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有关司法解释

2024-04-12

信用卡有关司法解释(通用8篇)

篇1:信用卡有关司法解释

有关信用卡犯罪问题的司法解释解读

2009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5次会议和2009年11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22次会议分别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随后在2009年12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熊选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东荣和中国银联董事长刘廷焕介绍了《解释》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了与会记者的提问。熊选国表示,《解释》规定了相关信用卡犯罪的量刑标准,明确了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法律适用中的一系列疑难问题,于2009年12月16日起施行。

一、《解释》出台的背景和必要性

1.新的信用卡犯罪形式对社会危害越来越大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产业高速发展,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发卡量为1.75亿张,信用卡授信总额1.24万亿元,期末应偿信贷总额2184.4亿元。然而,伴随着产业的发展,信用卡犯罪活动日益增多,新的犯罪形式不断出现,特别是一些违法犯罪分子进行信用卡虚假申请、信用卡诈骗和信用卡套现等活动已发展到公开化、产业化的程度。有些不良持卡人的恶意透支也使银行损失巨大。这些违法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不仅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而且侵噬了银行消费信贷资金和持卡人财产。

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3.4%,央行提示:信用卡坏账风险值得继续关注。信用卡风险管理关系到全社会经济秩序和信用体系的安全稳定,加强信用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信用卡犯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有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具体

1997年刑法对信用卡诈骗犯罪做出了专门规定,当时设置了信用卡诈骗罪和伪造金融票证罪两个罪名。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发现,这两个罪名并不足以概括形形色色的信用卡违法犯罪行为。

200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五)》增加了“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还修改了信用卡诈骗罪的规定。

2006年,央行和银监会共同发布了《关于防范信用卡业务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中对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提出了一系列规范管理的要求。

2009年4月,央行和银监会、公安部、工商管理总局四部门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该通知从发卡、受理、使用、交易、清算等环节,全面系统地提出了风险控制的要求。例如,对有疑似套现欺诈行为的持卡人可以采取锁定交易的措施。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信用卡犯罪的手段不断翻新,防范和打击难度进一步加大。为了有效惩治信用卡虚假申请、信用卡诈骗、信用卡套现等犯罪活动,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相关信用卡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二、《解释》的主要内容

此次发布的《解释》共八条,除了第八条是有关单位犯罪的说明外,第一至七条涉及了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一百七十七条之

一、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二百二十九条、第二百八十条等多个条文,其中明确了伪造金融票证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信用卡诈骗罪和非法经营罪等多个罪名的适用和量刑标准。

本《解释》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法律赋予的职权,对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释,主要有以下重点内容。

1.明确了伪造金融票证罪中“伪造信用卡”的认定,以及伪造信用卡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伪造信用卡以伪造金融票证罪定罪处罚。《解释》的第一条明确了伪造金融票证罪中“伪造信用卡”的认定:复制他人信用卡、将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写入磁条介质、芯片或者以其他方法伪造信用卡1张以上的,或者伪造空白信用卡10张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伪造信用卡”。《解释》同时明确了“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的认定标准(见表1)。

2.明确了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以及“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认定问题

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规定,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而持有、运输的,或者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数量较大的;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的;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行为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定罪处罚,数量巨大的加重处罚。但是刑法并未对“数量较大”和“数量巨大”给出具体的确定标准。为了准确定性,《解释》第二条对妨害信用卡管理情节进行了细分(见表2)。

《解释》第二条同时规定,违背他人意愿,使用其居民身份证、军官证、土兵证、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护照等身份证明申领信用卡的,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身份证明申领信用卡的,应当认定为“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

3.规定了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定罪处罚标准

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二款规定,窃取、收买或者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的,以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定罪处罚。

《解释》第三条明确,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足以伪造可进行交易的信用卡,或者足以使他人以信用卡持卡人名义进行交易,涉及信用卡1张以上不满5张的,依刑法的规定,以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定罪处罚;涉及信用卡5张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量巨大”,加重处罚。

4.规定了为信用卡申请人制作,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的行为的定罪处罚标准

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按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定罪处罚。本条规定的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犯此罪的,加重处罚。本条规定的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出具的证明文件有重大失实,造成严重后果的,按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定罪处罚。《解释》第四条明确,前文所述人员,为信用卡申请人提供虚假的财产状况、收入、职务等资信证明材料,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刑法规定,分别以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和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定罪处罚。

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以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或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定罪处罚。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按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定罪处罚。《解释》第四条规定,为信用卡申请人制作、提供虚假的财产状况、收入、职务等资信证明材料,涉及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的相关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分别以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和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定罪处罚。

5.明确了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及“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认定问题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信用卡诈骗犯罪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1)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2)使用作废的信用卡;(3)冒用他人信用卡;(4)恶意透支。

《解释》明确,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按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三个标准定罪量刑。对数额的细化区分见表3。

《解释》第五条同时规定,刑法所称“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以下情形:(1)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2)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3)窃取、收买、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信终端等使用;(4)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

6.明确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及相关问题,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了界定,以区别于善意透支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恶意透支数额较大的,按信用卡诈骗罪定罪量刑。《解释》第六条明确,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恶意透支”。《解释》对恶意透支“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的认定标准进行了规定(见表4)。

《解释》规定,恶意透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在公安机关立案后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的,可以从轻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罚。恶意透支数额较大,在公安机关立案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情节显著轻微的,可以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

《解释》同时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1)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2)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无法归还的;(3)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银行催收的;(4)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的;(5)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6)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行为。

7.规定了对使用POS等方法进行信用卡套现,情节严重的行为,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非法经营罪是指未经许可经营专营、专卖物品或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以及从事其他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解释》第七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等方法,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现金,情节严重的,应当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解释》对使用POS等方法进行信用卡套现的情节进行了细分(见表5)。

《解释》同时认定,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上述方式恶意透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

三、《解释》的积极作用

在刑法中有关于信用卡的犯罪的规定,《解释》只是一个将刑法条文明确化、具体化的过程。《解释》旨在加大对相关信用卡犯罪的打击力度,为我国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信用卡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保障。《解释》的公布施行,将对打击伪造信用卡、信用卡诈骗、信用卡套现等信用卡犯罪活动,保障金融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发挥重要的作用,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内容来看,《解释》对信用卡犯罪提供了更明确、更具体的适用法律依据,体现出对信用卡犯罪从严打击的决心。

首先,《解释》明确了相关信用卡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有利于统一司法认定标准。例如,《解释》中多次出现对“数额较大”和“数额巨大”的认定和区分。其次,《解释》对一些定性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例如,对“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进行定性并规定为四种情形。再次,《解释》明确了信用卡诈骗罪的目的要件及对恶意透支的判断,同时明确了进行信用卡套现,情节严重的行为,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最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解释》比较好地解决了利用新技术实施信用卡有关犯罪方面的应对问题。近年来,不法分子频频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进行信用卡犯罪活动。考虑到犯罪手段的新变化,《解释》从两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应对。第一,《解释》第五条把通过窃取、收买、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信终端等使用的行为,作为“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的一种情形。这样就使利用互联网或者手机等方式“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可以按照信用卡诈骗罪来追究刑事责任。第二,《解释》第三条规定了对于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足以使他人以一张信用卡的持卡人名义进行交易的,按照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进行处罚。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规定,《解释》比较好地解决了利用新技术实施信用卡有关犯罪方面的应对问题。

作者:周少晨 来源:《中国信用卡》2010年第1期

责任编辑:郭建敏

篇2:信用卡有关司法解释

【颁布部门】 中国人民银行

【发文字号】 银条法[1997]48号

【颁布时间】 1997-08-20

【实施时间】 1997-08-20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有关条款的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办公室:

你室《关于对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在执行中有关问题的请示》收悉。现对《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有关条款解释如下:

一、对《办法》第43条第五项、第六项规定的解释

(一)第五项规定的内容是:“持卡人身份证或卡片上的照片与持卡人相符”。这项规定强调的是持卡人所持的“身份证或卡片”上的“照片”与持卡人相符。因此,第五项规定中的“相符”应是指“照片”中人的相貌与持卡人的相貌相符。

(二)第六项规定的内容是:“卡片正面的拼音姓名与卡片背面的签名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这项规定强调的是持卡人所持“卡片”上的“拼音姓名”必须与“签名”及持卡人所持的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因此,第六项规定中的“一致”应是指“拼音姓名”必须与“卡片”背面的“签名”所表示的名字及“身份证”上的“姓名”所表示的名字一致。

二、对《办法》第44条第1款的有关规定的解释

根据《办法》第44条第1款的有关规定,特约单位对“超过支付限额的,应向发卡银行索权并填写授权号码,交持卡人签名确认,同时核对其签名与卡片背面签名是否一致”。这里的“一致”应是指持卡人在签购单上的“签名”与“卡片背面”的“签名”的笔迹和所表示的名字必须一致。

篇3:信用卡有关司法解释

目前, 信用卡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的支付工具,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2年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 2011年我国信用卡累计发行量已达2.85亿张, 交易金额达7.56万亿元, 延续了2010年的快速增长, 如图1所示。

自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以来, 我国信用卡产业已经飞速发展了27个年头, 相关金融配套设施逐渐建设完善。但同时, 在信用卡相关定价机制上, 我国还存在不合理的状况。这种不合理的定价机制因我国日渐增多的信用卡纠纷案件而得以体现 (见图2) , 并集中反映在申请人在申请信用卡时所签订的信用卡领用合约。目前, 我国学术界缺少对此领用合约的格式条款的司法案例研究, 同时缺少司法判例的支持, 因此无法全面和科学地分析此问题。

“作为正式社会控制的一种主要形式, 法律影响社会的过程中充满着双向的互动。互动是个动态的过程, 不间断地调整、试错、再调整、再试错, 使各种形式的法律信息往返于主体之间, 使法律现象的规律得以显现自己, 也使法律根据信息反馈得到不断的完善”。本文正是希望借此实证研究探究目前我国信用卡纠纷的现实情况, 以此与我国目前专门规制信用卡的相关规范互动。

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提出理论假设, 并抽取我国司法实践中信用卡纠纷案例, 借助spss软件, 分析研究数据, 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找到我国信用卡合同纠纷的争议焦点。

2 问题假设

2.1 我国信用卡纠纷的数量与我国信用卡发卡量具有正相关性

我国信用卡自2003年普及以来, 信用卡发卡量每年都以80%的速度增长, 尤其在2007年出现了井喷式地增长, 发卡量成为银行业竞争的焦点。随着发卡量的快速增长, 信用卡纠纷案件数量也必将出现相应幅度的激增。

2.2 在我国目前信用卡纠纷案件中, 银行的诉讼请求被支持的概率更高

我国保护信用卡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规范主要是作为部门规章的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和作为银行系统内部规则的《信用卡章程》及《信用卡领用合约》。立法层级低, 配套立法欠缺。因此, 在我国目前信用卡纠纷案件中, 银行的诉讼请求被支持的概率更高。

2.3 我国信用卡纠纷案件的争议焦点集中于全额罚息条款、滞纳金条款、冒用风险分配条款和合同任意变更条款的效力上

目前我国关于信用卡合同纠纷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信用卡领用合约中全额罚息条款、滞纳金条款和合同任意变更条款的效力。在笔者初步判断我国信用卡纠纷案的争议焦点除了集中在以上的三个格式条款效力外, 还大量存在于信用卡冒用以及有关信用卡债务主体纠纷, 其中债务主体纠纷并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希望通过此假设, 能够找到研究的重点。

3 实证分析

3.1 样本选取

针对本文问题假设中三个不同的假设问题, 基于北大法宝, 对信用卡有关案例进行筛选, 筛选方法如下。

针对假设一:截至2013年3月6日, 在北大法宝的高级搜索选项中, 选择案例标题搜索“信用卡纠纷”, 得到民商经济类案例20788起。再根据高级搜索中的时间选项, 选择需要的2002年到2012年的纠纷数量。

针对假设二、三:截至2013年3月6日, 在北大法宝的高级搜索选项中, 选择案例标题搜索“信用卡纠纷”, 得到民商经济类案例20788起, 为排除部分当事人一方未作任何辩护的案例以使得结果更具典型性, 进一步在全文搜索中输入“辩称”, 得到案例532起, 接着再加入“合约”, 共得到记载案例403起。针对这403起, 经初步分析, 排除了1起双方当事人中没有银行的案例, 1起一审与二审与再审案例分别录入的案件, 共得到有效案例401起。

3.2 数据分析

假设一的数据分析:我们选取2002年到2010年的信用卡纠纷数据和信用卡发量数据, 将数据输入SPSS软件, 做了散点图 (见图3) 。

从散点图可以粗略的看到发卡数量和纠纷数量存在相关性, 初步符合文中的假设, 为了进一步严谨地验证假设, 用spss软件做了相关分析, 检验结果如下。

经过分析, 得知纠纷数量和发卡数量在0.0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相关。

假设二数据分析:针对401起有效案例数据, 本文建立了相应的分类标准 (见表3) 。

其中终审结果分为: (1) 银行诉讼请求得到支持 (包括部分诉讼请求得到支持) ; (2) 银行的诉讼请求被全部驳回; (3) 双方和解。

本文对401起案件逐一分析, 最终得到数据: (1) 银行诉讼请求得到支持396起; (2) 银行的诉讼请求被全部驳回1起; (3) 双方和解4起。

通过spss软件分析, 我们发现银行诉讼请求得到支持占此类案件的98.75%, 银行的诉讼请求被全部驳回占0.25%, 和解所占比例为1%。

假设三数据分析:针对401起有效案例数据, 本文建立了相应的分类标准 (见表4) 。

其中争议焦点可分为: (1) 全额罚息条款; (2) 滞纳金条款; (3) 冒用风险分配条款; (4) 合同任意变更权条款; (5) 信用卡债务主体纠纷; (6) 其他 (选项可多选) 。其中选项1为全额罚息条款;选项2为滞纳金条款因数量原因进行合并, 选择1或者2或者1与2都选归并为一类。

最终得到结果:争议焦点属于全额罚息、滞纳金条款的共有331起案例, 属于冒用风险分配纠纷的为35起, 属于信用卡债务主体纠纷的共有17起, 属于合同任意变更权条款的共有1起, 其他情况17起 (见图4) 。

4 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对之前所提出的三个理论假所得到的数据分别说明。

针对假设一, 我们发现信用卡发卡量与信用卡纠纷数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从2002年开始, 发卡数量呈井喷式增长, 而我国却并没有比较完善的保护信用卡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制度, 因此纠纷数量也在大幅增长。但是, 自2010年起, 我国银行业逐步放弃粗放式的发展战略, 转而开始采用集约式的发展方式, 信用卡市场份额居前三位的同时也是消费者服务满意度最高的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纷纷推行余额计息和容差全额计息制度。因此, 相关纠纷案件数量有轻微下降的趋势。

针对假设二, 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在我国目前信用卡纠纷案件中, 一审案件中当事人间存在银行, 且非银行当事人提出辩护的情况下, 当事人双方对申请信用卡签订的领用合约存在争议时, 银行的诉讼请求被支持的概率更高, 这说明我国银行在纠纷解决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 在信用卡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 有必要立足“消费者主权理论”, 从保护信用卡消费者权益出发, 为完善我国信用卡制度的相关立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针对假设三, 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信用卡纠纷案件的争议焦点有全额罚息条款、滞纳金条款、冒用风险分配条款以及相关信用卡债务人主体纠纷。与假设不同的是, 合同任意变更条款并没有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得到明显的体现。而与假设相同的是, 领用合约中的全额罚息条款与滞纳金条款在有关信用卡纠纷案例中的比重极高。

5 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发现目前我国信用卡纠纷案件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全额罚息条款与滞纳金条款。因此, 我们的对策与建议主要集中在对这两条条款的修改与建议上。

首先, 针对全额罚息条款, 虽然我国新公布的《中国银行卡行业自律公约》规定了“容时容差”机制, 但实际上为了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除了一方面需要督促银行履行对消费者在还款通知上的义务, 更需要完全废除全额罚息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减少相关纠纷案件数量。

此外, 针对滞纳金条款, 取消《银行卡业务管理》第二十二条关于按5%比例收取滞纳金的规定, 违约金由银行与消费者自由协商, 以此使银行间公平竞争, 同时一旦出现违约责任, 直接通过我国《合同法》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白建军.论法律实证分析[J].中国法学, 2000 (8) .

[2]SPSS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 , “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

篇4:信用卡有关司法解释

关键词:恶意透支 非法占有目的 催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业务日趋活跃,信用卡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信用卡诈骗犯罪也呈上升趋势,其中,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又是信用卡诈骗犯罪中最常见的类型,在司法实践中,办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时常存在法律适用上的分歧,争议性问题较多。本文从实务的视角,分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相关问题。

一、“恶意透支”的理解

一般而言,信用卡具有透支功能,是发卡银行对持卡人的信用授权,在信用卡账户中资金不足或者没有资金时,持卡人仍然可以使用该卡进行取现和消费。信用卡透支实质上是银行向持卡人提供的消费信贷,允许持卡人在资金不足时可以先行消费,以后再按照规定进行还款。正常的信用卡透支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也是法律和银行规定所允许的。无论是正常的信用卡透支,还是恶意的信用卡透支,银行无法进行事前或同步审查,都只能是事先授权,从而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关于刑法意义上的“恶意透支”,主要依据是《刑法》第196条第2款的规定,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根据这一规定,构成刑法意义上的恶意透支须同时具备两个要件: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和客观上的不当透支行为。正常透支与恶意透支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不同,虽然客观表现上都是透支,但后者在主观上是为了非法占有透支款,通俗的说就是在透支的时候根本就没打算还;而正常的透支行为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愿意归还透支款和相应的利息。因此,恶意透支的行为在客观上往往表现为超过期限不还款、逃避还款,甚至是以潜逃的方式来躲避债务。在司法实践中,要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恶意透支的主观故意,往往并不是直观明了的,经常产生认识分歧,进而导致法律适用争议。

二、主观要件的理解与认定

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认定恶意透支的前提,目前,对于主观故意认定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6条第2款,该条款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196条第2款规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一)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二)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无法归还的;(三)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银行催收的;(四)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的;(五)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六)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行为。其中,前三项为司法实践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也是容易出现争议和分歧的类型,第(四)、(五)在实践中相对较为少见,一般会有比较明确的客观证据能够证明,在把握上相对要容易一些。本文着重探讨前三种类型。

(一)明知没有还款能力大量透支的情形

司法实践中此情形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认识分歧的。之所以容易引起分歧,主要原因在于“明和没有还款能力”主观心态的认定。在办理此类案件时,审查案件一定要结合主客观证据综合判断,不能简单的采信其辩解。

[案例一]犯罪嫌疑人肖某在B区、Y区等地多处经营建材生意,并承接修路工程,2011年先后在中国银行办理了2张信用卡,并使用该信用卡进行透支,用于日常生活和经营周转。在前期肖还按期还款,但后来就没有按期还款,到2013年底,肖某共欠款20多万元,经银行多次催收,肖某以各种理由拖延不还。在办理此案过程中,肖某对欠款未还的事实供认不讳,但认为自己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其辩解理由主要有:一是其大量透支的资金主要用于生意上的周转,透支时经营的业务仍然存在,计划用收益来还款;二是其名下还有4处房产可保证还款;三是办卡后2年左右时间内都是按期还款,后来没有按期还款是因为生意亏本,没有预期收益;四是还款期间主动多次联系银行要求放宽还款期限。因此,肖某认为其主观上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但经过补充侦查,发现肖某经营的建材门市部长期拖欠货款,入不敷出;其名下4套房产均已出售或者抵押,肖某总计收入360万元,却在银行有400万元的贷款,另外还有320万元的民间借贷,在肖某进行透支时,其共计负债700多万元。因此,肖某在负债累累、预期收益可能性很低的情况下仍然大量透支,就其行为本质而言,就是司法解释中规定的明知自己不具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故应当认定肖某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其行为属恶意透支。最终该案件经过法院审判,认定肖某在明知没有还款能力的情况下透支,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与此相反,如果行为人在透支当时经济状况良好,或者经营正常,具有合理的可期待收入,但由于客观经济状况恶化,导致无力还款的,在认定其主观意图时应当谨慎,由于行为人在主观上没有预见自己未来会无力还款,且透支当时具有还款能力,那么一般不宜认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案例二]犯罪嫌疑人郑某在办理信用卡时经营一家皮鞋厂,平常每月有一、两万元的稳定收益,办卡后使用该卡用于购买材料及发放工人工资,前期也能正常还款。后因经济形势不好工厂倒闭,且在此期间郑某发生交通事故赔偿他人近3万元,案发时有9万元的透支欠款。郑某辩称自己经营状况恶化,加之车祸赔偿3万元,才导致无法还款,其打算在获得征地款后一并偿还。经审查,郑某辩解内容属实,其主观上不能预见自己无力偿还透支款,车祸意外加重了经济负担,但郑某有还款的规划,故认定其主观上非法占有的证据不足。

(二)肆意挥霍透支资金的情形

关于肆意挥霍的含义,由于没有司法解释,按学界一般理解,用透支资金进行与自己经济能力不相符的消费活动,即可认定为肆意挥霍。司法实践中认定肆意挥霍透支资金的关键点就是行为人是否进行了远超过自己经济收入的花费而导致无法按期归还欠款。

[案例三]犯罪嫌疑人胡某离异后独自抚养儿子,工资月收入3000元,租房费用每月1200元,贷款买车每月需要还款1000元,无固定资产及存款。后胡某因交女友需要用钱,便到银行办理了一张信用卡进行透支消费。为讨女友欢心,胡某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消费了2万多元,最后欠款2万多元无法归还。在判断胡某在透支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应当结合胡某的收入及资产状况。胡某在工资收入不高,家庭开支较重,没有其他收入和资产的情况下,为了面子进行超过经济能力的高档消费,可以认定为肆意挥霍透支款。

(三)逃避银行催收的情形

在负有银行欠款的情况下,逃匿和改变联系方式,从常情常理来看,其目的就是为了逃避还款。但在司法实务认定逃匿、改变联系方式等情形时,应与正常的因工作变动、迁居、旅游等目的而离开本地、更换电话号码的情形相区分。办案时要结合客观证据综合判断,重点审查行为人的辩解是否符合常理,是否有其他证据相互印证。

[案例四]犯罪嫌疑人王某、刘某系夫妻关系,两人均在银行办理了信用卡,2年后两人离开原居住地到广州打工,此时两人卡上均有1万多元的透支款没有归还。离开原居住地后,两人的手机号码更换,没有告知银行,银行通过寄信函到两人原居住地的方式进行多次催款。案发后,嫌疑人表示自己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虽然规定更换电话号码要告知银行,但没有重视;离开原居住地是为了打工,更换电话号码也是为了便于在广州使用,并非是为了逃避还款;打工期间没有收到银行催收通知,且打工也是为了挣钱用于生活,并归还银行欠款。经审查,两人的辩解内容属实,是符合常理的,在无其他证据证明两人主观上具有逃避银行催收的情况下,宜作出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判断,即不宜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三、恶意透支中的时间、数额和催收要件

(一)准确把握三个月的时间条件

持卡人超过规定的限额或规定的期限透支,这是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客观要件。超过规定限额,是指超过信用卡章程规定或持卡人与银行之间的协议所约定的透支额度。超过规定期限,则是指超过信用卡章程规定或持卡人与银行之间的协议约定的期限。根据《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46条规定,准贷记卡透支期限最长为60天,而发卡行一般规定为一个月。期限是针对限额内的透支而言,在规定的限额内透支,允许有一段透支期限,而超过规定的限额透支,则不能允许。透支超过限额,或者未超过限额但超过期限,二者只要具备其一即可。

结合司法解释中关于恶意透支期限的规定,即经银行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然不归还的为恶意透支,这里三个月的期限大于银行允许的最长期限60天,因此办理这类案件时应当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经过银行两次催收后,再经过三个月仍未归还透支款的,才能认定达到恶意透支的时间条件。针对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把握两个时间节点:一是行为人最后一次还款时间,此后的催收才能作为计算三个月期限的起点。银行的催收有很多种,有的是正常情况下的例行催收,即使正常透支也有可能进行提醒性质的催收。然而,认定信用卡诈骗犯罪中的催收,应当是在行为人最后一次还款之后,银行发现该持卡人此后再未有过还款行为,而向持卡人发出的催收通知。如果银行进行了两次以上催收,那么可以自最后一次还款后的第二次催收作为三个月的起算点。例如,犯罪嫌疑人刘某办理信用卡并使用,于7月1日最后一次还款2000元后再未还款,此后继续使用该卡,到8月1日欠款已达3万元。银行于8月30日、9月10日、9月20日、10月1日进行了4次催收,那么就可以从9月10日开始起算三个月的期限,到12月10日以后即可视为超过三个月。二是要把握好公安机关立案时间,公安机关立案时间应当是在三个月以后,如果未满三个月,还未达到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那么公安机关的立案程序就有违法之嫌。

(二)准确把握透支的数额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54条第2款规定,恶意透支,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即达到立案标准。两高《解释》第6条第4款规定,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指在第一款规定的条件下持卡人拒不归还的数额或者尚未归还的数额,但不包括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司法解释仅明确排除了复利、滞纳金、手续费这三项,那么一般利息是否应当计入犯罪的金额,实践中存在争议。在恶意透支的信用卡诈骗罪中,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是银行的本金,利息作为银行的可期待利息,并非是行为人通过信用卡诈骗所得。在现实中,银行所使用的软件系统往往未准确区分复利和一般利息,有的银行则存在重复计算利息的情况。如果行为人只是欠银行透支款一万元,经过两三年则可能变成三、四万元,更严重的是,行为人所欠本金不足一万元的,经过重复计算利息,则很可能超过一万元,此时就面临着罪与非罪的问题。从司法解释的表述来看,两高的倾向是只计算本金,虽然没有明确说排除一般的利息,但从表述上可以推测出立法本意是只计算本金,如果将利息也计算在内,则有违公平正义。

此外,在计算透支数额时还应当注意另外一个问题,即对银行提供的书证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可盲目采信。目前,各大银行均有较为成熟的软件系统,可随时提供持卡人交易清单以及透支情况,包括透支本金和利息、手续费等。一般情况下,银行的数据是准确的,但也不能盲目相信,在审查过程中需要特别审核交易明细,例如有的明细中出现同一时间两次同样金额的消费,而犯罪嫌疑人可能自己也记不清楚是否进行了两次消费,如果银行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那么就应当将其中一笔消费金额作为疑点来审查。有的案件中,银行所主张的透支欠款构成十分复杂,如果银行不能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构成,那么就应当通过专门的鉴定、审计部门来确定金额,防止重复计算。

(三)“两次催收”的认定

篇5:关于信用卡诈骗的司法解释

(2009年12月16日实施)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9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5次会议、2009年11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已于2009年10月1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5次会议、2009年11月12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2月16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二OO九年十二月三日 为依法惩治妨害信用卡管理犯罪活动,维护信用卡管理秩序和持卡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现就办理这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 第一条 复制他人信用卡、将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写入磁条介质、芯片或者以其他方法伪造信用卡1张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的“伪造信用           卡”,以伪造金融票证罪定罪处罚。伪造空白信用卡10张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的“伪造信用卡”,以伪造金融票证罪定罪处罚。

伪造信用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的“情节严重”:(一)伪造信用卡5张以上不满25张的;(二)伪造的信用卡内存款余额、透支额度单独或者合计数额在2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三)伪造空白信用卡50张以上不满250张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伪造信用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一)伪造信用卡25张以上的;(二)伪造的信用卡内存款余额、透支额度单独或者合计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三)伪造空白信用卡250张以上的;(四)其他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本条所称“信用卡内存款余额、透支额度”,以信用卡被伪造后发卡行记录的最高存款余额、可透支额度计算。

 第二条 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10张以上不满100张的,应当认定为刑法      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数量较大”;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5张以上不满50张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数量较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数量巨大”:(一)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而持有、运输10张以上的;(二)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100张以上的;(三)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50张以上的;(四)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10张以上的;(五)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10张以上的。违背他人意愿,使用其居民身份证、军官证、士兵证、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护照等身份证明申领信用卡的,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身份证明申领信用卡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

 第三条 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足以伪造可进行交易的信用卡,或者足以使他人以信用卡持卡人名义进行交易,涉及信用卡1张以上不满5张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二款的规定,以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定罪处罚;涉及信用卡5张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数量巨大”。

 第四条 为信用卡申请人制作、提供虚假的财产状况、收入、职务等资信证明材料,涉及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或者涉及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的规定,分别以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和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定罪处罚。

 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或其人员,为信用卡申请人提供虚假的财产状况、收入、职务等资信证明材料,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的规定,分别以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和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定罪处罚。

 第六条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一)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二)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无法归还的;(三)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银行催收的;(四)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的;(五)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六)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行为。 恶意透支,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

 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指在第一款规定的条件下持卡人拒不归还的数额或者尚未归还的数额。不包括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 恶意透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在公安机关立案后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的,可以从轻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罚。恶意透支数额较大,在公安机关立案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情节显著轻微的,可以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

 第七条 违反国家规定,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S机)等方法,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现金,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实施前款行为,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资金20万元以上逾期未还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严重”;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资金100万元以上逾期未还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上述方式恶意透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

篇6:信用卡有关司法解释

关于信用卡犯罪“法律解释”的解读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正式发布《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

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解释》),旨在加大对相关信用卡犯罪的打击力度,统一司法认定标准,规范执法行为。

篇7:信用卡有关问答

问:

用信用卡消费的注意事项很多,有哪些小技巧可以让用卡更顺畅? 答:

使用信用卡不同于普通的借记卡,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 一、一拿到信用卡立即签署姓名,将信用卡随时携带或妥善收藏,定时查看信用卡持有情况,切勿让他人使用自己的信用卡,以保证信用卡安全。

二、确保每次交易完毕时取回自己的信用卡,在签购单上签名前确认交易币种(如人民币、港币、美元等),仔细对照月账单和交易收据。在丢弃旧的账单或是信用额度提升信息时将其撕碎。

三、牢记信用卡的到期还款日,因为超过这个期限所有透支款项将产生利息,所以请查询帐单,并及时还款。您也可以设置自动关联还款,避免一时疏忽而产生利息。

四、尽量避免按照最低还款额还款,而采用全额还款;尽量避免使用信用卡提取现金,而使用借记卡提现。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循环利息导致的费用。

五、牢记银行联系电话,一旦信用卡丢失立刻联系银行挂失。如何正确认识银行卡的密码?

问:

银行卡都有哪些密码?这些密码有什么功能?

答:

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对发行的银行卡设置了多种密码,包括:初始密码、查询密码、交易密码、预借现金密码、网上交易密码等。各种密码的含义和功能如下:

初始密码——指发卡机构系统自动生成的,并通过“密码信封”邮寄给信用卡持卡人的密码。持卡人可以通过电话银行、自助设备、网上银行等渠道把它修改成方便持卡人记忆的密码。

查询密码——这是为已申请了电话银行功能的持卡人而设置的密码功能,在进行电话查询或其他功能时使用。电话银行查询密码不能用于交易。

交易密码——指持卡人通过POS机刷卡消费时或在ATM上进行各项交易操作时使用的密码,一般情况下,信用卡通过POS机刷卡消费时不需要使用交易密码,但有些银行可以提供设定“凭密码交易”的服务。

预借现金密码——指持卡人通过信用卡“预借现金”时使用的密码,一般信用卡的预借现金密码与交易密码是同一个。

网上交易密码——指持卡人通过银行卡在网上交易时可能用到的密码。

应该怎样保管银行卡密码?

问:

听说密码泄漏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应该怎样保管银行卡密码才能保证安全、稳妥呢?

答:

首先应牢记,任何人(包括银行工作人员)都无权询问您的个人密码。

领卡时,要仔细检查密码信封有无破损,如信封被打开过则立即要求调换,在领卡后立即修改密码。

不要将密码信封与银行卡放在一起,更不可随处记写密码。

设置密码应选择不易被破译的数字,并且应经常更换。

信用卡里多存钱,会产生利息吗?

问:

如果我在信用卡里多存钱,会和存在存折里一样产生利息吗?

答:

信用卡的特点是“先消费,后还款”,不需要像借记卡、储蓄账户那样向帐户内提前存入资金,因此通常情况下,信用卡账户内多存入的资金是不产生利息的。

如果您的信用卡内存有多余的资金,可以通过银行柜台、ATM机、转帐等方式取出,但取款时需要根据发卡银行的规定支付相应的手续费。因此建议将多余的资金暂放在信用卡内,以冲抵下一次信用卡的透支款项。

建议您通过存折或者拥有理财功能的借记卡存款,用信用卡刷卡消费,这样,这样即能获得利息,又能享受到很多信用卡专享的刷卡优惠。怎样使用信用卡享受的免息期最长?

问:

听说免息期的使用有一定技巧,能讲解一下吗?

答:

信用卡可以透支免息消费,大多数银行的信用卡免息期在20天到50天之间,也有部分银行信用卡的免息期在25天到56天之间。这大约30天的时间差值得好好琢磨,下面举个例子向您说明这其中的技巧。

例如,某银行3月20日发出账单,免息还款期限为此后20天内,即最后期限为4月9日。在账单日次日,即3月21日这天刷卡消费最合算,因为这次消费要到4月20日才并计入账单。以此类推,最后还款日期为5月9日。这样才充分利用了50天的免息还款期限。

信用卡持卡人需要缴纳哪些费用?

问:

我想办理一张信用卡,听说信用卡有不少收费项目,是否能介绍一下?

答:

您在申请信用卡之前需要了解的收费项目如下:

年费:信用卡年费分为主卡年费和副卡年费两种,分别指持卡人因使用信用卡主卡、副卡而需要每年向发卡银行交付的费用金额,年费通常会随着信用卡级别的升高而提高,具体金额由发卡银行规定。为吸引持卡人办卡,部分银行设置了减免年费的条件。

超限费:持卡人使用超过发卡机构批准的信用额度,若在账户超限日(即发卡机构对该笔交易金额的记账日)营业终了前仍未偿还超出限额的部分,即构成超限,应对超额部分按5%支付超限费。持卡人申请临时调高的信用额度,在有效期内使用调整后的额度不算超限,到期后,信用额度将自动恢复为原来的信用额度。如在临时调额期限终止日前仍未偿还超过原信用额度部分,发卡银行将在超限日(即调额期限终止日的次日)按超额部分的5%收取超限费。

取现手续费:指使用信用卡提取现金时所要收取的手续费,分境内取现、境外取现、同城取现、异地取现等多种情况。目前各大银行的取现手续费费率不一,通常在0.5%--3%之间,部分银行有最低限额和最高限额的限定。如果持卡人需要得知所使用的信用卡在取现方面的收费标准,建议咨询发卡银行。

重制密码函手续费:指由于持卡人忘记密码,或者密码函已损坏等原因,需要发卡银行重新设置密码,补发密码函收取的费用。

补制对账单手续费:指持卡人由于某些原因需要发卡银行再提供一份对账单时,需向发卡银行缴纳的费用。部分银行对补制对账单有一定的免费情况,通常是最近3个月或最近2个月的对账单可以免费。也有一些金卡或白金卡等,可以没有时间限制。

挂失手续费:指持卡人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信用卡丢失,在向发卡银行挂失时需交纳的费用。

滞纳金:在信用卡到期还款日时,如果持卡人实际还款的金额低于最低还款额,那么持卡人需要向发卡银行支付滞纳金。滞纳金的比例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为最低还款额未还部分的5%。通常情况下各银行都有滞纳金最低收费标准,如果持卡人想了解自己的信用卡滞纳金收费标准,请咨询发卡银行。

调阅签账单手续费:签账单是持卡人在刷卡消费时,签字确认的单据。如果由于对当时的消费情况发生疑问,需要调查自己当时的签字确认的单据,发卡机构收取持卡人调阅签账单时需收取费用,即调阅签账单手续费。签账单分为国内正本、国内副本、国外正本、国外副本,调阅这几种签账单的收费往往有所不同。国内正本即在国内消费时所签的原版的签账单,国内副本即在国内消费时所签的原版的签账单的复印件,国外正本即在国外消费时所签的原版的签账单,国外副本即在国外消费时所签的原版的签账单的复印件。

溢缴款领回手续费:所谓溢缴款是指持卡人还款时多缴的资金或存放在信用卡账户内的资金,取出溢缴款需支付一定金额的费用,即溢缴款领回手续费。

损坏换卡手续费:指在信用卡出现损坏而不能使用的情况下,需要更换新卡时,收取的手续费。

短信服务费:指发卡银行以短信的形式给予持卡人的一些提示(例如刷卡消费、收到汇款通知、扣款失败通知)等所收取的服务费用。信用卡应还款额和最低还款额有何区别?

问:

我收到的信用卡对账单上包括应还款额和最低还款额,这两者有什么区别?我应该选择缴纳应还款额还是最低还款额?

答:

应还款额是指您在上一期账单期内透支消费的全款金额;最低还款额是指发卡银行允许您在最后还款日前归还的最低金额。需要指出的是,若您选择最低还款额还款,则不享受免息还款期的待遇,需要向发卡银行支付当期账单所有交易的透支利息,通常情况下是0.05%/天。您可根据自身财务状况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还款,如果您经济状况允许,建议全额缴纳应还款额,以减少利息支出。

最低还款额的计算通常为:

最低还款额=刷卡消费的10%+预借现金的10%+上期最低还款额未还部分的100%+费用和利息的100%

以上计算方法仅供参考,以发卡银行规定为准。

怎样才能享受信用卡的免息待遇?

问:

我最近申请了一张信用卡,听人介绍说,信用卡最重要的使用技巧是充分享受信用卡的免息待遇,减少利息支出,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答:

按照相关规定,信用卡持卡人非现金交易享受银行记账日起至还款日之间免息还款期待遇。也就是说,您在到期还款日前偿还所有透支使用的银行款项,可享受免息还款期待遇,在到期还款日前未全部偿还透支使用的银行款项,则不能享受免息还款期待遇,应当支付使用该款项的透支利息,所以计算银行记账日和还款日是享受免息的关键。

您结账后的第二天为银行“记账日”,银行的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为“结帐日”,由结帐日和信用卡免息期的下限可以推算还款日。例如,如果某银行信用卡免息期为20-50天,则您可记住银行结帐日,往后推算20天就是还款日。只要在还款日之前按期偿还全部欠款就可以享受免息待遇。

信用卡都有哪些还款方式?

问:

我刚刚办理了一张信用卡,想知道还款有哪些方式?

答:

目前,信用卡还款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到银行营业网点柜台还款。

二、通过银联网站信用卡跨行还款功能还款。只要通过借记卡和信用卡实名验证,确认为同名卡,就可发起跨行还款,还款过程中不收取费用。

三、网上银行转帐还款。即通过本行或者其他银行的网上银行进行转帐还款。通过其他银行的网上银行还款可能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

四、与借记卡关联还款。您可以在同一家发卡银行开立一个储蓄结算账户或是借记卡账户,通过签订协议与信用卡关联起来,发卡银行将于信用卡到期还款日从关联账户中扣收相应的款项,用于归还信用卡账户欠款。

五、电话银行还款。如果发卡银行开通了电话银行业务,您可以通过电话操作完成信用卡还款,只要拨打客服电话,按提示语音操作即可。

六、使用拉卡啦便利渠道还款。通过拉卡啦提供的便利渠道,您可以用银联借记卡为信用卡还款,而且还款过程没有手续费。

七、使用ATM(自动取款机)和CDM(自动存款机)还款。您可以通过屏幕上的提示画面完成信用卡还款操作。

八、通过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进行柜面跨行转账还款。

怎样办理信用卡与借记卡关联自动还款?

问:

听说信用卡与借记卡关联自动还款是一种方便的还款方式,我正在考虑要不要去办理,能否向我介绍一下?

答:

信用卡与借记卡关联自动还款就是信用卡持卡人在同一家发卡银行开立一个储蓄结算账户或是借记卡账户,通过签订协议与信用卡关联起来,发卡银行将于信用卡到期还款日从关联账户中扣收相应的款项,用于归还信用卡账户欠款。

借记卡关联自动还款是目前最方便的还款方式之一,这个方法特别适合工资卡(通常为借记卡)、信用卡同属于一家发卡银行的情况。比如,如果持卡人的工资卡是民生银行 的,又同时拥有民生银行的信用卡,则可以将两张卡关联,在信用卡到期还款日前民生银行会自动从工资卡中扣款为信用卡还款。

篇8:浅谈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司法认定

关键词:妨害信用卡管理,信用卡,身份证明

一、“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而持有、运输的,或者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数量较大的”行为认定

(一)关于“伪造”

在刑法规定的伪造型犯罪中,大都对变造行为单独做了规定,如伪造货币罪,变造货币罪,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等。而在信用卡犯罪中只规定了伪造行为,有学者认为这是立法疏漏,并建议在之后立法中加入变造信用卡行为的相关规定。笔者不同意此种观点。伪造信用卡是在完全虚假的基础上,仿照信用卡的质地、外观、磁条密码等制造出信用卡;变造是在真实信用卡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一般是在过期卡、废弃卡、盗窃卡等各种信息完整的真实信用卡上修改关键要素,如重新压印卡号、有效期和姓名,甚至对信用卡磁条重新写磁;或者是对非法获取的发卡银行的空白信用卡进行凸印、写磁而制成的信用卡[1]。由此看出,这种变造的行为也如同伪造行为一样必须通过压印或写磁等过程录入虚假信息才能完成,因此笔者认为变造的信用卡其实质就是伪造的信用卡。

(二)关于“持有”

刑法中持有型犯罪出现多次,虽然多数学者对持有并不是一个独立于作为和不作为之外的行为方式已形成统一意见。但对于“持有”的内涵仍存在很多不同意见,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行为人与对象是否需要具有密切的空间关系,例如当行为人将信用卡交由不知情的第三人保管,并不自己占有,即密切关系不存在于行为人与对象之间时,持有是否成立?二是行为人对对象的持有是否需要证明时间上的延续性?

笔者认为,持有的成立既不需要行为人与对象具有密切的空间关系,也不需要证明持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只要行为人在事实上或法律上能对物进行控制和支配就已足够[2]。时空关系仅是行为人与对象之间关系的客观形式,并不影响行为人对对象的实际支配关系;其次,若以空间的密切关系和时间的延续性作为认定持有的根据,实践中难以达到法律规制的预期效果。如在即时抓获和行为人与伪造信用卡相分离情形下,强行要求时间上的延续性和空间上的密切关系,显然将影响定罪,难以实现刑法保护目的。

二“、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的”行为认定

(一)关于“非法持有”

根据信用卡管理制度,信用卡仅限本人合法使用,禁止出售、购买或者提供给他人使用。本罪中的非法持有应当理解为持有行为不具有合法根据,其非法性体现在持有行为本身,即这种持有并没有他人授权、委托、无因管理等合法根据[3]。因此基于授权而持有他人信用卡的行为不属于非法持有,不能认定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所以,“非法持有”信用卡是指未经信用卡合法持有人许可、追认或者其他法律允许而持有该信用卡的行为。

(二)关于“他人信用卡”

本罪中“他人信用卡”是否仅限于他人真实有效的信用卡?有学者认为,“他人的信用卡”除包括他人真实有效的信用卡外,还包括伪造卡、空白卡,废卡。笔者不赞同此观点。分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规定的内容,可以得出此处“他人信用卡”应当是他人真实有效的信用卡,因为如果持有的是伪造卡或空白卡则可以按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第1 项的规定来处理。但在行为人产生认识错误而将他人的伪造卡、空白卡或废卡当做他人真实有效的信用卡持有时,应当认定为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按照本项规定来处理。另外,对于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笔者认为,其应当属于他人真实有效的信用卡。因为此类信用卡虽是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但它是由发卡机构合法发行的并且同样能够正常使用,与其他真实有效的信用卡并无差异。

三、“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行为认定

刑法修正案(五)将使用虚假身份骗领信用卡的行为规定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行为方式之一,是将预备行为以立法的方式提升为实行行为。骗领信用卡行为本来是信用卡诈骗的准备行为,即为信用卡诈骗准备犯罪工具。立法之所以将骗领信用卡行为规定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实行行为之一,是因为骗领信用卡之后与利用信用卡实施诈骗活动只有一步之遥,对信用卡管理秩序和银行资金安全形成了巨大的现实威胁,对这一行为进行单独刑罚规制是十分必要的。

在认定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行为时,涉及到“虚假的身份证明”问题。对于“身份证明”的内涵,理论界争议颇多。有学者认为,对申领信用卡所需的“身份证明”不能作狭义的理解,身份证明应该是依照信用卡管理规定和信用卡发行人所要求提供的与证明个人身份相关的全部材料,除居民身份证、户口簿、现役军官证、境外居民护照等材料外,还应包括其他资信证明材料或相关的担保材料[4]。还有学者认为,“身份证明”,就是指居民身份证、户口薄、现役军官证、境外居民护照等能够证明特定主体身份的证件材料。只要行为人提供的身份证明不能够确认其身份的,就可认定为身份证明“虚假”;如果行为人提供的身份证明是真实的,只是在财产证明、个人收入等方面进行夸大,向发卡机构提供不实信息,以获取较高的信用卡授信额度,不属于“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不构成犯罪[5]。

笔者倾向于对身份证明作狭义理解,即身份证明只包括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军官证、护照等表明特定主体身份的证件。原因在于:从立法目的来看,在刑法条文中确立使用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行为主要是为了更进一步防治利用信用卡诈骗的行为。身份证、户口薄、护照等是最主要的证明居民身份的证件,足以证明申请人的真实身份。如果申请人在办理信用卡时使用伪造的、虚假的身份证、户口薄等证件,当持卡人用尽授信额度逾期拒不还款时,银行很难追踪到申请人,申请人逃之夭夭后,银行损失无法挽回,足以说明申请人具有信用卡诈骗的企图。相反,如果申请人在办理信用卡时使用的是真实身份证等身份证明文件,只是为了获取较大授信额度而提供虚假的收入证明、财产证明或者伪造担保材料,不具有信用卡诈骗的意图,在刷卡消费后财力不足难以还款时,银行基于真实的身份证件可以追踪到申请人,并通过民事措施追回损失。

由此可以看出,行为人使用虚假的资信证明或担保材料骗领信用卡与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在主观动机上具有本质区别,因此,在本罪中应当认定和处罚通过伪造的身份证等虚假的身份证明材料骗领信用卡的行为,而对于通过虚假的资信证明材料或担保材料而骗领信用卡的行为不应在本罪中进行规制。

四、“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行为认定

信用卡严禁出售、购买或者提供给他人使用,这既是中国信用卡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国际社会在信用卡管理中的通行做法,而出售、购买或者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则更是为法律所禁止[6]。如果放纵上述行为将会导致伪造的信用卡和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在社会上蔓延、泛滥,严重危及银行业资金安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

对于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行为的主观方面,行为人需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才可构成此罪。出售、购买的本质在于有偿转让、取得物的所有权,提供、接受是指将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无偿转让他人或从他人取得。因此,对“持有方”及其相对方,无论是有偿还是无偿,仅需其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而仍交付转让他人或从他人取得即成立本罪[7]。

上一篇:冷漠作文700字下一篇:金缕衣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