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价值

2024-05-16

患者价值(精选十篇)

患者价值 篇1

1 患者就医感知价值研究

顾客感知价值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CPV) 是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得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中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整体评价 (Zeithaml, 1988) [1]。基于此, 可以定义患者就医感知价值为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所感知到的治疗效果、服务、环境等利得与其为获得医疗服务所付出的时间、金钱、风险等成本进行权衡后对医疗技术和服务效果的整体评价。医院只有持续地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价值, 才能获得可靠并持续的患者满意度, 赢得患者的忠诚[2]。

患者感知价值由多个维度构成, Ekrem Cengiz, Fazil Kirkbir[3] (2007) 提出医疗服务感知价值由功能价值 (设施) 、功能价值 (服务质量) 、功能价值 (价格) 、功能价值 (专业性) 、情感价值 (新颖性) 、情感价值 (控制性) 、社会价值等方面构成。Feng-Chuan Pan, Chi-Shan Ch[4] (2004) 将患者感知价值分为质量、情感、价格、声誉、可获性5个维度。

根据学者的研究成果, 结合我们的相关研究, 本文归类和总结了包含7个维度32项患者就医感知价值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研究发现, 由于患者感知价值是其自身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不同背景特征的患者个体在就医感知价值上的也存在差异性。如患者的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就医经历等因素对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及感知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同时, 患者感知价值的各个构成因素对总感知价值的作用程度存在差异。有些因素在患者就医感知中的作用明显, 患者对其感知十分敏感, 若医疗机构在这些方面表现不佳, 将直接导致患者的就医感知价值降低, 严重影响患者对医疗价值的总体感知。而另外一些因素, 患者对其感知不明显, 其对就医感知价值中的影响也较小。可以将患者感知价值构成因素对感知总体价值之间的影响强度定义为就医感知价值敏感度。根据敏感度的差异可将患者感知价值因素分为强感知因素、中等感知因素和弱感知因素。对患者感知价值作用程度大, 即敏感度高的因素, 我们称之为强感知因素;弱感知因素是指患者感知价值中敏感度低、与感知价值的相关性不明显的因素;中等感知因素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因素。

患者感知价值还有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之分, 显性价值是容易被患者觉察的、易表达的、可以通过表面接触直接感知到其全部或大部分的价值属性, 其主要特点是易感知性。如患者在就医中可以从表面的体验感知中获取的利益, 医院知名度、美誉度、医护态度、医院环境等。而那些不易觉察的、难以明确表达的、表面接触无法感知其全部的价值属性则是隐性价值, 如治疗风险、治疗规范性等, 隐形价值需要深入和持续的接触才能明确感知。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 我们从表1中的指标中整理出典型指标因素, 在浙江省台州医院组织了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患者就医感知价值指标收集、检验、敏感度评价和显隐性分析等, 结合得到的研究结果, 对指标进行了分类研究, 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2 患者就医感知价值的指标分类

我们在浙江省台州医院选取了50位医疗服务人员和340名患者进行了三轮的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 经过数据整理和分析, 得到以下结果。

2.1 患者就医感知价值敏感度分类

按照患者就医感知价值指标的敏感度排序, 得到其敏感度分类, 如表2所示。

医院美誉度、知名度是衡量医院水平的重要因素, 医患沟通情况、医生态度、患者参与度反映了医患关系的情况, 医生技术水平、价格合理性反映了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 这些因素成为患者就医感知价值中的强感知因素, 这与前人研究结论是相符的。

中等感知因素介于强感知因素和弱感知因素之间, 虽然在程度上不及强感知因素, 但它们的变化与患者就医感知价值存在明显的关联性, 中等感知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

医院拥挤程度、停车场便利性与患者就医感知价值之间的线性关系不强, 成为弱感知因素。我们分析发现, 有些患者认为医院拥挤、停车不方便等因素降低了其就医感知价值, 但有些患者却认为这恰恰反映了医院顾客多、口碑好, 反而提高了他们的就医感知价值。感知风险、就诊环境私密性对患者就医感知价值的影响程度也较小, 说明在目前阶段, 患者对这两项因素关注程度普遍较低。

2.2 患者就医感知价值典型指标显性隐性分类

按照患者就医感知价值指标的易感性进行排序, 得到其显隐性分类, 如表3所示。

显性指标是患者可以从表面体验感知中获取利益的因素, 如医院知名度、美誉度在患者接受医疗服务之前已被患者知晓和感知;又如医生态度、护士态度、就诊等待时间、医院环境卫生、就诊环境私密性、医生诊疗时间长度、医院拥挤度、停车便利性、收费标准透明度、账单清楚准确性, 这些因素在患者初次就诊时就可以得到体验。

隐性指标则难以在初次就诊时明确呈现, 患者也难以从表面体验和感知, 如价格合理性、就诊流程便利性等指标需要患者经多家医院比较之后才能获得整体感觉;感知风险、医生技术水平、患者参与度、医患沟通情况等对于医学知识匮乏的患者而言, 难以确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但是这部分价值会随着反复就医、持久经历、医学知识的增长被患者所感知。

3 患者就医感知价值典型指标的分类组合

将患者就医感知价值指标的敏感度分类与显隐性分类作为两个维度, 组合为患者感知价值典型指标分类矩阵, 如图1所示。

以患者感知价值典型指标分类矩阵为参考, 可以为医院改善患者就医感知价值提供管理思路。

4 基于患者感知价值分类的医疗服务提升策略

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逐步改进的长期过程, 其中具体的管理措施实施有难易之分, 见效期也有长短之分。在现实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过程中, 最恰当的策略选择是由易到难, 先选择操作性容易、见效快、局部改善明显的措施, 而操作难度高、见效期长、需要全局改观的措施则应该在后续实施。

根据患者就医感知价值指标的分类特征, 可以有效地进行管理策略的选择判别。即, 先针对显性的强感知指标进行资源投入和管理提升, 这样可以在短期内使得患者就医感知价值得到大幅提升, 用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产出。而对那些隐性的弱感知指标, 则需要从长计议, 进行长期的规划、投入与管理提升, 使之逐渐提升为患者就医的显性的、强感知要素 (如图2所示) 。

具体的看, 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4.1 隐性-强感知因素

患者感知价值中的隐性价值难以明确表现, 患者表面很难感知到, 所以很容易被医疗机构所忽视。但是经过反复就医、持久经历, 患者也能够逐渐感知到隐性价值部分的差异, 尤其对于隐性价值中的强感知因素, 在患者感知价值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医院应当采取一些具体方法, 如公示、告知等, 使隐性价值显性化, 能够被患者所快速感知。

4.2 隐性—弱感知因素

这种类型属于患者不容易快速感知、并且敏感度也不高的因素。医院通过向患者反复宣教、引导, 使之逐渐转变为显性—强感知类型, 可以体现出医院独特的价值。如风险因素, 是重要的感知价值, 但患者感知的敏感度比较低, 医疗机构应当有意识培养患者一定程度的风险意识, 使医疗风险变成强感知因素, 使规模大、信誉好、负责任的医院价值充分体现。

4.3 显性-弱感知因素

患者表面可感知到的价值因素, 都会使患者与最初的价值期望相比形成自己的感知。医院应当努力改进、不断提升完善这类型的服务项目, 提高患者的感知敏感度。

5 总结

本文是对中国医疗情境下对患者就医感知价值及其应用策略研究的初步尝试, 研究一方面分析了我国医疗情景下患者就医感知价值的指标构成, 另一方面也探寻了基于患者就医感知价值指标分类的管理策略选择问题, 研究成果较为显著。

作为医疗卫生领域的一种新型探索, 我们的研究尚不成熟, 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我们会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加以改进, 努力对中国医疗情境下的患者就医感知价值进行更详细、更客观的描述和归类, 从而为我国医疗服务提升提供更为科学的策略依据。

参考文献

[1]Zeithaml, V.A.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value: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J].Journal of Marketing, 1988, Vol.52 (3) :2-22.

[2]肖燕, 张亮, 武明虎.试论医院顾客价值循环体系中的风轮效应[J].中国医院管理, 2008, 4 (28) :47-49.

[3]Ekrem Cengiz, Fazil Kirkbir.Customer Perceived Value: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ple Item Scale in Hospitals[J].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in Management, 2007, Vol.5 (3) :252-268.

[4]Feng-Chuan Pan, Chi-Shan Chen.Enhancing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Hospitals through LinguisticsEvaluation on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J].The Journal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2004 (9) :481-485.

[5]Daniel J.Flint, Robert B.Woodruff, Sarah Fisher Gardial.Customer Value Change in Industrial MarketingRelationships:A Call for New Strategies and Research[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7, (26) :163-175.

[6]覃蓉芳, 武振业.一个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组织结构框架[J].管理科学, 2001, 23 (2) :86-89.

[7]马云峰, 郭新有.论顾客价值的推动要素[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2 (4) :24-27.

[8]Williams S.J.Calnan M.Key determinants of consumersatisfaction with general practice[J].Family Practice, 1991, Vol.8:237-242.

[9]Hari Dayal Gupta.Identifying Health Care QualityConstituents:Service Providers erspective[J].Journal ofManagement Research, 2008, Vol.8 (1) :18-28.

[10]秦秋萍, 杨凯.浅析病人的隐性需求[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06, 1 (17) :36-37.

[11]罗永泰, 卢政营.需求解析与隐性需求的界定[J].南开管理评论, 2006, 9 (3) :22-27.

患者价值 篇2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0月至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高血压肾病患者共120例,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在35岁-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2±10.6)岁。120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的血压为正常高值,36例患者为高血压Ⅰ级,33例患者为高血压Ⅱ级,21例患者为高血压Ⅲ级。1.2方法120例患者均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指导、用药指导等。

1.2.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帮助患者分析血压升高的原因,让患者对疾病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以病情控制良好的病例来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让他们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以更加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从而有效避免血压出现明显的波动。如果患者出现了不良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及时地发现并进行有效的干预,让患者将心中的感受说出来,有利于心理问题的改善和解决。

1.2.2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将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在一天中的总热量中的比例分别控制为25%、20%和55%,在保证能量供应的基础上,做到低脂、低盐和高维生素,注意患者每天摄入的盐应该低于3g。患者的饮食应该以少食多餐为原则,同时禁止食用动物内脏和荤油食物,控制摄入动物脂肪。对于肾功能较为正常的患者应该提高钾元素的摄入。如果患者在这期间出现了明显的浮肿和血压升高,应给予无盐饮食。鼓励患者多摄入鸡肉、鱼肉、牛奶等富含了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控制肉汤类食物。这是因为肉汤当中含有较多的含氮浸出物,该物质能够促进尿酸的增加,并加重心脏、肾脏和肝脏的负担。

1.2.3运动指导和用药指导。保证患者的充足睡眠,血压为正常高值和高血压Ⅰ级的患者能够进行正常的体育锻炼。对于高血压Ⅱ级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他们进行慢跑、太极拳、降压操等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而高血压Ⅲ级患者可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肢体的按摩活动和气功锻炼等。根据患者的反应对运动量进行调整,并保证每天30分钟以上的运动量。当患者的治疗方案确定时,护理人员要关注患者的遵医嘱行为和服药的依从性,使患者明白长期坚持服药的重要性、药物的作用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等等。

1.3评价指标

将患者出院时的血压值进行测量,如果血压值在130/80mmHg以下表示达标,并由患者匿名填写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

2.结果

患者出院时血压值的达标率分别为100.0%、94.4%、90.9%和85.7%,通过健康教育调查,患者的满意度为98.6%,对影响血压波动的因素掌握度为100.0%。

3.讨论

患者价值 篇3

【关键词】 创伤性骨折患者 舒适护理 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109-01

创伤性骨折疾病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且患者受伤后长期卧床休息时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该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情绪,不利于患者康复。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医护人员应给以患者相应护理措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使患者早日康复。为进一步了解分析创伤性骨折患者行舒适护理的临床价值,特从我院创伤性骨折患者中选取62例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2例創伤性骨折患者,均符合WHO关于创伤性骨折疾病相关诊断标准。并按照护理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1例,男23例,女8例;患者年龄为15—70岁,平均年龄(42.53±1.16)岁;12例为上肢骨折,11例为下肢骨折,6例为腰椎骨折,2例为骨盆骨折;对照组31例,男24例,女7例;患者年龄为16—71岁,平均年龄(43.61±1.25)岁;11例为上肢骨折,10例为下肢骨折,7例为腰椎骨折,3例为骨盆骨折。对62例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的病房,并定期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毒。在对照组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对其介绍医院环境、主治医生、护理人员、病区环境和治疗方法等,有效减轻其出现的不良情绪,便于患者迅速熟练医院环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同时,为患者讲解医院相关准则,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伤害等等。

1.2.2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上加以舒适护理,该护理措施主要包含环境、体位和疼痛等舒适护理等。

1.2.2.1 环境舒适护理

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耐心、详细地对其介绍主治医生、病区环境、护理人员和规章制度等内容,让患者充分了解医院环境,减少因陌生环境带来的紧张感。保障患者病房干净通风,用轻柔和蔼的语言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便于稳定患者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1.2.2.2 体位舒适护理

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麻醉方法为其选取舒适的体位,需要时可将头偏向一侧。同时,护理人员应指引患者家属抬高患者患肢,便于静脉血液回流,减轻其出现的疼痛感。对于脊柱手术患者,应指引其平卧休息,睡硬板床,帮助患者定时翻身,确保其脊柱平直,避免出现畸形或是进一步损伤等现象。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绷带和石膏进行检查,避免因受压出现疼痛感,并对患者皮肤受压状况进行检查,避免出现不适感,提高患者舒适度。

1.2.2.3 疼痛舒适护理

护理人员应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用亲切和蔼的语言为患者讲解术后疼痛规律。且在巡视时,应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对其出现疼痛程度和性质进行密切观察,为患者讲解疼痛原因以及处理措施,进而有效稳定患者情绪。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可指引患者听音乐、聊天和看报纸等方法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其出现的疼痛感,提高患者舒适度等等。

1.3 观察指标[1]

观察两组患者舒适优良率和对护理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17.0软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单位为(x±s),不同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差异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X2检验法,如果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P<0.05,说明两者间数据资料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舒适优良率

治疗组患者舒适优良率高达100.00%(31/31),其中,27例为优,4例为良,0例为差;对照组患者舒适优良率仅为77.42%(24/31),其中,20例为优,4例为良,7例为差。对比两组患者舒适优良率,有一定差异性,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

治疗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高达96.77%(30/31),其中,25例为非常满意,5例为满意,1例为不满意;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仅为74.19%(23/31),其中,18例为非常满意,5例为满意,8例为不满意。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有一定差异性,P<0.05。

3 讨论

创伤性骨折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且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褥疮等并发症。因此,患者在患病时,会出现情绪不稳等症状,该种不良现象对患者整体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应采用相应护理措施对其进行护理,有效稳定其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常规临床护理措施仅依据患者具体病情为其提供相应护理措施,没有综合考虑患者症状,尤其是对患者心理没有进行详细了解,因此,不利于提高患者整体护理效果。舒适护理措施是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基础上加以心理、体位、环境和疼痛等护理内容的护理措施,其对患者综合状况进行有效了解分析,进而显著稳定患者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提高整体护理效果。综上所述,在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舒适护理措施具有良好作用,本次研究选取的62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中,治疗组患者舒适优良率和对护理总满意度均同对照组患者间存在一定差异性,P<0.05,该研究结果同高青房学者在《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中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因此,舒适护理措施值得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秀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3,03(12):150--151.

患者价值 篇4

1 问题焦点: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差

由于患者的依从性决定治疗效果, 因此关注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是遏制结核菌扩散感染更多人群、控制病情复杂和升级的关键。近几年流行病统计文献显示, 肺结核患者治疗非依从性徘徊在35%左右, 甚至高达40%以上[1,2,3], 说明在肺结核治疗中存在严重的依从性问题。

1.1 财政支持乏力导致治疗依从性差

提供免费药品和免费检查是国家在肺结核防治中的重要财政支持。免费治疗对象限定为“初检涂阳患者”和“复治涂阳患者”, 且后者为有限免费治疗。“涂阳”即强传染性标志, 是国家确定免费对象的关键衡量指标, 但由于痰涂片检查误差较大, 大量涂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因此而被排除在政策之外。而且免费提供的药品种类在临床治疗中已被证实远不能满足治疗需要[4], 全国结核病防止规范 (2011-2015) 规定免费提供五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和部分检查项目 (包括四次痰涂片和一次胸片检查) , 共计约250元人民币。仅提供针对肺结核病菌的药品, 但是这些药品具有较强毒副作用, 极易对肝肾、肠胃、听视力、关节、皮肤等身体机能产生损害, 因此在临床用药中必须辅以大量减轻肝肾功能负担的药品, 需定期进行肾脏功能检查, 而这些所产生的费用在治疗中约占90%的比例, 总体治疗费用远远高于减免费用, 这严重阻碍经济状况较差肺结核患者治疗的依从性[5]。

1.2 政策措施不合理导致管理依从性差

疫情上报和属地化管理是肺结核疾控政策的核心措施。上报疫情除了必要的基本病情信息之外, 还包括患者的户籍信息, 单位信息, 患者户主信息等更多个人隐私信息。部分患者因顾虑疾控信息全国联网使个人信息泄露而遭社会歧视, 对今后升学、就业等各方面产生无法预知的不良影响, 拒绝填报传染病信息卡[6], 因此必然导致疫情信息上报不准确和漏报问题。而属地化管理严重忽视流动人口群体利益, 然而流动人口是肺结核易感及患发主要群体之一。根据目前的传染病防治条例, 一旦被确诊为肺结核患者, 则需从工作所在地返回户籍所在地接受治疗, 但流动人口经济基础薄弱, 而且医疗保险不能分摊主要治疗费用, 加之不可避免的非医疗的辅助性开销, 例如:误工、交通、住宿和饮食等费用, 势必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这是造成流动人口患者延误治疗的主要原因。

2 政策原因:追求管理效率的政策设计

政策设计所坚持的价值和理念决定政策结果和政策实施效果。无论是财政支持还是具体的政策措施都体现了我国肺结核疾控政策的价值偏向, 侧重服务于政府管理而非患者, 换言之, 追求管理效率而非公共卫生公平。

2.1 基于降低疾控成本的财政支持

国家基于财政负担沉重和患者责任共担的考虑, 对肺结核疾控的公共财政投入明显不足, 免费治疗和免费药品覆盖面狭窄, 医疗救助低效, 不能实现政策意图[7,8]。部分医院也同样基于压缩成本的原则, 尚未严格依照政策基本要求为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提供免费胸片检查的服务, 更遑论参照国家疾控中心指导意见, 根据各地方自身情况为结核病患者提供更多服务的愿望。从匮乏的财政支持上反映出肺结核疾控政策对患者切身利益的重视不够, 从而致使患者由于经济负担沉重而延迟或者搁置治疗, 导致病毒扩散, 进而增加防治工作的难度和成本。

2.2 基于提高管理效率的控制措施

疫情收集是国家疾控中心是为了便于进行传染病统计, 快速掌握全国疫情分布情况, 准确分析疫情严重程度, 及时提出解决方案而设计的;属地化管理主要用于疫情跟踪、便于责任到位。这两项政策均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标和原则。然而疫情上报和属地化管理方式在便于国家疾控管理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患者切身感受和利益的考虑。缺乏人文关怀的疫情报告和程式化的属地化管理办法, 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遭遇患者抗拒。属地化管理影响了患者选择适合自身治疗方案的安排, 增加了不规范治疗的发生机率, 从而诱发了更加复杂的疫情状况, 这违背了肺结核的治疗原则, 即“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十字方针。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劳动力要素流动频繁, 流动人口激增, 属地化管理疾控政策必然引发更加严重的政策冲突。

3政策建议:更新肺结核疾控政策价值

公共利益在公共卫生中具有重要的伦理地位, 公共利益绝对权威的伦理地位是政策制定的第一大衡量标准, 不可避免出现忽视病人群体利益的政策偏向和执行后果。但是并不意味着这部分人群的利益可以不被重视。龚向前认为:“人权与公共卫生相互依赖, 强制性或惩罚性的传染病控制措施只会导致患者与病源携带者与社会更加疏远、不能实现通过行为改变、治疗与卫生支持来预防的公共卫生目标”[9]。因此, 应调整传染病疾控政策价值导向, 将患者利益作为肺结核疾控政策的重要考量依据, 将患者身心健康作为肺结核疾控政策的目标指向。

3.1 患者利益为肺结核疾控政策的重要考量依据

健康公平关注每个个体人之间或群体之间不同的健康需要, 每个人均享有卫生服务和发挥健康潜能的同等机会[10], 罗尔斯的“合乎最小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也反映了一种尽可能通过某种补偿或再分配, 使社会中的所有成员都处于平等地位的愿望和价值导向, 尤其适用于公共卫生政策。因此, 需将患者利益作为肺结核疾控政策设计的重要考量依据, 不仅有利于肺结核疾病控制, 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3.2 患者身心健康为肺结核疾控政策的目标指向

患者价值 篇5

1. 患者有急性持续性胸痛,心电图无典型演变过程,心肌损伤标志物未达到临床诊断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诊断和给出治疗决策?

2. ACS患者通过绿色通道救治,“罪犯血管”的血流达到了TIMI三级,患者的胸痛症状消失,但是胸闷、憋气、低血压等心衰症状逐渐加重,您如何处理?

3. ACS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病情相对稳定,突然出现心脏杂音,或原来的杂音出现了新的变化,您怎么办?

4. ACS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康复出院,您如何知道患者的左室重构和存活心肌?

超声心动图能否对ACS进行早期诊断

动物实验显示,将冠状动脉完全闭塞,5分钟后,闭塞血管所支配的心肌出现运动降低或消失,其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高于心电图,同时也早于心电图。

您可能会问:为什么没有将超声心动图纳入到ACS的诊断标准呢?

主要有下列原因:1 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时间窗受到限制,患者出现胸痛到医院就诊往往需要60~90分钟,此时,心电图或/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已经能够明确诊断,无需超声心动图帮助诊断。

2 既往没有可以用于急诊医生随身携带的便携式超声心动图诊断仪,便于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现在便携式掌上超声心动图诊断仪已经问世,对医生稍加培训,就能够帮助我们实现ACS患者的早期诊断。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急性持续性胸痛,临床怀疑ACS,无论血清心肌标志物是否正常,都可以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此时,如果超声心动图未探及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而且心脏功能正常,初步可以帮助除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持续性胸痛患者,若心电图和血清心肌标志物都不能明确急性心肌梗死时,而超声心动图提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减低或消失,则强烈提示ACS的可能。

如果能在胸痛后的第一时间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就能够对ACS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识别心包压塞

ACS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或介入治疗后出现胸闷、憋气、低血压,除考虑迷走神经张力反射之外,还应该考虑到患者是否存在急性心包压塞的可能。由于心包腔内的液体与心肌组织声阻差异较大,超声心动图对心包积液显示非常清晰,床边超声心动图可以快速、实时地进行定性、定位和半定量诊断,对快速临床决策和指导心包穿刺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图1 双平面Simpson’s法计算左室容量和射血分数

图2 为心尖部及后侧室壁瘤,收缩期二尖瓣关闭,心尖部横径大于基底部横径

帮助诊断并发症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为心律失常、泵功能衰竭、室间隔穿孔、乳头肌功能不全、腱索断裂、室壁瘤、心室附壁血栓等。如出现室间隔穿孔,乳头肌功能不全和腱索断裂等并发症时可伴有心脏杂音的突然变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一旦出现心脏杂音或杂音有变化,均应该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这对心肌梗死并发症的诊断和临床决策具有重要的价值。

1 心功能评价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尤其是前壁心肌梗死,通常对左室的收缩功能影响较大,如果“罪犯”血管实现了血流的再灌注,但患者胸闷、憋气、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多数可能出现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由于患者体位、声窗大小、图像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超声心动图对LVEF的测量误差增大,重复性降低。但是需要强调的是ACS患者必须应用单平面或双平面simpson’s法计算LVEF(见图1)。

simpson’s方法是在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心尖四腔或二腔图,以心电图R波顶点及T波终末角触发图像停帧,分别测量左室舒张期及左室收缩期心腔面积。

目前的仪器可以自动计算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量,以及左室射血分数。

2 室壁瘤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约20%并发室壁瘤,多发生在梗死后5天~3个月,与左室造影对照,二维超声检出室壁瘤的敏感性为93%~100%,特异性为94%~100%。室壁瘤通常约80%发生在心尖部,多侵犯左室前壁。二维超声表现为室壁呈局限性膨出,瘤壁收缩期无运动或呈矛盾运动。超声不仅能确定其部位、大小和范围,还可测定室壁瘤占左室面积的比值,了解有功能室壁的数量,也可以预测外科切除室壁瘤的效果(见图2)。

3 假性室壁瘤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一种少见并发症,常发生在下后壁及侧壁,系室壁破裂穿破心肌由周围的心包粘连包裹而成,窄通道与心室腔相通,具有破裂的倾向。

图3 心肌梗死后,左室心尖部附壁血栓形成

鉴别

二维超声可以鉴别真性和假性室壁瘤:(1)与心室腔相通的口径在真性者较宽,而假性瘤者则较窄;(2)假性室壁瘤心室壁心内膜与通道相接处内膜中断,而真性者仍有心内膜与瘤腔相连;(3)假性者瘤呈袋状或球形腔,内多有血栓及血凝块;(4)假性室壁瘤可压迫右室向前转位。

4 附壁血栓 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在急性心肌梗死数小时后即可在心尖部或前壁形成血栓。约30%~50%的室壁瘤患者发生血栓。超声显示为回声增强的团块结构,与室壁广泛附着,形状不规则,多无活动性,少数血栓呈游离状,仅一部分附着在室壁上,可随血流活动。新鲜血栓回声与血液相似或可见烟雾状停滞的血流。二维超声对血栓的检出率很高,对其附着部位、大小、形状等均能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见图3)。但需注意与正常的肌小梁、腱索、乳头肌等鉴别。如果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腔内附壁 血栓形成,临床应该即刻加强抗凝和抗栓治疗。

图4 为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心尖部穿孔部位(箭头所指为室间隔穿孔处。LV:左室;LA:左房;RV:右室;RA:右房)

图5 二尖瓣前叶腱索断裂,收缩期断裂的腱索脱向左房(箭头所示为断裂的腱索)

图6 收缩期二尖瓣后叶瓣体脱向左房面(箭头所示为脱垂的二尖瓣后叶)

5 室间隔穿孔 急性心肌梗死的少见并发症,发生率约1%。在临床上突然在胸骨左缘出现粗、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并伴有振颤,二维超声检查多在肌部发现室间隔回声中断,多普勒超声在室间隔中断处及其右室侧可检出收缩期湍流频谱,或彩色多普勒显像心室水平有左至右的分流。据患者病史、体征及超声表现则可诊断室间隔穿孔(见图4)。室间隔穿孔不仅导致心内血流动力学紊乱,而且还会使心功能恶化。临床的处理原则是决不能即刻实施心外科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而是保护心功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等待亚急性期,根据室间隔穿孔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及与毗邻组织之间的关系,选择室间隔缺损的封堵或外科手术治疗。

6 乳头肌或腱索断裂 乳头肌断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少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临床上突然发生肺水肿、休克及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在胸骨旁长轴和心尖四腔切面可见到乳头肌断裂残端的粗大回升,为典型的连枷样摆动。而腱索断裂则表现为断裂的纤细腱索,收缩期脱向左房(见图5)。脉冲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显像可检出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严重程度。结合患者病史及超声表现,可及时作出乳头肌断裂的诊断。无论是乳头肌或腱索断裂,如果出现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内科的保守治疗都难以改善患者的病情进展,尽早实施外科手术治疗。

7 乳头肌功能不全 乳头肌功能不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20%。心尖部常可听到收缩中、晚期或全收缩期杂音。左室乳头肌缺血或梗死引起收缩功能障碍,可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超声可表现为左室扩大,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收缩运动幅度减低。乳头肌收缩障碍使二尖瓣收缩不能合拢,可发生二尖瓣脱垂,乳头肌本身因缺血可有回声增强纤维化或钙化现象(见图6)。脉冲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显像可检测收缩期反流及反流程度。根据二维超声及多普勒频谱图所见,结合临床,确定诊断比较容易。乳头肌功能不全,如果没有合并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经内科系统治疗后,随着病情的改善,乳头肌功能有可能逐渐恢复。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存活的心肌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是否存在存活心肌?心脏重构何时恢复?这些问题都可以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其相关技术给予答案。目前确定存活心肌存在的方法有多种,包括:(1)应用正电子放射断层显像(PET),通过显示对三氟甲烷(FDP)的摄取,以测定其代谢活性;(2)单光子放射断层显像(SPECT),明确显示存活心肌的完整微循环的存在(例如,应用PET、铊或sestamibi或超声造影剂的灌注显像);(3)通过应用肌力刺激物(例如,低于产生缺血剂量的多巴酚丁胺)观测收缩储备。

超声心动图探测心肌活性的机理是依据小剂量多巴酚丁胺使室壁厚度增加或心内膜运动,应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探测心肌前后的节段性收缩均采用主观性的直接评价以明确心肌活性。一些患者可出现双相反应,小剂量多巴酚丁胺使室壁厚度增加,而增加剂量时,室壁增厚率降低,常提示心肌存活和存在缺血。

(编辑:张宏娟)

专家简介

患者价值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静脉输液的患者164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2例。实验组男44例,女性38例,年龄16~74岁,平均(31.9±3.2)岁;对照组男42例,女性42例,年龄17~72岁,平均(30.7±3.5)岁。所有患者均是在手背采用静脉穿刺,两组患者的药品、输液量和加药量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常规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的4条输液贴固定方法固定针柄。

1.2.1 基础护理:

首先将患者接下来的输液的药品统一编号并妥善保管,交代护士注意事项并提前10 min到患者身边等候;准备好输液贴、碘伏、医用棉签和输液管等必备用品[2]。

1.2.2 穿刺工作及护理:

首先护理人员应对自己充满信心,保持平和的心态;找好清晰的静脉,依据其具体位置决定进针方向;针头与第一条胶带成十字形对针柄形成固定;第二条(带棉垫)贴于穿刺针眼部;第三条位于针柄下固定手背;第四条将软管绕于穿刺处左侧固定;最后在第一条固定针柄的胶带处再加一条15 cm的医用胶带固定针柄[3]。

1.2.3 心理护理:

输液前与患者沟通,及时解决患者需求,让患者保持平稳心态并了解相应静脉输液常识,调节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若患者出现不适情况及时处理并安慰和鼓励患者,按时将药品输完。

1.3 评定标准:输液期间询问患者疼痛情况并及时记录;对针头滑出的输液患者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患者穿刺部位剧痛发生率和针头滑出血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1。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指利用大气压等外界压力将药物、无菌液体等通过静脉注射到体内的一种给药方式。其有着简单方便、起效快、对机体刺激较小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输液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穿刺工作存在较多技巧,使用娴熟可有效避免医患纠纷等问题,对于减少患者疼痛感,提高工作效率具有显著作用。

在输液过程中由于患者对于静脉输液常识不了解,在护理人员将针柄固定好后,患者常因为随意移动体位导致胶带松动引发针柄、针头等部分出现剧烈疼痛感甚至针头滑出血管,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浪费了医药资源还因为二次穿刺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

细节护理是现代护理发展的新技术,有研究显示细节护理在静脉输液的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对此进行了研究[4]。细节护理通过对针柄处的加固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并降低了针头滑出血管的发生率,不仅提高了服务质量还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有报道显示97%的患者害怕疼痛,希望护理人员能够一次成功,避免二次穿刺,因此进行细节护理具有必要性。

输液前通过与患者心理护理,让患者对输液知识进行了解,避免了患者随意移动体位,为输液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由于碘伏存在润滑、黏稠等特性对胶带的黏性造成了影响,无法对针柄形成固定,而细节护理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利用较长的医用胶布进行固定,黏贴范围超过碘伏的覆盖范围,有效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发生。

本研究显示实验患者穿刺部位剧痛发生率和针头滑出血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综上所述,静脉输液患者运用细节护理可以减轻患者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可有效避免二次穿刺,提高了服务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凌淑蓉.老年患者门诊静脉输液的细节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1):2576-2577.

[2]Marian LF,Cheryl P,Monica L.Ending infusion confusion:evaluating a virtual intravenous pump educational module[J].Clin Simulation Nurs,2012,(2):e39-e48.

[3]李玉英,余静.门诊儿科输液中的细节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3):259-260.

ICU重症患者鼻饲护理的应用价值 篇7

关键词:ICU患者,鼻饲护理,营养支持

ICU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的特点, 且多处于昏迷状态或伴有意识障碍, 再加上受机械通气等方面的影响, 使患者无法自主经口进食。鼻饲是临床中一种符合人体生理且安全、简便的营养支持方法, 不仅能供给ICU重症患者足够的营养, 还有利于恢复患者胃肠功能和形态, 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 促进患者康复[1]。但长期留置胃管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 因此对ICU重症患者加强鼻饲护理至关重要, 可有效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现将ICU重症患者鼻饲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ICU需鼻饲护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9例, 女27例;年龄22~85岁, 平均 (54.3±3.7) 岁;大面积脑梗死11例, 脑出血23例, 严重肺炎9例, 哮喘8例, 其他5例。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吞咽困难、呼吸肌麻痹, 均无法自行经口进食。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放置胃管行鼻饲流质饮食。鼻饲期间, 仅5例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8.9%。

2 护理方法

2.1 插管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若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下对其行鼻饲插管, 往往患者心理上容易产生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 对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 告知其鼻饲插管的方法及作用, 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 使其配合护理人员操作。若患者处于昏迷不醒状态,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向家属解释鼻饲的作用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尽可能得到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2.1.2 制作鼻饲液

为确保营养液能满足患者的日常饮食习惯, 护理人员制作鼻饲液时必须了解患者日常饮食喜好, 根据患者的饮食喜好及营养需要将营养液制成匀浆膳, 采用输液泵24 h均匀输入。为避免患者胃肠因营养液受到刺激, 应注意营养液输入过程中的温度, 一般38~40℃为宜, 并做好腹部保暖[2]。此外, 每次使用餐具后应进行清洗、消毒, 以防止细菌感染。

2.1.3 口腔护理

因ICU重症患者病情较重, 长期昏迷不醒, 再加上长期行机械通气治疗及留置胃管鼻饲, 口腔易滋生细菌, 若不定期进行口腔清洁易引发肺炎, 甚至导致死亡。因此, 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口腔清洁工作, 每天应用5%Na HCO3溶液对患者口腔进行擦洗或冲洗2次以上, 并消除患者口腔内异味, 以防止发生口腔感染。

2.2 插管后护理

胃管插入后应进行固定, 确保牢靠不脱管, 鼻饲管的置管深度应适宜, 选择与管道配套的鼻贴, 或用胶布将胃管远端固定于患者耳旁枕头上, 近端固定于患者的面平颊及鼻翼。若患者鼻饲期间情绪烦躁或翻身时易发生脱管或自行拔管, 为防止患者拉扯胃管和脱管,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家属沟通将其双手用约束带固定, 但固定松紧度应适宜, 不可过松或过紧, 固定一定时间后应放松[3]。同时, 鼻饲液注入的方法和时间应按相关标准, 为确保胃管保留于胃内, 每次注入鼻饲液前应先抽吸胃液, 一般采用输液泵24 h匀速输入, 也可采取分次间断适量推注或滴注的方法注入鼻饲液, 具体应根据医院条件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每次推注时间应间隔2 h, 推注量不应超过200 ml, 速度控制为60~80 ml/h。

2.3 并发症护理

2.3.1 堵管

主要原因: (1) 鼻饲期间鼻饲管易出现打折、弯曲; (2) 鼻饲后鼻饲管内的食物未及时冲洗; (3) 鼻饲液中食物颗粒较大。对此,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选择稳定性较好、细孔、柔软的鼻饲管, 以确保患者使用鼻饲管的舒适、安全, 输注完毕后应将鼻饲管及时进行冲洗。同时, 制作营养液时应确保颗粒小于鼻饲管内径, 若营养液稠度较高可加适量水起到稀释作用, 喂果汁和牛奶时应尽可能分开。若应用鼻饲管给药时, 应将药物研磨成细末以免出现堵管。

2.3.2 胃肠道并发症

主要包括: (1) 恶心呕吐。ICU重症患者鼻饲期间出现恶心呕吐多因鼻饲过量、鼻饲速度过快及呼吸问题所致, 对此鼻饲量应采取逐次递增的方式, 尽可能采取输液泵控制输入速度。为避免因呼吸问题导致患者鼻饲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 在鼻饲前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清理呼吸道, 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应及时停止鼻饲, 并为患者清理呼吸道。 (2) 腹泻。患者鼻饲过程中发生腹泻较为常见, 可能与营养液温度过低、输注速度过快、使用抗生素、机体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对此, 若患者大便呈水样便、不成形或次数增多, 应适当减少管喂量, 减慢鼻饲输入速度, 同时用加温器对胃管末端夹进行加温, 有利于提高患者对饲管内营养液的耐受性, 并可适当给予止泻药或助消化的药物[4]。 (3) 腹胀。患者鼻饲期间出现腹胀可能与食物中含糖量过高、输入量过多、胃肠功能受损及排空延迟等因素有关。对此,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更换食物, 选择低脂肪或不含乳糖的营养液, 减少输入量, 以多次少量输注为宜, 每次50~100 ml即可, 在持续推注或喂养过程中应将床头适当抬高, 并帮助患者进行腹部按摩, 此外遵医嘱对患者行肛管排气、胃肠减压或促胃肠道动力药物, 以恢复患者胃肠功能。

2.3.3 高钠血症性脱水

ICU重症患者鼻饲期间若摄水量不足、渗透性腹泻等均可能引起脱水, 导致患者出现代谢问题, 还可能因患者处于饥饿状态下进食高糖膳食。因此, 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患者逐渐增加膳食的剂量、浓度, 并记录患者每日出入量, 定期监测患者尿素氮、血清电解质等指标。

2.3.4 误吸

误吸是鼻饲患者发生的较严重的并发症, 通常护理操作中鼻胃管脱落、管径过粗、输入速度过快、注入量过大及置管深度不足等均可能导致发生误吸, 患者发生误吸后易导致出现吸入性肺炎,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 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应注意: (1) 固定好胃管, 选择合适的管型; (2) 对注食的速度及量进行合理控制, 置管深度应适当; (3) 及时清除口腔、咽腔内的反流物、分泌物; (4) 采取合理的注食体位。

3 讨论

鼻饲是ICU向重症患者提供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途径, 通过肠内营养支持可使患者营养不良情况得到有效改善, 并能使患者机体应激后出现的高代谢现象得到缓解, 从而有效提高ICU重症患者的存活率。对此, 要求护理人员在ICU重症患者鼻饲期间加强护理, 做好插管前的心理护理、口腔护理及鼻饲液的配置工作, 插管后应加强基础护理, 积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可使ICU重症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得到有效改善, 从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周俏华.不同鼻饲法在护理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中的价值[J].医疗装备, 2016, 29 (1) :203-204.

[2]王艳丽.ICU重症患者鼻饲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7) :2571-2572.

[3]胡梅芳.综合护理干预对ICU患者鼻饲返流的预防效果[J].医药前沿, 2015, 5 (35) :75-76.

温馨护理在患者入院时的应用价值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 以所有来我科住院的患者及家属为服务对象。共温馨护理入院时患者668例, 患者平均年龄20~65岁, 男性360例, 女性308例。文化程度为中专至研究生不等, 均为我医院平诊患者, 他 (她) 们均一般状态良好, 意识清晰, 有正常理解力与护理人员交流通畅自如。

1.2 方法

1.2.1 温馨护理方法

门诊医师给需要住院的患者开具住院证, 同时打电话通知病房, 由我科责任护士前往门诊接患者, 协助或指导家属办理住院手续。其间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 先做自我介绍, 并告知住院所需的用品, 帮助他 (她) 们携带物品前往病房, 沿途介绍住院环境、病房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交待作息时间及有关注意事项。交流中了解她们年龄、有没有基础疾病、职业、文化程度、饮食习惯、睡眠情况、性格特点及特殊要求等, 让患者有温馨感觉。随时观察患者及家属的表情反馈信息, 以发现他 (她) 们的心理活动情况。

1.2.2 注重温馨护理效果

对入院时患者实施温馨护理, 护士要注意留给患者及家属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又称优先效应。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他 (她) 们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解释。第一印象具体地说是10min现象, 它在各行各业中都十分重要。接患者的护士文明礼貌, 仪表端庄, 温柔得体, 谈吐文雅, 对患者表现出由衷热情, 都会给患者及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护士与患者第一次接触, 患者往往问题较多, 要耐心解答她们的询问, 发挥创造性尊重并实现患者及家属的合理要求。满足他 (她) 们生理、心理需要, 尽量缩短护患情感距离, 使她们感觉温馨舒适。

1.2.3 温馨护理效果评价

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 我们共对668例患者实施入院时温馨护理。护士长通过问卷调查形式采集他 (她) 们感受。以患者的安全感、自尊感、信任感、自信心、陌生感、恐惧感、舒适感和护患关系等8个方面感受来评价患者情绪反应。

2 结果

患者的感觉出乎我们的预料, 一入院就激发满意情绪, 这种情绪对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良好作用, 可以发挥机体的潜力[2], 引起人的肯定态度, 产生积极愉快的体验。上述8个方面是患者感觉, 无法科学的量度。英国科学家丹尼斯·伯基特曾说过, 并非所有重要的东西都能上天平去称量[3]。但患者的这些心理需要毕竟在护士服务中满足了, 并为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奠定了基础。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结果, 正面情绪反应为96.8%, 其余3.2%对表示无所谓。

3 讨论

3.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 护理活动有了新的

内涵, 过去护理人员提供的只是护理技术, 而现在注重的是护理服务,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在我院领导、护理部的支持督导下, 以人为本, 实行入院零分钟接待, 做到病有人引, 检查有人陪, 吃药有人拿, 住院有人送。我科遵循医院“以患者为中心, 以质量为核心, 用心服务, 让你满意”的宗旨, 在全院率先开展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工作。在我院领导、护理部的支持督导下, 以人为本, 实行入院零分钟接待, 做到病有人引, 检查有人陪, 吃药有人拿, 住院有人送。在患者入院时就为每个患者送上最真心的陪伴, 营造医患和谐的氛围给患者以家的感觉。

3.2 患者走进医院, 接触陌生的医护人面及医院环境会引起他 (她) 们

情感的变化, 即将住院面临生产又使他 (她) 们感到不安和恐惧[4], 这时他 (她) 们将住病房的护士到门诊带着微笑与她边聊走向病房, 患者立即就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像遇到朋友了一样, 很轻松舒适, 并获得了满意的情绪, 减少了恐惧, 消除了内心的不安。通过路上短短十几分钟的倾听、交谈、问答、介绍和帮助, 使患者感受到尊重与亲切, 对医院不再感到陌生, 紧张的心情不断得到放松, 安全感不断增强并延续, 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通过沟通交流护士及时给患者以心理和情感支持, 让患者内心得到安慰, 确立了对治疗的自信心。

3.3 我们医院在患者入院时实施温馨护理, 促进了护患人际关系软

环境的整体和谐, 调动了护患双方的积极情绪,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形象。进而拓宽医院服务领域, 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体现出很大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深化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基本保证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持之以恒地开展好, 让患者真正得到了实惠, 取得了让患者满意、让社会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晓红, 张士涛, 张献怀.我院急诊部开展人性化护理的做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2, 11 (18) :674-676.

[2][美]迪恩奥尼希著.爱与生存——亲密关系的医疗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0:3.

[3]李丽华, 傅国才.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29.

糖尿病患者实施血脂检验的价值分析 篇9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血脂检验,价值

糖尿病通常并存血脂紊乱,最为多发的并发症为动脉粥样硬化,大血管与微血管病变是致使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一般伴有肥胖,其体内的LPL活性增加,TG与FFA浓度升高,导致机体脂肪代谢失调紊乱,产生的血脂异常容易诱发或者加重心血管事件,对糖尿病患者生存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2]。因此,加强糖尿病患者血脂检验对保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进展具有积极意义。我院对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41例糖尿病患者实行血脂检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41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同时另取41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本次研究对照组。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56.72±4.36)岁;糖尿病病程3~16年,平均年龄(11.24±3.85)年。排除标准:原发性痛风、继发性痛风、心力衰竭、肝肾功严重异常患者。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57.46±3.85)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于采血前禁食12 h,在次日清晨开始采血。采集静脉血,离心后,采用贝克曼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LDL-C、TG、TC、HDL-C等。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相较于体检健康人员,糖尿病患者血脂含量升高明显,LDL-C、T G、T C均升高显著,说明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明显。观察组的HDL-C值相较于对照组有所下降,然而差异较小。两组血脂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由于生活水平不同,血清TC有所差异,而随着人们年龄增长,一般而言,自70岁后,人体内的血清TC与TC水平开始逐渐下降。中年时期,男性TC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女性绝经后期指数又会比同龄男性高。TC水平通常作为临床中治疗观察与预防糖尿病的重要参考指标。各类高脂蛋白血症、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糖尿病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症均可见TC升高[3]。此外,精神过度紧张、吸烟酗酒也可升高TC水平。女性在妊娠后3个月时,体内TC会有所升高,但生产后就会恢复到正常水平。营养不良、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肝硬化、脂蛋白酶缺陷等症容易引起TC降低。TG也称为中性脂肪或者三酰甘油,TG水平通常与生活习惯、性别、年龄直接相关。冠心病、服用避孕药、肾病综合征、急性胰腺炎、家族性高TG血症等症容易引起TG升高。甲亢、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等症则易导致TG下降。此外,运动或者过度饥饿也可降低TG水平。HDL-C水平主要与饮酒吸烟、年龄性别、饮食习惯、肥胖、饮食习惯等有关[4,5]。HDL-C水平同冠心病之间为负相关关系,HDL-C值低,发生冠心病的概率越高,反之则会降低,因此HDL-C可用于冠心病的临床评价。而且,HDL-C还与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感染与肾病综合征有关。LDL-C为诱发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年龄呈正相关,会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血清LDL-C水平。饮食高热量、高脂、运动过少、精神紧张均可升高LDL-C水平。LDL-C水平降低一半常见于甲亢、营养不良、肝硬化与恶性肿瘤。

糖尿病主要是由免疫功能失调、精神紧张、遗传因素等诸多致病因子对机体产生作用致使胰岛功能明显衰退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高血糖。糖代谢异常容易进一步导致脂肪代谢失调紊乱,此外,血脂代谢紊乱也会对糖代谢产生影响,从而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糖尿病患者机体血脂代谢紊乱机制为:糖尿病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或者胰岛素减少,导致LPL活性明显降低,增多TG含量。同时,TG水平升高,患者体内的CETP活性也会随之相应升高,这种升高能够降低HDL数量,增多LDL。临床检验中,我们发现,糖尿病患者通常存在高血脂症,其机体血糖实际控制情况决定着血浆蛋白。临床中采用的胰岛素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与多种途径影响脂蛋白的代谢。相关研究表明,约有40%糖尿病患者伴随脂蛋白异常血症。该病患者的血糖异常与胰岛素抵抗能够升高TG水平[6]。此外,缺少运动,吸烟饮酒、高脂饮食与肥胖均可引起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与体检健康人员相比,其TC、LDL-C、TG含量升高明显,说明该类患者伴有血脂异常。相关文献显示,血脂异常是诱发多种心血管病的主要因素,糖尿病以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进展均与其密切相关。TC升高容易引起高血压;LDL-C升高会提高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的危险性;临床中发生冠心病的主要征兆为HDL-C降低,而且低HDL-C可推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7,8]。总而言之,糖尿病患者实施临床诊断能够尽早诊断、有效控制、尽快治疗糖尿病,并积极控制多种糖尿病并发症产生,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病。因此,临床中应注意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检验,早期发现,并给予有效的降糖治疗,同时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检验与血脂水平调节。

参考文献

[1]陈海燕.糖尿病患者血脂检验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 013,20(33):105-106.

[2]陈宜.糖尿病患者进行血脂检验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2):2867-2868.

[3]訾全生.糖尿病患者进行血脂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4):56-57.

[4]徐百友.心脑血管患者的血脂检验结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7):813-814.

[5]李进.分析血脂检验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3,12(23):70-71.

[6]汪学武.血脂及酶类的临床检验研究[J].北方药学,2013,10(8):95.

[7]朱君娜.浅析糖尿病患者血脂检验[J].吉林医学,2 014,35(4):772-773.

患者价值 篇10

【关键词】整体护理;心力衰竭;效果

心力衰竭是一种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心肌的收缩能力在短期内明显降低或心脏所承受的负荷明显增加,进而使心排出量急剧下降,肺静脉压力上升的综合征[ 1 ]。本次研究对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治疗时,展开整体护理时效果十分显著,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9例;患者年龄为41~85岁,平均(62.7±1.2)岁;患病时间1~6年,平均患病时间(2.1±0.8)年;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17例;患者年龄42~88岁,平均(63.1±11.6)岁;患病时间为2~7年,平均患病时间(2.4±0.8)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展开常规护理,观察在治疗期间行整体护理,整体护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入院后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程度进行综合评估;②稳定意识清楚患者的情绪,保证治疗方案能够顺利实施;③针对患者的具体性格实施心理干预;④加强巡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尽可能多地与患者沟通;⑤建立静脉通路并保证通畅;⑥给予必要营养支持;⑦科学健康教育[2-4]。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总时间、心功能指标复常时间、心脏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心力衰竭治疗效果进行记录,利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率调查表对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展开调查。

1.4 疗效评价

治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彻底消失且心脏功能恢复为正常状态,心电图表现与正常人比较基本相同;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减轻,心脏功能相关指标改善幅度超过50%,心电图表现有明显改善,但与正常人仍有一定差异;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未见改善,心脏功能相关指标改善幅度没有达到50%,心电图表现与正常人比较仍然存在明显异常,或患者病情明显加重或死亡[5]。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研究数据,以(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数据对比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若P<0.05则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总时间、心功能指标复常时间及心脏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对比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后(6.93±1.44)d心脏功能恢复正常,护理(9.36±1.71)d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复常,共计住院接受治疗(12.53±2.18)d;观察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后(3.35±0.86)d心脏功能恢复正常,护理(6.19±1.73)d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复常,住院治疗总时间为(10.21±1.65)d。经对比可知,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住院治疗总时间、心功能指标复常时间及心脏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2 心力衰竭病情治疗效果

觀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心力衰竭病情治疗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 护理服务满意度

通过对两组患者展开护理满意度调查,对照组患者对常规护理感到满意者共有35例,患者满意率为81.4%;观察组患者对整体护理服务模式感觉满意的例数为42例,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8%。经对比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 体会

整体护理服务模式主要强调的是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治疗和患者的实际需要实施综合护理的一种护理服务模式,这就对广大护理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实施该项护理服务模式前必须要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与此同时护理工作人员也要利用一切机会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以适应目前临床护理学科迅速发展的需要[6]。

参考文献

[1] 黄筱文.BiPAP呼吸机在急性左心衰竭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21(10):1584-585.

[2] 郝云霞,高瑞雪.实用心血管内科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21.

[3] 胡经文,肖湘华,李小妹.心力衰竭病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10,42(14):358-359.

[4] 肖传实,张开兹,刘权章等.临床心血管综合征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杜,2009:284-285.

[5] 吴红.高血压并发急性左心衰的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7):116-117.

上一篇:管网运行下一篇:HPI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