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创作

2024-05-14

细节创作(精选四篇)

细节创作 篇1

关键词:细节,呼台号,停连重音,知识积累,学习借鉴上级媒体

“细节”,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百度百科释义为:不起眼的小节或小事。由于是“小事”, 又“不起眼”, 所以, “细节”问题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 甚至几乎被人们完全忽略掉。具体到播音主持方面, 很多播音员和主持人也常常对细节问题不以为然, 时间久了就养成了不拘小节、随意播音、“信口说来”的坏习惯, 从而影响了播音主持语言对大众的规范、引领作用的发挥, 破坏了播音员主持人在听众、观众中的良好形象。

那么, 播音创作上出现的细节问题都有哪些呢?通过笔者多年来的播音业务实践, 以及对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媒体播音主持人员播音创作的观察和总结, 可以对播音主持创作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大体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在播音表达技巧上出现的问题;二是对各种知识和常识的积累和掌握方面出现的问题;三是对上级媒体尤其是中央电台、电视台播音主持的借鉴和学习不够重视而出现的问题。因此笔者以下将分三个方面, 分别列举播音主持细节方面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预防和改正出现细节问题的对策和办法。

一、播音表达技巧方面出现的细节问题

播音表达技巧, 一般是指播音创作里面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把握和运用。而“停连”方面的细节问题尤为突出。如在大多数人看来电台呼号这么一个很细小的播音问题, 如果不注意停连, 就会造成语义上的歧义。就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为例, 相当多的人处理成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样的停连, 或者干脆四个词平均停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实了解中国广播的历史和新中国建立之后各个机构名称的命名原则, 就知道“人民广播电台”应当是一个整体, 就像“人民政府”, “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等等, 体现了共产党执政一切为了人民的“人民”属性。这样看来, 以上两种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的停连处理, 都是错误的, 正确的呼号应该处理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样的停连。实际上类似这样在停连处理上的随意性造成的语句的表达错误还有很多,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样的停连, 就是不妥当的。

再比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虽非播音主持时常见, 但也从生活实践的层面, 生动地表明停连等语言技巧, 看起来不起眼, 处理不当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语义表达效果的道理。

例1:网络上流传的一个笑话, 说是丈夫给上班的妻子送饭, 在其中较大的饭盒上标注了“大便当饭”, 较小的饭盒上标注了“小便当汤”, 中间没有标点符号, 只是“饭”字和“汤”字与前面字的距离稍远一点, 这就出现了停连不同, 就会造成语义截然不同的现象。丈夫的本意应该是“大便当:饭”, “小便当:汤”, 但就是因为没有标点, 于是造成了妻子到底是吃还是不吃的哭笑不得的尴尬局面。

例2:某商家的一则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的广告“??牌空调被清仓甩货了!”如果不了解“××牌”这一品牌主要是经营床上用品的, 就会容易读成“××牌空调——被清仓甩货了!”这样与其广告宣传的原意 (正确的停连应为“××牌空调被——清仓甩货了!”“空调被”是一种床上用品) 大相径庭的停连效果。

关于重音方面的细节问题也很多, 仅举下面的例子:

例3:一顾客去买药, 药店店员说:“每瓶三十元!”顾客问道:“一滴, 卖多少钱?”店员说:“怎么可以买一滴?起码一瓶。”顾客却不解地说:“你们广告上明明说:一滴就灵啊!”看来, 出现此类笑话的原因, 就是在广告语“一滴就灵”的“一滴”的重音上产生了分歧。广告语的重音应该在“滴”字上, 而顾客 (也许顾客是故意的) 的理解或表述, 却在“一”字上。因此重音不同, 产生的语义相距甚远。

因此, 停连、重音等问题, 看似小事, 但事关语言表达的正确与否, 正可谓“停连”、“重音”无小事。像前面说的电台呼号的问题, 如果处理不当, 最终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甚至导致谬种流传。因此, 播音表达技巧的熟练和正确把握, 要求我们的播音员主持人, 应对语句的具体含义和语言环境进行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那种浅尝辄止, 望文生义的做法, 可以说是导致播音表达技巧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二、对各种知识和常识掌握得不够全面、准确而出现的细节问题

这类问题出现的很多, 尤其是地市级以下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员更为常见。例如, 天气预报里面的“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因为气象台站所预测出来的天气的温度, 就是所预报这天的大气的 (也就是空气的) 平均温度, 而不是地面的温度、墙面的温度, 更不是某一洼地或高地的温度。因此一些主持人或播音员随口说出的“最低温度”, “最高温度”这种说法就是不准确的。

还有对“老少 (shǎo) 边穷地区”和“候 (hòu) 鸟”等词句的读法, 有人因为不了解其真正的内涵, 就随口读成了“老少 (shào) 边穷地区”和“候 (hóu) 鸟”。如果他们懂得“老少边穷地区”, 指的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 贫困地区等”的简称, “候鸟”指的是因四季气候变化而南北迁徙生活的鸟类, 他们就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了。诸如此类的, 像“高血压 (yā而非yà) , 冠 (guān而非guàn) 心病, 荨 (xún而非qián) 麻疹”等一些病种方面的词语, 也很容易造成错误的读法。

要杜绝此类问题出现, 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各类学科, 包括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等社会科学乃至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一些常识, 我们才不至于出现在常见的字词句段上的读音错误, 从而避免因小失大, 得不偿失。

三、对上级媒体, 尤其是央广、央视播音主持的学习和借鉴不够出现的细节问题

从事播音工作近三十年来, 笔者已经养成了几乎天天收听、收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的节目, 尤其是新闻类节目的习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央广、央视的播音主持水平, 就代表了我们国家的最高播音主持水准。打开收音机、电视机, 我们的播音主持人员就可以随时随地现场学习和观摩他们的高水平的播音, 这是一个任何其他行业都无法比拟的现成的、免费的大学课堂, 只可惜就是如此便利的现成的学习平台, 却没有被我们大多数播音主持人员充分利用起来, 这是非常遗憾的。

比如有一个“不起眼”的细节, 就是央视“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 气象播报员对气温度数的播报是有讲究的。尤其冬、春季节, 气温最低值和最高值有零上和零下之分的时候, 就不能随意省略了最低气温度数后面的“度”。比如对“-8~11℃”, 就应该读成“零下8度到11度 (摄氏度) ”, 而“零下8到11度 (摄氏度) ” (省略了最低气温“8”后面的“度”) 这种读法, 很容易造成听众理解上的误差, 让人听起来感觉播报的最高气温也是零下11度。在这方面, 央视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的播报, 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而我们的许多人, 尤其是我们的播音主持专业人员, 往往在观看、收听央视央广节目的时候, 把自己也等同于普通的受众, 忽略了在这些播报细节上对央视、央广播音主持的细心体会和学习, 从而导致播音细节上往往出现诸多问题。俗话说“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 普通听众和观众可以不注意这个细小的播报环节, 可是我们的播音主持专业人员就该动动脑子, 想一想央视气象播报员为何对气温度数的播报如此“谨小慎微”了。因此要想播报好每一篇稿件, 即使是天气预报的播出, 也要注意观察和学习上级广播电视, 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和主持, 以便在细小环节上不致出现差错和漏洞。

像上面列举出的被人们认为是细微环节, 甚至可以忽略的播音主持方面的细节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主持人 (尤其是现场直播的主持人) 随意说出的“翻了很多倍” (应该说成“翻了几番”, 或“增长了几倍”) ;“从八月一日开始, 这个街道开始了三个月的环境治理活动” (第一个“开始”应该改成“起”, 否则, 两个“开始”显得重复、啰嗦) ;“……屌丝……” (本属于污浊的词汇, 不该出自担负正确引导大众的播音员主持人之口) , “拜拜!哈喽!哇塞!” (外语和不健康的外来语, 不适合以中文为播音语言的播音员主持人随意使用) 等等, 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主持语言, 如果被我们经常在广播电视节目里使用, 就会大大降低我们播音主持的权威性和语言使用的规范、示范作用, 有的甚至把这些随口说出的不规范健康的语言也使用到比较严肃的新闻类节目里, 这就更是大错而特错了。

《中庸》里有“致广大而尽精微”;老子所讲“天下难事, 必做于易;天下大事, 必做于细”等等, 都揭示出细节和小事, 对成就一番业绩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当今社会更有流行的一句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 这话用在播音创作上, 同样显示出其深刻的哲学理念和厚重的实践内涵。因此说, 细节问题关乎播音主持的形象, 甚至决定播音主持的成败也就毫不为过了。

参考文献

[1]杜守仁;播音的本质是说话[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2]张芳;浅析播音主持中重音技巧的运用[J];安徽文学 (下半月) ;2009年05期

[3]董伟.张方;播音员的有声语言[J];今传媒;2011年04期

[4]吕茜;对新闻播音及主持人表达的认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2009年08期

[5]张玉河.张颂;广播电视语言的“口语化”[J];当代传播;2007年06期

让我们进入细节——谈电视片头创作 篇2

配乐和结构

根据栏目或节目内容、风格、整体基调来选择片头配乐已经是大家共知的原则。《印象鲁南》是枣庄电视台2007年推出的一档以挖掘推介当地民俗风物为主要内容的栏目, 迄今已历经6年。针对这一独特的内容定位, 我们为它的片头选用了地方风味浓郁的一段管弦乐作为配乐, 配器虽以民族器乐为主, 却别有一番既婉转又开阔的气度, 正与该栏目的风格基调相吻合。

电视是视听双线传播媒体, 没有声音, 再好的戏也出不来。电视片头的时长不过15到25秒, 说不清一个过程, 讲不完一个故事, 它是一种格外强调形式的电视形态。片头制作之初, 我会先根据片头配乐的旋律起伏把一段音乐分成三到四个段落, 计算一下每个段落大致的时长, 分析每个段落的旋律特点, 然后根据得到的时长设计这一段落出现的画面数量、出画方式, 根据旋律的特点决定每个段落之间的衔接方式。所以挑选片头配乐时, 音乐旋律是否有较明显的起伏是极为重要的标准。根据选定的配乐来结构片头是我这些年来一贯的做法, 也是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一种做法。有些制作者认为电视片头完全是一种装饰性的东西, 只要醒目就好;另外一些制作者格外强调片头的画面、色彩构图构成的视觉效果, 目前圈内“比稿”或拍照、或截屏, 多取片头数帧画面, 还没有放映整个电视片头的风气, 这些认识事实上都是比较片面的。配乐配音是否得体、有创意, 音画配合是否流畅而有创造力, 一样是片头成败的关键, 这些在理论层面早已取得共识的东西, 在实践层面恰恰经常被忽视。

色彩

片头色彩的选用也同样取决于栏目或者节目的内容风格定位。我们根据内容选择了红色作为它的基调色, 具体使用时通过种种手段着重强调它庄重、热烈、温暖、喜庆的那部分与传统文化相关连的特征。片头的第一部分, 这个红色洋溢在开头的画面里:红墙、红背景、红衣女孩、随着火焰跳跃的红色火光等, 在纯黑的背景下异常醒目;这个红色在第二部分被扩张成整幅画面的背景, 不断被忽大忽小的视频分隔, 当中还被完全挤出了画面一段时间, 但停留的时间更久;第三部分, 这个红色被凝炼成先后落入画面的门神剪纸和主题文字落版。一组纯度很高的小小红色矩形和一组白色矩形为伍, 间或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位置随机跳跃, 以色彩、形状、面积、动作上的对比点缀着整幅画面。金色 (火光) 、黑色 (无尽的时空) 作为次要色彩, 和层次丰富的红色一起, 共同将观者引入有关传统文化的联想, 也即该栏目的定位指向。毕竟6年过去了, 回望当初, 还是有不少遗憾。比如, 《印象鲁南》栏目片头第一部分的背景, 就是纯黑, 虽然在色彩的搭配上没有问题, 但是一眼就看透了, 没什么层次。层次丰富, 又能浑然一体, 才会有真正的细腻和大气。

实拍素材的选用

《印象鲁南》栏目片头是完全用AE完成的二维作品, 90%的实拍素材, 许多惊心动魄的视觉效果都是通过这些实拍素材的剪辑和运动修改形成的。

纵观整个片头, 画面的分割多出现在第一、第三部分, 第二部分整幅画面占据屏幕结构的主流, 而一、三部分画面运动相对于第二部分明显要迅速和丰富得多, 这种运动的对比使得第二部分表现出的青山秀水、城市景观在强调了“鲁南”的地域性、唯一性的同时没有因写实而失去它的抒情意味, 也使得第一三部分的种种民俗事项具有一种抽象化的趋向, 极富装饰色彩。片头视频素材构成比重写实与写意的部分几乎平分秋色。写实的部分尽量原色出现, 像第一部分的手、火焰、婚礼葬礼和祭祖的场面, 第二部分的运河、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台儿庄大战遗址, 第三部分的门神和门;写意部分则始终由富有象征色彩的红黄调子贯穿。

总结

总之, 我们所谈到的一切有个前提, 从一开始对片头的概念性创意, 到色彩构成、声音构成、素材类型构成的每一个实战步骤, 都有赖于创作者对整个包装系统的了解和服从。另外, 电视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 电视节目片头的制作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电视技术密集的过程, 有了手艺还要求对工具得心应手。“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熟练的掌握几个设计软件或者通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与机上高手取长补短、加强合作, 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电视专题片创作中的细节把握 篇3

1 细节对于电视专题片创作的重要意义

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过程中, 细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构成电视专题片的最小单位, 细节的刻画是表现人物性格和片中环境氛围的重要因素。如果一部电视专题片不能带给观众深刻的印象, 不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那么这部电视专题片就不算是成功的。因此, 细节的把握是电视专题片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生活中, 细节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但存在于生活中的细节又常常是令人难忘的经典瞬间。在电视专题片的制作中, 灵活的细节表现对刻画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气氛和深化主题等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是电视专题片生命力的体现。在创作中, 好的细节不仅可以让专题片更加生动感人, 还可以通过对细节表现来升华主题, 让观众体会到片中更加深刻的内涵。而电视专题片中的细节不同于电视剧作品中的细节, 电视剧中的细节虽来自生活, 但可以高于生活, 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 而在电视专题片中, 真实性要求它对细节的描述必须要忠于事件原本状态。

2 细节把握在电视专题片中的作用

在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 好的细节能够让专题片的情节更为生动, 让其更具有吸引力。细节作为电视专题片的点睛之笔, 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细节渲染环境气氛、突出人物性格。在电视专题片中, 优秀的情节能吸引观众, 而优秀的细节最能打动观众。随着时间的推移, 观众也许会忘记片中的人物和情节, 但生动精彩的细节总是能留在他们的脑海中久久不会抹去。二是细节描写在专题片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通过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节代入, 可以在短时间内带给观众心灵上的震撼, 引起他们的共鸣, 让观众为之折服。三是细节能够把电视专题中有限的画面表达空间转变为观众心灵上无限扩展的空间。电视专题片中所表现的细节往往是生活中的某种观点和感受, 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常常会把自己对生活的品味与片中的细节相比较, 从而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 让他们为之动容。四是细节能够让电视专题片中的主题得到深化。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 却能够具体的表达出专题片的主题思想, 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让观众得到更好的享受。

3 电视专题片中对细节把握的要求

3.1 要求细节必须是真实客观的反映

目前, 我们所创作的电视专题片大多都属于新闻类报道的范围。作为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社会现象更深入更客观的报道, 电视专题片具体可以分为新闻事件专题、人物专题、文化专题和其他各类纪录片。无论何种类型的专题片, 新闻性都是它们的根本属性。因此在电视专题片中, 细节表现必须是真实客观的, 而不能随意设计变化, 这样才能使其更有说服力。

以中央电视台较为有名的电视专题片《人民公安的楷模——任长霞》为例, 在这部赞美公安部一级女英模任长霞同志的电视专题片中, 运用了几个让人难忘的真实细节:首先在节目一开篇, 大家看到的是登封市十几万群众自发为一名人民警察送行的场景, 灵车缓缓前进, 数万群众无不痛哭, 追着灵车喊着任长霞同志的名字, 站在街头久久不肯离去, 这样一个真实的细节描写, 把群众对任长霞同志的爱戴和尊敬表现得淋漓尽致。接着记者又用了一系列的真实细节刻画出任长霞同志嫉恶如仇和服务群众的人民公仆形象, 通过这样一个个感人的细节描述, 这部关于任长霞同志的感人事迹的专题片传遍祖国, 任长霞同志那种无私奉献精神也深入人心, 因此它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视专题片。

3.2 要求细节必须具有纪实性

纪实性能够使细节更加精彩和富有内涵, 从而让电视专题片的延伸和扩展性更强, 电视专题片越来越注重纪实手法的运用。运用纪实性的手法创作出的专题片, 其中的细节也能够更加体现出生活的原本状态。因此纪实性也越来越成为细节表现中的基本要求。

4 电视专题片创作中细节的运用技巧

4.1 要具备捕捉细节的敏锐眼光

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充满了细节, 只有拥有敏锐的观察力, 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闪光点, 找到能够打动人心的细节。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能够深入挖掘细节的职业精神, 还需要我们有完美精确的眼光来捕获细节。

4.2 创作过程中注重细节连贯性

在电视专题片中, 连贯性细节的运用能让作品增色不少, 它虽无任何解说但却胜过千言万语。在电视专题片《项华生——求学路上一路风雨一路歌》中, 讲述了靖安县高考状元项华生的故事。他虽然家庭贫困, 但凭借自己业余做兼职打工赚钱, 坚持努力学习, 最终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在此片开始, 记者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 而是用了一组项华生在某建筑工地努力干活的镜头:夕阳西下, 在某建筑工地上, 项华生戴着安全帽, 努力的工作着, 虽然汗水早已打湿了衣服, 但他一直抡着钢钎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在这组连贯的镜头刻画后才开始慢慢进入主题。以这样一种连贯性的生动的细节刻画方式, 让专题片的主题在观众的心中更加深入, 增强了专题片的感染力, 使观众对片中的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

4.3 注重综合利用多种形式的细节

在创作过程中, 可以在专题片中融入图像字母、同期声等手法来充实情节的发展。如《生命大接力》这部电视专题片, 记者在节目一开始就充分利用画面、音乐、字幕这三种细节表现手法, 形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 让观众在片头就被深深的吸引住;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 字幕提示更营造了一种与时间赛跑的紧张氛围;片中记者还加入了干警在雪地中行走以及病人被抬上救护车时的现场同期声和录音等细节。通过这些多种多样的细节刻画, 让观众在观看中的感受更加真实, 更好地领会了专题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5 结语

由于电视专题片具有新闻性等特点, 因此要求片中的细节表现必须真实生动, 这无疑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 我们常常能看到有一些电视专题片, 无论从配乐还是摄影上来说都能称为精品, 但却无法引起观众共鸣,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缺少对细节的把握。

总而言之, 要创作一部成功的电视专题片, 真实性是基础, 而真实的背后就是细节刻画, 因此我们在创作时, 一定要注重对细节的把握, 并掌握一定的技巧, 让电视专题片更有感染力, 让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影视界有这样一句话, 情节越虚构, 细节就要越真实;情节越简单, 细节就要越讲究。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电视专题片, 笔者认为, 只有将细节完美的融入片中, 才能创造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作品, 才能使电视专题片更加的生动鲜活, 充满艺术魅力。

摘要:细节的运用是电视专题片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尤其是在人物刻画和主题表现方面, 生动的细节刻画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任何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 无不充满着带有质感的细节描写, 这些丰富的细节表现使电视专题片拥有一个个闪光点。本文以电视专题片制作过程中对细节把握的意义作为切入点, 通过对电视专题片中细节把握的要求进行分析, 阐述了如何在电视专题片中准确把握细节的技巧。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细节把握,技巧

参考文献

[1]赵洁微, 李慧竹.电视专题片中细节的把握和应用[N].玉溪示范学院学报.2011 (2) :P69.

[2]陈文采, 李泳.细节在电视专题片中的魅力[J].理论观察.2003 (3) :P69.

[3]周宇, 陈月华.以细节取胜——谈细节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应用[J].声屏世界.2010 (5) :P58.

电视专题片创作中的细节把握 篇4

1电视专题片的基本要求

1.1唯美化的解读手法

对电视专题片主题的解读决定了整部专题片的审美层次,在实践中电视专题片的制作从主题确立、 素材收集、观点提出以及结构、风格影调、节奏、 音效处理和解说词创作,都要经过较长时间不断地丰富、完善、锤炼、提高,力求主题突出、形式新颖、内涵深刻,具有充分的表现能力。以笔者自身工作实践为例,曾创作过一个以《一个工程师的日记》为主题的电视专题片,旨在通过日记的视角来展现电力工程师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其为解决电力系统运行问题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该部电视专题片中,笔者在采用解说词加画面表现的基础上注重了叙事的真实性,综合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使得专题片具有富于变化的叙述节奏,从而加深了电视专题片的表达广度。

1.2多样化的画面语言

画面和语言是电视专题片的基本要求,其艺术感染力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组合和画面展示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理论上,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镜头语言要生动丰富,注意色彩的演变和光影效果的变化,然后配合适当的解说词,使得专题片内涵更加丰富细腻。例如,在实践中笔者曾在 《电力专家鹏时雄》时并没有直接将镜头对准专题人物,更没有“夜深”“鸡叫三更”等词语来突出其辛劳,而将镜头转向周边的河面,通过河面平静的“入睡”来衬托专题人物的“疲劳”,在保证镜头画面的优美的同时也极大的加深了专题片的艺术感染力,取得了理想中的效果。总而言之,作为一门艺术,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并不是将镜头对准某个人或者某个事件即可的,而是要尽可能的通过多样化的画面语言来展示专题片的文化内涵。

1.3多级化的主题思想

电视专题片和一般的纪录片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即“专题片允许创作者直抒胸臆或是将拍摄意图做出明显的指向,因而在倡导纪实的同时,容纳了说教性内容、适当的‘情景再现’存在的可能。” 这也就决定了电视专题片主题思想的多样化。在实践中一部专题片往往在表达创作主题的同时也蕴藏着主创人员的思绪情怀,从而使得电视专题片思想更富于变化性,审美价值更高。例如,电力专题片 《家》的主题思想不仅仅是再现了政府为保证农村供电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更展现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环境,暗示了创作人员对农村的认知。主题“家” 一语双关,既表现了电力人员为打造农村幸福家庭所付出的努力,也暗示了电力人员服务祖国这一“大家”的伟大情怀。

2电视专题片细节把握

理论上来说实现电视专题片唯美化的解读、画面语言的多样化组合、主题思想的多层次性即可保证电视专题片的质量,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常可以发现很多达到这些要求的电视专题片毫无艺术感染力。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很好的把握细节,随意的镜头堆砌导致艺术感染力大幅度下降。从某种程度来说,电视专题片的生动性和表现手法、镜头语言的多元化关系并不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细节的正确把握,更有利吸引受众的关注。解说词、镜头画面和音乐是电视专题片的三个基本要素,因此笔者分别从这三个角度对电视专题片的细节把握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2.1解说词中的细节把握

语言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合适的语言总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观众的情绪,对于解说词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把握。

首先,是解说词的情境性。好的解说词总是和情景环境相匹配的,例如,在创作表现电力系统工作人员的艰辛的专题片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情景来展现这一主题,但是在具体的解说词上却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化,使得主题、画面、情景更加的契合。同样是以月亮作为情景,直接描述月亮的毫无疑问远不如通过将月亮描述成“月亮升起来,吸口气圆圆的,叹口气又弯了腰”在表现电力系统工作人员艰辛上更有感染力。

其次,是解说词贴切性,即不同主题的电视专题片需要匹配不同的解说词,例如,描述农村电力整改的专题片解说词要尽可能额“接地气”,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高大上”,给予观众虚假之感。

最后,是解说词的暗示性。直接的陈述在内涵上远不如暗示性语言,因此要尽可能的采用暗示性语言,例如在电力系统专题片中常常以“太阳”暗示“电力”、以“足迹”来暗示电力人员的“业绩”、 以“清风明月”暗示“生活的清贫”等。

2.2镜头画面的细节把握

好的电视专题片并不是直观的将情节或者人物展现给观众,而是要尽可能通过细节画面的展现来加强电视专题片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描述电力人员年复一年的工作时,并不是将镜头对准电力人员的工作场面,通过解说词来向观众展示,而是将镜头对准时钟,通过时钟一分一秒的流动来从侧面暗示电力人员的工作。对于镜头画面的细节把握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独创性,即在选择镜头画面时一方面要和电视专题片的主题相吻合,比如不能以其它行业的情景来展示电力行业等,另一方面要避免镜头画面的重复性,很多有创意的镜头画面都被其它专题片使用过了,这种情况下要发挥创新能力避免镜头画面的雷同性,避免给观众产生一种抄袭之感, 影响艺术感染力。

其次,是镜头画面的生活化,镜头画面要尽可能多的对准普通生活,主要原因就在于普通大众是专题片的主要观众,将普通生活作为镜头画面的主要来源能够更加容易的激发他们的共鸣之情,确保电视专题片产生应有效果。

2.3音乐的细节把握

电视专题片有长有短,在实践中较长的电视专题片往往是多种音乐混合运用,从而产生了较强的共鸣效果,这也是优秀专题片以大型专题片为主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反,较短的专题片往往采用一种音乐贯穿始终,不仅给予观众一种审美疲劳之感, 更削弱了专题片的艺术效果。因此,在创作专题片时要根据不同的解说词、不同的镜头画面灵活采用不同的音乐,以此来加强电视专题片的感染力。对此笔者认为电力专题片《热血塑辉煌》中的音乐运用是值得借鉴的,在该部记录片中创作人员不仅针对性的灵活采用各种音乐例如在专题人物专心奋斗工作时采用的激昂向上的音乐等,更从整体上对音乐的平衡进行了准确的把握,从而保证了不会出现上一画面的音乐影响下一画面的表达的现象。

3结论

电视专题片细节把握具有真实性与新闻特性统一的特点,对于创作人员来说可谓是一个巨大挑战。 很多电视专题片无论是立意、拍摄还是音乐都极具创意,但是却因对细节把握的不到位导致其艺术感染力大幅度下降,无法带动观众的思维与观众产生共鸣,使得电视专题片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在实践中电视专题片创作人员要意识到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不仅仅是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专题内容的真实性和细节把握,每一处细节的把握都能够促使专题片的感染力提高一成,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有效的弥补专题片中的虚构成分,加强专题片的共鸣效果。“细节决定成败”这一定律在电视专题片创作中可以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李显宏.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认识[J].中国报业,2012(22):88-89.

[2]牛瑞芳.电视专题片的特点及思维方式[J].科学之友,2012(20):125-126.

[3]扎西达娃.电视专题片摄像的创作与编辑意识的重要性[J].新闻研究导刊,2015(19):85.

上一篇:嵌入式系统教学下一篇:机械制造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