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阅读的突破点

2024-05-17

找准阅读的突破点(精选五篇)

找准阅读的突破点 篇1

一.从《新课程标准》中对作文立意的等级要求谈立意技巧

立意技巧从等级要求谈有二: (1) 立足基础等级即符合命题意图, 立意要明确、集中。既要披沙拣金, 选准立意角度, 又要大题小做, 虚题实写, 巧妙切入。 (2) 迈向发展等级即立意要深刻、新颖。层层剥笋, 深掘文题;化小为大, 实题虚写, 深化立意;独辟蹊径, 弃旧求新。

(一) 符合命题意图, 立意要明确、集中

符合命题意图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能准确全面地理解, 这是审题的过程;二是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确立与之相符的中心主旨, 这是立意的过程。

中考作文时间紧, 不可长篇大论, 立意应明确、集中。只有立意明确集中, 才能把中心说亮说透, 才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有哪些方法可以使立意明确集中呢?

1. 披沙拣金, 选准立意角度

给材料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 所给的材料内涵丰富, 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把握。对考生来说, 哪个角度能扣合话题, 哪个角度可以确立最佳主题, 必须认真地审视、推敲。另外, 选准立意角度, 方可缩小取材范围, 以体现自己的认识水平, 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选准角度, 明确、集中立意, 文章就不会中心模糊, 杂乱无章。

例如:以“分享”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题目“分享”是一个动词, 具体构思时, 考生可以在后面加上宾语, 在前面加上主语, 也可以加上形容词;分享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 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如, 分享书本、分享食物、分享一首歌、分享快乐、分享幸福、分享小秘密、分享学习方法等。思辨能力强的考生还可以有一些特别的构思。考生应确立自己最能驾驭的立意, 中心明确, 在此基础上选材行文, 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

2. 大题小做, 虚题实写, 巧妙切入

大题是指范围较宽泛、开放性强的文题, 如“尝试”“传递”“他们”等;虚题是指比较抽象, 一般从哲思、道理、精神层面拟定的文题, 如“季节”“人之常情”“坚强”等。这两类题目一方面为考生提供了张扬个性、驰骋笔墨的广阔天地, 另一方面也让考生在审题、立意时难以把握, 落笔时不易集中。这就需要为大题寻找一个较小的切入口, 就一个点或一个方面的内容来表现题旨。突破口小了, 开掘才能深。面对虚题, 不能泛泛而谈, 要将立意落实在某个具体的人、事、物、景等载体上, 这样才能使文章意蕴丰厚、立意集中。

例如文题:送你一轮明月。题目中的“明月”是题眼, 我们要把“明月”具体化才能赢得立意和选材的自由与新颖。这轮明月, 既可以是你胆怯时老师会心的微笑, 也可以是你缺乏信心时别人热情的鼓励;既可以是生病时同学的关心问候, 也可以是自卑时他人的热情鼓励;既可以是失意时真心的宽慰, 也可以是人生得意时善意的提醒;既可以是迷茫时的真心指路, 也可以是沉醉麻木时的严厉批评。当然, 在你人生最灰暗的时候, 蜘蛛织网的执著、蚂蚁的坚持不懈……也无不给失意的你以人生启迪, 这何尝不是人生收到的“明月”呢?大题小做, 虚题实写, 才能立意集中, 意蕴丰厚。

(二) 迈向发展等级:立意要深刻、新颖

“符合题意”是对文章的基本要求, “立意深刻”“有创新”是更高层次的表现, 或是深入本质, 或是揭示原因, 或是说明结果, 或是指出规律, 或是预见发展, 或是抓住要害, 或是给人以启发, 等等。

《新课程标准》对“有创新”的要求在立意方面着重指“见解新颖”。对同一事件或事物, 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能发掘其中最新、最具特色的内涵, 能提炼出更新的、更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富有创新精神的考生往往能察他人之未察, 悟他人之未悟, 思他人之未思, 言他人之未言, 对问题的分析、判断、提取以及对主旨的把握有独到的眼光。

如何让文章的立意深刻、新颖呢?

1. 化小为大, 实题虚写, 深化立意

(1) 化小为大

化小为大是针对角度小的文题, 通过描写、议论来提升它的立意, 即从个别中抽取出一般的立意方法。比如以“交往”为题写文章, 如果写记叙文, 须通过人与人交往的事件来形象地表达对“交往”的理解, 即所写的事件一定要使人在认识交往的意义、技巧、经验、教训等方面有所启示;如果写议论文, 则须从道理上阐明交往的意义、本质、技巧等问题。

近年来中考作文拟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 如河北卷作文题“说墙”, 江苏南通卷作文题“一道风景线”。这些题目要求考生必须把目光投射到生活中某个细小的地方, 但又需从这些小的方面提炼出大的题旨来, 不可就事论事。考生要力求从“举手”“投足”中表现出某种人间深情或揭示出某种生活哲理。如一篇优秀作文选取了外公和外婆之间的小动作、小对话进行描写, 但这些看似琐碎、寻常的生活化细节中渗入了人物的情感, 传神地描摹了一对恩爱的老年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情。在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来的是对爱的敬仰, 是为爱而生的感激。这篇文章之所以出彩就得益于化小为大的手法的运用。

(2) 实题虚写

如作文题“脸”, 是一个很实的文题。描摹一张脸, 议论一张脸, 恐怕都没有准确把握题意。它需要以虚写实。一位考生以“脸谱与形象”为题, 首先论证了舞台上的脸谱代表的固定形象:红表忠勇, 黑表刚直, 白表奸邪, 黄表阴险, 这是极直观的形象。接着一转折, 联系现实, 批判现实, 批判现实中的一些人凭借生活经验, 将形象脸谱化。由“脸”提炼出一个生活哲理, 深谙虚实相生的写作之道。

另外, 针对一些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的物拟定的题目, 如“明月”“墙”等, 切不可据“实”写来, 要就“实物”展开联想、想象, 化实为虚, 升华出某种发人深思、给人启迪的道理来, 文章的立意才会深刻、高远。

3. 独辟蹊径、弃旧求新

考场作文的立意最忌拾人牙慧、人云亦云, 这样的文章往往会使阅卷老师心生厌倦。考生要力求改变传统的习惯的写作视角, 单独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 使文章以新奇的立意, 独到的见解呈现出鲜明的个性, 以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要使见解新颖可以采用求异思维、逆向立意的方法, 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敢于打破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束缚, 大胆设想, 标新立异。例如“东施效颦”可褒扬勤于学习、努力进取的精神;“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可褒扬敬业精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则可批判对创新意思的禁锢等等。运用逆向立意法一定要注意, 观点要经得起推敲, 要遵循客观规律。求异思维和辩证思维可以结合起来, 对事理不全盘推翻, 而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作辩证的否定。

二.从立意的突破点来谈立意技巧

考场作文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很多考生情绪紧张, 因而面对作文题能较快地找到立意的突破点是关键。

(一) 从材料中提炼立意

从材料中提炼立意就是分析材料中提供的信息, 推断命题意图, 从而确定一个立意。

如山东临沂卷作文题:人生于世, 需要关注自我, 但绝不能只有“自我”, 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生存的个体, 只有走出“自我”的狭小天地, 充分地关注他人, 关注社会, 关注自然, 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 才能更好地生活与成长。请以“走出自我小天地”为话题, 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考生应从材料中提炼信息, 围绕“充分地关注他人, 关注社会, 关注自然, 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 才能更好地生活与成长”确定立意, 这样就能切合命题意图, 做到不偏题, 文合题旨。

(二) 从题目中探索立意

一般来说, 考生面对题目, 应从“要我写什么”“我该怎么写”两个方面来考虑立意的确定。

例如:阅读下面文字, 按要求作文。

亲爱的同学, 在你的生活中, 谁对你影响最大?这个人怎样影响了你?怎样牵动着你的情思?你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 请你在方格中留下最真最美的文字。

请以“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考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我们写“一个人”, 再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影响最大”, 考虑选材立意, 这样就能紧扣题目, 这样的立意自然就能中心突出了。

(三) 从提示语中确定立意

有些提示语对材料有总结、概括作用, 分析这些提示语, 就可把握住文章的主题。

例如:阅读下面文字, 按要求作文。

风雨过后, 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 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 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在这个世界, 一星陨落, 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 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读了上面一段话, 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考生在品读材料的时候要紧紧抓住“在这个世界, 一星陨落, 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 荒芜不了整个春天”这一带有总结、概括作用的提示语, 分析一下不难把握考题的主题:一次小小的失败和挫折不能注定人生的结局, 积极地坦然地去面对, 我们的人生依旧绚烂多姿。紧抓总结性的提示语, 能帮助考生快速而准确地立意行文。

(四) 与现实结合立意

很多题目看似抽象, 但一结合现实来立意, 就很容易写了。例如福建福州卷:请以“分享”为题目, 写一篇文章。题目看起来很抽象, 其实只要结合现实,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与人分享:与同学分享竞赛获胜的喜悦, 与老师分享实验的成功, 与父母分享家庭的温馨……虚实结合, 才能让我们的立意彰显动人的感染力。

找准阅读的突破点 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能力;教学

一、理解是阅读的要旨 ,寻找突破口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 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作者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符号 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由词组成句子和话语的语言编码过程。读者阅读书面材料时,从辨认文字符号开始进而对 文字、语义、语法、修辞进行译码加工处理,同时凭借自己已有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并通过联想重 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领会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吸收信息。可见阅读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它包含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和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 阶段。

二、打破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突破口

1.偏重语法教学,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教师只是利用阅读教材将所要讲解的语法、词汇一一呈列在学生面前,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受到了严重的约束和压制。从而对阅读课的教学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

2.教师缺乏对阅读技能的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盲目而被动。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读者在阅读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断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但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去捕捉有效信息,最后做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接受新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可见,平常教师对学生阅读技能方面的点拨和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各种阅读技能之后,他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个体。

3.局限于阅读本身,课堂教学不能得到拓展。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课堂的唯一目的。这种纯粹的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空间和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完全可以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文章所谈论的内容设置出特定的情境,开展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

4.忽略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教学目标单一。“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整体提高了人文素养。”但是在具体的教學当中,教师往往会忽略了这一部分,新编教材教学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运用汉语正迁移,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找准突破口

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较为广泛的迁移。在前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之所以能够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去,是因为在前一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其迁移过程的实质是已有的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的类化或新旧经验的协调过程。因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学习迁移的原因不在外部事实而在内部条件。学习的迁移并非因为个体学到的某种现存的知识,而是由于他通过对课题条件的分析和概括得到的某种知识,学习能否迁移及效果如何,取决于对所解决的课题的分析程度。那么,在英语的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汉语的正迁移呢?

1.在熟悉文体、把握语篇上做文章

文章体裁是表现文章信息的布局模式。众所周知,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体则是这个载体的组织形式。因此,文体对信息的组织和布局(文章结构)影响重大。不同的文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果不熟悉文体,阅读往往带有盲目性。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常见文体有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此外,应用文也经常出现在各种测试中。如何阅读这些文体,学生在多年的母语习得中已逐步形成了思维定势,如果英语阅读能借助这些思维定势,一定能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在考试大纲上下功夫

在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切新的非机械性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即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特征始终是影响接受与积累新知识的决定性因素,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理解的程度依赖于以下三个主要的知识背景,从知识结构的内容看,英语阅读教学既要培养汉语向英语的语际迁移能力,也要培养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语内迁移能力;既要培养汉语的文化传统向英语的文化迁移能力,也要培养文史哲等各科向英语学科迁移能力。促进迁移的主要方法是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并把所学知识优化组合,精心组织。

3.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每段语言材料都有其特定的写作目的,或为传递信息,或为愉悦读者,或为阐述某一道理。这些目的往往并不一定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隐含于字里行间,读者必须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这也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

发掘“矛盾”,找准小说教学突破点 篇3

一、析文句矛盾, 领悟小说主旨

小说文本的文句内部有时存在自相矛盾的现象, 大多为蓄势之笔, 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 多与主旨相关, 蕴含极为丰富的内涵,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发掘, 解析、探究文字背后的真正用意, 深刻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孔乙己》, 小说的结尾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与“的确”两词从语义角度而言, 自相矛盾, 如果教师能够关注并发掘这一矛盾, 紧扣“大约”、“的确”两个词进行探究, 就可以从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深刻地理解这篇小说。 学生自然联系到文本中孔乙己的遭遇、性格 (懒惰、迂腐等) 、言行等断定他悲惨的结局。 然而, 为什么又说“大约”死了呢? 一个人的最终命运除个人因素外, 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大家的眼中, 孔乙己充其量只是大家取乐的对象,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 像他这样迂腐、寒酸的读书人, 有谁去关心? 他到底死了没有? 没人可以给出确切的答案。 因此可以看出:孔乙己的悲剧同时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作者剑指封建科举制度而发出强烈的抨击之声。深入解析文句矛盾的同时, 文章的主旨豁然开朗, 强似教师不厌其烦地讲授。 在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故乡》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地上本没有路, 只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文句矛盾同样值得探究。

二、解“反语”, 前后贯通理思路

在一些小说文本中, 存在“反语”, 即文本语句字面所表述的含义并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往往是“反其意而言之”。 为什么要以“反语”的形式出现呢? 仔细揣摩、探究这些言说与实意相悖的语句, 联系上下文、写作背景等, 对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了解作者真实的写作目的, 有时会达到“牵一发以动全身”的效果。 教学小说 《社戏 》时, 引导学生揣摩最后一段“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让学生结合文本谈谈“那夜的豆真得好吃吗? 那夜的戏真得好看吗? ”, 通过阅读, 学生发现, “我”爱看的铁头老生并不翻筋斗, 最不想看的老旦却长时间地坐在交椅上不肯下台, 踱来踱去、磨磨蹭蹭地在唱难听的戏, 可见戏并不好看。 同样豆并不好吃。 这里存在显而易见的矛盾, 反话正说,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小说中的“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夜归航”的情节逐步清晰, 发现“我”更关注的是在看戏、吃豆途中伙伴们在一起的那种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 那里人们的纯真质朴的情怀,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性美、人情美的优美画卷, 读之令人心有所往。

三、看内心矛盾, 品尝人生百味

在小说文本中, 人物的内心矛盾极常见。 由于职业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地位悬殊, 人们的心态往往不同, 这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人物内心矛盾时, 善于让学生变换角色, 换位思考, 站在小说人物的立场考虑问题, 与小说文本人物心相通、意相会, 感同身受, 才能深刻感受其内心的律动, 品尝大千世界的人生百味, 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小说《台阶》, 我们发现文章中的父亲在理想与现实中徘徊、挣扎, 生存状况与理想追求存在巨大反差。 《台阶》中的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 “没有人说过他有地位”, “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地位”, 然而父亲总觉得自家的 “台阶低”, 总想方设法提高家庭的 “地位”, 而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 新屋终于建成了,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时, 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 抄着不是, 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仿佛许多目光在看着他……父亲没有神采飞扬, 而是露出尴尬的笑。 他又从开始的坐在新屋的最高台阶上, 感到浑身的不自在, 一步一步往低处坐, 最终干脆就坐在门槛上去”。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发掘父亲的内心矛盾, 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刮目相看, 而又极度不自信, 让学生结合自己父亲或其他亲人的经历, 或阅读类似文章的体验感悟, 体会到以父亲为典型的几千年来农民艰难的命运与不屈的追求, 在超越与困惑、迷茫之间徘徊。 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当“我”面对极度窘迫、狼狈不堪的叔叔时, 想认而又不得的内心矛盾, 教师可透过解读这些矛盾, 带领学生体会当时世态炎凉、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

四、品“情景矛盾”, 披文入情, 发掘蕴含情愫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一些优秀的小说作品, 饱蘸作家的思想感情, 甚至凝聚心血和生命。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披文入情, 认真理解语言文字表达的情和意, 挖掘作品思想内涵, 联系生活经验, 启发学生步入至真至美的情感世界, 使之受到熏陶感染。 (于漪:《语文教育与人的完整性建构》) 在一些小说作品中, 有时存在景物与情感的极不协调, 语文教师若能像于漪所言, 披文入情, 引导学生探究小说中的情景矛盾, 深入发掘其间蕴含的情愫, 从而提炼出好的教学点。 教学《最后一课》,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几处的景物描写。开头部分写道:“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作为战败国的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普鲁士, 普鲁士士兵占领了这两个省, 并且不许他们学习祖国的语言, 饱受失去家园之痛苦的法国人民心情可想而知。 然而, 小说却写画眉在宛转地唱歌, 小鸟歌唱本是大悦人心之景, 这里情与景显得极不协调。 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挖掘该处的矛盾, 联系文中的小弗郎士前后对比, 这里是以他的眼光来写, 描写他逃学到野外所见到的情景, 也许他对亡国并不知情, 觉得在外游玩是多么令人开心、兴奋的事情, 后文当他在课堂上所见到的种种, 看到镇上那些前来听课的乡亲们时, 悲痛欲绝的韩麦尔先生, 对比自己, 令他后悔莫及, 深感惭愧。 小说教学中品味“情景矛盾”, 容易激发学生情感, 深刻发掘蕴含于文本的情愫。

五、以矛盾制造矛盾, 思维碰撞引共鸣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只有学生亲身体验的才能留下深刻印象。 因此, 在小说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已知“矛盾”, 制造新的“矛盾”, 让学生参与讨论、辩论, 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碰撞引发共鸣。 教学《羚羊木雕》, 显而易见, “我”围绕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 陷入两难境地, 心中十分矛盾。 这样的经历也许是每个学生成长中都有可能经历的尴尬, 容易产生共鸣。 因此, 教师可以此为突破口提炼教学点, 要求学生围绕“是否应该要回羚羊木雕”展开讨论, 学生中必定有不同的观点, 继而以此为主题正反两方面展开辩论, 正方认为应该回, 毕竟那是父亲从非洲带回来给女儿极贵重的心爱之物, 岂可随便赠送给他人。 反方认为人不可无信, 即便是再珍贵的东西已经赠送给朋友, 怎么可以又重新要回来呢? 更何况朋友万芳对我十分仗义。 “水本无华, 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发灵光”, 教师巧用文中“我”的矛盾制造学生间观点的矛盾,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 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 切己体察, 与文本对话, 引发共鸣。 学生在唇枪舌剑中明辨是非, 体会到人世间美好的友谊应该珍惜, 父母应多理解孩子, 多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尊重他们的人格。

找准驳论文的突破口 篇4

1.从敌论的要害处下笔突破

运用这种方法,一下子便可刺入“靶子”的中心,实质上也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请看下面的“靶子”和“突破口”的选择:

多年以来,老子的名声一直不好。一个时期内,他一直被当作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受到批判。一谈到老子,人们就联想到“无为而治”,就联想到不要领导,联想到自由化和无政府主义,这正是一个“靶子”。某些人以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那么老子到底主张“治”不“治”呢?这正是问题的核心和要害。文章可以这样选择“突破口”进行驳斥: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就是小鱼。老子把治国比作煎小鱼那样便当,当然说得太轻松了。但是“烹小鲜”,也有个“烹”字,不是完全听其自然。既然要烹,就要研究烹调的方法问题,或红烧,或氽汤,需要放哪些调味品?由此可见,老子并非主张完全无所作为,而是“有为”的。“烹小鲜”就是一种作为,要用烹调小鱼那样的方法来治国,他念念不忘这个“治”字,怎么能说是“无为“呢?选准了这个“突破口”,再通过层层剖析和挖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子也是主张有“治”的,并非全为“无为”,这样,敌论自然被攻破。

2.从双方争论的焦点处下笔突破

从焦点处下笔突破,一下子就划清了阵线,分清了营垒。在此基础上进行反驳,不但旗帜鲜明,而且方向清楚。

如魏巍的《驳“实惠”论》一文,批驳的对象是时下有些人提出的“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学雷锋到底有无“实惠”呢?争论的焦点在哪里呢?魏巍同志是这样来下笔反驳的:这就又回到我们多年前讨论的老问题:你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你究竟是为人民大众而生活,还是仅仅为个人而生活?这就是双方争论的焦点,也是问题的实质。从这里下笔写起,把这个问题谈透,再来谈“学雷锋、不实惠”的问题,孰是孰非,就昭然若揭了。

3.从论敌的明显错误处下笔突破

从这里下笔突破,能够马上触及问题的中心,同时符合读者的心里状态。请看这个“靶子”和它的“突破口”的选择:

前几天,解放军战士破冰救人的事迹已经登报了,大家对他们的勇敢行为赞叹不已。然而,就在战士奋力救人的时候,有人却喊道:“大兵,快冲啊,入党的时候到了!”还有人说:“还不是为了登报。”这完全是对舍己救人精神的亵渎。这些论调显然是错误的,它给人们留下了批驳的把柄。从这里下笔反驳是很恰当有力的。因此,可以这样驳斥:战士不顾自己的安危破冰救人,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面临的危险吗?难道“登报”比个人生命还重要吗?蚂蚁尚且贪生,更何况人呢?不!这是一种不计名利、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它是任何名利都无法比拟的!

【范文精评】

“开卷有益”质疑

宋朝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考证“开卷有益”的出典,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俗话说:“皇帝开金口。”宋太宗的“开卷有益”就自然成了读书人的座右铭。但开卷果真都有益乎?答曰:非也。(摆靶子,并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开卷果真都有益乎”中的“都”字用得非常辨证,分寸感很强,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密性)

遥想昔日京师国子监内的莘莘学子,夙兴夜寐,焚膏继晷,最终大多只能成为填八股的能手,皇帝的奴仆;赵括少时熟读兵书,纸上谈兵无人能及,而长平一战不但他的四十万部下全被活埋,连他自己也成了秦军的剑下鬼;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开卷可谓“勤”、可谓“多”矣——单是茴香豆的“茴”字就能一口气写下好几种,可到头来他也只能沿街乞讨;王明能把“马列主义”倒背如流,但也正是由于他在我党第五次反“围剿”中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命令红军全线出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导致了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运用例证,简洁、典型、形象,值得借鉴)他们都认真地“开卷”了,可为何得不到“益”呢?关键在于他们“开卷”太死板,只看到“卷”中的字,未领悟到“卷”中的神,并适当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我们必须“活”读书,这样“开卷”方能“有益”。(作者先在“开”字上做文章,死“开”卷无益,应该“活”读书,论证更进一层)

另外,“开卷有益 ”的“卷”字也过于笼统。《诗经》、《史记》、《资本论》可称为“卷”,希特勒的《我之奋斗》、可帮您预测前程的《八卦全书》可称为“卷”,可开了这些“卷”都会对你有益,完全对你有益吗?(反问有力,催人警醒)特别是现在,街头书摊上摆的是清一色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甚至是让人不堪入目的淫秽书刊。一些青少年整天捧着琼瑶的小说掉泪,丧失了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有的成了奇招怪术的试验品,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语言幽默诙谐又不乏讥讽之意)于是不由得引出人们的阵阵感喟:“这种‘卷’开不得啊!”由此可见,开有益之卷,开卷方能有益。(在“卷”字上做文章,“卷”有有益和无益之分,“滥开卷”有百害而无一利。写驳论需要的正是这种咬文嚼字的工夫)

但有益之卷是否都要开呢?这也未必。(“未必”一词用语严密)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学医的对《时装裁剪》爱不释手,搞艺术的花大块时间去攻读《机修要领》,都去研究物理、化学方面的书,这些书不能说不是好书,但他们那样做就未免本末倒置。(反面列举生活实例,有理有力,启人心扉)我们不可盲目地开有益之卷,应该开那些适合自己的“卷”。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老夫子讲的恐怕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有益之卷,我们也要有选择地开。(更深一挖,继续就“卷”字做文章,提出“即使有益之卷也要有选择地开”的观点,使文章的论述更显严密,更有深度)

由此观之,“开卷”未必都“有益”。(“未必”语言严密,无懈可击)我们要有选择地开“有益”之卷,并努力地把卷“开”活,让“卷”真正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破中有立,文章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自己的正面观点)

【范文评析】

作者先树靶子,然后咬文嚼字,紧紧抓住“开”和“卷”两字行文,层层递进,直逼靶心,充分体现了驳论文逻辑的严密性、分析的条理性和语言的风趣性。 驳论既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更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在这方面本文堪当佳作。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是驳论文常见的语言特点。本文在这方面的尝试也是成功的,像“遥想昔日京师国子监内的莘莘学子,夙兴夜寐,焚膏继晷,最终大多只能成为填八股的能手,皇帝的奴仆”、“一些青少年整天捧着琼瑶的小说掉泪,丧失了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学医的对《时装裁剪》爱不释手,搞艺术的花大块时间去攻读《机修要领》”等句子,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简介】

韩延明,高级教师,执教于陕西省商南高级中学,陕西省学科带头人。

找准发展的突破口至关重要 篇5

目前我国工业品库存积压4万亿元,占去年GDP总量的40%。企业应收帐已达2000亿元,较上年增长18%。许多企业效益仍然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还十分困难。全社会生产资源闲置率仍然居高不下。下岗工人已积累到很高的数字,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很大。我们在看到今年经济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合理是经济工作的主要问题。解决矛盾的思路应该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决定质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升工业经济的技术含量,全面打造中国新型工业化,在制造业领域尽快找到新突破口,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惟一选择。

高科技产业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依靠力量

中国经济最终必须依靠高新技术来支撑,由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道路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惟一希望。现实的中国,高科技产业还不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奋起直追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现今我们无论在基础科学、应用科学、高新技术领域都处于起步阶段。在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微电子技术领域、通讯卫星领域、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都处在刚刚发展的幼稚时期,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在这些领域形成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产业,目前还为时过早。高科技产业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依靠力量,这要经过若干年艰苦努力之后才能实现。我国是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大国,电子产品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第一出口产品。然而应该承认,我们出口的绝大部分电子信息产品是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是替跨国公司进行“组装”、“包装”的,仅仅拿到一点劳务费,产值很高、利润很低、收益很小。如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东莞后街镇,2002年出口交货达到13亿美元。但是这个镇出口的产品基本上全是台商的“来料加工”,是跨国公司的“装配车间”,进口、出口产值很高,但是我们获利很小,仅仅是微薄的一点工人工资和车间租用费用。中国出口的信息产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其关键性零部件、核心技术产品仍然是在境外生产的。这种“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和出口创汇并不能说明我们的产业真正实现了高新技术化,也不能说我们的产业水平达到了高新技术水平。现在用“装配他人”的信息产品来抬高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水平的统计方法是偏离实际的。

要不遗余力地发展我们的制造业

振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提高轻工、化工、机械产品的制造水平,全面提升我国的信息化产品的制造工艺和技术,扩大中国制造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效、最现实的出路选择。

在国际化大分工的格局下,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产业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的背景下,中国人只能奋发图强,在自身优势产业上找突破口,在适宜自己发展能力方面寻求新的机遇。这完全符合国际合作分工的大潮流,也是技术比较优势所决定的。

近期不少学者看到我国有几种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大,便认定中国是“世界工厂”,引来了世界不少国家的嘲讽。日本、美国、德国不少人士纷纷发表文章评述中国远没有形成“世界工厂”,与世界工厂的距离相差十分遥远。理由很简单,虽然中国目前空调器产量为世界第一,但是压缩机仍然是日本、韩国产为主;中国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核心部件是日本产品,或是日本的专利。不仅如此,我们在机电产业上,在家电生产水平上,在汽车、能源设备等许多机械电器产品的制造上,仍然只占很小一部分世界市场,并且是初级的、低水平、低层次的,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的制造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上,差距很大。仅拿汽车而言,2002年我国汽车产销在320万辆,创历史新高,增幅达40%以上。自己与自己相比,可以说十分成功。然而与世界汽车大王一比,我们仍然差距甚远。日本的丰田、日产、本田、三菱、马自达任何一家都超过我国百家汽车产量的总和,丰田公司2002年产量为640万辆,是我国总产量的两倍。美国通用、德国大众都实现了产销量过千万辆。我国最大的汽车厂年产不过43万辆,怎么能说是“世界工厂”呢?仅有制鞋、制衣、玩具在世界市场的高占有率,不能说中国制造业已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选择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其理由有三个:

其一,我们应顺应国际化分工的大趋势,扬长避短,把中国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用低成本占领国际市场。

其二,中国市场潜力很大,各种商品容量巨大,农村市场还没有开发。无论是高档、低档产品都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这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纵深腹地。

其三,中国的工业基础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生产能力。其中中低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国际市场上对中低端产品的需求是很大的,并且将持续很长的时间,这为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机会。相对于发达国家,因为我们的产品类别、技术含量与他们不在同一个档次,并不形成很大的冲突。对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战略将是击败所有对手的有力武器。有3亿产业工人的巨大人力资源作支撑,任何国家都不是对手。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将保持20年,这是振兴发展我国制造业最重要的条件。因此,选择制造业作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非常客观和现实的。

引进、吸收、消化、提高是振兴中国工业经济的明智之举

在国际化的大潮中,必须把学习放在首位。我们在许多领域落后于发达国家。引进他人的先进技术,引进他人的科学化管理,引进他人的先进产品,是快速缩小差距的明智选择。但仅靠引进,步步引进,完全依赖引进是愚蠢和错误的。必须走“引进”加“创新”之路,学其所长,用其所长,而不是盲目崇外。一定要在吸收、创新方面有新的作为,这样才会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和新的发展空间。关键性技术我们必须靠引进,一般性技术自己开发,立足于自我创新、吸收借鉴他人的优点,形成自己的高新技术体系,这是我们发展工业的基本思路,也是我们摆脱落后的最佳选择。

“引进”、“吸收”、“消化”、“提高”这四个环节是一脉相承、丝丝相扣的。通过引进,学到外国的新技术,通过引进能减少我们的重复劳动,节约时间,迎头赶超。消化吸收了他人的技术之后,对自身的产业应有一个升华,开启我们的创新发展思路,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从而形成有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我国许多产业正是沿着这条路子成长起来的。家用电器、通信技术、汽车工业都在引进、吸收、消化、提高四个环节中赢得了发展。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振兴中国制造业的最佳途径。

高新技术需要发展,并且一定要加速发展。但是远水难解近渴。在当今现实的生产力状况下,努力振兴发展制造业,运用我们的优势资源,在国际制造业大力调整时期,迅速形成焕发中国雄厚人力资源潜力的巨大新型工业,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新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对于我们走向国际化是至关重要的。■

上一篇:白蛋白纳米粒下一篇:cG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