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运营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为推进新时代电力公司改革“再出发”,国网沧州供电公司明确“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战略目标,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新征程,为公司新兴业务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和平台,新兴业务的壮大将进一步推动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进而促使新兴业务和电网业务互利共生、协同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物联网运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物联网运营管理论文 篇1:

基于物联网的水务综合运营管理平台

摘要:2013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提出,确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并就做好试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目前,各行各业对“智慧”的理念认知逐渐加强,部分行业已经开始运作,并受益匪浅。作为城市建设重点的水务行业也正在进行“智慧”的创新改革,尤其国内大型水务集团正在纷纷引进数字化运营管理理念,争做行业领头羊,一场水务革命就此展开。

关键词:水务综合运营管理、水行业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智慧水务

行业背景

污水处理行业是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对城镇污水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规定县级镇、尤其是重点镇必须建立污水处理厂。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451座,污水处理能力约1.45亿立方米/日,较2012年底新增污水处理厂111座,新增处理能力约300万立方米/日。由此可见,我国城乡污水处理厂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

污水处理厂在承担环保减排的任务的同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电、药。据统计,水、电、药成本占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行管理直接成本的90%以上。近年,我国污水排放量已达到800亿吨左右,而我国目前污水处理电耗为0.2至0.56度每吨之间,按此测算,光电量消耗就至少需要150亿度以上,再加上设备损耗、药耗、水耗等,其费用更为庞大。

污水处理项目通常存在配套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污水来量不足,污水中污染物浓度低达不到设计进水浓度,污水处理运行管理人才短缺,污水系统不稳定,运行费用偏高等棘手问题。污水处理企业需要通过加强或改进自身的工艺运行管理方式、方法和转变运营管理模式,提升污水厂运行和企业运营管理水平,尽可能的将上述问题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

随着我国水务环保行业市场化程度的逐步加大,市场涌现出许多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大型水务集团公司,甚至有些集团公司拥有全国各地上百家的污水处理项目,这些污水处理厂地域分布广泛,集团与厂之间容易产生信息传递脱节,而各厂运营管理水平不一,运营管理人才短缺,且重点单元能源消耗大,这些问题日益突出,这使得水务集团公司迫切需要进行集约化管理,来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有效监管提升下属单位的运营管理能力。

智慧水务备受关注

2013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提出,确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各行各业对“智慧”的理念认知逐渐加强,部分行业已经开始运作,作为城市建设重点的水务行业也正在进行“智慧”的创新改革,“智慧水务”理念也孕育而生。

智慧水务,是借助水智能系统形成的水务管理模式,在常规的水处理/管理技术基础上,借助信息控制融合系统,对自来水、污水、中水等各种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数据进行一元化管理,从而提高城市整体的水循环经营效率。

运用在水务集团的管理

在“智慧水务”理念的引导下,水务集团的管理发生了变革,他们采用数据采集、传输等传感设备在线检测水务系统的运行状态,并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设施,形成“水务物联网”。集团通过水务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海量数据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即在各污水处理厂、泵站安装数据采集前置机或数据采集DSP模块,将自控系统中的生产运行数据通过3G网络实时传输到集团总部,进行集中存储和应用。通过对各类关键数据的实时监视和智能分析,再提供分类、分级预警,且利用短信、光、警报声等通知相关负责人,同时给予相应的处理结果辅助决策建议,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水务运营系统的整个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使之更加数字化、智能化、规范化,从而达到“智慧”的状态。

借助物联网技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调度监控、事务处理、决策等业务过程进行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信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实时运行监视告警、企业形象展示、生产精细化管理、生产优化调度、经营成本分析、日常办公管理、辅助经营决策等综合管理应用。提升企业技术管理水平,达到优化管理模式、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办公效率等目的,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基于物联网的水务综合运营管理平台构架体系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详细构建内容如上图:

感知层

感知层设备主要包括各污水处理厂、泵站的在线仪表、生产设备、自控设备、自控系统等,是物联网技术构架的基础,感知层体的建设是依托各厂自控系统,通过强大的数据协议转换功能,在不影响各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行的前提下,进行多种通信接口、通信协议的转换,实现自动采集各种PLC和驱动器的生产运行数据,并建立通用的数据通信即可实现与各类PLC、驱动器、马达控制器间的数据通讯,最终形成完善的感知层体系。

网络层

依托物联网技术,利用先进的通讯、计算机、数据采集中间件技术,建立网络层数据传输体系,实现下属各污水厂、泵站自控系统中的关键生产指标数据、设备运行参数的远程实时传输到水务集团,并实时展现给集团各级管理人员。该体系以各种总线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作支撑,把分散在各地的污水厂、泵站自动化系统的复杂的生产数据采集、迁移并集中监控中心,使用一套公共的数据采集管理平台对数据进行存储、维护、管理,并提供给外部应用系统使用。应用层

感知层和网络层体系的建立,为运营管理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各污水厂、泵站的生产运行数据,只有深入挖掘各类数据间的关系,合理利用好这些数据,物联网体系的建立才有意义,即基于物联网的污水处理综合运营管理应用体系。首先它通过感知层的各类数据的初步加工和展示,实现企业厂站分布情况、各厂生产运行工艺画面的展示、实现对各厂实时运行数据的超限告警;其次通过对生产运行数据的汇总计算,实现污水厂及集团日常运行管理的各类图表,方便管理人员进行日常运行情况的总结与分析;再次通过对日常运行管理中涉及的化验管理、设备资产管理、项目管理、办公审核等功能进行信息化管理,获取更全面的运营管理数据;最后通过生产运行数据的深入分析挖掘实现指导污水厂生产的各类异常预警、运行工艺模拟、优化调度分析、综合运营决策等,以及指导公司综合运营决策的工艺分析、设备分析、成本分析、风险分析等。

行业价值

有这样的管理理念作支撑,水务集团运营管理可以以集约化管理为目标,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下属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行的远程集中监管,统一运行调度和工艺运行指导,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各污水厂分析和筛选过的运营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和深入的数据分析挖掘,形成指导公司整体运营决策的工艺分析、设备分析、成本分析、风险分析等辅助决策工具,辅助企业决策层应对水务行业的激烈竞争,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投资回报率的最大化。具体价值体现如下:

提升企业运营管控能力:建设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的集团化运营管控平台,实现对运营数据进行决策分析,为企业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精细化过程控制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运营管控能力。

提升决策分析能力:建设具有科学的决策支持平台,集中分析过程监控、集成与填报数据,提供专业的分析、管理、支持,并逐步建立工艺仿真模型以及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协助管理层制定科学决策。

建设标准化运营管理体系:标准建设标准化运营管理体系,有效减少管理成本以及运营维护成本,使集团化公司业务得到有效扩张,为公司信息化管理、运营战略规划奠定基础。

前景

目前,国内的大型水务集团都将面临经营和管理的全方位挑战,一方面要以战略为指导、流程为主线、预算为控制、绩效为结果,另一方面又要重点关注战略发展目标、投资收益回报、集团公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并购整合管理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管理手段必不可少。水务数字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使水务生产过程自动化向集团管理、经营和决策信息化、集约化发展,从集团内部管理向外部市场的竞争、经营和服务发展,从数字化基础工程建设向数字化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发展,由此可见,水务行业的持续发展对数字化平台的依耐性将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水与中国》杂志2013年第3期《打造水务数字化运营管理,赢得行业未来》

[2] 百度百科 .《智慧水务》,《水务综合运营管理系统》

[3] 长江出版社.《智慧武汉》-武汉市污水处理综合运营管理平台

[4] 数字水利网.《“智慧水务”下的污水处理数字化管理模式》

作者:艾伟

物联网运营管理论文 篇2:

泛在电力物联网下的电力数据产品商业化运营管理

摘 要:为推进新时代电力公司改革“再出发”,国网沧州供电公司明确“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战略目标,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新征程,为公司新兴业务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和平台,新兴业务的壮大将进一步推动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进而促使新兴业务和电网业务互利共生、协同发展。

关键词:泛在电力物联网;电力数据;运营;管理

一、促进内涵发展,完善市场开发保障机制

(一)建立协同工作機制,保障运营管控高效

为打通联合攻关团队业务边界壁垒,促进各小组间数据、信息、技术、业务的交互融合,沧州公司按照既定职责分工开展数据产品研发运营相关工作,以产品设计小组为中心,其他小组为组成单元,通过建立“数据产品信息云平台”、“数据产品建设工作联络群”及定期汇总“数据产品建设工作问题清单”的等举措,形成信息协同共享、进度协同管控、问题协同治理的三个横向协同机制。

(二)打造创新共享平台,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共享平台。通过充分发挥公司现有的人才、技术以及信息优势,立足岗位,开展数据产品全过程管理的经验交流及创新活动、组织人才和技术交流、推广应用优秀项目,实现创意、创新即时共享,人机、人人实时互联。

(三)完善数据安全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沧州公司在推进数据产品市场化运营的同时,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级管控。业务发生前,每个接入数据源都要建立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规则,确保数据质量规则全覆盖。建立数据增值服务的“监测、防护、溯源、处置”四个方面能力。完善内部合规化产品应用、外部评估、审查数据属性、双方保障能力、接收方背景等;在交易过程中,明确合同中双方责任和义务;在交付过程中,采取脱敏、加密、时效化、溯源标记等有效保障手段,优化基础数据产品质量,脱敏包含个人隐的私数据产品,管控核心数据算法传播途径,落实《泛在电力物联网全场景网络安全防护方案》中分类分级和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等相关要求。交付后合同履约期内,及时通报数据安全事件,提高了数据资源服务管控的效率。

(四)优化创新激励机制,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针对当前数据产品创新不足、人才紧缺等问题,沧州公司优化创新激励机制,调动各部门与员工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公司数据产品开发与推广工作,建立内部评审和选拔机制,对取得优秀成果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定期开展数据增值产品开发共享交流活动,邀请业内专家进行交流和知识讲座,对人员进行学习培训,鼓励全员创新,形成共享、激励、提升、创新的良性循环。

二、打造内部服务产品,强化运营提质增效

电力大数据产生于电能的生产、传输、应用等环节,往往对的电力服务水平提升与工作质效的提高有着指导作用。沧州公司深耕每一个电力数据产品的潜在价值开发一系列服务内部数据产品。

沧州公司运用大数据模型对居民小区用户用电量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城区居民空置率情况分析图,结合小区户数与与空置楼宇比例进行配网抢修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提高配网抢修的反应速度,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三、建设定制化产品运营团队

结合产品特点,用情景再现形式分组开展内训,打造定制化的产品营销队伍建设。从产品服务对象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产品可推广性,进行方案可行性推演,每款数据产品都需要经过多方论证,形成自动化的数据产品,确保快速、低投入、高产出的实施,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深度挖掘电力行业数据价值,保证设计研发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且符合风险管控要求,公司内部抽调互联网、营销、运检、信通等专业技术人才组建了“电力数据产品设计与研发”联合攻关团队根据数据产品设计与研发流程,同时设立产品设计、市场调研、数据建模、应用测试等4个工作小组。其中产品设计小组为中心领导小组,负责整体数据产品建设规划和实施过程管控,其他小组为职能小组,负责建设任务实施和信息数据报送等。通过制定《电力数据产品联合攻关团队职责清单》,进一步明确各工作小组的职责界面。

四、实施成效

(一)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沧州公司紧紧围绕“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战略目标,沿着“一个引领、四个争当”实施路径,实现经营模式的数字化转型。一是数据管理探索新思路。围绕数据的“盘、规、治、享、用”,开展数据管理探索与实践,依托“五位一体”流程体系,完成运检、营销专业128个流程、12334项数据的盘点及溯源;坚持“以用促治”,优化完善49项核查规则,借助核查工具,推动同期线损数据治理;畅通数据应用工作机制,向基层人员公布业务系统数据字典,依托省信通公司数据中心,配合各部门、各单位开展3项应用需求研发,数据中心作用得到初步发挥。二是商务拓展取得新进展。按照“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原则,结合总部拓展总体思路,精心谋划3类11项对外商务拓展项目,其中基础资源租赁、数据增值变现等项目已与移动公司、农业银行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进入详细谈判阶段,为公司从传统能源行业向多元化服务转型升级奠定基础。三是数据科研获得新支撑。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泛在电力物联网能源与数据研究应用实验室”,支撑公司泛在电力物联网能源与数据研究深入开展,推动泛在电力物联网领域创新,促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提速提效。

(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沧州公司积极挖掘电力大数据潜在价值,科学打造多元化数据产品,通过产品营销与应用体系的完善与推广,为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注入新活力。

沧州公司通过提供数据产品咨询服务、数据增值产品销售等方式收取咨询服务费和数据产品使用费等费用,以数据产品为桥梁与通讯运营商、银行、房地产商等上下游企业建立良好的经济生态圈。截至2019年10月,沧州公司已与河北联通、河北农行等十余家大中型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与其中6家公司已签署数据产品销售合同,涉及金额560余万元。

沧州市泰合广场的咨询服务费用划入沧州公司财务账户,数据增值业务实现“零突破”,同时也是河北南网数据增值变现取得了第一笔盈利收入。数据产品的成功销售正在改写传统意义的电力客户,可复制、可运营的数据增值服务商业模式已经成为沧州公司互联网业务的下一步工作重点,通过融通内外部、上下游数据增值服务产业链,建成电力数据商业化运营生态圈,为公司开辟多元化利润增长点。

(三)社会效益得到彰显

沧州公司始终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以高度的企业社会责任感,加速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将电力数据产品与服务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是服务政府科学决策,沧州公司积极为政府提供“电眼看经济”相关数据产品,为政府制定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撑,获得市发改委、市大数据办等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二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沧州公司结合电力数据特有的优势,针对房地产业、工业、建筑业、金融业等十一类行业量身打造一系列数据产品,助力外部企业降本增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国网品牌价值显著提升。三是服务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沧州公司结合用电特性等数据,打造服务居民类数据产品,如空巢老人监护、家庭用能优化等,方便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充分践行国企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王柳静,网络经济下整合营销的新趋势[J],商场现代化, 2016(17)

[2]时元宁,网络经济下整合营销的新趋势[J],经营管理者, 2015(14)

作者:高建为 王兆辉 郑旺 焦伟

物联网运营管理论文 篇3: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始于1999年,是指基于互联网、射频识别技术等构造的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ITU于2005年发布的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场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记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

物联网也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的应用普及之后,兴起的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浪潮,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也将带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这些行业包括传感设备、网络设备、有线网络、无线通信、广电网、智能交通、安全、监控、医疗等。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将会形成下一个万亿元人民币级别的通信业务。到2020年之前,全球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将达到500亿个。

2009年的中国可视作物联网元年,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考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明确指示: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叫感知中国中心。2009年底温家宝总理向北京科技界更进一步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指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政府的力推使物联网在中国各地得到普遍重视。从全中国层面看,“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物联网都成为关键词:从地方来看,无锡、深圳、广州、上海等地都在加大资金、加强政策上的支持,希望在物联网的标准制定、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等层面获得突破,实现物联网产业真正破局。在此背景下,中国物联网在过去1年多的时间里发展迅速,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如资金方面,2010年5月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无锡新区创新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发起成立总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这也是中国首支物联网产业基金。

一、扶持政策保驾护航

物联网在政策层面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2010年9月物联网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列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继而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2010年10月“十二五”规划明确表示战略新兴产业是国家未来重点扶持的对象,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又是重中之重,主要聚焦在下一代通信网路、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范畴。除此之外,中国已将物联网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的应用。据悉,发改委已委托中国工程院组织专家编写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物联网将重点投资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十大领域,其中智能电网的总投资预计达20,000亿元人民币,居十大领域之首。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已经将物联网规划纳入到“十二五”的专题规划,正在积极研究和推进。

自2009年~2020年,中国“坚强智能电网”将分为3个阶段发展,从初期的规划试点阶段到“十二五”期间的全面建设阶段,“十三五”时期的引领提升阶段,智能电网建设总投资规模约40,000亿元人民币。2011年~2015年为规划的全面建设阶段,此阶段投资约20,000亿元人民币,居十大领域之首:2016年~2020年智能电网基本建成阶段投资17,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15年建成50个面向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工程,5~10个示范城市,形成核心技术的产业规模2,000亿元人民币,其中传感器100亿元人民币,系统和试验检测700亿元人民币,芯片、中间件和集成模块及设备产业的产业规模600亿元人民币,工程实施、服务开发系统和运维600亿元人民币。

目前智能电网的主要项目应用有电力设备远程监控、电力设备运营状态检测、电力调度应用等。智能交通和智能物流主要应用于在车辆信息通信、车队管理、商品货物监测、交互式汽车导航、车辆追踪与定位等。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在多方面给予物联网政策支持。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制定和推广应用中国自主编码体系,突破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初步形成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领军企业。同时,重点推动以物联网为特征的智能物流产业发展,2013年~2015年逐步形成物流信息化的体系,2015年初步建立起与国家现代物流体系相适应的协调发展的物流信息化体系。

二、各地抢滩物联网,产业园区遍地开花

白2009年无锡成为“感知中国”中心后,物联网概念在中国迅速升温,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划,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基地。进入2011年,这种态势仍在延续,各地争相投资物联网,纷纷公布自己的物联网发展计划。

(一)东南沿海发展迅猛

在物联网建设热潮中,江苏、广东、浙江均大规模规划建设物联网产业园区,预测产值均达到上千亿元人民币,居于领先地位。

江苏省的物联网起步最早,2009年11月底无锡市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中国传感信息中心)正式获得国家批准。根据《无锡市传感网产业发展建设规划》,中国传感信息中心空间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首期总面积10.8平方公里,涵盖了产、学、研、生活配套的空间布局,主要由传感网创新园、传感网产业园、传感网信息服务园组成,但江苏发展物联网并非仅限于无锡,而是以无锡为产业核心区,苏州、南京为产业支撑区,构筑物联网产业基地,并面向全省建设应用示范先行区。

广东省GDP及外贸都占有中国较大份额,既是制造大省又是物流大省,这些领域都是物联网发挥作用之处,而广东的信息化基础也为物联网应用创造了条件。广东将把广东省无线射频识别产业(番禺)园区、中国移动南方基地、广东省卫星导航产业示范基地等,作为广州市物联网产业的重要载体。其中,广州市规划将创建广东省物联网产业基地,形成较大规模物联网产业集群,深圳也将在蛇口工业区建设深圳首个物联网应用示范产业园区。

在浙江省,2010年3月成立了物联网产业规划编制小组,计划把浙江打造成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建成以杭州为核心,嘉兴、温州乐清为“两翼”的物联网产业集群,成立物联网“产学研用”联盟,设立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二)内陆地区不甘落后

除了长三角、珠三角的省市之外,内陆地区也

不甘寂寞,如位于西南的成都,2010年10月就有一批物联网项目在此落户,签约的物联网投资将超过100亿元人民币,项目内容包括“感知成都”物联网产业化项目、天府智能园项目、RFID涉车测试中心,以及九洲物联网产业化基地、RFID芯片研发制造基地、电站监测控制设备生产及制动化系统装置中试检测基地等项目。

此外,2010年8月四川物联网安全技术产业等8个项目已经落户成都双流县,协议总金额达到60.2亿元人民币。按照成都市的计划,这批项目建成后,双流县将拥有中国首个物联网安全科技产业基地、首个物联网技术MICT产业基地、首个物联网智能型仪器表产业基地和首个物联网智能集控中心。

到2011年2月为止,中国已有十余个省市规划了物联网产业基地或园区。

除了物联网产业园区,各地还纷纷抢占物联网产业的核心地位,试点物联网概念向产业转型,组织各大物联网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运营商等,成立物联网联盟,其发展目标虽略有差别,但均为提高地方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全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到2011年2月为止,已有北京、杭州、成都、武汉、河南、西安、上海、无锡、南京、天津等地成立了物联网联盟,只要假以时日,众多的物联网产业联盟组织对打造物联网产业链、促进各环节协同合作、加快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将逐步显现出来。

三、标准尚需确立,关键技术落后

(一)标准缺位阻碍发展

物联网标准体系既包括底层技术的标准,如频率、调制方式、接口标准等,也包括运营管理的标准,例如用户认证、业务流程、业务标识等语法和语义。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目前世界各国在该领域均处于同一起跑在线,标准制定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交流,而长期缺乏统一标准将影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事实上,目前欧盟及美国、日本等国纷纷加快物联网研究,制定相关标准,但在很多关键领域上,美国与欧洲的物联网标准也不统一,各国都借着制定标准,积极谋求全球物联网话语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争夺日益激烈。

不仅国际上尚无统一的物联网标准,即便在中国国内的行业、企业之间,物联网应用标准也难以达成一致,导致物联网项目难以互通,没有统一的标准,物联网广域化全程全网的应用就难以实现。回顾2010年,物联网应用在中国已经扩展到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保、城市管理、医疗健康、金融服务等10多个领域,但同时物联网标准缺位也日益成为影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焦点问题。标准缺位不仅无法实现物联网的互联互通,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将影响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针对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着标准不统一、跨领域应用门坎高、产业分工和商业模式不明晰等问题,有关部门正在探索物联网相关标准的建立。在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信部等相关部委的指导下,来自11个部门(行业)的21家现有标准化组织联合倡导,并已于2010年6月成立了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积极推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

联合工作组首先要搭建中国物联网体系架构,然后分析研究哪些物联网标准急需提前制定,最后才是分工合作,这其中涉及物联网技术框架、物联网支撑技术、物联网产业体系等相关工作。联合工作组正致力于实现10项目标:(1)提出标准战略、建立国家物联网标准体系,研制相关标准(RFID、传感器网、物联网、移动支付);(2)确定需要自主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明确产业链建设的重点内容,抢占制高点,掌握发展的主动权;(3)研究物联网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4)确定应用开发与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研发中心和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建设;(5)建立物联网相关行业应用的区域发展工程研究中心与示范基地;(6)明确国际合作的重点与内容,开展跨国应用示范项目的合作;(7)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与推广机制的建立;(8)智能地球、感知中国,RFID与物联网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应对措施;(9)相关政策制定与绿色生态环境建设;(10)基于RFID和物联网应用的物(产)品编码体系建设、数据库建设,以及基于物品的网上检索系统建设与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

(二)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作为物联网的关键环节,RFID和二维码技术在国外的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芯片设计、终端设备和系统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在物联网领域的核心技术方面,相比发达国家依然存在相当的差距,在整个RFID产业链上,核心芯片研发、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仍然被中国以外的企业所学控。不过中国科学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大的进展,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物联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四、产业链初步成型

中国物联网产业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日益完善,从传感器、芯片、终端、网络到业务都有了相应的企业进入。目前产业联盟是产业链主要的合作形式,运营商是产业链的主导,扮演集成商和服务商角色。

与领先国家相比,中国物联网产业链完善程度上存在较大差距,整个产业链条中,居于中下游的通信运营商和系统设备商都可称世界级水平,其他环节则相对较弱。从规模上看,RFID和传感器是整个网络的最前端,所以潜在需求量最大。

由于物联网牵涉的技术、产品极为多样化,其物物相连的网络化特性也决定了仅靠单一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一些厂商选择跨界合作。

先后推出物联网冰箱、物联网洗衣机等产品的家电巨头海尔、美的就选择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海尔的合作方是中国电信集团,双方在eStore项目上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达成跨界协作共识,确立了双方在2011年“从网络应用到终端销售的全方位合作”。几乎在同一时期,将海尔视作竞争对手的美的电器与中国联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双方将在合作开发、联合营销、通信服务等领域展开全面深入的战略合作,共同促进双方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延伸。

五、物联网应用逐渐展开,运营商唱主角

物联网应用方面,在交通、电力、治安、石化、卫生医疗、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物联网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并出现车联网、数字城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多种概念。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应用还只存在个别项目试点。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也指出,物联网的应用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有应用跨度大、产业分散度高、产业链长和技术集成高的特点,产业市场潜力很大,但形成物联网万亿级产业规模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经历3个阶段:(1)先导应用阶段;(2)应用推广产业阶段;(3)有显着经济外部性的阶段。目前中国物联网总体上处于基

础的阶段,部分领域已初步有一些成果,但万亿级的市场潜力还需要较长的培育时间,真正实现的时间节点在“十三五”后期。

201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到2015年将达到7,500亿元人民币,前景将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单一市场。在细分市场方面,目前安防、交通、电力三大行业在物联网主要应用中位居前列。重要的应用行业还包括物流、医疗、手机支付等,并正逐渐渗透到其他行业和经济领域。

作为物联网感知层核心技术,RFID市场规模也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2008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已经超过50亿元人民币,预计2012年将达到200亿元人民币。

在各类物联网应用过程中,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扮演着重要角色,向各行业及个人消费者提供了相应技术及服务。

(一)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目前有电梯卫士、地质灾害防治系统、消防管理及宜居通4项物联网重点产品。

电梯卫士是中国移动已经实现赢利的物联网项目,2008年底面向小区物业用户推出,当电梯发生故障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告短信便于救助,同时电梯的定期回访、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功能,由中国移动进行集中的运营管理。目前电梯卫士已在辽宁、四川、河南等省市进行部署。

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是在发生火灾等紧急事件时,通过传感器感知,及时通过联网的后台发出警告。地质灾害防治系统与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性质相近,主要针对自然灾害和山体滑坡的监控。

宜居通是中国移动面向家庭用户推出的产品,是在移动原有座机的基础上,迭加了物联网的应用,当业主家中出现煤气泄露、着火等异常情况,通过传感器感应后,座机可进行报警,同时后台网络将异常情况发送给对应的小区保安或业主手机上,业主手机还能实现远程控制家电,实现家居生活的智能化。宜居通目前已经在重庆进行商用,月资费分为30/40元人民币等,与原有的通信费统一收取。

除了以上四大产品,中国移动在各地也有其他物联网产品投入应用。在广东,“智能健康管理”是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为解决看病难问题而打造的业务体系,目前该平台中,包括预约挂号、健康信息、视频探视、移动监护、139电子体检单等多项服务,已在东莞成功试点,中国移动也藉此开始进军医疗信息化领域。

在上海,中国移动已为多个行业客户打造了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业务管理于一体的整套无线综合应用解决方案。2010年12月底中国移动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合作的“企业一卡通”项目投入应用,这意味着上海首例基于RFID技术的企业级物联网商业应用正式运行,上汽员工使用一张升级版的移动SIM卡,就可以用手机完成刷卡上班、坐地铁、购物消费、领取使用洗衣票等功能。

在山西,中国移动推出被称为“环保电子警察”的环保监控系统,这个物联网应用通过自动的数据监控方式对企业污染源进行监测。山西省环保厅和山西移动战略合作的“省重点污染源视频监控系统”,对超过140个重点监控企业进行实时监控,而这套监控系统,也是中国第一套投入运营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山西移动部署物联网的另一个典型应用,是“智能抄表”,通过在终端安装SIM卡,利用移动通信网路,将数据发送至应用平台,能够帮助电力部门最大限度节约人力成本。

(二)中国电信

中国电信M2M平台试点工程已于2010年底完工,并在无锡测试上线,这是中国电信布局物联网领域的极重要一环,这一平台于2007年底开始建设,目标是解决M2M终端的端到端数据采集、管理与数据转发等问题,未来中国电信各省的物联网业务都将逐步接入到这一平台之上。中国电信凭借M2M平台,将实现网络在物联网业务中从管道向智能管道的跨越,成为真正的物联网运营商。

在M2M平台的基础上,中国电信已确立了物联网业务的企业标准,包括终端通信、平台设备和服务协议等。基于以上标准,中国电信已经开始生产相关设备,未来各行业各种应用的物联网终端,可通过固定网络或无线宽带两种方式接入中国电信M2M平台。中国电信M2M平台将实现两个核心功能:(1)实现对终端的远程监测和控制;(2)实现对业务资料的转发。前者将帮助运营商及其客户管理各种物联网M2M终端,而业务数据转发功能可实现对数据流的管理和备份等功能。

目前中国电信已经在交通、医疗、环保、物流、水利等领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物联网产品,形成了多个大的主题,还有几十个单项的物联网应用,涉及十多个重要行业。

(三)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也已开始在物联网领域布局,其已与无锡感知中心签署了物联网融合发展的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在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研究,以及相关服务当中开展全面合作。与此同时,中国联通已经在交通物流、城市管理、公共客户、金融等领域开展了物联网试点,而且加大了WCDMA通信模块标准化的推进工作,并且在传感器方面加大了投入。

交通物流是中国联通重点投入的领域,其与公交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提供智能交通业务,实现车辆信息管理,同时还与一汽、上汽等汽车制造厂商签署了3G信息化战略信息,与汽车厂商合作开发汽车网络互联信息化服务。

六、结论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物联网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新兴行业,其发展包括微电子技术、传感元器件、自动控制、机器智能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政策推动及产业各界积极投入下,随着商业模式逐渐清晰,未来几年将是中国物联网相关产业及应用迅猛发展的时期。

“十二五”期间,中国物联网产业链将更趋完善,但是由于概念混淆及缺少合理的科学规划,真正成熟尚需时日。物联网的发展需要各个环节相互配合、逐步推进与协调发展,但现在中国的物联网发展呈现出一哄而上、层次不清的局面,并没有很好的阶段性发展方针和梯度规划,这很可能导致发展瓶颈。

(二)标准急需确立

目前中国的物联网发展还处于初创时期,在这个阶段,首要建立起产业的统一标准,而不是企业各自为营。在国际物联网标准尚未成型之际,积极推进标准工作有机会使其成为国际标准,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中国已成立了专门的标准化工作组,寻求标准化突破,同时欧美国家也在加紧抢占标准化高地,加上ITU、ISO等国际化组织参与,2011年将是物联网标准制定富有成效及竞争激烈的一年。

(三)应用普及尚需时日

在现阶段,由中国政府机构投资和牵头的物联网,应用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相对于其他领域更高。物联网在电力、机场、石油等行业方面皆有所应用,但是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生活当中的应用现在还是很少,未来物联网应抓住几个关键行业和领域,进行有价值的应用,以点带面逐步推开。2011年随着各地智能城市规划出台,其带来的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公共服务领域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很有可能成为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切入点。

(本文作者为台湾拓璞产业研究所ITIS计划产业分析师)

作者:侯宇明

上一篇:渐进式改革分析论文下一篇:校园微电影创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