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设文献综述

2024-04-20

毕设文献综述(通用8篇)

篇1:毕设文献综述

一、模具工业在国民经济(制造业)中的作用、地位及行业现状

1.1 作用与地位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特殊基础工艺装备, 其生产过程集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和绿色制造为一体, 既是高新技术载体, 又是高新技术产品。由于使用模具批量生产制件具有高生产效率、高一致性、低耗能耗材, 以及较高的精度和复杂程度, 因此已越来越被国民经济各工业生产部门所重视, 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通信、航空、航天、轻工、军工、交通、建材、医疗、生物、能源等制造领域, 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现代化和高端技术服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也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节能降耗作出了重要贡献。模具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工业。工业要发展, 模具须先行。没有高水平的模具就没有高水平的工业产品。现在, 模具工业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也是一个国家的工业产品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之一。

1.2 行业特点与现状

绝大多数模具都是针对特定产品而生产的, 因此模具企业与一般工业产品企业相比, 数量多、规模小,多为中小企业。由于模具产品技术含量较高,活化劳动比重大, 增值率高, 生产周期较长, 因而模具制造行业就有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均衡生产和企业管理难度大、对特定用户有特殊的依赖性、增值税负重、企业资金积累慢以及投资回收期长等许多特点。由于模具产品品种繁多,大小十分悬殊,要求各异,因此模具企业发展适于“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行业发展适合于集聚生产和集群式发展, 以建立较强的协作配套体系。这也是模具行业的重要特点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过去长期依赖钳工、以钳工为核心的粗放型作坊式的生产管理模式正逐渐被以技术为依托、以设计为中心的集约型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所替代;模具产品的传统概念也正被模具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概念所替代。

二、我国模具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主要差距及存 在的主要问题

2.1 主要差距

我国模具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由于在理念、设计、工艺、技术、经验等方面存在差距, 因此在企业的综合水平上, 特别是产品水平方面必然会有差距。差距虽然正在不断缩小,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们还处于以向先进国家跟踪学习为主的阶段, 创新不够, 尚未到达信息化生产管理和创新发展阶段,只处于世界中等水平,仍有 10年以上的差距,其中模具加工在线测量和计算机辅助测量及企业管理的差距在 15年以上。管理水平、设计理念、模具结构需要不断创新, 设计制造方法、工艺方案、协作条件等需要不断更新、提高和努力创造, 经验需要不断积累和沉淀, 现代制造服务业需要不断发展, 模具制造产业链上各个

1环节需要环环相扣并互相匹配。面对差距,我们既要努力追赶,更要开创自己的发展道路。综合水平的差距最终都会反映到模具产品中可以量化和感知的具体指标上。综合我国各类模具情况,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模具使用寿命低30% ~ 50%(精冲模寿命一般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1/ 3左右), 生产周期长30%~ 50% , 质量可靠性与稳定性较差, 制造精度和标准化程度较低, 等等。与此同时, 我国在研发能力、人员素质、对模具设计制造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造成在模具新领域的开拓和新产品的开发上较慢, 高技术含量模具的比例比国外也要低得多(国外约为60%, 国内不足 40%), 劳动生产率也要低许多。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发及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差、能力不足、投入少、不够重视、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观念等都是造成模具产品及其生产工艺、工具(包括软件)、装备的设计、研发(包括二次开发)及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

(2)数字化、信息化水平还较低。国内多数企业数字化、信息化大都停留在CAD/ CAM 的应用上,CAE、CAPP尚未普及, 许多企业数据库尚未建立或正在建立;企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软件应用水平都低,软件应用开发跟不上生产需要。

(3)标准和标准件生产供应滞后于模具生产的发展。模具行业现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有不少已经落后于生产(有些模具种类至今无国标, 不少标准多年未修订);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还刚起步;大多数企业缺少企业标准;标准件品种规格少,应用水平低,高品质标准件还主要依靠进口;为高端汽车冲压模具配套的铸件质量问题也不少, 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模具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4)以模具为核心的产业链各个环节协同发展不够, 尤以模具材料发展滞后最为明显。模具材料对模具质量影响极大, 长期以来, 国产模具材料不论从品种、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不能满足模具生产的需要, 高档模具和出口模具的材料几乎全部依靠进口。模具上游的各种装备(机床、工、夹、量、刃具、检测、热处理工艺和处理设备等)和生产手段(软件、辅料、损耗件等)以及下游的成形材料(各种塑料、橡胶、板材、金属与非金属及复合材料等)和成形装备(橡塑成形设备、冲压设备、铸锻设备等), 甚至包括影响模具发展的物流及金融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大都分属于各有关行业, 联系不够密切, 配合不够默契, 协同程度较差, 这就造成了对模具工业发展的制约。

三、“十二五”期间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在信息化社会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 模具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是: 模具产品向以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为代表的, 与高效、高精工艺生产装备相配套的高新技术模具产品方向发展;模具生产向管理信息化、技术集成化、设备精良化、制造数字化、精细化、加工高速化及自动化和智能控制及绿色制造方向发展;企业经营向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行业向信息化、绿色制造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3.1 产品发展重点

(1)为 C级汽车及以上等级中高档轿车配套的汽车覆盖件模具及为汽车配

套的模夹具一体化产品。

(2)大型及精密多工位级进模具, 包括汽车零部件和OA设备等大型多工位级进模及高速运行的长寿命精密多工位级进模等。

(3)大尺寸零件和厚板精冲模及复杂零件连续复合精冲模具等。

(4)高强度板和不等厚板冲模,包括热成形模具和内压成形模具等。

(5)大型精密铸造模具(包括压铸模、重力铸造模、低压铸造模等), 特别是要重视镁合金压铸及新型特殊成形工艺铸造模具的发展。

(6)高等级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包括汽车、工程车、飞机等轮胎模)。

(7)新型快速经济模具。

3.2 技术发展重点

(1)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及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以推广应用为重点, 并进行软件集成和二次开发), 包括模具全三维 CAD和CAD/ CAE/ CAM 生产技术及CAPP、ERP、MES、PLM等管理技术。

(2)模具加工新技术, 如高速高精加工、复合加工、精细电加工、表面光整加工及处理新技术、快速成型与快速制模技术、新材料成形技术、智能化成形技术、热压成形技术、厚板精冲技术、连续复合精冲技术、标准化自动化加工技术、大规模定制生产技术、网络虚拟技术等。

(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具生产和管理专用软件的开发及升级。

(4)模具精细化制造和精益生产。精细化制造与精益生产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而是设计、加工、管理技术和科学化、信息化的有机结合的综合反映,对提高模具质量和企业效益至关重要, 应作为发展重点予以特别关注。

总结

参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对冲压模具技术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模具设计力求简单、经济、实用、生产难度低、效率高,在这里借鉴了许多模具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参看国内外模具行业发展情况,对我国模具产业的快速发展感到欢欣鼓舞,但是看到与国外先进的成型工艺的巨大差距时,作为一名材料人又感到任重而道远。当今工业高速发展,模具的发展也随着新工艺新技术的发明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时刻关注模具行业甚至整个工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李硕本等编著。冲压工艺理论与新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1

[2]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模具行业“十二五”规划[J].模具工业,2011:3-8

[3]李大鑫,张秀锦。模具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J].模具制造,2005(2):1-4

[4]李德群,肖祥芷。模具CAD/CAE/CAM的发展概况及趋势[J].模具工业,2005(7):9-12

[5]杜继涛,甘屹,支架精密多工位级进模设计[J].模具工业,2005(9):15-17

[6]姜奎华主编。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1998.5

[7]薛奕翔等编著。冲压模具设计制造难点与窍门[M].机械工业出版,2003.7

[8]模具实用技术丛书编委会编。冲压模具设计应用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6

[9]郑家贤编著。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5.1

[10]《冲模设计手册》编写组编著。冲模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1999.6

[11]窦智。级进模设计中的要点及生产中的故障排除[J].冲模技术,2005(3)

[12]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修订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0

[13]周岁华,汽车冲压材料的合理选择[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5(12):25-28

篇2:毕设文献综述

摘要: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是每个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它极大地考察了我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它是大学四年学习的最后和最重要的环节,它也是我人生的一次宝贵经历。

本毕业设计课题是中学教学楼设计,该教学楼为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Ⅱ类场地。设计时取上部结构为框架结构,适合于教学楼的大跨度和大开间且稳定性好。根据地基情况选用基础形式为柱下独立基础。本计算书包括了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等10章内容,其中建筑设计只用一章介绍,详细内容请参照附录的建筑图;结构设计分为构件选型,荷载计算,一榀框架的内力计算、内力组合,框架梁、柱截面计算和节点验算,楼屋面板、楼梯和基础计算,最后用PKPM2010版对整个结构进行了建模,并电算了一榀框架的内力,与手算结果比较,以校核手算结果的准确度。

由于自身的知识局限性以及第一次独立完成整楼设计,设计中难免存在问题。在此,请各位老师、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关键字:中学教学楼,框架结构,8度设防,独立基础,电算校核。

篇3:中间产品文献综述

按照产品的生产阶段进行划分,可以将产品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这三大类。中间产品贸易是指那些不直接进入消费领域,而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的产品,其中包括半成品和零部件。对于中间产品的判别标准,主要是依据是否直接进入消费领域。只要产品还需要进一步加工增值的就属于中间产品贸易。通过前者对中间产品的理论研究学习,认可度较高的中间产品基础理论的有比较有势理论、价值链理论、垂直专业化分工和市场内部化理论等。

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其研究的主体是最终产品。由于劳动力资源不可能完全流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优势即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阶段的某一阶段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其他生产阶段处于劣势,按照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个国家可以选择自己资源禀赋的比价优势选择生产,然后进行国际分工将生产链传递到另一个国家,在这个生产阶段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被认为是沿着生产过程中的产物,以相对优势转换,在此转变点中产出较多中间产品。

迈克尔·波特作为价值链理论的创始人,价值链理论加入了其价值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间产品。价值链是指在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以及各种相关的增值服务,其组织和管理到的链接组合的行为。每一个企业都追求最利益最大化,想处于经久不衰的地位就必须具备自己的竞争优势,但想做得面面俱到,也是不现实的,每个企业保持领先的基础上保留在一些相对不太有竞争力的经济活动每一个领域,这决定了每个公司都会将自己的部分重点和核心技术转移到外国,还要与相对应的企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长期的联系。每个企业在不同的生产阶段所处的价值链是不同的,其所代表的重要性也不相同,其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来确定其重要性的顺序,大量中间产品贸易正是从价值链的分解过程产生的。

垂直专业化是指某一国向外国进口某种产品作为本国产品的投入产品,并利用这种进口的产品进行生产加工后,其增加附加值后出口至另一国,另一个国家再将其进口产品进行生产加工,再出口,这样的过程一直持续到最终产品出口至最终消费领域。随着不同国家间贸易发展水平不断增加,跨越多个国家的垂直贸易链不断延长,每个国家只在生产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进行垂直专业化分工。垂直专业化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第一,连续生产某种产品是多个阶段的,不是一步完成的;第二,每个国家再进行生产再加工时,其产生附加值;第三,至少有一个国家必须使用其进口产品进行生产加工,其生产加工后的产品被出口给第三国。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拉尔夫·P,赫梅尔的定义,垂直专业化必须包含进口和出口的两个过程中,从进口方面,尽管产品可能符合多阶段生产和再生产加工产生附加值,但不一定符合特点三,因此,只有进口的产品进行出口才属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范围的。从出口方面看,垂直专业化既包括中间产品,也包含最终产品,同样的进口,即使所有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出口都属于垂直专业化的范围,特点三也是必须满足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点才可以确定为垂直专业化。在生产和贸易模式中,垂直专业化是在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重要纽带。

市场内部化是指企业为实现规模经济,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与投资非系统风险,而将该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演变成企业内部之间市场行为。市场内部化的倾向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而增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自由贸易往往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资源在一定条件下的分配被认为是帕累托最优。然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市场机制的运行效率在一系列的假设时,如果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时,会出现市场失灵或效率。现代国际贸易市场存在大量交易成本,从而使企业的控制权和所有权相一致,结果是使最终产品的生产商改变生产在市场上的垂直控制的传统方式,而选择了使世界资源由全球各地得到合理配置,在符合全球标准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形成了标准控制下的模块制造,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使中间产品贸易大量产生。

除了比较优势、垂直专业化分工、价值链理论,内部市场化,还有其他因素,如交易成本、科学技术进步、运输成本、关税等贸易壁垒等都不同程度影响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

二、中间产品贸易对经济影响研究

国外学者对中间产品经济影响的研究内容还是相对丰富,其主要集中在中间产品贸易参与国家总体福利水平的变化,以及对国家内部不同生产部门、不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影响。

阿恩特根据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模型,不同的国家因为资源禀赋不同,对不同的产品进行生产,是不相同的。不同国家会选择自己资源禀赋丰富的进行产品生产。发达国家的生产部门分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两个部门,由于发达国家的资本要素存在资源禀赋,属于资本密集型,发达国家会自己国家保存资本密集型的生产阶段,将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部分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禀赋,劳动力的外包使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贸易额增加,增加就业量,以及要素价格水平也得到提升,发达国家成本得以减少,提升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资源得到合理配资,达到贸易中两国福利都得到提升。

芬斯特拉和汉森认为企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将其中一部分生产阶段转移到其他国家,尤其是低技能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在国内需求,相对较高的增加了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导致了对高技能劳动力工资增长率大于低技能劳动力增长率。因此认为外包对贸易发展具有更显著的影响。国外许多学者研究中间产品贸易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如Hoffinaister通过对多数发展中国家的2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进口高科技的中间产品进行开发和生产来提升自己的科学技术水平。凯勒发现发展中国家进口附有高新科学技术的中间产品可以提高最终产品的产量,产生直接溢出效应,而且也可激发发展中国家学习高新科技的潜能,从此获得间接溢出效应。中间产品一般伴随着高新的科学技术,这是由于发达国家不断开发和投资的结果。Feenstra通过对比3个典型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和土耳其)的近20年的贸易发展现状,发现土耳其和印度,目前只具有传统服装行业竞争优势的产品,而中国在电子机械产品具有明显的出口竞争优势,归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从发达国家(日本,美国)通过进口附有高新科学技术的中间产品,来提高其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以获得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从而使中国的贸易不断发展创新。而Amdt研究了新加坡零部件贸易发展,他认为是外包生产的零部件,大大提高了类似的技术进步的生产力效应。

国内对于中间产品的研究较少,吴国松从基于中间产品的垂直专业化对中国与东亚贸易逆差影响机制研究出发,其用贸易收支模型研究了中间产品贸易下的垂直专业化对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逆差的影响程度,他认为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是造成中国对东亚各国的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胡小娟从我国的中间产品贸易现状进行分析,我国中间产品贸易快速发展,其中间产品贸易额占我国贸易额半数以上。张银银发现中国与东盟中间产品贸易占总贸易额半数以上,也证实了中间产品贸易对我国经济政策有显著影响。张洁莹从中国与东亚中间产品贸易和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发现中国与东亚的中间产品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中间产品的进口更大程度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田中景、李迎旭从中日两国中间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分析了中日中间品贸易发展现状和趋势,发现两国中间品贸易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在中日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规模不断扩大。

三、总结

本文以文献综述形式来阐述中间产品涵义和理论基础和对经济的影响,国外研究内容较丰富,国内研究内容相对较少,随着中国中间产品贸易所占我国总贸易额比重逐年增加,我国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国际分工在也占领重要地位,我国更应加强对中间产品贸易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娟,陈晓红.我国中间产品贸易探析[J].探索与争鸣,2006,(9).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张洁莹.中国与东亚中间产品贸易和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

[4]田中景,李迎旭.中日两国中间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10,(6).

篇4:游戏教学文献综述

关键词 游戏教学;文献综述;模型建构

一、引言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但是迫于应试压力,加上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儿童的天性被压制,这并不利于儿童的成长。游戏,可以说是儿童成长最主要的的活动。游戏教学法就是利用游戏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发展相应能力。

2009年,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通过中国知网等权威网站的资料收集,发现游戏教学一直是研究热点,2012年研究文献总量突破2万,2013年有所回落。

二、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游戏在学期阶段用的较多。传统意义上的游戏只是课堂的辅助手段。李海洋(2009)认为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英语教学中,符合游戏教学的原则(目的性,竞争性,公平性原则),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坚定学生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累计和总结游戏教学经验和方法,努力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凌美叶(2005)探索游戏教学理论依据,游戏教学思路,种类。游戏教学时教学方法的一次变革,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荀子提倡的“知行统一”,杜威的实用主义,“从做中学”,都为游戏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游戏教学也很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愉悦性。游戏活动种类具有多样性,可以依据学生不同心理特征设置不同游戏,比如针对好奇心设计猜谜游戏,好胜心设计竞赛游戏等。“在玩中学”也要注意游戏目标的是否明确,是否适合学生,游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周颖怡(2013)认为音乐这门特殊的艺术学科,决定了采用游戏教学的必要性。音乐游戏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趣味性游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活动性的游戏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性游戏对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新时代的教师应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与游戏特征结合,设置多样性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肖旭(2010)根据体育教学特点,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体育游戏教学模型,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激励学生学习。“快乐学习,表扬为主”。体育游戏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体育教学模型的构建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高参考。

国内有关游戏教学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主要还是分学科论述,未见形成系统。

三、国外研究综述

从古希腊起,西方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就把游戏用于教学实践中。法国教育学家卢梭及其重视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他认为儿童最好在游戏中学习。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认为游戏可以锻炼身体的健康,以及肢体的敏捷。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非常重视游戏教学。他强调“从做中学”。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为三个阶段:0-2岁为练习性游戏;2-7岁为象征性游戏,7-12岁为规则性游戏。国外教学理论特别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提倡的自然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特别是近年兴起的TPR(全身动作教学法)对我国儿童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艾里康宁的《游戏心理学》,从游戏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一方法论立场研究游戏,证明,游戏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它是儿童理解人们活动的任务和动机的一种形式。

许多国家都提倡在小学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日本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小学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日本幼儿园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内容。由于小学与幼儿园性质不同,所以小学的游戏教学相对受限。美国教育工作者也在小学的教学方法上大量引入游戏成分,使美国小学课堂以“乱而无章”的感觉。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游戏的关系并形成一套适用的游戏教学的模式对于游戏教学能否在小学有效的体现其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四、研究总结与展望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对游戏教学研究较早,游戏是儿童学习知识,接触社会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游戏不是让学生放任自由,而是要以教师为主导,与教育相结合,通过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结合,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发展认知水平。国内外对游戏在小学教育中功能和运用情况进行了一定研究,但是教学游戏在课堂中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大多数研究也只局限于理论层面,对于游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较少,也没有人把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系统的研究。这为后来研究者提供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夸美组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海洋.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的有效运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

[3]凌美叶.论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河池学院学报,2005.

[4]周颖怡.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探究[J].素质教育,2013.

[5]肖旭.体育游戏课程主动学习教学模型的建立与思考[J] 体育教育,2010.

[6]鲁了问.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2004.

[7]吴显也.小学游戏教学论「M].1996.

篇5:毕设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所谓“综”,是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炼明确、更有逻辑层次;所谓“述”,是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专门、全面、深入的论述。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四、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五、文献综述范文11、文献综述(论文标题,小二号,黑体,居中)

2、摘要:

(“摘要:”两个字要求是黑体小四,顶格写;摘要的内容要求是楷体小四。字数要求200-300.)

3、关键词:;;;(关键词要顶格写,有3-5个,格式要求黑体小四,词与词间用分号隔开)

4、正文(要求:正文的标题是宋体小四,要加粗,顶格写;正文内容是首行空两格,字体小四,不加粗;标题之间的标号统一)

一、前言

说明写作目的意义

介绍有关的概念

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

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

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核心主题)

交待综述讨论的范围(引用文献起止年份学科范围)

二、正文

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历史发展: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某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说明目前达到的水平。

(二)现状分析:介绍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对比研究差距,来阐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还有哪些空白点没有涉及,找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首先将整理和归纳出来的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

其次讲解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

第三介绍有争议的相关专家观点或学说,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种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焦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四,简要的介绍陈旧、过时的或被否定的观点,这样使文章更系统全面,而且这些资料也可以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

(三)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意见、提出展望性意见。

这一部分主要是给读者以启示,使从事这一课题的工作者能看到未来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这部分的内容要客观,不仅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指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

三、总结与展望

高度概括主题内容提出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

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一篇好的综述总结,可以发人深思,具有导向意义。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黑体小四)

[1]作者,作者.文献名称[J].期刊名称,年份,卷号,起止页码.(宋体五号)

(附录: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七、文献综述范文2: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篇6:博弈论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1、虞斐.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原因[J].时代金融(上旬).2010(11):43-45.(6篇参考文献)

陈文斌,钱苹一.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影响因素研究---采自上海股票市场的实证证据.中国会计评论2007.3(2):343-354.曾芒,叶红雨.我国A股IPO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实证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21(4):11-14.朱武祥.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决策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8,4月号:49-53.2、黄晓磊.IPO过程中的博弈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09(6):22-24.(5篇参考文献)

黄玉启.IPO抑价理论综述.浙江社会科学.2006(3):196-203.陈工孟,高宁.中国股票一级市场发行抑价的程度与原因.金融研究.2006(8):1-12.3、谢宏标,李家伟.博弈论在IPO市场上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4):128-130.(4篇参考文献)

刘江会.我国承销商声誉与IPO定价偏低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04):47-50.陈海明,李冬.我国投资银行声誉假说的实证研究.华南金融研究.2003(05):33-46.4、李喆.基于行为金融的IPO抑价分析.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57页(21篇参考文献)

刘煜辉,熊鹏.股权分置、政府管制与中国IPO抑价.经济研究.2005(5):55-59.5、王鸿.IPO公司盈余管理的博弈分析[J].现代商业.2008(35):85-87.(5篇参考文献)邦雪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治理.企业技术开发.2005(10):99-102.6、周静.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的博弈分析.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8,12.59页.(69篇参考文献)李广存,陈海明.中国新股短期发行抑价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商业研究.2004(16):35-39.

顾昱,郑淑华,刘嘉炜.中国A股市场IPo抑价现象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2):52-56.

张新杨.我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的动态分析.商业时代.2008(26):22-26.

崔涛,李昆,武婷婷.中小板块与主板IPO抑价度和短期走势比较.现代商业.2008(4):49-53.

7、江永众.我国A股市场IPO长期收益的实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8,11.73页(45篇参考文献)宋逢明,梁洪昀.发行市盈率放开后的A股市场初始回报率研究.金融研究.2001(2):94-100.刘力,李文德.中国股票市场股票首次发行长期绩效研究.经济科学.2003(6):33-44.8、罗曦.IPO抑价----一个行为金融学视角.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7,11.67页.(41篇参考文献)

9、李攀艺, 蒲勇健.基于博弈论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软科学.2007.21(2):138-141.(18篇参考文献)

10、贺薇.我国IPO定价机制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7.11.01.67页.(20篇参考文献)

于栋.股票1PO理论研究新进展.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4):36-41.11、黄春铃.证券监管和承销商声誉:基于中国IPO市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6.03.155页.(157篇参考文献)

谢建国,唐建平.中国股票上市发行监管制度变迁.世界经济.2005(2):45-49.12、徐宝林.赴美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定价的博弈论模型研究[J].特区经济.2006(4):62-64.(4篇参考文献)

13、毛立军.我国新股发行机制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6.12.01.137页.(86篇参考文献)

毛立军,李一智.我国IP0定价、抑价及长期表现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75-380.毛立军,李一智.新股公开发行定价方式的探讨.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31-336.14、沈志军.对我国IPO机制的博弈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6(5):42-44.6篇参考文献)

韩德忠,陈静.中国IPO定价偏低的实证研究.统计研.2001(4):29-35.区域经济学 究

篇7:屠呦呦文献综述

1995:

1、杰出的中药学家屠呦呦 1995年著 这篇文献中有屠呦呦的科研经历

2009:

1、创新中的社会关系:围绕青蒿素的几个争论

专利权之争、优先权之争、单复方之争、中西药之争 2011:

1、国际大奖跑出迟到的黑马

2011年拉斯克奖近日揭晓,并不为人熟知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其中的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拉斯克奖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至今超过300 人次的获奖者中有80位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而屠呦呦研究小组中则由钟裕容成功获取了青蒿素结晶!屠呦呦于于1974年2月份在中医研究院召开的青蒿座谈会上提到了青蒿素的分子式。从明确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抗疟效果到提纯青蒿素,从而确定了抗疟分子。

饶毅、黎润红、张大庆等撰写的 “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一文应该有提及到 青蒿际嗤声国际

2、中国式“扯皮”怪象

针对屠呦呦得奖所引发出的种种议论,正是“传统”有年!这样的“传统”,不说是在让世人看“国际笑话”,但至少从低处讲,涉及到如何坚守学术道德、培养科学精神、发扬科学作风、造就科学新人;从高处讲,涉及到如何才能不窒息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动力与活力!国内屡屡曝出学术腐败 毋庸讳言、马首是瞻

3、正确评价青蒿素发现的科学价值——《科技导报》“科技纵横捭阖”栏目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青蒿素是我国唯一获得国际认可的抗疟新药,曾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疟疾的理想药物。

4、张亭栋屠呦呦荣获葛兰素史克(GSK)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同样研究该课题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王振义教授和他的团队邀请张亭栋前往合作攻关。

5、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国际生物医学奖——“拉斯克奖”

屠呦呦于1930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同年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曾脱产两年半参加卫生部委托中医研究院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班”学习,长期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其主要学术成就是发现了抗疟新药青蒿素。由于屠呦呦在科研工作中的出色成绩,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临床应用以及国际认可过程

6、屠呦呦获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表彰其在青蒿素研究的借助贡献 与5 内容相差不多

7、世界新药之窗

8、人物月历

7和8均是相关报道

9、青蒿素背后的故事

李鹏飞和梁丽用直接法解析青蒿素的三维晶体结构

10、科学之秋,硕果累累——屠呦呦获2011年拉斯克奖 从默默无闻的一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科研工作者,到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屠呦呦引起无数人的关注,也带来了无数的反思。有对将特殊时代集体成就奖授予一人是否公平的争论,有对现行科研体制及评价机制的反思,有对古老中药的新的希冀!也有对诺贝尔奖燃起的热情等等。尽管屠呦呦最终并没有获得2011年的诺贝尔奖,但是她的成就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清晰明确的,那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做研究。

11、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从屠呦呦获奖说起

12、浮躁的专家 坐不住冷板凳的专家

13、“523任务”与青蒿抗疟作用的再发现 打印出来再看吧

2012: 1、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2011 年 9 月 12 日,屠呦呦获得 2011 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由于普遍认为拉斯克奖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这次获奖一度得到舆论的热议。据媒体报道,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有评论认为: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 士,但均未当选。据媒体调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2、青蒿素的发现与研究进展

前争议的主要问题是:屠呦呦可否作为发现青蒿素的代表人物?学术界虽然争论纷纭.但饶毅强调,在青蒿素的发现历史上有 3点应无异议:1 屠呦呦改进用60℃乙醚抽提。对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均很关键;2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3其他研究小组是在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以后才完成青蒿素的提取。他们获得纯化分子亦晚于钟裕容。 Strauss在介绍屠呦呦获 Lasker 奖事迹时曾概括评述:“她首创了造福千万人的抗疟治疗的新探索,今后还会长久有益于人类社会。她应用现代科技并严格汲取中医师五千年提供的经验,对 21 世纪作出了卓越贡献”。 饶毅于屠呦呦获奖后还恳切指出:“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的工作,即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作出的杰出的成就。青蒿素是通过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工作才发现的(这 是青蒿素科学史里蕴含的最大的经验教训,也是对今天人们最有价值的告诫,而中国目前的科研风气很缺乏这点。

 作为科技工作者,除努力学习先驱者们的敬业实干精神,还要提倡信息交流,砌磋协作;勇于争鸣,尊重同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将论文发表与成果的推荐、评审规范化。这些就是我们从青蒿素争议中获得的教益和启迪。

3、科技发明权与屠呦呦青蒿素发现争端的化解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深刻指出的那样:“从研究起源引出来的重要教训是: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开端。.......这样一些起源是无限地往回延伸,......所以,坚持需要一个发生学的探讨,并不意味着我们给予这个或那个被认为是绝对起电的阶段,以一种特权地位。”

2013

1、青蒿素研发之路对中医发展的启示

青蒿素正是屠呦呦从葛洪 《肘后备急方》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 之”才悟到不能加热青蒿,结果改进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示: 如何利用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等现代分析技术来分析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开发新药。当然这绝不是中药西制,应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和使用。

2、从青蒿素的发现看中药的发展方向

3、“523任务”与青蒿素发电的历史探究 打印出来再看

2014:

1、科技地理学与青蒿素的发现

巴斯德的那句名言:给予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

这篇文章写到:青蒿素的发现时地理环境影响科技创新的典型案例

2015:

1、科学奖励中的个人与集体——以青蒿素获奖引发争论事件为例

篇8:政治风险文献综述

政治因素已成为资本市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重要来源。从宏观角度看, 政治体制改革、政党更迭、地缘政治等因素成为资本市场政治风险的来源;从微观角度看, 企业政治关联 (企业与政治人物或政府官员之间的密切关系 (Faccio, 2006) ) 在不同国家广泛存在, 政治人物或政府官员的失势或死亡也就成为政治风险的来源。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至今已经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而在这将近四十年发展过程中, 我国由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这个时期被称之为经济转轨时期, 也是我国经济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不断尝试完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而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完善和变化成为影响资本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构成了新的风险源。

二、政治风险的界定

政治风险是一个范围很宽广的定义。尽管政治风险 (political risk) 这个名词已经在许多经济学文献中出现, 但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和统一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学界对于政治风险的研究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针对一国国内政治事件对本国企业或经济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研究。另一种是对跨国政治风险的研究。此类研究的重点是国外政治事件对本国企业或经济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我们将此两种风险称为国内政治风险以及国际政治风险。因此, 本文基于事件的角度, 把政治风险定义为国内外任何形式的政治事件引发的本国企业经营能力受到损失的可能。

三、国际政治风险研究

(一) 国际政治风险分类

现有研究对从对国际政治风险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 本文下面仅介绍比较经典的几种。

R obock (1971) 将国际政治风险区根据影响力的不同分为宏观国际政治风险和国际政治风险。宏观国际政治风险是指对所有外国企业都有影响的国际政治风险。而微观国际政治风险是指仅对某一行业的或是某一商业领域的或是具有某种特定特征的外国企业有影响的国际政治风险。

Sim on (1982) 以国际政治风险是否来自于企业投资的东道国将国际政治风险进一步细分为内部政治风险和外部政治风险。内部政治风险来源于东道国内部, 而外部政治风险来源于东道国外部的其他国家。

杨德新 (1996) 指出国际政治风险事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很难用某种行为去概况只要其包括以下四个特征, 都可以称之为国际政治风险:一是不连续。事件必须导致相关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二是政治性。这种风险必须是由政治事件所引起的。三是不确定性。风险的自然属性之一就是不确定性, 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预估的。四是负面性。事件会导致企业的关键运营指标或战略目标发生很大不好的改变。

(二) 国际政治风险的表现形式

1. 国家干预风险。

当企业进行国际运营时, 经常会受到东道国以“保护本国经济”、“保护国家安全的名义”强行干涉正常的商业行为。2012年10月8日, 在经过整整一年的审查后, 美国众议院得出结论:华为和中兴两家中国公司与中国政府存在着某种联系, 他们进入美国市场可能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华为和中兴的遭遇只是国家干预风险中的一个小案例。

2. 政策风险。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策是不连续的或是突然发生了某种转变, 这将对外国企业造成致命影响, 在与国家经济命脉相关的产业上表现的尤为明显。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处于转轨制度下的发展中国家, 出于环境保护、产业保护、产业升级转型等因素考虑, 东道国的政策会发生改变。近十年内, 巴西的环境保护力度逐渐提升, 所有的投资项目都要经过环保机构的审核, 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德国的蒂森克虏伯集团和我国的武钢宝钢纷纷在此政策下受挫。

3. 工会风险。

与国内不同, 在西方国家工会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存在着。在我国直接对外投资的过程中, 很多企业发现原本并不在意的工会往往会使投资出现新的波澜。1992年, 首钢以1.8亿美元拍下了秘鲁铁矿, 从这以后秘鲁铁矿成为首钢甩不掉的包袱。秘鲁的工会从一开始就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 而且还时不时的组织大罢工要求进一步提升福利待遇。没有经历、处理过这种事情的首钢为其国际投资交出了一笔不菲的学费。

4. 恐怖袭击风险。

自从911事件以后, 恐怖袭击风险成为一种新型的风险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恐怖组织风险也可以成为地缘风险, 它主要发生在政局比较混乱, 有局部小规模战争存在的中东、北非等地区。2011年12月, 由于叙利亚政治局势的不稳, 恐怖主义袭击的风险大大增加, 我国实施紧急撤侨, 我国企业在叙利亚的投资受到了极大打击。

四、国内政治风险研究

与国际政治风险主要强调不同国家政府的掠夺风险及其对国际投资的影响不同, 对于一个国家国内政治风险的研究主要考察政治制度变化或政治人物变更带来的不确定, 并且往往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因而更容易判断政治因素带来的政治风险。由于不同国家政治体制不同, 资本市场的国内政治风险的来源和经济影响也不同。

不管是在发达国家, 还是转轨国家, 政府对经济活动或多或少有干预, 这导致部分企业通过建立政治关系来谋求经济利益, 使企业的政治关联在很多国家普遍存在。所谓企业政治关联是指企业与政府官员或政治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Faccio, 2006) , 在不同政体国家, 企业的政治关联具有不同的形式。现有研究表明, 借助于与政府官员或政治人物良好的关系, 政治关联给关联企业带来了经济利益:相对于非关联企业, 关联企业的融资规模更大、融资成本更低 (D inc, 2005;K hw aja和M ian, 2005;C lassens等, 2008) ;在企业面临财务危机的情况下, 更可能得到政府的救助 (Faccio等, 2006) ;能够享受政府的税收政策优惠和政府补贴 (A dhikari等, 2006;吴文锋等, 2008) 。

然而福倚祸伏, 政治关联在给关联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成为政治风险的来源, 国内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政治人物的健康、选举导致的政党更迭都给企业带来政治风险, 都可能成为上市公司非系统风险的组成部分。下面从国内政治风险的来源及其影响对相关文献进行简要回顾。

1.资本市场的政治风险因素的来源。

第一, 政治人物和政府官员的健康或死亡所产生的政治风险。Fism an (2001) 和R oberts (1990) 的研究说明了政治人物的健康给关联企业带来的政治风险。Fism an (2001) 对1995-1997年苏哈托执政后期市场关于苏哈托健康状况流言的市场效应研究, 揭示了政治人物健康状况所产生的政治风险。在此期间, 市场共发生五次关于苏哈托健康不利的流言 (分别是1995年1月30日至2月1日、1996年4月27日、1996年4月29日、1996年7月4日至9日、1997年4月1日至3日) , Fism an发现关于苏哈托健康状况的流言会造成市场下跌, 与苏哈托关联程度越高, 公司股票价格下跌幅度越大, 关键政治人物的健康状况成为企业政治风险的来源。

R oberts (1990) 的研究则说明了政治人物死亡带来的政治风险。他考察了1983年9月美国参议院议员Jackson死亡事件对与Jackson有关系的企业股价的影响。通过事件研究, R oberts发现, Jackson死亡事件对关联企业的股价产生了显著影响, 与Jackson关联的公司, 股票价值平均约下跌1.6%。Faccio&Parsley (2009) 的研究扩展了R oberts (1990) 的研究 (针对单个国家单个政治人物死亡事件) , 他们分析了35个国家多起政治人物的突然死亡事件 (包括交通故事、心脏病、自杀、被谋杀、突然中风死亡等, 但不包括慢性病和事故后24小时死亡事件) 对关联企业价值的影响。他们发现政治人物死亡所导致的政治关系消失造成公司总部在政治人物家乡的企业价值平均下降1.7%。

第二, 政治权力结构变化或政治斗争所带来的政治风险。Johnson&M itton (2003) 的研究充分说明了政治人物之间的斗争给关联企业带来的政治风险。1998年9月马来西亚发生了两大重要事件:第一, 马来西亚政府开始实施资本管制, Johnson&M itton (2003) 认为政府的资本管制意味着政治人物可以动用更多的资源来补助关联企业, 进而其股票价格也应该上升。第二, 马来西亚第二号政治人物安瓦尔因为与第一号人物总理马哈蒂尔的政治斗争而倒台。1998年9月2日安瓦尔被解职, 9月20受贪污等指控而入狱。这意味着, 尽管实施资本管制可以提升关联企业的股票价格, 但安瓦尔倒台使与其关联的企业由于政治关系的消失而不能从中受益。

Jayachandran (2006) 提出的“杰佛兹效应” (Jeffords effect) 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政治权力格局变化给资本市场带来的政治风险。2001年5月24日, 美国联邦参议院议员Jim Jeffords因对共和党推行的政策持不同政见而宣布脱离共和党成为独立人士。Jeffords的决定改变了共和党和民主党在美国参议院的权力结构, 共和党与民主党的比例关系从50:50变为49:50, 民主党取得了参议院的控制权。Jayachandran通过事件研究法分析了上述突发性政治权力改变事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发现Jeffrods事件使得向共和党捐款的公司股票市值损失约970亿美元。

而国内研究主要是从地方政府换届角度来分析面临的政治风险, 潘越等 (2015) 发现, 我国市委书记的更替会导致政企关系的重构, 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

第三, 在政治选举体制下, 执政党更迭带来的政治风险。G oldm an, R ocholl&So (2009) 和Siegel (2007) 的研究结论更加明确地提出执政党更迭给资本市场带来的政治风险。G oldm an, R ocholl&So (2009) 通过美国2000年总统选举事件研究了标准普尔500指数 (S&P500) 样本公司的政治关系与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关系, 发现当共和党赢得2000年总统选举的消息公布后, 与民主党相关联的公司股票价值下降, 上述价值效应对大公司更为明显。Siegel (2007) 对南朝鲜的研究表明, 企业与执政党的政治网络关系可以提升国际联盟的绩效, 但是当原来的执政党变为在野党之后, 与原来执政党的关系变成了企业的负债。而国内研究主要是从地方官员的更迭角度来分析企业面临的政治风险。

2.资本市场政治风险的经济影响。

以上的文献主要从资本市场反应角度来考察政治不确定因素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而还有少数文献则分析了资本市场政治风险对波动率等方面的影响。

Snow berg, W olfers, and Zitzew itz (2007) 指出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价值是基于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结果 (例如, 总统选举) , 增加对此类事件的研究 (政治事件带来的风险) 可以提高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决策效率。

以美国资本市场为样本, P?astor and V eronesi (2012) 发现政治不确定性 (即政治风险) 会使股票价格产生更大的波动;即政治风险降低了市场的波动率。Foerster and Schm itz (1997) 通过研究美国大选发现, 美国总统大选会导致美国股市回报显著降低, 且大选的第二年美元贬值的可能性增加。

上一篇:Office 中F4键的妙用下一篇:海祭诗歌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