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如何有画面感

2022-07-23

第一篇:写作如何有画面感

营造画面感,让作文写作鲜活起来

摘 要:写作一直以来都是语文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最惧怕的环节。缺乏写作素材,不知道怎么写,语言空洞、废话连篇强行凑字,字数写不够等等。记叙文多以记叙人事物景等,写好记叙文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文章中人事物景等写得生动鲜活,这要求作者营造出文章的画面感,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令文章赋予生机离不开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积累与写作方法技巧的学习运用:加强对某画面的特写、增加对人物等细节描写、通过对景物描写增强画面感等。

关键词:作文 画面感 特写 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践中发现,批改学生作文时时常感觉如同嚼蜡,语言苍白无力、文章千篇一律、符号化格式化。学生对作文往往有一种恐惧心理,缺乏写作素材不知写什么,不懂写作技巧不知怎么写……这些都导致学生对写作没兴趣写不好。那么,怎样使学生的文章达到基本要求并添上画龙点睛的一笔,让学生的文章写得出彩,这就需要学生在生活中悉心观察并灵活运用语言技巧。文章要有“画面感”,使文章赋予生命与灵魂,句中有画,文中有景,令读者身临其境、如遇其人、如见其景,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变得有血有肉生机勃勃。再多苍白的文字也显得无力,千言万语都抵不过具有“画面感”的文字带来的神奇效果。那么,如何写出充满活力情景交融的美丽文章呢?[1]

一、用“特写镜头”描绘所见之景

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人都会对船上男女主角相拥在甲板面朝大海“大船双飞”的唯美场景记忆尤深,这个画面也成为了永垂不朽的经典,这就是“特写镜头”所带来的惊人效果,它能够让描绘的唯美画面驻扎在脑海里令影响更加久远,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例如: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刀,向一只瓜尽力地刺去。那瓜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鲁迅《故乡》)

2.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呼呼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箫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鲁迅《故乡》)

3.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鲁迅《故乡》)

这几个场景是小?W课文《少年闰土》中鲁迅笔下描绘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场景,这几个场景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腻,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情都给读者带来深刻印象,并且对环境的刻画有远有近层次分明,给人以强烈的空间感。关于成年后的闰土与鲁迅记忆中的闰土反差的描写,细致的描绘了闰土形态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其中对细节的细腻描写能够瞬间博取读者眼球吸引读者的注意,这种写作手法使文章产生极强的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增强文章渲染力。

二、用“细节描写”再现场景

细节描写就是通过对语言、动作、形态等等刻画出人的性格,揭露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微妙情感。它是一种极其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手法,让读者在文章的细腻丰富中欣赏并判断出其中的真假善恶。例如:肌肤油亮仿佛远古的铜像,眉毛浓密细致,眼神荡漾的是黑森林里的清流,加上一株挺秀的鼻子守护温润的红唇,回眸一笑顿成万古千吻的渊薮。她的锁骨是神鬼的雕工,神斧顺势往下勾勒一道幽谷,酥美一双春山盈然起伏,刹那间葬送多少铁马金戈。 (董桥《橄榄香》)这段文字的细节描写极其细腻,令人回味无穷,短短几句将人物刻画的美妙无比,极具魅力,通过细节描写勾勒出文中人物的美丽。此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肌肤仿佛“远古的铜像”,眼神是“黑森林里的清流”,将锁骨比为“神鬼雕工”……无比细腻的笔下刻画出如此绝世美人。细节的描写越细腻越能给人以真实感,仿佛面前就站着一个活生生的美人,让人感到栩栩如生。[2]

三、用景物描写营造“画面感”

要营造文章的“画面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景物描写,但景物描写也是学生最薄弱的方面,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好对于景物的写作技巧,并对“此情此景”缺乏情感的表露。此外,文章也要表现出“层次感”,要以不同的视角描绘出近景远景等,同时利用不同感官描写出真实的情感。例如:学生在一次题为“难忘的_____”作文中写道:“上野的樱花开了,那一条条树枝上开满了花,似绯云似白雪,一团团一簇簇仿佛压低了枝丫,每一棵都慎重地开满了花,每一朵都在用生命怒放。一阵风吹过,樱花飘落,一片片或粉红或雪白的花瓣仿佛跳动着的精灵随风飘舞,形成了一场绚烂的樱花雨”学生对樱花怒放状态的景物描写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引人想象,仿佛身临其境,从樱花整体的形态到花瓣的描写营造出“层次感”,细腻的描述可以给人已真实感,令人印象深刻。小学生往往想象力更加丰富,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更加富有感情的文章,该学生将花瓣比作“跳动的精灵”从而“随风起舞”,将樱花飘落的形态比作一场“樱花雨”,可见其丰富的想象力与心思的细腻柔软,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越细腻的描写才能给人越真实的感觉,这也离不开学生平时在生活的积累以及对细节的观察体会,学会用心去感受身边的景物事,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中,令自己的情感在读者心中播种发芽。[3]

结语

描写是作文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生动的描写才能令文章具有画面感,给人已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令文中的人物景可以“活”在文章中,文章有画面感不仅显得内容丰富,而且令人如沐春风,赏心悦目。在进行“特写镜头”“细节描写”及“景物描写”的同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从而令文章更加优美形象。[4]

参考文献

[1]黄燕林.让作文鲜活起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7(9) .

[2]庄巧荣.让小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3(7) .

[3]陈佳翔.以画面感营造为指针,分层导学记叙文写作[J].考试周刊,2017(26) :174-175 .

[4]邢小雷.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营造语段画面感,创设文章优美意境[J].(语文教学通讯) , 2015 (16) :75-77 .

第二篇:让静止的画面有灵动的生命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辅导学生结合插图领会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学生对文中的插图非常的感兴趣,几乎是有了插图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格外浓厚,学习的效果就有明显提高。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就无意中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由此可见,插图对语文教学大有益处。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拼音、字、词、乃至句的意思。

(1)结合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如果老师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就会收到以外的惊喜。如我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时,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周总理的衣着打扮中你可以看出什么?从插图中人物脸上的表情你又看出了什么?课文题目叫《难忘的泼水节》,让人“难忘”在哪里呢?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比尾巴》一课的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将小动物尾巴的特别与插图的内容联系起来,借助插图中所画的小动物用尾巴在干什么,让学生来回答他们各自尾巴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拼音教学时,单韵母"a",是韵母教学的重点,而"o"和"e"的发音是难点。根据小学生刚上小学,第一次接触拼音字母有困难的特点,我利用各个单韵母各自的插图,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a"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图上检查嗓子的小女孩发"啊"音,并启发学生观察女孩梳着小辫子的头,引导他们将女孩的头部形象与"a"的形体进行比较。公鸡是孩子们熟知的,它的啼鸣也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教"o" 的读音时,让学生模仿大公鸡"喔喔"地啼叫。教学"e"时,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再如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课文讲的是一群小动物在雪地上踩出了各种各样的的脚印,像一幅漂亮的画。如果没有图,学生对“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很难一下子理解。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阻碍时,我就让插图及时登场,学生通过看图,立刻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免去了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并且效果立竿见影。

(3)结合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我在教学《画家乡》一文时,也试着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平平、山山、川川、涛涛、京京这些小朋友画的画各自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纷纷举手,说着各自的时体会。有的说:我体会到了他们家乡的美,有的说我从他们的画中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家乡的无比热爱„„在结课时也让学生的学习情趣达到了高潮,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比如一年级的连环画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教师就要紧紧围绕本文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插图的能力,了解壁虎尾巴再生性的功能。再如在二年级时就要指导学生要有一定的观察顺序: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这样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再看图作文时孩子们的写作顺序就会有条有理了。

三、利用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观察《风娃娃》“纤夫拉船”的画面时,从纤夫们身子前倾,可以联想到船开得很慢,纤夫们都在使劲;而来了风娃娃会怎么样?纤夫们又会怎么样?由此,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再认真反复地体会风娃娃为人们做的好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学《江雪》这首古诗时,可以向学生出示一幅“寒江独钓”的中国画,让学生通过画面来感受,虽然画面上只有隐约的山和一叶小舟上坐着垂钓的老翁,但也正因为只有这简单事物使画面更具空间感,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我引导学生借画面进行联想。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激发了兴趣,提高了感悟能力,对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又如第九册《墩煌莫高窟》的第三自然段,主要描绘了莫高窟壁画中的精粹——飞天。在实际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飞天的插图,感受书上描写的“臂挎花篮、怀抱琵琶、倒悬身子、彩带飘拂、舒展双臂”这五种飞天的优美姿态,使飞天的形象和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插图,启发他们想象一下:如果是你站在这宏伟瑰丽、姿态万千的壁画面前,你会怎么样?这时,学生想象的翅膀张开了,有的说:“我会情不自禁为这瑰丽的飞天喝彩!”有的说:“我会不由自主地照着飞天,摆出种种造型!”还有的说:“我会幻想自己置身在仙境中,四周仙乐齐奏,仙女们舒展广袖,翩翩起舞!”„„这样,借助图画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呈现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而是透过书中的插图感受到了画中之情,画外之音。

四、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的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在教《清澈的湖水》第二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我紧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山石让他们展开想象,问孩子们:“这些石头有的像青蛙,有的像雄鹰,有的像石兔石龟,小朋友你还能看出山石像哪些事物吗?请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学生迅速动笔练习用自己的话写。

生1写到:“瞧,那座山就像一只大公鸡,伸长脖子在喔喔的叫,叫醒人们赶快起床”;

生2写到:“插图左下脚的那块山石像一只威武的狮子王,它前爪搭地,张着大嘴,露出了锋利的牙齿,在大声地怒吼,好象在呵斥他的手下。”„„

当然,这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锲而不舍的培养和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从一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达到表述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画面是形象的,学生从感知开始,要让学生对插图有正确的理解,就必须指导学生多读课文,多看图,多联想,并且与口述、画画、做做、写写相结合,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必须充分认识到,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并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正如数理化中的图形是必不可少的有机部分一样,千万不可视而不见,无从下手,必须充分发挥它潜在的重要作用。 我们教师读懂“课文”,不等于读懂“教材”,除了课文中语言文字,一幅小小的插图,我们都要去悉心揣摩编者的意图何在,仔细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巧妙甚至创造性地利用编者提供的这一系列教学资源,使“死”的插图“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插图,画面很简单,但如果只让学生一略而过,或者熟视无睹,恐怕就起不了它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适当介绍一些看图方法,引导学生找准课文的重点和插图的观察点,发掘其深刻的内涵,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和个性是新时代学生的特征。而图画这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使语文教学变得“趣”了、“美”了、“活”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去观察课文插图,理解课文语言,及时进行语言训练,让课文中静止的画面有灵动的生命,让 语文教学焕发艺术的光彩!

第三篇:如何提升速写画面效果

对于速写的画面效果表现,我们了解到,在速写中对于有利于表现形体或画面关系的结构,要提炼取出,对表现形体结构不利,又无助于艺术处理的部分,无论清晰与否,则要毫不犹豫地舍弃。

这种主观的处理在表现方式上,主要的就是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绘画艺术最基本的表现语言,它在人物动态速写中的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疏密对比。疏密对比是指画面中人物的线、面组合排列的关系。它的运用首先与取舍密切相关,取则密,舍则疏,密则繁,疏则简。疏密来自取舍,对比则是取舍的依据。根据人物动态与服饰特征而定,在大的疏密关系制约之下,再注意到具体的疏密变化,古人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即是此意。

其次,虚实对比。虚实既与疏密有关,也与轻重有关。疏密是线,面排列、并置之远近,虚实则是线、面之有无。古人曰:“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线面的组织安排,要看到空白处,亦即疏处,空白大小不一,疏密自然有变化。

轻重则是虚实的另一个对比概念,主要是指密处--亦即实处的具体变化。轻则虚,重则实,以轻托重,以虚衬实。可以表现形体结构的空间感。

再次,长短对比。线的长短与疏密有关之处,短线则密。整体效果短线过多,画面效果易于破碎;长线过多,画面效果则容易简单化。长短对比是指对应关系而言。长多则用短的调整,反之短多就用长的补充,才有线条的变化。

然后,曲直对比。一张画里面曲线多了容易感觉到软弱,直线多了则感觉呆板。直中有曲,曲中有直,线的运用自然就会有一种轻松感。曲直对比变化的同时也可以构成人物形体边缘上的起伏变化。起伏变化是曲直变化的衍生状态,形体外缘的凹凸、高低不同,可以使线条更具美感和表现力,也使人物动态更生动。

最后,虽然有很多学生采用线描速写,但对于上明暗的同学来说,既然上了明暗就要注意黑白对比:黑白对比可以使画面效果响亮,加强表现力度,它的对比效果运用,有这几种类型:利用光源的关系,加强局部黑白对比;利用客观物象的固有色度、加强整体的黑白对比关系;运用取舍的原则,人为的艺术处理,加强平面色块的黑白对比关系。

第四篇:在静物素描写生中如何把握画面的整体关系

内容摘要:静物素描写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而学生在初学阶段由于抓不住素描的整体关系在写生过程中出现灰、乱、花、碎、脏等问题。如何把握整体关系,应从五方面去解决:

1、起高构图要分清主次、统一中心。

2、确定明暗要抓大体调子关系。

3、局部刻画要顾及整体关系。

4、虚实处理要把握整体关系。

5、调整阶段要完善整体关系。

关键词:静物素描

写生

明暗

虚实

整体关系

在中学美术教学的课程当中,静物素描是非常重要和必修的课程。静物素描写生对于培养中学生的造型基础,训练他们的写实能力,发展其观察能力和积累作画经验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写生”是指直接以实物为描绘对象的临场作业或作画方法。“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通常指以单色线条或块面来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和空间关系的绘画形式。静物素描写生是以石膏、坛、罐、瓶、器皿、水果、蔬菜、花卉等相对静止的物体为表现对象,主要是训练学生利用黑、白、灰的关系和明暗造型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形体比例、空间位置、质感体积的能力,提高他们处理整体关系的技能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复杂的人物头像写生打下牢固的基础。初学者应从静物素描写生中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学习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打牢素描造型的基本功。

但是,学生在初学阶段或初学者往往孤立地、局部地观察和表现对象,运用不正确的作画方法,造成画面常出现灰、乱、花、碎、脏等问题,使画面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和训练的要求。出现这些问题除了初学者没有熟练的绘画技能和经验之外,主要是抓不住画面的整体关系。高等美术院校教材《素描》指出:没有整体关系的处理,也就没有艺术。把握画面的整体关系,是画好静物素描的首要条件。

那么,在静物素描写生中如何把握画面的整体关系?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研讨这一问题。

(一)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整体关系

在静物什么写生中整体关系是指整幅静物的组合关系,包括主次关系、明暗关系 、结 构关系、虚实关系、空间位置关系等以及这些关系所构成的整个协调、统

一、完整的画面。整体关系的掌握在学习绘画技能当中很重要,它对培养写生的造型能力、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具有决定作用,也是画好静物素描,使学生掌握绘画基本规律的重要因素。

(二) 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方法

要把握好画面的整体关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方法。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说过“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从本质上揭示了素描学生的真谛,整体的观察是从写生对象的全貌开始的,即对整体光源、整体环境、整体节奏、整体气氛、大的比例关系、大的结构、大的明暗关系和空间层次关系进行全面的研究了解。掌握整体观察方法有两种做法:第一是将眼光视野放开,一眼看到整个被面对的对象,而后眯起一只眼睛,撇开对象的细节或某个物体,用余光扫视整个画面会得到一个似乎清楚而又模糊的印象,这种印象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整体关系的效果,它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全面感受到整幅静物中大的基本形体特征、空间位置、比例结构及大的体面明暗关系和虚实关系,即帮助学生容易抓住整体关系。第二是比较的方法,就是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之上做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通过对整体对象各部分相互之间的比较得到它们各自与整体的确切关系和联系。如这幅静物的主体物是哪一个,形状像什么?物体表面的固有色是深还是浅,受光程度如何,明暗关系怎样?主体物的身边有哪些物体?它们动态是怎样的,形状又像什么?与主体物有什么联系?明暗有什么变化?离主体较远的物体又是哪些?它们的质地和形状又是什么?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大小、比例、结构、位置、明暗关系又是怎样?物体的形体结构和过度转折明不明显?虚实关系怎样处理?怎样才能协调画面当中的各种关系?怎样统一整体关系?运用这样的比较方法先在脑海形成一个整体关系的印象,做得胸有成竹或“意在笔先”,我们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学者一开始就要学会这种观察方法,明确了表现的目标,才能避免走弯路。

(三) 转变盲目的作画观念,确立整体入手的正确方法 有些初学者往往习惯看一点画一点,看局部画局部,不用整体方法处理画面,画出来的效果怎么看都不理想,然后就反复地擦、改、涂,因协调不了画面的各种关系,造成“灰、乱、花、脏等毛病,这是观念上还停留在原来那种最初级的、想当然的、很盲目的画法上,思想上没有转变过来,不懂得用整体入手的方法处理画面。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反复地强调整体入手的方法的重要性,利用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对学生多作示范和讲解,使学生直接观察到过程和手段,从而立即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一种技能。教师再从旁引导和要求,这样学生在思想上才较容易转变过来,再通过以后的实践和成功尝试,这种方法会逐步得到巩固和加强。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作画方法和良好的艺术感受才是美术教学的根本任务。

(四) 抓住整体关系,运用正确方法进行静物素描写生 解决了观察方法和思想上的问题之后,就进入了静物写生的实际训练。写生的过程始终要考虑画面的整体关系,我们可以分五个步骤来完成:

1、 起稿构图要注意画面的整体统一关系

起稿时,我们首先要确立一种立体的空间绘画观念,即把画面看成水平面和立面结合的空间,所有的静物都安排在空间的水平面上,而且随着深度产生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构图时把握住画面的大范围,即根据物体的组合关系确定上、下、左、右的最远点,用直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形成大的构图范围,然后在这个范围内分割出各物体的位置关系,再选择静物中坛、罐等形体和面积最大的物体一个作画面的主体物,安排在画面的中心位置,而后找几个较小的物体如碗、盘、杯、瓶、壶、小盐罐、小物件等依附在主体物旁,作从属或相依关系,又找最小的物体如梨、苹果、等摆放在离主体物较远的地方作呼应关系,选择所画物体要形状、大小、比例、结构和色质各不相同。各物体关系安排好之后,就用辅助线概括地画出主体物的形体结构和明暗交界线及投影的走向,再依次画出从属物体和较远物体的形状和明暗关系。构图之中,各物体要安排得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大小适中、主体突出,整个画面协调、统一,节奏感和整体感强,这样我们就抓住了画面的整体关系。

2、 抓住整体关系,确定大体明暗

这一步我们可以从主体物的暗部入手,依次将所有物体的暗面、投影及背景用大块面的调子铺出来,不要拘泥于局部和某个物体的明暗变化,只要铺出大体的明暗关系,分出整个画面的明暗两大面,这也就是整体入手的方法。在静物素描写生中我们所注重的整体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明暗关系的统一,因为明暗关系构成了静物素描的主体调子,是整体关系中的主要表现因素,而明暗关系中的黑、白、灰三大面和五调子又是整体关系的构成要素,所以我们抓整体关系的主要过程,就是处理黑、白、灰三大面和五调子的统一关系。而接下来进行的局部刻画和塑造,也是在处理整体关系。正所谓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就是这个道理。

3、 局部的刻画和塑造要顾及画面的整体关系

大体的明暗调子铺开后,就要进一步处理黑、白、灰三大面的关系,这时也是从主体物开始,逐步加深画面中暗部和投影的调子,加重主体明暗交界线的调子,然后从明暗交界线向物体的亮部逐层推出深、灰、亮等层次的调子,明暗块面的变化要以物体形体结构的变化相统一,这时也不要滞留在局部和细节的刻画上,先将主体物和其他物体的三大面迅速地画出来,再对画面中的各个物体进行反复的审视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对比因素,塑造基本的形体,处理画面的空间关系,使画面和物体开始有较明显的空间感和体积感,并形成了较完整的黑、白、灰三大面的关系。但要注意的是,此时的主体物的三大面关系要处理得较完整和突出,开始形成画面的中心。

接下来就是刻画五调子的关系,进一步塑造物体的形体结构和质感等,完善画面的明暗关系、主次关系,结构关系,空间关系等。在这一步里,相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个难点,就是明暗之间的过度调子——灰调子的层次较难把握,他们不是把灰调子画得很黑,就是把灰调子画得很亮,而且层次单调,调子粗糙,体现不出明暗层次的过度变化关系,致使画面出现灰、乱、花等问题,造成明暗关系不协调,整体调子难以统一,破坏画面的整体关系。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分清明暗之间的过度层次,把握手腕的用力度,由重到轻依次铺出深灰、灰、浅灰、亮灰四个层次以上的调子。二是利用和发挥绘画铅笔的深浅特性,由暗到亮变化的灰调子依次用大B数到小B数的铅笔进行处理,就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局部的塑造和刻画完成之后,画面的明暗关系明确起来,物体有较完整的形体和质感,各物体之间的关系明确肯定,画面的空间关系加强,整个画面形成了较统一和整体的关系。

4、 虚实关系的处理要把握住整体关系

在静物素描写生中,处理好虚实关系是把握整体关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整体关系中要表现空间,突出主体,就要运用前实后虚,近实远虚的方法处理,在前面的物体的明暗关系要表现得实一些,对比强一些,形体塑造要深入一些,处在画面后面的物体的明暗关系要弱一些,画面中心的主体物要实一些,背景的调子要虚一些。在处理某个物体上,明暗交界线要实一些,物体的边沿线要虚一些,在处理局部的关系上,与主体物为中心的局部要实一些,远离主体物的局部要虚一些。总之,在整体关系的处理上,要有虚有实,有主有次,不能到处都虚,也不能到处都实,要强调主体部分,减弱次要部分,形成一个画面视觉中心。

5、 调整阶段要完善画面的整体关系

这一阶段画面的整体关系已基本确定,要调整的是某些与整体关系不协调的因素,如物体之间,物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还不够,就又要回到整体上来调整画面的层次、空间以及物体的虚实关系,主次关系和边线的处理,加强画面的体积感和空间感。

学习静物素描写生,掌握画面的整体关系,是一个要经过反复训练、循序渐进的过程,初学者必须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的变化,才能逐步掌握好这种方法,因此,初学者切记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踏实勤奋,虚心好学,掌握方法,打牢基础,循序渐进地掌握素描造型的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素描-高等美术院校系列教材》(湖南美术出版社,曲湘建主编)

2、《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设计-中小学美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李永正主编)

3、《造型原本》(三联书店出版社,吕胜中著)

4、《中学美术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谢舫主编)

5、《音、体、美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林宗德主编)

作者:石

林 单位:保靖县雅丽中学 手机:13739039072 邮编:416000

第五篇:评语写作有“四忌”

又是一年期末时,班主任该给学生写评语了,1988年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中学生品德评定的几点意见》指出:“操行评语由班主任负责”,“每学期末,班主任对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评议签署意见,学年末写出评语”,看来写评语是有法规依据的。但怎么写一直没有人去“法规”,有些约定俗成的味道。建国以来,评语写作的流变一直与新中国的政治沿革休戚相关,1978年前,政治挂帅,评语多革命性;2000年前,强调思想性;新课程改革后,评语又多了人文性。评语,毕竟是老师对孩子一学期的综合评价,好的评语有助于激发学生继续向上的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从而有助于学生自我完善,还有助于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为成功的家校合作提供有效信息。

但我们必须看到,泛人文主义和网络时代让评语写作暴露出了新的问题,有这样的“四忌”需引起关注。

一忌评语的编程化写作

新课程前被使用最多语词分别有: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遵守纪律、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较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劳动积极、有集体荣誉感。希今后戒骄戒躁,争取更大的进步等。网络时代则可以下载,现在很多网站为了班主任的“方便”,提供各种学生的评语,优生的、中等生的、差生的;男生的、女生的;内向型的、外向型的。更有人能提供评语写作程序,只要把你需要的评语条件输入进去,一条“个性化”的评语就出来了。我敢说,你往电脑里输入的关键词越多,你的评语的个性化越强,但,既然你能报出那么多孩子的“关键词”,自己用心组织会更具有生命力。笔者每学期都把“评语”张贴在墙上,让孩子们找属于自己的,找不到或找错了,我就重新写,直到一一对号入座。

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他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传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老师以平静的语气,真实客观地刻划出了黑格尔“这个人”,他的个性、能力、取向以及弱点和不足。

二忌评语的幼稚化倾向

班主任给学生写评语要用发现的眼光,鼓励的语气,但鼓励要恰当,不能太夸张。如用“很、非常、极了、真、太”等表示程度的词语来修饰其优点,用智商高、很聪明等词去赏识学生。孩子是需要肯定,但轻而易举得来的东西他们是不会珍惜的,甚至会丧失奋斗的决心(反正聪明),要知道,老师的话孩子们很容易“当真”的。有的老师,尤其的一些女性教师,容易把评语写得过于诗情画意:你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你是一株茁壮成长的小树,我是我们班级天空的星星„„这类评语,看似人文,实则空洞无物,不仅诗情画意的牵强附会,而且毫无个性可言。

说白了,这是一种幼稚化的倾向,当忌之。

三忌评语的居高临下的伪专家面孔

评语的人称大家都改“该生”为第二人称“你”了,“该生”是一种典型的面向家长的评语,目的是为了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便和班主任配合,更好地教育孩子。学生在这里,是“第三者”了。而真正面向学生的评语,无论是语气还是行文都应该使学生意识到,评语是老师对自己的评语,是为自己而写的评语。然而人称的改变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科学的、恰当的评价。如,对一个有体育特长,成绩却很一般的孩子,不能说:“你体育还可以,但文化课不行,毕竟中高考要看文化课。”可改为“你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姿,拼搏的精神,夺冠的斗志,感染着班级的每一位同学。可真正的男子汉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还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如果你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认真听讲,努力学习,你将迎接文化课这个赛场的胜利。”

四忌对于缺点过于“隐晦”

评语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优点、缺点、期望。但很多班主任生怕学生“受不了”把“缺点”归到“期望”里了。如老师希望一个孩子学习上更用功些,写到:“其实,你很聪明,如果你能在学习上充分利用你的聪明,你的成绩定会有所起色。”我不知道这个“聪明”的孩子能否领悟老师的“良苦用心”。不是说一定要写学生缺点,有缺点的时候一定要直接指出,当然不能用一些定性的、讽刺的语句,如“差、蠢、坏、失望、改邪归正”等较敏感的字眼。学校教育要有社会化因子,不能一味宠着孩子,一个连老师对他的缺点的指出(当然是客观的)也不能承受的话,他何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又如何能及时克服其不足,成为一个从善如流的社会人呢? 评语,是班主任教育理念的展现,也是班主任才情的显露;对于孩子来说,还是一种精神寄寓和未来方向。草率不得。

上一篇:心中有梦处处芳华下一篇:行政人员岗位职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