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互换性

2024-05-22

设备互换性(精选七篇)

设备互换性 篇1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智能设备,互换,实现方法

0 引言

变电站有自己的发展历程, 从传统的老式变电站到数字化变电站再到智能化变电站, 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电力系统不断变革的表现。在现今阶段, 智能变电站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力系统当中, 对智能变电站智能设备互换性的研究目的是提升设备使用的便捷性, 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在传统科学技术的支持下, 对目前智能变电站进行研究和分析, 以此提升变电站的可用性。因此本文对智能变电站的智能设备互换性的实现方法进行分析, 以此促进电力系统更加平稳快速的发展。

1 IED互换性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实现

1.1 变电站的模型分析

在智能变电站站中, 对模型的分析主要是系统模型, 涉及的问题是描述开关场的设备和拓扑结构。变电站的模型建构需要根据不同的分层结构来确定, 分别是变电站、电压等级、间隔和一次设备以及字设备。在智能变电站中, 很多功能的实现都是通过IED来完成的。例如, 在变电站中, 断路器的开关, 需要根据不同的CBR逻辑节点来控制, 那么在变电站的模型建构过程中, 需要对IED进行功能解读, 将一次设备和IED之间建立起相对应的连接。在变电站设备中, 一个变电站中含有多个不同的对象也含有多个不同的电压等级, 任意一个电压等级都能够对变电站的同一电压进行识别, 而同一个电压等级是由多个不同的间隔组成的。间隔中各个设备可以完成变电站的主要功能, 若间隔跨越电压等级, 那么这个等级在进行SCL语义表达时, 需要用相关的字符串来表示。在这里, 设备对象主要是指构成变电设备的断路器、互感器以及变压器等等, 每一个设备一般需要五个以内的端点, 并且每一个端点还需要具有定义的连接点进行链接[1]。

1.2 智能设备的模型建构

智能设备的模型建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分别是智能设备的信息建模和智能设备的通信服务建模。智能设备的模型建构需要在装置的功能上进行确定, 确定这个设备的装置对电力工作能够有怎样的服务, 并且找到GOOSE信号或者是SV信号, 然后按照信号的不同功能, 在IEC中, 找到相应的逻辑系统, 对部分节点和功能进行一一分类, 然后再进行数据类的选择。按照逻辑节点的差异性, 在IEC中涉及到了有关M类型的兼容数据, 在对变电站中的逻辑节点进行实例分析时, 一定需要有兼容数据的支持。例如, 在相角测量逻辑节点的启动动作和启动值时, 所用到的数据就是M类型的。IED在智能变电站系统中, 对系统自动化的实现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智能系统中IED通过逻辑节点的这种方式实现自动化, 在IED建模中所涉及到的层次有服务器、逻辑设备以及逻辑节点和其他数据对象[2]。

智能设备的通信服务建模方面, 要使IED和其他自动化系统进行通信, 需要对通信结构的各种服务类型进行分层, IED通信服务必须包含很多个访问点, 访问点是连接IED设备和网络设备的逻辑点。在逻辑设备中, 一个子网络中会有只能有一个访问点, 但是一个访问点中却可以用拥有多个逻辑通信服务点[3]。

1.3 IED互换性的实现

智能变电站IED的互换性研究主要从智能变电站中某一个IED交换过程中, 不改变原有系统的情况下, 对IED模型的不同功能进行实现和互换。因为IED需要更换的情况一般是在处于工作中的变电站, 互换性于操作性相比要求有更高的配置效率, 同时要求只能变电站能够对介入的IED配置进行自动交换完成工作目的, 也就是实现IED的即插即用的作用。在计算机系统中, 要进一步实现IED的自动配置, 并且使其拥有正确性, 那么就要对IED进行分析, 必须符合IEC的各项条款, 从而实现各个模型中所包含的逻辑节点数据集等标准。智能变电站在现代智能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值得被推广和使用, 因此我国有关学者对IED的端子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在实现互换性方面对一下问题进行了分析:分别是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升, 从而实现IED的互换性, 并且对IED模型进行全面的规范, 另外智能变电站中所使用的SCL语言, 其存在逻辑设备的其他逻辑节点, 因此要对IED资源对象的开展进行全面的分析[4]。

2 JINI为核心的互换性方法的实现

2.1 互换性系统的结构分析

在JINI为核心的互换方法的实现过程中, 验证的过程需要假定, 假定IED安装了JINI的部分基础性组建, 那么JAVA的虚拟机器就顺利地成为了JINI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样JINI就可以在很多个操作系统中实现自己的功能和作用。以下是关于JINI为核心的操作系统构成图 (图1所示) , 这个结构是在IE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JAVA虚拟机, 在变电站的内部网络中, 通过对数据的交换和连接用于对新设备的配置上, 如果存在没有配置的IED纳入系统中, 那么IED所使用的变电站网络就需要通过JINI对IED进行重新的配置。配置工作完成以后, IED就会离开JINI的服务系统, 然后选择使用IEC进行通信工作。在这些方式的帮助下, IED不但能够完成自动配置,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JINI技术对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增加变电站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在JINI技术的支持下, 智能变电站的稳定性会有所提升, 所以大大的降低了用电故障的出现。

2.2 互换性的配置过程探究

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要实现IEC整个系统的自动配置还需要人工的帮忙。在利用人工方式进行IED互换性配置的过程中 (图2所示) , 先要对IED技术进行描述然后选择系统的配置的工具, 在变电站旧版本的配置中逐渐通过SCD更新变电站配置的新技术, 然后按照IED的配置工具, 去配置IED的相关文件, 最后实现IED的互换。从上述过程来看, 如果新的IED介入变电站系统中, 那么IED数据库在更新方面就会发生延迟, 这样系统对新的IED模型就不能进行实时的接收。从目前的科学技术来看, 利用以IED为基础的设备, 设计出一种利用JINI来配置及IED的方法十分可行, 从IED的整个配置过程分析, 互换性主要是从配置工具和IED两个角度出发对SCD文件进行自动配置的, 这充足的展示了JINI技术和IED技术的完美结合, 将二者的配置过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让这两项技术在电力部门的发展中更进一步的完成互换。

2.3 互换性的实现过程

互换性的实现过程涉及两方面的内容, 分别是IED于变电站模型的关联性和IED本体之间的关联。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根据IED的功能, 需要进行虚端位置的连线。IED进行互换一定要对互换系统进行管理, 然后为实现设备的互换提供一些数字依据和数字讯息, 因此说一次系统数字化是互换性实现过程必不可少的工作。IED与变电站的关联性在建立一次系统基础上还要定义IED接口, 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关联 (图3所示) 。在定义接口中, JINI有查找服务的功能, 并且根据IED自身拥有的ICD文件实现接口。造IED本身的关联中, IED在JINI的基础上进行查找服务, 也是根据ICD来实现LDvice接口, 以此来实现对自身功能的解释, 包括所处的位置或者其他对外服务等等。

3 结束语

智能技术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也是国家进步的表现。智能变电站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以上技术进行了应用, 智能变电站对于原始的变电站来讲在控制方面、智能化的调节方面以及智能化的护具分析方面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本文研究了JINI即插即用技术, 明确了IED各个模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与SV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 为智能点电站的互换性提供了途径。因此也拥有了更广泛的服务对象, 改变以往服务局限性的问题, 使工作效率比以往提高了30%, 也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对电力部门以及国家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文征.数字化变电站信息安全及网络可靠性研究[D].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2011, 33 (5) :30-45, 47.

[2]王川化.馈线自动化终端设备智能接入的研究[J].江苏电机工程, 2014, 33 (5) :39-42, 47.

[3]王韶华.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维护策略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34) :307-308.

设备互换性 篇2

关键词:设备采购,通用性和互换性,公开招标新模式

1加强通用性和互换性的管理是新形势的要求

中石化在设备采购过程中, 近几年采取扩大范围和公开招标的举措, 使得采购成本大大降低, 由于基本采用低价中标的策略, 供应商更换非常频繁, 不同厂商的配件不通用, 复杂设备后续的维修保养、长期运转设备的服务都新增了难度, 也存在风险。同一厂商更新换代也会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成本增加, 由于竞争激烈, 技术进步就显得非常重要, 现在的技术进步周期比以往大大缩短。

在新的模式下, 为了保障生产, 降低成本, 加强通用性和互换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保证通用性和互换性是保障生产、降低成本的重要因素。

2通用性和互换性的原则

(1) 系统满足生产需求, 优选最常用的标准系列。保障生产永远是设备采购的第一原则, 设备在采购技术选择上, 一般遵循标准化要求, 在标准化的选择上, 尽量选择最常用的标准系列, 非常规的不但价格高, 而且后续的维修保养成本高, 常规标准具有技术成熟和质量稳定特点, 同时, 生产保供周期也相对较短。

(2) 配件满足通用性和互换性。现行的技术规格书中一般很少约束系统中的配件, 实现配件通用性和互换性难度很大。对于油田设备, 由于不同配件的寿命不同, 譬如抽油机中的皮带, 潜油电泵系统中的变压器、控制柜, 控制柜中的变频器, 闸刀开关等配件, 维修更换时势必造成成本增加, 同时延长了设备的恢复周期。实现配件通用性和互换性非常重要, 也具有较好的效益。

3采油一厂保证通用性和互换性的措施建议

(1) 分类、专业小组运行。分类是设备实现通用性和互换性的基础工作之一。结合不同的设备的自身特点, 首先是对价值高的物资, 有良好经济性的重要大型设备进行分类, 然后细分一般设备, 从技术保证和经济优化角度, 成立专业小组来运行。

(2) 分周期。不同的设备系统中的配件使用寿命不一致, 对于周期的分类和研究是采购和更换的一项重要工作。以潜油电泵为例, 变压器部分使用周期最长, 可以减少采购数量, 也可以通过放大档差和优化型号数量:潜油电泵系统中的变压器, 有高压系列, 也有低压系列, 雷达公司选择的低压系列目的是保障绝缘使用寿命, 森垂公司选择的是高压系列目的是降低材料使用和能耗。不同的厂商选择不同, 各有优劣, 电泵变压器出厂的时候一般都是以电机的额定电压加上电缆的压降为变压器的中档电压, 以50 V档差上下各三个档, 共7个档位, 厂商对于高压和低压的选择, 我们按照尊重性能的原则一般不予干涉, 但考虑到电泵对于电压的要求不敏感的技术特点, 我们可以采取放大档差的措施, 由原来的50 V变为75 V或80 V, 这样的做法在制造成本上基本增加很少, 却在使用中可以减少变压器的购买量, 互换便利。

同时, 还有一个做法就是减少型号数量, 变压器的容量选择一般是电机的功率乘以1.732, 每套一台, 为了保证后续可替换可以合并一些型号, 例如50 k VA、63 k VA、80 k VA、100 k VA、125 k VA、160 k VA, 可以选择80 k VA和160 k VA, 这样的缺点就是增加了成本和无功功耗, 可以在专业的论证下适当选择。

(3) 细化技术规格书。以往的技术规格书一般约束的是使用技术参数, 对于设备内部配件很少约束, 但以前的厂商较为固定, 但现在的这种公开招标导致的厂商更换频繁, 对于配件的约束就显得非常重要, 所以技术规格书要进行细化, 在不影响设备性能及综合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尽量实现通用性和互换性。降低成本讲究的是综合性, 也许在采购过程中价格造成增加, 但若是数量可优化, 也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

(4) 库存、备品备件。对于运行寿命短的配件和常更换的材料等建立合理的库存量, 防止配件更换时由于厂商原因造成的生产被动。

(5) 标前技术交底。招标前的技术交底在工程中往往大量使用, 但设备购买类一般很少实行, 技术交底可以和厂商进行充分的技术交流, 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 也能防止后期出现的一些问题, 厂商的专业性可以借鉴和提供帮助。

(6) 过程生产监造。生产过程中的监造, 一是可以监督生产质量, 二是可以学习专业知识, 可以避免更换厂商万一脱节的前提下, 能够自行进行指导互换工作。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探索 篇3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的优化选取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依据教学计划只有36个学时 (实验学时另计) , 如何在有限的36学时内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呢?

(一) 教材的优化选取。

为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 课程组在分析研究同类教材优缺点, 总结多年专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编写出与教学大纲相配套的教材。该教材内容由浅及深、循序渐进, 既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讲述基本原理、贯彻最新国家标准, 又注重现代最新应用技术与生产实际应用相联系。教材的编写提高了课程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

(二) 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又要做到主次分明, 这需要课程组以“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根据该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和特点, 结合学时的安排, 从教材的整体内容出发, 有侧重地进行取舍, 筛选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内容。例如教材第2章“极限与配合”、第3章“几何公差及检测”、第4章“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为本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 也是本课程重点内容, 要进行精讲, 第5章“机械精度设计”既可以作为独立章节讲授, 也可分插于第2、3、4章中教学, 后面几章应用部分的讲解则可视学时的情况略讲或不讲。为使教学过程能按教学大纲要求顺利实施, 经过课程组反复讨论, 制定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规范”, 规范对大纲的实施要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均作出了具体规定, 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均作了明确说明。

二、教学方法的探讨

搞好课堂教学, 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和教学效率, 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下:

(一) 重视绪论的讲授。

讲好绪论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可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介绍互换性的发展, 学生像听故事一样了解了互换性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性。在讲授互换性概念及标准等内容时,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事例入手, 比如为什么灯泡坏了能方便快速地更换?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入互换性的定义和作用。学生金工实习时对减速器进行拆装测绘, 对减速器比较熟悉, 则引入减速器精度设计介绍, 让学生明白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及本课程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实践证明, 一节生动的绪论课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 围绕课程的关键线路展开教学。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内容分散, 表面看起来各章节相互独立、互不关联,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学了后面忘了前面, 学习效果不理想。如果我们注意到本书所讲授内容实际上是围绕合格零件的互换性而展开的, 而一个几何要素合格的零件包括尺寸精度合格、形位精度合格以及表面粗糙度合格, 通过这条关键线路将第2、3、4、5章的内容形成一体。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渐开线圆柱齿轮公差及检测等典型件的精度设计也是围绕这个关键线路展开的, 这样整个课程具有贯通性, 学生就容易理解掌握了。此外, 还有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课下自学, 指导他们查阅参考书籍和相关资料, 这样做既解决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扩大知识面,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 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标准多、图表多, 传统的黑板教学已远不能适应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目前多媒体教学方式已成为当今的主要教学手段, 它使抽象的事物视觉化, 表现形式灵活多变, 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光滑极限量规的工作原理动画演示不到1分钟的时间, 根据学生接受程度还可以调整播放速度, 很直观地表现量规的工作原理;这部分内容以往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解至少需要10分钟, 并且非常抽象。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缓解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但是我们也不能舍弃传统的黑板教学, 例如讲解计算题时老师板书时间可以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学生思路随着老师的解题步骤层层展开;相反采用多媒体讲解计算题时, 快速的转换使学生来不及思考, 思路跟不上演示速度, 学生理解程度打折, 教学效果反而下降。根据课程特点, 把运用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 力求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四) 课程实验的安排。

结合课堂教学, 合理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课程实验, 并在有关的实验项目中实施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实验中, 除了安排一定数量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外, 也对一些实验项目进行了改革, 将其转变为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性的实验。

三、结语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课程的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课程的教学探索和创新中深深认识到, 只有遵循课程的特点和内容, 采取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 采取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实例, 积极发挥教学主动性、创新性, 才能使传统课程的教学生机勃勃, 才能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摘要:依据“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特点,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提出优化选取教材、精选教学内容、重视绪论课、抓住课程主线、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实验安排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 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换性,课程优化,现代化教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哲波.互换性与技术测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刘桂珍, 殷宝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8:167~169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体会 篇4

1 注意课程引入, 增强学生兴趣

由于本课程知识点的抽象性, 加上学生在接触该课程时还没接受机械相关专业的其他课程学习, 在理解上有些困难, 另外, 互换性这个词学生们往往是第一次接触, 对其茫茫然不知所述。因此, 在本课程的第一节课上要多举生活中实例, 使学生明白互换性是什么, 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例如生活中常见的白炽灯的更换, 当我们家里的白炽灯不能继续工作时, 我们直接从市场上采购一个, 换上就可以继续工作, 而不需要修配, 更用不着自己去制造一个。从这个生活中的例子, 再引向日常机械中的常用零件, 比如, 当机器中的螺栓或螺母损坏后, 可找一个相同型号的螺栓、螺母来替代便可恢复正常工作等等。经过这些实例的帮助, 学生已对互换性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接下来再讲解互换性的标准定义, 学生就能更好掌握互换性的定义。

2 根据课程学时情况, 合理选择授课内容

近年来,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 学校各专业课基本都减少了学时, 这就形成了学时少与课程内容多的一个矛盾。要求在授课过程中要有的放矢, 既不能走马观花一味地赶进度, 也不能对课程的重要基础知识置之不理。在这种条件下, 应主要讲授尺寸公差、形位公差以及表面粗糙度的知识, 在这几方面中又以形位公差为难点, 至于后面的滚动轴承与孔轴结合的互换性、螺纹结合的互换性等, 可以有选择性地讲授, 也可在实验环节中学习, 如果条件不许可, 也可让学生自学, 因为有了前面几方面的理论基础, 学生在学习后面的互换性应用方面课时内容已基本没有问题。本课程理论课学时分配如表1 所示。

3 吃透定义术语, 注意相关区别

前面提到了形位公差是一个难点, 一来是公差项目较多, 达到了14 个, 内容较多。在授课过程中, 将其基本概念讲透彻, 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教具, 得出公差带的形状, 再介绍其大小、方向与位置。同时, 注意比较形状公差带、定向位置公差带、位置公差带和跳动公差带的特点, 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形位公差。在公差原则的教学过程中, 也可采取类似的方法。

4 增强实验实践教学, 检验反补理论知识

在学校里学生往往注重理论的学习, 对于实验的学习态度还有待于提高。要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想法, 先让学生体会到本课程有什么作用, 可以带学生去相关单位的检测部门参观学习, 然后在实验教学中, 设计一些能调动起学生兴趣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自己理论知识中哪块有短板, 再回去加强相关方面的学习, 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摘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必修课, 本文针对教学过程中该课程学习的问题, 提出多举实例进行课程引入、合理分配学时、区别定义术语以及增强实践环节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互换性,教改,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彦军《.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 2012 (4) :187-188.

[2]王金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标准化学科行为互换性定律的创建 篇5

互换性定律是标准化学科重要的定律之一, 存在自身的定律族系。互换性定律的族系包括了几何互换性定律、功能互换性定律、模式互换性定律、行为互换性定律, 几何互换性定律中又包括动配合互换性定律、定位配合互换性定律、紧固配合互换性定律, 互换性定律族系中共有6个定律。这些互换性定律相应的互换性内容分别为尺寸关系、结构功能、输入输出性能、行为等, 由于互换的内容不相同, 因此, 各定律实现互换性的控制关系也是不相同的。互换性定律族系为产品的尺寸关系互换、产品的结构功能互换、输入输出性能的互换、人类行为和非人类动物行为的互换提供了各自的科学途径。互换性定律为解决产品替代、生物品替换、人的行为替换和动物行为替换等提供了有效的科学规律, 这些定律覆盖了人类所需要替换的各个方面。

在互换性定律族系中, 几何互换性定律、功能互换性定律、模式互换性定律已研究创建。本文旨在研究创建行为互换性定律。当建立了行为互换性定律后, 就完整地建立了当前所认识到需要构建的互换性定律的族系。

2 行为不准现象

对于人们的行为, 当行为意识不同时, 行为不一致是自然的事。但是, 当人们的行为意识相同时, 而行为没有经过统一的训练, 行为的结果也是有明显差异的, 这种差异是行为状态的不统一自然现象, 或称为行为不准现象。相同行为意识的行为不准现象有两种情况, 一是人群间的人与人在同时段的行为不一致, 二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的行为不一致。未经过训练的具有相同行为意识的人群, 同时实施行为, 行为的结果将会有明显的差异, 这种现象称为群体行为同时不准现象。相同行为意识群体的行为同时不准现象的原因主要为:一是行为者接收行为意识的扰动, 使行为像偏离原像;二是行为者行为能力的扰动, 使行为结果偏离原像。相同意识像指令接收者的行为不准现象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未经过训练的同一个体, 在不同时刻有相同的行为意识, 其行为重复的结果差异是明显的, 这种现象称为个体行为重复不准现象。行为个体有相同行为意识在不同时刻的行为重复不准现象的原因主要为:一是行为个体在不同时刻对行为意识的扰动, 使行为像偏离原像;二是行为个体行为在不同时刻的行为能力扰动, 使行为结果偏离原像。行为个体相同意识像在不同时刻的行为重复不准现象的关系模型如图2所示。没有行为样板的行为不准现象是不可知的行为不准现象, 即不可知行为的不准程度。有行为样板的行为不准现象是可知的行为不准现象, 即可知行为的不准程度。

3 行为互换性规律的需求

产品的互换性问题可根据互换要素的不同, 分别采用几何互换性定律、结构功能互换性定律、模式互换性定律来解决。互换性不仅仅是产品生产、使用和维修的需要, 也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行为替代关系的需要。几何互换性、结构功能互换性、模式互换性主要是针对产品对象的互换性, 对行为对象是不适用的, 行为互换性的对象是动力物, 需要有专门的规律来解决。行为互换性的需求存在于舞蹈、话剧、戏曲、团体操、走队形、唱歌、讲课、工作等方面。行为的互换性用于解决个别对象行为替代备份的一致性问题、群体数量对象行为的一致性问题、个体或群体对象行为轮换的一致性问题等, 如话剧演员A角、B角的安排、大型团体操人员的统一动作、工厂生产人员的班次安排等。行为互换性是行为质量持续保持的需要, 是行为分布质量保证的需要。行为质量的持续保持是靠具有相同行为能力多个对象进行替代保持的, 因为行为的动物个体对象会生病、会衰老、会死去, 需要有行为替代者来延续。行为的持续保持是行为的延续要素。行为分布质量保证是靠具有相同行为能力多个对象扩散到多个地方去使用, 形成同质量行为的扩展和传播, 使价值性和有益性行为广泛被使用。行为分布质量保证是行为扩展和传播的要素。行为互换性的实现, 需要行为互换性规律的支持。有了行为的互换性规律, 才能有效地构建行为的互换性。当找到行为互换性的定律, 行为互换性的规律就呈现出来了。行为互换性定律是解决建立批量化技能人员的需要, 是解决高要求才艺替补的需要, 是解决团体行为一致化的需要。

4 行为互换性定律 (第十二定律)

4.1 行为互换性概念的内涵

互换性就是可替代性, 这种替代有对象同源的替代和对象不同源的替代, 同源替代一般容易些,

不同源替代难度要大些。对于产品对象, 同源替代是对象间无需选择替代的互换性, 如同设计对象的互换性;不同源替代是对象间无需调整替代的互换性, 如设计不同或不同类型对象的互换性。行为互换性是行为的可替代性, 它是行为能力和行为效果的等价性。人们的行为替代情况, 只有极少的是同源替代的, 如同母体孕育的双胞胎或多胞胎的兄弟姐妹, 但绝大多数情况的行为替代是不同源的替代。

行为的互换性是基于行为意识的标准化、行为动作的标准化, 是行为结果在规定容差内实现的统一化。行为统一化是通过行为约束控制来实现的, 这种行为统一可用行为传递函数 (以下简称行为传递函数) 来评价。行为传递函数使相同行为意识人群的行为结果和同一个人相同行为意识不同时刻的行为结果的差异可知化。行为传递函数使行为不准的程度能够掌握。行为传递函数相当于建立了行为控制系统的评价尺子, 使行为结果实现可控和可知。行为传递函数是通过标准构建的, 行为传递函数有多种类型, 分别有:产品设计、制造、试验等技术行为的传递函数;服务行为的传递函数;戏曲、唱歌等艺术行为的传递函数;社会公共关系行为的传递函数等。行为的标准可构建行为的传递函数, 这种传递函数可作为行为统一的约束关系。对于相同行为意识的行为, 没有约束控制的行为结果间将会是偏离允许量的。有了行为传递函数指导的约束控制, 行为结果就可偏离在允许的范围内。

4.2 行为互换性定律的创建

行为互换性定律 (第十二定律) :替换对象间的行为对象形式偏差、行为程序偏差、行为表现偏差、行为操作结果偏差在容许范围内时, 它们间可实现无选择互换。

行为互换性定律的数学模型为:当

式 (1) 、 (2) 、 (3) 、 (4) 、 (5) 中:设xi为第i个行为对象;fj为对象形式的第j个度量量 (j=1, 2, ……, m) ;Fj为对象形式第j个度量量的标称量;ΔFj为对象形式第j个度量量的允许偏差;t为行为程序的时间;pi (t) 为行为对象的第i个部位 (如右手、左脚、头等) 在t时间的程序行为内容 (i=1, 2, ……, n) ;Pi (t) 为行为对象的第i个部位在t时间的程序行为标称内容;ΔPi (t) 为行为对象的第i个部位在t时间的程序行为内容允许的偏差;bi (t) 为行为对象的第i个部位 (如右眼、左脸蛋、嘴巴等) 在t时间的行为表现内容 (i=1, 2, ……, n) ;Bi (t) 为行为对象的第i个部位在t时间的行为表现标称内容;ΔBi (t) 为行为对象的第i个部位在t时间的行为表现内容允许的偏差;v (x1, x2, ……, xk) 行为操作结果的维度矢量;x1, x2, ……, xk为表达行为结果的分指标, 如技能表达指标;V (X1, X2, …, Xk) 行为操作标称结果的维度矢量;X1, X2, …, Xk为表达行为结果的标称分指标;ΔV为行为操作结果维度矢量的允许偏差;为等价符号。数学模型说明, 当行为对象满足式 (1) 、 (2) 、 (3) 、 (4) 时, 行为对象H间具有互换性。实际上, 对于有些行为, 其互换性不需要式 (1) 、 (2) 、 (3) 、 (4) 都满足, 只需要四个式中的之一或之二或之三满足即可。

在行为互换性定律中:对象形式偏差, 是指对象形式关系差异和相貌差异, 如人的身高、胖瘦、体重、长相等差异, 对象形式偏差属于空间的静态差异, 这种偏差可用度量衡和观察来判定, 判定以尺寸、重量、体积等度量衡为主, 观察为辅;行为程序偏差是指行为动作序列中每个行为动作的启动时间、顺序关系、时间对应的行为空间位置和行为空间的延时关系等的差异。行为程序偏差属于时序、时间和时空差异, 差异的断定主要是靠观察行为时空的差异, 在察觉分辨力以内的偏差可认为是无偏差的;行为表现偏差是指微行为和内在行为的偏差, 行为表现是行为内在质量的体现, 如舞蹈的优美性、面部的表情、力度等, 行为表现偏差属于品质差异或内涵差异, 是一种感觉评价关系, 无法用时空差异来评价;行为操作结果偏差是指行为传递或行为转换结果的偏差, 评价的不是行为的过程, 而是行为传递或转换的结果, 本质是行为技能的偏差, 是行为知识性和熟练性的差异, 差异的断定以行为传递或转换的结果差异来判定。定律中行为形式是无意识影响的内容。定律中行为程序、行为表现、行为操作结果偏差都包含着意识的影响因素, 意识有偏差, 必导致行为偏差, 即使意识无偏差或极小偏差, 行为也会有偏差 (由于行为训练不够) 。行为互换性不一定要求定律中的全部四个要素都要进行控制。行为互换性需要多少要素来保证, 取决于行为互换性的类型。例如, 芭蕾舞演员表演的行为互换性需要对象形式、行为程序、行为表现三个要素的一致性, 而车工、汽车驾驶员的行为互换性只要求行为操作结果的一致性, 即车床加工水平、驾驶水平符合相关要求。

4.3 行为互换性的对象范围

行为互换性的对象范围是人类和行为能够被驯化的动物。行为互换性对象是能执行统一行为指令的对象, 这种统一行为指令是训练建立的。因此, 行为互换性的对象必须是具有执行统一行为指令能力的对象。只要是发育正常的人类都具有这种能力。动物的行为互换性只是在部分可驯化的动物中存在, 如狗、马、驴、狗熊、大象、猩猩、猴子、鹦鹉、老鹰等。

4.4 行为互换性的对象互换类型

行为互换性按行为类型可分为表达行为的互换性、表演行为的互换性、技能行为的互换性等类型。表达行为互换性主要是语言方面的互换性, 如广播员、口语翻译、接线员等的行为互换性。表演互换性主要是艺术表演方面的互换性, 如舞蹈、戏曲、影视、话剧、仪仗队、团体操、团体体育等的行为互换性。技能行为的互换性主要是工作技能的互换性, 工作技能又可分为生产操作技能、管理技能、服务技能等, 如车工技能、安全管理技能、宾馆前台接待技能等。行为互换性按行为互换应用的机会可分行为的时间互换性、行为的空间互换性。行为的时间互换性是指同一个人或不同的人在不同时刻, 某种行为的一致性 (在允许行为偏差内的行为一致性) , 这种时间互换性通常应用于生产轮班。行为的空间互换性是指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时间不同空间位置, 某种行为的一致性, 这种空间互换性通常应用于团体操、走队形方阵等。行为互换性按互换的内容可分为行为型式的互换性和行为内涵的互换性类型。行为形式的互换性是指互换性的内容是外在的、以观察和感觉为主的, 如演戏、唱歌、播音、服务等。行为内涵的互换性是指互换性的内容是内在的, 主要是技能的互换性内容, 互换的结果通常是技能实施的结果。

4.5 行为互换性的自身特点

行为互换性是动物 (人属于高级动物) 行为的互换性, 而几何互换性、功能互换性、模式互换性是人造产品或自然物品的互换性, 这些互换性对象是静态的。行为互换性的对象是有生命体的对象, 因此, 行为互换性是动态关系的互换性。行为互换性通常是可见的, 而其中的技能行为互换性的可见性弱一些。行为互换性是有行为的难度等级的, 有些高难度的行为要求, 只有很少的人能训练出相互的互换性能力, 对于低难度的行为要求, 可有很大的人群能训练出互换性的能力。其实人造产品的互换性, 也是基于行为互换性的, 本质上是行为互换性的结果。

行为互换性的实现, 主要是取决于对四个行为要素的记忆和控制, 一是行为的意识要素, 二是行为的时间反应要素, 三是行为的动作位置要素, 四是行为的力度要素。

4.6 行为互换性的作用意义

行为互换性总体上是行为的替代作用, 这种作用有以下具体的意义。一是行为轮换作用, 通过建立行为互换的群体, 使行为一直能连续进行, 如工厂的轮班生产等, 行为互换性为生产的连续性和生产质量的一致性提供了保障。二是行为互换性的备份作用, 通过对于关键行为对象进行行为可互换的备份培训, 作为关键对象特殊情况不能实施行为时备份使用, 以保证一个行为团体的行为系统可靠性, 如戏曲的主角有A角和B角的备份, 保证预定的演出不会因主角演员不能出演而停止。三是行为的团体效果作用, 通过培训一群行为一致的人, 进行同时的表演, 形成空间的一致性, 整体整齐的效果, 给予视觉的整体美感和视觉冲击。

5 行为互换性定律的验证与应用

对行为互换性定律进行验证, 可使定律具有科学性的信任度, 同时也是证明行为互换性定律在一定条件下, 是必然复现的。为了帮助行为互换性定律的应用, 需要给出行为互换性定律应用的方法指导和应用实例, 以指导定律的实际应用

5.1 行为互换性定律的验证

行为互换性定律的验证适合采取实践验证的方式或事实验证的方式。行为定律的成立按六个要素进行验证。定律的第一要素是要有定律题名, 这已给出, 即“行为互换性定律” (第十二定律) 。定律的第二要素是要有命题内容, 这在本文第4.2条“行为互换性定律的创建”中已给出。定律的第三要素是定律命题的客观性, 定律的命题内容是客观规律的归纳, 不是按主观性意愿设定的。定律的第四要素是命题的文字和模型的科学性, 在定律命题中已给出科学的文字表述和相应的数学模型。定律的第五要素是定律规律的复现性和发生的必然性, 已统计大量的实践, 证明控制行为的偏差在不能察觉的范围内, 行为间的等价是必然的, 如经过培训合格的不同人员轮班生产相同质量的产品, 就是行为互换性的复现和实证。定律的第六要素是可即时检验和单个证实, 如合格的芭蕾舞主角的A角和B角替换演出时, 一般人不能发现演出的质量和效果有差异, 这就验证了第六要素。

5.2 行为互换性定律的应用

行为互换性的能力, 有三种途径来建立:一是对行为互换性对象进行同批培训, 再进行个性纠正来建立;二是对行为互换性对象采取同教材培训, 再进行个性纠正来建立;三是对行为互换性对象进行同目标培训, 再进行个性纠正来建立。建立行为互换性的能力, 首先是要有行为互换性培训的内容 (或行为标准) , 培训内容要根据互换性实现的要素来制定。

行为互换性定律主要应用于三个方面:一是用于人员不同时间的工作轮班, 以保证轮班人员之间工作质量的一致性, 如工厂里不同时间段, 铣工工人轮班加工出质量相同的零件;二是用于人员行为应急替补等, 如京剧、芭蕾舞戏剧在演出安排发布后, 主角因特殊情况不能演出时的替补;三是用于团体性行为活动, 以建立整齐、统一的团体行为, 显示群体整齐行为的美感和人员素质, 如仪仗队、阅兵方阵、大型团体操等行为活动。

参考文献

[1]麦绿波.标准化学科几何互换性定律的创建[J].中国标化, 2012, (1) .

[2]麦绿波.标准化学科功能互换性定律的创建[J].中国标准化, 2012, (2) .

设备互换性 篇6

1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 为了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和教学效率, 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们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下:

1.1 教学方法

(1) “动态公差带图”的多媒体演示可形象地表达了抽象的公差系列;用归纳的“体外 (内) 延伸法”的推理方式可准确地判断零件体外 (内) 作用尺寸的计算, 避免了孔、轴类零件在体外 (内) 作用尺寸在计算中易混的现象。

(2) 在讲授十四项形位公差特征项目中四十余种形位公差带时采用“积木法”和“模块法”的教学方法;而“剖视法”的讲解形式可正确地判断某一形位公差特征项目综合控制相关的形位误差, 避免标注多余项目和错误的公差值。

这些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和较直观的多媒体课件, 改变了过去照书授课, 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不透彻的状况, 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分析问题的主动性, 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1.2 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黑板教学的基础上, 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来, 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两种教学手段, 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尤其在多媒体教学中, 我们没有一味地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主讲教师采取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力求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动态公差带图”的多媒体演示不到1分钟的时间, 根据学生接受程度还可以调整播放速度, 反复播放, 很直观地表现了抽象的公差系列。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缓解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但是我们仍应保留传统的黑板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直线度公差带形状、大小、方向、位置特征时, 可以在黑板上画若干个方向、位置不同的直线, 然后一边画公差带一边讲解公差带确定的依据, 学生思路被老师的板书引导, 很容易掌握直线度公差带的形状和大小的确定, 等到所有的直线度公差带确定后一对比, 学生一目了然的就看到不同, 自然而然地理解直线度公差带方向、位置特征是不固定的。

2 教学内容的选取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等方面密切相关, 是联系《工程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等基础和专业课程及其课程设计的纽带。为此, 我们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 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 力求做到同其他课程的合理衔接, 避免各门课程内容的重复。

2.1 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

为适应学分制的要求, 在制订教学大纲时, 首先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精选教学内容。根据该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和特点, 结合学时的安排, 从教材的整体内容出发, 有侧重地进行取舍, 筛选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内容,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这样做既解决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为使教学过程能按教学大纲要求顺利实施, 经过课程组反复讨论, 制定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规范”, 规范对大纲的实施要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均作出了具体规定, 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均作了明确说明。

2.2 课程实验的安排

结合课堂教学, 合理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课程实验, 并在有关的实验项目中实施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实验中, 除了安排一定数量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外, 我们对有些实验项目进行了改革, 将其转变为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性的实验。具体做法是:给出实验任务书、指导书、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自行动手实施, 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非常有益。

3 课程考核

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 课程组建立了试题库和试卷库, 做到了教考分离, 使命题工作实现科学化、客观化、标准化, 试题库题型全面 (包括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分析题、计算题等) , 覆盖面宽, 考核内容紧密联系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考核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学生的成绩是综合的, 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我们对学生的平时作业都做有记载, 进行上课考勤, 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 这样可比较公平合理地对每个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 促使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注意课后复习巩固, 以提高学习成效。

4 结语

经过多年的建设, 尤其是最近几年的改革与建设, 本课程已经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然而课程建设是长期性工作, 还需继续努力工作:

(1) 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重新审视以往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在课程优化组合的基础上, 做到有继承、有舍弃、有创新。

(2) 进一步改变原有的实验课中, 传统实验多, 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实验少;验证实验多, 创新性实验少;实验手段上采用传统测试技术多, 利用现代技术少的实验内容。

(3) 本课程虽然自编有文字教材和多媒体课件, 但在网络课件的建设还有较大差距, 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摘要:介绍了专业基础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在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课程实验的安排以及课程考核等多方面的教学与改革, 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

关键词:互换性,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创新

参考文献

[1]周哲波.互换性与技术测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王伯平, 武美先, 李萍, 等.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改实践与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 2013 (6) :128-129.

[3]朱同波.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探讨[J].机电技术, 2013 (3) :159-160.

设备互换性 篇7

一、职业规划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个性倾向性, 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需要的表现形式。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或内在历程。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 大致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其中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 是维持学生对学习进行的原动力。外部条件对激发学习动机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外部条件通过影响内在因素来影响学习动机。

学生从小学达到大学的整个学习历程中, 学习动机随着学习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在大学以前学生的自我判断和自制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 其学习动机更多的受老师导向、同学感染、个人兴趣、考试期望等方面的影响。而进入大学后, 随着学生对社会接触的逐渐深入, 个人职业规划逐渐形成, 其学习动机逐渐变得理性。因为学生职业规划是对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定位, 职业规划的前提就是要大学生全面客观的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非常明确, 知道自己该学什么, 为什么要学, 怎么去学。

在职业规划的驱动下学生学习动机就变成:所学课程有什么用?如何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如何满足社会需求?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设计和表达“机器”的能力, 因此本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如何看懂机械图纸、如何能够表达自己构思的机械结构、如何设计机械结构。如果学生长期无法弄明编这些问题, 在职业选择上就会逐渐远离机械专业。因此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需要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促使学生将职业规划与机械专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合理运用专业知识的特点促进学生建立明确的职业规划, 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方法之思考

针对本课程综合应用性强的特点, 学生刚一接触不容易理解教学方法上, 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针对不同的章节尽可能的采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 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 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 融合了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的教学规律来组织教学。下面将以部分章节为例谈谈如何将教学方法融入《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针对几何量测量技术章节采用理论与课堂实验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通过讲解测量的基本原理, 分析测量误差形成原因, 使学生理解测量目的与测量器具的选择之间的关系, 然后利用课堂实验的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尽可能的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多提为什么, 促使学生明白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这样误差形成的相关理论变得非常具体, 学生也容易接受;而对此问题进一步挖掘, 利用具体的工程实例, 从学生关心的怎么用的较多, 分析误差在零件的设计、加工、检验、使用等环节的影响, 进而引出后面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等公差问题, 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对于后续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方面的章节, 可采取以任务为驱动的授课方式。例如在讲解尺寸公差过程中, 先给出一张涡轮轴图纸要求学生设计公差并标准尺寸, 学生必然又无从下手的感觉。此时引导学生分析此任务, 由一般零件的精度设计满足互换性的原则, 引出确定零件大小的标准公差和确定零件位置的基本偏差概念, 说明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的作用;然后从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两个方面给学生建立尺寸公差的二位坐标空间, 帮助学生建立设计零件公差的思路——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然后由基本偏差结合机械加工特点引出基准制的概念, 从而使学生明确尺寸精度的设计主要考虑的3方面:基准制、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 最后以解决此任务为目标逐一讲解。在任务解决过程中, 有关尺寸公差和偏差的理论知识也就学会了。在解决任务中将授课内容讲解清晰, 使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 也了解了工程应用, 从而是学生明白学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 进而建立机械专业的职业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动机, 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手段之思考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定义多且抽象, 既有工程图要表达, 也有计算推导,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将现在最新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 因内容而异, 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树立学生从机械专业出发制定职业规划的信心。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一些复杂的机械结构、配合关系、器件表面微观形貌、机械零件工作实际状态等清晰地演示出来, 节省了教学时间, 又能易于学生融入教学内容中。因此通过对教材中基本教学知识的梳理、分析、精简、充实, 把教学内容制成图形、动画、表格、文字、声音等形式多样的各种文件形式, 合理的运用这些表达形式, 将枯燥和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的体现出来, 使学生学与用有机的在课堂上融合,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公差配合时, 利用动画表达出零件的公差带图, 加深学生理解什么是上偏差、下偏差、公差等概念的理解;同时利用动画表达出公差带图与基本尺寸的关系, 再通过零件装配, 演示出过盈配合、过渡配合和间隙配合的不同配合状态, 同时直观的表达了配合关系对应的最大间隙 (或过盈) 、最小间隙 (或过盈) 状态及其公差带位置的变化情况。这样学生结合理论讲解, 就很容易理解公差配合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跟踪知识的推演过程, 有利于思维的连续性及其与教学进度的同步性。如在讲解公差计算实例的过程中, 传统板书能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推理的过程。因此, 针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特点, 宜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黑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信心。

四、结束语

本文基于实际教学体会, 从学生学习动机角度出发, 根据《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特点, 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两方面阐述了关于刺激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动机, 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些思路。

摘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具有名词术语多、符号多、公式多、标准多、图标多、设计知识面广的特点, 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因此课堂教学相对枯燥和抽象,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本文从分析学生学习动机角度入手, 阐述了自己关于刺激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动机, 进而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学习动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晶.大学生学习动力分析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健康教育.2006 (02) .

[2]周祥龙.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 (15) .

[3]陈兵.关于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方面的几点思考[J].科技向导.2011 (5) .

上一篇:先进电机控制算法下一篇:工程变更对造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