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

2024-05-14

青春版牡丹亭(精选五篇)

青春版牡丹亭 篇1

一、动人以情

汤显祖在《牡丹亭 · 题词》中指出:“天下女子有情, 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则病, 病即弥连, 至手画形容, 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 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 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此语一出, 给《牡丹亭》定下“至情”之美学基调。汤显祖笔下的“天下第一有情人”杜丽娘因梦生情, 一往而深, 上天入地, 终返人间, 与柳梦梅结成连理。在《牡丹亭》中给予爱情最高的礼赞, 爱情可以超越生死, 冲破礼教, 感动冥府、朝廷, 得到最后胜利。《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 上承《西厢记》, 下启《红楼梦》, 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青春版《牡丹亭》在此基础上, 将五十五折的原本, 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 分上中下三本, 三天连台演出:上本启蒙于“梦中情”, 写杜丽娘与青年书生柳梦梅相会;中本转折为“人鬼情”, 写杜丽娘相思成疾, 病逝后又奇迹还魂与柳梦梅相聚;下本归结到“人间情”, 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感动了朝廷, 最终获得了大团圆的结局。整部戏构成一个情感的有机系统, 给观者以美的感官享受。

此剧以《惊梦》一折作为情节基础, “闷无端”的杜丽娘趁着大好春光随春香来到后花园赏景, 花红柳绿, 天光云影, 惹得她一番“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的感慨, 伤感自己的人生春天同样多姿多彩, 却无人观赏, 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看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春色如画又如何?青春无处安放, 徒增感伤。朦胧中梦遇一中意年轻书生, 两人在湖山畔, 雕栏外, 云缠雨绵, 红翻翠骈。醒来后自是怅怅然, 郁郁寡欢, 梦中境与现实景可谓千差万别, 一个暖心甜蜜不自胜, 一个冷冰冰把青春抛, 以至于让杜丽娘心甘情愿地为“寻梦”付出生命的代价。最终, 一代佳人病死在寻梦的徒然渴望中……正所谓“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 生生死死随人愿, 便酸酸楚楚无人怨”。通过这一梦一醒的情节安排, 显示了梦想与现实的严重割裂、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个体情感与封建礼教的尖锐冲突。这出“游园惊梦”的安排, 也为后来的丽娘还魂遇到柳梦梅埋下了伏笔。正所谓“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以往《牡丹亭》的演出本偏重杜丽娘, 着力刻画这个具有强烈的生命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新的女性形象, 以旦角表演为主。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 在还原汤显祖原著精髓的前提下, 加强了柳梦梅的角色, 呈现出生旦并重的特点。将《拾画》、《叫画》这两出经常演出的巾生代表作, 捏成一折, 做了适当的改编, 更加凸显巾生表演的重要性, 与第一本杜丽娘的经典折子《惊梦》、《寻梦》旗鼓相当。此举使得生旦戏出现了罕见的双线发展, 令剧中男女主角更流畅地传情达意, 从而达到对称平衡的美感。

二、写意之美

作为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 昆曲包涵五种乐、歌、舞、戏、诗基本元素。以高度程式化为特点的乐、歌、舞构成舞台形象系统, 通过”歌舞演故事“完成戏剧性的舞台呈现, 最终实现诗意的传达, 这是昆曲艺术舞台流程的三部曲。其中, 昆曲写意、传神的美学特点是其一大亮点。

昆曲的写意性常以来自生活而又为生活自然形态所无的艺术美来认识和再现生活, 把无限丰富的生活内容凝练成极为有限的舞台形象, 把实境升华为意境, 让观众见一叶而知秋, 重神似、重意境, 讲究以形寓神、以虚代实、以少总多、以无胜有的辩证法, 在形神兼备、似与不似之间突破生活自然形态的囿限而达于真与美相统一的理想境界。在这儿, 生活语言的自然形态被突破了, 化为写意的诗歌艺术。

如在《惊梦》一折中, 花园赏景, 春香指青山给杜丽娘赏看, 丽娘以诗般语言描绘了一幅图景:青山开遍了红色的杜鹃花, 杨柳如烟, 飘逸空中, 如同醉酒美人, 酥软腰肢。就连下面对着牡丹发牢骚都如此诗情画意。

(贴) 小姐, 这是青山。

【好姐姐】 (旦)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荼蘼外烟丝醉软。

(贴) 是花都开, 惟有那牡丹花还早呢。

(旦) 牡丹虽好, 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

把身处深宅大院的妙龄少女向往自由自在的外部世界的微妙心理表述得相当到位。而杜丽娘因见美景而伤春自怜: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着韶光贱!

杜丽娘通过唱词将美景展现无遗, 而独怜时那种伤感更是表达得酣畅淋漓。

三、美形取胜

戏曲美, 重在形式美。

青春版《牡丹亭》由“巾生魁首”汪世瑜担纲总导演, “昆曲皇后”张继青亲自授艺, 青年演员俞玖林与沈丰英分演男女主角。俞玖林扮演的柳梦梅, 风神俊朗, 举止风流, 儒雅不俗, 把一个多情才子演绎得淋漓尽致。沈丰英扮演的杜丽娘千娇百媚, 风情万种, 芳容绝代, 艳丽无方。那种美丽和风情, 非亲见难于形容。青春版里的生旦均由年轻演员担纲, 虽动作唱功都稍嫌稚嫩, 但不可否认, 两个演员的俊美和青春活力, 却是老演员所不具备的, 两位年轻演员, 给观众非常直接的美的视觉享受。

另外服装、布景、配乐等等也都是由强大的班子组成。比如服装设计是王童, 此次他遵循传统观念, 质料和样式不多做改变, 但在色彩的搭配上, 以淡雅鲜嫩为主, 以示青春。在《惊梦》一出中, 所有衣服都是白色为底, 杜丽娘的白衫裙上绣着翩翩飞舞的蝴蝶, 柳梦梅的白褶衫上绣的是春意盎然的红梅长枝。杜丽娘的衣服在《婚走》里的粉红, 《圆驾》时的大红都很恰如其分, 典雅唯美。

《惊梦》一折中的欢会部分真是如梦如幻, 却又如此真实, 青春和爱情逼人耳目。“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是答儿闲寻遍。”笛声悠扬, 曲韵曼妙。两个年轻的人儿如此相吸, 两人的演出可谓叹为观止!青春姣好的面容、身形, 正符合戏剧里才子佳人的风姿。在这一出里, 是通过缠绵的舞蹈动作, 配合两人水袖相搭厮磨来表现情爱场面。先是以扬袖、翻袖来展现两人乍见的惊喜, 接着以穿袖、搭袖来传达两情相悦, 愈来愈近的感情;直至“我和你把领口松, 衣袋宽”, 则是相依相偎的勾袖、绕袖。这样梦中之情显得热烈、奔放, 又不庸俗。在欢会时, 多情公子那种温存, 小姐那种含羞娇俏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者从现场演出中获得审美愉悦, 也算是这部剧作的成功处之一了。

在如今这个一切以快字当头的时代, 白先勇先生抓住了现代人追求视觉享受的特点, 为年轻人量身打造了这样一部有文化底蕴的、高雅的、唯美的昆曲复兴之作, 让人们接受传统戏曲的美学熏陶, 这一举措对于昆曲的复兴与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而我们保护优秀民族戏曲文化的路还很长。

摘要: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主持制作, 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提炼了汤显祖传奇的青春与爱情主题, 以典雅婉转的昆曲艺术演绎了一段生死绝恋, 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深刻影响。而青春版《牡丹亭》在演出中展示的中国昆曲最正宗的艺术与美学风貌, 值得人们探究。

关键词:青春版,牡丹亭,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张晓玥, 李蓉.古典美学与现代意识的交融——接受美学视域中的青春版《牡丹亭》[J].艺术百家, 2005, (6) :44-46.

[2]杭慧.美丽的古典与青春的现代——谈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及其现代性[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8, (2) .

[3]赵启华.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特征[J].戏曲艺术, 2002, (1) .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篇2

这一次艺术传播学课上小蒋同学的专题是关于昆曲的,专题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给我们看了部分青春版《牡丹亭》,而我的观后感重点也将是分析这部昆曲名作。

昆曲在明清时期有过辉煌的历史,晚明至清朝乾隆、嘉庆时期活跃于中国剧坛两百多年。从宫廷到寻常百姓的家中,都有她的身影。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昆曲在当时未必不如小说流行。

2004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出现,一时间给昆曲注入了青春的生命,在大学校园里,引起了青年学生观赏昆曲的热潮。这种热潮让年轻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兴趣,昆曲的古典美在现代社会重新绽放出来。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爱情故事。

在中学时,我就学习过部分《牡丹亭》的戏文,感觉语言很美,戏文的某些选段还要求背诵,至今我还记得这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写的实在是美。

由于青春版《牡丹亭》卖点之一就是青春,戏中大量选用年轻演员,靓丽的服饰。以前的戏曲都是一些早已不再年轻的演员去演小姐、公子,确实有点让人提不起精神,也使年轻人产生昆曲是父辈们的艺术,跟自己有代沟的印象。现在大量选取美女帅哥去扮演,既是听戏,也是观赏美女帅哥,多好。

我们常常觉得昆曲这东西是个老东西,老掉牙了。但谁知道早在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不能不让人惊奇。我们所了解的封建社会永远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却没想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已经与现代年轻人无异了。或者说这简直就是中国第一部穿越剧了。

白先勇与青春版的《牡丹亭》 篇3

昆曲的传承应以经典剧目为中心,在所有经典剧目中,《牡丹亭》无疑是最重要、也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一部。历史上是如此,在新时期昆曲传承中也是如此,荣居首届“梅花奖”榜首的昆曲大家张继青因《牡丹亭》等经典表演获得戏剧界高度评价,在两岸昆曲界最初的交流中《牡丹亭》成为最受瞩目的剧目。2001年昆曲代表中国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遴选通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世界巡演,既是推动昆曲复兴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昆曲在新世纪拥有越来越多观众喜爱的标志。

推动创作演出版青春《牡丹亭》的白先勇功不可没。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居第七位)。白先勇是作家,昆曲并不是他的本行,他与昆曲特别是与《牡丹亭》的结缘是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上海,那时他十岁左右。戏剧大师梅兰芳到上海演出,由于八年没有演出,担心自己嗓子上不去,于是和昆曲大师俞振飞在美琪大戏院合演昆曲,盛况空前,黑市票卖到一票一根金条。白先勇跟着母亲去看,很多人看的是梅兰芳,小白先勇虽然不懂戏,可昆曲音乐特别是《游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那段音乐婉转缠绵,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台湾很少听到昆曲,白先勇去台湾,以后去美国,1987年回到上海,在上海停留了一个多月,临走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上海昆剧院正在演出《长生殿》。原先白先勇认为经过文革十年昆曲断溜了,没想到正当盛年的蔡正仁和华文漪两位大师演得那么好,全本演完后,白先勇激动得跳起来拍手。昆曲是我们文化的瑰宝,是明朝流传下来了不得的成果,经过文革劫难,昆曲居然还能大放光彩。

在上海看完就去南京,当时昆曲大家张继青在南京,因演出《惊梦》《寻梦》《痴梦》而叫张三梦。白先勇托人请他在朝天宫江苏省昆剧团演出《三梦》,看过张继青登峰造极的表演,冥冥中提醒了白先勇,这个剧是了不得的艺术。

由于商业文化的冲击,昆曲面临断层的危机,蔡正仁、华文漪这一代只有三百折戏,而他们“传”字辈的师傅可以唱六百折。加上观众越来越老化,90年代那些年轻人不看传统戏曲,尤其是昆曲,他们觉得昆曲是“困”曲,一看就困,节奏很慢,唱得是诗,比较难懂。观众老化,演员也渐渐老了,白先勇觉得昆曲会渐渐衰微下去。

当时香港、台湾一大批关心昆曲的人都在关注这个事情,只是规模比较小,怎么办呢?白先勇就想制作一个大的经典,大的剧目,以这个经典训练一批年轻演员接班,其次,以新演员新制作吸引年轻观众到剧院欣赏新昆曲。

这时刚好有个机会,2002年白先勇在香港讲昆曲,准备讲四场,第一场在香港大学,大学生听还可以,下面两场都是中学,面对沙田中心1500多个讲广东话的中学生该怎样讲,白先勇在大学教了29年,还从来没教过中学,于是想找几个年轻的俊男美女,一边讲一边示范演出,讲题定为《昆曲中的男欢女爱》。

因缘际会,刚好选中了苏州昆剧院小兰花班的小演员,四个演员演了几折,《游园惊梦》这一折由俞玖林扮演柳梦梅,还演了《思凡》《下山》,《玉簪记》里的《秋江》统统是一些爱情戏,而且是昆曲中比较有名的折子,结果那些中学生很来劲,既没有打电话也没有玩手机,还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明朝时候谈恋爱胆子那么大”。

扮演柳梦梅的俞玖林扮相气质像柳梦梅,嗓子也清亮,但功夫还不到,传统戏曲找个旦角很容易,找个生角难得很,一是男孩学戏的不多,二是古代书生的样子不好找,高矮胖瘦都不行,手长一点不可以,脖子短了也不行,比例要求特别高,戏服脖子一长不好看,水袖甩起来也很高,而俞玖林全符合要求。

男主角有了,苏州剧院院长赶紧把院里的女孩儿打扮起来在戏台上选美,白先勇一眼看中了沈丰英,苏州姑娘本来就水灵灵,杜丽娘是大家闺秀,要很端庄,但她内心是个感情丰富的人,让沈丰英扮演了一段,非常般配,很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

青春版《牡丹亭》是两岸戏曲精英共同打造的文化工程。台湾这些年培养除了一批舞台工作艺术家,包括舞美、灯光、服装设计。编剧召集人白先勇,还有张淑香、华玮、辛意云,加上几个教《牡丹亭》的专家,一起合作五个月编剧本。编剧本着传承汤显祖这个经典,只删不改,55折戏只保留了27折最精彩的部分,专家在一起好处是大家都懂,不好的地方就是意见太多,最后调和一下,整理出来青春版的《牡丹亭》。

最重要的是请来了两位大师,一位是南京的张继青,另一位是演柳梦梅的汪世瑜,两个演主角的小演员只需要磨炼。2003年磨了一年,朝九晚五,白先勇也跟着磨。两位大师非常严谨,一点儿不马虎,张继青经常把沈丰英骂得直哭,一个水袖动作三十多次,到什么高度,笛音到什么位置,全一板一眼。扮演柳梦梅的演员给汪世瑜操练得跪了,戏服上血迹斑斑,膝盖都出血了,用血、泪、汗磨了一年才磨出了师。

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演了两轮六场,7000张票一下卖了个精光,引起了轰动。原来在周庄演的草台戏一下子弄到了台北大剧院,9个钟头大段大段地唱。白先勇最怕他们忘词,台词居然都没忘,演柳梦梅的出场,手里拿的柳枝一直了抖,小春香的膝盖也抖得不行,不管怎样,第一场的效果却特别的棒!

《惊梦》的衣服是白的,是梦中的衣服。柳梦梅衣服绣的是梅花,女演员衣服绣的是蝴蝶,蝶恋花嘛。演出服是苏州的手绣,一共设计了两百多套,服装每一件都要好几十万,幸运的是得到非常有文化使命感企业家的支持。手绣和车绣不一样,手绣的花是立体的,有层次的,车绣的花是平的。演出中的十几个花神,每个花神身上的花都不一样,都是绣出来的。

nlc202309081207

青春版《牡丹亭》的背景是抽象的背投,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把科技跟舞台,跟有600年历史的剧种结合起来是最大的挑战。根据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却不滥用现代的原则,科技用不好一下就会把戏给破坏掉。《惊梦》这一场最后的“姹紫嫣红开遍”不是画着花,画着的牡丹,而是抽象的,写意的,抒情的。昆曲美学有着百年的传统,不能随意改动。

青春版《牡丹亭》带着戏去了海外,西方的剧评很严苛。在伦敦演出六场两轮,很多知名人士来看,著名钢琴家傅聪带着全家看了三场,牛津大学首席汉学家David Aawkes是俞平伯先生的学生、《红楼梦》的译者,看的时候很高兴,告诉白先勇,《红楼梦》里也有《牡丹亭》,他喜欢青春版《牡丹亭》,最喜欢里边的杜丽娘。中国驻英大使俘莹看戏前先看了三天剧本。

在英国演出,要英国人站起来拍手是不容易,他们的反映相当热烈,最难得的是《泰晤士报》一个礼拜发了两篇剧评,非常肯定。英国是莎士比亚的故乡,后来到希腊参加希腊艺术节,希腊作为悲剧的故乡,当然懂得看戏,我们中国的演员是去踢馆的。

在美国演出,除了华裔起码有一半是非华裔,有些外国人看了也掉眼泪,这感动是因为爱情它美,而美的经验是普世的。

2009年在北大,这是第一次进北大。那天晚上零下九度,天寒地冻,白先勇穿着羽绒服想跑回去睡觉,可北大学生不放他走,几百人围在那里,说:“白老师,谢谢你把这么美的东西带给我们。”那些学生看完之后,像是参加了一种文化仪式,脸上发光,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提升,认识到我们传统的美。

2012年,CCTV给了白先勇“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的奖,因为白先勇推广昆曲有功。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两百场的演出,非常成功。

苏州剧院的小兰花,刚开始结缘的时候她们才二十多岁,正是青春的时候,如今人到中年,青春不见了,演出有很大进步。十年前演出《游园惊梦》,白先勇带她们到苏州沧浪亭讲那个戏词的意境,游园有什么意义,杜丽娘游园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当时她们不太懂,经过十年,又到了留园,大家都蛮开心的,做成了一件事情,全世界都跑遍了,演出了两百多场。

平心而论,把我们的表演艺术拿到外国去,要得到西方人的佩服,真的不太多。昆曲在美国他们是真心佩服。第一是舞蹈,他们没有想到舞蹈可以这样美,西方的歌剧有歌无舞,巴蕾则有舞无歌,昆曲载歌载舞,非常高雅。好莱坞的电影一演两个小时,昆曲一折眉来眼去二十多分钟,《惊梦》一场两情相悦,很难表演,而昆曲用水袖表演,剧评家用英语说:“So graceful!”那么幽雅。

昆曲演出不是演戏,而是一种文化的展示,经过十年演出,现在转向昆曲的教育了,白先勇在北大开设了昆曲课,以讲座的形式每年教他们一次,在香港中文大学,在台湾大学都开设了昆曲课,白先勇以此作为自己崇高的使命。

(本文写作参照了白先勇在南开大学的一次讲演)

青春版牡丹亭 篇4

关键词:梦幻,虚拟,写意空间

戏曲是一种表现性艺术, 不是按照生活本来样子去再现, 而是“有意驾虚”。用“以虚图实, 以谬显真”的方法表现创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与良好愿望。以梦喻人生是佛教与道教对人生真理中思考的直接成果。戏曲文学理念上受其思想的影响极深, 把这一成果移入创作, 梦在解释人的心灵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梦境是虚而不实的, 它由梦者的幻觉构筑而成。“戏与梦同, 离合悲欢, 非真情也, 富贵贫贱, 非真境也。”戏与梦之所同在于境之“非真”。这样舞台空间与时间造型结构的灵活性和无限性得以完美体现, 给观众幻觉真实。

一、“梦”之戏曲

弗洛伊德认为, 梦“乃是将思想变为现象 (visal images) ”, 是人的潜意识中一种被压抑的欲望的折射, 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的达成。汤显祖创造以梦著名的《牡丹亭》, 其杜丽娘身处的环境与自己的欲望产生冲突, 化解矛盾的方法恰恰就是借梦境的创设, 塑造了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 讴歌其对自由爱情的炽热追求, 昭示着一种浪漫理想的同时达到自己宣扬“灭天理, 存人欲”, 以“情”反“理”的目的。《牡丹亭》题记中说:“忙处抛人间处住, 百计思量, 没个为欢处。……牡丹亭上三生路。”汤显祖通过编织梦和醒、死和生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突显出理想与现实、情与理之间的矛盾。梦是情的反映, 写梦就是写情。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这里描写了无人赏识的美好春光, 以景喻人, 叹息无人怜惜的大好青春。现实的压抑与欲望的涌动, 内心的挣扎, 只能靠梦境来化解自身的矛盾。如此可贵的梦境, 在梦醒之后发现与现实的反差竞如此之大, 最后导致杜丽娘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 最终病死在寻梦的徒然渴望之中, 正所谓“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 生生死死随人愿, 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白先勇把原著的55折、删剪成了27折, 但是非常充分地把握住了原著的精神, 并把它变成一部歌颂青春歌颂爱情的戏剧, 紧扣一个“情”字, 改编后的昆剧《牡丹亭》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梦中情”、“人鬼情”和“人间情”。“梦起于情”又“因梦成戏”, 使得观众在剧审美活动中生悲喜之情, 从而将无情者冷漠旁观的麻木不仁心理做深度的调整, 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更为重要的是, 循着《牡丹亭》所昭示着那种浪漫的理想, 让观众也开始做起了那样的“梦”。而在白先勇心目中, “情”是上天入地, “美”是姹紫嫣红, 而中国昆曲对他来说, 是心中一个永不愿醒来的梦。

二、“梦”之舞美

戏曲有高度的时空自由, 戏中的生活画面带有浓重的抒情性和写意性, 人物形象富有符号化。戏曲表演在空白的舞台中造成含蓄的意境, 给人以遐想, 即是所谓“梦境”的虚虚实实。传统戏曲舞台的使用一桌二椅, 借助表演者的“唱念做打”程式化的表演, 表现出多重形象化的物质性的场景, 例如可设定为点将台、闺房、大殿等虚拟的自由舞台空间和景, 这便是“虚”, 舞台作为一个空的空间, 一切可能性都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舞美设计在设计中采用“梦境”的艺术。舞台上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弹性的, 这和梦甚像。就是将自然空间和人为空间相结合, 创造出一种虚拟环境, 观众在演出过程在视觉上没有看见具体场景。舞台空间的境界几乎是演员用“意”找出“境”, 空间往往也是流动的。戏曲舞台随角色的行动而转换, 即所谓“景随人移, 人走景动”。

青春版《牡丹亭》堪称一次精华版的全本复原, 全面贯彻了白先勇先生说的“继承古典, 但不完全因循古典;利用现代, 但决不滥用现代”的宗旨, 在以传统为本位的前提下, 做到了古典与现代的成功对接。为使昆曲的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接轨, 白先勇集合了两岸三地的专家出谋划策, 使用“空舞台”的设置, 给表演创造了最大限度的虚拟空间, 而舞台地板打破了传统地毯, 使用灰色调地胶作舞台, 舞台景片及天幕上书写了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的散文及“牡丹亭, 汤显祖”几个大字, 充满东方文化的凝重与神秘。舞台色彩十分古典、写意。舞台道具只是一桌二椅, 人物表演也形成多变的空间道具, 却可以很灵动的表象梦境, 很让人感动。在此舞台上的“实”是呈现空间再现的方法, “虚”是空间表现的方法, 亦可成“实”这与国画不同的是戏剧舞美的实物为实, 空白为虚。此舞台空间的结构方式正式用了这点。《老子》曰:“知其白, 守其黑, 为天下式。”中国绘画中有“计白当黑”一说, 这里的白可以看成是“无”, 黑可以看成是“有”, 一般人都知道“有”的用处, 却忽视了“无”的分量。再加上杜丽娘一上台, 她优美的扮相与唱腔及轻柔的身段, 粉、蓝、黄、白各色苏绣戏装, 在舞台上大写意的舞美设计映衬下, 牢牢吸引着全场观众的眼球, 又把那一段“因情成梦、因梦成痴、因痴而亡”凄美故事呈现给观众。

三、结语

站在彼岸与此岸之间审视世间的中国哲学, 演化出了梦化的文化, 梦化的戏曲。非如此不能摆脱人生终极的悖论, 不能摆脱现实与理想的困扰。戏曲是表现性艺术, 不是简单的对生活的模仿, 因而戏曲在表演上是“无语不歌, 无动不舞”;在文学文本上是“因情成梦, 因梦入戏”;在舞台上则是“计白当黑”、“计黑当白”、“以一当十”。

梦境是虚而不实的, 他由梦者的幻觉构筑而成。戏曲舞台上的梦幻感, 消解着现实生活的困顿, 统领着舞台装置、灯光等现代技术装备的设计师们, 有了更多的技术表现手段。

参考文献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孙名之, 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

青春版牡丹亭 篇5

【关键词】《牡丹亭》;服装设计;昆曲;色彩;构图;象征性;国画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5.10.013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Beauty of the Clothing in the Traditional Kunqu Opera Peony Pavilion

ZHANG Ying

(Zhejiang Xiaobaihua Yue Opera Troup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China)

【Abstract】The costume design concept and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Kunqu opera Peony Pavilion were analysed. The elements of Chinese painting were used in clothing design, including color, white space in composition and symbol pattern, which work in concert with cultural relics of kunqu opera.

【Key Words】Peony Pavilion; clothing design; Kunqu opera; color; composition; symbolic;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戏剧《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灿烂奇葩,是中国浪漫主义情怀的最高宣泄,也是古人对美好爱情的最高向往。大都版《牡丹亭》由北方昆曲剧院于2014年打造,著名导演曹其敬任总导演,徐春兰任导演,刘杏林、周正平、蓝玲等名家分别担任舞美、灯光和服装造型设计。曹其敬这样解读大都版《牡丹亭》:“《牡丹亭》实际上是对青春的礼赞、对生命的礼赞和对伟大爱情的礼赞。”作为青春礼赞、生命礼赞、爱情礼赞最直接的体现者,服装造型设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1 服装设计思路

服装造型的创作灵感来自剧本、来自原著、更重要的是来自昆曲本身。面对这样一个最能代表中国风格的剧种、一个最具东方色彩的故事,服装设计团队必须要让大都版《牡丹亭》是昆曲的《牡丹亭》,是具有中国美的《牡丹亭》。

昆曲有六百年左右的历史,有“百戏之母”的称号,在昆曲身上十分契合地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抽象、写意、抒情、诗化,是一种以简驭繁的古典美学。昆曲的表演喜欢以小见大,撷取某个情节点,哪怕是细小的情节和细微的心理情感变化,也可以做出丰富繁复的戏来,这本身就和国画中的“折枝”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既然昆曲和国画有着这么密切的内在关联,为什么不大胆地将国画元素有机融合在服装设计中呢?

2 色彩的清逸之美

戏曲服装本身就是一件美术工艺品,戏曲服装颜色鲜明、悦目、刺激、活泼,尤其是小生、小旦这样的行当,服装多用鲜艳、明亮的色彩。从现在的色彩心理学来讲,这是符合一般青年的审美心理的。但同样是年轻人,我们如何通过不同的色彩来表现不同的精神气质呢?这是大都版《牡丹亭》所面临的一个问题。《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是宦门少女,同时又是一个才女,所以,必须在保证服装漂亮的基础上,继而突出颜色的淡雅;与之相对应的柳梦梅,也应该是像梦一样的色彩,散发着浓郁的古典而不失时代特征的美学气质。

一个和梦有关的故事,绝对需要梦一样的色彩。设计团队务必要把那种虚无缥缈而又充满古典情怀的色彩感、美学感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大都版《牡丹亭》的服装颜色上,根据剧本、题材、剧种等特点,选取了中国画的色彩原理和呈现。在中国画作品中,色彩可以反映花笑鸟啼,可以体现离情别怨,换句话说,就是注重色彩的感情抒发与画面的装饰性。因而,这部戏在服装色彩的确定上,首先考虑的是角色内心感受的表现和意境。在《游园》一场中,杜丽娘采用了寓意青春、恋爱、梦幻的粉色;在《叫画》中,为柳梦梅运用了最活泼、最优雅的黄色;《惊梦》中,二人一起用了纯洁的白色;《回生》中,二人则同时用了红色和白色,暗示了二人的爱情;《幽媾》中,二人的颜色再一次选择了同色系,象征二人关系的递进……纵观全场,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服装完全映照了中国画淡色求清逸的艺术规则。同样,在其他角色的处理上,譬如杜宝与杜母服装运用了褐色、蓝色,以及陈最良的香色和土色,又无不彰显出中国画重色求古厚的美学追求。

不管是重色,还是淡色,整个剧目的服装在用色上都极为节制、单纯,极具装饰性,体现出崇尚简雅古丽的审美准则,彰显出单纯、典雅、明净、沉稳凝重而又表里澄澈的中国画画面效果,具有极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境。

3 构图的留白之美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国画的二维空间中,艺术家们别具匠心地利用“留白”技巧,来打破单一的墨色在画面上所呈现出的那种严肃。它要求艺术性与审美性恰到好处的结合,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尚意境界,它能营造出中国绘画特有的“虚实”境界,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学高度,而这美学体现正是昆曲所需要的。

设计团队从整个剧目的需要出发,沿袭传统戏曲服装中青年多用边花、角花、折枝花的规律,并将之延伸开来,根据杜丽娘和柳梦梅不同情境的需要,在领口、胸前、裙摆等上面设计出不同的折枝花形,有的放矢的安排虚实,并在难以觉察的取舍中用“留白”平衡画面,以此避免画面的支离破碎,从而失去画作的整体美感。比如在《写真》一场中,我们就为杜丽娘的右裙摆和左腰间各做一枝,两者上下呼应,灵趣顿生,将杜丽娘孤独、至情的戏剧诉求形象的传递给观众;在《幽媾》和《惊梦》两场戏中,杜丽娘衣服上的花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绚烂的牡丹花疏密有致,并且是左右对称,暗示着杜丽娘的爱情已经来临。而在《游园》、《冥判》、《迎柳》三场戏中,在杜丽娘、柳梦梅的服装设计上运用留白的手法更是大胆,仅仅在衣服的领口做了简单的花纹点缀,这些花形的经营布阵都看似不经意而实则经意之极,做到了“画外有画,诗外有诗,文外有文,音外有音”,这正是留白在大都版《牡丹亭》中做到的最好的意境突破。

有了留白,男女主人公的服装就像一首优美的诗歌、一段悦耳的音乐,默默地流淌着那一份高雅、平淡、宁静、深远之美,表达出一种由画里到画外的张力,展现言外有意、情外有韵、景外有景、象外有象、境外有境、以少总多、以实求虚的艺术意象。只有这样,留白才会留得自觉、留得有章法、留得有生命感、从而给人以深远的意境,以收到以虚补实、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4 图案的象征之美

中国画有别于其他画种的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无论其表现的内容是什么,都带有人格化的象征性。所以用描绘山水等自然事物,来象征人的自我精神,成了中国画的主要传统之一。

《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中讲到:“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这正是设计团队所苦苦追寻的精华,将美丽富贵的牡丹作为杜丽娘的花语,而将美丽绝俗、坚忍不拔的梅作为柳梦梅的象征载体。在《游园》一场中,春香与杜丽娘游赏后花园时独独谈起了艳丽无比的牡丹花,表达了深深的赞赏与惋惜之情。剧作家设计此处剧情的用意很明显:天生丽质、高雅端庄的杜丽娘,如同一株艳压群芳、娇嫩香柔的牡丹花。而柳梦梅的出现则映照了那句:“不在梅边在柳边”,梅树是杜丽娘的梦,又是象征着柳梦梅。如此一来,就在不同的场次用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布局的牡丹和梅这两个元素在两位主人公的衣服中贯穿到底,以简代繁、以实代虚,增强人物角色的形象性,使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主线具体化、形象化,创造一种浪漫的艺术意境。

毫无疑问,《牡丹亭》是中国文学史、戏曲史上的巅峰之作。在深具古典意味的昆曲艺术中,服装设计必须要体现我们的传统。所以在大都版《牡丹亭》的服装设计上,设计团队采用了和昆曲有着相同文化根基、相同艺术底蕴的中国画元素,我们希望通过两种最具东方色彩的艺术形式的合力,将昆曲的古典美学与21世纪的审美意识磨合接轨,使六百年表演历史的古老剧种重新焕发青春的光芒。

(注:感谢作者提供本文全部服装设计手稿和剧照)

(编辑 张冠华)

上一篇:老年肥胖下一篇:模具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