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消费

2024-05-06

休闲体育消费(精选十篇)

休闲体育消费 篇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态势十分迅猛,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居民社会购买力与社会消费水平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规模与总量迅速扩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发展呈现出许多特征,值得探讨。

1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结构日趋完善

1.1 整体消费结构的变化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日益开展,我国居民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准日趋高级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整体结构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已经从最初的“初级型”转变为现阶段的“小康型”发展模式。部分收入较高的社会群体在体育消费上的经济投入体现出了“贵族化”趋势。在全民健身的号召与带动下,居民体育消费的需求迅速扩大,且传统的实物性消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们将视野投向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之上。综合性体育消费逐渐取代了单一的体育消费形式,消费个体在对于个性的拓展以及主观情感体验的提升上也更为注重。体育消费需求的日趋高级化从根本上带动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结构的完善与发展。

1.2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领域的拓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据统计,至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7%。通过这一指标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地区,居民的生活消费已经达到小康状态,在居民家庭消费中,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发展性消费与享受性消费所占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了基本生活消费在家庭消费中的比重。居民体育消费的额度也大幅提升,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又一重头戏。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一般以实物性消费为主,还有部分的体育赛事欣赏性消费以及廉价或免费的参与性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些基本的体育消费在消费数量与消费质量上都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我国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居民体育消费需求与消费的重心发生了改变。首先,居民由最初的基本体育消费模式逐渐转向高级化消费,如瑜伽、高尔夫、保龄球等等。其次,对于各类体育用品,如体育运动服装、体育运动器材、体育场地等方面的要求也大为提高。另外,在体育医疗保险的注意事项上也加大了消费比重,此方面的消费支出大为增加。

1.3 农村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变化

随着我国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生活已经逐渐由温饱型转向小康型。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在农村消费中的数量与质量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且消费形式日趋多样化。尤其是在我国东南沿海等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城镇居民以及海外华侨等影响,当地农村人口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意识均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额度也大为增加,并且形成了其特有的体育消费价值观。

当然,在强调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数量与质量上的飞跃性突破之时,我们不能不认识到,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没有充分的物质基础作保障,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活动是无法进行的。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一直以勤俭持家作为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这也是自古以来受小农意识思想影响和渗透所形成的消费观念。另外,目前来说,在我国还有很多偏远地在经济上依然处在严重落后阶段,居民基本物质生活依然处在温饱阶段,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在短时期内,这种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低下的现象是无法实现根本性转变的,进而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整体发展趋势。这不但是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发展的一个瓶颈,亦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大投入力度,以先富带动后富,全面提升我国居民整体的消费水平。

1.4 高档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势头强劲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形式逐渐由低层次的基本消费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高档体育消费品的发展愈加迅速。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在物质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主要以体育报刊杂志以及高端的体育运动服装为代表;在观赏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则以体育赛事欣赏为主要消费形式;在培训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主要以健身娱乐和提高竞技运动成绩为主;还有一些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式如体育彩票消费等,发展势头十分迅速。从我国当前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来看,此种发展形势将于国际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发展齐头并进,其实现持续的时间也将更为稳定。

2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发展

2.1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受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目前来说,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居民收入、体育消费需求等多方面差距的扩大,加之区域经济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异,使得我国居民在实际体育消费水平上仍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分化现象[1]。作为从属于体育消费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也必然呈现出消费需求受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的特质。

2.2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受家庭收入差异的影响

即使是同一区域的居民,在其家庭收入水平以及社会阶层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使得他们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以及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购买能力之上也不尽相同。对于较高收入的家庭来说,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选择上,“高档次、贵族型”体育产品已经成为其消费选择的经常性内容。尤其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其对高档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品的追逐更为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者亦产生了很大的带动与引导作用。然而对于我国大部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者来说,价格实惠且质量有所保证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品仍是其消费的主流。

2.3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多样化趋势下的分层现象

由于不同阶层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故此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必然会形成一个社会分层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短时期内表现的十分明显。对于经济收入较高的消费者来说,越是高端的休闲体育文化产品对其而言越具有吸引力。而对于较低收入阶层来说,恰恰与此相反,只有在保证基本物质生活基础的条件下,其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才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且消费额度不会太大,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来说,此种现象尤为明显。

2.4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者的消费理性大为提高

消费者的消费理性的提高是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多样化发展趋势的又一明显特征。较之于上个世纪晚期来说,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档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对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选择上也不再盲目跟从,而更具个性化特征。消费者在追求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质量保证的同时,对于产品的外形、色彩乃至于流行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对于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服务性、适用性等方面也更为注重,不再单纯的被动接受,而是更多的注重自身主观上的消费体验。

2.5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范围日趋扩大

随着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的提升,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范围的范围也在日趋扩大,尤其是在体育医疗保健、体育营养以及相关健身培训上的消费规模大幅增长,居民对其消费额度有着明显的增长趋势,服务性消费迅速形成且发展形势大好。对于传统体育消费品来说,这些消费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分流的作用,这也是造成休闲体育文化产品供不应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消费方式和消费制度趋向于市场化

3.1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市场化改革趋势

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市场化问题一直以来都为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一些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的问题依然属于社会制度下的福利性活动。长此以往,在政府或企事业的大包大揽之下,必然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无成本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而导致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项目的供不应求、部分产品数量的缺失以及产品质量上存在的种种缺陷,对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制度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新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政策,全力支持社会各界对于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的投入力度,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近年来,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市场化占有率逐年提高,人们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权利顺利实现。

3.2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发展趋势逐渐以市场化为主流

随着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限额供应制度的取消,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行为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性,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行为。这也是体育经济产业化发展的一个良好势头。体育社会化消费与市场化消费体制形成的重要因素,便是在劳动制度与收入制度带动之下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保障制度的全面改革。目前来说,我国政府之于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的宏观调控依然存在,但是对于日常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活动的直接干预力度已经减弱。

3.3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化的形成

从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建设上,我们可以看到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化最为明显的表现。自上个世纪中期开始,在我国一些城市的体育场所中便以营业性消费体制代替了社会福利制度,进而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消费门槛迅速的降了下来,为居民提供了十分宽泛的消费空间,保证了居民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权利。其后,众多盈利型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项目纷纷进入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并在市场化的带动与调控下,迅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太极拳、台球、保龄球等诸多大众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式日益涌现,很快的打开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项目也紧跟经济形势需要大力拓展消费市场。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如体育健身消费、体育福利彩票消费以及各种形式的户外运动消费,其市场化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4 消费群体趋向于知识化

4.1 文化素质与提高带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意识的增强

一般情况下,居民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与其自身的经济收入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其现期收入较高的情况下,其进行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水平也随之提高,反之亦然。与此同时,个人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总之,当个体的文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受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文化环境以及进行社会交往等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其在进行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消费水平,进而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

4.2 政策宣传与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

从政治政策的宣传上来看,文化素质较高的人通常对此有着极大的敏感性。因此,当一定的政策通过媒体进行宣传之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纵观现阶段我国整体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势,尤其是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结构体系的设置上,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积极而有效的政策宣传对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影响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一玉, 黄小波.新时期我国体育消费需求的发展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8, (10) :22-23.

[2]王松, 付志刚.中国居民消费率:数据误差与修正[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2 (05) .

广州大学生休闲娱乐消费调查方案 篇2

一、调查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娱乐消费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初具规模的休闲娱乐消费市场正日益成熟。

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集中了一大批大学,大学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而大学生恰恰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方面其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其消费却不容小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或为了减轻压力,或为了追求时尚,抑或是其他种种原因,越来越频繁的参加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在这方面的消费支出自然也有明显增大。这种现象在广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尤其凸显,因而我们很想研究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当下广州大学生休闲娱乐消费的各方面情况。

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前期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此问题有过研究,在董阳的《关于广州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_高校兴起新消费群体》和翁禹的《在校大学生消费方式调查与分析》中二人都认为当下大学生群体中理性消费仍是主流。张熙凤和夏永林在《当代大学生消费社会化的缺失及其对策研究》以及赵富才在《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中也不约而同的认为大学生群体在消费方面,尤其是休闲娱乐消费上存在攀比、炫耀、从众等不良消费心理与消费动机。张至邈在《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及李惠清在《浅谈大学生消费问题及正确引导》中也提到过大学生休闲娱乐消费,他们认为大学生在这一方面花费多,前者还通过调查得到了:70%大学生休闲消费在200-400元/每月之间,娱乐消费数额也占有不小比重。而党晶晶的《8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特征分析》和谭荣清的《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分析》中也共同发现当下大学生休闲娱乐消费项目多,消费十分旺盛。但是这些文献中鲜有对我们所提出的这一问题进行过专门性的调查研究,那么广州地区大学生的休闲娱乐消费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希望可以以一个专门性的调查研究来回答这个大问题。

二、调查目的与意义

从当今中国的宏观社会环境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市场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人们用于购买生存资料的花费占收入的比例有所降低,从而有更多的闲置资金用于提高生活质量。更高的收入与对消费弹性较低的商品的消费收入比例的降低,引致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而第三产业的繁荣让人们的生活与娱乐越来越息息相关。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正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消费结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当前社会消费的主体之一,也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领者。其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对大学生休闲娱乐消费的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大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总体情况,进而可以研究大学生休闲娱乐消费观念与倾向,以及影响这种消费的因素,同时分析大学生在此消费领域是否存在问题。若有,则可以具体描述是什么问题,应当如何应对。

此次调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搞清大学生休闲娱乐消费概况,还可以对大学生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积极的消费观念,甚至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一定作用。最后,弄清当下大学生休闲娱乐消费,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十到二十年内广州地区社会消费方式。

三、研究假设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大学生休闲娱乐消费”在全国范围内都鲜有专门的研究,但是根据对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的研究资料阅读与分析我们还是可以得出自己的研究假设:

1、当下广州大学生休闲娱乐消费多样化,地位重要,影响其消费的因素也变的多元化,但主要是经济因素。

2、总体上大学生休闲娱乐消费习惯是健康的,在时间的选择上也是理性的,但动机方面不理性,动机倾向于,从众,追求时尚

3、不同年级、性别的大学生之间在休闲娱乐消费方面存在差异。男女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而在年龄方面可能呈现倒“U型”状态,大一新生消费少,大二大三学生消费多,大四学生消费少。

四、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的设想,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

(一)、休闲娱乐活动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地位

(二)、大学生休闲娱乐活动的消费习惯

(三)大学生休闲娱乐消费的动机

(四)、大学生休闲娱乐活动的时间

(五)、影响大学生休闲娱乐消费的因素

(六)、经常进行的休闲娱乐消费活动

(七)、大学生理想的休闲娱乐方式

(八)、大学生性别、年级差异所导致的休闲娱乐消费差异(填写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综合分析数据)

五、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

本次研究的主要分析单位是广州地区在校大学本科生,通过对个体大学生的休闲娱乐消费描述的处理来描述和解释广州大学生群体在这一方面的总体情况。考虑到大学生性别、年级不同而在价值观、消费观、经济能力存在的差异,具体样本的抽样将综合广州各大高校大学生群体按年级(各百分之二十五)、性别(各百分之五十)的方式随机发放200份问卷调查表。

六、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

在进行社会研究调查之前,研究者应就自己的研究方向查阅大量文献,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前人所获得的资料,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此次研究的对象是广州大学生,目的是展示这个群体的娱乐消费观从而帮助其他人更好的认识此群体的消费侧重及消费心理。所以,我们可以查阅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报告或论文,了解关于大学生研究所要注意的地方。查阅有关调查消费及其与社会的联系的研究报告,了解社会经济、群体内的主流思想对个人乃至群体消费观念形成的影响。对已经掌握的资料,首先要进行审核。应该根据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来决定是否参考此资料。然后对通过审核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比如,分

析这篇研究报告的立意,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等。最后整合作者的思想,得出相应的结论作为自己研究的参考资料。

七、研究人员的组成、组成结构及培训安排

研究人员

沈剑 刘佳玲 吴璐嘉 熊若杉 麦莲慧 吴燕雁 陈少仪 韩晔

培训

培训必须以实效为指导,本次调查其人员的培训班,集中讲授的方法,针对本次活动聘请有丰富经验的的调查人员面授调查技巧,经验。并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使之充分认识到市场调查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端正其工作态度,作风,激发他们对调查工作的积极性

人员安排

根据我们的调查方案,在校内进行本次调研需要的安排具体配置如下: 调查问卷与工具准备:吴璐嘉 熊若杉

调查人员:陈少仪 吴燕雁 韩晔

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刘佳玲 麦莲慧

调查报告攥写:沈剑

八、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

1)3月份:确定调查方案。拟定调查步骤。确定每个步骤的分工,并安排一

次培训。

2)4月1号至8号:查阅参考文献,拟定问卷。

3)4月9号至15号:分发问卷,同时整理问卷。

4)4月16号至22号:将问卷答案录入电脑,分析资料。

5)4月22号至30号:针对研究的问题具体分析资料。

6)5月1号至10号:撰写研究报告。

经费计划:

问卷的打印:200份*0.1元/份

休闲体育消费 篇3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休闲体育;发展策略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农民工队伍中最可能有休闲体育能力和休闲体育消费意识的一个群体。目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休闲体育活动和休闲体育消费方面的研究的较为少见。对新生代农民工休闲体育生活方式和休闲体育消费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而且有利于农民工群体体育生活方式的文明和进步[1],更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对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促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早日实现中国梦,都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一、名词辨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

2001 年中国社科院王春光教授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2010 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官方首次出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2]。现在通行的新生代农民工,通常指登记为农村户籍而在城镇就业的1980年后出生的人群,且年龄须大于等于16岁,否则属于非法童工[3]。据统计,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约占中国人口的7%,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已超过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0.9%,已成为新时期城市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业的主力。他们大部分生长在农村,初高中毕业后进入城镇就业,他们对融入城市有着无比的热情。因此,我们将本研究中的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定义为:不是成都市市户口、在成都市市打工半年以上、必须是农业户口。根据本研究的概念限定,新生代农民工必须是在出生日期在1980-2000年(必须大于等于16岁才能成为合法用工),即16-36岁之间。

(二)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就是直接参与体育活动的消费,例如购买体育方面的用品、书籍,购买运动品牌服装,购票观看体育比赛、体育表演等,所有与体育有关的个人消费行为都属于体育消费范畴 [4]。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成都市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休闲体育消费情况。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成都市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的调查问卷。发放问卷300份,对被调查者的要求如下:不是成都市市户口、在成都市市打工半年以上、必须是农业户口。根据本研究的概念限定,新生代农民工必须是在出生日期在1980-2000年(必须大于等于16岁才能成为合法用工),即16-36岁之间。回收282份,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为92%.

2.文献资料法

查找关于休闲体育、体育消费和农民工的文献资料,并通过文献检索系统得到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制造业100份,建筑业100份,服务业100份,回收282份,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为92%。已婚人数130人,未婚人数152人。男性167人占60.5%, 女性109人,占39.5%。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1-24岁,共计140人,占到总数的50.7%,16-20岁共计33人,占12.0%;25-30岁共计81人,占29.3%,31-36岁,共计22人,占8.0%。受教育水平主要为中专、高中和大专。

(二)新生代农民工闲暇活动方式调查表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表1),新生代农民工的闲暇活动和城市年轻人相似,以上网和看电视为主,两者的比例相加超过了一半。选择体育锻炼的只有30人,占10.9%。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农民工日常工作强度过大,工作时间过长,很多人在闲暇时间更愿意选择“静态”的休闲方式,只有少数在农村就爱好体育锻炼的新农民工愿意通过“动态”的休闲方式来休息放松。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见表2),新农民工体育锻炼意向以羽毛球、跑步、乒乓球为主,访谈中了解到,这些项目因为对场地要求较低,有片空地就能进行锻炼,因而受到他们的欢迎,而像篮球、足球运动,虽然很多人也喜欢收看篮球足球转播,但场地的限制,制约了他们从事篮球足球锻炼。

(三)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目的及影响因素调查表

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的目的进行了调查(表3),新农民工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共有89人,占32.2%;绝大多数女农民工更希望达到减肥的目的,共有65人,占23.6%;而有52人选择了消磨时间,占18.8%;由于农民工收入有限,不允许他们经常从事消费类的休闲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也成为了一个选择。还有少数人因为从事相关服务类工作,因工作需要,强迫自己选择一项体育运动作为技能。而在影响新农民工体育锻炼的调查中发现(表4),时间少成为第一选项,共有88人,占31.9;消费高,缺乏场地是另外两个重要原因,分别有62和53人,分别占22.5%和18.8%,此外,无人组织、没有锻炼习惯和缺乏兴趣爱好也占到了8.3%、7.2%和5.8%。由此可见,很多农民工是由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但休息时间少,休闲体育消费高成为了限制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障碍。

(四)新生代农民工休闲体育消费及影响因素调查表

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休闲体育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整个调查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收入情况(表5),第二是每月休闲体育消费情况(表6),第三是其休闲体育活动的场所调查(表7)。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新生代农民的平均收入虽然较父辈有了显著提高,但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3000元以内的收入占到了75%以上,收入的偏低,也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对休闲体育消费热情的不高,限制了他们进行一些消费类休闲体育活动的愿望。这点从表6能得到充分的证明,月消费100元以内的有247人,占到了89.5%,更有78人是零消费。而新生代农民工从事休闲体育锻炼的场所也主要选择免费类场所,如公园广场、单位空地和社区免费场所。只有少数人因工作需要,会去健身场所进行消费和锻炼。

四、结论

(一)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情况整体偏低,这导致其参与休闲体育运动和休闲体育消费的热情不高,限制了其休闲体育消费的能力。

(二) 新生代农民工对休闲体育运动的热情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工作时间长,闲暇时间少,很少有人愿意在休息时间进行休闲体育运动。

(三) 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休闲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还是强身健体,其选择的休闲体育项目还是中国传统的健身项目如羽毛球、跑步和乒乓球,这些项目的主要特征是花费小,对场地要求低。

五、发展策略

(一)政府应积极推动社区体育建设,先从增加免费的健身场地和设施开始,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度,不仅能解决就业问题,还能让更多的像新生代农民工这样的人群得到体育健身的基本常识和健身技术,提高体育锻炼意识,保障基本体育权益[6]。还可以举办一些农民工参加的社区体育活动,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鼓励,提高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二)企业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提高从事休闲体育运动的场所[7]。第一,开辟一些空地,成本不高,却能丰富农民工的业务生活,增强体质,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新的财富;第二,从企业文化建设角度来说,开展体育活动可以塑造企业文体,增强职工归属感,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 新生代农民工也应增强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意识[8],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丰富自己的业务生活,增加社交。

(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待遇[9]。收入提高了,才具备更强的消费能力,从而愿意从事休闲体育锻炼,进行休闲体育消费,为农民工体育消费打下基础,进而成为休闲体育市场的消费人群。

(五)休闲体育产业的相关人员,应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收入特征,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休闲体育产品[10],为其休闲体育消费提供符合其自身需求的消费产品。

参考文献:

[1]覃英.湖南西部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现状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5,34(2):108-110.

[2]郭以龙.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3(5):197-199.

[3]杨惠娟.太原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现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4]蒋昊.经济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特征的调查研究_以江西省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4,33(3):233-238.

[5]刘巧.长沙市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6]刘忠霞.新生代农民工休闲生活方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1.

[7]孟凡华.新生代农民工:新特性新培训[J].职业技术教育,2010.

[8]张静.80后女性农民工的婚恋观及其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9]李丰祥.新生代农民工休闲体育现状调查研究_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4):127-133.

体育休闲娱乐消费基本问题研究 篇4

关键词:体育休闲娱乐消费,特征,基本问题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准确把握体育休闲娱乐消费的主体及其特征,有的放矢的去培养市场,赢得先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符合“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正确制定经营管理策略,这对于体育休闲娱乐消费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体育休闲娱乐消费

2.1 概念界定

体育休闲娱乐消费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而产生的新兴消费类型,国内对此问题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从目前国民对体育消费的取向上看,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未来以放松身心,追求内心愉悦的体育消费类型将在未来引领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为放松身心,追求内心愉悦的感觉而对体育活动产生的需求,消费时人们进行不同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是一个消耗体育器材和享受体育服务的过程,它是现代居民生活基本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消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分类学上的集合概念,根据人们在体育消费的过程中消耗的体育产品的类型可分为体育消费和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其中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又可以分为: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

体育娱乐是是指人们进行身体练习,和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愉悦情感相结合的娱乐形式,称之为体育娱乐。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体育休闲娱乐消费就是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为追求身心放松而购买的各种体育实物资料或非食物的体育服务的消费行为。

在体育休闲娱乐消费的过程中,以下几点是需要强调的:(1)体育休闲娱乐消费是大众文化娱乐消费的组成部分。体育休闲娱乐消费,特指以体育为主要形式来获得身体和精神享受的娱乐形式,是社会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一种具体表现。(2)体育休闲娱乐消费是以获得身体或精神享受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消费,是体育消费的一种。我们知道根据目的的不同,体育消费可以分为若干种类。我们所提出的体育休闲娱乐消费是,在体育消费的过程中,既可以获得身体的享受,也可以获得精神的愉悦快感;既可以是独自享受,也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既可以参与其中获得享受,也可以通过各种间接的方式获得,这些都可以认为是体育休闲娱乐消费的方式。我们认为它与其他消费方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注重享受过程,忽略享受形式。(3)体育休闲娱乐消费的非目的性。在进行体育休闲娱乐消费的过程中,没有对消费所要达到目的的一种事先要求,而是在看似没有目标的过程中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愉悦。而其他类型的体育消费活动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出现的购买行为。(4)体育休闲娱乐消费的多样性。迄今为止,人们所创造的体育娱乐活动几乎是难以计数的,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统计出全世界体育娱乐方法的具体数字。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带有先进科技性的体育娱乐活动也不断涌现出来,使其更加丰富多彩。体育休闲娱乐消费的形式将会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产生出除了直接身体参与消费、间接精神享受消费之外的未来科技体验消费。

2.2 体育休闲娱乐消费产生的社会基础

2.2.1 经济是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给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1979~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8.9%,增长速度处于世界前列;1993年GDP突破了30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了13.4%;进入“九五”以后,经济持续保持稳定增长,人均GDP实现翻两番。经济持续而快速的增长为体育消费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撑和物质基础。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熟悉了保龄球,认识了被称为“贵族运动”的高尔夫球,中国体育人群的体育娱乐方式正在多样化、高雅化,这正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带给体育娱乐行业的前进动力。

2.2.2 观念是关键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重体力岗位已由机器人和机械设备来代替,人们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脑力的劳动越来越多,又加之,社会岗位有限,每年新毕业的大学人人数不断增加,造成一定程度上社会工作岗位的紧缺,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都感到“亚历山大”。与此同时,社会机械化的发展,又带来了家庭的变革,在以前人们休息下来总是会一直不停的做家务,洗不完的衣物,刷不完的碗碟等等,搞得大家疲惫不堪;而现在我们所能想到的家务劳动,大部分都可以让机器来代替我们,把人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余暇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科技也为我们带来了另一面,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私家车,虽然很方便,但是汽车排放的废气对环境产生了污染。农田里劳作的农民,使用的化肥和杀虫剂越来越多,使得粮食蔬菜高产的同时,农药残留也正在危害我们的身体。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的饮食习惯也渐渐的西化,汉堡包、牛排、奶酪、薯条等西方人的食物也出现在我们的日常餐桌上,摄入的脂肪和蛋白质超标,越来越多人身体肥胖,身体机能出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慢慢领悟到,在物质丰富的同时,要更加关爱自己,不仅是身体健康,更注重精神的舒畅,此时,以锻炼身体、养身保健、身心愉悦、社交娱乐为目的的现代健康养生理念孕育而生,此时体育活动已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更多是作为一种人际交往、展示自身价值的活动,体面运动、体验运动的健身观念正在成为现代人们进行健身娱乐的主要目的。

2.2.3 设施是条件

我们都知道体育活动离不开场地、器材,否则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也就无从谈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对自身身体状况产生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健身房里锻炼身体,在私人教练的指导下重新塑造形体,让自己精神状态达到最佳。近年来,政府推动“阳光体育工程”在许多的公园、社区免费安装大量的健身器材,吸引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走出家门,来到公共场所使用健身器材进行身体锻炼。自1994年以来,国家大量投入资金建设全民健身设施,在城市中新建体育场馆,增大城市公共绿地的比例,在各住宅区内、公园、绿地内兴建了各种全民健身设施,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对外开放其内部的场地设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育人均健身场地占有率的问题,为我国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2.2.4 时间是机遇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用电器进入了家庭,把人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余暇时间增多。特别是国家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度,进一步增加法定节假日之后,人们的余暇时间进一步增多。在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应对诸多的社会问题,很多行业都采取灵活的工作方式和弹性的工作时间,以便于更合理的安排工作和生活,在休息的时候,很多西方人选择去外地度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一些极限的运动来放松身心,挑战自我,找回生活的激情,使得自己在工作时更加精力充沛。由此可见,余暇生活的质量不仅决定着生活的品质,也影响着工作时的状态和效率,如何健康时尚的度过余暇时间成为当下最热议的话题。

2.3 体育休闲娱乐消费的特征

2.3.1 体育休闲娱乐消费主体的大众化

追求愉悦的感受是人类的共同本性,加之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娱乐方式便很快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对于体育休闲娱乐消费来说,消费主体没有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的制约,所有的、有需求的人群都可以成为体育休闲娱乐消费的主体。体育娱乐活动由于其活动的初衷就是娱乐,就是享受生活,使身心得到放松。体育休闲娱乐消费主体在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愿的、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体育娱乐活动。所以说,体育休闲娱乐消费是适合各种人群的。

2.3.2 体育休闲娱乐消费客体(即消费对象)的多样性

多样性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余暇娱乐活动的方式多样化,人们可以在成百上千的方法中自由地选择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娱乐方法。迄今为止,人们所创造的体育娱乐活动几乎是难以计数的,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统计出全世界体育娱乐方法的具体数字。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带有先进科技性的体育娱乐活动也不断涌现出来,使其更加丰富多彩。二是由于个性化趋向的影响使每个人余暇活动的结构出现很大差异,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体育休闲娱乐消费的形式将会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产生出除了直接身体参与消费、间接精神享受消费之外的未来科技体验消费。

2.3.3 体育休闲娱乐消费动机的非目的性

与物质消费相比,体育休闲娱乐消费是无指向性的,而这种无指向性是由于体育休闲娱乐消费的本质所决定的。在进行体育休闲娱乐消费的过程中,没有对消费所要达到目的的一种事先要求,而是在看似没有目标的过程中享受体育运动到来的快乐和愉悦。而在其他体育消费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出现的购买行为。

2.3.4 体育休闲娱乐消费形式的个性化

体育休闲娱乐消费是以获得身体或精神享受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消费,是体育消费的一种。人们不仅追求丰富多彩的余暇活动,而且期望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地展现自我、发展自我、不再满足趋同于他人。我们所提出的体育休闲娱乐消费是,在体育消费的过程中,既可以获得身体的享受,也可以获得精神的愉悦快感;既可以是独自享受,也可以于大家一起分享获得;既可以参与其中获得享受,也可以通过各种间接的方式获得,这些都可以认为是体育休闲娱乐消费的方式。我们认为它与其他消费方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注重享受过程,满足个性发展需要。

2.3.5 体育休闲娱乐消费具有非迫切性

虽然体育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必须的,但是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每个人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一定的体育消费,它是一种为满足身心愉悦感觉的精神消费。换句话说,人们对于体育的消费的状况,很重要的原因取决于目前他的经济状况,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人们对于体育消费的类型还有不同,这还由人们的受教育状况、工作性质、居住环境、交友类型、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体育休闲娱乐消费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很随意的、需求弹性很大的消费活动,具有明显的非迫切性。

2.3.6 体育休闲娱乐消费的相对性

体育休闲娱乐消费虽然拥有最庞大的消费人群,消费客体多种多样,消费形式很随意,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进行体育娱乐活动时所购买的服务都属于体育休闲娱乐消费。

3 结语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国外的休闲生活理念影响着我们,使得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于体育、对于健康有了新的认识,健身不再是体育的唯一功能,而赋予体育新的功能和作用使之变得日趋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迅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结构还处于调整期,社会各阶层在财富(收入)、权力、声望差距明显,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各阶层人们体育休闲娱乐消费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孙汉超,欧阳柳青.我国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戴勇.论体育消费与国民生活质量[J].体育学刊,2000(4):23-25.

[4]张贵敏.论体育消费环境[J].体育与科学,2000(6):27-29.

[5]卢元镇.论消遣和娱乐[J].体育科学,1983(1):11-15.

休闲体育消费 篇5

品类细分,市场定位决定竞争优势

体育、时尚、休闲、户外,当越来越多属于服装领域的代表细分市场的名词被消费者熟悉起来后,也代表着每个领域都在趋向于成熟,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供应链搭建,到品牌建设、广告、终端布局的整合式营销,都显现出来针对细分消费群体和独特市场需求的准确定位。而这,主要因为消费者对于不同的功能产品需求与日俱增,在不同的场合要穿着不同的服装,可以说,消费者的衣橱刺激了服装细分市场的兴起。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本来具有独立性的市场也正在逐渐融合,休闲户外、运动时尚,都是在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这源于消费者需求的另一面,一些传统的消费观念正在被抛弃,例如,在运动场上穿着的不再是以前宽大松垮的运动服,非黑即灰,而是越来越多糅合了靓丽的颜色和潮流的款型,结合了时下的时尚品牌设计风格。或者,一些简单的户外运动,消费者不需要穿上防水防风的精良装备,而更需要的是具备一些简单功能的休闲服装,例如快速吸汗,这样就促进了户外和休闲服装两个领域的融合。

因此,细分和融合,是服装领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博弈,对于服装品牌来讲,更需要在这样的供需关系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打好根基,才能进一步建立起企业的竞争优势,

当前,除了国内少数几个专业体育运动品牌的核心科技不可复制,多数的服装产品的复制性极强,尤其是几乎全部的生产集中到广东、福建两个省份,产品的研发已经不可能成为服装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因为壁垒不够高,所以一个服装品牌要想进军相近的领域极为容易,一些品牌甚至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扩张旗下子品牌,试图将运动时尚休闲全部纳入,以扩大市场销售的范畴,拓宽目标消费人群。

可以说,中国消费市场的庞大决定了商业品牌扩张的模型,就是以扩大知名度,吸引消费者关注,再维护品牌的忠诚度。在巨大的基数下,只要占据市场一个较小的百分比份额,就能实现高额的销售收入。

论休闲消费的发展价值 篇6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之一,是生产环节的目的与归宿。在宏观经济学中,消费被称为某一时期人们用于消费品的支出。休闲消费是人们在空余时间中为了满足自身精神文化上的需求而产生的消费活动。随着人们空余时间的增加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休闲消费并不是特意而为之,而是变成了人们日常消费的一部分,俨然成为了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在当代社会,工作和休闲已经没有了严格的分割与界限,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休闲也变成了一种投资为工作的完成提供重要的作用。休闲消费的迅猛发展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新亮点,也成为各国衡量本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标准。研究休闲消费的发展价值对于休闲消费更好的拉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休闲消费发展的内在需求。

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相互统一。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或情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他认为,人在特定的时刻都有当前最主要的需求,所以满足最主要的需求比满足其他需求更迫切。前面的需求只有在满足之后,才会有后面需求的激励作用。随着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人们衣食住行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多的就转向了精神层面的需求。休闲消费就是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统一的产物,使人们精神文化层面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人们在总量、质量以及层次上需求的上升是休闲消费发展的内在因素。

个人发展的需求。人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发展变迁,人们已经不是单一的从工作和学习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在这个伴随着紧张、压抑、疲惫的快节奏社会中。休闲消费的方式不但让人的身心从繁忙的工作当中解放出来,而且借由参加诸如茶艺、插花以及一些群体活动,对人们提高修养,培育健全的心里和人格有着巨大的作用。这也有利于个人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且创造了更多的财富。由于空余时间是构成休闲消费的基本因素之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人们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也不断增加。先进的生产力也让人们的收入增加,从而满足了休闲消费的另一个基本要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休闲消费的方法方式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产业革命之前,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仅仅局限于一些传统的休闲娱乐项目。而且人们的休闲消费活动有一定的地域性和闭塞性。产业革命之后,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休闲消费打破了地域性的局限也不再闭塞越来越全球化。人们的休闲方式也不断增加,电视、电影、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休闲消费的产品大大增加。一些新兴的休闲场所如酒吧、KTV、减压会所、咖啡馆、健身馆等也都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

二、休闲消费发展的外在影响

休闲消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创造力。著名消费经济学家尹世杰教授指出:闲暇消费有利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1]休闲的功用属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的身心健康方面。休闲最原始和最基本的功用就是使人的身体获得休息和放松,恢复精力。休闲生活可以成为紧张生活和疾病之间的缓冲。休闲的意义不仅是消除体力上的疲劳,还有获得精神上的慰藉。[2]在娱乐活动的参与中更容易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不一样的灵感。身心得到满足、思维迸发,在工作的时候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价值。

休闲消费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促进个人综合全面发展。休闲消费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增多,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体谅的心情也可以逐渐培养出来。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行为,可以说是一个在社会中的个人行为。“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关系的体现。[3]人们通过休闲活动与他人相遇相识,在各种活动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建立起不同的关系。社会关系不断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状态也会变得越来越好。而且,在不同休闲娱乐活动中,角色的不断转变,人的才华、智慧和各方面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发挥。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休闲消费带动休闲产业成长发展。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休闲消费的相关性很高,仅仅是旅游业一项行业行业的发展往往能带动其他娱乐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休闲消费的增加,也使休闲产业得到了繁荣发展。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均大于一、二产业并且自身不断增长。这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休闲消费需求的增加繁荣休闲产业,使得第三产业不断扩充发展,提升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

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随着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旅游业已经

成为中国吸纳就业量最大的行业之一。截止到2010年初,旅游直接就业达1100万人,间接就业达6500万人,相当于全国就业总数的9.6%。特别在解决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妇女、农民工、下岗职工、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者等待定人群就业方面,旅游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休闲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社会劳动里。如刚刚提到的旅游业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能够对关联产业的发展起带动的作用从而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出口、消费。休闲消费是消费的新兴形式。几年前市场上出现的“三个50%”现象,即:114天的节假日消费占全年销售额的50%;周末消费占每星期销售额的50%;每天晚上6点以后的消费占全天销售额的50%。这三个50%让人更直观的了解到休闲消费的不断增加,它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不容小觑。直到现在甚至以后休闲消费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均有重大的意义,休闲产业更是有巨大的发展潜质和空间。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休闲消费的需求持续增长,刺激生产,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休闲体育消费 篇7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 大学生作为参与休闲体育的一个主要群体, 他们的消费意识及消费水平, 值得我们调查研究。这不仅有利于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 也有利于对今后中国社会休闲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前景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调查方法和对象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遵循体育旅游科研方法, 设计了《关于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问卷》, 先进行预试, 然后进行项目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 最后获得问卷调查表。

本次调查选取成都市内八所普通高校 (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大学、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天一学院) 的在校大学生 (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 为调查对象, 主要就大学生的体育旅游行为选择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旅游出游方式、体育旅游活动偏好、出游首要考虑的因素、出游目的、旅游花费及来源等。2010年10月份开始发放问卷, 回收时间是在11月底, 历时两个月。调查问卷共发放700份, 回收687份, 回收率为98.1%, 其中有效问卷为668份 (男生372份, 女生296份) , 有效率为95.4%。在问卷调查过程中, 根据本文研究需要, 就研究的有关问题, 走访了多名专家学者, 并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宝贵的资料。所有调查数据采用Spss15.0社会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二、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现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具有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经济水平, 这些都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产生特殊的心理作用, 导致其产生独特的休闲体育消费行为特征。

(一) 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动机

休闲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 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1]。休闲体育活动动机是休闲体育活动的基础, 是推动大学生参与休闲活动的内部动力。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对休闲体育持有非常肯定的态度。在收回的有效问卷当中, 只有2.9%的学生不想参加休闲体育活动, 8.7%的觉得无所谓, 而88.4%的学生表示只要条件适合, 他们都很愿意参加休闲体育活动, 表示他们具有强烈的参与愿望。通过Spss软件聚类分析可以看出, 身心健康动机、减轻学习压力动机以及人际交往动机是大学生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 特别是人际交往动机, 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见下页表1) 。

(二) 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参与情况

1. 休闲体育运动项目。

休闲体育具有娱乐性、业余性的特点, 大学生自愿参加休闲体育活动, 不具有强制性。另外, 休闲运动项目的选择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群体认同感和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形成持久稳定的终身体育思想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2]。

通过调查显示, 成都市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运动项目体现出兴趣广, 选择面宽的特点。其中不同性别所选择的项目也有所侧重, 男学生主要集中在足、篮、排球类项目上, 而女学生则主要集中在跑步、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上;从大学生所参加的休闲体育项目我们还看到, 娱乐性强, 所需场地、器材标准要求相对较低, 资金投入不多、简单易行的传统活动颇受学生的青睐。而网球、跆拳道、保龄球、高尔夫等这些运动所需条件较高、资金投入较高的时尚、新兴体育项目, 选择参与的人则相对偏少 (见表2) 。

2. 休闲体育活动频度。

在关于“大学生从事休闲体育活动频度”调查中, 41.5%的被调查者一周锻炼三至四次, 而两次 (含以下) 达33.4%。因此, 从总体上看来, 大学生从事休闲体育的次数较少。在每周活动的频率上, 男、女生也有显著性差异。男生活动次数主要集中在三至四次, 占调查人数的48.2%, 女生活动次数在两次以下的居多, 占调查人数的43.7%。

3. 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

在关于“大学生从事休闲体育活动时间”调查中, 成都市高校大学生每次休闲体育活动时间超过了1个小时的占调查人数的43.4%, 大学生每次活动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占33.2%, 只有23.4%的大学生每次活动时间在半小时以下。这说明大学生每次从事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基本能够达到锻炼身体, 愉悦身心的效果。

4. 休闲体育活动的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 有66.9%的学生会选择与同伴一起参与休闲体育运动, 30.5%的学生选择单独运动, 由教师组织参与运动的占15.4%, 以锻炼小组形式参与运动的仅仅占了10.7%。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 成都市高校学生在休闲体育活动方式上喜欢自由选择, 组合成较为固定的锻炼群体。

5. 休闲体育活动主要活动场所。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目前成都市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学校运动场、健身活动中心、户外空地和社区活动场所,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运动场、健身活动中心成了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一个重要场所。

(三) 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情况

1. 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在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 它从量的方面反映个人体育消费在某一时间的水平[3]。因此,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决定了他们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质量和水平。

调查统计显示, 成都市高校的大学生每学期休闲体育消费100元以下的占总数的44.2%, 100元~200元之间为44.1%, 超过201元的仅为11.7%。表明大学生的整体休闲体育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男女生在每学期的休闲体育消费支出上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其中在200元以上的消费支出差异尤为显著, 男生为15.7%, 女生仅为6.8%。而女生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150元以下。不难看出, 女生休闲体育消费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2. 成都市高校大学生消费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 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体育服装”、“体育器材”等实物性消费上;用于“运动消费”、“体育彩票”、“比赛门票”等非实物性消费相对较低。因此, 高校大学生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量入为出”, 合理进行休闲体育消费, 同时注意休闲体育消费结构的合理性。

三、结论与建议

1.休闲体育消费已成为大多数成都市高校学生生活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消费能力, 但体育消费的总体水平比较低。人均体育消费的绝对值远低于京沪、沿海的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是成正比的。不同类型家庭的大学生, 体育消费水平呈逐步增长趋势。一般来讲, 经济收入较高的家庭, 学生各种体育消费支出相应较高, 这主要反映在参与型体育消费支出及实物型体育消费的支出比例。

2.成都市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支出结构不太合理, 体育消费中非实物类消费较低。体育健身项目上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健美、羽毛球、乒乓球等室内项目、游泳等水上项目上。实物性体育消费支出 (特别是用于购买体育服装、运动鞋以及各类小型体育健身器材的消费支出) 要远远高于参与型体育消费支出及观赏型体育消费支出。

3.成都市高校大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体育消费意识, 强身健体、释放压力、消遣娱乐、健美减肥等是其参加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要目的。大学生空闲时间较多, 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也比较多, 但是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较少, 休闲体育市场有待培育。

4.制约大学生体育锻炼、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为思想观念、经济支付能力、时间或体育活动场所等。此外, 也与缺乏组织、指导等因素有关。

5.高校一方面应加强大学生运动休闲意识的培养和休闲教育的宣传, 强化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引导, 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切实重视大学生体育教育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将大学生的休闲体育纳入到整个学校的支持网络中, 为普通高校大学生减缓压力, 并制定一些相应的引导措施, 满足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需求[4]。此外, 有关部门要加强学校体育硬环境建设, 为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开展提供设施保障, 在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上, 提高场地利用率。

摘要:运用社会学调查方法, 对成都市高校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 旨在为中国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研究提供示范和参考;为提高成都市高校学生休闲体育消费水平提供一些有利的措施, 引导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 促进成都市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成都高校

参考文献

[1]张玉凤.广东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 2006, (4) :86-88.

[2]钟泓, 黄海.桂林市大学生体育旅游行为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5) :72-74.

[3]范佳音, 周雪亚.成都市白领阶层休闲体育现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2) :31-33.

休闲体育消费 篇8

关键词:天水市,城乡居民,体育消费,对比分析

近年来,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 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 消费文化为休闲体育消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休闲体育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 在天水这个美丽的城市, 人们更执着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休闲体育消费作为天水市城乡居民的一种消遣、娱乐手段, 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天水市悄然发展。在此背景下, 对天水市城乡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甘肃省大众休闲体育发展的动态, 与此同时对激励天水市城乡民众休闲体育消费提出相关对策, 并指导其更好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天水市城乡居民休闲体育消费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从天水师范学院图书馆、天水市体育局、秦州区体育局查阅有关材料, 在电子期刊网等网站进行相关检索, 获取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 为本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设计问卷, 选取天水市城乡居民作为调查样本, 并对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 发放问卷1200份, 回收问卷1194份, 回收率98.67%, 对问卷进行整理分类, 剔除无效问卷, 得到有效问卷1175份, 有效率99.24%。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软件对所获得的问卷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1.2.4 比较法

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年收入的天水城乡居民参于休闲体育的近况进行比较, 找到差别, 并进行相关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本文所研究调查的对象是天水市城乡区域的居民

分别对所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月收入状况进行了调查整理, 具体情况见表1~表4。

2.2 天水市城乡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现状

2.2.1 天水市城乡居民对休闲体育项目的选择

调查发现, 天水市城区居民在休闲体育项目的选择上, 排名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羽毛球、乒乓球和篮球。其次为散步、游泳、台球、排球、健身操、网球等, 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一些新兴的户外休闲体育项目也风靡一时, 如攀岩、远足、车友等。调查数据显示, 天水市城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涉及内容广泛, 项目丰富。羽毛球项目高居被选首位, 充分体现了天水市近年来凸显的“羽毛球热”现象。

2.2.2 天水市城乡居民对休闲体育活动场所的选择

调查显示:天水市城乡居民在进行休闲体育活动时排在第一位的是公共体育场所。那些收费的体育场或健身俱乐部被排列在了第二位, 公园、广场位列第三。需要关注的是, 居民选择在一些收费场所进行体育运动, 与周边其它城市相比较, 天水市的体育消费人群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这也说明了天水市城区居民为了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花钱买健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这种时尚的体育消费观念, 也为天水市休闲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相对于城市而言, 乡镇和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尚待转变, 据调查, 除了台球, 其余的体育项目目前在农村的体育消费基本为零消费。这也与农村人的传统思想密切相关。

2.2.3 天水市城乡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态度

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估、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体现。调查数据显示:城区居民认为花费一定数量的金钱为自身获得身心健康和体验活动的乐趣“很值得”的占34.08%, 认为“值得”的占45.61%, 认为“一般”的占12.68%, 其中认为“不值得”的只占7.63%。这些数据说明了天水市城区居民对休闲体育消费的认可程度比较高, 这为休闲体育消费在天水市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另外, 通过考察发现, 城乡居民对休闲体育消费的观念立场, 与岁数、性别、收入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别。高收入人群花钱买健康的理念更加深入一些。他们每年会拿出一定数量的金钱去健身俱乐部或参加一些羽毛球、网球培训班。而乡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态度和城镇居民有根本上的差异, 但对花费一定数量的金钱去健身在思想上也并不排斥, 然而要将这种思想付诸于行动, 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2.2.4 天水市城乡居民休闲体育消费动机

休闲体育消费动机指反应休闲体育消费者在进行休闲体育消费前的一种消费心理, 它主要解决“为何要进行休闲体育消费”的问题, 从而确定人们的消费行为[2]。调查得知, 天水市城乡居民认为“为了增强体力和健康”是他们选择体育消费行为的首要原因, 其次是“为了体验运动乐趣和休闲娱乐”;排在第三位的动机是“为了减肥”, 还有其他动机如“交友、体面”等。这些情况表明:天水市城区居民的健身观念日益增强。其次,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在不断地认识和发现体育健身的功能作用, 人们开始更多地把参与到休闲体育运动中当成丰富自身生活阅历, 享受美好生活的手段。

2.2.5 天水市城乡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机构

居民的休闲体育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各种类型休闲体育消费在休闲体育消费支付总数中所占比例[3]。休闲体育消费结构分为休闲体育实物消费、休闲体育介入消费和观摩型休闲体育消费。实物型休闲体育消费是指对于运动服装、鞋帽和健身器材的消费:劳务型休闲体育消费主要是指有偿的进行休闲体育锻炼及培训, 也可以称之为参与型休闲体育消费;休闲体育信息消费主要是指在观看体育比赛和体育书报及音像制品方面的消费。

调查结果得知:天水市城乡居民在进行休闲体育消费时, 运动服装、鞋帽、健身器材等实物型体育消费所占比重较大;参与型休闲体育消费的有偿休闲体育锻炼、培训占到了47.53%;体育书报、音像制品占到26.12%, 观看体育比赛占到了38.27%。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天水市的休闲体育产业初具规模。

2.3 影响天水市城乡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因素

2.3.1 场地设施

便利完善的运动场地设施是人们介入休闲体育活动和消费的诱因之一。本次调查发现, 天水市城乡居民把场地设施放在了制约其参与休闲体育消费活动的首位, 选择比例占到了67.08%。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良好的场地设施对于天水市城乡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消费活动的重要性。近年来, 政府不断增设社区体育设施, 以方便城乡居民健身活动之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体育设施之稀缺, 但公益性的体育设施类型大致相同, 以小器材为主, 根本起不到健身作用, 像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大型活动场地即使是收费场地也少之又少, 且许多地方体育设备老化或遭到人为损坏, 早已失去了健身功能, 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制约了人们的体育消费行为。

2.3.2 体育活动知识与技能

凡进行体育活动消费的居民, 都应拥有一项或若干项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 并且能够熟练掌握本项目的运动知识与技能, 从而形成特长, 这对于人们积极稳定地参与某项休闲体育活动至关重要。如果缺乏体育活动知识与特长, 人们很可能就会对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失去信心或者望而止步, 因此中断对某项体育活动群体的加与。调查显示:天水市城乡居民有相当一部分人群都具备参与某项体育运动的技能, 如篮球技能、排球、太极拳、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钓鱼、放风筝等, 也具有一定的参与稳定性。这部分人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天水市休闲体育消费发展。

2.3.3 兴趣爱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致和喜好是最佳的先生, 是学习的动力, 任何兴趣都来源于心中的体验[4]。”休闲体育兴趣是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 有了长期稳定的体育运动兴趣, 人们才会积极参与到某项休闲体育活动中去, 进而才会进行休闲体育消费。本次调查得知, 天水市城乡居民把本人是否具有某项体育活动兴趣, 当作休闲体育消费发展的第三制约因素。农村居民把更多的兴趣放在了打麻将及玩扑克牌上, 这说明, 兴趣爱好决定着人们是否参与某项休闲体育运动和进行体育消费的程度, 对休闲体育感兴趣程度也决定了人们是否长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并且进行相关消费。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完善和建设及其合理有效的利用

完善健全的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是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条件保证, 是制约居民是否进行自愿体育消费的重要条件。因此, 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天水市城市及乡镇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及其合理有效的利用, 对于促进天水市城乡居民参与到休闲体育消费至关重要。

3.2 培养特长, 促进居民对休闲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增设多项体育运动培训班或健身运动俱乐部, 积极引导居民进行必要的体育运动技能培训, 使其拥有某项体育特长并能进行基本的体育技能沟通和群体交流, 以促进天水市城乡居民进行休闲体育消费。

3.3 激发兴趣, 促使居民积极参与到休闲体育运动消费人群

通过考察得知:缺乏运动喜好是制约天水市城乡居民进行休闲体育消费的一个主要因素, 所以有关部门应通过相应手段来激发并培养天水市城乡居民对于休闲体育的兴趣爱好程度, 以促进天水市城乡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热情, 进而推动天水市城乡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发展。

3.4 建立社会休闲体育机构和组织

社会休闲体育组织和部门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体育需求而自觉联合起来的社会团体。例如各种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休闲体育协会等。这些协会组织健全, 协会会员工作主动性强, 热情比较高涨, 极大地推动了居民休闲体育快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也起到了提供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因此, 根据天水市城乡自身实际情况, 在不同的社区和乡镇建立一些休闲体育组织和机构, 可以起到无形的凝聚力作用, 可把许多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群联系在一起, 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健身、消遣娱乐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在活动期间举办各种不同的项目比赛, 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一步促进天水市城乡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世杰著.消费经济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87 (4) :15-17.

[2]郭立平.城镇居民家庭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6) :25-26.

[3]文启湘.消费经济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休闲体育消费 篇9

1 体育休闲产业SCP范式分析

20世纪50年代末,由贝恩等西方学者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基本框架,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一般简称为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该范式认为良好的行业结构和健康规范的企业行为,往往会带来较好的市场绩效,所以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其经济绩效。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的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则进一步强调了SCP之间的交互影响效应,并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制造业以及部分服务业如金融业、航空、电信等部门进行了SCP分析,SCP分析框架得到进一步丰富。

理论上认为,休闲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分支,是具有鲜明竞争性的产业,因而可以采用SCP分析范式对其进行分析。通过走访经济学、体育学和社会学专家,归纳总结最终形成适宜于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SCP范式的框架和相关指标。笔者认为在SCP范式框架下决定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的因素,分别为:S市场结构因素,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C市场行为因素,包括定价行为、营销策略;P市场绩效因素,包括规模与利润、资源配置率和技术进步。

2 SCP范式下城市休闲体育产业成长模式

2.1 优化产业结构,开发差别化体育项目产品

当前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存在市场集中度高,产品差异化小,技术壁垒低等特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体育休闲产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休闲体育产业的科学化进展。当前我国的休闲体育产业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业、娱乐健身业、体育彩票业及体育用品业,这些体育休闲产业和外部产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育休闲产业链。一方面,要不断推进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娱乐健身业的发展,国家大力支持像乐视体育这样的互联网体育直播平台,不断提升体育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的体育休闲要求;另一方面,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要和区域经济联系在一起,根据区域市场需求,不断改进产业的发展模式,推出个性化的体育产品,还可以将休闲体育产业与其他交通业、商贸业、房地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结合地理、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设计出有差别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休闲体育项目,推进休闲体育产业合理化发展。

2.2 利用渠道,创新营销模式

营销的目的就是建立起客户对产品的认识、营销策略即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当前我国休闲体育营销处于起步阶段,基本没有属于真正自己的营销形式,基本依附于体育营销之中,如体育名人效应、赞助等。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消费模式的改变,体育休闲产业的营销策略也应该进行改进。和其他产业不同,体育休闲产业可以被描述为一个“金字塔”,金字塔的最顶端是各种赛事,即职业体育(专业体育),底部是休闲体育(大众体育)。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环节,就是所谓的“渠道”。从商业视角来看,任何一个产业的市场化都离不开渠道对各环节商业价值的打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将其从过去的“自上而下”、“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转变成为双向、网状的新模式,让上端的生产者、供给方与下端的需求方通过渠道,网状、双向地进行内容或体育产品价值的交换。因此,在体育休闲产业中,“渠道”正在承担越来越复杂的角色,传递和创造越来越多的价值。艾瑞在《2015互联网+体育研究报告》中将消费者的体育行为拆分成“观看、社交、购买、数据追踪、参与”五大模块,因此,体育企业应该从上述五个模块进行产业布局,形成完整的体育休闲产业链,满足不同体育消费者的需求。

2.3 技术进步,提升体育产品的技术含量

中国的体育产业潜力巨大。2015年中国互联网体育用户达到2.8亿人,到2016年中国互联网体育用户规模达到3.8亿人。随着互联网体育的逐渐升温,互联网巨头、体育明星以及其他业界大佬争相加入到互联网体育的浪潮中,将会不断推出各种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吸引更多用户。如将带有数据采集功能的芯片嵌入运动员的护具,帮助制订更精准的训练计划,从而对症下药,更有效地提高成绩;通过大数据可以监测人体运动时身体的数据,实时掌握运动员的健康情况;依靠智能设备获取人们运动时的数据,李宁推出的一款智能篮球,通过篮球完成数据的采集和储存后,形成一个数据筛选和管理平台,再根据沉淀的数据增加工具型产品,以此提升用户黏性;智能化将带来前所未有的观赛体验。对于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来说,技术是一个核心的要素,如何扮演好中国体育产业的技术角色,深耕体育大数据应用及产品研发,与合作伙伴一起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数据升级,是留给国内体育休闲企业的巨大机会。

3 SCP范式下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的消费力分析

城市休闲体育产业本质是大众参与,注重体质提升,核心利润区在于围绕运动人士的“消费升级”。它的发展需要依靠体育消费,只有消费者的消费升级,才能促进休闲体育产业更好的发展。这里提到的消费升级强调围绕运动人士个人在体育运动这件事上为自己的生活新方式而产生的消费,因此,如何抓到大的细分领域的运动人群,并且高效地为该人群提供优质生活方式的新消费,而且有着良好的转化效率,是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

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的消费形式有:为比赛场地付费、为装备付费、为个人体能付费、为个人塑形付费、为参与体验付费、为教学付费等。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运动形式对于上述的付费意愿也是更有侧重。例如健身,对于场地和教练的付费较大,但是对于装备的付费没有那么大(相比于户外等运动形式)等。

因此,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细分运动领域,抓到该人群最有强意愿付费的环节,在该环节有着强大的把控力,并且要有着良好的转化效果。在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加之四个数量化的判断标准,用户基数、用户频次、用户付费转换率、商业模式的毛利率等。

总之,城市休闲体育项目,应该围绕运动人士的消费升级去考虑,当前,中国的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成熟与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成熟度、竞技水平以及运动人士的生活消费新方式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产业在中国的现状,决定了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的投资将是一个相对长周期的行为。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产业正处于飞速成长阶段,但是由于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基于SCP范式对城市休闲体育产业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体育休闲产业,SCP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会.基于SCP范式下彩电业市场绩效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0.

[2]任慧,杨晓晨,王笑梅.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组织SCP模式探析[J].商业时代,2009(31).

休闲消费探析 篇10

1、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 或称自由时间, 它是指个人除工作、学习、生活和家务劳动时间以外的可自由支配时间, 它是休闲服务产生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曾从功能方面对自由时间下过一个定义, 他认为:“自由时间是在满足绝对需要的劳动时间之后留下的从事其他活动的剩余时间, 是劳动者用于消费和用于从事自由活动的时间, 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发展所需要的时间。”[1]马克思认为要从与劳动时间的关系去分析自由时间。因为劳动时间是自由时间形成的基础。劳动时间从量上制约着自由时间, 劳动既创造物质财富, 也创造自由时间。劳动时间的节约意味着自由时间的增加。

2、个人可支配的收入。

这是休闲消费产生的重要条件。比如, 外出旅游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休闲方式, 收入的高低决定了旅游的消费水平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自然也就影响人们的休闲质量。如果收入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 在扣除衣、食、住、行、教育、保险等必需消费后, 再没有足够多余的货币, 那么休闲旅游只是一种空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当人的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 必然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尤其是向往更高的精神需求, 追求更大的幸福 (效用) , 花钱买快乐。所以, 去歌舞厅休闲娱乐、到音乐厅听音乐、去影剧院看戏, 以及体育健身、美容保健等休闲活动, 正在成为一种消费时尚, 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二、休闲消费的特征

对休闲产品、设施和服务的消费不同于对日常必需品的消费, 它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具体表现为:

1、非功利性。

休闲不同于纯功利性和工具性活动 (如工作、做家务等) , 具有非功利性或自目的性。所谓自目的性, 是指以自身为目的。休闲的自目的性指的是, 休闲的游戏性和娱乐性, 如同爱情、友谊、信仰、尊严、创造一样, 本身就是人生的一个目的, 值得人们去追求, 人类天生就具有游戏和娱乐的需要和冲动。

2、并非必不可缺。

休闲消费却不同于日常必需品的消费, 不具备“必不可缺”的特性。休闲并不必然意味着消费, 由休闲活动到休闲消费的转变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 休闲消费的实现受到几种因素的制约。首先, 当家庭可支配收入较低或减少的时候, 人们往往会取消或减少休闲消费。其次, 当人们工作繁忙的时候, 常常会牺牲或减少休闲时间, 以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再次, 当休闲供应不足, 即缺乏所需的休闲产品、设施或服务的时候, 人们往往取消休闲消费, 而以非消费的方式进行休闲活动。

3、可替换性。

由于休闲消费者追求的是快乐和闲适, 而大部分休闲活动都可以达到这种效果, 因此, 各种休闲活动之间的可替换性较高。同时, 休闲活动的可替换性又与休闲活动的自由选择性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意味着, 当一种休闲活动进行选择遇到了某种障碍 (如不易获得、价格偏高、安全系数偏低、服务态度差等) 时, 消费者往往会放弃对它的选择, 而改选其他休闲活动作为替代。

4、群体性。

许多休闲活动的一个共同特征是群体性, 也就是说, 是否有一起进行休闲的同伴是构成休闲活动吸引力的因素之一。如与家庭成员、恋人、朋友、同事等同伴一起进行某种休闲活动, 恰恰是构成休闲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某些场合下, 缺少同伴甚至是素不相识的同伴, 会导致这些休闲活动失去应有的吸引力。

5、流行性。

许多休闲活动具有很大的流行性, 它们往往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流行, 一旦超出了流行期, 休闲娱乐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并可能失去大量的消费者。这种流行期效果, 就是休闲的时效性。当然, 我们不排除有些休闲活动 (如下象棋等) 源远流长的可能性, 但是, 对于大部分休闲产品, 如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电视节目、时尚爱好等来说, 时效性和流行性是比较明显的。

三、休闲消费的动机

从休闲消费的终极意义上讲, 人们进行休闲是为了满足自我发展和精神享受的需要。但是, 事实上, 每个人进行休闲消费的动机由于受到具体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而彼此之间会有千差万别。对于休闲消费动机, 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1、健康动机。

这是指从事各种与身体保养、康复、治疗有关的休闲健身活动的动机。在任何一个国家, 当民众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 人们自然而然地就要关心起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好, 生活得更久, 生活得更健康。进入新世纪后,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身体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因此, 进行个人健康投资已成为人们进行休闲消费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2、娱乐动机。

喜欢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 崇尚体验理念, 尤其是喜爱参加各种野外的极限娱乐活动和探险旅游活动。

3、享受动机。

这是指人们为了提高休闲生活质量而产生的消费动机, 包括生理享受和精神享受两方面。伴随着现代社会紧张、压抑、疲惫等现代情绪综合症的现象日趋严重, 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动机也更加强烈, “激活心情, 给自我心情放一次假”的理念已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大主题, 而且用于改善心理环境的消费投入也开始逐年递增。

4、发展动机。

发展和再发展是人们提高素养、完善人格、健全心理、提高技能的终极目标。人们通过各种业余教育和培训活动形式, 以提高自我的素养和动手能力, 最终实现自我再发展的目标。例如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如何插花、如何化妆、如何养宠物等等。

5、价值动机。

这是通过休闲活动渴望被人承认、引人注目、受人尊敬和赏识, 以及为获得良好的社会声望等目的引起的休闲消费动机。诸如紧跟时装潮流, 崇尚新潮化妆品, 青睐养颜和美容, 热衷于使用名品、名牌和精品, 乐于参加各种形式的高级会员俱乐部, 以及各种能够显示社会地位的聚会活动。

四、休闲消费的功能

休闲消费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休闲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

随着我国“过剩经济”的出现, 国家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手段。日益增加的休闲消费则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三个50%”现象:114天 (从2008年开始为115天) 的节假日消费占全年销售额的50%;周末消费占每周销售额的50%;每天晚6点以后的消费占全天的50%, 说明休闲消费的作用正凸显出来, 休闲消费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以汽车消费为例, 来看看休闲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从很多方面看, 人们购买汽车不只是为了上下班方便, 还有从事休闲娱乐活动方面的考虑;而另一方面, 汽车进入家庭, 确实又成为人们周末、假期出游欲望高涨的重要因素, 这是驾车出游方便所带来的结果。因此, 每逢黄金旅游周, 各大城市一批酷爱驾车, 但尚未购车的白领人士, 往往是早早向一些汽车租赁公司预约订车, 假期一到便携带着家属, 或亲戚朋友驾车外出旅游了, 而这批人必将是国内明天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潜在消费者。可以预料, 随着人们家庭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 休闲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在21世纪, 休闲消费正孕育着日益扩大的发展趋势, 其巨大的市场消费容量是任何人所不能忽视的, 这已被众多的经济学家所认可。

2、休闲消费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带动休闲产业的发展

休闲消费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促进三大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和优化, 带动第三产业中细分产业的新起和发展, 如旅游产业、工艺品产业、文化体育产业、美容美饰产业等, 其规模和结构使第三产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形成休闲产业。而休闲产业的发展, 又对第一、第二产业形成了连锁带动效应。可以说, 休闲消费的不断发展, 促进了三大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和优化。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史来看, 三大产业发展的顺序由最初的一、二、三变成了现代的三、二、一。在西方发达国家, 休闲产业是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是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必须考虑的因素。在美国, 休闲产业年产值达1万亿美元, 年税收达6000亿美元;在英国, 休闲产业年产值达1360亿英镑, 超过汽车业和食品业, 并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 平均每户家庭休闲开支占家庭总支出的20%左右;在西班牙, 休闲产业成为其经济的第四大产业, 休闲企业达9万多家, 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5%等等。[2]

3、休闲消费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获得充分劳动的人进行休闲消费能为缺少工作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社会财富, 使得社会生产和消费在时间空间分布上达到均衡和节约。这是因为:一方面工作时间缩短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一个连续生产的企业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 6天工作改为5天工作, 就可以腾出一天的工作岗位吸收新的就业者;另一方面休闲消费方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扩大化增加了就业岗位, 这是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与此相关的就业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将明显增大。在美国, 休闲产业创造了2500万个工作岗位, 占全美就业职位的1/4;在英国, 休闲产业创造了1/5的全英就业职位;在西班牙, 休闲产业近5年来创造了76万个就业岗位等等。[3]根据我国学者李江帆等对广东省旅游业的一项估计, 旅游业每增加1人就业, 大约能给三大产业提供约6.2个就业机会。据有关方面统计和预测, 休闲经济在我国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可观, 2002年仅旅游产业就提供就业岗位3500万个;2013年将增至4981亿美元, 直接间接增加就业岗位6770万个。[4]因此, 发展休闲经济是解决就业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4、休闲消费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消费者素质能力

古谚语说:“仓廪实而知礼仪”, 说明了社会的物质基础与提升人的文明程度的正相关性。尤其是闲暇时间的增多, 为全面、自由地发展人创造了条件。[5]美国著名的休闲学家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 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 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 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换句话说, 休闲使人们在精神领域获得了自由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谈到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时指出, 由于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所带来的劳动时间的缩短, 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休闲时间, 他们会更自觉地利用这个时间来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因为休闲消费大部分涉及的是较高层次的需求, 要求具有较强的享受性和发展性, 主要是以促进人们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的。所以, 充裕的休闲时间和日益个性化的休闲消费方式, 将使人们将自己的一切爱好、兴趣、才能和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断地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5、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促进社会稳定

相对于现在的经济水平来说, 休闲是富人的消费活动, 通过发展休闲产业从而鼓励富人的休闲消费, 能给一部分相对较为贫困的人创造就业的机会, 给一些贫困但旅游和娱乐资源丰富的地区带来致富的机遇, 从而实现财富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的合理转移, 有利于降低贫富分化、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这无疑对财富的再分配有一定作用。休闲时间的增多, 特别是节假日时间延长, 可以扩大高收入阶层 (人群) 的消费, 使高收入阶层和高收入地区的财富向低收入阶层、低收入地区转移。进一步说, 休闲产业具有极高的附加值, 有钱有闲阶层花钱用于休闲已成时尚, 普通劳动者的成果可获得最大的交换价值, 从而促进财富的增长, 降低社会贫富梯度, 有利于社会稳定。从经济结构调整和缩小城乡差别的角度看, 在大城市近郊和周围, 大力发展有特色的乡村休闲产业, 能把城市的休闲消费需求和农村休闲产品的提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而真正达到“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目的。这对调整农村单一的种植业或养殖业结构, 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无疑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休闲观光农业和市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农家乐, 对郊县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下)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381.

[2]刘邦凡.休闲、休闲经济与城市经济[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 (2) .

[3]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1) .

[4]李江帆, 李冠霖, 江波.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分析——以广东为例[J].旅游学刊, 2001, (16) .

上一篇:关注焦点下一篇:新思维开展共青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