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调研报告

2022-08-04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障性住房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保障性住房调研报告

保障性住房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党中央进一步加强民生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民生工程。按照市政协常委会工作重点安排,市政协牵头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领导组成视察组,于3月27日至23日深入到廉租住房等地,从规划布局、质量安全、施工管理、配套服务等方面,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听取了市建设局对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情况的介绍。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情况

(一)廉租住房建设及管理情况

根据《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规定,我市廉租住房采取发放租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为辅的方式。保障对象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并已接受民政部门连续救助六个月以上、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2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据

年调查统计,全市共有

户、

人符合住房保障条件。

2007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加大保障住房投入的机遇,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优化支出,完善措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10共争取我市廉租住房建设任务是4146套20.3万平方米,总投资为2.4亿元,其中:9.911万平方米、2057套已建成,已安排入住5.475万平方米、1145套;在建10.395万平方米、2089套。

廉租住房建设资金实行专帐核算,专款专用,严格逐级审批,按照工程进度拨付。截止年9月底,累计拨付上级补助及配套资金14700.91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7093万元、省级补助资金3260.62万元,市级财政预算补助资金1434万元,分配公积金增值收益2461.18万元,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安排452.11万元。完成投资1.2亿元。

(二)住房租赁补贴发放工作

我市从2007年开始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全市住房租赁补贴到位资金4277.59万元,截止年6月,全市发放住房租赁补贴513.92万元,结余3763.67万元。年9月底全市应保障低保家庭户数有3431户,已实施保障3291户,其中实物配租1145户、租赁补贴2146户,享受住房保障的家庭占全市城镇家庭户籍总数143026户的2.3%。

(三)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在加快推进廉租住房建设,发放住房租赁补贴的同时,积极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年,省下达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86万平方米,实际实施60.442万平方米。其中:年下达20万平方米,实施14.6万平方米;年未下达计划;2007年下达50万平方米,实施45.6万平方米;年12月下达16万平方米,尚未实施。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按照要求成立了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由建设、发改委、财政、监察、民政、国土资源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负责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全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工作,各县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从而保证了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全面调查摸底,制定建设规划。根据调查摸底掌握的情况和国家的政策要求,把保障性住房建设纳入中心城区和各县《住房建设规划》范围,同时建立了住房保障对象档案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一是按省政府要求编制了——2011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二是制定了《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市廉租住房申请审批管理工作规程》,为廉租住房建设、管理提供了依据。

(三)明确责任,强化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为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任务的完成,市政府分别与各县(区)和有转自http://关部门签订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在项目建设中,建设部门按照《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廉租住房质量管理的通知》规定,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按工程招投标、施工图审查、质量监督、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执行,同时加强对在建项目实施全程监管,确保了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四)认真把好分配关。严格执行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公示、轮侯、复核、退出制度,做到了信息公开、政策透明、操作规范、分配公平。

三、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年开始实施廉租住房建设以来,项目总投资达24349万元,中央和省级补助10353.62万元,各县应配套13995.38万元。由于地方财力困难,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根据云政发【】145号文件要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将调整为:城镇人均月收入980元以下、人均住房面积13平米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包括乡镇中心学校教师和卫生院、计生服务站职工周转房)。保障面进一步扩大,建设和管理任务更加艰巨。

(二)建设用地落实困难

建设用地一直是困扰廉租住房建设的主要问题,各县对廉租住房建设用地给予了极大倾斜和支持,但由于前期工作滞后,土地征用和报批不及时,导致项目推进缓慢。

(三)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各县区均没有设立住房保障工作机构,没有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一个县只有一个兼职人员),工作经费没有保障,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四)经济适用住房保障作用不明显

目前各县区具有完全产权的商品房房价在1400元至2000元之间,而经济适用住房的成本价达1400元,属于小产权房,房价差距小,购买率低。

四、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大局意识,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把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协调解决好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让广大困难群众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

(二)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廉租住房建设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规定渠道落实资金。按规定各地应将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的资金比例不低于10%;从县城以上房地产开发税收中拿出不低于10%的资金支持廉租住房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并在贷款利率、期限等方面给予优惠。同时采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建设、政企共建等办法,缓解资金压力。

(三)千方百计落实建设用地

统筹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住房保障规划和计划安排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

(四)健全完善管理机构

要建立健全各级住房保障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按照同等条件下低保、特困家庭优先的原则,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公示、轮侯、复核、退出制度和社区、街道办事处(乡镇)、住房保障部门三级审核公示制度,规范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严格建设资金和补贴资金财政专户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安全、透明、高效管理使用。加强廉租房分配管理,廉租住房和配套设施建成完工且具备入住条件的,一个月内必须安排保障对象入住,避免国有资产闲置浪费。

(五)规范保障标准及租赁补贴

廉租住房保障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控制在人均13平米左右,单套建筑面积一般为50平米,考虑到部分人口较多和人口较少家庭的实际需要,还应规划建设部分60平米和35—40平米的户型,以满足不同家庭的住房需要。经济适用住房单套面积控制在60平米左右。我市租赁补贴资金结余较大,应及时足额发放到符合保障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尽力实现应保尽保目标。

上一篇范文: 渔业推进发展调研报告 下一篇范文: 农村子女户口优惠调研报告

关于本站:中国最大的权威的公务员门户网站 - 公务员之家创建历经7年多的发展与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现已成为全国会员最多(95.4万名会员)、文章最多、口碑最好的公务员日常网站。荣膺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与权威媒体推荐,荣登最具商业价值网站排行榜第六位,深受广大会员好评。

参考资料: http://

第二篇:保障性住房调查报告

情意有,更要力度到

——关于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现状浅析

未来五年,我国计划投资9000亿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同时,每年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以上。通过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到“十二五”末,使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0%以上。就2011年计划来讲,全国将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比2010年增长70%以上,达历年之最。其中,含廉租房165万套,公共租赁房227万套,两限房和经适房193万套以及各类棚户区改造415万套,完成压力较大。

自从今年3月份将保障型住房建设任务分配到各个地区后,到9月底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房已开工986万套,开工率达98%,除西藏等少数地区之外,各省已基本完成本开工任务,全国完成1000万保障房开工目标已成定局。

但是,保障性住房从提出之日起便受到了诸多争议,加之实行过程中问题不断暴露,更有人一度呼吁取消保障性住房政策。本是惠民之策,何以遭受“嫌弃”,是富人参与其中的混水摸鱼还是穷人对公平的拷问鞭笞?是政府调控反而出现的腐败滋生还是市场自认“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如今,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已进入“加速跑”阶段,如果不对问题进行反省并力求根治之策,那这项本是惠及百姓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只能遭受更多的嫌弃,甚至加剧社会的不稳定,走上与它的实施初衷相反的路途。

揭开保障性住房的面纱

在我国,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根据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而导致的住房面积等不同,可将保障性住房氛围廉租房、政策性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两限商品房。

从1995年国家实施“安居工程”以来,保障房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中。1998年,我国确立了新的住房体系: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但主要以商品房的供应为主,保障房的建设逐渐走向萎缩。直到“十一五”期间,我国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等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才初步形成。2010年底,全国114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360万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已达7%到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3平方米。“十二五”计划更是进一步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力争达到“十二五”末保障房覆盖率20%以上的目标。

保障性住房在我国由衰落到兴盛,都是紧贴时代背景,尤其是近几年保障性住房的火热都和经济以及行政手段调整息息相关。无疑,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可以改善民生,稳定社会,促进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但更重要的,是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白热化,让房地产的泡沫经济日益严重,并且高房价、难买房也让民众怨声载道,而我国消费疲软、其他产业低迷等现状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让政府对此无法过度打压。这时,保障性住房这个沉寂多时的“挡箭牌”便可出来亮相了,既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拉动消费,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改善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又可以安抚民心,进行国家民生建设。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但是,由于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时间短,缺乏经验,所以并未像西方一些国家一样形成体系,问题层出不穷,发展现状令人堪忧。

问题也可以环环相扣

虽然,近几年中央对于保障性住房的财政支出不断加大,从2008年的276亿元到2011年的1030亿元,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数量也从2008年276万套增长到了2011年的1000万套,但是由于政府过度倚仗土地出让金,让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注入和土地供应等方面都出现了相应的难题。在分配方面,保障性住房也出现了结构性失衡,一方面是不符合条件的人不断“挤入”保障房,另一方面却出现保障房分配后闲置和转租转售等情况。

这些现象的出现,也能让我们很清晰地看到保障性住房方面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的迫切性:

一、建设前,土地供应紧张,资金投入不足,选址偏远,周边环境较差。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收入很大一部分还是来源于“土地财政”,土地出让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地方财政赤字。拿2007年来说,地方政府财政赤字14766.67亿元,当年土地出让金收入12000亿元,占地方财政赤字的比例竟高达81%。而保障型住房建设中用地大多采取划拨和协议的出让方式,收益较少甚至没有,在财政本就紧张的前提下,对于这种本就缺乏经济效益的投资政府自然缺乏动力;就算土地进行了及时供应,但缺少了资金收入,关于保障房的后期建设投资依旧会成为问题,而除了中央财政投入,现今并无太多其他资金支持。资金和土地的博弈让保障房建设在一开始就状况百出。

而在保障房的选址上,部分地区也缺乏合理性。大部分的保障性住房往往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区,城市化水平偏低,周边连最基本的公共交通都没有,让上班一族也是煞费苦心,宁愿会城区租房。当然,这个也不得不说与土地供应紧张和资金不足扯上关系,只能选到相对偏僻的地区,忽略了人们的生存环境。

二、建设时,缺乏有效监督,质量参差不齐,进度不一,而且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

最近,各地的保障房频频爆出质量问题,比如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最大拆迁安置小区龙安商贸小区的50多户居民从去年年底以来,房屋陆续出现承重梁、屋面、外墙裂缝和渗水等现象;北京的“明悦湾”保障性住房项目也在2010年出现了“楼歪歪”事件;以及广西廉租房工程被曝光的“瘦身钢筋”事件,都在向人们宣告保障房的质量问题正日益加剧。

今年,我们1000万套的保障房开工,各地早已紧锣密鼓地开始进行,由于任务重而艰巨赶工期、加进度的现象更是加剧了大家对质量问题的担忧,一旦质量监管不严,偷工减料之事发生也就在所难免。当然,归根结底来说,还是因为我们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不够,就拿今年的1000万套住房来说,按照每套60平米的面积计算,投入1.3亿元,折合每平米的成本仅为2166元,这样的投入显然有些单薄,再加上政府本身资金紧缺,难免出现一些内部勾当,保障性住房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建设前的选址不当,自然也会加剧基础设施的建设难度。现在大部分的保障性住房周围,交通不便,并且缺乏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居住居民十分不便,小区空置现象严重。

并且,保障性住房在建设中也出现了灵活度差、管理单一等问题,除了限定的户型大小,户型的设计通常十分单调,内部的空间结构安排也不尽合理,审美和使用都受到了影响。

三、建成后,房屋分配环节不匹配,保障性住房往往到不了需要保障的人群手中,保障房依然供不应求,但同时结构性失衡现象严重。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又是层层嵌套,合力推之。

1.缺乏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透明程序以及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暗箱操作、弄虚作假现象层出不穷。

“开着宝马住保障房”“被骗购”“被团购”虽是个案,却依然让我们至今难以忘却。正是因为保障性住房在公开性和透明性上始终做的“清高”,才会让内部运行出现问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却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爆料。同时,由于其不透明性,为了满足部分人的不当要求,有些地区甚至将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的要求抛在一边,一度出现超大面积、超高标准流行的风潮,将经济适用房变成200-300㎡的“经济适用复式房”和“经济适用别墅”。

加之现在保障性住房的报名十分火热,住保障性住房的难度加大,如果没有公开的信息和程序,便更容易出现弄虚作假现象,伤及百姓利益。

2.缺乏科学的准入制度、轮候制度和退出机制。 居民收入审查形同虚设,现在一些保障性住房被高收入家庭或已有一套或多套住房的家庭所租用或购买,就是因为无法科学合理地核实申请人的收入状况。按照我国目前的用工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单凭一纸证明是很难核定准确一个家庭的收入和储蓄情况的,在核定上又没有明确的规定,加之上面提到的不透明的程序,导致瞒报、少报等现象的发生也就不奇怪了。就审计署2010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在重点调查的32个城市中,有18个城市向2132户不符合条件的家庭分配了廉租房。

没有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也缺少科学的轮候制度。在现在保障性住房依然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依然不能采取市场的办法。而现在我们所采用的基本是先到先得、排队抽签等有失公平的制度,很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滋生腐败现象。

当然,之所以轮候制度的不合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障房中依然没有一个合理的退出机制。申请人的条件发生变化时难以进行有效监督,又没有健全的约束体系,当申请人没有自动退出时也没有相应的惩戒制度,也就是说,申请人是否继续使用保障房,完全取决于自身素质高低和自愿程度。而在我国现有的国民素质下,显然无法进行有效的衡量。

3.“定向分房”现象依然严重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应该最终面向大众进行出租或出售,以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按照正常的轮候秩序享受福利待遇,然而,很多地方政府所建设的经济适用房或者是两限房都部分或全部地制定给了特定单位或群体居住,甚至直接按照单位的职位高低、资历深浅进行福利分房。

在北京西郊的金顶北街有一个被命名为“锦合园”的项目,业主为中央某部位的局、处级干部,两栋六层板楼均配有电梯,一梯两户,共144套,坐南朝北,采光充足,新主人们一部分入住。但是,这两栋预售许可证号为“京房售证字(2010)限18号”的楼房,是明文标价的两限房,却从未在北京2010年公示的22个两限房项目中“露面”。流落谁家,大家了然于心。

与锦合园项目类似,近几年北京陆续有两限房项目,以定向安置的名义向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特定人群进行非公开发售。而这,不仅严重损害了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平性,也剥夺了社会中低层收入人群的保障权益。

四、保障性住房领域虽有条文规定,却至今仍未见法律规定“现身”主持说法。

虽然2005年发布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在其前后也推出过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但始终未能以法律形式对保障房领域的一些问题和相关的情况进行明文规定,也没有相应的惩戒措施,才从根本上造成了现在保障性住房领域混乱、腐败滋生、无法及时轮候等一系列问题。

五、缺少人文关怀,选址空间集中,阶层分化严重。

虽然在万象横生的保障房领域谈及精神上的人文关怀稍显矫情和不理智,但这却是我国保障房建设中切切实实存在的严重问题。

暂且不论保障房建设的选址如何偏僻与不合理,也不说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如何的偷工减料和“掉包计”,现在这些在空间上聚集起来的中低收入群体就是这个社会对他们最大的歧视,也是随时可能爆炸的一颗定时炸弹。

在一个本就分化严重的社会,也许可以选择不像现在这样在他们的身上贴上一个叫做“另类”的标签。

看看国外,值得学习的经验

问题如果不解决,就像伤口,不但不会愈合,只会愈加严重,祸及全身。而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从外国比较先进的保障房制度中寻求适合自己的出路,也许是最快捷的。

首先,我认为,就是建立多管齐下的立法保障。在美国,政府为了保障房的建设就先后通过了《住房法》、《城市重建法》、《国民住宅法》等法律,对在保障住房中出现的包括提供较低租金公房、提供低息贷款建房和帮助低收入者家庭获得房屋所有权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只有这样,在遇到相关问题时才能更快速和正当地进行解决,也能起到更好的预防作用。

尤其在法律中要对资格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作明显的规定,对于虚报假报收入以及条件不满足时未及时退出保障房的人要给予严厉惩罚,从根本上减少这些乱象的发生。

其次,就是为一个衣不蔽体的人送去一件遮羞的衣服,保障性住房需要好的选址、分配和基本的设施保障。如果最好的地段留给商品房的巨大盈利,那么就把次要的位置分保障房一点。其实,保障房的位置选择要求也不是特别高,只要保证基本的交通便利便是一个不错的地方,毕竟会住保障房的人都是要拼命工作的,如果不能提供一个他们和工作地之间良好的互通方式,恐怕保障房就只是一个“救世主”一样的摆设,而无法提供很好的服务。

另外,如果房子已经盖完,就该让它封顶,在保障房附近的基础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离不开社会,而他所在的小区就是每天生活的小社会,如果没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教育设施,生活是不完整的。

最重要的,是分散居住,或者合伙居住。在发达国家保障房建设中就曾出现过贫民窟现象,低收入、低教育水平、低社会服务质量和高犯罪率的社区。因此,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上,还是采用政府调控等手段,将住房建在正常的商品房小区或者采用政府补贴等方式让中低收入人群分散到城市中去租房,促进社会各个阶层的很好融合。

最后,政府要真正成为保障性住房实施的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比如美国及时发放的住房租金补贴,瑞典实行的两种不同的住房补贴等,都是在尽力发挥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

另外,新加坡政府实行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我国现在虽然只是试点,且争议极大,但是如果能在政府的配合下良好运作,想必也能对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发挥益处。

当然,政府对于资格准入制度、退出机制以及现在仍然存在的“定向分房”现象都能发挥基础性的巨大作用。只要政府肯用心,将保障性住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虽然问题多、风险大、争议广,但是,保障性住房的良好发展依然是一个国家尊重人权、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做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是很好的安居工程,更是时代给每个人作为“人”的生存的基本权利的保障。

(2010710058

马媛)

第三篇: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重庆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

关于我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0年9月26日在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为全面了解我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进一步推动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安排,9月1日至2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洪华率领由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各工作部门负责人和市人大代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工作专业小组部分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对我市城镇保障性住房九龙坡区华福家园廉租住房小区、叠彩城渝中区拆迁安置房(配建)小区、鸳鸯公共租赁住房“民心佳园”小区、金山工业园三区青年公寓、渝北太阳园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江北区石子山城中村改造等项目进行了视察,召开了市发展改革委、市城乡建委、市国土房管局、市规划局、市地产集团、市城投公司等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座谈会,对我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我市自2003年启动廉租住房保障工作以来,先后实施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和农民工公寓等五种住房保障方式,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建成保障性住房1341万平方米,累计保障住房困难家庭55.7万户,惠及民众约160余万人(其中,建成廉租住房143万平方米,共保障14.3万户,实现了“双困家庭”住房保障全覆盖;建成经济适用住房1198万平方米,解决了14.1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实施危旧房、煤矿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2000余万平方米,改善了27.3万户家庭的住房条件;建设了130万平方米农民工公寓,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逐步改善),有效地改善了部分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我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的经验做法多次在国务院召开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华福家园廉租住房小区建筑模型作为全国唯一廉租房建设模型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中央各大新闻媒体曾多次集中宣传了我市建设农民工公寓等保障性住房的经验,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住房困难群体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誉。

去年年底,我市积极探索创新保障方式,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开展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多种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社会反响强烈,得到一致好评。今年全市计划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298万平方米、6.3万套,目前所有新建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全市计划开工建设公租房1000万平方米,其中主城区开工建设750万平方米,万州、涪陵等六个中心城市和长寿、璧山两个卫星城市开工建设250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全面完成开工任务。主要特点有:

(一)坚持把解决住房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创新保障模式。近年来,我国住房制度设计上有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部分填补了保障性住房的空缺,但实践中,现有经济适用房政策容易产生利益输送和腐败问题,而且廉租房针对的是“低保群众”,一般只占当地城市居民的3%左右,90%以上的群众还只能靠购买商品房解决住房问题。我市约有30%左右的低收入群体既享受不到保障房,短时期内也买不起商品房。市委、市政府对解决这部分群众的住房问题高度重视,去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建设“宜居重庆”,就要把解决住房保障作为一个重大民生工程来抓。他指出,“今天,住房是老百姓最大的民生问题,我们党要赢得民心,就要为老百姓盖房子,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重庆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办好”。为此,市政府坚持把建设保障性住房不仅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各类人才、拉动内需的经济问题,更是作为满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改善民生的政治责任,积极创新住房保障方式,确立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住房调控理念,决定大规模建设公共租赁房,形成“1+5”保障性住房体系,建立市场供给和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体系,力争实现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全覆盖”。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更是将住房保障作为头等民生大事,明确了“用三年时间建设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解决50多万户城市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的总体目标。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充分体现了市政府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也弥补了过去完全由政府保障或完全由市场供给的“单轨制”制度设计上的不足,是对住房保障制度的创新。

(二)坚持把建立健全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作为重要保障,强化工作措施。市政府坚持把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当前民生工作中最重要的战略任务。为推进工作的开展,市政府常务会多次听取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的汇报,多次组织市级有关部门专题研究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着力强化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

的问题。市政府与区县政府签订了住房保障目标责任书,将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市政府对区县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内容,把软指标变成了硬任务。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市政府成立了有市领导负责,市规划、建设、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以主管部门牵头,各成员单位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成立了重庆市公共租赁房管理局,专门负责公租房的规划、政策、分配和监管等工作。特别是在公租房建设中,市级各职能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快速制定并启动了支持公租房建设的工作方案及措施,建立了定期研究制度,市级相关部门主动配合,整合资源,认真解决公租房建设中的问题。三是提供政策支持。在用地上,将公租房建设规划纳入土地供应计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考虑,优先供应公租房建设用地7200亩。在税收上,公租房用地一律采用划拨方式供应,免征城市建设配套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地方政府权限范围内的税费。在资金上,主要通过中央资金、政府财政预算安排资金、土地收益、公积金贷款、金融机构贷款、发行债券、租售资金等方式筹集,现已落实中央补助资金15亿元、公积金试点贷款30亿元。

(三)坚持突出“宜居”、“和谐”,注重科学规划。年初我市第一批公租房完成了规划布点,主城区项目分布在

一、二环之间。在规划布局上,强调了“五个原则”,即均衡布局(每个聚居区均规划布局一定规模的公租房)、交通方便(有轨道线通过并与轨道站点距离在10分钟左右步行距离,同时有高密度普遍公交线路支撑)、职住平衡(结合周边产业布局,且产业发展相对成熟)、配套完善(各公租房建设地块配置了学校、幼儿园、商业和文化体育设施)、环境宜居(建筑容积率控制在3.5~4.0之间,绿化率35%~40%左右;户型有单间配套、一居室、二居室、小三居室等,面积从30~80平方米不等,以适应不同居住人群的使用)。在21个大型聚居区进行的布局中,采用了不同经济收入与社会阶层混居的规划理念,在整体规划中将公租房住户与商品房住户完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共享小区环境和专业物业公司的管理,共享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等,努力避免不同收入人群的心理落差,避免形成城市“贫民窟”。

(四)坚持把建章立制作为制度保障,严格规范管理。市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规范公租房管理高度重视,去年底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多次组织召开会议,起草公租房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公租房的管理。在无先例可遵循、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经多方调研、反复论证,2010年5月24日市政府第7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从管理体制、规划建设、资金管理和政策支持、准入管理、配租管理、租赁管理、退出管理、出售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为我市公租房建设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还制定了《关于认真做好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家庭认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廉租住房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廉租住房的申请审核、资金拨付使用、租金补贴发放等进行了规范,从制度上保障了保障性住房准入公平、审核规范、配租透明等。

二、我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虽然我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我市公租房建设起步早、标准高、任务重、要求严,因此,在一些方面也还程度不同地存在问题,比如怎样进一步强化建设管理,确保质量、工期等。调研组一致认为,以下问题尤显突出:

(一)法制保障还不能适应需要。由于保障性住房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依法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市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上,主要依据的是政府规章及各类规范性文件,这些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涵盖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等多种类型的保障性住房,存在着政策标准各不相同,准入与退出机制还不够健全等问题,需要一部统一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地方性法规作保障。而在我市现有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有的还不够细化,操作性还不强。比如市政府刚刚出台的暂行办法在对自由职业者、农民工等类型收入不稳定群体如何认定;在租赁期内,承租人的收入超出限制条件应如何计算与调整、特殊疾病导致房屋空置6个月及以上的如何处理;房屋出售后,购买人条件发生变化应如何处理;“申请、退出的程序与手续”、“个人资产的审查与认定”、“租金使用与监管”和“购买方式”等都需要进一步界定与细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地方立法进行规范。

(二)配套设施还没有及时跟上。我市保障性住房尤其是公租房规划建设面积大,居住人口多,对交通、教育等配套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民心佳园”为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4.5万人,每5户设置一个地下停车位,小区内人行便道、交通安全、商业购物、健身器材配备等细节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人性化设计。随着工程建设的全面推进,鸳鸯片区“民心佳园”、大竹林片区“康庄美地”、华岩片区“民安华福”3个项目的电力设施建设已刻不容缓,需要尽快安排资金,及早实施配套,确保公租房建成投入使用的

电力供应。比如:“康庄美地”周边无污水排放管网,容易导致排放污水污染环境;“民安华福”项目周边产业尚在启动阶段,管网规划实施相对滞后,特别是变电站和给排水建设落实不够好。

(三)资金筹集和监管的力度还有差距。近年来,我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投入,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有效地保证了建设资金需要,但由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需要量巨大、且占用周期长,有的资金支持难以到位,社会融资越来越困难,资金保障形势不容乐观。比如,虽然财政部关于《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比例不得低于10%”,但因土地出让收益的统计口径没有统一界定而难以落实到位,各地执行的随意性较大,资金落实较困难。另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社会关注度高,其巨额投资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也必将成为社会的关注点之一,以市地产集团承建的鸳鸯片区“民心佳园”、大竹林片区“康庄美地”、华岩片区“民安华福”3个公租房项目为例,3个项目预计总投资达到110.66亿元。如何用好这些资金、确保安全,各级都要高度重视,因此,要切实加强资金审计监管,采取得力措施确保资金使用规范。我市在公租房建设中,还积极引入住房公积金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这对资金监管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三、对进一步推进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项关系民生的重大工程。为使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切实落到实处,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引导。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把建设住房保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切实增强责任心,务必要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投入,按计划积极稳妥地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要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组织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引导广大市民理解与支持全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引导社会各方面正确认识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以更大的热情鼓励和支持此项工作。鉴于我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全国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目前,舆论表扬赞誉较多,对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负重望,进一步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把这项顺民心、合民意的好事办好,使备受国内外关注的住房保障“重庆模式”更加成熟,更显生命力和示范性。

(二)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依法加强管理。我市现行的《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申请、审核、公示、轮候、摇号、配租、住用、监管等规定还不够细致,操作性不够强,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广泛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地和其它地区的先进经验,抓紧出台暂行办法的实施细则,从制度上规范管理。在此基础上,要抓紧出台地方性法规《重庆市住房保障条例》。市人大常委会、市人大城环委对保障性住房立法工作一直给予重视支持,已将制定该条例列入《重庆市人大及其常委会2008~2012年地方立法规划》,建议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委会有关工作部门要会同市政府法制部门和市保障性住房主管部门抓紧进行立法调研,加快法规起草进程,深入进行法规论证,争取尽快出台地方性法规,依法规范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管理。

(三)加强资金筹集和监督管理,确保建设进度和资金安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资金投入的支持力度,财政投入资金和市级补助资金要及时划拨到位,上级财政支持资金要全力争取,融资资金要加强协调落实,其它各项资金来源也要加大力度,千方百计逐一落实到位,确保工程建设按计划推进。要切实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监管,定期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专项检查,督促建设单位加强内部监督,使保障性住房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安居工程、安全工程。要高度重视资金监管,完善、落实资金管理制度,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资金、租金的监督检查,定期公布检查结果,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四)进一步重视建设配套,使保障性住房真正成为宜居工程。要认真研究总结当前保障性住房在配套建设上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切实按规划完善和落实配套建设;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在交通、电力、供排水、教育、医疗等方面建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要按照“宜居”要求,精心设计保障性住房小区内的配套设施,比如道路交通、小区绿化、购物休闲、健身娱乐、居家安全等,使居住者满意。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工作,切实制订出科学规范的,既有操作性,又有实效性的措施办法。

特此报告。

第四篇:住房保障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2007年8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颁布,紧接着《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和落实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若干意见》(苏发[2007]14号)和《苏州市市区保障性住房供应管理实施细则》(苏房改[2009]19号)文件相继下发。为落实上述文件精神,我街道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为工作重点,大力展开我县住房保障情况调研工作。视察和调研的情况如下:

一、我街道家庭住房保障工作基本状况

(一)是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关于调整住房保障相关政策的通知》。确定了基本的保障思路就是以发放购房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公租房为辅,进一步完善经济适用房建设,多渠道、多方式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对孤、老、病、残等特殊困难家庭主要以实物配租形式予以保障;对无购房能力的困难家庭主要以发放租赁补贴的方式予以保障;对具有一定购房能力的家庭主要以供应购房补贴的方式予以保障。

(二)是明确任务目标。我街道开始开展这项工作,以张贴公告、下发文件等方式下发到9个社区进行大力宣传。近年来我市又扩大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范围,为此我们把保障对象应具备的条件放宽。由享受低生活保障或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上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00元放宽到1600元以下。2014年内申请住房保障居民22户,保障廉租住房2套。截止去年底,完成了申请171户。

(三)是规范经济适用房建设。做好与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的衔接工作。

二、 问题及建议

住房保障工作刚刚起步,保障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我街道住房保障工作中,我充分认识住房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具体操作中能够结合本街道实情,积极探索住房保障的新思路、新模式,科学决策,周密安排,超前部署制定运作的步骤,尽力让住房保障惠民政策惠及到最需要的困难群体。但在调研中发现我街道的住房保障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住房保障工作的开展。

(一)是公共财政支出严重缺位的问题。调整完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健全以廉租住房为重点、购房补贴和经济租赁住房为辅助的多层次城市住房保障体系是住房保障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而目前住房保障资金短缺,周转不开,将会影响着住房保障的下步发展。

(二)是在构建住房保障体系过程中,一些细节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我街道低收入家庭中需要政府提供住房保障的家庭底数要大力宣传尽快摸清,并要尽快建立起有效的信息系统,要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经济适用房建设过程中的补贴、开发、分配等问题还要不断地完善操作标准;廉租房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如何确定问题要尽快探索完成。

(三)是政府在住房保障工作中,对相关配套的优惠政策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应及时予以兑现。让它们尽快成为发展住房保障工作的推动力。

(四)是住房保障机构队伍有待加强。,住房保障工作是新的行业、新的工作运行机制,需要高水平高技能专业人才。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扩大宣传,完成保障目标,做到应保尽保;继续做好入户核查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家庭早日公示;做好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发放工作;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对审批合

格的保障对象建立纸质和电子档案,做到一户一档,资料完整;做好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出台实施意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住有所居"的基本奋斗目标,并且把住房的基本社会保障确立为"健全廉租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民意的尊重。所以进一步做好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建议政府在今后的住房保障工作中,要继续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调整出台更为实用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管理实施细则;严格规范操作程序。摸清底数、实行定期审核动态管理,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宣传,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要合理确定廉租住房建设规模,稳步扩大廉租住房覆盖面。继续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认真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加强住房保障机构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队伍,强化协调相关部门职能,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保证我市住房保障工作顺利进展。

第五篇:保障性住房专项工作报告

武胜县保障性住房供地计划

执行情况和开工建设情况

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我县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目标,有力地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为保障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的顺利实施,我县对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应保尽保”,现将我县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地情况报告如下:

一、保障性住房供地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总投资3765万元,完成住房600套,以划拨方式供地23.5亩。

2010年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完成住房940套,以划拨方式供地28.2亩。

2011年拟建保障性安居住房1974套,拟供地168.62亩。

二、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情况

2009年保障性住房总投资3765万元,经过公开招标,四川星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标,监理中标单位为四川三信建设工程监理公司监理,于2009年7月20日动工,共建成

- 1 -

50个单元600套,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项目占地23.5亩。

2010年保障性住房总投资3500万元,经公开招标,确定四川省第十五建筑有限公司为施工单位,四川建设工程监理公司为监理,该项目于2010年5月17日动工,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共建成500套,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项目占地面积28.2亩。

三、保障性住房供地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的落实。我县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目标任务的分解情况,制订了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计划和供地计划,并在年初已上报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的基础上,编制和修编后一的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并分类确定城市廉租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的供应标准、规模及时序,并落实到了具体地块。通过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不断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比例,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的需求。

(二)严格程序,规范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我县按照城市规划,综合考虑被保障人群的工作生活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和地块,为其方便工作、生活、就医和就学创造有利条件。在供地环节,我县对保障性住房中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用地一律实行划拨供应,并按规定减

免了相关费用,并将规定的住房套型建筑面积、项目开竣工时间等土地使用条件在《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中予以了明确。

(三)做好服务,做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应保尽保”。 为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落到实处,我县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应力度,为保障性住房用地优先安排项目用地,采取提前介入、指定专人负责、跟踪服务、特事特办等措施,全力做好保障性住房项目用地预审、用地报批等服务工作。并建立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实行集体会审、并联审批等方式,加快用地审批速度。现场解决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存在的问题,调查核实各市县项目用地落实情况,以确保全省保障性住房用地及时落实到地块。该厅要求各市县必须在省正式下达市县保障性住房计划后一个月内,全面落实项目用地,完成土地供应。

2011年3月3日

上一篇:彩超报告单的正常值下一篇:班子团结方面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