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监管

2024-04-30

注册会计师监管(精选十篇)

注册会计师监管 篇1

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政府监督, 主要有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等部门, 其中财政部门处于核心地位, 二是由中注协和各地协会组织的业务检查。这种监管体制主要存在两点问题:

1、中注协定位模糊。中注协没有真正建立自律机制, 而是集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于一身。这种准政府的角色恰与其所强调的“服务、监督、管理、协调”相适应, 其中“服务”与“协调”更多地表现为职业团体的特征, 而“监督”和“管理”则更多地表现为政府职能。但是, 这种职能定位本身就是自相矛盾。

2、多头监管、重复检查。目前,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事务中政府监管主要有证监会、审计署和财政部3个部门, 但这3个部门的职责和分工不是很明确, 实践中经常出现几个机构对事务所就同一内容进行检查的现象。

二、注册会计师监管问题的分析

1、因为中注协要体现政府的利益, 维护国家的意志, 必须采取强制措施加大对行业的监督与处罚力度;而要代表行业利益, 则应时刻从维护会员的角度出发, 以行业代言人的身份积极同政府各部门进行协调沟通, 做好服务工作。这一过程中政府利益与行业利益往往不尽一致。所以中注协既行使不好政府职能, 也无法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2、多头管理的职责不明容易引起监管市场本身的混乱, 各机构间协调不当, 既容易出现监督空白, 又人为加大了监督成本, 影响监管的效果。实际中存在着缺陷:

(1) 检查范围不全面。

(2) 检查标准不统一。

(3) 检查效果不理想。

(4) 监管主体多元化导致处罚主体混乱, 处罚标准不一, 给行业监管带来不便。

三、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制

及时发现注册会计师的不当行为并高效率传递此信息, 要求建立合理高效的行业监管制度。从实践上看, 只有将政府与市场的力量有机地配合起来, 才能更好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应按“法律规范、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的原则, 逐步确立和完善行业的新型管理体制, 并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协会的定位和职能:

1、避免监督资源的重复配置, 当务之急是要明确行业监管机构各自的职责, 确立一个清晰的概念体系。建议将有关监管机构按以下分工形式组织检查 (如图) , 可能有助于消除重复检查现象:

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情况的直接检查权应归属中注协。中注协作为制定行业标准的专业机构, 由它组织的业务质量检查应当最有权威性。

2、加强行业自律性监管

我国审计监管在以政府为主的情况下应该大力发展自律监管制度, 把行业协会真正办成“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自律性职业团体。

(1) 建立业务风险提示制度。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现状与资产质量进行评估, 对发现的重大问题及异常情况及时给予警示和技术指导, 提示风险, 敦促事务所重视审计风险和执业质量。

(2) 加强自律组织建设。结合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建立健全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等制度, 为会员自律提供组织和机制上的保障。

(3) 推行强制性同业互查制度。同业互查虽不能避免所有审计失误, 但的确有助于执行合格的审计。对查处的违规会员加以惩罚, 进而保证注册会计师的诚信。

(4) 建立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诚信档案制度。

(5) 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注册会计师的意见, 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资料。

尽管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 但只要加强监管, 改进现有的监管工作, 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注册会计师就一定会迎来自己的又一个春天。

摘要:为了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不当行为的约束, 保证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 全社会都十分重视和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行业监管,自律制度,信息反馈

参考文献

[1]、何永梅: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J]新东方2005.11.12

[2]、胡卫升:诚信在注册会计师行业中的重要性 [J]新选择 2006.5

[3]、闰洁: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J]当代经济. 2006年第6期

注册会计师监管 篇2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开放、政府转变职能、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财税改革和维护经济秩序以及证券市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发展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证券市场上接二连三出现的审计失败,如东方锅炉、银广厦、麦科特等事件使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笔者认为这些事件的发生与行业监管不力有很大的关系。

一、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注册会计师协会自律监管缺位,协会内部运作受制于财政部门

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协会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社会团体并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但目前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一个半官方组织,而非民间自律性组织。首先,1995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实现行业联合的通知中明确规定,联合后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领导人的选任,由财政部、审计署推荐,而不是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次,联合后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常设办事机构设在财政部,行政管理、党团关系、经费供给均挂靠财政部;再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处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须报财政部和国家人事部编制委员会批准。各地方财政部门对地方协会的管理也基本沿袭财政部对中注协的管理方式。2002年11月,财政部决定将原委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予以收回,注册会计师协会只履行行业自律服务职能。但是财政部门将注协作为下属机构的管理方式并未改变,注协的行政色彩并未完全消失,协会内部实行行政化的运作模式,协会工作人员的招聘录用、工资待遇也仍然要由财政部门决定。注协的模糊身份影响了注协作用的发挥,也使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体制不顺,从而影响监管效力。

另外,中央与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根据《注册会计师法》和目前《中注协章程》中关于建立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规定,地方协会是受中注协的领导,但是,省级协会的监管工作属于省级财政部门的权限范围。从表面上看,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承担着对注册会计师进行日常执业监管的工作,而实际上,各省、自治区、市的财政部门往往把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当作下属的一个事业单位,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就成为了一个集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于一身的管理机构,注协更多的是执行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而易忽视会员的真正需要。

(二)政府监管部门众多、职责不清导致监管重复

根据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等部门都具有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政管理权,注协具有自律管理权。如此众多的监管机构,本应有很高的监管效力。但是由于监管部门之间职责权限不清楚,权力重复设置;监管部门之间缺少正式的配合与协调机制,各个部门规章互相冲突,各自为政,各部门的监管并没有形成监管合力。相反在监督检查中,屡屡出现重复检查,各个部门检查要求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使事务所无所适从,给事务所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中注协在对 2005年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的回顾与总结中指出,多头监管、重复检查仍然是影响事务所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

(三)监管队伍力量薄弱,手段、方法存在问题导致监管效率低下

截至2005年底,我国共有事务所5300多家,执业注册会计师6.9万余人。然而中注协履行监管职能的监管部仅为9人,各省、市地方注协的监管人员则更少,“多则4人,少则1人”.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人员的数量不够,年龄结构不合理;监管人员的素质不高,监管工作人员中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具有事务所工作经验的很少,检查经验不足,不能及时准确地形成检查结论,影响了检查工作的效果,在客观上制约了监管工作效率的提高。

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还主要是事后的惩罚性监管,对事前的预防性监管重视不够,预防性监管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注重执业质量检查,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注册会计师资格取得及后续教育的监管重视不够,把关不严、流于形式。

二、解决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问题的对策

(一)确立中注协的独立地位

中注协的地位和身份问题是困扰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一个症结所在。如何将中注协建立成一个完全独立的自律组织,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针对现实状况,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为保证中注协的合法性,设立时可以由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但与政府部门间不存在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财政部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机构而并非管理机构。中注协将在以下方面拥有自主权:在无需报告和批准的情况下,决定管理理事会或委员会成员的任命方法;确定会员会费和其它收费标准以满足预算需要;雇佣员工,确定薪酬标准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中注协应以她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运转,以履行其行业管理责任,并保持和发展其财务和组织能力。财政部门可以采取对协会制定的章程、行业自律惩戒办法、执业准则、规则等进行备案或审批,选派代表参加协会的理事会、会员大会,定期或不定期听取协会工作报告、监督财务收支的使用等方式对注协进行监督管理。

(二)明确中注协与各地方注协的关系

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所以建立一套在全国性机构指导和监督管理下的、由地方机构分别执行的、通用的自律管理体制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有利于保证各地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服务的一致性。因此,改变现有中注协与地方注协、地方注协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也是十分必要的。应当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协会,即“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均改编为中注协的地方分会,各分会依照法律和中注协章程的规定,代表中注协行使在各地的行业自律管理权。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中注协的分支机构,直接归中注协领导,与地方政府没有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的领导由中注协委派,经费由中注协统一拨付,会员会费由地方注协代收后交中注协统一管理,这样就可以理顺中注协与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之间的关系,避免地方注协受当地政府的牵制。

(三)明确财政部、中注协、政府监管部门职责划分

财政部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主要监管机构。在财政部内部成立一个专门负责注册会计师行业

管理的部门,该部门下设若干职能部门和专业委员会,将分散于财政部会计司、监督检查局、条法司等部门的相关职责收归该部门管理。这种方式便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信息整合、资源整合;便于与证监会、中注协等其他监管主体进行协调、沟通。

对于事务所执业质量的日常检查,由注协牵头负责。每年在拟定检查计划时,省级注协应主动与财政厅(局)、审计部门等沟通协调,共同确定检查事务所名单。由于注协无权将检查业务延伸至企业,因此必要时,政府也可派员参加组成联合检查组,使检查能够深入企业调查取证,以提高检查效率和准确性。财政部也可采取对经注协检查的事务所进行抽查的方式来监督注协的检查质量。对于违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注协应进行自律惩戒,对于达到行政处罚程度的还要报财政部门处理。

财政部对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管应实施重点检查,例外监管。例外监管的范围就是那些客户出现重大问题、有重要线索、有重大前科的事务所。

为消除行政权力的重复配置,提高行政权的配置效率,应效仿律师行业的做法,取消工商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政管理权。

证监会、审计署等政府监管部门不应对事务所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只在对其所辖企业进行检查时,发现事务所的审计报告未能揭示企业存在的问题时,可延伸对相关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有关业务进行检查。

财政部、中注协、证监会等监管主体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协作机制。以召开联席会议、建立网上信息通道等形式,协调检查计划,通报检查结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监管效率。

(四)提高监管人员素质,改进监管手段和方法

1.政府监管部门和注协应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管人员选拔制度。监管人员原则上应通过考试选拔,必须具有与注册会计师相当的知识水平,并有一定年限的相关工作经验,且品行端正、诚信守法。监管部门应该对监管工作人员进行后续培训,使其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和素质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争取在待遇、住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问题上有所突破,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2.为了有效地改变业务监管工作的不利局面,应利用和发挥好业务报备的“探雷器”作用,实行跟踪检查。目前业务报备方面,注协已着手做了不少工作,但有些工作还可以继续完善,具体体现在:灵活设置业务报备的时间,事务所可在完成业务时就进行报备,以便适时跟踪,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于报备的程序,建议在事务所接受业务签订业务约定书时,对基本情况(包括应收审计费等)进行初次报备,以便在事前起到监督的作用,而在做完审计业务时对审计结果进行二次报备,这样可以起到事后检查的作用。对于报备表表格建议设计成数据库的形式,以便通过数据库进行查询比较;增加说明性的栏目,以提醒报备阅读者及后任注册会计师审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3.发挥好谈话提醒制度的作用。目前注协的谈话提醒制度主要是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有涉嫌违法、违规等行为时通过谈话提醒的方式予以警示,发现线索,然后进行处理。而笔者认为应进一步扩大谈话提醒制度的范围,把它作为一项事前的防范性日常管理制度,而不是事后的调查制度。如可以将谈话制度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定期谈话形式可以

根据事务所的规模和业务性质规定在一年内的谈话次数和时间,谈话内容应包括事务所的日常事务管理、业务管理、质量控制、人员思想动态等各个方面,帮助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树立正确的执业理念、把握行业动态、发现潜在问题,防患于未然;不定期谈话形式则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如在与本行业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发生重大变化时,通过谈话了解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对新规定的理解和采取的应对措施,以确定是否需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开发业务监管软件、改进后续教育培训工作。开发业务监管软件是业务监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应尽快开发全国通用的监管软件,可以节约各地自行开发的成本,形成全国的业务监管网络。建议财政部门和注协对信息系统实行资源共享,不再重复建立相应的制度和系统,既降低监管成本,也减轻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双重报送负担。职业后续教育准则的制定及实施是注协实施行业自律的一项重要职责,为巩固和扩大后续教育,笔者认为注协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完善后续教育的制度建设,制定职业后续发展实施情况报备(个人和事务所)的具体要求;制定针对课程提供者和学习者的要求;为每一位个人会员建立职业后续发展的主要信息库;与业务监管结合,确保对职业后续发展要求成为事务所监督的一部分。其次应根据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特点,积极拓展后续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大力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等方式,扩大受教育面、降低教育成本。

[参考文献]

[1] 《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国际视角》编写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国际视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4月。

[2] 《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管理问题研究》课题组。《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管理:理论、现状与对策--基于广东省行业调查的研究》。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3]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意见》。财会[2002]19号文。

注册会计师监管 篇3

——与银行监管机构的关系》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并针对我国近年来金融大案频发的现状,分析了准则对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和外部审计的警示作用。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诈骗案件动辄上千万元甚至数亿元,呈现出涉案金额高、数量持续上升的特点。仅从数量上看,我国银行业金融诈骗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给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金融安全带来了极大风险,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2001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的前身]发布了国际审计实务公告(IAPS)1004号《银行监管者与外部审计师的关系》。公告从银行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外部审计师和银行监管者的作用、外部审计师与银行监管者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公告强调银行治理层的责任,强调银行监管者与外部审计师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与国际审计实务公告相一致,我国于2006年制定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3号——与银行监管机构的关系》,并于2007年开始执行,适用于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和专项任务。从准则的核心内容来看,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实务公告基本上是一致的,准则从形式上为注册会计师开展工作提供了条件。在实务中,对我国银行业监管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都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一、准则颁布的重要意义

银行在现代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吸收公众存款,提供支付方式、经营和贸易的资金。为安全、有效地履行这些职能,银行业必须获得公众的信任。因此,与一般性质的经营企业相比,同样作为经营性质的机构,除具有基本的公司治理、股东关系等外,银行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团体,即银行的债权人。为保持银行系统的稳定、为保证公众利益,银行要接受中央银行或有关官方机构的谨慎性监管。

银行的财务报表要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注册会计师依据职业道德和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这些依据包括:独立性、客观性、职业能力、应有的谨慎、充分的计划和监督。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增加了财务报表的可信度,促进了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心。

随着银行业务的日趋复杂,越来越需要银行监管和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在许多方面,银行监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他们的职能被视为是相互补充的,银行监管机构不仅受益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结果,而且可以安排注册会计师实施额外的工作,这些工作有助于其完成监管责任。同时,注册会计师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也要寻找有关银行监管方面的信息,以便更有效地完成其职责。银行监管机构与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可以促进财务报表审计和监管的效果。

二、准则的主要内容

(一)银行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责任

准则首先讨论了银行治理者——董事会和管理当局的责任。正如财务丑闻所证明的,没有适当和正确的董事会治理控制结构,会大大降低审计师和监管者工作的有效性。

1.准则列出董事会、管理当局的责任,这些职责应该保证实现以下目的:

2.委托具备充分专业技能和诚信的人完成银行的任务,在关键岗位上委派有经验的人员。

3.针对银行的不同行为,建立并实施充分的政策、实务和程序,包括:

(1)推行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准则。

(2)准确识别、计量所有重大风险、充分监控和控制这些风险的系统。

(3)资产质量的评估和恰当的确认与计量。

(4)“了解你的顾客”原则,防止银行有意或无意地被犯罪分子利用。

(5)利用恰当的控制环境,实现银行既定的绩效、信息和遵循性的目标。

(6)内部审计进行遵循性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4.建立适当的管理信息系统。

5.银行应具有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6.遵守有关债务清偿能力与流动性要求在内的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

7.不仅保护股东的利益,还要保护存款人及其他债权人的利益。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准则明确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对商业银行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意见。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为此,注册会计师要了解商业银行及其环境、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考虑重大错报风险、考虑舞弊风险因素的影响来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以发表适当的审计意见。准则论述了银行有别于其他商业组织的特征,以此提请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过程中予以充分地关注。最后还指出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的重大事项以及考虑告知银行监管机构的重大违法事项等。

(三)注册会计师与银行监管机构的关系

在很多方面,对同样的事情,银行监管者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可以相互补充。银行监管重在保护银行系统的稳定,促进单个银行的稳定和安全,从而保护存款者的利益。因此,监管机构运用其财务报表来评估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监管银行的现有能力和未来能力。注册会计师审计主要关注向股东或董事会报告银行的财务报表,在此过程中,注册会计师会考虑管理当局所使用的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

银行监管涉及银行安全和谨慎管理的基础,即保持内部控制系统的稳定。在大多数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都会评价内部控制以确定其可信赖程度,从而计划和执行审计。

银行监管机构必须确信每个银行在一贯性的基础上保持充分的会计政策,以便监管机构能够评价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也便于银行定期编制和公布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关注是否保持了充分、可靠的会计记录,足以使会计主体编制没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从而使注册会计师有一个表达意见的基础。

准则指出,审计和监管工作的目标、范围各不相同,但是,在许多方面,银行监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双方都有用。管理者和审计师的交流以及已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可以提供关于银行经营不同方面的有价值的观点。同样,注册会计师审计能够通过银行监管获得有用的信息,当进行监管检查或管理会谈时,从提交给银行的检查面谈的交流材料中也可以得到一些结论。这些沟通对审计十分有用,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些对重要领域的独立评价。总之,银行监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和谐关系可以有效地促进银行的公司治理和监督及审计效率。

(四)协助完成监管过程的补充要求

针对注册会计师受监管者要求完成的特定任务,准则规定了以下七条原则性要求:向监管者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是银行管理当局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报告该信息或特定程序的实施,注册会计师不承担监管责任;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银行的正常关系应受到保护;在接受监管机构的任务之前,要考虑是否会产生利益冲突;要详细而清楚地说明监管要求;银行监管机构的任务要在注册会计师的能力之内;注册会计师完成监管者的任务要有合理基础;注册会计师要对获取的信息保密。

三、准则对实务的几点启示

从准则制定的目的与内容来看,审计准则主要是规范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职责与立场,便于注册会计师开展工作。从国际审计实务公告的制定过程来看,实务公告充分考虑了1997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与我国的审计准则不同的是,公告描述了如何利用每一个角色,更加强调银行监管与内部、外部审计的相互作用,强调发挥各自的功能,使监管工作更有效率和效果,充分的监管使各方都负起了应有的责任。因此,在我国审计准则的执行过程中,强调以下方面的内容对我国银行业的安全稳定、对注册会计师顺利开展审计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完善治理结构是银行的首要责任

与国际审计实务公告一致,审计准则把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职责放在了第一部分进行论述,并且始终强调注册会计师审计与银行监管并不能取代银行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责任。目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上市,银行已经开始注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建设,如上收支行管理权限、机构的扁平化、建立应急机制等。但不可否认的是,银行在改制过程中仍然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存在“一把手”权力过大、忽视“一把手”的道德风险、治理层与管理层职责的划分不清、市场定位不准、片面强调业务指标、对内部违法违纪案件查处不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作用不明显等严重问题。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通过制度安排,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内部治理,通过对权力的配置来制约银行的高管层和基层金融机构的权限是十分必要的,使金融机构在战略决策、内部管理和业务操作等各环节中有相互的监督和制约,以减少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二)加强银行监管机构的作用

我国银监会的成立和一系列监管法规的颁布,体现了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的要求。监管对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和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外部监管是控制金融犯罪的关键,监督者是站在相对独立的角度来实行有效的监督。但是从目前的监管现状来看,由于人力、方法有限,无法达到大面积的监管。从当前监管的内容来看,金融监管仍以对金融机构的审批和金融机构的合规性监管为主,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和规范性监管涉及较少;也没有将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作为监管的重点。由于监管制度的操作性不是很强,使监管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因此,要完善监管法规,更新监管理念,改进监管方式和方法。同时,充分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力量,降低监管成本,弥补监管力量的不足。

(三)强化注册会计师与银行监管机构的联系

准则从形式上已经为注册会计师开展工作提供了条件。就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力量来看,准则实施的关键在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感。要进一步细化准则,尤其在注册会计师与银行监管机构的沟通机制方面,要完善银行重大违反法律法规事项的沟通程序以及相应对注册会计师的保护措施。协会要充分发挥集体力量,鼓励和支持注册会计师与银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同时积极总结有效的金融审计方法并加以推广。

(四)国家审计的力量不可忽视

我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体系研究 篇4

一、我国银广夏公司财务造假案例

银广夏公司自1998年至2001年期间累计虚增利润77156.70万元, 其中:1998年虚增1776.10万元, 由于主要控股子公司天津广夏1998年及之前年度的财务资料丢失, 利润真实性无法确定;1999年虚增17781.86万元, 实际亏损5003.20万元;2000年虚增56704.74万元, 实际亏损14940.10万元;2001年1-6月虚增894万元, 实际亏损2557.10万元。从原料购进到生产、销售、出口等环节, 公司伪造了全部单据, 包括销售合同和发票、银行票据、海关出口报关单和所得税免税文件。2001年9月后, 因涉及银广夏利润造假案, 深圳中天勤这家审计最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会计师事务所实际上已经解体。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体系现状

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监管在推进注册会计师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仍然面临着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监管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我国这些年来已陆续颁布了《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证券法》等法律以及相关法规, 初步建立了会计、审计及证券法制框架。但我国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相关法律条文不一致以及相关法律对注册会计师的规范还不够完整, 使法律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 监管效率不高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多头监管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管的政府部门有财政部门、审计署、证监会、工商税务部门, 众多的政府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管, 由于各机构协调不当, 造成了监管不力。

(三) 注册会计师协会未能充分发挥监管职能

注册会计师协会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社会团体并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协会既然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团体组织, 理应由注册会计师当家做主并实行自律化运作, 但目前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一个半官方组织, 而非民间自律性组织。中注协理事会的大部分成员都来自于政府部门而非会计职业界, 这就是说中注协本身就有独立性的问题。

(四) 注册会计师监管人员数量少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人员数量较少, 而且他们年龄结构60岁以上和30岁以下的占绝大多数, 监管工作人员的检查经验不足不能及时准确地形成检查结论, 影响了检查工作的效果。

三、对我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体制改革的建议

通过上述所分析的我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体制的现状可以看出问题重重, 很有必要对这一体制进行改革和发展。

(一) 健全监管法律体系

我国现有的注册会计师监管法律不完善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应尽早制定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相关法律, 比如《注册会计师法》中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规定可以是有限责任和合伙制两种形式, 但我国目前主要采用有限责任制形式。实践证明, 有限责任制形式不利于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 这种组织形式导致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无后顾之忧, 因此应该尽快完善这一条款, 还比如《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等法律对CPA法律责任的不同规定, 应尽量使其趋同, 只有这样才能使监管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塑造一个良好的监管环境。

(二) 明确监管主体

上述中提到我国注册会计师现行监管体制存在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多头监管, 监管主体不够明确导致监管效率不高, 由于我国法律体现的是财政部作为监管主体, 那么财政部门就应充分发挥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能。财政部门应牵头有权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行使检查监督, 如证监会派出机构、财政部派出机构、审计、工商、公安部门等组成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共同开展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及执业质量、违法造假案件等的监督检查及处理处罚, 形成一个务实、协调、有效的监管网络。

(三) 改革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组织模式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受财政部和审计署的制约, 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不能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改革现有的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组织模式, 就是要将其脱离出来, 与政府部门脱节, 成为一个真正的民间组织, 相应地改革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职能。

(四) 增强注册会计师诚信教育, 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监管

诚信这一品德在当今经济建设中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法规中也一再强调诚信这一基本要求。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 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很可能会迷失方向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顶着机会主义的风险触犯法律, 破坏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的诚信。因此在不断建立完善行业监管机制时, 要在行业内开展以诚信自律为核心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CPA的职业道德意识, 坚持以诚信建设为主线的工作思想。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黄世宗.安然事件的反思[J].会计研究, 2002, (2) :3-9

兽医师执业注册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篇5

为严格落实有关政策、法规要求,规范执业兽医执业行为,提高执业兽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保障执业兽医合法权益,保护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制定如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在**县行政区域内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活动的兽医人员。

二、监督检查内容

监督检查对象是否符合《动物防疫法》、《执业兽医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规定。主要检查下列事项:

(一)有关证照是否齐全且合法有效。

(二)是否符合《执业兽医管理办法》规定的内容要求。

(三)监督检查对象卫生、防疫、无害化、管理等档案制度是否符合相应标准,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强制性规定。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需要检查的事项。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日常监管。对监督检查对象实行不定期进行动物

卫生监督检查、常态化监管。

(二):每年6月、12月,对监督检查对象进行年度例行动物卫生监督检查,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督查检查情况。

(三):专项整治:针对省市动物卫生监督检查要求,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治理整顿。

(四):社会监督:对媒体报道、群众举报等违法线索,进行调查核实,并对违法问题依法立案查处。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现场检查。对监督检查对象进行实地查看,对监督检查对象动物防疫条件日常运行状态等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二)查阅相关记录、档案等材料。查阅规定的相关记录和档案,查看相关材料是否完整、真实。

(三)问询有关人员。通过与监督检查对象及相关人员的交流、询问,核实有关情况。

(四)组织动物卫生监督检查对象进行监督抽查。对监督检查抽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风险防范措施。

(五)违法线索的移交、通报。根据职责分工,对发现的重大安全问题、违法线索等,通报有关部门,需要进行线索移交的,依法移交。对监督检查、案件查办过程中,涉及其他部门职责或需要协助的,商请相关部门予以配合。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制定检查计划。确定检查范围、检查内容、检查工作要求等。

(二)动物卫生监督所指定两名以上执法人员参加监督检查。

(三)实施检查。现场监督检查,听取情况汇报和查阅档案材料,与有关人员交流和询问,并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抽样检验的按监督抽样规定执行。

(四)检查结果反馈。根据检查的情况,向被检查的监督检查对象现场反馈检查意见。

(五)对受理的投诉、举报案件,进行调查核实,并提出处理意见。

(六)有关监督检查结果材料存档。

六、监督检查处理

根据《动物防疫法》、《执业兽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理。

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要求限期整改;拒不改正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由发证机关收回并注销《兽医师执业证书》;对检查发现违法的,依法处理。

七、监管科室 **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八、投诉举报电话

信任危机困扰注册会计师 篇6

信任危机显现

近日,中国证监会根据审计署2002年对16家具有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2002年完成的对上市公司2001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业务质量的检查情况,对违规的4家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注册会计师和1家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注册会计师予以通报批评,主要原因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未审计出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等情况。而在2001年证券市场接连发生的银广夏、东方电子、麦科特、蓝田股份、亿安科技等一批上市公司造假丑闻曝光及湖北立华、深圳中天勤等中介机构造假行为的披露,说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良莠不齐,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公信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独立审计,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设计的本意是‘鉴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合理确信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深究其实质是防止会计信息的欺骗,而这需要注册会计师来完成。”这是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审计教研室主任吴晓根博士对独立审计下的定义。他认为,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最担心的并不是股票市盈率的高低,而是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是否受虚假信息所蒙骗。中国独立审计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其出发点也莫过于防止欺骗,其本身并没有错,也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该项制度的执行,在于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立场和运作程序的保证。

据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意大利,但英国在创立和传播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8世纪下半叶,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为了监督经营者的经营管理,防止其营私舞弊,保护投资者、债权人利益,英国政府于1844年颁布了《公司法》,1845年,又对《公司法》进行了修订,规定股份公司的帐目必须经董事以外的人员审计。此后,英国政府对一批精通会计业务、熟悉查帐知识的独立会计师进行了资格确认,1853年,苏格兰爱丁堡创立了第一个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诞生。

吴晓根博士告诉记者,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自1980年恢复重建以来,已走过22个春秋,注册会计师也被誉为“不拿国家工资的经济警察”,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监督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颁布实施的《注册会计师法》和42项独立审计准则及执业规范项目等已成为我国经济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1年11月,注册会计师人数已达55898人,会计师事务所已达4547家。近几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比率逐步升高,这些信息及时地提醒了投资者,对防范市场风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事务所坚持原则,顶住了方方面面的压力。过滤了大量的信息风险,挤掉了不少泡沫和水分,以“独立、客观、公正”为立身之本的注册会计师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监管上市公司的重要防线。

四大因素促成信任危机

中国资本市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会计造假护假案件,独立审计的功能一次又一次地被扭曲,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受到空前质疑,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危机四伏。随着许多会计欺骗面纱的层层揭露,人们越来越清楚独立注册会计师审计功能扭曲背后的可能性成因。吴博士把这些原因概括为以下四大因素:

首先是环境因素——审计环境较差。吴博士把西方国家的审计环境与中国做了比较。他告诉记者,在西方,独立审计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先有股份制,后有独立审计。而在中国,虽然独立审计制度恢复已经23年了,但股份制改制上市却是近十几年的事。这种“先有独立审计,后有股份制改造上市”的审计环境,不只是顺序的颠倒,它为独立审计功能的扭曲埋下了隐患。从制度环境看,中国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制上市的剥离、首次融资或再融资模拟会计报表的有关特殊规定助长了会计造假;从信用环境看,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没有建立健全,政府不讲信用、企业不讲信用、个人不讲信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从治理环境看,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健全,委托代理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出资者缺位现象突出,“内部人控制”十分严重。吴博士认为,所有这些,都为扭曲独立审计的功能留下了环境隐患。

其次是市场因素——审计市场无序。吴博士介绍说,审计市场可分为三极:供给者、需求者和监管者。从市场监管者角度来看,由于中国尚处转型时期,市场体系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难度大,当注册会计师违反执业规则后,很难对其予以制裁;从会计信息需求者来看,由于投资者尚不成熟,一方面,对真实公允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大多数投资者仍停留在靠所谓的“消息”和“技术”进行投资决策的阶段;另一方面,又对独立审计的期望值过高,误认为经审计后的会计报表不应该存在任何差错,而独立审计的本质是合理保证而不是绝对保证;从审计信息供给者角度来看,一方面,违规成本极低,另一方面,又勿需面对投资者的有效需求压力,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处于无序的状态,低价接单的有之,出卖审计报告的有之,大有形成审计市场逆向选择之倾向。吴博士指出,所有这些,又为扭曲独立审计的功能留下了市场隐患。

再次是技能因素——职业胜任能力较低。据吴博士介绍,注册会计师个人不能承揽独立审计业务,必须由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接,注册会计师是按照独立审计准则来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的。他认为,影响注册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的因素有三:一是独立审计准则的完善程度,二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水平,三是注册会计师个人的职业判断能力。他说,对于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在业内通过比较分析,除了一些市场环境差异外,与国际审计准则相比,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但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水平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较国际会计公司相比,存有较大的差距。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有不少的内地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要求很严,但对自身的内部控制(全面质量控制和单个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则早已被抛置脑后,有的就根本没有内部控制,有的即使有也形同虚设,更谈不上客户信息的动态管理了。吴博士还指出,就中国注册会计师的人员状况来看,考核通过多于考试通过,有不少考核通过者,虽有实践经验,但理论知识老化。与之相反,有不少考试通过者,虽有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可无论是考核通过者还是考试通过者,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对于后续教育和职业培训都比较放松。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是其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的高度统一的结果。他认为,所有这些,又为扭曲独立审计的功能留下了技能隐患。

最后一点是道德因素——职业道德水准不高。吴博士认为,对于审计市场,除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还应有第三种调节,那就是道德力量的调节。注册会计师职业与信任、自律密切相关,更多的是强调自律--行业自律和职业自然人自律。自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因它源自道德。他介绍说,在注册会计师职业过程中,自律常常会遇到两大阻碍:一是诱惑,当诱惑存在的时候,注册会计师很难自律,并对自律产生动摇;另一是压力,压力存在,注册会计师必须得这么办,不这么办不行。如果注册会计师丧失“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原则,即使其专业胜任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他认为在中国独立审计市场中,压力往往大于诱惑,尤其是在股票发行审批制的条件下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这也为扭曲独立审计的功能留下了道德隐患。

从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谈会计监管 篇7

审计报告能为以投资者为主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判断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资产质量和现金流量等提供值得信赖的基础。独立执行审计业务对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可信度, 维持整个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独立审计有助于确定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而要保证这种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必须保持与被审计单位在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这种“交接班”制度的存在, 将使得签字注册会计师增加恪守职业道德的压力, 因为新“上任”的签字注册会计师很可能在其工作中发现“前任”的问题。美国在发生一系列财务丑闻后, 已根据《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要求对于一个审计项目的负责人, 主审会计师每5年要更换一次;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新修订的操守指引建议每7年更换一次审计师。我国于2004年1月1日实施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制, 以维护注册会计师独立性, 提高审计质量。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定期轮换只要求对连续审计某客户的同一个会计师事务所的不同签字注册会计师进行轮换, 而不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定期轮换, 相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轮换制而言, 这是一种不彻底的轮换制。虽然目前我国尚未对实行会计师事务所轮换做出具体规定, 但我国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部门以及注册会计师业内人士认为, 要建立一整套杜绝会计造假的机制, 为避免注册会计师与客户因长期合作而影响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应实行会计师事务所轮换制, 或负责公司审计的主审会计师轮换制。

二、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有利于完善我国会计监管模式

(一) 有利于投资者和监管者从多方位审视审计报告。

强制轮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后, 相关报表阅读者可以获得由不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关于该公司的审计报告, 由于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其内部风险机制不同、抽样审计范围不同, 因而投资者可以对比阅读, 以提高会计报表可信性。另外, 在实行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制后, 也给予了中小投资者更多知情权, 因为“离任”的签字注册会计师应该向监管部门和投资者作出陈述, 对原审计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进行总体评价。在评价的同时附上承诺函, 作为日后查出问题时的处罚依据。

(二) 减少由会计师事务所独家、长期出具审计报告带来的副作用, 如因满足于了解过去而可能淡化全面审计、简化操作程序的风险。

当任期较长时, 审计师容易受到客观性的威胁, 审计质量可能受到损害。过长的审计任期使得审计师过于熟悉或信任客户, 从而造成对审计独立性的威胁。具体来说, 审计任期过长, 审计师将过于相信以前年度的审计工作, 倾向于预期审计结果, 从而对自己所实施的审计程序产生自满心理, 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 有利于审计市场的开放, 减轻了定向合作而存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专属性和独占地位。

不同中介机构轮流审计同一企业, 有利于在事实上促进市场竞争更加公平, 有利于增加企业对异地会计师事务所的需求, 减少本地化审计的人为干扰因素。另外, 审计轮换制使得注册会计师可以接触到特点各异、业务类型各异的客户, 这对丰富注册会计师的经验、完善知识结构是极有利的。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的有效措施

(一) 积极推进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强制轮换。

强制轮换注册会计师, 有利于审计独立性, 也便于会计师事务所在不影响已有客户资源和市场份额的前提下, 自觉发现问题, 相互检查差异点, 共同提高业务水准。实际上, 有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已经主动开始此项变更。作为监管部门也已经明确了具体的制度规定, 期待整个市场能够理性认识这一制度设计, 尽早使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成为一种行业纪律, 全面贯彻实施。

(二) 推进新型会计监管模式。

应增强行政监管力度, 全力推进会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形成企业内控、政府监管部门相互协作、会计中介服务行业自律的新型会计管理模式, 营造诚信和监管的相关氛围。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有导致虚假泛滥的客观土壤, 这也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外部环境因素, 在外部环境治理方面, 必须大力提倡职业道德及在法制框架下的诚信。若无诚信, 则威慑性的执法可使违法者倾家荡产。建立轮换审计制就要考虑现有的市场状况, 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关制约规定, 以达到推动诚信的效果。

(三) 加强注册会计师更换动机的信息披露。

虽然注册会计师轮换制可以限制会计造假现象, 但是频繁变更审计师对审计质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导致审计质量变差。因此监管部门在对审计师变更行为进行监管时, 不仅要考虑审计任期较长时, 审计师的独立性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会超过其专业胜任能力的有利方面, 而且还要考虑审计任期较短, 频繁更换审计师对审计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披露审计师更换原因的信息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 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审计师更换动机的信息披露要求;同时, 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 将审计任期的最短年限、上市公司更换审计师的选择予以适当限制, 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提出充分的理由和保证必要的审计时间, 抑制被审计单位随意变更注册会计师购买审计意见, 从而保证年报的质量, 防止上市公司管理层因经营不善或财务舞弊等原因与审计师产生分歧而变更审计师。

(四) 实行招标式项目管理制度选择会计师事务所。

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 董事会代表的仅是某些大股东的意志, 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理应代表所有者选聘会计师事务所, 但事实上只是董事会的附属, 在目前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下, 并未真正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 这有待于公司治理内控的完善。此外, 必须改变选择审计师和决定审计费用的决定权掌握在被审单位手中的现状, 因此有必要进行招标式项目管理制度进行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

注册会计师监管 篇8

其一, 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过度监管的弊端。一是政府的过度监管使行业自律在一定程度上缺位。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来看, 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表面上承担着对注册会计师的日常管理工作, 而实际上各省市财政部门始终把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当作下属的一个事业单位。行业管理组织的职能还在维护会员利益与执行政府监管职能之间摇摆, 各级协会的职能中, 自律职能和行政职能很难分开。由于注册会计师协会功能的错位, 造成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以及政府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无法理顺, 致使监管目标存在偏差, 监管者的责任不明晰, 在功能和权力的运用上没有保持相应的独立性和充分性, 最终监管者无法实施明晰的、一贯性的监管过程。二是政府的过度监管难以造就高质量审计的有效需求市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和发展存在着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无论是在信息公开呈报的股票市场上, 还是在信息不公开披露的其他各类市场上, 注册会计师的行为主要是政府选择而非市场选择的结果, 政府部门是我国独立审计市场的最大需求者。政府部门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最大的客户, 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要求以及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标准, 将直接影响会计师事务所服务的质量, 并影响其成长。一般来说, 政府部门对财务报表鉴证质量的关注程度低于市场中其他利益相关者。现阶段以政府部门为主要需求者的独立审计市场缺乏对审计服务质量的高度关注, 政府干预弱化了我国审计市场中审计需求者对高质量审计的自主需求。三是政府的过度介入可能导致腐败行为的滋生。政府监管中涉及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为了使本地区从证券市场获取更多的资源, 就会在公司的上市、股票增发、配股等多个环节千方百计帮助本地的企业进行包装, 甚至要求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配合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信息。另一方面, 维护本地区上市公司的形象关系到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 地方政府势必会对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不同程度的造假行为予以保护和纵容, 从而滋生腐败行为。

其二, 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完善对策。一是政府应采取合理、适度的监管方式。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中, 要严格划定政府活动的范围, 界定政府监管审计市场的范围应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政府监管研究的出发点。市场的功能缺陷虽然可以靠政府去弥补、纠正, 但不能将政府的作用神化, 认为政府能够完全有效地弥补和纠正所有的市场缺陷或功能失灵。实践证明, 对于某些市场缺陷, 政府确实能够有效修补, 而对于另一些市场缺陷, 政府目前尚无能为力。如果勉强去修补, 就会造成“政府失灵”。政府失灵往往比市场失灵的后果更严重。可见, 政府经济职能只能限于政府能够修补的市场缺陷, 对于那些无力修补的市场缺陷。政府职能应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领域, 如无特殊需要, 政府不应过多介入微观经济过程。因为政府监管的目的是维护审计市场的良好秩序, 而不是成为审计市场的主人。二是政府监管要考虑同其他监管主体的协调。政府的适度监管是一个协调的体系, 包括系统内部的协调与系统外部的协调, 前者是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 后者是政府与非政府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只有当政府各监管部门之间、政府与非政府监管主体之间能够协调运行时, 才能形成有效率的监管。行业协会的监管能够塑造一种职业的荣誉感、道德观, 进而成为审计行为主体的日常行为规范, 这是政府监管所望尘莫及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有利于创造出高质量的审计需求, 也便于塑造一批高水平的注册会计师队伍, 是审计环境优化的保障机制。三是有效分解政府的职能。为实现政府的适度有效监管, 可以将现有的一部分政府职能转让给市场或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 如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挑选可以由市场完成。一些基础性的法律法规可由政府来立法, 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准则、规则由行业协会来制定。对于一部分执法权, 可以通过适当的权力划分, 分配给行业协会。由于行业协会同行业发展紧密相连, 能够比较敏捷地捕捉到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发现行业法规制度中与现实不相容的地方, 将修改与调整法规的权力赋予行业协会比较合适。

注册会计师监管 篇9

一、注册会计师监管现状

(一) 巨大的商业利益使注册会计师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 但在现行制度下很难做到这一点。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被审单位自行聘用承担审计职责的会计师事务所, 如果被审单位不满意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 可能就会解聘该事务所。会计师事务为了不失去客户, 视被审单位为自己的衣食父母和上帝, 使审计背离独立、客观、公正的要求。以红光实业为例, 上市过程中支付的各项费用为1496万元, 其中, 给成都资产评估事务所10万元, 蜀都会计师事务所30万元, 巨大的商业利益必然会驱使会计师事务所去迎合其雇主的需要。事实和逻辑都说明, 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单位已形成事实上的商业合作伙伴, 这是现行审计制度存在的最大漏洞和缺陷。

(二) 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单位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没有分离

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允许会计师事务所向客户提供审计业务的同时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这使得会计师事务所过度地介入被审单位的业务活动, 必然会将两者的利益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损害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我国的许多会计师事务所也同时为其客户提供这两类业务, 从这些业务中取得高额报酬。这种操作机制使他们形成了利益上的共同体, 也使得注册会计师很难以应有的职业精神完成审计业务。大量的会计舞弊案件都显示, 公司造假除了注册会计师个人执业素质不高和客观条件造成的审计失败外, 大部分财务舞弊都是注册会计师参与或知晓的。“安然事件”的发生再次引起了会计界对会计师事务所向客户提供审计业务的同时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现象的关注, 业内人士认为相统一客户同时提供两种业务损害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

(三) 法律监管上的力度不够

任何一项制度, 如果要想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 必须具备保证该制度得以贯彻的实施机制。即违反制度就要受到惩罚, 否则, 这项制度就会形同虚设。注册会计师行业之所以出现舞弊现象, 关键在于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违规行为的法律问责过轻, 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力度不够, 没有相应的民事赔偿处罚举措。总之, 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 即使违法而侵犯了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 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被追究民事责任的可能性也很小且处罚程度较轻, 这就意味着违约成本小于违约收益, 这就给弄虚作假的事务所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四) 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 但在现实社会中, 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屡屡受到侵害, 以致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注册会计师信用危机,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产生了怀疑。

二、注册会计师监管不力的原因分析

(一) 法制建设滞后

经济学家贝克 (Beker) 与斯蒂格勒 (Stigler) 先后发表论文论证:只要法律设计得最优, 由法庭来执法是最优的制度, 不需要监管者, 被称为Beker-Stigler模型;经济学家科斯 (Coase) 在其著名的论文中也指出, 如果没有交易成本, 只要有法庭来帮助执行合同, 根本不需要政府来干预。我国政府主要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实施监管的。近年来, 我国已初步形成以《会计法》为主体, 以《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会计监管体系。该体系无论从原则性规范, 到操作性规范, 都做了较为详尽、合理的规定。但同时也必须承认,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表现为:会计监管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缺乏适当的诉讼机制, 实际操作中处罚力度有限。例如, 我国至今也未出台《民事责任赔偿法》, 从我国目前对会计信息披露违规案件的查处情况看, 主要是以行政处罚为主, 处罚力度主要体现在追究主要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上。在财产责任方面, 一般表现为对当事人的违法所得全部由国家没收, 但却没有对当事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二) 监管主体权责界定不准

我国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是多方位进行的, 证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各个机构都有权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管。结果各个机构之间的职能重叠交错, 多头监管现象普遍存在, 导致基层单位对政府部门的多头监管、重复检查问题多有怨言。这不仅损害政府形象和增加基层单位的负担, 也削弱了政府监管的功效, 造成政府监管的软弱无力。不仅如此, 政府监管效率低下, 反而会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 助长会计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 现行审计制度的缺陷

如果说公司治理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内部制度安排, 那么, 社会审计则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外部安排。由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独立审计, 即可对管理层的会计信息编报权力进行约束, 也可督促管理层充分披露会计信息解决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失衡问题。为什么诸如银广夏、ST生态等恶性造假事件首先由新闻界披露出来, 而不是由注册会计师最先发现?答案不言而喻。新闻记者所拥有的独立性, 正是注册会计师所没有的, 独立性是社会审计的灵魂, 离开了独立性, 社会审计鉴证功能就不可能发挥, 并有可能使上司公司的会计造假更具欺骗性。应该指出的是, 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聘任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 严重危及了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尽管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要求, 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必须经过股东大会批准, 但在内部人控制普遍存在的情况下, 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真正权力实际上掌握在管理层手中。

(四) 注册会计师自身因素影响审计独立性

一是职业道德水平低。注册会计师道德素质低, 执业质量不高, 社会公信力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直接威胁着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的生存与发展。二是专业胜任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受过系统训练的注册会计师并不多, 很难适应注册会计师行业节奏快、强度高、需要持续不断学习的要求。

三、改变注册会计师监管不力的现状的对策

(一) 改变现有的审计收费模式

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 如设立审计收费监管机构。在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加入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机构, 该机构必须与双方单位均无直接或间接经济关系, 其性质是非营利的监管机构, 必须能够保证公正性。第三方审计监管机构的设置, 改变审计者与被审计者的“直接见面”的委托关系, 切断两者之间的经济利益谈判关系, 防止购买审计意见, 建立起“企业 (委托方) -审计监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委托关系, 组织审计业务的招投标, 改变审计付款方式, 监督审计质量。加入这一中立机构后, 在审计费用的支付流程中加入第三方这一环节, 使审计费用在审计工作开始前由被审计单位交由第三方保管, 排除被审计单位对事务所的钳制, 由第三方负责聘用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最大程度地切断了被审计单位与事务所之间的利益联系, 在这种新型的审计关系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相关性较高的审计收费模式。

(二) 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单位非审计业务涉足过深的现状

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单位业务涉足过深, 必将导致两者间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就无从谈起。例如, 咨询和外部审计没有完全分开, 将会导致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相互勾结”, 在收取巨额咨询服务费的情况下, 事务所很难如实发表审计意见, 从而影响其独立性。所以应该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向被审企业提供除外部审计外的其他服务, 包括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的雇员在被审单位兼职, 但可以允许会计师事务所向其他企业提供管理和会计咨询服务。

(三) 进一步加强对审计业的监管力度

组织必要的人力, 增加对上市公司和大公司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抽查数量, 并加大对违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力度, 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让铤而走险的人员付出沉重的代价, 扭转违规风险和收益极不对称的现状, 使法律和监管对试图违规者具有更强大的威慑作用。

(四) 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监管

注册会计师协会是行业自律监管的实施机构, 要建立有效、真正达到会员自治的自律监管体系, 必须加强协会的自我管理和制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道德建设。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并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不断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道德体系。第二, 加强协会对各事务所的检查力度。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队伍, 使其成为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的监管的中坚力量, 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检查。第三, 建立各事务所的诚信档案。对于一些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属于注册会计师没有遵守职业道德范畴的, 要在行业内进行公告并降低其信用等级, 使其名誉扫地, 一定时间内在行业中无法立足。

四、结束语

总之, 完善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注册会计师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还需要同时在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披露、审计监督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 建立各方严密配合的机制, 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 实现独立、客观、公正审计和监管的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秦中艮, 刘黎静, 王教育, 孙蕊.未来几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走向及会计监管问题的理论思考——中国会计协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即理论研讨会综述[J].财务与会计, 2002 (11) .

[2]、张雷.对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监管体系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 2003 (2) .

[3]、刘峰.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红光实业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 2001 (7) .

[4]、孙昌言.现行审计制度的缺陷及其改革探讨[J].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2 (9) .

[5]、罗韵轩.反数字游戏:从安然公司会计造假事件引起的反思[J].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2 (9) .

[6]、王勇.会计信息监管的相关研究[J].企业导报, 2009 (6) .

注册会计师监管 篇10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政府监管机制存在的缺陷

1. 政府监管目标错位。

这主要是由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转型过程中, 政府既是企业的所有者, 又是社会的管理者。这两种相互冲突的角色, 导致政府可能利用其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垄断权力来谋取它作为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政府监管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国家利益, 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府监管总是跟着政策走, 为政策服务, 有时会造成社会公众利益让位于国家利益。

2. 政府部门多头监管。

根据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即使不把银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等的监管纳入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范围, 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也很混乱。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等政府部门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都有权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管, 从而导致各政府部门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多头监管、重复检查甚至多头处罚。多头监管、重复检查不仅不会提高监管效率, 反而会增加监管成本和协调成本, 不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3. 相关法律法规存在内容上的交叉和重复, 导致监管部门责任不明, 难以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

目前涉及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政府监管的规定分散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之中, 包括《民法通则》、《刑法》、《公司法》、《证券法》、《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从表面看, 涉及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政府监管的法律法规比较多, 但事实上它们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复, 缺乏必要的协调与衔接, 这导致监管部门责任不明, 难以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

4. 政府监管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西方国家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有个人独资、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制、有限责任合伙制四种组织形式。按照我国现行《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 会计师事务所只能采用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两种组织形式。由于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最大的特点是仅对其业务行为承担有限责任, 同时设立时的注册资本应不少于人民币30万元, 因此我国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制这种组织形式, 且绝大多数的注册资本刚好为30万元, 这意味着最高赔偿金额只有30万元。有限责任制这种组织形式, 使得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在出具虚假或不实的审计报告时无后顾之忧。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从各省的收费情况来看, 各省的收费标准都不一致, 地区之间的差异很大。而与收费制度比较成熟的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收费标准明显偏低。当审计收费一定时, 会计师事务所要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就必须降低审计成本。由于目前我国缺乏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自愿需求, 且上市公司掌握了主动权, 从而使审计收费成为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购买审计意见的一个筹码。事实证明, 我国的确存在很多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低价竞争的情况, 随之而来的便是成本竞争, 最终以牺牲审计质量为代价。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政府监管机制创新

1. 转变政府监管理念, 转换政府部门角色。

在长期的“政府办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政府部门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主管型”管理思维模式。在此思维模式下, 政府部门是经济活动的主管部门或领导部门, 一切经济活动均要在政府部门的直接控制下进行, 由此导致政府部门对经济活动拥有大量的审批权和决定权。但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转变思维模式, 即由过去的“主管型”逐渐转变为“监管型”;同时也要转换角色, 即由经济活动的“领导者”转变为经济活动的“监管者”。另外, 还要由对经济活动进行场内监管转向对经济活动进行场外监管。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已成为独立运营的经济实体, 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应树立“监管不是主管”的理念, 其相应的职能也应发生根本性改变, 即由“直接参与”转变为“间接调控”。作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裁决者, 政府部门应以监管者的身份进入审计市场, 提供市场运作所需要的制度保障, 以法律和法律授权作为主要监管手段, 通过实施必要的监督与处罚措施来约束各关系方的行为, 从而建立和维护开放、公平的市场。

2. 树立正确的政府监管目标。

监管机制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有正确的监管目标。监管目标是指监管者通过开展监管活动所期望形成的结果。一个监管体系是否有效, 与监管目标是否正确密不可分。

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国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会计师事务所、投资者构成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在这些相关利益主体中, 国家、投资者是所有者即委托方, 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是代理经营方, 会计师事务所接受所有者的委托对受托管理财产的代理经营方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进行审查、鉴证和报告。所以,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站在公正的角度进行审查和鉴证, 以切实保护有关各方的利益。但现实中, 大多数上市公司中国有股股东和法人股股东占主导地位, 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大;中小投资者成熟度不高, 加上国有股股东缺位, 股东大会名存实亡;我国证券市场很不规范, 上市公司将证券市场视为“圈钱”场所, 其资金来源归根结底是社会上众多的中小投资者。因此, 政府监管部门应将切实保护委托方的利益作为监管目标。

3. 设立专门监管机构。

政府监管是否公平是行政管理体制能否有效运行的决定性因素。为了保证政府监管的透明度, 提高政府监管的效率, 既体现政府的意志又反映民众的心声, 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 设立一个机构专门行使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职能, 即通过法律授权设立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会计监管委员会。

该机构成员可由三方面组成: (1) 国务院、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经贸委等政府部门, 这样可以形成会计监管合力, 不仅保证机构的权威性及协调性, 还有助于避免行政部门的本位主义和权力之争, 减少对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重复检查所带来的社会资源浪费; (2) 一定数量的具有执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 以保证在监管过程中考虑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利益; (3) 一定数量的公众利益的代表, 如会计领域的权威、经济学家、股民代表、企业代表等, 以保护公众利益不受侵害。该机构的资金可以部分来源于政府补助, 部分采取强制向会计师事务所收取“注册费”和“年费”的方式筹集。

4. 修订和完善政府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

为了使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稳步发展, 应当修订和完善政府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 (1) 结合我国国情, 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 尽快修订《注册会计师法》。修订时应明确监管主体、监管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对开展证券和金融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规定, 以及相关的监管方法和程序等。在此基础上, 再将其与涉及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其他法律如《公司法》、《证券法》、《民法通则》、《刑法》等进行协调统一, 以更好地进行行业监管。 (2) 制定并颁布《财政监督法》、《财政部门实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准则》等, 进一步明确财政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内容、监管机构与人员、监管责任等。 (3) 建立健全民事赔偿机制, 加大惩治力度。如确定民事赔偿优先于行政处罚的原则, 取消民事诉讼条件限制。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发挥民事赔偿机制的威慑作用。

5. 健全政府监管激励机制。

第一, 激励会计师事务所采用除有限责任制之外的组织形式。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 有必要通过影响市场环境来激励会计师事务所选择除有限责任制之外的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套用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采用合伙制组织形式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有限责任合伙制这种组织形式的研究工作, 促使此种组织形式早日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中普遍推行;尽快改革不合理的重复征税制度, 减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的税收负担;尽快建立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制度, 以增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稳定性, 并促进整体经济的稳步发展。

第二, 设置审计收费标准。由于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尚不成熟, 审计市场是需求方市场, 这导致审计服务需求方利用其主动地位强迫审计服务供给方降低收费标准, 从而损害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利益。因此, 政府监管部门有必要通过对审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的方式来保护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利益, 激励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也就是说, 采用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物价部门为主体、财政部门适当介入的方式, 制定全国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具体做法是:以工作时间为基本依据来制定全国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 以审计收费标准作为审计收费的下限, 制定不同级别审计人员的小时收费标准, 合理体现地区差价。

参考文献

[1].刘明辉等.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国际视角.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2].陈国辉, 李长群.论会计市场失灵与政府监管.会计研究, 2000;8

[3].黄世忠, 杜兴强, 张胜芳.市场、政府与会计监管.会计研究, 2002;12

[4].李长爱.政府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监管的协调发展——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效率研究.审计研究, 2004;6

上一篇:山羊放牧的饲养管理下一篇:小学科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