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内动脉灌注

2024-05-22

髂内动脉灌注(精选七篇)

髂内动脉灌注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期间收治41例、组织学确定为宫颈鳞状细胞癌, 均为首次治疗, 按1988年FIGO临床分期在Ib~Ⅱ期。治疗前肝、肾、心功能及骨髓检查均在正常范围。随机分为A组21例和B组20例, 两组一般情况见表1。

1.2 方法

两组均拟定行宫颈癌根治术并术后放疗, A组术中辅以双侧髂内一次灌注顺铂80~100mg。术中发现7例 (A组4例, B组3例) 已浸润宫旁而仅行附件切除术及部分淋巴结清扫。术后3周复查肝、肾、心功能正常后放疗。术后病理:宫旁阳性7例 (A组4例, B组3例) , 淋巴结阳性5例 (A组2例, B组3例) 。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经上述治疗处理后, 1年内每月随访1次, 第2~3年每3个月随访1次, 第4~5年个月随访1次[2], 发现复发或转移者再行放疗。除死亡随访至2001年10月, 其复发或 (和) 转移的情况见表2。

2.2 两组3年存活率均为100%, 5年存活率A组为95.24%、B组为85%。

3 讨论

妇科肿瘤的血液供应多来自髂内动脉, 经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可选择性的药物直接注入子宫、附件、阴道及外阴的肿瘤营养血管。Fujrwaki等[3]报道, 手术配合化疗可提高子宫颈癌的生存率。顺铂是广谱抗癌药, 其抗癌活性与浓度成正相关, 如果此药静脉滴入, 约有90%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失去抗癌作用, 由动脉灌注, 则可减少到达癌组织前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疗效较静脉滴入可提高2~10倍[4]。本结果发现, 对宫颈鳞状细胞癌Ib~II期在术中辅以髂内动脉灌注顺铂加术后放疗与手术加放疗比较, 其5年复发或 (和) 转移率明显降低 (P<0.05) ;5年生存率为95.24%, 较单手术加放疗达的5年生存85%也有提高。因病例少、复发或 (和) 转移时再行放疗, 因而5年生存率的比较未行统计学分析。本疗法可提高宫颈鳞癌Ib~II期的5年生存率、降低复发或 (和) 转移率, 且操作方便、简单。本法是否可应用于宫颈的非鳞状细胞癌有待进一步研究。

P<0.05

参考文献

[1]马绍康.子宫颈癌的化疗[J].国外医学, .妇产科学分册, 1998, 25 (1) :32-35.

[2]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322.

[3]Fujiwaki R, Iida K, Ohnishi Y, et al.Intrarterial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llowed by radical sutgery and radiotherapy foratagцb cervical carcinoma[J].Antecancer RES, 1997, 17:3751-3755.

髂内动脉灌注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病人58例, 年龄26岁~58岁, 平均49岁;均行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不能手术的中晚期病例1 6例, 不能控制的肿瘤出血1 2例, 妇科手术前栓塞术化疗30例。

1.2 治疗方法

病人平卧于血管机床上, 在局部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行股动脉穿刺插管, 先用超选择导管插入一侧子宫动脉, 注入造影剂, 充分显示髂内动脉分支的位置、形态、分布情况, 再利用导丝将造影导管送入髂内动脉分支处, 显示肿瘤染色动脉的来源范围, 缓慢注入化疗药物, 最后用PVA颗粒或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栓塞, 栓塞后造影显示子宫动脉闭塞, 常规包扎压迫止血穿刺点处, 制动术侧下肢24h。

2 结果

住院期间本组病人出现少量阴道出血5例, 2d~3d后自行缓解;发热8例, 均在38℃以下, 未做特殊处理;6例出现不同程度腹痛, 经热敷、理疗对症治疗后缓解。本组无一例病人出现肝肾功能异常以及其他并发症, 如穿刺部位血肿、继发感染、血栓性静脉炎等。45例病人介入治疗后肿瘤缩小、阴道出血停止, 从而争取了手术时机。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全面评估病人, 做好心理护理

作为一项新的治疗技术有一定的风险, 病人难免有些紧张和恐惧, 护士应全面评估病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 了解病人的凝血机制是否正常, 是否有高血压病史等, 了解病人对介入治疗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适时做好心理护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解释介入治疗的目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解除病人的恐惧;列举手术成功的病例增强病人的信心, 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3.1.2 预防并发症, 做好行为训练

为预防术后穿刺点出血, 病人要卧床, 24h内避免下蹲、使用腹压等动作, 避免血痂脱落, 故术前要指导病人合理膳食防止便秘, 并指导病人学会床上使用便器。

3.1.3 完善各项检查, 做好术前准备

术前3d行阴道擦洗预防感染;术前1d沐浴更衣并行双侧腹股沟及会阴皮肤准备;做碘过敏试验;术前6h禁食、禁饮;术前30min留置导尿管以免术中膀胱充盈影响手术视野。

3.2 术中护理

(1) 心理疏导。由于介入治疗的病人使用的是局部麻醉, 病人始终处于清醒状态, 对手术室庞大的血管机难免有恐惧心理。护士应给予病人心理安慰, 消除其不良心理因素, 使病人积极配合医生手术。 (2) 协助病人平卧于介入手术台上, 双手置于身体的两侧充分暴露手术区, 告知病人术中制动的重要性, 避免导管脱出而影响手术进行。 (3) 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术中持续心电监护, 尤其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状况, 倾听病人的主诉。使用造影剂后若出现胸闷、胸痛加重、意识改变、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情况, 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4) 正确配制化疗药物, 确保药物剂量的准确性。 (5) 保持留置导尿管的通畅, 避免术中因膀胱充盈影响栓塞效果。 (6) 穿刺点的护理。拔管后采用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一般以右手食指、中指、示指指腹在动脉穿刺部位稍上方压迫股动脉, 压力以能触摸到股动脉搏动而不渗血为标准;穿刺点采用弹力绷带包扎, 并放置重量为1kg的沙袋进行加压止血。

3.3 术后护理

3.3.1 穿刺点的护理

术后平卧位, 穿刺侧股部制动即穿刺侧下肢不能屈髋24h, 术后用绷带和1kg重的沙袋压紧股部穿刺点6h~8h,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皮下血肿形成, 避免用力咳嗽和打喷嚏等使用腹压的动作, 术后24h内避免下蹲, 以免引起血痂的脱落。一旦发生皮下淤血、肿胀或小血肿则延长加压时间并给予冰敷。

3.3.2 栓塞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

术后应严密观察血压、脉搏、腹痛及阴道出血情况, 尤其观察下肢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及感觉情况。血栓形成是造成组织器官及肢体缺血坏死危害较大的并发症之一, 血栓形成多于术后1h~3h出现。主要表现为盆腔非靶器官的栓塞及下肢动脉栓塞症状。术后平卧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及制动24h, 保持血流通畅;术后至24h, 每小时触摸足背动脉1次, 密切监测下肢血液循环情况, 注意有无“5P”征发生, 即疼痛 (pain) 、麻木 (parasthsia) 、运动障碍 (paralysis) 、无脉 (pulseless) 、苍白 (pale) , 是动脉栓塞的典型症状。若出现术侧肢体发麻、疼痛, 给予安慰和鼓励, 缓解其紧张情绪;若出现下腹部疼痛需首先评估, 难以忍受和影响睡眠者可给予镇痛剂。若出现运动障碍、无脉、苍白则应高度重视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因输尿管供血特点是节段性, 与邻近动脉形成共干, 根动脉细小, 有报道介入治疗引起输尿管坏死的病例[1], 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尿的颜色及量, 及早发现输尿管损伤等并发症。

3.3.3 预防压疮的护理

宫颈癌中晚期病人因反复阴道出血常会导致营养不良、贫血, 加上介入治疗术后术侧下肢制动24h, 病人由于恐惧不敢翻身, 如果护理人员指导不到位易引起压疮。护理人员应将制动的具体要求告知病人, 就是要求术侧下肢不能屈髋, 身体可以平行移动, 臀下可垫软枕, 术后6h可翻身, 用手按压穿刺部位向健侧转身, 鼓励病人24h后下床活动。

3.3.4化疗反应的观察和护理

本组病人均在介入时给予动脉顺铂灌注化疗, 观察术后5d内有无出现恶心、口腔溃疡、体温升高等药物反应, 并定期复查B超、血常规和肝肾功能。若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反应轻的给予饮食指导, 嘱其少量多餐, 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反应重者可遵医嘱使用止吐药物并补充水电解质。若出现口腔溃疡, 告知病人用软毛刷清洁牙齿, 忌食辛辣刺激性饮食, 局部用药物治疗。若出现高热, 观察有无疼痛等伴随症状、血常规是否正常, 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4 讨论

宫颈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居首位, 常规的治疗是手术和放疗。巨块型 (≥4cm) 和中晚期宫颈癌病人发生转移的几率高, 手术切除难度大, 而放疗剂量受到正常组织所限, 常规静脉化疗难以达到局部肿块所需的药物浓度, 不能有效地杀灭癌细胞, 致使早期巨块型宫颈癌无法手术或手术不能切除干净;中晚期宫颈癌治愈率低, 中晚期宫颈癌病灶一旦侵蚀大血管可引起大量阴道出血, 传统上用纱布阴道填塞, 效果差。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一方面能将供血动脉栓塞, 达到止血目的;另一方面因阻断血液供应, 缺氧、缺血癌灶将缩小, 且动脉途径给予化疗药物, 直接致肿瘤组织坏死, 缩小局限瘤体, 为手术彻底消除肿瘤创造条件[2]。介入治疗具有简便安全、快速有效、损伤小等优点[3]。精心的护理使病人在住院治疗及手术期间得到了满意的照顾, 减少了介入并发症及各类风险的发生, 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总结中晚期宫颈癌病人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的护理。[方法]对58例中晚期宫颈癌病人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术前做好全面评估, 加强心理护理, 重视行为指导及术前准备;术中做好心理疏导和护理配合;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和健康教育指导。[结果]术后出现少量阴道出血5例, 发热8例, 腹痛6例, 无一例病人出现肝肾功能异常以及其他并发症;45例病人介入治疗后肿瘤缩小、阴道出血停止, 从而争取了手术时机。[结论]加强中晚期宫颈癌病人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宫颈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护理

参考文献

[1]欧仕洪, 颜学贤, 杨洪斌, 等.选择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子宫动脉栓塞致输尿管坏死1例[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2, 6 (11) :229.

[2]瞿仁友.肿瘤介入治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25.

髂内动脉灌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情况

我院此期间共收治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62例。全部病例均经宫颈活检后病理确诊, 外生型肿瘤直径>4cm, 或病灶呈内生型生长, 或溃疡型生长, 病理分化程度为高-中-低分比, 其中鳞癌46例, 腺癌14例, 腺鳞癌2例。经NAIC后手术31例, 年龄34~66岁, 平均45岁;按国际妇产科联合会 (FIGO) 分期IB2-ⅡA期25例, ⅡB期6例。单纯手术31例, 年龄32~69岁, 平均46岁;ⅠB2-ⅡA期27例, ⅡB期4例。两组年龄、肿瘤分期、病理分型情况接近。所有患者治疗前肝肾功能、血常规均正常, 介入化疗前均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无化疗禁忌证。

1.2 宫颈癌术前NAIC的指征[2]

宫颈局部病灶直径大于4cm;宫颈局部桶状质硬, 以内生型溃疡为主, 出血明显;盆腔检查宫旁增厚, 但弹性好;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为低分化型者, 具有上述指征, 同时要求患者血WBC>4×109/L, 血小板>80×109/L, 无明显内科合并症, 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正常。

1.3 方法

NIAC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DSA) 引导下经一侧股动脉插管至行双侧髂内动脉后超选择至子宫动脉进行化疗及栓塞, 灌注药物为顺铂50mg/m2、博来霉素25mg/m 2、长春新碱1 m g/m2, 灌注完毕用明胶海绵栓塞双侧子宫动脉。透视监控下栓塞至血流缓慢, 同时防止栓塞剂反流误栓其他脏器血管, 拔管后局部加压包扎制动24小时。介入治疗后, 在有足够的尿量和电解质平衡的条件下, 给予足够的液体水化, 介入术前1天补液2000ml, 介入术当天补液4000ml, 介入术后补液2000ml, 并记录24小时尿量、化疗后的不良反应、肿块大小及临床表现的变化。根据患者情况给予1~2个疗程, 每疗程间隔3周。31例患者介入化疗结束后2~3周行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4例小于35岁的鳞癌患者术中保留一侧卵巢并行卵巢移位。对照组单纯采用手术, 方法与NIAC组相同。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际抗癌联盟 (UICC) 疗效判定标准, 完全缓解 (CR) :肿块完全消失;明显缓解 (PR) :肿块缩小≥50%;无变化 (NC) :肿块缩小<50%或增大<25%;恶化 (PD) :肿块增大≥25%, 或出现新的病灶。其中CR及PR病例为有效, NC及PD视为无效。临床检查宫旁增厚, 失去正常宫颈形态和宫骶韧带弹性消失为宫旁浸润标志。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31例中26例完成1个疗程NAIC, CR16例 (61.5%) , PR 10例 (38.5%) ;5例完成2个疗程NAIC, CR 3例 (3/5) , PR 2例 (2/5) 。所有患者入院时阴道流血、流液、腹痛等症状化疗后1~2天均得到缓解或消失。

2.2 两组手术治疗情况比较

NAIC后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 (135.0±8.5) min, 术中出血量 (280.0±5.0) ml, 3例 (9.7%) 出现术后并发症;单纯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 (135.0±7.4) min, 术中出血量 (340.0±4.0) ml, 1例 (3.2%) 出现并发症。NAIC后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单纯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17, P<0.01) ;而手术时间两组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 P>0.01) ;NAIC后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略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58, P>0.05) 。

2.3 组织病理学检查

介入化疗及栓塞后接受手术的31例中1例 (3.2%) 未见癌细胞, 病理检测达到完全缓解标准;26例 (83.9%) 侵犯浅肌层, 5例 (16.1%) 侵犯深肌层;阴道及宫旁切缘均无癌灶残存。单纯手术的31例患者中, 8例 (25.8%) 侵犯浅肌层, 23例 (74.2%) 侵犯深肌层, 其中2例 (6.5%) 宫旁浸润。NAIC后手术患者脉管瘤栓、盆腔淋巴结转移、手术切缘阳性发生率均低于单纯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2.4 介入化疗及栓塞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

按WHO化疗药物毒性反应分度标准[3], 多数患者反应轻微, 部分患者出现以下情况:2例患者化疗当天和第1天出现恶心、呕吐, 经止吐、镇静及对症治疗有明显疗效, 31例患者介入治疗后7天、14天、21天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未见白细胞下降及异常。输尿管及膀胱损伤3例, 2例在术中发现一侧输尿管近膀胱入口处呈不同程度的缺血、僵硬、蠕动消失;输尿管与子宫动脉交叉处以上部位扩张, 入口处膀胱壁苍白、缺血、僵硬。行输尿管节段性切除加输尿管膀胱再植术, 1例双侧输尿管及膀胱后壁出现上述情况, 程度较轻, 予术中放置输尿管支架导管, 3个月后取出, 未发生尿瘘。1例术后出现尿路感染, 经抗感染后治愈。

[例 (%) ]

3 讨论

手术及放疗是治疗宫颈癌的金标准。而新辅助化疗 (NACT) 是指在局部治疗 (手术或放疗) 之前给予的全身化疗, 应用于局部晚期及巨块型宫颈癌 (肿块直径≥4cm) , 可消灭播散野外的亚临床转移灶, 而且能缩小局部病灶, 减小肿瘤负荷, 降低肿瘤的分期, 为根治手术创造条件[4]。

由于盆腔内腔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髂内动脉。超选择子宫动脉插管新辅助化疗联合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一方面它可延长化疗药物在肿瘤组织里的释放时间, 与静脉化疗相比, 可使局部组织抗癌药物浓度提高, 克服了单纯灌注药物在肿瘤组织内停留时间短、消除快、药物与肿瘤细胞不能充分接触的缺点, 明显提高了疗效[5]。另一方面肿瘤新生血管被栓塞, 导致肿瘤组织产生缺血坏死, 使肿块缩小甚至消失, 癌灶出血、阴道排液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对于ⅠB2-ⅡB期宫颈癌先行1~3个疗程NAIC, 再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治疗模式已经得到疗效的证实。采用NAIC治疗作为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术前的辅助治疗, 目的在于: (1) 缩小局部肿瘤, 减轻宫旁浸润程度, 创造手术机会或有利于手术治疗, 使不能手术切除的病例得以进行手术切除; (2) 降低癌细胞活力, 减少术中播散及术后的复发和转移; (3) 消除亚临床病灶, 提高生存率; (4) 尽量保存正常器官的功能, 改善生活质量; (5) 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NAIC治疗使ⅠB2-ⅡB期且较年轻宫颈癌患者得到能保留卵巢和阴道功能且疗效更好的综合治疗, 提高生活质量及生存率。另外, 有无淋巴结转移也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若盆腔淋巴结出现转移, 做区域性治疗段的单纯手术或放疗常难以达到根治效果;而化疗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中两组对比发现, NAIC组淋巴结阳性率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肿瘤侵犯肌层的深度也有明显差异, 说明了术前化疗的有效性。

于月成等[6]认为, 无论鳞癌或是腺癌化疗所取得的效果都是短暂的, 应争取在最有利时机完成手术。否则可能会造成选择性耐药的肿瘤株获得生长机会, 反而延误手术时机。我们体会, 术前采用1~2个疗程的介入化疗及栓塞, 手术一般在介入化疗后2周进行, 即可取得良好疗效, 又可避开骨髓抑制。与单纯手术相比, 手术更顺利完成, 盆腔组织分离不困难;另一方面, 多数学者认为DSA下介入治疗操作简单, 无严重并发症, 化疗药物所致的副反应轻, 但栓塞及大剂量化疗药物灌注仍可产生某些并发症, 如出现发热、疼痛、栓塞器官周围组织梗死等, 其中尤以非靶血管栓塞 (也称异位栓塞) 所致的相应脏器损伤最为严重, 而非靶血管栓塞以子宫动脉输尿管支和膀胱支最容易发生。本研究31例中有3例出现输尿管膀胱损伤, 其中1例为双侧损伤。故笔者认为, 恶性肿瘤患者行DSA下子宫动脉介入治疗时不应过分追求栓塞肿瘤全部供应血管, 从而忽视可能由此导致的非靶血管栓塞, 特别是避免子宫动脉输尿管支和膀胱支的栓塞。

参考文献

[1]宋小勤, 张国楠.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现状[J].实用医学临床杂志, 2005, 2 (2) :22.

[2]Tegerstedt G, Hammarstrom M.Operation for pelvic organ prolapse:a follow-up study[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2004, 83 (8) :758-763.

[3]吴一龙.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93-394.

[4]赵淑萍, 王泽华.巨块型宫颈癌I B2~ⅡB期68例术前全身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 22 (4) :271-273.

[5]陈春林, 刘萍.妇产科放射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98.

髂内动脉灌注 篇4

1 病例介绍

病人, 女, 30岁, 剖宫产后2年, 未采取避孕措施。因停经52 d行药物流产, 服药后阴道流血超月经量, 急行清宫术, 术中发生阴道大出血, B超检查考虑切口处妊娠, 经药物及宫腔内填塞纱布止血, 治疗无效, 赴介入科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 手术成功, 阴道流血渐止, 7 d后好转出院。门诊随访2月无特殊不适, B超检查子宫附件无异常, 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正常, 月经已复潮。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出血量大, 病情危急, 病人又比较年轻, 对手术能否成功止血及能否保全子宫产生疑虑。应积极主动地给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基本流程、手术原理, 使病人了解到介入治疗不仅创伤小、见效快, 也不会对其生育能力造成影响, 从而消除病人的紧张和不安情绪, 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2.2 体位护理

病人术后平卧24 h, 穿刺侧肢体制动12 h。平卧6 h内可平行移到身体, 陪护人员或病人本人在介入治疗4 h后可每天用手按摩病人腰骶部和臀部。6 h后即可翻身, 24 h内翻身要确保髋关节的伸直状态, 嘱病人避免下肢屈曲、咳嗽、打喷嚏等动作, 避免局部压力突然增高导致出血。24 h后可适当床上活动或扶助下床活动, 防止血栓形成。

2.3 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持续心电监护至病人情况稳定为止, 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及意识的变化。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4 h监测1次。本病例术后第1天、第2天有37.8 ℃~38.2 ℃的发热, 予对症处理后缓解。

2.4 观察穿刺部位及下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

穿刺点采取八字包扎法, 固定时间一般为24 h, 并对局部使用砂袋进行加压6 h。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及无菌绷带有无渗血及血肿形成。密切观察术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同侧肢体皮肤顔色、温度、感觉和运动功能, 以免固定包扎过紧, 引起肢体缺血。注意有无“5P”征发生, “5P”征即疼痛、麻木、运动障碍、无脉及苍白, 是动脉栓塞的典型症状[1],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处理。

2.5 观察阴道流血情况

密切观察阴道流血是否逐渐减少, 观察出血量、性状及顔色, 并做好详细记录, 警惕栓塞不全的发生。同时做好会阴护理, 保持会阴部清洁, 24 h后拔除导尿管, 督促自解小便。

2.6 疼痛护理

疼痛是术后较突出的一种不良反应, 疼痛程度与病人心理素质、疼痛阈和忍耐力有密切关系[2]。应给予病人安慰和鼓励, 并适当应用止痛药物, 告知几天后侧支循环建立, 症状自然消失, 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该病例手术当晚诉下腹痛明显, 难以忍受, 予肌肉注射哌替啶100 mg, 第2天晚上用双氯芬酸钠1枚塞肛。第3天下腹仅有轻微隐痛, 但骶尾部及臀部内侧红肿压痛明显。指导侧卧, 避免局部继续受压, 并予热敷按摩, 外敷消炎止痛膏, 症状逐渐缓解。

2.7 饮食护理

术后当天可进清淡无刺激的半流质饮食, 嘱病人多饮水, 促进造影剂尽快排出。术后第2天进普食, 鼓励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2.8 出院指导

出院时向病人及家属进行人工流产术后知识宣教, 指导注意休息, 加强营养, 保持会阴清洁, 禁性生活及盆浴1月, 注意避孕, 定期复诊。若有腹痛、阴道流血随时就诊。

3 小结

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 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多。介入治疗作为一项新技术在妇产科子宫大出血治疗中的应用将日益广泛。新技术的应用也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理人员应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知识, 努力钻研业务, 对动脉栓塞技术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认真做好心理疏导, 加强对栓塞术后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本病例术后通过护士密切观察病情, 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使栓塞后不适减轻到最低程度,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动脉栓塞,妊娠,护理

参考文献

[1]段君华, 孙晓龙, 岳伟东.等.产后大出血急诊介入治疗临床疗效评价[J].中华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6, 1 (7) :414-415.

髂内动脉灌注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植入性胎盘患者86例,其中36例患者先行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预置术,再行剖宫产术,为介入组;其余50例患者行常规剖宫产术,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孕周、产次、剖宫产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产前诊断方法和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磁共振(MRI)检查[1]。①胎盘植入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适用于胎盘位于子宫前壁的孕妇。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胎盘部位正常结构紊乱、弥漫性或局灶性胎盘实质内腔隙血流、胎盘后方正常低回声区变薄或消失、子宫浆膜-膀胱交界处血管丰富时,预测胎盘植入敏感性83%(95%CI 77%~88%),特异性95%(95%CI 93%~96%)。②胎盘植入MRI特征:适用于胎盘位于子宫后壁及羊水较少的孕妇。MRI预测胎盘植入征象:子宫凸向膀胱,胎盘内信号强度不均匀,T2加权像存在胎盘内条索影,胎盘血供异常,其预测胎盘植入的敏感性82%(95%CI 72%~90%),特异性88%(95%CI 81%~94%)。所有的研究对象均经术中和术后胎盘检查,确诊为胎盘植入。

步骤:①介入组具体操作:由介入室医生行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预置术。常规消毒双侧腹股沟,触摸双侧股动脉搏动点;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双侧股动脉入路,置入动脉鞘,将双腔血管球囊导管分别插至双侧髂内动脉;造影见球囊位于双侧髂内动脉主干内,试阻断髂内动脉血流成功后,即刻排空球囊;将球囊导管体外段固定于体表。将患者平稳转至手术室,行剖宫产术,产科医生将胎儿取出、断脐后,立即充盈球囊、压迫血管止血,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切除子宫或术后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2]。②对照组具体操作:患者至手术室行剖宫产术,产科医生将胎儿取出、断脐后,常规止血,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切除子宫或术后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介入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24 h失血总量、术中输血量;比较两组患者妊娠结局的不同:包括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的不同;两组患者子宫切除率、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率的不同;其中失血量的统计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或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介入操作时间比较:介入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介入操作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24 h失血总量、术中输血量比较:介入组患者术中失血量、24 h失血总量、术中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的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0min、5 min、10 min)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子宫切除率、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率比较:两组患者子宫切除率、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文献报道,植入性胎盘剖宫产手术中的平均失血量3 000~5 000 mL。最近一项研究发现植入性胎盘失血量平均(3 630±2 216)mL,而穿透性植入性胎盘平均失血量(12 140±8 343)mL。1954年,Hughes首先报道利用球囊控制腹部创伤患者的大出血获得成功,1995年,P aull等首次将主动脉球囊栓塞术应用在植入性胎盘病例中。

据Paull发现:无论行保留子宫的手术还是子宫切除术,预置主动脉球囊栓塞术的植入性胎盘病例的失血量均明显减少。而Tan等报道术前髂内动脉放置球囊闭塞器,可使手术中失血量减少39%。在国内,蒋艳敏等比较了13例预置髂内动脉球囊(研究组)和28例传统止血患者(对照组),研究组的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3]。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介入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介入操作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中失血量、24 h失血总量、术中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这些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的相关报道均一致,介入组患者在髂内动脉球囊扩张后,可暂时阻断动脉血流,降低动脉压力,减少盆腔器官的供血,致使术中胎盘剥离面出血明显减少,手术视野暴露清晰,有利于创面凝血和产科医师止血;同时,手术时间显著缩短,为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或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赢得时间,减少总体出血量和输血量。

注:*与介入组比较,P<0.05。

注:*与介入组比较,P<0.05。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植入性胎盘患者应用髂内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对新生儿的影响甚微。接受髂内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的患者会接受一定剂量的放射线,放射线是否对胎儿及孕妇造成不良后果,国外文献报道,此过程中胎儿接受的射线剂量55 mGy,国内报道34.7 mGy,明显低于导致胎儿疾病发生的最低射线剂量标准,即200 mGy,故预置髂内动脉球囊时胎儿所接受的射线量是安全的。

同时,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两组子宫切除率、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植入性患者应用髂内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并没有降低患者的子宫切除率和剖宫产术后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率。这与Levine等以及Shrivastava等的前瞻性研究的结论一致。两位学者的研究表明,预置髂内动脉球囊与对照组的保留子宫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胎盘植入的子宫切除指征并没有因髂内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而改变有关。在临床实践中,髂内动脉球囊扩张后,临时阻断动脉血供,减少手术出血,但在球囊开放后,胎盘剥离面可再次出血。尤其是胎盘附着部位血管异常增生、侧支循环极其丰富,出现穿透性胎盘植入时,髂内动脉球囊扩张下单纯阻断动脉很难达到彻底止血和保留子宫的目的。

本研究表明,对植入性胎盘患者应用髂内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可以减少围手术期出血,并有效减少输血量和输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为必要时子宫切除术或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赢得时间;但该项技术并没有降低患者的子宫切除率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率,同时,髂内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仍存在血管损伤、动脉血栓、组织缺血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而且对操作者的技能和设备购置费用要求得较高,所以髂内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应用于植入性胎盘患者,其临床意义值得商榷,是否值得临床推广,还需综合评价后决定。

摘要:目的:探讨髂内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对植入性胎盘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植入性胎盘患者86例,36例先行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预置术,再行剖宫产术,为介入组,50例行常规剖宫产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介入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介入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24 h失血总量、术中输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切除率、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髂内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应用于植入性胎盘患者可以减少围手术期出血和输血量,为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或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赢得时间;但并没有降低患者的子宫切除率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率。

关键词:植入性胎盘,球囊,髂内动脉

参考文献

[1]陈敦金,杨慧霞.胎盘植入诊治指南(2015)[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5,(7):481-485.

[2]Caroline,Jakob.Charlotte K,et al.Balloon occlusion of zhe internal iliac arteries in zhe multidisciplinary management of placenta percreta[J].Acta Obstet GynecolScand,2013,92(4):386-391.

髂内动脉灌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晚期膀胱癌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9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 (62.4±4.9) 岁, 平均病程 (3.6±0.4) 年;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40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研究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TRU-BT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为:首先对患者行硬膜外麻醉, 然后借助电切镜确定患者的肿瘤大小、数目和栓塞后的变化情况,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肿瘤进行切除;如果在治疗过程中, 发现体积相对较大的肿瘤时, 应从肿瘤的边缘开始逐渐至膀胱黏膜进行切除。肌层血管点状止血, 创面及黏膜创缘则采用滑动电灼进行止血处理。研究组患者则在上述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入髂内动脉栓塞化疗, 具体方法为:在X线监视下, 导入C型导管, 插至肾动脉, 成形后顺行拉至病变侧髂总动脉, 然后对患者行高压注射76%泛影葡胺3000ml, 摄片证实膀胱肿瘤的具体位置, 然后将导管超选至髂内动脉深部并注入5ml泛影葡胺;最后, 将明胶海绵微粒浸入10ml生理盐水推注至髂内动脉栓塞。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后, 对患者行术后随访, 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及生存状况。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采集数据加以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 应用配对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系统的治疗及随访资料的整合, 研究组患者 (n=20) 中共有4例患者复发, 复发率为20.00%;对照组患者 (n=20) 中共有9例患者复发, 复发率为45.00%;复发率比较, 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 (n=20) 中, 2例患者由于并发心血管疾病死亡, 死亡率为10.00%, 其余患者生存状态良好;对照组患者 (n=20) 中, 5例患者并发肾脏疾病, 2例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不治而亡, 患者死亡率为35.00%, 患者死亡率组间比较, 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统计学数据参见表1。

3 讨论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比较常见的一类肿瘤, 由于患者多集中于中老年患者, 受到高龄和其他伴发全身疾病的影响, 该疾病具有很大的治疗难度;本研究重点分析了TRU-BT联合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 该治疗方法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髂内动脉可以直接为膀胱供血, 采用该方法在治疗过程中输入的血药浓度与常规静脉化疗相比明显更高[2]; (2) 手术时间相对缩短, 由于治疗方法的操作难度有适当的降低, 因此该方法治疗所消耗的时间较短,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 (3) 采用电切术治疗24h后患者就可去除导尿管,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患者的恢复进程; (4) 并发症发生率低[3,4,5]。

结合本次研究来看, 我们对研究组患者采用了髂内动脉化疗栓塞联合TRU-BT进行治疗, 从研究结果来看, 与单纯TRU-BT治疗患者相比, 无论是患者术后复发率还是生存率比较, 研究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在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的情况下, 从侧面提示了该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汤祺, 陈亚娟.TUR-BT联合TUPKP治疗表浅性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及安全性[J].山东医药, 2013, 53 (21) :81-83.

[2]王晓天, 殷波, 宋永胜, 等.TUR-BT术后吉西他滨膀胱灌注联合白介素-2预防非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 2015, 23 (3) :371-374.

[3]王晓天, 宋永胜, 崔军, 等.TUR-BT术后行表柔比星、吉西他滨序贯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 2012, 20 (11) :2328-2330.

[4]曹志强, 赵艳华, 杨宏伟, 等.TUR-BT术后膀胱灌注A群链球菌联合丝裂霉素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 (30) :5913-5915.

髂内动脉灌注 篇7

关键词:宫颈癌,血管造影术,化疗栓塞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在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近年来, 宫颈癌的发病率有增高和年轻化的趋势[1]。宫颈癌手术适应证主要为Ⅱa期及Ⅱa期以下, 其中巨块型肿瘤治愈率低、转移率高与盆腔复发密切相关[2]。因此, 针对局部晚期宫颈癌,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采用新辅助化疗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T) 的治疗策略, 术前NACT可使巨块型肿瘤缩小, 降低肿瘤的临床分期[3], 使原来不能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 可提高生存率, 改善预后[4~5]。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2月至2008年11月的54例Ⅰb2-Ⅱb期宫颈癌术前行动脉介入化疗的临床资料, 并与43例单纯手术的宫颈癌患者进行比较, 探讨经髂内动脉介入化疗栓塞的临床价值,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2月至2008年11月在本院就诊的宫颈癌Ⅰb2-Ⅱb期患者97例, 符合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分期, 病理类型鳞癌72例, 腺癌25例。均为初次就诊, 未在外院行放疗、化疗和手术。其中术前介入化疗栓塞54例 (栓塞组) , 年龄33~69岁, Ⅰb218例, Ⅱa21例, Ⅱb15例;单纯手术43例 (对照组) , 年龄29~67岁, Ⅰb212例, Ⅱa18例, Ⅱb13例。术前围手术血常规、凝血功能、心、肝、肾、肺功能等检查均正常。2组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药物及仪器设备

卡铂600mg (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5-FU1500mg (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DFP-60A, TOSHIBA公司) 。

1.3 介入方法

采用Seldinger’s技术, 局麻下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 透视下引入5F导管分别选择性插入双侧髂内动脉后行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 以了解子宫动脉开口、癌灶供血血管分布及侧支循环等情况, 再在导丝的辅助下超选择插至子宫动脉行化疗灌注, 两侧髂内动脉一次性注入顺铂 (DDP) 100mg、表阿霉素 (E-ADM) 50mg, 灌注化疗药物后, 再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主干水平以下分支血管。间隔2~3周再行下一个周期治疗, 每例患者均行1~2个周期的化疗, 其中1个周期者16例, 2个周期者38例。

1.4 介入术后处理

拔出导管后压迫穿刺点15min, 并用沙袋加压包扎6h, 以防穿刺部位出血, 形成血肿。穿刺侧下肢绝对制动6h, 平卧12h;留置导尿24h, 观察穿刺部位渗血情况、足背皮肤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1.5 手术情况及术后处理

栓塞组于化疗栓塞后2~3周后行宫颈癌根治手术, 方式为子宫广泛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择期行宫颈癌根治术。观察2组肿瘤切除率、术中出血量及临床疗效。2组患者术后均按其相应的适应证进行定期化疗或放疗。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际抗癌联盟 (UICC) 疗效判定标准[6], 完全缓解 (CR) 及部分缓解 (PR) 为有效, 病情稳定 (SD) 及病情进展 (PD) 为无效。化疗期间每周2次检测血常规, 每周检测血生物化学指标, 观察化疗毒性反应并对症处理。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 包括妇科检查、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

1.7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栓塞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栓塞组54例均于介入治疗后2~3周行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成功率100%, 术中可见肿块与周围黏连较轻, 容易剥离, 出血较少, 手术时间2.5~3.5h, 出血量300~600mL, 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时间<15d, 术后病理检查各切缘及盆腔各组淋巴结均未见癌细胞。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宫旁切缘残留、阴道切缘残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1。

2.2 栓塞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的近期及远期比较

栓塞组54例患者共行介入化疗54次。化疗后肿瘤明显缩小, 宫旁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软或阴道浸润软化, 临床总有效 (CR+PR) 率为88.9% (48/54) , 见表2。

栓塞组与对照组病例均获得较完整随访资料, 2组1、3及5年的存活总例数及存活率比较见表3。

2.3 介入化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及食欲下降等胃肠道反应38例, 经对症处理2d后基本好转;白细胞计数下降4例, 经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治疗3d后恢复正常,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近20年来, 宫颈癌的发病率出现年轻化趋势, 其治疗原则虽然仍以手术和 (或) 放射治疗, 但局部进展期患者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 易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对于中晚期的宫颈癌患者, 传统的理论认为宫颈癌对化疗不敏感, 其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和放疗[7]。近年来宫颈癌术前辅助化疗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 得到了普遍认可。其意义在于: (1) 减小肿瘤体积和负荷, 提高手术的切除率及提高生存率[8]; (2) 消灭亚临床微转移灶, 尤其是抑制盆腔淋巴结转移, 降低复发率[9]。 (3) 应用术前动脉化疗可使临床分期降期, 分化降级, 从而使患者获得手术机会,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尤其在年轻的患者更为重要。FIGO推荐的处理模式之一:先期化疗之后再进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0]。

顺铂在宫颈癌化疗中显示出较高疗效。理论上通过介入技术进行两侧髂内动脉灌注抗癌药物, 可提高药物在肿瘤局部的浓度 (比同等剂量静脉用药高几倍) 。有研究提示, 动脉灌注后癌组织中即刻铂类浓度为外周血的2.8倍, 即刻至注药后20min的药时曲线下面积是静脉化疗的1.7倍[12]。在一项宫颈癌放化疗的荟萃分析中, Green等指出应用顺铂化疗可分别降低局部和远处复发的相对危险度40%和50%, 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率[11]。美国癌症研究所已将顺铂为基础的化疗列为局部晚期宫颈癌和早期高危宫颈癌的标准治疗[11]。

我们认为以顺铂为基础的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术应用于宫颈癌具有以下优越性: (1) 短期内消灭大量肿瘤细胞, 使肿块明显缩小, 对巨块型癌其价值更为明显[13], 栓塞后由于肿瘤周围组织变软水肿, 盆腔浸润减轻, 为手术一刨造了条件, 术中易操作, 肿瘤易于剥离、切除更彻底, 降低了手术难度, 提高肿瘤的切除率。本组治疗后无1例因瘤组织脱落而发生出血, Ib2~Ⅱb期所有患者均达到了手术治愈。 (2) 预防肿瘤细胞扩散:通过髂内动脉注入高浓度联合化疗药物, 既保证了药物较为集中的分布于整个盆腔, 又可以使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部位获得高浓度药物灌注, 可以最大限度遏制肿瘤细胞进一步转移扩散;能减少淋巴结和脉管内的亚临床转移灶, 降低影响宫颈癌预后的病理危险因素[14];栓塞也使术中出血减少, 手术野清晰, 并可控制术中癌细胞的播散和转移。

本组资料采用以顺铂为基础的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术治疗宫颈癌, 不仅最大程度减轻化疗全身反应, 且化疗药物直接进入肿瘤组织, 有效提高病变部位药物浓度, 最大程度发挥了抗肿瘤药物的治疗作用, 同期阻断了肿瘤的营养供应, 使肿瘤缺血、坏死、缩小直至消失, 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0.7%及72.2%, 其中3年和5年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治疗结果充分显示了这一方法的优越性。

本文回顾分析了本院54例Ⅰb2~Ⅱb期宫颈癌行新辅助动脉介入化疗的资料, 临床总有效率达88.9%, 与文献报道相似。54例患者均未发生与穿刺和插管有关的并发症, 化疗后最常见的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 但程度均较轻。骨髓抑制多数亦为轻度。表明新辅助动脉介入化疗不但可行、有效, 而且化疗反应小, 易于被患者接受。应用新辅助动脉介入化疗可使临床分期降低, 从而使期别较晚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尤其是对年轻患者更为重要。局部控制率明显提高利于手术切净, 控制远处转移, 且设备简单, 易于推广, 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上一篇: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分析下一篇:新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