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边缘人

2024-05-22

香港的边缘人(精选九篇)

香港的边缘人 篇1

随着近年来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许多乡村被纳入城市版图,曾经的“农民”变成了向往已久的“城里人”。同时,面对城市生活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择业、生活观念的不断改变,也使得很多大学毕业生和年轻人,重新把目光投向了乡村这片热土。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回不去”的故乡和“进不去”的城市,却让许多人碰上了一个无法落地的“身份认证”问题。这样的状况,正在成为许多年轻人寻梦路上的一大尴尬,也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大学本科毕业后,吴鑫的户口和档案都挂靠在人才交流中心。一年蹉跎,在城市里一直不如意的他想把户口迁回村里,哪知,村里以无相关政策为由拒绝了他,只允许他以“空挂户”的身份,把户口挂靠在村委会,性质仍然是“非农“。

当年,农村娃吴鑫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浙江某财经院校,随录取通知书之而来的还有一张户口迁移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吴鑫“农转非”了。

吴鑫所在的村子位于浙江某市城郊,随着近年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运动,村子已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政府征地拆迁,对于失地农民,除了分配安置房,还有为数不少的经济补偿。由于吴鑫“人回户未归”,村里人享受的宅基地、土地、拆迁补偿款、每年几万元的集体分红,统统没有他的份。而且由于脱离了城市,城镇的生活保障政策,吴鑫也不能享受。

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户口政策,持非农业户口的居民属于城镇居民,享受国家对城镇居民的生存保障和就业渠道;持农业户口的居民的生活保障来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

除了经济待遇的巨大落差外,更让吴鑫感到憋屈的是人格上的不平等,居委会和村委会两头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他都无法享有,在村民们的眼中,他就是“住在村里的外乡人”。

也有一些人站在村民的角度认为,大学生在拥有城市工作的同时,还要回来和当地农民抢土地抢资源是不对的。香港《南华早报》援引一位专家的看法称,“这些学生真正想做的并不是种庄稼,而是想工作和土地兼而有之”。

对于像吴鑫这样的状况,三农问题研究学者李昌平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市民待遇,其次才是户口自由迁徙的权利。如果城市能提高就业率,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这些没有正式工作的农村大学生也能享受到市民待遇,还有谁愿意回到农村去?第一个问题如何解决才是关键,这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更是基本公民待遇问题。”

这几年,吴鑫跑遍了很多部门,还给网上信访省长信箱写过信,可是下面说上面没有政策没法办,上面说这是属地管理,要看基层的态度。到现在,吴鑫仍然没有自己的“身份”。

在农村没有谁会去听多边外交、战略伙伴关系,比比衣食住行,谁能安居乐业才是硬道理。多喝了几年墨水,没有得到城市的认可,反而还弄丢了农民身份,甚至连下一代子女的落户、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也受到牵累。

从农村到城市,曾是许多人的梦想,现在,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许多曾有的观念也正被改变。而无论是“选择”还是“被选择”,也无论是在身在乡村还是城市,对于每一个寻梦者来说,都需要有一块可以种植梦想的“土地”。

(本文摘编自《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人贾春娟)

边缘人的议论文 篇2

边缘人是指内心中存在思维困境或矛盾之中的人,因为她们正受着思维或内心煎熬的的青春期的人们。因为如何我们分清青春期的时候,我们将会被社会或群体遗忘。因为这时候如何我们坚强的`把人生过程对一个美丽的对比,使自我可以从生活中的体会人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每天每日将会更好更美丽的渡完美丽好美好人生观。

边缘人主要是一个不被关注的群体,因为这时候我们追寻人生美好。同时也不要忘记了我们要多多关心边缘,因为这时候边缘人是最为孤寂的也是最为烦恼的时候。边缘人一个不被认可的人生,我们如何才能才现实才生活认识自我呢?边缘人主要是因为她们的行为与心理有时候不为人关注,因她们主要是因为自己付出了努力却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待遇。其实只要我们认识到她们心中,认识到她们的烦恼。其实我我们心中要多多鼓厉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观或走向正确人生与社会,不要被现实社会所遗忘。只我们心不被边缘人的心理概念所困境了,因为这个困境没什么的。只要挺一挺,动一动便会走向成功的边缘人。走成正确的人生观,或走向我们认为的美好的工作。我们如何一直在这个困境中呆久了,自然人也就产生了害怕或产生了心理矛盾或瓶颈。

香港不会被“边缘化” 篇3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香港这三年多来的迅猛发展,背后无不弥漫着质疑的迷雾。

香港与上海一度敌意明显,至今也不见得气氛融洽。上海有规模庞大的码头、国际机场,金融业发展如同猛虎下山,香港害怕上海成为第二个香港。

香港与广州一度合作愉快,在任何经济合作中,香港更乐意第一时间考虑广州。然而现在,广州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让香港厂商处境尴尬,广州的发展不必像以往那样非得依靠香港。

深圳,十年来一直向香港大抛绣球,深港经济圈、深港经济共同体、深港自由贸易区、深港一体化、深港同城化、深港高科技走廊、深港姐妹城、深港湾区,名词提了一大堆,但香港对它的兴趣似乎不大,概念仍然只是概念。

以前,广东省需要香港人开的厂,需要香港人的服务业,然而现在,当广东省的制造业发展起来后,开始完善自己的服务业,店厂合一,自己做贸易。香港这时候着急了,一衣带水的广东已经与自己展开了竞争,那么香港自身还有什么优势?

于是,香港人开始觉得被“边缘化”了。2006年3月,政务司司长许仕仁警告香港必须正视被“边缘化”的危机,引发了香港社会最强烈的争论。香港人担心自己的金融中心地位会被上海取代,同时对广州和深圳的发展速度也卧枕难安。翻开香港的报纸和杂志,里面时不时发现它们对香港的反问和给香港下的结论:香港是否太依赖政府给的优惠政策?香港已经沦为“富贵乞丐”;香港的经济发展方向是什么?与上海、广州和深圳相比,我们还有优势吗?

这些发问中不难咀嚼出“弃儿”般自嘲自苦的味道。长期充当内地与外资合作的“中介人”的香港,在看到内地迅猛的发展势头之后,毫无疑问已经产生了一种害怕情绪,担心失去这个“中介人”地位,而变得毫无优势。曾经就有一位香港大学教授用自己的“半扇门”理论,对一位中山大学教授这样表达他对时局的悲观,“如果内地把两扇(对外开放的)门都关上,香港会死;如果内地把两扇门都打开(全面对外开放),香港也会死。只有内地打开半扇门,香港才能活。”

“边缘化”这个名词出生一年多之后,学界而今对它有了另外一种逆向思考。左连村说,香港担心被边缘化,实际上是一种扭曲的心态。长期以来,香港经济发展都超越内地,香港人对内地人天然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认为“我应该是龙头”、“我应该永远比内地先进”。香港人在对待内地时,还存在先天的“你我”之分。

但内地与香港的差距越来越小是大势所趋,中国这么大,不可能只发展香港这样一个金融中心,也不可能将转口贸易都放在香港一个港口。“经济发展的快与慢不能简单地用‘边缘化’这三个字来概括。香港人应该调整心态,承认内地发展的大趋势。香港没有被‘边缘化’。谁把香港‘边缘化’了?香港想被‘边缘化’,中央政府也不会同意呢。”

当年温家宝总理挥笔一瞬间的签署仪式,看似那么容易,背后却经历了四年之久的故事,这中间暗含着香港人对中国加入WTO之后香港经济走向的担忧,也暗含着政府对香港的重视,要从实际行动上给香港人吃一颗定心丸。事实上,这10年来,香港经济越来越依赖内地的广大市场。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强大的外汇储备救香港于水火之中;SARS过后,政府给香港送去了“自由行”和CEPA。10年前,香港人回归祖国的兴奋感远远比不上内地人;10年后,我们感受更多的却是内地给香港经济带去的人气。不得不承认,香港与内地事实上已经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香港以后的发展不得不依靠内地,如果再谈被“边缘化”,把自己看成中国之外的一个城市,只能是对时局的误会。

转型之争,香港该往哪里去?

除了“边缘化”,产业空心化、经济转型不成功等词语一直纠缠在香港舆论之中。

在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之时,香港是内地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外来投资,其次是台湾。于是,伴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浪潮,一大部分香港制造业挥师北移,纷纷在内地建厂。其后的香港逐渐从制造业为主的社会转型为服务业为主的社会,到2003年,制造业占香港整个经济比重只有3.7%,而1980年时,这个数字还是22.8%;与此同时,2004年,香港的服务业已经占到香港经济比重的90%。但当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香港的服务业一时之间瘫痪,香港社会这才意识到服务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竟是如此之大,因而一旦危机来袭,竟会如此不堪一击。此时关于“产业空心化”的批评和香港经济转型的要求应势而来。

而至于向什么方向转型,点子似乎特别多,有人要求再次发展制造业,有称要向知识型社会转型,有说要向高科技方向发展,有称高增值服务业才是目标,更多的只是一些模糊不清的概念。

香港回归祖国之后,由首届特区政府提出向知识型社会转变的概念,但这个概念更多是停留在董建华所做的政府报告之中,实际操作起来相当困难,概念本身也非常模糊。

事实上,香港向知识型产业发展的优势并不明显。香港这个社会,企业与居民的短期行为很明显,而知识型产业是一种长远目标。像盖茨这样的人在当今世界不会出现第二个,所以不要希望香港在短短几年内就能变成像美国硅谷一样的城市,硅谷有企业、有生产、有投资,香港却认为发展科技园要占用寸土如金的地皮,根本就不划算,所以只热衷于拍卖地皮,大搞房地产。

香港在发展知识型产业时同样有先天不足。当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时,香港正在热衷于把工厂搬到内地,其高科技发展本身就起步晚。回归祖国之后,香港首届特首董建华也推出过“中药港”、“数码港”计划,希望能推动香港成为国际信息科技中心,但这些项目投资巨大,回报期漫长,又不能由政府的公共支出来承担,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而今,深圳的IT业已远远超过香港,香港已经失去发展高科技的最佳时机。

而对于香港“产业空心化”之争,左连村的看法也与众不同:“很多香港企业到内地开厂,广东就有好几万家香港企业,你说这些企业是香港的,还是广东的?政府在算GDP时,往往把这些厂家的经济利润算成广东的,但这是不科学的,厂还是香港人的厂,这些GDP也应该是香港的。”

喧嚣的争论过后,学界在近两年似乎找到了更多清醒的认识。转型并非云里雾里的理论,也不是悬空不着实地的争执。

陈广汉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要说香港经济转型,怎么转?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一个完整的经济是从农业向工业再向服务业转型,现在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也只走到服务业为主这个地步,谁能提供更先进的转型模式?现在的香港,只能在服务业中发展服务业,也就是发展高增值服务业,比如金融、律师、会计、咨询、管理、会展。不断完善、提高和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提升服务业自身的质量。”

香港的优势上海不可取代

争论的结果,香港的优势还在金融、物流和服务业。

5月28日,香港《文汇报》发表的一条消息足于让香港人相信这一点:伦敦月前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香港稳占亚洲金融中心龙头之位,在全球排第3位,仅次于伦敦及纽约,评分为684分(1000满分)。亚洲区内只有全球排第4位的新加坡(660分)能追贴香港,相反以往处于领先地位的东京只排第9位,而两个中国城市上海及北京则分占24及36位。

银行界人士普遍认为,上海与香港的距离还相当远,上海要变成内地的金融中心,在制度、人才、服务体系、信息汇集和处理方面,都还有相当遥远的路要走,一二十年内赶上香港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其实,外资现在还是乐意把香港当作进入中国腹地的平台,很多外资对内地投资环境并不熟悉,因而不敢直接在内地投资。而香港的开放、自由、法制化,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相当熟悉的尺度。香港的信息流通是完全透明的,从安全性上讲,资金放在香港比放在内地更让人放心。况且,就当下而言,投资香港就等于投资内地,香港这块宝地也吸引了很多对内地感兴趣的资金。

陈广汉认为,香港连续1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这个宝贵的荣誉,不是吹出来的。香港的体制是内地任何一个城市没办法比的,香港是个自由港,有完善的法制和吸引人的单一税制和低税率,这是英国人给香港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上海和深圳永远都不可能变成自由港。

香港面积小,土地少,硬件比不上内地,但香港的软件是它最大的优势。内地要利用香港的优势,还有很多路要走,其中最难的就是优化自身制度,规范法制,提高办事效率,让投资者更方便投资。

采访中,每个学者和银行界人士对香港的未来都毋庸置疑地看好,“内地越发展,香港的机会就越多。国际上没有金融危机这样的经济大事发生的话,香港会稳健发展下去。”

香港的边缘人 篇4

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多, 加上“80后”、“90后”年后出生的学生崇尚个性化的思想, 现在的高校校园里出现了形形色色特征的学生, “向一面旗帜看齐”已不再是大多数大学生心目中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 他们有着看待事物的看法和主见。在这个群体中, “边缘”学生的出现是当今大学生学习、教育生活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 我一直担任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 通过和大量学生谈心及平时细致的观察发现, 这种学生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一) 沉迷网络游戏难以自拔

一般大学生刚进校第一学期, 只要不是功底太差的学生, 则都学得不错, 期末考试也能基本通过。第二学期, 一些学生开始沉迷网络游戏, 成绩下滑得很厉害。大二时, 对学校给出的警告, 试读一年是急在心里又无法控制自己, 可以说是已经“油”掉了 , 基本不上课 , 没日没夜泡在网吧里, 以为一切可以靠考试前拼。大学里, 特别是理工科专业, 靠临阵磨枪根本不行, 结果就很有可能一路亮红灯。因为无法正常地进行重修考试, 一般情况是到了大三下学期, 学校要求退学。其实在退学前, 学校发出过试读警告, 可是有的学生总是认为这是学校在吓唬他们, 真的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明明知道再不去上课就会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可就是不愿意做, 又急又烦, 就再次放开玩, 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其中也有学生受到退学这个刺激, 努力自己改正缺点, 一下子选了很多学分课, 甚至每周六也要上课, 想把英语学好, 想多考点证书, 如果不是学校拿出强硬的举措, 有的学生就会一直这么浑浑噩噩。据了解, 能及时回头的学生不是太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从小到大都是被老师、家长、社会“压”着读书, 目标就是考试、升学。考上大学后, 忽然觉得目标没有了, 学习环境非常宽松, 便茫然不知所措。这好比一个一直被父母抱着的孩子, 忽然有一天, 父母把他往地上一放, 要他自己走路, 孩子当然不知道如何迈步。有的慢慢摸索, 学会了走路;有的却跌跌撞撞走了弯路。不少学生进大学时, 人生观、价值观模糊, 对于毕业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并不清楚, 人生志向严重缺乏。他们喜欢张扬个性, 又没有张扬的“资本”, 所以很容易迷惘。沉迷网络游戏便是这些迷惘学生寻找到的一种“寄托”, 也可以说是一种所谓的“精神寄托”。

(二) 对未来缺乏目标感

一些家长和学校老师认为导致学生不上课主要的“罪魁祸首”是网络游戏。通过与学生谈话, 我们了解到, 也不尽然。学生对学习、对自己未来没有目标感。网络游戏只是一种玩的内容, 没有它, 他们可能会玩别的东西。因为很多学生从小到大好像就没有自己喜欢学的东西。现在高考的硬试教育, 对所有高三学生来说, 高考要考的科目就“有用”, 不考的就“没用”, 只把精力放在“有用”的课上, “没用”的课不怎么学。小学、中学上课时, 从不记笔记, 也不好好听, 升学考前“突击”一段时间, 总能如愿考上好学校。家长似乎更重视考试结果。大学志愿也是家长帮着填的。 我们在军训时经常可以听到大一新生互相聊天时说, 早听说大学怎么自由、宽松, 现在进来了就得好好玩玩。高三苦读时, 很多学生都在想进了大学一定要痛痛快快地玩, 找工作等到毕业时再愁。大学里混的“捷径”很多, 如可以找人代点名, 可以从学长那里打听到哪位老师考试比较“宽松”, 自觉考不过就给任课老师送点礼……结果自食苦果。我带大三, 有个学生就很后悔, 小时候没形成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现在想认真学, 却很吃力。也想好好听课, 可一个半小时里常常走神;想好好记笔记, 可就是抓不住要点, 很难做到边听边记。有时干脆就不来上课。即便是考进名校的学 生, 有些人也属于“会考试, 没想法”。我曾与一位学生交流: “当初是想上哪个学校? 现在为什么考上理工学院了? ”“不知道, 爸妈定的。”“想过将来干些什么? ”“没想过。”有些学生退学后又重考, 甚至“两进两出”, 令人惋惜。中学教育没有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没有教会他们寻找人生目标, 到了大学便难以融入新环境, 形成了“浑噩”思想。

(三) 因为“过度自由”而耽误学业的人多

紧张的高三后, 一下走进“自由”的大学, 许多同学都不适应, 不知道怎么约束自己。经常一起通宵联网游戏的同学, 或多或少学习都受到影响。念文科的可能靠“突击”过关比较容易, 许多人“低空飞过”。可是特殊专业不一样, 比如美术, 平时不多练、多画, 到考试时就是画出不来, 光有点子没有用。新生唱歌、聚会、网游, 为自由而兴奋, 早把学习置于脑后。加上大学里班级结构松散, 实行学分制, 大家选课不同, 说不定一年读下来相互都不太认识, 管起来确实比较困难。辅导员大多很年轻, 有的才刚刚学校毕业, 指导有限, 何况一个人要兼顾上几百名学生, 确实有时也是鞭长莫及, 这样就更给了一些好玩、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有机可乘。不少大学生将成绩不佳、自己不想上课归罪于“自由惹的祸”。 “进了大学, 没人管我们, 不知道该干什么? ”“干吗要搞学分制, 要自己选课? 学校给我们安排好不就得了。”部分大学生已习惯于在别人安排下生活和学习, 即使出了问题也从来不知道从自身身上找原因。

(四) 同学之间关系处理不好或不愿和别人交往而成为同 学们心中的“边缘人”

有的同学在家里一直就是父母的中心, 什么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什么事情都是别人听自己的, 形成了不依不饶的个性。到学校后和同学难免产生摩擦。在同一个班, 特别是在同一个寝室, 这种情况更严重。常常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事就和同学争吵, 甚至大打出手。性格外向的学生会在与同学、室友不断的摩擦中最后融入这个集体中, 而性格内向或者个别容易走极端的同学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不愿意改变自己努力适应周围的环境而被淘汰、不被周围的朋友和同学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边缘化, 慢慢就没有了可以值得信赖的朋友, 也没有沟通的同学, 独自一个来去在校园中, 同学们也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这些人, 无形之中一道看不见的隔阂就隔开了两个群体, 也隔开了本应该融洽相处的同龄人。还有一种学生就是因为家庭条件好, 根本就不屑于跟班上的同学交往, 独来独往渐渐成了同学们心中的“边缘人”, 更成了一般同学心目中另类的人。

那么, 我们给予这些“边缘”学生的自由度该怎样把握? 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目标? 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办法。

(一) 高校导师制值得借鉴

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 大学应该给学生相当的自由度, 如果还是像中学那样管理学生, 那么他们今后到了社会上, 面对种种选择, 会更加不适应。但是, 自由不等于放手不管, 应采用“自由加指导”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对于大一学生, 指导的分量要大些。国外高校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大规模、系统化的新生 入学教育不可少, 个性化指导很重要。美国斯坦福大学新生一入学, 就能从校园网上选择一位导师。导师每周与学生见一次面, 在轻松聊天间了解情况, 对学生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指导。国外不少高校还设立了“低年级学生学业指导办公 室”、“学生未来发展办公室”, 由资深教师坐镇, 对学生开展一对一辅导。前者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如何利用好大学资源等; 后者针对学生职业发展、深造方向等提出建议。文科比理科好“混”, 似乎是国内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呢?文科生考试容易“临时抱佛脚”。复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晓鹏教授指出, 国外的文科生整天忙忙碌碌, 看书、查阅资料、写报告, 丝毫不比理科生“自由”。因为学校和老师给予学生必要的约束, 如规定大量阅读书目并检查, 布置论文、演讲等。老师在课堂上仅仅要求学生记听好讲课、做好笔记, 课后交一到两篇论文甚至什么作业都没有, 让学生没有紧迫感, 认为有大量的时间。学生根本不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现在的大学生自控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都不太强, 在这样松闲的大学生活里浑浑噩噩“边缘化”的地度过也就不足为奇了。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学生等到毕业了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大学生活存在问题。

(二) 老师不能一下课就走人

不少教育专家表示,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学校要探索新方法, 教师要增强责任心, 而不是一下课就夹着讲义走人。我和本院中文学院一位资深教授交流时发现, 他给学生上课, 学生的作业本多达几十份, 但在所批改的每本作业本上, 他都会写上一句话。有的学生作业本上内容寥寥, 他便写上:“你肯定还有更多的话要说, 为什么写这么少呢? ”有的学生表现出对专业的浓厚兴趣, 他便写:“希望你化兴趣为动力。”其实每位学生都是可爱的, 教师应该对他们负责。复旦大学早已在新生中推出导师值班制度, 资深教授坐镇办公楼里的“值班室”, 为学生解疑释惑。可试行下来应者寥寥, 很少有学生主动上门。后来, 导师把“值班室”搬进学生宿舍楼, 咨询、交流就多了起来。不少导师表示:“学生不上门, 我们就应该主动出击。”现在大学里很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都很远, 上课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下课就急忙离去, 没有把上课当做一次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更有甚者, 学生上课睡觉, 全部责任在学生。确实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但除去学生自己的原因之外, 老师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上课学生为什么会睡觉吗? 试想如果一个老师的课上得精彩, 那么哪个学生会睡觉呢? 可能更没有老师认为, 在课堂上有学生睡觉或是不听课是老师的耻辱。

(三) 推行老师和学生的谈心制度

现在的大学生成熟年龄和认知能力都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 社会上和校园里的诱惑越来越多, 心思越来越重, 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迷惑和心理疾病。必要的师生聊天和谈心是很重要的, 哪怕是一次非正式的谈话都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这对心里存在困惑的学生更是起了很好的疏导作用。现在高校扩招后一个班的学生很多, 给老师的谈话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每学期一对一的谈话可以不局限地点、不局限形式, 只是老师要有意识地了解与学生的谈话内容, 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 事后再把谈话的内容一一简要地记录下来, 到用时有据可查。如果实在是老师不够或者精力不足就可以实行两头谈话制, 也就是说抓住学习、思想都表现好的和表现不好或者发现有心理疾病或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这两种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就可以说基本掌握班上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动态。只有了解了学生在想什么, 才有可能随时随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习指导。

总之, 无论是辅导员、班主任还是专业老师, 都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人生大目标。到了大学, 有的学生设立的目标仅仅是找一份好工作。老师要引导学生想长远、看未来, 使他们的人生目标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虽然前面所说退学的学生只是极少数, 但是还有不少学生“挣扎”在退学边缘, 还有一部分学生一直游荡在校园生活的“边缘”, 我们应该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 如果他们都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告诫, 就会少走许多弯路, 对他们自己和整个社会都有益。

摘要:现代高校中, “边缘”大学生的出现是当今中国大学生学习、教育生活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 其大致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成因可从心理和学校两方面予以分析。当代持有这种心态的大学生对其大学生活、学习甚至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王小川:边缘人的生存之道 篇5

“我记得乔布斯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要知道自己还是处于一种饥渴和无知里。”34岁的王小川,在搜狐已经工作了13年。他曾经的一些同事都惊讶,他在搜狐能待这么长时间。而王小川一直在一种“饥渴”感里走了过来。

2003年王小川开始做搜狗搜索引擎,两年前搜狗从母体分拆出来,他成为了这家相对独立的公司的CEO。经过10年历练,搜狗在中国芜杂的互联网版图上浮出水面,并成为国内用户数排名第四(3.7亿)的互联网公司。在搜索市场,它排名第二。

王小川少年得志,1993年获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被保送进成都七中;念高三的时候,获国际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金牌,被保送至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聪明”“相当有韧性”,这是曾经和他共事过的人对他极普遍的评价。

当王小川带领一批极客做搜索引擎的时候,搜狐并不具备做这件事的技术基因。并且,“全世界能做这事的国家,比做核弹的还少。”王小川说。研发团队以技术为驱动,而搜狐是一家媒体属性的公司,彼此不兼容。不少人质疑这件事情难干成。产品运营后,它面对的是已经上市的强大对手,而搜狗团队只是搜狐里的一个部门,为什么它没有被大象的阴影遮蔽掉?

“把产品做出来,和运营起来的难度相比简直不是一个量级。”一位初期便待在这个研发团队,与搜狗一同走过来的内部人士感慨。极客容易陷入单一的技术性思维的路径,但王小川很早就“打碎”了自己,首先改变了自己的格局,从技术驱动开始,走向产品,再到管理的线路。除了“坚韧”,熟悉他的人,对他另一个最为普遍的评价是:“这是一个兼容性很强的人。”

一位投资人曾说:“很多人总讲,我也能做搜索,但你发现,没做两天他就玩不下去了。”在新一拨的互联网创业者里面,像王小川这样技术出身的人非常稀少,甚至有投资人评价为“几乎没有”。而作为极客,肯放弃自己在专业领域里的骄傲感,懂产品和拥有管理能力,这样的人就更少。

2012年11月上旬,搜狐发布了第三季度的财报,公开数据显示搜狗实现营收3700万美元,同比大涨102%、季度环比增长23%;CNZZ数据,搜狗搜索的流量份额从6月份的7.4%增长到了9月份的8%。

在这些数据后面,搜狗达到了“规模”,但它依然是一家创业公司。因此,在既定战略实践、产品价值释放的过程里,王小川说:“我们处在一个转型的阶段。”在大象的阴影里,搜狗逆流而上,没有遵循所在领域普世的游戏规则。他说:“你看,创新还是可能的。我们是1300名员工,而百度是2万。”

大早与晚集

王小川1978年出生,27岁晋升为搜狐副总裁,是5位副总裁里最年轻的一位。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时间,他在搜狐的地位一落千丈。他为什么没有离开?

2000年搜狐收购了陈一舟、周云帆与杨宁创办的ChinaRen。王小川在这一年进入搜狐。彼时他已在ChinaRen以实习生的身份工作了一年,还没念完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本科,但在这个平台上他做过内容发布系统,也做过悟空搜索引擎等多款产品。点点网的创始人许朝军与他既是同学,又曾是同事。“仅我们计算机系就有十几号人在ChinaRen兼职。”许说。

一年时间,他证明了自己的技术才华。一位与他共事过的朋友说,那时候王小川已是这个团队里的“技术大拿”。

直至2003年,王小川在搜狐组建主导开发搜狗搜索引擎的研发中心时,也仍然是一名学生。当时,他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性能所念研究生。不仅如此,整个研发中心里的20来人大多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还在念书的学生,有12人出自奥赛集训班。“这些人都是我挨家挨户找来的。”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这20来人都是天之骄子。这支团队也很快证明了他们的才能:11个月后搜狗搜索引擎发布。

这并非是一个从表面上看,多么不可能实现的研发速度。在那个阶段,某门户网站用一年时间也做出了搜索引擎。“但他们是一支100多人的团队,封闭式研发。而搜狗在2004年,最多的时候也就30来人——他们穿梭于校园与公司之间。”一位内部人士说。

平地盖楼。没有人可以提供一张既成的图纸指引他们该怎么把一栋楼盖起来。这包括该找什么样的工人,选择什么样的建筑材料。他们不懂更没意识到,这栋楼盖好了还需要有好的装修设计,以及把它卖出去。在ChinaRen,王小川虽然做过搜索引擎,但那只是一个由三五个人组成的小项目。

这些学生内心骄傲,血气方刚,带着书生气。年轻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青春特质,在他们身上不会体现得更少。这不是太奇怪的事情。但一时,他们成为了搜狐的异类。这家门户网站媒体属性鲜明,而研发中心的基因却以技术为显要。不同的思维路径表现在工作方式上,就会有不可避免的碰撞。为什么他们会领着比自己高的薪水?并且,他们还是搜狐唯一实行弹性工作制的部门。不但如此,这个部门对于硬件采购与运营成本的要求还蛮大,最直观的表现是,为什么一个人要用两台电脑办公呢?

很多人,都没觉得他们能把搜索这件事做出来。

在这个技术力量薄弱的网站,搜狗搜索引擎成为搜狐首个上线后未崩溃的大型技术系统。但产品发布后,依然令搜狐里的一些人十分不解:为什么用自家产品搜索新闻,新浪会排名在搜狐之前?此外,还会随手搜到一大把“敏感词”?由于对技术缺乏了解,甚至会有人提出逾越了技术本身所能实现的要求。

搜狐收购ChinaRen吸引它的是社区、SNS,而不是技术力量。搜狐接二连三推出产品,接二连三在第一天被“挂掉”。2004年张朝阳在公司内部提出了以技术为驱动的概念。有大概半年左右的时间,张朝阳几乎每周都会召集包括王小川在内的技术骨干去东方君悦酒店座谈。搜狐下定决心做一次转型。

在东方君悦的座谈,王小川开始留意张朝阳作为老板想问题的方式。王小川在这个阶段开始了自己的转型——跳出一个极客以技术为驱动的思维框架,考虑“如何通过技术去实现服务”。他对产品、市场开始变得敏感。这成为了他后来的一条发展路径,从技术导向到产品驱动,直至如何通过管理去有效地保证产品的品质,实现一个商业模式的价值。在搜狐他面临到的压力,使他感受到这不单单只是一个技术开发的事。

2004年,团队里的一些成员处在一个面临不同抉择学业结束的阶段。这年,这个团队里的人走掉了差不多一半。有些人选择了出国或回校继续深造,也有人去了其他公司。

2003年至2004年,北京联想桥路北的青云当代大厦。二十来人,在这栋楼里每天要工作到凌晨以后。他们最常有的“休闲”方式便是下班后,在王小川的召集下,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午夜的大街小巷闲逛。2004年一些人选择了离开。因为这些技术出身的人没有长时间去运营一个大产品的经历,所以搜索引擎发布后处在一个一时找不到清晰目标的状态:“产品做出来后,有点像学生,上完课、考完试大家就散了。”一位内部人士说道。

王小川说,“参加奥赛的人,过早地把自己装满了,以为还能做出很多很多这样的事情来。我当时在这些人里面技术最顶尖,但我觉得自己在商业等其他系统里面,还有很多要提升的空间。”他表达了一个“无知论”这一个观点,在他聊及到一位互联网大佬的时候,也表达了一个类似的观点,“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好用的东西,人的认知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认知掌控一个更大的世界这做不到。所以最后的问题是,人需要一种信仰,或者宗教作为支撑。”他不喜欢那种绝对的“到了头的冷静和睿智”。

边缘人的生存之道

2004年后,王小川所面临的各种抉择并不见少。2008年他不再负责搜索业务,而是被抽离到做桌面端。在那段时间李彦宏、陈天桥等这样的大佬也来挖过他。

王小川说,2000年进入搜狐后,他手里的股票如果折现的话就有“大概有1000来万。”他表达的一个意思是,就个人的所谓收益来看没压力了,表面上看好像也完全可以放弃这件一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人不能光孤立地看你自己,自己去隔离一件正在做的事。如果公司做挂了,那么多人怎么去讨老婆,买房子。而且很多事你只有做成了,才能代表这个价值达到了,否则就是一个很轻浮的想法。”

王小川的朋友、启明创投合伙人胡斌,在ChinaRen以及搜狐都曾和他共事过。这位留着长头发的风险投资人,念大学的时候喜欢听摇滚乐,做VC后,业余时间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他笑着说10年以前,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够有棱角的人了,“但小川在当时比我更明显”。两个很有棱角的人,常为了公事争得面红耳赤,但最后他和王小川成为了好友。搜狐内部竞争挺激烈,胡斌一度以为王小川在搜狐不可能待太久:“这10年,可以想象他在里面经历了非常多的东西。”搜狗的团队曾被大公司挖过角,“但更多的人选择了留下,从研发团队开始做,一直到今天搜狗从搜狐分拆出来。看得出,他是有人格魅力的。”

做搜狗,王小川以“各种曲折”形容过去的经历。在内部以及外部所遇到的挫折,他说:“那就是一个伤疤。”2005年百度上市,立即拉开了与搜狗的距离。搜狗在当时还需面对另一只大象谷歌对这个市场的蚕食。很多人质疑,他凭借什么力气在这个市场上去找到自己的地盘呢?在这样的竞争格局里,王小川说:“当别人把门关得差不多只留条缝的时候,如果你自己还把那个门缝关上就相当于自己不给自己希望。”

通过输入法导入浏览器,再通过浏览器带动搜索的流量,这是搜狗“三级火箭”的产品逻辑和所延伸出来的商业模式。现在并不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从2006年搜狗推出输入法,到2009年推出浏览器,这个现在被视之为创新之举、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并不被搜狐内部完全理解。甚至有一种声音认为,王小川是因为搜索做不下去了才开始做浏览器。

到2008年,搜狗做搜索已经5年了。表面上,它看不出有多大动静。况且在两头大象的阴影边,它还被它们庞大的身躯所笼罩。前景令人堪忧。输入法推出,在此期间验证了它的成功。2008年它的用户量占据了40%的份额。次年70%。现在,这个数字为86.3%。它给关心搜狗做搜索此事的人以希望,但一时又无法让人不忧虑。用户来了,可是它并没有变现为一种直接的商业回报。而王小川与团队,一开始就将此定位为做搜索这件事,其商业模式里的一环。当大象无法直接撼动的时候,就用曲径通幽的方式,在大象的身旁带来它在搜索市场的流量,而不是通过它在短期内带来多大的商业效益。

搜狗生存在搜狐的体制内,人员招聘、薪酬福利、销售等都在搜狐的体系里,这使得它在做很多事情时,运作起来效率降低,不时会和其他部门发生冲突。王小川需要去平衡这里面的各种关系。搜狗输入法还是给团队打了一支强心剂。搜狗当时的状态,“可能运营了一段时间就没了,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一位员工说。

搜狗员工一度士气低落。到2008年这5年时间,搜索引擎这件事能不能做好,有的时候他们心里也在打鼓。对于多数互联网产品来说,5年的时间不算短,不能有力地证明它的成效。“很容易被人认为,那是你有问题。”前搜狗员工说,做搜索这件事有些特殊,从产品到渠道,到通过它来赚钱,需要很长的时间,“它不像今天,很多是公开技术,到外面挖一批人来,就可以立马做这件事。”

在搜狐内外遇到的各种压力,王小川一直不愿意向团队传递。一两年前,他在与朋友聊天的时候说:“想要大家有一个好的环境,安静地做把事情做出来。”

不会飞镖暗器是一种幸运

探索引擎是搜狗正在开发的新一代搜索引擎。“这就像搜狗的输入法,当你敲一个词的时候,不仅仅是最后对应这个词汇,它能给你更多的帮助。而当你用浏览器敲链接的时候,也不仅仅是看到那个页面,我有意图给你更多的帮助,探索互联网更多感兴趣的东西。”王小川说。他们试图颠覆搜索引擎“搜索框+关键词”的传统模式,把搜索技术与浏览器结合起来,以此去改变搜索市场的格局。“就是从工具向服务迈进,否则输入法和浏览器都是工具。”王小川说,搜狗正在做这样的一个转型,以此去寻找自己的定位,“在前有百度后有360的夹击战中,找自己的生存机会”。

PC端依然是搜狗想要做活的盘子。王小川觉得搜索市场在无线领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快”。他描述了一个现象,诸多门户网站在2000年就上市了,相比之下,百度上市的时间有些晚:“因为,只有当网站成熟了,有很多网站能赚钱之后,搜索才能赚钱,因为搜索是它们生态系统里的一部分。在无线领域现在除了游戏赚钱,还有什么呢?”2012年,搜索进入了百度、搜狗、360的三国战时代。王小川一直想通过技术创新去改变搜狗在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在一个复杂的格局里,我们可以选择花10倍的力气,寻求在产品上的更大突破。”

王小川说:“搜狗还是偏理想主义。这可能来自一些人的某些共性,看不惯野蛮的东西。说得好听点叫不接地气,说难听点这叫学院派。在今天,这种价值观,我反省过其实是一种负担。最后我自己的思考是,认了。跟打仗一样,别人使飞镖暗器,这玩意我不玩会吃亏,但这个时候我觉得有机会,再往后几年、十年,因为我觉得这个文明会在的。所以我现在更愿意阳光地看待这种事情。”

前段时间他在看一本写犹太民族历史的书。他讲述这本书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是,这个民族里的人一直被武装力量挤来挤去,没有武器也不反抗,没有自己的祖国,但并不是随波逐流:“他们现在在对美国整个经济、政治的影响力方面都有不可小看的话语权。包括美国娱乐产业的明星公司,像7大唱片全都是犹太人开的——就是说,我受到压迫了,我能把我们的智慧、对文明的追求在其他地方绽放成新的力量。”

郭奇是王小川在成都七中高中时的同学,也是他在清华念本科及研究生时的同学。从ChinaRen、搜狐到后来的搜狗,他们同事至今,是相交了20年的老朋友。

在成都七中的实验班,王小川和郭奇都是被重点培养的学生。郭奇说,有一两年时间,学校为此给他们分配了两间屋子。在一个阴暗的阁楼上,屋子里摆着两台电脑,但是没有老师给他们出各类题目,也没有人告诉他们该怎么做。那段时间,他们自己找来了各式各样的题目。“绞尽脑汁去寻找一些很奇怪的东西。我们特别喜欢研究一些新的算法。我觉得搜狗有一部分基因,应该跟当时在阁楼上的那段学习环境也有关系。就是说,在那种规则的外面,非常有创意地去解决问题。”

郭奇说王小川真正想要做的事还是创造。他记得大概一年多前,有一天王小川找他兴致勃勃地聊了半天人机对接、3D打印、语音交互的话题。郭奇想表达的意思是“他本身是一个有想象力的人,很想让搜狗保持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文化”。

王小川的父亲曾是一位工程师,而母亲是一位中学物理老师。王小川说,他们对自己都有很大的影响:“我爸是老黄牛般的共产党员。”他把共产党员分成两类,一类是领导干部,另一类就是像他父亲一样待在基层,对自己要求特别高,家庭责任感强。“他为人特别正直,就算是我妈妈玩下麻将也会告到领导那里去。”

在王小川的心里,父亲平和、善良,而母亲对他的要求特别多。“你不但成绩得好,还得能做家务,就是说在什么方面她都希望我要优秀。我记得有次跟小朋友出去玩;被妈妈骂了一顿。她批评我,玩的主意是别人出的,她希望我有独立的主见。”

高校边缘人现象简单述析 篇6

简单的类比:高校校园是社会, 社团组织是群体, 团长会长是校园关系网的中心节点, 在校园关系网的边缘是高校里的边缘人。

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具有深不可测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需要经过选择来实现。任何一种选择都意味着接受一种可能的同时拒绝其余的可能。每个人现在所做的选择都对未来有不可回避的责任, 那么, 现在的选择也必定是过去经历的结果。生命的顺延自成纹理, 为数众多的、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存在自有其合适的理由, 而少数的、单薄的存在也是不可改变的客观的。

高校边缘人的简洁影像是:背着厚重的书包、抱着杂志报刊、塞着耳机、独自走过校园的大路小径。他们回避集体活动、倾向于安静自处, 喜爱阅读、看影片、逛网站, 写日记或博客, 并且拥有一项学习或文艺方面的傲人优势。不愿意触碰别人的生活, 也不愿别人触碰自己的世界。

一、这种边缘人现象的出现首先是因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支持性条件

人类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体系中, 这是21世纪的基本事实。我们的社会在变小的同时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全球化的经济联系引领我国经济向工业化、大众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这种经济力量作用于社会变化, 其直接表现就是城市化的出现、发展。城市社会成为当代社会的主体模式, 成为人类生存的主体空间。

随着这种社会变化而来的是人与人关系的变动:联系的渠道多样化;维系关系的介质具有更多的选择;人际关系越来越被动、疏离冷漠。大众化模式化的经济专制, 要求社会制造与之契合的、消除所有差别的同一形态。相似的建筑物应运而生, 并且相互模仿、追此逐彼, 坚硬的四面围墙围成靠近却狭小私密的活动空间。美国社会学家格拉诺维特1973年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的《弱关系的力量》一文首次提出关系力量概念, 现代城市社会中互动频率低、感情较弱、亲密程度低、互惠交换少而弱的弱关系占主导优势。弱关系对人的职业升迁、地位提高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 由于弱关系形成了一种较强关系更为松散的关系纽带, 从而为个人创造了更大的自由空间。”[1]这使得人们拥有私人化的独立自由空间具备了隐性的、约定的必要条件。

高科技提供的MP3、MP4、手机上网、网上购物、远程工作等, 使人们能够退回到自己的私人世界的同时维系着科层制社会弱关系。

高校学生在走进校园之前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对当前社会关系网的整体感知, 并形成了与之相符的学习生活方式, 这种方式并非一定是疏离人群的, 但有这样的可能。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会将这种可能实现。

二、高校对学生自由的充分尊重和对学生个性的合理保护

校园较之社会拥有足够的宽容度。在独自投身于严峻的社会之前, 大学校园还允许学生做一个独来独往、单枪匹马的边缘人。任何一个在妈妈的葬礼上没有哭的人, 都会遭到社会残酷的报复。这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在行使着比律法更为坚固的强制作用, 不容忍任何的悖逆。但作为一个学生置身于学习场所, 它总是最大限度的成全人作为人的真诚心意。

高校是学生学习的殿堂。喜欢并且愿意学习的学生有够多的选择, 可以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喜欢的选修课。重要的是, 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方式:个人的作息时间可以比正常的作息时间前拨或后拨, 甚至截然相反;可以在图书馆或林荫处或坐于窗口大理石板上, 甚至是晾衣室的被罩间阅读经典著作;课堂上可手写笔记、可带笔记本随堂敲打, 还可以听音乐看杂志;可以参加各式各样的社团组织, 可以独自看博物馆、户外调查……正式这种处理方式的相异, 成为边缘化的标志性表现。

另外, 校园具备独特的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思想林立的精神重化环境。通过教与学要形成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评判。在这样的境况中, 任何独特与非独特都极具存在的合理性。经济的迅猛发展有能力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 社会发展使精神需求逐渐凸显。校园环境可以让精神需求得到某种意义上的平衡。

三、初级群体对个体边缘性人格的促化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初级群体的概念, 认为家庭、邻里、儿童时期的游戏伙伴在个人社会化和思想观念形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初始作用。后来的社会学家将这一群体扩及与个体关系密切的一切人群。[2]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探讨童年时期经验形成梦的来源这一部分时, 运用例证的方法推论出儿童时期的经历对人格的养成有巨大的影响力, 童年时期的细微体验都会顺延在个人的心智走向中, 即使它是不易觉察的。[3]而个体对群体自觉或不自觉的抗拒, 幼时的消极经历如:独自被忙于工作的父母长时间关锁在空大的房子里;是最后一个独自呆在黑夜的幼稚园门口等着被接回家的孩子;躲在自己的小房间警惕的听着外边父母无节制的争吵、摔闹, 甚至成为他们发泄的对象;一次在公共场合被讥讽嘲弄;目睹关系亲密的人在交通事故中丧生等深刻经历在潜意识中引领个体远离人群。其中, 家庭的不和睦是比重最大的缘由。

由于童年的不愉快经历, 使个体在成长中总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与众不同”。浅层表现是行为动作、眼神、喜好憎恶等的不同, 深层表现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而内在的微小差异都会外化为巨大的不同。诺依曼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 认为人的社会性促使个体在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前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 如果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时, 倾向于大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 一般人会受环境的压迫而转向“沉默”或附和。这表明, 当个体对事物的观点不占优势时, 是受到“多数”排斥的, 留给个体的选择只能是掩藏自己的真实看法。高校学生基本有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体系, 当个人的观念与“优势”不相符合且自己的观点不被接受时, 选择躲避群体周全自己就促成边缘人的出现。

由于个体的特殊体验, 未曾有相同或相似体验的人对其观念不能理解也不愿理解;或个体的思维方式较为成熟、与周围群体不在同一层面, 其略高一筹的心智其他人不具备理解的能力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分组分群, 只是组群的一方由单个的沉默个体构成。高校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得自觉的人将时间、知识和个人努力充分的结合, 而自觉性较弱的人便会随任懒散心性, 日积月累, 两方的差异减去扩张、显性化。而边缘人在某一领域形成了别人无法企及的巨大优势。这就是高校边缘人往往与“优秀”“杰出”挂钩的普遍因素。

四、个体对自己的私人化引领

高校宽容自由的环境使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逐渐了解自己, 洞悉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执着喜好甚或天赋, 从而进一步深入这一领域, 并且确定自己选择的正确性, 甘愿被众人异化而追求自己所向。这样的边缘人拥有极其勇敢的、成熟的心智, 青年时期就表现出自己的卓尔不群。这种高度自觉地自我引领无形中将个体生命迅速拔节至不胜寒的“高处”。这是自我边缘化了的边缘人。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社会现象, 各种新现象出现在不同地域、领域、阶层,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经历各式不确定的变动。高校边缘人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将会维持这种边缘状态, 抑或这种边缘现象是个人化的、意义深远的一段经历, 还是另有方向, 仍是不确定的。

摘要:文章对高校中出现疏离群体的边缘人现象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相关成因的分析。城市社会带来的弱关系为边缘人现象提供了客观的社会环境;高校校园宽容的环境, 充分保护学生的个性自由;初级群体对个体重大的影响力;边缘人自觉地自我引领等因素交互作用促成高校边缘人现象的产生。这一现象将如何发展具有较大的不确定因素。

关键词:边缘化,城市社会,初级群体,校园宽容度,自我引领

参考文献

[1]张鸿雁主编:《城市·空间·人际——中外城市社会发展比较研究》,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1P55—P58。

[2]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P259。

香港的边缘人 篇7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内涵与特征

1.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内涵

边缘人概念是社会学家西美尔(Simmel)的“陌生人”概念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1]“陌生人”指那些尽管生活于社会中,但对社会内部机制不甚了解、处于边缘境地的没有根基的人。随后,他的学生帕克(P.E.Park)在“陌生人”概念基础上提出了边缘人概念,并将其界定为“处于两种文化和两种社会的边缘的人”[2],而且他认为边缘人具有焦虑不安、适应不良等特征。在帕克提出边缘人概念之后,这一概念为各个领域所吸收利用。在20世纪后期,边缘人概念开始进入教育领域,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美国教育家威廉姆斯(Frank.E. Williams) 指出了边缘学生的五个特征:智商低、学业成绩差、父亲的职业不是专门职业、父亲没有中学毕业、母亲没有中学毕业。具备这五个特征的学生基本上被认为是边缘学生。[3]我国学界对边缘人的研究近些年来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指边缘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处于被隔离、排斥的境地;二是指边缘学生处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夹层中,他们竞争意识较弱,易受挫折, 缺乏自信心与进取心,学业成绩一般,容易退化为“后进生”,但是潜藏着很大的发展潜力。[4]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关于边缘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是指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不被老师和其他同学接受,身心未能取得如期发展的学生。

2 .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特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该群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差异性

差异性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边缘人,他们在性别比例、产生原因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边缘人现象相当普遍。据美国斯坦福大学莱文的研究表明,美国有30%的中小学生是边缘生,一些大城市中的比率可能达到50%,甚至有可能随着移民和贫穷的增加而会更高。[5]虽然课堂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边缘人,而且他们的表现大致相同, 但是,边缘人在形成原因、性别和适应性等方面却存在显著差异。首先,在形成原因方面,有些学生可能由于对某些学科缺乏兴趣,逐渐被边缘化,从而成为边缘人;有些学生可能由于学习能力欠缺,无法与老师的课堂教学取得一致,进而走向课堂教学活动的边缘;有些学生可能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不善于与人交流,自我隔离,最终走向课堂教学活动的边缘。其次,根据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男孩与女孩在行为方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孩好动,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感情; 女孩则安静,善于隐藏自己的感情。故在性别方面,同处于边缘境况的男孩、女孩中,男孩的边缘人性格表现得较女孩更为明显,更易被人察觉。再次,在适应性方面,处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有的试图采取措施改善自己的境遇;有的则置之不理,得过且过,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泰然处之”。

(2)情境性

情境性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随教学活动情境的不同而表现各异,需要老师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遗传或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如生活在不和谐家庭或是单亲家庭中的个体,一般最容易形成边缘人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也较容易成为边缘学生。 另外,这些边缘学生的表现也具有情境性。在某种和其儿时经历相同的情境中,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边缘人特质,而在其他情境中则表现得比较弱。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有些授课老师比较严厉,动辄训斥学生,这种情境会使潜在的边缘生转换为真正的边缘生。他们会采取消极、冷漠的态度对待老师的教学。相反,如果授课教师比较温和、 慈爱,喜欢表扬学生,在该种情境下潜在的边缘生会转变为正常的学生,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他们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 并踊跃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3)可变性

可变性是指处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可以随着某种条件的改善,从边缘生走向正常生。边缘人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同样,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生也是在长期学习生活中形成的。但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没有永远的边缘人, 只有暂时的边缘人。今天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可能明天就会转变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正常生。 正是学生的这种身心发展性,为我们引导边缘生走向正常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

二、小学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形成过程

从学生和教师的视角探析课堂教学活动中边缘人的形成过程, 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治疗提供方案。

1.教师的第一印象

当学生走进课堂,他首先须要面对的便是教师。因此,教师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研究表明,“许多研究者把教师的教学看成是决定学生存在的‘最近变量’之一,而把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影响看成是‘末梢变量’。”[6]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印象是不同的,它是老师判断学生的第一手资料。英国教育家道格拉斯(J.D.Douglas)通过研究英国中学指出,那些身穿漂亮衣服且显得干净、整洁的儿童,以及教师认为是来自“优良”家庭的儿童往往被列入高于他们被测得的能力的档次。[7]同样,戈德曼(Goldman)指出,“尽管某些研究受到挑战,但从根本上说,人们应该相信,各级教师由于接受了有关学生能力和特性的信息而怀有偏见。”[7]因此,教师通过第一印象对学生所形成的判断并非是价值中立的,而是渗透了自己的主观判断。这一主观判断在今后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某个学生的态度等。

2.教师的言语行动

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班规、班纪等用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如禁止在课堂大声讲话、回答问题应举手、上课不许交头接耳等。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学生做了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如上课说悄悄话、不认真听讲、回答问题没有举手等,教师便会采取相应措施提醒他。然而由于之前每个学生给老师的第一印象不同,老师也会因材施教。对有些学生,老师可能会采取课下谈话等比较温和的方法警告其错误行为;而对另外一些学生, 老师可能会采取直接点名、抛粉笔头等比较严厉的办法待之。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受到温和待遇的学生可能会在下次认真听讲,不再违反课堂纪律;而受到严厉待遇的学生可能会采取再犯、沉默不语等较消极的方法作为回应。 面对同样的错误,由于老师不同的言行举止,会使学生走向分化。

3.学生的自我强化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人对自我的意识并不完全来自自身,而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是在与他人互动中形成的。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的“镜中我”概念形象地作了说明。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都在映照着他人,同时,别人也映照着我们自己。通过镜子我们了解自己,并且不同的影像会使自己形成不同的感受,进而形成不同的自我观念。 “一旦我们将自我的观念或信念绘入心理的蓝图,这个观念就变成了真实的,我们自身不会去怀疑它, 反而会按照它行事。”[8]如前所述, 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为什么有的学生走向正常,而有的却走向边缘人呢?这是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所致,他们关于自身的形象恰来自于教师对他们的反馈。他们通过教师这面“镜子”看到自己是差生、不守纪律的坏学生时,会对这种形象产生认可,在以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会不断强化这种身份意识,日积月累,最终变成一个真正的边缘人。

三、小学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转化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认识这一问题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如何帮助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从边缘走向非边缘,使课堂真正成为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乐园。本文拟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提供相应建议,以资参考。

1.教师———外部辅助

课堂教学活动中边缘人的形成与教师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促成课堂边缘人实现转变。

(1)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课堂教学活动中边缘人的成因多种多样,绝大部分缘于自身学习能力、兴趣等未能跟上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要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具备扎实的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同时也应具备良好的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因材施教,重点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学生可以采取课下辅导、促膝交谈等措施,了解其学习吃力的原因,对症下药。其次,提高加工教材的能力。教师的教材加工能力主要体现在备课、上课与课后反思三个过程。在这三个阶段,教师应充分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等知识,将教材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结合起来使用,化繁为简,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再次,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于心理等各方面的原因, 有些学生不善于与人交流,冷漠, 爱打架,这样的学生往往成绩不佳,和老师关系亦不是很和谐,久而久之,他们会逐渐逃离课堂,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由于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应与学生聊天、交心,成为学生的朋友,站在他们的角度帮助其改掉坏毛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学生的心灵, 从而使学生真正敞开心扉,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中。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每个学生都可能比较擅长某一方面。据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尤其是课堂教学活动中边缘人的优点,多鼓励他们。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提供简单的与他们兴趣爱好相契合的任务,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约恩认为,“课堂中给学生增设一些简单的额外任务可以提供给边缘学生有效学习和研究的策略。”[5]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对学生的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爱孩子,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当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学生时,他会发现他们都在进步、成长。当处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学生从老师的“镜中我”看出老师对自己的肯定时, 必将重拾对学习的兴趣,重归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参加教学活动。

2.学生———内部激发

车载摄像机环境下行人边缘检测算法 篇8

关键词:车载摄像机,行人边缘检测,Canny算子,相邻奇数帧

行车安全是交通运输业的永恒主题。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交通事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也日趋严重。在这种背景下,汽车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受到广泛的关注。作为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事故损失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成为交通工程领域的研究前沿,代表了未来车辆发展的趋势。

行人识别:行人识别是汽车安全辅助驾驶关键技术之一,是通过机器视觉、红外线以及激光等传感器感知车辆前方的行人,并在必要情况下向驾驶员发出警告以避免与邻近车辆的行人发生碰撞。这一研究对于保障行人的安全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而行人边缘检测是行人识别的主要技术环节之一,是获得人体的轮廓特征的有效方法。本文从中国的交通安全现状出发,利用计算机视觉方法对车外行人边缘检测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期为我国安全辅助驾驶技术的基于模板匹配的行人识别研发做出积极的贡献。

目前,己经有许多文献提出了车辆安全辅助驾驶中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行人检测方法,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法分为如下几类:基于运动信息的方法;基于模板匹配的方法;基于人体配置模型的方法;基于统计分类的方法。

基于模板匹配的方法主要根据人体的轮廓特征来识别行人[1]。首先需要定义一些轮廓模板来表示行人,在识别的时候,需要度量模板与待匹配特征之间的距离,并根据距离的大小判断是否存在行人。这种方法对于运动或静止的行人都有效。而行人边缘检测是获得人体轮廓特征的根据本途径。

德国Dailer-Chrysler研究中心的Gavrila开发的行人检测系统是这一方法的典型代表,该系统采用的是基于轮廓模板的分层匹配算法,Gavrila构造了将近2500个轮廓模板进行行人匹配,这些模板是参考模板的几何变形,反映了行人常表现出的形状外观。该算法分为两个步骤,首先计算模板与待检测窗口的距离变换(Distancetransform,DT)图像之间的Chamfer距离以度量两者之间的匹配程度,从而锁定候选目标,然后根据亮度信息,在目标分类中运用径向基函数来验证候选目标。该算法已经应用于PROTECTOR项目[2,3]。

1 车载摄像机的行人检测

车载视觉系统对于辅助驾驶员无论是在高速公路还是在市区道路上驾驶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当摄像机安装在运动的车辆上,采集的图像是时变的,所以一些附加的问题就需要考虑了,如光照的变化、抖动等,特别是在市区环境中还必须考虑复杂的背景(包括建筑物、车辆、路标、信号灯等)[4]。以下是摄像机运动情况下的行人检测的基于轮廓的模板匹配方法。

1.1 基于轮廓的模板匹配方法

基于轮廓的模板匹配方法能够对静止和运动的行人进行检测和识别。由于行人穿着的变化和天气的变化导致了行人外表特征的变化,所以不能采用颜色或纹理作为其特征,而其轮廓特征对于检测有着较为鲁棒的特性。Hashiyama T建立了一个通过使用基于行人轮廓的模板匹配技术方法来快速和稳定地检测运动行人的系统[5]。它对安装在运动车辆上的摄像机所获取的图像序列,使用一定量的模板来捕捉运动行人轮廓的变化。但是该系统的计算量太大,因为这种方法不得不考虑包含背景区域的完整图像,而且它在杂乱的背景区域中可能还会出现大量的漏检测和误检测现象,因为行人轮廓模板可能没有包含足够的信息。

GavrilaD M等人提出了一个基于模板匹配的行人实时检测的算法[6]。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1是层次模板的离线计算;第2是在线的输入帧和存储模板之间由粗到精的匹配过程。它为了能够在实时环境中使用,非常需要消除背景来减少误差。由此,提出了一种主动背景差法,用帧差来消除影响模板匹配效果的运动背景,这运动背景是由于摄像机的运动而产生的。但因为当行人靠近摄像机时,其轮廓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这种方法在行人靠近车辆的时候就失效了。还有学者采用行人的轮廓模型和一个有效的凝聚跟踪器来获得检测结果,跟踪在轮廓模型参数(包括Euclid变换参数和变形参数)的高维空间中实现,凝聚跟踪器采用在准随机点上采样,从而提高了它的鲁棒性[7]。

2 车载摄像机视频图像边缘检测

图像最基本的特征是边缘。边缘(Edge)是指图像局部亮度变化最显著的部分,它存在与目标与背景、目标与目标、区域与区域之间.边缘检测是根据数字图像中的突变信息检测图像的边缘。图像边缘信息在图像分析和人的视觉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是图像识别中提取图像特征的一个重要属性。边缘信息便于量化和比较,更适合于检测和定位图像中的物体位置,因此边缘检测技术在数字图像检测和识别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边缘检测的实质是采用某种算法来提取出图像中对象与背景间的交界线,其目的就是要突出图像的边缘以便提取图像的特征。

2.1 车载摄像机视频图像边缘检测的功能与算法

图像边缘检测的功能是根据数字图像中的突变信息检测图像中物体的边缘,识别图像的形状,提取图像的特征,确定数字图像中物体的位置。

图像的边缘既有方向性又有幅度性。一般来说沿水平边缘变化平缓,而垂直边缘走向的像素变化剧烈,这种变化可能呈现阶跃型和屋顶型。这些变化分别对应景物中不同的物理状态。例如阶跃型变化常常对应目标的深度和反射边界,而屋顶型变化常常反映表面法线方向的不连续。如果一个像素落在图像中某一个物体的边界上,那么它的邻域将成为一个灰度级的变化带。对这种变化最有用的两个特征是灰度的变化率和方向,它们分别以梯度向量的幅度和方向来表示。

大部分边缘检测算子是在不同尺度上用光滑函数对信号进行平滑,然后从其的一阶或二阶导数中检测出突变点,其一阶导数的极值点对应于二阶导数的零交叉点和平滑信号的拐点,如拉普拉斯(Laplacian)算子、Canny算子、拉普拉斯高斯(LOG)算子等等[8]。

2.1.1 Canny算子

Canny算子先用高斯平滑滤波器来平滑图像以除去噪声,即用高斯平滑滤波器与图像作卷积,然后采用一阶偏导的有限差分来计算梯度的幅值和方向。再经过一个非极大值抑制的过程,最后采用两个阈值来连接边缘。

算法步骤:

1)用一维高斯函数对原始图像f(x,y)进行列和行平滑,得到平滑图像

2)用一阶偏导数的有限差分计算梯度的幅值和方向。

对图像的每个像素点,I(x,y),采用3×3模板来作为对x和y方向一阶偏导数Px(x,y)和Py(x,y)近似计算梯度的大小和方向。

M(x,y)反映了图象的边缘强度;θ(i,j)反映了边缘的方向。使得M(x,y)取得局部最大值的方向角θ(i,j),就反映了边缘的方向。

Canny算子也可用高斯函数的梯度来近似,在理论上很接近4个指数函数的线性组合形成的最佳边缘算子。在实际工作应用中编程较为复杂且运算较慢。

2.1.2 Prewitt算子

Prewitt算子由下式给出:

Prewitt算子是3×3算子模板。图1所示的2个卷积核dx、dy形成了Prewitt算子。图像中的每个点都用这2个核进行卷积,取最大值作为输出值。Prewitt算子也产生1幅边缘幅度图象。

2.1.3 Laplacian of Gaussian(LoG)算子

LoG算子的基本思想是先利用高斯函数对图像进行滤波,然后对滤波后的图像进行拉普拉斯运算,算得的值等于零的点认为是边界点。

LoG运算:

根据半卷积求导法:

LoG算子的波形如图2所示。

3 Simulink行人边缘检测建模

本文采用Simulink进行行人边缘检测建模实验。Simulink是MATLAB的最重要的组件之一,它提供一个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和综合分析的集成环境。在该环境中,用户不需要一行行地编写程序代码,只需要简单直观的鼠标操作,就可构造出复杂系统。Simulink具有适应面广、结构和流程清晰及仿真精细、贴近实际、效率高、灵活等优点,并有大量的第三方软件和硬件可应用于或被要求应用于Simulink[9]。Simulink的主要功能如下。

1)用方框图的绘制代替程序的编写:构成一个系统框图有三个步骤,选定典型环节、相互联结和给定环节参数。这三步可以在一个图形界面上用鼠标和键盘来完成。

2)仿真的建立和运行是智能化的:首先,画好了框图并保存起来,它就自动建立了仿真的方程;其次,在运行时用户可以不给步长,只给出要求的仿真精度,软件就会自动选择能保证给定精度的最大步长,使得在给定的精度要求下系统仿真具有最快的速度。

3)输入输出信号来源形式的多样化:其输入信号信号可以是各种信号发生器;也可以来自一个设定的文件;还可来自MATLAB的工作空间(workspace)。输出信号也类似,这就扩大了仿真系统与各种外部软件和硬件的接口能力。

3.1 基于相邻奇数帧间差分的动态背景更新法

系统首先采用高斯模型对一定开始时间段的图像进行建模,获得初始背景模型,然后采用相邻奇数帧差法获取当前监控场景中的运动区域和背景区域,如图3所示。

|f i(x,y)-f i-2(x,y)|≤T,(x,y)∈背景

|f i(x,y)-f i-2(x,y)|>T,(x,y)∈前景

式中:f i(x,y)为第i帧(x,y)点的灰度值,T为指定阈值。

用背景区域的像素点更新背景模型:

B1(x,y)=(1-α)Bi-2(x,y)+αf i(x,y)式中:(x,y)∈背景区域。

B1(x,y)为第i帧时刻的背景模型,其中0≤α≤1为更新率,当α=1时,用当前帧的背景区域灰度值替换背景模型中相应区域,当α=0是背景模型不更新。一般更新率α可设置在0.6~0.8范围内。使用更新的背景模型B1(x,y)对当前帧进行背景差分,大于某一阈值T的图像点即为运动目标的点。

|f i(x,y)-Bi-2(x,y)|>T,(x,y)∈运动目标

为提高精度和减少噪声的干扰,可以采用形态学方法对分割的运动点进行处理,最终获取精确的前景运动目标区域[10]。

3.2 仿真实验

根据本文方法,我们首先利用车载摄像机采集了一段视频用作研究样本。然后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如图4所示行人边缘检测算法模型进行试验。

本文所建试验模型采用多帧动态背景消除法进行视频背景处理,为提取干净的行人提供坚实的基础。图5(a)是没有采用多帧动态背景消除法的行人边沿检测校果,此图不利于后续的行人识别。

在Matlab R2008a环境下对采集的一段视频进行检测实验,达到满意的效果,图5(b)是23帧时检测的LoG算子效果,图5(c)是28帧时检测的Pre-witt算子效果,图5(d)是33帧时检测的Canny算子效果。

4 结束语

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算法都能有效地进行行人边缘检测,提取行人轮廓信息,但在检测的速度和提取边界的精度上有差别。表1对Log、Prewitt和Canny三种算法的主要性能进行了比较。文献[11]以小波分析来证明Canny方法比LOG方法具有更好的边缘检测效果。

权衡利弊,鉴于车载摄像机所采集的视频图像存在抖动、背景复杂等因素,我们提出了一种相邻奇数帧动态背景消除的Can-ny算法进行行人边缘检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后续的基于轮廓的行人识别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对如何进一步提高算法的实时性和精度?如何更有效地检测静止中的行人边缘?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NHTSA.2005traffie safety facts data summary booklet[C].Teeh.ReP.810632NHTSA’5National Center for Statistiesand An alysis,2007.

[2]Hashiyama T,Mochizuki D,Yano Y,et al.Active frame subtractionfor pedestrian detection from images of moving camera[C].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2003:480-485.

[3]Gavrila D M,Philomin V.Realtime object detection for smartvehicle[C].Computer Vision,1999:87-93.

[4]李斌,史忠科.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行人检测技术的发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10(10):2565-2568.

[5]Hashiyama T,Mochizuki D,Yano Y,et al.Active frame subtractionfor pedestrian detection from images of moving camera[C].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2003:480-485.

[6]Gavrila D M,Philomin V.Realtime object detection for smartvehicle[C].Computer Vision,1999:87-93.

[7]Masoud O,Papanikolopoulos N P.Robust pedestrian trackingusing a model-based approach[C].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1997:38-343.

[8]张秀兰.基于MATLAB的数字图像的边缘检测[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0(4):59-61.

[9]王爱玲,叶明生,邓秋香.图像处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287-312.

[10]胡建华,徐健健.交通监控系统中车辆和行人的检测与识别[J].电子测量技术,2007(1):16-71.

香港的边缘人 篇9

一、造成“边缘人”现象的原因

1.家庭因素。这类学生要么是单亲家庭要么是留守儿童, 从小就形成了特立特行的性格, 这样的性格就让他们从小就不愿与他人交往, 慢慢就自己看一些野史, 因为野史与正史不同, 恰恰符合他们此时的心理, 慢慢他们就从中找到了知己, 他们的观点与看法就与大多数学生接受的观点有所冲突, 他们就对其他的同学不屑一顾, 长期以来就与其他学生有了隔阂, 久而久之就成为了“边缘人”。

2.社会因素。“边缘人”的思想性格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 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他们小时候也和正常人一样, 只是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 他们出现了一些与众人不同的做法和想法, 没有人对他们加以正确的指正和引导, 相反, 大家都还把他们当成异类或认为他们精神不正常, 正是在这种社会因素和社会氛围的影响下, 他们越来越离群, 越来越自闭, 越来越与众不同, 独立特行, 慢慢就形成了“边缘人”。

3.教育因素。我们大部分学校在平时的教育中主要还是应试教育, 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这些学生往往在成绩上比较差, 得不到老师的关心, 而且他们的观点和思想有时还比较偏激, 久而久之, 他们就成了老师心目中的“刺头”, 老师对他们也就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这样他们在学习上也就越来越没有激情、没有兴趣了, 对老师讲的课也越来越不感兴趣, 于是, 就只有自己“钻研”自己所喜欢的书, 这就造成了他们越来越被边缘。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边缘人”现象的应对策略

1.发现目标。现在高中由于在高一就进行文理科分班, 再加上每学年都要再进行分班, 所以学生在高中三年至少要调三次班, 甚至更多, 这无形中对学生中的“边缘人”的发现造成了障碍。所以在每年接的新班中, 我都会花1~2周的时间, 在班里观察学生, 留意每个学生的不同表现。这部分学生一般情况下上课时都会透露出上课不听讲、自己看自己的书, 有时也冒出一两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和问题。再加上你课后也可以了解其他的一些学生, 有关这些学生的一些情况, 这样你再慢慢观察一段时间, 基本上就能确定目标。

2.思想沟通。这类学生由于从小就与他人缺少交流, 造成自闭、独立特行, 所以在和他们交流时, 应该先单独交谈, 可以在课后没人的时候, 喊他们来你的办公室, 询问一下他的家庭情况, 然后再找到一个合适的话题与他交流, 要打消他的顾虑, 不要让他认为你是在和他谈学习。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谈后, 你再谈他所看的、所喜欢的一些书籍, 那么, 在这时他就会打开话匣子, 感觉终于找到了自己久违的学问, 他认为他的学问终于能够被人发现, 自己的才华终于能够得到施展, 终于有人赏识他了, 这样你和他交谈过几次, 你就会发现这个学生思想和精神明显有所改观, 上课时最起码能够积极听你的课了, 也不会偶尔提一个另类的问题。在这时, 你再慢慢和他谈谈他的学习, 因为他感到你是他的知己。再者, 他在以前自己“钻研”又是文学方面的, 所以, 他比较容易接受, 再说, 他认可你, 自然对你所带的科目就感兴趣。然后, 你再在以后的课堂上适当地提几个他最拿手的问题, 让他来回答, 这样, 他感觉到自己在同学面前终于能够展现自己的才华了, 终于能够在同学面前扬眉吐气了, 然后, 你再对他加以适当的点拨和表扬, 这对他的学习和将来的人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促进。

3.发现其特长。如2010年我带的那届高三的学生中就有这样一个学生, 思想偏激得要命, 看到的都是社会的阴暗面, 感觉整个社会就他一个正直的人, 其他的人都是虚伪的, 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也就可想而知了。不过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发现这个学生的文笔特别好, 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 看问题也很独到。于是, 我就尝试着让他写一些文章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刚开始他的文章思想内容也非常偏激, 于是我就试着告诉他:你何不用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样不一样能够表达你的思想, 这样还更能显现你的文采?这样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慢慢就把他语言犀利尖锐的习惯改正了, 那么他的文章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然后, 我在语文课上经常读他的一些作文, 让大家了解他的思想和心声, 他感觉不错, 于是在思想上也慢慢地被同学所接受了。我又指导着他在杂志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 到高考时, 他的语文成绩考了130分, 居年级前几名。后来, 他在网上和我的聊天中还提及这个问题。

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 学生中的“边缘人”会越来越多, 所以, 我们高中语文老师要充分发挥我们文学的优势, 从思想上、心理上走进他们的世界, 让他们从偏激、特立独行、自闭的世界里走出来, 那么, 你可能就发现了一个雨果。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每年班里总出现几个“边缘人”, 边缘人是指精神上的先行者, 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信念, 由于思想的独特性, 平常人难以理解, 他们在生活里大部分是颓废的, 内向、与社会几乎格格不入, 但当某种因素激发起他们的意志, 将一跃而出, 让别人刮目相看和尊敬。正因为“边缘人”的特殊性, 我觉得在我们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对他们加以很好的引导。

上一篇:提高绿色经济效益下一篇:高增益定向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