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

2024-05-23

元代青花瓷(精选五篇)

元代青花瓷 篇1

青花是我国陶瓷装饰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国宝档案》是这样形容青花瓷的:“青色青翠艳丽,白色白如凝脂”。它以洁白莹润,幽靓苍翠的艺术魅力而著称于世。青花瓷是以含钴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在瓷器的半成品坯体上进行彩绘装饰,然后再罩上一层青白釉入窑经高温烧成,才呈现蓝色纹饰的釉下彩瓷器。据考古发现证实青花瓷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但青花瓷真正趋向成熟是在元代中期的江西景德镇窑。元青花瓷发色苍郁,造型雄浑,将中国人审美的深沉思想用恰到好处的视觉表现了出来。本文旨在通过对元青花的形成的时代因素、以及当时的美学思潮对其的影响、元青花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来谈一下青花瓷发展到今天还处于强劲不衰的地位的原因。

1 元青花形成的时代因素

13世纪,蒙古族兴起于塞北,国势逐渐强盛,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元青花苍雄沉郁、秀丽清雅、白蓝相映的风格与元王朝的审美偏爱有关。如《蒙古秘史·总译》卷一记载:“当初,元朝的人祖,是天生一个苍色的狼与一个惨白色的鹿相配了,……产生了一个人,名字叫巴塔赤罕。”“苍色”是蓝色,这样“苍狼白鹿”的蓝色和白色成为蒙古人心理中抹不掉的印记。其次,元青花瓷绘风格的形成,还源于蒙古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民族风格和生活方式,自古以来,他们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视觉不离蓝天白云,造就了元人“崇蓝尚白”的审美意识并且达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因为他们把蓝白两色的祖先传说郑重地写进了官修的史籍。当然,其风格的形成也融合了中原汉民族柔美内秀的性格特征,“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就是直接体现了汉文化的审美情趣。元代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元青花在艺术上独树一帜。

2“文人画”对元代青花瓷风格形成的影响

蒙元铁蹄踏破富饶的中原,并横扫南宋,彻底灭亡了几千年汉族皇帝的皇权统治,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元大帝国。同时,蒙元大帝国将统治区的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并把汉族放置于最低层。汉族文人的心理处于难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状态,他们既无力反抗,又没有任何出路,于是隐逸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文人们转向大自然的怀抱,使思想归于平静平淡,在温润的墨色里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就使得元代“文人画”的审美趣味较前代又有了显著的变化,有“宋人尚性,元人尚意”之说。元代“文人画”崇尚“古意”、“士气“,主张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图1赵孟作品),重视绘画创作中主观意兴的抒发,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元青花瓷绘中所表现的“众美集腕,传神写照”的艺术形象,回旋往复、气韵生动的装饰构图,充溢着元代“文人画”的“意蕴”精神。(图2)其次,单色青花能“墨分五色”与水墨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青花瓷画面效果的滋润感,很容易联系上文人画的笔墨韵味。

3 元代青花瓷的造型审美特征

元青花瓷造型继承了宋代陶瓷的特点,并形制上为了满足元宫廷贵族的生活审美要求产生了新的特点。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其次,元代青花瓷的造型特征与当时的制瓷工艺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在使用原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瓷器的变形,增加了大件器烧制的成功率。此外元政府非常重视贸易,当时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国家广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生产的大型饮食器皿。西亚伊朗土耳其博物馆珍藏的元青花瓷器种类繁多,有盘、碗、瓶、罐等,件件胎体厚重体形硕大,色彩浓艳,可以说是元青花中的珍贵精品。其中所藏的缠枝莲纹大盘,直径46厘米,麒麟牡丹纹大罐,高42厘米。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通高44.1厘米,此梅瓶口部短小,口沿面平厚,肩腹部浑圆,下腹部瘦长,平底,造型端庄、稳重。(图3)

4 元代青花瓷的装饰审美特征

元代蒙古统治者从一度征服欧亚大陆,中国的北部和西部与欧亚大陆连成一片,边界处于开放状态,民间贸易与文化交流也就极其自然,这种文化的交融,渗透使元青花瓷的装饰带有鲜明的多元文化印记。装饰构图密而满,纹饰繁密。是符合西亚各国的审美情趣的。其图案基本上都是层层叠叠的布局,像盘类,由内到外基本上都是三到四层,(图4)元青花缠枝莲鱼纹折沿盘,该盘从口沿到盘心,层层布置,密匝匝的,盘心是由鱼、水草、水泡组成的主体均衡构图,一只自由自在的鲑鱼穿梭在其间,折边中莲花纹的等距离安排,折沿处细密工整的水波纹将连花纹、鱼纹等容纳其中,让人联想到一幅“鱼戏莲塘”的美景中,一种内秀感隐隐然透出。而高度的瓶、罐、图案层数更多,不少作品甚至达到八九个层次。江西高安出土的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图5)纹饰更是达到了十二层。此罐胸腹部主题纹饰为云龙纹和缠枝牡丹,从盖至底的其余部位则辅以卷草,杂宝、线纹、弦纹、回纹、缠枝菊和双体莲瓣等纹饰,装饰典雅,纹饰繁缛但不显拥塞,色泽浓艳苍翠略有晕散,料浓处起黑斑,釉质光润闪青,线条绘画酣畅有力。全器具有壮美雅丽之神韵,属国内外少见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代表性作品。王时敏《画卢画跋》中评论著名画家黄公望的艺术时说:“于深厚中仍绕通逋峭,苍莽中转见娟妍,纤细而气益闳,堵塞而景愈阔”这也正是对元青花瓷的“壮而不粗,满而不塞”的装饰风格的最好注释。

另一类是图案装饰疏朗的风格,疏朗形式的装饰,讲究无论是圆、琢器的青花纹饰都由单独纹样构成,装饰画面疏朗,活泼自然。如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图6)绘一条龙盘绕器身,整体构图简练,线条活泼流畅,画面简洁,给人以龙在无垠空间中自由飞腾之感,视觉效果极好。另一种疏朗纹饰是写实或写意的瓷画,画面较开阔。

元青花的装饰题材十分丰富,而且都是跟生活有关的动植物,如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纹等,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正是因为它的纹饰题材都来自日常生活所见,故陶工着意于对象动态和情趣的刻画。清方薰《山静居画论》说:“图意奇奥,当以平静之笔达之,图意平淡,当以别趣投之。”元青花瓷装饰正是采取“平而不平,奇而不奇”之法,使画面倍增勃勃生机。

此外,元代青花装饰分为白地青花和青地白花两种,前一种较为常见,青地白花又称为反青花,是将青料涂地,纹饰留白,纹饰用细线勾勒,纹饰外用青料涂抹,形成青地白花,这种装饰风格是以暗衬明,深沉中见亮丽。《国宝档案》节目中介绍的伊朗博物馆珍藏的《三爪云龙圆口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盘的中央描绘了一条巨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的景象,龙小头,细颈,神态活跃,龙纹绘制的刚劲有力,大气豪放,整体构图简练,线条活泼流畅。

元代青花瓷幽清翠绿和晶莹如玉的釉面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宁静和深沉的宽广美感。

5 青花瓷的发展趋势

5.1 明清时期青花瓷发展趋向

明清青花瓷在元代的基础上有重要发展,并且继续在中国瓷器生产中占主流位置。青花瓷在明清各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洪武年间,深受元代的影响,器型硕大,纹饰布局也如元代,不同的是纹样改变了满、密、平的感觉,而转为清秀、俊朗、疏简。永乐、宣德的青花有了新的发展,首先使用了进口料“苏泥勃青”青花料,烧成后发色凝重、色彩绚丽;图案纹饰吸收借鉴了磁州窑的风格,更加秀丽典雅,器形也改变了元代厚重敦实而清新秀丽,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白里泛青;成化青花瓷是第二个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进口料用完,而改用国产青花料陂塘青,从而使青花瓷的发色柔和淡雅,而且不再有永乐宣德时期的黑褐斑。明中晚期以嘉靖、隆庆、为代表的青花瓷,所使用的青料,发色犹如宝石蓝,造型多样化,既有器形硕大的,也有胎薄精细的小件器皿;晚明的万历、崇祯年间是青花瓷大放异彩的时期,这时期以民窑为主的青花瓷吸收了院体画、文人画、版画等,使得青花瓷的创作生动活泼,同时,青花“分水法”的技术得到了娴熟运用。正德、嘉靖起用西域的回青料,色泽浓艳。嘉靖帝尊崇道教,图案花纹以云鹤、八卦、八仙等为多见。

康熙青花料采用浙料,色泽鲜艳青翠,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康熙青花浓淡有层次,且有指印纹。器行以小件日用瓷和文房用具为主。图案花纹以龙、凤、缠枝莲、山水、花卉居多。民窑的图案也丰富多彩,大量出现整幅画面,如岁寒三友、米芾拜石等,也有西厢记、三国演义等故事内容。明末清初青花瓷出口量大,为康熙青花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雍正青花的色泽幽静淡雅,但有的青花有晕散现象。图案花纹除缠枝莲、云龙、龙凤外,以清雅的折枝花、团花、竹石、三果、花鸟为多见。光绪初年曾大量烧造官窑瓷器,使一度衰落的青花瓷显得生机勃发。当时的青花瓷以仿前朝较多,图案纹饰以八吉祥、龙凤呈祥、万寿无疆、玉堂富贵、群仙祝寿、福禄寿喜为多。光绪晚期由于战乱频繁,使刚复苏的官窑青花瓷制作又一蹶不振。

乾隆早期青花制品很难与雍正朝区分。中期以后偏于青亮而无晕散感。除了制作碗、盘外,还生产印盒、水盂、笔筒、笔插等各类文房用具。图案除了传统的云龙、云凤、缠枝莲外,以串枝莲、三果、婴戏、松鹤、竹石为多见。当时除了白地青花外,还盛行豆青地青花、黄地青花、天蓝地青花、仿哥釉青花等。至嘉庆时青花瓷质量有所下降,但当时上的青花器仍与乾隆相仿,青花色料较浅淡。

5.2 近代青花瓷的发展趋向

在景德镇被誉为“青花大王”的王步,循“八大山人”等画家的殊途,以豪迈沉的气格、简朴雄浑的笔墨,将中国画的水墨写意技法与青花技法相糅合,开创了青花“分水写意法”,形成了近代青花艺术新流派和新风格。“青花分水”犹如水墨画中的用水,“料分五色”正对应了中国画的“墨分五彩”,青花料水的淋漓莹润对应了水墨的浑厚滋润,达到了文人水墨大写意的效果。使得烧成后的青花瓷明净莹澈,淋漓酣畅。

5.3 现代青花瓷的发展趋向

现代的青花瓷既传承了古代的精巧工艺,又有创新。现代青花艺术与传统青花瓷相比,创作形式、表现手法、材质利用,都有了不少变化。不仅保留了传统青花的勾线、分水技法,而且吸收了国画勾、皴、点、擦技法,用枯涩的“焦墨法”,表现瘦骨劲石,遒枝老干,荷塘秋叶。此外,在王步“分水”的基础上还衍生出“泼水”、“流水”、“刷水”、“刮水”、“喷水”、“吹水”等现代青花表现技法,这些技法使得国画、油画、水彩、素描、版画等的效果都可以用青花表现出来,丰富了青花的表现形式。

如今景德镇的陶艺家,不断学习、总结、借鉴民间青花笔畅神触、率真简约的精髓,结合现代表现手法另癖蹊径,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的一种新型现代青花艺术。较具代表性的作品如秦锡麟教授的《秋菊、青花葡萄瓶》,装饰构图规范之中有变化,花朵枝叶信手挥就,运用舒展自如,形态质朴大方,富有浓烈的民间意韵。尚有不少年轻作者的作品或为古拙,或为抽象,在其生动活泼而又疏简雄健的笔调间,显露出气势,蕴含着灵性。在陶艺家的匠心独运下,青花品种和表现形式纷沓而至,创造性地开拓了影青青花、珍珠釉青花、色釉青花、毛地青花等新的表现形式。其总的特色是釉色的华丽或静谧,光亮或无光的质感映照和衬托青花的纯净与青翠,形式表现或为对比、或为和谐、令人耳目一新。

青花瓷在元代之后还继续兴盛并且在各时期都有所继承和创新,这与元代形成的青花瓷的审美品格是分不开的。元代对青色的热衷同样符合中国传统陶瓷的审美追求。从商周原始瓷青釉开始,到元代对青色釉彩的追求达到完美的程度。在佛教中认为:“青”、“黑”理解为“定”、“慧”属同义:“青是大空三味之义也,是为定之色—慧根黑,即如来究竟之色也,是为慧之色”(《大日经疏六》)。其认为“青”的大空三味。有从自然界的湛蓝天空色顿悟的可能,这种颜色使人容易产生“太清之始”高远寂寞的娴静感,都能臻于定、慧之境。故元青花的审美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有着相同的根。(中国陶瓷绘画史)清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由此可见元代青花瓷的审美品格成为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恰到好处的视觉表现形式,成为明清以来陶瓷艺术的主流。

青花装饰在运用中可以勾勒,可以点染,可以工笔,可以写意,还可以以工兼写,无所不能表现,并且刻画精细,质感强烈。青花瓷的艺术魅力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祈愿世界和平,祝福北京奥运的国礼瓷堪称当代青花瓷王的《永久和平》(图7)依然采用青花工艺、梅瓶造型。该款瓷精妙绝伦,富于禅意,体现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这一时代的实践证明,青花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赋予青花以不同的内涵,说明青花瓷本身的审美力是与中国人的审美思想相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元青花瓷的审美观照下青花瓷必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书珩.元代绘画艺术.远方出版社,2006

[2]罗晓涛.传统陶瓷—青花装饰.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拍场上的元代青花瓷 篇2

在元青花瓷器收藏大热的当下,即便是这类残器,估价也已达百万港币。据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全球主管仇国仕介绍,“将上拍的这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铺首罐残器,来自于法国巴黎的一位重要藏家,是今年春拍香港苏富比‘花赏瑶华——巴黎名藏中国艺术品专拍’25件拍品中的一件。虽然此罐失去了罐口,但是从罐形及所绘纹饰等各方面来看,仍不失为一件元青花瓷器创始期的成功之作。”

“当前中国市场元青花瓷器的收藏热,主要是受欧美市场影响所致,长期以来,元以前的瓷器主要市场一直在欧美,国外市场对于元青花的了解和认可度远高于中国市场,大部分重要的、价格较高的元青花瓷器都在欧美市场。” 由于买家决定着市场走向,仇国仕通常会把征集到的元以前瓷器(包括元青花)放在欧美市场拍卖,而香港苏富比则会偏重于拍卖明清的御窑瓷器。

2006年的元青花瓷器拍卖热潮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元末明初青花“鬼谷出山”图罐以2.28亿元成交,将元青花瓷器的拍卖价格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罐的成交,直接导致了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拍卖场上元青花收藏热的加剧,元青花拍品数量明普显增加。记者不完全统计,仅当年8月至12月的5个月中,就上拍了元青花瓷器65件,成交27件,4件成交超过百万元,香港佳士得的“锦香亭”图罐以4998.96万元成交(见图一),北京翰海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罐(见图二)以726万元成交。

2006年,在瓷器杂项的拍卖专场上,元青花瓷器依然是最大的亮点。综合雅昌艺术网的统计数据显示,各家公司上拍的元青花瓷器不论真伪约129件,有成交纪录的39件,总成交比率不足三分之一,远低于瓷器专场百分之六七十的常规成交比例。39件成交的拍品中,15件拍品超过百万元——10件成交价超过500万元,5件成交超过千万元。

在2006年年初,纽约苏富比即于3月31日推出一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见图三),直径34厘米,最终以472万美元成交,折合人民币3903.4万元。这一高价续写了元青花瓷器的市场传奇,也为当年元青花瓷器拍卖开了一个好头。

7月11日,伦敦佳士得春拍推出了一件元青花鱼藻纹大罐(见图二十九),此罐高31厘米,罐肚周长约34厘米,颈部绘元青花瓷流行的云气纹,肩部绘缠枝牡丹纹,腹部绘有鲭、白、鲢、鳜(谐音“清、白、廉、洁”)四鱼戏水图案,底边绘变形莲瓣纹。最终以213.6万英镑成交,折合人民币3011.76万元,成为了去年第二件在海外高价成为的元青花大罐。

香港佳士得无疑是2006年中国市场元青花瓷器拍卖的最大赢家,成交前三名皆出自该公司,排名第1的是春拍之“岁寒三友”图罐(见图四),2268.4万元;第2名、第3名是秋拍之鱼藻纹折沿盘(见图五)和缠枝牡丹纹梅瓶(见图六),分别是1556.08万元、1021.84万元;第4名是北京华辰春拍之缠枝牡丹纹罐(见图七),1452万元——这也是去年内地拍卖场上成交价最高的元青花瓷口;第5名是北京翰海秋拍的荷莲鱼藻纹罐,935万元(见图八);香港苏富比以903.12万元成交的垂肩八吉祥缠枝花卉纹罐(见图九)名列第6位

有意思的是,自2005年下半年“鬼谷出山”图罐天价成交后,原本存世数量稀少的元青花瓷器在拍场上竟然骤增,2006年的上拍量超过了1993年到2003年10年间上拍的总件数。从参拍的公司来看,2005年以前,上拍元青花瓷器的公司绝大多数是老牌公司,如香港苏富比、佳士得,北京翰海、中国嘉德、北京华辰等等,许多传世的元青花经典品和天价品,往往都由这些品牌公司拍出。但是近一两年来,一些新成立的公司也推出了相当数量的元青花瓷器,从雅昌艺术网的数据看,且成交额不低,比如北京诚轩、北京轲尔多、中拍国际、景鸿堂、江洋富通、北京嘉信、北京舍得等公司。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1993年至2007年2月底,不计真伪和重复出现的拍品,有成交纪录的元青花瓷器拍品130余件。上亿元的拍品1件,即“鬼谷出山”图罐。成交价超过千万元的拍品11件,成交价在500万至1000万元之间的拍品12件。成交价在100万至500万元之间的拍品23件。成交价在50万至100万元之间的17件。48件成交价超百万元的元青花瓷器中,香港地区21件,内地占21件,其他地区6件。香港地区主要是佳士得(11件)和苏富比(10件)两家公司,天价拍品多出自这两家,内地上拍元青花最多的公司属北京翰海(8件),其次是北京华辰(3件)。

元青花瓷器拍场风云录

就中国市场而言,最早开始上拍元青花瓷器的是香港地区的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家公司。从国内有纪录的统计数据来看,1993年开始,这两家公司每季大拍都有几件元青花瓷器上拍,当年秋拍时,仅香港佳士得一家公司就上拍了4件元青花拍品。

1994年,香港地区的元青花瓷器拍卖掀起了第一次高潮,两家公司春秋两次拍卖上拍了12件元青花瓷器。苏富比上拍的4件成交价格最高,秋拍中“三国演义·三顾茅庐”图大罐(见图十),创下了763.2万元的高价。春拍的3件悉数成交,2件成交超过百万元,缠枝花卉纹双耳大罐(见图十一)以243.8万元成交,缠枝莲纹大罐(见图十二)以180.2万元成交。

进入1995年,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形成,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上海朵云轩三家公司皆有元代青花瓷器上拍,全年上拍8件,成交超过百万元的有2件,是北京翰海秋拍以187万元成交的缠枝牡丹罐(见图十三),以及上海朵云轩以110万元成交的八方花卉纹玉壶春瓶(见图十四)。香港苏富比秋拍估价750万至900万港币的花卉如意垂肩缠枝牡丹纹大梅瓶(带盖)未能顺利成交。

1996年,香港佳士得、苏富比及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上拍了12件元青花瓷器,盘、碗开始出现拍场,北京翰海一件直径29.2厘米的“梅妻鹤子”菱口盘(见图十五)以71.5万元成为当年最贵的青花盘。而香港佳士得估价500万至700万港币的凸花瓜藤芭蕉纹菱口大盘(口径48厘米)流拍。香港苏富比春拍的芭蕉花石纹撇口碗(直径30厘米)以57万元成交。

1997年,中国市场几家公司上拍10件元青花瓷器拍品,器型仍以大罐为(7件),瓶、碗、杯各一件,但成交情况并不理想,也许以当年的社会形式和经济环境有一定的关联。

接下来的1998年、1999年元青花瓷器的上拍数量较少,1998年仅5件,成交2件,北京翰海春拍的元末明初青花缠枝莲大罐以176万元成交。此罐与1994年香港苏富比春拍180.2万元成交的缠枝莲纹大罐在器型、尺寸大小、纹饰内容及风格方面极为相似,高48.3厘米,罐腹部以缠枝莲为主体纹饰。1999年上拍的元青花瓷器不足10件,且没有出现成交较高的重器,市场上主要是小件器。

2000年,市场上再次出现成交价格上百万元的元青花瓷器,春拍时,香港苏富比的水波云龙八宝纹罐连荷花叶形盖以354.54万元成交,成为了继1994年该公司以763.2万元成交的“三国演义·三顾茅庐”图大罐之后,元青花瓷器创下的第二高价。北京翰海秋拍的两件元青花瓷器也全部成交。

2001年元青花瓷器的上拍数量明显增加,全年上拍十余件,成交超过百万元者2件,皆在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的秋拍创出,苏富比的缠枝牡丹纹大玉壶春瓶(见图十六)以237.94万元成交,佳士得的鱼藻莲花纹罐(见图十七)以226.31万元成交。

元青花瓷器拍卖到2002年,可以说步入了市场的普遍接受期, 17件的上拍量为历年之最。成交超过百万元的3件,其中2件超过500万元,天津德丰春拍的莲池水禽松竹梅纹碗950万元(见图十八),香港佳士得秋拍的缠枝牡丹纹兽耳罐649.15万元, 北京翰海秋拍的缠枝花卉罐190万元。

2003年,元青花瓷器收藏热潮涌起,拍卖场上数量急增,不完全统计,全年上拍超过26件,成交13件,首次出现了成交超过千万元者。13件成交品中,6件超过百万元,纽约朵尔占2件,高36.7厘米的四系海水云龙纹扁瓶(见图十九)以583.1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822万元)成交——据目前所知,此类扁壶世界范围内仅存8件,此件是第二件被民间收藏的(另一件由远东航空的胡侗青所藏),直径48.7厘米的云龙花卉纹大盘(见图二十)以168.7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95万元)成交,据说“此盘系世上仅存三件此类盘中最大的一件”。

香港佳士得、北京华辰各占2件,佳士得春拍的花卉缠枝牡丹纹大梅瓶连盖(见图二十一)以932.78万元成交,到秋拍时,云龙戏珠纹兽耳大罐(见图二十二)以1015.88万元成交,成为了中国市场首件成交破千万元的元青花瓷器,“此罐青花纹饰堂皇富丽,堪称元代青花瓷器的典范,罐身以游龙作主题纹饰,围绕著圆鼓的器腹,把其他次要的纹饰推到肩部、颈部和近足部去,别具一格。”北京地区,新起之秀北京华辰推出的2件元青花大罐成为了当年秋拍北京市场的一大亮点,受到了收藏人士的普遍关注,最终,行龙牡丹纹兽耳大罐(见图二十三)以209万元成交(口残),海水云龙纹罐(见图二十四)以462万元成交。

2004年,元青花瓷器拍卖进入了大热之年,全年大小拍卖会上拍超过30余件,成交15件,超百万元者6件,其中1件超过千万元,即香港佳士得春拍以2321.79万元成交的缠枝牡丹纹双鱼耳大罐。北京翰海春拍的“岁寒三友”图罐(图二十五)以500.5万元成交,香港苏富比春拍的缠枝花卉凤纹梅瓶以362.77万元成交,垂肩如意开光式穿花飞凤牡丹纹梅瓶以149.08万元成交,秋拍时的海水赶珠云龙纹罐(图二十六)以220.31万元成交,云南典藏春拍的缠枝牡丹云龙纹双虎首耳罐以330万元成交。

2005年全年上拍80件元青花瓷器,上半年上拍了15件,成交6件,3件超过百万元。香港苏富比的赶珠云龙纹罐(图二十七)以962.48万元成交,德国纳高的水花鱼纹花口唇大盘(图二十八)以364.32万元成交,香港佳士得的云龙纹罐以273.90万元成交。7月12日,伦敦佳士得以2.28亿元成交的“鬼谷出山”图罐是中国元青花瓷器拍卖的分界点,此罐的天价成交,直接导致了下半年元青花瓷器拍卖数量的增加。

有多少元青花瓷器

由于元代的青花瓷器主要是用于外销,国内传世的元青花瓷器数量极少,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瓷器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出土品。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关于元青花瓷器的存世数量也是一个极受争议的问题,目前尚没有一个系统可靠的馆藏元青花瓷器的统计数据,各种学术专著的统计数据都各不相同。

2001年新版的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认为,“总计国内、国外的全部收藏品在内,元青花瓷的总数大致在300件以上。”

彭明瀚、尹青兰在《中国景德镇元明民窑青花瓷概述》一文中(《江西元明青花瓷》,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认为,“目前所知的元青花约400件左右”。

耿宝昌先生在《元代至明代中期青花釉里红瓷器概述》一文中(《青花釉里红》上册,200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认为,“据统计,流散海外的元青花瓷传世品数约二百件。”“经考察和统计,中国大陆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远超过海外各国的收藏,而内地各博物馆中,又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更胜一筹,达十几件之多。”《青花釉里红》上册收录了故宫博物院藏的元青花瓷器12件。

汪庆正先生曾详细统计过世界各地收藏的元青花瓷器,从已经披露的国内外博物馆的收藏来看,收藏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并非故宫博物院,而是土耳其托普卡帕博物馆,据瓷器研究专家朱裕平研究,“所藏39件元青花中,大盘19件,大碗4件,玉壶春瓶1件,罐4件,梅瓶5件,葫芦瓶3件,扁口瓶1件,扁瓶1件,残罐盖1件。”

国内现今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瓷器,大部分来自“窖藏出土”、“官墓出土”、“民墓出土”及海外回流。其中“窖藏出土”的元青花数量最大,“高安窖藏发现元青花19件,是国内最集中的一次出土,其中,1件兽耳盖罐、2件荷叶盖罐和6件带盖梅瓶都属元青花中不可多得的精美之作。保定窖藏出的青花釉里红开光大罐、带盖八棱梅瓶、八棱玉壶春瓶、八棱执壶都是国内仅有的旷世佳品。”这批出土的元青花瓷器2006年3月全部收录在刘金成编著的《高安元代窖藏瓷器》一书中。

朱裕平认为,“元代青花瓷发现已有数十年历史,经对出土物的辨认和对传世品的确定,见诸报道的约400件上下,其他在私人藏家手中的应还有一定数量。这400件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土的约占一半,基本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另一半系元代贸易瓷或早年出土物,藏于海外。”

成为市场焦点的也正是朱裕平所说的“其他在私人藏家手中”元青花瓷器,也只有这批藏品才具有合法的市场流通性,拍卖交易主要在这批藏品的范围内进行。这批藏品的数量有多少?依据雅昌艺术网的统计数据,这个数量远高于300件,仅有成交纪录的即上百件。即便是抛开重复上拍的拍品,数量也是惊人的——成交的元青花瓷器总数几乎达到了馆藏数量的三分之一。

问题正在于此。

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总经理勾惠贤2月27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如果不计质量和大小之别,拍场上二三百件的市场存量应该是个较为接近的数据。但是此数据是建立在重复基础之上的,特别是有较高收藏价值的元青花瓷器,大部分是一直在不断上拍,都有清晰的收藏、拍卖交易纪录。如果不计重复拍卖的次数,市场上流通的元青花瓷器数量是非常有限的。”2006年里,北京翰海秋拍上拍了3件元青花瓷器,2件大罐在现场顺利拍出,1件玉壶春瓶也在拍后被买家购藏。勾惠贤介绍,“以935万元成交的荷莲鱼藻纹罐就是一件拍卖场上曾有纪录的拍品,来自于200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由于存世数量有限,市场上流通的也都是原来被拍卖过的,鲜有无拍卖纪录的元青花瓷器上拍。”

物以稀为贵,这是收藏界的至理名言。也正因为如此,元青花瓷器的价格一直处在急速攀升的通道中。勾惠贤认为,“元明清三朝的青花瓷,元代青花瓷的数量是最少的,仅从存世数量一项来看,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典型元青花器的价格,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然而,也并非所有的真品元青花瓷器都有收藏研究的价值,在勾惠贤看来,市场上屡创高价的元青花瓷器都有一个前提,即这些器物无论是罐、瓶、盘等器型,都是元代青花瓷器的代表器。尽管市场上也有一些普通的元代青花瓷器真品,但很多都达不到收藏级别,其收藏的价值和价格就要大打折扣。一件收藏品的收藏价值包涵文物价值(历史)、艺术价值(工艺)及经济价值,三者缺一,价值都要大打折扣。

典型器型——青花大罐

说到元青花瓷器,收藏者的第一个反映多数是元青花大罐。原因即在于,“罐是元瓷中一种常见的器物”。而且市场所见的元青花瓷器,大罐数量最多,天价成交的也主要是各式大罐。

从记者所统过的48件超百万元的元青花瓷器器型来看,琢器的数量远高于圆器。作为经典代表的元青花大罐多达34件,形制有高瘦型和肥矮型两类,特点基本与《中国陶瓷史》所述一致:“一类是直口、溜肩,肩以下渐广,至腹部最大处内收,平底。这类罐一般口径大于足径,也有口径与足径相等的,整个造型显得肥矮。另一类罐是直口、短颈、溜肩,有的在肩与腹之间贴双兽耳,平底。这类罐一般足径大于口径,整个器型稍见瘦长。罐有盖,盖顶饰狮钮者居多。”

34件罐中,以缠枝花卉为主体纹饰的占15件,主要是缠枝莲花和牡丹。云龙纹罐10件,松竹梅“岁寒三友”图罐2件,鱼藻纹罐3件,花鸟纹罐1件,人物故事罐3件。成交价格最高的是人物故事罐,如“鬼谷出山”图罐和“锦香亭”图罐。有研究专家认为,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的元青花人物故事大罐极为少见,总数不会超过10件。

勾惠贤认为,“大罐受收藏者推崇的原因在于,它是元代青花瓷典型的代表器型,观赏性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器型。由于元青花大罐普遍器型硕大,烧制成型的工艺不仅复杂,而且难度相当大。同时,大罐的腹部较大,可供纹饰表现的空间大,非常容易在上面画出理想的画面效果来。”

现在来看中国的陶瓷史,宋代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已经发展达到鼎峰,到元代时,实际上只有青花瓷器才能代表当时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元青花所取得成就,直接影响了后来明清两朝数百年的制瓷业,青花瓷也由此成为了中国瓷器中最大的品类。可以说元代青花是中国制瓷业的一个分水岭,元青花之后,中国瓷器告别了单色釉为主流的制瓷历史,正式进入了一个彩瓷的新阶段。事实上,从明清两朝对青花瓷的推崇及国外对中国青花瓷的热爱来看,器型独特、纹饰精美考究的元青花瓷器的出现,是14世纪东西方审美文化交融的结果。

相对而言,元青花瓷器中瓶、盘、碗、杯等器型远没有大罐气派,市场的价格也与大罐有着相当的差距。48件超百万元成交品中,各式瓶仅8件,主要是玉壶春瓶和梅瓶。壶2件。圆器仅4件,盘占4件,碗仅1件。盘的拍卖最高成交价在2006年创出,即香港佳士得秋拍的鱼藻纹折沿盘,直径45厘米。元青花碗的最高成交价在2002年创出,950万元,即天津德丰春拍的莲池水禽松竹梅纹碗,直径24.4厘米。

鉴定标准之争

随着元青花瓷器在艺术品市场上的卓异表现,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定之争显得益发突出。“鬼谷出山”图罐拍卖三天后,文物鉴定家裴光辉先生即公开质疑。民间的元青花瓷器收藏热潮,使与之相关的研讨活动呈遍地开花之势,这是民间收藏者对元青花瓷器话语权的争夺。

2006年10月至11月,民间收藏者相继在江西景德镇、上海、广州三地举办3次有关元代青花瓷器研讨会。10月21日,“景德镇元青花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汇聚海内外300多位陶瓷研究界专家、学者和青花瓷收藏爱好者;11月21日至22日在上海举办了“元代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11月23日至26日,“第三届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三次研讨会都受到了收藏界的关注,诸如元青花瓷器的存世量、怎样鉴定元青花瓷器、元青花瓷器标准应该怎样确立等等问题一直是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也许,之所以会产生这此问题,与多年来国内所藏的元青花瓷器数量较少,对其研究没有形成系统性,专著缺乏等因素有关系。“景德镇元青花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更受关注,原因是此次会议的主办方——山东景鸿堂——推出了《元青花鉴定标准试行稿》。

据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士透露,“会议的组织者与代表们在学术方面,对元青花的存世量、鉴定标准、制造工艺等方面,意见不一。代表们对元青花的存世量等有关问题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火药味相当浓,这从一个侧面可反映出对元青花瓷器真假对抗的严重性。”所不同的是,此次研讨会特别强调了对元青花真品鉴定要求,举办了“江西元青花藏品与标本大联展”,展出了高安等9个文物单位的30余件元青花藏品、200余件元青花修件和瓷片。“从中可看出各相关单位对真假元青花的断代已经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并企图直接用高仿源头的事实,提醒对元青花大量存世还抱有企望的朋友注意。”

业内人士指出,“这几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对元青花的研究已有点超乎寻常,仔细想想,归根结底都是铜臭在作怪。”

勾惠贤认为,“历年来的出土元青花器物,已经有足够的资料作为元青花真伪鉴别的依据。市场上的真伪鉴定比学术上的鉴定和研究要复杂得多,学术人士不会轻易下结论,但市场人士会从不同的利益角度出发,很随便的下结论。”

在探讨元青花瓷器的鉴定究竟需不需要一个标准之前,我们似乎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为何元青花瓷器需要一个具体的鉴定标准。难道中国历代瓷器中,除元青花瓷器外,其他朝代的瓷器都已经有了鉴定标准?中国历代瓷器的收藏已近千年历史,仿品历代不绝,明清瓷器存世更以海量计,至今也没有出现过有关瓷器鉴定的标准。惟独元青花瓷器需要鉴定标准吗?

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元青花瓷器的鉴定和研究,我们缺少的是专业的学术专著。目前国内有关元代青花瓷的学术专著,惟朱裕平的《元代青花瓷》一册,还是立足于陶瓷史的角度。在瓷器鉴定的研究方面,我们应该向耿宝昌先生学习,他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并没有明确地给明清瓷器的鉴定确立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但是书中翔实的资料,系统、科学的鉴定方法,多年来早已在无形中成为了明清瓷器的鉴定主要参考依据。真正的瓷器鉴定标准,也应该是这种在实践中被人们认同的科学方法。”

元代青花大盘造型艺术探析 篇3

关键词:元代,青花大盘,造型,文化

一、元代青花大盘造型特征

青花大盘是元代青花瓷中数量较多的一种瓷器类型。与其他的大瓶、大罐类器物相比青花大盘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造型方面都极为引人注目。大盘造型独特, 纹饰精美, 直径通常在40—50厘米之间, 大的可达57厘米。

大盘的装饰构图层次丰富、布局严谨、图案繁复密集。元青花大盘装饰大多分为3-4层, 甚至多达8到10层不等, 一般以盘心为主要装饰层, 边沿、外壁为辅助装饰层。大盘构图布局虽然繁复密集, 但是主次分明、疏密有序、整体感强, 给人以和谐完满、富丽典雅之感[1]。

元青花纹饰丰富多彩, 自然界的万物几乎都可以成为纹饰题材。青花大盘因其造型的独特, 在装饰风格、题材上与其他青花瓷略微有所差异。大盘图案纹饰通常以植物纹、回纹、如意纹、水波纹、杂宝纹以及鱼、龙、凤、麒麟等动物纹最为常见。

青花大盘中的植物纹样以缠枝花卉、蔓草为主。植物纹在青花大盘中主要是做辅助装饰, 也有少量大盘中心画有牡丹、菊花等植物纹做主纹。植物纹、回纹、如意纹以及水波纹通常以二方连续的形式出现在大盘的边沿、外壁等部分。元代植物纹具有很强的写实性, 但在某些局部的描绘上也常常采用夸张的手法。这种写实与夸张一体的画风, 使元代的植物纹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元青花常见的动物纹有孔雀纹、鸳鸯纹、鱼藻纹、龙凤纹和麒麟纹等。其中鱼藻纹、鸳鸯纹、凤纹和麒麟纹是元代青花大盘中较为常见的装饰图案, 孔雀纹、及人物图案纹样较为少见。

鸳鸯纹和鱼藻纹常在大盘上做主题纹饰。鸳鸯纹通常配以莲花纹, 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鸳鸯卧莲纹大盘, 表现一对鸳鸯游戏在莲荷间、造型生动可爱 (图1) 。

元青花上描绘的鱼藻纹与其他时代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元代鱼纹以鳜鱼、鲤鱼最为常见, 另外还有鲈鱼、鲭鱼、鲶鱼等种类。描绘细致真实, 鳍、尾、目、齿清晰可见, 多与莲花、水草构成鱼藻图。如湖南博物馆所藏的青花双莲纹折沿盘, 表现一条鲤鱼和鳜鱼相对遨游, 不同品种的两条鱼被描绘得生动自然, 栩栩如生 (图2) 。明初鱼纹已不作主题纹饰, 描述简约粗略, 不复元青花鱼纹的神采[2]。

元青花中凤纹的表现表现特征是鹿头、鹰嘴、麟身、花尾, 花尾多为二至七叉, 呈飘浮状, 造型栩栩如生。也有的凤尾呈卷曲状, 类似卷草文, 造型相对抽象化。

麒麟纹的特征是鹿头、牛蹄、马尾。另外, 在组合形式上分为双凤纹、四凤纹、六凤以及麒麟飞凤纹等形式。如故宫博物院所藏麒麟飞凤纹大盘, 盘心绘麒麟与凤, 配以缠枝莲纹, 飞禽走兽, 惟妙惟肖 (图3) 。

在色彩的运用上, 元青花大盘主要分为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两种, 即一种是以白色釉地衬托明亮的蓝色图案, 另一种是以蓝色衬托白色花纹, 使蓝白两色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土耳其博物馆藏有一件元青花菱花口大盘, 盘心部位以蓝地绘白色孔雀穿花图、内壁除加两条白色圈线外扔以蓝釉地衬托白色纹饰, 色调明暗相间交替变化[3] (图4) 。

在装饰技法方面, 元青花大盘虽然以手绘为主, 但是为了进一步增强表现力, 也会采取刻、划、模印等技法与手绘相结合的方式。伊朗阿迪比尔寺收藏的一件元青花菱花口大盘, 盘中心除以画笔绘青花蕉叶、瓜果、花卉、凤鸟纹外, 内壁还凸印、刻划缠枝牡丹花纹一周。整体装饰集绘画、模印、刻划于一身, 既使器物具有极强的水墨画效果, 又使器物具有浅浮雕的装饰美 (图5) 。

总体看来, 元代青花大盘的装饰纹样丰富多彩, 布局繁缛华丽, 绘制精致入微。同时, 熟练地运用多种装饰技法, 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

二、元代青花大盘中的伊斯兰文化因素

伊斯兰是阿拉伯语al-lslam的音译, “伊斯兰”意为“和平、顺从”, 其信徒称为“穆斯林”, 意为“顺从者”。伊斯兰教发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地区, 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元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全面发展的时期。元朝在其建立的过程中 (1219—1260) , 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 先后征服了中亚和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国家。

在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过程中, 俘虏大量人口, 其中有数十万的手工匠人, 这些人自愿或被迫迁往中原。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阿拉伯人进入中原后大部分停留在陕西、甘肃、青海以及沿海城市。

元代统治者对伊斯兰教持有宽容的态度, 穆斯林所到之处普遍兴建礼拜寺, 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 伊斯兰国家的文化、艺术也通过来华的穆斯林传入中国。

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 伊斯兰艺术成为了东西方制瓷技术交流、借鉴的主要方面。伊斯兰艺术以“反偶像崇拜”“反具象”的教条和宏伟、壮丽、精美的装饰风格成为艺术的经典样式。

产生于14世纪的元青花中融入了当时伊斯兰文化的元素, 体现出强烈的异域风情, 笔者认为元青花中体积硕大的青花大盘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最为明显的一种器形。

首先, 在器形方面, 青花大盘直径在40—60厘米之间, 这种巨大的盘在中原各朝制品中极为罕见, 而与中、西亚地区金属制和陶制的大盘十分相像。伊斯兰地区的饮食习惯是将食物置于大碗或大盘之中, 众人席地而坐共同取食。14至15世纪波斯手抄本的插图中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场景[4]。

伊朗博物馆藏的陶盘及大英博物馆所藏萨珊王朝的镀金银盘在形制上都与青花大盘十分相似 (图7、图8) 。

此外, 据中东地区考古发现, 也有一些盘、碗被作为装饰物镶嵌在陵墓、建筑外墙和居室中。由此可见, 大盘、大碗类器物是伊斯兰教文化中较为常见并被广泛运用的器物。

在装饰纹样方面, 以植物纹做装饰图案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 但是元代青花瓷上的植物纹样仍然会让人感受到浓郁的阿拉伯式花纹的意味。伊斯兰教服从安拉教义, 禁止偶像崇拜, 因此通常选择大量的植物纹和花卉纹作为主体来进行艺术创作[5]。

伊斯兰教图案以柔美的曲线为主要特点, 有规律地展开蔓延花、草、果、叶等植物图案。它们或为主纹、或做辅助纹饰, 共同构成一种华丽、复杂的装饰图案。这种程序化的图案在伊斯兰世界被广泛运用于建筑、器物等方面。

元青花大盘植物纹样的表现与阿拉伯图案极为相似。大盘的边饰主要是二方连续的重复, 这种布局使植物花草造型呈现出一种节奏感和韵律之美。

此外, 元青花大盘中的瓜果植物类图案本身也具有明显的伊斯兰艺术特征。虽然像葡萄、芭蕉等西亚地区的瓜果, 早在两汉时代就已进入我国, 但直到元明时代这些瓜果图案才真正用在陶瓷装饰上。

构图方面, 按照伊斯兰教义的规定, 空间是魔鬼出没的地方, 因此应当将空间用密集的装饰填满, 这样魔鬼就无法活动。所以, 伊斯兰装饰艺术不喜欢有空白, 讲究致密[5]。这点与青花大盘繁缛密集的装饰构图非常吻合。

自元代以来, 中国与西域文化的交流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 中原的元青花融入了很多西域文化的元素, 反过来西域的陶瓷技术在中原制瓷工艺的影响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的元青花14世纪中后期传入西亚, 至今土耳其和伊朗还是世界上元青花藏有量最大的国家[6]。

三、藏传佛教元素在青花大盘中的体现

藏传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如果我们稍微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很多元青花大盘上的装饰内容都与藏传佛教有关。

1247年, 西藏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与窝阔台之子阔端会面, 达成了西藏和平归顺蒙古的协议, 西藏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对于藏传佛教, 成吉思汗在用兵讨伐西夏时就已开始接触和了解, 他不仅见到了藏传佛教的僧人, 而且有一部分僧人通过西夏来到蒙古, 这成为蒙古统治者接受藏传佛教的开端[7]。

忽必烈统一中原, 建立元朝之后在国师八思巴的建议下, 接受并大力发展藏传佛教。因为藏传佛教本身拥有令人畏服神秘的色彩, 与萨满教非常接近而且容易融合。蒙古统治者想利用藏传佛教来维护中央与西藏的关系, 并对边远地区的民众进行控制。

藏传佛教对蒙古族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花瓷上表现的杂宝纹、莲瓣纹等都与藏传佛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元代杂宝纹有双角、银锭、法轮、法螺、双钱、火珠、盘长、珊瑚、方胜、钱币、葫芦等。因其无定式、可任意选用, 所以称之为杂宝纹。

杂宝纹本来多用来做辅助纹饰, 描绘在器物的胫部、肩部的变形莲瓣内, 但是青花大盘的装饰中杂宝纹通常绘于大盘中心做主纹。

在藏传佛教中, 法螺表示佛音吉祥, 遍及世界。佛经记载, 释迦牟尼说法时声震四方、如海螺之音。法轮表示佛法圆轮, 代代相续, 是生命不息的象征。

火珠代表光芒四射, 为普施众生之物。双角, 在西藏称“吞热”, 属护摩法器。

盘长, 佛教法器之一, 又称吉祥结。珊瑚, 藏传佛教中珊瑚可以祛病、除邪, 是吉祥的象征。

笔者认为杂宝纹中的银锭、钱币、葫芦等图案寓意富贵吉祥, 与汉族传统文化有关。还有一些图案, 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 无法做出辨认, 只能判断其有可能是来自于与元朝来往密切的异域文化元素。

另外, 从大量的资料来看, 莲花纹和变形莲瓣纹几乎成为了元代青花瓷器上的固定的装饰纹样。

青花大盘中出现的莲花纹常常以二方连续的形式做边饰, 或与鱼、鸳鸯等动物造型结合在一起, 被描绘在盘中心位置做主纹。变形莲瓣纹通常与杂宝纹结合在一起, 有做主纹, 也有做边饰的。造型既有一定的模式, 又在定式中追求工艺上的细部转化。

莲花纹常见于西藏的佛画和《大日经》《法华经》等佛教典籍。虽然, 莲花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但并不常见。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 莲花也被视为佛门圣花流行于各类工艺品的装饰图案当中[8]。

唐代的金银器、三彩陶器以及丝织品上莲花纹也有所发现, 但不是主纹饰。宋、元时期, 受藏传佛教的影响, 莲花和变形莲瓣纹已成为瓷器上长盛不衰的纹饰。

藏传佛教的传播, 对元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习俗等方面都产生的极大的影响。体现在造型艺术方面, 蒙古统治阶级扶持藏传佛教僧人在全国各地建造了很多藏文化风格的寺庙、佛塔, 塑造了很多浮雕、塑像。另外在绘画、工艺品的制作等方面也吸收了很多藏文化元素。

四、蒙古族文化与汉族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

除了积极吸收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之外, 作为统治阶级的蒙古族以及人数最多的汉族, 也都将各自的文化融入到时代的河流中, 使元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包容的特点。

蒙古族, 作为逐水草而居的北方游牧民族, 有着与自身生存的自然环境相匹配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

虽然大部分蒙元时期的工艺品多为阿拉伯工匠或汉族工匠制作, 但是蒙古族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这些工艺产品当中。蒙古族对青、白二色的喜爱, 使得大量青色、白色的工艺品应运而生。而元青花的出现, 使陶瓷艺术的表现手法, 来了一个大的飞跃[9]。青花瓷就是体现蒙古族这一审美喜好的最典型器物。阿木尔巴图先生在《蒙古族工艺美术史》中也指出, 蒙古族对蓝白二色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花瓷的产生。

蒙古族非常喜欢蓝色 (青色) , 蓝色是天空的颜色, 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蒙古源流》提到的“库克蒙古勒”中的“库克”即为青色的意思。蒙古族正因为喜欢青色, 所以生活中的装饰图案也多喜欢用青色, 而且, 人名、地名也喜欢称“呼和”, 即青色。

除了青色, 蒙古族也喜欢白色, 以白色为纯洁。蒙古人招待客人必先敬献白食 (奶食品) , 让客人品尝。蒙古族牧民住的白色蒙古包、白色哈达均有纯洁的意思[10]。

此外, 回纹、如意纹、波浪纹等都属于蒙古族传统纹样。如意云头纹, 常饰于大盘盘心一周, 云头向盘心伸展, 组合形式有四朵、六朵、八朵不等。如意云头纹内常绘有缠枝莲花、牡丹等植物纹样。

蒙古人有信仰“长生天”的习俗, 飘浮在蓝天上的白云纯洁美妙、与蓝天融为一体, 被认为是长生天的代言。从元代开始, 如意云头纹作为装饰图案在瓷器上大量使用, 有“称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波浪纹, 元青花上的波浪纹多用于大盘的边沿、纹饰之间的隔离及花卉纹的底纹。波浪纹的造型有的如佛手, 表现波涛汹涌的大浪;有的形似鱼鳞, 表现风平浪静时的水面[2]。

波浪纹、山纹、云纹等纹样都与蒙古先民自然崇拜的宗教文化精神息息相关。均寓意吉祥昌盛、幸福美好。

回纹, 主要是用来做大盘的边饰。回纹蒙古语“阿鲁汗贺”, 其基本形态是将两个形状像锤子一样的“T”字图一正一反地连续排列而成的图案。距今4300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饰有大量的回纹图案, 这表明回纹图案在很早的史前时代就已创造出来, 并且在蒙古高原的各个时期都有广泛的应用。回纹代表吉祥安康, 是不屈不挠的象征[11]。

忽必烈汗入主中原以后更多地吸纳了儒学治国思想, 把汉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与蒙古族的骁勇善战相结合, 文武兼修, 成就了元朝别具一格的文治武功, 迎来了元朝的繁荣和文明。

汉民族内敛、崇尚理性, 追求逸韵、雅致的美学风格。元青花吸收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手法, 同时也传承了水墨画的精神与文化。汉民族传统水墨画由黑、白两色组成, 是一种看似简洁却极富表现力的一种艺术形式。画家根据墨与水融合所造成的变化, 把墨分为焦、浓、重、淡、青等五色, 即通过对笔墨浓淡、粗细、深浅的把握形成不同的色阶和层次。青花瓷在制作的过程中, 同样十分重视对颜料的把握, 制瓷工匠运用水墨画的工艺技法通过控制瓷胚的湿度和用笔的急缓、疏密、薄厚程度来突出青花的结构感与层次感, 从而丰富青花瓷纹饰的色彩, 创作出清爽明丽、线条流畅的作品[12]。

从装饰纹样上看, 元青花大盘的装饰纹样有很多是汉族的传统纹样, 如常见的植物纹有牡丹纹、菊花纹, 动物纹有龙凤、麒麟、鸳鸯、鱼等。

牡丹纹, 青花大盘中牡丹纹兼用于做辅助纹饰和主题纹饰。形式多为缠枝牡丹纹。

早在唐代, 牡丹就被推崇到“国花”的地位, 大受世人喜爱。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赏牡丹》道: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由此可见古代长安人民是非常热爱牡丹花的。唐代开始, 牡丹作为装饰纹样出现在器物上, 象征富贵、吉祥。

菊花纹与牡丹纹一样, 既可在盘中心作主纹也可在大盘的边沿部分做辅助纹饰。在古代, 中原地区的人们也非常喜欢菊花, 从宋代起, 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菊、兰、梅、竹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 因此菊花也成为古代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在宋代的瓦当、铜镜及饰品上均发现绘有菊花纹, 因此也可以推断菊花纹的创作、应用应该是从宋代开始的。

龙纹, 是元青花的主要纹样之一。青花大盘常用龙纹做主题纹饰, 饰于大盘中心。龙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神异动物, 能兴云致雨, 腾云驾雾, 后来成为高贵、尊荣和瑞祥的象征。

麒麟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 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瑞祥。麒麟纹也是青花大盘中常见的纹饰。

凤纹, 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 象征瑞祥。鸳鸯纹, 由于鸳鸯是雌雄相匹的一夫一妻制的鸟类, 古人常用它象征男女之间的爱情。

鱼纹图案在中国传统图案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装饰中就已出现了鱼纹。从古至今, 鱼纹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 没有间断。鱼因产子极多, 多象征繁殖和生存。

人物画也是元青花常见的图案, 但是相比其他的器物, 青花大盘中表现人物图案相对较少一些。人物图案的题材大多来自于历史故事, 例如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蒙恬将军等故事, 而且人物画的笔法、画风也深受当时文人画的影响, 表现出一种静逸之美。

五、结论

综上所述, 元代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 元代蒙古族统治者所采取的治国政策的精神内核就是“和而不同”, 这使元代的文化艺术呈现出丰富的多元化色彩。元代青花瓷是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共同的结晶。元青花大盘造型大气磅礴而不失精致感, 更多地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精髓和审美情趣。

元代的青花瓷在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元青花的繁荣和发展也给了我们以借鉴和思考:开放与包容的心态是各民族文化艺术得以共同发展的内在因素。元代蒙古族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使得其文化艺术释放出鲜活、恒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爽, 浅谈元青花大盘纹饰的构图[J], 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2, (03) :130-132.

[2]张培培.元代青花瓷纹饰的形成及艺术特征[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 2013.

[3]叶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三联书店, 2011:428.

[4]施倩.元代青花的造型与纹饰[D].苏州:苏州大学, 2005.

[5]李璇.异域文化对元明青花瓷的影响[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4.

[6]吕金.十三至十五世纪中国青花瓷艺术与伊斯兰装饰的繁荣与共[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4.

[7]赤心.蒙古族饰物中的藏文化因素[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10.

[8]杨俊艳.议伊朗阿迪比尔寺元青花[J].收藏家, 2010, (08) :14-20.

[9]徐英.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6:94.

[10]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422.

[11]萨仁满都拉.蒙古族传统图案的象征性特征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12.

商业关注下的不代“元代青花瓷” 篇4

元青花瓷器的仿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与其他品种的古代青花瓷器的仿制相比要晚得多,不像明永宣青花、成化青花及清康熙青花等品种在清末民国时期已经达到较高的仿制水平。据耿宝昌先生《明清瓷器鉴定》载,他的师傅孙瀛洲先生当年即是明永宣青花瓷器的作伪名手。尽管元青花瓷器仿制历史不长,但发展速度和作伪水平却是前所未有的。截止目前,元青花瓷器的仿制大致可分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高仿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中期,是元青花瓷器仿制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的仿制工作具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特点,即上级下达计划任务书,大型国营或集体制瓷企业设计、生产。当时,工艺品产业是国家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仿古陶瓷是工艺品领域的重要出口产品,仿制目的是为了开发传统工艺,增加出口品种。元青花仿制重点是模仿苏麻尼青的青花发色,对胎质、釉质、成型和垫烧等工艺甚少关注。

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受国内一位著名画家委托,去江西景德镇采购仿古瓷器。转遍景德镇的大小瓷厂也没有发现满意的产品,只在东风瓷厂艺术品车间仓库的角落里,发现了几只仿元青花凤首梅瓶,据说是出口落选者,要价200元。这几只梅瓶青花发色纯正,褐色铁斑深入胎骨,画工较为流畅,但因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胎质较白,胎体过轻,足圈圆滑,有石膏模印记等等缺点。为了不空手而归,我从中挑选了两只釉质较肥厚者。

回到北京后,我对两只梅瓶进行了作旧处理。我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荷兰进口牙科材料——光敏复合树脂彻底改造了底足,梅瓶的色泽、质感、修坯痕迹等更近真品。为了增加重量,使手感合适,我又在瓶内灌注了少量水泥,并用土锈遮盖。如此一番折腾,似乎比刚买时好多了。为了验证劳动成果,我以出让的名义将梅瓶拿到博物馆,未曾想,却让那里所有的专家都打了眼。可见,当时国家博物馆的专家们对元青花瓷器也知之甚少,如果是现在恐怕也不会上当了。这只仿元青花凤首梅瓶是根据海外藏品资料制作的,应当是初始阶段的代表作。

仿制元青花的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大陆经济改革的深入,一方面文物流通领域日渐开放,国人的收藏热情在不断升温;另一方面景德镇国营陶瓷厂纷纷倒闭,大量技术工人流向社会,与此同时,私营瓷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有些私营企业为谋求暴利,广纳人才,开始了疯狂的古陶瓷造假活动。由于造假者对元青花瓷器制作工艺还不甚了解,手头又缺乏实物资料,所以,仿制基本是按照图录上的照片进行。仿制水平参差不齐,工艺手法漏洞百出。这一时期的仿品特征具有多样性:就胎质而言,要么过细过白,要么过粗过脏,与真正元青花色胎质存在明显差异;就成型工艺而言,一部分采用快轮拉坯工艺,一部分仍采用注浆成型工艺,就是见不到真正元青花使用的慢轮脱坯工艺;就修坯工艺而言,元青花是以脱坯为主,修坯为辅,仿品多以拉坯为辅,修坯为主,甚至里外兼修;就施釉工艺而言,真正元青花大件采用浇釉工艺,小件采用蘸釉工艺,而仿品多采用吹釉工艺,等等。也有造假者利用收藏者的无知和猎奇心理,干脆杜撰一些历史上根本没有的新产品充当元代珍品忽悠收藏者,如所谓“大元国”款的各色产品即属此类。

仿制元青花瓷器的第三阶段,即高仿阶段。进入2000年以后,景德镇的有心人,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了解和掌握了元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市场陆续出现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高仿元青花。据业内人士讲,制作一件高仿元青花瓷器的平均成本在2万元上下,仅彩绘一项,请高手绘画就需8000元工费,更何况从选料到加工、成型、装匣、烧成都是完全按照元代工艺操练,一丝不苟。这样烧成的仿品,几乎与真品相差无几,只是在一些细节处理和自然旧貌上略有差异。当然,它也逃不过现代高科技检测。

故宫博物院藏元代青花瓷器 篇5

故宫博物院现收藏约35万件陶瓷类文物,其中只有14件元代青花瓷器,造型有罐、梅瓶、执壶、鼎、香炉、盘等,还有一件元代青花釉里红盖罐。这些元代青花瓷器不属于原清代宫廷旧藏品,均是1949年以后入藏的,而且经过故宫几代专家的研究鉴定,可谓真实可靠。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青花和青花釉里红瓷器虽然只有15件,但在国内各收藏有元代青花瓷器的单位中,仅次于江西省高安市收藏的1980年江西省高安市元代窖藏出土的19件元代青花瓷器,名列第二位。特别是其中的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元代青花凤穿莲花纹执壶、元代青花折枝花纹绳耳三足鼎、元代青花八卦纹香炉、元代青花地拔白麟凤纹花口盘、元代青花“满池娇”纹菱花口盘等,均属于目前所见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孤品,而且造型规整,图案绘画洒脱自然,青花发色艳丽,堪称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精品。喜爱元代青花瓷器的朋友,不妨通过以上介绍,认真揣摩元代青花瓷器在造型、纹饰、胎釉彩及底足等方面的特征,再经过必要的实践锻炼,一定能使自己的鉴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故宫图录1)、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棱梅瓶高46厘米,口径6.6厘米,足径14.5厘米,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路南小学建筑工地窖藏出土。

梅瓶通体呈八棱形,平口出沿,颈呈上窄下宽的梯形,丰肩,肩以下渐敛,近底处微外撇。八方形圈足,圈足内露胎,有少量釉斑。外壁自肩至足青花装饰。肩部绘菱形绵纹装饰带,下接四个均匀分布的如意头形云肩,与近底处的四个如意头形云肩相对应。肩部的云肩内绘对称的麒麟穿莲花和凤凰穿莲花。近底处的四个云肩内均绘牡丹纹。腹部绘海水龙纹,波涛汹涌的海水衬托四条腾空而起、姿态各异的白龙。龙双角,细颈,长身,双目圆睁,张口吐舌,舞动四肢,四爪张开,两膊生焰,异常凶猛。龙身暗刻鳞片。胎骨厚重,釉层凝厚,釉色青白,绘画笔触细腻,青花色调深沉,凝聚不舒,给人以生动古朴之美感。

当时出土了一对同样的青花八棱梅瓶,但瓶盖只出土一件,配在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的那件八棱梅瓶上。瓶盖亦呈八棱形,盖内有柱状插榫,盖外壁绘八个莲瓣纹,盖顶置宝珠形钮。

元代青花瓷器中呈八棱形的器物很多,如八棱梅瓶、八棱大罐、八棱葫芦瓶、八棱玉壶春瓶、八棱执壶等。至于为什么要做成成型难度较大的八棱形,目前学术界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八棱的器形与中亚、西亚的八棱金属器有密切联系。也有学者认为八棱的器身易于捆扎,也利于持拿。

在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见到云肩纹,这种云肩纹使人联想到人的披肩,颇富装饰性。有学者认为这种云肩纹的范本就是元代帝王仪卫服用上的云肩。《元史》(卷七十八,舆服志·仪卫服色)曰:“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为之。”

(故宫图录2)、青花云龙纹梅瓶 高41.6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14厘米。

梅瓶平口出沿,颈呈上窄下宽的梯形,丰肩,肩以渐收敛,至足部微外撇。浅圈足,细砂底上有少量釉斑。通体青花装饰。肩部绘四个连续的云肩纹,间以四组变形花草纹。腹部绘二条三爪龙穿行于祥云中,龙双角,双目圆睁,张口吐舌,细颈,长身,身上鳞片刻画细腻。胫部上下各绘八个仰覆莲瓣纹,覆莲瓣只露头部,仰莲瓣内均绘变形花草纹。肩上部和腹、胫相接处均绘卷草纹作辅助纹饰。

(故宫图录3)、青花折枝牡丹云龙纹铺首耳罐 高31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16.7厘米。

此罐因口残而被锯口,同样造型的罐在传世品和出土物中均有所见,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匹·撒莱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等单位均有收藏。在1980年江西省高安市(1993年12月8日撤县设市)元代窖藏、1980年江苏省淮安市元代窖藏、1973年安徽省蚌埠市明汤和(1326-1395年)墓中均有出土。由此可见这是元代青花瓷器中比较流行的罐式。罐均应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钮。但所见这种传世青花罐的盖基本上都佚失,而出土的这种青花罐却都保留有原盖。这种青花罐肩部均对称置铺首耳,特别是1980年江西省高安市出土的一件这种青花罐,其铺首上穿有铜环,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了这种青花罐的本来面目。

这件青花罐的肩部绘覆、仰莲瓣纹,覆莲瓣内绘折枝花卉和杂宝纹,仰莲瓣纹只绘莲瓣头。腹上部绘折枝牡丹,腹下部绘两条三爪龙在云中穿行。近底处绘仰莲瓣纹,莲瓣之上有一周连续钱纹作辅助纹饰。矮宽圈足,砂底上有不规则的釉斑。

(故宫图录4)、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高28厘米,口径22.3厘米,足径18厘米。

罐唇口,短颈,溜肩,鼓腹,矮宽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缠枝栀子花纹,颈下绘卷草纹,腹上部绘两条在云中穿行的三爪龙,下部绘缠枝牡丹纹。近底处绘仰莲瓣纹。纹饰绘画笔触细腻,青花发色浓艳。

这种造型的青花罐在元代青花瓷器中颇为常见,在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土耳其托普卡匹·撒莱博物馆、日本出光美术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剑桥费茨威廉姆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及私人手中均有收藏。1966年江苏省金坛县窖藏及1980年广西横县均出土一件。其装饰题材有尉迟恭单鞭救主、西厢记、周亚夫细柳营、三顾茅庐、昭君出塞、云龙、海水云龙、鱼莲、鸳鸯莲花、孔雀牡丹、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等。

(故宫图录5)、青花鱼莲纹罐 高31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20.3厘米。

缸唇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宽圈足。砂底上有不规则的釉斑。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海水浪花纹,肩部绘缠枝牡丹纹,腹部绘莲池鱼藻纹,近足处绘卷草纹和仰莲瓣纹。

此罐以写实手法描绘鲭、鲌、鲤、鳜四条鱼游戈在莲花水池中,青花发色浓艳,使人赏心悦目。绘有鱼莲纹的元代青花罐,在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日本出光美术馆、土耳其托普卡匹·撒莱博物馆等均有收藏。

(故宫图录6)、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高27.5厘米,口径20.4厘米,足径19厘米。

罐唇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宽圈足。足底露胎,有不规则的釉斑。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缠枝栀子花纹,肩部绘缠枝莲纹,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近底处绘仰莲瓣纹。

(故宫图录7)、青花凤穿莲花纹执壶 通高23.5厘米,口径4.7厘米,足径7.3厘米。

执壶敛口,垂腹,圈足外撇。腹一侧置弯流,另一侧肩、腹处置曲柄。通体青花装饰。壶身两面均绘凤穿莲花纹,辅以竹石纹。流上绘火珠纹,柄上绘银锭、火珠纹,足墙绘卷草纹。执壶附盖,盖顶置圆钮,钮的顶上及根部均绘菊瓣纹。圈足内施青白釉。

此执壶造型规整,图案绘画自然洒脱,青花发色纯正。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相同式样、尺寸也相差无几的龙泉窑青袖执壶。从已发表的元代青花瓷资料看,此件青花执壶堪称孤品。

(电子图1)、青花芦雁纹执壶 高10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4.8厘米。

执壶敛口,鼓腹,圈足。腹一侧置弯流,另一侧肩、腹部置曲柄。通体以青花料描绘芦雁纹,前后两面各绘一只大雁衔芦苇飞翔。图案布局疏朗,绘画笔触洒脱。

芦雁纹是元代青花或釉里红瓷器上的常见纹饰。芦苇与迁飞于天南地北的大雁有不解之缘,传说这是因为芦苇有着能使大雁免除无妄之灾的神秘作用。西汉刘安《淮南子》卷十九“修条训” 曰:“夫雁顺风,以爱其力,衔芦而翔,以备缯弋。”亦有书上说大雁在飞越多鹰的雁门关时,皆两两随行衔芦一枝,鹰惧芦不敢捉。

西晋左思撰《三都赋》曰:“晨凫旦至,候雁衔芦”。唐代诗人权德舆《春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诗中有“空悲鸢跕水,翻羡雁衔芦”句。金末元初杂剧《货郎旦》在第四折“八转”中描写拈各千户的外貌时曰:“据一表仪容非俗,打扮的诸余里俏簇:绣云胸背雁衔芦,他系一条兔鹊、兔鹘。海斜皮便宜衬连珠,都是那无瑕的荆山玉;整身驱也么哥、缯髭须也么哥、打着鬓胡;走犬飞鹰驾着鸦鹘,恰围场过去、过去,折跑盘旋骤着龙驹,端的个疾似流星度——那行朝也么哥。恰浑如也么哥、恰浑如和番的昭君出塞图。”

(故宫图录8)、青花折枝花纹绳耳三足鼎 高11厘米,口径10.1厘米,足径7.1厘米。

鼎仿商周青铜器造型。方唇,深腹,圜底,不承以三个柱形足。口沿上对称置绳状耳。通体青花装饰,绳状耳上染青花料。腹中部凸起弦纹一道,弦纹以上绘菱形锦纹,弦纹以下至足上绘折枝花纹。此鼎造型稳重,图案绘画朴实自然,青花发色纯正,从已收表的元代青花瓷情况看,目前存世仅此一件,故弥足珍贵。

(故宫图录9)、青花八卦纹筒式香炉 高9.5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12.5厘米。

香炉呈圆筒状,斜直壁,平底。口沿及外底无釉。通体青装饰。外壁上、下分别绘八卦纹及仰莲瓣纹,近口沿处及近底处均画青花弦线两道。这件八卦纹青花香炉应属道教信徒用来祭拜道教神仙时的焚香用具。在目前所见已公布的元代青花瓷资料中,仅此一例。

(故宫图录11)、青花地拔白麟凤纹盘 高7.9厘米,口径46.1厘米,足径26.1厘米。

盘口呈十五瓣菱花形,折沿,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折沿上及内底边缘均绘一周卷草纹。内壁和内底均以青花地拔白技法装饰。内壁为青花网纹地留白缠枝牡丹纹,内底为青花地留白麒麟、凤凰穿莲花纹,凤凰周围衬以朵云纹。外壁白釉地上绘青花缠枝莲纹。

元代景德镇制瓷工匠勇于创新,在烧造白釉地衬托青花图案瓷器的基础上,繁衍出青花地衬托白色图案的瓷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此盘形体硕大,图案描绘精细,青花发色艳丽,堪称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故宫图录10)、青花莲池鸳鸯纹菱花口折沿盘 高7.3厘米,口径46.4厘米,足径29.8厘米。

盘十六瓣菱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内底绘两只鸳鸯游弋在莲池中,一鸳、一鸯顾盼生情。内外壁均绘缠枝莲纹,茎上均结有六朵盛开的莲花。折沿上绘菱形锦纹。圈足内无釉。圈足内墙斜削。

盘上的主题纹饰为内底所绘人们喜闻乐见的莲池鸳鸯图,这种莲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有的只绘莲池,有的在莲池中绘有禽鸟(只见鸳鸯、鹭鸶),多画在大盘、大碗的内底,亦有画在八棱大罐外壁开光内者。

这种“池塘小景”即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织绣品上的 “满池娇” 纹样。早在南宋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十三“夜市”条中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夏秋售卖的物品中就有“挑纱荷花满池娇背心”。元代画家柯九思(1290-1343年)《宫词十五首》中曰:“观莲太液泛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柯氏自注云:“天历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娇’。”因“天历(1328—1331年)”系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年号,这说明文宗皇帝的御衣上有“满池娇”图案。元代《可闲老人集》(卷二)载:“鸳鸯鸂(束力鸟)满池娇,彩绣金茸日几条。早晚君王天寿节,要将着御大明朝。”由此可见,“满池娇”是一种宫廷服装图案的名称,描绘的是池塘中的花、鸟景色。

(故宫图录12)、青花云龙纹高足碗 高11.7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4.5厘米。

碗撇口,深弧腹,瘦底,下承以中空高足。内壁釉下模印云龙纹。内外青花装饰。内壁近口沿处绘卷草纹,内底绘折枝菊花纹。外壁绘两条三爪行龙。高足下部绘覆莲瓣纹。高足内无釉。

高足碗(杯),亦称“把碗(杯)”,系元代青花瓷器中常见的器形,见于传世和出土的有几十件,说明是深受蒙古人喜爱的一种瓷器。元代青花高足碗(杯)的内壁常模印花纹,是其时代特征。

(电子图2)、青花折枝菊花纹高足碗 高8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3.5厘米。

碗撇口,弧腹,瘦底,下承以竹节形中空高足。内外青花装饰,内底及外壁均绘折枝菊花纹,内壁近口沿处绘卷草纹。画笔潇洒,图案率意。

(故宫图录227)、青花釉里红镂雕山石花卉纹盖罐 通高42.3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18.5厘米。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路南小学建筑工地窖藏出土。

器腹四面以双重串珠作菱形开光,开光内镂雕洞石四季花卉,山石、花卉涂铜红釉,叶染钴蓝色,红蓝相映生辉。罐其他部位均以青花装饰。颈部绘缠枝菊纹。肩部绘四个如意头云纹间以四折枝菊纹,云头内装饰青花海水浮白莲花纹。腹下部绘四折枝花纹。近底处为卷草纹和仰莲瓣纹。罐附伞形盖,盖顶置蹲狮钮,盖面以青花绘覆莲瓣纹。通体内外施青白色釉,底部无釉,有浅宽圈足。

上一篇:脑室穿刺引流术下一篇:预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