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本科毕设实习报告

2023-01-04

在实习结束之后,我们必然有着很多的感受,也许是对于理论知识的升华,也许是对于自身不足的了解,或者获得了某方面的成长,那么这就需要进行实习总结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机械本科毕设实习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机械本科毕设实习报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毕设 开题报告材料封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材料

1、 开题报告

2、 文献综述

3、 文献翻译

题目

专业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计算机

二〇一三年三月

第二篇:交通本科毕设外文翻译

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外文资料翻译

业 学

生 指导教师

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014年6月4号

未来个人运输在世界大城市中的发展

Schafer, Jacoby, Heywood and Waitz(2009)研究认为一个人平均每天花大约70分钟的时间使用交通工具。这个时间预算在过去各个国家中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富有的人开始倾向于跑的更快,跑的更远。

而在不久的将来,全世界将会全面提高机动车的机动性。例如:Schafer and Victor (2000)推测,预计到2050年世界公民行驶的整体平均路程将比欧洲在1990年跑的整体平均路程多。从2000年到2050年,美国的平均机动性将提高2.6倍,达到每年58000千米。Schafer and Victor (2000)还预估,到2050年印度的平均机动性将增加到每年6000千米,达到了欧洲1970年早期的水平。总的来说,人们在2000年能行驶230亿公里,到了2050年,有望增加到1050亿公里。

与此同时,城市人口正持续增大。根据World Bank(2002)研究,拥有1000多万居民的大城市的数量有望在下一代翻倍。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富裕,车辆所有制以及其使用会快速增加,相反,这将影响车辆的行速,加大道路拥挤和空气污染。

上述趋势使得人们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交通展开了广泛地讨论。从广义上讲,城市交通的可持续运动涉及到可操作性以及通过公平高效手段产生的财富问题,同时还要维护身体健康,将自然资源消耗和放射性污染减到最低。通常,广泛使用公共交通和快速轨道交通是可行的。例如:像东京,香港这样的大城市,它们在私人车流行前就投资建设公共交通,以提供广泛的,优质的公共交通系统。在这些城市,直到快速轨道交通的建立,公交远行还一直处于高水平阶段。

然而,个人交通工具已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作为独有的、分享的还是用于飞行的交通工具,它们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因此,Kennedy et al. (2005)指出,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为新一代可持续个人交通工具做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技术创新和工业生态学观念的应用,让可持续个人交通工具成为了可能。

另外,许多应用智能型运输系统将充分影响未来城市交通运输。这些应用程序包括需求管理(需求感应公共交通、汽车共乘共享、通路管制以及道路使用要求)、 旅行计划系统/实时旅游者信息、公共交通信号优先系统。

为了研究大城市中个人交通运输目前及将来的状况,本文选取了世界15大都市,根据地理位置划分可如下所示:

北美洲:芝加哥、纽约 欧洲:伦敦、莫斯科、巴黎 中美洲、南美洲: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首都)、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圣保罗 印度:班加罗尔、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 中国:香港、上海

对于各个大城市来说,一系列影响未来交通的关键指标是已检定的。主要包括人口和财富、私人电动客运车辆、公共交通模式操作、运具选择、旅行速度模式、交通事故。以人口和财富为列,因为人口的大小以及人群的富有程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选定大城市的人口预期增长和大城市所在国的人均财富预期增长作出相应比较。

结果显示,从2005年到2025年预计出现人口增长最高比例(超过预期30%)的地区有班加罗尔、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和上海,其次为适度增加12%-18%的芝加哥、香港、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增长最慢的(低于12%)主要有布宜诺斯艾利斯、伦敦、莫斯科、纽约和巴黎。总体上说,人口增长最快的现象将出现在印度和中国。而从2010年到2014年,预计收入增长最快的是中国,接着是印度、俄罗斯、墨西哥、香港、巴西、英国、阿根廷、法国和美国。

然后,对选定大城市的计划策略进行分析,这些大城市主要有:纽约、伦敦、圣保罗、孟买和上海。同时,目前的结论不需完整描述一个策略。例如:在国家、地区和地方上,城市交通规划会涉及很多政府的结构,并且每个层次都有它自己的策略。所以,策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突出已定大城市在未来10到20年内的主要目标、实施重点以及措施计划。其关注点是计划出行方式即该策略如何预想私人车辆、公共车辆以及非机动车辆在未来的作用。

以纽约为列,区域交通规划的目标是从2030年开始,满足城市和地区的交通需求,并提高行驶速度。这个计划策略包括改善交通网络,通过更好的道路管理和拥挤定价来减少交通堵塞。具体措施如下:1)提高关键拥堵路线的承载力2)提供新通勤火车进入曼哈顿3)增加到稠密地区的交通4)改善、增加公共汽车服务5)改善当地通勤火车的服务。

另外,纽约近期推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主要目标包括:例如城市交通事故减少50%;实施快速公交线路措施,以提高全市汽车的行速;到2015年使自行车通行翻一倍;启动全市停车政策来管理空间,以此减少巡航和拥堵;采用完整街道设计模版为重建项目;提供更好的街道面等。

最后,对选定城市的未来运输方式进行了讨论。主要包括个人车辆人均所有权、在城市内部个人车辆行驶的人均距离、用于通勤的个人车辆行驶的人均距离、用于休闲旅游的个人车辆行驶的人均距离、道路死亡人均数量、新的机动网络。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预测到2025年各大城市都或多或少会有些改变,主要改变有个人交通工具的所有权、由个人交通工具内在核心决定的人均距离、道路死亡人均数量等。这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个人车辆所有权大幅增加的现象将出现在印度的四大城市和上海 2) 在任何大城市中,使用内核个人交通工具的数量将不会增加 3) 预计用于通勤的个人交通工具的使用也将不会增加

4) 用于休闲旅行的个人交通工具数量将增加(并且交通事故增长最快的), 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上海,其次是印度的四大城市,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

总的来说,在未来的15年内,可以预见到在选定大城市的各个地方不会出现大幅度降低对个人交通工具依赖的现象。相反,我们预计在印度、中国、巴西的大城市中,个人交通工具的作用将会不断上升。

上述趋势的出现是由于我们视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为独立唯一的选择。然而,越来越多的实施和新机动网络正处于使用中,即综合网络——提供多链接,高技术,门到门的交通运输方式选择。虽然,这些网络有望减少人们对个人交通运输的依赖度,但这种特性的大小和影响仍有待确定。

The Future of Personal Transportation in Megacities of The World On average, a person spends about 70 minutes per day traveling (Schafer, Jacoby, Heywood, and Waitz, 2009). This time budget is relatively constant over time and across countries. Consequently, wealthy people tend to travel faster and over longer distances. In the future there will be an overall increase in mobility throughout the world. For example, Schafer and Victor (2000) projected that by 2050 the average citizen of the world will travel (by all modes) as much overall distance as the average Western European did in 1990. From 2000 to 2050, the mobility of the average American will increase by a factor of 2.6, to 58,000 km/year. Schafer and Victor (2000) forecast that the average Indian will increase his/her travel to 6,000 km/year by 2050, comparable to the level of West Europeans in the early 1970s.In total, in 2000, people traveled 23 billion km, and by 2050 that figure is expected to grow to 105 billion km (Schafer and Victor, 2000). At the same time, urban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expand, and the number of megacities—cities with over 10 million inhabitants—is expected to double within a generation (World Bank, 2002). As cities grow and become richer, vehicle ownership and use tend to increase rapidly. This, in turn, has an influence on travel speed, congestion, and air pollution. The above trends have resulted in wide discussion about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in metropolitan areas. In broad terms, movement to sustainable urban transportation involves accessibility and the generation of wealth by cost-effective and equitable means, while safeguarding health and minimizing the consum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mission of pollutants (Kennedy, Miller, Shalaby, Maclean, and Coleman, 2005). Frequently, this has been feasible with wide use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in general, and rapid rail transportation in particular. For example, there are cities such as Tokyo and Hong Kong that invested in public transport to provide extensive, high-quality, public transport systems before private vehicle ownership was high (Barter, Kenworthy, and Laube, 2003). In these cities, bus travel was at a high level until rapid mass transit was built and became affordable. However, personal vehicle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modern city life, providing a number of benefits to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no matter how they are used—as single occupancy vehicles or as shared or shuttle vehicles. Consequently, as pointed out by Kennedy et al. (2005), planning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sustainable personal vehicles is critica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Through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oncepts of industrial ecology, there are several possible candidates for the sustainable personal vehicles of the future (Kennedy et al., 2005). In addition, it is likely that many applications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will substantially affect future urban transportation. These applications include, for example, demand management (demand-responsive public transportation, car pooling and sharing, access control, road-use charging), trip planning systems/real-time traveler information, and signal priorities for public transport. To study current and future personal transportation in megacities, 15 metropolitan areas worldwide were selected. The selected metropolitan areas were classified by region as follows: North America: Chicago, New York Europe: London, Moscow, Paris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Buenos Aires, Mexico City, Rio de Janeiro, Sao Paulo India: Bangalore, Calcutta, Delhi, Mumbai China: Hong Kong, Shanghai For each metropolitan area, a set of key indicators affecting future transportation was examined. It includes population and health, Private motorized passenger vehicles, Public transportation modes operated, Modal split, Travel speed by mode, Road fatalities. As population and wealth, Size of the population and wealth of the population play vital roles. Consequently, Figure 1 and Table 1 present the expected growth in population of the examined megacities, and Table 2 presents the expected growth in wealth per capita for the countries in which the megacities are loc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ighest proportional increases from 2005 to 2025 (more than0%) is predicted for Bangalore, Calcutta, Delhi, Mumbai, and Shanghai, followed by modest increases (12-18%) for Chicago, Hong Kong, Mexico City, Rio de Janeiro, and São Paulo. The lowest increases (less than 12%) are predicted for Buenos Aires, London, Moscow, New York, and Paris. Overall, the highest increase of population will take place in the examined Indian and Chinese metropolitan areas.Table 2 indicates that the highest increase of incomes from 2010 to 2014 is expected for China, followed by India, Russia, Mexico, Hong Kong, Brazil, United Kingdom, Argentina,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n the chapter studies the Selected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s and strategies. The cities involve New York, London, Sao Paulo, Mumbai, Shanghai. Meanwhile, The presented summaries do not necessarily convey 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e strategies. For example,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s of large metropolitan areas typically involve many government structures at national, regional, and local levels (see e.g., Urban Age, 2009), and each level can have its own strategy. Consequently, the presented summaries are designed to highlight the main objectives, focuses, and measures planned by the selected metropolitan areas for the next 10 to 20 years. The emphasis is on the planned modal split (i.e., how the strategies envision the future role of private vehicles, 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 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 As New York, the goal of the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plan (PLANYC, 2007) is to meet the city’s and region’s transportation needs through 2030 and beyond, and to improve travel speed. The plan includes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transit network and reduce growing gridlock on the roads through better road management and congestion pricing. The specific initiatives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to increase the capacity on key congested routes, (2) to provide new commuter rail access to Manhattan, (3) to expand transit access to underserved areas, (4) to improve and expand bus service, and (5) to improve local commuter rail service. In addition, New York City has recently introduced its own strategic plan (NYCDOT, 2008). Its major goals include, for example cutting city traffic fatalities by 50% from the 2007 levels, implementing bus rapid transit lines and measures to increase bus speeds city-wide, doubling bicycle commuting by 2015, initiating city-wide parking policies to manage curb space to reduce cruising and congestion, adopting complete-street design templates for reconstruction projects, launching a Main Street Initiative to develop people-friendly boulevards in key corridors across the city, and delivering better street surfaces. At last, we discuss the future transportation in the examined metropolitan areas. It includes Personal vehicle ownership per capita, Distance driven by personal vehicles per capita within cities’ inner core, Distance driven by personal vehicles per capita for commuting, Distance driven by personal vehicles per capita for leisure trips, Number of road fatalities per capita, New mobility networks. Based on the analysis, projections through 2025 were made for each megacity for changes in ownership of personal vehicles; distance traveled per capita by personal vehicle within inner core, for commuting, and for leisure; and for number of road fatalities per capita. The forecasts include the following: • The largest increases in personal vehicle ownership will occur in the four Indian megacities and Shanghai. • There will be no increase in the use of personal vehicles for inner-core transportation in any of the megacities. • No increases are expected in the use of personal vehicles for commuting.

• The largest increases in the use of personal vehicles for leisure traveling (and the largest increases in road fatalities) will take place in Shanghai, followed by the four megacities in India, Rio de Janeiro, and São Paulo. Overall, no substantial decrease in the reliance on personal vehicles is foreseen in the next 15 years anywhere in the examined megacities. To the contrary, an increased role of personal vehicles is forecasted for the megacities in India, China, and Brazil. The above trends are based on treating the different transportation modes as independent and exclusive options. However, there is growing implementation and use of new mobility networks—integrated networks that provide a variety of connected and IT-enhanced transportation options door-to-door. Although such networks are expected to reduce the reliance on personal vehicles, the magnitude and nature of this effect remain to be ascertained.

第三篇:本科毕设论文正文(包括谢辞和参考文献)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前言

纯棉机织物作为一种主要的织物类型,其前处理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后续的染色、印花及后处理工序[5]。所以纯棉前处理过程应受到高度重视。但是传统的前处理工艺碱用量太高,耗时太长,不符合当今的节能减排要求。为了既能使织物的处理效果达到要求又能省时节能,对其前处理过程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多方面优化。

1.1纯棉坯布上的杂质

[15]

未经处理的纯棉坯布上含有很多杂质,给之后的染色、印花、后处理等工序带来很大障碍。所以,要想得到优质的染色产品、印花产品或漂白产品,必须将织物上的杂质去除掉,并且处理效果越好对后续工艺越有利。为了更好的去除织物上的杂质,需要对这些杂质的性质进行了解,从而使处理过程有针对性。棉织物上存在的杂质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棉纤维生长过程中伴生的杂质

棉纤维由表皮层、初生胞壁、次生胞壁和胞腔组成。表皮层是棉纤维的最外层,主要由果胶物质、油蜡和蛋白质等组成。初生胞壁紧贴着表皮层,位于表皮层和次生胞壁之间,主要是纤维素的网状组织,也含有一定数量的油蜡和果胶物质。纤维素是构成棉纤维的主体,主要存在于次生胞壁。胞腔位于棉纤维中心,含有蛋白质、矿物盐及一些色素等。由此可见,棉纤维中的天然杂质大部分都分布在初生胞壁和表皮层中。 (2)棉花收获过程中产生的杂质

棉花在采摘和收获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杂质如棉籽壳、塑料绳、铁丝等,但是经过纺纱加工后,残留在织物上的杂质主要是棉籽壳。棉籽壳主要由木质素、单宁、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其它的多糖类物质组成,此外还含有少量的色素、油蜡、蛋白质和矿物质。其中木质素是最主要的成分。棉织物上棉籽壳的多少与配棉等级与棉纱质量关系很大。 (3)纺织过程中人工添加的杂质

为了提高织造效率和坯布质量。棉织物在织造过程中需要对经纱进行上浆。棉织物浆纱采用的浆料主要包括淀粉、聚乙烯醇(PVA)、蜡类润滑剂、防腐剂等。一般织物的上浆率在4-8%左右。

棉织物上的天然杂质和棉籽壳在高温(90℃以上)条件下会被烧碱溶胀、皂化和分解,从而从棉织物上脱落下来,达到去除的目的。在4-10g/L烧碱的作用下,棉织物上的淀粉浆在一定温度(50℃以上)下会被烧碱溶胀,然后经过水洗会从棉织物上脱落下来。这就是长期以来用烧碱对棉织物进行前处理的主要依据。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2棉织物前处理方法

1.2.1传统工艺[3]

棉织物传统前处理工艺包括退浆、煮练和漂白等工序(烧毛和丝光等在此实验中不予考虑)。

(1)生产中常用的退浆方法主要有酸退浆、碱退浆、酶退浆和氧化剂退浆。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织物类型、织物上浆料种类和含量等来确定使用何种退浆工艺。通常可以选择一种方法或两种方法相结合。每种退浆方法的退浆原理是不同的,现将常用退浆方法的退浆原理介绍如下:

①碱退浆 在热烧碱溶液中,淀粉和变性淀粉、羧甲基纤维素等天然浆料以及PVA和PA类等合成浆料,均能发生溶胀。它们从凝胶状变为溶胶状,所以对纤维的吸附能力下降,在机械搅拌的条件下容易从纤维上脱落下来。另外,某些含有羧基的变性淀粉和聚丙烯酸类浆料以及羧甲基纤维素,在热碱液中会生成水溶性较高的钠盐,溶解度增大,这些溶解的浆料在水洗过程中会被除去。

②酸退浆 在稀硫酸溶液中,淀粉等浆料能发生一定程度的水解,从而使其水溶性提高。在水洗过程中,这些水解产物能从织物上洗除达到退浆目的。但是该方法易对纤维造成损伤且退浆率不高。

③酶退浆 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发生高效水解,而对其他类型的浆料没有作用。所以淀粉酶退浆只适用于淀粉和变性淀粉退浆的织物。该方法退浆率较高,且不会对纤维造成损伤。

④氧化剂退浆 在碱性条件下,应用过氧化氢、过硫酸盐和亚溴酸钠等氧化剂作用于织物进行退浆。在该条件下,氧化剂能与淀粉大分子中的α-1,4-苷键和α-1,6-苷键、伯羟基和C-C键反应,发生苷键断裂且伯羟基被转化为羧基,葡萄糖环开环分裂,最终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浆料被氧化后发生大分子链的断裂。但是氧化剂也会对纤维造成损伤,所以应严格控制其工艺条件。

⑵生产中常用的精练方法是碱精练,近年来也发展了酶精练技术。棉纤维中的天然杂质包括果胶物质、含氮物质、蜡状物质、灰分、色素和棉籽壳等。在碱精练中,烧碱能使果胶的酯键水解生成水溶性的羧酸钠盐而被除去;含氮物质中的20%能溶于热水被除去,其他的部分需要在烧碱液中长时间煮沸除去;棉纤维中灰分可以在溶解过程或经酸洗和水洗除去;蜡状物质中的脂肪酸类物质能在热碱液中发生皂化,水洗可去除,其余的经乳化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作用除去;木质素(棉籽壳的主要成分)中的酚羟基与烧碱作用发生分解,使其在碱液中的溶解度变大,从而可以被除去。上述为碱精练的作用原理。酶精练是利用酶对特定杂质的专一作用,在适宜条件下发生催化作用而使杂质被除去。酶精练与碱精练相比,前者吸水性差,棉籽壳去除效果差。因此,酶精练工艺还需要优化。

⑶生产中常用的漂白方法主要有过氧化氢漂白、次氯酸钠漂白和亚氯酸钠漂白。这三种漂白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过氧化氢漂白,因为其漂白产品的白度和白度稳定性较好,并且污水处理难度小。另外,该种方法适应范围较广,能适用于各种纤维的漂白。次氯酸钠漂白的工艺和设备比较简便并且成本较低,可用于棉织物和涤棉织物的漂白,对麻类的漂白效果好。但是次氯酸钠漂白废水中含有效氯,会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亚氯酸钠的去杂能力很强,漂白白度非常好,可用于棉、麻和涤棉织物的漂白。但是由于漂白过程释放腐蚀性强、毒性大的二氧化氯,所以它对设备要求很高,这样就使漂白成本提高。而且二氧化氯的释放会带来环境问题,这都给其应用带来限制。

传统工艺处理后织物的退浆率、毛效和白度等测量指标均能达标,效果非常理想。但是其能耗大,历时久且对织物强力有较大损伤。

1.2.2短流程工艺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已出现了前处理短流程工艺,这在当时被称作单程法连续漂白。传统前处理练漂工序分为退浆、煮练和漂白三步,所以短流程工艺就是把三步合并为两步或者一步[5]。按工艺合并方式的不同,可以有以下两种分类。

⑴两步法工艺

①退浆-碱氧工艺 该工艺中织物先经退浆,再经碱氧一浴煮漂。其中,碱氧一浴中氢氧化钠的浓度很高而使过氧化氢易分解,所以应该选择性能良好的双氧水稳定剂。该工艺的关键是退浆及随后的洗涤必须彻底,使织物上的浆料和部分杂质尽可能多的除去,这样就减轻了碱氧一浴煮漂的工作压力。此工艺适用于上重浆的纯棉厚重织物[5]。

②退煮-氧漂工艺 该工艺中织物先经退煮一浴处理,再经过氧化氢漂白。此工艺中碱浓度较低,该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相对较小,对纤维损伤较小[5]。但是退浆与煮练结合后,浆料在强碱浴中不容易洗净,这样会影响退浆和煮练效果。所以退煮后必须对织物进行彻底水洗。

⑵一步法工艺

该工艺中将所有试剂加入一浴中,织物经一步处理即可。为了达到与传统工艺相近的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处理效果,此工艺中碱浓度和加工温度等应提高。但碱浓度过高会使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加快加重织物损伤。为降低织物损伤,我们可以选择降低氢氧化钠或过氧化氢浓度,加入性能较好的染整助剂或降低加工温度。但是本实验采用汽蒸法不可能降低处理温度,所以只好通过降低化学试剂的用量和加入高效助剂来达到实验目的[7]。

短流程前处理工艺是前处理工序的发展方向,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短流程前处理工艺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织物。但是短流程前处理工艺并不是万能的,它有其适用的织物类型。因此必须根据织物特点、加工要求、客户要求等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短流程前处理工艺[5]。

1.3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纯棉机织物的前处理工艺有多种,如传统工艺和两步法、一步法短流程工艺,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缺点。在本实验中,对前处理的各种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优化。选择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汽蒸法进行实验。在工艺优化过程中,采用正交法对每种处理方案进行探究。实验重点研究短流程的一步法工艺,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其最佳工艺处方,并且对工艺条件如加工时间和轧液率等因素进行了讨论找到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工艺因素。

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中东石油危机,导致能源紧张,由于前处理工序的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因而促使西方国家研究开发了高效低耗的短流程前处理新工艺。随着精细化工和精密自动测控仪器的开发,提供了合理地缩短或合并前处理工序的可能性,因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促成染整行业短流程前处理新工艺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短流程前处理新工艺的研究,但发展不快,客观上由于可供选择的高效助剂跟不上发展需要,且大部分工厂因利用原有设备而受到了限制。自1988年以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已连续召开了四届前处理学术讨论会,重点狠抓了短流程前处理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因而近年来该新工艺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织物,其覆盖面也逐步扩大,助剂的配套以及设备的合理组合都有了较大进展。这一转变使得织物前处理工艺有可能达到节能、节水、缩短工时和提高工效的目的[2]。

印染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印染用水量占全部纺织工业用水的80%。该实验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探究清洁生产工艺,从而减轻废水污染。印染产业必须向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以生态环保理念开发并推广各类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利于健康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就减轻环境污染和降低能源消耗等角度来讲,对短流程前处理工艺进行研究有其现实意义。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2.实验

2.1实验材料、化学品和仪器

2.1.1实验材料

烧毛后的纯棉机织物坯布

2.1.2实验所需化学品

表2.1实验药品

试剂名称

氢氧化钠 过氧化氢(30%) 氧漂稳定剂GEO 精练剂 渗透剂JFC

生产厂家

齐鲁石化公司研究院试剂厂 莱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细化工厂 青岛大学研制 青岛大学研制 青岛大学研制

2.1.3实验所需仪器

表2.2实验仪器

仪器名称

HH-2恒温水浴锅 M215织物毛效仪 SC-80C全自动色差计

101-1-S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电子万用炉 34cmA型双篦蒸锅 AO-01气动小轧车 T300电子天平

生产厂家

江苏金坛新一佳保 青岛山纺仪器有限公司 北京康光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

北京市永光明医疗仪器有限公司 潮安县彩塘群兴五金厂 天津华普有限公司

常熟市天量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其他仪器:烧杯(500ml、50ml),量筒,温度计,玻璃棒,表面皿,药匙,pH试纸。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2.2实验内容

2.2.1实验材料准备

将烧毛后的纯棉机织物坯布剪成40cm×20cm的布样,对每块织物进行称重。

2.2.2退浆、煮练、漂白三步法工艺

三步法是纯棉坯布前处理的传统工艺。该方法处理效果好,对织物上杂质去除较彻底。但是其碱用量较大且处理时间较长,所以带来了能源浪费和污水处理困难等问题。为确定该种方法的最佳工艺,采用正交法来进行一系列实验。进行这种工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与后面的短流程工艺作比较,从而有利于实验结论的得出。

三步法工艺处方如下[1]:

退浆工艺

氢氧化钠 8-12g/L 渗透剂JFC 1g/L 轧液体积 200ml 80-85℃轧碱,汽蒸45min 轧液率=110% 煮练工艺

氢氧化钠 40g/L 精练剂 6g/L 轧液体积 200ml 55℃轧煮练液,汽蒸90min 轧液率=110% 氧漂工艺

过氧化氢(100%) 4.5-6g/L 氧漂稳定剂GEO 2-3g/L 精练剂 4g/L 氢氧化钠调pH至10.5-11 轧液体积 200ml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常温轧氧漂液,汽蒸45min 轧液率=110% 实验步骤:

退浆工艺:在烧杯中加入规定量的蒸馏水,然后称取规定量的氢氧化钠,边搅拌边加入烧杯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加入规定量的渗透剂,并搅拌均匀成退浆液。将织物润湿,在80-85℃条件下浸轧退浆液(两浸两轧,轧液率为110%),然后100℃下汽蒸45min。处理完之后,将织物取出,用热水(85-90℃)洗一次,温水(50-60℃)洗两次,然后冷水洗,最后烘干称重。

煮练工艺:在烧杯中加入规定量的蒸馏水,然后称取规定量的氢氧化钠,边搅拌边加入烧杯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加入规定量的精炼剂,并搅拌均匀成煮练液。将退浆后织物润湿,在55℃条件下浸轧煮练液(两浸两轧,轧液率为110%),然后100℃下汽蒸90min。处理完之后,将织物取出,用热水(85-90℃)洗一次,温水(50-60℃)洗两次,然后冷水洗净留作漂白。

漂白工艺:在烧杯中加入规定量的蒸馏水,然后量取规定量的过氧化氢(30%),边搅拌边加入烧杯中,搅拌均匀后加入规定量的氧漂稳定剂和精练剂,并用氢氧化钠调节pH至10.5-11,搅拌均匀成漂白液。将煮练后织物在常温条件下浸轧漂白液(两浸两轧,轧液率为110%),然后100℃下汽蒸45min。处理完之后,将织物取出,用热水(85-90℃)洗一次,温水(50-60℃)洗两次,然后冷水洗,最后烘干。

结果比较:测定不同处理试样的退浆率、毛效和白度,通过比较来确定三步法最佳工艺。

2.2.3退煮-氧漂两步法工艺

两步法工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将退浆和煮练放在一浴中进行,从而节省了氢氧化钠等化学品的用量并且使处理时间缩短。采用正交的方法进行一系列实验,由此来确定两步法最佳工艺,并与其他方法的处理结果进行比较。

两步法工艺处方如下[5]: 退煮工艺

氢氧化钠 20-25g/L 精练剂 6g/L 轧液体积 200ml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55℃轧退煮液,汽蒸90min 轧液率=110% 氧漂工艺

过氧化氢(100%) 4.5-6g/L 氧漂稳定剂GEO 2-3g/L 精练剂 4g/L 氢氧化钠调pH至10.5-11 轧液体积 200ml 常温轧氧漂液,汽蒸45min 轧液率=110% 实验步骤:

退煮工艺:在烧杯中加入规定量的蒸馏水,然后称取规定量的氢氧化钠,边搅拌边加入烧杯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加入规定量的精练剂,并搅拌均匀成退煮液。将织物润湿,在55℃条件下浸轧退煮液(两浸两轧,轧液率为110%),然后100℃下汽蒸90min。处理完之后,将织物取出,用热水(85-90℃)洗一次,温水(50-60℃)洗两次,然后冷水洗,最后烘干称重。

漂白工艺:在烧杯中加入规定量的蒸馏水,然后量取规定量的过氧化氢(30%),边搅拌边加入烧杯中,搅拌均匀后加入规定量的氧漂稳定剂和精练剂,并用氢氧化钠调节pH至10.5-11,搅拌均匀成漂白液。将退煮后织物润湿,在常温条件下浸轧漂白液(两浸两轧,轧液率为110%),然后100℃下汽蒸45min。处理完之后,将织物取出,用热水(85-90℃)洗一次,温水(50-60℃)洗两次,然后冷水洗,最后烘干。

结果比较:测定不同处理试样的退浆率、毛效和白度,通过比较来确定两步法最佳工艺。

2.2.4退煮漂一步法工艺

一步法工艺较传统工艺和两步法工艺有更进一步的改善。它把传统退浆、煮练、漂白三步工艺各自的作用原理和去除对象合并在一步中完成。如碱在一步法中具有三方面的作用,又如过氧化氢也不仅是漂白剂,还可作为氧化退浆剂并且兼具对浆料、木质素及其他杂质的氧化作用[8]。由此可见,一步法工艺能有效利用化学品各方面的性能,从而减少了试剂用量使污水处理难度大大降低并可以缩短处理时间。因此一步法工艺有很高的研究价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值,使染整行业高污染、高能耗的局面有所改善,达到节能环保目的。在本实验中,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来确定各种试剂的合理用量及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因素,从而确定其最佳工艺方案。

一步法工艺处方如下[5]:

氢氧化钠 15-25g/L 过氧化氢(100%) 10-15g/L 氧漂稳定剂GEO 6-8g/L 精练剂 8g/L 渗透剂 2g/L 轧液体积 200ml 常温轧工作液,汽蒸90min 轧液率=110% 实验步骤:

在烧杯中加入规定量的蒸馏水,然后称取规定量的氢氧化钠,边搅拌边加入烧杯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加入规定量的精练剂和氧漂稳定剂,最后加入过氧化氢并搅拌均匀成工作液。将织物润湿,在常温条件下浸轧工作液(两浸两轧,轧液率为110%),然后100℃下汽蒸90min。处理完之后,将织物取出,用热水(85-90℃)洗一次,温水(50-60℃)洗两次,然后冷水洗,最后烘干称重。

结果比较:比较第一组正交实验试样的退浆率、毛效和白度等测量指标,选出较理想的工艺处方,缩小各种试剂的浓度范围进行进一步的正交实验。由此类推,直至确定出最佳工艺配方及处理条件。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3.结果与讨论

3.1退浆、煮练、漂白三步法工艺

正交实验方案为三因素三水平,其他条件为:退浆中渗透剂1g/L;煮练中氢氧化钠40g/L,精练剂6g/L;漂白中精练剂4g/L。

表3.1三步法工艺正交实验的因素及水平

因素

水平 氢氧化钠(退浆)g/L 过氧化氢(100%)g/L 氧漂稳定剂g/L

8 10 12

4.5 5.0 6.0

2.0 2.5 3.0

表3.2三步法工艺正交实验表

试样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氢氧化钠(退浆)g/L 过氧化氢(100%)g/L 氧漂稳定剂g/L 8 8 8 10 10 10 12 12 12

4.5 5.0 6.0 4.5 5.0 6.0 4.5 5.0 6.0

2.0 2.5 3.0 2.5 3.0 2.0 3.0 2.0 2.5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表3.3三步法工艺正交实验试剂用量表

试样编号 氢氧化钠(退浆)g 1 2 3 4 5 6 7 8 9 1.6 1.6 1.6 2.0 2.0 2.0 2.4 2.4 2.4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渗透剂g

氢氧化精练剂钠(煮(练)g 8 8 8 8 8 8 8 8 8

过氧化

氧漂稳

精练剂(

pH(氢氧化钠调) 10.5-11 10.5-11 10.5-11 10.5-11 10.5-11 10.5-11 10.5-11 10.5-11 10.5-11

氢(30%)定剂g g 2.97 3.30 3.96 2.97 3.30 3.96 2.97 3.30 3.96

0.4 0.5 0.6 0.5 0.6 0.4 0.6 0.4 0.5

练)g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漂)g 0.8 0.8 0.8 0.8 0.8 0.8 0.8 0.8 0.8 3.1.1退浆率的测定

本实验用失重法来测定织物的退浆率。该方法首先应明确织物上浆料总的含量,所以先剪取40cm×20cm的纯棉坯布称重,对其进行全退浆。织物退浆前后质量差就可认为是浆料含量。全退浆工艺为[1]:

氢氧化钠 10g/L 过氧化氢(100%) 6g/L 渗透剂 1g/L 氧漂稳定剂GEO 2g/L 浴比 1:30 温度 95-100℃ 时间 2h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表3.4三步法工艺正交实验退浆率的测定

试样编号 0(全退浆) 1 2 3 4 5 6 7 8 9 处理前质量g 11.14 11.24 11.20 11.36 11.07 11.41 10.97 11.01 11.47 11.36

处理后质量g 8.68 9.22 9.30 8.66 8.98 9.15 8.90 8.90 9.18 9.07

质量差g 2.46 2.02 1.90 2.05 2.09 2.26 2.07 2.11 2.29 2.29

退浆率%91.42 94.24 91.28 89.95 95.83 92.92 91.35 85.63 88.25 由表中数据得,两步法处理后织物退浆率均能达到要求。

3.2.2毛效的测定

用毛细效应测试仪测定各个织物的毛效,测定方法同3.1.2所述。

表3.11两步法工艺正交实验毛效的测定

试样编号 毛cm 效7.0 8.6 5.9

7.7

10.5

10.0

8.0

9.0

10.5 1 2 3

9 由表中数据得,碱浓度相对较低时织物的毛效较低,碱浓度提高后织物的毛效有所提高能达到甚至超过最低要求。

3.2.3白度的测定

用SC-80C全自动色差计测量处理后织物白度。测量步骤同3.1.3。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表3.12两步法工艺正交实验白度的测定

试样编号 白度 70.23 68.36 71.47 平均值 70.02 74.98 76.32 77.65 76.32 75.01 76.68 74.48 75.39

70.65 70.07 69.88 70.20

72.04 69.67 71.12 70.94

73.63 70.43 74.59 72.88

69.71 68.74 72.93 70.46

76.61 75.80 76.35 76.25

73.08 73.08 72.03 72.73 1 2 3

9 由表中数据得,两步法处理后织物白度都在70以上,均能达标。

3.2.4两步法正交实验讨论和最佳工艺的确定

由表3.10得,本实验中的退煮-漂两步法工艺处理后的织物退浆率都能达标。由表3.11得,各个试样的毛效参差不齐。其中碱浓度越高的处方处理后试样的毛效普遍较高,说明碱浓度越高越有利于杂质的去除。但是在碱浓度相同的试样中,毛效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差较大,如试样

1、2和3。因为过氧化氢也具有去除织物上杂质的功效并且漂白处方中还添加了精练剂,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上一步煮练效果不好的缺点。虽然它们碱浓度相同但是漂白工艺中过氧化氢的用量是不同的,这导致了处理后除杂效果的不同。所以三者毛效不太接近,其中2的毛效最好,这可能是由于过氧化氢用量增加的缘故。但3的过氧化氢用量比2高而毛效却不如2好,可能是因为其稳定剂用量过高抑制了过氧化氢的有效分解,从而使其除杂效果不理想。试样4-6的毛效规律同试样1-3是相同的,可以用相同的理论来解释。而试样7-9碱浓度相同,毛效值是递增的。它们的碱浓度高,退煮后织物上杂质残留较少,在漂白中需少量的过氧化氢即可。所以这时过氧化氢是过量的,稳定剂浓度越高过氧化氢的利用率越高。这导致了试样7-9毛效递增的趋势。由表3.10和3.11,综合退浆率、毛效值和试剂用量尽量少等因素,可以选择试样2的处方为较合理工艺。

由表3.12得,9组试样的白度值均能达到要求。为节省试剂用量,在试样1-3中进行选择。再结合表3.10和3.11的分析可得,试样2的工艺配方为两步法工艺中较合理工艺。

3.3退煮漂一步法工艺

3.3.1一步法工艺处方的确定

(1)第一次正交实验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正交实验方案为三因素三水平,其他条件为:精练剂8g/L,渗透剂2g/L。

表3.13一步法工艺第一次正交实验的因素及水平

因素 水平 氢氧化钠g/L

过氧化氢(100%)g/L 氧漂稳定剂g/L

15 20 25

10 13 15

6 7 8 表3.14一步法工艺第一次正交实验表

试样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氢氧化钠g/L 15 15 15 20 20 20 25 25 25

过氧化氢(100%)g/L 氧漂稳定剂g/L 10 13 15 10 13 15 10 13 15

6 7 8 7 8 6 8 6 7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表3.15一步法工艺第一次正交实验试剂用量表 试样编号 氢氧化钠g

过氧化氢(30%)g

氧漂稳定剂g

精练剂g

渗透剂g 1 2 3 4 5 6 7 8 9 3 3 3 4 4 4 5 5 5

6.60 8.58 9.90 6.60 8.58 9.90 6.60 8.58 9.90

1.2 1.4 1.6 1.4 1.6 1.2 1.6 1.2 1.4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①退浆率的测定

与3.1.1相同,本次正交实验中用失重法来测定织物退浆率。全退浆工艺同上。

表3.16一步法工艺第一次正交实验退浆率的测定

试样编号 0(全退浆) 1 2 3 4 5 6 7 8 9 处理前质量g 11.14 11.25 11.26 11.42 11.30 11.29 11.44 11.32 11.34 11.53

处理后质量g 8.68 9.55 9.64 9.65 9.31 9.50 9.39 9.30 9.36 9.47

质量差g 2.46 1.70 1.62 1.77 1.99 1.79 2.05 2.02 1.98 2.06

退浆率%83.05 84.83 84.05 85.20 86.72 83.28 84.81 83.12 84.86 由表中数据得,织物退浆率均在80%以上,达到要求。所以氢氧化钠浓度应小于25g/L。 ②毛效的测定

用毛细效应测试仪测定各个织物的毛效,测定方法同3.1.2所述。

表3.23一步法工艺第二次正交实验毛效的测定

试样编号 毛cm 效8.0 7.5 9.6

8.2

5.5

8.5

7.0

7.0

8.5 1 2 3

9 由表中数据得,织物毛效普遍在8.0以上。 ③白度的测定

用SC-80C全自动色差计测量处理后织物白度。测量步骤同3.1.3。

22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表3.24一步法工艺第二次正交实验白度的测定

试样编号 白度 71.09 69.36 72.52 平均值 70.99 74.48 70.18 70.92 71.86 74.13 74.15 70.67 72.98

72.79 71.41 72.83 72.34

70.33 70.37 70.67 70.46

71.44 70.33 72.84 71.54

69.42 68.25 67.90 68.52

73.43 73.06 71.65 72.71

71.16 71.31 70.57 71.01 1 2 3

9 由表中数据得,织物白度均接近70。 ④第二次正交实验结果讨论

由表3.22得,本次正交实验的9组试样的退浆率均大于83%,退浆效果较好。由表3.24得,除试样7外,其他试样的白度值均能达到要求。由表3.23得,本次正交实验9组试样的毛效值较第一次正交实验有明显提高,但是其变化没有明显规律。如试样1-3,它们的毛效分别为8.0、7.5和9.6。虽然三者的碱浓度相同,但是其过氧化氢浓度是递增的。由于过氧化氢在一步法中对织物上的杂质也具有氧化作用,所以引起毛效的不同。又因为稳定剂用量的不同,使反应过程中过氧化氢的有效分解量有差异,从而导致过氧化氢对杂质的不同作用程度,就表现为毛效的高低起伏不呈现明显规律。但是总体来讲,该次正交实验中被处理织物的退浆率、毛效和白度等测量指标是比较接近处理要求的。所以,可以在本次实验基础上并结合节能减排的宗旨进一步缩小主要试剂如氢氧化钠和过氧化氢的用量范围。

氢氧化钠浓度为25g/L时,处理效果达标,所以可以将其浓度范围缩小至23-25g/L。9组试样的白度值均能达到要求,为节省试剂可将其用量缩小至18-20 g/L。因此根据这两个浓度范围可以制定另一个正交实验组,进行深度探究。 (3)第三次正交实验

正交实验方案为三因素三水平,其他条件为:精练剂8g/L,渗透剂2g/L。

表3.25一步法工艺第三次正交实验的因素及水平

因素 水平 氢氧化钠g/L

过氧化氢(100%)g/L 氧漂稳定剂g/L

23 24 25

18 19 20

6 7 8

23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表3.26一步法工艺第三次正交实验表

试样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氢氧化钠g/L 23 23 23 24 24 24 25 25 25

过氧化氢(100%)g/L 氧漂稳定剂g/L 18 19 20 18 19 20 18 19 20

6 7 8 7 8 6 8 6 7

表3.27一步法工艺第三次正交实验试剂用量表 试样编号 氢氧化钠g

过氧化氢(30%)g

氧漂稳定剂g

精练剂g

渗透剂g 1 2 3 4 5 6 7 8 9 4.6 4.6 4.6 4.8 4.8 4.8 5.0 5.0 5.0

11.88 12.54 13.20 11.88 12.54 13.20 11.88 12.54 13.20

1.2 1.4 1.6 1.4 1.6 1.2 1.6 1.2 1.4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①退浆率的测定

与3.1.1相同,本次正交实验中用失重法来测定织物退浆率。全退浆工艺同上。

24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表3.28一步法工艺第三次正交实验退浆率的测定

试样编号 0(全退浆) 1 2 3 4 5 6 7 8 9 处理前质量g 11.14 11.56 11.54 11.49 11.59 11.43 11.41 11.43 11.32 11.36

处理后质量g 8.68 9.59 9.63 9.48 9.36 9.17 9.23 9.42 9.26 9.30

质量差g 2.46 1.97 1.91 2.01 2.23 2.26 2.18 2.01 2.06 2.06

退浆率%78.45 77.65 77.06 82.26 81.60 86.04 由表中数据得,试样1-3退浆率不达标,试样4-6退浆率均达到要求。 ②毛效的测定

用毛细效应测试仪测定各个织物的毛效,测定方法同3.1.2所述。

表3.34一步法工艺第四次实验毛效的测定

试样编号 1 2 6.3

3 7.0

4 6.5

5 4.5

6 5.5 毛效(cm) 7.9 由表中数据得,6个试样的毛效均不好。 ③白度的测定

用SC-80C全自动色差计测量处理后织物白度。测量步骤同3.1.3。

表3.35一步法工艺第四次实验白度的测定 试样编号 白度 1 70.02 71.56 70.14 平均值 70.57 2 66.97 66.89 63.46 65.77

3 65.31 65.16 64.84 65.10

4 75.32 74.82 73.54 74.56

5 70.20 71.97 68.66 70.28

6 71.52 71.62 73.06 72.07 由表中数据得,试样4-6白度均达标。 ④第四次实验结果讨论

由表3.33和3.35得,试样4-6(过氧化氢浓度为19g/L)退浆率和白度达标而试样1-3(过氧化氢浓度为18g/L)退浆率和白度较低,这表明碱浓度为24 g/L条件下过氧化

28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氢为19g/L时退浆和漂白效果好。

由表3.34得,6个试样的毛效均不达标。试样1-3的毛效较其他的好但是相差不大。这可能是因为稳定剂的用量而引起的。在过氧化氢浓度为19g/L时增加稳定剂用量就有可能达到目的。

所以接下来的实验中要考虑稳定剂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其中过氧化氢浓度确定为19g/L。

(5)第五次实验

第四次实验中已经确定氢氧化钠浓度为24g/L,过氧化氢浓度为19g/L。本实验中确定稳定剂的用量。

实验处方为:氢氧化钠 24g/L 过氧化氢 19g/L 氧漂稳定剂GEO 5-9g/L 精练剂 8g/L 渗透剂 2g/L

表3.36一步法工艺第五次实验试剂用量表

试样编号 氢氧化钠g

过氧化氢(30%)g 1 2 3 4 5 4.8 4.8 4.8 4.8 4.8

12.54 12.54 12.54 12.54 12.54

1.0 1.2 1.4 1.6 1.8

1.6 1.6 1.6 1.6 1.6

0.4 0.4 0.4 0.4 0.4

氧漂稳定剂g

精练剂g

渗透剂g ①退浆率的测定

与3.1.1相同,本次正交实验中用失重法来测定织物退浆率。全退浆工艺同上。

29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表3.37一步法工艺第五次实验退浆率的测定

试样编号 0(全退浆) 1 2 3 4 5 处理前质量g 11.14 11.52 11.57 11.65 11.69 11.81

处理后质量g 8.68 9.48 9.59 9.63 9.57 9.70

质量差g 2.46 2.04 1.98 2.02 2.12 2.11

退浆率%80.38 78.26 80.42 由表中数据得,试样1和3的退浆率达标。 ②毛效的测定

用毛细效应测试仪测定各个织物的毛效,测定方法同3.1.2所述。

表3.42一步法工艺第六次实验毛效的测定 试样编号 毛效(cm) 1 7.0

2 4.0

3 8.5 由表中数据得,试样3的毛效达标。 ③白度的测定

用SC-80C全自动色差计测量处理后织物白度。测量步骤同3.1.3。

31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表3.43一步法工艺第六次实验白度的测定

试样编号 白度 1 68.82 68.73 72.20 平均值 69.92

2 70.42 70.31 68.58 69.77

3 71.11 70.23 74.78 72.04 由表中数据得,试样3的白度达标。 ④第六次实验结果讨论

由表3.41得,试样1和3的退浆率达标。由表3.42得,试样3的毛效达标。由表3.43得,试样3的白度达标。综合三个表的结果可以得出,试样3的退浆率、毛效和白度值均能达到要求。由此可以确定,精练剂浓度为8g/L。 (7)第七次实验

本实验要确定渗透剂的用量。

实验处方为:氢氧化钠 24g/L 过氧化氢 19g/L 氧漂稳定剂GEO 9g/L 精练剂 8g/L 渗透剂 1-3g/L 表3.44一步法工艺第七次实验试剂用量表

试样编号 1 2 3 氢氧化钠g 4.8 4.8 4.8

过氧化氢(30%)g 氧漂稳定剂g 12.54 12.54 12.54

1.8 1.8 1.8

精练剂g 1.6 1.6 1.6

渗透剂g 0.2 0.4 0.6 ①退浆率的测定

与3.1.1相同,本次正交实验中用失重法来测定织物退浆率。全退浆工艺同上。

32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表3.45一步法工艺第七次实验退浆率的测定

试样编号 0(全退浆) 1 2 3 处理前质量g 11.14 11.49 11.30 11.36

处理后质量g 8.68 9.48 9.30 9.30

质量差g 2.46 2.01 2.00 2.06

退浆率%81.36 76.31 73.43 ②毛效的测定

用毛细效应测试仪测定各个织物的毛效,测定方法同3.1.2所述。

34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表3.50轧液率110%时试样毛效的测定

试样编号 毛效(cm) 1 8.5

2 4.5

3 2.0 ③白度的测定

用SC-80C全自动色差计测量处理后织物白度。测量步骤同3.1.3。

表3.51轧液率110%时试样白度的测定

试样编号 白度 1 72.27 72.09 71.24 平均值 71.87

2 65.13 64.10 66.34 65.19

3 61.88 60.36 60.14 60.79 ④第一组实验结果讨论

由表3.45-3.47得,试样1(汽蒸120min)的退浆率在80%以上,毛效为8.5,白度值为71.87。其各项检测指标都能达到要求。而试样2和3都不达标。汽蒸120min时(退浆率为81.36,毛效为8.5,白度为71.87),处理效果与汽蒸90min(退浆率为80.42,毛效为8.5,白度为72.04)相比有所提高但提高不多。汽蒸60min、45min时,处理效果不好。所以轧液率为110%时,汽蒸90min适宜。 (2)第二组实验

该组实验处理四个试样,汽蒸时间分别120min、90min、60min和45min。选择轧液率为100%。

表3.52轧液率100%时试剂用量及工艺条件

试样编号 氢氧化钠g

过氧化氢g

氧漂稳定剂g 1 2 3 4 4.8 4.8 4.8 4.8

12.54 12.54 12.54 12.54

1.8 1.8 1.8 1.8

1.6 1.6 1.6 1.6 精练剂g

渗透剂g 汽蒸时间min

0.4 0.4 0.4 0.4

120 90 60 45 ① 退浆率的测定

与3.1.1相同,本次正交实验中用失重法来测定织物退浆率。全退浆工艺同上。

35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表3.53轧液率100%时试样退浆率的测定

试样编号 0 1 2 3 4 处理前质量(g) 11.14 11.15 11.20 11.19 11.73

处理后质量(g) 8.68 9.17 9.22 9.34 9.87

质量差(g) 2.46 1.98 1.98 1.85 1.86

退浆率(%)80.27 73.07 72.63 71.31 ②毛效的测定

用毛细效应测试仪测定各个织物的毛效,测定方法同3.1.2所述。

表3.58轧液率80%时试样毛效的测定

试样编号 毛效(cm) 1 4.5

2 2.4

3 2.2

4 2.0

③白度的测定

用SC-80C全自动色差计测量处理后织物白度。测量步骤同3.1.3。

37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表3.59轧液率80%时试样白度的测定

试样编号 白度 1 54.82 55.64 54.09 平均值 54.85

2 48.54 47.28 45.30 47.04

3 44.05 46.10 44.38 44.84

4 44.58 40.95 43.16 42.90 ④第三组实验结果讨论

由表3.53-3.55得,试样1的退浆率刚刚达标,但是毛效和白度不达标。试样2-4的三种指标都达不到要求。即轧液率为80%时,汽蒸时间长短织物的处理效果均不好。

综合以上3组实验得,轧液率为100%和80%时织物的处理效果不能达到处理要求,所以不选择。轧液率为110%时,汽蒸时间为120min和90min的织物处理效果能达到处理要求,但是两者的处理效果差别不大,所以为了节能选择汽蒸时间90min。 综上,选择轧液率为110%,汽蒸时间为90min。

3.3.3一步法最佳工艺处方及工艺条件的确定

由3.3.1的实验讨论得一步法汽蒸最佳工艺处方为:氢氧化钠24g/L,过氧化氢19g/L,氧漂稳定剂9g/L,精练剂8g/L,渗透剂2g/L。

由3.3.2的实验讨论得一步法汽蒸合理工艺条件为:轧液率110%,汽蒸时间90min。

3.4三步法、两步法和一步法最佳工艺的比较

3.4.1三种方法最佳工艺处理后织物的退浆率、毛效和白度比较

由3.1得三步法最合理工艺为试样1的处方,设为Ⅰ。 由3.2得两步法最合理工艺为试样2的处方,设为Ⅱ。

由3.3得一步法最合理工艺为试样5(一步法第六次实验)的处方,设为Ⅲ。 将三者的处理效果进行比较如下:

38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表3.60三种方法的最佳工艺处理效果比较 试样编号 Ⅰ Ⅱ Ⅲ 退浆率% 81.38 94.24 80.91

毛效cm 12.7 8.6 8.2

白度 77.22 76.32 70.72 三步法处理效果较好,特别是在毛效中有明显的优势。两步法处理效果较三步法差一些,虽然其退浆率明显很高,但是其毛效却远远低于三步法。一步法处理效果刚能达标,没有优势。但是三步法做到了省时省物省力,更接近节能环保的要求。

3.4.2三种方法最佳工艺处理后织物强力损失的测量

织物强力测量步骤:

(1)将所要测量织物剪成30cm×5cm的布条,每种布样剪取三个布条。 (2)打开电子织物强力仪的电源。

(3)把剪取的布条固定在电子织物强力仪上使其绷紧。 (4)按下“拉伸”按钮,几秒钟后布条被拉断。

(5)电子织物强力仪与电脑联机,操作完成后,断裂强力等数值会在电脑上有显示。 (6)将所需数据记录下来。每个布样测三次,取其平均值作为织物强力。

表3.61三种方法的最佳工艺处理强力损失比较

试样编号 0(坯布)

Ⅰ 410 445 440 431.7

Ⅱ 500 447 459 468.7

Ⅲ 516 508 462 495.3 断裂强力测量555 值N 544 495 断裂强力平均531.3 值N 强力损失% —

18.7 11.8 6.8 由表中数据得,三步法处理的织物强力损失最严重,两步法次之,一步法强力损失最小。

39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4.结论

4.1三步法最佳工艺

经过正交实验可以确定三步法最佳工艺为:

退浆工艺

氢氧化钠 8g/L 渗透剂JFC 1g/L 轧液体积 200ml 80-85℃轧碱,汽蒸45min 轧液率=110%

煮练工艺

氢氧化钠 40g/L 精练剂 6g/L 轧液体积 200ml 55℃轧煮练液,汽蒸90min 轧液率=110%

氧漂工艺

过氧化氢(100%) 4.5g/L 氧漂稳定剂 2g/L 精练剂 4g/L 氢氧化钠调pH至10.5-11 轧液体积 200ml 常温轧氧漂液,汽蒸45min 轧液率=110% 4.2两步法最佳工艺

经过正交实验可以确定两步法最佳工艺为:

40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退煮工艺

氢氧化钠 20g/L 精练剂 6g/L 轧液体积 200ml 55℃轧退煮液,汽蒸90min 轧液率=110% 氧漂工艺

过氧化氢(100%) 5g/L 氧漂稳定剂GEO 2.5g/L 精练剂 4g/L 氢氧化钠调pH至10.5-11 轧液体积 200ml 常温轧氧漂液,汽蒸45min 轧液率=110% 4.3一步法最佳工艺

经过一系列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可以确定一步法最佳工艺为:

氢氧化钠 23g/L 过氧化氢(100%) 19g/L 氧漂稳定剂 9g/L 精练剂 8g/L 渗透剂 2g/L 轧液体积 200ml 常温轧工作液,汽蒸90min 轧液率=110% 4.4节能环保工艺的选择

由4.1-4.3三种工艺处方可明显看出,一步法处理过程最简捷方便。三步法要对织物进行三次汽蒸,汽蒸时间太长,并且碱用量很高,织物强力损失(18.7%)非常严重。两步法虽然缩短了加工时间,但是其汽蒸时间仍然较长使织物强力损失(11.8%)还是很大。

41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一步法将加工时间大大缩短使操作方便,降低了碱的用量,织物强力损失(6.8%)明显下降。所以一步法工艺减少了化学品的用量,节省了能源并使污水处理负担减轻,缩短了加工时间节约热能。而且一步法对织物强力损失较轻。所以一步法最佳工艺最接近节能环保要求。

42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谢辞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赵云国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实验大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实验方案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对赵老师表示衷心感谢。赵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将是我今后学习工作的榜样。

还要感谢同组的姜娟、李瑞颖和柳进杉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她们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给我很多启发。对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在此表示感谢。

再次感谢所有在实验中给与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们!

43

青岛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陈英.染整工艺实验教程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7 [2]冯开隽,薛嘉栋.印染前处理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11:3-15,141-144,198-201 [3]阎克路.染整工艺与原理(上册)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9 [4]〔美〕华伦.S珀金斯著;陈英,王建明,王晓春译.纺织品染整基础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3 [5]徐谷仓.染整织物短流程前处理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9:6-12,31-33,93 [6]王菊生,孙凯.染整工艺原理(第一册)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82.10:116-122 [7]周宏湘.染整技术350问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5.12:2-4 [8]魏竹波,康保安.纺织工业清洁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7:3-6,54-106 [9]吴赞敏.纺织品清洁染整加工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1 [10]曹修平.染整产品质量控制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3:42-44,47-52 [11](比利时)索尔维公司编著;丁晓芬等译.漂白手册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1:14-16 [12]宋慧君.染整概论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4:36-54 [13]宋心远,沈煜如.新型染整技术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11:69-122 [14]高淑珍,赵欣.生态染整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6:202-207 [15]房宽峻.第八届全国染整前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44

第四篇:机械工程类应用型本科校内外实习基地实施情况总结

一、构建具有零距离特征的产学研有机结合培养人才的校外实习基地

机械工程类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的专业,实践性教学在整个机械工程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的实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机电工程学院一直重视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通过与企业进行产学研项目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联合进行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生产实习、暑期实习等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学院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常州及其周边地区已建立了数十个与专业相关的具有行业代表型企业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和实习联系点。学生在实习基地真实的工程环境下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开拓视野、了解社会,增强了工程实践能力。产学研有机结合培养人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提前介入产学结合

学生入学时就聘请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给学生作入学(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背景、专业发展动向,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第

二、三个暑假期间要求学生以个人身份自主进入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自主生产实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尽早接触和了解企业,了解工程背景和相关产品的生产方式,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基本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实践知识,了解技术人员的职责及工作程序,验证和巩固已学过的专业知识,提高资料搜集能力、技术总结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为后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生产实习等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暑期自主生产实习作为毕业条件的任选学分记入学生学籍档案,每周一个学分。

2、学生培养过程中产学研有机结合主线不间断

在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贯穿产学结合这条主线,为此我们在相关企业内聘请企业一线专家与校内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任务是参与人才规格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开发、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等。

产学结合这条主线也贯穿于培养计划内的各课程之间,体现层层推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条主线是入学(专业)教育→学生自主实习→金工实习→学生自主实习→生产实习→数控编程与加工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

3、毕业设计面向实际,注重应用性、工程性和实际性

我们在毕业设计指导书和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毕业设计不仅要有一定的深度,保证其先进性和创新性,还要有一定的广度,保证足够的任务量,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联系生产实际,有工程应用的背景和工程实际的内容,保证其实用性;要有助于学生更多地接触和应用国内外相关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多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沿,跟上科技发展的潮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两项措施:一是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第一线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二是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教师根据企业实际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

4、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实现校企双赢

企业具有真实的工程背景和氛围,企业具有迫切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企业具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条件,企业也具有一批能进行这些能力培养指导的科技人员,这些条件正好都是学

校所不具备的。我们在长三角地区进行了调查,大批的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包括民营个私企业(有些民营个私企业的规模已相当大,年产值几亿元的企业为数不少),非常愿意进行产学合作的教育,企业认为,首先这种产学合作教学培养的学生正是企业所需要的,而且同时在一定程度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对企业有利益。其次,产学合作教学的过程也是企业物色、挑选技术人才的过程,企业通过这一过程考察学习,发现满意合适的学生就可以在学生毕业后留下来。几年的实践证明,企业非常欢迎这种形式的合作教学,有些企业甚至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些经济补贴,而学生对这种形式的教学非常乐意接受,学生认为:这种产学合作教学使学生得到了非常有用而在校内无法得到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更广泛更全面了解企业提供条件,为他们提供了在企业中展现自我的机会,进而在就业中能找到满意和合适的岗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通过我们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取得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都满意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学生暑期自主生产实习教学模式

机电工程学院在积极进行多途径开展“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尝试的基础之上,探索了学生暑期自主实习模式。暑期自主生产实习就是要求每个学生利用大学期间的第

二、第三个暑期中各三周共六周的时间,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个人身份自主与相关企业或科研机构联系,进入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参观、技术调研、劳动、实训等实习活动。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补充环节,其目的是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尽早接触和了解企业,了解工程背景和相关产品的生产方式,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基本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实践知识,了解技术人员的职责及工作程序,验证和巩固已学过的专业知识,提高资料搜集能力、技术总结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经过考核,学生完成了自主实习规定的各项要求,给予一定的学分,实践证明,暑期生产实习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专业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认识,巩固专业思想的有效手段,可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2005年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将学生暑期自主生产实习纳入培养计划中的专业拓展类任选课程,作为学生毕业的必须条件任选课学分。

2004-2006年我院共有30个班的学生以各专业方向的生产实习指导书中实习内容为指导进行了暑期生产实习,对实习过程中的典型产品设计、典型产品生产或加工工艺流程、实习企业典型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分析等方面进行总结。学生认真撰写《实习报告》、《实习日记》,并反馈《实习企业实习反馈意见》。从暑假自主生产实习的执行情况发现,学生都能够积极、认真按照《暑假自主生产实习指导书》深入企业参与实习,实习日记认真,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自主实习收获很大,通过实习增强了工程意识、开阔了专业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专业知识,学校开展暑假自主实习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实习增强了工程意识、开阔了专业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专业知识。教师也反映通过暑期自主生产实习的学生,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中接受能力有较大提高。

三、创造教师与学生全员参与的科研基地-机电工程中心

机电工程学院校内实习基地主要由机电工程中心(包括西门子数控培训中心)和金工实习基地构成。工程中心(机电研究所)为独立核算的产学研实体,工作人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固定的科研生产队伍、第二部分为教师和实验人员组成的教师科研队伍(学院特别要求每个新参加工作的研究生必须在工程中心工作二年)。第三部分为进入工程中心训练的学生。三部分人员共同承担工程中心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设备维护、日常管理等工作。

工程中心积极开展产学研工作,利用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毕业设计、专业实验等教学条件。例如在数控实习中,把工厂实际产品作为学生实习的加工零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加工程序及加工工艺编制、设备操作、产品检测等实际生产全过程,近四

年来,共有10多种企业的产品是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制造完成,部分学生由于在实习时积累了该产品的加工经验,受到企业的特别欢迎。同时工程中心为教师提供开展科研工作的平台。每个教师都可以把研究课题带入中心,利用中心的设备进行研究。工程中心的科研任务主要以教师为主的科研团队完成。工程中心为企业开发的MK系列高精度内球面磨床、K7136四轴联动数控铣床、 ZK7550三轴联动数控钻铣床、 CK6140A数控车床等高精度数字化装备,满足了企业生产设备的特殊需求。工程中心与企业合作项目电子套结机采用了智能型人机对话操作,全数字交流伺服等技术,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汽车万向节柔性加工设备专用砂轮磨损补偿软件,为国内首创;高速、高精度、无间隙进给系统、自动夹具等获得了4项专利。蓄电池极板极耳加工工艺与装备的开发,使得电池合格率由75%提高到99%,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几年来,基地承担或参与各级科研项目65个,其中863项目2个,省级项目17个,市级项目7个,横向项目39项,通过鉴定和获得专利科研成果10项,科研经费共计1388多万元。发表科技论文256篇,被SCI或EI收录或检索10篇。

第五篇:毕设实习总结

一、 对本次实习的感想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明白了以下道理。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到公司以后,想知道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关键是看你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态度对了,即使自己以前没学过的知识也可以在工作中逐渐的掌握。态度不好,就算自己有知识基础也不会把工作做好。多听、多看、多想、多做、少说就是我的态度,我刚到这个岗位工作,根本不清楚该做些什么,刚开始我觉得很头痛,可经过工作过程中多看别人怎样做,多听别人怎样说,多想自己应该怎样做,然后自己亲自动手去多做,终于在短短几天里对工作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慢慢的自己也可以完成相关的工作。光用嘴巴去说是不行的,所以,我们今后不管干什么都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少埋怨。有的人会觉得公司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同事也不好相处工作也不如愿,经常埋怨,这样只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情绪,不但做不好工作,还增加了自己的压力。所以,我们应该少埋怨,要看到公司好的一面,对存在的问题应该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去埋怨,这样才能保持工作的激情。

注重信息的反馈。在工作中,一定要记住及时向上级报告工作的进度。不要等这个任务完全做完再上交报告,有些工作持续的时间比较久,需要及时报告。等到领导亲自来问你进度时,领导对你的印象已经不好了。

虚心学习。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问题,有的是我们懂得的,也有很多是我们不懂的,不懂的东西我们要虚心向同事或领导请教,当别人教我们知识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虚心的接受,不要认为自己懂得一点就飘飘然。

1 错不可怕,就怕一错再错。每一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工作中第一次做错了不要紧,公司领导会纠正并原谅你,但下次你还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误,那你就享受不到第一次犯错时的待遇了。

二、 对实习单位的建议

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公司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员工归属感不强,而且离职率偏高。

公司应该多关心员工,更多的体现人性化管理。多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增加员工的归属感,觉得自己属于这个大家庭,是这个公司重要的一员。让员工以自己在这个公司工作为荣,就像海尔的员工,被问及你是哪里人的时候,每一个员工都是相同的答案,“我是海尔人”。

员工离职率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招到合适的人,没有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招聘最大的原则就是找到最适合的人而不是最优秀的人。所以作为招聘人员应该真正了解岗位的性质,适合该岗位的人,而不是整天坐在办公室,照着那些框架按部就班的照抄照做。不要忘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是双向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求职者,其可选择的用人单位范围也大,如果你提供的岗位满足不了其需求,势必会导致该求职者离职。

五、我的收获

虽然一直在做比较基础的,琐碎的工作,但我自己却觉得学到了很多,成熟了很多。

以前觉得自己把本专业的知识掌握的很不错,已经具备了从事各种工作的技能,有了专业知识的指导,就能够很好的运用到工作之中,肯定能把工作做得很好。而真正投入到工作中时,却发现理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差

2 距真的很大。刚开始工作时还在抱怨自己所学知识都无用武之地。实习之后,发现并不是所学知识用不到,而是自己墨守陈规,不懂得如何把理论运用于实际,还是个书呆子。

毕业实习或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可能很基础、很琐碎。但这是我们的起点,有了起点我们才能慢慢走向终点。要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最基层的工作岗位做一个有心人,才能把看似平凡琐碎的工作变得不简单。再简单的工作也会有收获,态度很重要。同时,理论知识也很重要,要掌握好本专业的知识,绝对用的到。要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我了解到一个公司日常运作的基本模式,学习到个人与同事之间保持怎样的关系最为有利,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许多优点和不足之处。这些都将对即将进入社会的我有着巨大的帮助。

实习真的是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才知其中滋味。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但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能应付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呢?

经过这次实习,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两年大学中难以学习到的。就像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尽量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要搞好人际。要搞好人际关系并不仅仅限于本部门,还要跟别的部门例如市场部等其他部的同事相处好,那样工作起来的效率才会更高,人们所说的“和气生财”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不

3 无道理的。而且在工高,人们所说的“和气生财”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不无道理的。而且在工作中常与前辈们聊聊天不仅可以放松一下神经,而且可以学到不少工作以外的事情,尽管许多情况我们不一定能遇到,可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也算是此次实习的目的了。

实习虽然结束了,有许多让我回味的思绪,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伴随着和煦的春风一起飞扬,飞向远方,去追逐我的梦!

上一篇:驾校安全生产检查记录下一篇:机械车间卫生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