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措施

2024-05-11

救市措施(精选十篇)

救市措施 篇1

关键词:股灾,金融危机,救市措施,制度启示

股票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股市波动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国内大量实证研究并没有形成一致结论, 多数研究认为二者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1]。但不可否认的是, 随着股市在资本市场中的规模日益壮大, 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显著增加, 股市价格的大幅波动, 可以从财富效应、投资效应、心理效应等多个层面[2]引致宏观经济的变化, 严重的股灾甚至会进一步引发或加剧金融危机。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 在推进金融自由化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股灾, 2015年中旬持续一个季度的股市深幅调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 比较分析国内外的救市措施,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认识规律, 从而完善制度和方法, 既是对政府调控的合理定位, 也是对市场化发展的尊重。

一、国际主要股灾事件及政府救市措施分析

(一) 美国的股灾

美国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股灾:1929年10月的股市大崩溃, 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在股灾之初, 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依然奉行不干预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到1933年美国一共有32个州的银行全部倒闭或停业, 市场流动性趋紧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 使美国经济步入深渊[3]。继而美国政府开始反思, 分别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对银行经营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防范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通过了《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 对证券交易进行合规性监管。但由于这些措施的政策效应更偏重于长期, 因此一直到25年后, 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1987年10月的纽约股市危机, 危机爆发后, 恐慌迅速波及全球, 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纷纷出现抛售狂潮, 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段较长时间停滞。但与以往不同的是, 本次危机发生后, 美国政府和美联储迅速行动起来, 果断地对股票市场进行了干预:首先, 舆论上, 政府连续发表声明, 强调美国的各项经济指标是正常的, 现阶段的宏观经济运行是健康的;其次, 货币政策上, 通过窗口指导、降息和增加流动性供给, 保障做市商制度的稳定性, 使股票市场交易得以持续进行;同时, 交易制度上, 引入股市交易熔断机制, 鼓励大公司回购股票。一系列稳定市场的措施多管齐下, 高密度实施, 有效地避免了再次出现全面性的金融危机。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再次席卷全球, 危机发生后国际金融体系中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暴露无余, 股市剧烈震荡, 银行破产、企业倒闭并大幅裁员, 继而引发了欧洲债务危机, 其消极影响至今仍在持续当中。但反观危机发源地的美国, 股市历经一年半的调整却逐步恢复过来, 这与美国政府的积极行动是分不开的。美联储曾经一天三次向银行注资380亿美元用以稳定股市, 不顾美国通胀加速趋势连续降息, 透过定期证券借贷工具向一级交易商提供了750亿美元公债;美国财政部帮助各大金融机构成立超级基金, 用以购买陷入困境的抵押证券, 同时广开言路, 改善监管结构, 加强混业监管;国会通过了高达85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 通过了被认为是“大萧条”以来最全面、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法案》, 限制商业银行自营交易, 限制大金融机构的投机性交易, 尤其是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以防范金融风险。

(二) 日本

1989年的日本股市泡沫, 进一步加剧了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 地价大跌、经济滑坡, 众多银行及金融机构破产倒闭, 日本开始了“失去的十年”。危机爆发之初, 日本政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只是按照经济学的一般思维进行了政府救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但成效甚微。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到来, 日本金融系统雪上加霜、几近崩溃, 政府才意识到股灾的破坏性, 开始着手从全局出发防范金融风险, 先后通过了《金融再生法案》和《金融健全化法案》, 完善金融制度, 加强金融监管。

(三) 中国香港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 国际炒家纷纷做空港股及港币, 香港恒生指数急剧下跌, 一年内从16673点下跌至6660点, 跌幅达60%多, 继而引发了汇市、楼市的剧烈动荡。在此过程中, 特区政府逐步转变了长期奉行的“积极不干预政策”, 在股票和期货市场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股灾:香港金融管理局动用超过150亿美元的外汇基金直接入市, 购买33只恒生指数成分蓝筹股和股指期货用以托市;鼓励和支持部分蓝筹和红筹公司在市场上回购本公司股份;在期货市场上, 香港政府和金融管理局主动做多, 限制恶意做空行为, 分别颁布了限制杠杆交易、证券交易结算的新规定, 使市场投机行为受到极大限制。香港政府维护市场稳定的决心, 以及积极有效的市场干预措施, 很快显现了成效, 到1999年7月恒生指数重上14000点。

二、股灾发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除了美国、日本及香港地区的股灾外,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 在英国、德国、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主要经济体都发生过类似的股灾, 而且对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稳定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同时通过对比分析, 我们发现, 这些股灾的爆发有着很多相似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 经济运行持续过热, 经济泡沫不断累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经济体长期奉行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强调通过消费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 但当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消费能力不足时, 又鼓励普通百姓借贷消费、超前消费、疯狂消费, 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 形成了泡沫经济。

第二, 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加大。例如1987年10月纽约股市危机之前, 美国经济发展就呈现出高赤字、高外债等特征,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 1980年底美国国债发行数额为9300多亿美元, 而到了1986年底这一数字扩大为2.2万亿美元;1985年上半年, 美国失去了保持71年之久的国际净债权国地位, 到了1986年底国际净债务更是增加到2636亿美元。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前, 东南亚各国为了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也都大量举借外债, 引发了市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忧虑。

第三, 政府政策失误, 金融监管不到位, 市场投机气氛浓厚。在自由主义经济思维下, 政府对金融交易基本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 不断的加快推进金融自由化和所谓的金融创新,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 金融活动失控, 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的引诱普通投资者入市投机交易, 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 垃圾债券充斥市场, 恶意炒作、违规买卖推高了市场价格, 使得证券价格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

第四, 套利交易、杠杆交易、程序化交易是股灾爆发的技术性原因。套利交易、杠杆交易和程序化交易等对市场价格起到了助涨助跌的作用, 当市场价格趋于下降时, 这些创新型交易模式会加剧这一趋势, 带来灾难性的暴跌。

第五, 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进入20世纪以来,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虚拟化和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 呈现出经济金融化、金融虚拟化、实体经济空壳化等趋势, 金融资本无论在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都占据了主导地位[4]。大量国际金融资本脱实就虚, 形成游资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短线投资机会, 交易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获取资本利润, 扰乱了所经地区的金融秩序, 所以这样的交易频率越大、数额越多, 风险也就越高。

三、制度性启示

当股灾一旦最终形成, 政府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救市是必要的。从各国救市经验来看, 政府各项措施不一定都能够立竿见影, 但政府反应速度越快, 态度越明确, 措施越得力, 那么市场震荡的周期就会越短, 危机的影响也会越小,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破坏性也会越低。通过以上对主要股灾事件及救市措施的分析, 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 防范经济泡沫。经济运行是有周期性的,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由经济泡沫破裂引发经济危机的几率明显提高, 流动性过剩已经导致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积累了一定泡沫, 地方政府规模庞大的隐形债务也隐含着很高的财政与金融风险, 这更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经济增长新常态, 在保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 防范经济泡沫。

第二, 建立金融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5]。股票市场的价格大幅度波动, 一旦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发市场恐慌, 继而演变为股灾, 甚至诱发金融危机。因此金融管理部门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市场监测小组, 对金融交易的异常波动搜集信息、随时监测、及时预警, 并模拟演练出一整套应急措施, 有效的避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第三, 完善股票市场相关制度。首先,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 形成有上有下、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其次, 继续推动注册制改革, 在化解高杠杆率风险的同时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化;再次, 明确信息披露标准, 改变上市公司主动披露信息的单一维度, 满足投资者多维度信息查询要求。

第四, 加强投资者教育, 倡导理性投资、价值投资。一方面尽快出台和完善与基金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理财机构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明确其理财行为的责、权、利, 为更多散户提供可靠的、专业化的投资渠道和服务;另一方面加强投资者教育, 熟悉市场交易规则, 树立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组合投资意识, 减少短期性投机行为, 避免盲目跟风炒作、追涨杀跌, 给股票市场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第五, 警惕国际游资的冲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每一次股灾事件的发生中国际游资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在此过程中, 资本项目的管制必将逐步放开, 这就为国际游资的投机交易提供了便利。一方面我们通过金融改革, 查漏补缺, 消除金融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 不给游资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建立国际游资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以防范短期资金的大规模流动为重点, 全过程监测。

参考文献

[1]周丹, 郭万山.股市波动影响下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 2011 (02) .

[2]王劲松, 李淼.股票价格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财富效应与托宾Q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 2012 (12) .

[3]王绾.从美股三次主要股灾看美国政府如何救市[J].中国经济周刊, 2015 (27) .

[4]朱炳元, 陆扬.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金融化的六大趋势[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1 (10) .

救市措施 篇2

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中,出口基本残废,那么只有投资和消费,看看中国如何救市:

1、投资,特别是政府主导的40000亿投资,给社会带来的效应是:官员的腐败、投入产出效益低下、产业畸形及结构性产业过剩;

2、消费,主要政策取向是住房、汽车减税和汽车、家电下乡补贴,给社会带来的效应是:官商勾结得实惠,老百姓血汗钱被掠夺,房价攀升,道路拥塞(随后北京、广东车辆限购),能源消耗,空气污染,结构性产能畸形发展并严重过剩;

3、增加税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最典型的政策是将企业职工福利货币化,统一纳入个人所得税征缴。

美国打出的组合拳措施:

1、保障民生:扩大救济范围,延长救济时间;

2、大规模减税:让个人有钱消费,让企业减轻压力,增加企业活力,创造就业岗位;

3、采用投资入股的形式救助金融机构,在低价时以现金入股,增加流动性,高价时退出,纳税人的权益得到了充分保值增值;

4、转嫁危机:增发美元货币,对外打贸易战和货币战,中国成为冤大头;

救市措施令美元上升 篇3

欧元区领导人在上周日紧急召开峰会,并达成了实质性的金融援救措施。

本周一欧洲各主要国家出台一系列金融救援计划。英国政府向其国内3家主要银行注资370亿英镑,以重振资本。德国则出台总金额高达4700亿欧元的金融援救计划。法国出台了一支规模达400亿欧元的基金以购入银行的股份。

澳洲总理也表示政府将为澳洲总规模达6000亿~7000亿澳元的银行存款提供3年担保,同时也对大规模银行融资进行担保。

美国政府救市提振美元

这一系列的金融援救计划令市场信心大为提振,随着风险偏好情绪回归市场,全球股市随即大幅反弹,也令高息货币止跌反弹,暂时获得了喘息之机。而美元受此打压,从83.20的高位持续回落。

不过,本周二美国政府再次出台了3项救市举措,缓解了市场对美国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的担忧,对美元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令美元指数自80.50一线企稳反弹。

虽然各国的金融救助措施暂告段落,但是投资者依然没有看到预期较好的市场反映。

本周三欧洲股市在结束了两日的涨势后再次重挫6.5%。与此同时,美国股市也再遭重创,其中道指和标普500指数均创出了自1987年股灾以来单日最大跌幅。

在股市大幅下挫的带动下,市场的避险情绪再度升温,套息交易平仓也随之加剧,令高息货币重拾跌势。糟糕的市场表现暗示政府注资的行为可能仅仅在短期内提振投资者的信心。而由于此次的金融风暴已经令全球多个经济体遭到冲击,各国政府所作出的解冻信贷市场的努力可能依然无法阻止严重的经济衰退。这一负面影响将在中长期令高息货币大幅承压,而美元和日元作为避险货币则将继续受到市场青睐。

美联储或降息

目前,投资者已经开始重新关注经济基本面。本周三公布的美国9月份零售销售出现3年来最大单月降幅,原因是就业市场疲弱、信贷收紧导致消费者忧心忡忡,从而使得零售业这一美国经济重要引擎运转放慢。零售销售所出现的3年最大单月降幅凸显了当前美国经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暗示美联储将进一步降息。

与此同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发表的言论以及褐皮书均反映出美国经济整体前景变得愈发黯淡,这不利于美元。

不过,由于现在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全球各地,并令欧元区也深陷其中,欧元区也一度频频爆出银行业危机,这使得此前一些认为欧元区经济将更为坚挺的美国投资者纷纷把自己以欧元计价资产转回相对熟悉的本国资产。可见,尽管美国方面的经济数据表现糟糕,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延续,美元的前景将相对较为光明。

美元仍有上行动能

技术面上,由于美元指数周三依托自9月中旬所构筑的上升趋势线稳步走升并且成功上破了前期震荡整理的区间顶部82的支撑,因而打开了短线的上行空间。加之均线系统和动量指标均利多美元,使得美元短线可能就此挑战上周五的年内高点83.20一线,下方80.50一线将构成一定的支撑。

论欧元区救市措施的条约法基础 篇4

2008年的经济衰退使得政府收入锐减, 面临大规模信用危机, 希腊于2010年4月23日正式请求欧洲财政援助。2010年5月10日, 为应对希腊危机, 欧洲理事会 (the European Council) 发布407/10号条例, 建立欧洲金融稳定机制。目的在于在欧盟范围内维持金融稳定, 提高债务国清偿能力。[2]第2条授权欧洲委员会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代表欧盟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第3条要求是否给予救助, 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政策条件, 这些救助附加条件是为了在受惠国重建稳定的经济财政秩序, 并且恢复其在金融市场的偿还能力。这些条件由委员会和欧洲中央银行协商确定。受惠国必须实施实施调节机制来满足这些条件。第8条给予委员会和欧洲中央银行在给与资助方面完全的自由裁量权。成员国必须在其国家央行开设特别账户, 用于储蓄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益, 然后转账到欧洲中央银行的账户。委员会和欧洲审计院负责管理贷款。

为了配合EFSM, 欧元区国家建立欧洲金融稳定基金:设立一家卢森堡公司, 专门为欧元区发放贷款。[3]这家公司资金规模为4400亿欧元 (已扩大到1万亿欧元) , 一旦一个成员国向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经济改革计划的备忘录 (类似于EFSM下的救助申请材料) , 它将发放贷款。EFSM给予欧盟委员会筹集资金的权力由欧盟预算支持, 而EFSF把这项权力留在签约国的手中。EFSF可以发行债券、票据、债务证券以及其它由成员国承担的“不可撤回的无条件的”担保。如果因为政治上考虑或者无力承担应有份额而退出该协议的保证国, 免除保证责任。欧元区财政部长又于2011年7月11日签订条约建立永久的欧洲稳定机制 (ESM) , [4]它维持了将借贷决定权留在各个缔约国手中而不是某个欧盟机构的规定。下文从法律方面探讨欧盟条约法下三套机制的法律基础及潜在冲突。

一、EFSM和《欧盟运行条约》122 (2) 条

(一) 希腊于危机前的不当财政行为

欧盟理事会407/10号条例指出EFSM的法律基础是欧盟运行条约122 (2) 条。该条例明确地将“因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恶化”导致的困境纳入调整范围。[5]理事会的依据是值得质疑的:它对于122 (2) 条的扩张解释隐含着, 希腊、爱尔兰等国的债务危机完全或者主要由2008年经济衰退引起的。然而条例提到的情况恶化必须是“不可预期的突发情况”。确实, 该条例在前言的第三和第四条款明确提到了这次危机。在第五条, 它直接将这次危机和条款联系起来, “为了应对超出成员国控制的异常例外情况, 立刻建立一个联盟稳定机制是必要的……”因此, 可以得出结论, 欧盟理事会认为欧元区债务危机是2008经济低迷的直接副产品。

然而, 希腊的情形不符合上述结论。在过去的30年, 希腊经济的突出特点就是公共财政不慎行为和长期的高赤字率。除了过度举债, 希腊存在的问题还有过高的应有权益支出, 糟糕的税收管理以及臃肿的公务员系统。这些问题迫使希腊去发行高息短期债券。[6]结果, 在2008经济危机之前, 希腊的偿债能力已经大幅下滑。也就是说, 希腊经济内生性缺陷是根本原因, 而08危机只是使其凸显而已。

(二) 122 (2) 条的解释

有观点认为, 从122 (2) 条字面措辞来看, 允许理事会自由裁量希腊的内部政策对当前问题的影响力, 即2008经济危机毕竟推动了希腊危机的产生, 因此EFSM以该条为依据没有法律上的问题。然而, 这种解释是不恰当的。

首先, 长期以来的解释认为, 122 (2) 条不适用于寻求财政资助的债务国。[7]欧盟一贯的立场是该条只适用于极端例外情况, 即无法克服的发生在成员国身上的困难。理事会适用122 (2) 条来解决成员国的债务问题彻底地否认了这一观点。并且, 122 (2) 条确实隐含着“不能预见极端例外”这一实质要素。407/10号条例前言的第四款阐明“这次金融危机的加深已经导致了几个成员国借贷状况的严重恶化, 问题超出了经济学能够解释的范围。”[8]该条进而主张这种恶化是对于“整个欧盟财政稳定的潜在的严重威胁”。因此, 除非理事会认为122 (2) 条包含一项实质要求, 否则规定“超出经济学能够解释的范围”是毫无意义的。

其次, 理事会也承认, 依托122 (2) 条设立EFSM是不恰当的。2010年12月的决议表明, 理事会确实认为122 (2) 条的支撑度不够, 并且希望为新的ESM找到更好的法律基础。在该决议涉及经济政策的第一段, 理事会强调“为了建立欧元区成员国保证欧盟财政运行稳定的永久机制, 欧盟运行条约 (TFEU) 应该被修改”。并且谈及122条:“由于 (ESM) 的设计目的是确保欧元区整体的财政稳定, 欧盟理事会同意运行条约122 (2) 条是不符合这项目的。因此政府首脑也同意122 (2) 条不应被用作此项目的。”[9]

最后, 欧洲议会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会的报告表明, 此处的“例外情况”应该与“自然灾害”含义相同。因此, 政治引发的危机, 无论多么严重, 都不能被曲解为类似飓风的自然灾害, 都不能用来规避和条约法的明显冲突。

二、EFSF与欧盟条约法

(一) 《欧盟运行条约》124条

关于EFSF的合法性, 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与欧盟运行条约 (TFEU) 124条相协调。关键点在于该公司能够维持AAA的信用评级。在欧盟出台救市措施的前夕, 标准普尔把希腊债券降低到垃圾债地位, 此后没有金融机构敢借款给希腊。因此, EFSF协议把维护AAA评级置于最优先地位。

首先, 依据签约国对欧洲中央银行 (ECB) 的实缴资本来分配出资份额, 每个成员国应该缴纳在欧洲中央银行份额的120%。另外, 还有一笔额外的现金储备, 资金来源是陷入困境的国家寻求基金帮助时缴纳的费用。EFSF的信用状况确保希腊等陷入危机的国家能够从该公司以低利率借到款, 这一利率比单个国家从公开市场上拿到的利率要低很多。这样, 希腊能过就能把它们的风险转嫁到更稳定的国家, 特别是法国和德国。尽管这一机制能够促使危机国接受资助, 而不是去违约, 但是这种安排却违反了124条禁止“特许存取”的规定。

处理这种不一致的方法之一就是宽泛地解释本条中的“审慎考虑”, 考虑到主权债务违约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和经济危机对于欧盟政治一体化进程的破坏, 减少借款压力确实是“审慎的考虑”。也就是说, 直接适用124条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该问题可以被文本的扩张解释所解决。

(二) 与《欧盟运行条约》125条的关系

《欧盟运行条约》125条被称为“不拯救条款”, 禁止欧盟及其成员国为中央政府、区域当局等任何公法机关或者公共事业单位承担责任, 但为了执行某个具体项目的互助担保除外。EFSF看似与该条冲突, 实则不然, 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 EFSF不能直接给予危机国补助, 而是提供附加了利息的贷款。德国财政部长Schäubl声称“这些贷款不是利益输送, 也不是馈赠……制约性是该国必须采取不同于危机之前的措施。”EFSF只是为危机国创造了一项隔离的义务——低息贷款——帮助他们偿还政府债券持有人。因此EFSF成员国并不是直接承担债务, 这项机制也不与125条冲突。其次, 如果希腊可能在还清EFSF贷款之前违约, 担保国将只为EFSF对第三方债权人 (EFSF债券持有人) 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

但是这种安排是实质上符合125条, 还是一种巧妙的规避呢?EFSF的实际运行机制就是, 既然债权人不敢购买危机国的垃圾债券, 则买风险较低的EFSF债券。购买EFSF债券等于间接地购买危机国的债券, 因为EFSF的唯一目的是为危机国提供贷款, 而且所有的贷款直接偿还给EFSF的债权人, 即这家位于卢森堡的公司扮演着传输媒介的角色。正是因为多了这么一道中间程序, 该机制被认为不违反125条。

(三) EFSF扩张到一级市场

2011年6月24日, 允许例外情况下干涉一级市场并据此修改EFSF框架协议。[10]因此, EFSF可以使用自有资本购买危机国的垃圾债券, 而EFSF的担保国又需要对此类债券承担责任。因为EFSF协议不仅仅规定, 担保责任不仅仅限于该公司为了增资发行的自有债券, 还有“任何其他EFSF参与的财政安排”。所以, 如果EFSF使用其自有资本直接购买危机国的债券, 当危机国不能偿还债权人时, EFSF的成员国需要互相补偿损失, 然而这种安排是违反125条的。

三、ESM和《欧盟运行条约》136条

新的欧洲稳定机制 (ESM) , 依据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48 (6) 条下的一项修正案。2011年1月11日, 理事会决定为该条增加一段:如果是维护欧元区稳定必不可少的, 流通货币为欧元的成员国可以建立一套稳定机制, 并且在该机制下发放任何财政资助都必须满足严格的条件。

尽管修改前后的1467/97号条例都将制裁的范围限定在“参与的欧元区国家”, 但是, 作为《稳定与增长公约》 (SGP) 改革的一部分, 非欧元区国家也可能面临制裁:“财政制裁, 首先只适用于欧元区国家。尽快地, 最迟在下一个经济秩序建立以前, 这些措施会适用于所有成员国。一系列的欧盟支出将视与SGP的符合程度而定。”[11]因此, 在改革后的SGP下, 非欧元区国家也将适用财政制裁。如果非欧元区成员国在新的SGP下面临制裁, 罚款将在其他成员国之间分配, 并最终缴纳给ESM, 作为欧元区国家的实缴资本, 那么, 本来不受136条调整的国家将迂回曲折地为欧元区提供资金, 违反了136条的规定。

四、结论

通过建立EFSM、EFSF和ESM, 欧盟拯救欧元的努力显现了危机之下难以置信的政治合作。尽管有些措施法律上的根据不足, 欧盟也通过各种解释方法来避免与欧盟条约法明显的冲突。122 (2) 条不应成为EFSM的法律基础, 因为其对于“起因”的特殊要求。欧盟首脑也承认使用该条的问题, 最终决定在设立ESM时, 正式修改《欧盟运行条约》。尽管EFSF避免了与124条冲突, 但新的允许涉足一级市场的修正案使得该运行机制可能违反125条。也就是说, EFSF成员国可能要为危机国的违约承担责任, 也就违反了“不拯救条款”。关于ESM, 由于经济制裁作为最终欧盟经济治理改革的一部分施加到非欧元区国家身上, 违反了136条。

参考文献

[1]Dean Baker, The Housing Bubble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Real-World Econ.Rev., May20, 2008

[2]Council Regulation407/2010, 2010O.J. (L118) 1 (EU)

[3]Willem Buiter&Ebrahim Rahbari, Greece and the Fiscal Crisis in the Eurozone, 51Pol'y Insight1, 2 (Oct.2010)

[4]Council Conclusions (EC) EUCO30/1/10Rev1of16-17Dec.2010

[5]Lefteris Papadimas&Dave Graham, S&P Cuts Greek Debt to Junk, Downgrades Portugal, Reuters (Apr.27, 2010)

[6]Patrick Legland&Michala Marcussen, The Euro Zone Debt Crisis Not Over Yet, CNBC Guest Blog (Mar.16, 2011

[7]Council Conclusions (EC) EUCO30/1/10Rev1of16-17Dec.2010

[8]Council Conclusions (EC) EUCO10/11of24-25Mar.2011

[9]Council Regulation1466/97, 1997O.J. (L209) 3 (EC)

[10]Council Regulation1467/97, 1997O.J. (L209) 8 (EC)

全国区域救市政策与市场利好 篇5

成为第一个“松绑”限购城市。南宁宣布:4月25日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的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崇左市户籍居民家庭可参照南宁市户籍居民家庭政策在南宁市购房。我国23个省份‘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报告”显示,广西土地偿债规模只有700多亿元,但土地偿债比例高达38.09%。该报告分析称,广西的地方债增长主力在市本级政府,而债务支出中土地收储支出较大,而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储的投入大,对土地收入也会格外依赖。而早在2010年,广西南宁的一个地王楼面价格就突破了1万元/平方米。

无锡

无锡户籍新政正式出台。规定自2014年5月1日起在该市购买成套商品住宅(含二手房)、户籍建筑面积达60平方米以上,且在该市有稳定工作的人员,准予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来户籍落户,相关细则规定:目前,户籍政策的调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说明无锡也在为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做出积极努力。限购放开与否还是以文件为主,但是限购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打击房地产的投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满足刚需和自住型需求使供求得到平衡。从无锡当前发展来看,限购政策的实施已经达到了这方面的目的,市场已经趋于稳定。即使限购松绑房价也不会暴涨,因为归根结底房价水平取决于供需关系,无锡房源供需充足不会出现暴涨现象。”

宁波

日前悄然调整楼市限购政策,购房者房产审核由户籍所在地和拟购房所在地两地查核变为一地查核,此举意味着宁波开始放宽购房资格。这项规定仅限口头传达,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不予表达。细则:即使购房者在宁波市某区拥有多套房,但只要在其他区没有房或者只有一套房,那么他还可以继续购房。而在过去,只要在宁波大市范围内拥有两套住房的都被禁止再买房。

杭州萧山区通过下调土地竞买金,以减轻开发商资金成本压力

郑州市房管局表示,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未来将可能根据市场形势,对购房政策适时进行调查整。

温州、长沙、杭州等多城市在酝酿松绑限购,最后都被辟谣。天津海滨传出将实施差别化限购,只要滨海范围内无房即可在新区购房,但也没有正式文件出台。

佛山高明将开放限购,允许买家凭借身份证即可在佛山五区内限购一套住宅,无社保、纳税证明等限制。高明首个试点,松绑当天高明区多个发展商却收到区房协发送的一条要求暂缓执行新政的短信。

楼市最近动态

1.住建部多位人士确认,除北上广深之外,其它城市的限购政策可以自行调节,尤

其是库存过大的地方,但不会明确发文。近期北上广深市场也有剧烈调整,他们正在观察研究,但发文确认限购放开的可能性不大。细则如下: 限购放松将会在二三线城市漫延,北上广深要视其保障房覆盖程度决定从南宁市的情况看,当地房地产库存基本合理,去化时间约12个月,其限购适度放松说明中央对政策放松的容忍度很高,地方出台政策的自主权非常大,未来将有更多城市快速跟进。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因人口净流入,需求基数高,限购短期内不会轻易调整,未来放松与否大概率会同当地住房保障政策的执行力度及效果紧密相关。限购放松短期对成交量刺激明显,中长期影响仍需持续关注南宁限购放松后成交量连续两周环比大幅上涨71%和121%,首周因为五一节日因素导致的低基数,而第二周(即上周)的大幅上涨则不能归咎于基数因素,上周日均成交套数349套,创限购以来新高。5月份日均成交套数同比增长24%,仅次于天津和成都,位列一、二线城市第三位,同时整体开盘销售率也由4月份的四成升至五成。限购放松虽比不上限贷放松更直接,但短期刺激效果明显,中长期影响仍需持续关注。

2.广东省住建厅印发了《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将推进住房公积金支付首付款和房租”,这一举措将在2020年之前得到落实。2014年2月份,广东省住建厅印发了《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而该征求意见稿提出,在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领域,未来广东或将通过房产税促进闲置住房出租,降低二手房交易成本,允许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和房租,推进共有产权住房制度等。4月22日,广东省住建厅正式印发了实施意见,明确了以上内容。《意见》还提出,“到2020年,我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全面完成《意见》提出的改革任务。”这就意味着在2020年之前,公积金用以支付购房首付款及房租的相关政策将得到落实。事实上,公积金用以支付首付款的呼声由来已久。2009年,北京就率先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购买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的北京公积金缴存人可提取公积金支付房款首付。不过,该政策也被指受众范

围过于狭小,包括广州在内的不少市民都寄望于能扩大公积金的用途范围,解决大部分刚需购房首付的燃眉之急。

3.竞买人需具备本市住房限购区域内住房购买资格”——这条以往只出现在个人委托

拍卖公告上的条款,如今悄然出现在了法院委托的拍卖公告上。细则如下:“竞买人需具备本市住房限购区域内住房购买资格”——这条以往只出现在个人委托拍卖公告上的条款,如今悄然出现在了法院委托的拍卖公告上。由于法院委托拍卖的房产不限购,拍卖房市场一直是投资客仅剩下的一块小天地。然而今年起,一份来自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司法厅联合印发的通知却把这块“地”收了。通知提出,广东省限购区域内,由法院委托拍卖的房产自2014年1月1日起需执行“限购”。如今,佛山拍卖市场一大半投资客散场,起拍价也因流拍增多而有所下调。

4.佛山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对外公告消息,6月1日起,个人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从此

前的30万元提高至36万元。如此计算,一个家庭的贷款额度可达72万,直追广州家庭公积金贷款80万的标准。细则如下:住房消费中公积金贡献度水平与房价、收入、公积金缴存比例和公积金贷款最高限额等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部分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公积金缴存额度和贷款额度相对房价水平较低,降低了住房公积金对住房消费的促进作用。因此,该报告建议,应该建立住房公积金政策与房价、收入的联动机制,适时调整公积金的缴存比例、贷款最高限额等,以保证公积金在住房消费方面提高贡献度。

5.央行发声力保首套房贷,要求各商业银行要合理确定首套房贷利率水平,提高贷款

发放和审批效率,优先满足首套房贷需求。自上周起,国内多个城市房贷利率已见松动,广州部分银行首套房贷利率由上浮5%-10%调整为基准利率。细则如下:,5月12日,央行副行长刘士余主持召开了住房金融服务专题座谈会,研究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刘士余在会议上提出,要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优先满足居民家庭首次购买自住普通商品房的贷款需求,同时提高服务效率,及时审批和发放符合条件的个人住房贷款。各商业银行在会议上提出,目前银行遇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房贷利率提高,导致发放贷款放慢。原文指出,“受市场需求和资金成本上升的影响,银行按揭贷款的定价有所提高。,“房贷荒”导致购房者贷款、开发商融资这两条房市融资链条均有断裂风险,对房价上涨无疑是釜底抽薪。政府为了避免银行“一刀切”式的抽贷、停贷、压贷造成房产企业资金链断裂和刚需用户按揭难的问题,会提出指导性政策,但是这样的政策,仅能保证银行放款时间加快,对房贷利率变化影响不大。

6.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出台,引起金融界的热议,同时亦引起房地产界的关注。在发布当周,房地产板块成为基金加仓最多的行业之一。业内人士表示,在该政策的刺激

下,房价易升难降。此外,房地产商希望通过此政策能获得新融资渠道。国九条细则如下:

一、健全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二、优化投资回报机制

三、保障中小投资者知情权

四、健全中小投资者投票机制

五、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六、健全中小投资者赔偿机制

七、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

八、强化中小投资者教育

停发新股能否救市 篇6

8月的最后一天,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向市场征求意见;同时诏告天下,在《通知》正式出台前,暂停新股发行。

此时,两市的平均股价仅为6.2元,创下历史新低。

《通知》(征求意见稿)出台的当天,两市大举反弹,上证指数最高涨幅达到41点,最终涨幅也达到了23点,成交量较前日放大一倍。

外科手术疗法

业内人士认为,《通知》(征求意见稿)引进机构询价制度,压缩新股发行水分,将结束我国新股高溢价发行的历史,标志着我国的新股发行正式和国际接轨。 “这一政策的积极意义就在于牛市的时候新股可以高价发行,熊市的时候只能低价发行,减少融资对市场的影响。”天信投资分析师胡嘉表示。

海通证券分析师吴一萍认为,管理层在这个时机出台《通知》(征求意见稿)反映管理层还是很看重1300点的。南方证券分析师宋建化表示,虽说从股价结构来看,1300点早就跌破了,但数字意义上的1300点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关口。管理层确有要休养生息的意思。因为目前的市场已经到了异常严峻的地步,太需要缓上一口气了。

港澳咨讯田文斌肯定道,在9月5日《通知》正式发布前,除上市公司再融资外,暂不安排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规定是比较实际的利好政策。而这,几乎也是今年继《国九条》之后出台的惟一利好。

细心的投资者一定注意到事实上从8月初开始,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就以歇夏的名义停止审核新股发行了。

因为我国现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价格形成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的规定是由发行人与承销商协商确定后,报证券监管机构核准。而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公司法修正案、证券法修正案均已删除了新股发行价格须经监管机构核准的规定。为此,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必须建立市场化的股票发行定价机制。

为此有人认为现在出台《通知》(征求意见稿)更多的是就坡下驴。

不过业内人士也注意到此次停止发行新股仅仅限于首发,而增发、配股等再融资源行为则不在停止之列,这说明前期困扰市场的宝钢50亿股的增发计划仍可继续进行。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通知》是一个利益各方妥协的产物,否则,证监会可能连这个方案也拿不出来。经过几年的大熊市以后,证监会对证券市场的话语权或者说统治力事实上是减弱了。”某消息人士如是评论。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是此次暂停发行新股的时间究竟会有多长。多数业内人土均表示,一个月左右可能是最合理的暂停时间,很可能是国庆节以后恢复新股发行。也有部分分析师认为,《通知》(征求意见稿)仅仅截止到9月5日,一旦《通知》正式发布,也就意味着新股将按新政策继续发行。

大家的共识是,新的发行定价制度也好,还是暂停新股发行的政策也罢,更多地都只能起到外科手术的作用,不会给市场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拯救直接融资重于救市

高价发行新股已使直接融资面临从未有过的困境。

8月25日,美欣达一上市便直接跌破发行价,10.92元的收盘价较12元的发行价大跌9%。而就在一天以前,宜华木业以6.68元的发行价开盘后一路下跌,终盘报收6.33元,较发行价下跌5.2%。再往前,苏泊尔也遭遇了跌破发行价的噩运。

股票跌破发行价,这些过去难以看到的景象在今年股市上频频出现。4月以来,沪市上市的近40只新股中,已有15只跌破发行价,超过1/3。而深市的中小企业板也有5只股票跌破发行价。

有分析人士认为:对于此次证监会发布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如果把它直观理解为证监会有意救市,那显然没有摸对管理层的意图,与其说证监会在救市,不如说它是在拯救命悬一线的直接融资。

众所周知,“扩大直接融资,大盘股顺利融资”是中国证监会今年的既定任务。而随着股市的一路阴跌不止,市场的融资功能岌岌可危,新股跌破发行价,老股跌破净资产乃至面值;而一些公司面对股市的这种危局,纷纷表示要推迟甚至放弃IPO或者再融资。这也是对管理层容忍度的极限考验。

从中线来看,新的发行方式对目前大盘的影响,很难说是正面的。“新股定价方式的改变事实上就是纠错,是对以前高价发行的纠错。”宋建华一语中的。

这等于证监会正式承认,以前的发行方式错了,原来的股价存在泡沫,现在要改。而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现有股价体系逐渐瓦解,整个股市的价格中枢必然下移,股指回落是可以预见的。

另一方面,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中,发行定价的市场化,只会使发行人的融资功能进一步最大化。一、二级市场差价走向接轨成为必然。在询价制下,当股市行情趋于上涨时,发行人的融资功能将逐步加大。

据统计,目前证监会发审委已通过而未发行的上市公司有60余家,还有10余家的再融资方案等待实施,其中包括招商银行发行65亿元可转债。

而在最近7年里,沪深证券市场的融资步伐基本上保持着下半年快于上半年的节奏。惟一的例外是2001年,那年沪深股市由牛转熊,大跌700点。

此外,对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来说,股票市值不再是获得新股配售的关键,而是“现金为王”了,因此将来在中石油、交行等大盘股发行过程中,资金压力对大盘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比过去大得多。

最后,通过对该《征求意见稿》的解读,不难发现,在此次发行方式的改革中,最大、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基金。它们不仅获得了在发行定价中极大的话语权,而且拥有了实际上的优先配售权。现在,基金们在新股发行定价当中,获得了这么多的实惠,必定是要投桃报李,为扩大直接融资而“献身”。

救市 篇7

中文的“救市”源自英文“Bailout”。该词的意思是:从飞行器上跳伞, 引申意义是摆脱目前不利的处境。现在这个词用在对付金融危机上, 从英文词本来的意思来看, 似乎不如中文的译词更准确, 更积极。面对危机, 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集中精力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政府投资”、“扩大内需”、“保8”、“不减薪不裁员”、“解决农民工、大学生就业”等, 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经过半年的努力, 我们形成了包括四项内容的一揽子计划, 就是大规模增加政府投入、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大力度的科技支撑和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而且, 我们做了长期应对困难的准备, 预留了政策空间。

在国际上, 中国表现了积极负责的态度。但是摆在第一位的是维护我们国家的利益, 始终坚持外汇安全、流动、保值的原则, 防范风险。参与救市, 但不当“救市主”和公共钱袋。

民航再救市 篇8

继几部委联合制定的“推进航空货运发展的十大措施”后, 民航局对航空货运业的救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9月21日, 民航局运输司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航空货运发展的政策措施》 (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措施》”) , 拟通过适当提高货运公布运价, 给予航线补贴, 并鼓励货运航空公司兼并重组等多项措施支持国内航空货运业的发展。

其实, 早在今年6月初, 民航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沙洪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就曾透露, “眼下民航局正在联合有关部委制定进一步促进航空货运发展的措施, 而出发点正是挽救正处水深火热之中的航空货运业”。

“去年年底民航局推出的客运救市方案对客运业务的恢复的确起到了作用, 但是航空货运方面却仍然深受金融危机困扰, 恢复程度明显落后于客运业务, 而鉴于目前航空货运市场被外行控制的局面, 民航局这次也是下定了决心, 希望通过更大的扶持力度来尽快恢复国内航空货运业。”AMT咨询经理、航空物流领域资深分析师赵杨告诉本刊记者。

尴尬局面

据本刊记者了解, 截至2008年, 包括国货航、中货航、中国货运邮政航空、翡翠国际货运航空公司、扬子江快运航空公司、上海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在内, 国内现有的全货运航空公司已达九家, 货机数量70架, 而全行业的客货混合及全货运飞机载运的货物运输量则为407.6万吨, 货物周转量119.6亿吨公里, 在国际民航组织各缔约国定期航班货物周转量排名中, 位居第二。

尽管从数据和排名上看, 国内的航空货运业的运营情况似乎并不逊色于客运业, 但现实的情况是, 国内的全货运航空公司不仅经营困难, 而且其国际航线的承运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 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上述全货运航空公司更是步履维艰。

据了解,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 国内航空货运周转量出现了明显的下跌。在此期间, 国货航、中货航、上海国际货运航空的最高跌幅甚至达到了22%到43%不等。而从上述公司2009年前5个月的经营数据来看, 国货航亏损达20亿, 中货航亏损25亿, 而上货航的亏损也达到了9亿。

“国内货运航空公司分为三大阵营:国有、合资、民营。由于能够得到国家扶持, 尽管亏损仍在继续, 国有货运公司仍然可以安然过冬。最为困难的就要属民营货运公司了, 不仅货机数量少, 而且很难从政策上得到相应的支持。”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受金融危机影响, 经营困难已经成为国内航空货运公司实际运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然而, 从国家层面来看, 目前国内航空货运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当属外航对国际货运航线的控制。

就在今年三月召开的中国货运航空业高峰会议上, 沙洪江就曾指出, “境内外航空公司承运的国际货邮运量差距正在加大, 境内航空公司的承运量明显低于境外航空公司, 如去年仅浦东机场国际货邮运输市场就有约87%被外航占有。另外, 境内航空公司货邮运输市场动力不足, 境内航空公司航班和有效业载投入明显低于境外航空公司。”

“国际航线运输的货物主要以快件为主, 它的利润远远高于普货, 而且外航又占据了近90%的份额, 这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情。”中国民航大学物流管理系主任曹允春教授告诉本刊记者。

据了解, 目前, 除翡翠国际货运航空公司、上海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长城航空公司主要经营国际定期与非定期航空货物运输服务外, 国内其它全货运航空公司基本上以经营国内业务或国内国际业务兼并为主。然而, 由于货机数量有限, 又深受国货航、南航、东航等航空公司的激烈竞争, 这些航空公司的国际货运量仍然在低位徘徊。

聚焦国航

此次出台的《措施》中, 民航局明确提出要“鼓励货运航空公司购并、重组和业务合作, 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巧合的是, 《措施》甫一出台, 有关国航与香港国泰航空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国泰航”) 成立合资公司一事就已甚嚣尘上。

“这个事情05年的时候就有约定, 双方的谈判已经完成,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 合资公司将在今年年底成立。”国航一知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

事实上, 早在2006年6月8日, 国航就与国泰航、中航兴业、中信泰富及太古签订了代号为“星辰计划”的股权合作协议, 而其中的业务合作协议就包括了国航与国泰航“设立合资货运公司, 由国航控股” (其中, 国航持股51%, 国泰航持股49%) 一项。

然而, 好事多磨, 成立合资公司一事由于受诸多原因影响而被迫搁置。“双方最初是想在07年就组建合资公司, 为此还打算调配多架飞机到上海, 但过去几年, 全球航空货运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这让双方迟迟不能作出最终决定。”一位分析人士称。

不过, 进入2009年, 国航终于迎来了增持国泰航的机会, 斥资63亿港元从中信泰富手中收购国泰航12.5%的股份, 至此, 国航已持有国泰航29.99%的股份, 而这无疑加快了双方成立合资公司的脚步。

“目前双方正在就合资公司的具体运作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但可以肯定的是合资公司将以上海作为运营基地。”国航董秘黄斌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而国航董事长孔栋也在早前表示, 在组建合资公司一事上, 双方已决定采取联合采购的方式来消减成本。

尽管此事已尘埃落定, 但合资公司的日后运营势必面临巨大压力。“上海的航空货运市场已趋于饱和, 尤其是外资对国际航线的控制非常牢固, 因此国航要想控制一定的份额, 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上述分析人士认为。

首选提价

对于提高运价来说, 《措施》提出, 民航局将会同国家价格管理部门, 在调查研究基础上, 根据航空公司成本费用等方面情况的变化, 适当提高货运公里运价, 使价格更好地反映航空公司的成本和市场变化, 更好地适应航空公司生产经营需要。

“总的来说, 提高价格是一件好事, 但并非每家航空公司都适用。有的公司业务量小, 那么一味提价的话肯定会影响运量。”上述人士说。

与此同时, 针对实行有效的市场准入政策、进一步开拓航空货运市场, 《措施》也做了具体的规定。具体而言:要继续鼓励全货运航空公司设立分公司、建立货运集散地;继续放宽航空公司购租货机管理, 鼓励航空公司引进各种型号的全货运飞机, 以快速扩大机队规模;鼓励设立航空货运代理企业, 支持规模较大的航空货运代理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航空物流, 支持航空公司与铁路、公路、水运、物流商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

而对于尽快改变外航垄断国际航线一项, 《措施》明确提出要鼓励航空公司开辟国际货运航线, 完善国际货运航线网络。具体措施包括, 对新开国际货运航线给予3年的保护期, 保护期期间, 不予其他航空公司航线许可。对航空公司开辟西部货运航线, 新开国际货运航线, 特别是远程国际航线实行补贴, 以稳定西部国际货运经营。进一步完善支线补贴政策, 鼓励航空公司培养和发展货运支线等。

郭树清:社保入市非“救市” 篇9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1月15日表示, 社保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 主要有利于股市, 甚至是为了“救市”, 这是一种误解, 完全不符合事实。实际上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离开股票和债券市场, 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增值很难实现, 这是世界范围内的共同经验。”他说。

郭树清是在当日举行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成立大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他强调, 协会要帮助企业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回报股东的观念。为此, 证监会将强化上市公司常规监管、行为监管、过程监督和事后问责, 重点是以提高透明度为抓手, 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完善投资者回报机制, 加强合规与风险管理, 坚决遏制大股东资金占用、违规担保问题复发。他还表示, 监管部门和市场中介将逐步推行上市公司分类管理制度, 对运作规范、公开透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公司, 在融资安排、并购重组审核、股权激励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郭树清坦言, 我国上市公司的结构尚不合理, 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还很不理想, 农业食品与资本市场的关联还不那么紧密, 社会保障与资本市场没有形成紧密的相互促进作用。

救市措施 篇10

救市和房产税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作为相同点,两者都是增加财政税收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不同点表现在两者的侧重面不同,前者发生在流通环节,是刺激和鼓励消费,是在增量房产上做文章,即通过增加住房消费扩大税收来源,其途径是利用税收、金融等手段,主张通过降息、降准、减税等举措,降低购房人的成本,繁荣房地产市场,增加房屋销售总量,从而增加政府的GDP和税收收入,做大土地财政,为经济做贡献。而后者发生在消费环节, 是在存量房产上做文章,其对购房行为是起抑制作用的,尤其在市场高位运行泡沫严重的情况下,要通过房产税抑制房地产过度发展,促使其进入常态化。作为购房人,如果房产税的税收政策严厉,税负重,征税预期临近, 纳税压力大,必然要影响其购房的积极性,甚至会引起囤房者恐慌性抛房,造成市场崩盘。 可以说两者的相克之处要大于相生之处。

今年以来,楼市持续下行给经济下行带来巨大压力,目前,我国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高达13%,房地产所带动的相关较大产业有60多个,一旦房地产崩盘,整个经济必将遭受重创。为了阻止经济继续下行,政府出台一系列宽松政策刺激楼市,这就需要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可是去年以来,在后房产税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有些媒体大肆渲染,抛出一些不成熟的方案,故弄玄虚。以下版本是各大媒体反复宣传的:“对拥有两套住宅的家庭, 人均建筑面积80平方米以上的部分,视为奢侈型住宅消费,每年按市场评估价征收1%到3% 的房产税,且没有减除额;家庭第三套住房,每年征收4% 到5% 的房产税,且没有减除额;家庭第四套住房及以上住宅,每年征收10%的房产税,且没有减除额;取消原《房产税暂行条例》有关个人住宅可按租金收入12%交房产税的规定;所有商业房产,每年按租金收入的12% 交房产税;家庭仅有的一套住宅,免征房产税”。这是一枚重磅炸弹,重创了房地产市场,就刺激楼市而言,这个方案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只会让购房者忐忑不安。所以政府要在救市和房产税之间权衡利弊,要妥善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建立“防火墙”,即在政策安排、侧重点、窗口期、宣传口径等方面反复权衡,合理协调,分段实施,平滑过度,自然衔接,相互照应,力戒顾此失彼导致两者相克。

二、救市与房产税力促相生

要避免救市与房产税相克,力促两者相生,要把握两个环节:一是要避免档期冲突, 把长远目标压缩在短期内完成是有违常理的, 其结果必然是欲速不达。二是房产税的政策要适宜,税率、税基、纳税对象、起征点、征管办法等的确定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到科学、合理、接地气,以不引起民怨为前提。 要遵循以下原则,对房产税做顶层设计,切记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

1.房产税不能“兵临城下”

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此次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并从财政货币政策、投资、房地产等方面开出了诸多稳增长“药方”。为了刺激楼市,政府出台各种利好政策,鼓励住房消费者入市,救市已上升至一项政治任务。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妄谈房产税政策确实不合时宜。笔者认为,目前不宜出台引起市场波动的利器政策,尤其是房产税暂时只能引而不发,延迟出台,给稳定住房消费一个窗口期,同时也给房产税预留一个筹备期、调研期、宣传期、立法期,再给纳税人一个心理适应期、政策普及期、房产处置期等。房产税应着眼长远,宣传要有节奏有分寸,防止“崩盘派”干扰市场,引发“抛房潮”对冲救市政策。要注意近期与远期战略的衔接,由浅入深、分步推进,通过“柔性进入” 的方式达到渐入佳境的效果,避免产生恐慌性抛售等市场过激反应。

2.房产税不能闭门立法

现在房产税一是闭门立法,二是不搞试点,笔者不同意这种做法。因为房产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老百姓的纳税意识非常薄弱,再加上房产税本身还存在一些瑕疵, 坊间的认识不一甚至严重对立,如果闭门立法,将脱离实际,闭门造出来的“车”很难在实践中行得通,甚至由于政策错位很有可能出现避税、逃税、抗税等现象,尤其是如果形成人头税,将出现法不责众的现象。

故此,在制定房产税的过程中不能仅征求专家学者的建议,要多听取房地产交易部门、税收征管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广大市民乃至纳税对象的意见,深入市场第一线,获得更“接地气”的政策建议。待整个税制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再逐步扩大征税力度与征税范围。在刺激楼市的预期效果达到后,可进入房产税收政策出台之前的“预热期”,对房产税进行试点征收,分别选择一、二、三线城市中的典型城市进行模拟运转,获取相关数据,增加可操作性。在税收政策实际出台实施之前, 相关部门还应对税收政策进行宣传活动,接受市民面对面的政策咨询,答疑解惑,让购房者对即将实施的房产税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理解,从内心慢慢接受房产税。介于目前不是实施房产税的最佳时期,恰逢其时给房产税立法提供了一个开门立法的准备期。

3.房产税不能“变脸过快”

为了防止经济再次下行,政府不断出台新政刺激楼市,在这个时期入市的购房者,为中国经济做贡献,让中国经济发展不至于低迷,因此政府不能不讲情面,应当给予一个宽松期和从购房入市到为房纳税的替换期。一方面稳定投资预期,避免出现大规模“抛房”, 避免开发商手中的库存压力加大。另一方面, 给予宽松政策,延长房产税征收的期限,笔者认为3-5年为宜。一是去库存压力大,市场需要调整期、消化期;二是企业转型任务艰巨, 付出成本和代价巨大;三是购房者对产品的认知需要时间;四是房产税立法从技术层面需要3-5年时间,包括调研、论证、试点等; 五是消费者纳税意识的培养,从被动纳税到主动纳税需要一个过程;六是税收征管需要准备期,制定征管标准、软件开发等。因此, 前后政策要有“防火墙”,政府与之前的投资者要相互配合,给一个宽松的期限和宽松的政策,避免“擦枪走火”,在充分稀释市场泡沫、盘活存量房产的基础上再进入开征房产税的档期。

4.房产税不能抬高门槛

目前,一方面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另一方面旅游地产、老年地产、商业地产、教育地产等细分地产不断发展以及逆城市化现象开始显现的情况下,人们对于二居所甚至三居所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首先,在我国投资环境尚未改观,民众没有其他好的投资渠道的情况下,可以适度放开征收对象,对可以用于出租房的二套、三套房免征或低点征收,鼓励盘活存量房产,四套房适度加码,而四套房以上的投资乃至投机购房再予以加码,即便对于投机囤房保有大量空置房的业主,也要在房产税上给一个出路,通过减免房产税鼓励他们出租空置房。其次,要建立一个动态的征税机制,房产税要低点进入,开始要实行低门槛, 重在给房地产市场植入房产税制度,以后分步骤提高税率。政府不能一步登天,指望短期之内就能让房产税替代之前的土地财政,不能一口吃一个胖子,要让纳税人逐步适应,逐步提高对房产税的承载能力。再次,对在不同城市分别同时拥有住房的切忌叠加征税,要以不同城市为单位,分别征收。当前由于信息不对称,购房者对房产税的认识也颇有偏差, 每当涉及房产税,几乎所有普通民众都认为这一税种是一个普遍开征的“人头税”,个个恐慌不已,担心房产税是否会成为自己的一大负担。因而,房产税征收的消息每每抛出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因此,开征房产税必须避开难点,先易后难,步步深入。要在纳税人中宣传讲解房产税,逐步树立税收意识,要让市场适应房产税有一个平稳过渡阶段,以利于稳定民心,稳定社会,避免市场出现大的波动。

上一篇:公路货运场站下一篇:园林微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