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

2024-05-18

工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精选十篇)

工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 篇1

1 数据治理意义重大

数据治理是一个关注信息系统执行层面的体系,这一体系的目的是整合IT与业务部门的知识和意见,通过一个类似于监督委员会的虚拟组织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全方位监管。从范围来讲, 数据治理涵盖了从前端事务处理系统、后端业务数据库到终端的数据分析,从源头到终端再回到源头的闭环负反馈系统。

随着云南中烟信息系统建设的完善,数据资源将逐步转变为战略资产,而有效的数据治理是数据资产形成的必要条件。数据中心作为数据治理的先行,主要是为解决数据治理的部分问题。

1.1 整 合

整合数据资源,实现资源集成共享;建立数据采集渠道,和下属企业数据中心或业务系统进行对接,利用烟草行业数据通道,对接行业数据中心。

1.2 管 理

建立数据资产化管理机制,加强数据管控。建立数据治理体系、标准规范体系、数据标准及综合管理平台等管理体系。

1.3 应 用

加强数据服务能力,构建数据应用和服务体系。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对数据进行综合利用,为管理层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服务。

1.4 平 台

搭建先进技术平台,统一信息化总体架构,以先进和高效的平台,提升信息资源的管理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

2 数据治理搭好框架,从“根”理顺

数据治理对实现精细化管理极为重要,要做好数据治理,就要搭好框架,从“根”理顺。数据治理框架包含数据治理保障机制建设和数据治理核心领域两个部分,核心领域包括主数据治理、元数据治理、数据标准治理及数据安全治理等多个领域;组织、制度、流程和工具是数据治理的保障机制,两者形成数据治理体系,能有序高效地提升数据治理各个层次的管控及协作能力。

2.1 梳理先行

数据治理首先要进行数据资源梳理,数据资源是信息标准体系建构的核心,在对数据资源标准体系进行界定之前,必须弄清数据资源的本质,因为资源中涉及到的目标主体将成为标准体系研究的重点。云南中烟数据资源梳理重点针对卷烟生产经营、财务核算、原料、技术研发、物流、投资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7大业务域,利用科学的方法论,借鉴成功经验和案例,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特征的、具有烟草特点的、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信息化理论的各级数据模型和部署逻辑,同时形成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规范。通过对应系统的梳理,可以理清数据资源情况,为数据治理做好铺垫。

2.2 主数据管理

主数据管理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基于数据标准体系,通过横向打通各单位、各业务的信息壁垒,整合云南中烟现有业务系统中的主数据信息,实时保留主数据的最新信息,为各应用系统提供实时、完整、共享及准确的主数据信息;建立企业级主数据单一视图,并在云南中烟范围内实现唯一识别主数据,对公共数据信息、卷烟品牌信息、供应商信息及客户档案等主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为云南中烟业务流程整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3 元数据管理

元数据管理主要解决数据的来源、数据的去处、数据间关系、指标口径和业务规则等问题。元数据管理的过程贯穿数据源、ETL、数据仓库、OLAP及前端工具等整个流程。负责数据中心的建设梳理并定义数据中心各阶段的元数据信息,制定数据中心元数据管理总体规划和标准规范。在此基础上,实现元数据的统一存储和管理功能,包括各类元数据的识别、录入和维护及基于元数据的各类应用。

2.4 数据安全管理

以法规、行业和国际上的信息安全标准和实践为指导,围绕数据中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形成信息安全策略,以安全策略为核心,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安全运维等3大体系,实现从以安全事件为导向的保障模式向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保障模式转变,建立信息安全策略,制定安全运维制度,为数据中心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2.5 数据标准管理

数据标准管理系统是通过针对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建立的数据元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及业务元数据模型等提供自动化管理的工作平台,建立起数据标准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信息系统开发商间的沟通渠道,实现数据标准需求收集与审议、数据标准的制定、执行、监督、发布和维护等流程的自动化,以提高数据标准的管理效率。

数据资源标准是数据中心总体架构中的基础部分,作用于数据中心建设的整个过程,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和一致性,规范数据应用行为,切实提高数据中心建设的质量与效果,有力保障数据中心建设的高质量、有序化。

2.6 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质量管理系统以“深化数据质量管控能力,构建源系统联动机制”为建设目标,实现对源系统变更的协同管理,建立有效的数据质量监控机制,提供数据质量评估的有效手段,形成常态的数据质量报告机制。

数据质量治理体系“以标准管理为基础、以元数据管理为核心、以数据质量管理为保障、以主数据管理为提升”,贯穿整个数据的定义、加工及应用的数据供应链,实现集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追溯为一体的数据质量管理要求。

在数据中心建设中,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贯彻数据标准,提高数据质量,建立数据质量监控处理工作机制和技术平台,推进数据资产化管理。以数据资源标准为抓手,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平台,按照数据供应链的管理思路,从源头抓起,贯穿数据从产生、流转、加工和服务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有关数据指标的信息回溯工作,提高数据中心的数据质量。将云南中烟的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做到集中、有序、标准、可查和可控。

3 数据治理价值深远

云南中烟数据治理的成果能很好地响应行业持续发展的需求,满足云南中烟的战略发展,对云南中烟而言,数据治理能支撑“两统一, 两整合”改革的需要,数据中心从数据和技术层面解决以数据为核心的信息共享问题和以流程为核心的业务协同问题。数据中心做为数据治理的手段,可为云南中烟的精益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投入,企业数据资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的数据治理愈发重要。本文通过云南中烟数据中心的建设实践,阐述数据治理对企业数据资产整合及数据应用价值提升的重要意义。

基于三维数据的工艺设计及管理 篇2

一、引言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离散制造型企业从二维设计模式过渡到全三维设计模式。三维设计的参数化、可视化和分析验证等功能大幅提高了企业的设计效率、研发及创新能力。

但是,由于原有的工艺管理应用工具是基于二维设计的基础上实现的,无法享受到三维设计带来的便利性,数据缺乏关联性。大多数企业的工艺解决方案是工艺人员以设计人员输出的设计数据为依据,生成所需要的工艺步骤及路线。由此造成设计与工艺脱节,设计数据不符合工艺要求,设计数据根据工艺要求更改的时间滞后;三维设计数据与工艺数据不能实现参数联动和同步更新等问题。

本文以某专用车公司为例,介绍如何通过 SolidWorksEPDM系统及工艺模块的开发,实现产品设计及工艺流程控制,工艺路线卡片编制,真正实现三维环境下的设计与工艺参数关联及动态变化更新。

图 5两种不同结构形式的蝶板动水力矩对比

二、设计与工艺关联实现原理

基于产品的设计流程,一般的审核流程会经过设计、校对、工艺、审核及批准等步骤,最终完成后产品发布用于生产。因此,基于设计、工艺一体化的过程,可以考虑在工艺审核过程中完成工艺编制及工艺审批,最终实现设计与工艺关联的目标。

具体的实现原理如图 1所示,通过 SolidWorksEnterprise PDM系统 ,实现三维设计数据的电子审批流管理,产品在设计 -校对 -审核 -批准的审批流程基础上,增加工艺会审过程,实现工艺信息的编制及审批。

不同企业的工艺编制方法有所不同,在图 1所示的流程中,产品工艺的编制分为两部分,首先由综合工艺员编制产品的工艺路线,然后由工艺员编制各工艺路线的工序方法。具体如下。

当数据处于“综合工艺会签中(试制)”的状态时,由综合工艺员确定产品设计是否符合工艺要求,不符合则退回设计人员重新修改,符合则制订产品的工艺路线(如下料、机加、焊接和装配等),然后流转到下一流程状态“工艺会签中(试制)”,由各个工艺员对其中的工艺路线,包括产品展开尺寸、所用原材料规格、加工方法、所用设备和耗费工时等进行编辑。编制完成确认无误后,流转到下一个流程状态“综合工艺最终会签(试制)”,由综合工艺员检查工艺编制的完整性,做最终的审核判断。

以上过程所涉及的工艺路线,我们可以定义好对应的代码,如表所示,在工艺编制过程中直接使用。为体现一体化设计的优势,在工艺模块中满足以下要求。

(1)集成在 SolidWorks的 CAD工作界面上,可以随意查看三维数据的同时进行工艺编制,对于三维数据没有权限做修改。

(2)通过 PDM的用户组权限,确定是否具有修改编辑权限。当数据处于“综合工艺会签中(试制)”状态时,用户处在综合工艺员组,满足这两个权限,才可以编辑生成对应的工艺路线;当数据处于“工艺会签中(试制)”状态时,用户处在工艺员组,满足这两个权限,才可以编辑生成对应的工序加工方法。

(3)后台使用的数据库,支持调用材料库、设计库等信息数据。

(4)根据需求可以导出各类工艺数据信息。

三、工艺编制

综合工艺员在 SolidWorks中打开需要审核的三维数据,然后调用加载到界面上的工艺路线模块,如图 2所示。此时,综合工艺员可以调用 SolidWorks命令,随意旋转或放大缩小产品模型,了解详细的产品特性,进行工艺路线的编辑生成,如图 3所示。

工艺路线编辑完成后,产品数据经流程审批,转换到“工艺会签中(试制) ”状态下,并同时通过PDM系统发出通知,要求工艺员进行工序方法的编制。此时,综合工艺员或其他用户查看工艺路线时,处理灰色不可编辑状态,如图4所示。

下料工艺员登陆系统,接到通知,要求进行新产品工序方法的编制,此时,下料工艺员打开产品,进行工序编制,输入该工序所需工时,选择需要的加工设备,同时双击打开模夹具编辑按钮,在弹出的模夹具清单中选择对应的工装夹具及辅助设备。接着,下料工艺员确定加工工位,计算并输入下料尺寸,调用原材料库导入原材料规格并输入工序要求,完成工序方法的编制过程,如图 5所示。

工艺员根据产品的需要,利用配置功能,同时建立基于三维设计数据的工艺卡,实现参数化驱动关联管理,如图 6所示。

其他机加工工艺员、装配工艺员等可同时调用工艺路线模块进行编制,相互之间独立操作,不受影响。最终完成工序方法的编制,提交流程审批进入“综合工艺员最终会签(试制)”环节,最后,经综合工艺员重新检查校对后,完成所有工艺路线的编制。

制造加工部门人员通过PDM系统,在产品的数据卡信息中,可以很直观方便地了解到产品的最终工艺信息,如图7所示。

四、工艺资源管理

工艺资源管理实现的很重要一点是在后台建立基准库,包括工艺路线库、材料库、工艺库、原材料库、设备库和模夹具库。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工艺人员,都有了统一的基准库。基准库实现权限控制,管理员可增加或删除库信息,其他人员仅有调用使用的权限。

利用基准库之间的关联性,实现工序、设备和模夹具之间的对应,选择不同的工序时,系统自动选出与之对应的设备和模夹具,以减少使用人员操作的复杂性。工艺路线的后台管理系统如图 8所示。

五、报表输出

以后台数据库系统为基础,所有的工艺信息都做为属性信息记录在产品数据中。因此,结合 PDM的功能,可实现各类报表信息的汇集输出,如图 9所示。工艺模块可实现以下功能。

(1)支持在PDM系统内点击零部件,调出输出界面,做特定需求输出。

(2)支持在 PDM系统内点击零部件,直接输出工艺清单。

(3)支持通过工艺审批流程自动输出工艺清单到PDM系统固定文件夹内。

六、应用行业及优势

该工艺方案适用于设计工艺一体化的产品,也就是设计 BOM的产品树结构层次符合生产工艺的 BOM加工制造的要求。因此,设计师在产品设计阶段就需要考虑产品装配组合的层级关系,从设计阶段实现 EBOM和 MBOM的一致性。该工艺方案体现的优势总结如下。

(1)工艺数据管理:建立关联到 SolidWorks模型的零部件工艺数据的管理界面。该工艺数据和 SolidWorks文件关联,实现工艺数据(包含工时、材料定额、工艺路线、工序工位数据、加工设备及工装夹器具)导入、创建、修改和导出等管理功能。

(2)工艺数据库管理:建立企业级 MSSQL形式的工艺基础数据库,包括:工艺路线库、设备库和材料库等。提供模型的工艺属性输入界面,工艺属性创建后可进行导出、修改以及进行自动输出工艺清单,工艺属性的管理需要设置权限,增删改只有对应的负责人才可以操作,工艺数据可以汇总成报表进行输出。

(3)工艺清单自动输出:工艺数据和模型进行自动关联,当装配体及其子件更改时可自动输出更新后的工艺清单,输出的格式为 Excel,输出后可以进行版本和权限管理。

(4)建立数据向下游系统传输:建立基于 MSSQL的中间库,实现 EPDM系统内的数据向中间库的传输。通过中间库实现与将来部署的 ERP系统对接,实现 BOM数据的传输,以及PDM系统内对ERP数据的物料信息的查询。

通过在SolidWorks EPDM基础上开发定制工艺模块,构建企业产品工艺编制及管理平台。实现以信息化手段,规范工艺信息的创建、发布和更改流程,最终形成工艺数据输出,管理、共享和协同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IM

远程网络考试系统基础数据管理 篇3

考虑到基础数据的重要性,管理员拥有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所有权限;一般教师对学院信息表、专业信息表、班级信息表、学生信息表、课程信息表、课程类别表和试题类型表等只有查询权限,对教师信息表只能修改本人的相关信息,对试题库只具有添加和修改的权限。

所有基础数据的管理都在后台管理子系统中完成,通过后台管理子系统中主页上的登录对用户的上述权限加以限制。

1 后台管理子系统

除学生考试或练习以外的所有管理工作都在后台管理子系统中完成,教师或管理员通过后台管理子系统中主页上的登录区登录后获取其相应的使用权限。

1.1 主页(Index.aspx)

执行“网站”→“添加新项”菜单命令,在出现的“添加新项”对话框中,选择“Web窗体”,并在“名称”输入框中输入Index.Aspx,单击“添加”按钮后创建后台管理子系统的主页。

后台管理子系统主页的任务就是提供用户的登录,并通过登录获取登录用户的使用权限及提供给用户的主菜单。为方便用户使用,本系统将登录界面(即系统登录区)直接嵌入后台子系统主页(Index.aspx)的中部,页面下方显示系统的使用说明,添加控件后,后台管理子系统的主页如图1所示。

主页界面从上到下分为4个区,其中最主要的是菜单显示区、系统登录区和提示区。

(1)菜单显示区设计为只含3个单元格的Table,左边的单元格用于显示菜单,右边的放置“注销”按钮(BtnExit按钮用于用户退出本系统),代码如下:

其中:LB-Menu标签用于教师或管理员登录后显示的系统菜单。显示菜单使用的是网页魔法菜单,因实现代码较长,这里就不介绍了,需要的读者可查看源文件包中的文件stm3 l.js和ccmenuadmin.js。显示菜单的代码请见下面的程序区。

(2)系统登录区设计为一行的Table,相关代码如下:

其中:TB_UserID、TB_Password输入框分别用于输入用户ID和对应的密码。代码中通过OnClientClick="return ChkL ogin0"为登录(BtnLogin)按钮进行输入验证,目的是验证用户输入是否合法。当输入不合法时,系统将出现出错提示信息,验证代码如下:

(3)提示区也是一个Table,代码如下:

其中:LblHint标签用于教师或管理员登录后显示的相关提示信息。

1.2 代码(lndex.aspx.cx)

Lbl-HintText+="管理员注意点:
1、在学期初和期中考试后,需要执行“考生及考试时间管理”,插入无选中班级的考试命令。详细请看“考生及考试时间管理”页面的提示信息!
";

Lbl_Hint.Text+="2、通过“教学计划管理”->“教师任课安排"完成必修课的组班工作。
";

LblHint.Text+="3、补考/重修的组班通过“教学计划管理”->“课程补考/重修管理”导入学生名单(Excel文件)完成,Excel文件中需具有学号、姓名、课程代号、课程名称、班级等字段。
";

LblHintText+="4、通过“考试环境"->“考生及考试时间管理”发布考试命令。
";

Lbl Hint.Text+="5、通过“考试情况”->’考试情况监控”可以监控学生的考试情况。
";

Lbl_Hint.Text+="6、考试结束后,通知任课教师在考试结束后及时将学生上传的编程题压缩包下载保存,以免该包中出现学生练习后上传的编程题压缩包,影响批阅!";

LB_Menu.Text+=Reader(Request.PhysicalApplicationPath+"MenuccmenuTeacher.js");

LblHintText+="监考教师注意点:
1、通过“考试情况”->“考试情况监控”可以监控学生的考试情况。
";

Lbl Hint.Text+="2、补考/重修的组班通过”教学计划管理”->“课程补考/重修管理”导入学生名单(Excel文件)完成,Excel文件中需具有学号、姓名、课程代号、课程名称、班级等字段。
";

LblHint.Text+="3、考试结束后及时将学生上传的编程题压缩包下载保存,以免该包中出现学生练习后上传的编程题压缩包,影响批阅!
";

上述程序中都加入了注释,阅读代码时要参考界面中各个对象的使用。由于主页(Index.aspx)文件的详细源码很长,这里就不一一给出了,读者可以根据图1及其后关键部分的代码自己设计。

用户登录成功后,主页上将出现一个主菜单,展开后的页面(管理员权限)如图2所示。

2 基础数据管理

网络考试系统中涉及的基础数据有学院信息表、专业信息表、班级信息表、考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课程信息表、课程类型表、试题类型表、教学计划表和试题库等,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仅介绍考生信息表、教学计划表和试题库的维护。

2.1考生管理

考生管理涉及到5个表:学生信息表(Student)、班级信息表(Class)、专业信息表(Speciality)、部门信息表(Department)和登录帐号表(UserAccount)。

2.1.1考生管理界面(Student.aspx)

因一个学校的考生很多,为方便选取考生所在的学院、专业和班,考生管理界面(Student.aspx)采用了左右结构。左边使用TreeView控件设计了一个树型结构TV_Class,用于显示学院、专业和班级的树型结构;右边使用了一个GridView控件用于显示所选班级的考生情况、使用了一个层(修改子界面)用于修改指定的考生信息,如图3所示。

左边的树型结构TV_Class对象的定义如下:

TV_Class对象通过OnTreeNodePopulate事件Node_Populate完成学院、专业和班级树型结构的构建,事件代码如下(定义在head部分):

与该对象相关的GV_Student_RowDataBound、GV_Student_RowDeleting、GV_Student_PageIndexChanging事件代码在Student.aspx.cs代码文件中定义。修改考生信息的单击事件LBtnModify_Click事件代码也在Student.aspx.cs代码文件中定义,具体请见下面的Student.aspx.cs代码设计部分。

GV_Student中每行的右边设计了2个ItemTemplate模板,每个模板中放置了一个超链接(LinkButton)按钮对象,实现该考生信息的“修改”和“删除”操作。设计时将要修改的考生ID通过CommandName传递到LBtnModify_Click单击事件中;通过设置CommandName值为"delete"告诉GV_Student_Row Deleting执行的是删除操作。这些属性值的设置要与LBtnModifv_Click或(;V_Student_RowDeleting事件中的相关代码相一致,否则将起不到对应的效果。

右边的考生情况修改子界面用于修改考生信息的修改,相关定义如下:

DivInput层仅在修改考生数据(即单击“修改”超链接)时可见,层上定义了一个表格(table),用于修改考生信息时数据的显示和输入。用于输入的各个控件对象名请参照图2和DivInput层中相关定义内容可以进行一一识别,这里不再赘述。

层中的“修改”按钮完成将修改的考生数据更新到数据库中,其实现代码请参见下一节的说明。

Lbl_Class对象用于显示选中的班级名。TB_ClassID对象设计为不可视,用于保存班级代码及班级性质(物理班或虚拟班)。

2.1.2考生管理界面的代码(Student.aspx.cs)

(1)因需要界面显示时需要操作数据库、使用SQL语句和得到用户权限,故在Student类中定义了如下3个私有变量:

(2)按下面代码编制页面的Page_Load事件:

(3)编制将指定班级考生数据绑定到GV_Student对象的绑定函数:

(4)因查询到的考生可能较多,需要进行分页显示,故按下列代码编制GV_Student对象的PagelndexChanging翻页事件(GV_Student对象的AllowPaging属性应设置为True):

(5) GV_Student对象中每行的右面设计了2个TemplateFi eld模板,用于考生信息的修改和删除。考虑到使用方便和系统安全,只有管理员才有权限进行考生信息的修改和删除操作。因此需要设计GV_StUdent对象的RowDataBound事件,对“修改”和“删除”超链接进行设限,相关代码如下:

(6)编写“修改”超链接(LBtnModify)的单击事件,相关代码如下:

(7)按以下代码完成“删除”员工的工作:

(8)编写Btn_Action按钮的单击事件,相关代码如下:

(9)编写“退出”(Btn_Close)按钮的单击事件,相关代码如下:

至此,完成考生管理界面和相关代码的设计。

运行Web程序,用户登录后,执行“基础数据”→“考生管理”菜单命令,进入考生信息管理的“浏览”页面(展开左边学院、专业和班级树,单击需要管理的班级),如图4所示。

单击行后的“修改”超链接,出现如图5所示的“修改”子界面。修改完成后,单击“修改”按钮完成数据修改工作。若用户修改的数据不符合要求(如证号、姓名为空,生日格式不正确),则系统将在显示“出错信息”后,要求重输。

2.2 试题库维护

试题库是网络考试系统最重要的一个基础表,用于考生试卷的抽题。试题库维护涉及到的表有试题库(ExamSet)、试题类型表(SubjectType)、章节信息表(Chap)、考试类型表(ExamType)及知识点表(kps)。本系统中为支持各种类型的考试(期中、期末、补考或重修等),一个试题需要支持以上多种考试,因此考试类型表中的各类考试的ID以位的形式存放,如表1所示,这样对应bit中的值为1则表示该题参与对应考试的抽题,否则就不参与。试题库中的ExamTypeID字段存放的是该试题可以参与的考试类型ID之和。

为保证试题库中试题的安全,防止误删和随意修改,普通教师只能查询、添加和修改试题,但不能删除试题。

2.2.1 试题库维护界面

试题库维护界面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课程、章节和题型列表框让用户快速地定位需要查询和修改的试题,将查询结果方便地显示并根据用户的权限提供添加、修改和删除功能,设计界面如图6所示。

试题库维护界面上部为系统图片区,中部为查询区,下部为试题显示和修改区。

(1)查询区设计为含8个单元格的Table,分别用于选择课程、章节和题型及一个“添加”按钮,详细代码如下:

其中:

1) DDLCourse对象用于选择要维护的课程,选择课程后将触发DDLCourse_SelectedlndexChanged事件,填充章节列表。

2) DDLChap对象用于选择章节,选择章节后将触发DDLChap_SelectedIndexC hanged事件。

3) DDLSubjectType对象用于选择要维护的题型,选择题型后将触发DDLSubjectType_SelectedIndexChanged事件,将按上述对象中选中的条件从试题库中取出相关试题后,在GV_ExamSet对象中显示出来,供用户查看和修改。

4) Btn_Add对象是“添加”按钮,用于添加一个试题,以上相关代码请参见下面的ExamlManage.aspx.cx代码设计部分。

(2)试题显示和修改区由GV_FxamSet对象和Div_Input层对象组成,其中:

1) GV_ExamSet对象用于用户在选择课程、章节和题型后,将相关查询到的试题显示出来,供用户查看、修改和删除。定义如下:

与该对象相关的GV_ExamSet_RowDalaBound、GV_Exam Set_RowDeleting和GV_ExamSet_PageIndexChanging事件代码在ExamlManage.aspx.cx代码文件中定义,具体请见下面的ExamManage.aspx.cx代码设计部分。

GV_ExamSet中每行的右边设计了2个ItemTemplate模板,每个模板中放置了一个超链接(LinkButton)按钮对象,实现该试题相关数据的“修改”和“删除”操作。设计时将要修改的试题lD)(SubjectIID)通过CommandName传递到LBtnModifY_Click单击事件中;通过设置CommandName值为"delete"告诉GV_ExamSet_RowDeleting执行的是删除操作。这些属性值的设置要与LBtnModify—Click或GV_ExamSet_RowDeleting事件中的相关代码相一致,否则将起不到对应的效果。

2) Div_Input层对象用于试题数据的添加和修改。试题的添加由“添加”按钮触发,修改由“修改”超链接触发,其定义代码如下:

2.2.2 试题库维护界面代码

(1)因需要操作数据库、显示提示对话框、使用SQL语句和得到用户权限,故在ExamManage类中定义了如下几个私有变量:

private DBAccess DBA=new DBAccess();//数据库操作类

private CommonFun CF=new CommonFun();//公共函数类

private static string strsql;//SQL语句

private static lnt64 AllowControl;//用户权限:是否允许操作

(2)按下面代码编制页面的Page_Load事件:

//点击就执行Check_Click()或Check_Click_1 ()->客户//端验证,若为不参与抽题,则取消其选定的参与期中、期末、补//考或重修考试;反之也是

(3)按下面代码编写DDLCourse对象(课程)的Selectedln dexChanged事件:

(4)按下面代码编写DDLChap对象(章节)的Selectedlnd exChanged事件:

(6)编写Exam_DataBind()函数,完成将用户选定题型的试题绑定到GV_ExamSet对象中显示的任务,相关代码如下:

(7)因查询到的试题可能较多,需要进行分页显示,故按下列代码编制CV_ExamSet对象的PagelndexChanging翻页事件(GV_ExamSet对象的AllowPaging属性应设置为True):

(8) GV_ExamSet对象中每行的右面设计了2个TemplateField模板,用于试题记录的修改和删除。考虑到使用方便和数据安全,需要设计GV_ExamSet对象的RowDataBound事件,对“修改”和“删除”超链接进行设限,相关代码如下:

(9)编写“修改”超链接(LBtnModify)的单击事件,相关代码如下:

(10)按以下代码完成“删除”试题的工作:

(11)按以下代码完成“添加”试题的工作:

(12)编写Btn_Action按钮的单击事件确定修改或添加,相关代码如下:

(13)编写“退出”(Btn_Close)按钮的单击事件,放弃修改或添加工作,相关代码如下:

1)运行后台管理子系统,用户登录后,执行“基础数据”→“试题库维护”菜单命令,进入试题库维护的“浏览”页面,如图7所示。

2)可以通过页面上部的“课程”、“章节”和“题型”列表框选择查询的参数,下部的表格显示查询到的试题数据。

3)单击“添加”按钮,可以添加试题,如图8所示。

4)在上述“添加”试题页面上选择或输入相关数据后,单击下部的“添加”按钮,就将输入的试题添加到试题库中,并隐含Div_Input层,返回图7状态。

5)单击行后的“修改”按钮,通过调用LBtnModify_Click()事件函数,先从试题库中取出该试题,并将数据显示在Div_Input层中各个相对应的对象上,界面与图8所示相类似,只不过“添加”按钮变成了“修改”按钮,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6)单击行后的“删除”按钮,系统先弹出“是否删除这条记录”的确认对话框,用户单击“确定”就可从试题库中删除该试题。

3 结语

工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 篇4

GH/r 1014—2006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managing and protecting data&rcl~ves of 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2006—1O—O1实施

国家测绘局发布

前言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具有生产成本高、技术含量高、数据量大的特点,是国民经济建设所必需的基础数据,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需求。本标准根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的管理需要,结合数据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对数据档案管理和保护工作的技术要求 进行了规定。

本标准主要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的收集、积累、归档、移交、介质、拷贝、保管、维护、使用、运输与销毁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关于文档材料管理的技术要求,遵循国家、行业或部门现行的有关法规、规范和规定执行。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国家档案局提出,由国家测绘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家测绘档案资料馆)。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培、王小平。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的收集、积累、归档、移交、介质、拷贝、保管、维护、使用、运输与销毁等诸方面的一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管理和形成单位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的管理。非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的管理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r 18894-2002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GB 50174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 DA/]"15—1995 磁性载体档案管理和保护规范 DAAr 1—200o 档案工作基本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DA/T 1—2000中定义的基本术语和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标准。3.1 基础测绘fundamen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活动。

3.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data of 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基础测绘(见3.1)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关于地球表面自然地理形态和社会经济概况的基础信息数据,包括大地测量数据、摄影测量与卫星遥感数据、数字地图数据(如数字线划图、数字栅格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土地覆盖数据、专题地图数据等)、地名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等,以及上述数据的元数据。3.3 数据成果data products 按照国家标准或测绘行业标准生产、集成和处理后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见3.2)。

3.4 最终数据成果final data products 基础测绘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已通过验收、并不为其他相关基础测绘生产活动所修改的数据成果(见3.3)。

3.5 阶段性数据成果interim data products 基础测绘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技术工序或子项目形成的、经过成果验收的、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利用价值的数据成果(见3.3)。3.6 数据档案data archives 具有利用和参考价值并作为档案保存的数据成果(见3.3)和重要原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见3.2)。4 总则

4.1 按照国家或测绘行业统一测绘基准和技术规范测绘的基础测绘最终数据成果、重要的原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各种公开出版的数字地图等属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收集、积累、归档的范围。

4.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采用国家标准格式或通用格式。非通用格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归档时。应同时归档操作软件。

4.3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形成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归档材料的积累和整理工作,归档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由单位项目负责人总负责。数据档案管理单位负责数据档案的收集、接收、保管和维护等工作,并对归档材料从形成到归档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4.4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形成单位一般应采用数据档案管理单位指定的载体介质,在指定的操作系统和软件环境下用指定的方式拷贝数据并归档。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形成单位不具备条件时,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应提供技术或设备支持。

4.5 归档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形成单位应依据有关规范或规定组织好归档材料。数据档案管理单位通过收集或其他途径获得的数据成果的归档和管理按本标准执行。

4.6 需要多年才能完成的项目,可分阶段或按子项目收集、积累、整理、检验和归档。

4.7 涉密数据档案在保管、利用、运输、销毁等过程中的保密工作应遵照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和规定执行。5 归档与移交 5.1 归档内容

5.1.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

a)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应包含最终数据成果、重要的阶段性数据成果、重要的原始数据成果和数据说明文件。如数据成果包含元数据,应随同数据成果一起归档。

b)数据说明文件应包含以下4部分内容;

1)数据背景:数据名称和来源、密级、制作单位和制作时间等,并简述生产方法或工艺流程;

2)数据组织:数据组织原则、结构和文件命名规则;

3)应用方式:数据格式、运行环境(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版本号)、使用方式; 4)联系方式:形成单位、联系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姓名、电话等。c)数据说明文件应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存放在同一载体上。5.1.2 文档材料

a)基础测绘数据成果文档应包括:

1)项目立项文件:项目申请(或建议)书、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下达计划或任务文件、项目合同等;

2)项目实施文件:调研报告,招(投)标书,项目设计书(或实施方案),项目论证材料,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专业设计、技术质量标准或要求,项目的各种计划、指示、请示及批复文件;

3)项目总结文件:项目阶段性和最终的工作总结、技术总结、评审、鉴定或验收材料等; ‘

4)项目成果文件:标图、附表、文档簿、数据成果目录、相关软件、使用手册等。b)其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所属文档,按其形成的内容进行归档。c)文档材料有电子文件形式的,应一并归档。5.1.3 相关软件

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形成过程中开发的特定数据管理软件,应随同数据成果一起归

档。如有演示软件,也应与数据一起归档。相关软件归档时,与软件相关的技术手册、使用

手册等有关材料应同时归档。5.1.4 档案目录数据

归档时,应同时提交与归档材料相关的档案目录数据。5.2 归档要求

5.2.1 档案形成单位应在项目完成后两个月内完成归档。5.2.2 基础测绘数据成果应与文档材料一同归档。5.2.3 归档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为最终版本。

5.2.4 归档后,如果档案形成单位又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进行了更新(即补充或完善),应将更新后的数据成果及时归档,以替换原归档的数据成果。5.2.5 文档材料归档一份,数据成果拷贝归档两份。

5.2.6 归档的数据成果和相关软件,一般不压缩、不加密。如进行了压缩和加密,应将解压缩软件和密钥、加密和解密软件同时归档。5.3 归档检验

档案形成单位和接收单位须对归档材料进行检验,并填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归)档检验登记表》(见附录A),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5.4 移交手续

归档材料移交,需办理相关手续。档案形成单位须填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移交文据》(见附录B),经交接单位双方签字盖章后,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6 介质与拷贝 6.1 介质要求

6.1.1 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应根据本单位数据档案的管理要求指定归档介质,如可指定磁带或 >_-ROM光盘。

6.1.2 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如采用磁带作为归档介质,应指定归档磁带的类型和型号。本标准推荐使用线性磁带。6.1.3 当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同时认可磁带和光盘作为归档介质时,本标准推荐:同一项目所采用的光盘数大于10片时,应以磁带为载体归档。

6.1.4 归档的两份数据档案(见5.2.5)应采用相同类型和型号的归档介质。6.1.5 同一项目的数据档案应存储在同种载体介质上。

6.1.6 归档的介质应有标识,可视标签大小依次选标档号、条形码、密级、题名、运行环境等,但至少应标注档号、条形码和密级。6.2 拷贝要求

6.2.1 两份归档的数据成果组织结构、数据格式、成果形式、存放内容、操作平台、拷贝

方法等应完全相同。

6.2.2 当数据档案管理单位认可磁带作为归档介质时,应指定读写磁带的操作系统类型、备份软件(或命令)。

6.2.3 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应指定备份方式。原则上,数据档案应采取单盘方式拷贝(各介质可独立进行数据读取),特殊情况下也可将整体数据以整卷的方式备份在多个介质上。7 保管与维护 7.1 工作环境

7.1.1 工作环境应符合<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的要求。

7.1.2 在工作之前,放置在储存环境下的光盘必须在工作环境中放置至少2小时。

7.1.3 在工作之前,放置在储存环境下的磁带必须在工作环境中放置至少24小时。

7.2 储存环境

7.2.1 温度选定范围:17℃~20℃ ;相对湿度选定范围:35%~45%。7.2.2 库房及装具应使用耐火材料,库房内及附近不得有易燃物品,库房内不得有明火,并配有cch型灭火器。7.2.3 库房内的设备要避免水淹,介质架最低一层搁板应高于地面30era以上。7.2.4 磁带应放在距钢筋房柱或类似结构物lOcm 以外处,以防雷电经钢筋传播时产生的磁场损坏载体上的信息。

7.2.5 磁带与磁场源(永久磁铁、马达、变压器等)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76mm。7.2.6 不得将任何磁性材料及其制品(包括磁化杯、保健磁铁、磁铁图钉等)带入库房。

7.2.7 库房应远离强磁场。

7.2.8 库房应有必要的磁屏蔽装置和检测措施。配备测磁设备,以监测隐蔽的磁场。

7.2.9 库房门窗应有密闭措施。库房内应尽量减少灰尘对环境的污染。介质装具应洁净无尘。7.2.1O 库房内无腐蚀性气体,并保证通风良好。

7.2.11 库房内照明应采用防爆、防紫外线灯具。不允许有紫外线直接照射数据载体。

7.2.12 不允许阳光直接照射数据载体。7.3 异地储存

7.3.1 归档的两份数据档案介质应异地储存。

7.3.2 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异地储存的距离。本标准推荐:异地储存的距离应大于lOOkm,最佳距离为500km以上。

7.3.3 数据档案应自入馆之日起60天内完成异地储存工作。

7.3.4 凡取回的异地储存的数据档案,应在数据档案离开储存地之日起的60天内重新完成异地储存工作。

7.3.5 异地储存介质的读检工作,原则上应在储存地进行,应尽量避免介质离开储存她。

7.3.6 异地储存所在地单位负责异地数据档案的安全、保密、环境和卫生等工作。

7.3.7 异地储存的数据档案的管理权属于原数据档案管理单位,不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擅自复制和提供利用。

7.3.8 异地储存的数据档案的保管遵循本标准。7.4 介质维护 7.4.1 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应定期对所有磁介质进行维护并建立相应的登记制度(见附录C),对数据档案磁介质的检查(倒带、读检)、拷贝、介质更换、销毁等日常工作进行记录,并存档备查。

7.4.2 数据档案管理单位每年应读检不低于5%的数据档案。

7.4.3 如果数据档案在当年进行过读取操作(如数据查阅、提供利用等),则当年可以不对这些介质进行倒带和读检。

7.4.4 归档后的数据档案介质不得外借,只能提供数据复制介质。7.5 数据维护

7.5.1 出现介质故障或出现损坏迹象而需要重新拷贝时,如果原数据档案是采用单盘(盒)方式拷贝的,则可从另一份相同数据档案介质拷贝复制,替换出现故障的介质;如果原数据档案是采用整卷方式拷贝的,则可从另一份数据档案整体复制并替换。介质更换的重新拷贝工作应在30天内完成。7.5.2 如果软件平台能够反N-Or质的读写错误,则当累计读写错误达1O次时,应停止使用该介质(即使该介质仍能正常使用),并将数据复制迁移到新的一份介质上。

7.5.3 为保证数据档案的长期有效性,对线性磁带应每10年迁移一次,光盘应每5年迁移一次。

7.5.4 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应保证介质的可读性,即在磁带或磁带机(磁带库)、光盘或光盘驱动器(光盘库)、驱动软件或读取设备所需的软硬件环境淘汰之前,应将数据迁移到新的介质上。

7.5.5 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应尽可能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即当出现数据档案的操作软件已经(或将要)淘汰、或新版软件对旧版软件格式的数据档案不支持等情况时,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可以将该数据档案转存为新版软件支持的格式或其他软件支持的数据格式。数据档案进行转存新格式拷贝后,原数据档案应继续保存3年。7.5.6 数据档案由原格式向新格式的转存之前应进行鉴定,并报单位领导审定。7.5.7 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对数据档案转存新格式时,可以请求其他单位(或原项目单位)协助实施。

7.5.8 数据档案转存新格式后,其数据说明文件应作相应的修改,并在数据说明文件(见

5.1.1.b)的第一部分“数据背景”中反映数据档案的变化情况。

7.5.9 日常数据维护工作应建立相应的登记制度(见附录C),对数据的检查、复制、格式转存、数据迁移、清除等日常工作进行记录,并存档备查。8 使用与运输 8.1 光盘使用

8.1.1 归档光盘不得擦洗、划刻、触摸盘片裸露处,不得弯曲、挤压、摔打盘片,尤其应

当保护光盘的内道。

8.1.2 对光盘的背面同样要注意保护,避免出现擦伤或划伤。8.1.3 防止盘片沾染灰尘和污垢。

8.1.4 光盘正常工作时。不得按光驱上的光盘弹出键。8.1.5 避免使用劣质光盘。8.1.6 光盘背面不应粘贴不干胶,可以用光盘打印机打印标识或油笔书写标识。8.1.7 光盘不用时要及时从光驱或光盘库中取出,并放入光盘盒。8.1.8 定期对光驱进行清洁保养或请专业人员维护。8.2 磁带使用 8.2.1 在每次使用磁带之前,应检查磁带是否有跌落损坏的痕迹,是否有裂缝、断开、缺少零部件或其他损坏,写保护开关是否可以移动且设置某个位置后是否可保持位置。

8.2.2 不得将有污渍的磁带、已损坏的磁带或异物放入驱动器,以免损坏磁头或其他部件。

8.2.3 任何时候不得将磁带盒拆开,不得将磁带拉出盒外,不得用手或异物触摸磁性载体表面。8.2.4 在储存前,应该将磁带卷至开始端或末端,写保护开关处于写保护状态。8.2.5 数据档案的磁带载体不用时应及时从磁带机或磁带库中取出。8.2.6 堆叠或搬运磁带时,最多不超过6盒。

8.2.7 确保磁带标签区域只有一个标签,切勿使用非标准标签,切勿在磁带标签区域以外粘贴任何东西。

8.2.8 应定期对磁带机进行清洗,清洗频率可依据使用情况而定。一般地,如果每天都有

磁带操作,应每两周至少清洗一次磁带机。8.2.9 磁带储存应垂直放置,不得重叠堆放。

8.2.10 磁带应避免跌落。一旦跌落,如果该磁带上有数据,应将数据拷贝到新磁带上原磁带应停止使用。8.3 运输要求

8.3.1 数据载体运输时应轻拿轻放,并做好防潮、防尘、防紫外线直射、防震、防重压等措施,建议:介质应封装在塑料袋中,再放入容器中运输;或采用专用运输箱运输。

8.3.2 运输时要防止数据载体之间的相互滑动和碰撞。8.3.3 要保证容器不会对数据载体造成污染,并在容器最外层标明放置方向。8.3.4 磁带的运输环境:对于已使用磁带的温度范围要求为512~32℃,相对湿度范围为20%~8o%;对于未被使用磁带的温度范围是一23℃ ~49℃,相对湿度范围为20%~8%。同时,运输过程中避免巨大的温度变化。9 销毁

9.1 数据档案在销毁之前应进行鉴定。经鉴定需销毁的数据档案,应按有关规定履行销毁手续。

9.2 经数据迁移后废弃的原介质,除数据转存新格式情况外,原数据档案的介质不需鉴定,经审批后直接销毁。

9.3 销毁数据档案时,应对包括异地储存在内的两份数据档案同时销毁。9.4 当销毁磁带上的数据档案时,如果磁带还有再利用价值,可对磁带进行消磁(如果磁带技术允许)或全容量写操作,不得只进行初始化。如果磁带载体没有利用价值(如已有故障、或已经或将要达到规定的磁带升级期限),则应对磁带载体进行物理销毁。

9.5 当销毁光盘上的数据档案时,须连同光盘一起销毁。

9.6 数据档案逻辑或物理销毁后,应从计算机系统中将其彻底清除。

9.7 无论是逻辑销毁还是物理销毁,数据档案销毁时应有数据档案管理单位派员监销,防止泄密。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8.GB/T 16969---1997信息技术只读120ram数

据光盘(RoM)的数据交换[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国家档案局.2001.GB/T 17678.1—1999 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管理要求

第一部分: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Cs3//档案工作标准汇编(4).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3]王传宇.1998.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附录A

附录B

工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 篇5

关键词:电力营销系统;基础数据;有效手段;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杨锡娟(1976-),女,山东文登人,文登市供电公司营销部,工程师。(山东 文登 264400)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123-01

自2010年文登市供电公司营销管理系统开始运行以来,系统内共完成了各类流程和工单13918条记录,营销系统实现了流程化的管理,规范了营销管理的各项工作,同时也产生了庞大的营销数据。截至目前,营销系统总用电户数已达270333户。这些数据的质量虽比系统上线初期有明显的提高,但仍存在数据缺项、漏项、逻辑对应关系错误等问题。为更好地开展营销业务工作、提高应用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基础数据质量。

一、充分认识提高营销基础数据质量的重要意义

基础数据是信息系统的生命线,是营销各项工作开展和分析决策的核心所在。以线损管理工作为例,需要变电站、线路、台区的目录基础资料完整准确,所有关口用户、正常用电客户的线变户关系要求正确、完整和一致,才能统计出正确的供售电量,进行有效的线损分析,为开展营销稽查和杜绝营销工作差错提供依据。反之,如果基础资料不完善就无法正确统计供售电量,线损分析也无从谈起。由此可知,提高数据质量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只有在数据准确的基础上才能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和宏观决策,也才有可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人民服务。

二、如何利用有效手段提高营销基础数据质量

营销系统基础数据质量包括客户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下面主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加强数据管理,认真扎实做好数据整理工作

(1)认真梳理、排查问题。目前,各级营销部门积累的数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数据源头存在问题,可能在用户提供数据时存在数据项不完善、不准确或在数据录入时发生错误;二是由于各类调整未按规定变更和清理,造成数据错误;三是在新、老信息系统数据迁移过程中产生了重复数据、垃圾数据和错误数据;四是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造成数据错误等。对此,营销部门要认真梳理、归纳,找出产生错误数据的相关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确保问题顺利解决。

(2)对症下药,分类处理。一是认真把好数据入口关,树立以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在对业务流程进行细化和规范的同时,进行业务流与信息流的交叉分析,识别和确认信息系统中数据质量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关键点,制订相应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以确保数据质量从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分清时点,有效转换。针对有些错误数据是在新老系统转换时产生的,通过分析和诊断,采取数据分段处理的有效方针合理确定发生问题的临界点和数据量,在规定时限内逐步统一整改到位,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

(3)细致过滤,适时监测。一是各单位对部分基础数据定时核对,如线路台账、配变台账半年一次定时与生产系统中核对,及时整改未调整到位的资料。二是在政策调整时,及时开展相应的信息核对和修改工作。三是借助稽查监控系统不断开展数据整理工作。今年,县供电公司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可用率被列入省团同业对标指标项目。省公司制定了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对各地区数据上传的情况和数据完整率、准确性进行通报,并进行全省排名和考核。因此,文登市供电公司根据通报中所指出的问题,认真加强对宜兴地区基础数据的适时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2.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营销基础数据质量

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信息化管理软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按固定格式填写基础数据可以发现常规错误,利于查询和统计。在信息化项目中,企业的工作流程要走标准化的道路,而且基础数据的建立也要實行标准化。对于构建基础数据标准化,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内容顺序上的标准化。对于某个字段的内容,其所表达的内容要标准,包括其前后的顺序要一致,最好长度也要一致。二是传票或工单内容要填写全面,不要有空。当某项内容确实没有的时候可以输入统一的特定字符,不能空白,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类似错误的发生,提高数据的完整率和准确率。三是同一个字段中可能要表示多种内容。

在系统中实现技术层面的限制。除了在基础数据前提整理的时候要注意数据的质量以外,在操作人员输入营销信息系统的时候,系统也要能够进行一定自我判断,以提高系统中数据的准确性。如某用电户为380V电压等级供电,而操作人员在传票中输入电价的时候误选择了10kV的电价,传递时系统会自动提示说“该户电价与电压等级不一致”,阻止传票正常传递,提示操作人员必须修改,以保证输入数据的准确性。

三、建立数据工作的长效机制

近几年来,营销各部门在数据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建立数据工作的长效机制。

1.要制订数据管理的相应制度

数据管理制度是数据工作有章可循的依据,是提高数据质量的保证。在制度建设中要突出重点,对从源头上控制虚假数据及防止在操作过程中产生错误、更新数据、清理数据等作出具体规定。严格把握工作开展的程序及标准,确保规范操作,减少或避免发生错误。

2.要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监督

要把数据错误率降到最小程度,除把握好数据工作的各环节之外,还要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监督。为此,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分工;对已录入的数据要认真复核,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在数据交换过程中,要实时跟踪,认真抽查,避免交换过程中发生数据的重复、遗失。特别是在原有数据基本准确的基础上,对新增数据质量严格把关,确保数据增量的准确无误,从整体上不断提高数据质量。

3.建立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数据整理工作不仅涉及到营销部,也涉及到各供电所。所以,建立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尤为重要,也是建立数据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营销信息管理需要各部门紧密配合,全力支持。对于跨各部门之间的基础数据,要认真研究数据的合理流程和工作模式,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四、结束语

随着营销各项业务工作的不断开展和营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在营销系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营销数据质量一定会不断提高,各项数据定会为各项应用奠定基础,为政府、社会和广大用电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简桂林.电力系统营销模式与自动化建设[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6).

[2]罗国忠.关于建立电力营销数据分析系统[J].供电企业管理,2008,(1).

[3]段维林.谈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J].广东科技,2011,(16).

[4]王锐,马德涛,陈晨.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现状探析[J].电脑应用技术,2007,(2).

工艺管理数据模式化的应用及研究 篇6

产品的创新既包括设计的创新,也包括工艺的创新,笔者认为,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企业来讲,工艺的创新更为重要。因为工艺在企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所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工艺数字控制技术应运而生。从简单的人工采集数据,发展到目前的MES、ERP自动化工控系统,工艺数字控制技术的概念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工艺管理数据模式化是目前烟草行业管理领域推广的技术之一,该模式将数字控制引入卷烟生产过程,快速反馈和控制在制品和最终产品质量,达到进一步稳定、提高卷烟加工工艺、技术水平、工艺管理水平和卷烟产品质量的目的。

(2)通过数字化工艺管理,打破传统工艺管理的瓶颈,提高了生产信息、产品质量信息的收集效率;加强了产品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解决了传统工艺管理方式的随意性问题,满足稳定产品质量的实际需求。同时,实现了新理念的转变,即工艺控制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转变,由指标控制向参数控制转变,由人工控制向自动化控制转变,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计算机决策支持)转变。

(3)在数据化工艺管理中[2]应用了以下统计分析工具:排列图、控制图、直方图、工序能力指数分析图。这些图能针对数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工艺控制、工艺管理的不足问题。

(4)通过对工艺技术人员培训MES、ERP等数据采集系统知识,提高技术人员的数字工艺管理技能。

(5)密切跟踪数据采集系统的变化情况,通过数字控制工艺管理,提高工艺分析研究的可行性和一致性。

2 目前企业实施数据模式工艺管理的现状

目前,数据模式化工艺管理推广实施分2部分,一部分以生产在线数据采集为主;另一部以反馈的数据分析、完善工艺管理为主。

(1)密切关注每天通过MES、ERP等信息系统跟踪数字的变化规律,每月收集车间工艺存在问题及运行情况,分析在线工艺控制情况,了解相关数字,掌握生产情况,完善工艺管理;完成工艺卡的监督审核工作,进一步完善数字工艺管理标准化以指导在线生产。

(2)目前,一些企业生产信息已初步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在针对ERP系统对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后,提高各岗位操作人员对各数据采集系统的熟练运用程度;工艺研究方面,将进一步研究、探索信息数字控制与工艺管理的最佳协同作业方法,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工艺管理及研究分析。

3 应用数据模式工艺管理预期达到的目标

(1)由于MES、ERP、MINITAB、MINIDATA等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系统在工艺管理上的应用,工艺信息有了数据库集中存储与管理,并且所有数据均采集自在线生产,实现了数据传递及时准确,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提高了信息的重用性。例如,我们可以在MES生产信息系统上,方便快捷查询到各原料库、材料库、成品库、配方库等各库物流不同规格、不同牌号、不同库位信息的情况,准确掌握自动化物流的在线生产控制情况并及时对存在问题作出分析判断。

(2)通过工艺数字化的精益控制,如叶片处理、梗丝加工、混丝加工、加香等自动化数字采集及控制系统,可以及时掌握在线生产及各种信息传递的情况,对生产条件及工艺参数控制的变化情况作出迅速反应,有效推动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控制精度的提高,稳定卷烟产品质量,为实现卷烟生产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由指标控制向参数控制的转变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依据,达到稳焦控焦的目的,在提升企业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通过深入、广泛地应用工艺数据管理技术,最大限度减少传统工艺管理随意性造成的影响,逐步提高了工艺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

(4)替代传统技术管理,实现在线控制与工艺分析协同作业、提升效能、缩短周期、提高产品质量等现代化工艺管理职能。

通过MES、ERP数据采集系统在线收集相关信息,并利用MINITAB、MINIDATE数据分析工具准确做出排列图(见图1),可快速准确得出分析结果。

从排列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各项指标比例大小,从而根据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有针对性、有侧重地对产品质量的变化作出迅速反应,对生产活动进行工艺参数优化,推动产品质量得到持续有效改进。

(5)通过对数据模式工艺管理技术的研究推广,为企业锻炼和培养一批工艺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及生产和管理人员素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4 结语

在烟草行业,很多大企业已经积累较多成功实施MES、ERP、MINITAB等数据采集及分析技术的经验,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工艺水平,进一步稳定了产品质量。

但数据模式工艺管理作为一项较新的技术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在推广实施的过程中加以完善。我们除了要向烟草行业内先进的企业借鉴成功的经验外,还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合理化建设,将工艺管理数字信息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面对数字化趋势,烟草行业加快了产品工艺数据模式化控制的步伐。而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以人为本,关注消费者权益及公众健康安全”宗旨的背景下,企业面对入世后烟草行业迎来的契机,如何进一步发挥数字控制在工艺管理领域的应用,体现行业数字控制技术先进性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如何加强工艺管理对行业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和服务能力,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数据模式化,卷烟生产,工艺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教育司,郑州烟草研究院.GB 5606—2005《卷烟》系列国家标准宣贯教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工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 篇7

关键词:MBOM,工艺数据管理,集成

0 引言

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 工艺数据一般是指在工艺设计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数据, 作为制造企业中设计数据、生产数据和采购数据等数据间的纽带, 是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关键。目前, 企业主要通过CAPP系统辅助工艺人员进行工艺规程的设计。然而, CAPP系统虽然提高了工艺设计效率和工艺的规范程度, 但其工艺数据主要封装在工艺文件中, 使得工艺数据相对孤立, 不利于生产经营活动的使用。因此, 如何将工艺数据有效组织和管理起来, 有利于生产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等生产使用, 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文针对企业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数据管理问题, 提出了一个数字化集成平台, 集成PDM、MPM、ERP系统, 实现完整的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工艺数据管理, 保证产品设计数据、工艺数据、生产数据等数据间的一致性, 注重对工艺数据的组织和管理, 有利于生产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使用。

1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xBOM

通常情况下, 一个产品要经过设计、工艺、制造、采购、销售等诸多过程才能完成, 其对应的BOM分别是:设计BOM (Engineering BOM, EBOM) , 工艺BOM (Process planning BOM, PPBOM) , 制造BOM (Manufacturing BOM, MBOM) , 质量BOM (Quality BOM, QBOM) , 成本BOM (Cost BOM, CBOM) , 采购BOM (Buying BOM, BBOM) , 销售BOM (Order BOM, OBOM) 。这些BOM统称为xBOM, 它们的产生和使用分别对应于产品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 每种BOM在产品类型、应用领域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方面各不相同, 各种BOM是由这三个方面确定的三维空间上的一种视图关系, 如图1所示[1]。由图1可知, 制造BOM是根据产品的设计BOM和工艺BOM制定的;其他各种BOM, 如质量BOM、成本BOM、采购BOM、销售BOM等都是根据制造BOM制定的。

传统的工艺数据管理一般以工艺BOM为纽带, 实现工艺数据与设计数据、生产数据等数据间的集成, 但这种方式不能有效管理产品的制造过程, 也没有顾及到产品生产中的质量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等各种经营活动。而MBOM是在工艺BOM的基础上, 增加详细的工艺、材料、制造资源 (工装、刀具、量具、设备等) 、工时定额、材料定额信息, 确定了产品、零部件的制造过程及所需的制造资源, 是连接产品设计与产品制造的桥梁, 而且也为ERP系统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因此, 在制造企业中, 需要建立以MBOM为核心的工艺数据管理系统, 实现以制造工艺数据为基础的工艺与制造过程管理。

2 基于MBOM的工艺数据管理系统集成框架

本文提出一个框架, 集成PDM、MPM、ERP系统, 实现完整的以MBOM为核心的工艺数据管理和制造过程管理。PDM中的BOM通常被称为EBOM, 由于EBOM不考虑制造或采购, 它不能被直接发送到ERP中被使用。因此, EBOM需要被转换为反映采购和制造工作细节的BOM, 即MBOM, 然后发送到ERP中, 以使它能够成为标准数据, 并能实际上被使用[2]。这样, PDM系统负责管理EBOM, 并将其发送到MPM中, MPM系统根据企业制造资源、工厂及工艺布局、材料等信息确定产品的MBOM, 最后将符合企业产品制造过程实际的MBOM输入ERP系统中, 进行生产计划和制造成本控制。同时, 将ERP系统中反映企业实际制造情况的生产设备、制造资源等信息实时动态反馈给MPM系统。基于MBOM的工艺数据管理系统集成框架如图2所示。

MPM采用PPPR (Product, Process, Plant, Resource) 模型建立产品的工艺过程模型。PPPR模型指的是:产品模型 (BOM结构和设计信息) , 工艺模型 (操作方法, 如加工/装配工艺、工序、工步等) , 工厂模型 (工厂及车间布局) , 资源模型 (人员、设备等工艺资源) 。MPM具有以下功能:①MBOM管理:创建与当前产品设计信息相对应的MBOM, 确保制造过程计划始终反映产品的最新设计;②工艺计划管理:为需要在车间进行生产、检查、修复或维护的部件或装配体编制详细的任务, 并形成计划, 包括要执行的操作、操作的执行顺序、所需的资源和技能、作业指导、时间及成本要求;③制造资源和制造标准管理:制造资源是执行生产活动所用到的资源, 如生产设备、刀具、工装、夹具和人力资源等;制造标准是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所用到的标准工艺和典型工艺;④时间和成本估计:对实际的生产和制造过程进行时间和成本的预估。

图3为制造工艺规划过程中MBOM的形成过程。产品A的EBOM中, 零件d和d′互为替代件, 零件e由于装配顺序不同, 所以分别组织。当产品A计划在两个不同的工厂中制造时, 即产品A有两条工艺路线时, 必须构建适合于每个工厂特性的MBOM。对于零部件b的制造方法, 在工厂X中为自制, 在工厂Y中为采购。同样, 在实际的制造执行过程中, 根据各制造工厂的制造特征和实际情况, 零部件a′和a分别在工厂X和工厂Y中制造。在隶属于全球制造公司的工厂之间或动态联盟的企业之间, 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而且, 从经营效率的角度来看, 由于工厂设备或技术能力的不同, 一个工厂生产的零部件, 在产品制造过程中通常被共享使用。在工艺设计阶段工程审查中用到的MBOM (设计) 和ERP系统用到的MBOM (计划) 二者之间有所不同, 前者需要使用零部件的安装位置来确定其装配路径和序列, 后者通常因为采购、生产计划和会计的原因在ERP系统中被使用, 因而没有必要考虑位置信息, 所以对于零部件e仅需要说明其装配数量, 此处是2。这有助于简化所管理BOM的结构, 并提高使用数据库等IT资源的效率。

图4为MPM基于PPPR模型确定产品工艺计划的过程。零件d的工艺版本为B, 其制造工艺包含5个操作。操作Op 20在工厂Y的车间2制造, 被指派了一个刀具和一个夹具。刀具和夹具存储在制造资源库的库B中。操作Op 30由同一车间中的车床2执行。

MPM是连接产品设计、生产计划到资源和库存安排的桥梁。它需要从PDM中接收工程设计数据, 再根据企业制造工艺和资源等确定产品的MBOM和工艺计划, 最后将这些工艺数据发送到ERP中。本文所描述的通过集成PDM/MPM/ERP系统来实现以MBOM为核心的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工艺数据管理, 其系统运行的组织结构如图5所示。

3 结束语

通过PDM系统进行产品设计数据的管理, 建立MPM系统进行工艺数据和制造过程的管理, 通过ERP系统进行生产计划和成本管理, 将三者集成起来实现以MBOM为核心的工艺数据管理系统, 它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支持企业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与生产经营、制造信息等方面的集成, 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降低企业的生产和运行成本。

参考文献

[1]刘晓冰, 黄学文, 马跃, 等.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xBOM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2, 8 (12) :983-987.

数据中心应用系统开发基础平台研究 篇8

(一) 技术架构不统一

随着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各业务处室系统开发需求增多, 近年来科技部门开发的系统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由于开发人员有限, 各系统均为单人独自开发完成, 未能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 导致系统维护难度加大。

(二) 软件复用性不高

由于技术架构和开发平台不同, 大部分的开发内容均涉及各个基础性模块, 包括用户认证、权限分配、数据库访问等, 重复编码量大, 代码复用率不高, 系统开发率低, 特别在一些中小型系统开发中, 在上述基础功能开发上耗时甚至比其业务功能开发的时间还长。

二、成功搭建基础开发平台

(一) 遵循规范, 搭建平台

根据人民银行总行软件开发规范, 人行重庆营管部确定以J2EE架构为基础的开发路线, 并在遵循规范的原则上初步搭建完成通用的应用系统开发基础平台 (以下简称“基础平台”) , 为系统开发奠定了基础工作, 如图1所示。

(二) 整合框架, 完善功能

开发基础平台以组件技术为支撑, 整合了Spring, Struts2, ibatis, ext JS, dwr等应用框架, 涵盖了应用系统开发所涉及的大多数技术范畴。对用户认证、权限管理、数据库访问、静态页面布局、动态数据展示等基础功能进行进一步封装和抽象, 提供一个可高度重用的应用框架。通过该平台, 开发人员能够立即开展核心业务流程的编写, 缩短了开发工期, 保证了开发质量。

(三) 降低耦合, 方便扩展

开发基础平台是一个轻量级的J2EE集成框架, 通过控制反转和依赖注入的设计模式, 将程序的控制权从对象转移到外部容器中, 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由容器在运行期决定, 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组件的复用性, 解决了计算机程序的耦合问题。

三、开发基础平台实践成果

(一) 统一框架、降低成本

基础平台的运用既提高了内部开发系统的标准化程度, 降低了系统整合的难度, 还为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省级数据中心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同时, 在基础平台的统一架构下, 开发人员遵循统一开发标准, 应用程序功能、界面风格一致, 用户体验反映良好。从应用程序开发效率来看, 自2009年搭建基础平台以来, 基础平台在系统开发效率提升方面作用愈加明显。

(二) 强化标准, 提升复用

在总行软件开发规范的统一指导下, 重庆营管部采用基础平台应用框架, 实现了多个应用系统的开发工作。主要项目成果包括会计核算数据分析监测系统、反洗钱风险名单管理系统、账户非现场监管数据处理系统、人事基本信息管理系统。

(三) 锻炼队伍, 推进整合

工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 篇9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育、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实际开放床位1200张,设有38个临床科室。2009年,门、急诊量达115.3万人次,出院患者数达4.5万人次。传统的纸质病历体积大、数量多、保存困难,而且纸张本身容易霉变、烧毁。而电子病历系统是病历数据保存在数字存储介质中,体积小、容易长时间保存,方便数据采集加工,为临床提供科学的医学统计数据。

电子病历系统(EMRS)是医院信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医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桥梁。目前,以财务管理为主的医院信息系统(HIS)正逐步向以患者信息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CIS)发展,而电子病历是患者信息的集中体现,如何利用HIS系统的患者信息建立电子病历系统越来越被医院管理者重视。

2 患者基础数据的提取方法

由于我院患者基础信息及相关医嘱、费用等数据都在HIS系统中实现,所以在新建电子病历时为了及时获取患者相关基础信息,可方便地从HIS系统中提取,如住院信息、费用及费用大项数据、患者长期(临时)医嘱等。

2.1 提取住院信息

由于我院患者在HIS系统中流程一般是先入院后治疗,即需在HIS系统中先办理入院手续,填写患者相关基本信息后,在电子病历系统中方可调用。根据HIS系统相关数据表,如zy_brsyk(病人首页表),zy_brxxk(病人信息表),yy_zgbmk(职工表)yy_kbmk(科室代码库)等提取患者主要基本信息,包括如下内容:姓名、性别、职业、住址、住院号、身份证、入院床号、入院病区、入院科室等。根据HIS系统中相关表之间的关联性,生成的电子病历系统与HIS系统之间的患者住院信息内容,达到了患者基本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及时性。

提取患者部分重要基础信息相关语句如下:

2.2 费用大项信息提取

根据电子病历规范要求,在病案首页中需统计出对应的费用大类,如床位费、西药费、中成药费等。而我院患者费用记录存储在HIS系统中,因此在HIS系统中需针对费用进行综合统计,按电子病历首页要求统计出对应的大类数据。但HIS系统中患者费用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需要根据患者费用变化进行实时数据统计。根据HIS系统中病人实时费用情况相关表进行大类分类统计,实现实时费用的一致性,供其他子系统实时调用。

实现提取费用大项信息的部分重要语句如下:

2.3 医嘱导入方法

由于HIS系统中保存着有效的长期医嘱与临时医嘱,所以电子病历系统充分利用了此信息数据,实现了基础数据共享。

根据HIS系统中的医嘱录入模式分为长期医嘱与临时医嘱,所以在生成对应的电子病历医嘱内容也要分别处理,处理后整合成一体,供电子病历系统实时调用。长期医嘱处理方法的部分重要语句如下:

3 总结

电子病历系统与HIS实现了数据共享,方便了电子病历的建立和管理。通过一段时间的临床使用,功能得到不断完善,能够满足电子病历管理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景明.电子病历—数字化医院条件下的一种管理模式[J].中国医院管理,2008,(10):11-12.

[2]陈礼明,韩晨光.电子病历内涵质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8,(12):79-80.

[3]王炳胜,王景明,等.电子病历应用效果评价标准初探[J].中国医院管理,2009,(10):48-49.

[4]何小青,李洪兵,等.电子病历管理模式下病案科组织结构设计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0,(1):60-62.

[5]冯振林,高靖,等.住院电子病历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J].中国医院管理,2010,(6):47-48.

[6]徐艳梅,网络环境下的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3):40-42.

[7]杜方冬,孙振球,等.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2010,(1):35.

[8]王玲,缑文海,等.某院医疗工作质量的综合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2010,(3):288.

工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 篇10

编者按: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国家和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各级教育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教育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此过程中,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刊特组织专题对相关经验进行研究与推广。

摘 要:尽管浙江较早建成了同城互备的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并承载了电子学籍、成长记录、普高选课、教师培训等省级自建应用及国家系统的运行,支撑了全省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但随着信息化应用的深入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为此,作者所在单位通过建设区域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制订信息标准,构建教育基础数据库,建立数据交换、身份认证、信息门户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业务与数据的统一,逐步解决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数据共享”、“信息孤岛”等难题。

关键词:数据中心;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基础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7-0018-03

一、背景

浙江省较早建成了同城互备的省级教育数据中心,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电子学籍、成长记录、普高选课、教师培训、装备管理、教育监管等省级信息系统。根据教育部《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等精神,从2013-2015年,浙江省对省级数据中心进行了全面完善,承载了国家统一规划部署的校舍管理、学前管理、中职管理、学生资助等系统,有效落实了教育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1]的目标,教育管理信息化已应用到教育管理各个方面。随着应用的深入,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未建立有效的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基础数据重复采集,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未建立统一用户管理及认证平台,各级用户需登录不同平台操作各类业务,跨部门、跨层级、跨应用的业务协同无法有效进行等。

二、建设目标

基于当前状况,结合国家“十二五”教育信息化提出的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基础数据库[2]。及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提出的加强数据统计分析、综合利用和数据共享,为教育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推进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提升教育管理公共服务能力[3]等目标,我省于2015年启动了浙江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及基础数据库建设,拟通过省级统筹,逐步实现以下内容:

(1)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交换与共享的标准规范体系,形成权威数据来源,加强数据的准确性。

(2)建立统一的基础数据库,解决各业务系统间数据离散,避免基础数据重复采集,提高数据的利用率。

(3)建立统一的用户管理及认证平台,确保各类系统用户的安全和统一。

(4)建立统一信息门户,实现“一次登录,多点漫游”,提升用户体验,保障跨部门、跨层级、跨应用的业务协同。

三、建设过程管理

为做好浙江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及基础数据库建设,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了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采用PDCA方法,有效地规范了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

1.落实建设经费,统筹规划项目方案

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参照《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办法》,最终落实一期项目经费260万;组织制订了项目建设方案,并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省发改委、省建设厅及部分高校组成的专家组论证通过,该项目于2015年初完成政府采购并启动实施。

2.组建项目团队,做好与相关部门对接

在项目启动后,组建了由用户单位、承建单位、监理单位及安全服务机构相关人员组成的项目组,明确项目负责人并组织项目组成员分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省政府办公厅做好与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对接;同时利用远程协作技术将杭州、宁波、绍兴、金华等教育局及部分学校用户纳入项目组,以强化对需求的准确把握并提高用户的体验。

3.纳入年度重点,加强日常检查监督

2015年初,省教育厅将该项工作纳入2015年度重点工作,由省教育技术中心组建督查组每月对项目实施情况开展重点督查,并在每月部室例会上反馈督查结果;同时还委托了专业的监理单位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管。

4.定期沟通协调,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从项目启动之初就明确了项目例会制度,项目前期每两周召开一次例会,后期缩短至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定期通报上一阶段工作执行情况并明确下阶段工作任务,有效保证了项目的范围、进度和质量。

四、当前主要成果

浙江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及基础数据库建设当前主要成果包括:

1.建立数据标准和管理办法

在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基础上,结合我省特色,建立了包含基础代码指标设计规范、基础数据指标设计规范、门户集成开发规范、数据共享技术规范、统一监控规范、统一用户认证规范、业务环境运行指南等在内的浙江省教育数据中心信息标准规范体系,制订了《浙江省教育数据暂行管理办法》,完成了意见征求并即将正式发布。

2.建立基础数据库及管理服务平台

通过建立“U/C矩阵”,明确权威数据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并对各业务系统已有数据的全面清洗、转换及导入,建立了覆盖我省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等院校6个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职工、学生等18个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及教育事业统计、选课过程管理等主题数据库,建立了集元数据管理、主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服务,数据监控于一体的管理服务平台(如图1所示)。截至2015年12月底,已累计完成全省8230027名学生、483269名教职工、15569个机构数据清洗入库工作,基于入库数据开发各类统计分析报表(如图2所示)。

3.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

依托第三方数据交换中间件,秉承一体化的设计理念,按照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以标准化体系、运营维护体系、安全体系作为支撑,构建现代化公共教育数据框架体系[4],逐步实现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各业务系统间,省级与地方间,省级与平行单位间的数据共享。从2015年上半年开始,已逐步完成教师培训、电子学籍、学生资助、普高综合素质、普高选课、网络选修课等省级系统间的数据共享, 2015年9月底完成与宁波市的数据共享,有效支持了地方开展教育信息化特色应用,当前省级正在配合杭州市开展区域数据共享交换工作,此外,根据省政府要求还实现了与省人口库的数据共享。

4.建立统一的用户管理体系

本次建立了以目录服务和认证服务为基础的统一用户管理、授权管理和身份认证体系(如图3所示),将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承载的各类业务系统组织信息、用户信息统一存储,进行分级授权和集中身份认证,规范应用系统的用户认证方式,提高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和用户使用的方便性,并逐步实现各类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目前已接入包括电子学籍、教师培训、学前管理、普高选课、普高综合素质评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技术支持服务、教育统计、协同办公、信息管理、邮件系统等十多个业务系统。

5.建立统一信息门户

在统一身份认证的基础上,整合现有各类业务系统,通过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把各个业务系统的信息服务按不同教育阶段有效分类,并参照Windows Merto设计风格为各类用户提供统一的信息服务入口(如图4所示),可以同时集成来自各业务系统、统计分析窗口及数据,实现在统一界面的业务协同,当前个人信息门户包括个人桌面、应用中心、数据服务、便民服务等一级菜单,而在个人桌面下包括个人信息、通知公告、待办事宜、个人邮箱、常用服务、个人应用等功能区(如图5所示)。

6.融入互联网的特色元素

为方便各类用户操作使用,参照当前互联网应用的主流登录模式支持通过短信快捷登录,并基于Portal实现用户对界面风格的个性化调整;为提高展示效果,系统首页及个人信息门户还支持在不同分辨率下的自适应显示。

7.同步开展了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平台建设过程中,安全服务商全程参与指导,并集成了国家统一部署的应用安全监管和预警平台,实现对应用及服务的安全监控(如图6所示);首次将等级保护工作纳入平台建设范围,将开展定级备案、测评整改作为项目验收的依据,当前已完成对该平台的定级备案和测评工作,拟抓紧开展整改工作。

五、存在问题及展望

通过建设浙江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及基础数据库,有效地规范了我省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对于贯彻落中央“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精神,响应“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教”的改革要求,意义重大[5],但是由于项目建设周期较短且部分国家系统(特别如教职工系统)尚未部署应用,尚存在部分权威数据来源不准确、统计分析不全面等问题,下一阶段将在巩固并完善当前成果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开展大数据分析利用

继续深化教育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形成多源、多维的大数据集,联合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对教育大数据的分析、研究与成果共享,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服务。

2.建设教育管理创新支持服务平台

建成集线上采购、线上部署、线上评价的一站式教育管理创新支持服务平台,提供数据共享接口和应用开发接口,建立教育管理应用商店。

3.建立移动版应用门户

基于当前PC版统一信息门户功能的基础上开发移动版应用门户,支持iOS 、Android等不同平台,方便各类用户的操作使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Z].2013.

[2]教育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Z].2013.

[3]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Z].2012.

[4]谢晓,刘月婕,李玉顺,胡景芳.基于CIF规范的教育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

[5]教育部.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Z].2015.

上一篇: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下一篇:农业板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