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的优化

2024-05-23

新闻标题的优化(精选十篇)

新闻标题的优化 篇1

一、新闻标题的特点

在当今这个讲求阅读速度和效率的信息时代, 如何能够在市面上众多同时期同类型的新闻内容中脱颖而出, 吸引读者, 新闻标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一个新颖别致的标题是报纸在激烈竞争中超越对手的制胜法宝。也因此, 报纸新闻对标题的拟定要求更高。

(一) 准确性

准确性是新闻标题首先必须具备的特点。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新闻, 都应该为民众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 不能夸大事实, 无中生有。在拟定新闻标题时, 不能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脱离客观事实, 刻意放大新闻要点, 断章取义, 或是片面追求一些华而不实又虚张声势的标题, 这样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 但长此以往会使该报纸信用下降, 最终失去受众群体。

(二) 简洁性

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 是新闻事件的直观描述。因此, 要力求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最丰富的内容, 保证标题的简洁性。例如, 要对改革开放30年的功绩进行报道, 如果标题定为“定边30年变化的天翻地覆”, 显得有点刻板, 读者可能只会扫一眼标题而不会继续读内容。如果改为“掌声响起, 看30年巨变”, 标题就显得比较有亲和力, 又简洁不落俗套。

(三) 通俗性

报纸新闻面向的受众群体比较广泛, 各个行业不同的知识群体都有, 这就要求新闻在拟定标题时注意通俗易懂。

(四) 形象性

新闻标题越是形象生动, 越是鲜活, 越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增加受众群体。在编辑标题时, 可以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使新闻标题具象化。例如, 电视剧《武林外传》热播引发观众的学方言热潮, 一家报纸在报道该剧的获奖情况时, 标题是“人人都爱佟掌柜, 个个都说额滴神”, 再配上佟掌柜的照片, 第一时间吸引了读者了眼球, 增加了阅读量。

二、新闻标题的优化策略

如何让新闻标题在保证准确简洁又通俗易懂的基础上达到亮眼、鲜活的目的, 对标题的锤炼很关键。以下列举了两种优化标题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 平中见奇

“平”即平稳, 也就是新闻标题首先要准确简洁地反映新闻的主要内容。“奇”意在平中有变, 让新闻标题在简单表意的基础上符合审美、传情的要求, 以期更有效、更通畅地传给受众信息。“平中见奇”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活用动词。新闻的及时准确性要求其反映的是外界的动态变化, 因而少不了使用动词。灵活运用动词可以使新闻标题达到“平中见奇”的效果。例如, “菜叶上露珠在笑, 挂篓里鱼儿在跳”, 将“笑”用在露珠身上, 生动鲜活, 给人以亲切之感;“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 一个“背”字突出强调了希望有关部门简化程序的观点,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读者忍不住仔细阅读新闻内容一探究竟;“‘全优工程’令人忧”, “忧”字表达了对露楼房质量低劣的担忧;“胶水粘住了买主”以“粘”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胶水因外表美观吸引大批客户围观的场景。

二是注重节奏感。新闻标题读起来是否琅琅上口也是拟题时需要注意的, 这就需要一定的节奏感。事实证明, 重声律、节奏感的标题容易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 某报反映城市垃圾无人管理时用“垃圾山, 垃圾山, 害得居民苦不堪言, 不知几时搬?”作为标题, 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感受, 起到应有的警示效果。

三是巧换语序。有时候, 改变中规中矩的表达, 给标题换种排列方式反而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不仅平中见奇, 还传情达意。例如, “停业啦!四百个体户”一反常规, 将主谓倒置, 不但突出了新闻重点, 还蕴含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形象生动, 引人入胜。

(二) 实中求新

好的新闻标题除了要求表达准确、符合事实, 更要追求内容鲜活、形式多样, 这样才能跟上速读时代人们的读报需求。而要实现“实中求新”, 修辞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赋予抽象的事物以鲜活的形象。形象的东西容易牢牢抓住人们的视线。可以运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些不容易直接呈现的形象具体化。例如, 上海黄浦区第二工读学校的“小龄攻读班”进行得很成功, 某报以“‘小野马’收心做‘良驹’”为标题, 给读者心灵上的享受, 看到标题会忍不住会心一笑, 进而深入阅读。

二是创造优美的意境。我国的审美追求多注重“弦外之音”、“象外之象”的意境, 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而巧妙地引用前人的诗词佳句或是仿照已有的句式格律会让新闻标题显得韵味无穷。例如, 某报批评一家点心店工厂夜半无人值班, 大门敞开的失职现象时, 仿拟古诗词“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 将新闻标题定为“人面不知何处去夜半大门八字开”, 生动贴切, 引人深思。

三是借修辞抒发情感。新闻标题力求简洁凝练, 忌重复啰唆, 但有时也运用重叠或反复的修辞来突出强调所要表达的事物, 加深读者印象。例如, 新闻主标题为“学习学习再学习, 努力实现总任务”, 连用三次“学习”, 突出强调了学习的迫切和重要。标题“啤酒气足群众气消”, 第一个“气”代表的是啤酒质量, 第二个“气”传达的是群众对此事的满意。两个不同含义的“气”字增添了标题的文采, 也加强了表达效果。

三、结语

俗语说:读书看皮, 看报看题。在海量信息充斥各个角落的今天, 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传播载体, 新闻标题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报纸的阅读量。一则标题新颖而富有韵味的新闻报道往往能抢得先机, 优先抓住读者的眼球。需要注意的是, 对报纸新闻标题的优化, 一定要内容与标题相符, 切忌华而不实, 空有标题而无高质量的内容, 丧失读者的信任。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 根据标题选择新闻已经成为速读时代的社会风尚。新闻能不能吸引读者兴趣, 标题很关键。本文简要阐述了新闻标题应具备的几个特点, 进而从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了新闻标题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闻标题,特点,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董丽霞.报纸标题设计的新趋势[J].中国地市报人, 2011 (09) .

修饰好新闻的标题 篇2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标题亮,则新闻才会亮,读者才会“一见钟情”,产生阅读的冲动和兴致。如何把标题修饰得生动些、感人些、优美些,使标题美起来亮起来,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需要认真修炼的功课。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巧妙地化用诗词佳句,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并且因其效果极佳显得十分难得。

一、巧用修辞。做一个好标题并不比写一篇新闻省力,常常是一夜辛苦为一题。这个“一夜辛苦”,功夫全在修辞上。标题常用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映衬、双关、借代、设问,等等。

1、比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制作标题时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和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恰当地运用比喻这种修辞,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如:《气象科技帮乐亭种上“摇钱树”》、《承德防汛有了“消息树”》、《“职场冷门”遭遇“爆棚”》、《黄河母亲要断乳》等等,因妙用修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比拟,就是将人拟物和将物拟人,用得较多的是拟人。如:《气象为春运上“保险”》、《南方“退烧”有待时日》、《炎夏,你情绪“中暑”了吗》、《雷电为大树“纹身”》、《华北漏斗区张口要水》等题,即因比拟修辞格的成功运用显得十分生动。

3、对偶。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两句,成双作对排列,便是对偶。用于标题,看起来赏心悦目,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气候乱谱 农谚失灵》、《昔日求救信惊动省领导 今日感谢信深情报党恩》、《农网小世界 致富大舞台》等题就是对偶这一修辞成功运用的范例。

4、排比。同范围、同性质的事物用相似的句法逐一表现出来,即排比。其作用在于加强语气、强调内容。

5、夸张。如《扯得彩云架飞桥》、《31种产品让大海“滴水不漏”》等题,因夸张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生动。

6、借代。就是改换名称,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一个跟它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或事物来代替。如:《“聚宝盆”筑起绿色屏障》、《“蒲公英”开放在不眠夜》,“聚宝盆”即指代柴达木;“蒲公英”指代台风。

7、双关。用同一词语关顾两种不同的事物,产生“表”、“里”两重意思,弦外有音。如《“红旗”飘扬万里路》,题中“红旗”即指代“红旗”轿车,又指代先进事物,像一面旗帜。

8、设问。胸中早有定见,话中故意设问。如《天之功?天之过?》,通过设问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化用诗句。遣词造句充分吸收诗词的长处,像诗词那样清丽、含蓄,韵味无穷,会使新闻标题更具美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我国古代诗词曲,精深、博大,许多优美、典丽、精致的句子,是我们制作标题用之不竭的“给养库”。成功地运用这些美妙的诗词佳句,便可在制作标题时“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中国气象报》许多制作精美的标题,因诗词佳句的化用,令人回味无穷。如《唐风晋韵唱龙城》、《问渠哪得清如许》、《莫道汛期早自有早汛人》、《喜看长虹卧波时》、《晚霞未必逊晨曦》、《擒得银蛇下九天》、《喜看青松早知春》、《丝路花雨应时节》、《要让黄河万古流》等等,不胜枚举。

此外,还可以根据题旨情境的需要,活用成语及典故。如《外来物种“鸠占鹊巢”》一题,就是成功运用成语的一例。

新闻标题的构成要素 篇3

一、着重具体性。标题制作要以实际内容为纲,具体提炼新闻的本质;以整合新闻的立场和观点,突出新闻事实为主线,用具体的新闻事实指导读者正确理解新闻内容,明确新闻事件的内涵。新闻标题制作时把一个新闻内容从抽象到具体,从简略到详细提炼出来,让读者通过标题便知全貌,这也是制作标题应该注意的问题。着重具体性在标题制作中的运用,不但有助于读者理解新闻内容,同时还收到新闻宣传的效果。以如下标题为例:

(主题)中国公路又长了6万公里

(副题)高速公路已过2.5万公里,全国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达33450个(经济日报 2003年2月12日)

这则新闻标题的主题概念和范围是与内容相符的,读者看完标题就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像这类会议性新闻的标题很容易用套话、虚话来制作,因为这类新闻需要报道的内容很多,标题制作时很难做到具体,往往用概括性的标题一挥而就,流于俗套,达不到宣传的目的。而这则新闻标题一改常态以"中国公路又长了6万公里"为主题,用副题加以补充,克服了会议性新闻标题的呆板缺点,编辑直接用具体的数字作标题,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为新闻本身增色不少。

二、力求准确性。新闻标题应该准确表现新闻本质内容,标题制作时一定要通读新闻全文,弄懂新闻的内在本质,寻找制作标题的依据和支撑点。标题的取舍必须与新闻内容保持一致,不能高于新闻的基本内涵之上,也不能游离于新闻事实之外。不能任意虚张声势,也不能偏废偏离,更不能捕风捉影。标题制作不准确,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新闻失实,可能给读者带来不必要的误解,不但起不到舆论导向的作用,反而有损新闻事业的形象。

(主题)十项承诺让咪表更好(郑州晚报2003年3月4日)

这则专题性新闻报道在标题制作时就特别注意它的准确性,从标题上看就让读者有欲知的兴趣。十项承诺是什么?让咪表更好好在什么地方?读者通过阅读知道:咪表是一种高效快捷的自助式停车服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缓解城市停车车位不足的问题。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在郑州市投入使用以来,"咪表化"进程一直在沸沸扬扬的议论中运行。针对这个大众关心的问题在运行中情况如何?记者及时采写了这一解读性专题报道,起到了解疑释惑的作用。这则标题好就好在编辑根据新闻的内容大胆使用了"十项承诺"四个字,准确地透视了"让咪表更好"这件好事在艰难运行中的历练和成长。

三、突出简明性。由于报业的日益竞争,厚报多版成为一些报纸赢得市场的砝码,而版面中的长题短文、厚题薄文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些既不方便读者阅读,也不利于美化版面。怎么克服这些现象?标题简洁明快、不宜过长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标题的简洁明快可以巧妙地抓住读者的视线,这种做法有它积极的一面,便于读者快节奏读报,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新信息;另一面也便于编辑从容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维理念,可以起到美化版面、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要想做到标题的简明性,顾名思义就要求在制作新闻标题时善于使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艺术技巧去概括标题。以如下标题为例:

①(引题)相声泰斗马三立病逝

(主题)"逗你玩"真的走了(羊城晚报 2003年2月1日)

②(主题)失职被骗也能成罪

(副题)北京一公司副总经理被判四年(中国青年报2003年2月19日)

③(引题)10年创造40个新品种

(主题)信阳米质提高了(河南日报2002年12月18日)

这3则新闻标题都非常简洁明快,没有庸长复杂的引题、主题和副题,也没有用奇异的语言去修饰。复杂的新闻内容,用简洁的标题就告诉读者一个直白的信息:"逗你玩"真的走了、"失职被骗也能成罪"、"信阳米质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被吸引了。特别现在一些厚报多版的报纸,更应多编发这类简洁明快的标题,对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阅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四、增强形象性。形象不仅有外在的一面,还有其内在的一面,新闻标题的形象性也应该表现在这两个方面。新闻标题生动形象、幽默诙谐、情景交融,能够让读者乐意接受新闻信息,同时调动了读者的情绪感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新闻的传播效果。所以说,新闻标题的生动形象对新闻本身有着较强的能动作用。比如下面的4则标题:

①(主题)"走得了"还要"走得好"(人民日报2003年1月31日)

②(主题)理顺群众情绪 善于"活血化淤"

(副题)寿宁干部春节给上访户拜年的启示(中国青年报2003年2月24日)

③(引题)市场规范有序带来良好效益

(主题)嵩山少林寺黄河风景区"黄金周"里火一把(郑州日报2003年2月8日)

④(主题)"推销骚扰"谁来管(郑州日报2003年2月19日)

新闻标题的优化 篇4

一、报纸新闻标题的特点

(一) 大量采用复合式结构

报纸新闻标题不仅采用单一式结构, 还大量采用复合式结构, 形式具有多样性。新闻标题大多是通过主题、引题、副题的配合, 向读者报告新闻的内容, 指明其性质和意义的, 如《黑龙江新闻》2011年4月8日的一篇消息, 引题是《商务部公布关于中韩雇用许可制》, 主题是《第一批被韩方雇主选中的劳务人员名单》。

(二) 以报道事实为主

新闻主要是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 简洁明快, 这就决定了新闻标题重在叙事, 即使是就实论虚的标题, 对必要的事实也应有所说明, 即直接向读者陈述新闻的主要内容, 如实地摆出事实。标题的任务就是一句话把主要内容表达出来, 一旦标题词意含糊, 读者看一眼不明白, 很有可能就放弃阅读, 如《黑龙江新闻》2011年3月24日的头题《哈尔滨建设大型辣白菜工厂》, 简单直白、通俗易懂。

(三) 对事实的表述呈现一种动态

标题不仅要报道新闻事实, 而且对事实的表述要体现出一定的动态, 即告诉读者“怎么样”。“怎么样”更能体现出现实事物的原始面貌, 特别是体现出事物的动态, 而能够体现出事物的动态无疑会赋予标题以生动性, 例如《黑龙江新闻》日本地震期间的一些标题就是很好的例证, 《日本东北地区发生7.4级地震4人遇难》、《福岛第一第二核电站未见异常》等。

二、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一) 题文分离

传统新闻大部分是题文并存, 即标题、正文与图片同时呈现在一个平面。而网络新闻的标题是标题和正文分开, 即题文分离, 这是由于两者的传播结构不同, 网络新闻中的标题只是作为正文的一个链接指针而已, 由于信息量大, 页面尽可能多地安排标题, 这就迫使网络只能以图表的形式把标题文档呈现出来。

(二) 单行为主

网络新闻标题受网页显示面积限制, 位置空间以行长为限, 新闻标题板块通常由若干条新闻排列集成一个矩阵, 所以网络新闻标题一般不使用多行题, 多为单行题。为了方便网民阅读, 网站的编辑、记者用简洁的单行标题把新闻主要事实归纳出来, 使受众最快了解新闻内容。

(三) 时效性高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更强调时效性。网站新闻面广、量大、时效性要求高, 充分体现了网络媒体及时性、海量性的特点。所以要求网站新闻编辑在较短时间内及时更新网页内容并编辑大量的新闻标题, 而无法像传统媒体编辑那样从容不迫地推敲和研究标题。《黑龙江新闻》的网站平均每天更新100多篇报道, 在全国的朝鲜族报纸中处佼佼者位置。

(四) 多用实题

传统媒体按照表示意义的虚实程度划分, 可将新闻标题分为实题和虚题两大类, 实题的特点是记事的、具体的, 虚题就是表意概括、抽象的标题。这点从《黑龙江新闻》2010年4月7日的同一篇报道在报纸和网站上的不同标题可以看出, 报纸上标题是《4列循环列车把黑龙江省主要城市“串珠”起来》, 而网站上的标题是《哈铁将于11日起实行新列车运行图》。

三、报纸新闻标题和网络新闻标题的差异

(一) 在报纸新闻标题中, 信息提供型标题用得多, 而

网络新闻标题则诱导型标题用得广, 这说明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 网络新闻更愿意使用煽情的标题。煽情性的新闻标题是网络媒体发展的必然产物, 历时不长的网络新闻, 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较传统媒体更明显的娱乐化倾向。

(二) 与为了号召读者偏好采用隐喻标题的报纸相比,

网络新闻为了提高点击率偏好采用夸张的标题。网络媒体为了照顾人们共同的爱好与兴趣、获取更多的眼球, 用尽多方手段制造公众的兴奋点, 使标题走上了夸张的道路。商业化报刊自1883年美国的便士报运动以来已经进行了上百年的探索, 得出的结论是:夸张的、新奇的、反常的、灾难性的、花边新闻等等, 最能引起人们的共同兴趣。

(三) 网络新闻更多地采用主题隐蔽型标题, 为了吸引

新闻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篇5

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是要求其特殊、要求其独特。让读者一看,使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振,拍案叫绝。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有一个好的标题。对于评论来说,更是这样。之所以有如此要求,是因为评论题目具有特殊的作用。有人说:“标题是评论的眼睛。”这是一种“文学语言”。那意思无非是说,眼睛是传神的,评论的标题应该把评论的精神表达出来;或者是说眼睛能够把人勾住,评论的题目应该一眼就能把读者吸引过来,使他非把文章读下去不可。如果是广播评论,要能吸引听众,使人非听下去不可。正如汤姆森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采的标题。” ①在当今,报刊、广播电视频道的数量相对于过去已翻了好几番了。而且报刊已进入厚报时代,甚至有的报纸一天就出百版;广播、电视大多数已是全天候播出,这一切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信息爆炸时代已经来临。加上社会生活的节奏大大加快,人们已无过多的时间去关注它,可以说,就连看完报纸几个版面的时间也没有。那么,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那新闻评论标题如何创新呢?这就涉及一个标题创新艺术的问题。

一、评论标题的生动性

一讲到生动,人们会立刻想到小说、散文、诗歌等,似乎与新闻评论无缘。其实生动和新闻评论早已是水乳交融,尤其在西方新闻评论作品中为一大特色。生动的标题能使新闻评论鲜活起来,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农民怕政策变化而不敢下力长远致富,对当前农村的一大思想障碍的评论,标题可以想出很多。如《致富要有长远打算》、《兼顾当前和长远》、《当前和长远》、《农民致富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等等,这些标题都可以据以成篇,但未免会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作者却干脆把群众的语言直接用作定题:《致富不能“鸡啄米”》,这样既直截了当,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从语言来说又比较形象生动,使听众听了以后不易忘却。

同样的标题还有:《为分数“拧水分”好 》(《光明日报》2005年06月10日)、《为健康“颁奖”》(载《人民日报》2004年8月5日第一版)、《当不上附马不能不取妻》(江苏如皋县人民广播站1986年7月15日播出)、《莫把“衙门”抬下乡》(湖南益阳县广播站1986年2月10日播出)等等,这些生动的标题,能使新闻评论鲜活、醒目、形象,从而产生吸引读者的魅力。

二、评论标题的幽默性

幽默是智慧的象征,才华的体现,它以特有的诙谐和意境,让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老舍先生说:“幽默地去奇袭侧击,使人先笑几声,然而一琢磨脸就红起来,这要比正颜厉色地教训人效果好得多。” ②“讽刺家的心是冷的,而幽默者的心是热的,在心态上没有讽刺家那么厉害”。③具有幽默效果的新闻评论标题,不仅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而且能够激发读者对新闻评论内容的兴趣。要把评论写好,讲究语言文字的幽默性是高招之一,其中制作富有幽默性的标题,就会一下子抓住读者和听众。试举一例:

《人民日报》2004年4月210日“今日谈”的标题为《喜人的“不习惯”》。这篇评论据以“前两天在北京火车站乘火车,登车后总感觉什么地方和过去不同。原来是站台加高和车底持平,上车如履平地了。习惯了踩着梯子上下车,对这方便之举一时倒有些不自然。”作者抓住了事件的性质——可喜的,借用自己的感受——“不习惯”来概括这一使人上下车方便的变化。事情本身没有逻辑矛盾,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逻辑矛盾就出来了,幽默感也出来了,于是人们才有读下去的欲望。如果标题为《可喜的变化》,这一标题是准确地反应了事情的原委,但太笼统,让人一看就是喜鹊评论,而这种性质的新闻在中国铺天盖地,根本没法吸引读者的眼球。

再如:《“猪八戒”不该成为荧屏“香饽饽”》(《经济参考报》2005年08月22日)、《这样的“抠门”值得称赞》(《人民日报》2005年08月10日 第一版)、《楼市:中央政府不是“千手观音”咋办》(《中国青年报》2005年07月07日)、《企业要有“野性”》(《文汇报》2005年08月19日)、《造林还是“造字”》(湖北十堰电视台2002年11月15日首播)、《乡镇企业不是属猪的》(甘肃人民广播电台1985年12月14日播出)、《既要打锣,就不要怕响》(江苏省阜宁县广播站1983年6月25日播出)1

等等。这些标题诙谐有趣,它特有的幽默力量,比一本正经的说教有效的多。

那么,如何制作引人入胜的新闻评论幽默标题呢?首先要了解读者精神和物质上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发掘心理上的幽默敏感点,但最终还得利用一定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技巧来激发读者对幽默敏感点产生共鸣。

三、评论标题的哲理性

哲是智慧,是人类科学思想的花朵。理就是道理,是符合科学规律的道理。哲理,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规律,或者说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简单地说,哲理就是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来阐明一个道理,不管这个道理深刻与否,都能让人们听得明明白白,能回味其中的含义。所以,哲理性并不是一味追求深奥或玄妙,而是激发人深深地思考,能回味无穷。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充满着哲理,事例、故事、寓言、格言、警句等,都存在着哲理性,有时候话说得越浅显,道理可能越深刻;说得越简单,内涵可能越丰富,完全可以用它们来说明道理。2004年5月24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忠言何须逆耳》。这篇评论评述了领导者要注意批评的方法和批评的态度,教育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否定了“忠言”一定逆耳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指出非逆耳的忠言更易于人接受。这种评论标题,更富有哲理性,更给人深深的启迪。这篇评论如果标为《工作莫忽视方法》或者《工作方法要得当》,其吸引力和意味就淡多了。例如:《“爱富”不能“嫌贫”》(《人民日报》2005年09月05日 第十四版)、《夜景照明应量“能“而行》(载《人民日报》2005年7月11日第一版)、《理直也当气和》(载《人民日报》2004年5月24日第一版)、《质量就是生命》(载《人民日报》2003年5月16日第一版)、《小脚未必走路慢》(载《人民日报》1986年9月17日播出)等等,这些标题以哲理的高度和深度取题立意,就易使人省悟,令人折服。

四、评论标题的反思性

创新从来就是超越常识,超越常理。凡是常理都是相对的,相对常理的含义是指正确认识的有限性,有三个方面:一是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就其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这种由此及彼的审视,用现行的话叫“反思”。这些年,反思式的评论往往见诸报刊和广播电视,其标题每每标新立异,引人注意。

按常理,“鸡” 小而不用“牛刀”杀之。不然,小事大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得不偿失。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杀鸡”亦可用“牛刀”。清华大学研制出一种“炸鸡锅”,能自动调温升压,在市场颇有销路。科研院所,智力密集,自然可称“牛刀”。用现成的“牛刀” 杀一杀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鸡”又何尝不可?这不但不会使“牛刀”贬值而只会增加效能。作者以此为题材加以评论,制题为《“杀鸡”亦可用“牛刀”》,使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全新的理性的启迪。

比如:《“失声”与掌声 》(《光明日报》2005年06月13日)、《莫让“捐款”成“扣款”》(《人民日报》2005年04月09日 第一版)、《“谢生宴”让人耳目一新》(《光明日报》2005年07月04日)等等。这些评论标题引发了读者深深的理性思考,使作者对问题有全新的认识。

五、评论标题的抨击性。我们的社会,正邪并存,善恶同在。祛邪扶正,揭恶扬善,是评论肩负的政治使命,在报刊广播言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切邪的恶的东西都是阴暗的反常的,抨击式评论的标题若直点其丑恶,便出奇制胜。2003年1月20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不要提前过年》。过年,是一个时间问题,而时间又是客观的,不会随着人们的意向改变,不是说你想把过年的时间改变就怎样改变。作为读者,你会立即被吸引看下去:“元旦过后是春节。中间的这一个月里,随着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浓,有的部门和单位工作松松垮垮,电话没人接,事情没人办。一些应该迅速办理的事情,被推到了节后,前来办事的人们只能望门兴叹,徒劳往返。”由此可以看出,标题《不要提前过年》的内涵很丰富,深刻揭示了各部门不正之风的严重性,对此抨击十分有力。

像《人情酒里少人情》(《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16日 第一版)、《请柬别成“催款单”》(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日第一版)、《“鲜奶倒进污水渠”,咋的了?》(《工人日报》2005年08月18日)、《莫让民工流汗又流泪》(《人民日报》2004年12月23日 第四版)、《挥霍浪费也是犯罪》

(载《人民日报》2004年11月10日第一版)、《“及时雨”为何落不到地里》(福建蒲城县广播电台1987年6月19日播出)等等,都是新闻评论者运用抨击式的创新艺术,勇于抓问题,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抨击歪风与谬误所结出的硕果。

六、评论标题的文采性

标题的文采,是新闻评论标题成功的秘诀之一。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修辞方法,都可运用于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中。

(1)活用动词。通过观察主语和宾语的特点,来选用生动、富于个性的动词。在现代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中,动词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精心使用动词制作新闻评论标题的问题,便越来越受到重视。西方新闻学者艾米利达斯说过:“不要醉心于那种华而不实、铺张描写,要挤掉水分,因为这些除了证明记者善于使用陈腐的语言和手法外,不会有任何效果。”这段话警戒我们,在新闻语言中要尽量少用形容词。对新闻语言的要求是这样,作为概括新闻主要事实和揭示新闻主题的新闻评论的标题更是如此。比如:2005年6月21日《人民日报》“今日谈”的题为《“考后消费热”该降温了》。又如《让措施从墙上“走”下来》,一个动词“走”,让整个题目都活起来。

(2)借用古文、古诗词、成语、俗语、流行歌曲等。无论古今中外,不管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可以拿来,但一定要贴切。例如:四川人民广播电台1984年8月25日播出的评论题为《不要闲着“媳妇”抢“保姆”》(论点:不要忽视起用本单位的人才),作者采取隐喻的、疏导的方式,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谚语——不要闲着“媳妇”抢“保姆”这个题目,富有生活情趣,能够发人深思。

又如:《匹夫不可夺志 国难见气节》(《人民日报》2005年08月23日 第四版),其标题语出自“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④读后真正感到:“当人们逡巡于旧战场之时,追忆于尘封史实之际,我们不能忘记其中所蕴含的“气节”二字。这种宝贵的精神发于胸臆,见于行动,是支撑前人浴血奋战的强大动力,也是激励我们实现振兴中华伟大理想的精神力量。”

再如:《新党登陆令人耳目一新》(《新华网》2005年07月06日)、《期待物权观念深入人心》(《法制日报》2005年07月20日),均用成语作题,显得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3)借用形象,化静为动。例如:1986年8月30日《人民日报》在《新语》专栏里,发表了一篇评论,题为《叹老鼠偷权》,很形象,特别用了一个“叹”字,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对“老鼠偷权”行为的不满,不落俗套,非常引人。

(4)巧用比喻、拟人。比喻、拟人是标题常用手法,但用多了就难以出新意,因此,应该经常换换脑子。例如:《“嫁“出去的“姑娘”也要管》(黑龙江省松花江人民广播电台1987年6月18日播出)。(5)用“数字”、“符号”说话。数字、符号可能带来“尽在不言中”的效果。例如:2005年07月04日《人民网》“人民时评”发表的题为《暂行条例45年不变说明了什么?》(论点:让这些不合时宜、落后于时代要求的“老皇历”限期退出历史舞台。)读了令人喟然长叹,顿生愤概。

七、评论标题的情感性

评论主要是以说理为主要手段,从思想、概念的角度阐明对事物、事件的看法。而说理一般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决定了新闻评论无不带有一定程度的概念性和抽象性,未免显得枯燥些。那这样很难抓住读者或听众,这就需要在情感上下功夫。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⑤新闻评论的说服工作只有善于运用情感技巧,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才能打动人心,才能吸引住读者或听众。感情是沟通的桥梁,要想说服别人,必须跨越这一座桥,才能到达对方的心理堡垒,征服别人。这样既满足读者的“新闻欲”,又勾起读者的“欣赏欲”,给人以美感。

2004年05月28日(《人民网》“人民时评”发表的题为《为“保民用电”叫声好!》该标题一看上去,就给人一种亲切感。北京市政府提出工业用电为居民生活用电让路,便是对居民应享权利的实质性复归。我们一直所强调的政策的以人为本,在北京市的用电决策中,无疑得到了直接体现。

比如:《白了少年头,真悲切!》(《羊城晚报》2005年05月16日)、《五壮士兮,归来!》(《江南时报》(2005年03月29日 第三版))、《英雄精神怎样才能不被“删除”?》(《燕赵都市报》2005年03月26日)、《让孩子继续是孩子吧》(《中国青年报》2005年03月21日)、《设路牌心贴行人》(载《人民日报》2003年12月1日第一版)、《让“海上孤儿”回到母亲的怀抱——评解决台湾渔船被

扣问题的途径》(福建人民广播电台1989年4月13日对台湾广播)等,都能使受众感到新闻评论有一股股温情的暖流。

八、评论标题的怪异性

新闻评论注重标题的怪异(可以吸引眼球),这样才可以抓住受众心理,吸引他们读下去,文章的好坏倒成了其次。新闻评论标题若直指其怪,便出奇制胜。

2005年3月28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锄头柄与互联网》。怎么锄头柄与互联网还有联系,真是闻所未闻,怪事一桩。作为读者,有欲望仔细读下去:“前几日,回乡省亲。一踏进家门,就发现屋里摆放着一台崭新的电脑。二叔见我一脸惊讶,笑道:‘这玩艺还真是那么回事儿,咱家今年的二亩花木苗子能卖好价钱,就是沾了互联网的光。’过去只知攥着锄头柄在地里刨的二叔,如今也成了网民,并且从中受益。”由此可以,看出锄头柄与互联网这个怪异的题全面反应了信息化催生了农业现代化。上述这篇评论如果标为《信息化催生了农业现代化》或者《农民也用上了电脑》的标题,其吸引力就淡多了。这两个标题,一是太平淡,不一定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二是太直白,读者一看标题,就知道这篇评论要论什么,根本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拟写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的奥妙 篇6

一、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的区别

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采用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大限度地完成报道任务的新闻。它又叫标题新闻,却不等同于新闻标题。

1.新闻标题通常有正题、引题、副题等形式

正题,常用于概括和提示新闻中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和思想意义。引题,位于正题之上,常用于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提示意义等。副题,位于正题之下,常用于补充交代一些次要事实,以弥补正题的不足。因此,一个正题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借助引题或副题共同表达。但一句话新闻不行,只能用一句话的标题来解决问题。一句话新闻,从形式上看,是一句话的新闻,这句话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一般情况下以单句为主。从内容上看,既然是新闻,就必须体现新闻的属性,应尽可能地严格而完整地反映新闻事实,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

2.新闻标题不一定要将新闻事件的主要要素全部概括出来

新闻标题只要将主要的事实和意义概括出来就可以了,因为有的内容还要在主体部分中加以表达。

而一句话新闻,就不一样,它既要在一句话中将新闻事件中必须报道的内容表达出来,又要在语言表达上必须符合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做到“准、鲜、活”,即运用最准确、凝炼的语言,揭示新闻事件的内容和意义。

二、一句话新闻的拟写

1.一句话新闻的拟写要求

“一句话新闻”题型是在1999年高考卷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这是一种很有创造性的新题型,它能较好地考查考生语言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这种题型到现在还很受出题者的亲睐。我们知道,新闻作品要具备以下五个要素,即“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什么)。据此,“一句话新闻”必须包含的答题要点是: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对象),④事件(过程、结果),⑤原因(目的)。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面面俱到,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一句话新闻的拟写方法

(1)根据新闻要素,准确筛选答题信息点

新闻分导语、正文等几部分,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导语的任务是以简约、精炼的文字,把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要点和要旨揭示出来,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出新闻事实的主体。主体的任务主要是用充分、典型、有说服力的材料阐述和说明导语所提示的事实或观点,同时补充导语未涉及的其它具体内容,提供新闻背景,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使之更为充实。

由上可知,信息区间主要集中在导语一段,因此,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当然,为了保险,有必要对提供的材料做全面阅读,对新闻材料作一个分析,辨别一下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即时信息和背景信息等,以便准确确定重点语段或语句。

例如新华网兰州2004年12月12日电 12月11日晚11时36分左右,甘肃省兰州市夜空出现红白两道亮光,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飞去,随即发出巨大的爆炸声。兰州方圆100公里之内的地方出现强烈的震感。事发当晚有人猜测可能是陨石坠落,为此兰州警方抽调大批警力连夜进行搜寻。

当日晚11时36分,在兰州市红古区窑街往永登县拉煤的司机张先生称,他驾车驶至永登县通远乡时,突然一道亮光在头顶闪过,面前突然豁然大亮,感觉如同白昼一般。他急忙将车靠边停住,看到一个如同初升太阳般大的火球拖着长约3米尾巴由西向东而去。在兰州工坪区某单位值夜班的冯先生说,他看到院子突然变得通红,急忙出院查看时,看到天空中有一片红色的雾状物在移动,接着就听到两声巨响。家住西固区西柳沟的米先生说,他正在休息,突然被两声巨大的爆炸声惊醒,当时他还以为地震了。

不明物体出现后,兰州市110指挥中心立即指令红古、西固、安宁、城关区以及榆中县等县区的公安民警全力寻找不明飞行物。截至12日下午3时,警方仍在全力寻找不明飞行物的下落。

这则新闻的信息区间就集中在导语一段,正文是对导语的进一步说明和适当补充,最后一段是次要信息。

现在,我们就根据新闻要素,以“导语”为搜寻概括的重点,同时兼顾其它内容,筛选答题信息点:

时间:分别有“2004年12月11日晚11时36分左右”、“当日晚11时36分”、“12日下午3时”,其中,第一、第二个时间都是最重要的时间信息,其实是同一个信息,如果要受字数的限制,还应该压缩或改变说法,这里可压缩为“12月11日晚”。

地点:甘肃省兰州市

人物(对象):兰州警方、张先生、冯先生、米先生。其中,兰州警方是主要的。

事件(过程、结果):表述事件的关键点在于寻找关键性动词。这里有“出现”、“爆炸”、“震感”、 “搜寻”等。

原因(目的):事发当晚有人猜测可能是陨石坠落。这一点不是主要点,可以略去。

(2)遣词合成

现在,我们将上面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组合,就可以写成一句话新闻了:

12月11日晚,兰州警方连夜搜寻不明飞行物。

三、新闻标题的拟写

拟写新闻标题,是压缩语段的一种传统题型。怎样拟写新闻标题呢?

1.新闻标题的结构

新闻标题由主题、引题和副题组成。主题是对新闻中最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引题和副题则是用来说明主题或加强主题的气氛和力量,协助主题共同完成标题任务的。只要主题能够独立承担标题的任务,引题和副题就可以省去。

2.新闻标题的要求

(1)题文一致

题文一致主要是指:标题所揭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完全一致;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依据,论据不足,即使标题是正确的,也会令读者感到没有说服力。

(2)一语破的

新闻中的事实往往不止一件,其中最新鲜的事实,才是它的精华,因此要牢牢地抓住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有特点的最本质的事实,以一语破的。

(3)简洁明快

对标题内容,不仅只保留核心部分和事情发展的结果,省去那些不必要的过程、细节、消息来源和不必要的议论,还要通过锤炼字句和适当采用简称等办法使标题简洁明快。

(4)旗帜鲜明

标题要有明确的是非、鲜明的爱憎。新闻中所报道的事实,有的令人气愤,有的令人欣喜,有的令人同情,有的令人悲哀,拟写新闻标题不能无动于衷,要明确表达作者的立场。

(5)生动活泼

标题要有表现力,除了告诉读者事实而外,还要让他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感染到什么,要给人以启迪,做到言语尽而意无穷;标题要生动形象,就要注意选词并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下转19页)

(上接16页)

3.新闻标题的拟写方法

(1)拟写正标题时,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就在导语中筛选相关的信息,因为导语是对新闻主体事件的高度概括;没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应在主体部分筛选相关的信息。无论在导语中,还是在主体中,我们筛选的都是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的、最本质的信息。我们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归纳、概括,组成表意完整的句子,就是大致的主标题了。

(2)拟写引标题时,我们要把目光锁定在新闻的背景中,因为背景是介绍主体事件发生的背景、目的、原因的,引标题正是要告诉读者主题所发生的背景、目的和原因。所以,要注意“在……下”“为了……”等表明事件背景或行为目的的词语。如果没有相关的提示,我们要注意分析隐含着背景或目的信息的语句,并从中筛选出关键词语,连缀成大致的引标题。

(3拟写副标题时,应把目光锁定在结束语部分,这因为结束语是交代新闻主体事件的意义、作用、影响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的,而副标题正是告诉读者主题的意义、作用、影响或对其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所以,应注意捕捉那些能够表明主体事件的意义、作用、影响或对未来发展方向预测的关键词句。

认真制作新闻的标题 篇7

新闻标题的作用

为什么要研究新闻标题?著名记者范敬宜曾在为《通俗新闻标题学》一书所作的序里这样形容:“一条标题, 少者只有几个字, 多者也不过几十字, 然而其中蕴藏着无穷的奥妙。制作标题, 是一门学问, 一种艺术。可以说新闻标题就像是新闻的眼睛, 在受众接受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段话深刻地说明了新闻标题的内涵和作用。

实践证明, 新闻标题就像市场经济中一个产品的名字一样, 名字起得好坏, 不仅直接影响产品的定性, 而且关系到产品的销路。有人在解读一篇好的评论文章时说, 有了好的评论标题, 就等于有了一半的文章, 这话同样适合新闻标题的写作。

新闻要感动人、教育人, 首先得吸引人。标题的“向导”, 可以直接让受众进入其中, 全神贯注。这不仅在于新闻内容重要, 而且在于标题对新闻事实作了客观公正的概括和提示, 具有吸引作用。比如《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爆炸》、《深圳海关公开销毁262万张走私光盘》、《湖南遭受龙卷风袭击》等, 这些标题言简意赅, 震撼人心, 富有吸引力。由此可以看到, 尽管这些标题的字数很少, 但标题本身高度浓缩了新闻事件。其实, 每一个新闻标题都可看成是一条独立的特别重要而又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新闻。受众即使没有阅读新闻导语, 但仅从标题也可以知道新闻将要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

视觉、听觉与心理常识表明, 符合人们视听习惯的新闻标题, 能够改变单调呆板的模式, 使人赏心悦目, 给人以美的享受。新闻标题是从众多的生活现象中提炼概括出来的, 与内容统一和谐的标题, 不仅能加深对新闻内容的印象, 而且还可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超出传递信息的范围, 一举两得, 锦上添花。

新闻标题制作应注意的问题

新闻标题制作要避免使用“万能标题”。前一段时间, 一些媒体在标题中纷纷使用“走”字, 如“走近科学”、“走近体育”、“走近舞蹈”、“走近女足”、“走近航天城”等。有些编辑觉得用这种标题实用性强, 省时、省事、省力, 但在广大观众和读者的心里, 这种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超级万能标题, 其实是最无能的表现。

新闻标题制作不宜过长。新闻标题越长, 后期制作越不方便, 印象也就越模糊;如果标题简洁, 印象就会深刻。不少记者在做标题时总想把新闻的五个W都体现出来, 而实际上, 这样做只能起到破坏新闻主题的作用, 贪大求全的结果是适得其反。

新闻标题在制作时还应避免语言歧义。比如《矿工有了星期天》, 本来说的是矿工改换体制为星期天统一放假, 但题目却容易让人误解为矿工过去从来也不休息, 只是工作, 显然是出了偏差。这些事都不大, 个别新闻工作者认为这不过是个把字的问题, 不必吹毛求疵。然而从大处讲, 它直接影响到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问题, 从小处看, 它影响了新闻的质量, 因小失大, 很不值得。

新闻标题的表达方式

新闻标题的具体运用形式, 往往因新闻具体内容的不同而各异。

一语破的的陈述式标题。用来陈述新闻事实的标题, 是新闻标题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式之一。它的特点在于直接把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受众最关心的内容一语道出, 使观众一目了然。

问句入题的提问式标题。提问式标题是把报道中的现象或矛盾提出诘问用作标题, 以引起社会和受众的关注, 增强宣传效果。选用这种标题, 应注意抓准具有普遍性的、与受众利害关系密切的问题。例如《记者见闻:谢百三的课为何受欢迎》。

声气相通的描写式标题。运用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 对新闻中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特殊意义的场面, 作形象生动、简洁的描写。这样能平添几分文采, 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例如:《天花乱坠的广告, 百孔千疮的商品》。

赋物以神的抒情式标题。抒情式的标题通过状物绘景表现出感情色彩, 且文字优雅, 给人以美的感受。

开门见山的概括式标题。将新闻的主旨, 提纲挈领、开门见山地概括一起的标题, 例如:《武钢连续六年完成国家合同》。

因物制宜的赞扬式标题。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方式。它通常用对新闻事实的评语做标题, 以增强报道意向和鲜明性。运用这种标题要注意实事求是、留有余地, 不随意夸大、言过其实。

凸显落差的揭露式标题。即在标题中揭露矛盾, 或抨击现实生活中的不良倾向。由于揭露式标题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所以一定要准确无误、掌握分寸, 既向读者透露出问题的严重性, 又要有利于矛盾的解决。比如《××县在抗洪期间组织跳舞引起社会公愤》。

综上所述, 正因为标题对于新闻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采写新闻时不应忽视题目, 不应该把它当做可有可无的点缀, 而应把它当做画龙点睛之笔来处理。新闻应遵循新闻标题的一般性规律, 既保持新闻标题的真实性、严谨性, 还要照顾新闻独特的传播方式。

科技新闻的标题制作 篇8

科技新闻的主要作用是及时传播科技消息, 促进科学技术交流, 宣传先进的科学技术, 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 还可以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但由于科技事实往往涉及到多个门类和最新、最尖端的学术前沿, 有的大量使用专业术语, 有的内容上艰涩难懂, 这就需要记者用通俗的新闻语言进行“翻译”, 才能有效实现其传播价值。而在这一过程中, 为科技新闻起一个准确、醒目、能打动人的好标题, 又是关键的一步。

本文结合《哈尔滨日报》近年来发表的科技新闻, 把科技新闻的标题制作概括为三种模式, 并进行深入分析。掌握了这些技巧, 就可以使科技新闻标题制作化“晦涩”为“通俗”。

提炼主题 点铁成金

2013年5月3日, 美国《科学》杂志网络版刊发了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陈化兰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证明, H5N1病毒有可能通过与人流感病毒 (甲型H1N1病毒) 的基因重配, 获得在哺乳动物之间高效空气传播的能力。

记者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一讯息后, 马上与哈兽研专家取得联系, 深入采访, 认真核对内容, 把这个“艰涩”的科研成果进行了准确通俗的“翻译”, 准确提炼主题, 制作了《H5N1与甲流病毒重配可能“人传人”》的标题。为方便读者阅读, 在新闻主体之外, 把比较“专业”的内容整理成一条“新闻链接”, 专门介绍了“基因重配”的知识。最终, 这条科技新闻被国内外多家媒体及网站转发, 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并获得2013年度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短新闻竞赛一等奖。

对大多数科技新闻来说, 科技成果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新闻性, 但如何把新闻完美地表现出来, 准确的“翻译”必不可少, 它往往可以收到点铁成金的效果。比如, 2009年哈尔滨日报报道了一篇题为《抗高寒冬小麦让黑土地实现两年三作》的科技新闻, 标题就形象准确地把抗高寒冬小麦育种的科技价值展示出来, 让人眼前一亮。这篇报道获评2009年度省科技好新闻一等奖。类似的科技新闻标题还有:《前氮后移打破龙江稻增产禁区》、《基因药物治糖尿病在哈获突破性进展》、《空中机器人首次近距离航拍珠峰》、《“超级土豆”扎根黑土地亩产万斤》、《哈锅炉夺标“国内火电第一高”》、《冰城蓝牙让残奥会实现盲人上网》、《牛粪加料变生物有机肥解世界难题》等。

拟人状物 化硬为软

对科技新闻标题进行拟人化或拟物化表现, 可生动地传达科技成果的要点, 使专业化的“硬”转化为形象化的“软”, 在传播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013年, 我国首辆登月车“玉兔”成为新闻关注的焦点。记者了解到“玉兔”采集系统和运动系统都来源于哈工大技术, 在进行深入采访后, 拟定了《“玉兔”举手投足都是冰城技术》一稿,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哈尔滨科技对中国探月工程的贡献。

又如, 今年初, 根据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最新完成的《靶向可控荧光性缓释药物插层水滑石的合成及缓释研究》一文, 记者吃透内容, 并“软化”制作了《“导航仪”能把药物直送病灶——哈工程大学成功研制出可按指令直抵病变部位药物载体并可跟踪监视药效》, 使这一普通人难以读懂的科技论文转化成大众科普文章。

近年来, 哈报制作出的同类科技新闻标题还有:《“乙肝妈妈”可生健康宝宝》、《磁电音乐结合治疗“不快乐”》、《机器人高压线上“啃”冰凌》、《酸奶市场有了地道“中国味”》、《“天宫”之路犹记冰城“九好汉”——天宫一号上的“哈尔滨制造”》等。

另辟蹊径 对比出新

在科技新闻标题制作时, 还常用到一种方法是在数字、成果及影响程度的对比中找角度, 往往可以收到化繁为简、对比出新的效果。

2011年, 哈市一家民营医药企业研发出治疗脑中风新药“注射用海参糖胺聚糖”, 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预计量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记者采访后一直没有找好报道角度, 后来了解到市科技局曾在企业最困难时为该项目投入专项研发资金180万元, 让这一项目起死回生, 于是, 新闻标题随之产生《180万元“救活”20亿市场——哈市科技专项资金发挥神奇“杠杆效应”》, 根据这一视角, 这篇科技新闻一挥而就, 并且产生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新闻标题的文学表现 篇9

一件新闻作品要想传达宣传思想、体现制作意图、传情达意, 表现在制作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标题的制作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把新闻作品的标题做得准确、鲜明、生动呢?

首先要突出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是衡量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的标准, 能引起受众兴趣, 体现出受众对当今的物质和文化的追求、选择和需求, 所以制作标题时, 就要优先考虑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因而, 标题的制作必须体现它是存在于新闻中最有价值的事实, 用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 它是最能说明主题的典型事实, 即新闻标题就是作品的主题。

《走向希望的春天——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 这是新华社一篇获得第20届中国新闻奖和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的通讯, 通讯标题直接点出文章主题, 真切朴素地道出了灾区群众人人心中皆有的春暖花开, 真情再现了四川地震灾区的春天。

其次要突出新闻的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对群众利益、社会生活、国内国际发展形势有重要影响。制作这样的新闻时, 在标题中就应首先体现出来。例如, 去年哈尔滨市突降特大暴雪, 对市民出行、交通、供水供电及对各种城市设施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和破坏, 然而对农业生产却非常有利。特大暴雪是哈尔滨市市民当时面对的重大事件, 于是哈尔滨市电视台制作的一期特别节目《突降特大暴雪, 是利?是弊?各听陈说》。特大暴雪有利有弊, 记者采用进行时的方法, 动态地报道雪中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 通过采访不同的人, 陈说了利害关系。手段新颖, 形势创新, 而报道过程都是标题所规定的范围内, 标题是采访前制作好的, 体现了特大暴雪的重要性。

二、文学手段在新闻标题中的应用

伴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 上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新闻主义, 强调用小说的笔调来写新闻故事, 这深刻地影响着新闻报道方式, “为冲破传统新闻报道观念与写作手法, 在报道方式上人为融合小说的创造想象力, 及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强调写作的风格及描述的品质”。虽然新新闻学重点突出的是主观色彩, 其诸多理论与方法也不能承担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功能, 似乎不符合“新闻”真实、客观的要求, 但新新闻主义的初衷也是为了更准确、更真实地向受众反映事实, 传递信息。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也特别重视新闻报道方式的变化与创新, 今天, 用文学的叙事手法写的新闻稿、小说化的新闻、散文化的新闻等多种形式已屡见不鲜。各类媒体的记者们使出浑身解数, 想方设法让“实话实说”的新闻借助文学的手法去“实话巧说”, 使之更为深刻、精致、感人并富有文采, 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新闻作品的标题尤其要讲究语言凝练、精当、表现力强。“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是对唐朝诗人贾岛作诗刻求准确、传神的真实写照, 而“推敲”的典故更是体现了贾岛对文字的把握和斟酌的境界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力求达意准确、生动、感人, 如临其境。

新闻标题对语言的要求必须是“准确、鲜明、生动”。同样, 文学语言也必须准确。它的准确是艺术意义上的准确, 就像福楼拜说的那样“我们不论要描写什么事物, 要把它表现出来, 只能用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 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他性质, 只有唯一的形容词, 我们要苦心探索, 非找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 仅仅找到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满足, 更不可以因为搜索困难随便使用一个来搪塞了事”。由于新闻标题的语言受字数限制, 所以表达要集中、凝练、精当, 立意要新颖, 切中要害。曾有这样一则消息, 说是大旱之年获得大丰收, 内容列举丰收的举措, 开始有人以这样一个标题《大旱之年话丰收》, 觉得很一般, 于是又有人制作《一样的灾情, 不同的收获》这样的一个标题, 大家都觉得比前一个好, 同样都说了灾, 说了丰收, 后一个标题的表述就很新颖、鲜活。

要想把标题制作得更生动形象, 可以经常运用文学上的修辞手法, 把标题的词句修饰得生动些、优美些、感人些, 给可视性强的好新闻包装上可说性强的好标题。当然, 修辞方法有多少种, 像比喻、对偶、排比、设问等等都可以用来制作标题, 如果能运用得恰如其分, 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动、鲜明、准确、引人入胜。

比如一篇标题为《质量监督卡给豆芽菜上户口》的新闻报道, 是说某地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 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制假售假, 干扰了正常市场经济秩序, 给人民身心造成极大危害, 特别是表现在食品方面的弄虚作假, 更让人们谈吃色变。当地技术监察部门为合格豆芽菜标上质量监督卡, 让市民放心地买, 放心地吃。这条新闻用了《质量监督卡给豆芽菜上户口》这样的标题, 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以菜拟人, 说来亲切, 充满关怀。

新闻标题在句式上也要像文学作品中在句式上应用一样讲究, 要根据报道的内容选择适当的句式形成标题。常见的陈述式《蔬菜冬储鼓了农民腰包》, 提问式《你在他乡还好吗》, 抒情式《弘扬扑火精神保卫绿色森林》, 概括式《发展循环经济让乌海市经济和环境实现双赢》, 赞扬式《危难之中显身手》, 揭露式《非法炼钢小树遭殃》。

总之, 鲜活的标题承载着丰厚的表意信息, 是点染、开掘、深化新闻文本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学手段的运用在新闻标题中重要性, 进而制作好新闻的标题。

摘要:综观中外新闻史, 新闻作品大多数都运用了文学手法。新闻报道为了向深度和形象化发展, 不得不借助文学手段。那么, 作为新闻重要一环的新闻标题又如何能够运用一定的文学手段来加强其准确性以及揭示内容的显著性呢, 本文分析了新闻标题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在新闻标题中运用文学手段的一点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新闻标题,新闻语言,文学语言,文学手法

参考文献

[1]芮必峰, 姜红.新闻报道方式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1.

[2]曾月华.谈谈新闻与文学的“杂交”优势[J].新闻与成才, 2002, (7) .

[3]李元授, 白丁.新闻语言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

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篇10

一、制作标题的要求

标题能够提示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传递出有效的信息, 继而吸引读者进行阅读。一般来说, 新闻标题的制作有以下几点要求:

准确性。人们在看书的时候通常都是看书的封皮, 同理人们在看新闻的时候最先看的就是新闻的标题, 如果有充足的时间才会继续看新闻的内容。 (1) 新闻标题需要准确地将新闻的主旨表现出来, 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十分容易的, 需要对其进行反复的思索与修改, 必须要经得住推敲。如果标题不能将新闻的主要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那么就会产生华而不实的效果, 这样的标题也就称不上是合格的标题。

简洁。新闻拥有广大的阅读者, 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们都会阅读新闻, 想要让所有阅读者都能看懂, 就必须将标题制作得一目了然、通俗易懂。简洁就是简短明白, 甚至没法删掉其中任何字。想要在制作新闻标题时满足这一要求, 就得限制标题的字数。一般来说, 短标题会比较适合读者的生理习惯, 即使是按着读者的呼吸习惯, 也不能让读者在阅读标题时一口气无法读完, 再换一口气去读。短标题在通常情况下都占据着主导地位, 因为长标题一般有过多的书面语, 只能在少数严肃场合下使用。简洁的短标题是市场与读者的共同选择。

生动性。生动的标题能够遵循读者的心理特征。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的心理在接受认知时, 会对熟悉的和常见的东西产生一种疲惫感, 却经常会被动态的或者新奇的东西吸引到注意力, 同时人们会拒绝呆板的东西, 因此在制作新闻标题时, 应当想办法制作出一个动态的标题, 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重要性。新闻标题就好比是人的眼睛, 必须要在标题中表达出新闻事实, 只有将想要报道的新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表现在标题中, 才有可能使读者关注该新闻。并且要注意, 标题中要避免出现不利于普通人理解的行话和方言。

二、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毋庸置疑, 阅读标题是读者阅读新闻内容的第一步, 所以一篇新闻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会直接体现在标题中。 (2) 最基本的制作标题原则就把新闻的价值突显出来。基本上所有的读者都会凭借自己的阅历与经历去关注那些比较重要的或者是带有标志性特征的人物, 从道德层面来讲, 一些正面的事物可以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引导力和感召力, 这样会很好地净化读者的心灵并提升其道德观, 对于读者来说, 这是不能缺少的精神榜样, 自然会引起其予以关注。故此, 制作新闻标题时, 一定要把握好读者在阅读时的第一需求, 使读者的眼睛能够被有限的文字迅速吸引。

(一) 体现文化价值

不同的新闻信息传递出的文化价值也不同, 想要体现出文化价值, 就必须让信息在传播时注重满足读者对于文化的需求。信息的传播不仅要具有传播价值, 还需要使群众的情操得到陶冶, 并且使社会主流人群的观点能够被新闻引领, 所以在制作新闻标题的过程中, 必须要深入地对新闻信息进行挖掘, 找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使读者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二) 突出美学价值

在制作标题时还需要注重其艺术性和技术性。在制作新闻标题过程中的美学技巧涵盖了两个方面, 分别是语言文字技巧和版面设计技巧。 (3) 相关调查表明, 大部分读者阅读新闻时产生兴趣往往是因为看到了精彩的标题。标题中, 文字表达得好只是精彩标题表现出的一部分, 另外标题美也是其中一方面。所以, 在制作标题时, 应当注意标题的美学价值。

(三) 见报效果

一定要考虑到见报后读者的感受来制作标题, 尤其是对一些负面新闻, 应当做到客观公正、贴心暖心, 避免激发一些潜在的隐患与矛盾。不能让新闻中涉及的人物陷入迷茫、迷失, 更不能使读者在阅读时瞠目结舌却感到无能为力, 产生悲痛的情绪。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今社会信息量日益增加, 而对于新闻阅读来说, 读者对一篇新闻是否产生兴趣, 往往取决于该新闻的标题是否具有一定的特色, 新闻标题越具有特色, 读者的兴趣就浓厚, 进而就能引导读者对新闻内容做进一步的阅读。因此, 制作新闻标题时, 一定要把握好读者在阅读时的第一需求, 使读者的眼睛能够被有限的文字迅速吸引。

注释

11 彭朝丞, 王秀芬.《标题的制作艺术》.新华出版社, 2012 (8) .

22 邵林.《解读“报纸杂志化”现象》.中国编辑, 2012 (15) .

上一篇:高考心理问答下一篇:美国梦的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