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引入电商的现实剖析

2022-11-27

1 9 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 开始了西方城乡关系对立。我国在1978-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逐渐缩短的, 从1978年的2.37∶1缩减到1984年的1.71∶1, 接近多数发达国家的1.5∶1, 之后因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导致城乡关系的不均衡愈加严重。生产力在城乡关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 社会分工的出现引起了工商业和农业的分离, 农业的弱质性导致其对技术的先天不适应, 引起了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关系的对立。我国学者周志山认为, 城乡关系的分离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率的大大提高, 产出品超过了农户的需求, 引起了城乡和工农的分离, 当生产力的发展还无法平衡城乡关系时, 城乡分化和利益冲突不会停止[1]。张玲认为, 要实现我国城乡关系的融合紧靠生产方式的结合是达不到的, 必须依靠商品流通来进行补充, 在城乡流通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关系的均衡[2]。

城乡关系的不平等突出表现在城乡商品流动的不均衡。如单向流动、不公平流动等。如何实现城乡融合, 理顺城乡商品流动关系, 但“在实践中秉承城乡自由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学界共识。如何实现这一共识, 学者们绝大多数主要是从制度机制上对劳动力、土地、农产品和公共服务等进行解读, 强调政府在解决弱势农村在平等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然而通过政府强制力来管制城乡商品流动, 硬性规定流动的数量、价格和方向等, 不仅无法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善, 还会增加社会商品总流动成本。社会经济学家费孝通就认为, “社会是多么灵巧的一个组织, 哪里经得起硬手硬脚的尝试?”[3]。

如何创新农村商品的流动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熊彼特认为, 所谓创新, 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商品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包括引进新产品、引入新既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和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在电商的背景下, 我们考虑电商与农村相结合, 将互联基因移入弱质的农村商品。

1 电商的经济学解释

1989年, 万维网开启了全球的信息化时代。发展至今, 作为信息时代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最活跃的经济活动之一。2015年, 我国“双11”全网销售额1 229.4亿元。仅阿里平台就有232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

根据科斯制度经济学理论, 一件商品从产出到完成销售需要经过2种类型的成本:价格机制成本和企业内部协调成本 (不考虑政府行为) , 且二者存在某种程度的替代效应:即当价格机制成本高于企业内部协调成本时, 企业的角色就会加强, 产出-销售的更多环节将会在企业内部进行。在互联信息化时代, 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大幅削弱, 使在市场中发现所有相对价格的成本大幅降低, 价格机制成本随之降低, 这表示更大部分的市场行为将会变得更经济, 企业行为将会被缩减。

人们对成本的追求是不懈的。阿瑟·刘易斯就把厉行节约作为人首要的行为特征。信息化时代, 轻资产运营的企业电商开始大行其道。我国电商开始并不是以一个个独立的电商形态出现的, 而是跨过这一阶段, 直接进入了平台电商的时代。平台型的组织实质上是一个电商企业内部有无数个独立的创业个体, 用花费一个企业的协调成本的代价来替代无数个企业的协调成本, 用一个约束合约来替代无数个约束合约。平台企业通过平台的准入、监管和维护就可以承载数万亿的商品的流动。实际上, 政府的协调成本也被降低了。因为有管制力量的政府常常对在企业内或外发生的同样交易区别对待, 政府通过完成一个企业的监管就可以管理价值数万亿的商品流动。

把线下交易引入到互联网中, 不仅实现了技术创新, 还开辟了市场, 控制了商品的供应源, 实行新的企业组织, 重塑了社会的生产函数。

所以, 生产商品的流动由线下转移到线上是有利可图的, 只要线下流动的边际成本依然高于线上, 转移就不会停止。

2 电商对农村的重塑

在网络经济系统下, 经营是低成本且市场无限的。只要经营者有需要商品化的产品, 就可以在平台上低成本租赁一个虚拟商铺, 面向全网络进行产品推介。价格也是全网络各商铺之间、商铺与网客之间、网客与网客之间多次博弈产生的, 是市场化的价格。也就是说, 网络电商, 可以完美地解决农村经营者经营成本问题、比价不合理问题和产品无市场的问题。

互联网不仅可以无视地域的进行商品流动, 还可以对流动程序、结果优化。当农村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同样的电商、同样的互联网经济, 将会诞生新型的电商。若农村配货站和城市配货站实现友好对接, “逆城镇化”趋势将促进农村高附加值的定制经济出现。它基于城市居民对电商的信任背书, 城市居民可以将属于农户的农田虚拟化一份给自己, 委托电商在他虚拟化的自留地里种植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 可以看到两张时空的消费品、立体图呈现在面前:一个是农产品丰富的三维图景结构;另一个是工业品结构, 借助电商形成网络对接, 在现实世界形成城乡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合一。

农村单纯出售初级商品只是第一阶段, 随着农村电商企业家资本的积累, 农村产业升级将会成为必然。费孝通早在其《江村经济》一书中就指出, 农村是可以发展工业经济的。届时, 依附于当地丰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中心将会出现。随着农产品加工中心配置的前移, 我国当前农产品所面临问题会得到跟本解决。事实上, 现在, 困扰农产品的不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而是“最先一公里”的问题。如冷藏加工中心前移, 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采摘后预冷、初级加工, 降低运输损耗, 提升农产品品质, 增加附加值, 有效解决农产品上市高峰期的错峰储藏问题, 有效平稳价格波动。

城乡通过网络对接, 流通的不仅是物、资金、商务信息, 在生产力互通的同时, 吃、穿、住、行等生产方式的差别也会被融合抹平, 最终达到城乡均衡。

3 农村引入电商存在的困境

需要注意的是, 互联网虽然只有“虚拟”这一个特性, 但依附互联网流动的生产商品是有多重属性的。如可以按所属产业类别分, 也可以按来源地域分等。本质属性的不同会导致对互联网这一载体的先天适应性不同。这就导致在互联网商务发展初期, 不同类型、地域的商品流动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事实上, 目前通过电商流通的生产商品多具有“城市属性”的标签, 流向多是城市之间对流和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单向流动。要解决目前流通的不均衡, 提高农业商品对互联网的适应程度存在许多困难。

3.1 农产品规模化问题

网络销售, 面对的是全网络市场, 庞大的顾客人群, 要求电商企业货源的充足。我国农业特点就是“小农经济”, 因此, 想搭上电商的快速列车, 首先要解决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3.2 农业科技问题

网络经济的发展, 使得市场经济下的信用原则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对于早已标准化的工业品, 农产品对网络经济适应先天不足。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销售早已实现了跟工业品类似的SKU分类定价出售, 而我国农产品计价依然是“一堆”或“一车”, 标准化严重制约农产品商务的互联网化。标准化滞后, 实质是农业科技的滞后。实现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最重要是有农业科技的支撑, 通过科技来背书所售农产品的质量。

3.3 农民知识的欠缺

费孝通认为:“如果一般人民的知识不足以维持一种新制度时, 这种制度迟早会蜕形的。”农业电商化, 虽然流通渠道被简化, 但对电商企业家要求的知识更综合。成为懂农业技术、懂市场、懂网络的现代职业化农民, 我国农户目前的知识储备远远不足。

3.4 农村商品链条前端设施薄弱

电商虽然解决了成本和客户问题, 但却更强调商品运输的时效和体验性。我国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薄弱, 农产品加工中心多集中在链条末端, 流通前端的质量无法获得保障。

4 政策建议

首先, 应加大支持农地使用权、经营权的转移, 鼓励农地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转移;其次,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解决科技归院所, 土地归农户的鸿沟, 实现科技对农业电商的生产支持、检验检测和信用背书的作用;再次, 加大对农户电商在知识、资金、技术上的支持;最后, 完善我国物流基础设施, 尤其是支持物流中心向农村区域的下移。

摘要:生产力既是导致城乡关系不均衡的根本原因, 也是解决城乡不均衡的唯一出路。在生产力尚不足以解决这一问题时, 通过引入电商, 首先实现城乡商品流通的均衡, 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城乡商品的互通也带动了城乡在生产、生活方式的碰撞和互融。因我国农村在种植规模、农业技术、农户知识储备方面不足, 要实现城乡商品的均衡流动还需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上加大支持。

关键词:电商,城乡,商品流通,城乡关系

参考文献

[1] 周志山.从分离与对立到统筹与融合——马克思的城乡观及其现实意义[J].哲学研究, 2007 (10) :9-15.

[2] 张玲.马克思主义城乡理论及我国城乡研究进展[J].国际商务财会, 2014 (4) :90-93.

[3] 费孝通.江村经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6.

上一篇:英语分层教学的弊端与对策下一篇:高职机械类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