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趋势

2024-06-10

价值趋势(精选十篇)

价值趋势 篇1

一、文献收集

桑叶有关文献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而得。共收集到1990年以来中文期刊发表的关于桑科桑叶文献60篇, 这些文献反映了我国对桑叶研究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本文所述桑叶均指桑科属桑叶。

二、文献分析

1. 文献计量

1990年至今, 共检索桑叶文献60篇, 年均仅3.53篇, 说明文献量并不多, 可以说研究才刚刚起步。从表1可见, 从2002年到今占文献总量的69.8%, 之前相关文献报道较少;说明近几年对桑叶的研究进展非常快, 且一直持续。揭示桑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及潜在社会效益, 刺激人们在桑叶的生产和科研做较大的投入, 推动了桑叶商用的发展。

2. 文献期刊

桑叶文献的学科分布。刊载有关桑叶文献的期刊共有39种, 按学科可分为5种。从表2可见, 桑叶研究主要与食品科学、农业科学、医学和蚕学有密切的关系, 其他学科也有参透, 说明桑叶研究的广度较大。

3. 桑叶研究内容

由表3可见,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医学、化学成分研究等方面, 这一现状表明, 桑叶的研究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另外, 化学成分研究文献高达21篇, 说明桑叶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发潜能;药理毒理文献也较多, 与商用开发需相关的理论指导和支持相一致。

以下由桑叶的化学成分、药理毒理等方面对其商业应用加以分析:

(1) 桑叶化学成分研究分布

桑叶化学成分研究表明, 桑叶富含黄酮类、蛋白质、多糖、氨基酸和多酚等药用有效成分。

(2) 黄酮类

黄酮类是桑叶的最主要成分之一。黄酮有抗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 也能降血脂、增加脑血流量。以黄酮为主药广泛用于心血管、脑血管、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从统计也可看出, 人们主要关注的也是黄酮类的研究, 报道文献达51.2%, 与其药理应用的地位相符。从表6可见, 对桑叶黄酮的研究还多在分离提取和含量测定阶段, 对其药理及应用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3) 氨基酸和蛋白质

金丰秋从桑叶水解产物中检出了17种氨基酸, 其中7种为必需氨基酸, 在人体不能合成, 只能从食物中摄取。

(4) 多糖类及生物碱

桑叶中含较多的多糖及生物碱, 其含量为30.4mg/g, 多糖通过促进胰岛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血糖;桑叶的生物碱类DNJ可通过抑制糖苷酶活性来阻止血糖值升高。

(5) 多酚类

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诱导解毒酶、调节机体免疫的作用, 其中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限速酶——鲨烯环氧酶, 通过上调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抑制脂类的消化吸收以及减少载脂蛋白Apo B100的分泌, 增加类脂质的排泄来实现降血脂作用。桑叶中酚类物质含量达51mg/g, 这与其具有抗癌、抗衰老、抗辐射的药理功能相一致。

(6) 微量元素

4. 不同品种的桑叶化学成分变化

(1) 不同品种桑叶黄酮甙元的含量变化

如表9所示:不同品种的桑叶中含量也不同, 湖桑9001的芦丁的含量是湖桑32的2倍, 是白桑、鸡桑、广东桑的4倍;而槲皮素的含量则是湖桑32最高, 鸡桑最低。此结果可为的进一步研究带来便利。

(2) 桑叶茶与茶叶矿质元素含量比较

从表10可知, 桑叶茶中除Zn、Cu含量与茶叶差不多、Mn含量比茶叶低外, 其余都比茶叶高出许多倍, 特别是Ca高出茶叶6倍多, 况且桑叶茶中所含的维生素C还能促进Ca的吸收。桑叶茶中的Mn含量较小并比茶叶低, 符合人体健康需求, 因此桑叶茶能有效补充人体所需矿物质。

5. 桑叶应用前景

近年来, 桑叶己风靡日本、法国、拉美国家, 我国许多地区已开始研究生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保健意识的增强, 桑叶己成为保健治疗又一常规主导消费品。桑叶汁饮料, 酸奶等开发前景被看好。

桑叶有如此诱人的应用前景, 是由以下显著特点决定的:

(1) 桑叶性味甘、平、寒, 入药有疏散风热, 清肺润燥, 清肝明目等功效。自古以来中医就以桑叶作为治疗消渴症的中药应用于临床, 近代也常用桑叶配伍于中药复方应用于临床, 均有获效, 国家卫生部也将其列为药食两用品种。

(2) 现代医学在研究桑叶化学成分和生物实验基础上, 发现桑叶除上述药用功能外, 还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胆固醇、抗肿瘤、抗过敏、抗氧化, 抗毛细管渗透、利尿、治疗秃头症、动脉硬化及减肥等功能。因此说桑全身是宝, 桑叶、桑根、桑白皮、桑枝、桑皮汁、桑叶汁、桑椹均为药用之材。

(3) 根据桑叶富含氨基酸、多种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及食物纤维等功能性物质, 是一种天然、价廉物美的新型功能性食品的原料。可以开发桑茶、桑露、桑汁、桑晶等系列食品。桑叶资源需注重综合开发利用, 产品开发应由粗加工向提取、精制、深加工转化, 以提高经济效益。

(4) 桑叶茶饮料产品应定位于保健与美容。因为在口感方面明显不如上等茶叶, 要成为让人们接受的饮料还须作出努力。另外桑叶毕竟是一种轻型中药, 微量或短期没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需长期饮用才有能治养生的效果。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 对我国在期刊上发表的桑叶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从而揭示我国桑叶研究发展状况,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桑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桑叶,经济价值,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 (下册)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2]李有业:桑叶-新功能食品的原料[J].世界农业, 2000, (4) :44~45

[3]邹盛勤:桑叶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应用研究进展[J].林业化工通讯, 2003, 37 (1) :22~25

[4]李有业:桑叶制品在日本的研究和利用[J].桑蚕茶叶通讯, 2000, (1) :33235

[5]白旭华:桑叶的营养与药用价值及其开发应用[J].云南热作科技, 2001, 24 (2) :37~38

[6]欧阳臻:桑叶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江苏大学学报, 2003, 24 (6) :39~44

[7]张 军:5种桑叶茶中氨基酸成分分析[J].北方蚕业, 2005 (3)

[8]杨超英:桑叶的化学成分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4, 24 (2) :8~10

[9]赵 骏:桑叶多糖的降糖降脂作用[J].天津中医药, 2004

[10]李旭玫:桑叶中营养成分的测定与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0 (14)

公允价值的涵义及其发展趋势 篇2

(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1970年,APB在报告书No.4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的货币金额,或不包括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的近似交换价格。1998年,FASB发布的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会计》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当前的交易中自愿的双方购买或出售一项资产的金额。2000年,FASB发布的SFAC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自愿的双方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进行资产买卖或负债清偿的价值。这里的公允价值不再只限于资产,也将公允价值运用到对负债的计量上。2016年,FASB发布的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出售一项资产可收到或清偿一项负债应支付的价格。

通过对以上几种定义的分析可以得出:APB对公允价值定义的范围主要是资产,分别从货币性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两个方面加以定义。而且前面的三种定义都是将公允价值界定为一种交换价格。之所以选择了交换价格,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可以综合考虑不同资产的风险与收益水平,从而决定价格的不一样,价格包含了被计量项目未来现金流量和不确定性风险。因而,交换价格可以减少信息主体的主观判断,从而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得以保证。

而SFAS157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交换价格中的脱手价格。从会计主体的角度来看,每项资产或负债必然存在两个交换价格:进入价格和脱手价格,即购入资产或承担负债的金额和销售或处置资产以及负债结算的金额。由于这两个交易价格是形成于不同的市场,所以存在一些差别。以前的定义采用的是进入价格,而现在却使用脱手价格来定义,虽然它们在被计量项目的初始确认时点上是一致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持有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后续期间内,这两个价格在新确认时点上将会发生背离。FASB认为,脱手价格能够客观反映公允价值随时间波动的实际情况,它为与资产相关的未来现金流入以及与负债相关的未来现金流出的市场估计提供了一个直接的估量,因此脱手价格是形成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价格。目前对于SFAS157将公允价值限定为脱手价格,还存在争议。

(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1995年,IASC发布的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各方在公平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结算一项负债的金额。

(三)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IAS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比较接近。我国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其中公平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以及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

这个定义与1998年发布《债务重组》具体准则中的定义是相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定义依然没有得到发展和完善,此定义没有明确公平交易价格所处的时态,也没有明确规定公允价值具体是指买入价格、脱手价格还是其他价格。并且按照该定义,只要满足不是强迫交易的条件,该交易价格就是公允价值。而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还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市场有效性仍比较低,投机、炒作等非理性投资行为普遍存在,股票市场上的公开报价有时可能完全脱离股票的真实价值。如果按照上述定义,这些显失公允的公平交易价格,也可以作为公允价值,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对公允价值进行重新定义。

二、公允价值的发展趋势

FASB和IASB对公允价值计量发展方向的态度都很明确。FASB主席Herz认为公允价值是最相关的计量属性,为了使会计能更好地反映真实的经济实质,公允价值计量优于历史成本。

按照FASB的计划,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试行首先从金融工具开始,然后再扩展到金融工具以外的项目,最终以公允价值会计替代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形成公允价值计量占支配地位的新会计模式。而且FASB已经向这一奋斗目标迈进了。今后FASB可能将致力于非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研究。

在很多情况下,IASB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第二,公允价值有中立性、及时性特点;第三,公允价值具有可比性、一致性的特征。

IASB与FASB在推动双方准则的趋同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其中包括公允价值计量。为了推进公允价值计量的框架研究工作,两个理事会组成了公允价值计量联合项目组。双方共同的目标是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更加广泛。在两个理事会的推动下,公允价值计量将逐渐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并将使得财务会计发生巨大变革。

但目前结合财务会计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公允价值应用的成本效益以及有关学者对将估计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公允性产生质疑来看,混合计量模式仍是当前财务会计最佳的计量选择。

参考文献:

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1.

国际会计准则2002.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1997(12).

★ 政治文明涵义之我见

★ 微笑作文

★ 教学反思的涵义与特征

★ 学生作文:微笑

★ 关于微笑的作文

网络外包价值与趋势 篇3

在网络外包领域,当供应商以及他们所能够提供的应用的类型在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之后,对于客户而言,它的价值远景更为引人注目,正是这一点,令网络外包在近年来受到不少公司的青睐。但与此同时,网络外包仍然有一些相当明显的风险需要控制。

网络外包就是“按用付费” 网络外包就是指业务租用或者“按用付费”,它能够实现业务应用的集中管理,其有利之处就在于可以使多个用户利用浏览器设备在互联网或者其他网络上共享资源。网络外包让客户们感到完成业务应用就如同接受一种服务。与从独立软件供应商(ISV)那里直接购买软件使用不同,采用网络外包的客户可以不用购买(ISV)软件却享受到同样的应用服务,例如像 Microsoft Office丰富多样的办公工具,Microsoft Exchange,Lotus Notes,Netscape Messenger 所拥有的Email和协同事务工具,以及来自Baan、Great Plains Software、Oracle、PeopleSoft和SAP等公司的复杂精巧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应用软件组件。客户们通常只须为接受的服务付费,这些服务费一般包括安装费和基于用户数量、交易次数或交易数额一定的百分比而收取的月租费。

目前,客户可以将完整的业务流程交由服务提供商来处理,比如人力资源的管理或者财务会计等。利用ISV 软件来支持这些业务流程就只是全部外包服务中的一个部分。另外,客户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外包完成远程主机托管和管理客户增加的应用需求,并降低组织内部对信息技术(IT)资源的投入和需求。因此,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说,对于客户如何获得所需的业务应用、服务和设施提供而言,网络外包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式。

因为可以选择的网络外包种类很多,所以对于潜在的客户而言,首先面对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较好地理解这个新的市场空间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潜在的客户们常常会被在网络外包领域内日益增多的缩略语所迷惑,这些缩略语包括ASP、BSP、VSP、CSP、FSP、MSP 和SSP。所以,被惹恼的记者们常常不说什么术语,而是更多地采用 xSP作为该领域的统称。在此,因为任何一种xSP都是利用网络提供产品或服务,所以我们选择网络外包(netsourcing)作为其统称。尽管现在没有关于这些xSP缩略语的标准定义,我们还是可以把它们放在基于产品或服务的服务序列内来进行比较。如图1-1所示。

哪一种应用更受客户欢迎?

可供评估网络外包空间的途径之一就是早期网络外包采用者所利用的应用类型。据2001年第一季度我们的在线国际调查显示,最为普遍的网络外包应用是如下几项:电子邮件和通讯,个人生产力工具,客户关系管理,财务和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B2B(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如果将B2B和B2C(企业对个人)合计,电子商务应该是第二大常用的ASP应用服务购买方向。)根据 IDC公司的一项研究证实了我们的想法——60%的调查者说他们可能采用一种ASP用于协作服务,比如电子邮件、组件、文档管理、会议和日程安排。

除了我们的调查项目之外,还有一些IT公司和咨询公司也非常关注网络外包市场的变化,会定期地发布自己的研究报告,这些公司诸如Forrester Research, Zona Research,Gartner集团和 Yankee集团。他们的研究结果与我们的相同。举例来说,ForresterResearch发现主要的网络应用外包是:电子商务,客户关系(CRM),制造和物流,财务和会计,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产品开发以及行业定制应用。根据Zona公司的研究,大约有不到4%的人会通过ASP购买ERP服务。有趣的是,ASP中的支出模式代表了全部的应用支出模式。据AMR公司预测,ERP的年增长率仅为5%,相反, CRM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到40%。

网络外包带给客户的价值

我们已经知道了在网络外包领域的供应商以及他们所能够提供的应用的类型,但是,对于客户而言,它的价值远景究竟是什么呢?

1.所有者总成本更低。

服务提供商通过向许多客户提供服务,摊薄了基础设施和软件的固定成本,从而降低了总成本(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Zona Research公司对客户的调查显示,这一点是客户对于网络外包最为期望之处。Corio 公司对外宣称,一般来说,通过实施网络外包,客户第一年的所有者总成本(TCO)将降低70%,而5年内,TCO将会达到30%到50%的减幅。

2.帮助客户专注于核心业务。

我们知道这一条已经广泛的用于IT外包。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只是外包方向中的一个阶段,而网络外包所要达到的更高阶段应该是IT和IT管理的商品化,也就可以将IT员工看成和普通员工一样,这一点特别具有战略意义。

3.可量测性。

网络外包的另一个主要优势是,客户可以按照用户的数量或交易的数量来缴纳每个月的费用。因为客户可以根据使用的增加或者减少调整在IT上的费用,所以一些人也把网络外包称作是一个新的“定价模型”。有了网络外包,客户可以避免在内部资源达到容量时的资金投资费用,也可以避免出现因市场规模缩小而带来的设备闲置损失。

4.内部更少的IT专家。

因为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向多用户提供服务从而摊薄昂贵的IT专家技术费用,所以企业就可以减少这方面的专家。除了减少客户内部的IT人头费之外,网络外包还能提供熟练的劳动力而不是不能胜任的人。 5 .业 务 解 决 方 案 的 快 速 实 施 。采用网络外包,业务的应用是在几天或者几个星期之内完成的,而不是几个月或者几年。探究形成这样速度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服务提供商降低了客户化程度,而且是由于服务提供商将软件放置到自己熟悉的硬件上并能在客户间利用了软件的组成部分。

6.弹性。

因为大部分客户对硬件、软件抑或甚至供应商都缺乏长期的承诺,所以TCO(所有者总成本)就必须有很好的弹性。我们已经说过通过避免投资可以在部分降低客户的TCO,但是在另一方面,因为避免投资使客户容易控制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开支,所以还可以保持客户想法的弹性。

7.提供集束 解决方案。

网络外包提供的硬件、软件、系统开发、集成、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管理的集束解决方案还能简化传统上与IT 相联系的管理和决策的负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组织买 的不是一件产品或是一项服务,而是一个集束混合体,我们称之为系统购买。

8.为地理分散的组织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

伴随移动、分散化办公的出现,客户可能感觉到了来自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巨大挑战。网络外包能够将这些问题简化和集中,并且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并以较低的成本达成更为广泛的应用和计算能力。

9.在技术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降低因快速增长的业务而带来的技术风险。

客户常常需要相当程度地扩展它IT利用能力,服务供应商可以帮助客户缓冲为了迅速满足需求而带来的通常的内部IT问题。此外,服务提供商还能够承担因客户应用升级和追踪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和技术进步而带来的痛苦和费用。

10.所有者风险和困难的转移。

IT的发展会带来技术和财务方面的风险,特别是在一种技术尚未经证实或者现有技术针对某一特定组织有了新的应用的时候。服务提供商不仅可以降低投资风险,而且因为一旦技术失败,它至少可以比较容易地退出网络外包安排,从而降低了技术风险。

11.提供可预见的IT支出水平。

尽管大型组织关注的并不是网络外包的价格低廉,可是它们仍然会被因租用模式而带来的IT支出的稳定性所吸引,特别是对于那些在IT预算上非常不稳定和未来IT需求不能预测的组织,这一点尤其重要。

风险之下的机会

网络外包所带给客户的价值远景是引人注目的:不用在基础设施或者价格不菲的软件许可费上花费太多,可以更加快速地应用发布(是以日和星期计,而不是过去的月和年),应用解决方案随着客户业务增长或者应客户合同要求升级,最小转换成本的弹性化解决方案,最少的雇佣那些人力成本昂贵的支持员工……光是可以说出来的好处就有这么多。面对这么多的有利之处,还有谁不想网络外包呢?

不过另一方面,网络外包还是有一些相当明显的风险需要控制的。业务应用的网络外包仍然被认为是主要由那些不稳定的、初创的互联网公司(.com公司)主导的不成熟的产品。企业经理们担心互联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觉得自己的业务相当的特殊不可能采用成形的一对多的解决方案,而且不相信外人可以提供关键的系统。之所以环球2000家中的许多大公司最初对网络外包持拒绝态度,原因不外乎以上种种。

尽管上面的这些警告声不绝于耳,但是我们的研究仍然发现了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几乎所有的组织—— 不论规模大小还是公立私营——在今后的五年内都至少要将他们的一部分业务网络外包。

总而言之,网络外包方面的研究结果一样符合以前其他IT管理方面研究所得来的趋势,例如IT外包,业务流程重组(BPR),客户机/服务器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战略等等。客户的成功取决于客户的知识。企业经理们可能会面对像下面一样的疑问。为什么他们要顺应这样的趋势?他们的预期现实吗?他们正确地评估了参与者吗?他们控制了风险吗?他们达成了清晰而又富有弹性的协议吗?他们的内部是否具备管理供应商的能力呢?

如同其它任何一项管理上的新实践一样,企业经理们都要不得不学会怎样才能让网络外包成功的发挥作用。现在的问题是,一个人应该从何处开始?

试论价值观冲突管理的趋势 篇4

一、组织价值观冲突管理的流变

尽管价值观管理理论的清晰表达经历了较长的时间, 但是, “事实上, 从人类第一次尝试组织活动开始, 就已经使用价值管理的原则了。”在人类社会初期, 生产力比较低下, 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不确定性、风险性的认知能力和应对能力较低。单个的个体无法躲避天灾人祸, 唯一的方式是结群, 借助他人、组织、集团等集体的力量, 保障自己的生存。在这种社会形态中, 由于认识和实践能力的限制, 产生了各种对无法解释的力量的图腾崇拜这种初级的价值观形式。氏族或部落的共同精神生活受到统一的图腾价值观所支配。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 人们的价值观之间较少发生相互冲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随着阶级分化和利益分歧的产生, 价值观的冲突开始增加, 对价值观的管理要求也日益凸显。奴隶主贵族取得了价值观管理的主导权, 成为价值观的控制者、监督者。

在封建社会, 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 往往用忠诚、荣誉等来要求民众, 使其遵循统治阶级所规定的价值观。在西方中世纪, 统治者借助宗教的外衣, 使人们匍匐在上帝的面前, 战战兢兢地听候发落而不敢有任何异议。出于个人生存和安全的考虑, 慑于对“思想异端”的严刑峻法等,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往往处于被压制的状态, 显而不露。

然而, 随着科技的发展, 文化水平的提高, 主体意识的增强等, 人们对封建社会的价值观提出了的反对, 对神学提出了质疑, 并以文化批判、宗教批判等形式或明或暗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西方, 随着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也随之普及起来。它不仅得到了资产阶级自身的认可, 而且还成功俘获了普通民众的头脑, 成为一种普遍认可和普遍遵循的价值观。当然, 这并不表示这一社会中不存在价值观冲突。实际上, 由于资产阶级在其登上历史舞台时, 就是以“自由”、“民主”、“平等”和“博爱”为旗帜的, 因此, 在思想领域, 除在特定历史时期外, 对人们的价值观的限制相对有限。

在20 世纪10 年代到50 年代, 东方一些民族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在这国家的特定历史时期, 出于对资产阶级思想的憎恶, 出于对统一稳定的考虑, 以及由于治国经验的缺乏, 这些国家非常强调思想的集中统一。在这一情况下, 价值观相对单一, 相互冲突的现象较少。随着这些国家的改革开放, 阶层的多样化, 国门的打开, 视野的开阔等, 价值观领域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在当前中国社会中, 价值观多样化的现象尤为突出, 而价值观的冲突也比较常见。

从以上对价值观冲突及其管理历史的简单回顾我们可以看出, 价值观的冲突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而对价值观冲突的管理则是每一个社会都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但是, 在管理方法上, 不同的社会显现出了各种的独特性, 而管理效果也呈现出差异性。笔者认为, 可以将历史上出现的管理方法大致分为理性主义方法与非理性主义方法。下面, 笔者将对其各自的优劣进行比较。

二、组织价值观冲突传统的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盛衰

在对价值观冲突管理中, 现代以来的理性管理方法试图用理性来解决所有问题。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是将人从天上拉到了地上来, 在哲学上, 就是把人类的本质看作是理性, 把理性作为评价一切社会生活的根本尺度, 看作是对价值观冲突进行评判的唯一工具。实际上, 人类中心主义就是在理性极速膨胀的过程中形成的。

现代价值观冲突的理性管理模式认为, 价值观都是确定性的、可定量性的, 只要我们运用理性, 通过一些操作手段就可以实现价值观冲突的理性管理。理性管理的基础假设是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具有完全的理性, 而这实际上与现实中的人的理性是不一致的。价值观冲突的理性管理模式, 追求的是价值的基础性、统一性、整体性、秩序性、系统性等特征, 排斥价值观的多样性、差异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在莱布尼茨看来, 只需要我们坐下来, 运用理性的思维算一算就会有结果的。在现代社会的主导观念看来, 只要人类善于运用理性, 没有我们认识不了的事物, 也不会长期存在价值观冲突。因为理性是万能的, 所以只要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 运用一定的方法, 不仅会解决目前人类社会的问题, 而且还会预知未来社会发生的问题。因此, 我们对于价值观冲突的管理, 可以依据理性来管理。我们可以通过理性的思维, 设计最为严密的组织结构, 最为规范的规整制度, 最为严格的工作方法。从精确的角度说, 运用理性, 我们可以将价值观定量化, 通过设计合理的指标树力图将所有不确定性的因素控制起来。

所谓非理性管理是指对理性管理的一种反叛。它在现代组织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非理性管理的基础假设认为, 人是有限理性的动物, 由于生理、精力、时间等特质使得人在理性上总会有瑕疵。非理性管理在认识到人的局限性的基础上, 力图突出人的非理性的作用, 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潜意识和感觉等, 强调以人的感性生命活力的发挥为价值取向。

非理性价值观冲突管理认为, 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法则都充满不确定性, 并没有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价值标准。那些颠扑不破的价值观标准都是人逻辑思维理性化的产物, 如果把那些不准运用于价值观冲突管理, 必定遭到失败。因为, 理性的运用无法解决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的问题, 也无法解决人们价值观的多样偏好问题。在这方面, 科学并不能够解决问题。正如莫兰指出, “科学的发展不仅是由于反抗它内部的非科学的东西, 而且也是依靠它内部的非科学的东西”。

自梅奥提出了社会人假说之后, 人们开始认识到非理性在管理中的作用, 认识到价值观冲突中非理性管理的重要性。梅奥和泰勒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同一个问题, 这就是价值观中效率逻辑和情感逻辑的问题, 但是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和侧重点却不一样。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基础假设是“经济人”, 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都自私自利, 对其管理只需要运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在科学管理发展过程中, 一切都是从理性的角度来考虑的, 对于管理中的冲突、价值观冲突都力图通过科学手段、技术方法来解决。泰勒将效率逻辑放到情感逻辑之上, 因为在泰勒看来, 情感逻辑无法运用科学管理的原理加以量化, 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梅奥正是看到了人所具有的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他将社会与组织看做一个系统, 从更宽广的视角来解决效率逻辑和情感逻辑这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梅奥提出了“社会人”假说, 在他看来, 人的存在是社会性的, 不能完全运用理性的思维对人加以剖析。“社会人”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 而且还有社会性的需求, 组织中不仅存在正式性的组织, 而且还存在非正式的组织, 这些都是影响组织效率的因素。梅奥从情感逻辑为基础的价值观出发, 试图去解决组织效率逻辑的问题。他将人的情感、自尊、交友等其他社会活动都看作是影响效率的关键。自梅奥提出“社会人”假说之后, 许多行为科学家沿着梅奥的路线对价值观冲突的非理性管理作出了相当的发展。如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麦格雷戈的Y理论等, 在实质上都是对“社会人”理论的延续。这些理论最终成为了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础, 成为了现代管理中强调“人本管理”的根源。

物极必反, 当人们在价值观管理中只追求非理性的成长, 只从非理性的角度去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时, 人们发现, 传统的理性管理所带来的优势就缺失了, 对理性管理的复兴就成为一种趋势。质量管理运动和企业再造就是理性管理的一种现代版本。戴明和朱兰运用理性管理的思维, 把质量看作是管理成功的关键。按照戴明的观点, “一个管理得好的组织, 应当用统计控制减少变异性, 从而产生均匀的和可预见的产出质量。”戴明提出了SQC为主的全面质量管理,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反馈等各个环节都加以严格的控制, 以保证质量的可靠性。虽然戴明曾表示, 反对运用定量化、数字化的指标对质量进行控制, 在他看来这些都是空洞的东西, 但是戴明的出发点其实就是理性管理的一种当代形式。朱兰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善, 以及杰克·韦尔奇的质量管理也都是理性管理的具体形式。企业流程再造理论是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所提出的, 实际上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一种现代版本。该理论通过对组织中原有流程功能和效率的分析找出问题来, 然后设计新的生产流程, 再配备与之配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企业流程再造顺应了现代管理对效率的执着追求, 给组织带来了活力, 但是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后现代管理理论是对现代管理理论的一种批判和完善。后现代管理理论承认价值观的多样性, 承认管理价值观冲突方式的丰富性。后现代管理理论一方面批判现代管理中对完全理性的推崇, 反对理性在现代价值观冲突管理中的泛滥, 同时也反对非理性的矫枉过正, 认为完全的非理性就等同于完全的理性。后现代管理理论认识到, 无论是完全理性或是极端的非理性都是失之偏颇的, 力图从对二者的批判中找到价值观冲突管理的出路。在后现代管理理论看来, 价值观冲突管理的突围仍然在理性的基点上, 不过是融合了非理性因素后的理性。后现代管理理论认为, 人类是行走在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极端之间的动物。非理性是人类理性的一种特殊形式, 对非理性的追求其实就是对理性自身的完善。

三、组织价值观冲突理性管理的必然生成

价值观冲突的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的反复转换充分表明, 我们必须正确看待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 以辩证的态度, 在坚持理性为主的前提下, 同时结合非理性对价值观冲突进行管理。怀特海所举的关于思维和经验之间关系的例子, 可以理解为对理性和非理性关系的说明:“真正的发现方法犹如飞机的飞行。思维起飞于特殊的观察之地, 然后在想象中的普遍性的稀薄空气里滑翔, 最后又着落在经验大地上以求更新观察。这种新的观察基地正是由理性解释加以描述而很大地改变了的经验。”这充分说明了理性和非理性的动态辩证关系。

一方面, 我们要坚持理性在价值冲突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 我们还要重视非理性在价值冲突管理中的补充作用。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 才能更合理地处理价值观冲突。也就是说, 我们可以将非理性的价值观冲突管理视为对理性的价值观冲突管理的补充和完善。实际上, 梅奥所提出的社会人假说并没有对理性价值观冲突管理造成根本动摇, 他也并没有从根本上否认理性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他只是看到了理性主义在价值观冲突管理中所带来的弊端, 凸显了人类自身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方面。从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现实来看, 组织要实现自身的生存发展, 必然需要理性的思考, 以确定合理的组织目标, 制定详细的实现步骤, 评价实现的结果。如果没有理性, 只凭借非理性来进行这些管理, 组织的存在势必难以长久。

在此需要再次指出的是, 正如我们在导言中所说, 我们所说的价值观冲突的理性管理并不等于通常的科学理性意义上理性管理, 而是同时包括人文理性意义的理性管理。也就是说, 价值观冲突的理性管理, 是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相统一的管理。“人类理性本来就内在地包含着科学性和人道性两个侧面。理性的科学性和人道性应该是统一的, 理性越是科学就应该越是人道的。由于科学性膨胀而排斥人道性的理性, 是不健全的、单向度的、畸形的理性。”

我们知道, 在科学理性绝对支配的管理中, 人是没有地位的, 人被作为效率的工具而不自由。管理者将工人看成是生产商品的机器, 而员工需要的是个体自由发展。而组织价值观也主要是管理者的价值观, 而价值观的冲突也是员工和管理者之间价值观的冲突。从本质看, 近代以来科学理性在管理中的绝对支配地位, 就是理性主义的在管理中的绝对支配地位。

与之相反, 非理性主义正是看到理性主义的所带来的弊端, 才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突出强调了人的情感、意志、直觉、体验、感觉等要素对于人的存在的重要性, 突出强调这些非理性的对于实现个体自由的意义。在非理性主义看来, 这些因素也是真实而客观的, 甚至是人的生活的本质之所在。非理主义的这些思考, 实际上正是对我们称之为“人文理性”的思考。用我们的话说, 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和过程也是有规律的, 只有正确认识和遵循它们的活动规律, 人们的实践, 包括管理实践, 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四、价值观冲突管理的现实指向———理性管理

为了建立对组织价值观冲突的正确导向, 充分发挥各种主体的创造作用, 保证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对价值观冲突进行包括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在内的理性管理。

从科学理性的要求看, 价值观冲突的理性管理, 就是要通过严格的实证、逻辑、可检验的方式对价值观冲突的根源、特点、关系过程进行分析, 获得对价值观冲突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并以此去处理或解决价值观冲突, 包括制定价值观冲突管理的科学理念、科学手段, 包括严格的规章制度、严密的操作方式、乃至准确的量化指标。科学理性力图寻求变化中的不变、不确定中的确定、杂多中的统一, 力求找到恒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一点对于把握和解决价值观冲突的客观维度的事情是有效的。然而, 它对于把握和解决价值观冲突的主观维度的问题, 却是不够有效的, 因为, 主观性维度的问题的突出特征, 恰恰在于不同主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各种主体活动具有变化性、各种主体的精神和实践具有能动性、不确定性。这就需要人文理性。

从人文理性的要求看, 价值观冲突的理性管理, 需要把握价值观冲突的相关主体的差异、变化、能动, 把握相关主体的不同的理想、信念、态度, 把握他们的不同的情感、意志、体验、人格特点等, 由此, 进一步把握所有这些不确定因素在价值观冲突中的作用, 把握如何引导这些不确定因素, 才能在动态的过程中相对有效地处理价值观冲突。说到底, 从人文理性的角度认识和处理价值观冲突, 强调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对人之为人的特征的理解, 并从实践的角度突出以人文关怀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这样来看, 要做到对于价值观冲突的理性管理, 既需要科学理性, 也需要人文理性, 二者缺一不可, 关键是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仅仅强调科学理性, 价值观冲突的管理就会成为冰冷无情的机械式过程, 虽然能够取得客观维度的效率, 但却很难充分发挥主观维度的作用。反过来, 仅仅强调人文理性, 价值观冲突的管理就会成为仅仅随着相关主体的不确定的人文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 这虽然能够充分取得主观维度的能动性, 但却很难取得客观维度的效率。因此, 即持任何一个端点, 都不能够取得对价值观冲突的真正有效的理性管理。

参考文献

[1]乐国林, 毛淑珍.“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思想发展的分合演进”[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9 (6) :66-71

[2]戴圣鹏.企业价值观管理的概念与性质[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2 (11) :8-11

价值趋势 篇5

摘要:传统的工作价值现研究得到了很多种因素模型,难以具有相互印证的结论,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较低。近期的研究更注重基本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的关系,对整合以往不同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开始采用层面理论等方法,提供了传统研究没有发现的更多的信息.工作价值观和基本价值观的整合、不同文化特性下的研究、对原有因素结构的比较整合代表了工作价值观结构未来的研究趋势。引言

工作价值观(workvalues)是西方近20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工作价值观简单的说是主体对于工作意义的认识。从广义上看,工作价值观包括了从职业伦理道德到工作取向的一系列概念。它包括了工作倾向性(workpreferences)、工作需求以及职业伦理系统等。近年的研究开始将以往的相关概念进行整合,更多的从基本价值观在工作环境下的反映来解释工作价值观。国内学者对于工作价值观的研究还不多,其中宁维卫(1996)针对super的“工作价值观量表”制作了wⅵ中文版,倪陈明和马剑宏(1998,2000)对企业职工的工作价值观和组织行为关系进行了分析。由于工作价值观是含义较广的多维概念,对于它的结构的认识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因而也成为工作价值观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传统的工作价值观结构研究

传统上对于工作价值观结构的研究主要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最常用的工作价值观的分类方法是把工作价值观分为内在工作价值观与外在工作价值观两大因素。super在1962年比较完整的阐述了工作价值观(workvalues)的结构理论,将工作价值观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内在价值,指与工作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二是外在工作价值,指与工作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三是外在报酬。super根据自己的理论建立了“工作价值问卷(wvi)”,包括15个因子。宁维卫(1996)对wⅵ进行了修订制定了wⅵ

borg对elizur1984年的工作价值观模型进行了检验,并和其它模型进行了比较和跨文化研究。borg进一步将elizur模型的“绩效层面”更详细的分为四种要素:(1)工作成果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成绩;(2)自身成绩和系统(环境)相比,工作成果更取决于自身成绩;(3)自身成绩和系统相比,工作成果更取决于系统;(4)工作成果取决于系统。borg对比了elizur的层面模型和rosenberg的三因素理论后认为层面理论模型比rosenberg的三因素模型更为合适。borg同时比较了elizur和swidersky的三层面模型,认为swidersky的f2和f3维度均不能很好的解释[1。虽然不同的层面理论研究也有结果上的差别,但以上研究的第一个层面都具有相似性,对于这个层面的分类根据初始项目的不同稳定在三个和四个左右。3.2“整合基本价值观研究”的趋势

90年代末期,研究者开始从工作价值观和人类基本价值观中的其它领域的关系角度出发来研究工作价值观。elizur(1999)对生活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进行了整合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工作价值观多层面理论。elizur认为以往很多的关于工作价值观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和人类生活价值观的研究相隔绝。同时,关于生活价值观的研究也常常忽略工作价值观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样,个人基本价值观可能会和生活的不同领域相关联。比如,一个人的工作价值观中“追求金钱”和“追求有趣的工作”等因素很可能受到家庭生活的影响。这样,只有将两个领域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才能同时促进工作价值观和基本价值观的研究进展。

elizur结合自己的层面理论将生活价值观从三个层面进行定义:“价值形态”、“聚集度”和“生活领域”。第一个层面“价值形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物质形态,这些价值因素能直接对人产生比较具体的影响,比如健康、体格、经济保障、报酬和工作条件;第二种形态是情感形态,这些价值因素主要表达了生活中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比如爱、被同事尊重、公平的监督等等:第三种价值观形态是认知形态,这些价值观因素只要表达想法、信仰和观点等等,比如生活和工作乐趣、成就、责任感和独立。第二个层面是“聚集度”(focus),有的价值观的含义是收敛的,也就是说这些价值观非常容易分清和它们相联系的行为和环境,比如金钱、好朋友、工作成绩受到承认;而有些价值观则是发散的,也就是说这些价值观很难区分与之相联系的行为和环境,比如有意义的生活和工作、对社会的贡献、人格受到尊重等等。这个层面和elizur(1984)针对工作价值观提出的绩效层面非常相似。第三个层面“生活领域”层面是指一个价值更针对具体的工作领域还是更泛化的存在于生活(主要指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之中。比如“工作乐趣”是工作价值形态而“有趣的生活”则是生活价值形态。根据价值观的生活领域形态还可以更详细的分化出文化价值观和信仰价值观等。工作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第一个层面和第二个层面上具有类似的结构,区别在于第三个层面。

历届大师趋势论坛人文价值传播核心 篇6

大前研一是“世界趋势大师”,对世界趋势的预测一直受到全球关注。邀请他作为大师趋势论坛的第一人,“如新大师趋势论坛”的定位就此四两拨千斤地得以确立。但NU SKIN如新绝不只是看中了大前研一“世界趋势大师”的头衔,当年启动大师趋势论坛并邀请大前研一,更在于大前研一当时的预测与如新抗衰老产品文化的高度契合。

大前研一应邀出席此次论坛,除了对金融危机后的亚洲经济发展做出趋势分析,而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今天,如何做到周期性重设人生”进行独到的阐释,以引导人们从容应对。大前研一指出,全球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有可能成为老人最多的国家。后金融经济时代,大前研一看到的不仅仅是经济实体面临的发展瓶颈,还有人类社会步入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后者既制约前者,也蕴藏着机遇,对个人是“重设人生的黄金定律”,对企业则是“抗衰老的无限商机”。

而与此主题高度契合的是,早在2009年10月,NU SKIN如新推出抗衰老套装系列,主打的就是抗衰老成分。论坛主题与产品结合紧密,不仅为产品进行了充分的宣传,也对产品定位以及销售做了充分的铺垫。NU SKIN如新抗衰老系列产品在2009年10月举行的如新全球年会上,仅上市两天,销售额就高达1700万美元,是过去所有如新年会新产品上市销售额的两倍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销售额,与NU SKIN如新精心制定的品牌传播策略有关。在2010年大师趋势论坛上,NU SKIN如新以“重设人生黄金定律”为切入点,做出老年化社会论断,与NU SKIN如新抗衰老产品结合,切中品牌传播要点,而论坛作为NU SKIN如新价值营销的载体,则确立了价值导向。高端的大师趋势论坛,以潜移默化渗透产品理念,NU SKIN如新抗衰老系列产品热销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更具价值的是,NU SKIN抗衰老系列产品的推出,以及后续的研发与发展,把NU SKIN如新定位为全球领先的抗衰老公司,而大前研一对老龄化社会趋势的预测,则给NU SKIN如新的定位做了一个很好的背书。

第二届大师趋势论坛邀请约翰·奈比斯特作为嘉宾,更是匠心独运。

主讲嘉宾奈斯比特擅长趋势观察,30年前他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一些影响深远的世界发展趋势,30年后一一得到证实。奈斯比特被赞誉为当前世界“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趋势专家”。这位20世纪第一位趋势预言学者,从1986年至今做出的预测从不失误。邀请奈斯比特可以扩大大师趋势论坛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趋势论坛”。

而邀请奈斯比特,NU SKIN如新可以清晰地传达自己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决心甚至是野心,借助奈斯比特吹响快速拓展中国市场的号角。

在此次大师趋势论坛上约翰·奈斯比特指出,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迟早有一天中国经济总量会超越美国,现在大家争论的只是什么时候的问题。对此,他的判断是2035年。而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的同时,NU SKIN如新的发展也是紧跟时代的步伐。NU SKIN如新公布的2011年财报显示,2011年度其营收为17.4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13%。由于外汇汇率波动,其年度营收金额提升了6%。不计2011年与日本海关规定有关的3280万美元非现金费用,2011年如新每股盈余为2.38美元,较2010年的2.69美元增长13%,或提高了27%。

如此快的增长势头,各项资料表明2011年是NU SKIN如新创下新纪录的一年,除了NU SKIN如新抗衰老系列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其销售队伍,特别是在大中华区和南亚/太平洋地区以及韩国地区的销售队伍在不断壮大。在发布财务报表的同时,NU SKIN如新决定在2011年业务增长和资产负债表表现不俗的基础上将季度股息上调25%。

此外,在2011年1月9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NU SKIN如新(中国)荣获“2010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潜力企业”称号。而此前NU SKIN如新两度被美国《犹他商业杂志》评为大型企业类“年度最佳雇主”。对于NU SKIN如新来说2011年是丰收的一年,也是面临全新挑战的一年。对于NU SKIN如新来说,此届大师趋势论坛的主题,输出了其阶段性的价值属性。

2012年大师趋势论坛邀请的重量级嘉宾是小额信贷创始人,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有“穷人的银行家”之称的默罕默德·尤努斯,他的演讲主题是“一个人,可以改变世界”。

此届论坛邀请尤努斯可谓是“一箭双雕”,尤努斯是小额信贷创始人,而如新正在推动小额信贷项目。尤努斯创办的格莱珉银行,作为一家社会型企业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而NU SKIN如新的社会企业属性理念也亟需推广。在论坛上,NU SKIN如新大中华区域总裁范家辉与尤努斯教授进行对话,探讨可持续公益模式和“社会型企业”在中国的实践经验。

此次大师趋势论坛探讨小额贷款理念,强调了如新的社会属性。NU SKIN如新在业绩涨势迅猛的前提下,开始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自己企业社会属性的影响上。NU SKIN如新的企业文化是“善的力量”,在企业文化对员工形成积极影响的“善”的氛围之外,NU SKIN如新通过一系列“善”的行动履行社会责任,比如蜜儿餐、汶川5年小额信贷、汶川地震救灾、建造希望小学等等。

NU SKIN如新通过一系列行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这是NU SKIN如新作为一家优秀的外资企业,在企业发展中的阶段性前进的需求。此届大师趋势论坛主题的设定,反映了如新在阶段性发展中不断完善、充实自己的企业理念与价值观,让NU SKIN如新的社会企业属性得到强化。

以前三届大师趋势论坛作为铺垫,尤其是NU SKIN如新今年业绩大幅攀升,让如新输出“软实力”的冲动变为行动。今年邀请“软实力之父”约瑟夫作为演讲嘉宾,可以视为NU SKIN如新“软实力”的亮剑出鞘。

经过多年锤炼,NU SKIN如新在产品文化、企业文化、公益文化、团队文化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如新气质”,以及NU SKIN如新完整的价值观,并且在企业员工、营销人员队伍中进行贯彻,甚至通过营销人员向众多消费者辐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年NU SKIN如新业绩大幅增长,预计可步入“百亿企业”俱乐部,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企业”。

当然,仅有业绩支撑是不够的,正如法国一位外交官所说:“如果一个国家无法输出自己的价值观,那么它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国。”企业亦如此。要成为“大企业”,就要用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形成社会影响力。

其实NU SKIN如新一直在向社会传播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其独特的企业文化理念。如果说以前可能是考虑到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那么今年业绩大幅提升,则给了NU SKIN如新亮剑出鞘的底气,因此本届论坛主题词要凸显“软实力”。

约瑟夫?奈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以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而闻名。

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的他,此次作为大师趋势论坛主讲嘉宾,将分享他对“软实力”的独特见解。

世界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指出,营销3.0时代的到来,单纯依靠产品销售已难以牢牢抓住消费者,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输出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NU SKIN如新输出“软实力”,与营销3.0时代发展趋势不谋而合。

陕北民歌的文化价值及发展趋势探究 篇7

陕北民歌是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它在民歌中的地位不可取代。它的独特风韵说不清、道不明, 只能在深入了解后细细体会。并且陕北民歌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人们常将其比做“陕北历史的镜子”、“陕北人文百科全书”。陕北民歌从时代上划分,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 陕北传统民歌题材内容

陕北位于黄河流域的腹部, 是华夏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陕北黄土高坡的早期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端史。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中华民族古老、灿烂的文化历史, 在原始生产劳动中必然也孕育了原始的民歌。劳动号子是陕北民歌的雏形, 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 借助于有节奏的声音来统一劳动动作而产生的最简单的劳动呼号。除劳动号子外, 还有一种古老而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仪式歌应运而生, 它就是在巫术仪式活动中产生的祈祷、祭祀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民间艺人不断地筛选和丰富各种劳动号子和仪式歌, 逐渐衍生成为传统的陕北民歌。陕北传统民歌中目前看到的最早的一首是汉代《上郡歌》。由于歌词发展变化周期快, 再加上各种战争的破坏, 传统民歌只靠世代口头相传, 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陕北传统民歌只是明清以来的传统民歌。就题材内容而言, 大体可以分为劳动生产、爱情婚姻、苦难生活、民情风俗、社会斗争、劝善弃恶和其他七类内容。陕北民歌题材内容主要表现了陕北人民的真实和坦诚, 他们安于贫苦, 乐在自得。“真”可能是对他们生活状态最好的概括, 也是对陕北传统民歌题材内容的最好的概括。

(二) 陕北革命民歌题材内容

20世纪30年代, 随着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和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陕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建立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陕北民歌逐渐被革命民歌所取代。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陕北民歌变为革命的宣传工具、战斗武器, 它发动群众, 宣传革命, 激励斗志, 消灭敌人,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陕北民歌的题材内容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道, 它会把你带回革命时期那风雷滚滚的战争岁月, 它会让你感觉你不但是在唱歌自娱, 而且是在学习革命, 这正是反映了陕北革命民歌题材内容的三个特点:强烈斗争性、鲜明时代性、独特艺术性。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有《共产党领导游击开》、《决心消灭胡宗南》、《蒋介石黑心肝》、《豪绅们把皮褪》、《蓝花花》等一系列思想内容和艺术完美结合的革命民歌。

(三) 陕北新民歌题材内容

陕北新民歌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陕北民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陕北民歌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陕西文艺工作者集体改编创作的五首革命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工农齐武装》、《翻身道情》、《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将陕北民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这一时期的题材内容和陕北传统民歌、陕北革命民歌相比较为单薄一些, 主要分为时政、爱情婚姻、生产建设、幸福生活、家乡新貌五类, 还有待丰富和发展。

二、陕北民歌的文化价值

在这个表面看似贫瘠的土地上, 有着这样民歌传唱至今, 它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古代到现代的积累, 是历史的沉淀。陕北民歌是丰厚陕北文化的体现, 它不但表现出一种精美的艺术欣赏价值, 而且蕴藏着多元化的文化价值。

(一) 陕北民歌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 同时又是对历史的反映, 从黄土高坡的早期文明史到中国抗日战争的革命史, 从红军长征到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的发展史, 陕北民歌犹如雨后春笋, 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 都成为我国革命民歌的典范, 其革命历史功绩不朽。陕北民歌产生于陕北, 流传于陕北, 发展于陕北, 自然也会从多方面体现它的历史文化价值, 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现状, 真实记录陕北民间的人、情、物、事。

(二) 陕北民歌蕴含着一种语言文化价值

各地音乐独有的韵味都是由本地的方言决定的, 陕北地区也不例外。其实音乐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 陕北民歌就是用陕北方言来阐释陕北人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陕北民间艺术就是陕北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材料, 音乐是载体, 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陕北民歌完全是基于陕北语言的真实、自然、质朴之上, 陕北民歌的语言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 完全是当地人民自然的感情流露, 甚至就是两个人的日常对话, 比如《头一回看妹妹你不在》里的一句歌词:“头一回看妹妹你不在。你的妈妈给我吃了扁豆捞饭酸白菜。”陕北民歌对陕北方言广泛吸纳, 把陕北民歌的语言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 陕北民歌的民俗文化价值

陕北民歌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形象地折射出陕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文化事项的总称, 是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体现, 民俗事项会伴随与它相适应的民歌, 而一种民歌也有与它对应的民俗事项。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生活中的精神寄托, 同时也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必定与陕北民俗相互关联。譬如:陕北人爱喝酒, 那就免不了酒曲相伴, 《要酒歌》、《看酒歌》、《对酒歌》、《让酒歌》等。扭秧歌也是陕北人的一种民俗, 每当春节来临, 男女老少披红挂彩, 手舞足蹈, 唱着秧歌曲。陕北民歌也有对婚俗的描写, 《黄土地》就是一首典型的婚俗民歌, 表达亲人对新人美好的祝愿, 同时也表现出陕北人民善良、淳朴的性格。陕北民歌里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陕北民俗, 反映了陕北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充分体现出了陕北民歌的民俗文化价值。

陕北民歌是专业音乐创作领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它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 刚性十足的音乐风格, 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象征。陕北民歌用其独特的文化性、艺术性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 使这种音乐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人的心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陕北民歌的发展趋势

陕北民歌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 是热情、憨厚的陕北人发自肺腑的声音。很多首陕北民歌被改编, 被唱红, 被经久传扬, 嘹亮、激昂的声音始终回荡在黄土高原这块土地上。优秀的音乐作品必然是时代的产物, 陕北民歌不论在创作技巧还是创作手法上都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迁, 陕北民歌有了创新和发展。

(一) 新民歌的出现

陕北民歌在保持原有特色和音乐品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通过与北方诸民族文化近千年的漫长交融, 陕北民歌凝聚了一种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异彩。新中国成立后, 大量外地文艺工作者来到延安, 填新词、改新曲、编新秧歌, 将旧形式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这就是所谓的“旧瓶装新酒”, 从而反映陕北地区和陕北人民的新风貌, 这是精神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又一次共同推进了陕北民歌的发展。比如说《咱们的领袖毛泽东》选配了《光棍哭妻》的曲调, 但是经过了恰当的改动后, 变成了一首饱含激情的颂歌。再如《拥护八路军》经过安波的填词, 把一首传统的陕北民歌《打黄羊》变成了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革命民歌。陕北新民歌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民歌和革命民歌, 一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唱响全国,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随着时间的推移, 它将会更加彰显陕北民歌的经典性, 从而造就新的艺术高峰。

(二) 陕北民歌发展专业化

新中国成立后, 陕北民歌与时俱进, 开始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我国第一个民歌合唱队———陕北民歌合唱队成立, 选拔了一批经过严格培训、修养有素、喜欢陕北民歌的专业队员。合唱队员演唱中蕴含纯正的陕北味, 把单声部独唱形式的演唱经过领唱合唱等形式的编配与和声处理, 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 让人们听到了陕北民歌的合唱音响。陕北民歌合唱队为推广宣传陕北民歌, 促进陕北民歌发展, 都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次, 随着时代的演变, 生活和生产环境不断地提高, 20世纪中后期, 大量专业地词曲作家深入群众生活当中, 体验传统的民风, 淳朴的民情, 创作出许多感情真挚, 曲调优美, 贴近人民的新民歌。歌曲简单易懂, 有浓厚的地域风情, 被广泛传唱, 并成为陕北人民新的财富, 这也为陕北民歌专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陕北民歌发展多元化

改革开放后, 陕北民间生活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 民歌题材内容的筛选、曲风、曲调开始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一方面, 民歌和戏曲、舞曲融会贯通、交相呼应, 从而有了陕北信天游歌舞剧《山丹丹》的问世。这是陕北民歌发展中的一次新的突破。另一方面, 20世纪后期流行乐坛掀起了一阵强有力的西北浪潮, 陕北地区的民间音调和流行音乐相结合的创作形式应运而生, 以《黄土高坡》为例, 这首带有显著西北特色的民间曲风和流行音乐元素的结合堪称完美, 一种传统的陕北民间歌曲和流行音乐编配色彩融合的新音乐形式出现, 为陕北民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陕北民歌多元化发展, 预示着陕北民歌新的艺术高峰即将到来。

陕北民歌以其高亢、婉转的旋律, 清新、质朴的作风和陕北人对生活的诚挚深深地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陕北民歌就像一部历史纪录片, 真实地反映了陕北人在历史每个阶段的悲与苦、喜与乐、爱与恨、情与愁。陕北民歌早已走出了黄土高原、把民间歌曲的地域风情转化为充满独特魅力的文化艺术品格, 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毋庸置疑, 陕北民歌的发展之路将会越来越好。

摘要:陕北民歌是祖国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 扎根在独特地理环境和历史沉淀的黄土高原上。它不仅体现了陕北人的淳朴生活, 而且表现出一种精美的艺术欣赏价值, 更蕴藏着多元化的文化价值。回溯陕北民歌在上世纪题材内容的发展历程, 有助于我们总结它的发展规律, 这对探寻陕北民歌的发展趋势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陕北民歌,题材内容,文化价值,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育林.陕北民歌通论[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

[2]李飞.陕北民歌的发展之路[J].考试周刊, 2010.

[3]吕政轩.陕北民歌艺术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4.

[4]黄静.浅议陕北民歌在新时期的发展[J].浙江:论坛, 2007.

价值趋势 篇8

一、信息技术课程给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1.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学科 , 带给教育的变革主要包括多媒体应用技术、网络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 创造新的教育环境, 为教育提供新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 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将知识内化, 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带来的这些变化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 有力地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2.信息技术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 它正在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正在以它独有的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 正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所说:“随着时代的发展, 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 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而它带给教育的则是让教育更贴近生活。

3.信息技术不仅带给教育的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 , 也不仅解放了教师,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教学模式的探究。比如翻转课堂, 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所以, 信息技术这种技术性的课程可以让教学模式发生深层次的转化, 更有效地实现课程改革。

总之, 信息技术的实践性、技术性及实用性, 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让教育不再是枯燥死板的活动, 而是灵动具有活力的活动。

二、信息技术课程带来变革的背后

在现代教育中, 我们都能够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育资源整合, 并且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开展的各项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虽然我们也看到了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发展和推进但是信息技术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多媒体教 学或者演 示 , 很难关注学生的 反馈及课 堂思维的碰撞。信息化教学扩大了教学内容的容量, 也让课堂变得形象和生动, 但是它让教师满堂灌的课堂变成了机器满堂灌让课堂少了师生互动的机会。同时, 有些东西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 而多媒体则成了一种替代品, 让学生失去了直接体验的机会。

2.利用信息化 技术组织的 教学 , 只关注教学进 程 , 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学生彰显个性的一个平台, 但是利用信息化就忽视了这种个性。

总之, 信息技术课程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也对教育提出挑战, 因此, 信息技术教师要抓住这次机遇, 积极迎接这些挑战, 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开展, 教育信息化正在逐步推进, 根据以上内容的分析和探索, 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 也是面临的一个比较重大的课题但是, 信息技术课程如何突破上面谈到的瓶颈, 则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1.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 , 现在经常使用的多媒体技术和人机交互模式都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教学, 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 它不能很好地关注个体学生的发展。因此, 我们应设计一种新的信息技术产品, 在课堂教育中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让师生、生生之间实现一种复杂的互动。

2.信息技术应该有利于课堂的现时生成性。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碰撞, 它不仅是一门学问, 更是一门艺术, 尽管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资料展示, 但是因为这种展示具有预设性, 是一种程序化的展示, 缺少一种动态的生成。因此, 可以设计一些可以随时编辑、修改的电子黑板, 这样, 教师就不必拘泥于预先设定好的教学情景和问题, 可以在课堂上随时生成课堂内容。

总之,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 它正在完成它肩负的使命,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同时, 它在不断成长和完善, 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会遇到一些问题, 有机遇当然有挑战。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课程, 能够更好地推动教育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不断探索和反思, 使信息技术课程发挥更大价值。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带给教育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出新的挑战。文章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 希望突破信息技术所面临的瓶颈。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体现,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韩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内涵、结构与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2) .

[2]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体系化、方法论与发展方向[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03) .

[3]冯伯虎, 彭菊花.建构基于BBS平台的信息技术课程合作研究模式[J].中小学电教, 2005 (12) .

[4]魏宁.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读什么书 (二)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发展史[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

[5]贺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评价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01) .

[6]钟柏昌.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关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11 (02) .

价值趋势 篇9

1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的价值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有些景观价值并不单是视觉景观,援用社会自然和谐理论,笔者认为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的价值从以下三方面来体现。

1.1 内部和谐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价值首先体现在其作为承载人类公共交通的道路本身的美。它包括了城市高架轨道交通平曲线,竖曲线,三维曲线协调的可作为一件纯抽象线形造型艺术的几何线形美,当取得俯瞰全景的视点时,城市高架轨道交通作为这种巨大尺度的人工景观,还包括了线形本身形态和尺度所渗透着的对高速行车安全考虑的功能美,以及当人乘车行于变化的路面上时,它给人所带来的三维动感的体验乐趣(见图1)。

1.2 外部和谐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外部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城市高架轨道交通在位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的协调。包括横跨在路面上的桥梁,对视线起到良好的控制与诱导的标识、广告牌,沿途穿越的建筑、景观等人工景观要素和优美的河湖、江岸等自然要素的风景景观美(见图2)。

1.3 区域和谐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城市高架轨道交通一方面是连接城市各区域,承载交通的通道,起到人类活动廊道的作用,促使了城市间的连通性,从这一层面上讲,城市高架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促使了人类环境景观生态结构的优化、和谐、健康、稳定。但从另一方面讲,它又把原本大面积的自然城市四分五裂,破坏了原有景观生态格局的连通性。对于这一矛盾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合理科学地规划设计,在尽量少破环原有环境的同时,改善、恢复和重建其路域范围内的景观,并成为联系所经各区域不同的纽带,以达到生态和谐美(见图3)。

2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的发展趋势

2.1 多样化趋势

在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设计中要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原则。对交通而言,最初只要求“畅通无阻”,获得最大的通行能力。而如今,高架轨道交通为人们提供的已不仅仅是从环境的一处到另一处的通道,人们对高架轨道交通的要求不但要承担足够的交通量,而且要线形流畅优美,高架轨道交通与周围环境配合协调,并具有一定的品味,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另外,城市景观本身是多样化的,而当时已建成的许多城市景观将制约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的设计,所以,在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设计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如何使高架轨道交通景观与周围多样化的城市景观相协调,使其高架轨道交通景观也具有了多样化的特色。多样化的真正意义是包含人文的、历史的、功能的,以适应人的、环境的多样性。

2.2 文化主题性趋势

现代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规划,不仅注重物质形态的空间格局,更重视其文化的塑造。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的文化特质,既要通过城市地貌、建筑、构筑物、高架轨道交通、园林绿化等景观要素及有机组合的整体来表现,又要从浸润于整体之中的文化特质——文化主题来透射。“文化”不仅指具有物质文化属性的空间环境,更重要的是包含了精神文化、艺术文化属性,如城市中所体现的社会生活理想、民俗风情、审美情趣及艺术感染力等。高架轨道交通要体现出城市或地区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也就是说,城市的高架轨道交通记载城市的历史,蕴含城市的文化。在国内现有的城市高架轨道交通中,重庆打造的文化高架轨道交通路线对其他城市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3 人性化趋势

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西蒙兹认为“我们规划的不是物质,不是空间,而是人的体验”。一个成功的环境设计,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要求,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要求。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的建设必将向宜人化的趋势发展。“宜人”包括两个层次:1)宜人所用,这是对空间的功能和性质提出的要求;2)宜人所感,这是对空间的精神和内涵提出的要求,强调给人以美好、积极的体验和感受,如沿途环境是否赏心悦目,是否反映了城市区域特色,是否延续了历史文脉,从而对乘客的心理和行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城市景观设计应该以人为本,考虑人的感受、人的目的。

2.4生态化趋势

对自然和文化的全新认识,产生了麦克哈格的“设计尊重自然”,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包括建筑的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工业及工艺的生态设计。让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真正全面的融合。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着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创造一种可持续的景观。生态设计回应了人们对土地和土地生物的依恋关系,并通过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显露和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这是一种审美生态。

2.5艺术化趋势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上对美的呼唤也越来越强烈,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应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设计应该从总体规划出发,在道路美学指导下进行。要综合利用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手法,处理好高架轨道交通的空间和景观等问题,以便更好地协调高架轨道交通与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风貌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联系、运动中人的感知、景观连续性与节律感、安全感、尺度感、色质感、整体感,通过对设施及绿化细部的推敲,在材料、造型、尺度、色彩等方面力求精巧有趣,努力构造艺术氛围,提高高架轨道交通的空间环境艺术质量。

总之,作为城市发展现代化标志之一的高架轨道交通线路,其本身作为一种新的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和宣传媒介,将对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城市文化品位起到很大的影响。作者通过对高架轨道交通自身价值的分析和对其发展趋势展望,憧憬能将高架轨道交通线打造成城市动态景观平台。

参考文献

[1]许慧华.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架景观处理[J].都市快轨交通,2004(3):19-20.

[2]梁开来.重庆高架轨道交通的支撑柱墩装饰可能性及装饰策略[J].重庆建筑,2005(7):31-32.

[3]覃烨易.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评价体系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7(3):75.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与趋势研究 篇10

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 我国从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思想活动变得更加灵活自如。当代大学生更是如此, 思想也随着改变, 在保留好的价值观的同时, 出现了一些消极方面, 主要表现在:

1.1 对集体关系的认识出现了差异性变化

当代大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持有离开集体自身的利益也不能完全发挥出来的观点。例如, 对待台独和日本的反华势力都表现出极高的爱国情怀和极好的政治素养。但面对一些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 个人主义思潮盖过了集体主义, 选择事物会根据自身的喜好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 对他人漠不关心, 淡然冷漠, 就是所谓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例如在H7N9疫情中, 在疫情的重灾区, 高校是要实行隔离措施的, 部分大学生在抗争疫情的战斗中不听按照组织安排行动, 擅自离校, 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对集体观念的新认识体现出个人要想赢得社会和集体的重视, 但是忽略集体利益去追逐自己利益的价值观是不可取的。

1.2 对人生追求的定位趋于偏激

当代大学生不可否认的是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成才愿望, 面对这种状况, 当代大学生急需学校和社会给予其较大的能够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 但是由于近些年当代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 质量良莠不齐, 导致其在择业方面出现看不容乐观的趋势, 许多人过分追逐经济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并且乐此不疲的为之奋斗终生。例如, 某市一名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毕业后并不选择从业而是一直坚持公务员考试, 考了十年之久, 终一无所获。还有在大学校园里存在着紧追时尚、紧跟名牌的消费观念, 并且不惜重金将自己学费用于这些所谓的名牌上, 这些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是对人生追求的定位是否真真正正要落在高薪、高待遇、高地位的职业上, 也不把享乐主义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

1.3 最基本的诚实守信没有做好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 诚信意味着端正态度, 独立并且踏实学习, 在考试中不抄袭, 不作弊。但纵观现在的大学校园, 许多大学生不够诚信。考前最繁忙的就是各种文印室, 各种复印、缩印考试资料, 当被监考教师逮到的时候, 不能承认错误, 处处辩解。其实这些学生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骄狂浮躁, 以为老师讲的都不如自己掌握的多, 不认真完成老师交代的作业, 同时他也不懂考试的真正意义所在, 只是过度的想通过别的手段来通过考试。

2、解析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

2.1 家庭环境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 没有兄弟姐妹, 从小娇生惯养, 没有自理能力, 没有顽强的性格, 过于主观和自我, 孤独自闭, 同时还处处有着强烈的优越感, 认为自己处处强过他人, 现在还有很多离家近的大学生基本去学校一个星期就带上一个星期的换洗衣物, 等到周末拿回家让自己的爸爸妈妈给洗衣服, 此外他们把满足自己作为唯一的目的, 当代青年大学生片面强调自我, 而不顾他人的顾虑和感受。正是由于不能独立, 他们大多缺乏自信, 缺乏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良好品质。

2.2 市场机制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 导致许多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不断深入, 例如如拜金主义和享是影响较为深远的两个, 这些在社会上较为流行的不好的价值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不完善, 未能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举措, 致使出现了许多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 走私毒品、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等, 这些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选择也会造成一定的偏差, 他们看到各种高官利用职务之便, 以权谋私, 但并未收到相应的处罚, 他们的各种倾向也会向消极的侧面反射, 他们也会追逐利益, 导致道德品质下滑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偏颇。

2.3 就业形势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虽然高校扩招使得大部分学子都能上学读书圆梦, 但是扩招的片面影响就是导致教学专业技工的学校没有很多的生源, 但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需的层次还是依旧没有改变, 需要有文化、有内涵的知识分子的同时, 更多的还是需要懂技术、善于实践的普通工作者, 所有的人都读大学, 然后去抢那些挤破头的职位, 所有的人都去考公务员, 怀着不考上不罢休的状态, 社会上的绝大多数的岗位都会空缺出来, 包括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大部分岗位, 人生的理想与社会的现实在焦灼中致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有失偏颇。

3、培养良好价值观的对策

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出现的新情况以及发展的新趋势, 必须以科学态度来和发展眼光来重视其价值观教育, 努力引导并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3.1 确立人生价值的正确目标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目标正确与否, 就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 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品格的教育, 使其充分认识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的最佳契合点, 塑造其良好的品格。加大对当代大学生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教育活动, 使其心中处处以先进模范人物为典型, 在步入社会后, 能够在各行各业发挥其聪明才智, 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2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代大学生均采取集体住宿的形式, 都存在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愿望, 但如果这种愿望得不到满足, 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 马加爵就是最为典型的, 要正确处理好同宿的人际关系, 彼此宽容, 和谐共处, 在宿舍这样的小家庭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为自己和他人的成长创造较为良好的环境。

3.3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普遍不够成熟, 做事欠缺考虑, 比较容易冲动做事, 不能较好的控制自己, 经常造成小的摩擦或者冲突。同时由于在学习中产生的压力以及生活中学的压力、经济压力都会使当代大学生产生消极心态, 因此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3.4 努力使自己能够尽快地适应环境的改变

当代大学生使自己尽快地适应环境的改变。无论是在生活习惯还是在思维方法等方面, 当代大学生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接受全新的大学环境, 调整心态, 努力适应新环境、新变化。

4、总结

当代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各种观念相互渗透, 其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但是由于自身所处家庭及时代的负面影响, 他们对许多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 从而导致与他人相处的不够融洽、出现摩擦, 甚至出现价值观背离的严重现象, 因此, 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其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金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案例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宏伟.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唐汉卫.中外道德教育经典案例评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上一篇:生活元素小学数学教学下一篇:价格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