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蹄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4-05-22

奶牛蹄病的发生与防治(精选七篇)

奶牛蹄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1

1 主要发病原因分析

1.1 环境因素

牛床粪尿清理不及时, 粪尿混合, 环境卫生较差, 牛蹄长期浸泡在污物中, 使蹄角质软化, 蹄的耐磨性、承重性和抗病能力降低, 病原菌侵入发生感染。奶牛在水泥地面上运动过多, 蹄部角质过度磨损, 蹄底部发生严重损伤, 容易发病。长期在冰冷潮湿的地面上站立, 或长期在粪便堆积、地面泥泞、松软的运动场上, 蹄部关节容易发生病变引发肢蹄病的发生。奶牛运动通道及运动场地凹凸不平, 有尖锐物或坚硬物, 对蹄底部有损伤。圈舍过小, 牛转体四肢受力不均等容易使蹄变形或扭伤, 引起肢蹄病的发生。

1.2 疾病因素

血液中内毒素过多, 在蹄部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 导致的蹄叶炎;其它疾病如产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酮病等病程长, 造成牛血浆中凝血酶原、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的含量增多, 形成的微血栓引起变形蹄等等。瘤胃酸中毒时奶牛体内酶的活性受到影响, 体细胞在酸性环境下不能正常工作, 氧的代谢受阻, 蹄部组织因缺氧出现肿胀现象。瘤胃内产生的内毒素会促进组胺的释放, 进一步加剧蹄部的肿胀和炎症, 蹄壁与蹄骨间的压力会造成疼痛、出血, 导致溃疡。

1.3 管理因素

日常不进行对牛蹄洗刷保洁、药浴护蹄、定期修蹄;对变形蹄不及时修理;干奶期奶牛过于肥胖, 牛群饲养密度过大, 运动场面积过小, 奶牛运动不足, 日粮结构不合理等等。

1.4 营养因素

某些矿物质参与蹄组织的组成, 如锌参与和促进角蛋白的合成及成熟, 加快蹄部受伤皮肤的愈合, 维持上皮形态, 改善蹄的完整;铜参与血红蛋白卟啉核的形成, 提供赖氨酰氧化酶合成胶原, 来维持成骨细胞的功能。当饲料中这些矿物质不足时, 蹄部的生长及自我修复功能受到影响, 引起蹄裂、蹄底溃疡和蹄底脓肿。日粮中碳水化合物比例过高, 导致体内乳酸菌数量剧增, 瘤胃内pH值下降, 至5.0以下时, 革兰氏阴性菌大量死亡, 继而产生大量的内毒素和组胺, 引起蹄部血液循环障碍, 引起蹄部肿胀, 导致蹄部组织的软化和畸形, 发生蹄底部的溃疡和溃烂。日粮中缺钙、或钙磷比例失调、或维生素D的不足, 都可引起骨质疏松, 肢蹄容易受损伤引起发病。

2 防治措施

2.1 治疗

2.1.1 蹄底创伤

洗净蹄部, 去除异物, 用0.1%的甲醛溶液彻底刷洗蹄部, 用浓碘酊消毒伤口, 包扎, 病牛放于干燥处, 换药1次/d。

2.1.2 腐蹄病

用清水洗净蹄部, 暴露出病变部位, 用20%的硫酸铜溶液消毒, 去除腐烂的组织, 深部用双氧水冲洗, 再用浓碘酊消毒, 涂上高锰酸钾粉, 包扎, 病牛放于干燥清洁处, 2d换药1次;严重有全身症状的用抗生素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

2.1.3 蹄叶炎

原发性的, 改变日粮结构, 减少精饲料, 增加优质青干草, 补充水及电解质, 防止瘤胃酸中毒, 减少瘤胃内毒素, 消炎镇痛。继发性的, 按上述方法治疗的同时, 解除继发因素。

2.2 预防

2.2.1 平整运动场及运动通道, 扩大其运动范围, 使之宽敞通畅, 运动场排水要通畅, 雨天不积水。牛床用木板铺设, 不能用水泥, 牛舍内有排尿排水沟, 不积尿, 要及时清理, 清洁干净, 改善环境卫生, 保持牛在干爽、卫生的环境里生活。

2.2.2 饲喂全价日粮, 保证日粮科学合理的供给, 注意精料与粗饲料的搭配比例, 按生产阶段的不同要求供应饲料, 保证营养物质的平衡及供给, 满足蹄部营养需要。

奶牛蹄病的发生及护理 篇2

1 注意发现蹄病

通过观察奶牛行动对蹄病进行判定, 正常情况下站立及行走正常, 四蹄起落有致;微度牛蹄病, 站立时脊背平直, 但行走时脊背拱起, 步伐稍有异常;轻度牛蹄病, 站立及行走时脊背拱起, 一条或几条腿行走时步伐变小;中度牛蹄病, 站立及行走时脊背均拱起, 喜欢用使用一条或几条腿, 但仍能支撑住身体;重度牛蹄病, 脊背拱起, 拒绝用某一条腿支撑重量。可能在躺下后拒绝站立起来或很难站立起来。

2 发生原因

2.1 日粮组成不合理

如果饲喂过多的精料会对瘤胃产生负面影响, 瘤胃内会产出氨气, 导致瘤胃酸度过高, 形成瘤胃酸中毒, 当p H值低于5.5时会导致蹄叶炎的发生。其次日粮中的钙磷比例是否平衡也很重要。每100kg体重需要钙的维持量为6g、磷4.5g, 每挤出1L奶需要排泄钙4.5g、磷3g。

2.2 环境因素

牛蹄经常在牛粪中运动, 粪污在趾间滞留, 经过发酵后, 螺旋体和坏死杆菌将趾间真皮腐蚀, 导致趾间疣性皮炎的发生, 随后继发跛行。

2.3 遗传因素

一些蹄变形, 如螺旋蹄、长宽蹄、卧蹄表现蹄底负重面不平衡, 趾间隙过大, 趾角度过大或过小 (正常趾角度为45°左右) , 运动出现异常, 这些都与遗传有关。

2.4 疾病引发

如果奶牛分娩后长时间胎衣不下、处理不及时、子宫内产生絮状物导致子宫内革兰氏阴性细菌大量分解释放内毒素作用于蹄底真皮, 导致蹄部微循环障碍, 发生蹄底溃疡或者蹄底损伤, 从而引起跛行。

3 蹄病症状

3.1 蹄变形

是蹄角质的形态发生了改变。高产奶牛发病率高。根据蹄部变形的特点, 将其分为长蹄、宽蹄和翻卷蹄。长蹄, 即蹄角质向前过度伸延, 超过了正常长度。宽蹄, 即蹄角质的宽度和长度都超过了正常范围, 外观宽大, 俗称“大脚板”。翻卷蹄分两种情况, 一是蹄尖部细长向上翻卷;二是蹄外侧角质翻卷为蹄底, 使蹄底部负重不均匀。

3.2 腐蹄病

从蹄间皮肤开始, 蹄间皮肤呈现红肿热痛及轻度支跛炎症明显, 并向四周组织漫延且蹄冠蹄球红肿发炎, 继而化脓, 触诊有波动感切开流出少量脓汁、恶臭且坏死组织多, 时久则自溃流脓, 继续漫延至腱鞘、关节骨等, 此时出现全身症状, 卧地不起产生褥疮后再感染, 败血症而死。从蹄壳内开始, 首先表现食欲下降、行动缓慢, 1~2d后呈现轻度支跛, 跛行加剧压扣蹄壳有痛感, 于痛处作喇叭形切削角质层可流出恶臭腐败液, 向四周漫延, 蹄冠蹄球及蹄间红肿发炎, 继续漫延, 自溃, 败血症而死。

4 护理

4.1 修蹄时间

确定蹄病是感染性或非感染性, 消防病因。观察牛只是在何种季节蹄病问题比较严重, 何时如泌乳早期或末期较易发生, 找出跛足牛只所受损害的原因, 消除病因。在泌乳中期150d左右进行一次维持性修蹄效果比较好。

4.2 牛蹄护理

避免感染性蹄病包括腐蹄病的伤害, 应注意生物安全、修蹄、营养、卫生和足部消毒。足部卫生不容忽视, 足部越脏, 感染蹄病的机会越高。根据足部卫生程度, 判断足浴的使用频率。影响足部卫生的因素包括牛舍清洁的频率、清洁的方式, 以及牛舍内牛只的饲养密度, 牛舍设计时牛粪清理区域及牛只是否要走过深厚的牛粪堆, 因此在进行牛舍设计和建造时要充分考虑如上因素。

4.3 防治

(1) 由卫生条件不佳引起的感染性蹄病损害可以通过蹄浴、蹄部喷洒或修蹄等方式进行治疗, 同时重视奶牛的营养及饲养管理, 以保证蹄部充足的矿物质元素供应。足浴中会经常出现下述问题:蹄浴频率不够;足浴地点欠佳以致不能让牛只走过蹄浴区;足浴液太脏, 未能及时更换;蹄浴放置点坡度太大, 牛蹄无法全面浸泡;蹄浴使用的化学药物稀释比例不正确或未完全溶解。因此在进行足浴时, 应注意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选择大小适中的足浴盆, 最少245cm长, 65cm宽, 15cm深, 足浴药液在蹄浴盆4角应保持最少10cm深, 使药液能充分进入趾间, 同时确定牛只通过足浴后, 经过的走道是清洁的, 平均每200头牛经过足浴后应更换药液。化学药浴的蹄浴盆, 在足浴之前要进行清洁。 (2) 对于非感染性肢蹄病, 应更多关注牛的生活环境, 包括牛舍的地面、运行场地面、待挤区地面、卧床的垫料;同时应注意牛舍的通风, 保证生活环境的地面清洁, 避免造成严重的蹄部磨损;非感染性肢蹄病, 也可以通过适当修蹄和合理的营养及饲养管理得到预防。修蹄应了解其对整个牛群的效果是有益、普通或有害, 不当修蹄会伤害牛只, 检查修蹄过程中出现牛蹄是否修的太短, 蹄底内侧是否修的过度, 蹄的纵轴壁是否修的过度, 蹄底是否修的太薄等情况, 以保证修蹄的效果。修蹄不当也会增加白线病的发病率。 (3) 跛行严重的奶牛用青霉素普鲁卡因对局部皮下或穴位进行封闭, 以控制炎症对组织的漫延, 减少病情的加剧。全身用药可用水杨酸钠、乌洛托品和葡萄糖酸钙, 用生理盐水稀释, 根据体重适当地用药, 进行静脉注射, 可起到防腐、消炎、止痛和补液的效果。将奶牛放在干净、干燥的环境处护理, 3~5d对患病牛进行观察、换药工作, 防止二次感染。

5 结语

奶牛蹄病的防治 篇3

1 病因

1.1 环境因素

牛长期站立于水泥地面,使软化的角质过度磨损,蹄底发生严重挫伤,且使蹄部的伤口受到污染,病情加重。雨水较多的季节,圈舍湿滑,运动场粪便淤积,牛蹄长期浸渍在污物中,使蹄角质软化,抵抗力降低,易发生蹄病。如果圈舍阴暗潮湿,通风不畅,氨气就会集聚。氨使角质蛋白分解变性成为死角质,蹄底变质呈粉末状,即临床上的“粉蹄”。另外,运动场过小,牛运动量不足,影响牛蹄的正常磨损,易造成蹄变形。

1.2 日粮因素

目前一致认为,代谢不均衡和热应激是引发蹄叶炎的重要原因。具体原因如下。

(1)霉变饲料的有毒成分能引起奶牛的过敏反应,引发蹄病。

(2)高精料日粮导致瘤胃pH降到5.0以下,使得革兰氏阴性菌大量死亡,产生大量内毒素和组胺。内毒素和组胺影响蹄壳的微血管循环,引起蹄部的肿胀和痛苦。这些损害加上角质化导致蹄组织的软化和畸形,进一步引起蹄底溃疡和蹄踵腐烂。

(3)日粮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可引发临床上的骨质疏松,导致蹄病的发生。饲料中其他矿物质缺乏也会致使Ca、P代谢紊乱,引起骨质疏松。另外,高钙高磷会对锌等元素起拮抗作用,而缺锌会影响蹄部的角质化,容易发生腐蹄。

(4)日粮中缺乏VA、VD、VE和烟酸也可引发蹄病。

1.3 管理因素

(1)育种:

蹄病的遗传性已愈来愈多受到人们的重视。牛蹄形性状也具有一定的遗传力,如蹄踵过高、后外趾变形等。发生过蹄叶炎的牛容易复发,育种工作者必须注意要选择肢蹄形较好的公牛作为种公牛。

(2)疾病控制:

因管理不善、防疫不严致使传染病、寄生虫的流行和传播,常可引发蹄病,如乳房炎、子宫炎、口蹄疫、坏死杆菌病等。

(3)饲养管理:

对奶牛要细心照料、态度和蔼,不能随便打骂。否则使奶牛受到惊吓,易摔倒,造成蹄部损伤。另外,因采精、修蹄不当及相关设施不合理也可引发蹄病。

2 预防

2.1 加强管理

(1)作好育种工作:在牛的选育过程中,将牛肢蹄结构纳入选育方案,坚决淘汰肢蹄有严重缺陷的牛。

(2)牛舍的设计必须合理:牛舍和运动场不能过小,应按标准设计,以保证奶牛的运动和牛舍的通风,运动场的地面要以利排水。集约化奶牛场,运动场最好用侧立的机制红砖铺制而成,牛舍可用水泥地面,但不能过于光滑,以防奶牛摔倒。

(3)建立严格的防疫制度,杜绝传染病侵入。

(4)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理运动场和牛舍的粪便、污水、石子和硬物,保持地面的干燥、清洁,防止蹄底损伤。每月对环境消毒二次。

2.2 合理配合日粮

为预防蹄病的发生。需按奶牛养分的需要量饲喂,不能随意改变。干奶期应给予优质粗饲料。少喂或不喂精料。泌乳初期应给予最优质的粗饲料,饲喂的精料应逐渐增加。且根据奶牛泌乳阶段分群饲养。特别要注意精粗比一定要得当。一般而言,泌乳前、中、后期的精粗比分别应低于60:40、50:50和40:60。尤其夏季炎热的季节,奶牛日粮中钙、磷按需要量供应,钙磷比为1.3:1~1.6:1为宜。必须满足锌的需要,奶牛日粮中硫酸锌的添加量一般为0.01%。需保证饲料中镁、钠、硫、铁、铜、锰、锌、钴、硒、碘的供应量。必须保证一定量的VA、VD、VE、烟酸和生物素的供应。为了保证瘤胃pH值在6.2~6.5之间可以添加缓冲剂。

2.3 定期修蹄、护蹄

(1)修蹄:90%以上的奶牛跛行病是由蹄匣异常引起的。每年至少对奶牛进行两次维护性修蹄,最佳时间为分娩前1月左右和产后4月左右。修剪后的蹄底白线应该保持完整,内侧有合适的弧度。修剪后的蹄底或两趾必须在同一个平面,以保证负重的均匀性。目前有专用的辅助修蹄的标尺。

(2)喷蹄:为了有效的预防传染性蹄病和增加蹄角质的硬度,坚持每周1次给牛只喷蹄。喷蹄时应首先除去蹄上的牛粪、泥上、垫料等,使药液全部喷到蹄壳上。选用4%硫酸铜浴液,用喷雾器直接将药液喷在奶牛蹄部。

(3)浴蹄:蹄浴是预防蹄病的重要卫生措施。每2个月应对奶牛的蹄部进行一次药浴。蹄浴较好的溶液是福尔马林液,取福尔马林3~5L加水100L,温度保持在15℃以上。此外,4%硫酸铜效果也很好,硫酸铜一方面有杀菌的作用,另一方面有硬化蹄匣的作用。浴蹄前一定要先清洗净牛蹄,装浴液的容器宽75cm,长3~5m,深约15cm,溶液深应达到10cm。蹄浴最恰当的地方是设在挤奶间的出口处,浸浴后应在干燥的地面上停留半小时。

3 治疗

采取常规性群体足浴、局部喷淋和个体包扎治疗可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蹄病的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治疗,消炎止痛,去除腐败,加强蹄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吸收。先治疗重症,后治疗轻症,防止人为处理不当造成瘫痪。

3.1 蹄底创伤的治疗

治疗原则是除去蹄铁及刺伤物,彻底排脓,加强护理,防止感染。直接钉伤治疗:洗净蹄部、除去铁钉及刺伤物体,用1~3%的煤酚皂或0.1%的福尔马林溶液彻底洗刷蹄底,再向伤口内注入碘酊即可。间接钉伤治疗:经上述处理后,用蹄刀稍加扩大伤口,并灌入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后,注入碘酊,再用石蜡密封创口,防止感染,用帆布包扎,隔2d换1次药。

3.2 腐蹄病的治疗

对腐蹄病要尽早彻底的治疗,先用清水刷洗患蹄,蹄趾间腐烂以10~30%硫酸铜溶液,或10%来苏儿水,或1%高锰酸钾溶液洗净患蹄,用蹄刀修削腐蹄并控除腐烂组织。可用双氧水冲洗,涂以1 0%碘酊,用鱼石脂涂布于蹄趾间,缠上蹄绷带。如蹄趾间有增生物,可用外科手术法或烧烙法除去,处理后缠上蹄绷带。隔2~3d换1次药,常于2~3d后痊愈。当奶牛患急性腐蹄病时,应先消除炎症,临床上可用抗生素和磺胺进行全身治疗。金霉素或四环素按每千克体重用0.01g,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千克体重用0.12g,静脉注射,每天1~2次,连用3~5d。青霉素80万单位×8支,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d。

3.3 蹄叶炎的治疗

奶牛肢蹄病的防治 篇4

一、常见奶牛肢蹄病及治疗

肢部疾病包括腕、附关节发炎囊肿;蹄部疾病包括蹄冠、球部炎性红肿、蜂窝织炎、组织增生、蹄底溃疡腐烂等;蹄角质变形包括延伸蹄、剪状蹄、翻卷蹄和翘尖蹄等;骨营养不良可导致蹄角质粉化, 指 (趾) 骨变形和骨折等。

1. 蹄叶炎

大多数奶牛跛行是由蹄叶炎引起的, 可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个阶段, 奶牛在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姿势减轻疼痛。患牛通常后背拱起, 如后肢比正常情况更朝前放置, 说明疼痛在脚趾, 如比正常更朝后, 说明疼痛在蹄踵;若起卧困难或走路笨拙, 可能由蹄炎或其他蹄病所致。急性阶段 (最初10天) 牛蹄发热, 蹄底软化, 一周后白线变黄呈黏稠状, 蹄内真皮组织血管阻塞, 由于接近蹄壁和缺少可活动性, 肿胀会引起很大疼痛, 牛蹄变热, 冠状带之上脉搏次数增加, 家畜呼吸次数和体温都增加。亚急性阶段 (第10~45天) , 壁外及冠状带周围出血, 蹄壁与蹄底分离, 趾很长、蹄踵分枝, 内部可看到趾骨刺向下面。慢性阶段 (45天以后) , 蹄底开始凹陷, 且蹄底与蹄踵区分不明显, 趾朝上。蹄壁外层可看到横的纹路 (小沟) , 趾骨刺向蹄底, 进一步与蹄壁分离, 由于趾骨的转动, 使奶牛很不适。

蹄叶炎很难治疗, 最有效的方法是用非类固醇抗炎症药。经常削牛蹄, 牛床上要有足够垫草, 减少与水泥地接触时间。主要以预防为主, 分析饲料成分, 日粮配制应平衡, 一周岁开始定期修蹄, 提供舒适牛床, 预防产后疾病, 如乳房炎、子宫炎、乳房炎、子宫内膜炎、酮病、瘤胃酸中毒等。

2. 腕、跗关节囊肿

关节突出部重复受损伤, 引起皮下组织内浆液聚积。腕关节背侧及胫骨近端外侧、跗关节外侧常见。通常发生在腕部的称为水瘤, 跗关节部称为飞节肿。水瘤及飞节肿过去常认为是黏液囊炎, 现在认定为重复陨伤或因卧于坚硬地面所引起的浆液皮下组织内聚积。呈慢性经过, 初期常不被发现。随着炎症加剧, 渗出物数量显著增加、大量积聚, 腕前部及跗关节出现很大隆起, 局部呈局限性、波动性肿胀, 肿胀呈圆形或卵圆形, 网球至篮球大, 无机能障碍, 无疼痛感, 对奶牛影响不大。由于渗出物中纤维蛋白析出和结缔组织增生, 囊壁增厚, 水瘤硬固。随病时延长, 水瘤体积过于增大, 运动时皮肤遭受机械性刺激发生硬化或角化。少数水瘤因皮肤擦伤, 导致微生物侵入, 如化脓性放线菌, 囊腔感染, 病牛关节周围肿胀、疼痛, 屈曲或触诊囊腔下关节时运动避闪。水瘤感染后, 治疗不及时或不当, 可引起脓毒性关节炎或腱鞘炎, 全身症状加重。

水瘤通常不需治疗, 水瘤过大可施行手术, 已感染的水瘤应及时外科处理, 扩开囊壁, 放出脓汁, 高锰酸钾液冲洗。骨关节周围肿胀, 可用抗生素治疗。

3. 指 (趾) 间皮肤赘生

常呈慢性过程, 慢性发炎组织可引起病态生长。在不良因素作用下, 生长层受慢性刺激并导致表皮增多, 真皮也有新组织形成, 表现出指 (趾) 间增生物出现。增生物受压迫坏死或受外力损伤, 表面破溃并感染, 破溃面有渗出物流出, 恶臭或成干痂覆盖, 有时可形成疣样乳头状增生物——疣状皮炎。真皮暴露, 受到两指 (趾) 压力和其他物体作用时疼痛异常。泌乳牛奶产量下降。

本病对奶牛影响不大, 经适当治疗, 常预后良好。药物腐蚀法, 0.1%高锰酸钾或2%来苏儿彻底清洗指 (趾) 间皮肤, 增生部可撒硫酸铜粉、高锰酸钾粉、硫磺粉等, 再包扎蹄部, 48~72小时更换药物一次, 直到增生物消除。

4. 指 (趾) 间蜂窝织炎

最常见疾病之一, 患肢跛行, 通常一个蹄部发热肿胀, 趾间皮肤充血肿胀溃烂, 两趾分开, 分泌物恶臭并蔓延至蹄冠、系部, 蹄底溃烂, 形成小孔和空洞, 洞内常有污灰或黑褐色坏死组织及恶臭浓汁, 重者蹄壳变形、松动乃至脱落。

全身应用抗生素或磺胺治疗。抗生素可用青霉素或广谱抗生素, 链霉素没有治疗效果。重视局部处置, 蹄用防腐液清洗后, 祛除任何游离的指 (趾) 间组织, 轻度搔刮患部, 伤口填充抗生素或磺胺, 青霉素或磺胺二甲基嘧啶粉剂均可。绷带环绕两指 (趾) , 不要装在指 (趾) 间, 否则影响引流和创伤开放。

5. 蹄溃疡

发生在蹄踵前的蹄底部, 该部位蹄底最薄, 因而骨骼与蹄底之间的组织最易受损伤, 尤其软化的或较薄的蹄底。缺少足够垫料导致牛床潮湿, 奶牛休息时间不足及修蹄不当, 磨损过多都会导致蹄底软化或过薄, 由蹄炎导致血液循环变化也是导致溃疡的因素。

溃疡区域应削掉, 尽量保留蹄壁外层以利于支撑, 有些兽医把未受影响的趾填起来以减轻压力, 也可用碘液擦患处, 若发生感染则应注射抗菌素。

6. 白线病

发生在蹄底与蹄壁连接处, 走路不小心会引起白线擦伤。真皮组织出血也会影响白线, 使得脏物进入并形成脓疮, 治疗及预防与蹄底溃疡相同。

二、奶牛肢蹄病的预防

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是防治本类病的关键。一些管理因素, 如奶牛所处环境、营养和遗传背景, 对减少肢蹄病发生起着关键作用。

1. 环境

牛床及运动场应松软平整、清洁干燥。牛床损坏要及时维修, 运动场要保持平整、不积水, 不能有尖锐异物。水泥地面比泥地面易引起奶牛肢蹄擦伤, 尤其是新浇的水泥地, 严禁刚修过蹄的奶牛在最初两个星期在水泥地上走动。地面光滑易引起打滑、损伤牛蹄, 水泥地上应有纹路 (小沟) 。潮湿环境易引起奶牛蹄软化, 蹄易损伤且细菌容易进入。非常干燥的环境 (如栓系式牛舍中前肢所处的环境) 会导致脆骨症和蹄裂, 每天应有一定时间在排水良好的泥土地走动。

2. 饲养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清洁卫生、干燥, 定期消毒通风, 勤放牧, 运动场无牛粪和石子, 定期修蹄。保证奶牛营养平衡、充足, 调整矿物质, 特别是钙、磷的平衡, 缺乏维生素E可导致白肌病, 缺乏维生素D和钙可导致佝偻病。硫和锌对牛蹄健康非常重要, 锌利于伤口愈合, 铜是构成关节、骨骼和角蛋白的一部分, 且日粮中钼含量较高时, 铜含量也需增加。

高能、低纤维日粮可改变瘤胃中微生物数量, 乳酸菌大量繁殖, p H值下降, 导致酸中毒, 且使革兰氏阴性菌大量死亡, 产生大量内毒素, 引起肿胀、痛苦感和血液循环的改变, 易导致蹄软化和畸形, 进一步引起白线病发病率上升、蹄底溃疡和蹄踵腐烂, 且蹄病持续时间比饲喂粗纤维含量较高日粮奶牛长一倍。蹄底磨损加快, 易引起创伤, 饲喂高能饲料的奶牛应增加修蹄次数。保证粗料适当长度, 促使唾液分泌和瘤胃产生缓冲液。可补充一些缓冲液, 或喂精料前先喂干草, 避免发生瘤胃酸中毒。泌乳早期, 精粗比50∶50。饲喂平衡日粮, 减少潮湿饲料饲喂量, 控制干物质含量, 建议全部饲料混合均匀后饲喂。

3. 遗传背景

荷斯坦高产奶牛经长期高产选育, 普遍皮薄蹄壳软, 且个体庞大, 很易磨损及被尖锐东西刺破或硬棱角物撞伤, 造成发炎腐烂。品种不同, 蹄病易感性不同。美国、加拿大黑白花牛蹄病发生相对少, 红白花次之, 荷兰黑白花牛最多;有些蹄病有遗传性, 如趾间皮炎及螺旋状变形蹄, 腐蹄牛的母代往往也患过腐蹄。遗传选育虽在短期内并不能解决肢蹄病, 但从长远考虑, 应选择肢蹄性状遗传背景佳的公牛作种公牛。制定选种选配方案时, 选择肢蹄健壮, 蹄形合格的种公牛, 注意观察拟种用公牛的女儿。加强奶牛个体选择, 分别在6、12、18月龄, 对主要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进行顺序选择, 独立淘汰。凡母亲发生蹄变形, 女儿均不选留。

4. 其他方面

奶牛蹄病的防治措施 篇5

1 奶牛蹄病发生原因

1.1 环境恶劣引起的

牛舍环境卫生较差, 粪尿清理不及时, 粪尿混合, 粪便淤积发酵, 牛蹄长期浸泡在污物中, 使蹄角质软化, 蹄的耐磨性、承重性和抗病能力降低, 尤其是炎热多雨潮湿的季节, 蹄容易受损或被病原菌感染, 发生疾病。水泥地面, 奶牛在此运动过多, 蹄部角质过度磨损, 蹄底部发生严重损伤, 容易发病。长期在冰冷潮湿的地面上站立, 或长期在粪便堆积、地面泥泞、松软的运动场上, 蹄部关节容易发生病变引发肢蹄病的发生。奶牛运动通道及运动场地凹凸不平, 有尖锐物或坚硬物, 对蹄底部有损伤。

1.2 相关疾病引起的

产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酮病等病情长, 造成牛血浆中凝血酶原、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的含量增多, 形成的微血栓引起变形蹄等等。瘤胃酸中毒, 奶牛体内酶的活性受到影响, 体细胞在酸性环境下不能正常工作, 氧的代谢受阻, 蹄部组织因缺氧出现肿胀现象。瘤胃内产生的内毒素会促进组胺的释放, 进一步加剧蹄部的肿胀和炎症, 蹄壁与蹄骨间的压力会造成疼痛、出血, 导致溃疡, 引发蹄病的发生。

1.3 管理不良引起的

对牛蹄不进行洗刷保洁、药浴护蹄、定期修蹄;对变形蹄不及时修理;干奶期奶牛过于肥胖, 牛群饲养密度过大, 运动场面积过小, 场地坑洼不平, 奶牛运动不足等等。

1.4 营养不足引起的

饲料单一, 营养缺乏, 尤其是某些矿物质不足时, 满足不了蹄部所需的营养, 其生长及自我修复功能受到影响, 引起蹄裂、蹄底溃疡和蹄底脓肿。日粮中碳水化合物比例过高, 导致体内乳酸菌数量剧增, 瘤胃内p H值下降至5.0以下时, 革兰氏阴性菌大量死亡, 继而产生大量的内毒素和组胺, 引起蹄部血液循环障碍, 引起蹄部肿胀, 导致蹄部组织的软化和畸形, 发生蹄底部的溃疡和溃烂。日粮中缺钙、或钙磷比例失调、或维生素D的不足, 都可引起骨质疏松, 肢蹄容易受损伤使病原菌侵入引起发病。

1.5 其它原因引起的遗传因素如不同品种及不同

体型同, 黑, 白花牛发病率高肢蹄病的发病率, 不体D︵奶型突较然大受的惊牛吓容, 易或发突病然。下奶冷牛OI:10.3黑龙江牛水发此, 病的发生产生应激反。应, 容易诱96省9/甘南蹄

2 防治措施

SS畜J.I县病20伤..11, %洗治的净甲蹄疗醛部溶, 去对液除于彻异蹄底物底刷, 洗用创N.1671牧兽医周洪君的蹄部, 用浓碘酊消毒伤口, -60局27.甘, 防天换包扎, 病牛放药1次。对于腐蹄于干燥处, 病每, 20南13.1治用清水洗净蹄部, 暴露出病01.62010措变液深部消部位毒用, , 双用去氧20除水%腐冲的烂洗硫的, 再酸组用铜织浓溶, 410︶施碘酊消毒, 涂上高锰酸钾

粉, 包扎, 病牛放于干燥清

洁处, 2d换药1次;严重有全身症状的用抗生素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 结合局部治疗。对于蹄叶炎, 原发性的, 改变日粮结构, 减少精饲料, 增加优质青干草, 补充水及电解质, 防止瘤胃酸中毒, 减少瘤胃内毒素, 消炎镇痛;继发性的, 按上述方法治疗的同时, 解除继发因素。

2.2 预防

奶牛蹄病的诊断及防治 篇6

奶牛蹄病是奶牛生产中的常见病, 是目前国内外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 与乳房炎和繁殖力降低构成奶牛饲养业三大制约因素。其轻则引起奶牛跛行, 重则引起奶牛瘫痪, 如不加以重视, 则会增加生产成本, 降低经济效益。

1 蹄病诊断

变形蹄在临床上主要分为长蹄、宽蹄及翻卷蹄三种。根据临床表现及蹄的变形情况, 即可确诊。乳牛腐蹄病是指蹄的真皮和角质层组织发生脓性病理过程的一种疾病, 其特征是真皮坏死与化脓, 角质溶解, 病牛疼痛、跛行。根据临床症状及蹄部检查即可确诊。

2 治疗方法

变形蹄不能用药物治疗, 临床上常采用修蹄疗法。根据蹄变形的程度不同采用相应办法给予修整。蹄趾间腐烂时, 以30%硫酸铜溶液, 或10%来苏儿水洗净患蹄, 涂以10%碘酊, 用松馏油涂布 (鱼石脂也可) 于蹄趾间部, 装蹄绷带。对蹄趾间增生物, 采用外科法除去, 也可用烧烙法将增生肉烙去, 或以硫酸铜粉、高锰酸钾粉撒于增生物上, 装蹄绷带, 隔3d换药一次, 3次治疗后痊愈。对奶牛急性腐蹄病, 用磺胺二甲嘧啶0.12g/kg·bw, 一次静脉注射, 2次/d, 连用5d。对患慢性腐蹄病的奶牛, 先将病牛从牛群中挑出, 单独隔离饲养。并将患牛蹄部修理平整, 找出角质部腐烂的黑斑, 用小刀由腐烂部向内深挖, 一直挖到黑色腐臭脓汁流出为止, 然后用10%硫酸铜冲洗患蹄, 内涂10%碘酊, 填入松馏油棉球, 最后装蹄绷带。

3 诊断结果

300头奶牛中表现出蹄部发病的105头, 占35%, 其中变形蹄65头, 占22%, 发生不同程度变形蹄的奶牛中, 长蹄有30头, 占10%, 宽蹄有20头, 占7%, 翻卷蹄有15头, 占5%;腐蹄病有40头, 占13%。前后蹄发病情况, 前蹄较后蹄严重。其中变形蹄的奶牛有40头前蹄发病, 25头后蹄发病;腐蹄病的奶牛中有25头前蹄发病, 15头后蹄发病。检查的300头奶牛中, 71头成年牛和34头青年牛发病, 分别占23%和12%, 成年牛比青年牛发病率高。

4 治疗结果

变形蹄的治愈率达92%, 效果较好。腐蹄病的治愈率在70%, 疗效一般。

5 分析讨论

奶牛肢蹄病的临床防治措施 篇7

1 临床症状

患病蹄部红肿、热痛, 站立姿势不正, 导致跛行等运动功能障碍。患牛常卧于地面, 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 体温升高, 呼吸加快, 采食减少, 泌乳量下降。慢性病牛的全身症状轻微, 有的仅表现为食欲不振、产奶量下降, 病牛不愿站立和运动, 常喜躺卧, 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

2 发病原因

引发奶牛肢蹄病的主要因素有5个方面, 即营养、遗传、环境、管理和疾病。

2.1 营养因素

正常情况下, 牛体内钙磷比例为1.5~2.0∶1, 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或缺乏时, 奶牛就会动用骨骼中储存的钙磷, 导致奶牛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形态的改变, 而发生肢蹄病。奶牛体内维生素A、维生素D不足或不平衡, 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而诱发肢蹄病。日粮结构不合理, 高蛋白质的日粮结构或粗纤维摄入不足, 可引发肢蹄病。

2.2 遗传因素

奶牛的遗传性状直接决定它们对肢蹄病的易感程度。奶牛肢蹄病的遗传系数为0.6, 与生产性能呈高度正相关, 蹄变形引起的蹄病与种公牛有关。其中3~4岁奶牛发病率较高。

2.3 环境因素

(1) 牛舍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是引起肢蹄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牛圈堆积牛粪, 再加上饮水池经常有水溢出, 粪便和污水浸染, 氨对蹄壁的腐蚀作用, 可降低蹄壁的屏障作用, 使牛蹄角质软化, 受到粪尿的侵蚀, 角质生长发育不良且脆弱, 极易引起趾间腐烂、蹄底腐烂等蹄病。

(2) 湿热的环境条件对肢蹄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奶牛的肢蹄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 使蹄容易变软, 易损伤, 易受病原菌感染发炎。同时高温高湿气候使奶牛的采食量显著下降, 营养摄取过低, 出现能量负平衡, 体质逐渐下降, 机体抵抗力减弱, 影响奶牛蹄角质的正常生长, 使肢蹄病大增。

2.4 管理因素

(1) 日常对牛蹄洗刷、药浴护蹄和季节性计划修蹄工作重视不够, 致使蹄病发生。

(2) 修削蹄不当也易引起感染化脓。

(3) 干奶期过于肥胖, 饲养密度过大, 饲槽过低, 运动场面积过小, 奶牛运动不足, 易引发肢蹄病。

(4) 日粮结构不合理或不同泌乳期的奶牛使用同一配方日粮, 这也是引发肢蹄病的重要因素。

(5) 产后疾病, 如产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酮病等引起奶牛体质差, 易发生继发性肢蹄病;变形蹄引起蹄负担过重和蹄壁支撑力不足, 出现皮下炎症和溃疡而发生急、慢性蹄叶炎;血液内毒素的存在促使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 易导致蹄叶炎发生。

3 预防措施

3.1 场舍管理

合理设计运动场并及时维护。运动场和圈舍的水泥地面不能过于光滑, 以防奶牛摔倒, 但也不能过于粗糙, 并应保持一定的坡度, 以利于雨水和污物的排出。运动场的地面应有良好的渗水性, 同时注意去除杂物, 保持清洁。每天要进行清粪, 雨季来临时要适当增加清粪次数。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

3.2 蹄部的护理

每1~2个月对奶牛的蹄部进行一次药浴。在奶牛舍的出入口处设一消毒池, 池内放入配制好的消毒液, 药液的深度以淹没奶牛的蹄部为宜, 让奶牛在出入牛舍时自行消毒。也可每月用4%的硫酸铜溶液对奶牛的蹄部进行1~2次喷洒消毒, 让药液浸透整个蹄部。每年的4—10月份为较佳药浴时间, 要对奶牛的叉蹄、裂蹄等进行修整, 以防造成蹄伤。每隔半年对奶牛的蹄部进行一次修理。清除运动场和牛舍内的杂物, 防止尖锐物品刺伤牛蹄。病牛治疗后做好患部护理, 如使用牛鞋。

3.3 饲料营养的控制

产奶期奶牛代谢旺盛, 必须防止钙和磷的代谢负平衡。要增加运动和光照, 以保证体内可以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此外要保证蛋白质、氨基酸平衡和维生素的充分供应, 提高奶牛抵抗力。定期添加硫酸锌 (0.01%~0.02%) , 每次持续1个月以上, 每年进行5次, 可使奶牛的肢蹄病发病率降低40%。

3.4 合理分群

理想的饲养密度是每100 m2运动场饲养12~15头。合理的饲养密度不仅能保持奶牛的充分运动空间, 而且减少了奶牛对环境的应激, 是降低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妊娠后期牛和空怀牛及妊娠早期牛分开饲养。

3.5 育种选择

为减少肢蹄病感染, 选择奶牛时应注意肢蹄性状, 这些性状是能遗传的, 并与肢蹄障碍有较高的遗传相关。

3.6 积极治疗

要定期对奶牛的蹄部进行检查, 发现患有肢蹄病的奶牛, 立即将其隔离, 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患部, 并用新洁尔灭进行消毒, 然后剔除腐烂组织并进行敷药包扎, 也可配合药物封闭和针灸治疗。

4 治疗方法

(1) 局部治疗。主要包括蹄部外用药物疗法、蹄浴疗法、手术疗法和局部注射用药疗法。蹄部外用药物治疗时, 首先要对患病蹄部进行清洗和消毒, 切除趾间坏死组织, 然后使用抗菌药物。如硫酸铜和磺胺1∶4的混合物, 或用含土霉素2.5%的甘油水溶液涂抹患病蹄部, 打上蹄绷带, 并将病牛转至干燥圈舍饲养, 每天2次, 连用5 d, 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处于急性期的病牛可采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 或采用镇痛及抗炎药物治疗, 如用阿司匹林、乙酰丙嗪等镇静止痛药物消肿止痛。为了减少炎性渗出、缓解疼痛、消除肿胀, 还可采用冷浴法。缓解期病牛可采取蹄部放血, 并采用热蹄浴疗法, 以改善组织微循环, 促进有毒代谢产物的排除。

(2) 采用人字形注射药物方法, 即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35 m L溶解青霉素240~400万IU, 再抽取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6 m L, 一次注射。避开血管, 在腕关节前上方或跗关节外侧上方, 最好在皮肤松软处注射药物。先用酒精和碘酊消毒注射部位, 左手提起皮肤呈皱褶状, 用8或9号针头刺入皮下, 回抽仅见气泡无血液时, 进行人字形皮下注射, 注射后用碘酊棉球按压针孔, 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 一般连续注射2~3次即可。对有外伤或蹄底、蹄叉糜烂的病灶, 要用5%~10%碘酊进行处理。

上一篇: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下一篇:音乐教学中现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