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的城市

2024-05-20

破产的城市(精选八篇)

破产的城市 篇1

(一) 城市发展过度依赖汽车产业

底特律之所以被称之为“汽车之城”, 是因为多家汽车业巨头将总部设在此处。底特律由盛至衰的过程折射的是汽车产业成长、发展和走向衰亡的过程。美国生产的汽车, 曾经畅销全球, 市场份额巨大, 但由于现在很多新兴国家的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 渐有赶超美国之势, 使美国的汽车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汽车业既没有新兴国家的低价劳动力优势, 又没有低端市场, 可拓展空间狭小。而当时的底特律执政者未能及时发展多元化产业, 致使产业结构过于单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限制了潜在客户的购买能力, 导致汽车业三大巨头的销售量在2009年一年内减少了33%~45%。2009年, 克莱斯勒和通用相继宣布破产, 三大汽车公司裁员高达14万人。许多公司和民众选择撤离底特律, 最终导致城市破产。

在我国, 近年来各地GDP增长迅速, 地方政府要么依赖房地产和产能过剩的光伏产业, 要么依赖钢铁、水泥等低端制造业, 而忽视了现代服务业、中高端制造业的多元化发展, 造成经济增长结构过于单一。我国的地方政府由于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多样化进展缓慢, 这就为今后发生类似底特律市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二) 盲目城镇化造就“鬼城”

如今底特律市由先前的“汽车之城”变为现在的“鬼城”, 已经缺乏对本地和外来居民足够的吸引力, 留下大量荒芜破败的建筑。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底特律经济雪上加霜, 房产泡沫破裂, 汽车销量、工资水平和企业的偿债能力不断下降, 三大汽车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或重组, 企业大量裁员, 造成失业率和犯罪率骤升, 有60%的人口从底特律迁出, “鬼城”应运而生。

纵观我国, 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很多人认为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 内需得以启动, 届时能够带动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但笔者认为, 城镇化主要是人的城镇化, 而不是建了多少商品房就算是城镇化。如果一个城市缺乏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流出人口大于流入人口, 那么建造的大量商品房将被闲置, 长期下去也将出现底特律式的“鬼城”。

(三) 地方政府负债过高

底特律市这次申请破产保护主要是因为其高达180亿的负债无力偿还所致。底特律政府的高负债最主要是在于养老支出, 占一半以上, 养老支出是财政支出最持续的挑战。此外, 债务的累积成本是财政支出的又一重大负担, 底特律政府运行费用从2008财年的10.25亿美元降至2013财年的6.92亿美元, 但刚性支出增量主要来自利息支出。刚性支出项目设立要审慎, 底特律针对警员、消防员的医疗退休福利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财政收入的恶化。

对于中国, 地方债务规模测算口径差异较大, 有研究认为国内地方债务高达20万亿元, 每年支付银行利息高达1万多亿, 这还不包括地方政府为下属职能部门或企业的债务隐性担保。近些年,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大, 不仅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财政收入, 还给我国金融业带来巨大潜在风险。中央政府应该摸清地方债务水平, 并适时适度进行“压力测试”, 保障整个财政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以服务于宏观经济平稳发展和结构转型大局。

(四) 城市管理不善

美国三大汽车巨头在20世纪历经数次危机, 结果都能成功渡过, 这使得城市一次次地错过了改革和转型的好时机。同时, 政府内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不善也是造成财政赤字和长期债务增加的重要原因。对于很多底特律人来说, 在汽车制造业工作已成为一种习惯, 技能单一。当三大汽车衰落时, 工人们的技艺很难在其他领域发挥, 而被解雇的工人也很难再找到工作。

美国城市底特律的破产引发了我们的深思:一个城市的产业过于单一, 很容易造成这个城市与这个产业共存共亡的局面, 所以追求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均衡性, 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更要看到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是人, 就是如何吸引更多居民来安居乐业, 并不是投资大跃进, 盲目推进城镇化。

二、中国城市能否破产

在中国暂时不存在城市破产的问题, 我国《破产法》根本没有地方政府破产的规则。我国《预算法》更是直截了当, 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债券 (目前仅有少数地方政府试点发行地方债券) , 所以在我国不可能出现底特律这样的问题。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 美国的各个州是美国联邦的组成部分, 而不是美国的“地方政府”。美国实行高度的社区自治原则, 因此美国底特律的破产不会对其他城市的发展构成影响。而中国的行政体制与美国完全不同, 因此底特律的悲剧不可能在中国上演。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高枕无忧, 事实上中国特有的财政结构以及监管机制, 可能会让中国地方政府面临更大的风险。

首先, 中国地方政府都是典型的“无限责任”政府, 虽然从法律上来说, 中国的各个城市都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 都以自己的财产对外承担责任, 但是由于我国《破产法》不承认地方政府破产的问题, 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即使面临非常严重的财政危机, 也不会进入破产程序, 更不会被宣布破产。这就使得地方政府的债务被掩盖起来, 从而成为隐性债务。

其次, 由于地方政府负责人意识到不存在破产的问题, 因而在其任期内大兴土木, 从而使得法律所规定的地方财政预算约束制度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之所以敢于“大手笔”, 根本原因就在于当地方财政出现问题的时候, 中央政府一定会出手相助。就是这种特殊的依赖心理, 使得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预算的概念。

第三, 实行分税制改革之后,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始终没有间断, 地方政府不仅吸引国有特大型企业投资, 从而间接地获得中央政府的支持, 而且通过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直接从中央企业获得资金。近年来,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转移财政风险, 设立了一个又一个“影子公司”, 借助于企业破产制度, 把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变成企业的商业风险, 成为地方政府逃避债务的重要手段。

三、底特律申请破产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一) 以多元化产业为支撑

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形成多元产业支撑。底特律80%的经济依靠汽车产业, 由此形成一个汽车产业链条, 汽车年产量约为美国的1/4, 从业人员近20万人, 约占全市职工总数的40%以上。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经济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集中爆发, 当地三大汽车巨头同时陷入破产边缘, 进而加剧了该市财政危机。我国许多城市产业结构同样单一, 大庆、克拉玛依、鞍山、本溪、攀枝花、大同和鄂尔多斯等, 就是依靠单一且不可再生资源作为经济支撑。据统计, 目前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有118座, 涉及3400多万人口, 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这提醒我们,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除了注重住宅集中化、人口城镇化以及打造核心产业竞争力外, 还要具备综合发展能力, 形成多产业发展局面。

(二) 坚持和谐共生理念

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保障每个市民平等发展的权利, 就会被抛弃。底特律的遭遇表明,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 必须保障每个市民平等生存发展的权利, 尤其是城市中农民工的权利。现在我国进城农民工达2亿多人, 没有享受到城市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以及社保等方面的待遇。我国政府多次强调,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这就要求城市发展应更加注重人的权利维护, 让每一个人都在同一座城市中和谐共生。

(三) 合理控制债务规模

举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现实选择, 但如果城市举债超过地方政府资产, 就会导致地方政府无力偿还甚至破产。2013年6月, 据审计署公布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的统计显示, 地方债务数量增速、规模都需引起高度重视, 特别是靠卖地支撑还债的模式集聚较大风险。所以推进城市建设不仅要善于经营, 即“借钱搞建设”, 更要统筹考虑地方政府偿债能力, 构建适度举债和良好偿债机制, 合理控制债务规模, 降低财政风险。

(四)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底特律的没落固然有产业枯萎的客观因素, 但城市管理者缺乏战略眼光, 没有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及时准确地通过合理手段, 帮助城市发展转型也是重要原因。城市发展离不开一个高效、有力的政府加以引导, 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经济任其发展。当然, 政府在调控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 合理划定与市场的边界, 科学确定城市发展总体思路和战略举措, 要在依法操作、规范运作的基础上, 加强市场监管, 推进城市建设。

摘要:美国著名汽车城底特律于2003年7月18日申请破产。底特律债务庞大, 目前已欠下180多亿美元的长期债务和数十亿美元的短期债务, 预计会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城市破产案。仔细分析底特律从辉煌到破产的路径和原因, 对中国正在推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破产的美国城市 篇2

去年6月,加利福尼亚州有三个城市在两周内相继申请破产保护。2011年,阿拉巴马州的杰斐逊县申请破产保护,当时该县负债超过40亿美元。

美国司法部门的公开资料显示,美国破产法第九章专门针对市政当局的破产保护申请。在破产保护状态下,市政当局可以制定一个调整债务的方案,并就该方案进行磋商。

对于底特律来说,联邦政府是否会出手相救存在不确定性。根据美国法律的规定,除非发生自然灾害,否则禁止联邦政府对州和地方政府实施直接救援。在获悉底特律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后,白宫发言人表示总统奥巴马和总统高级团队成员将持续密切关注底特律的局势,但没有进一步表态。

上世纪70年代,纽约市曾一度濒临破产边缘,但在时任美国总统福特的力主下,联邦政府向纽约市提供紧急联邦贷款,帮助后者渡过难关,但底特律很可能不会得到这样的“眷顾”。目前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并且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对汽车业的大规模救助曾引发巨大争议,如果再拿纳税人的钱为底特律“填窟窿”,恐怕会招致社会舆论更强有力的反对。

破产的城市 篇3

一、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以上信息及实际情况, 分析认为, 我国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在处理过程中容易引起的关键问题有:

(一) 重保管轻利用。总体而言, 现行管理规定及各地区的管理惯例是将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企业破产改制时档案分流、接收及保管费用的来源与支付等问题上, 对于全宗变化后档案的查考利用机制、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计划等问题缺乏长远考虑。近年来, 各地报刊刊载的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老职工“查档难”的报道屡见不鲜。

(二) 破坏档案的完整性。在制定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措施的时候, 基本采用分类分流的思路, 容易造成同一全宗档案的分离。按照来源原则及全宗理论的基本要求, 同一全宗的档案应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保管和利用, 要最大限度地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 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全宗单位的历史面貌。尤其是企业的文书档案 (包括党群工作、行政管理及经营管理档案) 、会计档案、科研档案等共同构成企业的基本历史面貌, 一旦分离就会造成无法还原的破坏, 对以后档案资源的开发和档案信息的利用均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三) 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人员不到位。有关进入破产改制程序的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的现行规定中, 并未明确指出国有工业企业依法破产或改制完成后其档案管理的责任单位及其人员配备, 尤其是其中无继承全宗的档案仅采用一刀切的进入综合档案馆的方式, 容易产生管理责任不清晰的问题。同时, 无论是由新的全宗继承或是由综合档案馆负责管理, 均面临现有人力无法满足这些档案的提供利用服务及信息资源开发的问题。

(四) 管理资金匮乏与管理成本问题。有关进入破产改制程序的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的现行规定中, 对于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费用的来源主要是企业破产改制经费中划拨和地方行政事业经费补充。这样的经费来源仅着眼于破产改制工作当时及可预测的时期内, 长远来看必将面临管理资金匮乏的问题, 且时间越久该问题就越突出。同时由于重保管轻利用的管理机制, 造成这些档案的管理只有投入而少有产出。

二、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文献对城市记忆的价值

(一) 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文献的价值。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文献价值表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是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文献对于城市工业文明的价值。

就基本层面而言, 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是所在城市工业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的过程中, 大部分传统国有工业企业均面临体制改革的问题, 其中许多曾经对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及历史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有工业企业由于无法适应新的形势, 无奈地进入了破产改制程序。进入破产改制程序的国有工业企业在所在城市全部工业企业中所占比例足以对城市工业文明构成影响, 一旦发生流逝损失无法挽回。

就高级层面而言, 目前已经完成破产改制或正在经历破产改制的国有工业企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体系建立健全的过程中、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逐步建设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国有工业企业基本构成了地区工业文明的基本面貌。由于时代的原因及城市承担的工业建设职能, 城市工业文明在建设年代的历史中价值举足轻重。

(二) 城市工业文明与城市记忆工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并牵头实施的“世界记忆工程”项目的展开, 社会记忆理论开始被引入档案界, “记忆”这一概念正式进入了档案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城市记忆工程”作为“世界记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以特定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范围历史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98年起, 我国档案学界开始关注档案与社会记忆问题。

三、城市工业文明记忆视角下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的机制探析

(一) 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问题。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 健全其管理机制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即:1.资金投入及长期效益问题。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的经费来源必须有可持续的资金投入, 就要求在完成破产改制后有可靠地后续资金的持续投入。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解决管理成本与档案利用及信息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2.责任单位与保管场所问题。为保障顺利实现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的长期效益的实现, 就必须明确责任单位并保证其保管场所。责任单位必须有能力也有人力开展这些档案文献的保管、提供利用服务和信息资源开发;保管场所必须能够满足这些档案文献的保管需要、方便查考利用与信息资源开发, 处理好破产改制工业企业档案与其他档案的关系, 同时要控制成本。

(二) 城市工业文明记忆视角下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的新思路。在城市记忆工程的建设思路下, 将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作为城市工业文明记忆的具体表现形式, 对于更好地保管这些档案文献并有效提供利用及深入挖掘其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新视角提供的思路要点如下:

1.管理机制暨一般原则与整体思路。破产改制工业企业档案文献作为城市工业文明记忆的重要表现形式, 其管理工作应以城市为单位统一运作, 将其纳入城市文化建设的整体工作中, 改变各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分流管理的状况, 实现集中管理, 便于保管、利用与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 实现集群化优势。

破产改制工业企业档案的管理要坚持保管与利用有机结合, 以利用促进保管, 以效益带动周边产业, 深入挖掘其潜在价值, 强化间接利用途径和方法, 丰富直接利用形式, 建设城市工业文明记忆产业链,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以期减轻国有资金的压力、丰富城市记忆工程的内容、提高城市工业文明记忆建设的水平, 强化城市工业文明记忆的内涵。

作为城市工业文明记忆的载体, 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的管理既要服务于社会文化, 又要实现城市工业文明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发扬。在场馆的选择上, 采用独立设置破产改制工业企业档案保管场所的形式, 在管理上划归地方国家综合档案馆, 使其即是国家综合档案馆的重要分馆, 又是在一定程度上可独立运作的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和城市工业文明与工业遗产保护机构。

2.资金来源与投入产出的长效平衡。健全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机制, 要着力探索管理资金来源与投入产出的长效平衡。应顺利实现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化。

管理资金的来源, 除原有企业破产改制经费的一次性划拨投入, 还要引进城市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同时, 以特色工业文明记忆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形成城市工业文明记忆产业经济链条, 实现产业链条再生价值的投入。

3.责任单位的选择。明确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责任单位是实现有效管理的第一步。在选择责任单位时, 要充分考虑其是否能够实现上述一般原则与整体思路、具备优势推进形成城市工业文明记忆产业经济链条。

以成都市为例, 成都东郊作为成都老工业区,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经济社会的改革, 现已发展演变为成都市工业文明遗产保护区, 即“东郊记忆”, 区域内有成都市工业文明博物馆等机构、工业文明遗产公园等场所、成熟的工业文明产业经济链及正在稳定成长的工业文明产业消费群等。成都市“东郊记忆”作为城市记忆工程的典型事物, 以城市工业文明记忆为核心文化, 无论硬件条件或软件条件均是实现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的理想选择。

四、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 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利用必须在坚持以下原则的基础上开展:1.保持服务原有企业职工与管理机构的职能不变, 即必须坚持档案的原有属性与价值, 在保证这些档案基本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开发与利用;2.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发挥其城市工业文明记忆功能;3.以实现收支平衡为目的, 即建立产业链条的目的是实现投入与产出的长效平衡, 而不是为盈利而盈利。

(二) 开发利用的效益模式。城市工业文明记忆视角下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的管理模式即建设城市特色工业文明文化产业链。首先建设工业文明档案馆, 以其为基础实现服务原有企业职工与管理机构的职能, 在此基础上以开发城市工业文明记忆为基本方向, 深入开发工业文明档案文献信息资源, 深入挖掘城市工业文明档案, 让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文献为整个城市工业文明记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信息支撑与知识支撑, 使城市工业文明记忆实现升华以带动更多的相关文化产业。

(三) 开发利用的具体方式。具体而言, 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 (同时也是城市工业文明档案) 的开发利用方式有但不限于:1.直接展览, 即将整理后成体系的能够反映城市工业文明进程及发展变化过程的特色全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展览, 促进城市工业文明记忆的传播和传承;2.复制品与纪念品开发, 即将可以公开的特色工业文明档案文件制作复制品或者根据有关记录开发具有工业文明特色的纪念品, 作为商品进行交易;3.城市工业文明旅游线路开发, 即根据档案文献材料的记载及发掘档案文献信息资源后, 开发具有城市特色的工业文明旅游项目;4.复制景观与场景再现, 即根据档案文献的记载建设具有城市特色的工业文明景观, 如雕塑、建筑、娱乐场所等;5.影音作品与艺术再创作, 即深入开发工业文明档案信息资源, 对其进行二次、三次创作, 形成影视作品、音乐作品或其他各类型艺术作品, 进而拓展工业文明产业链条辐射范围。

参考文献

[1] .孟晓华.城市记忆·档案行动[J].北京档案, 2011.11

[2] .谢兰玉.老字号企业档案资源分布的特点与规律探析——以上海市为例[J].档案, 2013.06

破产的城市 篇4

所谓破产管理人, 是指在破产程序的进行过程中依法负责破产财产的管理、处分、清算、破产方案的拟定以及执行的专门机构 (或个人) 。破产管理人 (1) 为破产程序中最为重要的机构。19世纪的阿克顿爵士曾指出:“权力必致腐化, 绝对的权力绝对地腐化”[1]。因而, 对于破产管理人也应给予相应的监督, 从而保证其权力的实行符合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

(一) 对破产管理人进行监督有利于破产程序价值目标的实现

1. 破产公正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

公平清偿是破产偿债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破产程序的顺利实施与公平价值的实现息息相关。公正在债权的终极保护形式———破产程序中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依据《破产法》所确定的一系列符合商品经济实践和民事交往一般机理的原则进行清偿, 使不同性质的债权得到不同对待, 同一性质的债权按同一比例受偿并公平地分担债权损失。破产管理人在此过程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只有破产人严格认真依照实体发和程序法对债务进行清偿, 才能保证公平公正的价值目标的实现。因而, 需要有机构对破产管理人进行严格的合法性监督。

2. 破产效益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

(1) 在破产程序中, 如果不对破产管理人的日常事务实施切实有效的监督, 就容易造成侵权乃至犯罪的发生。这无疑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大大拖延程序, 影响破产实施的效果, 使其所获收益微不足道。如果对破产管理人进行监督,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述不良现象的发生, 其所获收益远远超过因监督所产生的成本。

(2) 破产监督人的主要监督对象是破产管理人, 破产管理人是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和分配的高效、精干的职能机关, 如果二者的意见不一致, 则会发生权力的抵消, 有碍管理事务的正常进行, 从而有导致程序长期化的可能[2]。但是此情形可以通过完善制度本身而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避免。其一, 支付监督人报酬会压缩破产财团, (2) 但并非任何场合都选任监督人或选任数人为监督人, 只限于较富裕的财团的场合;其二, 在管理人正确地提供情报给监督人的情况下, 其仍提出不正当要求时, 为避免权力抵消有碍管财事务正常进行, 可解除其职务。

(二) 从破产的法律实务来说, 对破产管理人进行监督十分必要

1. 有助于对破产管理人从事破产具体事务实施彻底、有效的日常监督

破产管理人作为破产程序日常事务的执行者, 有大量的、具体的法律事务与非法律事务渗透其中, 对于破产管理人的日常事务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是否合程序都需要有破产管理人的监督机构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 必要时要设置专门的监督人。

2. 有助于破产管理人进行破产财产的业务的执行

破产程序开始后, 破产管理人对破产财产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 并可以以现有财产为基础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以独立的法人资格从事民事法律行为。但其不可避免地给不法债务人和破产管理人提供了相互串通, 实施转移、隐匿、私分财产等行为的时机。为避免上述不良现象的发生, 保证破产程序的有序顺利进行, 监督机构的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破产程序开始后, 原企业的财产自然归由破产管理人接管, 如若其出现上述状况, 对和解协议的顺利执行将会产生巨大影响, 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监督。

3. 有助于预防破产管理人方面的破产犯罪

“破产犯罪一般是指破产人或其他人在破产宣告前或破产程序进行期间实施的损害债权人利益、违反法定义务等在破产宣告发生后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少量的成本投入即可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而由此所形成的效益, 则是社会和个人不必为犯罪作出相应的成本支付[3]。具体到破产犯罪, 基于其危害巨大的特点, 更应加强预防。正如一德国学者所言:“即使是一百个盗窃犯同时下手行窃, 则其所造成的损害还不及一件普通的破产犯罪[4]。

二、破产管理人专门监督机构———破产监督人

各国立法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 其规定主要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3) 。破产监督人作为破产过程中的专门监督机关, 对破产管理人负有监督责任, 是外部监督的重要机构。专门化的监督机关及监督人在国外破产法上是极受人们重视的法律制度之一, 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说明其所蕴涵的不可替代的制度价值。监督人制度对债权人利益的维护是至关重要的[5]。

(一) 破产监督人的概念、性质及法律地位

破产管理人的监督机制可以为专门的机构, 也可以通过规定法院、债权人会议的职权、破产管理人的义务等内容来对破产管理人进行监督。但通常破产管理人的监督机制是指破产监督人, 破产监督人是指破产程序中的一个专门机构, 是监督破产管理人的机关, 是代表债权人会议对管理人得或懂以及破产程序的合法、更在职权范围内负责日常监督, 处理破产程序中债权人会议授权其解决有关事项的常设机构[6]。各国法律对于破产监督人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强制主义, 即法律规定在破产时必须由全体债权人选举设立该机构, 否则程序就是不合法的, 例如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我国台湾地区的破产法第120条规定, 债权人会议得决议选任一名或数名监察人[7]。另一种为非强制主义, 该机构并非任何破产案件都强制设立, 设立与否取决于债权人的意志, 债权人对此有自由决定权。如日本破产法第170条规定, 实质检查委员会与否, 必须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上作出决议。德国破产法虽然规定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前, 由法院任命设立债权人委员会, 但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可以通过决议否决。因此, 也可以说是任意设立。目前, 后者是大多数国家的选择。

破产监督人的性质可以表述为:破产监督人是代表全体债权人利益, 由债权人会议选任, 执行和贯彻债权人会议决议, 监督破产管理人日常行为的常设代表机构[8]。至于破产监督人的法律地位, 破产监督人应当是超脱于债权人和债务人之上而保持中立的, 对破产日常事务进行公正监督的常设性机构。

(二) 破产监督人的设置、职权及责任

1. 破产监督人的设置

破产监督人应由债权人会议根据案件处理的繁简程度、时间长短等决定。债权人会议应在第一次会议上决定破产监督人的设置, 但也可于破产程序进行中随时设置。

破产监督人的人数, 也由债权人会议决定。由数人组成破产监督人时, 可考虑由债权人会议选出的代表和人民法院选任的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员共同组成。对于不称职或不适于担任破产监督人的, 由债权人会议和法院共同撤换。债权人会议选任的监督人应经过法院认可, 债权人会议认为任命法院选任的监督人不合格的, 可申请撤换。如果承认破产监督人可由债权人以外的人员充任, 则破产监督人的性质就可定性为公正、中立的监督破产管理和清算事务的机构。其任务就可定性为公正、中立的监督破产管理和清算事务。其任务除了着重维护位居多数的一半债权人的利益外, 还须兼顾诸如别处权人、取回权人、抵消权人以及工资和税款等权利主体的合法利益。

2. 破产监督人的职权

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 破产程序即告开始。我国并未设立破产监督人制度, 根据国外相关法律的规定, 破产监督人应当享有以下职权:第一, 调查破产财产, 有权随时要求破产管理人报告破产财产的状况, 查阅破产管理人的业务账簿和有关破产财产变动的全部文件, 询问破产管理人和破产人;第二, 监督债务人履行和解协议, 申请解任临时破产管理人以及破产管理人的职务;第三, 必要时有权提请召开债权人会议, 列席债权人会议, 并就相关问题陈述意见;第四, 发现破产管理人以及相关人员有不当行为和违法行为时, 提请法院做出处理;第五, 为监督破产程序的公正进行所必须享有的其他职权。破产监督人如果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 遇到阻扰或者被监督人拒不接受监督的, 有权提请人民法院依法做出处理, 使得破产人的监督真正具有可操作性。

3. 破产监督人的义务责任

为强化监督主体的责任意识, 法律在赋予其必要的权利的同时, 还应对其课以相应的法律义务。依照各国破产法规定, 监督人执行职务时应对债权人的共同利益尽善良管理人之注意, 监督人违反此义务, 应对利害关系人负赔偿责任, 监督人在执行职务过程中, 有行贿受贿行为, 构成犯罪的, 依刑罚论处。

破产监督人在履行职权的同时, 依法亦应承担相应的义务。从各国立法经验看, 破产监督人主要有两方面的责任与义务。

一是监督人作为债权人会议选任的代表, 其执行职务应对债权人的共同利益尽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监督人的主要职责是在于监督临时财产管理人或破产管理人清理、保管、处分和分配债务人的财产, 各监督人不需决议便可随时要求临时财产管理人或破产管理人报告关于债务人财产的状况、或直接调查债务人财产的状况。

二是监督人的赔偿责任。监督人在破产程序中因履行职务过失的, 依法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德国支付不能法》第71条规定, 债权人委员会的成员因过失而违背其依本法所负担的义务的, 其对享有别除权的债权人和支付不能债权人负有损害赔偿的义务。我国破产法也规定, 债权人委员会成员因为故意或者过失造成债务人或者债权人损失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摘要:破产管理人是破产宣告后成立的, 全面接管破产企业并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等破产清算事务的机构。对于破产管理人给予相应的监督, 从而保证其权力的实行符合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 实现价值目标, 顺利完成破产程序。

关键词:破产,破产管理人,破产监督人

参考文献

[1]汤维建.优胜劣汰的法律机制——破产法要义[M].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995.134.

[2]伊藤真.刘荣军等译.破产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74.

[3]顾培东.效益.当代法律的一个基本价值目标——兼评西方法律经济学[J].中国法学.1992, (3) .

[4]林田山.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1.31.

[5]邹海林.破产程序和破产法实体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58.

[6]王新欣.新破产法中对劳动债权的保护[N].人民法院报.2004-7-23, (B3) .

[7]陈荣宗.破产法[M].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86, 178.

破产的城市 篇5

一、破产抵销权问题

抵销权是指当事人双方互负债务,又互享债权,各自以自己的债权充抵对方所负债务,使双方的债务在等额内消灭的制度。

《破产法》规定,债权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前对债务人负有债务的,可以向管理人主张抵销。破产抵销权是破产债权,只能依破产程序受偿的例外。抵销权实施的结果使该债权在抵销范围内得以由破产财产中得到全额、优先清偿(不得抵销的情形除外)。

正常情况下,债权、债务的增减,与之相对应的,或是现金、银行存款或是其他相关资产等(如债务重组中,以材料、库存商品等抵偿债务)。而破产抵销权是以自己享有的对方的债权充抵对方所负债务。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和会计准则规定的有关原则,实施破产抵销的要点应是:第一,破产抵销的时间限于破产申请受理前。第二,双方互负债务,互享债权。第三,双方相互认可:既要认可抵销的债权、债务,又要认可抵销的债权、债务数额。第四,以抵销等额的债权、债务为原则,使等额的债权、债务归于消灭。应进行的账务处理为:

例1:甲企业购买乙企业商品100万元(含增值税,下同),甲企业未付款;后乙企业购买甲企业材料100万元,乙企业也未付款。形成双方既互享债权,又互负债务。

若乙企业已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在人民法院受理乙企业破产申请前,甲企业需向管理人书面主张抵销权,经管理人书面同意,作为债权、债务抵销的依据,甲企业据以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借:应付账款——乙企业1 000 000

贷:应收账款——乙企业1 000 000

乙企业据以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借:应付账款——甲企业1 000 000

贷:应收账款——甲企业1 000 000

经过上述账务处理后,等额的债权、债务归于消灭。

抵销的债权、债务数额中,若有低于100万元的,则双方均按最低数额,等额抵销。

如果已计提坏账准备,则按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同时贷记“资产减值损失”。

例2:沿用例1,若甲企业已计提坏账准备5万元,则甲企业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付账款——乙企业1 000 000

坏账准备50 000

贷:应收账款——乙企业1 000 000

资产减值损失50 000若乙企业也计提了坏账准备,可参照上述方法处理。

如果属于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且发生于所得税汇算清缴前:

例3:沿用例2,则甲企业账务处理如下:

(1)因为是全额、优先受偿,债权、债务相互抵销,故不需补提坏账准备,只需直接抵销债权、债务:

借:应付账款——乙企业1 000 000

贷:应收账款——乙企业1 000 000

(2)资产负债表日,由于对该项债权提取了5万元坏账准备,相应产生了递延所得税资产。设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则递延所得税资产为5万元×25%=1.25万元。资产负债表日后,行使破产抵销权时,应做如下调整:

①调整坏账准备余额:

借:坏账准备50 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0 000

②调整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所得税12 5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2 500

③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7 5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37 500

④调整利润分配有关数字(假设法定盈余公积按10%计提,不作其它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3 750

贷:盈余公积3 750

⑤调整报告年度财务报表相关项目数据(略)。

乙企业的相关账务,可参照上述方法处理。

其他债权如“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债务如“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等亦按上述方法处理。

二、债权人减免债务问题

包括:

(一)重整计划中减免的债务。

人民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后,对债务人和全体债权人均有约束力,按照重整计划减免的债务,自重整计划执行完毕时起,债务人不再承担清偿责任。

故重整计划中减免债务的账务处理时间为:重整计划执行完毕时。

账务处理的依据是:人民法院裁定批准的重整计划。

(二)和解协议中减免的债务。

和解协议由人民法院裁定认可,对债务人和全体和解债权人均有约束力。按照和解协议减免的债务,自和解协议执行完毕时起,债务人不再承担清偿责任。

故和解协议中减免债务的账务处理时间为:自和解协议执行完毕时。

账务处理的依据是:人民法院裁定认可的和解协议。

(三)重整计划和和解协议减免债务的账务处理。

债权人应当按重整计划和和解协议减免后的账面余额与原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损失,作为营业外支出(对方则确认为利得,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上述差额冲减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例如,乙企业欠甲企业货款100万元,已到期,但乙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人民法院宣告乙企业破产前,按照重整计划(或和解协议),甲企业同意减免乙企业50万元债务。甲企业已为该项应收债权计提了5万元的坏账准备。

(1)甲企业应做如下账务处理:

①计算重整计划(或和解协议)损失:

应收账款账面余额100万元

减:减免的债务50万元

减:已计提坏账准备5万元

重整计划(或和解协议)损失:45万元

②应做会计分录:

借:营业外支出450 000

坏账准备50 000

贷:应收账款——乙企业500 000

(2)乙企业的账务处理:

①计算重整计划(或和解协议)利得:

应付账款账面余额100万元

减:减免的债务50万元

重整计划(或和解协议)利得:50万元

②应做会计分录:

借:应付账款——甲企业500 000

贷:营业外收入500 000

三、破产债权的账务处理

债务人被宣告破产后,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对债务人享有的债权称为破产债权。

破产债权受偿金额与原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损失,作为营业外支出,计人当期损益。已经计提坏账准备的,应当先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

例如,乙企业欠甲企业货款100万元。人民法院宣告乙企业破产后,该项债权已列入债权表,并经人民法院裁定确认。受偿金额10万元,乙企业通过银行转账支付了该笔款项,甲企业随即收到了通过银行转账偿还的款项。甲企业已为该项应收债权计提了5万元的坏账准备。则甲企业应做如下账务处理:

(1)计算损失:

应收账款账面余额100万元

减:受偿金额10万元

减:已计提坏账准备5万元

损失金额85万元

(2)应做会计分录:

借:营业外支出850 000

银行存款100 000

坏账准备50 000

贷:应收账款——乙企业1 000 000

雷曼兄弟破产的反思 篇6

此次由次贷导致的经济危机正是由房地产行业蔓延到金融业, 而后再通过金融业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的。

一、投资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雷曼兄弟的破产只是各大投资银行的一个典型代表, 而雷曼兄弟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却是各大投资银行共同具有且必须解决的。

1. 内部控制环境有待改进。

首先, 高额的股票期权导致内部控制环境的失效。股权激励确实使得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达成一致, 但精英们过分冒险的经营活动也损害了股东和管理层自己的利益。雷曼兄弟的CEO迪克·富尔德 (Dick Fuld) 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富尔德相信物质的力量, 他提供极具诱惑力的物质激励促进员工协作。他在雷曼兄弟实行员工持股制, 给员工们的报酬中包含相当比例的公司股票和期权支付, 且锁定期比其他同行要长。1994年雷曼兄弟上市时, 员工持股比例为4%, 到2006年这个比例已上升到30%, 持股市值超过1 000万美元以上的员工就有200多人。其中, 富尔德共持有雷曼兄弟价值3亿多美元的股票。

其次, 投资银行业务的隐蔽性导致了内部控制环境的缺失。债务证券化是在场外交易进行的, 买卖双方在公开交易市场之外单独完成债券交易。虽然这块业务市场总值数以百万亿美元, 但许多人士在此次次贷危机中才了解资产抵押证券等许多专有名词。

2. 内部控制活动的不足。

首先, 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导致除投资银行家外的人无法对其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 有尖端数学背景的投资银行家以金融衍生工具为武器, 采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对金融产品进行拆分、打包、信用增级, 从而增加了各种各类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面对各种高精尖的金融衍生品, 投资银行家们对高额利润的盲目追求以及竞争的压力使他们忽略了各种内部控制活动。而高门槛的数学要求、缺乏有效的内部信息又导致股东和监管当局不能及时发现金融衍生品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这样股东的财产成为一连串他们自己无法主宰的数字。

其次, 面对近年来次贷市场巨大利润的诱惑, 投资银行大量直接从事次贷市场的交易, 在激进参与的同时却没有及时对风险进行控制。1990年以来, 美国信用体系不断放宽贷款条件, 随着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 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 推高房价。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爆使得美国众多银行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过于乐观, 放款条件不断放松, 以至于没有任何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很差的居民也可以申请房贷, 或贷款金额和利率明显脱离贷款人的还款条件。由于缺少像商业银行一样稳定的资金来源, 投资银行为了弥补资本金不足往往需要在短期融资市场拆借大量资金, 其杠杆比率一再提高。雷曼兄弟宣布进入破产保护时其资产为6 390亿美元, 而负债却高达6 130亿美元, 面对如此高的负债比率, 投资银行却没有采取必要的内部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二、雷曼兄弟破产带来的启示

雷曼兄弟破产带来的损失在所难免。公司股价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大幅下跌, 从原来最高时的每股80多美元跌到几十美分。裁员也是不可避免的, 遍布世界各地的雷曼债权人则损失更加惨重。反思如何避免此类悲剧再发生是我们现在应该解决的问题。

1. 增加信息透明度。

债务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使金融业门槛越来越高。面对畸高的技术壁垒, 普通的公众和投资者早已无可奈何。但网络的普及克服了这种缺陷———只要有充分的信息披露, 相关专家就可以从中找出风险和问题, 网络和媒体的放大作用足以对非法操作者产生足够的法律震慑作用。对于过分冒进的投机者, 网络和媒体报道能将广大的投资者动员起来, 用脚投票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对投机者的处罚。

增加信息透明度的措施实际上也是严格控制风险, 以及加强政府监管。没有充分有效的信息披露, 作为外部人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无法监督公司管理层控制风险, 保证自己的利益, 政府的监管也无从下手。

2. 严格控制风险。

在保证企业自身健康成长的前提下, 严格控制风险才是最终的目的。华尔街造就了一大批亿万富翁, 可是过分冒险的经营文化也导致了无数雷曼兄弟般的破产悲剧。成立于1850年的雷曼兄弟最初只是一家从事棉花交易的公司, 后来由于替各大企业经营融资业务而进一步扩大。1980年公司内部发生了稳健派和冒险派之争, 以交易员为主的稳健派主张坚持其传统的交易和证券承销业务, 以保证公司的稳步发展, 而以银行家为代表的冒险派却提出要大胆利用公司资本积极进取, 以谋求高收益和快速发展。稳健派的主张导致公司被美国运通收购。1994年雷曼兄弟上市时, 其年利润仅有7 500万美元, 股本回报率只有可怜的2.2%。原本属于稳健派的富尔德在现实压力下改变了雷曼兄弟以往依赖固定收入的交易业务局面, 大举扩张投行业务。但过分冒险的策略导致了雷曼兄弟今天破产的结局。

如何摆脱繁杂的数学公式, 实现金融衍生品控制风险的初衷, 如何加强风险评估, 控制过分膨胀的泡沫风险?加强资本金充足率、严格控制投资风险或许是投资银行一种较为明智的选择。

只有华尔街企业都开始考虑风险了, 这种冒险的经营文化才有可能得到改变。

3. 加强政府监管。

美国相对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其金融市场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然而, 全球化和金融衍生品的日益创新也导致监管体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监管领域的重叠和空白同时存在使得监管体制无法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

同时, 美国过度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相信任何从事放贷的金融机构都有能力控制风险。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都没有令美国人完全失去对纯自由经济的信心。然而这种对于市场的过度相信也促成了次贷危机的爆发。监管当局对房屋抵押贷款的监管过于宽松, 未能本着审慎监管的原则对风险加以控制。这些都是政府监管未来需要改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2].COSO委员会著.方红星, 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3].麻蔚冰, 于曾彪, 丁正东.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操作手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破产欺诈背后的思考 篇7

对于“破产欺诈”的概念当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 说法不一。根据民事欺诈的原理, 我国法律仅仅简单罗列了几种欺诈性行为和其效力的认定。我个人比较赞同的是: 如果行为人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是制造虚假不真实情况违反破产法的规定法, 致使破产财产不明或者破产财产减少以及破产财产的负担增加, 进而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 都构成破产欺诈。

破产欺诈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时间的特定性。破产欺诈行为的发生时间规定在始于破产申请前一年, 终于破产程序结束。2、财产的特定性, 对象仅指破产财产3、主观恶意的特殊性, 主观恶意主要是逃避债务, 债权人利益受损。4、行为方式的隐蔽性, 行为人通过非法手段减少财产或利益的流出, 导致破产欺诈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破产欺诈行为直接损害了债权人利益, 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加上, 破产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匹, 现实问题又错综复杂,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破产欺诈时有发生。然而我国的现行的破产制度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亟待解决。

二、破产欺诈的防范措施

( 一) 灵活适用时间界点

欺诈的时间具有特定性,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 欺诈行为是否发生在破产期间关键要看是否开始于“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 ”国外通常把它称为破产临界期或破产嫌疑期。我国的法律规定太过于僵化, 不能适应济发展现实需要。企业破产即企业资不抵债, 且偿付债务的能力与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紧密相关。企业不同于自然人, 企业规模的大小、市场占有率以及资金的流动性等千差万别, 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可以根据企业资产负债情况及综合企业清偿能力适用不同期限的破产临界点。因为根据相关的会计学和管理学分析, 部分企业可以预测五年后的行业和企业的财务状况。这样既可以针对不同的企业灵活的适用, 还可以对破产欺诈起到预防作用。

( 二) 完善人格否认制度

首先, 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制度的确立, 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 但是同时它也是破产欺诈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比如: 公司的董、监、高可以恶意利用人格否认制度, 随意侵害债权人以和中小股东的权益。所以, 为了更好的保护债权人利益防止破产期债必须完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其次, 在法律实践中注意加强应人格否认制度与破产相关法律规定的衔接和适用问题, 为了加大对破产欺诈行为人的惩罚力度, 建议法院在受理破产申请后如发生破产欺诈行为则适用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要求欺诈行为人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 三) 完善破产管理人制度

破产管理人制度设立的目的是在最大范围内, 公平的实现债权, 更好的保护债权人利益。但实践中, 该制度仍有很多不足和缺陷。例如: 第一, 破产管理人由法院指定, 债权人只能申请法院更换, 没有直接变更的权利, 这种“法院为主, 债权人为辅”模式, 过多的深入了公权力的干预, 不利于私权利的行使。第二, 管理人水平相差甚远, 实践中存在众多弊端。第三, 我国法律中对于破产管理人责任的规定较为零散, 缺乏专门的监督和管理, 我国法律并未对破产犯罪作出具体规定, 只有在《刑法》条文第162 条规定了“妨害清算罪”。

1. 管理人权利放开

改变“法院为主, 债权人会议为辅”的这种公权力过多干预的模式。我们可以国外相关立法实践, 可以以“债权人会议选任为主, 以法指定为辅”的模式来赋予债权人选任破产管理人的权利。既可避免过多公权力的干预, 也能表达债权人的真实意愿和利益诉求。

2. 破产管理人的专门化

破产管理人应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组成一个新的组织, 专门提供专业的破产管理服务。不仅便于国家管理, 还能够更好的保障破产管理活动的的中立性和专门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对破产管理人的信任度、满足破产企业和债权人的现实需求。

3. 完善破产管理人监督机制

设立专门的破产管理人监督机制,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细化管理人的职责范围以及违反后的责任承担问题, 做到真正的权责一致。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破产欺诈行为的发生, 更好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更有利于破产程序的正常进行, 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总结

破产欺诈的存在不仅给债权人带来损害, 还阻碍了破产程序的正常进行, 进而扰乱社会正常的经济运行, 所以, 我们应提高对破产欺诈的警惕和认识, 不断完善立法以及相关法律的同时,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破产欺诈进行预测和防范, 加强诚信宣传与教育, 注重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两者互相补充, 共同减少破产欺诈行为的发生, 减少对经济发展不利影响事件的发生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快速的运行。

参考文献

[1]杜云.破产管理人的义务和责任探析[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3) .

[2]林琳.破产欺诈的防范于救济[D].中央民族大学, 2011.

[3]彭真军, 栗保卫.论破产欺诈中债权人救济制度之完善[J].求索, 2011.6.

关于破产企业的会计思考 篇8

一、破产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

破产是与改制相关联的一个概念。在我国, 已运作多年的国企改制, 其根本目的在于利用多种渠道将国有资本退出市场, 其渠道之一就是“破产”。无论是政策性破产, 还是依法破产, 破产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是决定破产的重要条件, 破产法无论如何修订与完善, 破产企业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样是制约和左右主审法院确诊的关键。

(一) 考证破产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考证破产企业, 大多为债务人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申请破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 要求债务人向人民法院提交的十二项材料, 多为由破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于是, 考证破产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是今后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据《破产法》运作企业破产的新的会计问题。建议法院在收到企业提交的破产材料之后, 由法院聘请专业的破产会计 (中介机构或国家审计机关) 若干人, 考证拟破产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 中介机构评审报告质疑

我国的中介机构是从政府职能部门脱离出来的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的独立实体。公允性是其报告的重要质量评价标准。在目前我国法院审理破产案件的过程中, 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审计报告所揭示的破产企业财务状况具有以下特征。

1. 依赖性

报告中首先强调所出报告依据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 且认为企业的会计信息应当是真实的。

2. 格式化

几乎所有的中介报告都围绕着目的、依据、方法、时间进行阐述, 然后是企业会计提供会计信息的整理, 最后是签字盖章。这里要质疑的不是报告的格式本身, 而是中介报告未能对破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按照评估审计法则予以深加工, 因而是格式化, 有失公允性。

3. 主审法院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界定

法院依据破产法规审理破产案件不仅要对破产企业的会计资料真实性进行考证, 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破产预案的审核, 掌握破产财产的真实性及变现能力, 职工安置费用的来源的可靠性, 这是破产案件顺利终结的前提和目的。这里, 所有问题解决的核心仍然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 主审法院聘用责任心强、业务精尖的破产会计对破产企业会计信息实施质量控制尤为重要。

二、破产企业会计信息的司法调整

申请破产的企业, 向法院提交的会计信息, 法院初审后, 当立即组织专业人士实施破产会计信息鉴定、调查、询查, 以确保会计信息完整、真实, 避免司法活动的不当裁定诞生。由于一般情况下破产企业是逐年亏损、无法持续经营, 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严重资不抵债, 而企业已提交法院的会计信息肯定是符合上述条件的。因此, 破产会计行为必然是从审计的角度对破产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必要的调整。

(一) 资产调整

破产企业的资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破产财产分配的前提。

1. 债权的确认和追索

申请破产的企业大多存在应收账款, 其中, 无法收回的呆死账应作资产调整, 即在审查阶段, 应将这部分予以司法确认, 从破产资产中予以剔除。

2. 体外循环资产

破产企业由于管理不善, 可能存在体外循环资产, 如清欠收回的房屋、车辆、土地等清欠物资, 如果在一些管理混乱的企业, 极有可能直至提出破产申请时尚未入账, 而形成体外循环资产, 这些资产应由破产会计清理、核实入账或由司法机关追回纳入拟破产清算资产。

3. 中介机构评审结果调整

作为资产评估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评审报告, 如果经审核有失公允性, 必须责成这些中介机构重新评审, 并由受理审查破产条件的法院予以监督调整。因为拟申请破产的主体出于自身的需求及中介机构工作的局限性, 破产会计经主审法院授权可以向中介结构提出重新评审, 调整原评审报告。

4. 政府、权力机关非正当理由占用

目前, 我国已经审结的破产案件、正在审理的破产案件及将要审理的破产案件, 大多为国有企业。过去, 主管局、相关部门及政府本身, 常常以“支持”、“赞助”、“捐助”甚至行政命令等非正当理由占用企业财产。这些财产, 主审法院应将这类债权在宣告破产之前予以确认, 即非正当理由占用应在企业申请的基础上予以确权, 以确保破产财产真实。

5. 企业法人渎职行为流失

不能排除一些经营不善、亏损严重的企业存在法人代表渎职行为造成企业财产大量流失, 尤其是法人代表利用职权, 大笔一挥造成的财产损失, 在破产会计信息中占有相当比例。建议由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联手追索, 并追究法人代表的法律责任。

6. 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非法侵占

破产工作实践中, 已经发现了企业内部人员非法侵占财产的行为。清回款项占为己有、清回房屋产权落在自己名下、清回车辆变为私家车等等。若确保破产会计信息真实, 必须在法院的监督下, 于宣告破产前, 由聘请的破产会计对企业各关键岗位的管理人员实行岗位审计, 追索确认被非法侵占的财产。

(二) 负债调整

衡量破产的重要会计信息是资产负债率。在上述资产调整的基础上, 拟申请破产的企业, 同样需要对各项负债信息予以调整。

1. 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建设性投资、基金投资应予以剔除

我国的国有企业历史悠久。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 特定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以专项拨款、发展基金、改造基金等名堂向企业注入大量的资金。这些财产如果仍然挂账, 应予以剔除。

2. 虚假性收入体现的虚假性财政负债应予以剔除

追求产量、产值, 呆死的应收账款等作为计算依据产生的应付各种税金、各种规费、其他应缴款项等应交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款项不应作为负债在破产会计信息中列示。

3. 调整工资性负债

宣告破产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难题, 即破产后职工安置费用问题。而拟宣告破产企业账面体现的应付工资性的负债往往不是职工安置费用的全部。目前的做法, 是在破产预案中匡算。建议由破产会计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准确计算社会保险等工资性费用直接在负债中列示。

4. 或有负债及潜在负债

由于拟破产企业对外担保而形成的或有负债, 极有可能因未到担保有效时限或未超过诉讼时效而形成破产负债, 应由破产会计调整入账。

三、破产呼唤破产重整会计

上一篇:差别教学下一篇:动漫人才创造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