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结果分析处理

2024-05-01

检测结果分析处理(精选十篇)

检测结果分析处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月采集的献血者血样30例, 其中包括男19例, 女11例;年龄23岁~4 7 岁, 平均年龄 (28.17±5.63) 岁。

1.2 排除标准①有血液系统疾病。②有肝、肾及心功能疾病。③有其他器质性疾病。④不愿意配合实验采集血样。

1.3 方法

1.3.1 血样采集[2]对所有献血者抽血200 m L, 并使用肝素锂实施抗凝, 将血样置于4℃的条件下保存。

1.3.2 仪器及试剂采用血细胞计数仪 (K X-21) 进行血常规检测, 并使用相应的试剂盒。

1.3.3 检测方法将采集到的30例血样样本分别在18℃、25℃及37℃的水浴中进行摇匀, 持续半小时, 并吸出血样, 放置于试管中。

接着通过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血常规检查, 在以上三种温度中连续检测10次[3]。

1.4 观察指标在18℃、25℃及37℃的温度下比较白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水平。

2 结果

2.1 白细胞计数在18℃时为 (7.23±0.25) ×109/L, 25℃时为 (7.12±0.22) ×109/L, 37℃时为 (6.96±0.21) ×109/L, 差异较小。

2.2 血小板计数在18℃时为 (8.77±0.34) ×109/L, 25℃时为 (8.82±0.30) ×109/L, 37℃时为 (8.86±0.28) ×109/L, 差异较小。

2.3 红细胞计数在18℃时为 (2.48±0. 13) ×109/L, 明显低于在25℃时的 (3.95±0. 16) ×109/L及37℃时的 (3.98±0. 1 4) ×109/L, 差异较大。血涂片结果显示, 在18℃时, 红细胞出现了凝集现象, 而在其他两种温度下并未有该现象。

3 讨论

作为一种血液检查中较为常见的现象, 冷凝集在温度较低时可以与红细胞表面抗原发生作用, 导致凝集, 其特征在于具有可逆性, 一旦发生, 很有可能会堵塞血液循环, 造成血流障碍。健康人都有一定冷凝素抗体, 一般不会发生不良反应, 但是如果机体处于感染等病理情况时, 其体内的冷凝集素含量便会上升, 导致凝集反应[4]。

当冷凝集素滴度较高时, 低温度下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红细胞等血常规检测的指标, 一旦其发生凝聚, 通过血细胞计数仪的微孔较难, 会影响红细胞计数, 使其含量相对增加[5]。本文以我院采集的30例献血者的血样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研究发现, 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在18℃、25℃、37℃这三种温度下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差异较小;红细胞计数较为特殊, 其在18℃时计数远远低于其他两种温度的计数, 差异较大;从血涂片结果可以看出, 当温度为18℃时, 红细胞出现凝集现象, 而其他两种温度无此现象。

综上所述, 在不同温度下, 冷凝集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不大, 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红细胞计数, 一般温度升高时其计数会相应增多。

参考文献

[1]梁培松, 王结珍, 张秀明, 等.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消除方法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 (8) :1055-1056.

[2]陶锋.冷凝集对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结果的影响及处理[J].吉林医学, 2014, 35 (17) :3762-3763.

[3]刘聪玲, 姜彦冷.凝集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及处理办法[J].实用医技杂志, 2014, 21 (4) :404-405.

[4]唐友云, 桂满元.冷凝集素对血常规的影响及不同处理方法的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 (17) :2401-2403.

8试验室试验检测结果处理 篇2

1、试验检测数据整理

试验检测结果的处理是试验检测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受到一系列不可控制和不可避免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所获得检测数据都是近似值;另一方面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无理数,因此,为了获得准确的试验检测结果,必须按规定要求的精确记录及处理数据。

2、试验检测结果判断

三种不同检测方式检测尿液结果分析 篇3

【关键词】尿液成分检测;显微镜检测;尿液分析仪检测

【中图分类号】R440.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53-01

尿液分析在临床上应用的十分广泛,可用于各种疾病的健康普查、预防、诊断和检查等,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尿液的检测分析手段越来越多,如FUS-200尿沉渣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等,这些检测设备操作简单,数据分析准确,而且检测过程安全、快速,逐渐成为临床医学主要应用的手段[1]。本次研究对比FUS-200尿沉渣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三种不同检测方式检测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期间收治的5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325例,女性患者为175例。

1.2 方法

1.2.1 检测设备:FUS-200尿沉渣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双目高倍显微镜、检测中需要的各种试剂。

1.2.2 检测的方法:采集所有患者的尿液,并将每人的尿液分成三份,使用FUS-200尿沉渣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同时对三份尿液进行检测,在检测分析之前要仔细对照试验需要的仪器和各种试剂,确保尿液檢测的顺利进行。

显微镜检测中要将患者的尿液置于离心机当中,将尿液与其中的沉渣完全分离,然后保留0.2毫升分离后的尿液沉渣作为检测的标本,将其搅拌均匀后的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观察之前将显微镜的倍数调节到20倍,要准确记录样本的编号并且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检测。

尿液分析仪检测的方式,主要是使用检测试纸对尿液进行检测,统计结果。

FUS-2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时,要对设备的最高值和最低值进行控制,检测人员要严格按照仪器的使用说明进行数值的设定,使仪器能够准确自动检测。

1.3 评判指标

针对不同仪器的检测结果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显微镜检测的结果评判是结合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正常值,红细胞的正常值的范围是0-3/HP,白细胞的正常值范围是0-5/HP,若检测结果高出了正常值的范围,则视为阳性。尿液分析仪中使用试纸检测,若试纸呈现"+"则检测结果视为阳性。使用FUS-2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正常值的范围为1uL尿液沉渣中含有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各自在25个以下为正常,若检测结果超过25个,则视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的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X2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500例患者的尿液分别使用三种不同的检测方式进行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中红细胞的含量、白细胞的含量以及管型细胞的含量,其中使用显微镜检测的结果显示,三种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22.4%、21.6%、44.6%,尿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分别为36.6%、30.2%、39.8%,FUS-2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结果分别为28.4%、23.4%、44.6%,对比三种不同检测方式的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检查结果以显微镜为主的情况下,尿液分析仪呈现出较高的假阳性率,而FUS-200尿沉渣分析仪的结果与显微镜的检测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

3. 讨论

随着科学的进步带动了临床针对技术的提高,而尿液检测作为一种常用的疾病诊断方法,为临床疾病的判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临床实践证明,对患者行尿液检测可以准确的了解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管型细胞等具体数量,是临床判断血尿症、分泌系统感染等重要手段,行尿液检测的过程较为简单易行,而且有着较高的准确性[2]。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显微镜的检测准确率较高可以有效避免其他物质对结果造成影响,但是显微镜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而且检测的时间较长,很难满足临床的实际需求[3]。而尿液分析仪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检测结果中假阳性较高,但是这种方式可以较为准确的患者尿液中细胞的各种成分。FUS-200尿沉渣分析仪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尿液检测方法,不仅操作过程简单而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通过 FUS-200尿沉渣分析仪与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检测结果同样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果发现检测结果中任何一项出现异常,工作人员应结合显微镜进行复检,一方面是为了降低误诊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因此为了提高尿液检测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可以将三种检测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最大程度上降低临床的误诊率。

参考文献

[1]邹道标,张昊民.尿白细胞干化学法与人工显微镜检查的比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02):42-45.

[2]李志刚,张吉军.尿沉渣分析仪和镜检法在尿液检测中的相关性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1,(02):31-34.

检测结果分析处理 篇4

关键词:冷凝集素,血常规

冷凝集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现象, 冷凝集素是一种自身抗体, 在温度较低时, 其可以与红细胞表面抗原发生凝集作用, 影响血液循环, 产生一定的阻塞作用, 可以引起机体发生紫绀等表现[1], 在一般情况下, 冷凝集素的含量较少, 一般不会引起上述症状, 但在病理情况下, 冷凝集素的浓度增加, 从而引起血液循环受阻, 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本研究主要探讨冷凝集对于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于在本院献血的10例自愿者进行取血, 其中男6例, 女4例;年龄21~46 (29.5±2.8) 岁;所有献血者均排除了血液系统疾病及肝、肾、心等器质性疾病。

1.2 采集血样

对10例献血者进行抽血200ml, 应用肝素锂进行抗凝, 将上述血样在4℃放置 (4h) , 当看到血样发生明显凝集后进行血常规检测, 记录WBC、PLT、RBC的水平。同时对上述献血者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包括乙肝病毒、HIV等检查, 排除阳性者;10例献血者中3例为A型、2例为B型、4例为O型、1例为AB型。

1.3 仪器及试剂

本研究应用血细胞计数仪 (KX ̄21) 进行血常规检测, 并使用相应的试剂盒。

1.4 检测方法

对于10例献血者的血样, 分别在不同温度:18℃、25℃和37℃的水浴中摇匀, 摇晃0.5h, 将上述血样吸出, 放入到试管中, 随后应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血常规检查, 在每个温度中连续检测10次, 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上的说明书进行。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两组间的t检验进行, 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对不同温度下WBC、PLT、RBC水平进行比较, 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检验, 两两比较时采用NK检验进行分析, 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WBC及PLT计数在18℃、25℃和37℃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RBC计数在18℃的明显低于25℃及37℃的检测结果,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涂片结果显示:红细胞在18℃时出现了凝集现象, 而在25℃和37℃时并没有出现凝集现象。见表1、2、3。

3 讨论

冷凝集是血液检查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冷凝集素属于自身抗体的一种, 在温度较低时, 其能够与红细胞表面抗原发生反应, 引起凝集, 这种凝集是可逆性的, 凝集后可以堵塞血液循环, 引起血流障碍[2], 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紫绀等, 严重者可以导致自身溶血的发生, 正常人都有一定冷凝素抗体, 但是滴度较低, 在1:16以下, 正常情况下不会导致不良反应, 但是当机体处于感染等病理情况时, 机体内的冷凝集素含量增加, 可以引起凝集反应[3], 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 严重者可引起自身溶血反应, 本文主要探讨冷凝集对于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在不同温度下, 对冷凝集血样进行血常规检查, 其结果不尽相同, 当冷凝集素滴度较高时, 温度较低时对红细胞等血常规检测指标影响较大, 当红细胞发生凝集后, 其通过血细胞计数仪的微孔较难, 很难通过, 即便能够通过, 其也会使脉冲增加, 从而对红细胞计数产生影响, 使其含量相对性增加[4];本研究结果表明:WBC及PLT计数在18℃、25℃和37℃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RBC计数在18℃时明显低于25℃及37℃的检测结果,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涂片结果显示:红细胞在18℃时出现了凝集现象, 而在25℃和37℃时并没有出现凝集现象;由于血细胞计数仪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 是在两个通道进行的, 其中白细胞是经过溶解后的红细胞后从另外一个通道进行检查, 而血小板虽然与红细胞在同一通道, 但是其体积较少, 因此, 血液冷凝集对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较少。

综上所述, 冷凝集对于WBC及PLT的影响较小, 在不同温度下, 其变化不明显, 而温度对于RBC计数影响较大, 温度升高后, RBC计数增多。

参考文献

[1]朱业华, 梁佩.冷凝集素过高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08, 7 (11) :235-237.

[2]程玉根, 柏则蓉, 贾红志.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J].临床血液学杂志 (输血与检验版) , 2007, 4:169-170.

肝病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篇5

[关键词] 肝病患者;凝血指标;检测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9-0084-02

肝脏疾病,尤其是重症肝病患者存在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其严重程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呈明显正相关,因此凝血功能检测常用于判定肝脏疾病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12年6月我院住院治疗的各种肝病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肝硬化23例,年龄22~42岁,平均(43.6±3.2)岁,男13例,女10例;慢性肝炎12例,男6例,女6例,平均年龄(43.7±2.6)岁;重型肝炎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42.7±3.0)岁;原发性肝癌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44.6±1.9)岁。随机选择同期正常体检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45.2±3.3)岁,男11例,女9例。各组的年龄、性别比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

取静脉血1.8 mL,置于抗凝血管,3000 r/min分离15 min,采用半自动血凝仪检测,严格按试剂及仪器说明书操作。检测凝血功能4项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进行方差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各组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随着肝病的加重,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组患者的PT、APTT、TT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其中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组患者的PT、APTT、TT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而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各组患者的FIB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随着肝病的加重,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组患者的FIB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组患者的FIB明显低于慢性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不同肝病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x±s)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 < 0.05;与慢性肝炎组比较,#P < 0.05

3讨论

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器官,肝病患者由于肝脏功能长期遭到破坏,肝脏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或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而导致轻重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2]。

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PT是血栓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也用于检测口服抗凝治疗时引起的凝血酶原和因子Ⅷ、Ⅹ水平的下降。APTT是测定内源性凝血途径因子Ⅻ、Ⅺ、Ⅸ、Ⅷ的活性,受Ⅰ、Ⅱ、Ⅴ、Ⅹ因子的影响,由于依赖性维生素K的Ⅱ、Ⅶ、Ⅸ、X凝血因子受肝细胞的损害影响较为敏感,可能是肝病时PT延长比APTT更显著的原因之一[3]。FIB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是评价DIC、肝脏疾病、炎症及肿瘤的有效指标[4]。FIB下降,表示肝脏合成功能减退,并发DIC或原发性纤溶分解代谢增多。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患者FIB下降明显。FIB的降低反映了肝细胞损害严重。FIB常被作为观察肝硬化、肝癌病程进展及预后的较好指标。重症肝炎的特点是肝细胞出现部分或广泛坏死,肝硬化的特点是肝脏纤维化,二者均使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重度减少,进一步引起凝血异常。由于重症肝炎患者的PT、APTT和TT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特别是难于从ALT、TBIL上判别时,可以把凝血功能作为判断指标之一[5-7]。本组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肝病的加重,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组患者的PT、APTT、TT均呈逐渐升高趋势,FIB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说明肝功能损伤程度越重,凝血功能障碍越明显。

综上,凝血功能检测是反映肝脏合成、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检测肝病患者的凝血指标,能够预测肝病病情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熊立凡. 临床检验基础[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9-100.

[2] 卢正祥,杨开武. 肝病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5):541-542.

[3] 黄向阳. 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分析[J]. 医学信息,2011,24(3):1336-1337.

[4] 李华梅,沈丽梅. 肝病患者血凝四项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21(23):1751-1752.

[5] 刘惠兰. 肝病患者凝血4项指标的检测结果与分析[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16(1):43-44.

[6] 温晓燕,陈淑红,胡红梅. 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7,29(7):645-646.

[7] 熊斌,姜红星. 120例肝病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198-199.

GGT检测结果失真分析 篇6

本文就我院检验科发现GGT检测结果失真3例作一分析, 以便遇到类似情况及时查找原因提高可靠。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

标本来源于门诊和住院病人的血清。

1.2 试剂

试剂来源于上海丰汇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1.3 方法

做好仪器每天的维护及保养, 使仪器处于最佳状态。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贝克曼质控血清做好室内质控。对GGT结果和反应曲线异常的标本用生理盐水按1:5的比例稀释后重新测定。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GGT测定方法为速率法

速率法的原理是根据测定区域内单位时间内酶作用底物的溶液吸光度与酶浓度成比例, 从而测得GGT的浓度, 从上表1号与3号标本看, 由于病人GGT结果太高超过试剂的检测线性范围而使测定结果失真, 由于GGT过高, 在到达测定区域前底物已被耗尽。观察反应曲线, 为一条平坦直线, 说明吸光度基本上没有变化, 从而使测定结果很低甚至为负值。经过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重新测定, 将测定结果乘以稀释倍数, 即为真实结果, 反应曲线良好。

3.2 高度血脂影响检测结果

近年来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 高脂血症病人越来越多, 日常标本中高TG (大于15mmol/L) 患者屡见不鲜。另一方面, 临床上患者注射脂肪乳, 血清成奶油状, 许多生化结果无法报告。上表中2号标本就是高度脂血。由于脂血中大量的乳糜微粒对入射光产生散射, 使生化分析不能准确测定吸光度的变化, 从而使测定结果失真。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可以减弱乳糜微粒对入射光产生的散射, 从而消除脂浊对测定的干扰。

3.3 避免失真的措施

在平常工作中, 由于标本量大, 有些异常结果容易被忽视, 所以工作中加强责任心非常重要。对异常结果要密切注意, 查找原因。除了要密切注意当天仪器的工作状况、当天的质控状况外, 还要密切注意异常结果的反应曲线。检验工作者要加强责任心, 认真对待每个病人的结果, 善于观察异常结果和异常反应曲线, 多学习临床知识。在遇到此类情况时, 对照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诊断提示, 及时与临床医师取得联系, 不断提高检验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康格非.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 (第2版) [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9~160.

糕点中铝含量检测结果分析 篇7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糕点作为人们喜爱的食品, 特别是每年的中秋节是中国很隆重传统节日。月饼象征着团圆, 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但是随着节日的气氛, 需求量的增加, 一些生产商为了节约成本、保持好的口感和更好的卖相, 常常在生产过程加入一些膨松剂, 由于膨松剂中一般含有硫酸铝钾、硫酸铝铵等成分, 如过量使用或添加时没有按使用方法使用计量器具进行称量添加, 则容易造成铝含量超标。 (GB 2760中规定糕点类产品最大使用量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但铝的残留量要≤100mg/kg) 。

铝是一种低毒金属元素, 不会导致急性中毒, 但人体摄入后仅有10%~15%能排泄到体外, 大部分会在体内蓄积, 与多种蛋白质、酶等人体重要成分结合, 影响体内多种生化反应, 长期摄入会损伤大脑, 导致痴呆, 还可能出现贫血、骨质疏松等疾病, 尤其对身体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儿童和孕妇产生危害, 可导致儿童发育迟缓、老年人出现痴呆, 孕妇摄入则会影响胎儿发育。

为此, 我们将文山州近三年 (2011~2013年) 来糕点中铝含量检测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 并对此反应出来的问题进行探讨, 为企业指导生产, 执法部门加强监管, 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文山州七县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辖区内的各种糕点进行监督抽样, 三年共抽643件样品送到文山州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中心进行检测。

1.2 检测方法用

干法灰化试样, 按GB/T 5009.182-2003《面制品中铝含量的测定》进行分析检测。

1.3 判定标准

按照GB 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标准要求铝的残留量≤100mg/kg。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别从表1至表3可以看出2011~2013年每一年度文山州七县一市糕点中铝含量检查结果。

2.2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在三年中, 各个县 (市) 的抽样数量不同, 合格率也不同, 其最高含量也不同, 一些县 (市) 通过加大监督抽查检验力度, 合格率在逐年提高, 但一些县 (市) 没有改变, 甚至合格率还降低, 但总体全州糕点合格率是在逐年提高, 从2011年的63.3%到2012年70.7%, 再到2013年的82.3%。但最大检测值不定, 最高的超过标准要求的近6倍。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各县三年合格率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三年来全州七县一市总合格率比较情况。

2.3糕点中铝含量不合格原因分析。一是由于我州经济相对落后, 截止到2013年低, 全州有糕点生产小作坊452家, 但取得糕点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才有7家, 其余全为小作坊生产企业, 企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 他们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2011基本上不了解, 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在生产过程中乱用或者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铝含量超标, 很多被抽检企业看到检验报告中铝含量超标, 他们不知道铝含量是什么, 从哪儿来的。二是一些生产企业, 明知道他们所用的膨松剂含有硫酸铝盐, 但为了节约生产成本, 而且又能取到很好的发酵作用, 他们不按照标准要求生产, 随意加入含有硫酸铝盐的膨松剂或发酵粉, 导致铝含量超出标准要求, 最大的超出近6倍。三是我州对此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够, 此项目从2010年才进行检测, 所以在检测和对企业的监管、监督抽查检测力度不够。希望通过检测和监督抽查检测, 能让企业对质量安全意识有所提高。

3 结束语

检测结果表明, 文山州的糕点产品质量状况令人担忧, 尤其是糕点中铝含量超标导致糕点产品质量不合格, 主要是直到2013年低, 全州取得糕点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才有7家, 其余全为小作坊生产企业, 这些企业管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 他们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2011基本上不了解, 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另外是一些企业明知他们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含铝, 但是他们为了节约成本且又取到很好的效果, 在生产过程中不按标准要求生产, 任意添加导致铝含量严重超标。

就目前情况, 糕点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 我州每天早餐几乎是以粮食系列产品为主, 但是粮食系列产品的质量状况不能忽视, 特别是学校里营养餐, 学校作为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 把好产品质量关是非常重要的。据此建议针对产品中存在质量问题, 即主要是各种卫生导致产品不合格, 针对此问题, 希望生产企业认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 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产品标准生产出合格产品, 监管部门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督促企业按要求生产, 不按要求生产的视情况, 限期整改、曝光或停止生产等。同时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测, 要求企业建立生产许可管理制度, 引导企业走规模化生产, 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 让人民群众能吃安全放心的食品。

参考文献

[1]GB 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S].

支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篇8

1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标本

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各科送检的各种标本500份。

1.2 分离培养

将送检标本:前列腺液 (精液) 、尿液、阴道分泌物。严格按操作规程接种于支原体培养液以及支原体培养板上, 35℃ 48h观察结果。

1.3 鉴定方法

根据培养基反应的结果读取并报告。

2结果

2.1 实验结果

142份前列腺液 (精液) 标本, 检出支原体90份, 阳性率为63.4%;130份尿液标本中检出支原体70份, 阳性率为53.8%;而阴道分泌物268份中检出支原体230份, 阳性率高达85.8%;结果表明:500份标本中阳性390份, 阴性110份, 阳性率高达78.0%, 90份前列腺液 (精液) 阳性标本中检出人型支原体30份, 解脲脲原体60份;尿液标本中70份阳性标本均为解脲脲原体;而阴道分泌物230份阳性标本中检出人型支原体40份, 解脲脲原体130份, 同时检出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60份;390份阳性标本中:人型70份占17.9%;解脲脲原体260份占66.7%;混合感染60份占15.4%。

2.2 药敏结果

所做支原体9个药敏显示:红霉素390份中有330份为敏感, 敏感率占84.6%;其余结果分别为:美满霉素76.9%, 交沙霉素74.4%, 克拉霉素74.4%, 四环素71.8%, 多西环素69.0%, 罗红霉素66.7%, 阿奇霉素48.7%, 氧氟沙星43.6%;而耐药率最高的为阿奇霉素占25.6%, 红霉素最低为7.7%。

3讨论

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 支原体的阳性率有上升的趋势, 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也是引起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体。这提示在诊断泌尿生殖道疾病时, 多做一份支原体检测, 可以排除非淋菌性尿道炎引起的感染, 减少患者大量无效用药, 而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腹泻患儿粪便检测结果分析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选取我院儿科腹泻患儿粪便标本650份。

1.2 检测方法真菌培养:

将患儿粪便直接接种在斜面培养基 (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 上, 放置25℃真菌培养箱培养, 每2天观察1次, 发现可疑菌落生长, 涂片镜检, 并用芽管、菌膜、尿素碳源同化试剂 (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 鉴定。细菌培养:将粪便直接接种在SS琼脂和中国蓝琼脂平板 (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 上, 放置35℃恒温培养箱, 培养24~48h, 选取可疑菌落, 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程序鉴定细菌种类[1]。

2 结果

650份粪便培养中分离出真菌80株, 阳性率12.3%, 其中念珠菌属占97.5% (78/80) , 光滑球拟酵母菌占2.5% (2/80) 。念珠菌属中, 白色念珠菌比例最高, 占64.1% (50/78) , 热带、近平滑和高里念珠菌分别为18.0% (14/78) 、10.3% (8/78) 和7.7% (6/78) 。分离出肠道致病菌71株, 阳性率为10.9%, 其中主要为沙门菌和志贺菌, 分别占66.2% (47/71) 和31.0% (22/71) ,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占2.5% (2/80) 。沙门菌中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 占89.4% (42/47) ;志贺菌中主要为福氏志贺菌, 占86.4% (19/22) 。

3 讨论

广谱抗生素药物的应用为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救治和预防, 提高人类的寿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临床抗生素大量应用, 耐药菌株不断产生, 由抗生素所导致的医源性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越来越多, 分析其原因: (1) 抗生素杀死致病菌的同时也将肠道的正常菌群杀死或抑制其繁殖, 从而发生肠道菌群失调; (2) 儿童的免疫功能不健全, 容易引起真菌性腹泻[2]。故临床上患儿反复腹泻时, 做粪便细菌培养的同时, 也应做真菌培养。

参考文献

[1]庄兰春, 黄云春, 李茹琴, 等.广谱抗生素应用对小婴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3, 15 (6) :350.

检测结果分析处理 篇10

【摘 要】目的:保护噪声作业工人听力健康。方法:使用JC-1B听力计进行听力测定,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1、2540名噪声作业工人检出听力异常951人,异常率37.44%,其中高频听力损失892人,高频听损率35.12%,语频听力损失151人,语频听损率5.94%,对照组1695人,检出听力异常425人,异常率25.07%。噪声接触组听力异常率高于对照组,二组之间差异有統计学意义(x2=70.89 P<0.01)。2、作业场所噪声强度<85dB组 1430人,检出听力异常427人,异常率为29.86%,≥85dB组1110人,检出听力异常524人,异常率为47.21%,≥85dB组听力异常率高于<85dB组,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29 P<0.01)。结论:噪声作业工人听力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了未接触噪声人员,且随着涉噪工龄的增加及作业场所噪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关健词】噪声;噪声强度;听力测定;听力损害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348-01

上一篇:英语演讲大赛下一篇:现代控制技术自动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