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盖茨比

2024-05-06

中国的盖茨比(精选十篇)

中国的盖茨比 篇1

一、盖茨比的“了不起”之处

盖茨比的“了不起”之处首先在于他自己成就了自己。正如菲茨杰瑞德所说, 盖茨比创造了自己的命运, 创造了自我。盖茨比是个热心又虔诚的美国梦追随者。他时刻起着榜样作用, 激励着那些渴望通过自己努力达成愿望获得成功的人。也正是他的寻梦之旅, 让他成为了“了不起”之人。盖茨比的伟大之处来源于他灵魂深处对梦想的执着、急切追求, 加上他超乎常人的努力, 才使得他跨过一切障碍, 实现梦想。在盖茨比生活的年代, 大部分人沉迷于享乐之中, 拜金主义盛行。但盖茨比不同。即使身处堕落的时代, 盖茨比仍保持着自己的纯真和善良, 也坚持着自己对梦想的追求。他有敢于和社会现实抗争的伟大骑士精神。

盖茨比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对自我的救赎。只有通过详细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 才能全面了解盖茨比的性格特征。在我看来, 盖茨比和耶稣基督有相似之处。盖茨比出身卑微, 从未承认过自己的亲生父母, 却自诩为“上帝的孩子”, 还把父亲给他起的名字“盖茨 (Gatz) ”改成了“盖茨比 (Gatsby) ”, 仅仅因为后者听起来像“上帝之子”。20世纪20年代, 美国传统道德崩塌, 社会良知沦陷, 拜金和享乐主义盛行。盖茨比作为“上帝之子”, 视创建社会新秩序为己任, 而这一点与耶稣基督的神圣职责不谋而合。盖茨比和耶稣基督在走向伟大的征途中, 都遭受了很多艰难困苦, 但他们的死亡都是一种别样的救赎。

人们选择自己的目标, 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虽然盖茨比犯过很多错误, 但后来他选择为自己赎罪。他曾多次举办大型宴会, 人们蜂拥而至, 但少有人心怀感激, 甚至有人到处传播有关盖茨比的谣言。盖茨比并未对此感到愤恨, 反而待他们更加友好。可这些人却想尽办法利用盖茨比获取各种利益。盖茨比这样关心和帮助他人, 却被冷漠相待, 甚至连同情和怜悯对他来说都是奢侈。在历经过各种艰难, 见证过社会百态后, 他仍坚定地守着心中那一方净土, 保持着自己的纯真和善良。他其实就是个基督徒。耶稣基督为了拯救人类而牺牲, 而盖茨比为了替自己赎罪而死亡;耶稣基督牺牲自己, 让整个世界得到了救赎, 盖茨比牺牲自己, 让自己的灵魂和梦想得到升华。

二、盖茨比的骑士精神

在中世纪, 骑士们为了赢得比赛或战争, 他们会参加各种训练, 以改善自身的马术和作战技巧。他们出身高贵, 受过良好教育, 受到贵族女士的追捧和喜爱。尽管自中世纪末以来, 骑士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但骑士精神仍在社会各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 盖茨比的慷慨、忠实、对自我的完善和公平正义的追求、对黛西小心翼翼的爱, 无一不是他骑士精神的体现。

盖茨比对朋友慷慨, 不惜大肆挥霍金钱, 举办宴会, 招待那些他认识甚至不认识的朋友。他用情专一, 坚持追求黛西, 默默爱了黛西五年, 由此可见他忠诚可靠。盖茨比虽然出身卑微, 但他有梦想, 并强烈渴望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 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 他也在努力完善自我。盖茨比强烈渴望拥有美好的未来, 于是毅然选择去圣·奥拉夫大学学习。虽然后来他离开了圣·奥拉夫大学, 但他仍坚持提升自我。他的忠诚和自我提升, 是他成功的前提。

盖茨比内心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与他表现出来的慷慨、忠诚、对自我的完善完全不同。它的表现方式非常含蓄。从菲茨杰拉德的描述来看, 盖茨比的财富的确是非法所得, 这一点无可厚非, 作者对此也持默认态度。但菲茨杰拉德并没明确告诉读者说盖茨比获取财富的手段可耻, 相反, 他在文章中对此进行暗示, 其目的是在于混淆视听, 模糊对错的界限, 误导人们的判断。这一点在尼克身上也能体现出来。尼克对任何事都是持中立态度。然而,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他逐渐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你 (盖茨比) 抵得上那一群人”。盖茨比被害致死后, 尼克发现他陷入了盖茨比曾经的困境, 孤苦无依。菲茨杰拉德正是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让使盖茨比成为了理性和正义的化身。

典雅爱情也是骑士精神的显著特征。骑士们举止优雅, 在恋爱中时刻展示自己的礼貌和谦卑, 同时也保持对爱情的忠诚。徐善伟在《典雅爱情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中对骑士文学中的典雅爱情的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首先, 典雅爱情是一种情感上平等的爱, 建立在男女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其次, 它是一种婚外恋, 在初期指未婚男子和已婚女子之间的爱情, 后来范围扩大, 把未婚女子和已婚男子的爱情也包括在内;再次, 它是一种女子占主导地位的爱, 女性处于优越地位, 而男性对女性的忠诚始终如一;最后, 它不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恋爱, 而是掺杂了适度肉欲的理想化的爱。”盖茨比对黛西的爱其实就是典雅爱情。贫穷的盖茨比爱上了富裕的黛西, 但黛西的家庭对其千般阻碍, 并说服黛西与汤姆成婚。几年后, 盖茨比功成归来, 对黛西仍有旧情, 并与黛西发展了婚外情关系。这一点也符合骑士的典雅爱情的特征。

对爱人细心呵护也是骑士的典雅爱情必不可少的特征。盖茨比对爱人的谨小慎微和对细心呵护可以从两个细节中看到。第一个细节是盖茨比和黛西几次约会后, 就遣散了所有仆人。他这样做不是怕被汤姆抓住, 而是为了维护黛西的名声。另一个细节是当他替黛西承担车祸的责任时, 他说的话非常谨慎。他说:“我让她停下, 但停不下来”。他的话暗示黛西在主观上是想停止犯罪的, 但事实上她停不下来, 所以黛西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盖茨比骑士精神来源于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在他眼中, 黛西是就是他梦想的化身。盖茨比是一个骑士, 他为自己而战, 为梦想而战, 为爱情而战, 自信而又骄傲, 至死而无憾。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悲剧, 在书中, 美国梦似乎得以实现却又最终破灭。社会的冷漠导致了盖茨比的死亡, 但盖茨比并未对此感到愤恨, 反而理解人们的做法。盖茨比一生都面临着重重矛盾和选择, 如果他随大流, 就可以避免他所受的艰难困苦。但他没有。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不甘堕落, 心怀梦想, 让自己成为了爵士时代的英雄。很少有人能走进盖茨比的内心, 真正理解他, 所以盖茨比一直都是孤苦无依的。但“盖茨比相信绿光, 相信久违的希望, 希望离我们远去, 但这不重要。明天我们将奔跑得更快, 将我们的双臂伸得更远, 终有一日, 我们继续奋力向前, 逆水行舟, 被不断的向后推, 推入过去。”

盖茨比是伟大的, 他引领和鼓励我们去追求心中的梦想, 不管遇到任何困难, 都应勇敢前行。盖茨比也因他的骑士精神而趋于完美。在20世纪20年代, 美国传统道德和社会良知崩塌, 社会一片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 盖茨比坚守自己的信念, 用自己的骑士精神对抗着西部沿海因资本发达而滋生的拜金主义等价值观, 孤独而伟大。

总而言之, 盖茨比是爵士时代的英雄, 是拥有骑士精神的英雄, 是自我成就的英雄。

摘要: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 菲茨杰拉德用凝练的语言和多样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主人公盖茨比骑士般的生平和爱情故事。在本文中, 作者通过具体分析盖茨比的生活和爱情, 着重展现盖茨比的骑士精神在各方面的体现。

关键词:盖茨比,伟大,骑士

参考文献

[1]倪世光, 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 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4。

[2]徐善伟;典雅爱情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06期。

[3]菲茨杰拉德著, 《了不起的盖茨比》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9。

[4]周一“西进:让美国成为美国”, 《西部广播电视》杂志, 2010 (08) 。

我与《了不起的盖茨比》 篇2

王丽伟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这是本书的开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因此我多次在脑海里回响着它。在我愤怒的时候回响;在我孤独的时候回响;在我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响;在我发呆的时候也回响。但是它太长了,并不适合座右铭,不然,也许我会把它当做人生中的第一个座右铭。

其实,我并没有买过这本书――《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是在盗版网站“榕树下”读完它的。至于为什么要读它,这还要从村上春树先生说起。那会儿我正疯狂的迷着这位日本作家,已囫囵吞枣的看完了《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且听风吟》等诸多代表作。

“他的文字,任何时候把段落里的每一句单独拆开都值得让人细细阅读。”后者对他如是评价。为此,我专程搜索这部面世多年的经典之作。

说老实话,第一遍,是看得很不认真的,也没怎么看懂。当时就觉得,没有村上先生讲的那么传奇啊。时隔多年,我有幸又读了一遍实体书,兴许是心境更为笃定,兴许是岁月的打磨,这么一看,还看出了不少感慨。

从我的理解,这是一篇关于典型的“美国梦”的佳作,小说里,有人如梦方醒,及时退出;有人沉醉其中不可自拔,亦或者是不愿自拔。主人翁盖茨比,自命不凡,私自将名字改为盖茨比,即英文上帝之子的缩写。他一直积极的追求着他所向往的东西,从青年时代烟酒不沾、制定生活作息表,到参军报国奉献青春,再到不择手段、富甲一方,并仍旧不屈不挠的追求着黛西。

他代表了一代美国人,那个时代,人人都认为只要肯努力就一定有回报,只要肯牺牲就一定有转机。当时的人们从五湖四海移民到北美这块遍地黄金的“应许之地”,仿佛这里是人间伊甸园,是冒险者的热土,是旧国弃子的避难所,是所有梦想家的乐园。

但是金融危机浇醒了他们的梦幻,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碎他们的憧憬。很多人赖以维系的信仰崩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并由此构筑起了阶层流通的高墙,底层人民唯有不择手段,违反法律,方能实现“破墙”而入,才能进入上层人物的视野。

最让作者心碎的,是连爱情这个人类最为崇高纯洁的感情圣地,也被俗世轻而易举的所侵染、玷污。写到这里,似乎发觉这边书的负能量过重了,其实也不然,虽然有人说“少不读盖茨比”,但也言过其实。

很多时候,这本书就是在描写社会、描写人性,同时又在褒贬社会、褒贬人性。年轻的社会,总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早期的`美国如是,建国后的中国也如是。这样的社会总是平等又充满激情,人人坚信生活会越来越好,各行各业百废俱兴,奋起直追。

但是俗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一如人的肌体,人体细胞更新周期一般为120-200天,大约每6-7年就要全部更换成新的细胞。生命就是细胞更新换代不断延续的过程,即新陈代谢。当社会组织步入中年,又会产生诸多阻碍社会阶层流通的因素。这个时候就需要加强社会顶层设计了,并以制度的形势固定下来,在维持社会团结的前提下,尽量实现最大的公平。

来自中国的“盖茨比”们 篇3

2012年,迈克尔·关从香港移居美国上大学,攻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工程专业。这所学校位于美国中西部农村,生活消费较低;父母为关提供的生活费远高于当地生活水平,关就用多余的钱买了一辆价值8万美元的凯迪拉克凯雷德。

关说,自己当时的想法是“买一辆大车,融入美国文化”。但不久后他就发现,所在学校里有一个由十余名豪华车车主组成的隐秘群体,他们都来自中国大陆,开着如日产GT-R和宝马M5S之类的小型跑车。大一结束时,22岁的关卖掉了凯雷德,换了更时尚的、价值10万美元的玛莎拉蒂总裁跑车,开着新车参加了一场通过微信组织的深夜联谊会。

关的美国同学对此的反应是——羡慕。“很多人想坐在我的副驾驶座上,我有时候会带他们兜兜风。”关说。他和他的中国朋友往往比当地人看起来更富裕。

根据非营利组织国际教育研究所的报告,2014~2015学年,在美留学的中国大陆学生人数达到了304040人,同比增长11%,是十年前的5倍。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44000名学生中有近5000名为中国留学生,这使其成为在美中国学生最大的集中地之一。

从美国中西部的平原到沿海的大城市,中国学生正在改变美国大学的人文景观,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繁荣。国际教育研究所表示,通过邀纳学费和杂费,中国学生单单去年一年就为美国经济贡献了惊人的98亿美元。他们的购买力也在所在的城镇里前所未有地展现着。

梦幻汽车推销员

纽约是许多中国留学生进入美国的必经之地。抵达纽约后,他们最初接触的一批人中很可能就有上海人尼古拉斯·林。2013年,林从位于长岛的石溪大学毕业,成立了一个名为“纽约汽车车厂”的公司,专门向中国留学生出售全新和二手的豪车,并以此渐渐地建立起一个小型商业帝国。

25岁的林承认,2009年刚到美国时对车知之甚少。“但在以非常不公平的高价买下第一辆车后,我决定学习关于车的一切,这样我就可以开始自己的事业。”他解释说。

目前,林雇用了8名全职员工以及分布在东岸多所大学的54名推销员,专门向外国人推销豪华汽车,如兰博基尼Huracan跑车(建议零售价199800 美元)。“这个级别的汽车大概每月可以卖出一辆。”林吹嘘道,并补充说10万美元左右的豪华车约占公司销售额的20%。林的客户中有95%是中国留学生,大多数就读于波士顿到华盛顿特区之间的大学。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NW Research提供的最新数据,在2012~2013学年,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购买了价值155亿美元的新车和二手车。奔驰、雷克萨斯和宝马是他们最喜欢的品牌。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代”

27岁的蒂莫西·林一直跟踪着豪华车的消费潮流。林运行着一个名为“北美留学生日报”的微信自媒体平台,面向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目前已吸引了60多万名粉丝(这个数字是在美中国留学生数量的一倍),内容涵盖时事(如特朗普的蹿升)、社交技巧(如如何使用约会应用Tinder)以及最新的名牌商品(包括豪华轿车)。

林说,尽管美国学生可能将豪华车当作昂贵又愚蠢的消费,但中国留学生却认为它是一生难求的便宜买卖。“如果我告诉你,只要你移居外国,你就可以用国内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价格买到一辆法拉利,你会怎么做?”他问道,“你会买法拉利,因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你体验一辆你可能永远买不起的车。”

中国大陆对奢侈品征收重税,这意味着在波士顿售价29万美元的法拉利458在北京可以卖到超过70万美元。因此,一些富裕的中国留学生,所谓的“富二代”,会将在美国的四年大学时光当作尝试梦想之车、购买名牌服装和享受折扣价奢华生活的时间。

2012年毕业于迈阿密大学的林认为,一些在美中国留学生可以被称为“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代”。“我们正在上演的是百年前的美国历史,”他解释说,“很多中国人刚挣到钱,就迫不及待地购买奢侈品——豪华服饰、豪华食物、豪华轿车,他们想尝试一切新的东西。”

奢侈品牌几乎都意识到这种看似永无止境的欲望。对于留在国内的朋友来说,高消费的中国留学生是非官方的意见领袖,品牌商都在竭尽全力去利用他们来发现新的购买力。

Bloomingdales百货商店最近为芝加哥地区的中国学生举办了一场时装秀,高端百货Bergdorf Goodman赞助了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的中国新年庆祝活动,州学院汽车公司(主要销售梅赛德斯-奔驰、奥迪等豪华车)则赞助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中国本科生协会举办的年度车展。

“经济发展的故事”

中国学生的奢侈欲望在美国种族多元化最弱的中西部平原最为明显。布鲁金斯学会最近一份报告发现,在拥有最多中国留学生的25所美国大学中,有9所属于“十大联盟”,该联盟由14所大学组成,主要分布在美国中西部。

在美国的经济衰退期间,这些位于美国中部的大型、公立大学大量招收国际学生,这些学生缴纳的高额学费帮助补贴他们的美国同学。自此,国际学生的录取规模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

以爱荷华大学为例。2007年,爱荷华大学只有不到600名中国学生,但到2016年,中国学生已一举超过3000名。这一戏剧性的转变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豪华轿车涌入校园停车场”成了美国多地的新闻头条。

“经济发展的故事就此展开,”爱荷华大学新闻服务处的汤姆·斯尼说,“中国留学生来到这,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爱荷华市的面貌。”

斯尼说,在离他的办公室一个街区的美食广场上有10家餐厅。“其中有8家是中国菜,”他说,“许多曾空无一人。”小小的大学城只有一家星巴克,却有3家泡沫红茶店。爱荷华州汽车经销商协会的布列塔尼·班热尔也说,国际学生是爱荷华州的汽车经销商的主要客户群。

需要一辆车?查查微信

随着今年毕业季到来,许多国际学生开始在微信上出售自己的汽车,准备返回中国。

“那些不关心价格、需要快速出手的学生会把车卖回给经销商,但大多数人会尝试在微信上挂出来,或者找到像我一样的中间人。”“纽约汽车车厂”的老板林说。

伊利诺伊大学的迈克尔·关同意这种说法。他表示很可能在5月毕业后、回国之前卖掉自己的车。如果想买他的车,你可以通过微信向他报价。

中国的盖茨比 篇4

《伟大的盖茨比》是一战后爵士时代的真实写照。主人公盖茨比曾经是一个驻守在黛西家附近的贫穷士兵, 黛西是当地的富家千金。他们相爱不久后分手了。但是, 盖茨比仍然爱着黛西。五年之后, 盖茨比成了腰缠万贯的富商, 然而黛西已经和汤姆成婚住在纽约。盖茨比前往纽约欲与黛西破镜重圆, 并且买下了与黛西家只有一河之隔的别墅。他们的重逢只是一时之欢, 在一场车祸之后, 盖茨比再次被黛西抛弃。结果, 盖茨比为了帮黛西掩盖车祸真相而自杀身亡, 成为真凶的“替罪羊”, 自私的黛西却没有参加她的葬礼。

二、盖茨比“替罪羊”角色原型的来源

“替罪羊”的原型来源比较复杂。在圣经和古希腊神话中均有记载, 其含义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替罪羊 (scapegoat) 是古代时从希伯来语“azaze”翻译到英语中来的, 该词出现在圣经旧约全书中的《利未记》中。有的词汇学家把它解释为“去除” (remove) , 这一解释在犹太人的希腊文《圣经》中也有体现, 意为“送走罪恶”。后来, 在犹太人的《塔木德经》从词源学的角度解释了“azazel”是前缀“az” (意为强壮和坚韧不拔的) 和后缀“el” (意为万能的) 结合而成的复合词。传统上, 英文版《圣经》解释“azazel”意为“被放逐的羔羊”。

“替罪羊”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圣经》的《利未记》。在赎罪日当天, 人们会发走两只羔羊, 一只代表上帝, 另一只代表“放走的罪恶” (Leviticus 16:8) 。大祭司会宰杀一头公牛来代替自己赎罪, 接着, 大祭司会带上两只羔羊代替以色列人——一只羔羊用于血祭, 代表上帝, 另一只羔羊则放生在山野之间, 成为人类的替罪羊。

耶稣被认为是满足所有“替罪羊”条件的人。他是代表上帝的替罪羊, 身受罪恶的玷污, 有肩负起除去罪恶的使命。基督徒相信耶稣确实承担起上帝的替罪羊这一重任, 因为他为了让上帝原谅人类的罪恶而牺牲了自己。

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王也是“替罪羊”的化身, 因为他的生活完全被命运所操控。他是一个背井离乡的王子, 却被预言“弑父杀兄娶母”。不管他怎么和邪恶的命运作斗争, 他都难以逃离预言的厄运。人们认为他就是一个“替罪羊”, 如果他不承担起罪恶, 那么整个城邦都会遭受磨难。俄狄浦斯王是为了拯救城邦而遭受命运的折磨。

三、盖茨比的“替罪羊”原型分析

《伟大的盖茨比》之所以受到大众欢迎, 是因为盖茨比这一角色能够吸引读者的同情心和为其命运担忧。本文从盖茨比的“替罪羊”原型角度出发, 从盖茨比的爱情、友情、亲情三方面着手, 分析其悲惨命运, 以便广大读者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他是爱情中的“替罪羊”。盖茨比苦恋着黛西, 以至于他不远万里追寻到纽约, 不惜一切代价发家致富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他爱的黛西, 是五年前那个单纯的小镇淑女, 而纽约的黛西已经身为人妻、作风奢侈、爱钱如命。他在爱情中充当了牺牲品, 从五年前的分离, 再到后来的他一厢情愿的破镜重圆, 盖茨比都付出了自己的真心实意, 甚至是一厢情愿。然而, 黛西连他的名字都不记得, 只是问道“盖茨比?是哪一个盖茨比?”, 说明在黛西的心中, 盖茨比只是个回忆中无关重要的人罢了。后来黛西开车逃离时, 撞死了丈夫的情人马尔特, 因为盖茨比对黛西纯真的爱, 在黛西门前守了一夜, 最后还为黛西顶替罪名而自杀。盖茨比在爱情中忠诚而纯真, 他是无辜的, 却含着爱与恨死去。菲茨杰拉德把盖茨比塑造成爱情中的替罪羊, 通过塑造这样的形象, 表现出爵士时代的美国拜金主义盛行, 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腐败思想, 盖茨比的牺牲是为了拯救如同行尸走肉的黛西和整个爵士时代, 与此同时, 他也为自己为了实现美国梦而做的非法生意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是“美国梦”的替罪羊。“美国梦”来源于美国的《独立宣言》, 人人生而平等, 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梦的定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释。在爵士时代中, 人们不再相信宗教所倡导的道德, 而是看到了金钱能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因此人们开始拜金, 崇尚财富。盖茨比通过自身努力积累了巨额财富, 其中有不少钱是通过做非法生意获得的。他的成功和美国梦精神实质相背离, 失去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实质。他违背法律, 违背道德, 受到整个时代的影响。他个人的失败和堕落揭示了整个爵士时代的精神扭曲。盖茨比死后人们发现了他的“日程表”, 上面清楚的写着每天的日程安排, 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 可见他十分渴望成功。小说的最后, 盖茨比的父亲出现在葬礼上, 说出了盖茨比的真实名字并不是“杰伊·盖茨比”而是“詹姆斯·盖茨比”, 他从小在贫民窟长大, 他从内心厌恶自己的出身, 厌恶给了他生命却让他贫穷的父母。因此, 他改名---杰伊·盖茨比。这是对美国梦精神实质的扭曲。盖茨比的牺牲, 预示着美国梦不可能实现, 幻想用金钱换取幸福必然破灭。因此, 盖茨比是“美国梦”的替罪羊。

四、结论

部分读者会把这部小说的结局理所当然的看作是爵士时代大的产物, 认为是爵士时代的拜金主义和追求成功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然而, 小说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皆有原型, 这些原型有助于读者更深刻的理解小说的中心思想。本研究主要借助古典作品中“替罪羊”的原型来分析《伟大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的悲剧的人物形象, 从盖茨比的“替罪羊”形象着手, 从而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盖茨比的悲惨命运。

参考文献

[1]Kamp, David (April 2009) ."Rethinking the American Dream".Vanity Fair.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May 30, 2009.Retrieved June20, 2009.

[2]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 (双语版) 贾文浩, 贾文渊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2.

[3]李佳.盖茨比作为替罪羊的原型解读[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0.9.

了不起的盖茨比(影评) 篇5

我一直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存在因果和缘分的。就像是阅读一本书这样简单的事情也是,首先要有遇到它的缘分,再次便是要有读完它的耐性和热情。如此看来,我和《了不起的盖茨比》想来算是比较有缘分的吧。在上个学期的美国文学课上,通过老师和书本系统的介绍让我了解到有一样一本好书。再而电影的上映图书馆的典藏,这一切的一切都为接下来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一直都不怎么喜欢菲茨杰拉德,直到喜欢上了村上春树。

在这之前,印象中的菲茨杰拉德是这样一个作家:阴柔、华美,热衷于书写贵公子和美丽的南方女郎的爱情游戏。那时候,一说起20世纪上半期的美国文学,就会想到海明威和福克纳。从他们的小说中,我看到两人的缄默和隐藏在其后的蓬勃力量,只是一个表现得简洁,一个太过繁复。我一如既往遗漏掉他,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喜欢村上是在2005年。当时很多同学都很喜欢他。同寝室的一个家伙,是研究日本文学的。整天不是在看三岛由纪夫,就是在读村上。书架上也堆着一套套他们两人的文集。对于三岛我一直很反感。一个人被某种主义煽动至狂热继而剖腹自杀,我始终无法理解。反观村上,虽然没有壮硕的肌肉,但看着顺眼了很多。所以偶尔,我也从同学那里借几本村上看看,想着可能会找到别人喜欢他的理由。结果理由没找到,倒是把村上的小说一本本地看下去了。当那漫长的阅读旅程结束时,我发觉我对这个看着颇为顺眼的大叔已经喜欢得不得了了。

在阅读方面,我有着强烈的爱屋及乌倾向。喜欢一个作家会喜欢上他所喜欢的。通过村上,我读了雷蒙德.卡佛,杜鲁门.卡波特,约翰.欧文,也对菲茨杰拉德完全改变了看法。在《挪威的森林》第三章,渡边讲到了自己的阅读经历。他说,十八岁以后,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对他来说始终都是绝好的作品。“兴之所至,我便习惯性地从书架中抽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虽然渡边不等同于村上,但也相差无几。事实是,村上有部可以说是向《了不起的盖茨比》致敬的作品(虽然致敬这个词,在时下不时兴了),那就是1999年的《斯普特尼克恋人》。可惜它跟村上的其他作品一样,最终还是成了“我”而不是堇的故事。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和盖茨比始终存在着张力,他们就像身处在天平的两端,相互平衡。他们成了各自所缺失的部分。

话说回来,我是因为村上才开始读《了不起的盖次比》的,并在以后的几年里一读再读。读了人文社姚乃强翻译的;也读了巫宁坤译的,还读了译名为《灯红酒绿》的版本。据我的感觉,巫宁坤的版本是最没有语感的,读起来颇不顺畅,菲茨杰拉德句子中那种绵长、缓慢的节奏感丢失殆尽。但奇怪的是,如今反倒是这个版本是最常见的。

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理由有很多:喜欢开头那句父亲的忠告:你在评论他人的时候,要记住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这样优越的条件。喜欢看着盖茨比站在海边遥望黛西家码头上的绿灯,喜欢看着他“以奇怪的方式伸出手臂”,喜欢那种惊奇和热切;喜欢盖茨比豪宅上彻夜不明的灯光,和从花园里随风飘至的音乐和笑声,那样声色犬马,醉生梦死。以及盖茨比躲在这一切繁华背后的孤独和被压抑的欲望。喜欢死后的那段人情冷暖,喜欢看着那辆来自另一个世界尽头的汽车来到豪宅门口,却没有发现美好的宴会早已散场。也喜欢书中的语言、隐喻、讲故事的方式,和精致却缜密的结构。只有在反复阅读之后,你才会发现原来书中的每个人不仅丰满、独立,而且在无形之中又被归拢在情节的网罗里,成为情节的一部分。去年夏天,最后一次读《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到结尾那段极具史诗气派的咏叹时,我想,我可能找到村上喜欢这本书的理由了。说到底,它跟美国梦,跟爱情,跟西部人在美国东部的遭遇,都没什么关系。它只关乎青春,梦和追逐梦的失败与勇气。但这其中没有妥协,仍然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

也许一本真正的好书的定义就是这样,看之前让你对它充满好奇,看时让你欲罢不能并且随着情节的起伏而心潮澎湃,而看完之后也会让你感悟很多事情,例如一去不返的青春,又例如且行且惜。

《了不起的盖茨比》 篇6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925年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通过卡拉韦的叙述展开。《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

弗朗西斯·司各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其代表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空气里弥漫着欢歌与纵饮的气息。一个偶然的机会,穷职员尼克闯入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惊讶地发现,他内心惟一的牵绊竟是河对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心爱的黛茜。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到头来,盖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当一切真相大白,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一阕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在菲茨杰拉德笔下,如诗如梦,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墨色浓重的印痕。小说采用印象派的描写手法,笔调既热烈又冷静,为奠定菲茨杰拉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伟大的盖茨比》中的“五颜六色” 篇7

《伟大的盖茨比》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不朽名作, 它以当时的时代为背景, 描述人们对美国梦的追寻以及最后梦想的幻灭。正如陈爱华所说, 这是“源于他对自己悲剧人生的独特体验, 以及对他所处时代的思考和理解” (陈爱华, 2010) 。《伟大的盖茨比》就描写的是所谓的“爵士乐时代”期间盖茨比追求理想及理想最终的破灭。盖茨比在服兵役期间结识了漂亮迷人的黛西, 但此时盖茨比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当他从战场上回来之后, 他发现黛西已经嫁给了家世显赫的纨绔子弟汤姆。盖茨比痛苦万分, 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发财以赢回黛西, 所以他贩卖私酒、贿赂政府官员。黛西也真的因为盖茨比的挥金如土而与他在一起。一次黛西与丈夫争吵, 精神恍惚下驾驶盖茨比的车撞死了丈夫汤姆的情人莱特尔·威尔逊。盖茨比主动替为保护黛西而承担罪责, 威尔逊不明真相, 急于为妻子报仇的他开枪打死了盖茨比。小说是以盖茨比的葬礼结尾的, 而黛西却与汤姆去了欧洲。他们的冷漠与无情通过尼克的话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砸碎了东西, 毁灭了别人, 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或者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留在一起的东西之中, 让别人去收拾他们的烂摊子” (巫宁坤, 1999, 第173页) 。盖茨比的死亡标志着他“美国梦”的彻底破碎。结合该小说和其“美国梦”破碎这一主题, 本文着重讨论小说中色彩形容词的意义。

二、《伟大的盖茨比》中色彩形容词的运用

在这部小说中, 色彩形容词的巧妙运用是作者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

(一) 盖茨比——绿色、蓝色、黄色 (金色、银色) 、粉红色

在刻画小说主人公盖茨比时, 作者首先选用了绿色这个基本色调。绿色代表希望与活力, 但与此同时, “绿色还带有虚幻的象征意义, 正好用来表现盖茨比充满希望与梦想的一生” (李希, 2002) 。盖茨比家境贫寒, 那时他“身穿一件破旧的绿色的运动衫” (第95页) , 年轻而充满活力, 并对未来充满信心。此外, “绿灯” (the Green Light) 也贯穿着整个文本, 它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盖茨比在黑暗中向黛西家的方向伸出双臂, 仿佛是要拥抱这盏绿灯。这盏绿灯就像是盖茨比心中的“女神”, 也是他的梦想、未来和希望。第二次是盖茨比和黛西的一次幽会, 盖茨比对黛西说, “如果没雾的话, 我们就能看见河湾对岸你的家。你家码头上有盏绿灯整夜都在闪烁” (第90页) 。此时, 他以为自己已经拥有了黛西, 实现了梦想, 但这一切却是暂时的、虚幻的, 正是黛西——盖茨比为之苦苦奋斗的“绿灯”带领他走向了生命的终结。在文章结尾, 盖茨比死后, “绿灯”又一次出现了, “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 这个一年年的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它从前逃脱我的追求……把胳臂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 (第175页) 。这盏“绿灯”若隐若现、若即若离, 但盖茨比却对此不离不弃, 因为这是他的梦想、希望。

除了绿色, 作者还运用了蓝色、黄色 (金色、银色) 、粉红色来为读者刻画盖茨比的人物形象。蓝色代表大海, 而盖茨比曾在苏必利尔湖上工作过, 他勇敢、大度、具有奉献精神。因为他的忠实, 船长送他“一件蓝色海员服” (第69页) 。富有之后, 他在他蓝色的花园里举办豪华宴会, 肆意无度挥霍金钱, 通宵达旦举行舞会, 他完全无私地奉献金钱、奉献时间、奉献耐心, 只为了梦中情人黛西。当黛西开车撞了人, 他又义无反顾地替他顶罪。但同时大海是缥缈虚幻的, 所以蓝色也是忧伤的颜色。黛西虽与盖茨比幽会, 但那只是出于她对金钱的钟爱, 因为“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 (第116页) , 但却在心里不愿离开地位比盖茨比高的汤姆, 因此蓝色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盖茨比的悲剧。

黄色、金色和银色也被作者用来形容盖茨比的服装:银色的衬衫, 金色的领带。而且, 盖茨比的车是黄硬壳虫似的, 宴会上灯火辉煌, 餐桌上摆放着金黄的乳猪和火鸡, 演奏的也是黄色鸡尾酒会音乐, 这一切都赤裸裸地向我们展示了盖茨比的财富。而正是由于这些, 黛西才被吸引来了, 因为他们都相信金钱的力量。

此外, 代表爱情甜蜜、幸福的粉红色也与盖茨比有所联系。当黛西和盖茨比幽会被丈夫发现后, 与其吵架, 结果精神恍惚中开车撞死了丈夫的情人, 盖茨比为了替黛西顶罪, 深夜守在黛西家门外, 此时, 他身穿“粉红色衣服”。这粉红色表明了他的浪漫主义气质, 他对黛西爱情的忠贞不渝。然而不幸的是, 他的努力换来的却是黛西和汤姆的阴谋。

(二) 黛西——白色、黑暗色 (暮色、黑色)

在刻画盖茨比的所谓的“真爱”黛西时, 文章中先用到了白色——纯洁、美丽, 同时, 白色也是空洞、冷漠、无情、恐怖的代名词。黛西长得白白净净, 甚是美丽, 另无数男人为之倾倒。她的住宅很豪华, 连窗帘也是白色的, “一阵轻风吹过, 把窗帘从一头吹进来, 又从另一头吹出去, 好像一面面白旗。……留下一阵阴影有如风吹海面” (第8页) 。盖茨比第一次见黛西时, 她穿白色衣服、开白色小跑车。而尼克与黛西第一次见面是在夏天, 黛西仍旧穿着白色的衣裙窝在沙发里, 过着无聊、空洞的婚后生活, “老在找一年中最长的一天” (第13页) 。

而黑暗色是混沌、恐怖的颜色, 同时也是死亡的象征。尼克去黛西家, 黛西故意把蜡烛熄灭, 继而与汤姆争吵起来。后来黛西与盖茨比交往了, 第一次去盖茨比家里时, 他俩也是在黑暗中听钢琴师弹奏的。而后在暮色中黛西开车撞死了人, 为了保护黛西, 盖茨比在茫茫黑夜中等待黛西。这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盖茨比与黛西的交往只能在黑暗中进行, 并且会无疾而终。因为“黛西对财富的偏爱胜过对爱情的追求, 为保护自己, 她可以改弦易辙, 决不陷入感情的困扰和义务当中, 自私与无情是黛西的本性。作者对黛西性格的准确刻画, 进一步揭示了小说主题” (李希, 2002) 。

我们可以看出, 作者在运用色彩时, “并不是简单地把色彩堆在一起, 而是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运用不同的主色彩, 并随着人物心理和环境的变化相应地改变色彩” (汪海洁, 2003) 。

结语

菲茨杰拉德在作品《伟大的盖茨比》中色彩形容词的娴熟运用赋予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境况和“美国梦”破灭这一主题。

参考文献

[1]陈爱华.论菲茨杰拉德的悲剧意识[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 2010. (3) :45.

[2]李希.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色彩描写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J].外国文学研究, 2002. (3) :79-83.

[3]巫宁坤.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译林出版社, 1999.

《了不起的盖茨比》全新视角解读 篇8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一本拿在手中你可能会惊讶于它篇幅单薄的小说, 它真能负载为作者带来的“编年史家”的盛名吗?

一.十年一觉“美国梦”

按照后世一些评论家的说法, 比起很多历史教科书来, 《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接近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历史。但该书终归是作家“白日梦”的产物。故事主人公盖茨比来自西部, 曾因贫寒让人横刀夺爱, 暴富之后, 他不惜重金在纽约长岛买下一幢与初恋情人黛西家隔水相望的豪宅。几乎每天他都要举办铺张的夜宴, 竟只是为了吸引黛西的眼球。就在盖茨比即将鸳梦重温之时, 黛西驾车撞死了丈夫的情人, 却和丈夫一起嫁祸盖茨比, 致使盖茨比殒命于不明真相的死者丈夫的枪口。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并非该书流传至今的主要因素。当你乘着作者华美的语言之舟, 逆流回到作品重现的那个时代, 和故事的主人公一同开展他的追梦之旅, 一种繁华落尽、曲终人散的苍凉之美, 定能带给你强大的心灵震撼———盖茨比, 一个似乎已经实现了“美国梦”的年轻人, 最终难逃梦碎人亡的命运, 折射着一段什么样的岁月呢?

对于历史不算悠久的美国而言, 上世纪二十年代无疑是一个值得书写的年代。当欧洲列强忙于修复“一战”创伤的时候, 工业化的澎湃大潮却使这片幸免战火的新大陆乘上“繁荣号客车”。在分期付款消费模式的助推下, 汽车、收音机大步走向家庭;“人造纤维、香烟、冰箱、电话、化学制品 (尤其是化妆品) 以及各种各样的电器设备……需求越来越大”[3];拥有产权房屋不再是梦想, 随着房价走高, 房地产逐渐演变成投机的工具, “每个人都挣着土地的钱, 地价攀升到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4]

旺盛的消费激情, 点燃了人们的财富梦想。无数财富英雄的传奇事迹似乎也在昭示人们:美国给了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 只要努力奋斗, 人人都能成功———这就是“美国梦”!

显然, 盖茨比是那个火热年代众多追梦人中的一分子。他奋斗的全部动力, 源自那段因为财富鸿沟而失落的未了之情。他购置长岛豪宅的真实目的是让黛西看到这道鸿沟已被抹平。在寥廓的星空下, 他一次次凝望黛西家门口的那盏绿灯, 以柏拉图式的理念整理记忆, 编织梦想———物质富有只是他“美国梦”的一半, 只有黛西重回身边, 这个梦才圆满无憾。

但已为人妇的黛西不再是盖茨比心中的那个女神了。她在盖茨比的卧室痛哭流涕, 只因巨额财富与她失之交臂;她答应续写前缘, 是因为不可抗拒的物质诱惑;在关键的抉择面前她又举棋不定, 是因为她得知盖茨比的财富来路不正、风险巨大。“她的话音中充满了金钱”[5], 她的内心极度冷漠, 以至于盖茨比为她付出生命代价她都无动于衷, 一走了之。

如果说盖茨比的“美国梦”还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 那么, 黛西的“美国梦”只剩下物欲了, 而后者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流。异化的消费、膨胀的欲望, 使物质繁荣的“爵士年代”出现了深深的精神危机, 也使曾代表欧洲移民对正义、自由、平等向往的“美国梦”彻底变质。在小说的尾声, 作者告诉我们, 盖茨比的长岛别墅, 正是当年荷兰水手登陆之地。“那些为建造盖茨比的别墅而被砍伐掉的树木, 曾经在此迎风飘扬, 低声应和着人类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梦想”[6]。在那些不复存在的树木的见证下, 几个世纪以来, 干百万人冒着被海浪吞没的危险, 到达他们心中的彼岸, 在荒芜的美洲大陆, 建立了全新的文明。现在, 当验证财富梦想的水岸豪宅拔地而起, 曾经的葱茏树木, 竟变身为冰冷建筑物的结构部件;而它们应和过新大陆人的高贵梦想, 更被物化成赤裸裸的“金钱梦”!人们在得到的同时又失去了什么?掩卷沉思, 你一定感悟良多!

二.似曾相识燕归来

在衰退与发展的此消彼长中, 交织希望与迷茫的人类又一个百年开始了。虽然没有世界大战的炮火硝烟, 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让世界各国交足了学费。当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几近停顿之时, 在另一个大陆, 一个东方文明古国正在上演崛起的神话。

高速增长的经济, 正将前辈绘制的美好蓝图化为现实, 也使中国成为全球最耀眼的新兴消费市场。“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汽车正以超常的速度“飞入寻常百姓家”;阔绰与气派堪比盖茨比别墅的水岸豪宅在各大城市也不鲜见, 开发商称其“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所以这才是“诗意的栖居!” (不知海子、海德格尔在天有灵作何感想?) 更不用说令人眼花缭乱的快速消费热点带给都市持卡一族的每一次心动和每一度“月光”。

对比菲茨杰拉德笔下的那个年代, 好好打量、静静思索眼前的中国社会, 再手捧《了不起的盖茨比》细细品味, 你会发现一幅幅早已凝固于书中的历史画卷正被重新展开。书中反复提到盖茨比那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所谓牛津出身, 不知你是否会联想到某位“打工皇帝”身陷其中、越描越黑的“学位门”?当听到好友提醒小心驾驶时, 车技蹩脚、胆大心粗的贝克小姐一句“反正别人小心就是了!”[7]这样不负责任的准马路杀手在刚步入汽车社会的中国绝非少数;还有, “药房”老板沃尔夫山姆操纵的“1919年世界棒球联赛的那笔交易”[8]的虚构情节, 谁会想到若干年后会由中国足协高官与众多球员联袂组成的豪华阵容在现实中真实出演?

一面是财富狂欢的高歌猛进, 一面是道德滑坡、人心不古的惊心现实, 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立体地呈现出当下中国与“爵士年代”的诸多相似元素;而一旦我们试图破解某些财富传奇的密码, 或许会和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一样写满一脸迷茫。作者不动声色地告诉我们, 盖茨比的万贯家财来自他和朋友联手操纵的一家“药房”。当时美国实施禁酒令, 没震住瘾君子, 反而培植了一个地下市场———“成千上万的药剂师获准可以根据医生的处方卖酒, 而这项措施一旦缺乏严密的跟踪检查将很难被严格执行。”[9]靠着“药房”, 盖茨比赚到“第一桶金”。这个带有“原罪”色彩的白手起家故事, 与改革开放年代一路走来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们的经历何其相似!在为盖茨比送葬的时候, 他的父亲说:“假如他还活着, 他会成为一个大人物的, 就象詹姆斯?希尔那样的人, 他会为国家建设出力的。”[10]按照盖茨比向善的本性, 这是很可能的结局。可以想象, 在华尔街论坛上, 功成名就的盖茨比笑谈间为往事忏悔的情景, 就像今天“联想”的柳传志坦陈当年赖过账, “新希望”的刘永好承认卖过掺水饲料一样。到底怎样评价这些财富巨子的灰暗历史呢?是无情清算或许引发一座财富大厦的轰然倒塌?还是一味迁就、宽容而任由其带来主流价值观念的失衡?在这样的复合矛盾面前, 在更多宏大的命题带来的困惑与苦闷面前, 菲茨杰拉德同时代“迷惘一代”的多数作家选择了自我放逐的流浪, 而我们的选择呢?

盖茨比没能走进华尔街。在一声残忍的枪响过后, 他年轻的身躯永远留在菲茨杰拉德笔下的那个年代, 又随着菲茨杰拉德这部惊世作品的一版再版, 随着不同面孔的英俊小生银幕上的真情演绎, 随着不同年代评论家们视角不同的评说, 在一代一代的读者心中复活。

与盖茨比一起复活的还有那个“最会纵乐, 最讲炫耀的时代”———不是在电影里, 而是在现实中。从道德层面看, 人们有一千个理由将这样的时代拒之门外;但因为暗合某些历史规律, 谁也阻挡不了它轮回的脚步。在我看来, 菲茨杰拉德命名的这个年代, 已经披着华丽的外衣, 散发世俗的气息, 静悄悄地不请自来。换句话说, 就在你我浑然不觉中, 或许当下的中国正在复制又一个“爵士年代”。这样的观点听起来肯定刺耳。毕竟, 当哀怨的萨克斯管吹落“爵士年代”的一地玫瑰花瓣, 盛筵散尽的漫漫长夜给一代美国人留下了痛苦的集体记忆———文学评论家认为, 天才的菲茨杰拉德通过小说曲终人散的结局表示了对山雨欲来的先知先觉;而历史教科书上明白记载:“爵士年代”的尽头是股市崩盘后旷日持久的大萧条。不是说今天的中国注定会以这样惨烈的方式结束这一轮的经济周期, 但是,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一个不变的真理。最少, 头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会提醒我们前进脚步更加稳健。

摘要:上世纪二十年代, 伴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海洋上千帆竞发, 五光十色的新消费形态让一代美国人沉醉于奢华的物欲, 挥霍无度的夜夜笙歌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标志。小说家菲茨杰拉德将这个“历史上最会纵乐, 最讲炫耀的时代”命名为“爵士时代”, 他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被称为是那个时代的见证。

关键词:爵士时代,符号标志,时代见证

参考文献

[1].《转引自《20世纪美国文学史》杨仁敬著

[2].《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著刘峰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3].[4]、[9].《浮华时代——美国20世纪20年代简史》刘易斯·艾伦著汪晓莉、袁玲丽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22、P202、P18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 篇9

众所周知, 美国梦是美国的重要标志, 是美国文明的一大特产。而所谓的美国梦就是一种相信只要努力不懈的奋斗, 在美国就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富裕, 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民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这个梦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就开始了, 作为人类最伟大的梦想的美国梦在荷兰水手踏上新大陆时就形成了。由于印第安人尚未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建立国家, 欧洲人就梦想着在这里掠夺财富、开疆拓土, 贫穷的欧洲农民在这里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而不须付出太久的努力。地广人稀的早期美国为移民们提供了一个“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

《独立宣言》宣布了人的生而平等, 所有人都是平等创造出来的, 在平等中有对生命、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而且这种追求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在美国, 白手起家的富翁比比皆是。在这个充满机会的年代, 在这个处在起步发展阶段的国家, 只要有梦想, 敢想敢干, 努力实践, 就会捷足先登, 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例如, 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 有兄弟姐妹十七个, 他八岁入学, 却因家中无法负担读书的费用, 十岁就离开了学校, 开始和父亲做蜡烛。在他做印刷工人的时候依然没有放弃学习, 通宵达旦的阅读。经过不懈的努力, 富兰克林最终成为了一个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外交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他的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就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 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白手起家, 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 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劝。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 他的童年被誉为是一部贫穷的简明编年史。这些实现美国梦的代表告诉人们:任何人都可以在美国获得成功, 只要他勤奋、诚实、节制、有理想、有信心。

二、美国梦的解构

盖茨比出身卑微, 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父母就是地位低下的农民, 他从内心厌恶自己的出身, 因此他将自己的名字由原来的詹姆斯·盖茨改为杰伊·茨比。杰伊·盖茨比在英文中是“JESUS GOD’S BOY”, 即上帝之子的发音变体, 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认为自己是上帝之子。天真的以为改变名字就可以改变一切。盖茨比不甘心于低下的身份, 为了出人头地, 得到梦想的生活, 他为自己制定了系统的行动计划, 他严苛的作息时间表就可以表明他的坚定决心:

决心

不浪费时间串门

戒绝香烟盒嚼烟

每两天洗一回澡

每星期读一本有益的书或杂志

每周积攒5美元花掉3美元

更加孝敬父母

盖茨比爱上了上层社会的黛西, 娶她为妻是盖茨比的梦想, 但黛西相中的却是既有地位又有财富的汤姆。当盖茨比为了自己的爱情梦想用非法的手段获得财富后, 黛西已经嫁给了汤姆。虽然此时盖茨比已经实现了自己的财富梦, 购买豪宅, 每天举办奢华的宴会, 希望以此可以吸引黛西。每天来来往往的宾客却不知道宴会的主人是谁, 长什么样子, 这就是上层社会。

而盖茨比心中的女神也仅仅是一个连声音里充满了“金钱”的上流社会自私自利、贪婪虚伪的女人。黛西看到富有归来的盖茨比也很兴奋, 尤其当她走进盖茨比梦幻般的豪宅, 面对他拿出来炫耀的一打五彩缤纷的英国衬衫, 她激动地大哭起来:“我看了很伤心, 因为我从来没见过这么——这么美丽的衬衫。”但当汤姆揭穿盖茨比靠非法手段暴富的真相后, 她的态度立刻转变, 坚定地站在了汤姆一边。后来黛西撞死了汤姆的情妇, 盖茨比将她送回家后, 痴情地守在她家外, 担心她的安危, 而就是在此时此刻, 自私的黛西却和汤姆在家中阴谋策划着远走高飞。盖茨比的痴情最终换来的就是彻底的背叛和死亡的代价, 成了黛西的替死鬼。盖茨比对黛西的本质十分了解, 但仍然对她痴情, 究其原因在于黛西所代表的阶层, 它外表豪华、炫丽、富有, 这就是盖茨比内心的向往, 但他只看到了它美好的光环, 却没有看到它虚伪、肮脏的一面。盖茨比死后, 那些昔日在他豪华的房子里寻欢作乐的宾客一个都没有露面, 甚至有人表示他的死是应得的。尼克一阵见血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无情。“他们是一帮混蛋”、“他们那一大帮都放在一堆还比不上你”, “感到盖茨比和我可以团结一致横眉冷对他们所有的人”。盖茨比的死, 冷冷清清的葬礼, 都向人们展示了他追求的美国梦的最后的毁灭。

汤姆是贵族社会的代表, 他骄傲、专横、自私、残忍, 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和地地道道的物质主义者, 他也是一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他用及其卑劣的手段将盖茨比置于死地。这就是赤裸裸的反映了以盖茨比为代表的“新贵”于老牌有产阶级之间争夺地位的斗争。盖茨比努力追求成为上层社会的一员, 但他根本没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 这也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一个原因。

盖茨比的悲剧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剧, 而是当时美国社会所表现的人生目标及价值观念所造成的悲剧。而这种悲剧并不因盖茨比的死亡而结束, 在物欲横流的爵士时代, 正确的积极的个人信条一一被击的粉碎。

菲茨杰拉德通过描写盖茨比, 也是来向读者展现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他的出身也并不很高贵, 主要仰仗舅母的财势才得以进入上流社会。后来一直到《人间天堂》发表后, 他才最终获得成功, 跻身于上层名流圈中, 每天与妻子过着奢侈的生活。他的经历和盖茨比的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由一贫如洗的穷小子最终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成为了实现“美国梦”的完美男人。但是他也亲身经历了所谓“上层社会”奢靡、虚伪的生活, 看穿了这种被“梦”侵蚀的空虚社会, 揭示了所有的富丽堂皇、高贵显赫都仅仅是被掩盖的起来的假象。

三、美国梦的破灭

在盖茨比短暂的三十二年生命中, 他却经历了美国梦演变的不同阶段。他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所谓的美国梦, 但一切都以他的生命作为终结, 除了发财梦之外, 他所有的梦想都化为了泡影, 成为了美国社会和自己梦想的牺牲品。

盖茨比以生命为代价的毁灭时何其沉重, 使人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 正如尼克所说:“不, 盖茨比最后的结局全然没有错, 是哪个追杀围堵他的东西, 是那些他在美梦之后的扬起的尘埃, 使我对他人突然破产的悲伤和稍纵即逝的欣喜失去了兴趣。”

盖茨比死后冷冷清清的葬礼, 象征地展示了他三十二年做孜孜追求的梦想最终的破灭。他因为狡诈的汤姆和卑鄙的黛西丧命, 但这两个人却在盖茨比死后逃之夭夭。

四、结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成功地塑造了在一个无梦想的年代追逐着美国梦的梦想家——盖茨比, 并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美国梦想的堕落和幻灭。盖茨比的一生, 起于梦, 又毁于梦, 梦想使他奋起、使他发财成功又使他毁灭, 这一循环轨迹令人深省。他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使人对他另眼相看, 但他那悲惨的结局又使人不禁潸然泪下。

摘要: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1896-1940) 是美国著名小说家, 他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也是“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他的代表作品, 该小说的出版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在这部小说里,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生活在美国二十世纪“爵士乐时代”的盖茨比这个形象, 以及他对美国梦的追求和幻灭。

关键词:美国梦,破灭,解构

参考文献

[1]本杰明富兰克林.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5.

[2]潘绍中.了不起的盖茨比[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93.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悲剧结局 篇10

美国作家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F.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 最杰出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发表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 刚刚经历一战洗礼的美国迎来了经济的快速繁荣和物质的极大丰富, 然而却遭遇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和信仰的全面崩溃。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土崩瓦解, 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泛滥, 社会道德堕落, 人们精神空虚。用菲茨杰拉德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 一个艺术的时代, 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 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了不起的盖茨比》就诞生在这一绚丽、喧嚣、空虚、混乱、迷茫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为“喧嚣的二十年代”做了最好的注解。

二、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美国梦”是美国这一年轻移民国家精神领域最重要的一部分, 它的核心思想是每一个人, 不论出身贵贱贫富, 都可以通过诚实劳动、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得到物质上的成功, 得到自己梦想的一切。小说作者和男主角都是“美国梦”的实践者和追寻者。《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菲茨杰拉德自身的经历和影子。社会地位低下, 家庭经济困窘, 但野心勃勃, 一心想飞黄腾达, 跻身上流社会, 并得到自己无限崇拜的上流社会淑女的青睐。菲茨杰拉德最终梦想成真了, 第一部小说的成功使他一夜之间名利双收, 并娶到了爱慕已久的法官女儿为妻, 过上了夜夜笙歌的上流社会生活。而小说中的盖茨比则最终被他痴迷的女人出卖, 一声枪响后, 繁华落尽, 一切梦想终成空, 被人迅速遗忘, 可怜, 可悲, 可叹。

盖茨比的结局让人不免叹息。他本是一个努力上进、正直自律、志向远大的青年。他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并为此而脚踏实地地奋斗。他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的代表, 希望通过自我奋斗, 由一个小人物 (nobody) 变成大人物 (somebody) , 从一无所有变成拥有一切。他的梦想本来是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然而, 在军营遇到上流社会的淑女黛西后, 他追求的理想变质了。他开始像别的狂蜂浪蝶一样, 狂热地追求黛西, 为她痴迷。他被黛西表面的美丽高贵优雅迷惑, 全然不知这个女人骨子里尽是虚荣、轻薄、空虚。在被黛西抛弃后, 盖茨比为了能有资格赢回黛西的爱, 不惜从事非法的买卖以求一夜暴富。最终他成功了, 带着巨大的财富的光环回来接近黛西, 试图与她重温旧梦。他这时已然认清了黛西的本性, 但仍痴迷于她, 希望和她继续“纯洁的爱情”, 并心甘情愿为她顶下撞死马特尔的罪责。可悲的是最后黛西并没有被他的痴心所感动, 在盖茨比被枪杀之后, 跟着丈夫远远走开, 再也没有多看他一眼。盖茨比的“美国梦”随着那一声枪响宣告破灭。

三、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

盖茨比把大好的青春、精力、热情耗费在追求爱情上, 而又盲目地把爱情的理想寄托在一个错误的女人身上, 结局看似偶然, 实则有其必然性。黛西是当时社会环境培育出来的一朵“罂粟花”。她外表纯洁美好, 实则内心丑陋, 善于逢场作戏, 卖弄风骚。爵士时代的美国社会, 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面临崩溃, 信仰丧失, 一夜暴富的美国人追逐金钱、享乐, 纸醉金迷, 把家庭、责任、道德抛到脑后。这一时期美国众多作家的作品反映了这一社会现状, 黛西在这种环境下成了一个美丽优雅却又自私麻木、轻薄空虚的躯壳。盖茨比徒怀着一腔热情, 却把这样一个女人当成爱情的化身、理想的化身, 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要知道黛西要的并不是“纯洁的爱情”, 豪华奢侈的生活才是她想要的;她要的并不是真诚的爱, 追求新鲜和刺激才是她的本能;她关心的只是物质和享乐, 连和她天天在一起的女儿的基本状况都弄不清楚。盖茨比是一个浪漫、痴情的理想主义者, 而黛西却是一个软弱、自私的拜金主义者, 两个人永远不可能走在一起。

盖茨比的悲剧之所以有必然性, 与其性格的因素有莫大关联。盖茨比出身低微, 这使他羞于承认自己的出身, 甚至更换一个更“体面”的名字, 幻想有朝一日能和黛西一样成为上层社会的一员, 尽管他拥有令人艳羡的巨大财富, 拥有豪宅名车, 举办奢侈的派对, 但还是不能掩盖他卑微的出身, 以汤姆为代表的特权阶层不可能接纳他成为他们的一员, 他们肆无忌惮地享用着盖茨比提供的美酒佳肴, 却在心里蔑视着他的出身, 非议着他巨大财富的来源。盖茨比没有认清他们的丑恶面目, 反而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结果被狠狠地嘲弄了。在盖茨比被枪杀后, 昔日的宾客没有一个人前来问候, 昔日门庭若市的豪宅变得冷冷清清。

此外, 盖茨比的天真和理想化让他看不清楚上流社会的本质, 他对以汤姆为代表的上流阶层缺乏清醒的认识。盖茨比与“爵士时代”为名利疯狂追逐的人们有着本质不同。汤姆和黛西自私、虚伪、麻木、冷漠, 盖茨比有梦想, 热情、真诚、执著。他怀揣美丽的爱情梦, 虽然拥有了财富, 但他并不享受这种奢侈的生活, 他朝思暮想的是与初恋的爱人重温旧梦, 找回纯洁的初恋。为了爱人他不惜付出一切, 甚至自己的生命。但他直到死也没看清上流社会的本来面目, 看不到那掩藏在繁华美丽后面的罪恶肮脏。他想在虚伪冷漠的上流社会寻找真诚的爱情, 无异于缘木求鱼。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著名诗人兼评论家艾略特称它是“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一大步”。它绝不仅仅是一个三角恋情的故事, 它深刻揭示了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 “揭示了美国复杂的现代经验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同时, 盖茨比的悲剧也揭示了美国人世世代代为之奋斗的美国梦的局限性和虚伪性。美国“喧嚣的二十年代”也警示我们, 单纯追求物质上的成功, 而不注重精神世界的修养, 人最终会变成只懂享乐, 没有精神和灵魂的躯壳。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产生的时代背景, 盖茨比“美国梦”包含的局限性、虚伪性, 以及盖茨比最终结局的必然性。

关键词: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破灭,悲剧,必然性

参考文献

[1]李传芳.盖茨比为什么了不起?——评菲茨杰拉尔德《了不起的盖茨比》.鹭江大学学报, 1997.03.

[2]邢艳.浅谈美国文学的美国梦.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4 (02) .

[3]张晓藻.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人物性格及艺术特色.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5.04.

[4]尹鸿涛.《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悲剧性解读.时代文学 (上半月) , 2011.08.

上一篇:立体化教材建设下一篇:非高血压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