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预检分诊原则

2024-05-25

急诊预检分诊原则(共13篇)

篇1:急诊预检分诊原则

急诊预检分诊原则

一、尽快原则

急诊分诊护士应当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高度的责任心。一般要求有经验的护土担任分诊工作,能对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答,从容分诊处理病人,协调好多方面的工作,安排好患者就诊秩序。

二、抢救生命优先原则

接诊到急危重患者,应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将患者安置到抢救室,遵循抢救生命优先原则,先抢救,后补办各项手续,在通知医师的同时,实施必要的抢救措施。

三、重症优先原则

分诊时根据患者病情分级标准,评估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患者就诊次序,将危重患者安排到抢救室进行紧急处理,及早救治重症患者,同时在维护诊室秩序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避免急诊患者因等候而延误教治。

四、首诊负责制原则

分诊时若病情复杂,涉及多专科,难以确定专科者,可根据涉及病情最严重的科室首先负责诊治,执行首诊负责制原则,采取初步的抢救与检查,必要时请相关专科会诊。

五、重大事件报告原则

遇到重要情况、如成批伤员、交通事故、突发事件、涉嫌法律纠纷等均应及时上报医务科或医院总值班等协助抢救,并做好相应的记录与资料保存。

六、记录完整原则

做好急诊患者信息登记、病历资料的收集与保管工作。

七、见患者才分诊的原则

不见患者就分诊挂号易产生严重的后果及医疗纠纷,不要仅根据家属的叙述就轻易分诊,应亲自对病人进行评估来判断危重程度及隶属专科。

篇2:急诊预检分诊原则

1)护士须在5分钟内对急诊病人进行处置,判断病情并正确分诊,通知有关医生尽快接诊

2)办理挂号登记手续(危重病人应先通知医生抢救,后补办手续)

3)按病情轻重缓急决定送入诊察室或抢救室,对危重病人做出相应的急救处理

4)对于绿色通道的病人,要及时报告,呼叫有关人员增援 5)对无急诊值班的专科疾病,要呼叫有关专科医生参加急诊 6)对不符合急诊条件的病人要做妥善处理,做好解释工作,不能轻率从事,以免延误病情

7)做好各项登记工作及相关记录,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接诊时间记录明确,对无家属陪同的病人应及时与其家属或单位取得联系。

急诊分诊工作原则

1)急诊预检分诊护士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接待病人和家属要做到文明用语,礼貌待人,态度和蔼,热情接待,充分理解病人和家属的心理状态,急而不燥,从容分诊处理,协调好多方面工作,安排好病人就诊程序。

2)急危重病人需要抢救者,应采取先救治后办理手续的原则。分诊护士应立即通知有关医生进行急救处理,并在医生来到之前,协同抢救室护士先给予适当的急救措施。如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路等。

3)分诊时若病情复杂,涉及多专科,难以确定科别的,可按首诊负责原则,请最初就诊科室处理。若为复合伤、多发伤,病情危重者可涉及病情最严重的科室首先负责诊治,有困难时也可请上级值班人员协调。

4)对于一般急诊,可在办理手续时同时通知专科医生前来诊治或引导病人到专科诊室等候诊治。

5)维持有序的就诊环境,安排病人就诊时,既要考虑到先后次序,又要注意刚擦轻重缓急,合理安排,避免急诊患者因等候而延误救治。

6)对交通事故、突发事件、吸毒、自杀或疑似他杀等涉及法律纠纷事件,应及时通知保卫科、交通警或公安司法部门进行处理。7)遇到重要情况,应及时报告医教科、行政值班或相关领导,必要时组织调配人员协调抢救。例如:突发事件和大批伤员、中毒病员、高干、英雄模范、知名人士、特殊伤患者(军人、公安人员因工负伤、市民见义勇为等)等均应及时汇报。

8)急诊病人需要进一步检查或需要收治入院、急诊手术、留院观察或转院时,应协调与对方科室、医院联系、作好准备。危重急诊病人需等病情稳定后方可转运,并安排工作人员配送,做好有关病情处理的口头及书面交接工作。

9)做好急诊病人信息登记及资料收集、保管工作。

篇3:急诊预检分诊的消毒隔离

1 消毒隔离措施

1.1 个人防范我院分诊护士戴一次性手术帽和一次性口罩上班, 遇大流行时口罩2h更换一次, 戴手套。

体检病人后用免清洗的洁芙柔消毒凝胶消毒双手。

1.2 分诊处每天用1:

500的爱尔施消毒液擦试台面、电话等2次;地面每日湿式清扫, 然后用1:500的爱尔施拖地2次, 垃圾筒内用黄色医用垃圾袋。遇有呼吸道传染病大流行时, 每日用11000倍新氯净水液喷洒消毒1次。

1.3 遇有可疑传染病时, 安排到特定的诊室或单独的隔离诊室就诊, 如成人腹泻安排到肠道内诊就诊;

手足口病安排到手足口病诊室就诊;发热且有上感症状安排到发热门诊就诊等。

1.4 接触过传染病人的诊室随时消毒, 用1:

500爱尔施液擦拭台面, 紫外线空气消毒1h, 也可用0.2%过氧乙酸喷洒消毒。

1.5 内科、外科、清创室、石膏室、注射室每日用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

1:500爱尔施液擦拭台面1次;口腔科、耳鼻喉、皮肤科、妇科每周用紫外线消毒1次, 每日用1:500的爱尔施液擦拭台面1次, 遇有红眼病流行时眼科每日空气消毒, 每周用95%酒精擦拭紫外线灯管1次, 每月2次空气培养, 每2月进行紫外线强度监测。每个诊室均放洁芙柔消毒凝胶, 以便医生随时消毒双手。病人用过的体温表立即置1:1000爱尔施液中浸泡0.5~2h, 冲洗后方可给下一个病人使用, 用后血压计袖带及听诊器可用1:500爱尔施液或75%酒精液反复擦拭。

1.6 手足口病等呼吸道传染病每天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3次, 每次2h, 1:

500的爱尔施液擦试台面3次。

2 小结

篇4:急诊预检分诊原则

【关键词】电子分诊标签;急诊科;预检分诊;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61-03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May 2013 to May 2014 in our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we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hich in May 2013 to October 2013 clinic patients were as control group,adopted the traditional manual registration during the preview of triage system,mean while,in December 2013 were to May 2013 as observation group, electronic triage labels for the patient was taken to preview during triage, after statistic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triage of patients with accurate situation and situation of medical dispute occurs, register time, preview information registration time on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Results: Taking electronic triage label dur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triage righ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 P< 001), and the incidence of medical disputes was greatly reduced (P< 001), patients average registration time, preview triage tim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dur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average patient satisfaction wa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Conclusion: Electronic triage tags can obviously increase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the preview in the triage triage accurac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medical dispute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mergency nursing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It can be prmoted appropriately under the conditions permit.

Keywords:Electronic triage tag;The emergency department;Preview triage;The effect analysis

急诊医学科(室)或急诊医学中心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急诊科面对患者的病情病种较为多样,病情较为复杂,如何高效、快速,且根据患者病情的危急严重程度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类,对患者的进一步治疗以及最终的康复都有着重要意义[1]。而急诊预检作为急诊科中的一个常规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急诊预检,是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的优先原则,以及合理地利用急诊资源对患者进行快速分类,以确定治疗或进一步处理的优先次序过程[2-3]。在传统的急诊预检过程中,仍以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手工记录为主,预检登记时间较长,极可能延误患者的病情,稍有不慎极易导致患者死残。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系统逐渐向急诊科进行普及,我院也于2013年底开始试行。为了检验电子分诊标签在急诊预检中的优势,我院尝试对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间于我院急诊科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已取得理想效果,现总结如下。endprint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性资料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间的急诊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在此期间,我院急诊科一共有参与此次研究的护理人员18名,均为女性,护士长1名,护士17人,其中合同护士15人,正式护士3人,现有抢救床2张,留观床10张,输液椅63张,护士年龄最大40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3151±374)岁;工作年限3到18年,平均工作年限(832±411)年;学历:中专3人,大专10人,本科5人;职称:护士6人,护师7人,主管护师5人。

12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急诊科进行就诊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经统计共有1163名患者,在此期间,采用传统传统手工登记的预检分诊制度,将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经统计共有1141名患者,在此期间采取电子分诊标签的预检分诊制度。此两种方式具体过程如下:

121传统方式首先,预检分诊工作由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士担任,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并确定相应首诊科室;对患有或疑患传染病患者,同时对预检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经排除传染病后再进行二次分诊。

其次,必要时,挂号、交款、取药等均可由医护人员或陪伴者代办。执行首诊负责制,对不符合急诊条件的病人要作妥善处理,并做好解释工作,以免延误病情。

再次,遵守绿色通道制度,遇符合绿色通道的患者应立即按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执行。

最后,分诊有困难时,由护士长组织护士、医师共同会诊解决,无陪护的病人应及时与家人或单位取得联系。

122电子分诊标签制度首先,患者到急诊科进行就诊时,在急诊科预检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患者或患者家属于公共服务服务计算机前对患者进行预检登记。我院的公共服务计算机上装有急诊分诊管理软件,此软件主要具体包括四项功能:信息登记功能、信息评估功能、信息查询功能,信息统计功能,而预检登记则属于其中信息登记功能之一,整个过程由急诊科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真实情况进行输入;

其次,在评估阶段,按照软件提示,由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部分生命特征症状进行评估,并按照软件信息填写,例如,患者的体温、脉搏、舒张压、收缩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由急诊科预检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测量,并如实填写,其中在疼痛程度方面,采用数字评分法结合软件所提示的面部表情图(Wong-Banker)对患者进行评估,其余等各项生命特征由系统软件的预检检测仪自动导入检测系统;

最后,标签打印。在预检护理人员根据系统提示将患者的一般生命特征填写完毕后,打印出电子标签,预检时间包括年月日,采用24小时计时方式,时间精确到分;标签中由系统生成条形码,供挂号人员扫描,并分配首诊相关科室,并分配急诊号。

13观察指标

131急诊科预检分诊效率分别统计对照组和观察组期间,每位患者的预检登记时间、挂号时间,以此作为衡量传统预检分诊制度与电子分诊标签对患者的预检分诊效率;

132预检分诊效果分别统计对照组和观察组期间首诊分诊科室一次正确率以及统计两组患者发生医疗纠纷的例数,以此两组数据作为衡量电子分诊标签与传统预检分诊制度的临床效果;

133患者满意度我院自制患者满意程度调查表,测评处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具体包括工作量、护理质量、护理态度以及护理差错等几个方面,而具体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程度,满分100分,得分为80至100分时,定义为“非常满意”;得分为60至79分时,定义为“满意”;得分为60以下时,定义为“不满意”。满意度以比较满意患者和非常满意患者的总例数与样本总数的比值计算得到。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预检登记时间与挂号时间比较预检分诊中采取电子分诊标签制度患者在预检登记以及挂号平均时间的花费明显少于对照组,数据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两组患者首诊分诊正确率与医疗纠纷发生情况比较在观察组期间,患者首诊分诊一次正确率较对照组期间明显提高,且在此期间发生医疗纠纷的概率明显降低,数据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急诊科在预检分诊中采取电子分诊标签制度后,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较之对照组有明显提高,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分诊标签制度是近年来逐渐开始在急诊预检分诊中应用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它有效的克服传统手工登记预检分诊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第一时间首诊、分诊的正确率,在一定程度上将患者因误诊、漏诊而出现的病情延误的风险以及医疗纠纷的风险降到最低,由此次对比研究结果看,临床效果较为显著[4-6]。

在此次研究中,我院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间于我院急诊科进行就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间就诊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手工登记的预检分诊制度,主要以护理人员手工登记的形式对患者进行预检分诊。将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作为观察组,我院开始尝试引入电子分诊标签制度,主要以软件主导的形式对患者进行预检分诊,当两个月的观察实验期结束后,经统计,观察组预检登记时间以及挂号时间较之前传统方式大为缩短,如表1所示,观察组预检登记平均时间为(502±022)s,挂号平均时间为(10153±2646)s,此两项时间缩短至原来传统方式的一半以上,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诊正确率以及医疗纠纷发生概率方面,如表2所示,观察组,共收治患者1141例,首诊分诊一次性正确例数为1138例,占总体人数的9974%,而仅仅发生3例医疗纠纷,而对照组,共收治患者1163例,首诊分诊一次性正确例数仅为1121例,占患者总数的9639%,有15例患者出现医疗纠纷事件,此两项数据明显高于观察组;在在患者满意率方面,由表3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的概率有9789%,大大高于对照组,而在选择“不满意”却只有026%,明显低于对照组,由以上三组数据可以看出,电子分诊标签制度在分诊时间、分诊正确率以及分诊患者满意率方面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endprint

传统的手工登记的预检分诊制度以急诊科护理人员手工书写为主,由于急诊科患者数量较大,病情较为复杂,预检护理人员极易产生焦躁情绪,因此登记时书写潦草,对患者病情判断不准确也在常理之中,当患者按照护理人员分诊的科室就诊时,待相关医生问诊之后才发现错误,降低了分诊正确率,无形之中延长患者就诊等待时间,可能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从而诱发医疗纠纷[7-8]。而电子分诊标签制度,以计算机检测软件为主导,除患者客观生命指标如体温、脉搏、舒张压、收缩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由急诊科预检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测量记录外,其余等各项生命特征由系统软件的预检检测仪自动导入检测系统,大大提高了分诊依据的准确性,提高了分诊正确率,确保了患者在第一时间可以得到及时救治,有效的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9-10]。

综上所述,电子分诊标签可以明显提高急诊科在预检分诊中的分诊准确性,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的概率,提高了急诊科护理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在条件准许下可适当推广。

参考文献

[1]程宝珍. 急诊预检分诊研究现状及展望[J]. 护理研究,2013,29(23):3207-3209.

[2]陈兰,黄亚娟,张霞明,等. 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研究[J]. 护理研究,2013,34:3937-3939.

[3]王飒,陈水红,曹巧丹,等. 电子分诊标签在急诊预检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4,15(2):241-243.

[4]叶爱华. 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11,21(3):119-139.

[5]李群,陈水红,赵巧梅,等. 不同测温方法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20(19):94-95.

[6]叶剑飞,董跃珍. 中医“四诊”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J]. 中外医疗,2012,19(13):7-8.

[7]陈琼枝. 中医“四诊”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5(23):3223-3224.

[8]张婷婷,孙凯,李春秀. 1920例急诊观察室救治病例描述性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9(3):333-335.

[9]魏玉娟. 医院门诊护士处理医患纠纷的应急与对策[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3(8):51.

[10]梁佩贞. 预检分诊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1(8):252-253.

篇5:急诊预检分诊护士职责

1.对所有急诊就诊病人热情接诊、问诊,准确分诊,及时识别危重患者,并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处理。

2.指导患者或家属正确填写就诊信息,并告知急诊就诊流程。正确输入患者就诊信息,并导入急诊日志。

3.为病人建立急诊病历,眉栏填写齐全,监测必要的生命体征。4.负责将就诊病人分诊至诊室、抢救室或清创手术室,与抢救室或清创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必要时参加抢救室危重病人的抢救。5.维持好各诊室就诊秩序,定期巡视侯诊患者,进行病情观察与评估,对发生病情变化的患者优先安排就诊次序。

6.负责前一日急诊病历的整理、统计工作量.下班前负责收回本班各科的急诊病历。

篇6: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制度(精)

1、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应由具有护士资格证书和急诊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或护师担任,不能让实习学生或卫生员在预检分诊处分诊,以免影响预检分诊质量。

2、预检分诊护士应有较强的急诊意识和急救理论,掌握急诊就诊标准和分诊原则,力求准确率>90%,协调各专科问题,礼貌待人文明用语,耐心细致,维持良好的就诊环境,使工作秩序化、规范化、减少医疗隐患和纠纷,严防交叉感染。

3、分诊护士接诊后,应对病员做以下必要的护理体检:采集生命征(T、P、R、BP、痛反应)、观察神志精神状态、查看瞳孔变化、对光反应等,简单询问病史,初步判定病种后转到相应科(诊)室。如病情复杂,难以立即确定科别的,由分诊护士指定初诊科室处理,实行医师首诊负责制。对可疑传染病员,按急诊科有关制度汇报及处理。

4、分诊护士应具有冷静机动灵活的头脑,善于统筹安排,分清病员的轻重缓急,决定病员就诊次序及就诊程序。一般将病情由重到轻分为四级。(1)一级为致命性的,如果得不到紧急救治,很快会导致生命危险。(2)二级为严重的即有潜在性危及生命的可能。

(3)三级为紧急但病情稳定,即急性症状不能缓解的病员。(4)四级为病情相对稳定的,多为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病员。

其中一级和二级病员应先进抢救室,先抢救后挂号;三级病员应先挂号后入抢救室,四级病员作一般急诊处理。

5、对所有转院、110转入、120接入病员皆应先进入抢救室,并详细交接。

6、对执行公务受伤的执法人员、警察、武警官兵、军人、见义勇为者,应优先接诊,确保绿色生命通道畅通。其中属于公安干警的,按公安民警因公负伤绿色生命通道的有关规定执行。

篇7: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制度(最终版)

(一)急诊科设立预检分诊护士站,由专业护士负责对前来急诊的患者进行初步问诊和评价。

(二)首先依据患者来诊时疾病危险程度或家属提供的信息判断为危重患者、病重患者和一般急症患者;对危重患者应立即送入抢救室实施抢救;对病重患者和一般急症患者进行进一步分科(急诊内、外科),并护送或引导患者至专业医师处就诊。

(三)分诊考虑患者为多发伤、复合伤时,应立即通知相关科室及医务科、行政总值班,由医务科、行政总值班组织多科联合现场会诊及抢救。

(四)分诊考虑为五官科、妇产科、皮肤科等专业的急症患者时,应立即通知相关专业的值班医师到场接诊。

(五)分诊考虑为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请感染科或相关专业的专家前来会诊,或将病人引导至感染科就诊,并按疑似传染病对病人进行初步防护隔离,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六)分诊考虑患者为结核或精神类疾病时,应在采取初步急救措施的同时,通过急诊科主任向医务科汇报,由医务科组织院内外专家会诊,进行相关处理。

篇8:急诊预检分诊原则

现代医疗卫生业的发展已全面走向全院信息化道路,不管是门诊病人的排队挂号、候诊就医、检查配药,还是住院患者的入院诊治、留院观察,费用结算,都已实现电子信息化,患者在院期间的所有就诊记录均被完整记录在数据库中,方便医生查阅历次就诊记录。就连病人的影像报告,各级医院也都争先响应卫生部医学发展要求,努力实现区域医疗平台信息化,将患者在不同医院的就诊信息共享,方便医疗工作人员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减少患者重复检查、来回奔波的现象,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患者最全面详尽的医疗指导。

目前,上海各医院虽已基本实现了医院信息化,但由于急诊的特殊性,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只体现在急诊挂号收费、电子排队候诊、急诊电子处方、急诊检查检验、急诊电子病历等工作中。急诊患者到院后的分诊工作,大多数医院选择在急诊预检处设置专职分诊护士[1],由这些工作经验丰富的专职护士进行人工判断分诊,分诊过度和分诊不足的情况直接由护士的分诊能力决定,也直接影响到了患者的救治效果。现有急诊工作缺少急诊患者到院时的基本信息、护理评估信息也无法与有关部门进行信息共享。

各级医院在急诊工作流程设置上存在不够科学、不够规范、体系内容操作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常常将急诊患者就诊流程与门诊患者相混淆,未能及时将危重病人与普通病人进行区分,就诊线路不明确,就医环境混乱、患者基本信息重复询问、护理评估信息人工记录字迹潦草等现象,耽误危急病人最佳就诊时间[2]。对急诊预检的医护人员而言,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将患者准确迅速地分诊到各个科室,实施及时正确的医疗帮助,已经成为医疗管理部门以及急诊科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3]。

在国外曾陆续报道过有关急诊预检分诊系统的研究,如美国的预检系统从区分需立即干预和可等待的患者,并保持急诊室良好的就诊次序为目的到5级预检分诊系统中急诊严重指数(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的提出;再如澳大利亚预检标尺(Australasian Triage Scale,ATS),加拿大急诊预检标尺(The 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CTAS)的研究[4]。但涉及到急诊预检分诊系统的程序开发和应用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鲜少有医院进行大量的信息技术的投入与研究[5]。

1 系统的设计

急诊预检分诊是急诊医疗工作第一步,建立高效的急诊分诊标准,将患者基本信息联网化,急诊护理评估信息共享,快速准确地对急诊患者进行评估分诊、抢救转运,对提高急诊病人的就诊效率、就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6]。

1.1 系统架构

为提高我院现有的急诊就诊环境、就诊效率以及抢救质量,我院医务部、护理部、各急诊科室和信息中心一起就急诊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通过深入研究我院现有急诊抢救流程,发现预检分诊工作是薄弱环节,提出预检分诊需要有一套专业、可观、权威的分诊体系,将预检分诊工作置入信息系统中,免去专职分诊护士的人力资源浪费,减少人工分诊的失误。

1.2 急诊预检分诊系统架构

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在医院现有系统基础上,采用Oracle 11g数据库,利用信息集成平台实现消息和数据的交互共享,系统整体架构设计,见图1。

注:Web Service(互联网服务);Oracle 11g(数据库软件);HIS(医院信息系统);LIS(实验室信息系统);RIS(放射学信息系统);HR(人力资源);ERP(企业资源计划)。

1.3 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功能模块

(1)基本信息模块:包含到诊时间、来院方式、流行病学史、生命体征、分诊科室等。通过读卡机将患者就诊卡或身份证中的基本信息获取到急诊预检分诊系统中,对于首次就诊患者采取手动填写的方式;到诊时间系统自动生成并记录后台;通过下拉选择框选择来院方式;系统设置流行病学史选择项,分诊护士只要通过勾选或者拼音首拼就可进行流行病学史的内容填写;患者接受体征监护仪的监测后,通过网络接收程序将监测数据自动写入,并与患者信息、预检编码进行比对,也可实现人工填写、补记功能。

(2)护理评估模块:包含意识、疼痛、过敏史及压疮情况等。以上信息皆可通过下拉框或多项勾选框进行选择,同时该部分内容将会作为病人的症状、体征情况记录在数据库中。

(3)病情等级评估模块:系统中维护一套标准合理全面的症状与病情等级电子对照库,该知识库可根据权威专家要求进行补充完善。根据就高不就低的系统规则,由护士勾选患者症状特点后系统自动判别该患者的病情等级,若同时勾选了紧急和危重症状,系统自动默认患者的病情等级为危重。根据监护仪测量的体征信息,系统自动给出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的判断结果供护士勾选较客观的症状。

(4)特殊患者绿色通道模块:包括“三无”病人或批量病人抢救信息登记,根据实际病人数量类别批量生成相应科别的预检编码,供挂号处统一开通账号。患者信息、生命体征、病情评估等信息与普通患者录入方式一致,后续流程中还可进行患者信息的修改。针对特殊患者绿色通道模块有生成记录的日期及患者,在后台数据库中自动加上区分标识,以便日后的上报统计工作更加简单化、可塑化。特殊患者预检流程,见图2。

(5)分诊标签打印模块:包括单个病人打印及特殊患者批量打印的功能,分诊标签采用自粘性标签纸,将每个患者的预检编号做成一维码,供收费挂号人员扫描获取预检患者的基本信息,为患者快速建档挂号。分诊标签上包括病人的到诊时间和分诊科室,免去护士手工敲章的过程。

(6)统计报表模块:包括可统计查询各个时段病人数量、病人分诊级别及数量,还有进入各种流程的病人数量查询,也可在特殊患者或流行病学史的统计报表中查询到对应时间段批量病人分诊的数量和日期以此上报统计。

2 小结

以上所有分诊系统中录入过的患者信息都将同步共享到后续医护人员的信息平台中,省去了临床医生的重复询问,针对特殊病人未交费做检查的情况,避免了所有“三无”病人检查信息的重复登记,检查后影像报告信息无法区分及自动合并到补充信息中的现象。本系统具有简洁、快速的友好共享界面,使得急诊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并且能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查阅到先前的相关诊疗信息。

此套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可完整保留每位患者的详细护理资料,并为疾病传报工作提供便利,大大降低了人工护理统计的工作量,让管理部门及时准确了解到各急诊科室患者等级百分比重;在减少急诊分诊人员的人员配备的同时,使危重患者能够得到更优质的护理工作[7,8]。

自我院的急诊分诊预检系统上线以来,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和完善:①分诊标签打印纸张过大,占据过多书写病历本的空间,导致患者病历本更换频繁;②当设计了较小的分诊标签时,由于分诊内容较多字体过小,使得医护人员查询分诊信息时较为吃力;③若使用电子病历打印分诊信息,需在分诊预约台配备电子病历打印机,打印速度也较慢;④现有急诊预检系统是设计在电脑终端的,在真实的分诊环境下,急诊预检护士在为急诊病人预检时来回走动,在固定电脑上操作录入预检信息极为不便,需要开发移动端的预检系统。

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医疗护理模式的转变,依靠信息系统为支点的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将受到越来越多医护人员的青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利用信息系统的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将越来越先进有效,将分诊效率向发达国家靠拢甚至不断超越。

参考文献

[1]苏玲敏,张茂.急诊预检分诊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2):1406-1407.

[2]谢探.规范化急诊预检分诊系统的应用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3,5(5):747.

[3]杨宝燕,王晓燕,徐洁,等.急诊预检分诊工作的现状与展望[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3(21):47-48.

[4]黄建一,孙红玲,项美华.急诊预检分诊系统概况与进展[J].护理与康复,2007,6(8):519-521.

[5]Maria K,Athansia C,Georgios G,et al.Research abstracts:imple menting the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 triage system in the homeland of Hisppocrates[J].J Emerg Nurs,2005,31(5):428.

[6]江敏,邹灯秀,郭春玲,等.改良澳大利亚预检系统在急诊创伤患者分诊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11):13-15.

[7]张方,柳青,商建国.构建网上预诊平台再造医院门诊流程[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4):88-90,80.

篇9:急诊预检分诊原则

【关键词】预检分诊系统;ESI标尺;医疗资源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47-01

自建院以来,我院急诊科借鉴外先进护理管理理念,摸索总结自身经验,通过ESIA法[1]不断地改进急诊预检分诊系统。本文借此介绍我科特有的预检分诊系统。

1 科学严谨的预检分诊体系

1.1 预检岗位的设置

设置独立的预检护士,要求是注册护士,具备3年以上急诊工作经验,并经过疾病初步评估培训,熟悉医院工作流程具有顾客服务知识,熟悉医院可提供的相关病人服務。同时在预检护士站还设置护理组长、护理秘书、清创护士岗位,在预检分诊过程中,由高年资护理组长把关,高峰期由清创护士和护理秘书协助。

1.2 预检分诊的执行流程

1.2.1生命体征及简单信息的采集

要求预检分诊护士对患者进行性别、年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过敏史、疼痛评分、育龄妇女末次月经、主诉进行快速而准确的采集,并记录在病历上。

1.2.2 分诊的科学标尺

从2005年开始,我院急诊科根据急诊严重指数(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采用五级预检分诊制度来进行预检分诊,病历上分别以红、橙、黄、绿、蓝色贴纸作为标识。分诊类别如下:

一级—危急(红色)--医生立即应诊;二级—高危状态病人(橙色)--医生5分钟内应诊;三级—需2项或2项以上医疗资源(黄色)--医生10分钟内应诊[2];四级—需一项医疗资源(绿色);五级—不需要医疗资源(蓝色)--四级、五级依级别及挂号顺序应诊。

ESI标尺对一级二级病人病情范围以及医疗资源类型做了详细的规定,有制度可循。譬如,一级病人的病情涵盖:心脏骤停,呼吸骤停,严重的呼吸窘迫,SPO2<90,无反应的严重创伤等等。三、四、五级患者依据医疗资源分类,医疗资源包括:实验室检查(血、尿等);辅助检查(心电图、拍片、磁共振、血管造影术等);静脉输液;经静脉、肌肉或雾化吸入用药;特殊专科会诊;简单的操作=1项(撕裂伤修复、留置导尿);复杂的操作=2项(清醒病人的镇静)。

2体会

2.1预检分诊规范化势在必行

当前国内医院急诊工作存在流程设置不够科学、不够规范、体系内容操作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导致急诊患者流程与门诊患者流程混淆,危急病员与普急病员混淆,救治路径不明晰,就医状态混乱的现象[3、4]。因此急诊护理服务流程亟待改进,而改进的关键环节就是预检分诊。预检分诊作为整个流程再造过程中必须优先解决的子流程,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5],将患者准确快速地分诊到各个医疗区域,使患者得到及时、适合的诊治,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先决。而很多医院急诊科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执行流程,仅依靠预检护士的工作经验来实施预检分诊,这势必增加了医疗风险。所以,建立一个科学严谨规范的预检分诊体系势在必行。

2.2 急诊严重指数(ESI)标尺是预检分诊系统的执行关键

国内外现行的急诊预检分诊标尺有急诊严重指数ESI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澳大利亚预检标尺(Australian Triage Scale, ATS),加拿大预检标尺(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CTAS)等。源自美国的ESI标尺评估患者状况,不仅是为了筛检高紧急患者,同时还考虑到低紧急患者医疗资源的使用 [6]。ESI急诊分诊系统为五级预检分诊标尺,其具有用时短、操作简单、准确度高的特点[2]。其通过独特的方法将敏度分级与资源使用相结合,在不同的急诊室均具有可行性,且有很好的内在可靠性[7]。我院的预检分诊系统中,预检护士在每位患者生命体征及病史资料简洁采集的基础上,运用ESI标尺,快速准确地将急诊患者分诊到抢救室及内外科诊室,并安排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这使得预检分诊不再只是依靠护士个体经验,病情的级别分类使分诊有据可循,从而预检护士对患者的病情判断更客观、科学、准确。清晰的流程和科学尺度的结合,可谓分诊中的双保险,保障了病人的安全,减少了医疗隐患和风险。

参考文献:

[1] 宋静波,王新红,张立忠.采用ESIA法再造护理服务流程细节的管理模式〔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6):1577-1578.

[2] 王雷,周红,朱景芳.急诊危重度指数在急诊儿科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4):418-419.

[3] 张熹,陈珊珊.分层诊疗—新型急诊流程模式〔J〕.中国医院院长,(10):48-51.

[4] 鲁德生,陈险峰,张均,等.急诊联合诊室的创新思路和效果评价〔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18(1):53-55.

[5] 顾艳荭,张涛.医院服务流程再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8,8(8):14-16.

[6] Paula Funderburke. Exploring best practice for triage〔J〕.Journal of Emergency Nursing,April 2008:180-182.

篇10:急诊预检分诊原则

甘肃省急诊预检分诊及接诊管理制度(暂行)

一、院前“120”须加快信息传输终端建设并与各医院信息共享;各医院急诊科必须配有足量转运床、铲式担架、轮椅等设备,以保证特殊病人的出迎接诊。

二、急诊预检分诊工作须配备有3-5年工作经验的高年资急诊护士担任,必须熟悉分诊标准,应遵循4级急诊病情分级标准(附件2)立即完成分诊、病情判断、通知首诊医师接诊等工作,并在5分钟内对患者开始进行处置;各相应专业医生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接到分诊护士通知后应及时接诊或参与抢救,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病人;对危重急诊患者按照“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确保救治及时有效;医院分诊台醒目位置须张贴公示4级急诊病情分级标准图。分诊有困难时,应由护士长牵头共同会诊解决,或服从抢救组长或值班医生意见分诊,不断提高分诊质量,分诊符合率应在90%以上。三、三级以上医院急诊科须每日(班)设立抢救组长或总协调一人,要求具备急诊副高以上职称或5年以上急诊工作经验的主治医生担当,主要负责组织抢救、人员调配、病 情评估、协调检查、分流住院、上传下达等相关医疗问题。必要时急诊抢救中要早期实施中西医综合治疗。要加强急诊会诊质量及时效性,强调加强各专业专家会诊,抢救组长有权拒绝或监督不够资质、低年资医师会诊。四、三级甲等医院原则上应在急诊科设立心脑血管、烧伤、四肢骨及脊柱创伤等专科门诊,由专科副高级以上技术人员负责应诊,其他二级以上医院有条件时参照执行。

五、要缩短检查时间,力争边抢救边检查,不得因需功能检查延误抢救。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必须有功能完善的急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以满足急危重病人抢救需要。必须实现心电、床旁快速检验、超声、X线、CT床床旁能够检查,陪同检查时必须配备专人护送。同时要求配备足量的呼吸机(包括便携式转运呼吸机)、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监护仪、心肺复苏器等配套器材,必要时要早期实施中西医联合抢救。

六、急诊科必须要有绿色通道制度并严格遵守,遇符合绿色通道的患者应立即按各医院“绿色通道管理制度“执行。遇批量伤病员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立即按上报制度向科主任、护士长、医务科或总值班汇报并组织抢救。

七、若有儿童医院或单独儿科急门诊的医院,可将≦14周岁的儿内科、儿童专科疾病患儿分诊到相应儿急门诊就诊。需立即心肺复苏患儿须就近就地抢救,同时通知儿科急 门诊值班医生协同急诊抢救。急诊科必须配备儿科(新生儿)用呼吸机、面罩、球囊、气管插管、鼻胃管、监护袖套、电极片、头皮针等基本抢救设备耗材;对患有或疑似呼吸道、肠道、感染等传染病的,均应分诊到发热、肠道、感染门诊就诊,同时对预检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如有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立即启动各医院传染病应急预案。

八、对“三无”病人要及时报告医院医务处(科)或总值班,通知相关医生接诊并由首诊医生开通“三无病人绿色通道审批卡”,同时及时报告保卫处(科)负责处理善后相关事宜。

九、遇精神病人原则应先行镇静处置,以保证患者安全,后收治精神专科或专科医院;遇涉及刑事、民事纠纷的伤员第一时间按规定上报医院医务处(科)或总值班,由保卫处(科)负责处理非医疗相关事宜。急诊科治安事件可直接向“110”报警并及时向保卫处(科)报案。

十、各医院要严格落实院长值周制度,制定多部门、多科室协调机制及规定,以保障多发伤、复合伤、心脑血管急症及疑难病例的优先入院及抢救治疗。

十一、建立住院预备值班制度,即住院部各病区在现有值班人员之外,再确定一套值班预备人员。当出现急危重症病人需要抢救而现有值班人员力量不足时,预备值班人员要马上到岗参与抢救。

篇11:急诊预检分诊原则

1.科室实行急诊医师、主治医师及主任(副主任)医师三级查房制度。2.三级查房的各级医师必须履行医院三级医师查房制度规定的职责。

3.急诊医师在值班期间对一般留观病人至少查房2次,对危重病人应随时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置,必要时可请上级医师查看病人。

4.留观时间超过24小时的急诊留观病人应请主治医师查房,.留观时间超过48小时的急诊留观病人应请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

5.原则上不允许急诊留观病人留观时间超过72小时。对抢救中毒、昏迷或用呼吸机在条件不允许搬运的病人通过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或相关科室会诊确认必须留在急诊进一步治疗并经医务科同意后方可适当延长到72小时以上。

6.三级查房的内容必须及时、准确记录在病历上,由各级查房医师及时审阅并签名。7.对留观时间可能超过72小时的病人,主任(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及早与相应的住院科室联系安排床位,必要时请医务科协调安排。

急诊科预检分诊制度

1、预检分诊工作必须由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

2、预检分诊护士必须严格履行职责、坚守岗位,临时因故离开时必须安排能够胜任预检分诊工作的护士接替。

3、预检分诊护士应热情接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简要了解病情,重点观察体征,进行必要的初步检查,尽量予以合理的分诊,及时做好分诊登记。遇有分诊困难时,可请有关医生协助。

4、严格执行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按病人的疾病危险程度进行分诊,对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患者应当立即实施抢救,急危病人先抢救后挂号。

5、遇有严重或成批伤病员时,应立即通知科主任护士长及医务处(中午、夜间、节假日通知院总值班)组织抢救工作。对涉及刑事、民事纠纷的伤病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篇12:预检分诊制度

为科学、有效、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安全做好预检、分检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和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监测、控制、诊疗工作,特制定本院预检分诊工作制度:

1、我院在门诊大厅设置导医台和预检分诊处,配备责任心强、业务性高的人员对新进入医院的患者进行预检、分诊。

2、分诊处人员在有新患者进入医院时,应当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病人进行预检、分诊,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导诊至发热门诊。

3、对患有传染病的病人及时进行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4、预检、分诊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5、医务人员应自觉做好个人的防护安全,增强防护安全意识,轮换工作,工作后注意休息,对工作中的不足、疏漏,相互提醒、监督。

篇13:急诊预检分诊原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1-12月来本院急诊科就诊的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包括新生儿49例。其中男280例, 女320例。年龄5个月~96岁, 平均 (34.7±30.1) 岁。所有患者均分别采用三种不同方法测量体温。

1.2 方法

患者分别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探测体温: (1) 采用上海鱼跃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在测量体温前由护士取出酒精消毒后的温度计, 确认将温度计的初始温度甩至35℃以下后交给患者。嘱患者将体温计置于腋窝最深处并确保水银端紧贴皮肤, 10 min后取出交由护士读数; (2) 采用美国伟伦 (welchallyn) Pro4000型耳温式电子体温计测量耳温: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 按下滑板按钮, 探头伸出并自动套上胶套, 检查胶套无破损。将套头置入耳道贴合后按下测温键, 持续2~3 s后读取温度。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于测温前给患者棉签嘱其清除耳垢。 (3) 采用广州金鑫宝电子有限公司BERRCOM (型号JXB-178) 非接触式电子红外线体温计测量额温:按照产品使用说明, 首先开机预热后, 在保证室温适用的情况下测量体温。在患者休息状态下保证额头干燥时, 由护士应将仪器指向前额头正-眉心上方并保持垂直, 仪器与额头的距离建议在3~5 cm左右, 测量时间为1 s, 记录显示屏读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多组连续变量资料均数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采用最小有意义差异t检验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SD) 进行多重检验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种方法测量体温的比较

在同一组患者分别使用三种不同的体温测量方法中, 耳温的平均值最高为 (37.48±0.97) ℃, 其次为腋温 (37.32±0.96) ℃, 额温的平均值最低为 (37.04±0.84) ℃。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三种方法测量体温的一致性评价

腋温与耳温相比的差值为 (-0.155±0.202) ℃, 计算差值的95%一致性界限为 (-0.551, 0.241) , 在一致性界限内差值的绝对值最大为0.5℃;腋温与额温相比的差值为 (0.284±0.448) ℃, 95%一致性界限为 (-0.595, 1.162) , 在一致性界限内差值的绝对值最大为1.1℃, 耳温与额温相比的差值为 (0.439±0.499) ℃, 95%一致性界限为 (-0.539, 1.417) , 在一致性界限内差值的绝对值最大为1.4℃。

从Bland-Altman图可见:腋温与耳温的差值相比有4.0% (24/600) 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以外, 结合其95%一致性界限的范围较小这一特点可以说明腋温与耳温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高 (<5%) ;而腋温与额温的差值相比有5.5% (33/600) 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以外, 耳温与额温相比4.7% (28/600) 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以外, 见图1。

3 讨论

体温是临床治疗与护理检查病情、采集病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客观指征之一。在手术治疗后期护理、新生儿护理中, 体温是反映机体状态、损伤恢复的重要指标[2,3,4]。虽然生理学中的体温是指平均深部体温, 但在临床实践中, 检测体表温度是最方便的方式[8]。躯体肌肉组织、内脏器官、表皮储温等可使体表温度变化相对较小。因此, 临床上常用腋窝、口腔、耳蜗温度反映深部体温。

临床上传统使用水银体温计测量患者的腋窝温度。但是在使用水银体温计时要求使用者消毒浸泡、甩回最低温度以及接触式体温探测等, 这就带来了使用者之间交叉感染、水银柱破裂后汞泄露中毒等风险[9]。因此, 欧美、日本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陆续禁售和使用水银体温计和血压计。目前欧美较为常用的体温检测方法是红外耳式检测、额头电子体温计等检测方法。既往有研究对比了这些较为新式的体温检测方法与传统的汞柱式腋窝体温检测方法结果的一致性以探讨这些新的检测手段可否替代临床的传统体温检测方法[5,6,7,8]。然而, 这些研究多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相关性分析, 难免存在一定方法学的局限性。配对样本t检验回答的是“两种方法检测的体温的平均差值是否等于0”的问题, 对相关性的探讨有限;而相关性分析回答的是“两种方法检测的体温的密切程度如何”的问题, 但当两者的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不约等于1时, 即使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一致性也不佳。

上一篇:怎样开家长会下一篇:煤矿井下配电硐室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