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有关名词解释

2022-10-31

第一篇:党建工作有关名词解释

党建工作有关名词解释

两推一选是目前全国各农村党组织实行最广泛的一种换届选举方式。“一选”就是由党组织内全体有选举权的党员无记名投票选举支委人选,“两推”是指通过党员推荐、群众推介产生村党组织候选人。主要程序包括党员推荐、群众推荐、组织考察、党内选举 。

两推直选是指上级党(工)委根据党员推荐和群众推荐的结果,经考察后,确定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交村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和委员。此种选举方式适用于村风正、村情稳的村。

三亮三比三评是在开展窗口单位创先争优活动中提出来的,包括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

两新组织是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简称。新经济组织,是指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个体工商户、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等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指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统称,如合作社、协会等。

双培双带是一种基层党建活动,指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即农村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四议”: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一岗双责是指一个岗位承担两方面的职责。“一岗”就是个人职务所对应的岗位;“双责”就是相关人员不仅要对所在岗位承担的具体业务工作负责,还要对所在岗位承担相应的“其他管理责任”。对政府机关党员干部的“其他管理责任”有:对下属思想政治工作负责;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负责;对社会安定团结负责(安全生产);对计划生育工作负责等。

一定三有是指“定权责立规范”、“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

三有一化是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区域化建设。

第二篇:基层党建有关名词解释

1、扬州市创先争优活动主题:“争先进位推动科学发展,创新实干建设幸福扬州”。

2、创先争优活动载体“四比四做”:

基层党组织:比发展,做争先进位的表率;比服务,做群众满意的表率。

党员:比贡献,做爱岗敬业的表率;比境界,做奉献社会的表率。

3、创先争优活动总体目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

4、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要求: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5、优秀共产党员“五带头”要求: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6、“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主题和主要目标:

主题: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

主要目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素质进一步提升、党员队伍生机活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基础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7、农村党组织“新三争”活动:争创富民先进党组织、争当„三强‟优秀村干部、争做促进和谐好党员。

8、“双提升”工程:提升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发展致富能力。

9、“三级联创”活动:县、乡、村分别创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区)、“五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村党组织。

10、“五个好”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

1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

11、“五个好”村党组织:有一个好班子,尤其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书记;有一支好的党员干部队伍;有一个好的工作机制;有一个好的小康建设业绩;有一个群众满意的好形象。

12、“三强”带头人:经济发展能力强、民主法治素质强、促进和谐本领强。“双带”:带头发展经济、带领群众共同富裕。

13、“一定三有”:定职责目标,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

14、“四议两公开”:即农村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四议”: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15、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建设: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三强(经济发展能力强、民主法治素质强、促进和谐本领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

16、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五室两超市一广场”:综合办公室、综合活动室、综合服务室、卫生室、文化室、生活日用品和农资超市、文体活动广场。

17、文建明工作法:即乡镇党委“3+2”工作法,“3”即“三制”、“三定”、“三教育”。“三制”:业务工作常抓制、中心工作分组制、应急工作集中制;“三定”:定岗、定员、定酬;“三教育”:党员党性教育、干部爱民教育、群众“十好”教育。“2”即“两下”、“两集中”。“两下”:围绕推进工作,引导干部眼睛向下、改进作风,实行下访寻问题、下村解难题。“两集中”:集中服务、集中理财。

18、街道社区党组织“三强一化”:整合功能强、承载功能强、服

务功能强,实现信息化。

19、社区党建“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

20、社区“四位一体”管理模式: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工作站为纽带、以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重点。

21、村、社区党组织“五事工作法”:干部问事、群众说事、公开办事、集中议事、两票评事。

社区党组织 “三强一化”建设:整合能力强、承载能力强、服务功能强、管理信息化。

20、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功能定位:推动企业发展、维护各方利益、引领企业文化。

21、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共建“四统筹一创争”活动:组织统筹覆盖、人员统筹配置、活动统筹开展、保障统筹落实,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模范职工之家,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文明职工。

22、社会组织党建理念:“党员引领社团,社团凝聚群众”。

23、社会组织党组织“四服务四促进”活动:服务企业、促进发展;服务农村、促进增收;服务社区、促进和谐;服务民生、促进保障。

24、国有企业党组织“四好”领导班子: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

25、国有企业“四强”党组织:政治引领力强、推动发展力强、改革创新力强、凝聚保障力强。

26、国有企业“四优”共产党员:政治素质优、岗位技能优、工作业绩优、群众评价优。

27、机关“五有党组织”:有党员活动日、有主题实践活动、有党务干部队伍、有先锋作用评价体系、有服务保证机制。

28、“三走进三服务”活动: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农村,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城乡基层、服务人民群众。

29、学习型组织建设“四学四提升”:学理论提升思想素质、学法规提升政策水平、学科学提升创新能力、学业务提升监管本领。

30、领导干部下基层“三下三联三交”活动:下到一个村,联系一个合作经济组织,交一个农民朋友;下到一个工厂企业,联系一个班组,交一个工人朋友;下到一个社区,联系一个社团,交一个社区主任朋友。

31、“四线六心”工作法:领导干部深入一线、乡镇(园区)干部干在一线、机关干部服务在一线、普通党员干部奉献在一线;走村入户知民心、解决突出问题凝民心、兴办实事赢民心、加快发展合民心、加强法治顺民心、建好班子聚民心

32、“在一线创争、在一线展现”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在一线服务、政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效果在一线产生、经验在一线总结、形象在一线树立。

33、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双强六好”:企业发展强、党建工作强;发展成效好、经营管理好、劳动关系好、企业文化好、社会形象好、党建保障好。

34、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六有”:有班子、有牌子、有场所、有制度、有活动、有作为。

35、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双争”活动:争创群众满意窗口服务单位、争当优质为民服务标兵。

36、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

37、“服务年”主题实践活动:服务项目、服务企业、服务群众

38、社区党建“两个网格化”:社区基层党组织网格化建设,把支部、党小组向楼幢延伸;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网格化管理,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设岗定责、服务到户,形成城市社区10分钟、农村社区3公里管理服务圈。

39、三创三先: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

40、六个注重、八项工程、两个率先:六个注重,即: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加强文化建设、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八项工程,即:转型升级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现代化工程、文化建设工程、民生幸福工程、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党建工作创新工程;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41、两新组织“五联五促”活动:组织联建促创先争优、人才联培促转型升级、专业联动促业务提升、资源联享促规范管理、公益联办促社会和谐。

42、山东泰山区泰前街道“四缘”党建工作法:志缘、趣缘、业缘、地缘四类党组织。志缘党组织即在有共同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生活目标的党员群体中建立党组织,趣缘党组织即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兴趣、爱好的党员群体中建立党组织,业缘党组织即在合法的、相同或相近的职业或行业的党员群体如商贸市场中建立党组织,地缘党组织即在居住地相近、相邻的党员群体如居民楼栋中建立党组织。

第三篇:组织工作有关名词释义

一、党建主题活动类

1、“三级联创”:2003年中央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要求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深入开展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

2、“旗帜工程”:2004年省委组织部出台了《关于在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实施“旗帜工程”的意见》,以创建和树立“综合示范先进乡镇党委”、“综合示范先进村党组织”和“党员致富带头人”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

3、“商山深处党旗红”:2005年市委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商山深处党旗红主题活动的意见》,主要内容是“党委树旗帜、支部树标杆、党员树形象”的“三树”活动。

4、“富民和谐”党建:2008年市委出台了《关于以“富民和谐”为主题深化“商山深处党旗红”党建活动的意见》,积极探索推行“支部+协会+党员示范户”的富民模式、“四级承诺一评议”的和谐模式和实施 “双联双建”活动的富民和谐模式,努力打造服务发展的新平台。

5、“三融入三提升”:2009年柞水县委出台了《在全县各级党组织开展“三融入三提升”党建主题活动的意见》,即:融入发展抓党建,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融入富民抓党建,提升执政为民能力;融入和谐抓党建,提升驾驭全局能力。

二、党建活动类

6、“无职党员设岗定责”:2006年省委出台了《关于在全省农村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的意见》,在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7、“五送一建”:2007年省委出台了《关于在全省开展“五送一建”送温暖建机制活动认真做好困难党员帮扶工作的安排意见》,“五送一建”即:送精神、送政策、送技能、送医保、送关爱,建立关爱帮助长效机制。

8、“双培双带双示范”:2004年市委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双示范”工程,以“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创办党组织示范基地、党员科技示范户”为标准和要求,积极培养创业型党员。

9、“四级承诺一评议”:2007年市委在省委提出“党员承诺制”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四级承诺一评议”活动的通知》,要求每个县(区)扶贫包村部门为包扶村办一件实事;每个乡镇党委为所辖村确定和培育一个主导产业项目;每个村党支部完成一项群众关心的公益性项目;每名有能力的农村党员帮助一户困难群众发展一个致富项目或办一件实事。

10、“双联双建”:2008年市委出台的《关于以“富民和谐”为主题深化“商山深处党旗红”党建活动的意见》中提出,在全市广泛开展以“部门联村、共建新农村,党员干部联农户、共建小康示范户”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建”活动,帮助村级党组织制定发展规划、发展主导产业,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发展生产。

11、“双创双争”:市委组织部提出,在远程教育工作中,开展“创建先进教学服务平台、创建示范终端站点,争当优秀管理员、争做学用标兵”的“双创双争”活动。

12、“五比五看两争当”: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县创新了“比学习看能力素质、比服务看惠民实效、比创新看特色亮点、比业绩看科学发展、比形象看群众评价,争当模范班子、争当优秀党员”的活动载体。

三、党建制度类

13、农村党支部书记“一定三有”:中央提出,在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中,要建立完善村干部管理考核和激励保障机制,达到“定岗位职责,工作有待遇、干好有前途、退岗有保障”的要求。

14、社区党建“三有一化”:中央提出,社区党组织建设要达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的标准,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发展。

15、“一册两聚四会”制度:该制度源自我县“四会两聚日”制度,经市委提炼总结后全市推广。即:村干部填写工作记实手册,每月分别确定一天作为党员活动日和村民议事日,村级重大事务由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事项和办理结果、办理过程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16、“两书一卡一册”:在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中,我县创新“两书一卡一册”管理办法,在全市得到推广。即:《村级党组织目标责任书》、《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书》、《农民收入明白卡》、《县直部门帮扶工作手册》。

17、升级晋档“六大机制”:我县在全市首家建立联村帮扶、典型示范、村级管理、统计监测、工作记实、责任考核六大机制,推进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

18、“一宽三提”:2010年,县委提出了“放宽离任村干部补助条件、提高离任村干部补助标准、提高现任村干部工资报酬、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经费”的“一宽三提”举措,保障“一定三有”制度的落实,得到市委领导专题批示,《商洛组工》以专刊形式在全市宣传交流。

19、“五比三评”制度: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县在机关党员中创新开展比学习、比服务、比创新、比业绩、比形象的“五比”活动,通过领导测评、干部测评、群众测评的“三评”办法,对党员进行季考核、年总评,确定格次。

四、干部管理类

20、“三位一体”目标责任考核机制:2008年,省委提出“目标责任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的“三位一体”目标责任考核机制。

21、干部监督四项制度:2010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统一简称为“干部监督四项制度”。

22、“一报告两评议”制度:中央提出,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要专题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对本级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民主评议。

23、换届“双承诺”制:中央提出,要严格执行换届纪律,下级党委要向上级党委作出书面承诺,换届涉及干部要向组织部门作出书面承诺。

第四篇:财政有关专业名词术语解释

1、依法理财。是指依照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的规定,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国家财政,实现财政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一般预算收入。通常是指正常的预算收入,在报告中是指现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规定的特定预算科目种类。这一特定科目的设立,是1996年随着养路费等基金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为有别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而确定的收入科目。一般预算收入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屠宰税、筵席税、关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海域场地矿区使用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等。

3、财政经常性收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科技、农业支出的增长幅度,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但由于前些年国家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口径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各地区财政经常性收入口径上的不统一。为此,2004年年初财政部与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共同协商,对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口径进行了界定,并下发了《关于统一界定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口径的意见》(财预〔2004〕20号)。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口径,内容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剔除城市维护建设税、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专项收入,以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一次性收入),中央和省核定的增值税及消费税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及出口退税基数返还,以及中央和省给予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等。

4、政府性基金收入。是指依照法律、法规并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凭借行政权利或政府信誉,向单位和个人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资金。设立政府基金的目的,主要是支持某项特定产业和事业发展。其主要形式包括各种基金、资金、附加和专项收费等。

5、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年度预算执行的结果,即总收入等于总支出。若总收入大于总支出为预算结余;总支出大于总收入为预算赤字。按照《预算法》的要求,我国省以下地方各级财政实行当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不得编制赤字预算,也不准许执行结果中出现预算赤字。预算结余是财政后备的一部分。

6、收入预算调整。根据《预算法》有关规定,对于年度财政体制调整等因素给预算收入带来的变化,对收入预算进行调整,并将调整情况上报人大财经委。

7、可支配财力。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机动地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按现行法规和财政体制,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由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级税收返还收入、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以及原体制上解中央收入或中央补助地方收入等构成。

8、调入资金。是指各级财政部门在预算执行中为平衡一般预算收支,从预算外及其他渠道调入的资金。随着预算外资金逐年纳入预算内管理项目的增多、取消财政周转金以及费改税工作的推进,调入资金呈越来越少的趋势。调入资金属于不稳定收入,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年初预算安排应尽可能不作为稳定收入考虑并安排年初支出预算。

9、上年结余。是指在各级总预算年终决算时,总收入大于总支出而出现的收支差额。其内容包括:(1)本年度支出中因上级下达专项指标较晚等原因,需结转下年度按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继续使用的部分;(2)根据建设规划和施工进度需要跨年度进行安排的建设项目资金;(3)该年度由于增收节支而形成的净结余或因特定原因形成收不抵支产生的赤字。

10、支出结构。按国家职能分类,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等。财政支出的基本形式是无偿拨款。

11、一般预算支出。通常是指正常的预算支出,在报告中是指现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规定的特定的预算科目种类。这一特定科目的设立,是1996年随着养路费等基金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为有别于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而确定的支出科目。一般预算支出主要是按功能划分的。按现行

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地方财政预算类级支出科目主要有: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和气象支出、工业交通等部门事业费、流通部门事业费、文体广播事业费、教育支出、科学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其他部门的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外交外事支出、武装警察部队支出、公检法司支出、城市维护费、政策性补贴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海域开发建设和场地使用费支出、债务利息支出、专项支出、其他支出、总预备费等。

12、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

13、上解中央支出。包括原体制上解中央支出和专项上解中央支出。原体制上解中央支出是指1994年实行分税制之前按当时确定的收入包干体制,地方财政应上解中央财政的体制支出。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后,为顺利推行分税制改革,国务院在体制文件中确定原体制下的分配格局暂时不变,实行原体制上解中央支出和分税制体制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补助双轨运行的办法,过渡一段时间后再逐步规范化。由此在现行的地方财政收支平衡表中继续体现原体制上解中央的指标。专项上解中央支出是指由于国家出台改革政策引起原来应由下级财政负担的支出转移到中央财政负担,由此需要下级财政专项上解中央财政一部分支出。如由于国、地税分设,国税部门经费需要由地方专项上解中央,由中央财政负责对国税部门的经费。此外还有地方举借债务到期,如国债转贷资金、世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农民基金会借款等需专项上解中央偿还支出等。

14、政府性基金支出。是指以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的支出,具有政府性资金和专项资金的性质。

15、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的支出。是年终滚存结余的一部分,即当年支出预算受某些因素影响(如由于上级下达专项资金过晚),按项目支出管理要求,尚未完成的支出项目,需转到下年度继续安排和使用的项目支出。

16、政府债务。是指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其它组织,以政府的名义向国内外或境内外承借或担保的,负有直接或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通常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是政府直接显性债务,即按法律和合同规定政府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二是政府或有显性债务,即在特定事项发生情况下,政府才需要支付的债务;三是隐性债务,即一些有可能转化为政府直接债务的债务,如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企业债券、中国银行转贷的外国政府贷款和未经财政部门担保的中国进出口银行转贷的外国政府贷款等。

17、《预算法》。是保证国家财政计划顺利实现,调整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上下级预算管理机关及各经济组织之间,在有计划地筹集和分配预算资金过程中所发生的预算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从法律角度上看,预算法是国家调整预算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属于财政法规体系中的基本法。我国的《预算法》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

18、预算草案。是指未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政府、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年度收支计划,通常指未经人大批准的某一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收支计划。中央各部门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和财政部的部署,具体布置所属单位编制预算草案,并负责汇总,编制出本部门的预算草案,报财政部审核。财政部审核汇总中央各部门的预算草案,编制出中央预算草案。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同级人民政府的指示和上级政府及财政部门的部署,具体布置本级各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编制预算草案,并负责审核、汇总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预算草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财政部门审核。

19、现行预算管理体制。即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根据国务院的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主要是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

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2002年以来,为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等项改革,对原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的企业所得税、原作为地方收入的个人所得税、原作为中央收入的利息所得税,实行了中央地方按比例分享的办法,从而对1994年以来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20、部门综合预算。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是指政府各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审议批准的全面反映部门各项收支活动的综合财政计划。

21、预算调整。是指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地方本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国内、国外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

22、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23、行政单位预算。是指行政单位根据其职责和工作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24、决算。是指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编制的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预算收支的年度执行结果。它反映和总结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是社会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综合反映,是预算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决算草案由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年度终了后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时间编制。

25、非税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社会团体和企业主管部门、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委托的机构(以下简称"部门和单位"),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或依靠国家资产(资源)和国家投入而收取、提取、募集的,除税收以外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其范围具体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含各种基金、附加、专项资金、专项收费)、罚没收入、主管部门从所属单位集中的资金(含管理费、收入分成、基层上解资金)、具有行政职能的社会团体会费、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含土地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估价入股,海域场地矿区有偿使用、房屋出租、场馆及公园门票收入等)、捐赠收入、广告收入、彩票资金、社会力量办学收费、幼儿园收费(包括部队所属的园所)、银行利息收入等。按财政管理方式,非税收入分为:一是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专项、附加)收入;二是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

26、税收。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特定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目前我国的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大体为95%左右。

27、增值税转型。中央11号文件确定,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实行装备制造业等8大行业增值税转型政策,即由原来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是指在计算企业应缴增值税时,不扣除购进固定资金所含进项税,课税对象相当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额,纳税人税负较重。消费型增值税,是指允许企业对购进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税金予以抵扣,纳税人税负较轻。实施增值税转型政策,将进一步降低制造业成本,有利于鼓励资本向购置生产设备等方面的投资,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加快发展。

28、国库。是国家金库的简称,是1985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后修改的名称,在此之前称金库。国库是负责办理国家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机关,是国家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预算执行的基础。各级国库在实现国家预算收支任务中,主要起到执行、促进、监督和反映的作用。

29、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主要是我国针对现行以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财政资金存款账户为基础的分级分散收付制度而实施的一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这项改革是涉及财政资金收缴和拨付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的财政

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

30、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支付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目标,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支付制度。它是我国分税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实现地区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财政政策。根据转移支付资金的性质、使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财力性补助的一般转移支付和工资性转移支付,以及专项性资金补助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农村税费转移支付、天然林禁伐转移支付补助等。

31、财政违法行为。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财政和财务会计管理活动中,违反国家有关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32、偷税罪。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违反国家税收征管法规,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或者是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达到法定标准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33、社会保障。是指政府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在劳动者和社会成员因养老、伤残、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或丧失就业机会,或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临生活困难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确保其基本生活和医疗需要。

34、社保试点。是指国家为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而选定某些地区作为试点先行进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我省作为全国试点的唯一省份,试点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和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加快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加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步伐。我省试点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二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35、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政策。是指国家为促进外贸体制改革,保持外贸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出口退税实行中央、地方按分享比例共同负担的体制政策。具体内容是,从2004年1月1日起,改变出口退税由中央全额负担的办法,改为按照中央地方增值税75:25分享的体制进行承担,按照"新帐不欠、老帐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核定各地区出口退税基数,对基数内的退税额,继续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超基数退税部分,由中央地方按比例分别负担。

36、财政贴息。是指财政用于帮助用款单位归还贷款利息支出,或者财政性贷款只要求收回本金,少收或不收利息所形成的补贴,又称"利息补贴"。

3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政府组织、引导、支持下,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制度。

38、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是指为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国务院决定,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力争在一段时间内基本消除现存的中小学危房,使中小学生和教师在安全、整洁的教室中安心学习和教书。"工程"由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投入"工程"专款,重点补助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经过改造后的校舍最低使用寿命确保在50年以上。

39、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是指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从2003年秋季起,对全省困难家庭学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对象为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中的小学、初中学生、城市低保人口中的小学、初中学生,特殊教育学校及其他学校残疾学生、工读学校学生。对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杂费、课本费和校内服务性收费。免收杂费、课本费的补助资金,由省、市、县(区)三级政府共同筹措。

40、阳光工程。2004年,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农科教发[2004]4号),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输出地和贫困地区,以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为目标,组织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此项工程简称为"阳光工程"。

41、“收支两条线”管理。是指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取得非税收入时,必须按规定全部上缴国库或同级财政专户;支出时,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根据核定或批准的年度预算和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以及单位的支出申请和实际工作需要,从国库和财政专户向申请单位拨款。“收支两条线”管理内容不仅指单纯的收支管理,而是包括多个具体相关的工作内容。在收入管理方面,包括项目审批、标准核定、票据管理、征收体制、账户设置等方面管理;在支出方面,包括部门预算、核拨制度、核定事业发展定额、实行项目库等方面管理。

42、整合政府财力资源。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为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原有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非税收入、竞争领域国有资本金、政府非经营性资产、土地等资源性资产、政府债权资金等,进行统筹规划、强化管理、综合运用,以集中财力资源,统筹用于一个时期的党委、政府的重点支出项目。

43、政府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44、资产评估。是指对资产现实价格的估算和判断,即由有独立性和公正性的评估主体,根据委托方的特定目的,遵循公允的原则和标准,按照国家的法规和政策,履行法定的程序,在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时点的资产价格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并得出合理结论的过程。

45、两减免三补助。“两减免”是指减征农业税和免征农业特产税。我省从2004年起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2005年全部免征农业税。“三补贴”是指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也称对种粮农民实施直接补贴,核心内容就是将国家实行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间接给农民的补贴转为直接补贴,即:从2004年开始,国家不再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将原来通过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对农民的间接补贴,改为通过一定方式直接补给农民;良种补贴,是为加快农作物良种推广,促进农作物良种区域化种植,提高农产品品质而设立的专项资金;农机具购置补贴,是指为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鼓励和支持农民使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农业机械给予一定的补贴。

46、稳健财政政策。是指介于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之间的中性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实质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赤字来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达到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通常采取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的方式。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盈余来压缩政府支出的规模,达到减少或抑制社会的总需求,通常采取增税和控制支出的方式。而稳健财政政策(即中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确保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既避免需求扩张,也防止出现需求不足。就现阶段而言,实行稳健财政政策,主要是服从改革发展和中央宏观调控的大局,通过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等措施,既防止通货膨胀的苗头继续扩大,又防止通货紧缩的趋势重新出现;既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从而确保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47、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是"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大财政收入"蛋糕",源头遏制腐败的重要举措。其

主要内容:一是取消执收单位收入过渡帐户,所有非税收入直接上缴财政;二是实行收缴分离的征管方式,即"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三是建立全省非税收入项目库,对所有非税收入实行统一编码管理,有效防止"乱收费"行为;四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收缴网上操作,账务微机核算,网络自动监管;五是缴款凭证与执收票据合二为一,通过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软件实行微机开票。

48、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采取竞争、择优、公正、公平、公开的形式,使用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等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法获取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制度则是采购政策、采购方式、采购程序和组织形式等一系列政府采购管理规范的总称。

49、农村税费改革。是指对现行农业和农村领域的税费制度进行完善,取消面向农民的不合法、不合理收费,用税收形式取代体现政府职能、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社会长期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综合性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农村税费改革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主要是正税清费,治理涉农"三乱",取消乡统筹和村提留款,将农民应缴纳的税费规范为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把过重的农民负担减下来。第二步就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主要是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直至取消农业税,同时,推进乡镇机构、农村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增加对农村的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

50、国债转贷。1998年底,为解决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需求萎缩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家债券,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效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具体内容为:国家增发一定数量的国债,由财政部转贷给省级(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下同)人民政府,用于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转贷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的建设项目:农林水利投资、交通建设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建设投资、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其他国家明确的建设项目。

根据已经审定的利用转贷资金的建设项目及其所需资金,财政部与省级人民政府签订《中央向地方转贷协议》。省级财政部门作为人民政府的债权、债务人的代表,负责国债转贷资金的还本付息工作。转贷资金项目的确定要求省级人民政府既要考虑到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本地区综合还款能力,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决定和落实还款资金的来源。根据《中央向地方转贷协议》,省级财政部门与有关的同级主管部门或下级人民政府签订《建设项目利用转贷资金协议》,在本省范围内统借、统筹、统还。

第五篇:有关会计科目解释

《会计科目解释》

1.银行存款: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后,在银行开立帐户,该帐户代表企业自有资金形成,说明这个帐户的资金属于本企业,而不属于他人。企业的自有资金(如:支票、转账支票、现金支票、银行支票)

2.其他货币资金:银行存款总数中具有特定用途的那部分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本票存款、银行汇票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信用卡存款和存出投资款等

3.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企业以短期获利为目的,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例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第128页)购买股票、债券准备对外出售赚取的差价

4.应收票据: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款项未收;虽然款项未收,但收到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注意①产生环节为销售环节②核算对象为单位③结算方式为商业汇票】

5.应收账款: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款项未收【注意①产生环节为销售环节②核算对象为单位】 注意:①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都属于销售产品货款未收,区别在于应收票据有结算方式,结算方式指商业汇票,而应收账款没有结算方式。②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都属于单位对单位的结算。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销售环节债券的结算

6.其他应收款:(1)单位对单位非主要结算活动(所谓的主要结算活动是指购买与销售活动),如:由于发生水灾而向应收保险公司的赔偿(2)单位对个人结算,如差旅费

7.预付账款(资产类):企业按照物流企业承运合同规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货款或预付给运输、仓储单位的货款,以及物流企业按规定预付给外轮公司、仓库公司的舱位定金、仓库定金等【注意定金在会计核算中应当进行返还】购买材料过程中与先付给他人的款项(款项属于定金)

8.预收账款(负债类):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单位预收的款项,属于定金性质(注意:定金在会计核算中需要返还)定金性质

9.应收股利:企业应收未收的现金股利

股票股利:仅仅属于利润分配,他是股数的增加,不会形成企业的负债。

10.坏帐准备:应收帐款的备抵科目、抵减科目说明两个科目账户结构相反

11.在途物资:(1)说明企业材料采用实际成本核算形式进行核算(2)购买材料过程中,款项已经结算但材料尚未验收入库.款项已经结算,但材料尚未验收入库,首相应当在在途物资中进行归集,等到验收入库再由在途物资转入原材料。在途物资没有二级科目,原材料必须有二级科目。

12.库存商品:企业库存的各种商品的实际成本,包括库存的外购商品、自制商品产品、代制品和代修品等。已经加工制造完成,准备对外出售。

13.周转材料:主要包括企业能够多次使用,逐渐转移其价值但仍保持原有形态,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

低值易耗品与固定资产通过单位价值划分单位价值2千元以下计入低值易耗品,单位价值2千元以上计入固定资产

包装物与低值易耗品周转过程不同①包装物销售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②低值易耗品经营过程中使用的包装容器

14.固定资产: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指的是2000元)较高的资产,如: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15.累计折旧:(1)核算固定资产所发生的累计损耗额(2)固定资产的备抵(抵减)科目

16.在建工程:核算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工程成本,如需安装的运输设备、办公楼改建等(固定资产的成本核算账户)

17.工程物资:为工程项目(是指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工程,如办公楼翻修)所购进物资,必须与固定资产有关。(工程物资与原材料的区别在于购进目的不同)

18.固定资产清理:出售、报废、毁损(非正常原因所引起的毁损)固定资产在清理过程中所使用

19.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专有技术等

20.累计摊销:(1)无形资产所发生的累计摊销额(2)无形资产的备抵(抵减)科目

21..商誉:商誉是指企业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后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顾客的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的诀窍以及由于有效的广告宣传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注意无形资产区分)

22.待摊费用:已经支出,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但摊销期在一年以内(包括一年)的各项费用。如低值易耗品摊销、预付保险费等。

23.长期待摊费用: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项费用。如:银行存款支付20个月的大修理费用365000元、筹建期间内发生的(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借款费用)开办费的归集等费用以及其他长期待摊费用。注意:待摊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区别在于摊销期的长短

24.待处理财产损溢:盘点过程中发现物资盘盈或盘亏(损失、溢余)双重性账户。

25.应付票据: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款项未付;虽然款项未付,但开出商业汇票(注意(1)产生环节为购买环节(2)核算对象为单位(3)结算方式为商业汇票)

26.应付账款: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款项未付(注意(1)产生环节为购买环节(2)核算对象为单位) 注意:①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都属于购买材料,货款未付。区别在于应付票据有结算方式,结算方式指商业汇票而应付账款没有结算方式②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都属于单位对单位的结算。

27.其他应付款:(1)单位对单位非主要结算活动(所谓的主要结算活动是指购买与销售活动),流动负债时间在一年以内,如:收取包装物的押金(2)单位对个人结算,如工资中的垫付(代扣)款项

28.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提供给职工的全部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薪酬,既包括提供给职工本人的薪酬,也包括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或其他被赡养人的福利、住房的补助、各种福利费款项、补偿等

29.应交税费:企业应当交纳而没有交纳的所有税金,如应交所得税、应交营业税、应交消费税、应交增值税、教育费附加等

30.应付利息: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月末计算的短期借款的利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应支付的利息等。 企业发行债券

31.应付股利:核算应付投资者的现金股利和应付投资者的利润。企业发行股票

32.长期应付款:除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长期负债,如应付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租赁费.时间在一年以上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金(融资租赁期在1年以上)

33.实收资本(股本):企业的注册资金,反映企业原始投资,如接受投资者投入

注意:实收资本与股本两个的含义相同都是核算企业的注册资金,区别在于表现形式不同,实收资本针对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股本针对股份有限公司表现为股票形式

34.资本公积:反映资本的变动情况,如接受捐赠

注意: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这两项都是对资本的反映,实收资本反映原始投资,资本公积反映资本的变动情况。

35.盈余公积:反映从净利润中所提取的数额.

盈余公积是净利润的分配,一旦提取盈余公积净利润将会减少。盈余公积和应付股利都是净利润的分配。 盈余公积=净利润(税后利润)×10%

36.本年利润:注意计算的是企业每个月的利润(净利润或净亏损)

37.利润分配:反映净利润的分配、亏损弥补以及历年分配后结存的数额(未分配利润:所谓未分配利润并不是指当年的未分配利润,而是企业从有盈余开始累积的未分配数额)

38.生产成本:核算车间发生而且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的费用,如生产产品领用材料、生产工人工资等

39.制造费用:核算车间发生但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的费用如车间一般性消耗材料、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等

注意: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都属于车间发生的费用区别在于与产品之间的关系

40.主营业务收入:核算营业执照中的主营业务所形成的收入,如产品销售取得收入、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收入(与生产有关而且与产品有关)

41.其他业务收入:核算营业执照中的副营业务所形成的收入,如材料销售取得的收入、无形资产出租、包装物出租等收入。(与生产有关但与产品无关)

42.营业外收入:核算与日常经营无关的各项收入,如将定金没收、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罚款净收入等。(与生产无关)

43.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所对应的成本

44.其他业务成本:与其他业务收入所对应的成本,除主营业务成本以外的其他销售或其他业务所发生的支出,包括销售材料、提供劳务等而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及附加等。

45.营业税金及附加:企业日常营业活动中发生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相关税费

46.销售费用: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销售过程中的运输费、装卸费等以及专设销售机构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注意:销售机构如果专设,所发生的费用记入销售费用,如果没有专设所发生费用记入管理费用

47.管理费用:厂部、行政管理部门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厂部水电费、行政管理部门用品)、公费经费、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无形资产摊销、职工教育经费、研究与开发费、排污费、存货盘亏盘盈(不包括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存货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

48.财务费用:与资金的筹集有关的费用,如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及相关的手续费。(利息支出-利息收入=利息净支出汇兑损失-汇兑收益=汇兑净损失)

49.营业外支出:与日常经营无关的支出,如违反税法的罚款支出、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出售无形资产净损失、非常损失。

50.所得税费用:企业取得收益后,按照国家制定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应向国家交纳的税金(与净利润相配比的关系)

上一篇:党建述职点评问题整改下一篇:渡荆门送别教案优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