威胁,进一步为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针对性建议。

(一)农村商业银行的优势所在

1. 业务发展潜力较大。农村商业银行各项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各项业务发展迅速,经营效益得到持续提升,资产规模得到显著提高,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后,资产平均增速屡创新高,并成为资产规模增长潜力大的梯队。

2. 机制灵活决策较快。农村商业银行虽然是一家一级法人银行,但内部层次机构过于简单,组织架构扁平化,信息传递迅速,便于决策,同时其经营机制灵活,可以较快适应环境变化,响应国家政策要求,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推广业务捕捉先机能力强,可以拓宽市场范围。

3. 本土经营优势明显。农村商业银行机构网点都在本地,可以兼顾城市和农村,最大程度地熟悉市场需求实际,同时与当地企业、事业单位活动联系密切,本土经营优势明显。与当地其他银行相比,拥有广大的农民客户群体优势,业务增长潜力巨大,可以说具有稳固的业务发展基础,本土经营的地缘、政缘和人缘优势皆已具备。

4. 逐步深化战略合作。近年来,随着各类战略投资者不断被引入农村商业银行,农商行与其战略伙伴之间的关系对自身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强,深化与战略伙伴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金融创新、客户资源共享。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在与战略投资者的深化合作中,决策能力、金融能力、盈利能力、服务能力等都得到增强,差异化竞争优势逐渐形成。

5. 品牌形象显著提升。农村商业银行始终坚持“服务本地、服务小微、服务三农、服务城乡”的经营理念,因为需求主体数量众多,服务“三农”意识不断强化,服务质量得到保证,在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主体中树立了高质量的形象,得到需求方与监管方的一致好评,农村商业银行认可度较高,大大提升了农村商业银行的三农品牌和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了农村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的软实力。

(二)农村商业银行的劣势所在

1. 亟需扩大业务规模。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远远小于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关业务市场占有额相对较低,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同时经营成本提高,不利于提升农商行的影响力。

2. 需要调整经营结构。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商业银行目前仍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中间业务占比小,近几年虽然中间业务有所发展,但是依旧是以信贷为主,其经营模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业务结构明显不合理,不高的存款稳定性、较低的储蓄存款份额、不合理的经营结构等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 有待转变发展方式。传统的外延、粗放方式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式,在业务出现雷同的时候,业务发展依赖于扩张贷款规模,寻求较高的存贷利息差收入,这种单一的收入结构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提升自身对成本风险控制的管理水平,更是限制了农村商业银行向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方式的转变。

4. 亟待加强风险管理。尽管此前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尚处于可控范围,但是市场发展环境瞬息万变,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只有不断更新,才能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完善风险监管体系。此外,全员合规管理和合规教育还有较大完善空间,风险管理团队的定价和成本管理能力不强,亟需打造一支优秀的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团队,准确分析定位农商行所处环境中的特殊风险,全面提升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监督管理水平。

5. 亟需开发人力资源。农村商业银行员工年龄结构合理,但是学历结构有待提升,尽管本科队伍人才占67%,但是有很大部分是通过继续教育提升的学历,这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员工队伍建设工作仍需加强,需要进一步培训发展专业型人才,建立员工薪酬激励机制,吸引外来优秀人才,同时留住内部专业人才,拓宽农村商业银行的人才来源渠道,打造一流的人才团队,改变创新业务、加强监管、产品销售等专业高端人才相对不足的发展现状。

(三)农村商业银行的机遇所在

1. 社会经济发展快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正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丰富的金融业务发展机遇,既为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农村商业银行实现自身转型发展带来了强有力的动力,这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良好机遇。

2. 新兴产业崛起迅速。“十三五”计划期间,我国持续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传统产业转型,高科技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涉农产业发展势头较大,另外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农村创新创业比例大大提升,为农村商业银行拓展业务、优化信贷结构、创新科技金融等提供了良好机遇。

3. 小微企业支持度大。近年来,小微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作用不可小觑,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为加快小微企业的快速成长步伐,围绕服务小微企业,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出台了相关的监管及激励机制,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质量。今后,小微定向宽松政策或成常态,拓展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服务业务区间。

4. 金融改革逐步推进。“十三五”期间,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框架和宏观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业双向开放进一步扩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国家金融安全网进一步强化,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这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综合化、差异化经营带来机遇。

(四)农村商业银行的威胁所在

1. 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国际经济发展形式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国内经济发展遭遇瓶颈期,增速下滑,结构调整面临巨大?毫ΑR虼耍?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频率加大,金融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 监管政策收紧明显。立足《巴塞尔协议III》,金融监管政策进一步完善,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及市场准入等标准,未来,农村商业银行资本的补充压力较大,同时还面临着风险管理与风险防控的双重考验,在此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将受到来自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约束。

3. 跨区发展经营受限。基于风险因素考虑,银监会对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异地发展监管更加严格,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大减缓了农村商业银行的省外跨区经营进程,同时也影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省外跨区经营能力,这种限制在短时间内难以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商业银行向异地空间拓展业务的能力。

4. 经营环境不容乐观。当前金融脱媒问题严重,直接融资不断扩大,市场利率化进程改革推进,导致农村商业银行融资成本、客户保留率、稳定负债率等衡量指标受到很大影响。此外,房地产产业贷款风险需要地方融资平台加强监管力度,避免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提升。对于高污染、高耗能资源行业以及产能过剩行业,银行贷款风险加大,隐形风险增多,威胁着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

5. 同业竞争日趋恶化。不断介入的外资银行、重心下移的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日益壮大的城商行、不断兴起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非银行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私募基金等)以及间接融资市场中网络金融的不断介入,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

三、农村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分析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构成。每位主体都以自己职责范围为限,明确自身责任,同时严格以制度规范自己行为,从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经验来看,要想大力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需要明确农商行自身各业务部门的职责,加强对二级支行的约束力,准确理解国家相关政策。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合理

1. 股权集中度过高。省市政府股权占比较高等问题,虽然利于决策,但是应当引进多元化投资者,以免造成一股独大,不利于农商行的健康发展。

2. 信息披露制度和透明度定性指标较差。这主要是针对没有上市的农村商业银行透明度较差而言,难以在网络上查到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报告或者相关财务数据,其信息披露制度亟待改进。

(二)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1. 业务创新水平较低。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不尽如人意。虽然目前金融产品多样化,但是农商行自主研发创新金融产品的能力尚有很大进步空间,这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国内同业的产品类似,缺乏独特创新。所以农村商业银行需要结合农村需求主体的实际需求,提供符合农户特色化需求的金融产品。

2. 创新缺乏长远的设计和规划。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大局意识不强,大多基于各自部门利益,导致金融产品的开发受到影响,外加缺乏系统化的管理经营经验,产品规范性不高,标准化程度低,严重影响到农商行金融产品营销推广。个性化不足的产品供应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农村商业银行的衍生金融产品创新度较弱,各类金融产品组合的创新更少。此外,农商行新型金融产品占比低,业务发展远未达标,由此可见,农村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规划不足。

(三)服务能力较弱,品牌意识淡薄

农村商业银行服务能力可通过员工学历结构、绩效考核机制、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及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内部控制四个定性指标进行一定程度的衡量。

1. 员工学历结构不合理。农村商业银行员工大多数学历不高,但由于近几年连续招聘大学生、研究生,输入了新鲜血液,员工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总体符合农商行发展要求,但是缺乏专业、高层次人才,对于农商行创新业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迫切需要从外引进高端人才。

2. 绩效考核机制不科学。虽然是小银行,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大企业病,激励约束机制缺乏,整体经营活力不足。对于一级支行的考核指标过多,造成模糊经营现象,无法准确定位分析农商行绩效,对于财务指标以及战略发展目标没有科学规划,差异化竞争优势尚不具备,对于客户经理考核力度不够。其主要核心因素影响衡量指标不够科学,时而对指标进行调整,但对指标调整偏向扣分标准和奖励指标重视程度不够。对此,需要精简基层银行考核指标体系,以解决激励和约束功能竞争力不足问题。

3. 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及经营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农村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农商行的经营水平高低,甚至经营结果的成败,最主要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经营管理水平。(1)农村商业银行的领导层大多来自农信系统,由于改制有些领导来自政府、人民银行、银监部门,虽然其不全部来自于合并之前的信用社体系,但农村商业银行的绝大部分高级管理层具有非常深厚的银行从业经验或者银行管理经验。他们本身就是当地人,对当地中小企业的了解程度深,同时,与当地企业领导人建立友好联系,可以帮助农商行得到当地企业的大力支持。(2)农村商业银行打造了一批具有可贵高尚的勤奋精神和积极进取品质的管理团队。国家改革农商行的初心就是服务“三农”,所以自其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树立“农村金融供给专家”的良好形象,以微笑服务、专业服务、周到服务为标准,着力于综合实力的提高以及亲和力的发展。

4. 内部控制有待加强。随着经济发展,金融风险更加多样化,国家正加大力度制定经济金融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完善风险监管体系。为了使农商行的业务活动合乎规范化,银行时刻坚持“自我监督、自我防范、自我制约”的原则,强化农村商业银行的责任追究、业务规范等内部控制机制。但是由于历史问题遗留,仍存在业务运营分散化、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等显著问题,亟需通过优化部分业务流程,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运作效率与质量。

四、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优化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的SWOT分析,农商行竞争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部环境因素制约、公司治理结构与部门设置不合理、系统内部协调性不够、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落后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由此应有针?π蕴岢鎏嵘?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优化对策建议。

(一)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

由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制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为了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必须优化股权结构,重视公司治理工作。

1. 优化分散股权。股权结构争取最大优化力度,可通过逐渐减少地方政府在农村商业银行的持股比例,引入多元投资主体,不断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持有主体多元化,从而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得到有效改进。

2. 引入战略投资者。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风险防范意识是农村商业银行亟需挖掘的投资主体,他们可利用自身具备的人才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带动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以此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达到改善农村商业银行治理能力的目的。同时加强对风险有效性的识别可避免不良贷款率提高,提升农商行稳定持续经营的能力。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对于优质战略投资者的引进,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到规范引进。

3. 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较大提升,需要由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组成的监事会来保障,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必须加强日常业务经营的监督频率,确保监督具备独立性。同时,加强治理债权人的管理力度,信息披露不断得到完善,保证经营管理的透明特征,加强外部债权人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评估和监督。

(二)强化基础建设,提升整体竞争力

1. 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建设。因信用社体制的历史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大部分是以前农信社员工,人才建设成为短板,创新性人才更是缺乏。但是,人才是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换言之,人才得到保障,农村商业银行才能进行金融创新,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的支持。为了提高农商行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引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引进高水平人才,发挥人才的创新作用,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吸引人才的方式可以是待遇留人,也可以是感情留人,通过打造具有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吸引人才。二是定期培训现有员工,提升现有员工的竞争力。定期培训现有农村商业银行员工,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重点培养一些高素质的人才,让他们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建立健全员工激励机制。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创新绩效考核系统,真正实现员工薪资与银行绩效紧密相连,实现劳动量决定薪酬,通过贡献不同领取不同薪资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服务积极性和创新积极性,同时对于业绩好的员工给予带薪学习、带薪休假等奖励,通过激励让每一位员工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凝聚力。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自身的企业文化相对弱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要求农商行明确自身定位,建立企业长远的发展规划,明确企业愿景,找准市场定位。建立符合农商行特色的企业文化,面向三农,面向县域,面向社区,面向小微企业,做“小”、做“散”、做有特色品牌的零售银行。继承和发扬农信“朴实、踏实、务实”的实干精神,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团结一心,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3. 利用“互联网+”,建设“网络银行”。未来,网络银行的建设水平代表着银行的竞争能力。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必须重视网络银行的地位作用,通过建设成高标准、高起点的网络银行,充分发挥“网络银行”优势,将网络银行做大做强,与国内大型银行进行竞争。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顾客希望办理业务时间得到缩减,甚至期盼足不出户便可以办理各项银行业务。所以,为了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建设网络银行。一是农村商业银行可以自己建立大数据中心,将自己的现在和潜在的客户引入,与客户建立长期互惠的合作关系,为将来大数据营销客户提供基础。二是健全和完善移动支付业务。在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业务突飞猛进的今天,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必须依托网络银行完善移动支付业务,逐步打造有自身特色品牌的移动业务。三是要开发农村商业银行的网络理财业务,随着农村经济日益壮大,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存款额日益增加,必须通过理财等手段留住优质客户。

(三)突破区域限制,实现规模经济

因有着特殊经济地位,银行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大多银行一样会通过扩张规模,以实现掌握众多营业网点和客户资源的目的。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因地域性限制,难以向自己培育起来的大的优质客户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务,随着优质客户金融需求的日益扩大,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更是强烈的想通过扩大规模、突破地域性限制实现利润的突破。农村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中,只有达到银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才能实现在外地开设分行的目标。农商行可以制定未来三年目标,一是在经营区域外开设分行,二是达到新三板上市条件,争取上市。

(四)加快金融创新,实现产品多元化

农村经济日益壮大,农村地区与外界保持着日趋紧密的联系。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群日益优质,需求的多元化要求农商银行摒弃以往“坐门等客”的传统思维,积极走出去,了解市场,了解客户,在保持传统个人信贷和企业信贷产品基础上,综合考虑各个影响因素。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信用环境,创新担保方式,应推行“家庭金融模式”,以稳妥的家庭成员担保取代他人担保,解决农户担保难问题。针对新三板企业,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时扩大企业股权抵押担保。对于公职人员,根据其经济状况和信用状况,可以推出适度信额的信用贷款。所以农村商业银行应该从业务角度入手,针对农村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品种少、服务不先进等现状与日益增加的客户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金融创新,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优势。

(五)强化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竞争力水平

农村商业银行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存款成本上升;二是贷款定价机制不健全,导致利息水平下降;三是不良贷款的产生导致了大量不生息资产。针对以上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要降低存款成本,提高活期低成本存款的比重,加强同政府企业的联系,吸收活期存款,同时避免与同行在存款市场的低价恶性竞争。二是要建立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确保合理的高利率水平,避免步入贷款余额上涨、整体收息水平下降的怪圈,区分不同客户和风险程度确定利率水平,对于相对较高风险的贷款执行高利率,对于确实需要执行低利率的客户视其贡献度建立严格的审批手续。三是严格贷款审批流程,严格不良贷款问责,严格执行不良贷款清收激励制度,确保不良贷款维持在最低水平。

农村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需要注重防范各类风险,加大风险监管力度。具体来讲,一是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农村商业银行健康经营的保障,风险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事后监管均可通过风险监督管理体系得到保证。二是提高农村商业银行认定、评估以及对应风险的能力,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识别、评估、防范机制。三是引进或培养专业的风险管理控制人才,将风险控制举措与员工职责、人员素质相匹配。四是提高农商行资产质量。银行竞争实力提升与银行风险抵补能力以及安全运营发展能力密切相关,为了巩固农商行的竞争力,不良贷款率等相关指标应在控制的合理范围内?M一步降低,以不断提升农村商银行的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焦瑾璞.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周立,戴志敏.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张向菁.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黄兰.银行竞争力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2.

[5]李文军.商业银行的效率与竞争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6]李镇西.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7]张洪转.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Analysis on Rural Commercial Banks Competitiveness and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Liu Fe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 Jinan Rural Commercial Bank, Jinan 250101, China)

Abstract: The countryside is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the rural commercial banks, how to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the rural market has become the main topic faced by commercial bank. Rural econom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akness, scattered farmers, back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pled with the lack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in the agricultural business itself, facing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industry and many other challenges. Through SWOT analysis of the rural commercial bank competitiveness, it is conclud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ownership structure, 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break through territorial limitation and quicken financial innovation.

Key words: rural commercial bank, competitiveness, realistic competitiveness, environmental competitiveness

上一篇:破产法解释一答记者问下一篇:平安创建推进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