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网络优化流程

2024-05-22

lte网络优化流程(精选8篇)

篇1:lte网络优化流程

1.网络覆盖和质量的评估参数不同:LTE使用RSRP、RSRQ、SINR进行覆盖和质量评估; 2.影响覆盖问题的因素不同:工作频段的不同,导致覆盖范围的差异显著;LTE优先考虑天线模式对覆盖的影响

3.影响接入指标的参数不同:LTE网络除了需要考虑覆盖和干扰的影响外,PRACH的配置模式会对接入成功率指标带来影响;

4.邻区优化的方法不同:LTE系统中支持UE对指定频点的测量,从而没有配置邻区关系的邻区也有可能触发测量事件的上报;LTE网络中可以通过设置黑名单来进行邻区的优化;邻区设置需要考虑优先级

5.业务速率的质量优化时考虑的内容不同:LTE与3G网络类似,需要考虑覆盖、干扰、UE能力、小区用户数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带宽配置对速率的影响;考虑功率配置对速率的影响;考虑下行控制信道占用OFDM符合数量对速率的影响。

6.干扰问题分析时的重点和难点不同:LTE系统会大量采用同频组网,小区间干扰将是分析的重点和难点;LTE系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干扰的抑制和消除,算法参数的优化也将是后续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7.无线资源管理算法更加复杂:LTE系统增加了X2接口,并且采用了MIMO等关键技术,以及ICIC等算法,使得无线资源的管理更加复杂; 

天馈线系统的调整及覆盖优化策略

网络覆盖问题的解决是优化环节中及其重要的一环。弱覆盖或过覆盖均会导致用户无法接入网络或掉话、切换失败等,严重影响着LTE网络的整体质量。针对该问题,工程建设前期可根据无线环境合理规划基站位置、天线参数设置及发射功率设置,后续网络优化中可根据实际测试情况进一步调整天线参数及功率设置,从而优化网络覆盖。

解决思路及优化策略:

1)强弱覆盖情况判定通过扫频仪和路测软件Pioneer/Navigator可确定网络的覆盖情况,确定弱覆盖区域和过覆盖区域。弱覆盖区域指在规划的小区边缘的RSRP小于-110dBm;过覆盖是在规划的小区边缘RSRP高于-90dBm。

2)天线参数调整调整天线参数可有效解决网络中大部分覆盖问题,天线对于网络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性能参测和工程参数两方面:

a)天线性能参数:天线增益、天线极化方式、天线波束宽度;

b)天线工程参数:天线高度、天线下倾角、天线方位角;在LTE网络优化中,天线调整主要是根据无线网络情况调整天线的挂高、下倾角和方位角等工程参数。例

如弱覆盖和过覆盖主要通过调整天线的俯仰角以及方位角来解决,弱覆盖可通过减小俯俯仰角,过覆盖可通过增大俯仰角来改善。 LTE网络的邻区规划及优化策略 1.网络问题:

1)邻区过多会影响到终端的测量性能,容易导致终端的测量不准确,引起切换不及时、误切换及重新慢等;

2)邻区过少,同样会引起误切换、孤岛效应等;

3)邻区信息错误则直接影响到网络正常的切换流程。这几类现象都会对网络的接通、掉话和切换指标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要保证稳定的网络性能,就需要很好地来规划邻区。做好邻区规划优化可使在小区服务边界的手机能及时切换到信号最佳的邻小区,以保证通话质量和整网的性能。2.合理制定邻区规划原则

1)LTE网络邻区规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各小区的覆盖范围及站间距、方位角等因素。LTE 邻区关系配置时应尽量遵循以下原则:

距离原则:地理位置上直接相邻的小区一般要作为邻区;

强度原则:对网络做过优化的前提下,信号强度达到了要求的门限,就需要考虑配置为邻小区;

交叠覆盖原则:需要考虑本小区和邻小区的交叠覆盖面积;

互含原则:邻区一般要求互相配置邻区,即A扇区把B扇区作为邻区,B扇区也要将A扇区作为邻区。在一些特殊场合,可能要求配置单向邻区。通过强大的Pioneer/Navigator网优利器,也会很容易的定位发现网络中的邻区漏配现象。

网络接入类问题的网络优化策略

1)查询站点是否存在告警,若是,产品排障;

2)是否存在干放,干放是否有告警或者上下行不平衡,若是,干扰问题处理;

3)判断问题发生在RRC建立过程还是RAB建立过程;

4)RAB建立过程问题,是否存在拥塞,通过后台统计计是否用户终端导致的,跟踪信令分析来定位问题;

5)是否存在上行干扰,若是,调整时隙优先级;

6)跟踪小区UU口信令,如果RRC建立失败过程中rrc setup 消息多次重发是下行链路有问题的可能性大,否则上行链路有问题或者同步过程有问题的可能性大。

7)外场测试是否复现,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是否存在越区覆盖,调整天馈;是否存在同频干扰,改换频点;

8)是否存在系统间干扰,若是,建议处理系统间干扰或缩小覆盖范围;

掉 线类问题的网络优化策略

1)问题小区和周围邻区是否存在告警,如驻波比告警、GPS失步、小区退服等现象;

2)通过话统统计来查看小区干扰底噪是否过高,通过调整载波优先级、时隙优先级、频点等手段进行规避干扰;

3)查看统计话统的切换关系是否合理,需要结合GIS地理分布进行分析;

4)核查切换参数和邻区关系是否存在异常,切换参数如门限和切换时延;是否存在漏配邻区(包括系统内和系统外);

5)现场复测观察小区覆盖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弱覆盖、乒乓切换、越区覆盖、切换失败、小区更新和掉话等现象;可通过调整天馈、功率、切换参数或者调整门限解决和最小接入电平解决;

6)处理室内小区时需要关注门口室内外切换关系、窗边的切换关系和室分系统是否正常等问题;

LTE网络优化利器—

Pioneer/Navigator Pilot Pioneer/Navigator结合了工程师长期无线网络优化的经验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一个基于PC和Windows 2000/XP/7的网络优化评估系统。作为一个优秀的图形化和

集成管理的网络优化综合工具,Pilot Pioneer/Navigator为网络维护人员、管理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了以下集成功能: 支持GSM/CDMA/UMTS/TD-SCDMA/ LTE(TDD&FDD)/WiMax/WiFi/CMMB

网络室外车载测试和室内测试 支持GSM/CDMA/UMTS/TD-SCDMA网络环境下的语音业务测试 支持GPRS/EDGE/CDMA 1X/EvDo/UMTS(HSPA&HSPA+)/TD-SCDMA(HSPA)/LTE(TDD&FDD)网络环

境下的数据和增值业务测试 支持GSM/CDMA/UMTS/TD-SCDMA网络基于PESQ算法的MOS测试 支持GSM/CDMA/UMTS/TD-SCDMA/LTE(TDD&FDD)网络的Scanner测试(CW/Pilot/Top

N/Spectrum Analysis等) 支持多网同时测试支 持测试计划的定制,实现多业务的自动轮换测试和并发测试 支持LogMask的设定,有效控制采集数据量.3)排查设备可用率异常的小区 4)排查覆盖异常区域及干扰区域

3.数据采集:通过OMC统计、DT、CQT等有针对性采集数据; 4.定位问题:通过路测、CQT、干扰源查找以及话统分析等技术

; 5.优化方案实施:根据上一步制定的优化实施调整方案;

6.验证性测试:在正网络做了优化措施之后,需要进行数据采集,来验证优化后系统性是否提高。

7.优化验收和总结:对全网

性能做后评估,从而判断网络能是否达到指定要求,满足要求可申请运营商验收,输出优化总结报告。 LTE网络优化关键步骤在单站优化之后,我们按照基站簇(Cluster)来对LTE 网

络进行优化,基站簇优化是指对某个范围内的数个独立基站进行具体条目的优化(每个簇一般包含15~30个基站)。基站簇划分的主要依据:地形地貌、区域环境特征、相同的TAC 区域等信

息。每个基站簇所包含的基站数目不宜过多,并且各个基站簇之间的覆盖区域应该有相应的重叠区域,从而防止在簇的边缘位置形成孤岛站点。①网络参数核查网络参数核查,指的是

网络实际配置的参数与规划参数一致性的核查。在很多网络中都遇到过这种问题,发现实际配置的参数与规划参数差异很大。很多网络性能问题定位到最后,都发现是一些人为操作原因导致 的参数问题,比如某些特性开关没有开启,参数升级没有继承等等。需要核查的参数包括如下: 网络基本信息:如频点、带宽等 规划的参数:如PLMN、eNodeB ID、CELL ID、PCI、PRACH根序列、TAC、TAL、Rs、PA、PB等 PCI冲突核查 其他针对性优化的参数②邻区核查邻区核查,指的是网络中实际配置的邻区与规划结果一致性的核查。③设备健康检

查重点确认网络中不存在影响网络性能的告警(对TDD来说,尤其要关注GPS相关告警)。

另外需要关注当前的eNodeB版本是否为推荐版本,是否存在大量版本已知问题可能影响优化工作的开展。④射频通道检查排查基站的射频通道质量(如VSWR、RSSI等),提前排除对网络

覆盖和性能的负面影响。整个射频通道核查动作可包括4个核查内容:上行通道核查,上行天馈核查,下行通道核查,下行天馈核查。优化的手段包括:参数优化、邻区优化、天馈优化(在

LTE与GU共天馈的情况下受限)、工程质量问题处理、产品问题处理等。数据分析及Trouble shooting的内容包括:包括覆盖优化、吞吐率优化、掉话优化、接入失败优化、切换优化、时延

优化等,通过分析,给出优化建议。在数据分析及Trouble shooting阶段给出了优化建议(如天馈调整、邻区调整、PCI调整、切换门限或者迟滞调整等)。调整时需要注意做好记录。调整

实施后,应该马上安排路测队伍前往调整区域进行路测以验证调整效果,并输出网络调整优化报告。

LTE网络优化内容与方法

LTE网络优化内容主要包括:覆盖类优化、吞吐率优化、掉话类优化、接入失败优化、切换类优化、时延类优化等若干方面的专项优化。

LTE网络优化主要的解决方案有:

1.出现弱覆盖、过覆盖情况时,首先要排查是否有邻区漏配现象,通过

调整CRS发射功率,调整天馈系统来解决覆盖类问题。对比实测数据与网络规划设计数据,确定弱覆盖区域规划设计中的主控小区。找出设计小区在该区域覆盖差的原因,必要的时候需要

进行到现场进行勘测,根据分析结论和勘测结果提出解决方案,通常对天线方向角、下倾角、高度等进行调整。如果天线调整没有效果,可根据周围环境或者运营商现有站点资源提出加站建

议。

2.干扰问题:来自领小区及外部干扰,通过优化邻区关系,RRU工作不正常等,进行 PCI优化,调整ICIC参数配置等。通过DT 测试中接收的SINR 指标数据进行问题定位,通过后台

处理软件导出相应的SINR的指标图,从指标图当中将SINR恶化区域标识出来,同时,结合检查恶化区域的下行覆盖RSRP指标情况,如果下行RSRP覆盖指标数值也差则认 定为覆盖问题,在覆盖问题分析中加以解决。对于RSRP好而SINR差的情况,确认为网内小区间干扰问题,分析干扰原因并加以解决。

3.切换问题:切换是一个重要的无线资源管理功能,是

蜂窝系统所独有的功能和关键特征,是为保证移动用户通信的连续性或者基于网络负载和操作维护等原因,将用户从当前的通信链路转移到其他小区的过程。切换过程的优化对任何一个蜂窝

系统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从网络效率的角度出发,用户终端处于不适合的服务小区时,不仅会影响自身的通信质量,同时也将增加整个网络的负荷,甚至增大对其他用户的干扰。在簇优化

阶段,在覆盖优化和干扰优化的基础上,切换优化的主要应该针对邻区关系配置和相关切换参数来进行优化。

篇2:lte网络优化流程

TD-LTE网络优化流程

TD-LTE网络优化包括优化项目启动、单站验证、RF优化、KPI优化和网络验收等环节。单站验证是指保证每个小区的正常工作,验证内容包括正常接入、好中差点吞吐量在正常范围。RF优化用于保证网络中的无线信号覆盖,并解决因RF原因导致的业务问题。

RF优化一般以簇为单位进行优化,RF优化主要参考路测数据,RF分区优化时,各个区域之间的网络边缘也需要关注和优化。KPI优化包括对路测数据的分析和对话统数据的分析,用于弥补RF优化时没有兼顾的无线网络问题。通过KPI优化,解决网络中存在的各种接入失败、掉线、切换失败等与业务相关的问题。

TD-LTE和2G/3G网络优化的比较

TD-LTE网络优化与2G/3G优化思想相通,同样关注网络的覆盖、容量、质量等情况,通过覆盖调整、干扰调整、参数调整、故障处理等各种网络优化手段达到网络动态平衡,提高网络质量,保证用户感知。

TD-LTE与2G/3G系统不同,导致系统优化中重选、接入、切换等各种过程涉及参数不同。TD-LTE系统的干扰与2G/3G系统的干扰来源也有较大不同,需要通过不同手段规避。

TD-LTE的小区容量会随着小区覆盖增大逐步减小,优化需关注覆盖与容量间的平衡。LTE性能严重依赖于SINR,吞吐量会随SINR变差迅速降低。由于同频组网,为提高LTE性能,主服务区范围比2G/3G要求更严格。

TD-LTE网络优化内容

TD-LTE优化内容主要包括PCI优化、干扰排查、覆盖优化、邻区优化、系统参数优化。

PCI优化

PCI干扰容易出现掉线、下载速率慢等问题。PCI优化需要遵循以下三大原则:PCI复用至少间隔4层以上小区,大于5倍的小区半径;同一个小区的所有邻区列表中不能有相同的PCI;邻区导频位置尽量错开,即相邻小区模3后的余数不同。

干扰排查

根据干扰源的不同,干扰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内部干扰,包括GPS跑偏、设备隐性故障、天馈系统故障等。另一类为外部干扰,包括杂散干扰、阻塞干扰、互调干扰。

覆盖优化

常见的网络覆盖问题是由于过覆盖、欠覆盖或覆盖不平衡(重叠覆盖)造成的,进而造成较低的接入成功率、较高的掉线率、较低的切换成功率以及较低的下载速率。无线覆盖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包括天馈系统的工程质量问题、天线选型、覆盖相关参数设置的合理性、设备故障等原因。

覆盖优化措施包括检查天馈安装、调整天线的方向角和倾角、调整天线扇区波束赋形系数、检修设备故障、检查邻区关系、调整参考功率等。

邻区优化

邻区优化,旨在提高覆盖率,减少掉线率,提高切换成功率。邻区配置过程中主要会出现如下两个问题,邻区漏配可能会直接导致掉线,邻区多配不仅会占用邻区配置的数量,也会影响测量的及时性,正确、合理地对邻区进行配置十分重要。在优化中需根据地理位置、无线环境、KPI指标和测试情况对邻区进行检查和调整优化。

系统参数优化

目前TD-LTE进行优化调整的主要包括功率参数、PCI参数、切换参数、干扰规避算法参数、天线技术参数等。

第1章 弱覆盖的优化 1.1 原因分析

弱覆盖的原因不仅与系统许多技术指标如系统的频率、灵敏度、功率等等有直接的关系,与工程质量、地理因素、电磁环境等也有直接的关系。一般系统的指标相对比较稳定,但如果系统所处的环境比较恶劣、维护不当、工程质量不过关,则可能会造成基站的覆盖范围减小。由于在网络规划阶段考虑不周全或不完善,导致在基站开通后存在弱覆盖或者覆盖空洞。发射机输出功率减小或接收机的灵敏度降低。天线的方位角发生变化、天线的俯仰角发生变化、天线进水、馈线损耗等对覆盖造成的影响。综上所述引起弱场覆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规划考虑不周全或不完善的无线网络结构引起的 

由设备故障导致的 

工程质量造成的

RS发射功率配置低,无法满足网络覆盖要求 

建筑物等引起的阻挡 1.2 解决措施

改变弱覆盖主要通过调整天线方位角、下倾角等工程参数以及修改功率参数,另外可以通过在弱场引入RRU拉远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之,目的是在弱场覆盖地区找到一个合适的信号,并使之加强,从而使弱场覆盖有所改善。主要的解决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

调整工程参数 

调整RS的发射功率 

改变波瓣赋形宽度 

使用RRU拉远 第2章 孤岛效应的优化 2.1 原因分析

引起孤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

天线挂高太高

天线方位角、下倾角设置不合理 

基站发射功率太大 

无线环境影响 2.2 解决措施 关于孤岛区域首先应该是采用调整工程参数等方法,降低山脉、建筑物等对孤岛区域的反射和折射,将无线信号控制在本小区覆盖区域内,消除或降低孤岛区域的无线信号,消除孤岛区域对其它小区的干扰。但有时因为无线环境复杂,无法完全消除孤岛区域的信号,我们可以通过修改频率(异频组网时)和PCI降低对其它小区的干扰,并根据实际路测情况配备邻区关系,使小区间切换正常,能够保持正常业务。调整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调整工程参数; 

调整RS的发射功率 

优化邻区配置 第3章 越区覆盖的优化 3.1 原因分析

越区覆盖很容易导致手机上行发射功率饱和、切换关系混乱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下载速率甚至导致掉线。天线挂高引起的越区覆盖主要是站点选择或者在建网初期只考虑覆盖引起的,一般为了保证覆盖,在初期站址选择的高大建筑物或者郊区的高山之上,但是在后期带来严重的越区现象;通常在市区内,站间距较小、站点密集的情况下,下倾角设置不够大会使该小区信号覆盖比较远;站点选择在比较宽阔的街道旁边,由于波导效应使信号沿着街道传播很远;城市中有大面积的水域,如穿城而过的江河等,由于信号在水面的传播损耗很小,因此一般在此环境下覆盖非常远。这些场景都可能导致越区覆盖,综上所述越区覆盖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

天线挂高 

天线下倾角 

街道效应 

水面反射 3.2 解决措施

越区覆盖的解决思路非常明确,就是减弱越区覆盖小区的覆盖范围,使之对其他小区的影响减到最小。通常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对天馈系统参数进行调整,主要是下倾角,实际优化工作当中进行下倾角调整之前要对路测数据进行分析,调整后再验证。对功率等参数的调整也能够有效地消除越区覆盖。越区覆盖的解决处理一般要经过两到三次调整验证。所有的调整都要在保证小区覆盖目标的前提下进行。解决越区覆盖主要以下两种措施: 

调整工程参数 

调整RS的发射功率 

调整天线的波瓣宽度 第4章 干扰优化 4.1 原因分析

TD-LTE系统在本小区内不存在同频干扰,干扰主要来自于使用相同频率的邻小区。系统内的干扰主要是用户间干扰、PCI mod3或mod6干扰以及相邻小区交叉时隙等带来的干扰。系统外的干扰主要是雷达,军用警用设备带来的干扰。以上各种干扰都会对TD-LTE系统网络性能造成很严重的影响。通常进行干扰原因分析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相邻小区PCI存在mod3干扰(PSS干扰)

相邻小区PCI存在mod6干扰(CRS干扰)

交叉时隙干扰(小区子帧配比不一致,GPS失步)

切换带上非主服务小区及目标小区带来的干扰

与本系统频段相近的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产生的干扰,如PHS(室外站使用F频段时)、WLAN(室内站使用E频段)等等

其他一些用于军用的无线电波发射装置产生的干扰,如雷达、屏蔽器等等 4.2 解决措施

系统外的干扰需要多方面的资源协调解决。而对于系统内的干扰,首先通过控制小区覆盖调整工程参数解决,在做PCI规划时应尽量避免相邻小区PCI存在mod3或mod6的情况。TD-LTE 同频组网时,在切换区域最好是只有源小区及目标小区的信号,对于非直接切换的小区信号一定要控制好,可以用扫频仪扫频确定干扰。干扰的主要解决方法如下: 

修改小区的PCI(避免相邻小区出现mod3或mod6)

调整工程参数

提升主服务小区信号,降低干扰信号强度

核查小区子帧配比,检查是否存在GPS失步,消除交叉时隙干扰 

查找外部干扰源 第5章 切换区域覆盖优化 5.1 原因分析

小区的越区覆盖会对切换区域造成影响,并且由越区带来的导频污染也给切换带来很大的影响。影响因素主要有:基站选址,天线挂高,天线方位角,天线下倾角,小区布局,RS的发射功率,周围环境影响等等。天线下倾角、方位角因素的影响,在密集城区里表现得比较明显。站间距较小,很容易发生多个小区重叠覆盖的情况。综上所述,引起切换区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下面一些: 

基站位置 

街道效应 

天线挂高

天线方位角、下倾角

覆盖区域周边环境(玻璃墙体反射、楼体阻挡等)

RS的发射功率 5.2 解决措施

引起切换区域复杂混乱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在进行切换区域覆盖优化时,要注意优化方法综合使用。有时候需要对几个方面都要进行调整或者由于一个内容的调整导致相应的其它内容也要调整,这个要在实际的问题中进行综合考虑。调整工程参数主要包括:天线位置调整、天线方位角调整、天线下倾角调整;调整RS的发射功率,来改变覆盖距离。在实际的网络优化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或者无法及时地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导频污染区域的优化时,可以根据实际的网络情况,通过增删邻小区关系或者PCI的调整,来进行切换区域覆盖的优化。

调整切换区域各个导频的覆盖范围是对切换区域覆盖优化的首要手段。解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调整工程参数 

调整小区的PCI 

优化邻区关系 

调整切换参数 

篇3:LTE网络优化探究

1.1 LTE定义:LTE是 (Long Term Evolution) 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转化为中文的含义就是长期状态下的演进。LTE这一新的技术系统启用了频分复用和多媒输入与输出两大重要技术。使得网络的上下行速度大幅度提高, 匹配多种网络带宽, 系统架构更加合理灵活。

1.2 技术特点介绍:LTE技术包含多种特点, 首先, 通信的速度有所提高。从理论角度来说下行速度达到百兆。其次, 链路的频谱效率也相应得到了提升, 分组交换业务应用更为广泛。因为通过该技术系统, 帧的长度有所调整, 所以网络的延迟相应减小。覆盖面广具有向下的兼容性。

2 LTE网络优化策略研究

2.1 在实行网络优化中, 技术人员应遵循的规则与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 网络优化工作应该及早进行规划。网络技术人员应该根据网络搭建中的相关数据以及客户的需求, 尽早的提出网络优化的方案。避免在网络完全搭建完成后进行优化从而出现大量的工程修复和重建部分工程, 造成人力资源与财力的耗费。其次, 针对以往的陈旧体系指标进行修改, 解决覆盖范围不足的问题。再次, 在优化过程中, 要关注相关网络参数, 判断采用不同的优化方式对指标形成的影响。根据指标分析, 进行深入分析, 对采用的LTE优化方式是否能够进行完善, 提升网络工作能力。在优化的后期, 要进行优化工作的检验。在验收合格的情况下, 才允许入网。最后, 从长期角度考虑。要全面提升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在网络维护网络优化方面, 提供培训、带薪进修等机会。打造过硬的技术工作队伍。

2.2 网络优化具体实施内容举例:

网络优化具体工作繁琐复杂。这里篇幅有限不一一赘述, 举例进行说明。

干扰排查:TD-LTE干扰分类分系统内干扰和系统间干扰。系统内干扰:邻区同频干扰;系统间干扰:与WLAN间干扰, 与CMMB间干扰, 与GSM间干扰, 与TD-S间干扰, 与其它系统干扰。其中经过系统内与系统间的排查后, 发现找出干扰问题,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找出解决方法最终解决问题。天线的调整及覆盖优化网络问题:覆盖是优化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针对该问题, 工程建设前期可根据无线环境合理规划基站位置, 天线参数设置及发射功率设置, 后续网络优化中可根据实际测试情况进一步调整天线参数及功率设置, 从而优化网络覆盖。解决思路:通过扫描仪和路测软件可确定网络的覆盖情况, 确定弱覆盖区域和过覆盖区域。天线参数调整。调整天线参数可有效解决网络的大部分覆盖问题, 天线对于网络的影响主要在性能参数和工程参数两个方面。邻区规划及优化网络问题:邻区过多会影响到终端测量性能, 容易导致终端测量不准确, 引起切换不及时, 误切换及重选慢等。邻区过少, 同样会引起切换, 孤岛效应等。邻区信息误读直接影响到网络正常的切换。合理制定邻区规划原则:TD-LTE与3G邻区规划原理基本一致, 规划时综合考虑各小区的覆盖范围及站间距、方位角等因素。

2.3 LTE网络技术优化中相关产品的应用举例:

LTE网络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也是未来仪表的发展趋势。LTE空中接口监测仪表, 不仅仅是传统仪表的延伸与拓展, 而且对LTE设备、终端的发展以及在LTE网络规划、建设、优化、运营中将发挥出重大的作用。其具备的实时监控和原始信号离线后处理功能, 能处理网络建设、设备调试中的问题;纵向业务和信令的跨层关联, 以及横向与核心网监测系统的关联, 能支持LTE网络和业务的跨层和端到端分析;其对网络系统性能的监控, 能对LTE及LTE-Advanced中的很多新技术的研究探索, 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 LTE技术已经在4G领域中大放异彩,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技术角度而言, 它因自身的特点, 而广泛使用于通信领域的服务。在覆盖率, 上下行速度、网络优化等多个方面优于传统网络。针对LTE技术已经产生了相应的仪器, 例如空口协议下的检测仪器, 同时为了更好的让LTE技术在无线网络优化工作中发挥作用, 也需要技术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素质与工作能力。LTE技术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

摘要:LTE是4G数据通信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多种技术的集合体。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尝试与发展, 提出了新的标准。令宽带上下行速率得到提升, 使得小区网络覆盖范围更广,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小区的边缘用户上网速度慢、网络连接延迟等问题。让无线网络的应用更加广泛。本文就LTE技术的相关内容、特点、以及涉及的技术和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LTE技术,无线网络,空口协议,参数,互联业务

参考文献

[1]李珊.全球3G及LTE发展与演进[J].中国无线电, 2012 (1) .

[2]赵然.LTE关键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探讨[J].邮电设计技术, 2012 (2) .

[3]李新.TD-LTE无线网覆盖性能及天馈系统建设方案研究[J].现代传输, 2012 (4) .

[4]王义涛, 郭晓非, 袁秀森.PTN承载LTE业务适应性分析[J].邮电设计技术, 2012 (8) .

[5]李红亮, 王雨, 梁涛.TD-LTE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24) .

[6]Andreas Roessler.LTE——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J].电信网技术, 2011 (1) .

[7]司卫国.LTE关键技术浅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 (18) .

篇4:论网络时代的会计流程优化

关键词:会计流程 流程再造 会计信息化

网络时代下,信息技术正广泛而深入地在企业中得以应用,它彻底颠覆了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思维,使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时代的CFO应该在掌握先进的IT理论并深刻理解IT环境的基础上,掌握流程再造的方法和工具,思考优化或者重组会计流程,制定财务业务一体化策略,制定实时控制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正确和有效。

一、财务会计流程的定位

根据达文波特关于流程的定义,其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面向顾客,包括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顾客;二是跨越职能部门、分支机构或子单位的既有界限。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流程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业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和管理流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一系列业务流程,产生了大量的业务信息;财务会计流程获取这些信息,经过加工后,将信息提供给管理流程;管理流程利用会计流程提供的信息进行管理活动,对经营过程进行计划、控制和评价。财务会计流程的设计思想、数据采集效率、加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二、传统财务会计流程的缺陷分析

第一,传统财务会计流程的理论基础落后。传统财务会计流程是建立在劳动分工论下的一种顺序化业务流程,必须严格按照“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顺序、按照从金塔底端-层层向上的顺序进行,不可跳跃,使各个核算子系统之间彼此分割,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各核算模块成为彼此独立的“孤岛”。

第二,传统财务会计流程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当某项经营业务发生时,传统财务会计系统只将反映该经营活动的一小部分信息作为会计信息进行反映,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了财务会计信息的一致性、相关性和有用性。

第三,传统财务会计流程不支持实时控制。传统财务会计核算流程所反映的资金流信息往往滞后于物流信息,财务与业务相分离。会计数据通常在业务发生后而不是实时采集,信息的加工是将滞后采集的数据进行排序、过账、汇总和对账,财务报告必须经过若干后台加工才能提交到使用者手中而非直接可用。

三、财务会计流程优化的核心理念——企业流程再造(BPR)

流程再造是企业管理从传统管理到信息化管理变革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流程分析与诊断。在进行流程重组之前,需要对原有的工作方式进行分析和诊断,以确定重组的范围、深度和方式。流程分析与诊断是对企业现有流程进行描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做出诊断。

第二,流程的再设计。在流程分析与诊断的基础上,需要重新设计或改进现有的流程,使其趋于合理化。流程再设计不是照搬手工流程,而是应该将信息技术、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融入流程设计,尽可能体现信息集成,支持实时控制和快速响应。

第三,流程重组的实施。这一阶段是将重新设计的流程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过程,涉及组织的调整、人员权力和地位的改变、集成信息系统的建立等方方面面。流程重组的成功实施会带来业绩的巨大进步,但若实施不当,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危害。

四、基于会计信息化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

第一,加强数据标准建设,建立、应用会计数据和信息的完整统一的标准。新的财务会计流程应能将原始数据加工成标准编码的源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根据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设置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结构,按照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模块正确地进行数据输入、处理和信息的输出,逐步实现了会计记录的电子化、无纸化和标准化。

第二,简化会计核算流程,消除不增值环节,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应用流程再造,消除编制记账凭证等非增值环节,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财务和业务部门的信息实时传递和共享,减少数据的重复处理。在优化了的财务会计流程下,当经济业务发生时,业务部门将经过确认的单据保存在业务单据数据库中,通过财务会计一体化IT模型将业务信息自动转化为记账凭证,并保存在记账凭证数据文件中;但企业需要生成相应报表时,通过报表生成系统从共享数据库文件中实时获取数据,自动生成报表。

第三,打破顺序化业务流程,实施“事件驱动”。“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人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在事件驱动的方式下,可以把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相应的“过程程序”模型,当决策者需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过程”处理程序,从而得到相应的信息。

第四,应用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策略。构建财务一体化流程,需要借助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自动将业务单据转化为记账凭证,保证财务和业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的基本要素包括事件接受器、凭证模板、生成器和实时凭证。

第五,将控制机制嵌入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实施实时控制策略。一方面,将支持会计控制的各项控制准则和标准嵌入数据库(系统)。在初始设置时,财会人员将支持会计控制的各项准则和标准嵌入数据库,当经济业务发生时,事件接受器接受事件信息,控制器根据数据库中的控制标准和控制准则,自动对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合格性进行判断,从而支持实时控制。另一方面,将财会人员嵌入经营活动过程,使其发挥实时控制作用。当经济业务发生时,财会人员利用管理软件提供的信息判断经济业务是否合法、合规,并对经济过程进行实时控制,以抵御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瑞军.e时代财务管理(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篇5:lte网络优化流程

会议主题:网络安全学习

会议时间:2015-07-28 18:00~19:00 会议地点:南京电信多媒体大楼9楼

与会人员:王晔、李波、王春凯、马千里、赵盛哲、冬阳、吴啸天等43人 会议召集:李波 会议纪要:由明强

背景:

为了保证网络操作的顺利、安全实施,确保网络操作后的业务正常,本次会议召集南京电信LTE工程优化项目组对华为网络操作规范学习总结,再次加深与巩固对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的学习。

通过规范学习,我们深刻理解了交付过程中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安全,人人有责!!通过此次学习,认真吸取教训,加强项目组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尤其是日常系统侧,更加必须严格遵守操作流程规范,消除人为和管理类不足导致的安全事故。

以下为本次学习会议纪要主要内容:

1、网络操作及通报管理要求 1.1网络操作定义及规定动作。

所有直接、间接或可能影响现网设备运行的操作都归类为网络操作;如需操必须获得“三授权”后才可以实施,所有网络操作完成后,要求签署现场服务报告,业务测试验证结果在报告中体现。

1.3 事前:方案制作、方案审核、参数核查、数据备份等。1.4 事中:操作授权、试点验证、操作无误、告警监控等。

1.5 事后:参数核对、效果验证(TD/CQT/KPI,用户投诉)、问题处理、问题回复、通报等

需要加强个人安全生产意识,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必须做到根深蒂固,在进行网络操作前,第一反应是操作风险,约束和提醒自己操作严谨,回溯审批邮件、方案审核流程是否合规;操作注意事项,异常情况应急方案,网络指标监控,操作对象前台测试、功能性验证等;做到有理可询,有据可查,确保万无一失。

2、网络操作失败通报

网络操作失败按照重大事故通报流程进行通报和处理;以恢复客户业务为第一要求的指导思想,并按照公司重大事故恢复流程等进行恢复作业。

3、账号规范使用管理 3.1 账号分级分层管理

根据网络安全级别设置并使用相应安全权限账号,不得随意操作超权限账号;如需操作需申请和授权。3.2 账号规范使用管理

使用相应权限安全账号,不得随意操作他人账号,本人或本公司账号不得私自给他人操作,且非操刀手不得操作,如其他或紧急情况需操作需申请和授权。在不使用或人员离开时,需要退出账号,避免他人随意使用。3.3 账号密码制度管理

本人或本公司账号,密码需定期更换,最大限度确保账号和密码的安全性。3.4账号密码制度管理

本人或本公司账号,密码需定期更换,最大限度确保账号和密码的安全性。

4、三授权(“客户授权”、“技术授权”和“管理授权”)

4.1 评估后对业务影响较大操作均要求在凌晨0:00-6:00内进行,操作必须汇报到(地市)运维部、严禁白天对网络设备进行操作;

4.2 客户授权存在困难的致少要有“技术授权”和“管理授权”; 4.3 任何授权均需要提供邮件审批或书面留底。

未按以上流程操作均属于违规操作,违规责任到人,管理者承监管责任。

在进行网络操作时需要完整的安全生产规定动作;授权和工单流程;技术、管理授权方面:根据参数修改级别,对网络操作风险做准确预估,向华为和客户申请操作许可授权,必须得到最终授权和确认后(纸面或邮件),且必须在规定时间段内完成。

5、六禁令:

5.1 严禁未经客户许可,擅自操作客户设备!【外部客户授权】

5.2 严禁无策划方案或方案未经审核,盲目操作设备!【内部技术授权】 5.3 严禁使用未经申请的软件版本进行开局、升级!【软件版本合法】

5.4严禁在非行业默许时间(严禁白天)操作(含远程操作)现网运行设备!【操作避开话务高峰】

5.5 设备操作完毕后务必进行业务和计费等相关测试,严禁未经测试擅自离场!【操作后实施测试工作】

5.6一旦出现网络设备重大事故,务必按照重大事故通报流程第一时间向主管通报,严禁隐瞒不报或延迟通报!【遵守重大事故通报流程】

口头授权无效,授权邮件、回溯文档缺失,延迟上报等均定义为未授权;违规责任到人,管理者承监管责任。

涉及相关操作或参数调整,每个操作都要谨慎,不得掉以轻心,不懂装懂,放松警惕甚至麻痹大意;甚至需要考虑到手动和批处理操作方式差异,且均通过实验站或实验网元验证,准确无误后,方可执行;及时拨测或监控验证;不确定的操作切勿操作,不得盲目操作。

6、十二大关键操作指引

6.1 地市任何操作,操作人员(自有、合作方、RPM)必须向运维部申请、汇报;

6.2省公司的高危操作,涉及地市业务的,期间有业务异常的(含正常倒回),要主动通报给区域服务经理;

6.3 出现问题,首先按“天”查询有无执行“配置类、修改类”命令;

6.4设备长时未重启、复位(含BAM、IGWB等),要在倒换、升级等操作时做一下; 6.5通过非重要端(或已明确知道的非重要端口),插、拔确认线缆连接的设备端口位置!【割接确认端口连接】

6.6网线、光纤在设备加电时要做好标签、断开本端连接!【加电时断开线缆】 6.7由于设备单板故障倒换恢复后白天不要再进行后续操作!【严防事态扩大】 6.8操作现网设备前查看有无告警、待相关告警处理完毕后在进行后续操作!6.9只要业务中断,第一时间电话通知项目TL或项目经理(针对合作方兄弟)!6.10 技术细节四不放过:操作命令不明白不放过、每步操作得不到确认不放过、操作输出结果与指导书不一致不放过、新增告警不处理掉不放过!6.11 使用IP地址配置,配置前要看规划,事先通过现网设备PING一下,防止冲突!6.12 代协维施工及故障维修时要小心,防止碰掉其他设备的电源、网线、光纤等线缆。

7、质量红线(通用场景禁止行为)7.1(A类)事故隐瞒不报;

7.2(A类)技术问题/事故根因、类别造假;

7.3(A类)未获得“三个审批”或未按“三个审批”标准进行审批,对现网实施操作或接入;

7.4(A类)在客户网络中或对客户网络数据(包括离线数据)使用非正规渠道获得的软件版本和工具;

7.5(A类)泄露客户账号、密码,以及经营信息、用户信息、资费信息; 7.6(B类)未按照事故定级标准定级,降低事故级别; 7.7(B类)现网操作中未按照实施方案操作。

8、质量红线(工程交付场景)

8.1(A类)无线网络未获取验收KPI的原网值,就启动搬迁; 8.2(B类)违反设计要求,擅自更改天线型号、挂高、方位角; 8.3(B类)无线网络未完成首站点测试就启动规模割接入网;

学习总结:

通过本次现场学习,项目组成员对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严格遵守网络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安全这根“高压线”何时何地都不能触及,太多的安全事故,我们必须引以为戒,要牢记各项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管理规定,在规范的工作流程下,进行操作。

篇6:邮政速递网络流程优化问题探讨

流程优化过程实质上是管理再造或优化的实施过程, 企业战略定位的变化和战略思路的改进最终都在业务流程中体现, 可以利用流程优化的手段规范和提升管理体系。目前,业务流程优化有两种方法, 即系统化改造法和全新设计法。

快递业一般不存在纯粹的科技产品创新, 经营创新更多地体现在对服务程序即业务流程的改善。邮政速递已经拥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网络和业务流程, 若对总体网络流程进行全新设计, 风险高、难度大, 实施的成功性很难得到保障。网络系统主体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邮政速递网的构建目标、辐射范围、时限及频次规定、车辆因素、运行成本、经转次数上限、时限达标率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发现, 目前邮政速递网络流程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 节点辐射范围不广, 终端网络没有形成规模

目前, 邮政生产基本上是按照传统作业进行规划的, 没有考虑终端消费者的小件物品、小批量物品、个性化服务需求等因素, 因此无论是流程优化、运输车辆选型还是揽投服务区域的划分, 都未能适应现代快递的需要。因此, 在速递业整体网络化布局以及信息化不断加强的形势下, 邮政速递要想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就要先从网络流程的优化做起。1 理顺线路与节点关系, 完善终端网络网络是服务的内核, 是服务的基础和支撑。健全速递网络, 就是通过综合考虑业务量、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邮件传递时限、节点间的距离以及运输成本等因素, 建立起以集散中心、中转站和点到点直达的混合网络模式。这种网络建设应采取 统一部署、以点带面、资源共享 的模式, 打破行业壁垒, 整合社会资源, 构建各中心城市区域快运网络,将揽投网络做密做细、做大做强。

在速递网构建中, 随着大型邮件处理中心的逐渐铺开,干线与支线网络趋于成熟, 终端网络的完善将是网络调整与优化的重要环节。目前, 终端服务中出现了许多新要求, 如投递物品体积减小、投递频次增加等, 造成大约 70% 的分拣和运输成本花费在最后一公里的投递过程中。未来快递业的竞争在于终端网络的竞争, 终端网络布局将成为各快递公司竞争的核心要地, 所以终端网络的不断优化成为速递网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 2 网络流程优化要在全程中寻找原因及对策速递的基本特征是 快速、及时、方便 , 强调系统内各环节的分工与协作, 其经营实体各司其职,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工作, 从而保证货流、车流、信息流、资金流精确流动。邮政速递物流网作为全国性大网, 必须建立有效的全网协调制约机制, 每一环节都是下一环节的顾客, 每一环节都要对顾客负责, 整个流程为最终客户负责, 从而保证整个作业质量。因此速递物流网的优化可以运用 sdca 循环模式, 即 标准、执行、检查、调整 模式, 从收寄环节开始, 对流程进行系统化改造。通过对速递收寄、分拣封发、运输、投递生产全过程的全面分析, 统筹规划, 综合考虑各生产环节的作业流程、生产规范和注意事项, 使整个流程平衡运行, 然后检查过程, 最后做出合理分析和调整, 满足客户的愿望和要求。3 网络流程优化要有员工积极参与目前速递生产操作机械化程度较低, 人工操作占据了生产操作的重要部分, 因此流程优化要有员工的积极参与, 制度的改变要注重员工的心理状态。要成功进行流程优化, 提高流程优化的效果, 就不能忽视员工的力量, 以保证优化后流程的有效执行。因此要运用制度、人情等手段, 调动每个生产班组的员工, 改变他们的本位主义观念, 让他们从被动的执行者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只有员工的参与, 流程优化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在设计、改造和实施的过程中才能发挥更高的效率, 取得更好的成绩。4 考虑服务质量与劳动强度的同时注重成本因素优化流程步骤, 就是剔除流程中的非增值性活动, 减少辅助增值性活动的过程, 整合、利用现有资源, 提高网络运行效率, 因此减少成本也应该成为网络流程优化的关键因素。根据成本效益背反理论, 运输车辆及内部操作人员的增加必然会缩短邮件的生产时限, 提升服务质量, 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成本。速递成本得以降低的关键在于从整体考虑,即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基础上, 通过人的活动流形成工作流, 匹配于投入∀转化∀产出的过程, 而不是片面地强调某一环节、某个指标, 要把各个环节、指标联系起来看成一个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和管理, 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 充分发挥其系统功能、效率, 实现整体合理化。

篇7:LTE高速高铁测试流程指导

根据集团公司部署,按照设计院下发的“2012年交通干线专项优化抽测规范”的要求,对高速高铁等交通干线进行语音和数据对比测试;此次测试均为往返测试。一.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收到测试通知正式测试前应规划好测试的行程,选择最优的测试安排。办理好相应的DT3测试卡,保证测试过程中测试卡的话费和流量充足,不欠费。此次测试分为高速测试和高铁测试二个部分,高速测试前应准好相应的测试车辆,保证测试车辆的点烟器工作正常并且能够满足此次DT

一、DT二以及DT3同车测试时对电量的需求。高铁测试前应查询相应的站与站之间的车次信息,提前购买单程测试车票(应先购买一站的票,上车后及时与列车长沟通,征求其对测试的许可后再补票,若列车长不同意进行测试,应尽早下车再换乘其他车次)。

高速高铁测试路程远,花费也较大、因此测试前应当做好测试预算,向公司申请足够的测试资金以便测试顺利进行。测试预算大致包括以下几点:高速路桥费,高速租车油费,司机工资(包食宿),高铁测试车票费用,测试卡费用。

测试前应检查各仪器仪表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超过3分钟解决不了的立即与设备厂家的技术支持联系并向公司报告情况。二. 测试中的注意事项

高速高铁测试过程与一般城市DT类似,只是DT1短话由互拨变换为拨打10010,DT2二部手机的分别只做上传和下载业务,上传下载均为大文件,文件路径参见测试指导书,文件名要登录到服务器查看后再填写。DT3同样需要登录服务器来查看要下载文件的文件名。测试过程中要注意数据上传下载的路径是否正确,DT1和DT3注意下载文件的存放路径不要与LOG存放的路径相同。

高速高铁测试需要重点关注蓝牙GPS的工作性能,查看是否有GPS信息以及GPS是否有轨迹。蓝牙连接及使用DT2的参见指导文件,DT1与DT3的蓝牙连接只需打开电脑的蓝牙,添加蓝牙设备后输入匹配码“0000”即可,匹配后会在软件端自动搜寻到设备。一定要在上车前检查蓝牙GPS的连接,蓝牙终端最好在车厢外搜寻到卫星后在放入车厢内。建议上车前先对蓝牙GPS进行配对,以免混淆蓝牙设备。

高速测试可用用线GPS小黑,高铁测试时要用到蓝牙GPS。测试中软件容易遇到的问题:

1.设备不能识别:手机或者GPS不能识别,首先观察手机是否在充电,GPS指示灯是否亮起,如果有则说明设备连接无问题,对软件和电脑进行重启,然后再次打开软件进行连接。否则应检查设备连线,检查设备插口是否松动。

2.无MOS值:影响MOS的因素大体有三种情况,音频线没有插好,AUC参数设置有问题以及手机音频线没有查紧。根据不同的情况判断何种原因导致的,从而解决问题。

3.数据上传/下载无数据:数据上传/下载的脚本的路径设定非常关键并且要排除网络环境造成的短时无数据。此次高速高铁测试采取大文件上传下载方式,因此要特别注意下载的路径。4.蓝牙GPS连接后不打点:蓝牙打开后应在空旷处搜寻到卫星后在进入车厢。具体操作见蓝牙GPS使用指导。

5.DT1和DT3脚本设置好后,测试脚本不能运行;或者测试脚本开始测试时运行正常,关闭软件再打开后脚本不能运行:此时应检查测试脚本设置以及加密文件是否正常。若一切正常则将log存放路径更改一下后在测试看是否正常。解决不了及时与设计院及设备厂商的技术支持联系,并向公司汇报相关情况。三. 测试完成后的工作

当天的测试完成后,应当查看log,正确命名log并上传到指定的服务器,写好测试日报发给相关人员。检查测试卡的话费以及数据流量是否满足接下来的测试需要。

四.注意事项

篇8:LTE网络自优化技术研究

关键词:自组织网络,长期演进系统,自优化用例

一、前言

在过去几十年中, 移动用户的数目在不断的增加, 无线数据的使用量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随后发展的第三代移动通信 (3G) 的宽带码分多址接入 (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 网络, 高速分组接入 (High-Speed Packet Access:HSPA) 网络, HSPA+网络以及移动数据量的爆炸性增长, 标志着移动网络已经从语音业务承载转变成了数据业务承载。

因此, 为了有效地控制成本, 运营商不仅要控制网络部署时期的建设成本, 还要尽量降低网络运行阶段的维护成本。

二、LTE网络自优化技术特点

LTE网络定义了全新的接入网结构, 它的网络物理架构由e Node B和接入网关a GW构成, 不像先前的网络具有Node B、RNC、SGSN和GGSN四类节点。大大提高了底层节点的能力以及降低了控制节点数目, 使得网络趋向于扁平化, 另外LTE网络中还定义了大量的基础接口.这种物理结构设计促进了自优化技术的发展, 因为它具有自优化技术应用的两个重要前提: (1) 它可以自动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 (2) 它可以自动调整相应的参数并配置到网络中, 从而使得网络工作在最优状态。

在网络优化过程中, 由于移动无线环境的复杂性, 从接入到切换, 从业务速率要求到能耗要求等, 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优化需求产生。

三、自优化用例分类

其中能耗优化、干扰降低是通过小区的关断/开启过程来降低无线通信网的能耗和整体干扰, 覆盖和容量优化是通过改变基站天线的波束宽度、倾斜角等结构性参数来调节整个小区的覆盖和可达容量, 这三个用例是通过改变网络拓扑结构, 调节基站系统性参数来实现优化目的, 它们的性能指标代表网络的系统级性能, 如覆盖、容量、能耗, 所以这三个用例就属于网络大尺度参数优化。

小区PCI自配置和自动邻区信息获取被归为网络配置性优化, 是因为这些用例的调整参数是为网络提供支撑服务, 它们不直接影响网络的性能指标。

四、不同用例下的自优化技术研究

(1) 网络配置性优化

小区PCI优化, 自动邻区信息更新优化这两个用例的目标是自动更新各个基站的物理ID以及邻区列表, 它们的更新结果对网络性能的反应不是连续性的, 若他们配置出错, 那么网络运行也会出错, 而不仅仅是性能下降;若他们配置正确, 那么网络运行的性能也不一定会提高。

(2) 网络大尺度参数优化

对于小区覆盖和容量优化, 常常用掉话率来指示网络某个区域是否有足够的覆盖, 用流量计数器来探测网络是否有容量问题。传统的覆盖和容量优化方法主要通过路测收集数据, 然后人工利用规划工具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案。

能耗优化和干扰降低这两个用例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两个优化用例的优化手段是一致的, 而且性能指标也是相互影响的, 如能耗优化希望关闭尽可能多的基站, 这也同时可以降低尽可能多的干扰, 所以这两个用例可以归纳为一个优化用例。这两个优化用例主要解决同样两个问题:a.在既定目标下, 休眠哪些基站;b.如何设计信令以及信息交互流程, 使得小区的开启休眠对用户是透明的。

(3) 网络小尺度参数优化

移动负载均衡优化、干扰协调、移动健壮性优化和随机接入信道优化这四个用例是通过动态更新网络小尺度参数来适应网络的实时变化, 所以它们的自组织解决方案通常是:a.测量网络状态;b.根据网络状态, 执行低复杂度自适应算法, 计算参数的更新值;c.配置参数到网络中, 并等待执行第一步。其中难点在于低复杂度自适应算法的设计。

五、小结

由于网络优化需求都可以建模成单独的自优化用例, 造成了自优化用例繁多, 如果同时运行自优化解决方案可能导致冲突。

参考文献

[1]J.Alonso-Rubio, "Self-optimization for handover oscillation control in LTE, "in Network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Symposium (NOMS) , 2010 IEEE, 2010, pp.950-953.

[2]N.Zhisheng, et al., "On energy-delay tradeoff in base station sleep mode opera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ICCS) , 201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12,

上一篇:田野里的访客杂文随笔下一篇:安保队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