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测试体系构建

2024-05-04

体质测试体系构建(精选十篇)

体质测试体系构建 篇1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国家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原国家教委、原国家体委等有关部门从鼓励和推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出发, 在不同时期先后制定了《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办法等一系列制度, 并于2002年开始在全国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认真总结各地试行工作的基础上, 根据新的形势, 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式定名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并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对于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是与我国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与全国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素质、满足国家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人才战略的基本要求相一致的。建国以来, 《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的制定、颁布和实施, 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 面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所采取的积极措施。

2、新中国学生体质测试指标体系演进历程概述

2.1、《劳卫制》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学校体育的新篇章。1950年8月, 中国体育访问团赴前苏联, 全面考察和学习了原苏联体育 (包括学校体育) 的经验, 引进了《劳卫制》, 从1951年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行。1954年, 在借鉴原苏联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在部分地区试行的情况, 政务院批准并发布了《劳卫制》暂行条例, 经过试行和反复修改于1958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实施《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及相关项目标准和测验规则, 其第一条明确指出:劳卫制是国家根据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 对人民在体育锻炼上的基本要求而制定的, 其目的在于鼓励人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促进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使人民身强力壮, 意志坚强,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劳卫制》由预备级 (少年级) 、第一级和第二级工三个级别组成, 在一级和二级中还按照性别差异根据某一年龄段中体能的发展设置了男女若干戈年龄组。在项目设置上, 除了发展身体素质和机能的锻炼项目以外, 《劳卫制》还设置了诸如射击、手榴弹掷远、行军、国防知识等内容, 反映了当时巩固国家政权和建设祖国的社会需要。当时, 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受到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学校卫生条件比较差以及营养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急待提高。因此为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在锻炼身体、建设和保卫组股的热潮推动下, 我国的《劳卫制》产生和发展起来了, 并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促进了包括学生在内的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 对广大学生和成年人的体制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例如部分学校核地区受浮夸风的影响, 在实施过程中急于求成, 搞反复测试, 突击达标, 违反体育锻炼的客观规律, 并冲击了正常的体育课教学;此外, 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导致了国家的财政经济困难, 广大学生出现了营养不良, 体制健康水平下降, 这些使得《劳卫制》的推行受到影响, 被迫中断。此后, 在1964年《劳卫制》改名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

虽然《劳卫制》的实施经历了轰轰烈烈、坎坷与挫折, 但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为改善和提高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民体质健康促进事业的新纪元, 也开创了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工作的先河。

2.2、《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 重新确立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975年5月, 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体委公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要求在学校广泛实施, 此后, 在1982年, 1990年又进行了修改。1995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了保证。

在这一时期, 我国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都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特别是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带来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特别重视受教育者应掌握充足的知识和技能, 强调全面发展。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提高劳动效率, 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的改善与提高的同时, 也使人们从事体力劳动的机会不断减少, 电视机、视盘机 (VCD机和DVD机) 、计算机等的普及也导致学生身体活动时间不断减少, 生活水平提高与体制健康水平下降的矛盾逐渐现象。社会对于学生的体质健康更加重视, 从1985年开始,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科学技术部等五部委 (局) 共同组织展开了全国性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 到2005年已经进行了五次, 以全面了解我国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目的是:鼓励和推动人民群众, 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以增强体制,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面对全体人群, 分四个组进行测验, 分别是儿童组, 9-12岁, 相当于小学3-6年级;少年乙组, 13-15岁, 相当于初中;少年甲组, 16-18岁, 相当于高中; 成年组, 19岁以上, 相当于大学。其测试内容主要是对身体素质项目进行测验, 共分五大类, 与《劳卫制》相比删除了射击、手榴弹掷远、行军、听一般国防知识等内容。所选项目强调增强体质效果好, 少而精, 既能促进身体全面发展, 又简便易行, 便于测试记录成绩, 并适当兼顾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打基础。主要由体育行政部门主管, 具体实施时会同教育等有关部门进行, 同时强调学校应当把体育锻炼标准的施行工作同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 并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它的推行对促进全社会关注学校体育, 督促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保证身体正常发育, 增强体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上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享受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便捷、舒适的现代生活。现代文明在带给人们充分的物质享受的同时, 也给人类的健康带了新的威胁。由于精神紧张、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环境污染等因素所引发的非传染性疾病在全球的不断蔓延,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不断地扩大。对于学生来说, 升学压力大、睡眠不足正成为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 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及食物结构的不尽合理, 加之营养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滞后, 特别是沉重的课业压力使得学生余暇锻炼时间减少, 导致了肥胖发生率的不断增加。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 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握力水平有所提高、几种常见疾病 (低血红蛋白、龋齿等) 的患病率继续下降;反映肺脏功能的肺活量测试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 已成为城市学生重要的健康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适应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迫切需要和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 必须从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抓起。因此, 2002年7月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 作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 并在第一条指出了它的目的和意义: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 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 从我国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对青少年学生提出的基本希望和要求, 也为研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定了明确方向, 同时, 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增进健康的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 将测试对象按照年级分组, 小学一、二年级为一组, 小学三、四年级为一组, 小学五、六年级为一组, 初中和高中每年级为一组, 大学为一组。该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实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在测试内容中, 选择了与学生身体的发展及身体健康素质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些要素作为测试的内容。例如:新增加了“身高标准体重”这一指标对学生身体的匀称进行评价, 间接反映学生的营养状况, 以引导学生及家长和全社会来关注少年儿童的身体形态和肥胖 (或营养不良) 状况。

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过程中, 对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有针对的进行身体锻炼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 标准也需要不断发展完善, 同时这些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例如, 由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中部分项目的评分标准较低, 原本是想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有的学生却因为不需要过多努力就能及格, 锻炼的积极性反而下降;此外, 为了较准确的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减轻教师负担,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没有过多选用可用于锻炼的项目和内容, 而是提出通过体育课中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促进学生积极锻炼, 从而提高测试成绩, 但同时由于部分学校对体育课教学内容缺乏明确的要求,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形态发育继续提高, 营养状况继续改善, 低血红蛋白等常见病检出率继续下降, 握力水平有所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包括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 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 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专家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完善和修改。

2.4、《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总结各地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工作的基础上, 根据新的形势, 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正式定名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并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组成部分, 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 它是国家对不同年龄学生个体在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 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 是学生体质健康个体评价标准。对促进和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不断增强体质起到重要作用。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继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继承《劳卫制》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优秀经验, 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体质状况的实际, 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的基础上增加了锻炼效果好、实效性强、简便易行的锻炼项目和少数运动技能项目, 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 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较好地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设置了必测类和选测类项目, 通过反馈测试成绩, 改变学生对健康的认识, 激励学生积极锻炼, 有利于保证体育课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探索有效增强学生体质, 激励学生主动、积极锻炼的新机制。

3、小结

根据以上概述, 我们给出下表来对比看出新中国学生体质测试指标系统中测试内容和评价要点的改变,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学生体质测试体系从开始关注运动能力到现在强调的身体健康与运动体能并重的发展趋势, 体现了我国强化全民健康, 且身体健康从青少年抓起的教育管理理念。通过我们对相关体质测试体系的回顾和分析, 可以给我国今后进行学生体质测试及教育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 更好地完善我们的体育教改学革, 通过测试体系的引导来强化学生的体质提高。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 根据我国在不同时期先后制定了《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对新中国学生体质测试指标体系演进历程进行了总结梳理。

关键词:新中国,学生,体质测试,演进历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网.www.csh.edu.cn.

学生体质测试计划 篇2

为了全面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根据省体育局、省教育厅体卫处的要求,决定本期对我院毕业班的学生进行《标准》测试,具体测试安排如下:

一、测试对象:全院2009届毕业班学生。其中包括三年制大专班学生和五年制大专班学生.全院有88个班级共计3870人.二、测试项目:

1、身高/体重

2、肺活量

3、握力

4、立定跳远5、1000米(男)、800米(女)。

三、测试时间:见附表(音乐系和旅游系安排在2009年5月进行测试。时间另行通知。1000米和800米统一安排在周末测试)

四、测试地点:本院区在体育馆和田径场;新院区在科技楼A栋107、111、208教室和田径场。

五、测试要求:

1.请各系部通知到每一个学生,严格按照以班为单位参加测试,测试时请各班班长按学号顺序收好学生证,统一交给各项目测试的负责老师.2.各系部认真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必须带好学生证参加测试,未带证件不准参加测试。

体质测试体系构建 篇3

摘要:通过比较分析体质与健康研究的基本内涵与发展趋势,认为建构基于体质评定的健康评价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理论上是可行性,技术上是可靠的。健康评价体系和健康信息服务平台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关联指标评价和个性化健康干预是构建健康评价体系应解决的核心问题;政府行为的外部性机制是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稳定、有序运行的保障机制;健康信息服务平台运行的技术支持来源于市场需要;兼顾健康信息服务的公益性和商业价值是服务平台运行流程的最显著特征。

关键词:体质;健康;健康评价;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33-04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Health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Physical Fitness Survey and Evaluation

HE Zhong-tao1, JIA Shu-li2, HE Zhong-tao1,LIU Xiao-jun3

(1.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2.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3. Beijing Pukang Sports & Medical Co., Ltd, Beijing 100000, China; 4. Weinan Normal College, Weinan 7140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onstitution and health, it shows that the theory which based on the health evaluation system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is feasible, and reliable in technology. The improvement of health evaluated system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provided effective way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physical research; it is effective mean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health of people and also is the core of physical research and National Fitness Service System.

Key words: physical fitness; health; health evalua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1]:“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因此,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构建比较完善的健康评价体系和健康信息服务平台,既是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技发展民生、科技服务民生的必然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体质和健康的内涵与关系,探讨构建基于体质评定的健康评价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的理论依据,初步确立研究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开发的技术路线和运行模式。

1基于体质评定的健康评价理念的提出

1.1体质与健康的概念与关系中国的学者认为: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2]。体质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身体的发育水平、机能水平、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水平、心里发育水平和适应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3]:“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新的观念使健康评价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通过对体质与健康基本概念的剖析和研究范畴的界定,认为体质是社会存在中最为基础的物质因素,是人的第一需要;健康依赖于体质,是个体在社会存在中的一种状态呈现。体质与健康犹如物质与存在,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的健康分开”。

1.2我国体质研究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中国的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调研"开始,以“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为契机,以扩展调研人群为突破口,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步建立、完善了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并最终以“法律"、“法规"和“规定"的形式形成长效制度。目前,国民体质研究已成为中国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中较为活跃的研究方向[4]

通过分析体质研究历史的演变[5],折射出体质研究思路和理念的变更及发展趋势:在强调作为体质基础的身体活动能力的同时,更加关注与健康关联的身体运动水平的重要性。因此,基于体质评定的健康评价将成为体质研究发展的方向与热点。

1.3体质评定和健康评价的现状与发展国民体质测试是系统研究与评价国民体质的有效途径,是获取国民体质随时间变化发展规律和趋势的重要手段。30多年来,我国的国民体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这种依靠政府行为为主的评价方法已不能满足我国国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五年一周期的全国性体质抽样调研和群体性评价结论给个体国民留下的只是似曾相识又虚化飘渺的感觉。广大国民个体需要的经常性体质监测和个性化体质评价是目前我国国民体质监测制度还不能解决的问题之一,已成为制约国民体质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升生活质量、时时关注健康已成为国民最迫切的需求,传统的生物医学健康评价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如何解决国民个体在体质评定与健康评价方面的需求与现有体制之间的矛盾,是体育科学与卫生医学面临的挑战性课题。因此,构建不同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理论上可靠的、操作中有效的健康评价体系是体育科学与卫生医学研究贯彻“科技关注民生、科技服务民生”方针的具体表现。

2构建健康评价体系的意义与目标

2.1构建健康评价体系的意义

2.1.1拓宽体质研究领域体质研究必须与民族优生优育、与全民健身发展战略和国计民生紧密结合,增强国民素质。使用与健康关联度较高的体质测定方法和手段评价健康,不仅丰富了体质研究的内容,满足了国民个体对体质评定的个性化要求,而且使国民对健康的认知具体化、物质化。将抽象的状态认知具体化、物质化,会使基于体质评定的健康评价比传统的医疗健康评价在观念上更容易被国民认可,势必会带来国民健康认知的转变。而认知观念的转变,必将会影响到国民的体育态度、体育习惯和体育行为。随着体育行为和习惯的不断改变,国民的体育态度和认知也会不断变迁。国民体育认知与行为之间的这种循环效应对提高体育人口数量和促进国民健康素质的作用是很难用数字去估量,同时这种变化会为群众体育定位和发展战略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思考空间和研究领域。

2.1.2促进体质研究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政府财政投入是国民体质监测工作顺利组织、实施的物质保障,国民体质监测系统是国民体质监测的技术保障。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政府行为的单一供给能力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身参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6,7]:我国群众体育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提高。但与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需要相比,仍普遍存在着资源数量匮乏、资源质量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率较低等问题[8,9]。全面健身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为民间财力和技术的参与体质健康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按照经济学的发展规律,资源(包括社会资源)的投入前提和力度取决于“利益最大化”[10],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社会资源是最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因素。社会资源的介入,给体质健康研究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也带来了产业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个性化体质健康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仪器设备制造及相应软件开发、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发研究是体质研究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突破口。

2.1.3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一个高素质的民族,不仅要具备强健的体魄,更要具有高尚的文明素养,“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是体育赋予体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终也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一个具有良好体质和健康理念的高素质民族。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中的宣传活动和健康讲座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国民的健康意识,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社会资源的介入将会使这种效能呈几何级放大,每个国民的生活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最大程度的影响。一旦这种影响从被动干预转变为主动需求,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将会得到巨大提升。

2.1.4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全民健身是党和国家在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提高的前提下提出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健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必须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将继承与发展创新紧密结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既要吸取中华文明的营养,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创新,使体育健身的途径、方式、方法,在继承古代精髓的基础上,向着新、奇、特方向迈进,大胆创新,使之更适合广大群众的要求,符合科学进步的成果。只有这样,全民健身才能不断保持对广大群众的吸引力,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割的,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继承是结合时代具体实际不断使之发展的继承。基于体质测定的健康评价理论创新并发展了体质研究体系,并在实践中发展了体质研究。

2.2构建健康评价体系的目标

2.2.1提升全民健身的科技含量体育总局在“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强调了“群众体育的科研工作以加强国民体质监测评价和科学健身指导系统的健身为重点,加强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全面提高大众健身科学化水平”。

健康评价体系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已经完成,各省(市、自治区)的实证研究在如火如荼进行[11,12]。全民参与的健身方法、健身途径理论和实证研究,健身效果效益综合评价,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高科技仪器设备介入,健康知识普及与提高,健康评价与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等等措施使全民健身的系统性、科学性成为健身的首要特征。

2.2.2构建个性化的健康风险预警机制健康评价体系的最终目标是用体质测定的结果对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评价与信息追踪服务。每个个体存在的社会背景不同,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千差万别,但对健康的需求是一致的。以健康为媒介,用体质测定结果评价健康的方法比纯粹的国民体质测试更容易被认可;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使国人更容易接受这种不同于医学健康评价的模式。这种健康评价模式一旦得到大多数国民认可,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对每个个体进行个性化健康评价与干预将成为现实。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健康评价会促进个体更加深刻认识自我健康状况,信息跟踪服务满足个体物质和精神需求,全民化的健康风险预警机制将成为国民体质研究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

2.2.3健身效果的个性化评价关于健身效果的评价,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到标准模式,一般以达到健身目的为效果评价的主要标准。近几年,随着国民体质监测的不断推广,许多健身俱乐部渐渐引入国民体质测试和评价作为健身效果评价的方法,但是由于国民体质评价标准主要针对大样本评价,而在健身人群中进行健身效果评价尚不能全面反映健身效果。随着面向个体的健康评价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开发研究深入展开,专家团队和社会资源的介入,针对不同运动健身方式建立起更加细化、指标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的健身效果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针对个性化的运动健身效果评价体系将成为运动健身研究领域期待解决的问题。

3健康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与实证研究

3.1指标的筛选和科学性分析健康促进研究健康问题提到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决策者的议事日程上,明确要求非卫生部门实行健康促进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更容易做出更有利于健康的选择。根据健康促进的要求,正常人群的健身效果评价指标包括:心肺功能、身体成分、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灵敏性、心理状态、适应能力等;代谢综合征人群除了上述指标外增加医学诊断指标及临床表现变化的评价。结合国民体质测试方案,筛选出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心肺功能、身体成分、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灵敏性、血管机能和血压等。用测量评价的三性理论分析,不论是用单指标进行健康评价,还是以成套测验的方式进行健康评价,都具有很好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近年来,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对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做了大量理论与实证性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受到领导和政府表彰、人民群众高度赞扬[13]。本研究的实证分析以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为例。

3.2健康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3.2.1运动能力与身体活动水平的评价运动能力与身体活动水平是良好体质的外在特征,是健康评价的基本因素。身体组成方面(体型、机能和简单运动能力)的指标评价就是本研究的具体内容。

HELMAS体能测试系统是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主要的运动能力与身体活动水平测试仪器。该系统精密度高,操作简便,适合进行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化科学测试与评价,适用于我国大多数普通国民(10~60岁)。通过受试者的心肺功能、肌力、柔韧度、耐力、爆发力、灵敏度等六大类指标测试,揭示受试者的运动能力和身体活动水平。评价结果采用流行的百分评价,让受试者一目了然的了解自身体质在同年龄人群中的位置和水平,并为每一位受试者开具出科学性、针对性的运动处方。

HELMAS体能测试是国民体质研究相关内容的整合与拓展。与群体性的体质评价相比,测量结果的科学性、个性化解读和针对性干预方案设计是其最大的特点。

3.2.2健康关联指标的评价心血管机能、心肺耐力、身体成分、肌肉力量、肌肉耐力以及柔韧性等都是与健康有关联的体质。现代社会体质评定的意义在于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即促进国民形成健康管理的理念,全面提高民族健康素质和国家的综合实力。

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开展健康管理、健康检测及健康干预,对成年人进行健康关联指标评价:如亚健康检测、身体脂肪评估、骨密度测评、动脉血管早期预警等。每个测试指标的结果都会形成分析报告,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性措施。

3.2.2.1身体成分分析与评价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国民体质的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因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问题即身体成分对健康的影响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针对身体成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能量消耗(如基础代谢)、能量储存和脂肪代谢等过程的变化规律,而且还有利于了解身体各组成成分(如骨骼、肌肉和水)伴随生长发育变化的特点。身体各组成成分的数量及分布,不但影响人体体质的强弱,其异常的数量增长和分布还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在医学上,身体成分测量的结果,还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低热量性营养不良和单纯性肥胖病及骨质疏松症等。

Inbody720是四川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进行身体成分分析的主要设备。该仪器能对身体成分进行准确分析与评价,并将评级结果用百分数值进行解读。这种将体质测定与健康评价相关联的方案满足了国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也使国民体质相关项目的研究更具科学性。

3.2.2.2骨密度测量与评价人类骨骼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随年龄增加,骨矿含量减少和骨密度下降是男女共同的生理特征。而骨矿含量减少和骨密度下降则会使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即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常见病,WHO将之列为三大老年病之一。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症发生也成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重要研究课题。

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利用超声骨强度检测仪准确诊断骨质生物状态,科学评价运动风险,为构建全民健身健康风险评估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3.2.2.3动脉机能检测与评价动脉壁的弹性降低会引起动脉机能的大幅度减弱,也是严重缺血性病症的起因。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是无声无息的,发现症状时生活质量(QOL)下降,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猝死。动脉硬化不是中老年人特有的病症,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据上海市医学会的一项调查证实,在10个脑猝患者中就有一个是50岁以下的中青年,而早期血管动脉硬化是主要元凶。在6 000余名被调查的脑猝患者中,50岁以下的青年脑猝患者达到了9.77%,而且男性比例占73%,是女性患者的7倍。年龄最小的患者仅19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诊断动脉硬化疾病的时候,早期诊断是很重要的。

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对动脉硬化的进展有很大的影响,其中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着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病率和进展速度。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应用日本欧姆龙科林公司开发的“全自动动脉硬化诊断装置”进行无创性动脉硬化诊断与评价。研究人员在对仪器精确的诊断结果解析后会为每个受试者设计出针对性干预方案,并筛选出个体化运动健身的风险因素,为国民健康保驾护航。

3.2.2.4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与评价良好的心肺功能是运动能力的基础,也是健康的基本保障。生理学的研究发现:机体的心肺功能在安静状态下个体差异不明显,在进行定量负荷或最大负荷机能实验时则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德国Cortex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利用运动过程中气体流量、O2浓度、CO2浓度变化,通过专业分析软件,采用不同方法评定机体的心肺功能贮备。该系统可以快速有效地对受试者心肺系统功能进行风险评估,是科学运动训练和健身监控重要的辅助手段。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利用该系统进行健康评估和运动风险分析,为探索科学健身方法及健身过程监控提供科技保障。

3.2.3健康评价结果的个性化解析对测量结果的解析,不论是一般运动能力测试指标,还是健康关联测试指标,都要区别于传统的原则性指导,突出健康评价和健康干预的具体化和个性化。数值型的结论解析方法和专家个性化建议有利于测试者直观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对策进行健康干预。其中,专家团队是构建健康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的核心组成。为进一步提升健康评价体系的社会与经济效能,完善其服务职能,必须进行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研究。

综上所述,四川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在兼顾一般体质评价的同时,更加关注与健康关联体质内容的评价。这种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体质研究为健康评价开辟了一条新思路,适应了时代发展和民生需求;同时,社会资源和高科技的介入使体质研究生机勃勃,基于体质评定的健康评价体系已具雏形。

4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研究

4.1平台开发的技术路线信息服务平台以健康评价体系为基础,健康评价体系以信息服务平台为媒介,构成政府、专家、商业机构和个体之间的健康信息流。因此,平台开发的前提是调查个体的健康需求,整合信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测试方案,优选评价理论与方法,在政府、专家、商业机构和个体之间形成网络联系。信息服务平台开发技术路线(图1)的核心就是用“利益最大化”原则解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评价指标无法分化的困惑,用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简单关系,解决全民健身参与主体积极性欠缺的问题。

4.2服务平台运行的技术支持与保障机制崔颖波认为“当群众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继续通过加强体育硬件设施的建设来促进群众体育发展收效不高”[14]。同时,政府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角色转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鲍明晓认为,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沿袭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坚持认为群众体育是单纯的公益事业,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和包办,不重视发挥市场主体在开展群众体育方面的实际作用,走了一条与国情、国力不相符的发展道路。

综合分析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规律、趋势,本研究认为,政府行为的外部性机制,即政府与商业机构(或社会资源)关系问题是全民健身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健康、有序运行的保障机制[15]。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稳定运行的技术支持主要依赖于市场需要。没有市场,再好的硬件和软件都毫无价值,必须将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引入全面健身领域。一旦良性发展的市场得以建立,所有的技术问题将迎刃而解。

4.3服务平台的运行流程通过体质监测中心实施健康指标测试评价和专家个性化解析,将健康干预信息和方案通过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用无线通讯设备或网络传输给个体,实施规律性健康干预。同时,发布公众性健康信息,充分发挥健康服务的社会辐射作用和影响。兼顾健康信息服务的公益性和商业价值是服务平台运行流程(图2)的最显著特征。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1) 基于体质测定的健康评价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健身效果的有效手段。2) 健康关联指标评价和个性化健康干预是构建健康评价体系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四川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成功经验值得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借鉴并完善。3) 政府行为的外部性机制是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稳定、有序运行的保障机制;健康信息服务平台运行的技术支持来源于市场需要。4) 兼顾健康信息服务的公益性和商业价值是服务平台运行流程的最显著特征。

5.2建议┆1) 对特殊人群健康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方案和健康干预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2) 应高度关注政府供给与民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对发展群众体育的影响。3) 政府应为民间机构顺利进入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供合理途径。4) 应进一步挖掘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潜在的活力因素。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11,8.

[2] 陈明达,于道中,等.实用体质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

[3] 世界卫生组织维多利亚宣言.

[4] 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8.

[5] 李国,高晓发.中、日、美三国现行青少年体育测验标准项目设置比较[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2):83-85.

[6]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7] 周学荣.我国两次群众体育调查情况的比较研究.http://www.cnki.net.

[8] 董新光,裴立新,等.从本世纪末到2010年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

[9]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年鉴》2003-2004.

[10]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

[11] 罗旭.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6.

[12] 周慧.面向小康社会的山东省全民健身多元化服务体系的研究[D].山东:2004.

[13] 体质监测为健康划线.http://www.jk365sc.com/main/home/main.php.

[14] 崔颖波.日本发展大众体育的特点及趋势——终身体育政策篇[J].体育与科学,2003,24(2).

体质测试体系构建 篇4

1 体质测试评价体系的意义与作用

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作为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精神, 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社会意义。

首先, 体质健康测试的每一项测试内容都反映了我们身体健康素质的一个或多个要素, 因此, 这些指标可以清楚地反映体质与健康的状况。比如我们通过身高体重可以得出BMI (肥胖指数) , 再根据标准可判断全身性超重和肥胖。呼吸系统机能状况通过测试肺活量反映。有时候, 只有通过体质健康测试才能找出健康“隐形杀手”, 从而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来促进健康。当然, 每个人的测试结果都因个人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学生之间不能进行绝对的比较, 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并在大学每年一次的体质健康测试中检察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是否得到提高。

此外,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所得数据上传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后, 该系统也会将相关数据反馈给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 有利于政府制定相应政策促进学生体育锻炼, 也使社会各界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更好的了解。

2 体质测试评价体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体质测试评价体系现状

现行的体质健康标准是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年修订) 》, 为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检测评价机制, 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身体锻炼, 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学生的《标准》测试工作, 测试的内容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指标。

大学生体质健康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体质监测系统也在不断完善, 如全国在籍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参加统一的项目测试。因此通过这样的测试, 显然不利于学生健身意识、习惯的培养, 所以如何合理的推广评价体系是体育工作者更好的为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理念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体质测试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 若不能正确地应用体质健康测试, 就无法起到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或者身体活动的作用[2]。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并没有发挥预想的作用, 而许多学生体质测试正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发展, 并一直主导这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3]。

在实践中, 通常采取大规模的集中测试。容易造成宣传不到位、学生重视程度不高的情况。面对学生多, 时间紧, 为了完成任务, 使流程不合理, 会出现准备活动不充分, 场地不规范等问题;再者, 测试器材损坏, 造成虚报数据;测试器材超负荷使用, 造成数据的偏差。这些直接影响评价体系的精准。研究也指出, 评价体系对考察青少年心肺功能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

体质测试评价体系采用传统的相对评价方法, 就整体而言, 体质测试确实反应整体状况;但是就个体而言, 测试结果存在着偏差。比如, 有些同学因为身体素质好, 平时不参加体育运动, 也能达标;而有些同学因为身体素质较差, 平时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也完成不了达标。再者, 测试后, 很少有老师给出恰当的信息反馈和合理的指导性健身意见。

3 体质测试评价体系对增强终身体育意识的实践与实现

3.1 思想干预:建立终身体育思想

体质测试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考察体质健康的特征指标, 还涉及到学生掌握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干预和自我管理意识。因而可知, 以测试促进锻炼, 真正的目的是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从某些层面讲就是面对学生身体健康有针对性的进行诊断, 在保证学生体质状况健康的基础上, 让学生更好的选择锻炼策略, 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锻炼目标, 从而制定长期有效的锻炼计划。通过耐力长跑来锻炼身体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 心脏病、哮喘病的学生就不适合长跑。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要统一体育活动来进行锻炼, 每个人擅长和薄弱的地方都不同。针对这些情况, 学生以个人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安排锻炼计划的依据, 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还使体育锻炼得到更好的成效。

通过体质测试评价体系要让学生清楚的了解直接关系, 即提高心肺功能的运动有哪些, 提高柔韧素质的运动有哪些, 提高爆发力的运动有哪些等等;这样学生在今后的锻炼中有的放矢, 锻炼的手段多样化, 从而提高积极性和持久性。通过改变每天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有时比单纯地增加心肺功能, 对预防性健康策略更有效。

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 首先要灌输“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 成为大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和养成锻炼习惯的动力, 来提高身体素质[5]。要让这类小众群体进行力所能及的锻炼, 便已将终身体育意识深入骨髓。

3.2 教学实践干预:形成终身体育技能

在教学实践中, 干预的主体是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如何认真负责的起到灌输作用, 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 体育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 体测工作不只是上报数据, 而是通过体测让学生的体质现状得到改善, 是利国利民的事情。

其次, 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 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有时一次良好的交流, 可以改变学生对锻炼的错误看法, 引导他们往好的方向去发展。体育教师在每次体质测试工作结束后, 及时将数据反馈给学生, 有效的做法是通过作业的形式, 让学生根据标准给自己的数据进行评价, 并且结合实践进行改善。教师在认真阅读学生的作业后, 给予合理的指导, 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体系。有些时候, 不是学生不想去锻炼, 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锻炼。

再次, 利用体育课, 作为桥梁。充分利用每节课素质训练的时间, 结合季节的不同, 用循序渐进的模式安排素质练习的项目, 比如冬天学期, 重点是培养学生耐力素质;而夏天学期, 重点是培养学生柔韧素质。教学内容上, 可以是当下流行的, 比如平板支撑。现在的大学生信息来源较广, 但是他们接收了, 付诸于实践不一定是正确的, 一个动作, 如果采用错误的练习, 那么不仅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 反而会引起运动损伤。通过体育课, 并且给予规范的指导, 说明这个练习适应人群, 锻炼部位, 这样学生会找寻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 而不是盲目的跟风。再者, 可以是新颖, 容易做到的动作。有些动作介于能与不能时候, 大学生会选择勇于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 他们能熟练的掌握, 并从中获益, 那么在平时的锻炼中, 他们会经常采用。

最后, 向学生介绍一些跟踪健康信息, 运动健身之类的手机软件, 切实可行的去锻炼了, 他们才会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总之, 教学实践干预是教师授之以渔的过程, 如果体质测试评价体系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那么就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觉参加锻炼的积极性, 增强终身体育意识。

学生体质测试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只能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体育锻炼, 而测试不是检测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所在, 在思想上应该由重测试转变为重用测试数据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 由重结果转变为重用测试数据进行终身体育技能的教育, 推动学生由被动训练转向主动锻炼的转变。通过测试后的思想干预和技能干预的指导, 达到终身体育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军利.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5 (1) .

[2]Mc Kenzie T L, Kahan D.Impact of the Surgeon General’s Report:through the ey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ors[J].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04, 23:300-317.

[3]Lorraine Cale and Jo Harris.Fitness test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a misdirected effort in promoting healthy lifestyles and physical activity?.[J].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2009, 14 (1) :89-108.

[4]叶宏开.体魄与人格并重:清华大学百年体育纪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体质健康测试 篇5

六(4)班李泽涛近段时间,我们学校举行了体质健康测试,而这次测试是全校同学都要参加的。考试的项目有: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座,50米*8往返跑,50米跑,坐位体前屈指可数等.

在这些项目中我感觉最有意思应当属50米*8往返跑了。这个项目是最讲究速度与耐力的,当然也得讲究点策略。有些同学刚开始跑的时候速度很快,不久就把力气用完了,于是到了后面就像蜗牛爬一样,跑也跑不动了。最慢同学花的时间居然要两分多钟。老师叮嘱我们跑这个的时候应该先以平常的速度开跑,储存精力,到最后一圈再发力,这样不但快,而且身体上也比较适应得了。虽然我明白其中的要领,可当我跑的时候才跑了两圈,手臂就已经没劲了,第三个来回跑的时候气就跟不上了,到了最后一圈我根本无法发力,这说明我的速度没掌握好。

有人说“做事情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确实如此,就像跑步,虽然我开跑前就计划好如何跑,但仍旧在最后一圈时发不了力,说明好的计划必须搭配上勤奋的努力,才能事倍功半呢!

体质测试体系构建 篇6

关键词:互动模式,学生体质,监控干预,构建

近几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 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体能素质和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 说明改善学生体质刻不容缓。但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发展是一项多领域的综合体系, 很难从个体角度去干预或预防, 不是简单的某个方面就能独立改善提高的, 因此, 该研究在对学生体质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试图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 对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不同社会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 以寻求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原因, 构建三位一体的学生体质干预模式, 并通过相应的教学实验进行实践验证, 为改善学生体质提供一个新思路。

1 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模式下学生体质监控干预体系构建

根据研究设想, 该研究主要从综合干预的出发点去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根据这一出发点, 该体系构建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 加强锻炼氛围的营造, 通过学校各种媒体和社会力量, 营造一种健康的生活观念, 淡化大学生从中小学养成的忽视体育锻炼, 重视文化课学习的不良生活习惯;其次, 依托学校《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实施, 对大学生体质现状进行详细地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构建大学生体质现状数据库, 发现不同个体大学生体质薄弱之处, 寻求干预切入点, 积极和家长沟通, 争取家长支持;最后, 结合舆论的营造和家长的支持,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体质干预体系, 结合学校学生体质测试的开展, 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强化监控的内在动力和加强政策干预、落实等, 强调对监测结果的运用。对一些体质健康测试中数据欠佳或者不佳者, 要加强测试反馈机制, 提出预警, 让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进行干预, 通过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 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模式下学生体质监控干预体系应用

2.1 研究对象

该研究选取陕西科技大学2014级定向运动选项课的120名男大学生, 根据实验要求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实验前后按照《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 (2014年) 修订版, 对实验对象进行身体形态和机能方面的测试, 经检验实验前两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表1) , 满足实验要求。实验时间为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 实验地点为陕西科技大学西安校区。实验对象选定后对实验对象进行身体素质和机能测试。

2.2 实验内容及过程的控制

该研究采取横向对比的方式验证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模式对学生体质影响, 为了保证教学实验的有效性, 两组的教学运动量、教学课时基本相同, 教学内容和考试办法按照陕西科技大学教学大纲执行, 在实验结束后, 由体育部组织3名老师对学生选项课程和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进行测试。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结束后学生成绩的对照分析

表2统计结果显示:经过15周的教学实验后两组的最终评定成绩出现了统计学差异, 实验组成绩好于对照组成绩, 说明采取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选项课成绩的提高,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最终成绩的评定包含30%的素质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是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对技术的掌握。

3.2 实验结束后两组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

3.2.1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形态的比较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后学生的身高、体重坐位体前屈都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但是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可能是因为大学生身体形态基本定型, 身体形态的发育受自然生长因素影响较大, 也可能是因为实验时间较短, 所以差别不大。

3.2.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的比较分析

表4统计结果显示, 经过15周教学实验, 两组的1 000 m成绩都有了相应的提高, 但是实验组的提高幅度较大, 而且实验后两组的成绩也出现了统计学差异 (P<0.05) ;实验后两组的50 m成绩也出现了统计学差异 (P<0.05) , 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采取的一体化互动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学生的1 000 m和50 m成绩;而这两项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占到的权重都是20%, 因此这两项成绩的提高对于改善和提高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 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两项指标实验后没有出现统计学差异, 但是实验组的成绩从数据上来看好于对照组, 实验组立定跳远成绩优于对照组10.9 cm, 引体向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1.7个。

3.2.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机能的比较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 经过15周的教学实验, 实验组的肺活量成绩好于对照组, 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实验组采取的一体化互动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学生的肺活量水平, 对促进学生体质评价整体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4 结论和建议

(1) 实验后实验组成绩好于对照组成绩, 说明采取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选项课成绩的提高。

(2) 实验后两组的1 000 m成绩、50 m成绩出现了统计学差异 (P<0.05) , 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采取的一体化互动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学生的1 000 m和50 m成绩。

(3) 实验结果证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模式下学生体质监控干预体系, 可以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志刚, 张波.四川省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教学与管理, 2010 (11) :69-70.

[2]曹型厚.重庆市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 (4) :431-433.

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系构建的探索 篇7

体质健康问题不是短暂能解决的问题, 强调的是终身的、持久的, 体质健康管理正好符合这一点。健康管理是指基于健康体检结果, 建立健康档案, 给出健康状况评估, 并有针对性提出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处方) , 据此, 由专业人士提供一对一咨询指导和跟踪辅导服务, 使客户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等多个角度得到全面的健康维护和保障服务[2]。由定义中客户一词可知, 在中国健康管理只存在于社会上的某些公司, 在校园还属于一片空白。

健康管理不仅是一套方法, 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程序。构建体质健康管理体系, 可以让大学生学会一套自我管理和日常保健的方法,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最大限度减低慢性病的风险因素, 同时能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 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体质健康效果。

1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高低主要受到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大方面的影响, 其中学校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占到绝对重要地位。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即将踏入社会, 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对每位学生的健康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1现代社会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 给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通讯设备、交通工具、工业化的发展都大量减少人的身体活动量;现代电子产品的发展也让更多的学生成了近视眼;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营养过剩是学生成为胖墩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应试教育, 让学生的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 家长、学校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前途, “学校上课、回家作业、周末补课”的不断循环, 让学生没有时间锻炼, 没有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 更体会不到体育锻炼所能带来的乐趣。

1.2学校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一年一次的国家体质测试是学校了解学生体质的根本, 但这些只能检测到学生的肥胖、近视等基本信息, 而对于学生个人的具体健康状态不能准确把握, 且国家体质测试普遍问题都是重视数据的采集上报, 没有对学生进行反馈, 更没有针对体质弱势的学生进行跟踪干预;针对体检问题, 据调查, 很多高校只安排入学和毕业体检, 学生除了病痛去医院检查, 平时根本就没有体检意识;有些高校投入经费引进了先进的健康管理设备, 主要用于学校运动人体、医学方面的老师做实验, 高校学生人数与这些设备比例严重不协调;这些都为学生的亚健康状态、慢性病的生成、不良习惯的养成埋下了隐患, 影响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1.3家庭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除了受到学校体育的影响, 还受到家庭体育的影响。家庭体育因素主要包括家庭体育态度、体育锻炼习惯、家庭经济收入、家庭体育氛围、家庭成员结构、家庭风俗习惯、家居环境、地区差异等, 其中某一个因素有变化都可能影响着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尤其是农村家庭体育的落后, 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不良影响更深刻。

1.4学习压力、生活方式对个人体质健康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 因其寄托着家庭的希望, 承载着国家的未来。然而竞争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青春期特有的压力、情感压力等重重考验着大学生, 他们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 也无心去从事体育锻炼;在大学校园里, 因缺乏老师和家长的督促, 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在大学里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吸烟喝酒、睡懒觉、熬夜、暴饮暴食等, 以上这些因素都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乐观的个人原因。

2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2.1可行性原则

健康管理体系在中国起步较晚, 在高校更是空白, 但其理念较为先进, 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高校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 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具有可行性, 并且会有好的应用前景;我国在构建体质健康管理体系中, 在借鉴他国的同时要考虑我国国情, 强调理论指导实践, 普遍适用于中国的大学生。

2.2系统化原则

系统的健康管理内容应包括:建立健康档案、体质健康评价、体育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方式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卫生服务、营养服务以及大学生青春期教育等, 内容较全面, 关系到了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健康管理的步骤是: (1) 客观、准确无任何损伤的检测; (2) 客观的健康状况评估及调理; (3) 定期进行跟踪和回访; (4) 建立健康电子档案; (5) 健康促进 (干预) (即测试—→评价—→指导—→干预不断循环, 其中干预是核心) 。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是高校健康管理的一部分, 是了解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依据, 体质健康测试中应注意收集大学生的反馈信息, 上报的数据应科学、及时、可靠, 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 为以后的相关分析提供依据。同时注重体质健康管理的可重复性和有效性。

2.3标准化原则

高校的健康管理体系中每个步骤和流程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标准。我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主要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健康检测:健康测评不同于传统的医学体检, 其检测设备是结合了中西医的特点, 应用生物波医学及生物信息技术在同一平面比较各内脏器官的功能, 量化分析寻找根源, 定位健康水平。对个体的身体状况进行一次健康测评, 客观明确地了解个体身体处于何种状态 (疾病、疾病临界、亚健康、基本健康) , 建立个人健康维护档案, 纳入健康管理系统中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2.4保密性原则

体质健康信息不仅包括身体的, 也包括心理的, 这些信息都属于个人信息, 公开及相互比较学生的测试分数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在开发建立系统时应该设立密码账户 (即建立健康电子档案) , 学生可以登录个人信息平台浏览。

2.5持续性原则

体质健康管理面对的是全校学生, 而不仅仅是体质弱势学生。这种预防意识是一种持续、高效的方式, 也是一种终身意识。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过程。高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应采用:学生体质健康信息采集 (即监测) —→体质监测结果的评价 (即评估) —→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及咨询指导 (即干预) —→再收集—→再评估—→再干预……的管理模式。

3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

3.1提高公共认知度和接受度, 加强政府、高校的重视和支持

政府加强对健康管理的认识, 出台政策法规, 规范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利用媒介加强宣传;投入一定的经费, 引进先进人才, 培养更多专业的健康管理人才;其次, 加强政府与健康管理公司、公司与高校间的联系, 通过互惠互利的条件, 加强高校体质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高校体育部和学生工作部门要深刻认识到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同时要加强校园里健康管理的宣传力度, 增加学生们的知晓率。健康管理者要努力学习, 与时俱进, 提高自己的修养, 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关心体质弱势群体, 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健康状态, 同时学会如何进行自我体质健康管理。

3.2建立行之有效的体质健康管理体系

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高校体质健康管理体系融检测、反馈、干预和评价健康于一体, 面对的是大学生, 工程较庞大, 靠学校某一个部门是行不通的, 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的力量, 积极配合, 相互协调;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环境、医疗资源, 形成灵活高效的体质健康管理运作机制, 在具体的管理方法方式上, 学校要采取多元化的管理措施, 即把体质健康管理工作渗透到日常教学、行为训练, 实践教学、生活方式上,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心理和身体上的健康管理。

3.3形成全面有效的大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管理系统

体质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 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 通过健康信息采集、健康检测、健康评估、个性化监看管理方案、健康干预等手段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学校可以通过体质健康信息管理体系的运用, 了解每位学生的健康信息并形成电子健康档案, 通过体质健康管理系统或专家进行分析评估, 得出个性化的干预指导方案, 反馈给学生。

3.4完善体质健康管理体系评价系统

评价体系是指根据所制定的体质健康管理的目标和标准, 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体质健康管理的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诊断的系统。由于健康管理理念在中国起步较晚, 实践时间不长, 在高校的应用中还不成熟, 相关专家和健康管理者定期地评价、诊断和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有关的过程结果, 在实际操作中要积极发现问题, 探讨问题, 为体质健康管理体系做出积极的改进和建议。

3.5重视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系过程中的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软环境是相对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和水平。学校不仅要重视资源、设施等硬环境建设, 也要重视思想观念、氛围、政策法规等软环境建设。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系除了定期的国家标准体质测试以外, 还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教育、卫生服务、营养膳食指导以及大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等项目服务。

4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4.1处理好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据调查, 目前我国关于健康管理体系的政策尚未出台,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健康管理在中国的顺利发展需要政策法规的“保驾护航”。健康管理在我国鲜为人知, 健康管理政策的颁布离不开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的支持。舆论环境一方面为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了新平台, 另一方面也是政策出台的一块试金石。另外, 场地、器材、设备等硬环境越优厚, 政策的实施颁布更具有现实意义。政策与环境呈正相关, 好的政策才能造就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样, 浓厚的舆论环境能推动甚至加快政策的形成。健康管理政策的颁布亦是如此。

4.2处理好管理与评价的关系

体质健康管理体系的管理系统与评价系统成互补关系。管理即是一个过程, 探究和阐述结果产生的原因;而评价强调的是结果。管理系统是体质健康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在体质健康管理的过程中, 健康管理师相关人员或机器要通过评价系统向学生反馈其身体状况并说明状况产生的的原因, 指导学生为改变不良身体状况应采取的措施, 使学生通过评价提高对体质健康管理的认识, 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 改变影响健康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

4.3处理好政策与管理的关系

体质健康管理体系的的管理过程离不开政策法规的向导、监督、协调、保障和引导。管理的过程即是对政策的执行过程。政策法规具有权威性, 是具体管理过程中针对性和时效性的保障。体质健康管理过程面广量大, 靠某一个部门是无法完成的, 这就需要政策的协调和引导, 做好分工, 责任到个人,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管理的高效率。同时, 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纰漏、问题也能更好地促进政策法规的修订完善。

5结语

高校体质健康管理不同于普通的国家体质测试, 其涵盖的内容更广泛, 效果更显著, 增加了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的联系, 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有效管理提供指导和帮助, 为大学生提供更加规范、科学、个性化的健康促进, 为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提供了有效的监控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4-07/29/c_126811859.htm.

体质测试体系构建 篇8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是民族的希望。青年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不但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发展, 同时也对国民体质的整体状况构成影响。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课程肩负着强健学生体质,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历史使命, 那么如何有效发挥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的优势, 达到预期的效果, 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该文件的出台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素质, 贯彻“终身体育”的观念具有重大意义。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又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订, 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以下简称新《标准》) 。但是, 现阶段的体育课程体系还无法有效的落实新《标准》, 需要我们立足于现状, 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解决措施, 推进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一、新《标准》指导下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

在新《标准》实施之后, 多数学校学生的体质状况并未有明显的改善, 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课程体系仍然不能够适应新《标准》的相关要求,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现阶段的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较多, 受新《标准》的影响较少。这是由于体育改革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程, 在改革的初级阶段, 必然会以前一个阶段的模式为基础, 从而推进改革的进程。但是为了加快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我们还是需要努力推广“三自主”的课程模式, 逐步放弃传统的“行政教学班”模式。

二是在体育课程内容上, 许多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 比如有些教师不赞成将竞技体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 认为需要把体操、田径等项目作为运动的配方素材;有些教师认为学生才是体育教学的主体, 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 对学习内容进行安排, 这样就能够实现学生自我锻炼的目的;有些教师认为体育课程内容还应该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主, 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目前, 这三类观念普遍存在, 虽然看起来都很有道理, 但是他们忽略了体育改革必须要以新《标准》为指导, 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 尤其是忽略了学生在力量、耐力等方面的培养。

三是目前尚未建立一套成熟的能够与新《标准》相配套的学生考核体系。我们知道, 考核体系是检验教学成果、验证教学方法、考量学生是否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评价体系不科学, 就意识着无法验证上述成果, 一方面将会影响教师未来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另一方面也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进度。因此, 必须要对考核体系进行改良, 增强该体系与新《标准》的融合性。

二、新《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以新《标准》为指导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是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是体育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需要, 具体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一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虽然现阶段的体育课程是以新《标准》为指导而建立的, 但是与新《标准》在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上契合程度更少。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改革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初期必须会继承较多、创较少,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正确的思想观念为指导, 任何时候都要有创新意识, 要以新《标准》为指导, 不断的调整体育改革的方向, 丰富教学方法, 使新《标准》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建立与新《标准》教学目标相配套的体育教学体系, 这一体系要囊括必修课、选修课以及一些课外锻炼等相关内容。

二是要完善内容体系。内容体系的完善必须以新《标准》为指导, 同时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要从学生兴趣入手, 保证学生体能发展的基础性与全面性。首先, 传统类的竞技项目仍旧是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比如男生选修的足球、篮球以及乒乓球等等, 女生选修的体育舞蹈、健美操、形体操等等, 这些项目不但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而且这些项目已经在学校中开展多年, 许多体育教师颇具教学心得。其次, 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整要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 比如男同学对野外生存、休闲娱乐以及竞技体育比较感兴趣, 女同学对休闲体育、健美健身以及野外生存感兴趣, 我们在拓展体育教学内容时, 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最后, 要巩固体能项目的基础地位, 我们在贯彻这一思想时, 必须要保证体育教学体能项目的内容比例要保持在18%-20%, 同时完善考核体系, 使广大师学重视体能训练。

三是完善考核体系。学生考核体系的完善必须要与体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保持同步, 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达到考核的目的。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于课堂认真或者在体育竞赛中拿到名次的同学, 体育教师要给予3-5个学分的奖励, 并且记入《标准》成绩之中;一学年无故缺课的次数累计超过出勤次数的1/10, 则将该同学的《标准》成绩视为不及格处理;学生每个学年的体育课成绩与《标准》成绩要同时在60分以上时, 才视为及格并参加体育课成绩的评定。除此之外, 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还需要将《标准》成绩与学生的学历、学位挂钩, 比如《标准》成绩为良好及其以上的同学, 才有资格参加奖学金的评选等等。

总结

综上所述, 新《标准》已经在我国各大院校开展多年, 它对于院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现阶段的体育课程体系与新《标准》的契合度还不高, 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从内容体系、考核体系等方面入手, 逐步完善体育课程体系, 从而更好的落实新《标准》。

摘要: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出台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为职业技术院校的体改指明了方向, 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又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完善, 并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那么如何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指导, 对原有的体育课程体系加以完善, 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国家学生体制健康标准》,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欧秀伶, 任弘.高校体质健康标准未达标学生的影响因素分析[J].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9 (02) .

[2]吴宗喜.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方法探析[J].运动, 2010 (06) .

[3]李怀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1) .

体质测试体系构建 篇9

众所周知,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是由知识青年们决定的, 如果健康问题得不到解决, 就谈不上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因此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对于集宁师范学院来说, 特别是目前学生身体素质整体不断下降的情况之下, 更应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促进身体健康的环境, 构建出适合其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体系, 寻找出科学的运行机制, 将提升其身体素质的手段与方法体系化, 通过科学、严密的方案, 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激发出来, 并将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转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使得体育生活化, 才能彻底扭转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局面。

1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的构建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的构建, 不但要从宏观的战略角度考虑, 同时也要考虑到集宁师范学院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状况, 这样才能兼顾科学和高效, 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1.1 组织管理体系

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构建的基础, 只有有效的组织管理, 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有序地进行身体素质提升活动。这一体系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和策划, 在我校可以单独设置这一专门机构。当然, 从资源最大化利用的角度来考虑, 该机构也可以由学校教学管理的老师兼职担任组织者。由于这个机构负责的是大学生实际活动, 因此其组织内应有学生代表, 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管理更为民主, 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 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组织体系中人员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校教育管理方面的人员, 他们是体系的发起者和调控者, 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 可以修正其不恰当的行为, 帮助组织成员更好地完成任务;第二类是学校的辅导员老师以及学生代表成员, 这些人员主要负责具体活动的实施过程, 并起到桥梁作用, 承担该体系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第三位则是广大在校大学生, 这类人群才是该体系成立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主旨在提升学生群体的整体身体素质。该体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根据具体活动开展后的效果进行调整, 对于效果不明显或无作用的活动进行修改, 对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明显的活动加以推扩。

1 . 2 体育运动运行体系

体育运动运行体系的运行过程, 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参与一些体育运动项目, 这样可以使学生体育运动运行体系的内容更加丰富, 同时也能够提高广大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因此, 体育运动运行体系是体质健康促进体系的关键所在。

体育运动运行体系可以分为4个方面。

第一, 项目的选择。体育项目发展至今, 项目多不胜数, 在项目的选择上不可盲目, 必须综合考虑到体育项目的高效性和实际开展过程中的便捷性, 只有这样才更容易将体育活动长期性的开展下去。

第二, 综合学生兴趣和特长。目前, 集宁师范学院中的社团数目众多, 其中不乏体育类社团, 而体育运动运行体系的构建上在这点与社团相似, 即通过调查, 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深入了解, 然后根据大众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喜好倾向, 确定所要开展的活动内容, 这样更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教学设施开展体育活动, 以确保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三, 广泛开展各种级别的比赛。单纯的训练、运动对于蓬勃朝气的大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 激烈的竞争和比赛能够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因此, 体育运动运行体系中必须大力开展各种级别的体育比赛。比如:可以在院系中定期组织运动会, 组织班级与班级、系部与系部之间的各种项目的对抗赛等, 这些不但可以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 同时更丰富了校园中的体育文化生活。

第四, 鼓励学生全员参与体育活动。体育运动运行体系的组织管理人员应制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相关要求:要求在校大学生在校4年中必须参加2~3个体育社团, 强化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在各种级别赛事开展的过程中, 所涉及各专业各系的学生必须全员参与, 要求学生在每学期的参与体育比赛的记录中有1~2次经历, 不求学生比赛成绩如何的突出优秀, 只要求所有学生人人参与, 人人有所亲身体验, 使每一名学生真实感受体育活动的真谛所在。

1 . 3 体质健康监测服务体系

体质健康监测服务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学生体质健康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体质健康监测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学生,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体质健康监测服务体系应该对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当然, 这个监督并不仅仅是对学生群体, 同时也对活动中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的管理者以及教师的行为进行监督, 重点是为了保证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体育运动运行体系能够正常运作。

其次, 体质健康监测服务体系应该收集更多的有关学生身体素质的相关数据。该监测体系不仅应该全面收集学生有关其身体素质各方面的数据;还应该关注学生所开展的有关提升身体素质活动的一切动态;更应该对教师在活动中教学工作质量进行评估与记录。只有这样, 体质健康监测服务体系才能对学生所开展的体育活动的时间, 活动的类型以及学生身体健康的各项指标进行准确的了解, 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机制的科学化提供坚实的数据库。体质健康监测体系还应适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在遇到纰漏时, 使组织管理者能够高效、便捷地修正和完善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案, 使得体质健康促进体系更科学、更完善。

2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的运行机制建设

2.1 人文环境建设

为了确保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能够顺利构建, 并发挥其该有的效能, 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是其重要的一环。集宁师范学院体质健康促进体系的组织管理人员必须在校园内进行宣传, 除了宣传标语之外, 还应该督促系部辅导员以及教师开展主题班会, 将改善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这样对活动的开展大有裨益。

2.2 物质环境建设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的建立, 根本目的是让高校学生在一个科学的体系中不断提升身体素质, 以应对未来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在建设这一体系时, 首先要遵循的就是安全的原则。在活动开展之前, 体育设备应该严格进行检查, 活动场地不能存有安全隐患, 对参与活动的学生灌输安全意识, 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 教师应当循序渐进, 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同时, 在体育运动运行体系运作过程中必须对后勤工作加以重视, 发现不完善的地方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 并积极提出应对措施, 以确保该体系能够正常运转。

2.3 激励机制建设

激励机制建设是保障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能够良好的运转和持续发展根本所在。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我校应该推出合理的激励体制, 对表现优秀的教师应该予以奖励, 提升教师工作的责任心;从学生中挑选出“标兵”, 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进行嘉奖, 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3 结语

对于集宁师范学院而言, 虽然体质健康促进体系的建立面临着学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 但作为学校领导及与其相关的所有教师, 仍就应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不断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环境, 将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工作体系化、科学化,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体质下滑问题。

摘要: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 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升, 健康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命题之一。目前, 许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特别是学生的健康, 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然而, 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却逐渐降低, 其整体身体素质不断下降, 在这种状况下, 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及运行机制已经势在必行。该文将对集宁师范学院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以促进我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 以其帮助他们能够真正意义上担当起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罗奇.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朱立新.结构功能理论视野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12.

体质测试体系构建 篇10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1985年至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的设计方案和调查结果, 随机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业学院5所普通高校的1347名在校本科生, 其中男生为764人, 女生为583人, 年龄分布在18-22岁之间。

1.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 查阅近十年全国多种主要体育学术杂志以及相关书籍、报刊和网络资源, 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做理论上的准备。

(2) 专家调查法

结合在不同研究阶段对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书面咨询, 调查确定评价指标、指标权重以及进行评价标准的测试及调查。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

收集、整理有关的文献资料, 设计出影响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结构问卷, 通过函调的形式向体育学院12名专业教师征询意见, 确定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然后经过3轮特尔斐法调查, 初选出4大类17项指标。见表1:

(2) 指标体系的优化

为使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全面有效再现和反映目标, 且实用、易行, 本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请专家对初选的4大类17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得到各类、各项的权值;然后运用多因素“主成份”分析法对这些原始的权值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求得这些指标数据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再用Jacobi方法求特征方程︱λi-R︱=0, 求得4个特征根 (λ1-λ4) 及其贡献率。

因为排列顺序靠前的分量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医学检查指标其累计贡献率为均大于60%, 故取这作为评价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第四主成分, 再结合特征向量表, 最后优化得出4大类15项指标 (见表2) 。

2.2 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评价模型的构建

(1) 单项指标发展水平模型的建立

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客观定量测量指标与主观定性测量指标两部分, 在主观定性测量中, 由于测量者各自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不一致, 其测量的尺度也就不可能一致。为解决测量尺度的不同一性, 不等距性, 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本文采用量表化分类测量法, 运用建立的参照标准对测量者的个体经验标准进行拟合, 把模糊测量量表还原为多分类量表。按规定的标准对各类, 各项不同量纲的客观统计数据信息和主观描述数据信息进行分等定级评定。

(2) 评价指标体系权值的建立

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类、各项指标权重的确立是以样本各指标实测值为依据, 运用“主因素分析法”, 计算出各类、各项指标相应于相关矩阵R的最大特征值λmax的特征向量作为权系数向量的基础, 结合专业知识和评价的目的任务加以适当修正, 建立起各类、各项指标在教学能力综合评价中的权数 (见表3) 。

2.3 建立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一种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 既可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 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需要运用模糊集合论研究。

依据模糊数学理论, 对评判对象的综合评价结果B的数学模型为:

输入A, 把R看成变换器, 则可得到B。本文采用一般矩阵运算算子法, 因该模型是一种加权平均型的模型, 在该模型中只有权重集A才具有权可量的含义。

(1) 单因素模糊评价

(2) 因素类综合评价

(3) 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综合素质评价

即若是因素类U的权重, 则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评价成绩为:

(4) 将评价结果矩阵转换为评价分值

即若建立等级分数矩阵, 则综合评价分值为:X=D*Z

2.4 分析评价模型可靠性, 有效性及可行性检验与分析

为检验本研究所构建的分析评价模型在实际运用中的信度, 效度与可行性, 本文运用该模型对部分普通高校进行了大样本容量的分析评价, 并将分析评价结果同专家做出的教学能力评定水平分别作了信度和效度关联分析。其信度和效度均达到测量学的基本要求。

3 结论与建议

(1) 本文构建的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评价模型经实践检验证明:合理、可靠、有效、可操作性强, 符合测量学的有效性, 准确性和适用性的要求。

(2) 本文构建的分析评价模型可对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各类、各项价值因素进行定量描述, 检查和评价。它可作为一种预测和控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辅助手段, 帮助学生改进与调整自身体育锻炼、卫生保健的习惯, 以促进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1-3) .

[2]王皋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演变与发展的理性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6) .

[3]饶平.普通高校实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学刊, 2001, (1) .

上一篇:居民承受能力下一篇:自动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