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幕交易

2024-05-03

上市公司内幕交易(精选十篇)

上市公司内幕交易 篇1

并购重组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之外, 通过交易的方式实现自身股权、资产及业务等调整的行为, 通常表现为以一定的代价获得其他企业控制权或资产经营权的行为。一般业务活动产生的信息相比, 并购重组通常会使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发生根本性变化, 尤其是在股权更迭、主营业务嬗变、借壳上市等情况下, 上市公司基本面往往会实现“乌鸡变凤凰”的蜕变。在巨大财富效应的诱惑下, 铤而走险的不法行为人对并购重组过程中的内幕交易趋之若鹜。有关数据显示, 近年来证监会查处的内幕交易案件中, 近一半涉及并购重组。

伴随并购交易的频繁出现, 不少投机性重组、关联交易及信披违规等内幕交易现象频发, 一条集结多方参与人、以市值操纵与资金套现为目标的产业链悄然形成。一方面, 从并购合谋到做高增发价、从信息外泄到资金操纵, 并购重组的内幕交易手法日益新颖与隐蔽;另一方面, 由于内幕交易涉及的审批程序复杂, 牵涉的信息知情者网络也盘根错节, 包括公司高管、投行人士、会计师、律师、资本掮客等多方角色都成为了内幕交易信息流通市场的重要环节。

二、并购重组过程中内幕交易的原因

2005年4月29日, 中国证监会颁布实施《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有关问题的通知》, 拉开了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帷幕。截至2011年9月22日, 我国股市迎来了全流通。在股票全流通的背景下, 股票流通性的获得与同股同价的两大转变将改变我国金融市场各市场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从而使得我国的并购市场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 出现多起上市公司内幕交易事件, 成为监控与防范的难点。造成我国并购重组过程中内幕交易的屡禁不止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对内幕交易的危害性和防范内幕交易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内幕交易直接违反和破坏信息公平原则, 本质上是资本市场的“偷窃”行为。内幕交易泛滥, 对证券市场运行根基造成的颠覆性破坏足以摧垮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 严重拖累实体经济发展。其中, 部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上市公司高管及政府有关部门对并购重组过程中内幕交易危害性和防控内幕交易必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 内幕交易仍时有发生。

2. 并购重组信息的特殊生成机制导致内幕信息保密难度大

一是并购重组信息形成过程具有明显的“自上而下”的特征。与定期报告和财务信息披露不同, 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信息往往并非上市公司自身主导, 其主导权和决策权往往集中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国资部门, 即由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地方政府发起, 待主要决策完成后需要停牌才通知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生成过程完全在上市公司之外, 信息控制难度较大。

3. 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外部约束效力差

2011年11月25日, 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的规定》正式实施。从实施效果来看, 辖区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基本能够有效执行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 但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配合执行书面登记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其相关人员往往以口头保证不会泄露或违规使用内幕信息、担心个人信息外泄等理由进行搪塞, 导致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不能有效落实。

4. 内幕交易综合防控配套机制不健全, 防控合力尚未显现

2011年12月30日, 山西省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等五部委《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贯彻意见, 对辖区资本市场内幕交易防控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但其仅仅是辖区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综合防控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相应的内幕交易综合防控体系配套机制尚未建立, 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综合防控体系的协同效应和防控合力尚未有效显现。

三、并购重组过程中内幕交易综合防控对策

1.加强宣传、培训和警示教育, 充分认识防范内幕交易的重要性

一是加强舆论引导, 从反腐倡廉和推进转型综改区建设、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高度, 对内幕交易的危害性和防范内幕交易的必要性进行深度专题报道, 从源头上预防内幕交易发生。二是组织开展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高管、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分层次的教育培训, 切实增强内幕交易防控自觉性。三是充分发挥“六五”普法主阵地作用, 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 把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作为“六五”普法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内幕信息和内幕信息知情人管理, 最大限度压缩风险泄露空间

一是建立健全涉及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特殊决策程序和内幕信息管理制度。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相关各方研究、筹划、决策涉及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 原则上在相关股票停牌后或非交易时间进行, 简化决策流程、提高决策效率、缩短决策时限, 尽可能缩小内幕信息知情人范围;需向有关部门进行政策咨询、方案论证的, 要在相关股票停牌后进行;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相关各方要及时主动向上市公司通报有关信息, 配合上市公司做好股票停牌和信息披露工作;在重大资产重组交易各方初步达成实质性意向或虽未达成实质性意向但预计该信息难以保密时, 要及时向交易所申请股票停牌, 分阶段进行信息披露, 充分及时风险。

二是加强内幕信息知情人管理, 认真落实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 加快制定国家工作人员接触内幕信息管理办法, 明确内幕信息的特别流转程序, 制定保密措施, 强化责任追究。

3.建立健全内幕交易综合防控配套机制, 形成综合防控合力

一是健全考核评价制度, 将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工作纳入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相关单位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明确考核的原则、内容、标准和方式。二是制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等内幕信息与常规事项的差异化处理办法, 简化决策流程, 缩短决策时限, 尽量缩小内幕信息知情人范围。三是制定《国家工作人员接触资本市场内幕信息管理办法》, 将防范内幕交易纳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摘要:内幕交易在并购重组过程中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并购重组进程, 甚至导致并购重组终止, 极大地制约了资本市场利用效率和资本市场支持山西转型发展的功能发挥。为此, 笔者在认真梳理典型案例和深入部分上市公司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了并购重组过程中内幕交易的防控关键和难点, 有针对性地提出并购重组过程中内幕交易的防控对策一是要缩短审批环节, 以控制知悉内幕信息的人员;二是从内幕信息的非公开性出发, 提高披露相关内幕信息的效率。公司财务顾问应当在防范内幕交易中发挥其独特作用。监管方应当完善打击内幕交易的法律制度建设并加大惩处力度。此外, 多部委携手综合防治的方式也是遏制内幕交易频繁发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上市公司并购,内幕交易防控

参考文献

[1]郭成林.内幕交易列入并购重组审核十大关注要点[N].上海证券报, 2010-09-17.

[2]李竞.我国A股市场资产重组中的内幕交易[J].经济论坛, 2010 (10) .

[3]孙铮, 刘凤委, 李增泉.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 2005 (05) .

[4]周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监管浅析[J].煤炭经济研究, 2011 (04) .

[5]王江石.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06) .

[6]“中国企业并购重组研究及政策”课题组, 陈小洪, 张文魁.资本市场上并购重组:态势与未来改进[J].改革, 2008 (11) .

上市公司举报任元林涉内幕交易? 篇2

2014-05-27 08:37:35来源:腾讯财经 *ST国恒5月26日晚间公告,依照相关规定,公司对公司原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蔡文杰进行离任审计。在近期的离任审计中,蔡文杰向公司移交了江苏新扬子造船(位置 评论 新闻 招聘)有限公司、泰兴市力元投资有限公司与相关方签署的《股票回购协议》、《股票回购协议之补充协议》、《委托管理协议》。公司董事会认为任元林(协议中作为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代表签字)、泰兴力元与相关方签署上述合同及其日后行为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公司向相关部门进行了举报,相关方受理了公司的举报。

公司认为,任元林、泰兴力元与相关方签署上述合同及其日后行为涉嫌:内幕交易,虚假陈述,侵犯上市公司独立运作,违规获得上市公司股权,操纵上市公司股价,阻碍上市公司自查、整改,阻碍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如期、如实披露,增加上市公司风险。

5月21日,*ST国恒收到中国证监会稽查总队下发的《调查通知书》,因公司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根据相关规定,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

曾经风光一时的民营铁路第一股,如今千疮百孔,与现任大股东之间矛盾重重。昨天的公告显示,其新任大股东提出的提案,全部遭到董事会否决。内部治理之混乱令人吃惊。一周之前,*ST国恒自曝9亿募资失踪的事件。据相关数据,2009年*ST国恒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21.13亿元,而根据公司2012年年报,公司在春罗铁路等三个项目上已投入逾12亿元,应该剩募集资金9亿元,但这9亿元资金不翼而飞。

上市公司内幕交易 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收购;内幕交易;内幕信息

一、上市公司收购中内幕交易犯罪的特征

关于上市公司收购中的内幕交易犯罪,相比通常情形下的内幕交易犯罪,存在以下两方面重要特征:

(一)犯罪发生率较高

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内幕交易犯罪严重,而上市公司收购又是内幕交易案的高发区。由于上市公司收购中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一定程度局限性,许多收购人及目标公司不能完全履行法定的信息披露义务,而上市公司股价极易受收购这一重大信息影响,有关收购的信息公布后,相关公司股价极易出现大幅波动,导致许多从业人员铤而走险牟取暴利。因此,上市公司收购一直是内幕交易犯罪的高发地带。

(二)犯罪获利数额巨大

从近年来证监会披露的上市公司收购的内幕交易犯罪案件便可见一斑:曾任南京经委主任刘宝春在2009 年2 月至4 月期间,曾代表南京经委参与“十四所”与高淳陶瓷股份的重组事宜,在公告前事先获知此内幕消息,将该信息告知其妻陈巧玲,此后陈使用家庭控制的股票账户,多次买入高淳陶瓷流通股,抛出后非法获利近750 万元。2009年7月-2009年10月21日之间,佛塑股份在出售土地资产和对外投资事项时,涉及的相关子公司的高管及其亲属蔡伟甫等五人在知悉上述内幕信息后、内幕信息公开前,买入佛塑股份,并在上述信息发布后,立即卖出股票,获得盈利100余万元。

二、上市公司收购中内幕交易犯罪认定的难点

内幕信息的界定问题是上市公司收购中内幕交易犯罪案件认定困难、查处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证券法》的规定,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为内幕信息。而在对一些具体的内幕信息的列举中,与上市公司收购有关的内幕信息只有上市公司收购的有关方案一个,鉴于上市公司收购的复杂性,其涉及的内幕信息是上述列举所不能包含的。因此,明确哪些信息是内幕信息,在判断上市公司收购中实施的内幕交易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对上市公司收购中内幕信息认定的建议

我国《证券法》第七十五条将内幕信息定义为:“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依据以上规定,可以明确内幕信息须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一)信息的重大性

所谓信息的重大性,是指该信息对相关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但判断的具体标准仍不十分明确。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监管机构的相关做法,即以消息公布后相关公司的股价是否发生波动作为确定该项消息是否属于“重大信息”的主要依据,以被告本身的交易行为作为确定某项消息是否属于“重要信息”的补充。因为被告的交易行为本身表明,被告所得到的未公开的内幕消息,已经影响了被告做出买进或卖出的决定,可见该消息是“重要信息”。结合我国法律的规定,可以认为对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应当能在其公开后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定。

(二)信息的未公开性

信息的未公开性是指该信息未被证券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所获悉。《证券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内幕信息应在指定的报刊和场所公布即视为公开,但这一规定不注重信息的实质公开,司法实践中难以合理适用。笔者认为,信息公开应是信息的实质公开,即信息的有效公开,它要求按照法律规定向社会公开,而且要求信息确为公众所知悉,信息确实进入了公共领域。

综上所述,我国法律对信息的重大性与未公开性的规定还不够明确和具体,在相关部门对上市公司收购中内幕信息的认定上,既要依据法律的相关规定,也应适当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还应结合上市公司收购的具体情况,根据上市公司的不同收购方式单独分析。

1.要约收购。根据我国《证券法》第八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当持有一个上市公司股份达到百分之三十,并不一定发生要约收购,只有继续进行收购的,才需要发出收购要约,而收购要约的发出,往往对投资者的投资决定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如果收购人正式决定继续进行收购,在收购要约公布前该信息应当认定为内幕信息。但是,此前收购人需要经历产生收购意向、确定要约方案、内部会议动议、董事会讨论、股东会做出最终决定、制作要约收购报告书等一系列过程,判断在此期间内的信息是否重大,应考虑潜在收购的可能性与重要性。即如果收购人之前已表露收购目标公司的意图,在收购了目标公司接近30%的股票后,仍未获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此后秘密从事了与收购有关的活动,要约收购的发生便具有很大的可能,任何有关继续收购的信息都可认定为内幕信息。

2.协议收购。收购人通常通过与某一个大股东协商,一次性完成收购,从而规避每持股达到5%引起的披露义务,避免提前暴露收购意图,达到降低收购成本的目的。因此,双方的接触往往十分隐秘,其中的信息是否属于重大信息会更加难以判断。收购人与目标公司股东达成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收购协议,目标公司控制权将发生转移,属于《证券法》第六十七条第八款规定的重大事件,在信息披露义务人依照

法律规定在证监会指定媒体披露之前,该重大信息应认定为内幕信息。因此,判断某一信息是否为重大信息的关键,应视其是否与控制权转移以及转移的可能性大小。简单来说,内部人在该信息产生后立即实施了买卖目标公司股票的行为,应当将该信息认定为内幕信息,因为其熟悉收购人动向及目标公司状况,完全可以判断该信息是否对相关股票的价格有重大影响,其行为必然属于法律禁止的内幕交易行为。

[参考文献]

[1]郑琰.中国上市公司收购监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2]林山田.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三民书局,1985 .

[3]毛玲玲.中美证券内幕交易规制的比较与借鉴,法学.2007(7).

上市公司内幕交易 篇4

一、上市公司内幕交易成因分析

1. 传统文化影响导致内幕交易的发生。

在我国由于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一些人具有较强的个人主义思想。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作为个体的个人为了自己或着家庭的利益, 特别是在没有明显受害人的情况下, 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理所当然会被社会所接受。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使得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开始内幕交易来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同时, 由于中国二千多年根深蒂固的人治思想和以官为本的社会规则, 使得人们要想追逐权力和利益就必须仰赖于“人”。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关系。正是由于这种社会关系的根深蒂固, 所以就导致在某些时候某些人在利益以及社会关系的驱使下丧失原则, 从而造成显失公平的内幕交易发生。

2. 隐蔽性导致内幕交易难于发现。

众所周知, 内幕交易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为证券市场的内幕交易并不是普通的金钱交易, 其显现的可能是简单的“信息交易”。也就是说, 当市场开始并走向牛市时, 信息便可以以最快速度转换成金钱, 因此此时内幕交易也就孕育而生。同时, 无论是那种形式的内幕交易, 信息都是一种有用的、稀缺的资源, 都可以在交易时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由于网络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渠道也慢慢的趋向多元。在网络时代绝大多数内幕交易者在从事内幕交易时并不使用自己的账号, 这就使得国家对内幕交易的查处和取证都非常困难。也就是说, 正是由于内幕交易所具有的隐蔽性使得内幕交易难以被监管部门发现, 从而导致内幕交易的发生。

3. 股权的高度集中导致权利失衡。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很多都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成, 因此就会出现股权结构不合理以及股权的高度集中的现象发生, 从而导致权利失衡。同时, 由于其机构设置过于繁琐, 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结构, 而仅仅是公司的“一把手”说了算, 所以就会使得公司内部控制薄弱, 以及由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发生, 从而使得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 进行内幕交易来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以获取非法利益。

4. 相关法律的缺失导致内幕交易泛滥。

在我国关于内幕交易的法律规定基本上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建立起来的,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范围的不断扩张以及新的经济工具的出现使得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难以跟上世界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对内幕交易进行规制, 但是其只是停留在含糊的、原则的、概念性规定, 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而这种含糊的、原则的规定就会导致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执行, 所以一些上市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进行内幕交易, 从而造成内幕交易的泛滥。

5. 监管部门的执法不严导致内幕交易者铤而走险。

导致内幕交易出现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执法不严。综观我国的证券发展历史, 我们可以发现, 证券监管部门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内幕交易采取的都是放任、放纵的态度。对内幕交易仅有的少数几次处罚行为, 也都是发生在市场牛市、政府希望为市场降温进行宏观调控前提下进行的, 并且处罚力度也明显偏轻, 与内幕交易人员所获得的巨额收益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无法产生震慑的作用。正是由于监管部门的执法不严才使得内幕交易者铤而走险以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

二、我国对上市公司内幕交易的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1. 扩大内幕交易主体范围。

内幕交易主体, 即内幕人员是指由于持有发行人的证券, 或者在发行人、与发行人有密切联系的公司中担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或者由于其会员地位、管理地位、监管地位和职业地位, 或者作为发行人雇员、专业顾问履行职务, 能够接触或者获得内幕信息的人员。我国《证券法》规定了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主要包括:发行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发行人控股的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由于所任公司职务可以获取公司有关内幕信息的人员;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由于法定职责对证券的发行、交易进行管理的其他人员;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服务机构的有关人员;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人。其范围仅限于公司内部人员, 而忽略了作为第三人的其他内幕交易者。这样粗糙的列举式法律规定使得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操作, 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从而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为此笔者认为内幕交易主体可以划分为:第一, 公司内部人员。其中包括: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控股股东、秘书、打字员, 甚至包括其它可以通过履行职务接触或者获得内幕信息的人员, 例如:这些人员的近亲属。第二, 准公司内部人员。其中包括:与公司业务有关聘请的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人员、投资顾问等专业人员以及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发行人可以行使一定管理权或者监管权的人员, 包括证券监管部门和证券交易所的工作人员, 发行人的主管部门和审批机关的工作人员, 以及工商、税务等有关经济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等。第三, 其他第三人。是指由于本人的职业地位、与发行人的合同关系或者工作联系, 并且有可能接触或者获得内幕信息的人员, 这样由内而外, 有主到次的划分就会扩大内幕交易的范围, 以便于实际的操作。

2. 确定内幕交易信息认定的标准。

根据我国《证券法》的相关规定, 内幕交易信息是指在证券交易活动中, 涉及公司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可见, 衡量一个信息是否为内幕信息, 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没有公开;二是具有重要性。那么如何认定信息是否已经公开, 依西方有效市场理论, 只有当某一信息溶入到证券价格当中, 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时, 才算公开。一般认为信息公开的标准有三个: (1) 在新闻媒介上公布该信息; (2) 通过新闻发布会公开信息; (3) 市场对该信息做出反应。对于这些标准时间上的规定, 我国法律并没有具体标准。因此有必要对其认定标准加以确认, 从而减少内幕交易的发生。

3. 健全内幕交易法律规制体系, 强化民事赔偿制度。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上市公司内幕交易规制的法律法规就显得有些滞后。目前, 我国已经形成了以《证券法》为核心, 以《公司法》、《证券投资法》等法律法规为辅助的体系, 但是仔细观察, 不难发现, 其并不完善, 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 过于粗糙的法律框架使得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对于形式不断更新的内幕交易缺乏与时惧进的有效处理手段, 从而使内幕交易时有发生。虽然《证券法》第七十六条规定“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 在内幕信息公开前, 不得买卖该公司的证券, 或者泄露该信息, 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内幕交易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 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但在这个条文中并没有规定如何赔偿, 赔偿标准。因此, 应该在相关法律中增加关于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赔偿制度的相关规定, 来平衡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 同时引入集体诉讼。所谓集体诉讼, 是指当公司股东集体利益受到侵害时, 多数股东为全体股东的利益向侵害人提起的民事诉讼。集体诉讼的主要特点是: (1) 诉讼结果适用于全体股东。 (2) 利用集体的力量, 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3) 索赔额巨大, 具有很强的威慑力。在美国, 真正让内幕交易违法者胆寒的就是由小股民提起的民事诉讼。因为违法者即使被判刑也往往可以通过假释、保释等方法很快获得自由, 可一旦小股民的民事诉讼成功, 美国法院除了要求违法者向股东支付损害赔偿外, 还会要求赔偿巨额精神补偿费, 从而使违法者倾家荡产、身败名裂。所以小股民的集体民事诉讼就成为美国证券监管的强力武器, 对违法者的行为也起到了威慑性的约束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引入集体诉讼制度, 一方面可以有效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一方面对于内幕交易者来说也加大了内幕交易的成本, 从而减少内幕交易的发生。

摘要: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内幕交易自身的隐蔽性、股权的高度集中、执法不严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问题的影响, 导致证券交易的活动中内幕交易行为时有出现。该行为不仅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正当利益, 而且严重违背了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破坏了证券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只有通过采取内幕交易主体扩大化、内幕交易信息的量化以及相关法律体系完善, 尤其强化民事赔偿制度等综合措施, 才能更有效地禁止内幕交易的发生, 从而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关键词:内幕交易主体,内幕信息,内幕交易行为

参考文献

[1].宋军.对我国证券内幕交易的法律思考[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2].舒松华.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制度的完善[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1)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问题探讨 篇5

摘要:在我国,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本质上来讲对企业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初级阶段,许多的制度并不是很完善,由此导致许多上市公司之间利用关联交易来进行违反规定的会计处理,并且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本文首先探讨关联方交易的正负面的作用机理,接着深入分析关联方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规范,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上市公司;作用机理;披露问题;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交易简称为关联交易,主要指关联方之间发生资源或者义务转移的相关事项,且不管其是否收入价款。这从理论上来看是属于中性经济范畴,也就是说它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也不是内幕交易。它的经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将集团内部的市场资源充分利用,将交易成本相应的降低,提高公司资本的营运能力和营运效率。但在实际情况中,上市公司在与集团公司进行关联交易时很容易成为调节利润、避税甚至个别部门个人谋利的手段。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多,关联交易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活动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这不仅促进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关联方交易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使企业集团利益最大化。但如果用不好,就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这将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一、关联交易的作用机理分析

(1)关联方交易的正面作用

1、有利于节约交易费用。新制度经济学中认为交易费用是进行交易的双方为了得到比较准确的市场信息,使得双方的交易能够在正常理想的状态下进行而多付的成本,这其中包括相关信息的搜集、交易的谈判、合作监督等等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需要付出的成本,再由于外部市场存在着不确定性,又进一步的增加了交易的费用。由于关联方交易通常是在两个比较了解的企业间进行的,双方已经比较信任,因此之间的交易过程能够比较有效的进行,之间的交易成本等等能够有效的降低。使企业间的合作达到最优。

2、有利于及时调整资产结构,提高公司的营运效率,获取可观的规模经济效益。在企业集团的内部,各个企业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纽带,在日常可以通过关联交易来实现集团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单个企业难以实现的目标,为企业带来整体的利益最大化,实现规模经济。

3、有利于转移经营风险,避开竞争以及竞争可能带来的损失。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经营过程中是效益与风险并存的,任何因素比如环境、价格、市场等等都可能成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为了尽可能的将这些可能带来损失的风险避免掉,关联方的各个主体之间可以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来将风险转移。

(2)关联交易负面影响

关联方交易如果偏离市场中公平交易的原则,就很有可能成为侵害广大投资者以及其他有关利益方以达到其特殊目的的手段。

1、关联交易使上市公司失去“自主”能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竞争过程的独立自主,在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当中,引入市场机制也是必要的。然而在目前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中,企业过多的依靠关联方,这样就使得上市的企业竞争力不足,慢慢的失去竞争的意识。关联交易可以加强上市公司和关联方之间的联系,但关联方平时的经营情况可能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和盈利起到很大的影响,使得上市公司难以独立发展,难以在未来可持续的发展。

2、造成资源不良配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否直接关系到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的判断和决策。如果有许多不正常的关联方交易,那么资源就会在关联方之间进行不正常的转移,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都是不真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无法正常的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作出合理的判断,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就会引发社会资源不能正确的配置,更甚者则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业绩本来不错的企业可能因为相对的不好而失去投资者。

3、容易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如果关联交易不能正常合法进行,那么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便是企业的中小股东,控股股东为了自己的利益作出损害中小股东的行为。

4、造成国家的税收流失。关联方企业的各方假如所在的地区、行业、所有制形式不同的公司,那么他们使用的税法和享受的一些税收优惠就不一样,那么关联方之间就很有可能把一些利润转移到税收负担比较小的企业上,这样就变相的导致了国家税收的流失。

5、关联交易成为上市公司配合不法机构二级市场炒作的重要工具。由于我们国家证券市场发展比较晚,在监管等方面仍然有许多需要慢慢改进的地方,一些法律上监管的漏洞就容易被一些不法机构利用来获取利益。在二级市场上,他们可能故意给投资者营造一些好的预期,配合着不法机构顺利完成“出货”,特别在我国二级市场经常有上市公司和关联方各种形式的重组,给外界造成一种假象利好。

二、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产生的原因

(1)体制转轨因素

我国现在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最早的国企改制成的,原来的国有企业把它的好的资产单独剥离出来上市,原有企业成为母公司,这样的话,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就必然有着关联性,他们之间的交易很多时候都不是公允的。这是当初企业转制时留下的问题,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必然存在的,因此说体制转轨因素是影响关联交易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2)证券制度因素

我国的证券市场制度在刚开始时是审批制,证券的相关管理部门为了促进相关政策实施,把股票的发行规模分割给了各个政府部门,接着地方的政府为了促进本地的企业去上市而进行人为的操作,这就造成了上市公司的股本比较小,造成企业为了上市选择“主体上市、原有企业作为母公司”的模式,这种模式又必然造成上市公司与原有企业之间存在关联,使上市公司对母公司产生很大的依赖,因此上市公司为了保证能够进行正常的经营不得不与关联方进行关联交易。

(3)法律监管因素

在现阶段,我国对关联交易监管的法律主要是集中在相关部委制定的会计准则以及有关行业的相关规定等,通过分析这一些的法律法规可以看出来相关的监督的法律地位不是很高,很难对关联交易的双方以及不法机构构成震慑,与此同时,一些监管规范也仅仅是规定关联交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对于其违反规定怎么处罚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样的监管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三、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对策

要防止不公平的关联方交易就应完善对关联方交易披露的规范。具体可从法律法规、关联交易产生根源、注册会计师和监管部门以及公司的内部控制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完善关联方交易的对策。

(1)完善关联方交易披露的法律法规制度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关联方交易的信息披露方面,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可以做出以下一些改进①披露关联企业之间的关联方交易对各企业的当期业绩及财务状况的影响。在关联方交易过程中,其各种业务往来对于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都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应当对这些影响予以披露,给投资者提供全面有效的会计信息。②制定关联方交易的定价政策及定价方法。定价政策是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中的关键部分,是投资者判断关联交易是正当的还是非正当的重要基本依据,应当在准则中规定定价政策的披露规定,保证投资者对于定价政策的知情权。

(2)减少关联企业关系

企业在进行改组上市的过程当中,尽可能的规范消除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天然的关联关系,使得上市公司能够独立自主,不再受母公司的控制而难以独立。

(3)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

重大关联方关系及交易是指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业绩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关联方关系和交易,由于其对企业相关股东的权益可能造成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其审计和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职能作用。

(4)加强对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监管

加强对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监管也是规范关联方交易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证监会监管与交易所监管之间,总体上应坚持两者并重的原则。

1、加强证监会对关联方交易披露的监管。首先,证监会可以制订一系列关于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有关的内容准则等,强调其披露的信息易于投资者理解。其次,加大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披露的监督,可以考虑建立一些专门的针对此的监督制度部门,专查违规的关联方交易。

2、进一步发挥交易所对关联方交易披露的监督作用。在现阶段,我国的证券法客观上以及赋予了交易所监管权、规则制定权等权利,但由于其权利有限,对一些违规的关联方顶多只能进行公开披露谴责,与巨大的利益相对比,处罚显得太清,不能起到震慑的作用。加大交易所的权利,给予其加大处罚的权利,才能更好的进行监管。

(5)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执行力度,是财务得到规范,另一方面,要加强上市公司监事的财务监察权,督促上市公司聘任独立的第三方监事,同时加强财务专业人员的数量,设置独立董事制度。为了避免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关系进行内幕交易,应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合理化设计,如在董事会中设置中小股东代表,监督大股东企业行为;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此外,要全方位进行道德建设和诚信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道德建设和诚信教育尤为重要,当巨大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相碰撞时,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能使道德发挥效能。可以通过对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进行诚信教育,同时,使市场各参与者都弘扬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道德风范,才能使制度、规范得以落到实处,才能防范不规范的关联交易行为发生。

四、结束语

关联方交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关联方交易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好方法;另一方面,关联方交易如果不能被正当的使用,则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其披露问题进行严格规范,促使其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加重要贡献。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关联方交易方面的准则,然后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使关联方交易真正发挥其公允的一面,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刍议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审计 篇6

关键词:关联方交易 报表披露 上市公司审计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关联交易也随之产生,近年来,企业之间的兼并、合并、联营现象越来越多,不断有企业利用关联交易以达到各种非法目的,危害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关联交易的形式增多,交易错综复杂,审计的难度日益增大,因此加大关联交易的审计力度,完善审计体制对我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 上市公司不公允关联交易的动机及危害

非公允关联方交易是指上市公司与关联方所进行的交易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等价交换原则,且其结果对上市公司、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造成侵害。注册会计师必须警惕非公允关联方交易, 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上市公司不公允关联交易的动机和危害具体表现为:

1.1 粉饰上市公司业绩,侵害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例如:五粮液上市公司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大量产品销售给五粮液集团进出口公司,交易总额巨大实际上减少了公司利润,造成五粮液上市公司向五粮液集团输送利益的事实,而这当中最终受害的则是广大中小股东。

1.2 减少企业总体税负,导致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失。广州网易和网易公司二者均被同一大股东所控制,利用两个企业的税率差和严重偏离正常市场价的非公允价值,企业偷逃印花税高达4.63亿元,造成了国家税收收入的重大流失。

1.3 转移资金,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对上市公司发展产生危害。如:海南航空将持有房产产权和海航会馆土地使用权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转让给关联企业新国宾馆,大量占用海航上市公司资金,损害了上市公司的利益。

1.4 将企业资产或利润转移,为少数人牟利。

1.5 规避风险

2 我国关联方交易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具有隐蔽性以及关联交易方式的日趋多样化,加之准则对关联方的界定不够清楚,使审计难度加大;如果在审计过程中未对关联交易进行正确的审查披露将对信息使用者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2.1 关联交易审计问题的主要表现方面 我国关联方交易审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于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不能很好的识别甚至未能识别上。包括:①上市公司对应披露的信息不作全面的披露,在涉及到处于核心地位的关联方交易时,避重就轻,误导报表使用者。②对一些重大事件故意不予披露,增大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2.2 关联方交易的要素披露的内容:①交易的金额或相应比例;②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③定价政策及原则。

在实际操作中上市公司年报附注同时揭示以上三个方面内容的公司极少。其中尤其以具体采用何种定价政策及定价原则披露最弱,许多公司都会“忘记”披露这些要素,交易的公允性很难得到保障。我们的关联交易审计在非公允交易的判定上尤为薄弱。

3 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审计的主要过程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关联方交易过程中,不能将关联交易等同于一般交易进行测试,否则极可能落入被审单位设计的陷阱。因此,如何对关联方交易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成为注册会计师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3.1 识别关联方 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关联方交易时,可采取以下程序:①复核以前年度工作底稿,确认已识别的关联方名称;②复核被审计单位识别关联方的程序;③询问治理层和关键管理人员是否与其他单位存在隶属关系;④复核投资者记录以确定主要投资者的名称,在适当的情况下,从股权登记机构获取主要投资者名单;⑤查阅股东会和董事会的会议纪要以及其他相关法定记录;⑥询问其他注册会计师或前任注册会计师所知悉的其他关联方;⑦复核被审计单位向监管机构报送的所得税申报表和其他信息。

3.2 识别关联方交易 在确定了被审单位关联方的前提下,应当关注与关联方有关的交易并对交易保持独立性和职业的怀疑态度,识别关联交易,主要有以下步骤:①复核由治理层和管理层提供的关联方信息;②了解被审计单位与关联方交易相关的内部控制;③对异常交易保持警惕;④查阅证监会和有关管理部门对关联方交易披露的档案资料,积极函证被审单位的关联方或关联方的注册会计师,以确定其管理方交易的存在;⑤审查商品、机器设备或建筑物等购销的会计记录和金额,特别是审计截止日前后发生的金额较大的交易;⑥审查是否存在关联方之间的代理、租赁、资金借贷业务:是否存在研究项目与开发项目的转移是否存在关联方之间特许权的许可协议,是否存在关联方的担保和托管合同;⑦审查被审单位支付给关键管理人员报酬的金额及方式;⑧核对关联方之间同一时点的账户金额;⑨检查有关抵押、质押物的价值及可转让性。

3.3 检查已识别的关联方交易 ①审计商品及其他资产的购销业务,以确定关联方之间是否按公平价格作价,相关的原始票据是否齐全;②审查关联方问相互提供劳务情况。判断是否按独立企业问的业务往来收取或支付费用;③审查相互问融资活动;④审查提供资产使用权的业务;⑤审查担保、抵押业务;⑥审查开发项目的转移业务。

3.4 审查确认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充分性、适当性

3.4.1 在关联方之问存在控制关系的情况下。应检查被审单位会计报表附注中是否揭示了以下几项:企业所持股份或权益及其变化。企业经济类型或性质、名称、法定代理人、注册地、注册资产及变化情况、主营业务等。

3.4.2 关联方交易发生时,注意审查报表附注中是否披露了关联方交易的性质、关联方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包括交易的金额或相应比例、未结算项目的金额及其比例、定价政策等。

3.4.3 审查注册资本、所持股份或权益的变化过程是否充分披露。即查报表附注中是否揭示了这些项目的期初数、本年增减数和期末数等。

3.4.4 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对同类型的关联方交易进行合并、合并的披露是否恰当。有无可能对会计报表使用者造成重大误解。

3.4.5 其他应披露事项。

3.5 对显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进行判断。

3.6 向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索取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声明书,以明确注册会计师与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各自应负的责任。

3.7 根据审计结果形成无保留的审计意见或保留意见、拒绝意见或否定意见。

4 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审计的建议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日渐增多而且形式多样,使得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不断加大。防范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应加强对关联方交易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审计力度。适当采用联合审计方法,有效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4.1 分析公司的关联方及其变更情况 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应当以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关联方清单为基础,查阅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及其他重要会议记录,了解所审计的会计期间内的重大投资业务及资产重组方案,观察年度内关联方的变更情况。对于易被忽视又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个人关联方,应查阅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名单及股东登记簿,特别要关注持股较多或与企业有业务往来的个人股东,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向管理当局咨询或与普通员工交谈来获取相关的审计证据。

4.2 关注可能导致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倾向 充分关注以下可能导致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倾向,为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审计寻找必要的线索。一是缺乏持续经营所必需的资金;二是为达到支撑股价、融资等目的而试图保持良好盈利记录;三是过于依赖单一或较少的产品、客户或交易事项;四是出现产业危机或生产能力过剩;五是发生重大诉讼,尤其是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发生诉讼;六是所在行业技术淘汰,风险较高。

4.3 实施关联交易审计程序 实施以下审计程序,以确定关联交易。一是否关联交易的目的及定价政策;二是检查有关发票、协议、合同以及其他有关文件;三是确定有关关联交易是否已获股东大会、董事会或相关机构及管理人员批准;四是核对关联方之问同一时点的账户余额,核实某些特殊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关联交易,检查会计报表中关联交易的披露等等。

4.4 抽查重要的关联交易 在循环审计阶段,审计人员应当重点抽查被审计单位当期的大额销售和非经营性资产的转让,特别是资产负债表日前后的此类交易事项,应将交易方同关联方清单核对。若为关联方,观察其是否已在报表附注中作了充分披露;若交易方未包含在所列示的清单中,应通过观察交易的商业理由是否合理,交易的定价是否异常,并从交易方取得相关的证据来查找潜在的关联方。当被审计单位存在托管、承包业务时,审计人员应获取公司的董事会会议记录和托管、承包合同,必要时可以从有合同关系的企业处获取相关的证据来了解合同关系方是否为关联方,托管、承包责任是否被实际履行,再结合损益表来验证托管、承包收益的核算是否正确。

4.5 检查关联交易的披露情况 对于没有违规操作但不合理的关联交易,审计人员应当在执行完实质性测试后,提请管理当局按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关联方及其关联交易进行充分、恰当的披露,并且向管理当局获取书面声明,包括所提供的识别关联方的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会计报表对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的披露是否充分等。

在当下,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通过各种资本运营手段,使集团公司纷纷出现,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大量存在,做好对关联交易的审计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保障投资者利益,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各国的会计准则中都相继颁布了关于关联方审计的有关要求,这些准则的颁布不仅为广大会计人员处理相关业务提供了具体指导,也为审计职业界开展关联方交易审计提供了审计依据,使得关联方交易审计日趋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会计、审计技术的发展,关联方交易审计必定会有所进步与提高,从而对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宣辉,魏民,魏旭.关于企业关联方交易的披露问题的探讨[J].社科论坛2009.l.

[2]何珍.浅析关联方交易审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l1.

[3]张农,高玉荣.关联方交易及审计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8.8.

上市公司内幕交易 篇7

一、关联之间购销商品、劳务以及资产。

关联方之间购销商品、劳务是最常见的关联交易, 关联方购销商品或劳务主要是企业日常经营范围中列示商品或劳务, 日常关联交易主要包括购销原材料、商品、能源、劳务等。关联购销一方面可以节约交易成本、确保供需、保证供货质量, 但从另一方面关联购销可能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提供途径。关联交易定价原则主要包括按照国家统一收费标准定价、行业定价、市场价格或是提供服务的实际成本加一定比例的利润等方式。关联交易发生时应该保证不存在损害上市公司及非关联股东利益的行为, 因此关联交易应不存在减少上市公司利润的情况, 对于已经ST的上市公司应该不存在虚增利润的情况。在实际经济业务中, 上市公司在公告中承诺购货合同的价格不高于上市公司向任何第三方购货的价格, 销货合同的价格不低于公司向任何第三方销货的价格。

关联方之间购销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设备等企业有形资产或者专利权、注册商标、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交易价格一般主要以评估价格进行, 同时也存在经双方共同友好协商约定以低于市场价格进行购买的情况。在关联方之间购销无形资产的情况中存在某些关联方将其所有的专利权、注册商标等知识产权无偿给上市公司使用的情况, 这种无偿使用的情况并未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非关联股东利益。

二、关联方之间出让或者受让股权。

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出让或者受让股权主要目的是为了专注核心业务发展、增加现金流、改善财务状况、增强盈利能力、进行行业整合、提升资产质量和持续盈利能力。上市公司出让或者受让股权形式多样, 比如某些上市公司将子公司股权出售给关联方、控股股东非公开发行股份时由上市公司进行认购、向关联方发行股份、购买关联公司股权等。

有时上市公司为了清理盈利能力弱、经营风险大的企业或优化资产结构向控股股东转让子公司股权。比如某些ST公司在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控股子公司股权, 控股股东参与竞买, 这种方式一般以评估基准价进行。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很多上市公司在非公开发行股份并由控股股东和其他关联方参与认购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情况, 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90%。

三、关联租赁。

关联租赁一般包括厂房、建筑物、商铺、设备租赁等, 租赁形式包括经营租赁、融资租赁、售后租回等。关联租赁费参照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及实际使用天数计算, 租赁费率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由双方协商确定或可以将租赁费率设为浮动利率。

融资租赁的租赁利率的确定一般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或者上浮一定比例。租赁服务费费率可以参考其它主要金融机构就相同或类似资产类型的融资租赁收取的费率。相关租金、租前息及租赁服务费的确定标准不高于其它独立第三方向承租人提供的条款。

售后回租是在将固定资产出售后为获得发展资金, 将资产租回使用的租赁形式。一般情况下租赁合同规定租赁金额为标的物金额一定比例确定并参照市场融资价格确定租息等要素。

四、关联方之间委托经营或代理。

关联方之间为整合资源优势、提高经营效率、减少同业竞争、共同发展、加强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能力, 控股股东可以委托上市公司代行在某关联公司或者某项目的股东权力, 实行委托经营, 委托经营的内容不限于采购、生产、研发、销售。同时, 控股股东也可以将子公司股权委托上市公司经营管理, 实行托管股权行为。委托行为的盈利分配可以按照利润额一定比例分配给上市公司, 有的上市公司将受托企业税后全部利润上缴委托方, 然后由委托方向上市公司支付托管费, 有的上市公司每年收取固定金额管理费, 超过一定金额后按照超出金额一定比例收取经营效益费。

代理主要是依据合同条款, 代理关联方行使某些权利和履行某些义务。上市公司的代理业务一般包括采购代理、货物运输代理、期货代理、工程业务代理、进出口代理、媒介投放代理等。在代理合同中一般规定代理金额一般按照合同金额一定比例计算并且不高于同行业的平均市场价格。

五、关联方之间提供资金、担保及其他金融服务。

关联方之间提供资金的方式一般为上市公司通过关联财务公司或者关联企业进行存贷款业务。上市公司一般会承诺存款利率不低于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基准利率, 贷款利率不高于同期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基准利率。同时按照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利率、上市公司从其他银行获得利率以及其他关联方从财务公司获得利率进行比较后确定。有时上市公司关联股东为上市公司提供转贷服务, 贷款利率按照关联股东获取资金的实际融资成本确定, 同时也存在上市公司关联股东为上市公司提供无息财务资助, 这些交易形式无损非关联股东和上市公司的利益。

关联方之间提供金融服务的目的为优化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 金融业务内容包括资金结算、资金收付、授信融资授信额度、资金管理、办理票据承兑及贴现一般性策划咨询等业务。支付的费用标准一般为不高于同期境内银行所收取的同类费用标准。

关联方之间相互提供担保能有效解决企业资金问题, 但也形成了或有负债, 增加了担保企业的财务风险。担保内容一般是控股股东或者关联方对上市公司的贷款、银行授信额度、债务余额、发行债券、应付账款等进行担保, 由上市公司提供反担保。担保费的确定按照担保额一定比例确定, 利率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基准利率。某些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者关联方为上市公司无偿提供保证担保, 不收取保费, 也不需要提供任何反担保, 或是担保费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从披露的公告判断未损害上市公司及非关联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 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或关联方提供担保很多情况为信用担保或者不收取担保费, 即使收取担保费也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如果关联方的信用较差就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六、关联方之间合作研发、合作投资

存在关联方关系时, 有时某一企业所研究与开发的项目会由于另一方的要求而放弃或转移给关联方, 同时也会为了充分利用关联方的技术优势, 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进行技术合作、技术开发。确定价格时可以按照评估价、政府定价、参照市场价格或按照实际费用加上合理利润进行或免费技术许可, 研究技术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协商确定。

关联方之间进行合作投资的主要目的主要为了整合产业资源、利用同类优质企业资源、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加快产业整合和扩张。上市公司与关联方按照原投资比例或者协商确定的投资金额和投资比例进行投资、增资或收购股权, 部分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共同设立基金公司后进行并购投资或共同投资二级市场。上市公司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共同投资企业及项目进行评估后以评估价格为依据确定投资价格。

除了以上关联交易主要形式, 在上市公司实际发生关联交易形式复杂多样, 包括但不限于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权益互换、承包工程、出让特权、放弃出资、放弃收购、放弃优先受让、放弃优先认股、给予独家销售、豁免履行承诺、豁免收购股权、豁免债务、注销、联合竞买、联合销售、联合投标、签订协议、签订合作意向、无偿使用资产、无偿受让、债务重组、重大资产置换等多种形式。上述形式是上市公司对于权力、资产的无偿使用或是直接放弃某种权力、义务或是被给予某种特权或是关联方之间共同从事业务从而形成实质上的一致行动人和利益共同体。所以, 上市公司应有针对性的减少关联交易的发生, 在实务工作中判断关联方、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时, 除了按照有关企业准则规定外, 应坚持从严原则。

参考文献

[1]wind资讯数据

上市公司内幕交易 篇8

关联方交易是指股份公司或其附属公司在与本公司直接或间接占有利益、存在利益关系的关联人士之间所进行的业务交易。关联交易的客观存在有着其积极的作用,但不可避免地,一些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违背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利用不公允的关联交易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金和利润,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对资本市场的正常规范运行造成负面影响。

2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潜在的风险

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技、开发、生产、销售、药用动植物种养殖为一体的企业。紫鑫药业于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上市以来一直业绩平平。2010年下半年始,紫鑫药业的股价暴涨了300% 。同时,也暴露了其在2010年年报中隐瞒关联关系进行业务造假的行为 ( 如下图所示) 。

2.1容易对从属上市公司利益造成危害

( 1) 关联商品购销增加从属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控股股东往往会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控制力在经营活动中做出一些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决策。如通过关联商品购销将从属公司利润转移,或与从属公司签订不合理的缺乏公允的交易,从中转出优质的资产。由于子公司的控股权、经营决策权等都掌握在实际控制人手上,因而子公司不可能通过董事会、股东大会等决策结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些不公平的关联商品购销增加了子公司的经营风险。紫鑫药业2011年的财务报表显示,该年公司实现净利润21729万元,而2012年公司净利润仅为8631. 14万元,同比下降60. 28% 。其2014年2月发布的2013年年报中显示,该年度公司实现净利润5048. 03万元,与2012年相比下降了41. 51% 。由此可见,关联交易事件对紫鑫药业的盈利状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其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 2) 关联资金占用增加从属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大量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这无疑会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影响从属公司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从偿债能力的角度来看,大规模资金占用容易导致上市公司流动资金出现短缺,公司资金链出现断裂,影响上市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还会降低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影响上市公司的信用水平。从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看, 关联资金占用会减少企业的利润,增加财务风险。另外, 上市公司为母公司及其关联方提供巨额担保,形成一项或有负债,一旦母公司无力偿还贷款,担保公司就要承担责任,直接导致公司现金流出和利润的减少,从而给上市公司带来不可估量的财务风险。

( 3) 不公允的关联交易增加上市公司的法律风险。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了满足个人利益或集团公司的局部利益,利用不公允的关联交易操纵公司的利润或是隐瞒关联交易制造虚假的业绩,这些做法都违背了 《证券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属于违法违规行为,一经查出,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增加上市公司的法律风险。经过两年多的立案调查,紫鑫药业最终受到了警告和罚款的处罚,而在案件中受害的中小股东也开始委托律师事务所向法院提起诉讼,纷纷要求紫鑫药业赔偿他们的经济损失。根据经济观察报的调查,紫鑫药业未来的赔偿金额预计将超过千万元。

( 4) 过多的关联交易降低从属上市公司的潜在发展能力。过多的关联交易还会降低上市公司的自主独立性和在市场中的发展竞争能力,对上市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风险。紫鑫药业的材料供应和生产销售活动过多地依赖于关联公司,没有形成自身稳定的供应链和销售链,没有像其他企业一样在市场中接受公平的价格竞争,一旦与关联公司脱离关联关系就很难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市场适应能力的下降势必会对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带来冲击。另外,控制公司和从属公司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从属公司在法律上的独立性只是形式上的,实际上决定各项经济活动的决策权已经被控制公司剥夺,因而其收入和利润也会面临着被控制公司分散和转移的风险,从属公司的短期利益将会受到伤害,而且从属公司想要做大做强的长远计划也必定会受到限制。

2.2对上市公司中的中小股东造成伤害

( 1) 误导中小股东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我国对上市公司的配股和融资都有指标规定,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和融资的目的,就利用关联交易从集团公司输出利润,虚增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导致大量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由于投资分析的信息收集渠道困难,信息收集成本大,专业知识有限等原因,中小股东只能根据股票二级市场的情况或是粗略地根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投资分析。而上市公司虚假的经营业绩无疑会导致中小股东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还会影响上市公司正常地吸收投资,最终损害的还是上市公司的利益。

( 2) 侵犯中小股东的既得利益。不公允关联交易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集团公司内部 “一股独大”现象的存在,控股股东凭借着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在各项经营决策中占有绝对优势,掌握着主动权,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经营决定,而中小股东无权参加股东大会,无法在股东大会中为自己争取利益,只能被动接受控股股东做出决策。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润转移,在上市公司盈利的时候将利润转移到关联集团公司中,使得上市公司呈现亏损的假象,导致本应分配给中小股东的红利和股息大大下降,直接侵犯中小股东的既得利益。

2.3对企业集团整体利益产生影响

( 1) 容易导致企业集团陷入信用危机。企业集团内部公司之间进行的关联交易是内部公司之间关联信用风险产生的前提,而内部公司之间的关联信用风险会对企业集团的信用风险产生影响,从而容易导致企业集团陷入信用危机。当关联交易中的一方出现违约情况时,不但会使关联交易另一方公司的日常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正常经营受到影响,而且还可能会导致企业集团中的其他关联公司出现违约情况,从而就会导致整个集团公司的违约风险加大。另外,母公司为子公司向银行提供关联资金担保也会产生关联信用风险,增加了母公司的信贷风险。

( 2) 有损企业集团的整体形象。不规范的关联交易行为一经揭露,公众的目光必定也会转向相关的集团公司, 届时,整个集团公司都会因受到质疑而必须接受有关部门的调查,日常经济活动受到影响的同时,集团整体的社会形象也会下降。紫鑫药业一案被媒体曝光后,公司遭到两次停牌,停牌已经成了紫鑫集团的标签,公众对其始终持着怀疑和观望的态度,企业的社会形象受到了严重影响。

2.4对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带来风险

( 1) 导致我国税收流失。目前我国一些酒类生产企业为了减小税基减轻公司的税负,纷纷另外成立了独立核算的销售公司,通过转让定价压低消费品的出厂价格,将产品销售给具有关联关系的销售公司进行利润转移,然后销售公司再以向生产企业返利或是支付其他费用为由将利益转回生产企业,虽然降低了生产企业的应税收入,减轻了集团的税负,但是这严重损害了我国的税收利益,对资本市场的规范运作也带来了风险。

( 2) 危害其他竞争对手的合法权益。一些企业集团利用关联交易向下属子公司低价售出原材料等资源,然后子公司再以市价售出产品,由于产品成本较低,就使得子公司在销售商品时获得了比竞争对手高的利润,损害了其他竞争对手的合法利益,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

( 3) 不公允的关联交易影响资本市场的运作。紫鑫药业利用关联交易自买自卖,业务造假,虚增利润,使股票市场呈现出虚假的繁荣景象,违背了股票市场的公开透明原则,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防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风险的措施

浅析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问题 篇9

一、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类型

通常来说, 关联交易形式主要有资产交易、资金融通、担保和购销四类, 这其中资产交易又包括实物资产的买卖、股权转让以及公司转让。会计准则中又具体列举出了11种常见的关联交易类型:购买或销售商品、购买或销售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担保、提供资金 (贷款或股权投资) 、租赁、代理、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许可协议、代表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关键管理人员薪酬。

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主要是指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与其母公司下属其它子公司之间进行的交易, 这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母公司“索取”型的关联交易, 即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用其控股地位, 通过关联交易占有上市公司的资源以实现集团公司的利益;另一种是母公司“付出型”的关联交易, 这种类型一般是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时, 母公司采取多种关联交易手段向上市公司转移经营利润, 务求在短期内人为地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动机

就我国我国上市公司而言, 进行关联交易的主要动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便于股票发行与配股。国家对上市公司的新股发行上市及配股的控制管制较严, 因此, 上市公司一方面会在上市前进行资产剥离、置换及租赁, 以达到证券管理部门对公司上市的各项要求;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关联交易来操纵利润。

第二, 保住“壳资源”与借壳上市。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 就要被摘牌。因此, 许多上市公司为了保全壳资源, 并利用壳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更多资金, 便会通过关联交易向壳公司注入利润或置换出亏损;另一方面, 母公司常常会通过关联交易将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中, 以改变上市公司业务构成, 达到借壳上市的目的。

第三, 隐藏利润与避税。首先, 许多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为避免以后业绩下滑而影响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的筹资, 往往会借助关联交易将当期利润转移到母公司或大股东处;其次, 由于上市公司的所得税率较低, 因此一些上市公司的关联企业为了避税会尽可能地把利润往上市公司转移。

第四, 减少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名词, 是指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通常而言, 企业进行关联交易的费用要小于市场交易的费用, 因此, 关联交易作为一种独特的交易, 可有效的节约交易费用。

三、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关联交易行为普遍存在, 尽管有真正为了公司长远发展而进行的规范的关联交易, 但绝大部分关联交易不合理, 存在的问题颇多。首先是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目的不正常, 通过关联交易获取资产转让收益, 进而操纵上市公司利润, 最终达到保配、扭亏已成为近年来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主要目的之一;其次, 是关联交易通常采用暗箱操作, 中小投资者与大股东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 大股东往往对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的安排有着最终决定权, 导致关联交易有损上市公司的整体利益, 同时也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第三是对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含糊不清, 如有的公司只说明关联交易, 未说明关联方究竟是何关系, 而有的则只说明交易量, 没有说明金额的数量, 使人迷惑不清 (许彩国, 2001) 。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问题又具有如下三种表现形式:信息披露不真实、信息披露不及时及信息披露不充分。

四、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对策

上市公司非规范的关联交易对国家、上市公司、投资者等都具有巨大危害, 为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行为加以规范极为必要, 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其加以规范。

首先, 严抓关联交易的源头。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公司在上市过程中的规范改制工作, 确保推向资本市场的公司具有优良资质。保荐人制度可很好的实现对关联交易源头的控制, 它不仅负责核实上市公司所发行文件中所载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协助上市公司完善相关会计准则与制度架构, 从而建立起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而且在公司上市后, 需继续协助公司构建合理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监督上市公司对相关规定遵守, 并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负有连带责任。其次, 发挥相关组织团体的监督作用。一方面, 从制度上进一步加强对关联交易的监督作用, 中国证监会在加强监管和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已推出一系列新举措, 如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关联企业关系, 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另一方面, 发挥独立董事和独立监事的作用, 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基本没有小股东的代表, 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上市公司的经验, 增设有中小股东、债权人参加组成的独立非执行董事、监事, 代表中小股东监督控股股东或公司关联交易的行为进行, 以最大限度发挥独立董事、监事的职责。最后, 健全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立法的加强是规范关联交易的基础, 可真正使关联交易按照市场法则进行, 从如下几点着手:适当对相关法规进行补充修订、制定有关重要性披露实施细则、完善税收制度、制定相应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制定控股股东赔偿制度。另外, 在立法的前提下, 也应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税收征收与管理, 对没遵守准则进行披露及涉嫌不合理避税的上市公司应进行惩罚。

参考文献

[1]许彩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若干问题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 2001 (12) :51-54.

上市公司内幕交易 篇10

一、文献综述

对非知情的外部人来说, 内幕交易行为传递着某种信息, 可能是管理层对公司前景的某种信念, 也可能是公司治理的信息。因此, 不少学者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对内幕交易进行了研究。

部分学者认为, 内幕交易行为传递着某种与公司治理有关的信息。Kerr (1980) 和Rozeff and Zaman (1988) 认为内幕交易传递着新的信息, 外部投资者应该依次调整投资策略。Hirschey and Zaima (1989) 认为股价下跌之前的内幕交易传递了某种消息。Allen and Ramanan (1995) 发现内幕交易与未预期盈余相互作用, 共同决定股票收益, 认为内幕交易传递的信息没有完全包含在盈余中。Boehmer and Netter (1997) 将内幕交易作为管理层对即将发生的收购事件态度的替代变量。Ederington and Goh (2001) 研究了可转换债券强制转换之前的内幕交易, 若有显著的内幕交易买进行为, 则暗示着可转换债券的转换并非坏消息。Fidrmuc et al (2006) 研究英国内幕交易的市场反应, 发现董事和外部股东的股权份额对超额收益有影响, 在董事交易之前依据公布的消息进行调整很重要。

公司治理包括各个层面的治理, 另一些学者正是从公司治理的视角来分析内幕交易。这些视角包括:R&D与内幕交易, 企业的民主程度与内幕交易, 内幕交易的衡量与公司治理, 内幕交易的数据与公司治理, 内幕交易的立法与公司治理。

Aboody and Lev (2000) 认为R&D是内幕交易收益的一个潜在的来源。通过分析1985—1997年的内幕交易数据发现, R&D集中的企业比没有R&D的企业内幕交易收益显著。同时, 内部人充分利用了R&D预算的内幕消息进行交易。因此, R&D是信息不对称和内幕交易收益的一个贡献因素, 关系到管理层补偿、激励和披露政策等各个方面。

Julia Wu (2004) 分析了公司治理指标与内幕交易活动及市场价格反应之间的关系, 文中利用Gompers et al (2003) 构建的基于反收购的公司治理指数, 以股东和管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制衡机制为依据, 将企业分类为民主企业 (股东权力较大) 和独裁企业 (管理层权力较大) 。研究发现, 民主企业中, 内幕交易的密度大, 市场反应强烈, 原因与内幕交易作为管理层的收益补偿有关。Wu由此分析了公司治理的外部接管 (收购) 与内部控制 (监督) 之间的关系, 主张两者正相关, 不存在替代关系。通过两组企业的交易时机的探讨发现, 独裁企业更多的依据市场时机进行交易, 而民主企业更多的依赖内幕消息。

Cruces and Kawamura (2005) 使用知情交易者概率ITPs (informed trading probabilities) 作为内幕交易的衡量, 探讨了拉丁美洲国家中ITPs的异质性, 发现在公告之前, ITPs显著增加, ITPs与托宾的Q负相关。作者认为ITPs作为公司治理质量的替代变量所产生的异质性被市场认可和定价。Grishchenko et al (2006) 试图从日交易数据中提取公司治理的有效信息。在LMSW (2002) 的理论框架下, 分析了新兴市场上日交易量和收益的一阶自相关的关系, 发现大的交易量伴随着收益的连续性, 说明新兴市场中存在内幕交易。另外, 投资者保护较好和信息披露较为完善的股票中内幕交易较少, 表明交易量和收益的自相关包含着公司治理的有用信息。国内学者顾永立 (2003) 在其博士论文中, 认为对内幕交易进行立法限制可以调整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形成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 从而影响企业的绩效。

从上述文献综述来看, 多数学者认为内幕交易与公司治理有关。从公司治理视角研究内幕交易, 能够从一个微观的行为层面对内幕交易进行深入的认识, 最终达到防范内幕交易发生的目的。

二、我国内幕交易与公司治理的现状

鉴于我国内幕交易频发的形势严峻, 1999年《证券法》和2005年修订的《证券法》在“禁止的交易行为”中明确规定禁止内幕交易。其中, 《内幕交易认定办法》进一步详细规定了“内幕信息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两大类内幕交易主体。基于对两大类内幕交易主体的认定, 一旦这两类人在内幕信息敏感期内买卖相关证券或建议他人买卖相关证券, 或泄露该信息, 则将被认定为内幕交易。尽管内幕交易立法严苛, 但内幕交易案件却时有发生, 从1996—2007年, 我国经证监会查处的内幕交易案件共计44起。

我国公司治理的现状也面临诸多问题。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概括为大股东权力超强和内部人控制的混合模式, 并由此衍生出了一些问题。一是上市公司缺乏形成权力制衡的产权基础, 股权结构不合理,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过大。二是董事会结构失衡, “内部人”和大股东的代表控制了董事会, 难以承担受托责任。三是公司权力机构的设置不合理, 缺乏对公司“内部人”的有效制衡和良好的问责机制。四是缺乏与市场接轨的激励约束机制, 对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既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 又缺乏严格规范的约束。五是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外部环境, 公司外部治理环境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六是公司治理的法制环境亟待完善。

总的来说, 我国内幕交易和公司治理的现状不容乐观, 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第一, 从企业角度来看, 内幕交易行为严重侵害了中小股民的利益, 对企业的公司治理提出挑战。如企业应该怎么进行治理才能避免内幕交易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什么样的企业更可能滋生内幕交易等。第二, 从中小股民角度来看, 一方面, 由于内幕消息不为外部投资者所知, 那么, 外部投资者是否可以通过公司治理的现状推测公司可能发生内幕交易的概率, 从而避免损失;另一方面, 当公司治理信息难以被监测时, 是否可以通过内幕交易的信息判断公司治理的现状或治理危机等, 都有待探讨。

三、从公司治理视角解析我国内幕交易的现状

针对上述统计的我国44起非法内幕交易的案件, 主要按照消息类型、交易主体、发生年份及所属行业进行分类后, 发现内幕交易与公司治理存在密切联系 (见表1) 。

从消息类型来看, 内幕消息是企业层面的重大信息, 84%属于分红配股和股权收购类事件。这些信息来源于公司治理的日常决策, 从董事会提出预案到股东大会通过, 公司治理围绕公司重大决策和事件进行, 这些重大决策和事件也为各个企业的内部人和参与分红配股或股权收购的利益相关者所知。若信息泄露或为人利用, 难免发生内幕交易。

从交易主体来看, 内幕交易的主体是公司治理的灵魂人物。高官、大股东和公司本身占据了55%, 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信托机构占据了23%, 收购方和母公司占据了21%。高管和大股东直接参与公司治理即内部治理, 股权激励为其提供了内幕交易的物质基础, 方便快捷的信息渠道为其提供了内幕交易的违法条件, 高额回报为其提供了内幕交易的违法动机。收购方、母公司、金融中介机构参与外部公司治理, 在与企业的接触中, 能够获取内幕消息, 在超额收益的利诱下, 存在着内幕交易的违法动机。

(注:R表示分红配股, M表示股权变化, R+M表示前两个重大事件同时发生, 其他主要包括增发、基金持股、重大合同签订等事件。)

从发生年份来看, 超过77%的内幕交易案件发生在2001年及之前, 超过50%发生在1998年及之前, 这与公司治理的外部法制环境有关。1999年之前, 我国只有《公司法》, 到2002年才推出公司治理准则。

从所属行业来看, 内幕交易的39%来自制造业, 11%来自信息技术业, 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有其特征, 即R&D投资较高。R&D投资较高的制造业及信息技术业面临着较高的内幕交易的可能性, 因为高新企业面临的重大决策较为隐蔽且认知难度较高, 加上R&D投资不具有行业可比性, 对企业自身来说具有排他性, R&D投资不能在公开市场进行定价, 且只在财务报表中列出, 有关决策不为外部投资者所知悉和理解, 知情交易者正是抓住这样的机会进行内幕交易。

由此看出, 内幕交易并非单纯的股票市场违规行为, 背后有着公司治理的机理存在。无论是企业内部人的内部治理, 还是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外部治理;无论是企业公司治理所依赖的外部法制环境, 还是R&D投资较高的行业的特殊背景, 一旦治理不善, 极易引发内幕交易, 给企业和投资者造成严重后果。

四、从公司治理方面防范内幕交易的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 内幕交易与公司治理的各个层面联系紧密。要防范内幕交易, 还需从根本上加强公司治理。

1、加强内部人自律, 完善企业内部治理。

内部治理是以治理结构为基础, 包括控股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各个层面的公司治理。企业内部人是公司治理的重要主体, 参与公司治理的整个过程, 在一些企业的重大信息公布前后, 或者召开相应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期间, 容易滋生内幕交易。为此, 一方面, 内部人需要严格自律, 深刻认识到内幕交易带来的诸多危害;另一方面, 需要公司通过适当的激励与惩罚, 防范其进行内幕交易的动机。

2、加强企业外部治理。

各个利益相关者不可避免的与企业内部人接触, 并参与部分公司治理, 从而了解到公司的内幕消息, 如若放任自流, 加上外部人存在更多的侥幸心理, 则外部人利用内幕消息进行交易的可能性将提高, 最终将损失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因此, 需要企业联合其利益相关者, 相互监督, 制定有效的奖惩制度, 防止内幕交易等有损公司利益的行为。

3、优化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 信息至关重要。当市场弱有效时, 证券的价格包含了所有已经公布的信息。这时, 若有内部人利用其职务关系得知内幕消息并交易, 将干扰证券市场的定价功能, 最终通过价格的调整和波动影响到公司的市场价值。对此, 企业最佳的策略之一是优化其信息披露制度, 使内幕消息在公布之前严格保密, 而公布之后尽快变为公众信息, 这样一来便可以达到有效防止内幕交易行为的目的。

4、完善公司治理法制环境, 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近年来, 我国公司治理的各项法律法规陆续推出或修正, 但对内幕交易的威慑力仍显不足, 从而不能十分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为了有效防范内幕交易, 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改善外部法制环境。一是推出专项立法。如专门的反内幕交易法, 从法律上规范内幕交易的认定、识别和处罚等, 从而达到改善公司治理的目的。二是加强执法力度。如加大内幕交易的监控、调查取证和惩罚力度, 不但要对内幕交易者予以严厉的行政与刑事处罚, 还要加大经济处罚力度, 不但不能让违法人员获得任何经济上的收益, 还要通过经济处罚使前其失去再次违法的财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冯根福:中国公司治理基本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经济学家, 2006 (3) .

[2]顾永立:内幕交易规制对公司价值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03.

[3]何红渠、廖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研究:原理、方法、案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4]Aboody D.and B.Lev.Information Asymmetry, R&D, and In-sider Gains[J].Journal of Finance, 2000 (6) .

[5]Allen, S., and R.Ramanan.Insider Trading, Earnings Changes, and Stock Prices[J].Management Science, 1995 (4) .

[6]Boehmer E., and J.M.Netter.Management Optimism and Cor-porate Acquisitions:Evidence from Insider Trading[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1997 (18) .

[7]Cruces, Juan J.and Kawamura, Enrique.Insider Trad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Latin America:A Sequential Trade Model Approach[R].University of San Andres, 2005.

上一篇:双向变流系统下一篇:应对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