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服务

2024-05-05

志愿者服务(精选十篇)

志愿者服务 篇1

一、志愿者服务现状

蒙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东邻昭平,西连金秀,南毗平南,北接荔浦。古为百越地,明清称永安州,民国初年改为蒙山县。蒙山县现辖6镇3乡, 共79个村委会,1,604个村民小组,全县人口20余万人,有瑶、壮、侗、回族等12个少数民族。在志愿者服务方面,公民参与志愿组织、参加志愿活动的热情不高,青年志愿者在激发社会管理活力、搭建社会协同平台、开拓公众参与渠道、配合维稳发展工作、促进健康文明生活、塑造友善互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志愿者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蒙山县近年来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中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志愿者缺乏专门组织机构。目前,蒙山县有23名特定志愿者,由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构成,分布在各县直机关、乡镇,其他县城、乡镇、村委(街道)未建立专门的志愿者队伍,导致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只能依靠西部计划志愿者和临时志愿者,机构的完善、人员管理、活动开展均受到影响。

(二)志愿者缺乏平衡的人员结构。在特定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基本属于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在社会经验、专业知识应用相对比较欠缺;在临时志愿者中,有意愿参与并专业性强的志愿者更是甚少。同时,在年龄、文化、技能等方面的组成结构也不尽合理,存在文化程度低的多、技能单一的多,从而影响了整个志愿者队伍的服务质量。

(三)志愿者缺乏专业化培训。临时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是业余性质的,大多数缺乏所从事服务工作需要的技术和知识,志愿者表现的热心有余但专业知识不足。在临时招募志愿者后,基本上是通过报名就录用,直接上阵开展工作,而对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服务的内容缺乏系统的指导和专门的培训。因此,志愿者活动停留在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效果的低层面上,使得志愿者在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活动的效果被打了很大的折扣。

(四)志愿者有被滥用的趋势。志愿服务是义务性的劳动,但是,近年来,志愿者被一些人误解为廉价劳动力、充数的工具,有被滥用的趋势。用志愿者干体力活,为会议充数、充场面等等。长此以往,容易给社会各界形成志愿者组织是形式主义、缺乏实效的负面印象。

(五)志愿者缺乏活动经费。在各类志愿者活动内容的丰富、活动方式的多样、物质价格的提高,活动未能按照正比的形式增加,往往存在重使用、轻支持,重付出、轻资助的现象,使得志愿者组织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志愿者组织的日常管理、人员培训缺乏必要的经费、场所等物资支持,严重制约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的提高。

二、志愿者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对策

针对志愿者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蒙山县以建立蒙山青年志愿者站为平台,以协助党委、政府工作为出发点,以整合资源为工作方式,以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以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带动老年、少年更多人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为目标,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式、新内容,切实服务社会管理。

(一)建立志愿者服务站,建章立制。在团县委成立蒙山县志愿者服务总站,各乡镇团委成立蒙山县志愿者服务分站。由团县委(乡镇)书记担任总站(分站)站长,副书记和1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担任副站长,政府(企事业单位)人员、教师、社会青年、农村青年等组成作为成员。

制定《蒙山县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章程》、《蒙山县青年志愿者手册》,以及《蒙山县青年志愿者培训办法》等制度。

(二)整合资源,创建蒙山青年志愿服务品牌。蒙山县志愿者服务在团县委的指导下,将志愿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活动与团的工作相结合,同规划、同部署,统筹协调青年志愿者服务总站与分站的网络布局,充分整合党政部门和各类社会资源,组织动员各方面社会力量,为志愿者服务的发展提供全面保障,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化、社会化。在活动中,形成“5服务和1品牌”,即家教助学服务、党政工作服务、社会公益服务、大型活动服务、环境保护服务和“心守家园”,以及精神文明宣传、环境保护等活动作为品牌项目,常抓不懈。

(三)加大宣传,扩大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的影响力。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要做深、做大,在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需要更多人深入理解志愿服务精神和广泛认同志愿服务意义。蒙山县青年志愿服务,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先进创新的服务理念,提升全县人民特别是青年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水平和参与热情,通过电视、广播、公益广告、报纸、网络等形式,营造舆论氛围,形成社会声势,广泛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努力营造“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良好社会氛围,调动广大青年的参与积极性,不断扩大志愿服务事业的影响力。

(四)通过青年带动老年、少年参与,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蒙山志愿者站作为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的平台,将通过这一年取得的良好效果吸引老中青群体参与到志愿者队伍,扩充志愿服务工作的参与面,壮大志愿者队伍。根据志愿者行业、年龄结构等条件的不同,在各分站中组建医疗卫生队、心理咨询队、教学辅导队、精神文明宣传队等,丰富志愿服务内容,提高蒙山青年、老年、少年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的的广度和深度。

摘要:为进一步加强青年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创新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新途径,加强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管理,充分调动志愿者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本文分析了蒙山县志愿者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以协助党委、政府工作为出发点,以整合资源为工作方式,以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以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带动老年、少年更多人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为目标”的志愿者服务站,创新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新途径,构建和谐社会。

志愿者服务 篇2

2. 志愿服务是一种生活方式。

3. 争做新时期雷锋式的青年志愿者。

4. 真情回报—献血是一种健康的储蓄。

5.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一名快乐的志愿者。

6. 与文明同行,与绿色相伴,倡导公德,美化城市

7. 与时俱进跟党走,开拓创新献青春

8. 有我 有奉献;有爱 有精彩

9.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

10. 用我的努力,换取您的微笑.

11. 用爱心播撒阳光,用高尚践行平凡

12. 以英雄为楷模,学好本领服务社会。

13. 以英雄为榜样,做党的忠诚卫士。

14. 一点一滴做起,传扬烈士精神。

15. 养成良好习惯,争做文明市民。

16. 寻雷锋足迹,扬志愿精神。

17. 学习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共建美好家园。

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 篇3

从20世纪80年代志愿服务概念引入中国,到1993年官方文本中首次出现“青年志愿者”这一名词,中国青年志愿者这支有生力量已经在国内公益圈内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力,而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向国外派遣志愿者的尝试,也逐步实现了与国际志愿服务的接轨。

到海外去:成为国际志愿者

向国外派遣志愿者是国际上的一个通行做法,到目前为止,做得最有影响的是美国、欧洲、日本、韩国这样一些国家。像1985年注册成立的VSO(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6个联盟成员,8个志愿者招募基地,在非洲、亚洲、44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展工作的全球最大的非官方、非营利、非宗教性质的志愿者组织。而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虽然与VSO这样的“大佬”足足相差13年光景,但其后起之势受人瞩目。

冯艾,是一名在国内志愿服务有着诸多经验的“志愿者模范”,她的志愿服务经历曾一度成为公益圈颇具影响力的事迹。

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作为国际志愿者的冯艾,担任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援非服务队的队长,在素有东非屋脊之称的埃塞俄比亚,她与中国其他青年志愿者从事海外志愿服务工作。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冯艾的主要工作是从事中文教学。

这段时间,冯艾还配合中国大使馆,给驻埃塞俄比亚不同国家的官员和大使上中文课。之后,在长达半年服务的期满之际,冯艾主动向团组织要求延长服务期。

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项目管理处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 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的志愿者,服务时间一般为一年,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就志愿者个人意愿向组织提出申请,延长或调整服务时间。

事实上,除了对埃塞俄比亚地区的援助,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从2002年5月开始启动到目前,已累计派遣650名志愿者深入亚洲、非洲、美洲等22个国家开展志愿服务。

服务在海外:接力派遣

国之交在于民之亲,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海外志愿服务相对于国内开展志愿服务面临的考验更为复杂。这就需要海外公益组织以及海外志愿者能借助本国本土资源和现有的技术,对受助国进行经济和技术援助。

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项目管理处陈晓峰处长向《小康》记者介绍,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项目涉及汉语教学、体育教学、计算机培训、中医诊治、社会发展、国际救援等多个领域,其自身具有投入少、方式灵活、受援国易接受等特点,是区别于政府间项目合作的崭新援外项目,对于巩固和加强中国与受援国的友谊具有独特的作用。陈晓峰进一步解释,通常情况下,中国援外青年志愿者项目主要是根据受援国的实际需求,由主办单位与受助国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集中选拔的方式,在约定的时间派遣优秀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赴受助国开展中长期志愿服务(一般为六个月或一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志愿者的招募方面,团中央采取了颇具特色的“一个承办省(市)对应一个“受援国”的方式负责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和培训派遣。目前贵州、上海、重庆等7省(市)都已实现了接力派遣。

当然,对于受援国来说,最根本的需要是改善本国滞后的发展水平。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项目也从受援国的角度出发,十几年来,有针对性开展能解决受援国实际问题的志愿服务。如援埃塞青年志愿者通过改良甜瓜种植法,使得埃塞俄比亚地区当年果农获得了大丰收;在冯艾服务的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由中国政府组织和中国公司在埃塞俄比亚帮他们铺设的通讯网络,已经帮助该地区有效地改善了通讯环境。

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项目管理处向《小康》杂志记者透露,下阶段,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党政为主导、共青团承办、外事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的运行模式,推动海外计划良性发展。完善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援外志愿者工作的援外国别、部际沟通合作机制等工作内容。

对于第二批援文莱项目派遣工作,援缅甸、老挝、柬埔寨立项工作,第七批援塞舌尔续派工作也将接力逐步完成。此外,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项目管理处回应《小康》记者关于海外志愿者激励政策方面有无新进展时表示,在海外青年志愿者援外项目的激励政策方面将提升综合保障,把提升援外志愿者的补贴标准作为加强项目综合保障的工作重点,同时鼓励项目承办单位推动出台地方性激励政策。

体育志愿者服务模式研究 篇4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体育志愿者服务的水平也不断提高, 服务理念的科学化、现代化, 社会对志愿者服务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志愿者服务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健身指导、招募培训、服务意识的培养、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体育志愿者服务依据需不需要组织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需要组织才产生的志愿服务, 如体育赛会的服务, 为体育比赛的顺利进行而提供的服务, 例如大型运动赛事的翻译、信息技术和后勤服务或者全民健身路径器材的安装维修、科学健身宣传工作等。还有全民健身中的体制测量、知识讲座、健身宣传等活动。另一类不需要组织也存在的志愿者服务, 这类志愿者只是缺少界定, 是隐形的志愿者, 但是却是纯粹的志愿者。

2、我国体育志愿服务模式的现状

目前, 我国体育志愿者的服务主要是依靠体育部门以及其他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号召和宣传, 动员全体人员对体育赛事予以大力支持, 并对志愿服务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 保证志愿服务顺利开展。虽然我国的志愿服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首先:志愿者组成人员比较单一, 组成人员大多以在校大学生和年轻人为主, 且经常参加志愿者服务的人比较少, 应该鼓励老年人从事志愿者服务, 减少服务人员的流失率。所以应该提高志愿者服务的认知度, 增大参与人员的数量以及人群类型。其次是志愿者服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出现了一些志愿者只为了追求荣誉, 而忽略了服务本身的现象。第三是志愿者服务认识缺乏创新性, 目前大家公认的志愿者研究仅仅是重大体育活动的志愿者, 缺乏对一些常规的、日常的志愿者服务的发掘和界定。最后是志愿者服务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对于服务的社会定位、服务经费以及志愿者自身权益的保障等问题。在对志愿者动员方面, 我国体育志愿服务主要依靠体育部门以及其他等相关部门, 以政府为核心力量, 具有较强影响力。这样的宣传和动员能够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保证志愿服务顺利开展。

3、我国体育志愿服务模式组成

随着人们对体育事业的重视, 全国各地也都对志愿者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进行探索, 勇于创新, 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

第一种:行政推广模式, 政府在推动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体育志愿事业的发展, 成立专门的结构, 统筹和协调志愿事业, 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和实施各项工作, 推动这项工作的良性发展。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志愿服务的发展空间就十分有限。

第二种:精神文明影响模式, 体育志愿服务事业与社会的精神文明有着重要关系, 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精神文明建设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 对志愿者服务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相应部门的领导下, 志愿者协会从事规划、协调、指挥、以及管理工作, 不单独开展活动, 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志愿服务事业中来, 才能形成良好的发展状态, 满足体育事业的需求。可以与精神文明委员会与志愿者协会相结合, 由于精神文明委员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较大, 有利于推动志愿事业的发展, 在适应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 有发展志愿事业, 二者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第三种:社会各界合作模式, 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 动员一切有能力的的社会力量, 为体育志愿事业服务, 改变志愿服务是共青团志愿服务的思想, 自己参与到服务中去, 把参与志愿服务看成全社会各部门的责任, 把体育志愿服务作为一项长期服务的事业进行发展, 改变“活动形式”的局面。

第四种, 幸福教育以及优势转换模式, 生产发展, 经济水平提高, 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需要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可以在志愿服务中得到体现。把志愿服务与生活质量相结合。对我国体育志愿服务探索和发展进程, 全国各个地方都创造了不同的经验, 形成不同的模式。既具有独特性, 又具有推广意义, 能够为志愿者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4、体育志愿服务模式的构建特性

第一是志愿性, 这是志愿服务体系的基础, 也是它与其他系统相区别的最显著的特征。第二是公益性, 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是将志愿服务与群众体育服务两者相结合, 其功能、活动目的、价值理论等都决定了它的公益性特征。第三是开放性, 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是一个开放的、自由动态的系统, 与社会多种因素共同结合。第四是系统性, 体育志愿者服务系统是面向广大群众的服务系统, 它的建立本身就要求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体育服务事业的发展要求, 才能保证机制健全和运转的顺利进行。第五是协调性, 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决定了它必须具有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内部各和外部各种环境的能力。第六是社会性, 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全体公民, 其主要功能就是为社会大众提供多元化的体育服务, 它是体育运动社会化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第七是非盈利性, 志愿者服务都是根据道义、信仰自愿为体育事业提供服务, 在这其中都不收取任何报酬, 不以盈利为目的。第八是适应性, 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是适应社会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具体要求, 也是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 适应我国政治、文化和体育的发展要求。第九是服务内容的多样性, 体育志愿服务包括内容、组织形式、参与人员、制度等多样性, 与其他体系相比更加有活力, 更加丰富多彩。

5、我国体育志愿服务模式的特点

首先, 在人员方面, 我国体育志愿服务人员充沛。由于我国本身就是人口大国, 能参与体育志愿者服务的人口基数大, 再加上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 能够为体育赛事提供志愿服务的高素质人员数量也得到了扩大。由此可见, 我国在举办体育赛事的时候, 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庞大的群体力量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 为赛事成功开展提供力量。

其次, 我国体育志愿者对志愿精神认识存在误解。志愿精神是慈善主义和利他主义想结合的精神, 是团队或者个人, 按照他们自身自由爱好与精神, 以帮助他人改变社会为宗旨的意志, 不求回报与利益的社会概念。志愿精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在许多发达国家中, 志愿精神被公民当作社会的根本。参加志愿活动, 就是在慈善主义、利他主义精神的召唤下, 人类寻求内心的充实和完整的人生价值, 以此体现自身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

最后, 我国体育志愿者服务中的行政干预太多。体育志愿服务中的行政干预指的是在政府部门对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中通过行政方法参与管理。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工作在非常多的情况下是由共青团组织积极倡导而发展起来的, 且基本是由共青团系统来带领和组织, 所以这类活动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没有脱离行政性以及单位隶属性。这就导致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组委会大部分是由政府部门构成, 体育志愿者服务的开展和培训都具有浓烈的行政色彩, 这方面在志愿者的培训当中表现的尤其明显。行政干预太多, 具体体现在培训方法和内容不合理, 缺少专业的体育志愿者培训机构。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比较宏观, 培训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实际的情况, 培训内容缺少较为完整的体系, 知识性和实用性方面不够, 培训的效率略显不足。

6、总结

体育志愿者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同时关于加强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政策, 为体育志愿者服务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体育志愿者服务不仅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也为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其他福利事业产生积极影响。本文详细介绍的体育志愿者服务模式, 以及特点。希望为促进体育模式的进一步完善起到积极作用, 促进我国的体育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珍文, 王群.试论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 .

[2]肖嵘等.体育社团组织中的志愿者及其管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张建华, 高嵘, 毛振明.大型国际性运动会志愿者招募与培训经验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6, (11) .

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志愿服务活动总结 篇5

流浪儿童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高度关注、重点保护的一群儿童,为了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生活,国家曾一度提出对他们进行教育、给予帮助等一系列方针。

有了以上的基础,有孟妈妈青护园的鼎力支持,再结合本月的活动主题,我部门特此策划了本次以“心连心、共同走向明天”为活动主题,并以长沙市流浪儿童站的孩子们为服务对象的一次志愿心理辅导。这个活动也正是我系学子展现爱心的最佳时节,心连心的互动交流既帮助了许多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我们自身的素养。收益匪浅!

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有幸请来了吴志勇老师来给我们做培训和指导。他给了我们很多的意见和建议,并给我们做了心理辅导,教会了我们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我们也在此表示感谢。

在精心的组织与策划下,在四月二十七日下午,由我系学生会副主席带领我部门大一成员和一些大二的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到长沙市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在精心准备和布置下,此次志愿者服务团队给救助中心的孩子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小组活动和游戏。

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参与程度很高,同时也由很高的参与热情。据那里的工作人员反映,孩子们很少都参与到活动当中来的,但是这次,他们是全体参与到了这次的活动当中。

当然我们从这次的活动当中,发现了孩子们的些许问题,他们最大的孩子才只有十六岁,在外面流浪的日子里缺少关爱和关心,同时也养成了他们很少相信别人,也很少与人谈心。但是我们这次的活动仅仅只有一个小时,但是却让我们的志愿者们深深的被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感动着,他们不舍得我们离开,并在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送给了我们这些志愿者很多礼物,都是他们自己亲手做的,千纸鹤等等小礼物。虽然很小,也是一些用废纸做的小东西,但是却足以让我们的工作人员感动到掉眼泪。

这次的活动也带给我们很大的震撼,同时也给我们继续帮助他们的信心和鼓舞,我们想要帮助他们,想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怀、关爱和关心。来进一步的发现他们的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从而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并让他们可以快乐、健康的成长和发展。从那些孩子们的身上我们获得了更大的信心和毅力,来促使我们更进一步的帮助他们。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此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小组活动安排的不是很得当,仅仅只有几个活动,有些活动没有针对那些孩子们的特点来进行安排。再就是大一的志愿者们没有很好的配合我们所开展的活动,参与程度不是很高,而且没有投入角色。

另外一方面我们从这次的活动当中也看到了一些可以继续保持的以些经验。从流浪儿童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长沙市孟妈妈青护园的工作人员以及我们的志愿者们反映,我们的活动是值得继续保持和继续开展的,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孩子们的需求,使我们看到了这次活动的很强的可持续性。这次支援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我们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探索实践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新模式 篇6

薪火相传志愿活动体系逐步完善

常熟理工学院历来把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加强学生品德建设,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途径。并结合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发挥高校的知识和人才优势,不断拓宽志愿服务的领域,努力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

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有着优良的传统。早在20世纪90年代,学院的各个团总支就和常熟的各社区结对共建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活动,各个团支部都有固定的活动基地。多年来,活动从未间断过,目前各二级学院已与常熟的安定社区、烟雨社区、迎春社区、花溪社区等近20个社区及常熟市11所民工子弟学校、常熟市特殊教育学校等单位结对,定期开展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科普法律知识普及与宣传、家电维修、文艺演出等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院的志愿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作为学院的常规活动基地,已经坚持开展服务20多年,大学生志愿者们定期为孤寡老人、残障儿童送去温暖。从1998年开展的无偿献血活动,众多师生用无私的行动诠释着博爱,学院也被誉为“常熟市无偿献血110”。 2009年3月,学院全面启动大学生义工活动,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2009年5月开展阳光支教活动以来,上千名志愿者分别走进常熟市11所民工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服务次数达百余次,受众人数达1.2万人,为常熟地区民工子弟学校以及部分农民工子弟家庭带去了关怀。自2010年9月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常熟七彩虹义工服务团,共同资助了四名青海贫困学生,签约三年,帮助他们完成学业。除此之外,学院还跟地方合作,联合成立了志愿者小分队、禁毒志愿者小分队、城市应急志愿者小分队、“七彩小屋”志愿小分队等专业性的志愿服务队伍。

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志愿者服务管理体制的“三级架构”管理模式,即校团委宏观把握、统筹指导,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具体管理协调,各院系青年志愿者协会分会及各个小分队从事项目实施。另外,已经形成了志愿者活动培训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考核评比制度、表彰奖励制度等,有力促进了志愿活动的良性发展。

学以致用志愿服务提升能力素质

学院鼓励广大学生以创建优良校风为出发点,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立足校内,面向社会,积极发挥高校知识、技术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要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和民众,服务地方经济和建设。

学院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与专业结合紧密。每年暑假,学院都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集中开展暑期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项目涵盖科技服务、文化宣传、医疗服务、法律普及、环境保护、社会调查、送戏下乡等诸多方面,每年都有上百支小分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8年,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烹饪专业的46名志愿者,出色完成了奥运餐饮志愿服务;外国语学院的志愿者曾先后服务于2009年的水球亚洲杯、2010年世界杯花样游泳赛、2010年上海世博会;人文学院的志愿者每年为沙家浜旅游节提供志愿服务。学院50周年校庆、第16届“江苏省高校校长杯乒乓球赛”、2010年苏州太湖半程马拉松赛、2011年尚湖马拉松赛、2011年环太湖自行车赛常熟赛区等地,都留下了学院志愿者忙碌的身影。

学习之余,志愿者们也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校内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学校维修小分队的成员主要来自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和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他们定期在校内外开展家电维修活动,对于部分有特殊要求的市民,还会上门服务;机械学院的志愿者到农村田头指导农民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农机;计算机工程学院的志愿者深入到社区和小学手把手地教小朋友们如何使用电脑;外国语学院的志愿者免费帮助常熟市的旅游景点进行英语翻译的纠错;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义务帮助新农村规划设计绿化方案;师范专业的志愿者曾在2008年赴绵竹灾区义务支教,常熟的11所民工子弟学校也都留下了他们青春的足迹。

志愿者们在深入基层、了解社会、了解农村居民生活的同时,学会了用知识和技能去服务广大群众,在活动中增长见识,锻炼才干,磨炼意志,不断树立起主人翁意识,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对所学专业的要求,提升了专业素养和能力。

奉献青春志愿服务倡导社会新风

学院在课堂教学主阵地之外,倡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工厂企业、街道社区、乡镇农村,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付出的是青春和汗水,收获的是希望、是责任、是成长、是赞誉。

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学院的志愿服务工作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2006年,学院被授予“江苏省红十字示范学校”荣誉称号;2008年,北京奥运会餐饮服务实践团获得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舞动青春,阳光支教”获2010年江苏省团工作创新奖。学院无偿献血活动也连续十四年获得省市各级表彰。

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构建特性 篇7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建构我国的非营利性体育志愿者组织,将对完善我国群众体育的服务体系,推动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体育志愿者组织是伴随着我国青年志愿者和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将在我国群众体育指导事业和大型体育赛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构建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为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帮助。

1 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概念的界定

体育志愿者:指为推进社会、社区、个人及团体体育的发展而不以换取报酬为目的提供自己的劳动、技术和时间的一种活动。但是,参加活动的交通费的支付不含在报酬内[2]。多元体育服务体系: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坚持体育服务的多元化,为适应各方面的体育健身需要,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良好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的体育服务[3]。笔者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已有的研究结果,根据体育志愿者服务的特点和作为一个服务体系的运转要求,结合一些相关理论认为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是志愿者服务体系和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倡导、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志愿精神和体育改革多重因素影响下,逐步建立起来的群众体育志愿服务运行机制,为全体公民无偿地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全体公民体质普遍增强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是一整套群众性、公益性、志愿性、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服务系统。

2 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体育志愿者逐渐从普通志愿者中分离出来。现阶段体育志愿者产生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如在美国94年就拥有2000万社区体育志愿者;英国1996年有150万大众体育志愿者;德国体育俱乐部的志愿者高达300万;澳大利亚有150万人参与大众体育服务;日本有28.3%的人参加过体育与文化的志愿者服务活动[4]。随着国外大众体育志愿服务的发展,我国志愿者服务也迈进了组织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轨道。1993年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和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体育志愿者蕴涵在志愿者之中,成为普通志愿者中的一个重要分支。1995年国务院下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成为体育志愿者展示才能的重要平台,由此体育志愿者成为大型体育活动和群众健身指导的主力军。体育志愿者由高校体育志愿者、社区体育志愿者、大众体育志愿者、社团体育志愿者、奥运会志愿者等组成,其服务体系的构建背景也是在志愿者组织、全民健身运动、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奥运会志愿服务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步产生和建立起来。

3 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构建特性

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多元系统,其构建需要和社会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并且自身在理论建设和活动实践中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服务内容。由于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因此其自身必然具备并表现出与其他服务体系不同的特性,成为这一系统的标志。(1)志愿性。这是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区别与其它体系的最显著的特性,以体育志愿者作为服务活动的实施者,志愿性是整个体系构建和运转的基础,也是其能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存在的标志。(2)非营利性。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其整个构建和运转的过程中都不以营利为服务目的。(3)公益性。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志愿服务和群众体育服务两者相结合的系统,他们具有一个显著的社会主义性质就是公益性,其服务功能、活动目标、价值特征和理论内涵都决定了公益性的特征。(4)群众性。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以全体公民为服务对象。(5)多元性。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在建设主体、服务对象、管理体制、服务内容、参与力量、组织运行等内容上都具有多元性,其体系的建立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完成的,因此,其系统从上到下、由内而外都具有多元性。(6)系统性。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本身就是一个面向大众服务的系统,它具有一整套完整的服务体系,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一整套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机制健全和运转顺畅的服务系统。(7)开放性。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能够与社会多种因素共同结合。(8)协调性。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协调内部各系统、外部各环境的能力,具备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和调整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功能。(9)社会性。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运转的重要功能就是为社会大众提供多元化的体育服务,是体育在社会化运作下与志愿精神共同的产物。(10)适应性。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目标,适应历史发展进程的具体条件,适应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适应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体育的发展要求。

摘要:体育志愿者组织是伴随着我国青年志愿者和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构建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界定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概念,并阐述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构建特性。

关键词:体育志愿者,体育服务,服务体系,构建特性

参考文献

[1]苗大培,魏来,林洁,高元义.构建我国体育志愿者组织的理论探讨[J].体育科学,2004,24(9):4-7.

[2]从宁丽.析日本体育志愿者的培养体系及实施现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3-46.

[3]王雷,王芳.我国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影响因素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1-3.

浅析高校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构建 篇8

1、志愿者人员与积极性双降低

新学期伊始, 报名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的较多, 志愿者的积极性也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活动在开展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 导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除极少的骨干成员外, 几乎所有的人员均需从新生中补充与吸收。志愿者服务团队内的人员的快速更迭, 使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难度加大。

2、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的单一

目前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较为单一, 而且相互模仿的痕迹严重, 缺乏创新点。当前志愿服务活动类型多是清除校园广告、慰问“空巢”老人、走进社区慰问贫困家庭等。这些活动很少结合专业特色, 在实践中起到的锻炼有限。过于简单的活动形式, 造成不少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活动兴趣的减弱。

3、参与志愿服务目的不同

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真正内涵了解不足, 在服务中半数以上的志愿者抱着玩味的心态参与进来, 有的甚至是冲着各类奖励而参加。由于参与活动目的的差别, 在此过程的态度和积极性也就不同。长此以往, 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下降, 在志愿服务的工作中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二、构建完善的志愿者服务体系

1、完善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制度

高校相关部门要制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制度。通过相关章程对志愿服务的运作程序加以规范, 明确志愿活动的宗旨及意义, 建立志愿服务队核心成员登记制度、建立健全的例会制度、加大对服务项目的审批以及指导、志愿者评优表彰制度等各项完善的管理制度。

2、加强志愿者思想教育及专业技能培训

(1) 学院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团总支应加强对学生“奉献”精神的教育, 为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做思想上的准备。青年志愿者活动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渠道, 也是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2) 高校志愿服务开展的顺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志愿者的沟通能力、服务能力及自身素质。大学生志愿组织应开展相应的培训, 不仅是基础性培训, 还应有专业性、系统性的培训。使学生在懂得怎样成为合格志愿者的同时, 具备更多的相关知识及专业技能, 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 为以后能在志愿活动中获得更好的成果做准备。

3、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建立长效的、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为使志愿者工作成为一种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 青年志愿服务队应建立志愿者档案, 在志愿服务后, 清楚地记录在案。通过长时间的志愿服务工作, 服务队定期对志愿者进行考评、比较, 选拔出表现优异者给予荣誉称号等奖励, 并将志愿者服务记录装入其人才档案进行激励。

三、志愿服务活动的创新开展

志愿服务活动单一, 缺少创新, 数量少, 志愿者的积极性下降, 人员更迭频繁, 组织建设模糊, 志愿服务队没有一个良好的运作模式, 这些问题都是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队面临的一个挑战。因此, 加强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从而有助于志愿活动的长期有效的开展。

1、思想开展

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理解不够, 再加上志愿服务历来缺少培养和管理, 导致了大学生志愿者对工作职责、服务技巧、服务程序、服务经验的了解欠缺, 服务效果不佳。志愿者不仅是行动上的志愿者, 更是思想上的志愿者, 加强对志愿者对志愿活动真正意义的理解, 增加自愿者志愿精神的认同感。坚定自愿者意志, 认同志愿活动, 时刻保持“奉献、友爱、团结、互助”的志愿者精神, 用自身的行动来书写志愿者精神, 通过自身的行动感染身边人, 让更多人参与志愿活动, 在行动上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2、活动开展

(1) 优化传统志愿活动的建设, 采取更多样的形式面向社会。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对象比较局限, 一般为弱势群体或特殊人群, 没有将服务视野扩展到社会成员的合理需求, 限制了活动领域, 降低了效率, 导致大部分人对感兴趣的工作争先恐后。而对于一些同样需要给予关注的人群问题却无人问津, 导致服务范围的空白, 采取多样的形式, 贴近社会实际的活动开展, 不仅能带动整个学校与周边社会的良性互动, 同时也能更好的锻炼志愿者自身素质。

(2) 建立品牌志愿者活动, 品牌越高志愿事业的边际效应越大。打造品牌项目:结合高校志愿组织的自身优势, 建立可持续运作的品牌项目, 主动宣传, 树立形象, 发挥志愿者品牌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如:法律志愿服务队, 科普志愿服务队, 爱心志愿服务队, 应急知识宣讲队等, 让此类活动不仅仅停留在表面, 要进行长时间, 具有理想重复模式的志愿活动, 在重复中理解志愿者的真正含义, 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水平。

3、团队开展

(1) 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其积极动机可以分为责任感和自我价值实现, 在消极动机方面, 则主要表现在各类物质的奖励或追随大众的行为。据调查, 志愿服务活动中只有12.9%的人着重情境取向, 为了回应社会责任, 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因此, 建立12.9%的核心骨干志愿者团队, 以骨干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社会正能量, 带动整个志愿者队伍。从而让更多的人相信志愿者活动, 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和谐统一。

(2) 加强与其他组织的合作。任何活动要达到全民参与, 都需要团队合作。例如, 通过与电视台的合作, 将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媒体传播出去, 既能让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有参与感, 又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做事并不是“自娱自乐”;同时, 通过媒体的报道, 可以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意义。资源的相互利用, 为志愿者服务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 让志愿者服务活动更能顺利的开展。

4、专职老师指导

志愿者服务活动需专业指导老师或团队的加入。首先, 从专业层面对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行引导, 让志愿者真正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所在。其次, 专业指导老师或是团队, 利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影响学生, 让志愿者感同身受,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大学生志愿者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开展, 既是大学生提倡社会新风、奉献自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同时也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 从点滴入手, 从身边做起, 从平凡中锻造, 让广大群众因志愿者的服务而感到和睦、温暖。志愿者通过实践中锻炼自我、奉献中接受洗礼, 这是其自觉成材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 通过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全方位的培养学生, 为学生今后的成才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广大青年进行社会化活动的一种有效途径, 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 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支持因素, 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随着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全面开展, 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为志愿服务活动能更好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当前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等现状,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 2010 (2) .

[2]张纪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探索[J].辅导员工作研究, 2009 (3) .

志愿者服务 篇9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和精细,传统旅游公共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要求。因而,近年来旅游志愿者成为了旅游系统中不可忽略的主体,提供的旅游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有的公共服务方式,对提高目的地旅游业服务水平、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作用。

二、我国旅游志愿者的特征

受条件的限制,很难确切统计出我国旅游志愿者的人口规模以及构成数量。但总体状况大体是:旅游志愿者总人数尚未达到我国旅游志愿公共服务需要的水平。并且在旅游志愿者中以青年学生和老年人居多,社会中间层欠缺。

依托旅游志愿者网上管理服务平台,可以对注册的旅游志愿者状况进行初步判断。注册旅游志愿者于2016年3月6日达到115679人,累计服务时间为18185小时。以我国24个省级区划分类,收列了298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志愿者总队和1个国家旅游局旅游质量监督志愿者总队。在每一个旅游志愿团体界面上可以看到服务项目和招募志愿者数量以及可以选择加入。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以山东省、广东省以及浙江省注册最为积极,而河南省、宁夏省以及港澳台地区几乎没有响应。从整体上,加入到地区志愿团体中的注册志愿者的总数仅仅为12337人次(对于同一地区不同志愿团体之间的注册人数直接相加,不排除一个志愿者同时加入两个及以上的志愿团体中)。

三、我国旅游志愿服务现状

(一)我国旅游志愿服务的发起和运作

旅游志愿服务是由不同志愿服务组织发起的。可将其分为四类:一是由政府部门发起并推行的志愿服务,这也是我国旅游志愿服务最常见的形式。二是由媒体发起的志愿服务。三是由旅游企业发起的志愿服务,例如上海迪斯尼公司发起的志愿服务。四是由民间组织发起的志愿服务,例如蓝天救援队提供的旅游救援服务。

旅游志愿服务的运作需要依托于志愿服务的基地、项目和岗位。志愿服务的基地是以稳定的服务岗位、具体的服务政策为基础,为志愿者和接受者提供了一个志愿者服务、城市文明、社会和谐的公共场地和求助渠道。志愿服务基地可分类为自建的也和共建的两种。自建基地指的是即自己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和发起志愿服务,用以自我管理和建设。

(二)我国旅游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旅游志愿服务包括文明引导、游览讲解、质量监督、旅游咨询、应急救援等。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需要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例如,北京志愿之友网站向有听力障碍的旅游者提供的手语解说服务。针对特定的管理目的,旅游志愿服务方式也可以有所创新。2015年杭州西湖景区将执法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开展了目的地旅游经济和市场秩序的整治行动。一方面通过执法队“野导”进行严肃处理,另一方面通过志愿者对游客进行文明劝导。

(三)我国旅游志愿服务的评价

旅游志愿者服务的评价的主体有三,分别为志愿者组织、游客以及志愿者本人。至今,还没有对旅游志愿服务评价的标准文件。一般而言,旅游志愿服务组织通过与志愿者的工作表现对其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往往来源于志愿者岗位职责说明,越清楚详尽评价越准确。

四、我国旅游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和动员,壮大和优化旅游志愿者队伍

至今,我国在册的旅游志愿者人数尚少,与国外志愿者在总人口中多占比例相差很大,并且也未达到旅游局制定的短期目标2018年20万。可通过现场活动如演讲、分享会、发布会等进行宣传,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传统媒介进行报道,还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与网友互动,以增强社会对旅游志愿服务的关注、支持和参与,从而逐步扩大旅游志愿者队伍规模。

(二)加快对旅游志愿者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

2015年9月,旅游志愿管理服务平台上线,对旅游志愿者的统一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该平台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依托平台做好旅游志愿者的注册工作,让每一位参与了志愿服务的志愿者都能册上有名,以保障旅游志愿者的权益。其次,依托平台做好旅游志愿者的信息管理工作,让每一位志愿者的服务履历清晰明了。

(三)依托基地和项目,推动规范、长效的旅游志愿服务

推进旅游志愿服务基地建设,不限于博物馆,也要探索其他类型景区(点)的基地建设工作。高校与景区(点)旅游志愿服务基地共建,关注志愿者成长和发展,结合高校资源拓展合作领域。探索企业和社会组织与景区(点)的基地共建工作。基地的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志愿服务协议和实施方法的制定,这些有利于促进志愿服务基地日程管理和志愿服务的规范性。

(四)完善评价体系,提升旅游志愿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浅论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 篇10

关键词:志愿者,互利,服务,规范

1. 志愿者概念及发展

志愿者 (volunteer, 也称“义工”) , 联合国对其的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 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志愿者这一名称正式提出的时间并不长, 但志愿者服务却由来已久, 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开展得比较早。20世纪20年代, 在法国就有志愿者组成的小组——国际民间服务组织 (简称SCI) , 目的是以和平为宗旨, 关注和帮助在社会、经济上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人。二战结束后, 各国的志愿者在重建家园、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85年联合国第40届大会通过决议, 确定每年的12月5日为“国际志愿者日”。许多国家和政府都在这天举办各种活动, 大力宣传、赞扬和倡导志愿者为社会义务服务的重要作用与奉献精神。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社会文明的一部分,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在一些发达国家, 志愿者服务工作为大多数公民所接受, 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

2. 公共图书馆与志愿者之间的互利关系

2.1 于图书馆工作有利

志愿者通过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具体实践, 加深了对图书馆工作的认识和了解, 他们亲身感受到了馆员工作的甘苦, 并且他们会将自己对图书馆工作的了解与感受传达给更多的读者, 引导更多的读者关心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不仅有利于化解图书馆服务与读者需求这一日渐突出的矛盾, 而且有利于促进和谐图书馆建设。

2.2 对志愿者自身有利

图书馆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为志愿者提供了实践学习的机会, 不仅可以拓展其知识面, 而且可以培养其敬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 志愿服务也为志愿者提供了一个突破自我、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平台。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 通过与馆员的交流与合作, 不仅可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而且可提高社交能力及应变能力, 对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大有裨益。

3. 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内容

3.1 为特殊读者群服务

特殊读者群是指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社会群体读者, 为这类人群服务的工作, 这既是图书馆工作的职责, 又是社会和时代赋予图书馆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图书馆服务的理念首先应该是对所有的读者提供平等的服务。为残疾人送书上门, 为盲人阅读非盲文版图书, 为低幼儿童进行阅读或适当帮助, 为老人引导座位及上下楼的协助等等, 这些都是特殊读者面临的更加需要我们图书馆帮助的实际问题。

3.2 协助馆员完成常规工作

近些年, 图书馆馆员的年龄结构虽然有了改观, 但是, 一些图书馆的馆员队伍仍然呈现老龄化, 甚至青黄不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志愿者的出现犹如雪中送炭, 他们可以协助馆员完成一些日常性的工作, 例如:卫生的清洁、书籍的整理与排架等等。此外, 也可以尝试让志愿志深入到图书馆数据加工部门, 进行一些非重要性数据加工工作, 一方面, 志愿者达到了服务社会的愿望, 另一方面, 也使馆员可以有时间、有精力投入到专业课题的研究之中。

4. 志愿者服务在我馆实践的思考

我馆自2008暑期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以来, 已经连续四年招聘暑期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在安保、图书加工整理、图书流通、报刊阅览、计算机管理等10余个工作岗位志愿服务一个多月, 正像他们曾庄严宣誓的誓词里所说:尽己所能, 不计报酬, 帮助他人, 服务社会, 践行志愿精神, 传播先进文化, 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自2011年实行免费开放以来, 志愿者的参予更是对图书馆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笔者根据工作中的亲身经历谈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和感想。

4.1 从事志愿服务的人员数量还非常少

志愿者活动开展已经有多年的经验, 人员数量也是呈上升趋势, 但总体来说仍不能满足图书馆工作的需要。原因有二:一, 能完全了解图书馆专业的志愿者凤毛麟角, 虽然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也有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的经验, 但是与公共图书馆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管理经验与专业性知识的缺乏, 使得虽然有众多志愿者, 但是对于一些相对简单、普遍的问题, 还是不能给读者一个直接的回答;二, 规章制度的缺乏, 使得志愿者服务时间、质量、效率无法做到统一管理, 再加上对志愿者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使志愿者队伍的积极性、稳定性受到影响。

4.2 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范围非常有限

其实在招聘来的志愿者中, 不乏计算机、信息、文学、金融、历史等多种专业人才, 但是由于图书馆内部人员自身对临时性工作人员的不信任及固有的保守思想, 不能放开手脚让志愿者深入到更多的图书馆专业性强的工作中来, 不能做到人尽其才, 不能保证志愿者工作的质量, 也无法使志愿者在工作中收获成就感, 这势必是对人力和人才的浪费。

4.3 扩大志愿者人群范围, 为所有有心公益事业的人提供一个服务社会的平台

图书馆志愿者岗位也可以是培养个人拥有一技之长的平台, 例如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通过在图书馆担任文秘、翻译、助理馆员等志愿岗位, 锻炼了写作、表达和交往能力, 学到了谋生的技能, 丰富了处事的经验, 为他们适应新环境、找到新工作奠定了基础。因此, 很多公共图书馆还专门设计了适合全家人参与的志愿者服务项目, 如组织一个家庭为社区送书等活动, 促进了家庭成员间的联系和亲情。这些人性化的理念和实践,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图书馆志愿者的行列中来, 不仅壮大了图书馆志愿者的队伍, 深化和丰富了图书馆服务的内容, 增强了图书馆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也使志愿者受益, 可谓一举多得。

结束语

图书馆志愿者是图书馆联系大众之间的纽带, 志愿者具有无所不在的传播功能, 志愿者的自愿、主动、热诚, 无形中提升着图书馆的形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开展, 既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性质, 又可扩大服务层面。志愿者服务更是一件立足社会、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心公民的社会公益事业。相信在图书馆志愿者、管理者、研究者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关注和作用下,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志愿者会拥有一个更加夺目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黄黄.美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网页调查与分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2 (2) .

[2]谷遇春.关于图书馆志愿者工作的思考.图书馆, 2006 (5) .

上一篇:老年精神病病人护理下一篇:新闻采访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