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力资源服务业

2024-05-03

海南人力资源服务业(精选七篇)

海南人力资源服务业 篇1

1.1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总体竞争优势比较弱

第一,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工作者的素质需要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从业工作者务必了解有关的政策措施以及法规,有着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服务观念,在具有渊博的社会知识的前提条件下熟悉本行业的业务。由于人事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中心环节,而人的特点是复杂性与高能动性,只要是牵涉到人力资源的事务就会比通常的制造生产工作复杂一些,倘若不能够有效地解决,那么会导致经济上的损失,有些情况下会导致社会冲击。然而,当今该省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工作者的素质比较低、服务信用度低、服务观念差、服务水平低、专业化能力低、职业化水平低等。

第二,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业务层次和领域还处在比较低的发展时期。当今,该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重点在人力资源的劳务派遣、管理培训、招聘、人事代理上集中,开发投入的高端服务产品(像是企业治理咨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等项目)缺少,自主创新水平比较低,缺少占据高端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能力,产业链残缺不全。初、中、高级服务项目存在不合理的结构,分工协作化水平低、服务细分度低、缺少高端产品、低端产品比较多。该省人力资源服务业不但缺少专业化、有着国际竞争力、集成信息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服务项目与产品,而且缺少优质高端、个性化、差异性的服务产品。

1.2 各种性质的机构不均衡地发展,民营企业的上升空间非常大

在海南省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中,民营企业占据多数,尽管民营企业具备数量上的强大优势,可是总体的规模不大,大部分企业的从业工作者都在10人以下。发生如此现象的关键原因是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主导业务是在区、县、市的家政服务或者是人才中介服务,因此不需要较大的企业规模。除此之外,该省人力资源服务与业缺少外资机构。以业务发展能力与成熟度作为视角来讲,发达国家要优于我国,需要强化跟外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联系,从而使海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能力迅速地提升。

1.3 明显地增多了从业工作者的数量,然而缺少高层次性的人才

该领域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结构没有形成。随着持续增加的企业数量和领域的不断发展,从业工作者的数量明显增多。然而结合调查,当今,该领域从业工作者的学历都比较低,从业工作者的大部分都是大专以下的学历,研究生学历的工作者十分少。而大部分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工作者都在事业性或者是公共性的服务机构,其学历水平比民营企业显著地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该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综合发展能力比较低一些,高端服务市场的发展比较慢一些,低端的业务不要求高学历;另一方面,因为大部分民营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规模不大,因此难以对学历较高的工作者进行吸引。

1.4 各种业务都增长迅速,各种业务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

结合我国统计局划分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标准,我们能够借助随机抽样的手段调查该省52家企业的主导业务种类,结果证实,大部分企业都开展至少两项业务,其中,最多的企业是从事求职招聘服务的,所占的百分数大概是74.7%,而派遣服务与人事代理各自排在第二名和第三名;而测评服务、猎头服务、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这种几种业务各自排在最后三位,其中最少的是可以带来测评服务的企业,占到的百分数大概是3%。鉴于此,该省知识含量比较低的低端服务业务是该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集中点,而高端的测评、猎头、人力资源外包等服务比较少。然而,纵观国内和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发达区域的经验而言,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是附加值较高的高端服务。

1.5 行业越来越注重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且卓有成效

一是主管部门注重建设公共网络平台。当今,该省建设了海口市人力资源市场、海南在线人才网、海南省人力资源市场网、南海人才网等十多个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网站。其中,海南省的官方网站是海南省人力资源网,其关键作用是促进建设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息系统。二是各种服务机构积极地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查询的求职信息数量、网站发布岗位细信息量、人才数据库的数量等都日益提升,一些企业也创建了企业外部的网站,从而对外提供服务与发布信息。

2 海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品牌建设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不利于发展品牌

2.1.1 统一市场体系尚不健全

在实施跨区域经营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往往会面临要求重新申请经营许可、不可以互认资质等现象,这在某种意义上面临业务垄断和地方保护的情况,这不利于拓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业务和跨区域经营。例如,当今行业应用不标准的业务名称,人才中介涵盖非常多的服务项目,造成一些黑中介超范围经营与无照经营,从而不利于市场竞争的正常进行,这使被服务对象以及合法企业的权益受到损害,从而导致了非常大的不利影响。

2.1.2 需要强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规范性制度建设

在分析该省人力资源政策法规之后能够明确的是,正在逐步地建设有关的法规制度,然而,业已创建的法规制度大部分在低端服务或者是传统服务的规范上集中,政府部门缺少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政策,并且有关高端服务(猎头服务、咨询管理服务、测评服务等)的规范缺少。

2.1.3 监督管理协调机制有待于健全

一是监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海南省重点是结合之前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的监管要求来监管人力资源服务业,没有细化各种业务的标准,也没有形成一致性的行业服务指标,这造成该省一些企业自主地设置经营范围,提供的服务与注册登记时的不符。二是缺少专业性的执法队伍和执法机构。现代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注重附加值较高的知识性服务的提供,且市场竞争模式、经营手段、核算成本的方式都跟其他服务业存在差异性,要求层次较高的执法队伍,从而有目的性地处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有关问题。三是第三方监管的力度不够。

2.2 人力资源服务业缺少行业的领导者,行业的品牌难以形成

海南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规模普遍较小,实力弱,具有行业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不多。总体上看,海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目前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呈现出“大市场、小产业”的特征,绝大多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发中高端产品与服务的水平低,服务功能少,存在严重的产品同质化情况,进而较难跟市场的高端化、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需要相适应。

3 促进海南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业品牌的政策建议

3.1 奠定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建设的良好基础

3.1.1 制定人力资源服务业的10年发展计划

应当清楚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关键任务、主要方面,启发人力资源服务业有效地融合与对接“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岛”“互联网+”等重大战略,注重人力资源产业人才需求和服务之间的联动。

3.1.2 注重创建法律法规机制

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指标规范机制。需要首先编制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服务规范、人员设置、设备设置、设施建设等。并且,加速制定、实施、推广市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服务程序、服务产品、等级、服务行为等指标。

3.1.3 完善该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协会的作用

努力推动行业协会建设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大中专院校、政府、用人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提高行业协会的服务水平,以使行业自我约束体系形成,体现行业的发展要求,并且注重分析理论。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专业方向设置在高校中,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专门性人才队伍。

3.2 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品牌建设给予扶持

3.2.1 建设人力资源企业的服务品牌

激励企业注册以及应用自主的服务商标,注重建设自有的品牌,从而使一些著名品牌形成。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业对区域性重点的服务业名录进行参选。创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评估标准与分类标准机制,安排实施人力资源服务的等级认证事务。

3.2.2 体现企业的自主能动性,将良好的服务提供给客户

人力资源服务业应当注重组织文化的凝练,建设合理的业务程序,并且,向外提供良好的服务,以使企业良好的形象得以树立,持续地提升企业的信誉度与知名度。企业在建设品牌的同时应当有效地统一传统的文化,从而建设富有特色的品牌形象。除此之外,应当借助一系列的博览会、人才推介会、大众媒体等进行推广和宣传,从而实现企业品牌知名度的持续提升。

3.2.3 各个区域应当建设品牌,积极地推广品牌

一是能够借助激励机制、土地优惠、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等一系列的手段,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知名品牌或者是建设自有的品牌。二是在建设自主品牌之外,应当引进固有的品牌。建设自主品牌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海南省需要通过标志性的企业推动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为此,能够对功能性、区域性、大企业总部进行引进的基础上,实现行业竞争优势的增强。

4 结语

总之,海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不但可以服务于广大劳动者的就业,而且可以实现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要,从而能够推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作为现代化服务业关键性组成部分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有助于现代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和服务业规模的扩展。为此,根据海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奠定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建设的良好基础以及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品牌建设给予扶持是根本所在。

摘要:在“互联网+”“国际旅游岛”“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背景条件下,海南人力资源服务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目前仍存在综合竞争力不强、不同性质的机构发展不均衡及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该文从发展环境及行业发展阶段两方面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对海南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品牌建设提出政策建议,旨在促进海南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南人力资源服务业,品牌建设,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陈玉萍.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J].理论学刊,2013(10):73-76.

[2]来有为,袁东明.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状况、问题及政策建议[J].政策研究,2014(2):89-93.

海南人力资源服务业 篇2

为了推进高校图书馆网络化环境下的资源共享, 省教育厅成立了全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领导小组, 下发了“海南省高教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共建协作方案” (下称规划方案) 。在该规划方案的指导下, 全省高校图书馆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了单馆时代协作共建。

1.该规划方案的核心要素就是提出了当时国内业界颇具前瞻性的以四个联机 (联合采访、联合编目、联机检索、联机借阅) 为目标, 构建全省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海南省高校文献保障体系”。这在当时国内业界是颇具前瞻性的。

2.按规划要求, 各馆在“三个统一”的原则下推进相关工作。其一, 利用专项经费统一购置自动化管理系统 (ILAS) ;其二, 统一购置核心应用软件系统及硬件系统;其三, 统一了纸质文献元数据规范。

3.1995—1997 年期间, 各高校馆实现全计算机集成系统管理;1998—2000 年完成网络化建设任务。该项建设任务的完成, 不仅使各馆“自我保障”初具雏形, 同时也为馆际间协作共建奠定了基础。

4.为了统一推进资源共享建设, 省教育厅于2002 年依托海南大学组建了海南省高校文献信息中心。在教育厅高教处的领导下, 该中心负责推进全省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资源协调采购 (外文期刊、光盘以及千元以上的文献分工协调购置) 、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特色库建设等各项工作。

5.2002 年, 全省高校图书馆统一部署ILAS环境下的馆际互借模块, 开展了全省高校范围内纸质图书通借通还的“一卡通”服务。使图书馆的借阅服务打破时间限制和馆际界限, 促进图书馆实现服务对象由单纯为本校师生服务向为全省高校师生服务转变;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开始由“自我保障”向“联合保障”转变。此服务模式在国内高校图书馆界得到很高的评价。迄今为止, 这一模式在国内业界依然堪称典范。

6.2002 年, 主要高校馆统一规划、协作共建、分步建设、集中发布的基本原则开展自建特色数据库项目建设。首先, 各馆统一购置了德赛- 方正特色库系统, 然后根据各馆资源优势确定海南省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子库的建设分工。通过两期建设, 完成了海南地方历史文献特色库、海南旅游资源特色数据库、海南热带农业文献数据库、海南热带医药数据库、海南少数民族文献特色数据库等特色资源建设。

二、基于联盟的多层级文献保障体系 (2005———2011)

2005 年, 教育部组织实施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CALIS) 启动了二期工程建设。在CALIS统一部署与推动下, 海南省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建设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2005 年, 在CALIS管理中心的统一部署下, CALIS海南省中心组织完成了若干应用服务软件系统的部署;同时将本省高校馆书目数据纳入CALIS中央书目数据库。其文献保障体系由本省“联合保障”进入“CALIS管理中心———CALIS省中心———各高校馆”三级文献保障体系。

2.在CALIS省中心组织与推动下, 省内各高校馆成为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 (CASHL) 的成员馆, 使困扰省内高校馆多年的人文社科领域外文文献奇缺的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观。

3.为了使科技类外文文献保障服务能力得以实质性提升, CALIS省中心与海南省信息研究所联合组建了科技部下属国家科技文献中心 (NSTL) 海口服务站。通过这一跨系统的合作, 填补了省内高校外文科技文献保障服务方面的空白。

4.CALIS二期工程省级中心建设过程中, 省文献中心建设重心实现重大转型。将有限的经费主要投入到提升省中心服务效能方面。其建设成效得到CALIS管理中心的肯定。

5.在通过多层级的资源共享体系加强基础文献的获取能力的同时, 我省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加大了特色文献建设力度, 在原有地方特色数据库群的基础上启动了二期工程, 建成海南地方文献百科全书———“海南记忆网”、“海南热带海水养殖特色数据库”、“海南低碳数据库”、“海南琼台书院数据库”等新的特色数据库。这些特色资源上线服务后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提升了我省地方文献特色资源数字资源库的建设水准。

5.区域图书馆联盟———海南省教育科研数字图书馆的成立。海南省教育厅在“海南省高校图书馆‘十一五’建设规划”中提出以CALIS海南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为主体建设区域性数字图书馆。经过几年筹建, 海南省教育科研数字图书馆 (下称省教科数图) 于2009 年9 月在海南大学挂牌成立。CALIS海南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为总馆, 海南大学等18 所高校图书馆作为其分馆也同步挂牌成立。在省教育厅高教处的直接领导以及管理团队组织与推动下, 各成员馆齐心协力, 开拓创新, 将我省高校馆资源共享体系建设推向新的层面。

三、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区域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

2012 年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即“2011 计划”。

“2011 计划”核心理念就是以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作为抓手, 突破现有高校体制中的各种壁垒, 促进创新实体和机构实现由自我封闭方式向流动、开放的方向转型;将各类创新要素由离散状态导向汇聚、融合状态;以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相互分割状态向联合、融通的方向转变。在协同创新背景下, 省教科数图更新观念, 开拓进取, 注重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文化氛围, 力求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最大的社会价值, 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发展路径。协同创新通过三个层次得以体现:

1.高校系统 (核心层) 的协作共建。

(1) 运行机制。基于协同创新的理念, 省教科数图对其运行管理机制进行了重大调整。改变原来主要承建馆———海南大学组织实施各项工作的传统思路, 组建基于各成员馆全面参与协同共建的决策与执行专业团队, 以充分发挥CALIS省中心组织协调作用以及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学院等主要高校图书馆与示范性高职院图书馆的骨干作用。

A.组建CALIS省中心牵头, 主要高校馆馆长参加的资源、设备采购专业委员会, 确定经费使用计划并具体实施;

B. (调集各馆骨干馆员, 形成多梯次、常态化的协作服务及宣传培训团队。后者在总馆统一调配下承担面向全省各高校馆的通借通还、文献传递、专题宣传培训等项工作。

C.根据不同的工作项目与主题, 组建由各馆分管领导和高层次业务人员组成的专项工作团队。负责推进全局性的协作共建项目。例如机构知识库建设小组等。

D. 根据各成员馆在协作共建进程中的作用与共献, 统一组织各馆骨干馆员赴省外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和系统专业素养培训。既体现了利益平衡原则, 又提高了各馆馆员整体水准。

(2) 资源配置与经费使用。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省财政、省教育厅每年下拨省教科数图专项运行经费差距较大。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 如何最大限度地突显协同共建的优势, 对于省教科数图能否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A.就资源建设而言, 即便将其中大部分用于购置全省高校共享的数字资源, 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故只以少量资金用于购置全省可共享的通用型中外文文献资源;与此同时, 以部分资金作为补贴, 吸引各馆参加各类集团采购, 以体现省教科数图在全省高校馆电子资源建设体系化方面的引领作用;此外, 通过多种途径 (如邀请CALIS、CASHL、NSTL系统专业宣传培训团队来琼推介以及加大补贴力度等) 促使CALIS、CASHL、NSTL等国家层面资源共享系统使用的规模效益最大化。

B.其硬件系统配置则主要通过与承建馆———海南大学图书馆共享的方式解决来保障技术支持系统稳定运行。

C.通过协作共建使省教科数图在资源建设与硬件系统仅投入为数不多的资金。因而省拨专项资金可以主要投向服务体系建设。即主要用于搭建服务平台。后者主要包括应用软件 (区域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 年服务费、服务平台运行费用、宣传培训、业务交流等等。正因为如此, 才使为数不多的经费发挥了显见的使用效益。

(3) 文献保障与服务的协同机制。经过若干年的努力, 省教科数图各成员馆形成了运行稳定且卓有成效的文献保障与服务的协同机制。

A.通过自建与共建的有机结合, 使成员单位基础性文献资源体系化;

B.通过协同服务体系, 获取本单位没有的文献。基于区域馆平台的功能设置, 各高校馆馆员组成一体化服务团队流程化地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

C.通过协调采购, 降低各成员单位资源同质化程度, 力求做到各具特色, 优势互补, 为建立省内高校馆学科中心奠定了基础。

2.与数据商、软件商合作搭建资源———服务一体化的平台。

(1) 以国内业界最低价格引进区域数字图书馆系统搭建省数图服务平台;且突破了传统合作模式, 让合作数据商提供基于云服务体系的多项增值服务 (后台管理、文献传递协作服务、网站运行等) 。该平台功能:遵循知识产权的元数据集合;强大的检索功能;本地化的全文链接;智能化原文传递服务。

(2) 按照建设区域联盟机构知识库的构想启动海南省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建设。联盟式机构知识库在国外及港台业界成功案例较多, 但国内目前仅中国科学院系统的机构知识库联盟投入运行。在考察国内业界同行建设实践, 特别是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分布式”联盟 (分布建设、集中发布与服务) 运行状况基础上, 依据海南省高校及其图书馆的实际运行状况, 省教科数图启动了以“集中式”联盟 (统一建库、集中采集和发布) 为主旨的机构知识库联盟项目建设。根据集中式建设模式总体要求, 与数据商合作开发统一建库、集中采集和发布、长期保存、开放共享的软件平台:包括全省高校机构知识库 (总库) 公共平台和二级库 (各高校机构知识库) 。其总库公共平台主要功能达到中科院机构知识库服务网络水准;二级库达到国内高校机构知识库主流水准。同时, 数据回溯以及常规化更新与维护均委托合作方完成。

(3) 跨系统协作共建。基于开放与协同创新服务的理念, 省数图的服务空间也在进一步扩大, 除了总馆和18 家高校成员馆外, 三亚公共图书馆、国兴中学、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省华侨商业学校、省工业学校、海南双成药业等一批其他系统行业的社会机构纷纷加盟, 表明了省教科数图已经从服务于高校教学走向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于社会文化需求。

五、结语

海南人力资源服务业 篇3

一、海南健康服务业发展具备独特优势

(一)巨大的刚性需求

巨大的市场需求是海南健康服务业发展最大优势。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渐重视,海南优越的康体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岛外中高端消费人群,全国对海南健康服务业的刚性消费需求日趋增强。据统计,2013年底海南省流动人口数量已突破100万人,一半以上来源于“候鸟”人群、短期游客和高端科研、技术型人才,属中高端消费群体,对健康服务业有巨大的需求。此外,海南旅游业发展稳步提高,2015年海南接待游人数达5335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1.4%,游客人数增长的同时对旅游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对健康、美体等健康服务业需求逐年增加。

(二)生态环境优势

海南省是是著名的健康岛、长寿岛、无疫区和养老宜居、健康度假的天堂,拥有多种疾病康复治疗的最佳环境。海南岛与美国夏威夷纬度相近,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3-25℃,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9%,温度、气候和空气全年都适合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治疗,甚至较轻微的呼吸道疾病在海南能不治而愈。此外,海南环岛绵延着1528公里的海岸线,每年年2000小时以上的日照时间以及40多处已知的温泉点,都是开展皮肤病治疗,发展康体美体产业的理想环境。

(三)丰富物种资源和特色医药文化

海南素有“天然药库”之称,丰富的物种资源成为健康医药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的沃土。海南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可入药的植物约2000种,占全国的40%,仅具有抗癌效应植物就有137种,特色南药30多种,最著名的是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此外,海南特色的黎药文化,在我国传统医药中具有独特地位。黎药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效果显著,特别是在跌打损伤、接骨、风湿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黎药、海洋药物等已经逐步走向产业化,并成功开发出多种市场认可度高的医药保健品。

(四)政策优势

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赋予海南申报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等九项突破性的优惠政策支持,为海南成为健康服务业对外开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除了国家给予海南健康服务业发放的特殊优惠政策外,海南省于2010年8月已经出台了《海南省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成为第一批试点4个省市之一,并今年9月出台规定进一步降低门槛和简化手续,医师多点执业无需再取得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的“书面同意”,帮助民营和外资健康服务机构缓解人才困境。此外,2015年海南省出台了《海南省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将鼓励社会办医,放宽市场准入,为促进养老护理、中医药医疗保健、健康保险等健康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

二、海南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总量不足

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海南省健康产业单位有2176家,从业人员91254人,营业收入243.74亿元。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95人(国家2013年2.0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45人(国家2013年2.05人);每千人口拥有床位3.81张(国家2013年4.55张)。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00万人,但目前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工作人员仅1000余人,100个老人仅有0.05个护理人员,全省平均每千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16.4张(全国25张)。从数据来看,海南健康服务业供给指标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十年来海南常住人口每年以1%左右的速度增加,并且增加人口大多是由省外移居海南的中高收入人群,健康服务和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大,供给明显不足,海南健康服务业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健康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

从供给结构来看,主要表现在中高端健康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中产阶层和高收入群体的健康服务消费需求。截止2014年底,全省共有医院191家,其中三甲级医院不到7%,并且与北京、上海等地的三甲医院相比软硬件条件都存在较大差距,高端医疗服务供给明显不足。此外,截止2014年6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254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26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28家,社会资本进入较少,个性化高端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三)中高端技能型职业人才供给短缺

精细化、专业化的高端健康服务业供给不足,主要原因在于专业化、国际化的健康领域培训机构发育不足。截止2014年底,海南省只有18所高等教育院校,在全国2542所高职院校中占比不足0.8%,培养健康服务业专业人才的高校目前只有海南医学院一所。中专类院校也仅有四所,每年能够输送的护理人才不足4000人,只能满足各级医院的部分护理人才需求。海南省在涉外护理、健康管理、健康旅游管理、健康运动管理等健康服务业高端人才培养上的巨大缺口,是当前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三、海南发展健康服务业路径

(一)丰富健康服务产品

1.健康医疗旅游。利用海南优质丰富的矿泉资源,大力发展矿泉浴养生旅游;利用热带雨林资源,发展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森林浴、雾浴等产品;依托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海湾资源,大力发展运动养生旅游。

2.健康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分类建设个性化供养型、护养型等中高端养老服务机构;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慢性病医疗机构、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整合现有光荣院、敬老院等公办养老机构,统一建设标准化、平民化健康养老示范中心。

3.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丰富中医健康体检服务,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高水平、个性化、便捷化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建立县级中医医院与社区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

(二)创新健康管理与服务发展模式

1.创新健康社区物业管理模式。大力发展高端养老社区、康复护理社区,将养老服务、家庭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功能融入到海南房地产开发中,把成功的健康地产物业管理模式复制到其他大型社区,以健康服务业“品牌团队”打造海南独具特色的“品牌社区”。

2.创新健康管理服务信息化模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健康服务APP,对来琼进行健康服务的消费者在健康管理、看护照料、养老养生方面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等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推进全省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项目建设,打造健康服务网上预约、咨询、交流平台;加快推进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力争到2020年,全省居民健康卡全覆盖。

3.发展健康服务业“旅、医、药、养、学、研”六位一体发展模式。推进旅游、医疗服务、中医药、养老养生、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健康技术研发的“产学研”一体化。整合海南现有人才、科研、医疗方面的优势资源,以项目、市场为纽带,参与健康管理、养老养生、疾病诊治领域,共同打造产学研孵化平台。

(三)构建健康服务业人才储备系统

1.建立全国医疗健康高端人才聚集地。制定吸引医疗技术人才的落户、住房、职称、子女教育、学术科研保障政策,营造人才聚集的特区环境,深入实施医药卫生领域人才项目,鼓励和引导国外优秀医护人才和国内知名离退休医生到我省执业;鼓励本省医疗机构与国内发达地区大型医院结对子,搞帮扶,引智引才引管理,不断提升自身医疗水平。

2.建立职业技能型健康服务人才的培养与实训基地。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健康产业相关学科专业,鼓励境内外资本开办健康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与国际健康养生团队合作,开发符合健康服务业国际化要求的精品课程和培训模式,培养和孵化现代健康产业的管理和服务品牌团队;通过与台湾、欧美地区联合培养、互派师资等形式培养健康服务业储备人才;引入国际化考核指标,强化对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技能考核,鼓励个人通过函授、继续教育、培训等途径提升专业技能。

摘要: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不断加深,我国健康服务业供需矛盾逐渐突出。海南作为我国的健康岛、长寿岛,拥有独特的市场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同时也面临许多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海南健康服务业要突出优势,补足短板,重在打造丰富的健康服务产品,创新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构建完善的健康服务业人才储备系统。

关键词:健康服务业,机遇,挑战,路径

参考文献

[1]邢伟,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践探索和政策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4(6).

海南人力资源服务业 篇4

海南省政府选取旅游业作为物联网应用的切入口。目前, 海南省正在联合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制定海南物联网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 计划将物联网应用与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相结合, 建立一个面向游客的旅游融合平台。该平台不仅融合三网, 还将融合党政系统、家庭应用等局域网络, 今后来岛旅游的游客将通过此服务平台方便地选择需要的服务, 而不需要繁琐地与各个商家进行单独交易。

物联网发展是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 科学谋划物联网发展, 对于促进行业转型、推进三网融合、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海南省积极出台物联网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相关规划, 推动物联网技术运用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紧密集合, 力争把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与物联网技术运用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保护海南旅游资源探析 篇5

“要想身体好,常来海南岛。”海南是中国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最好的地方,被许多中外游客誉为“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未受污染的长寿岛”,是“当今世界罕有的一片未受污染的处女地”。但是,目前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使旅游业面临严峻地考验。从生态旅游环境角度来说,海南的旅游资源遭到的破坏已经日趋严重。一是海南省生物种类急剧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过去50年,有200多个物种灭绝。例如珊瑚礁分布面积和岸礁长度也都急剧减少;沿岸近海的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资源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衰减和消失,许多传统经济鱼类难以形成渔汛等。二是森林覆盖率下降。例如生态公益林遭受破坏,原始林覆盖率下降;海岸带和近海资源屡遭破坏,红树林面积大量减少。三是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三废”污染程度随经济发展而有所增加等等。这些都威胁到海南旅游资源的保护,十分不利于海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上来说,海南在发展旅游时部分地区过于注重迎合市场消费心理,对原始海南文化的尊重程度还比较欠缺。此外,旅游的开发业让许多民族游体会不到海南原有的多民族风采,过于尊崇市场化操作模式等。这些都是对海南人文景观的一种破坏,也是对海南丰富旅游资源的一种破坏,对海南旅游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形成一定的阻碍。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树立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旅游环境,这是海南旅游业乃至其它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多基本条件。

保护海南旅游资源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对海南旅游业相关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目前海南旅游资源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式,对海南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对保护海南旅游资源的方法提出有效思考是十分必要。针对海南旅游资源的不良现状,我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对策:

首先,保护海南旅游资源受限提倡生态化旅游模式。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因为,海南旅游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自身的环境和气候资源,例如,有较强吸引力的热带海岛风光、众多原始或半原始状态的优质海滨沙滩、丰富的温泉资源、保护和发育完好的热带原始森林等,这些都是很容易被认为破坏的生态环境。如果海南丧失了原有的优越生态条件,那么海南的旅游业也就失去了良好的支撑条件。所以,提倡生态化旅游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生态旅游在开发上的综合效益很高,符合海南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能够很好的将旅游资源保护和经济增长结合在一起,也符合“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其次,海南旅游资源的保护要做到因地制宜,即根据海南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资源特点来确定相应的旅游资源结构。海南的旅游资源表现出以热带海岛风光和土地资源为基础层次,以沙滩、温泉、山岳森林为核心层次,以黎苗风情、开疆文化史迹等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和其他自然风景资源为辅助层次的结构特征。这就确定了海南旅游资源的保护合理发开和利用次序,本着有利于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把海南旅游作为一盘棋来下,有利于统一整合资源,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从整体上对海南所有旅游资源进行有序、合理的规划,进一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再次,加强旅游管理,用有序、严谨的管理来确保海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面对海南旅游资源保护薄弱的相关问题,我认为可以提倡在海南区域内制定一部有关旅游资源管理的综合性法律,用法律的形式把包括旅游资源保护在内旅游管理的相关活动固定下来并予以规范。同时还可以要求加强各个旅游景区内的规章制度建设,强化游客对旅游资源保护的意识,用法律手段打击各种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当然,还可从提高旅游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入手。增强相关管理人员对旅游资源的了解,如对历史文物的温度、湿度、光照的测量,使其处在一个适合的条件下,以利于对环境的维护、卫生的保持和森林防火等。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通过当地景区的一些传媒、指示物品宣传旅游资源保护,提高他们的保护资源意识,使他们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旅游资源等。

摘要:2010年1月4日,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然而要想简称真正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岛, 海南需要加强和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方面。其中作为海南经济发展支柱之一的旅游业可以说是首当其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 是旅游业的基础。因此, 保护海南旅游资源也就成为发展海南旅游以及整体经济的一个前提。

关键词:海南,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1996.

海南对医保服务医师实行积分管理 篇6

自2013年起,海南省对医保服务医师实行积分动态管理和年度考核。截至2014年底,全省有8969名医务人员在社保经办机构登记。医保服务医师每年度初始积分为10分,违反协议规定的扣1~10分,并对应警告、通报、限期整改、暂停服务资格等处理措施。年内被扣除全部积分的,暂停服务资格1年;连续或累计两次被扣除年度全部积分的,暂停服务5年。暂停资格人数达到一定比例的定点医疗机构,年度医保费用结算将受影响。目前,省本级和海口市引进了医保智能审核系统,今年将在全省社保经办机构推广,全面实现对省内定点医疗机构的实时非现场监督。

海南岛旅游气候资源分析 篇7

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建省创办经济特区20多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目前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是海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全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1 旅游气候资源评价

对旅游气候资源的评价,主要包括2个方面。第一,气候对旅游区的影响。气候的类型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类型都适合旅游业的发展。评价某种气候类型是否属于旅游资源,不能单纯的评价气候特征,还需综合考虑旅游区的地域特点、自然和人文景观。因为旅游项目的开发多是以当地的自然和人工生态环境作为设计基础,在此之上进行构思以突出当地的特色,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也就是说,旅游气候资源应当对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或利于发展某些特定的旅游项目。如海滨景区适合游泳、冲浪等活动,配以清新的海风和明媚的阳光必会使人有身心舒泰、心旷神怡之感,从而增加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这是气候作为辅助因子对旅游所产生的正面影响的体现。某些高纬度地区,虽然气候严寒,不适合出行和户外活动,但却是发展冰雪运动所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另外,各种气象灾害也会对旅游区造成负面影响。如暴雨、台风等天气过程会减少游客的数量,降低景区的吸引力[2]。第二,气候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候对人的决策的影响。人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区的宣传、策划都是以影响人的决策为目的。人们在决定出行前都会对旅游区的各种条件进行比较权衡,以做出最合理的判断。当地的气候舒适程度是否满足自己的心理预期,气候是否会对交通、住宿等造成影响,出行时段是否会有不利的天气过程,这些都是需要被考虑的仅次于旅游资源(风景、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和价格等)的最重要因素[3]。因此景区在进行对外宣传时,都会特别强调当地气候条件的对旅游活动的积极影响,以增强游客做出最终决策的意愿。

2 海南岛气候特征

2.1 温度

温度是旅游行业中最常被考虑的气象要素。虽然大部分的旅游项目对温度的要求不高,在炎热或严寒的天气都可以进行,但多数人还是会选择温暖舒适的时段。海南的年平均气温在23~26℃之间(图1),中部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23℃左右,而南部地区由于受五指山山脉的影响,冷空气南下受阻,年平均气温高于北部地区,东、西部沿海地区则介于2者之间。海南最热的月分出现在7月,平均气温在26~29℃之间;最冷的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仍达17~22℃。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全年大于35℃的高温日数均在10 d以下(图2)。海南全年的温度都比较理想,高温日数少,即使在最热月,温度也在人体感觉的舒适范围之内,有利于大多数旅游活动的进行,而且中部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植被覆盖度大,夏季温度相对较低,适合避暑度假及登山等旅游休闲方式。

2.2 降水

降水对于旅游的影响仅次于温度的重要影响,但频繁或强烈的降水也会给出行带来不便,因此也需要予以考虑。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降水年内分配不均,而且地区间的雨量也存在差异。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在900~2 600 mm之间(图3),主要集中在中部山区。5—10月为雨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0%~90%。可以看出,海南的降水大多发生在夏季,其他季节的少量降水对旅游的影响十分有限,而且夏季多是午后的局地阵性降水,历时短,雨量小,不但不影响观光,还会适当降低气温,使天气变得凉爽。

2.3 日照

日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气象因子,其主要是作用于人的心理层面,良好的光照条件可有效改善人的情绪,增加人们的出行意愿。海南岛大部分地区的日照充足,全岛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 700~2 600 h,日平均日照时数在5.0~6.9 h(图4),其中西部沿海地区平均每年的晴天日数在300 d以上,主要景区的日平均日照时数都在6 h以上。海南中部、北部和东部的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在5.5 h左右,虽然相对略低,但适合发展民俗旅游及以温泉养生为主的休闲游。

2.4 相对湿度

海南岛气候湿润,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6%~86%之间(图5),由东部向西部递减。各市县的月平均相对湿度随季节的变化不大,变化幅度在3.87%~8.37%之间。

2.5 其他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除了可以发展特定的旅游项目,提高人们在游览过程中的心理愉悦程度外,有时还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和一些特殊的天气条件。气象灾害的种类很多,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都比较大,部分灾害甚至会危及人身安全。其中与旅游相关的有热带气旋、暴雨、低温阴雨等,这些灾害性天气如果频繁发生,势必会减少客流,对当地旅游业造成严重影响。另外还有一些特殊天气也不利于出游,如大风、大雾、雨雪等,都会给旅游活动带来不便。分析以上的不利因素,可以帮助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业者认清旅游计划中的优势和劣势,以便对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进行更科学的规划。

海南属于气象灾害较多的省份,其中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是热带气旋。每年由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并登陆海南的热带气旋约为6.9个,80%都集中在7—10月,农业与水产所受影响最大。其他的灾害性天气较少,多是大风、大雾等一般性天气过程。全年海南各地影响旅游的各气象因素发生日数如表1所示,具体分析如下。

雨日:海南岛大部分地区全年降水日数超过100 d,最少的东方也有82.6 d。雨季(5—10月)各月的雨日约12~20d,以阵性降水为主。热带气旋的危害较大,其所带来的降雨多为大到暴雨,持续时间为2~3 d,在此期间无法进行旅游活动。但由表1可以看出,海南各地的年暴雨总日数并不多,只有5~10 d,因此在避开热带气旋的前提下,暴雨对于旅游的影响还是有限的。

雾日:大雾阻碍视线,不但影响观景效果,而且影响正常的旅游交通。海南岛中部和北部多雾,白沙、五指山的全年雾日在75~150 d。其他地区的雾日不多,一般在20~40 d,特别是三亚地区,全年无雾。从季节上看,中部山区夏秋雾多,北部和西部沿海则以冬春雾为主。海南的雾多为辐射雾,凌晨起雾,日出后消失,实际影响并不大。

大风:海南的风能资源丰富,尤其在近海,由于有着风力高、湍流度小、表面粗糙度低,可获得更高的能量曲线,延长了风机的使用寿命,引起当地政府和企业广泛重视,并计划大规模兴建风电场。表1统计的是海南各地全年风力在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全省年平均大风日数约3.47 d,其中东部地区最多,达到12.8 d,但相比海南10个月以上的旅游期并不算多。大风天气虽然对观景有一定影响,却对另外一些旅游项目有利,如帆板、冲浪等,总体说来是利大于弊。

综上所述,海南的旅游主要受热带气旋的影响,热带气旋一旦接近或登陆,所有的旅游活动都将停止。但目前气象部门对热带气旋的研究已较为成熟,监测预报手段也十分丰富,游客可以据此合理安排行程,规避热带气旋风险。

3 海南岛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

气候舒适度是衡量人体对外部气象因子的感觉的指标,是影响人们出行决策的重要的依据之一。很多景区都存在旅游客流季节性波动的现象,研究发现气候舒适性是影响旅游客流季节性分布的主要原因之一,旅游旺季都出现在自然因素制约的旅游适宜期,特别是气候舒适的季节[4]。该文采用特吉旺气候舒适度指数对海南的旅游气候资源进行评价[5],即利用干球温度、湿球温度、有效温度和相对湿度4个指标,根据大多数人的感觉状况,把温度与湿度按指标(图6)组合划分为11类,其符号和意义如表2所示。

通过统计海南1979—2009年的温度和湿度资料,查表获得海南各市县1—12月的特吉旺气候舒适度指数(表3)。可以看出,海南的气候舒适度指数主要有0(舒适)、+1(暖)和+2b(闷热)3种类型,11月至次年3月为体感舒适类型,适合进行各种旅游活动,而北方地区在同时期的气候则是寒冷干燥,空气质量也较差,不宜进行户外活动,可供选择的旅游项目也较少,因此很多人将海南作为出游的首选目的地。+2b类型在海南的气候类型中占据主导,全年约有近7个月的时间处于闷热期,理论上会对旅行造成一定影响。但从之前对海南气候特征的分析来看,5—10月正是海南的雨季,降水会缓解闷热的天气,而且沿海地区和中部山区会产生海陆风、山谷风,可以起到降温作用。另外针对本地实际情况,海南也开发了一系列适合在这一时期进行的旅游项目,如万泉河漂流、七仙岭避暑度假、攀登五指山等,不但丰富了海南的旅游资源,同时回避了气候的不利影响。

4 小结

(1)海南的年平均气温在23~26℃之间,高温日数少,温暖舒适;雨量充沛,但多集中在5—10月,且以山区为主;日照充足,日平均日照时数都在5 h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较大,由东部向西部递减,季节间的变化较小。

(2)海南的气候舒适度指数主要为舒适、暖和和闷热3种类型,11月至翌年3月较为舒适,4—11月则略显闷热,但这一时期恰逢海南的雨季,降水较多,还有沿海的海陆风、山区的山谷风,都可有效缓解闷热带来的不适。

(3)一个地区的气候资源是否有利于旅游业发展,要对温度、日照和舒适程度等因素综合考量。海南全年气温适中,日照时数高,舒适期长,是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条件。虽然闷热期相对较长,但通过开发一些特色旅游产品,可以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海南的旅游气候条件优良,非常适合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欠缺的是以创造性思维进行整体规划,制订完善行业规范,建立监督制度并有效执行。

海南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地处热带地区的岛屿,具有发展旅游业所需的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生态资源,只要牢牢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将旅游业发展成为引领经济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必将带动其他诸如服务、营销、物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海南的整体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依据1979—2009年的气候资料对海南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并计算全岛1—12月的特吉旺气候舒适度指数。结果表明:海南的年平均气温在23~26℃之间,高温日数较少;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600mm,降水多集中在5—10月;日平均日照时数在5h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6%~86%之间,由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季节间的变化较小;11月至翌年3月的舒适度较高;闷热期虽长,但与雨季重合。综合各气象因素分析,海南的气候资源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气候资源,旅游,特吉旺气候舒适度,海南岛

参考文献

[1]NICHOLLS.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1):238-240.

[2]王应君,李根林.发展观光旅游业的探索[J].河南农业科学,2005(7):13-14.

[3]丁雨莲,陆林.旅游气候研究进展与启示[J].人文地理,2008,23(5):7-11.

[4]陆林,宣国富,章锦河,等.海滨型与山岳型旅游地客流季节性比较——以三亚、北海、普陀山、黄山、九华山为例[J].地理学报,2002,57(6):731-740.

上一篇:后示范性院校建设下一篇:权责发生制政府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