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

2024-05-13

《明湖居听书》(精选五篇)

《明湖居听书》 篇1

品读《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 我们可以发现用语言文字表现音乐形象, 是这两篇文章突出的艺术成就。后人评价《琵琶行》, 称之为古代诗歌中音乐描写的“绝唱”, 而《老残游记》在初中教材中就直接以“绝唱”命名, 前者是对器乐的描写, 后者是对声乐的描写。让我们仔细揣摩两篇文章中传神逼真的音乐描写, 体会作者精湛的语言艺术。

一、奇妙的比喻

为了再现那动人的琵琶声, 白居易在诗中用一连串生动新鲜的比喻使语言具有听觉感、形象性, 欣赏者凭着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大弦嘈嘈如急雨”, “如急雨”写出了弦音的繁密、粗重而急骤;“小弦切切如私语”, “如私语”写出了弦音的幽细, 委婉;“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用大珠小珠落在盘中的碰击声来摹写交错拨动粗弦细弦时发出的圆润之声;“间关莺语花底滑”, 用黄莺的叫声从花丛里传出来比喻弦音的清脆婉转;“幽咽泉流冰下难, 凝绝不通声暂歇”, 用冰下流泉的响声比喻乐声的哽咽、吞涩, 弦音的低沉入微仿佛停止了;“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用银瓶乍裂、水浆迸出、骑后冲杀, 刀剑齐鸣的声音, 比喻中间休止后的骤响, 似千军万马驰骋, 突出琵琶声的激越雄奇;“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于人心动之时戛然而止。这些连接不断的比喻, 新鲜、贴切、动人, 能使读者体会到激扬、幽怨、喜乐、哀愁等情绪。

同样在《明湖居听书》中刘鹗按照演唱的过程, 逐层进行细腻的描写, 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知器官, 多角度地展开丰富的联想, 运用形象、精美的比喻, 化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具体, 活现了白妞绝妙的演唱艺术。“初不甚大, 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 无一处不伏帖, 三万六千个毛孔, 像吃了人参果, 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从触觉、味觉设喻, 写出了声音的温柔、甜畅;“越唱越高, 忽然拔了个尖儿,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从视觉设喻, 写出了声音的高亢, 激越;“……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 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 以为上与天通, 及至翻到扇子崖, 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 才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 愈险愈奇!”与攀登泰山相比, 形象地描绘出了歌声的“愈翻愈险愈奇”;“陡然一落,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从视觉设喻, 联想奇妙, 活灵活现, 写出了歌声的婉转回环, 柔气荡肠;“忽又扬起, 像放那东洋烟火, 一个弹子上天, 随之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 纵横散乱”, 绘声绘色, 形神兼备, 写出了声音的清脆亮丽。一连串精妙的摹写, 生动的比喻, 把飘忽无形的乐音, 描绘得惟妙惟肖, 使人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二、出色的烘托

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绘音乐的精妙手法之一。他往往巧妙地通过对音乐效果的描写 (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 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 深切感人。在茫茫秋月浸江, 主客惨别的江岸, 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 “忽闻水上琵琶声”, 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 动心移情的音乐, 不仅使人流连忘返, 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 这不正是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琵琶女第一曲弹完,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 醉心神往的情思, 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琵琶女再次弹奏琵琶, 已“凄凄不似向前声”, 凄婉痛切使人动容, “满座”为之“掩泣”, 一曲琵琶使得“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不正是强烈地烘托出音乐美?

在《明湖居听书》中, 为了突出白妞演唱的绝妙, 刘鹗层层铺垫, 反复渲染, 辅以侧面烘托 (包括环境渲染、对比衬托、客观评价) , 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离演出时间还早, 戏园子里已“无处落角”, 更有许多人是饿着肚子赶来的, 听众中有官员、商人、读书人, 这都有力地表现白妞说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琴师绝妙的轮指入耳动心, 引起台下叫好声不绝, 他高超的弹奏技艺衬托出白妞超群的演唱技艺, 产生珠联璧合的效果, 才能使满座生辉。黑妞的演唱, “字字清脆, 声声宛转”“转腔换调”“百变不穷”。听了黑妞的演唱, 就觉得“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而她与白妞相比“竟比白妞不晓得差多远”。作者创造一个个的波澜, 不断地蓄势, 吊着读者的胃口, 让白妞这一艺术形象在“千呼万唤”之后, 才“犹抱琵琶”姗姗出场, 最后以光彩照人的形象, 美妙绝伦的演唱, 征服观众。就这样写, 作者还嫌不够, 文章结尾处再借梦湘先生之口, 将“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和“三月不知肉味”比较, 嫌“三日”太少, “三月”才透彻, 把白妞演唱的余味渲染得入木三分, 听众如醉如痴, 沉迷其中, 足见其艺术魅力。

明湖居听书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赏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

学会用文学的语言鉴赏和描摹音乐。

三、情感目标

了解并欣赏说书艺术,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感情。教学重点:赏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根据老师所给提示,能否猜出答案。提示一:旋转椅;提示二:加多宝;提示三:导师和学员。

二、把握全篇。

师:请同学们游览全文,思考一下:本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 明确:本文总共描写了三个人的表演:一位丑陋的琴师的弹琴,一位名为黑妞的姑娘的演唱和白妞的精妙绝伦的表演。重点是写白妞。(一)引导学生鉴赏描写琴师弹奏和黑妞演唱部分 外貌:甚为丑陋

琴师弹奏初奏:不甚留神 轮指:入耳动心

--台下叫好铺垫之一(以人衬人)黑妞演唱

外貌:朴素洁净

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婉转

--叹为观止铺垫之二(以人衬人)(二)引导学生鉴赏以戏圆场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部分

师:除了用人来衬托王小玉说书,文中还用了哪些内容陪衬? 观众心情急切:从早上十点钟一直等到十二点半

戏圆盛况观众人数众多:满满人缝里坐人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 观众职业各异:上至政府官员下到生意人和读书人--轰动泉城铺垫之三(以景衬人)--铺垫侧面烘托烘云托月水涨船高

第二课时

三、再赏“红花”,归纳角度

师:现在,我们进入攻坚阶段,让我们先了解王小玉其人。画出描写王小玉的文字,品一品其中你最喜欢的句子,(一)白妞出场(第6自然段)明确: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睛:【品味】“如秋水”侧重写眼睛--“清”,如小石潭的水;“如寒星”侧重写眼睛--“亮”;

“如宝珠”侧重写眼睛--“圆”;“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圆润灵动 眼神--一顾一盼,鸦雀无声

(二)赏析王小玉说书(第7、8自然段)师:本文中最美的还得算那动人的演唱。刘鹗用了两大段来描写这精妙绝伦的表演,请大家细读这两段文字并思考: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思考:演唱可分为几个阶段?(1)初不甚大:演唱开始(2)越唱越高:演唱发展(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4)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5)人弦俱静:演唱的结束

3、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几个阶段的演唱的?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用通感手法,赋声于形,绘声以色。

“初不甚大”--“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通感用触觉味觉设喻,表现声音的甜润,使人舒畅)“越唱越高”--“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又如登山“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通感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尖细、高亢、挺拔、有力)登泰山:险、奇、不断升高

“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通感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回环转折、婉转悠扬)“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通感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多姿多彩,变化无穷)师:现在,同学们从这两段文字中悟出了几种描写音乐的方法?请大家总结一下。以可摹之感描难摩之声以有形之物状无形之声以熟识之声写未知之声 生动比喻,沟通感觉精彩演唱,高超技艺

四、当堂示范,讨论写法

艺术是触类旁通的,刘鹗为我们再现了当年王小玉说书的精彩情景,大家感觉当代那位歌星能与王小玉媲美呢?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依旧》的前一段(三分钟)例:那音乐开始时平缓而沉静,婉如一熟睡的婴儿的脸。在人沉醉其中时,那音调却渐起,如一口咬下一鲜果,咬破果皮后鲜汁四溢,沁人心脾;甜味愈来愈浓,由口入心,其畅无比。待那声调陡然一转升高数丈,又如坐翻滚的过山车,渐上渐高,待到极高时,陡然一个回旋,急转直下,其惊其险令人随之起伏。(视觉、味觉、视觉)

五、学以致用,迁移训练品评欣赏,检测效果 播放名曲《青藏高原》两遍,进行描摹训练,要求①模仿课文写法(用通感)②注意意境③边听边写。

课堂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作业布置

1.生字词2.欣赏《梁祝》并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营造凄婉、缠绵的意境。

板书设计

明湖居听书

戏园盛况琴师弹奏 白妞说书

黑妞说书观众评议

教学反思

在看到文本后,我一直在思索,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究竟应该如何安排教学内容。这篇课文在对人物的描写方面有很多值得咀嚼的地方,但很明显,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不可能面面俱到.在仔细分析教材后,我发现,对人物的侧面描写和衬托方面,对于初二的同学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白妞唱书的这一段,作者使用了大量通感,将声音美描摹得淋漓尽致,可是同学们的理解和体会却未必能深入细致。于是,我决定将重点放在白妞唱书这一段的反复咀嚼上,在体会文字的同时,感受白妞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绝妙笔法。

《明湖居听书》 篇3

经过再三斟酌, 研读教材, 我在下一个班上课时做了调整。

课前, 播放《青藏高原》, 让学生听后, 描绘声音, 学生觉得很迷茫, 不知从何说起, 此时导入, 让学生学习本文是如何描绘声音这一抽象物质的。这一环节的设计,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学习文本。

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 我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去描绘《青藏高原》这首歌开头的唱腔, 学生很快就找到了, 如“渐渐的越唱越高, 忽然拔了一个尖儿,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 忽又扬起, 像放那东洋烟火, 一个弹子上天……”

对于“唱了十数句之后, 渐渐的越唱越高, 忽然拔了一个尖儿,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 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 又高一层, 接连有三四叠, 节节高起……”这一句, 我进行了如下处理, 让学生把文字的内容用线段表现出来, 学生在黑板上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我说:“看到这里, 你们想到了什么?”“心电图。”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道, 我说:“对, 心电图就是把抽象的声音用直观的线图表现了出来, 把听觉的东西用视觉表现出来,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 为了使表达更活泼, 常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 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 彼此挪移转换, 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 这就叫‘通感’。”

接下来, 我又让学生运用通感来描写“这辣椒真辣呀”, 学生们写出了很精彩的句子:这辣椒真辣呀, 吃到嘴里, 仿佛口腔中燃起了熊熊烈火, 那火似乎烧焦了你的舌头, 你的嘴唇, 你的两腮, 一会, 你似乎又看到有一缕青烟从你的鼻腔中冒出来。

总之, 对于这篇文章, 我采用了两种不同处理方式, 后者明显好于前者, 它正应了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意图在于举一反三, 让学生自能阅读, 不待老师讲, 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 教材即知识, 即范例。”

明湖居听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领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揣摩课文特殊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教学重点】

1、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两方面烘托人物形象;

2、品味特殊的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并能简单运用特殊的比喻描摹生活中的声音。【学前准备】

1、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要求:查字典或运用课文下面的注解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鹗 气味 铮铮鏦鏦 羯鼓 遽 俱 煞 熨 伏贴 恍如 骋

余音绕梁 戚戚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搜集刘鹗和《老残游记》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爆发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们纷纷逃命。韩娥在乡亲的帮助下幸免遇难,投奔齐国。途中盘缠用尽,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她便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的歌声美妙而婉转,可谓登峰造极,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弦。以至韩娥走后三天,人们依然能够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

于是,便有了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今天,让我们跟随刘鹗走入明湖居,欣赏一段与韩娥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大鼓书,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2、昨天让大家回家搜集了一些刘鹗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简单交流下。(用PPT显示重点文学常识。)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

《老残游记》共20回。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奔走江湖替人治病。在老残的游历中,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涂炭人民的丑恶社会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露了貌以“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的面目。

它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思考:文章描写了几处表演?你能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吗?哪处是重点?

(琴师演奏、黑妞演唱和白妞表演,其中,白妞的表演是文章的重点。)

2、既然白妞的表演是重点,为什么还要写琴师和黑妞的表演呢?你能结合文章中具体描写他们的语句谈谈吗?

琴师:外貌丑陋 轮指弹奏抑扬顿挫,不同凡响 黑妞:外貌装束朴实 演唱叹为观止,精彩动人

作用:为白妞的出场作铺垫,侧面衬托白妞演唱的精彩绝伦。

3、除了琴师和黑妞还有没有写别人?怎样描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观众:开场戏园挤满了各种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慕名来看白妞演唱

白妞出场——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静

演唱后的评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作用:从侧面渲染白妞演唱技艺的精湛。正因为如此才让这么多人为之沉迷。

4、总结:文章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描写,为的就是在白妞出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加渲染出白妞的风采。

三、品读课文,揣摩语言。

“千呼万唤始出来”,读到这里,大家肯定迫不及待想揭开那层神秘面纱,看看白妞究竟是何许人也?别着急,白妞出场了!

1、听老师范读白妞出场、演唱两段(第四、五段),圈划最能打动你的语句,谈谈感受。

2、重点体会

(要求:发言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语句,重点语句采用带读、分男女生轮流读和全班齐读的方式反复体会比喻的妙处。)

重点语句:

⑴“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外貌描写),写出了白妞虽貌不惊人,却有着非同凡人的风度和神韵。

⑵“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神态描写)写出了白妞未曾出声,光是眼神就已摄人心魄。以比喻突出了她眼神的清澈纯净、明亮光泽、圆润灵动,闪烁着惊人的气质。⑶“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运用比喻,从感觉上写出了白妞演唱初段的酣畅淋漓。

⑷“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这些把白妞的高音部分声音的魅力渲染到了极点,转瞬即逝、过而难留的音乐整体化,构成了一幅一层高过一层的山峰立体图;“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写出声音轻快、曲折、宛转、回环往复的特点;“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无色火光,纵横散乱。”写出演唱纷闹繁多,形色兼备的美妙特点。这四个比喻都从视觉的角度展现了白妞演唱过程中声音的跌宕起伏,突出了白妞的卓绝的技艺。

⑸“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从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声音设喻,写出歌声的和谐悦耳、活泼热闹,和其它乐器相配的效果。

3、总结:如此参差错落、美妙动人的演唱在刘鹗的笔下被显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接一个的比喻让我们应接不暇,为文章增添了色彩。可见比喻有化枯涩为灵动,化平淡为神奇的功效。它将丰富的联想与人的各种感官结合,把人体的不同感觉从不同角度展现听觉之美。如果说王小玉演唱精彩绝伦,那么刘鹗的文采则将这种精彩推上了无可攀比的颠峰!

四、深层体验,学以致用。

1、通感介绍

2、列举其他通感的例子 3、通感练习

五、总结全文。

1、学生总结,谈课堂收获。

2、教师总结:

这堂课我们不但又一次感受了中国古代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同时,也欣赏了和民间技艺同样富有魅力的中国古典名著的语言艺术。希望同学们能在自己的课外阅读中多关注中国古典艺术瑰宝,让它们开启我们的智慧,美化我们的心灵!

六、作业

片段写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不少音乐、表演扣人心弦,请你发挥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描摹你最印象深刻的一段,展现它的迷人魅力。

要求:⑴运用比喻;

《明湖居听书》 篇5

我们知道,任何高水准的艺术表演,如果面对的是一群不识货的观众,其价值是很难体现出来的。从这个角度讲,《明湖居听书》中的王小玉是幸运的,因为她出神入化的演唱技艺正是通过台下观众的观照凸显出来的。接下来我们不妨走进课文,随着老残一同去明湖居看看那些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到底如何。

从文中看,老残“走到明湖居,才不过十点钟”,也就是说,距王小玉说书,时间还早得很,但容量较大的戏园子里面已经坐得满满的了。据情理和事实可知,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初次来听王小玉说书,这固然说明王小玉说书的声名之盛,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也足以反映观众的欣赏水平之高,否则他们何至于那么早就来到戏园子而且乐意在热闹哄哄中等待主角上台呢?

再往下看。琴师上得台来,因相貌甚为丑陋,根本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刚开始他“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枝大调”,当“全用轮指”时,“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顿时不绝于耳”。可见,观众其实是识货的,对他弹奏过程中显示功力的高妙之处完全听得懂并不吝喝彩,而非一味地以貌取人。

到黑妞演唱至高潮处,作者说:“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这里虽写的是老残的心理感受,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听过王小玉说书的观众,刚才既能及时地为琴师叫好,此刻对黑妞演唱过程中精妙细微的变化定是了然于胸,有着更深切的体会。如果说这只是我们的猜测,那么第五段中一位观众代表精当的评论就是有力的明证了。

刻画观众最细微精妙的文字,当然正如写王小玉最给力的,也是七、八两段。在描写王小玉演唱的整个过程中,作者的精力和笔墨几乎全集中在女主角身上,写全场观众反应的只有寥寥两处。当王小玉“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的时候,“满园子里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可见他们是多么地投入和紧张!他们完全清楚王小玉的演唱已臻佳妙之境,声音虽低得几不可闻,却正是驰骋功力的关键之际,所以才在极度紧张而兴奋的享受中等待了“约有两三分钟之久”。这是第一处。第二处见第八段最后一句。当王小玉的演唱在人们的耳朵忙不过来的撩乱之际戛然而止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经久不息,可见观众是完全沉醉在精妙绝伦的艺术氛围中了,审美的心理过程与王小玉的演唱过程几乎是同步的,如无非凡的鉴赏能力,何以如此呢?

文末那位少年人的话,是对观众艺术鉴赏力的再一次印证。他觉得听王小玉说书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赞语根本不及“三月不知肉味”形容得透彻,真可谓新奇而又贴切之至!更妙的是旁边人都附和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这就说明少年人的话道出了大家普遍的审美体验,观众整体的艺术欣赏水平自然也就可以想见了。

上一篇:基层医疗妇产科下一篇:基层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