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优化流程与方法

2024-05-01

网络优化流程与方法(精选九篇)

网络优化流程与方法 篇1

GSM无线网络优化是通过分析GSM网络状况, 进行设备参数采集、数据分析, 找出影响网络质量的原因, 并通过网络调整, 如站址调整、覆盖调整、参数调整, 以及采取某些技术手段, 使网络达到最佳运行状态, 提高网络的服务质量[1]。由于GSM-R系统的特殊性, 其网络优化与GSM有所不同。从多条铁路和枢纽的GSM-R系统规划设计、施工、调试、开通和维护经验来看, 在GSM-R系统规划建设和维护阶段需要进行GSM-R系统网络优化。GSM-R系统网络优化包含两方面:一是从建设角度来说的网络优化, 即在网络规划设计和建设阶段开展优化 (规划建设期网络优化) ;二是从网络运营维护角度来说的网络优化, 即运营维护期的网络优化。

在建设阶段, GSM-R系统开通前要进行网络故障排查、互联互通故障排查和终端适应性验证、参数调整等调试工作, 与运营维护期的网络优化基本相同。在此重点对规划建设期网络优化的内容及流程进行分析。

2 无线网络优化工作内容

规划建设期无线网络优化是在规划建设期联合开展无线覆盖规划、频率分配等工作, 避免影响既有网络, 使新建GSM-R系统建成后无线覆盖指标和各项QoS指标能够通过验收, 满足规范要求和应用要求, 使GSM-R系统立即投入使用。运营维护期的网络优化主要是网络微调和性能提升, 规划建设期的网络优化则是基础性的网络方案调整, 对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规划建设期的网络优化一般是指将有相邻和互通关系的线路或铁路枢纽的各GSM-R系统进行联合优化设计、建设。特别是在相邻线、并线区段或枢纽地区, 通过优化设计, 保证新建项目投入运营时, 各项QoS指标满足GSM-R系统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 避免新建项目开通运营时对其他既有网络造成影响。在了解在建线路GSM-R系统设计方案、既有GSM-R网络现状及场强覆盖基础上, 对GSM-R无线网络进行整体规划, 统筹考虑各线路GSM-R系统无线设备设置、小区覆盖规划、话务量预测、频率规划、邻小区规划, 并对相关基站接入基站控制器 (BSC) 的方案进行统一规划, 在联合规划基础上提出各线路GSM-R系统建设方案, 旨在为铁路运输提供质量优良、安全可靠的GSM-R系统移动通信网络平台。在规划建设期的优化完成后, 应形成无线设备设置方案、频率配置方案、BSC接入方案、邻区规划方案等, 这些方案应切合工程实际, 具备可实施性。规划建设期的网络优化涉及对既有GSM-R网络的调整, 通过多个项目的共同建设和协调, 尽可能避免投资浪费和降低投资。

3 无线网络优化原则

规划建设期的无线网络优化主要体现在相邻线、并线、交汇区段和枢纽地区。这些区域铁路错综复杂, 建设先后顺序不同, 各线应用要求不同, 造成GSM-R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困难, 应联合网络规划、统一协调、分步建设。根据GSM-R系统建设、应用特点, 规划建设期的无线网络优化遵循原则如下: (1) 了解线路规划和应用需求, 联合确定各线路的GSM-R系统建设方案。 (2) 充分考虑线路的无线通信需求, 遵循列控线路质量优先原则。 (3) 对既有GSM-R网络影响最小, 尽量避免迁改既有基站, 如果前期规划不合理, 不能满足高等级铁路对GSM-R系统质量要求, 应进行整改。 (4) 在并线、交汇区段或枢纽地区, 列控线路宜单独设置BSC设备, 列控/非列控线路并行区段基站接入列控线路BSC设备。 (5) 具备共线覆盖条件的交汇区段、并线区段采用共基站的覆盖方式, 根据各条线路业务需求对基站容量进行统一规划。 (6) 在并线、交汇区段或枢纽地区, 有列控线路时应充分考虑其无线冗余覆盖要求, 可采取同址双套设备或单网交织覆盖方案。 (7) 结合当地市政规划和地区空间限高等要求设置基站铁塔位置和高度。基站天线应严格控制天线高度、仰俯角度、天线方位, 必要时结合窄波瓣天线进行覆盖。 (8) 结合覆盖区域的地理环境, 采用分布式基站、直放站等延伸覆盖技术合并基站小区, 提高GSM-R系统频率复用水平。

4 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4.1 网络优化流程 (见图1)

4.2 资料收集

(1) 铁路线路资料收集。包括既有铁路 (无线通信系统需改造为GSM-R系统) 和在建铁路及稳定线位的近期规划线路, 要了解各工程现状, 可通过调查既有线路资料、收集正在设计和建设线路资料方式获取。需要了解枢纽地区铁路的近远期规划, 进而了解线路、车站、站房间位置关系和各工程间的分工界面;需要了解线路等级、速度标准、列控方式、线路平纵断面、工期等;尽可能获取枢纽地区最新带有铁路信息的电子地图。资料收集完整后将相关线路绘制在一张带当地地形的电子地图上, 以利于后面的覆盖和干扰仿真。

(2) GSM-R网络资料收集。主要包括既有GSM-R网络站点设置、无线覆盖方案、频率分配、站址主要技术参数 (如塔高、天线方位角、俯仰角) 、邻区关系设置, 接入BSC方案, 各线基站和BSC供货厂家, 已开通的各GSM-R系统业务, 铁路局维护机构设置等。

(3) 无线覆盖数据收集。主要收集既有GSM-R系统在规划区域内的覆盖情况和对相邻线路的影响。它关系既有站点的调整和天线参数优化。对有可能设置的站点进行模拟场强测试, 了解各线间的相互干扰。

4.3 GSM-R业务需求、覆盖、QoS要求确定

根据收集的资料、规划与设计方案, 确定优化范围内的各GSM-R系统承载业务, 根据业务需求确定各区段、区域的覆盖指标和QoS指标。

GSM-R网络优化需要了解优化范围内线路及车站GSM-R系统的业务需求, 这与线路速度和等级紧密相关, 与信号系统的技术方案有关, 与调度区段划分、调度台的设置有关。目前, 常见的业务有语音调度通信, 车次号、调度命令信息无线传送, CTCS-3级列控车-地安全信息传送等分组域和电路域数据业务, 区间维护作业人员的移动通信, 车站、段 (所) 范围内地面人员的移动通信需求等。线路不同速度、等级和业务需求对GSM-R系统的覆盖指标和QoS指标要求不同;线路速度不同, 无线覆盖冗余和电平要求不同, 从而影响无线覆盖设计。CTCS-3级和CTCS-2级列控系统对GSM-R系统质量的要求不同, 也影响GSM-R系统无线覆盖方案设计。

4.4 联合无线网络优化

(1) 站址调整。根据GSM-R系统无线覆盖要求, 结合网络优化原则, 确定在尽量利用既有站点的基础上规划新建站址, 必要时对既有站点作出调整, 取消和改移站址;对天线高度和方位角提出规划和优化调整。根据无线覆盖仿真结果进行反复调整, 包括铁塔高度、天线方位角和俯仰角等。需要考虑无线覆盖是否需要冗余, 关系到站址的密度。

(2) 无线覆盖方式调整。无线覆盖方式主要指采用宏基站覆盖、分布式基站覆盖、微蜂窝基站覆盖、模拟直放站覆盖、数字直放站覆盖或漏缆覆盖等不同无线覆盖方式。当需要冗余覆盖时, 需要考虑选择何种冗余覆盖方式, 如同站址双套设备和单网交织覆盖;需要根据既有场强测试数据和无线覆盖仿真、邻区关系、频率分配及无线干扰仿真结果对覆盖方式进行调整。如果频率分配困难产生干扰或邻区关系无法规划时, 需要将宏基站覆盖调整为分布式基站或直放站覆盖方式, 当个别区域覆盖不足而需要增加站址时, 可能需要增加直放站或漏缆覆盖。

无线覆盖方案需根据不同等级铁路的场强覆盖要求设计, 遵循高等级铁路无线覆盖优先的原则。对小型枢纽可采用联合覆盖的方式, 统一解决站内和车站附近区域各线路的无线覆盖;对大型枢纽, 由于车站话务量大, 可将站房内与站台、线路的覆盖分开设计, 将话务量吸收和高速移动覆盖区分开, 在车站附近采用按线路走向分区限制覆盖、精细设计和控制切换区域的方案。枢纽或并线区段CTCS-3级列控线路的无线覆盖一般有冗余要求, 具备条件的可选择单网交织, 不具备条件的可选择同址双网 (或双套设备) , 或通过基站+数字直放站或BBU+RRU来扩大小区, 增加双套设备进行冗余覆盖。

(3) 容量计算和频率优化。根据各线 (站) 业务需求、站点设置及无线覆盖方式计算各基站小区的无线通信容量需求, 依据容量给出载频数量和初步的频率分配, 结合既有频率分配信息优化频率规划方案。根据干扰仿真结果或频率分配难度, 确定是否需要重新调整载频数量和频率分配。调整覆盖方案后, 需要重新进行容量计算和频率调整。无线覆盖规划整体上应尽可能满足各工程的需要, 频率规划要在降低干扰的同时满足话务量需求。频率规划可在覆盖站点位置初步确定的前提下, 预测话务量, 按频率分配的基本原则[2]预分配频率资源, 然后通过规划工具进行干扰仿真计算。

(4) 基站接入优化和工程建设分工。根据基站接入原则对基站接入BSC方案进行必要调整, 即在并线、交汇区段或枢纽地区的列控线路宜单独设置BSC设备, 列控非列控线路并行区段基站接入列控线路BSC设备。调整覆盖方式时, 可能需要调整基站接入BSC的归属。优化范围内各线GSM-R系统可能涉及多个厂家设备、多个工程, 以及工期不一致。因此, 需要合理规划或调整基站接入BSC的归属, 同时结合GSM-R系统接口监测采集数据, 确认是否需要调整基站接入的BSC和调整覆盖方案。采用联合无线覆盖方案时, 工程建设应统一规划、协调, 并根据工程位置特点和工期进度将工程量分解, 分步建设。同时应考虑各线路建设工期衔接问题, 前期工程站点选择应尽量避免后期工程迁改, 可能会出现一些过渡方案或过渡工程。总体来看是节约了投资, 但对单个工程可能增加了配合工作量, 加大了网络调试和优化工作量。

4.5 优化检查工作

站址调整后进行覆盖仿真, 在数字地图的基础上结合测试获得的传播模型开展。通过规划软件进行覆盖仿真, 利用站址调整得出站址参数, 主要包括站址位置、铁塔高度 (天线挂高) 、天线方位角和俯仰角、天线增益、发射机功率等, 将其作为输入参数, 检查覆盖电平是否满足验收标准要求。覆盖仿真和干扰计算对数字地图和传播模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覆盖电平不满足要求时, 需要重新调整站点位置和天线参数, 满足要求后输出站址参数。

覆盖方式调整后进行邻区关系规划。站址参数和覆盖方式确定后, 即确定了各基站小区的覆盖范围, 根据列车运行方向进行邻区关系规划, 当切换关系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时, 如在分叉区段可能存在不合适的切换, 需要调整覆盖方式, 采用扩大小区或同站址双基站等覆盖方式。基站小区容量和载频数量确定后进行频率规划与干扰仿真计算。在数字地图基础上结合覆盖仿真, 依据频率分配进行干扰仿真计算, 检验干扰是否满足要求。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调整频率分配, 必要时应调整载频数量。通过规划工具进行干扰模拟计算, 不能满足要求应调整站点位置、天线高度与方位角和俯仰角等参数, 可扩大或减小基站覆盖区域, 而后进行覆盖和干扰模拟计算。在频率资源紧张时, 频率分配可按设计规范[2]中较低的标准和要求执行。为缓解资源紧张、频率分配困难的局面, 可减少区间基站载频数量。无线网络优化完成即得知规划的站址参数、覆盖方式、邻区关系、频率分配、基站接入BSC划分和工程建设分工等。

5 结束语

规划建设期无线网络优化旨在保证GSM-R系统的服务质量, 减少线路间无线干扰及相互影响, 并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总体投资。提出的优化原则应用于广州枢纽、武汉枢纽、郑州枢纽、合武铁路与郑武客运专线并线区段, 以及武汉城际铁路与武广高速铁路并线区段的GSM-R系统设计中,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威.GSM网络优化——原理与工程[M].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网络优化常规工作流程 篇2

断站处理:断站是影响网络性能的重大因素,对网络的拥塞、掉话、切换等都有重大的影响,虽然对断站的处理主要由维护部门完成,但我们也应该密切跟踪断站的情况。

1.每天对所负责区域的重大告警进行观察和处理,处理原则是配合维护部门,及时解决网上出现的重大问题;

2.统计组每天取全网、BSC、BTS性能统计,如果全网或部分BSC性能出现明显恶化时要及时上报综合办公室,并进行力所能及的分析;

3.每天观察基站性能,对性能异常,如掉话、拥塞等突然上升,并有较大影响的基站要及时处理。规划优化人员在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进行频率、邻区、覆盖、参数等的重新规划与调整,需要与其它部门合作的应通过合理的渠道及时进行沟通,协同解决问题;

4.及时处理用户投诉。针对所反应的问题,性能测试组首先对投诉进行分析和测试,对于需要深入分析的问题,可与优化组合作解决。对于用户投诉,应本着对用户负责的原则,在不影响全网性能的前提下,尽量解决或缓解用户所反应的问题。

5.对所负责区域内的测试工作做好安排,要做到测试目的明确、测试工具和路线合理、及时分析测试结果,尽量做到每次测试都有一定的结果;

6.根据新开站流程,规划优化人员应该对新开站的位置、所属MSC、BSC、开站条件等进行确认,拿到新站的详细资料,包括天线高度、周围环境、物业管理等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频率和参数的规划,同时对临近基站的覆盖(天线、倾角)、邻区等进行必要的调整。数据录入人员应按规定时间录入新开基站的数据,并进行开站配合。优化人员应对新入网基站进行设备运行状况和性能的跟踪,并根据运行情况对规划数据做必要的调整;

7.天线调整人员根据规划和优化的需要,重新对天线型号、方位角、下倾角进行设计、调整,同时与规划优化人员一起对调整效果进行跟踪;

日常维护工作是每个负有责任的工程师每天工作的最基本部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整个网络正常工作的前提。

[一周工作]

1.规划优化人员每周应对所负责区域的性能指标进行连续的观察,总结所发生和解决的问题,按时完成周报;对于每周的工作,每个区域、每个工作组到每个人都应有一定的计划和整体安排,确定本周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对于上周遗留的问题进行跟踪和落实;

2.优化例会上要对网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和落实,对于重点问题应单独设制工作清单,确定需要完成的日期与要求;

3.对负责区域内性能长期较差的基站(TOP TEN)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必要时结合测试,对每个问题要提出解决方案或建议,并参与或跟踪方案的实施,同时及时观察实施效果;

4.对负责区域内问题集中地区进行小范围的区域优化,如信道配置调整、小范围覆盖调整、话务流向调整、个别载频的调整等,对部分区域从整体上进行优化;

5.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目的的技术实验,如新版本新功能实验、无线参数设置调整实验、新的频率复用方法实验等,要求

6.实验前要做必要的理论分析;

7.对实验的结果与可能出现的后果做充分的估计,做好异常情况下的应对策略; 尽量选择有典型意义的站进行实验,以利于经验的推广;

8.要写出实验报告,对于成功的经验应该介绍给其它工程师。技术实验由技术组负责协调。

9.测试人员应根据优化的需要,对重点站和特定区域进行测试,配合进行故障的定位、优化或实验结果的评估等;

s `

10.天线工程师可根据优化的要求,对小范围的基站进行区域性的天线调整(覆盖)。对于大范围的天线整治,应该确立天线工程项目,投入力量,与测试人员及规划优化人员合作完成;

天线工程师可进行新型号天线性能的实验,与优化和测试人员共同进行实验区域的选择和性能的评估,实验在技术组的协调下进行;

11.对客户投诉范围广、影响大的问题与其它部门合作进行故障的查找,共同制订改善方案。

[中期工作]

1.优化人员应定期对所负责区域的设备配置、网络指标(话务量、拥塞率等)定期进行统计,对区域内近期的话务发展趋势、网络建设等做到心中有数;

2.对维护区域内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应有深入的认识,如寻呼信道、LAPD链路的负荷,局间中级的负荷及分配成功率等影响面广的指标要做定期的分析;

3.对网上的数据(主要指无线数据)要做定期的核查,以保证网上数据和规划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以及网上数据的自洽;

4.对网上存在的话务热点进行分析,对话务来源、话务密集度、局部网络能力进行细致的分析,提出需要增加或扩容的基站位置、容量等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

5.对可能出现的新的话务热点要有预见性,提前在工程建设、网络结构上做好准备;

6.对于不合理的网络结构划分做小范围的调整,如MSC、BSC、位置区等边界的调整,使整个网络的负荷分担更为合理;

7.规划人员根据需要对部分地区进行重新规划;

8.测试人员定期对全网和各个区域的整体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价,同时还应该进行不同运营商之间(如电信网和联通网)的网络性能进行比较,做到知己知彼,发现自己网络的不足,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同时对业务的发展与宣传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

9.对于成功的功能、参数、规划、天线等实验,由技术组协调制订推广的计划,包括推广的时间安排、范围等;

10.对于统计数据、规划数据要做好保存、归档工作,加强对规划数据库、优化数据库的维护;

对于每个月的工作,各部门、各小组都应进行总结,总结本月发生和解决的问题,确定下月的工作重点与整体安排;

[长期工作]

1.优化人员应对网络规模、建设、收益等的发展进行综合的预测,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对网络结构的合理性做详细的分析,如MSC、BSC、位置区的划分,在必要时做全网性的调整;

及时提出网上存在的焦点问题,以对一段时间内全局的工作重点提供参考;

2.对新业务的开发、实验和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提供网络负荷的第一手材料,以指导业务的发展及市场策略;

3.对移动网研究和发展的新技术进行跟踪和分析,保持一定的技术储备,跟上发展的步伐;

4.全网改频:每年进行2~3次全网范围内的规划调整,为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

网络优化流程与方法 篇3

一、财务管理流程优化思路

在企业的管理理论中, 有三个非常核心的管理要素:即组织、制度和流程。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 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 他们具有共同的信仰、目标、战略等;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流程则是为达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由不同的人分别共同完成的一系列活动, 与制度相对应。简而言之, “制度是管人的, 流程是管事的”。流程是将组织的战略、目标与制度设计进行有效链接的一个重要纽带环节。从目标管理角度来看, 流程可以理解为组织为达到预期目标的必要途径。通过流程管理体系, 企业可以将各类管理目标自上而下的分解并逐渐层层细化直至分解到个人工作职责, 从而确保目标被有效的承载。同时, 企业通过流程管理体系还可以按照设定的规则把各种资源 (包括人) 组合起来。基于上述论述, 本文提出电网企业财务管理流程优化思路, 具体见图1。

总结如下:一是选定流程优化范围,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筛选出优先需要改进的工作流程。二是研究建立评价模型, 根据电网企业财务特点, 探究提出财务管理流程评价的维度。三是开展流程具体评价, 借助设计流程评价模型, 从多维度对财务流程进行综合评估。四是实施流程优化改进, 对现有财务管理流程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造和优化。

二、财务管理流程优化过程

(一) 选定流程优化的范围。

众所周知, 从企业整体到各个职能部门所拥有的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 因此在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工作之前, 必须清晰地掌握哪些管理流程是当前必须优先得到优化的, 在此基础上, 方能集中有限的资源, 按照重要性顺序依次对财务管理流程予以优化。为此, 本文提出了财务管理的“流程优化等级筛选矩阵”, 对电网企业所有的财务管理流程的重要性级别进行归类, 从而得出优先优化的流程, 具体见图2。矩阵分为四个象限, 每个象限分别对应着拥有不同重要等级的流程, 根据等级不同, 则优化的顺序也将不同。对于落在第一象限的财务管理流程, 频率高且影响程度也高, 建议优先对这些流程予以优化。对于落在第二、第四象限的财务管理流程, 要么频率高但影响程度低, 要么频率低但影响程度高, 因此我们建议在完成第一象限内流程的优化工作后, 再着手予以优化。对于落在第三象限的财务管理流程, 频率低且影响程度也低, 重要性排在最后, 对其优化的顺序也将放在最后。

在确定了筛选分析矩阵后, 还需对影响程度和流程活动频率进行级别划分, 为便于操作, 可划分为三个评价等级, 见表1。流程影响程度的等级分为三级, 主要从财务管理流程的执行结果诸如时间、质量等对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情况予以分级。流程活动频率的等级也分为三级, 分别从日、月和年三个时间周期予以划分。通过构建“流程优化等级筛选矩阵”, 能够科学、快捷和有效地判断出哪些是需要重点关注、优先予以优化的财务管理流程, 从而为后续的流程评价工作确定流程优化范围和优化顺序。或者执行的好坏, 四个维度之间是既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促进的关系。例如如果要求某一个财务管理流程效率很高, 就要相应减少其中的审批环节, 借助高度信息化手段实现批量数据处理, 从而达到内部客户 (下一个流程环节的使用者) 的满意。但这一要求可能会导致流程中的风险由于减少了审批

(二) 评价流程执行的效率效果。

针对需要优化的财务管理流程, 只有先知道了现有流程执行情况和潜在问题, 方能对症下药, 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和手段。为此, 针对财务管理流程的评价, 可从流程成本、流程效率、客户满意度和风险管理等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具体见图3。通过对流程成本维度的分析, 能够了解流程的执行过程中, 是否能够按照流程步骤顺利地完成流程目标, 是否为了满足流程目标而耗费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进而对流程绩效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对流程效率维度的分析, 能够了解该流程的审批环节是否过于繁琐, 经过的流程岗位是否都有必要, 是否有些活动能够由串行时序改为并行时序, 从而节约时间, 提高效率。通过客户满意度维度的分析, 能够了解流程具体执行者是否在执行流程活动时顺畅, 流程输出的结果是否让下一个流程的执行者感到满意, 流程的监控者是否实现了对流程活动的有效管控。通过对风险管理维度的分析, 能够了解在现有流程执行过程中, 一方面流程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满足了财务内部控制的要求, 如不相容岗位分离等;另一方面流程中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存在“过度”的情况, 从而影响了流程活动的效率。

必须注意的是, 依据上述四个维度对流程进行评价, 并不能要求每个维度都必须达到最优才表明流程设计环节而提高了发生的频率, 高度信息化的系统操作可能带来信息化投入成本的加大。因此, 对于一个特定的财务管理流程, 往往是以某个维度的优化为主, 综合考虑其他维度, 如果片面地强调某一维度的优化, 可能会带来其他的维度的下降, 应在综合考虑各维度的基础上, 抓住主要矛盾, 突出重点指标的优化, 综合权衡, 以达到流程整体优化的目的。

(三) 实施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

目前, 实施流程优化的工具有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标杆分析法, 将现有财务管理流程与标杆企业进行比较, 从而寻找不足并予以改进。二是六西格玛方法, 即借助六西格玛的DMAIC模型, 对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三是ESIA方法, 即尽一切可能减少流程中非增值活动调整流程中的核心增值活动。四是ECRS分析法, 该方法是工业工程学中程序分析的四大原则, 用于对流程进行优化, 以减少不必要的环节, 从而达到更高的工作效率。这些方法综合来看, 虽然不同的优化方法的定义和具体构成要素不相同, 但都涉及到待优化流程的界定、评价、分析和改进等过程, 因此采用什么方法可根据电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偏好予以确定。

在具体优化过程中, 需要一些工作方法来开展相关的具体工作, 本文给出以下四种方法供选择: (1) 问卷调查法。鉴于电网公司分布广泛, 可设计调查问卷与流程参与者进行沟通, 获取有益信息和解决建议。流程参与者包括财务管理流程的内部客户、流程具体执行者和流程管理者等。 (2) 头脑风暴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集中流程优化人员和流程具体参与人员,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互启互动, 获取开创性的解决建议。 (3) 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流程优化人员可选择相关流程管理专业人士和财务专家, 通过独立的专家意见表述和背对背辩论, 获取专业性的独立解决方案。 (4) 标杆分析法。选取同行业或跨行业的先进企业作为标杆, 通过比较和分析, 查找现有财务管理流程的不足, 并据此制定可行的优化方案。

三、结论

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优化、改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流程的具体设计和执行过程中, 有很多问题是与流程密切相关的, 但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不都是由财务管理流程所引起的。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和提升, 不仅仅涉及到财务部门自身, 更多的还需要财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深入沟通, 加强协同配合, 进一步明确部门间的工作职责、工作接口、信息输入等事项。因此, 在判断某个财务管理流程问题是否适合通过流程优化的手段来解决, 必须通过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再来分析这些原因有多少是因为流程的问题而引起的。

参考文献

[1].佩帕德, 罗兰, 高峻山译.业务流程再造[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2.

网络优化流程与方法 篇4

近期,为进一步改善投诉满意度,全面提高投诉工作质量与效率,分公司坚持以提升用户满意度为核心,以用户感知为导向,多措施探索提升客户满意度的有力途径。

一是优化处理流程,完善投诉考核。在“受理-处理-跟踪-回访”各环节实施专人专岗,接单第一时间联系用户,着力提高投诉到达率,并由专人每日对投诉工单整理、归类和分析,及时发布投诉预警,有的放矢的进行整改处理;对投诉处理人员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值,建立阶梯型考核,有效完善激励机制。

二是重视热线推广,强化回访机制。对各投诉热点区域制作针对性的宣传单和名片,通过向投诉现场及营业厅投放加大网络部热线的推广,有效引导投诉分流,缩短投诉受理时长;建立回访记录跟踪数据库,并根据投诉分类和标注进行周期回访,切实提高回访满意率。

三是扎实网络基础,切实提升感知。坚持以用户感知为导向,加强网络监控,尤其关注GPRS、话务量变化,因地制宜制定有效的优化方案; 重视新建楼宇的普查和集体活动动态,完善高密度小区、高层建筑覆盖,及时做好应急准备,并加快弱覆盖区域工程建设进度,为改善用户感知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结合劳动竞赛,攻克疑难问题。梳理热点难点投诉区域,结合劳动竞赛开展专项提升活动。通过对长期存在的疑难室分干扰整治、天馈整改、扩容替换,并推动工程建设和搬迁站开展,短时间内完成对难点的逐个攻克,切实提升用户感知和投诉满意度。

网络优化流程与方法 篇5

1 曝光序列的设计优化

在拍摄之前, 对患者进行摆位, 利用限束器光野定位确定拍片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这时, 系统可根据用户设置的拍片行程和两帧图像的重叠区域自动计算出拍片的帧数, 明确每帧图像曝光的起始位置和运动轨迹。

在曝光过程中, 全程采用自动式操作方法, 即先固定牛头的垂直轴位置, 然后绕水平轴作相应的角度旋转, 同时, FPD根据牛头的旋转角度作相应的垂直轴变动。牛头和FPD的相对运动位置如图1 所示。

采用这种方式获得的图像易于拼接, 图像清晰度高, 而且医生或技师的操作与单帧拍片完全相同, 有效提高了拍片的效率和质量。

2 图像处理流程优化

在曝光序列的过程中, 主要涉及到采集模块、预处理、预拼接、拼接和显示等操作。其具体操作步骤是, 先采集多幅原始图像 (R) , 然后经过预处理得到处理后图像 (P) , 通过预拼操作得到预拼接结果 (S) 。在此, 利用R, P和S可得到拼接图像。其中, P和S可为医生诊断患者的病症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本文提出的并行处理方法即充分利用每一个时间段, 有效提高图像处理速度, 缩短医生等待出图的时间。假设要采集n幅图像进行拼接, 则i∈[1, n-1]。将采集到的iR传递给预处理模块后, 可继续采集 (i+1) R.待iR预处理完成后, 可将得到的iP传递给显示模块, 同时, 也可将iR和ip传递给预拼接模块处理。此时, 显示ip, iR的预拼接操作和 (i+1) R的采集工作同时进行。图像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3 实验验证

以2 张图像的拼接为例, 图3为加入融合处理后的拼接图像效果。由全长尺刻度可以看出, 2 幅图像实现了无缝拼接, 而且图像质量较高, 浑然一体。

本文分别比较了2幅图像、3幅图像、4幅图像和5幅图像的拼接流程, 并对比、测试了串行操作所用的时间和并行操作所用的时间。不考虑串行操作中的时间间隔, 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从数据对比情况可以看出, 相关操作优化后, 进一步提高了图像的处理性能。

4 结论

对于优化后的图像采集和图像拼接流程的设计方法, 从操作层面来看, 它简化了医生的操作, 只需在拍摄前定位就可以自动计算采集图像的数量, 自动设计运动轨迹, 自动控制曝光流程;从图像处理层面来看, 它提高了设备的处理性能, 采用多功能并行处理的方法使相关操作变得更加简单;从实验数据来看, 这种优化方法进一步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性能, 是一种可行性较高的优化方法。

参考文献

[1]A.Campilho, M.Kamel.A Stitching Algorithm for Automatic Registration of Digital Radiographs[G]//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Publisher:Th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are published in the Springer LNCS-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08.

沿海CDMA网络规划与优化方法 篇6

为了满足渔民出海作业及陆路通信的需要, 运营商需要对海区及周围的沿海地带进行覆盖。

注:1、最大允许的路径损耗以CDMA DO反向速率76.8kbit/s为例;2、移动台高度取4m (根据从海事局了解到的信息, 一般中小渔船的甲板距海面高度在4m左右, 而大船甲板高度一般达到20m左右) 。

中国既是陆地大国, 也是海洋大国。沿海地区港口众多、渔业突出, 为了满足渔民出海作业及陆路通信的需要, 运营商需要对海区及周围的沿海地带进行覆盖。如果能够很好地解决海面超远覆盖, 同时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新业务, 那么这对于提高运营商的品牌效应会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也将带来可观的收益。

沿海区域除了从事渔业的船只, 还包括了海事部门、旅游、公务, 以及商务船只。良好的通信覆盖, 不仅为运营商带来收益, 还可以发展出由捕鱼业引申出的贸易, 加工业的流动人员的移动市场。此外, 沿海的海岸线上, 其分布的岛屿中也有不少用于人员居住或开发用途, 这也是未来潜在的移动市场。如此看来, 运营商需要做好海域的通信覆盖, 保证海事部门要求较高的海域通信, 从而维护国家的利益, 这对于运营商的名誉也有很好的帮助。

超远覆盖距离是关键

从视距及无线电波传播损耗来看, 不同CDMA基站发射天线挂高对应的传播距离不同 (如表所示) 。结合理论分析可以看出, 基站的覆盖距离主要取决于可视距离。

多种网络覆盖方式并存

网络规划与思路

首先, 区分内外区域, 实现多种覆盖。

我国海域幅员辽阔, 大陆岸线蜿蜒曲折, 岛屿分布众多, 相当数量的人口分布在沿海或者岛屿上。地形和人口分布的复杂性使运营商必须考虑采用多种覆盖方式达到沿海陆地、近海和远海的分层分区域的覆盖效果。其覆盖方式涵盖了深度覆盖、广覆盖、线性覆盖和超远距离覆盖的方式等。

其次, 主要考虑语音, 部分兼顾数据。

为适应海域用户分布特点和业务覆盖要求, 对于海域所有需要覆盖的区域必须考虑CDMA 1X语音业务的覆盖, 部分如沿海岸线、海上旅游区、渔业区和部分岛屿可同时兼顾EVDO数据业务的覆盖。

第三, 采用超远技术, 实现超远覆盖。

远海区域因没有合适的站址建设基站, 需采用超远覆盖技术。对于超远覆盖基站, 在选择合理的站址后, 提升上下行链路增益方面应采用多种超远技术, 提高基站的超远覆盖距离, 同时减少近距离和远距离切换边界的导频污染问题。

第四, 规划切换边界, 实行模糊计费。

各省际和地市边界需要合理规划和建设边界上的基站, 共同设置边界切算法和参数, 并及时相互通报建设和优化进展, 边界漫游计费区域双方本着友好合作的态度, 实行”模糊计费”方式。

第五, 通过共建共享, 利用已有资源。

海域的广覆盖和超远距离覆盖需要适合的基站站址, 但是这类站址因沿海岸线和小岛屿的建站限制, 导致建站资源相当紧张;部分地形优越的站址已经被移动或者联通运营商占用, 对于建站需求度很强的站点应通过和移动、联通运营商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 利用对方已有的资源, 实现海域覆盖。

超远覆盖基站设置原则

基站设置是整个网络的基础, 对网络性能影响很大, 关系到建成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超远覆盖基站设置应遵从以下原则。

首先, 在超远距离覆盖场景下, 基站天线海拔高度直接决定覆盖距离, 如具备电源、传输等建设条件下, 应尽量在陆地或者海岛靠近岸边的高山选取站址, 以便克服地球曲率对海面覆盖范围的限制, 同时也减少馈线过长造成的损耗。但由于高山基站会给建设和维护带来不便, 应综合考虑建设和维护成本。

其次, 对于内外部覆盖区域的分界线形状为“) ”、“ (”和“│”的, 在选择站点的时候应考虑基站间距:对于“) ”型, 基站间距应略小;对于“ (”型, 基站间距应略大。

第三, 基站设备选型可采用高灵敏度、大功率宏基站, 配合上下行功放, 或“BBU+上塔RRU”, 实现超远距离覆盖。

第四, 超远距离覆盖主要解决远距离海域的覆盖问题, 用户密度较低, 一般考虑单载波配置;业务一般考虑CDMA 1X语音业务。

第五, 用户终端可采用大功率手机或者固定台, 解决反向功率受限的问题。

第六, 天线选型应采用高增益、垂直半功率角较小、不预制下倾角及前后抑制比的天线。

第七, 天线宜采用单极化天线, 利用空间分集技术, 减少信号多径衰落。

第八, 宜采用上波瓣抑制、零点填充的赋型天线, 防止信号散射和”塔下黑”的现象。

第九, 天线的绝对海拔高度应尽量高;天线方向角应和内外部分界线垂直, 并向海面辐射;天线下倾角应根据天线实际海拔高度进行合理设置。

频率及PN规划

目前, 导频污染是海域覆盖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导频污染一般为同频间的导频干扰引起, 对于海域采用283频点进行覆盖的, 应严格控制沿海内陆地区的基站信号的覆盖范围, 减小过覆盖带来的干扰;另一方面, 在无法通过调整功率、天线工程参数等常规手段解决海面导频污染问题情况下, 也可通过设立海域专用频点, 解决海域导频污染问题:

首先, CDMA 800M频段共有7个频点, 已使用的频点中, 283、242、201频点用于CDMA 1X语音和数据业务上, 37频点用于EVDO数据业务上, 剩余3个频点可以抽出一个频点作为海域专用频点;

其次, 海域专用频点选取也可选择近海陆地上基站使用较少或者没有使用的频点, 各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海域专用频点;

最后, 海域专用频点应主要使用在广覆盖场景和超远距离覆盖场景, 以免深度覆盖和线性覆盖场景中的基站过覆盖引起的导频污染。

目前, 大部分地区采用PILOT_INC=3或者4的PN规划机制, PN复用度比较高, 海域覆盖因覆盖距离较远、覆盖信号较难控制, 极其容易导致出现同PN或者相邻PN在海面上的干扰问题。所以, 对于海域覆盖当中基站应遵循如下原则:相邻扇区不要分配邻近相位偏置的PN码, 相位偏置的间隔要尽可能大;PN码复用时, 复用的基站间要有足够远的地理隔离;考虑到海域覆盖PN延迟的影响, 需要将PN设置为和现有站点PN相差比较大的值, 一般海域超远覆盖最大延迟可达1024码片, 可以将相邻超远覆盖站点的PN设置为相差超过16的值。

切换和漫游规划

对于采用283同频组网的海域覆盖场景下, 切换规划应遵循如下要求:应完善各基站邻区列表, 尽量使用户在通话过程中的切换更加流畅;同厂家设备间应采用跨BSC的软切换, 异厂家的设备间应采用切换成功率较高的硬切换算法;开启6路软切换功能。

对于采用海域专用频点的海域覆盖场景, 切换规划应遵循如下要求:用户终端在海岸区域时, 陆地基站和海覆盖基站发生异频硬切换, 应在双边基站增加伪导频以辅助海陆边界基站进行切换;如在系统允许的条件下, 可开启数据库辅助硬切换、开启移动台辅助换频切换, 配置异频邻区和移动台辅助换频切换优选小区以保证硬切换成功率。

各地市在规划建设基站时, 应有意识控制各自的覆盖区域, 尽量减少信号的越区覆盖;省际、地市边界的漫游覆盖应通过对边界站点的优化, 在边界区域形成部分站点的主导频覆盖;通过网间结算、模糊计费等方式, 对漫游情况下的通话实行简单计费, 避免用户过多的漫游计费;

搜索窗参数

SRCH_WIN_A、SRCH_WIN_N、SRCH_WIN_R (激活集、相邻集、候选集搜索窗大小) 在海面环境中, 由于移动台收到的信号主要是直射信号和海面的反射信号, 相应的活动搜索窗大小可以根据小区覆盖半径来调整。

在小区半径参数方面, MAXCELLR (小区半径) , 应根据小区的覆盖半径来设置相应的值。而在其他参数方面, 若启用专用频点用于海面覆盖, 需相应的开启一些参数:首先, BSC参数中应打开移动台辅助换频切换开关, 启用移动台辅助换频切换;其次, 启用海面专用频点, 需对换频切换优选小区和异频邻区配置进行优化;最后, 在换频切换边界的小区开启数据库辅助换频切换, 保持业务的连续性。

导频污染及切换控制新方法

HTC覆盖思路

所谓HTC (Huawei Transition Carrier) 硬切换方案原理, 是利用华为基站多载波特性, 在边界基站上增加过渡载波F2;F2没有同频干扰, 可以在边界区域覆盖一个足够宽的过渡带;由于F2负荷很低, 在硬切换边界有足够高的强度, F2和基本载波之间只存在1次异频硬切换, 彻底消除了乒乓切换;对于F2之间, 采用软切换或更软切换, 有效保障通话质量和切换成功率 (如图所示) 。

采用HTC的优点是通过有效减少同一主设备区的导频污染海域内的掉话和不同业务区间边界区域的乒乓切换掉话, 显著降低海域掉话率;同时可以增大扇区的实际覆盖范围。缺点是增加资源, 每打开一个HTC就必须增加一个载扇。HTC是华为设备的特有技术, 只适用于华为的基站设备。

异频+交叉伪导频覆盖思路

为规避沿海非海域覆盖扇区对覆盖海域扇区的干扰, 减少近海海域的导频污染, 采用跟覆盖陆地基站扇区不同的频点来覆盖海域, 建议采用中间频点160;同时, 为了保证通话状态下不同载波间的平滑切换, 沿海网扇区和沿海网边缘的扇区打开伪导频。

采用异频+交叉伪导频覆盖的优点在于:有效减少近海海域的导频污染问题;提高无线接通率;采用更低的频点可以减少无线传输损耗, 增强前向覆盖。其缺点为, 在沿海海岸会增加载频间的硬切换, 但由于沿海海岸区域一般话务量较少, 影响不大。异频+交叉伪导频覆盖适用于所有厂家的设备。

网络优化流程与方法 篇7

目前, 全世界都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 社会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信息的传输, 并且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在国家的战略发展中也是处于重要地位的, 尤其是移动网络。移动网络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极为贴近, 但是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 还存在许多弊端, 例如, 移动网络没有实现全面覆盖、信息传输效率低、网络环境差、网络信号不稳定等, 都严重阻碍了移动网络的发展。

因此, 必须对移动网络实行优化, 通过一系列的网络数据分析, 降低网络干扰, 改善网络环境, 提高移动网络的传输质量。并且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 网络优化流程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凸显出来, 它是解决当前移动网络问题的关键, 对移动网络的后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移动网络优化流程

2.1数据整理系统

移动网络优化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明确移动网络存在的问题, 而发现问题的根本就在于数据整理系统。数据整理系统在移动网络优化的过程中处于基本的位置, 是顺利解决移动网络问题的基础也是关键环节, 通过对移动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分析, 梳理移动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其中数据整理系统的工作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 检验移动网络的基础设施, 例如对网络基站、网络线路进行全面的检测, 检测网络环境的运行质量等。二是, 借助CMOR系统进行数据分析, 并对这个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测。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 对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标注, 为优化移动网络环境提供基础, 并提高了优化工作的效率。

2.2优化流程系统

在移动网络优化流程的整个工作体系中, 优化流程体系是其最为关键的内容, 也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力量。优化流程体系根据数据整理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料以及数据分析结果, 采取不同的优化措施。例如, 排除线路故障、进行系统的修补、完善网络的覆盖率、提高网络的稳定性等。通过优化措施的实行, 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移动网络系统的优化能力, 及时的消除网络故障, 为后续流程的开展奠定基础。该步骤的关键就在于优化措施的选取, 一定要明确移动网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并且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保证优化措施的科学性、有效性。优化流程系统在优化的过程中, 主要针对的是移动网络中的大问题, 对其中存在的小问题还需要后续工作的进一步优化。

2.3调衡总结系统

调衡总结系统是对优化流程系统的补充和完善, 移动网络优化流程的最后一步骤。在移动网络优化系统的前两个环节中, 已经明确了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并解决了其中的主要问题, 在大体上改善、优化了移动网络系统, 但是还存在许多小问题亟待, 调衡总结系统进行解决和完善, 是对上述两个环节的补充。同时它在工作的过程中, 还担负着检测上述两环节的效能, 并且对移动网络的配置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调衡总结系统在移动网络优化的流程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三个系统环节互相配合, 才能保障优化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 实现最优移动网络。

3优化网络经验办法的探讨

3.1更换老线路对新线路合理布线

目前就移动网络的实际应用, 所暴露的最大问题还是新路老旧等问题, 时常会出现短路, 断路, 信号不稳定, 甚至没有信号的问题。由于移动商务时代的快速发展, 原有的老线路己经跟不上新时期下移动更新的速度。目前来说, 原有的电线己经被光纤, 光缆所取代, 相对于老旧的线路, 其传播速度快, 稳定, 耐用等优良的措施是原有的线路所不具备的。综上所述, 对高运用网络, 高密集, 高集中的地区果断的更新更换老线路, 是必要的基本举措。

3.2建造新的移动基站

移动基站的主要作用是为了网路提供更好的环境, 提供更强的信号, 以及更广泛的移动网络覆盖率。基于目前我国地区型差异甚大, 有的地方移动网络好, 有的地方移动网络差, 如火车道上都会产生移动网络不好, 不稳定, 没信号等复杂问题。根据以上问题和个人经验, 建议在城市的繁华区和人口高密集的城镇建立新的基站, 一方面可以保证通讯讯号的稳定和网络畅通, 另一方面可以扩充移动网络的容量, 加快网络的速度, 大大增加了网络的通讯稳定性和覆盖率。

3.3加强覆盖率

目前, 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 移动网络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 也应该加大其推行步伐, 实现网络的全覆盖。而且在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 很多建筑影响了移动网络的传播, 影响了移动网络全覆盖的发展目标。基于此, 在移动网络优化流程的工作中, 也要充分考虑信号覆盖问题, 提高无线电波的穿透力, 实现移动网络的全覆盖。

4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 移动网络的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新的变革。但在移动网络的发展进程中, 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还存在各种系统问题, 制约其发展、普及。为了进一步提高移动网络运行质量, 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 就要不间断的实行移动网络优化流程, 解决移动网络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人们提高快捷、高效的移动网络, 实现网络的全覆盖进程。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化、数字化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主体内容, 尤其是移动网络的应用更是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但是随着移动网络的大力应用, 也出现了许多应用难题, 阻碍了其发展。基于此本文从移动网络优化流程出发, 分析其优化方式, 总结优化经验, 旨在更好的发挥移动网络的效能, 更好的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关键词:移动网络,优化流程,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赵子禄.移动网络优化流程及部分优化经验分析[J].电子制作, 2013, (18) :105-105.

[2]刘艳强.移动网络优化流程及部分优化经验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 2013, (5) :158-158.

CDMA网络优化的流程分析探讨 篇8

一、CDMA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一) 需求分析阶段。

主要是了解目前网络的覆盖、容量需求信息, 获取现有网络站点信息;了解系统参数设置;了解现有网络中存在的问题;确认各项目验收标准;确认测试参数设置;确认各个职能部门的分工界面。

(二) 规程裁减阶段。

根据需求分析报告及获得的其他信息, 确定本优化项目的适用流程。

(三) 制定工作计划阶段。

根据裁减后适合本项目的流程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四) 频谱扫描阶段。

在客户授权许可的情况下对优化区域进行当前网络使用频率的扫描确认, 确保频率干净可用。

(五) 无线参数检查阶段。

确保后台参数配置正确, 避免出现参数配置不合理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包括BSC参数和小区参数的检查, 主要是小区参数检查;包括数据业务和话音业务相关参数;重点检查PN设置、搜索窗口、小区半径、接入信道搜索窗、接入信道前缀等参数是否合理;该工作可以和单站抽检同时进行。

(六) 单站抽检阶段。

确保单站工作正常, 避免单站问题影响整体网络性能, 是后续网络优化的基础。检查项目包括天馈部分是否接错, 天线朝向是否与所提供一致、呼叫流程的测试, 包括起呼、被呼、挂机、切换 (含更软切换) 等流程, 观察起呼、通话和挂机过程中信号发射信号、接收信号是否正常;系统运行检查, 检查确认后台无异常告警。如:天馈驻波比告警, 低功率告警等。

(七) 校准测试阶段。

主要包括车载天线校准测试、测试手机外接天线校准测试、车体平均穿透损耗测试、建筑物损耗测试。

(八) 优化前网络评估阶段。

对优化前的网络进行评估, 得到网络的实际运行状况, 便于网络优化前后进行对比;同时也用于发现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为下一阶段的网络优化提供指导。

(九) 基站簇优化阶段。

分区域定位解决网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对网络进行分簇, 一般每簇不超过19个BTS, 相邻簇之间需要有重叠;分簇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一般根据地形地貌确定, 对数据或话音业务有特别需求的成片区域最好划分到同一个簇, 以方便优化调试, 也可以根据前期网络评估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簇。

(十) 优化及网络评估阶段。

主要是完成系统各项无线指标测试、测试结果分析、确定整网调整方案、对优化后整网性能进行评估。

(十一) 项目验收阶段。按照合同要求, 对要求的网络性能指标进行验收测试, 验收测试的测试路线和测试点、呼叫方式等内容根据合同或需求分析阶段确定的原则设置, 原则上要求验收测试必须有客户参加。

(十二) 归档阶段。网络优化结果通过验收后, 相关资料归档。对现网的改动尤其要注意。

二、CDMA优化验收测试说明

主要是利用DT和CQT测试对CDMA优化结果进行论证以验证期效果, 对于DT测试来说路线必须在规划覆盖范围内;同时要测试路线尽量避免重复同一段路程;尽量经过覆盖区域内的不同地貌;尽量跑遍规定覆盖的区域;尽量以同一车速进行测试 (30~50km/h) 。

对于CQT测试来说它的测试范围尽量要包括客户职工居住区繁华商业区、客户办公区、客户营业厅、政府部门所在位置、写字楼密集区、三星级以上酒店。

三、CDMA网络维护优化

在一个CDMA无线网络系统中, 维护优化是CDMA系统网络优化一个不可缺少的的组成部分, 它对于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维护优化的目的是发现设备问题, 发现并解决系统网络问题, 定位资源利用率问题。维护优化是通过定期提取运行网络的性能数据, 及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分析, 实时监控网络的运行状况, 对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以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

四、CDMA网络优化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分析思路

(一) 前、反向业务覆盖分析。

1. 反向链路覆盖。

可以通过反向发射功率大小衡量当地覆盖深度。如果考虑边界覆盖置信度为70%, 在覆盖边界需要加5dB的发射裕量。那么, 移动台发射功率小于18dBm的范围为室外覆盖;小于11dBm的区域为车内覆盖;小于3dBm的范围为室内覆盖;小于-2dBm为密集城区室内覆盖范围。

2. 前向链路覆盖。

往往通过前向接收功率大小考察覆盖深度。移动台的接收功率灵敏度设为-105dBm, 同样考虑5dB的边界覆盖裕量, 室外覆盖范围接收功率大于-95dBm;普通室内覆盖范围发射功率大于-80dBm;密集城区室内覆盖接收功率大于-75dBm。增大反向链路覆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增加天线高度:天线高度增加, 前反向覆盖同时增加, 应通过适当调节前向覆盖, 使前反向覆盖平衡。但是, 必须注意增高天线所带来的导频污染问题。第二种是增大天线增益:需要注意的是大增益天线往往垂直半功率角小。因此需要综合考虑两者对覆盖范围的影响;第三种是对于馈线较长的站可以通过加塔放改善覆盖;而通过光纤拉远技术可以有效扩大覆盖范围。

(二) 导频覆盖和导频污染分析。

导频覆盖参数是接收导频的最大接收Ec/Io。通常小区导频覆盖门限是大于-15dB。经验告诉我们信号可靠解调的最大导频覆盖门限需大于-13dB。由于导频接收信号强度不足以达到通讯需求, 或业务负载增大而导致导频接收强度降低, 造成覆盖盲区, 可采用增大小区设计发射功率、调整天线方向、倾角、高度以及更换天线 (根据需求换不同类型的天线) 、在覆盖盲区加设微蜂窝基站或大基站等方式来优化。

(三) 软切换率分析。

统计软切换比例有几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根据路测数据统计各种软切换所占的比例。另一种方式是根据后台统计的软切换CE数和呼叫CE数来计算软切换率。通常软切换区、更软切换区和非切换区的比例各占30%左右。对网络的软切换比例需要加以控制。软切换比例不宜过高, 也不能过低。软切换比例高会造成资源利用率低, 系统容量下降;但软切换比例太低, 忙时会造成切换掉话。

注意:正常的软切换比例为20%~40%。

(四) 掉话率分析。

改善掉话率, 可以大大降低用户的投诉, 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一般说来, 在蜂窝网络中, 可接收的掉话率为2%左右。导致系统掉话的原因很多, 如前反向过高的FER、GPS原因导致的“基站孤岛”、导频污染、前反向干扰、前反向链路不平衡导致的掉话、服务区域外、邻区列表配置错误。

(五) 无线系统接通率分析。

接通率增加会使用户增加对网络的信心,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一般说来, 导致系统接通率低的原因主要有进入业务信道握手失败、未收到反向业务信道前缀、小区半径以外、无线环境问题导致、接入参数设定不当。

(六) 接入时间分析。

网络优化流程与方法 篇9

关键词:高职,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主导

引言

目前, 随着移动无线通信网络的飞速发展, 无线通信业务的产品越来越丰富, 相对应移动通信的使用对象快速增多, 无线网络的优化和规划的成为必然, 从而企业对网络优化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 增速迅猛。为了满足移动通信网络对人才的需求,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开设了无线网络优化与规划课程。但是课程开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学与实际工作一定程度上脱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胜任实际工作, 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在已有的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无线网络优化和规划课程教学改革。

1 课程存在的问题

第一, 课程安排过程中, 先上理论课, 在理论课的基础上上实践课。实践课教学离不开理论课的讲解的知识, 实践课成为理论课附属品, 实践课是为了理论课而生的。在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的知识还是以理论知识为雏形, 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 并不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第二, 课程教学过程中, 理论教学所占比例远远多于实践教学。主要原因是受实践场所和设备的影响, 不能同时满足大批量学生。高职教育面向的是实际的工作岗位,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往往将授课的重心放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层面, 这样造成与就业岗位需求脱离。第三, 教学的软硬件条件不够完备, 教学课件制作形式比较单一, 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沟通最多是课上时间, 课后交流较少, 从而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程度了解很少, 无法很好的掌握学生学习的程度。第四, 课程评价方式上, 主要是以笔试考试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缺乏综合实践能力考核。

2 课程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前提下,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2.1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

从就业的这个方面看, 职业教育是为了能够培养出胜任社会需求而进行的一种前导性的教育。如果通过高职教育的课程不能让学生掌握将来从业过程中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他们将无的放矢, 无法为社会服务。所以高职教育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作为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课程改革过程中, 通过以实践为主体,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采取的措施:增加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计划中的比例, 教师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 把网络优化和规划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细分, 总的工作任务被分解成一个个子任务, 为学生的实践课程编写实训项目任务书、实训项目指导手册, 作为学生实践课的参考资料。结合课程的进度还开展专项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时间基本上按2:1的比例安排。开展团队—项目驱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法, 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是以独立项目引导的形式组织课程教学内容, 将一个完成独立模块的项目交给由学生独立处理, 从项目信息的搜集、明确需求目标、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项目具体的实施、对项目实现最终结果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处理, 让学生置身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推动学生能动性, 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项目驱动中, 学生是在教师的项目执行引导下, 结合学生自己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来完成项目, 同时学生掌握了整个项目所必备的基本要求和每个环节的关键点。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以团队的形式, 每个团队按照实际企业工作岗位需求进行分配。项目考核方式以团队为单位, 每个团队的综合成绩即是团队成员的成绩。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缩短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期。为学生就业和企业选拔人才提供了平台。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重中之重,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需求, 不断的与相应企业合作, 建立实训基地。

2.2 完善必要的教学软硬件环境

(1) 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模拟现实能力非常强, 学生通过模拟实际的工作情况可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实践课教学中, 我们精心进行课程设计, 充分的将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音频、图形图像、动画等与课程相关的资源通过多媒体编辑工具组合到一起, 虚拟出一个实际工作过程, 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项目的实施过程,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活跃了课程气氛。

(2) 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网络互动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教与学的平台, 是学生学习、教师授课、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一个很好的桥梁,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可以在平台上展现出来。设计开发的网络互动教学平台, 包括上传教学资源、下载教学资源、在线提交作业、在线答疑、在线测试、教师在线阅卷等功能。通过网络互动教学平台, 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 增加了学生与教师沟通的途径;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 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

2.3 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之前的考核过程中主要以考核理论知识为主, 考核形式主要是笔试, 实践能力的考核几乎为零。为了更好的评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情况主要以实践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实践情况作为基础, 以整个项目实施和企业考核为主, 以此作为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具体考核的实施:加大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课程的学期成绩由平时成绩、阶段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 考核内容是每次课完成的任务为主;阶段成绩占30%, 考核内容是每个学习模块综合项目完成情况;期末成绩占40%, 考核内容是课程综合项目的完成情况, 综合项目的评定由企业工程师给定成绩, 更加直接客观, 真实的反应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通过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体现了学生对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综合评价。

3 结语

经过两年多的无线网络优化和规划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 赢得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教学改革是对原有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软硬件条件、考核方式等做出的一系列改进性革新。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与学生进行课后会谈、学生网上评教、问卷调查等途径进行调研, 可见我们提出的改革方法培养出的学生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 胜任企业的岗位, 达到了高职教育的目的, 教学改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教学改革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仍要不断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充实自己, 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石伟平,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何同林, 李俭霞.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研究, 2012 (7) :136-137

[4]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11) :55—56

上一篇:高职国际贸易下一篇: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