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2024-05-23

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精选十篇)

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1

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提出了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培养规格[1]。2007年教育部1号文件也指出: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2]。普通高校体育院(系)肩负着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质量必然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社会发展需求尚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普通高校所培养的体育教育人才实践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本文拟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概念、构成及其培养途径等进行探索与研究,总结归纳其一般规律,以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能力和实践能力概念的界定

2.1 能力概念的内涵

准确把握能力的真正内涵,是深入研究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基础。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界定能力的概念,有学者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3]。黄希庭在《心理学导论》中提出: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4]。沈德立在《基础心理学》中将能力界定为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5]。但余楠把能力界定为: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和熟练水平,是人实现自身价值、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有效手段和积极力量,它包括体力、智力和实践能力[6]。由此可见,目前对能力概念的界定,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个体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人的综合素质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2.2 实践能力概念的界定

实践能力的概念虽然已经在不同学科领域被广泛使用,但不同学者对实践能力这一概念实质内容的表述尚未达成共识。有学者指出:词源学视角的实践能力可以理解为实践的能力。具体而言,是指主体有目的、自觉地改造客体的能力,其中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客体是主体要认识或改造的对象[7]。有学者把实践能力分为基本实践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两个层次。基本实践能力是指完成某一指定专门业务活动或具体工作任务的能力,属于单项技能的层次;综合实践能力是指独立办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解决综合问题层次的高级能力[8]。由此可见,对实践能力概念的界定,也分为两个方面,即主体有目的、能动地改造客体的能力和由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组成的能力体系。以上两种界定在文字表述和实质内容上均存在差异,表明大部分学者对实践能力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关于实践能力的内涵界定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3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不是某种单一的实践能力,而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种能力所构成的能力体系。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发现、分析、解决体育工作中实际问题的专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能力、运动竞赛能力、课外指导能力和体育科研能力。

3.1 体育教学能力

体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从事体育教学活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能力,是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体育教学能力强者,可以全面熟悉教材知识体系,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并建立能为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教师应确立重视素质教育,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发展为一体的指导思想;理论联系实际,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科学组织教学活动,提倡启发式、互助式、讨论式教学等。以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形式组织教学,解答教学活动中学生感兴趣和难以理解的问题。重视学生组织教学能力、表述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课堂教学与学生将要面临的实际工作的有效衔接,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体育教学能力。

课堂实习、专业见习和教育实习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实习应注重与技术教学相结合,采用编写教案、带准备活动等方式以及学生试讲、试教、教师点评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教学能力。专业见习应加强与中学的联系,组织学生接触中学体育教学实践,观摩中学优秀体育教师示范课,并参与讲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育实习,将所学的技术、技能、理论知识应用到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总结。

3.2 运动竞赛能力

相关研究认为,近些年毕业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掌握较好,基本能胜任基层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但运动竞赛能力却不尽人意。表现在理论水平低,实践不足、技能掌握比较单一等[9]。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各项目运动技术水平持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各种级别的运动竞赛日益丰富,需要大量具有丰富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从事裁判工作,保证运动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

运动竞赛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能力结构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学生体育实际工作能力强弱的标准之一。因此,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更好地掌握各项体育运动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不断提高运动竞赛能力,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运动竞赛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一名合格的裁判员,首先应具备热爱体育事业、为运动竞赛活动无私奉献的精神,其次要深刻领会和熟练掌握各项体育运动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并能准确地运用于运动竞赛实际工作之中;第三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及时进行总结,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竞赛能力的培养,应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应加强学生的兴趣培养,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明确裁判工作的内容、性质及其在体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应重视裁判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注重相关竞赛规则、裁判法的分析与解读,注重结合具体案例,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第三要采用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由专业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级别尤其是大型运动会的裁判工作,锻炼学生裁判工作实际操作能力。比赛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将学生的表现记入裁判考核档案,针对薄弱方面加强分析和进一步培养,不断提高培养效果。

3.3 课外指导能力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校接受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必须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和充实,才能融会贯通,进而服务于社会,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关研究认为,近年来,虽然一些体育院、系已开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往往把视线放在课内,忽视了课外活动这个培养学生能力的好阵地、好形式[10]。重视开展课外指导,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指导运动训练、课外锻炼的能力,对强化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个性、特长以及兴趣爱好,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指导,并与中小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等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引导学生参加中小学业余运动训练指导,担任体育公司、体育健身俱乐部和社区体育健身休闲指导员,在高水平运动队、体科所从事体育科研工作等。通过课外指导,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运动训练和课外锻炼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既能检验自身掌握知识的应用程度,又能在实践中实现认识的飞跃,不断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提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3.4 体育科研能力

体育科研能力是一种研究体育综合问题的能力,是体育教师运用科学方法、体育教育的规律,并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规律为体育教育服务,不断调查研究教学实践过程,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并将其中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以指导实践的能力。相关研究发现,近几年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学、训练中,创新意识不够,受传统方法的影响较大,墨守成规;科研方法掌握较差,且不能灵活运用;选题不科学,常常是教学工作总结,不能很好地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科学选题[11]。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不断提高体育科研能力,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体育科研能力,应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体育科研活动,将学生科研工作纳入学校、学院(系)整体工作的管理机制中,纳入对学生工作的考核评估体系和学生综合考评中,统一安排、统一考核,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予以表彰奖励;加强教师对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指导,实行大学生科研活动导师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整合、提炼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探索与争鸣的学术意识;设立学校、学院(系)本科生科研基金,鼓励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和申报课题,发掘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潜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对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课题进行相应的资助,并选派教师指导,对立项课题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以开拓专业学习视野为目的,以新兴学科、交叉边缘学科的研究内容为主要对象的科研社团,或有计划地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专题报告,定期举办学术沙龙、科研专题讲座及大学生科研论文报告会等;培养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探索、挖掘有关知识的技能,逐步形成体育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5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成果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在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思想重视、组织落实、方法多元、效果明显。在学生运动竞赛能力培养方面,抓好制定培养计划、改革理论教学内容与方法、自编教学指导书、系统安排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裁判骨干、严格组织考核与晋升等环节;努力改革创新田径运动竞赛理论教学方法,采用个别化系统教学法,针对田径运动竞赛的教学内容,把竞赛规则、裁判方法、组织编排、场地器材等内容科学地分成多个单元进行教学,做到教学内容单元化,单元教学提纲化,教学时数节省化,课外阅读明确化,单元考核反馈化等,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能力培养效益。编写教案、测绘场地、课堂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也都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制定目标和计划、建立培养体制、加大科研教育比重、完善评价体系、引进激励机制的培养途径。我院学生参加的2007年全国田径大奖系列赛(苏州站)暨世界田径锦标赛选拔赛,2008年奥运会田径达标赛,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田径预选赛暨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亚洲田径大奖赛(苏州站)以及其他田径运动会的裁判实践活动,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和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苏州市体育局局长、教育局局长给予学生的评价为:“市级田径比赛,省级裁判水平”;我院还积极(下转第91页)(上接第85页)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获评苏州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2个小分队被评为“江苏省社会实践优秀小分队”;2007-2009年期间,我院学生成功申报各级各类课题数明显增加,其中立项国家级创新性研究项目2个,省级创新性研究项目2个,校级课题11个和苏州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个,并有多名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等。

4 结语

实践能力不仅是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人创新精神的基石。深入分析和研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改革创新大学生实践能力培育机制、激励机制和自我完善机制,对促进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作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应科学整合和有效发挥一切可利用的优势与资源,因人而异地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塑造,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体育教育人才。

摘要:实践能力不仅是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人创新精神的基石。文章运用专家访谈、文献资料、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内涵、构成及其培养途径等进行探讨,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2

教育教学能力,是中学体育教师的首要能力,它包括编写教案、语言表达、动作示范、选择教法、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能力。

(1)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等。

(2)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使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进行深人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快的理解动作结构和形成动作技能。

(3)动作示范能力的培养。动作示范是教师以具体的动作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正确的示范,不仅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形象,还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

(4)选择教法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正确使用,是掌握教学艺术的先决条件。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其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5)纠正错误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影响学生正确掌握和提高技术技能,甚至会产生伤害事故。

(6)教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坚强的意志,使之成为有理想、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2、业余训练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业余训练对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特别在普及和推动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丰富学校体育文化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体育是发展体育人口的基础、只有通过业余训练,才能养成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学有所长,为毕业后从事社会体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体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对本科学生进行体育科研知识的教育和体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本科二年级(即第三学期)就开设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必选课。在没开设这门课程之前,我们曾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过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学生不懂得什么是体育科研方法?更不明白体育科研方法的作用是什么?等等通过将体育科研究法纳八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实现对体育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有效工具,它所提供的思考步骤和操作步骤,能够引导研究者沿着正确途径前进,并按照它提供的一定程序,有效的达到科学认识的目的;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科研方法的作用在于:它是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通道,为体育科研定向开路,是运用科学的桥梁,使科学认识的程序规范化、最优化。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科研能力,我们采取的做法:一是请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与专家做体育科研知识系列讲座,激发学生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人门;二是教学生学习掌握各种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初步学会撰写小文章,要求文章写得要有一定的理论归纳能力,体会深刻;三是教学生学习掌握实验性、调查性论文和综合性论文的写作方法,并要求学生对指定的科研论文精读,领会其写作特点;四是教学生掌握实验与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途径及过程;五是教学生提高科研论文撰写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能向一个目标奋斗,按照一定的计划,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协调地进行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各种比赛中,我们常常安排学生去做,教师只做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如在术科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组织作准备活动;又如学院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冬季举行的越野赛、踢蹬、跳绳、拔河比赛、夏季举行的游泳比赛,以及普通大学生每年举行的各项球类比赛等,均安排学生去组织和承担。所有这些活动,都以旧生带新生的形式,一届一届地往下传,形成自然规律,对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帮助非常大。

5、体育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体育社会活动能力,主要是指组织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竞赛裁判、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活动能力,系领导和教师主动去附近县、市的厂矿、企业、机关、学校进行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这些单位的各种运动比赛的裁判工作。对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非常见效。而且这种举措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良好的评价。

6、小结

(1)多年来,我们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从1986一连续中,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达到100%。

(2)学生具有品德教育能力、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体育社会活动能力和体育科研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感到得心应手,轻松自如。

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3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 田径类课程 学习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063-03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对所培养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学和怎样教。“学会学习”是教育对人的培养的基本要求,对于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意味着不只是要求他们通过勤学苦练掌握有关的技术动作,而更主要的是要求他们对知识、技术等具备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因此,在田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加强学生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本文以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学生学习现状为研究对象,调研设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体育学院、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通过对10所高校学生学习田径类课程现状的研究,力求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查阅并收集2003年以来在全国中文体育类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学生学习方面的研究论文,阅读了相关的著作和国家颁布的有关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改革的文件。

1.2专家访谈法

先后走访了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学科专家,就田径类课程学生学习的一些实际状况与各位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向其征求意见。

1.3问卷调查法

向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体育学院、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已完成田径类课程学习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2份,回收率为95.50%;对问卷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366份,有效率为95.81%(见表1)。

1.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核对、归类、取舍,并逐一登记,建立有效的数据库,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学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学习田径类课程的兴趣

2.1.1学生学习兴趣现状

调查结果(见表2)表明,对田径类课程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59.84%,而不感兴趣的学生占40.16%。田径类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的田径项目多,各项目技术、技能掌握均有一定的难度,且较为枯燥;教学场所几乎全部都在室外,风吹日晒,教学条件较为艰苦;教学时间安排跨度长,一般为2-3个学期,学生对学习田径类课程的兴趣必然受到影响。

2.1.2不感兴趣的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见表3)表明,学生对田径类课程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有考核难度大不易过关、身体素质差学习吃力、太脏太累害怕吃苦这3项,选择率分别占89.12%、72.11%、53.74%。《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田径类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都进行了革新,但动作技术、技能仍是考核的主要内容,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更要求学生平时刻苦地练习。

随着近几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且呈现出不均衡的走势,加之独生子女的娇惯,大多不能吃苦耐劳,使得对田径类课程的学习难度加大。走访部分普通高校田径类课程专任教师,普遍反映学生掌握田径类课程各项目技术动作较为吃力,达标率不断降低。

2.2学生对田径类课程学习现状满意程度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情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三个因素对学习现状的影响较为明显。

调查结果(见表4)表明,有70.49%的学生对目前学习田径类课程的现状感到满意,但仍有29.51%的学生不满意目前的学习状态,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等急需正确的引导与转变。

2.3学生获得和巩固田径类课程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

调查结果(见表5)表明,课堂教学、完成作业、参加理论考核、阅读教材是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掌握和巩固田径类课程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分别占100%、100%、100%、94.26%;其次是阅读有关的田径文献资料、多媒体途径、师生交流、参加学术讲座,分别占37.16%、27.87%、16.67%、11.75%。师生交流和参加学术讲座是学生掌握和巩固田径类课程理论知识非常重要的途径,但这两项学生选择率较低,说明江苏省普通高校田径类课程传授理论知识的途径还不丰富,教师课后对学生学习的帮助还不够。

2.4学生掌握和巩固田径运动技术的主要途径

调查结果(见表6)表明,课堂教学和参加运动技术考核无疑是学生学习田径运动技术的必经之路,选择率均为100%;而课外自练、同学帮助、教师课外辅导、参加俱乐部或兴趣组是巩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选择率分别为91.26%、29.26%、26.78%、21.31%;多媒体途径选择率最低,只占9.56%。

除课堂教学、运动技术考核和课外自练三种途径外,其它途径在被调查学生中的选择率均未超过30%,说明学生掌握和巩固田径运动技术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依靠课堂和课外自练,而课后缺少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缺乏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5学生常采用的学习方法

从调查结果(见表7)可以看出,自学法、自练法经常运用的学生均占100%,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自评法、互评法经常运用的学生分别占84.97%和51.64%,偶尔运用的学生分别占13.39%和38.25%,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经常运用的学生分别占16.94%和33.88%,偶尔运用的学生分别占57.10%和62.02%,没有得到学生的重视。探究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是现代提倡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所调查的10所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对田径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有近40%的学生对学习田径类课程不太感兴趣或很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有考核难度大不易过关、身体素质差学习吃力、太脏太累怕吃苦等。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田径类课程的现状表示满意,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满意目前的学习现状。学生掌握田径类课程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理论或技术考核等,整体上看,过于依赖课堂和教师。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学法、自练法、自评法等,而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现代倡导的学习方法则不经常使用。

3.2对策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掌握与巩固提高田径类课程理论知识与运动技术的主要途径。但随着田径类课程教学时数的压缩和教学内容的增加,课堂教学只能使学生基本掌握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很难满足学生加深理解与巩固提高的要求。因此,田径类课程教学应拓展多元教学渠道,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俱乐部或兴趣组、讲座、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

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4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速发展以及体育事业的稳步提升,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开设了体育专业,尤其是在我国提出“全民运动”的理念之下,体育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体系当中也越来越重要[1]。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满足我国体育事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庞大需求,愈来愈多的应用型本科纷纷加入开设体育专业的队伍当中,而为了能够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优秀的体育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将学生打造成理论与实践能力同时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并结合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能够为发展建设我国体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情况

2.1、社会实践重要性逐渐提升

在社会实践当中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均能够得到有效培养和锻炼,同时社会实践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阶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当中社会实践也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更加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与机会,校方领导也正在逐渐加大对社会实践方面的资金、人力等投入力度,为培养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2.2、社会实践形式内容多样化

应用型本科院校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将就业、创业作为导向,把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众多本科院校在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增加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与内容,除了有基础的校内实践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毕业实习、校外实践等多种途径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社会实践内容也涉及广泛,包括赛事裁判、体育项目测试、体育俱乐部实习等等,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体育专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意义。

2.3、众院校开始建设实践基地

为进一步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大了与社会企业譬如体育俱乐部等的合作力度,通过校企协同合作等方式使得本科院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与人才优势,而企业在此过程中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与市场优势。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建设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原则的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2]。

2.4、社会实践课程安排不合理

大部分的体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坚持“理论知识无用论”,即认为学习大量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没有实用价值,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当中,许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缺乏充足的学习动力与学习热情,而利用社会实践则能够通过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从而主动发现自身在体育专业学习方面的不足和缺陷,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和提高。但目前我国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课程数量较少,特别是需要较长时间的社会实践课程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同时绝大多数实践课程被安排在大四阶段,及时学生在此过程中认识到自身在学习中的欠缺也因马上面临毕业而无法继续系统化地进行学习。

2.5、实践基地数量少范围较小

作为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健身俱乐部工作只是其众多求职选项中的一项,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从事体育市场开发、体育用品经营、健身指导等多种工作。但事实上,通常情况下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体育专业方面只与健身俱乐部以及部分体育社团和体育行政机构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可供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基地数量比较少,同时范围也非常有限。另外,当前在体育专业的社会实践当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服务居民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学生鲜少能够参与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

2.6、社会实践缺乏统一的监管

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校在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方面还比较缺乏统一完善的监督与管理工作,通常只是简单由个别教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粗略的管理,与此同时也尚未明确规定统一的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标准等内容,因此也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当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3、基于创业、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

3.1、建立众多社会实践基地

考虑到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学生就业情况不太乐观。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与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在继续保持与健身俱乐部之间的合作关系之外,还可以同其他体育社团、户外运动俱乐部、康复保健场所等积极建立合作协同关系,同时也可以借助挂牌、挂靠等方式尝试与更多的社会单位进行合作,尽可能多的建立种类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为体育专业学生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以及锻炼自身实践能力的机会。

3.2、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机会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竞猜等,为学生积极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比如说院校可以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到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当中,除了作为参加活动竞赛的选手之外,学生还可以充当活动竞赛的裁判、组织者等多重角色,学院在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体育训练的同时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在体育学习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帮助其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与调整。另外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积累一定的从事体育工作的经验,为日后的求职做足准备。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与服务。尤其是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发展社区体育,在该方面还欠缺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此学院可以鼓励体育专业的学生深入社区,为居民提供免费和健身指导、健康咨询等各种服务,一方面尽可能地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加丰富、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3.3、配备社会实践指导教师

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与管理,因此广大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需要为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并尽可能挑选既有着丰富体育指导和教学经验,同时掌握大量与体育事业有关的管理、经营开发技术,拥有较强责任心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该类集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身优秀体育专业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学习需求制定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纠正。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主管能动性,学院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适当提高指导教师的薪资待遇,并且将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成果等与教师的工资报酬直接挂钩,从而有效激发教师的教学指导潜能。

3.4、合理安排校内实践课程

针对当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体育专业学生,往往在其大四阶段集中安排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不仅社会实践课程较为集中、课程时间有限,同时也未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对自身参加社会实践进行总结与反思。因此日后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立足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认真听取体育专业学生及教师的真实意见,确保社会实践课程的多样性、系统性与合理性。比如说可以在每个学期当中划分一部分时间用于进行社会实践,或是将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论文等代替传统的笔试考核等,使得体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能够更加完善。

3.5、院校可成立体育俱乐部

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与科研优势,号召体育专业的师生共同建立课余体育俱乐部,在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适当引导和提点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体育俱乐部的宣传、策划以及活动组织等日常事务管理,在帮助学生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促进交流与沟通的同时也能够为其将理论知识落实在社会实践当中提供良好的平台。另外,为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需要坚持以创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比如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分析市场寻求商机;或者鼓励学生深入到社会当中,在对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并由学校牵线积极联络优秀体育专业毕业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脉资源,为其创业活动提供便利。

3.6、统一规范管理社会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需要制定统一规范的管理标准与管理机制,加强对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由院校领导为核心在其宏观领导下组织一部分教师负责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具体过程进行管理,另一部分教师负责为学生联系社会实践机会,还有一部分教师需要负责对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考核,从而使得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够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出应有作用。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当下社会当中所有类型竞争的核心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而我国本科院校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当中更加坚持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力求能够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优质人才。本文在此背景之下,通过对基于创业、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广大本科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核心竞争优势,从而早日走向工作岗位顺利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罗文广,胡波,曾文波,叶洪涛.地方院校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3.

[2]赵德勋,苏娟,梁丹青,王进选.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石家庄学院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6.

[3]丁瑞萍,郭峥春,李雄威,刘爱华.服务学习: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专业学生与社会实践融合的有效模式[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6,03.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篇5

一、田径方向

1.田径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研究 2.田径运动在促进全民健身中的意义和作用 3.田径运动在体能锻炼中的作用与方法的研究 4.田径运动技术训练方法的研究与探讨 5.田径运动技术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讨 6.心理训练在田径运动竞赛中的意义 7.提高田径专项素质的训练方法研究 8.田径运动裁判工作方法的研究 9.田径运动恢复训练的意义与方法 10.田径运动赛前及比赛期的心理训练 11.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内容与方法的研究 12.田径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13.田径训练中培养学生练习兴趣的研究

14.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普及田径运动的方法研究 15.基层田径运动会适宜运动项目设置的研究 16.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技能要求方面的研究

二、体操方向 1.关于体操课程体系方面的研究 2.体操教材、教法研究 3.体操健身方法研究

4.体操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

5.体操运动员选材指标与方法的研究 6.体操运动员后备力量的研究

7.体操运动员基本技术训练方面的研究 8.中小学体操教材、教法的研究

9.全民健身与中学小体育关系的研究 10.体操运动发展趋势的研究

11.体操教学模式的研究。12.体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研究

13.体操运动员肌体损伤与恢复的研究 14.中小学生健美操教学与训练的研究 15.艺术体操运动员形体测量与评价 16.形体训练的研究 17.体操史学研究

18.健美操运动员形体测量与评价 19.竞技健美操动作技术分析与训练理论研究 20.体操运动与全民健身关系的研究 21.体操项目市场化的相关研究 22.体操运动影响因素体系的研究 23.轻器械体操开发与推广研究 24.实用性体操的开发与推广研究 25.幼儿基本体操的发展研究 26.艺术体操发展的对策研究 27.竞技体操健身价值的开发研究

28.中小学体操类教学内容的整合研究 29.艺术体操赛制的研究 30.技巧运动的相关研究

三、排球方向

1.排球运动的起源及演变

2.排球运动的现状及发展 3.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4.排球运动的竞赛规则 5.排球运动的裁判方法

6.排球运动的身体素质训练及研究 7.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选材

8.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

9.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技术及战术训练与教学 10.中、小学排球队的教学与训练工作 11.中学体育课排球项目的教学工作

12.中专、大专普通班学生的排球课教学与训练工作 13.大学本科普通班学生的排球课教学与训练工作 14.排球运动技术教学与训练工作 15.排球运动战术教学与训练工作 16.排球运动技、战术理论研究 17.排球运动的竞赛工作

18.排球比赛的组织与编排工作 19.排球运动的科研工作

20.排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及研究 21.排球运动训练周期及运动量的研究 22.排球运动的临场技术统计、23.排球运动员的营养及恢复手段 24.沙滩排球的技战术研究 25.沙滩排球的身体素质训练 26.沙滩排球的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27.软式排球的技战术训练与教学 28.软式排球的身体素质训练

29.软式排球的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30.业务体校排球队的教学与训练工作 31.计算机应用于排球运动的各个方面。

32.多指标综合评价系统应用于排球运动的选材。

33.从排球运动员的生理特点研究逐步转向生化特点的研究。34.促进排球运动员体能提高的新的训练理论和方法。35.运动生物力学最新方法手段应用研究。36.排球运动员体能恢复与营养学研究。

37.发展排球运动员专项智能水平的理论与方法。

38.排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定量化评价,以及心理训练方法的优选。39.排球运动员身体和机能状态的评定。

40.排球新技术和新战术的设计创新研究。41.排球运动的哲学社会学研究。

42.排球运动职业化、明星化、俱乐部体制的研究。43.排球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研究。44.排球教练员的素质及培养。

45.排球技战术发展指导思想与观念研究。46.排球教学训练思想、教学训练最佳模式的研究。47.规则裁判法研究。

48.沙滩排球训练规律特点的研究。49.娱乐排球普及化研究。

50.高科技含量的排球场地、器材、服装研究。

四、篮球方向

1.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2.规则对篮球运动的影响 3.中小学篮球教学与训练 4.篮球运动与发展智力

’ 5.篮球技术课结构

6.当前篮球运动的技术特点 7.篮球运动的训练特点 8.篮球比赛中心理变化规律 9.论篮球运动员的意识培养 10.篮球比赛中的个人战术行动 11.论个人防守战术

12.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技巧 13.篮球比赛中的统计工作

14.篮球技、战术分析 15.论篮球运动员的选材 16.篮球运动损伤与预防 17.篮球运动与全民健身

18.论篮球裁判员基本素质的培养 19.我国篮球运动市场产业化的特点

五、足球方向

1.足球运动发展趋势的研究 2.规则变动对足球运动的影响

3.青少年足球教学与训练方面的研究 4.中小学足球课教法方面的研究 5.足球运动与发展智力 6.足球技术课结构的研究

7.当前足球运动的技术特点的研究 8.当前足球战术打法研究 9.足球运动的训练特点

10.足球比赛中心理变化规律

11.论足球运动员的意识培养与训练 12.足球比赛中的个人战术行动 l3.论个人防守战术打法

14.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技巧与方法 15.足球临场比赛的统计工作 16.足球技、战术分析 17.足球技术力学分析 18.足球运动员的选材 19.足球运动损伤与预防 20.足球运动与全民健身

21.论足球裁判员基本素质的培养 22.我国足球市场化的研究

23.足球经济开发问题的研究 24.足球运动史方面的研究 25.运动营养对恢复的影响 26.“孙子兵法”与足球战术方面的研究 27.“三十六计"运用与足球战术方面的研究 28.世界杯比赛技战术打法的研究 29.足球欣赏课可行性的研究 30.“校园足球”开展现状的研究

六、小球方向

1.乒乓球教学与训练研究与分析 2.乒乓球技术动作的力学分析

3.乒乓球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研究 4.各种乒乓球技术科学分析 5.各种作战方法科学分析

6.乒乓球少年的训练和成长规律 7.乒乓球教学原理和训练理论研究 8.乒乓球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 9.乒乓球专业解剖学方面研究 10.乒乓球医学方面的研究 11.乒乓球器材、规则方面研究 12.网球教学与训练

13.网球技术的生力学分析

14.羽毛球技术动作的力学分析 15.羽毛球教学与训练研究与分析

16.羽毛球球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研究 17.羽毛球各种作战方法科学分析 18.羽毛球少年的训练和成长规律 19.羽毛球教学原理和训练理论研究 20.羽毛球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 21.羽毛球专业解剖学方面研究 22.羽毛球医学方面的研究 23.羽毛球器材、规则方面研究

24.网球球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研究 25.网球各种作战方法科学分析 26.网球少年的训练和成长规律 27.网球教学原理和训练理论研究 28.网球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 29.网球专业解剖学方面研究 30.网球医学方面的研究 31.网球器材、规则方面研究

七、武术方向

1.武术健身理论与方法研究 2.武术与体育人文科学 3.武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4.中国武术史研究

5.武术套路裁判与规则研究 6.武术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 7.武术课程改革研究 8.武术与大众体育健身 9.散手与搏击技术研究

10.武术散手裁判与规则研究 11.优秀武术运动员模式研究

12.优秀武术运动员心理测量与评价 13.武术选材

14.武术动作技术分析

15.武术运动员生理机能研究 16.传统武术套路研究 17.武术美学研究

18.武术训练理论与方法 19.武术与传统养生

20.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对比研究 21.武术教学方法与教法研究 22.中外搏击方法对比研究

八、社会体育方向

1.对我国大众体育健身的发展趋势研究 2.健身健美操对大学生身心影响的研究

3.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 4.体育休闲活动在全面健身中的优势地位研究 5.不同年龄体育健身观念形成教育与实施策略研究 6.体育健身与休闲娱乐项目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7.我国传统体育健身方法的挖掘整理及有效性的分析研究 8.体育健身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9.对现代体育健身方法的归纳与创新研究: 10.形体训练在健美操教学训练中的作用研究 11.我国体育产业在新世纪的发展前景研究 1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与发展 13.对我国体育健身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4.健美操运动员形体测量与评价

15.竞技健美操动作技术分析与训练理论 16.中学生健美操教学与训练的研究 17.形体训练方面的研究

18.啦啦队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研究 19.中学啦啦队运动的开展情况研究 20.中学生啦啦队运动的教学与训练研究 21.啦啦队运动的价值研究

22.舞蹈(交谊舞、体育舞蹈、街舞、健身舞蹈等)对学生的身心影响研究

九、运动人体科学方向

1.心率指标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及原理 2.浅谈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训练 3.促进运动机能形成的方法和手段 4.谈肌肉力量训练

5.用能量代谢原理谈运动训练的设计

6.从无氧阈指标的分析中谈有氧工作训练的最佳化问题

7.对肌肉工作前初长度的适度拉长提高力学效果的生理学分析 8.试论运动生理学在体育教学和训练科学化中的作用

9.用运动生理学原理与自己从事的体育实践相结合的体会、总结 10.文献综述或具体的实验等

11.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2.按摩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 13.赛前补糖对耐力运动的影响

14.合理补充维生素C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15.髌骨劳损的发生规律和预防的研究 16.运动处方在运动实践中的研究 17.骨骼的结构与运动的关系

18.动作技术的解剖学分析在体育教学安排中的作用 19.设计肌肉练习手段提高立定跳远(或铅球)成绩的研究 20.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研究

21.应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某项技术重要环节以及相应的辅助练习手段 22.不同运动项目下肢运动频率的测试方法研究 23.中小学生短跑的步长步频指数研究

24.跳跃的力学分析对跳跃技术教学的影响。

25.身体成分研究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 26.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特征的调查与研究 27.试论体型、生长发育与选材三者之间的关系 28.运用形态测量和指数法评述某项运动的选材依据 29.试述力量素质的测量与评价 30.试述柔韧素质的测量与评价

31.运用测量学知识探讨篮、排球运动的选材依据 32.浅谈跳远、跨栏运动员的选材

十、体育社会人文方向

1.试论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谈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试论体育道德形成的要求和规则

4.论体育与智力开发

5.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

6.体育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7.试论体育教育中学生个性差异与个性发展、8.试论体育教育中的审美渗透

9.体育技术学习与体能发展问题的研究 10.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探讨 11.女生体育教学的特点与指导实践的研究 12.论体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 13.XX地区(学校)学生体质的调查与分析 14.对课间操内容和形式的改进研究 15.初论体育课外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16.论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7.(某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的研究

18.关于优化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

19.新的教学方法(或电化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 20.论教学艺术与体育教学艺术

21.论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

22.中(小)学生体育知识水平和体育意识的调查研究

23.关于中(小)学建立单项(或健身、健美、体育娱乐)俱乐部的可行性及具体对策的研究

24.论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与方法、25.论学校体育的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 26.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问题研究

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6

[关键词] 体育专业 毕业生 就业 对策

1、陕西省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1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伴随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换,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21%以上。高等教育大局和态势的急剧变化为数百万原本无望接受大学教育的学子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由此凸现。“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1090人,年均增幅27%。从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看,1999-2005年分别为93.7%、97.1%、82.0%、76.8%、79.0%、82.0%、90.0%、80.0%、70%、73%、73%,总体呈下降趋势[1]。而陕西省的高校就业率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又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可想而知,体育专业应届本科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应该倍加关注这一社会群体。

1.2学生就业需求情况分析

目前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结构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错位,一方面体育院(系)所培养的学生就业市场面狭窄,导致一部分学生的一次就业率较低;另一方面社会上许多部门缺乏一些体育专业人才。这种矛盾反映了体育专业培养上的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正由体育教师为主的单一型向体育科研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经营管理人员等复合型人才转变的一种新趋势。

2、影响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因素

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并非单纯由高校扩招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当前的情况,造成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诸多因素主要是:

2.1国家体制改革给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

国家相关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通过精简机构、合理划分权责、适度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等举措搞了行政组织部门的管理效率。但人事制度改革的直接结果是行政机构的用人数量减少,同时也使就业机会减少。而同时,在2004年之前,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行是“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在这种体制下,我国高等学校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决定,取消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所有毕业生面向人才市场。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纷纷涌向教师岗位,使得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剧增,就业率连年下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2社会因素影响

受社会经济的因素影响,体育发展状况不一,人们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参差不齐,存在地域性差异,生活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居民较之西部欠发达地区更注重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另外,体育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当前我国体育发展现状结合性较低,这一点在社会体育类专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3体育专业办学缺乏特色,专业缺乏优势

陕西省高等院校设置体育院(系)专业的不少,有鲜明办学特色的不多。大部分都是依据传统的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显得落后于社会发展要求。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教师知识更新缓慢;体育项目开设不全;专业课学时太少,选修课时效性差;实践环节明显不足;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等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专科生培养规格近乎一样;专业培养面过窄,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现象,影响了体育教育人才的就业。

2.4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强,缺乏竞争力

通过对咸阳师范学院体育系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在校生中,有83.5%左右的学生是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接触系统的体育训练,有67%以上的学生选择体育专业就是为了可以考上大学。进入高校后,潜心愿意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不足51%,因此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并不十分用心,认为对将来就业用处不大。由于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仅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也放松了对于外语、计算机、文字组织能力等应用性知识的学习。在竞争市场注重的专项技术突出、一专多能人才的要求下,不具备竞争力。

3、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对策和建议

3.1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规划、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综合考虑个人的价值、兴趣以及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优劣势,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3.2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毕业生自身受文化素质的局限和择业观念的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目前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中学,都需要英语过四级或六级、计算机具有一定水平的毕业生。通过和毕业生的访谈了解到,体育专业毕业生,英语过四级的很少,过六级的就屈指可数了,并且在综合人文素质方面明显落后于其它专业毕业生。

3.3专业型向通用型转化,提高灵活适应能力,扩展就业空间

目前体育专业的就业现状看,就业面很狭窄,大多数集中在体育教育上面,但是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人才还很缺乏。原因何在?这就要求体育专业学生将自己的资本存量由专业型扩展到通用型。在体育专业毕业生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专业型专业知识已经不再是就业的稀缺资本,没有竞争性。而缺乏的就是将体育专业型知识与通用型知识的结合,这样才能扩展自己的视野,面临更多的就业空间。现行的体育产业提供的岗位都是要求综合性人才,不仅要求懂体育知识,更多的还要有通用型知识,实现与市场的接轨。

3.4面向基层、面向西部,自主创业有机结合

积极的相应国家号召,鼓励同学支援祖国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加大对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制定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去基层就业。把自主创业作为一条新的就业出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思想,鼓励学生做好自主创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3]。学校应组织优秀的创业代表对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相关知识的讲座和培训,对有意向自主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指导。

参考文献:

[1]陈济川. 关于体育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2005(3):253-254.

[2]郝鑫.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J].管理教育.2008-9.

[3]盖安俊,何宜中,王国权.分析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人文论坛.2004.5.

作者简介:

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7

1 档案管理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

大学生档案管理是高等院校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其档案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不可替代。

1.1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推荐材料

经过了整理、收集、归档等环节的大学生档案,记录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特长、学习生活及品德表现等情况,是大学生人生重要经历记录。其中能反映出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情况,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用档案材料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这是最为权威的凭证。

1.2 为用人单位提供查阅档案服务

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是人事档案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和,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档案也不例外,用人单位可以把档案材料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人事部门也可以把档案材料作为提拔或选拔相关人才的依据。广西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向人事部门、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提供档案查阅服务,使人事部门、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等通过查阅电子档案材料了解到相关人才信息,提高有效交流与沟通,促进大学生就业。

1.3 为毕业生做好档案传递工作

档案转递工作是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依据我国人事档案“人档合一”的档案管理要求,大学生工作时,执行“档随人走”原则,其档案立即通过转递工作与其就业单位或毕业生去向产生同向流动,不管毕业生落实工作与否,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档案转递。因此,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档案管理部门,应依照规定的地点和时间,按规定整理好毕业生档案向相关部门进行转递工作。

2 完善大学生档案管理,更好服务毕业生就业

2.1 转变观念,加强学生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高校毕业生档案有流动性及稳定性特征,包括以下三项主要工作:一是建设新生档案;二是对所有学生在校期间的档案材料进行归档;三是整理并转递毕业生档案。

传统观念中,大学生档案就是大学生学籍资料的简单积累,其实大学生档案不但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历史记载,而且更是为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选拔或提拔人才等提供权威信息的重要依据。所以,改进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首先得更新观念。如今人才市场竟争剧烈,加上体育社会化的不断进展,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体育教师行列,如表1所示,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开始就业于其他行政、事业、企业单位、自主创业或自由职等行列,就业范围也因就业需求而广泛。因此,充分发挥档案对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做好档案建设工作。收集、整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参与的竞技比赛项目、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及文艺活动等,对学生的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奖惩情况等均给予及时的整理归档。因为大学生档案信息只有真实、明确,才能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2.2 明确高校档案管理制度和归档规范

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应根据我国《干部档案工作条例》要求且结合当今社会多形势多渠道就业形势作出明确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教师对学生考核的方位及评价的标准、学生档案内容要求等制定出统一规定,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用人单位选拔或提拔人才及大学生就业有帮助的档案管理制度,在高规范下进行档案管理。即制定出统一的业务工作规范:第一,是档案分类必须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明确类目层次,即小类稍微灵活,大类要求一致;第二,是档案呈现形式必须统一,录入的项目内容要一致。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档案中文件材料的重复归档或遗漏现象,从而保证了学生档案各种材料的系统、准确和完整。因此,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新生入学之后,就要立刻做好归档工作,认真记录记载体育教育专业在校学生(包括新生和老生)的各项表现,使档案材料既完整又连续,既丰富了学生的档案内容,又提高了后续的整理及归档工作效率,更保障了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及时性,从而使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档案材料更好地服务其就业。

2.3 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提高大学生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其内涵在于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大学生档案管理,用科学方法来推进大学生档案管理,用科学制度来保障大学生档案管理,以促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使档案管理效益和质量得以最大限度地提高。

随着就业形式的改进,对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档案材料内容面广,即包括除了记录完成教学大纲中教育部规定的各专业的学习任务情况外,还要记录学生在校期间从事的、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的各项实践活动及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成绩或成果等情况;二是档案材料呈现形式多样化,目前,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不断扩招,这就意味着学生档案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根据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要求,网上招聘已占据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找工作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对学生档案需要实行动态管理。过去采用的纸质版,而现在的呈现方式更注重于电子版,因为采用电子信息管理学生档案更快捷,更方便且材料内容更丰富,科学有序地对学生信息进行分类归档,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电子档案。使毕业生资料清楚明了地保存在指定的系统或某一平台上,以便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查阅;三是档案材料呈现途径现代化,随着现代科技的猛迅发展,社会各项各业的工作节奏及工作效率都在不断提高,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实现现代化管理,广西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建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档案网络平台,使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档案通过现代网络平台途径呈现于社会,让各用人单位一目了然地了解到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因此,加快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创新机构,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以便让毕业生档案材料更好地服务于毕业生就业。

2.4 加强管理审核工作,发挥毕业生档案在毕业生择业中的作用

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应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时间,对毕业生档案纸质材料和电子材料进行整理,按照统一格式进行整理,把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素质、品德素质、党团活动等基本情况一一呈现出来,使整理出来的档案材料格式统一、条理清晰、内容完整。纸质材料和电子材料内容必须一致。同时,还要做好档案材料的审核工作,确保所有毕业生的档案材料真实、手续齐全、内容完整。

3 结语

档案管理是我国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强学生档案管理,使档案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服务于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求,服务于毕业生就业。

摘要:大学生档案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用人单位深入了解应聘者在校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情况的关键信息资料。该文以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为例,主要从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推荐材料、为用人单位提供档案查阅服务以及为毕业生做好档案传递工作等用途出发,在当今市场调节就业的形势下,为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就业,对大学生档案管理提出几点看法:一应转变观念,加强学生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二应明确高校档案管理制度和归档规范;三应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四应做好管理审核工作,发挥其在毕业生择业中的作用。

关键词:档案管理,作用,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邢洁.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22):109.

[2]李红.浅谈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与大学生就业[J].潍坊学院学报,2010(1):156-157.

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8

专业必修课是高等学校中某专业的大学生必须修习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课程,是专业教学计划的中心组成部分,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它能使学生拥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本专业范围内的最新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和发展趋势[1]。在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专业必修课保证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保证了学生拥有宽厚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拓宽专业的口径。本文将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必修课程内容做研究。

2 研究对象

以全国10所单科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大量有关通识教育的文献资料,并收集我国10所单科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制订《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在校学生问卷调查表》。经特尔菲专家法检验问卷具有一定的效度。通过裂半法,经斯皮尔曼——布朗公式r2=2 r1/(1+ r1)校正得:r2= 0.956表明问卷信度可以接受。

3.3 比较法

通过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之间的课程体系比较,找到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内容设置之间的差别和特点,为本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3.4 统计分析法

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进行综合评价,使整个研究过程和结果更加严密、科学。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的特点分析

根据收集到的十所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可知,各体育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约为14-24门。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为了加强学生对健康、体质方面的知识,增设了部分人体科学类课程,如开设了运动营养学、健康教育、体育保健学、运动医学等。第二,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专业必修课也在休闲体育方面有所涉及,如开设了休闲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等。第三,为了充分挖掘各校的课程资源,发挥各个学校的优势,因校而异,因地制宜,各个学校开设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课程,如游泳、艺术体操、跆拳道等。第四,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加强学生师范素质的培养,在必修课中也增设了一些针对性较强、适应性较广的师范性课程,如开设了体育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等。

4.2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必修课内容设置情况分析

本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必修课内容设置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了27项专业必修课程,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的标准:0.9

旋转后的因子成分矩阵(见表2),通过分析,27项指标可以归为7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7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8.125%,用7个公共因子代替27个指标,可以概括原始变量约六成以上的信息,因此可以认为7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大部分变量。(见表2)

第一类因子包括: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学论、体育心理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和学校体育学,可以命名为教学方法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1轴上包括5个因子,其中学校体育学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709,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体育教学论因子为0.875,载荷最小的是体育心理学因子为0.550,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二类因子包括:体育保健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物力学,可以命名为保健与医学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2轴上包括4个因子,其中体育保健学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848,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运动生物力学因子为0.837,载荷最小的是运动医学因子为0.561,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三类因子包括:游泳、体操、艺体和武术,可以命名技能主导表现性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3轴上包括4个因子,其中体操类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808,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艺体因子为0.735,载荷最小的是武术因子为0.580,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四类因子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生理学,可以命名为运动人体科学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4轴上包括3个因子,其中运动生理学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829,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

第五类因子包括:体育概论、休闲体育概论和体育学概论,可以命名为体育概论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5轴上包括3个因子,其中体育学概论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808,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休闲体育概论因子为0.778,载荷最小的是体育概论因子为0.636,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六类因子包括:田径、篮球、排球和足球,可以命名技能主导对抗性和体能主导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6轴上包括4个因子,其中篮球类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746,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排球因子为0.734,载荷最小的是足球因子为0.561,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七类因子包括:体育研究方法、体育统计学和科研方法概论,可以命名方法工具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7轴上包括3个因子,其中体育科研方法因子的载荷最高,为0.717,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根据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可以分为7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教学方法类、保健与医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体育概论类、技能主导表现性类、技能主导对抗性及体能主导类和方法工具类。根据因子载荷的差异,可以推断出各类课程存在一定差异。

4.3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的优化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必修课程模块的优化原则是突出以人为本,学习分成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某一类别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专业必修课模块共设计54学分,其中理论学科30学分、技术学科24学分,专业必修课模块总体学分略低于03《课程方案》的要求,但是可以为“多能一专”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学分的分配仅参照03《课程方案》、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的结果,因此该问题有待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如表4

4 结论

1.我国十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之间的专业必修课学分及比例存在很大差距,这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国家教育部03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规定有很大关系。

2.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内容设置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方法类、保健与医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体育概论类、技能主导表现性类、技能主导对抗性及体能主导类和方法工具类。

3.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和十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模块。

参考文献

[1]王健,黄爱峰,吴旭东.体育教师教育管理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陈建绩,宋培东.体育校本研究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黄汉升,季克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J].体育学刊,2005,12(6):1.

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9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

前言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课程开发的教育价值,它为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提供依据。培养目标的确定在教学计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重要前提。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的根本问题,一方面,它通过培养一定质量、规格和数量的体育师资服务于社会,集中体现和反映了社会对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它直接规定着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的办学指导思想与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理论研究[1]。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正进行着重大的改革,过去确定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日益显露出它的局限性和弊端。21世纪我国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什么规格的体育师资,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是从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类型和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1 研究对象

以全国10所单科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选修课程设置情况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大量有关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文献资料,并收集我国10所单科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制订《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师问卷调查表》,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2.3 比较法

通过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之间人才培养问题的比较,找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类型和规格的差别和特点,为本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2.4 统计分析法

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使整个研究过程和结果更加严密、科学。

3 结果与分析

3.1 教育部颁布的3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2个课程方案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我们国家先后5次对我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进行了修订,1980年、1986年、1991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都是“中等学校体育师资”。1997年国家教委办公厅下达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提出的专业培养目标是“毕业生适宜到中等学校从事体育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和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2003年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的多能一专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随着社会需要而变化,由过去的“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和“专才”相结合的教育,培养能从事学校教育的多层次体育复合型人才。

3.2 十所单科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由表1可知,全国10所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第一,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对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战略要求;第二,培养学生的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竞赛和科研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第三,能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医疗保健康复及社会指导等工作的人才。各个学校有各自不同的办学思想,不同的发展情况。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类型方面有一定差别。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和吉林体育学院5所体育院校把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体育专门人才,其他5所院校基本上是多能一专、复合型、应用型的体育人才。

(注:表1资料来源:十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通过对专家访谈的调查分析可知(表2),大部分专家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多能一专的体育应用型人才”。

3.3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比较

通过对十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收集和整理,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责任感和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第二方面是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第三方面是文化素质的要求: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借助字典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达到计算机二级等级和大学英语考试合格的基本要求。第四方面是身心素质的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

以上几个方面反应了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完美的人格,包括思想、专业、文化和身心几个方面,而且提出了学生要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4 结论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对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战略要求;培养学生的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竞赛和科研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医疗保健康复及社会指导等工作的人才。

2.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为多能一专、复合型、应用型的体育人才。

3.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主要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完美的人格,包括思想、专业、文化和身心几个方面,而且提出了学生要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参考文献

[1]许瑞勋.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审视与创新研究—构建体育教师教育新体系的理论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1.

[2]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陈建绩,宋培东.体育校本研究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黄汉升,季克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J].体育学刊,2005,12,(6):1.

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10

课程设置受学科结构和学生心理结构的双重制约。目前, 各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往往是在围绕政府要求, 征求本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来确定本学科的核心课程及其它的课程设置, 普遍带有很强的计划性色彩, 其适应性、可变性、调节性均受到限制.如何从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上去检验其专业课程设置的最佳化水平, 目前还没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衡量标准[1]。着力对西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力图构建出与科技社会发展相适应, 整体功能最优化, 体系结构更合理, 内容最完整的最优化课程体系系统, 为科学地从事教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西北民族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4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 阅读了正式发表的有关体育专业课程建设的专题研究资料20余篇。

1.2 访谈法

访问了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教研室主任、任课老师、毕业生、在校生, 听取他们关于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

1.3 逻辑法

在本研究中, 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等逻辑推理方法对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证。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现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

2.1.1 专修课程开设时间段不合理, 教学时数少, 不利于学生扎实专项能力的培养

研究证实,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其专业学习好行为、学习动机成正相关。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对专业承诺的强度, 四年变化曲线近似于倒U型, 峰值在大二, 最低值在大四[2]。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表明, 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 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为此, 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设置在不同学期进行,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专修课程设置上, 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将专修课程都安排在1~6学期进行。武汉体育学院将专修课程安排在2~5学期进行。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将专修课程安排在5~7学期进行。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专修课程开设时间正是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承诺高、学习动机强、行为控制力强的学期进行的。而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专修课程开设时间正是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承诺下降、学习动机减弱、行为控制力差的时间学期进行。西北民族大学现行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设置时间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学习规律有些偏离, 设置上未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另外, 任何运动技能动力定型的形成, 达到自动化程度, 必须经过千百次的、甚至上万次练习获得的, 这一切必须有足够的练习时间作保证才能够实现。上海体育学院专修课程总时数达到720学时, 武汉体育学院专修课程总时数为648学时, 北京体育大学专修课程总时数为576学时, 而西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总时数仅为216学时, 在四所院校中最少。

以上表明,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开设时间段不合理, 教学时数少, 不利于学生扎实专项能力的培养, 同时从一个侧面部分回答了社会和本院教师对近几年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学生专项技术能力下降, 与我国一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能力差距拉大的原因。

2.1.2 辅修课程计划不合理, 实际教学内容与课程大纲不一致, 不利于学生第二运动专项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育专业设置辅修课程的目的, 是学生学好专修课程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第二运动专项的能力。辅修课程包括:田径理论与实践、篮球理论与实践、足球理论与实践、排球理论与实践、健美操理论与实践、羽毛球理论与实践、网球理论与实践、武术理论与实践、乒乓球理论与实践、体操理论与实践和体育舞蹈理论与实践。选修要求为任选辅修课程3项, 在5~7学期每学期任选一项, 每项2学分, 72学时。每项辅修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以1个学期为1个教学单元, 共72学期。如:第5学期选修网球教学理论与实践, 经过72学时的教学, 对学生进行网球基本理论与技术考核, 获得学分。第6、7学期再选修网球教学理论与实践, 按照辅修课程教学计划, 授课内容完全与第5学期相同, 重复学习。

经过调查, 97%以上学生5~7学期辅修课程为同一门课程, 仅有不足3%学生进行其它辅修课程的学习, 而且他们是在第6学期调整, 第7学期与第6学期相同。如果任课老师按照辅修课程教学计划实施, 97%以上选修网球的学生3个学期会重复学习一门课程。网球辅修的学生每学期大约16人左右, 按照3%标准, 约1人会新加入网球理论与技术的学习。这样就出现了1人学, 15人陪的场面。如果任课老师在第6、7学期不按照辅修程计划实施, 而是按照专修网球课程实施, 97%以上学生的网球技术水平会继续提高, 不足3%的学生会无法系统的学习网球理论与技术, 这样也会与教学原则相违背, 会出现教学事故。现在网球辅修教学实际情况为, 备两套教学方案, 分别教学, 大大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教学质量, 不利于学生第二运动专项能力的培养。

2.1.3 重专业技术, 忽视专业理论, 不利于合格体育师资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程中, 技术与理论学习是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而建立一定的技术基础之后, 必须加强理论的指导作用[3]。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基础与提高、篮球基础与提高、排球基础与提高、足球基础与提高、武术基础与提高、体操基础与提高、健美操与提高、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课程均无理论考试, 足球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最高为19.4%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14) , 所有提高课程和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为最低5.5% (每门课程总学均为216学时, 理论学时12) 。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体育师资人才, 对于技术、理论两手都要硬。除了在技术教学中进行必要的理论讲解以外, 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对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2.2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构建的设想

2.2.1 优化课程设置的原则与标准

优化课程设置的原则:遵循超前性、渐进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四个一般原则, 确保西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实现。

优化课程设置的标准:体现党和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充分体现西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 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具有可比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4]。

2.2.2 优化课程设置的方案

专修课程:开设学期为:2~7学期, 总学时为432学时, 连续性开设, 加大理论考核力度。

辅修课程:开设学期为:5~7学期, 总学时为216学时, 连续性开设, 加大理论考核力度。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开设时间段不合理, 教学时数少, 不利于学生扎实专项能力的培养。

(2)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辅修课程计划不合理, 实际教学内容与课程大纲不一致, 不利于学生第二运动专项能力的培养。

(3)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重专业技术, 忽视专业理论, 不利于合格体育师资人才的培养。

3.2 建议

(1) 调整专修课程开设时间段, 增加教学时数, 加大理论考核力度, 扎实培养学生专项能力。

(2) 连续性开设辅修课程, 加大理论考核力度, 努力提高学生第二运动专项能力。

摘要:在调查收集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 访问教学院长和教研室主任的基础上, 结合体育学院近几年课程设置的实际, 分析现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研究和探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优化设置的途径。

关键词:优化,体育教育,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俞丽萍, 李树屏.优化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22 (4) .

[2]薛锋.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承诺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07 (4) .

[3]徐建荣.田径运动理论与技术教学辩证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8, 10 (4) .

[4]王荣党.课程设置的优化尺度[J].曲靖师专学报, 2000, 19 (4) .

上一篇:大有作为下一篇:聊城市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