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

2024-05-11

边缘(精选14篇)

篇1:边缘

情绪的边缘_初中记叙文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好象变了。

我变得有些健忘。我会常常忘了我该做的事,也常常忘了别人让我做的事。甚至忘了我是个学生。在之前,我不是这样的。

我变得懒散了。现在的我开始厌倦一些事情。厌倦了老师的话语,厌倦了家长的唠叨,厌倦了同学的劝告,也厌倦了我自己。

现在的生活过得很乱,乱得我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收场。总之,糟糕透了。

突然想到了几个形容词,形容我现在的状况,是再合适不过了:

千头万绪——我的思想;

乱七八糟——我的生活;

黯淡无色——我的世界。

当然,这也是我自认为的。

其实说起来有点可笑。因为连我的不知道,每天的生活是怎么过来的。小雪曾经这样说过我:“我真不知道你整天在想什么?又没见你特厉害地玩,又没见你认真的学?你到底在干什么?来学校浪费时间?我真是佩服你!要我怎么说?!”我只是不在意地一笑,无奈地说道:“不知道怎么说,那就选择别说,我从来不勉强人的!”

现在扪心自问,是啊,我是怎么生活的`?

上课的时候,别人将精神交给课堂,将思维交给难题,将手指交给笔记;而我却喜欢将眼神交给窗外,一手衬着腮邦发呆,一手随意地转着笔,一个人在那耗时间。

下课的时候,别人不是在玩闹就是在题海中遨游;而我却习惯趴在桌子上,要么看着手表,毫不心痛地望着时间溜过去;要么就拿着笔在纸上随便画上几笔。知道的说我忧郁,不知道的说我无聊。

呵呵,的确如此。我变得有些忧郁,也变得有些无聊。至于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也不知道。就像一个傻瓜一样,任由生活摆布,任由生活指示,任由生活差遣。更令别人不解的是,被捉弄过后的我,却还时不时会痴笑。不过,也只有我知道,那种笑的味道是苦的。

有时,我会在半夜突然醒来,就那样坐在床上,什么都不想,也默不做声,也不开灯,就那样一直坐着。有月亮的时候就独自享受月光,有星星的时候就独自数星星。偶尔会有乌云作陪,听那午夜的风声。真的是好不惬意!

现在的我好象忘了我也优秀过。只可惜,那已是过去的事了。这些事就像是答案为“略”的题目,似乎想怎么答写,就怎么答。怎么安排,怎么解析都可以。就如同我的记忆已乱了套一样,找不到丝毫的规律。

现在的我整天跟个没事儿人一样,跟着顽皮蛋们一起闹,一起笑。玩得到挺开心。只不过偶尔会有一点伤感。

现在的我学会了撒谎,但没学会圆谎;学会了虚伪,但仍没忘记真实。至于是从哪学来的,说实话,我也不太明白。

唉!罢了。再不要想了,在思想情绪的边缘徘徊了这么久,游荡了这么旧,也该收收线了。其实生活还是很简单,很有格调的。不管是好的还是差的,都是生活。以前的是,现在的也是,将来的仍是。

篇2:边缘

最近一次在半夜醒来,睁眼看着墙壁,闪着淡黄色的光,跳着布帘的影子。哦,车顶直射进我的房间里。

像梦里的一样,墙壁变成金色,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我是一个“夜猫子〃,带有近视的双眼却能适应黑暗里的一切。或许其他人厌恶着午夜的黑暗,甚至害怕它,只是,我却偏爱这时刻。

站在客厅的窗户前,不开灯。马路被渲染着晕晕的光辉,临街的行道树被风扯得有些力不从心。四面都是寂静,似乎是一座古老的小镇,所有的一切都沉沉睡去。

我感觉像是在梦里,懵懵懂懂得与梦里面的一些景象交叠着。那里有树,有路,有房子也有灯,只是一切都龙这层淡淡的乳白色灯光,显得静谧安然。

我知道这就是梦与现实的区别,梦里的一切都镀成了柔和的颜色,而梦外多半是孤寂清冷。

时针已经指向了午夜十二点半。还有五个小时,太阳又要普渡众生了。而我,如千万个之前的日子里的我一样,继续着学习。按着家人设计的程序,一步步去完成。乏味的单调。

我的世界有什么呢?各种封面颜色的试卷,飞来飞去,像失控的飞机一般。只是,我不会悲伤。世界上有很多如我一样的被练习册覆盖着的孩子。呵,有那么多人陪我住进白色的房间,怕什么呢?

再次看向窗外,依旧恬然。是城市在做着美梦吧。

篇3:边缘

经此一圈回到了“原点”,“边缘的思考”的威力不可小觑。

一、边缘思考是什么?

“边缘是个什么样子?我本应在今天的讲座中谈谈边远的重要性,但我脑子里想的却满是芒果。

芒果也分吃法,小时候……”

讲座如此开场。他并没有解释边缘是什么及其重要性,而是跨越到吃芒果,再到讲家人有制作水果喜恶排行榜的习俗,再到工作室的一幅画(栅栏旁的马奈),再到树麻雀,到珐琅瓷冠,到1440年对教皇克莱门特的驱逐,到汉语字典的书页……

“尽管我试图把握住一个想法,一种观点。”他说,“但我却满脑子都是其他图像。”

这种游移的注意力,就是边缘的思考。

二、自由联想

与边缘思考相关的理论,首先想到的是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法是弗洛伊德进行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指当测试者呈现一个刺激(一般为词或图片,以听觉或视觉方式呈现)后,要求实验被试者尽快地说出他头脑中浮现的词或事实。自由联想有两种形式:第一种称为不连续的自由联想,第二种称为连续的自由联想。在第一种形式中,测试者呈现一个刺激词时,要求被试立即以其头脑中浮现的第一个词来反应;在第二种形式中,要求被试者以一系列词或事实作反应,即前一个联想的反应词或事实,作为下一个联想的刺激,不断地联想下去。

在威廉·肯特里奇讲座里连续和不连续的自由联想交替进行:

树的用途

一棵树。我试图全神思考五分钟,记下由此引发的思考。但我却对注意力的游移感兴趣。

这是最好的

院中有一棵树

一颗白色臭木,不是本地植物

树皮的粗糙,让我想起一颗桑树的树皮

院子的一角,是我儿时的家

让我想起儿时倒悬在核桃枝上的时候

同样,院子的一角,是我儿时的家

树枝的形状,好比肺的细支气管

照在树叶的阳光。

伍尔芙的自尽

(伍尔芙曾写道,大自然中最明亮的地方,便是树叶上的阳光)

……

弗洛伊德指出,自由联想总是受到重要的内在心理态度的严格决定,而这些内在心理态度在发生作用时并不为我们所知。他曾对随意想到的名字和数字进行多次的重复实验,其方法是对所出现的一个名字进行一系列的联想。研究发现,这些随后的联想已不再是完全自由的(尽管看上去如此),而实际上被试者所想到的名字,无一不决定于当时的环境和被试者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当时的状况。

因此,当肯特里奇想到芒果时,我好奇为什么不是榴莲呢?

可见,自由联想是被决定的,而不是我们所假定的那样是任意的。1

三、直觉

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说道:“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从想象的来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柏格森的直觉理论认为,人需以直觉而非理智或理性认识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到直觉的知识。政治家每指责抽象的理论家对实际情况没有活泼的直觉;教育理论家极力主张首先要发达学童的直觉功能;批评家在评判艺术作品时,以为荣誉攸关的是撇开理论和抽象概念,只凭直接的直觉下判断,实行家也每自称立身处世所凭借的,与其说是理智,不如说是直觉。2

他认为直觉包含知觉,只有正在进行的直觉才是知觉(对实在实物所引起的知觉和对可能事物所起的单纯形象,二者在不起分别的统一中,才是直觉3),又有别于单纯的感受(在直觉界限以下的是感受,或无形式的物质4),是感受品5的联想。他把联想分为两重含义。第一,联想被看成记忆,记忆的联络,有意识的回想,是一种原始的、未脱离自然的行为。第二,联想是创造的联想,赋予形式的、建设的、分辨的联想。它比第一重含义更为高级,是一种综合的心理活动。

以上是展馆中并排放着的三棵树,这三棵树呈现出一个简化的过程。树枝由单词代替,每一棵树都是肯特里奇思考的成果。树枝上的单词包含了他的经历、当时的心情抑或是身体的健康状况。突然间,这树上的文字对于我,变得毫无意义,在我的心里,有了一颗甚至许多颗属于我自己的树。

法国哲学家雅克·马丽坦曾发表过一篇《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文章。他认为创造性直觉,即诗性直觉,是存在于人的灵魂最高级地带的一种纯精神性的活动。这种诗性直觉并非为诗人或艺术家所特有,但在艺术家身上出现时则显得特别突出。他还认为诗性直觉具有两方面的特质:一是它的认识性;二是它的创造性。他所提到的认识性并非单纯的逻辑认识而是同一性的认识,同时包含世界的客观实在和创作者的主观意识;马丽坦认为诗性直觉是一种创作冲动,是创造性生命的原型。这种创作冲动只是个付诸实施的问题,而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有一种原始的本能在里面。

诗性直觉的创造性在威廉肯特里奇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动画短片、真人实拍、绘画、雕塑、音乐、装置艺术……走在展馆中,无时无刻不使人感受到他对创作的狂热。这种无法停止的创作冲动是生命感的高涨,也是生命的激发。

四、意识流

起初读尼采的《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不是因其内容,而是它的意识流写作手法。

学术文章不再完整、流畅、缜密地阐述观点,而是如同随处散落的话语碎片被铺在纸上。尼采用数字标示他所想到的观点,有的篇幅很长,有的寥寥几笔,有的甚至只是一个问句。这,是我对意识流最初步的认识。

19世纪以后,西方哲学与思想逐渐背离传统的理性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小说创作的主题、技巧或文体出现了显著的转变与突破:在作品创作上,由传统注重外在情节的描述转入内在人物心理的刻画,也不再只是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内心的冲突,思绪的运作,自我价值的求索,变成作品本身的主干与评价标准。在段落构成上,也摒弃过渡,取而代之的是角色间的对话、叙事者的叙事或内心独白,彼此多重交错互织出现。这类偏重探究作品中人物内在心灵状态的写作手法,通称“意识流”。

时间是意识流文学的一个核心思想。马塞尔·普鲁斯特在散文《时间》中曾提出“时间是具有巨大的、多个间隔的维度,而生活正沿着这种时间的维度得以实现”。从时间中回忆,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意识流小说中因为意识运作的随机性和跳跃性,在叙事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往往是颠倒错置、互相渗透、跨越时空的局限,以求达到“瞬间即永恒”的概念。在普鲁斯特的散文中,我们从莫奈的画走进现实的景,他发现真实的风景与画面相差甚远,故地重游(视觉与身体的两次游历)简直毁了心中的圣地。他认为与画面中那种朦胧感性、堪称我们内在精华的心里真实对比,智力或理性所能提供的真相反而不真实了。

肯特里奇的讲座有许多的回忆:在浴缸吃芒果的回忆、罗列好坏水果的回忆、对儿时家园的回忆、对父母所种树的回忆……这些回忆有如游动于意识中的鱼,不以时间为线索,仅凭直觉,一股一股地涌现出来。

自由联想、直觉以及意识流构成了边缘的思考的理论基础。思考无止境,可以永不停止。每个人的联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地点以及状态下的联想也都不会相同,与这个世界的遭遇,都夹杂着我们所遇到的和我们给这个世界的投射。树不仅仅是树而已。我们的经历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威廉·肯特里奇.边缘的思考[J].当代美术家,2015(5).

篇4:“边缘化”还是“被边缘化”?

毛焰觉得灰色中有着丰富的色彩,他为其定名为“色素”。毛焰向大众传达他对灰色的认识时,曾这样表示:“灰颜色里有很多色素,但是都控制在很低的程度,一点都不能多。对我来说多一点他就会显得有火气了,所以,我画到这一时期的时候,很清楚绘画要到无色无味的状态了,也就是作品里没有任何欲望,看不到欲望,没有自己”;对于托马斯形象的描绘仿佛已经成为毛焰一个标志性的形象,但绝不是某种低俗的符号。在他看来,托马斯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形象、一个普通画家的形象,他所面对的其实不是托马斯,而是自己。他详述了画托马斯的原因:“因为托马斯是我的朋友,最开始是画朋友,就画到了他。于是就开始有第二张,第三张,每一张都不一样。画他的感觉,好像他可以让一个形象更丰富,加上他是我的好朋友,可以随便的任我摆布,所以就是出于这种习惯。通过画他,画一个单一的同时,把多余的东西,别的东西撇掉了,变成了一个简单的事情。”

毛焰一直生活工作在南京,他觉得目前这种状态已经很满足。这也正是他“边缘”的生活和艺术态度。毛焰对“边缘”的理解是这样的:“这不是现象上的概念,边缘是指内心的自我要求。不是获得了某些认可,而只是把这个当做一个认可。而且对于这个认可我也是有心理准备的,不是突然的事情。所以,之前因为时间的原因,我确实是来不了北京。我也想过这个问题,这段时间我确实也感觉到了,但是我一直有这个态度,我自己内心里面,对自己的要求不会轻易改变,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在毛焰看来,所有的东西都曾经呈现过,没有东西是新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被发现的,这是无所谓的。但是,可以用自己的认识和自己的角度去塑造这个现象。毛焰画过所有的东西都是对他所爱的大师的继承。或者通过这个事情,通过画某张画的过程中,他能进入到这个状态中去比对、参照、感受。最后呈现的是他的作品。

已到不惑之年的毛焰,对名利已然看淡。在他看来有些东西不是外界赐予的,而是自己给予自己的,过分的追求会让他觉得累。对于毛焰来说绘画是他与生俱来的,从来也没有背离过这个事情。他曾经淡然的说:“你要想尽办法了解这个事情(绘画),把有关这个事情所有的情况了解到,了如指掌,深谙其道。我真的从来没有坚持过什么事情,但是唯独这件事情(我坚持下来了)。”

篇5:边缘作文600字

——题记

透露着粉红的期待,诉说着与叶根的邂逅,发出了淡淡的素雅,热烈而奔放。泛黄色的铺面石,与泥土悄然相遇,惆怅的时光弥漫在边缘,环绕着的秋迹,铺盖在页面上的回忆。

薄薄的叶片,在潇潇秋雨中伤感,冰凉透到那已心灰意冷的心里,那过去的自己,已渐行渐远。

无辜的花儿,向人们吐诉着孤独与寂寞,他们是多么希望,希望那惆怅的时光和回忆,从不再出现在秋的记忆里。

雨后,温馨的梦想与冷酷的回忆在叶片上抹掉一层痕迹,只剩下最后一丝,不曾忘记。成千上万的花儿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点,雪白的粉末抹去了一层斑斓的时光,那些回忆,已经成了一个惆怅的故事。

时间的轮回,弥漫在这清新的多肉大棚里,伴随着静静等候着的手举雨伞的龙猫,这些孤独与寂寞,又算的了什么?慢慢等候着的时光,已经把内心中最柔软也最深处的秘密,终于倾诉。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我们始终相信,梦,是长久的,回忆,是短暂的。

雨后的香草,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同伴的呼唤,使他又找到了自己。深红色的冒尖儿,期待着斑斓再现,伴随着黑和白的石粒,那五彩缤纷的世界,就在眼前。

静静地感受这一切,逝去的时光,已慢慢苍老,心中的秋的痕迹,被梦所牵绕的,是不曾忘记的那些萌萌的多肉,亦是那些黄栌所陪伴着的时光。那些野生葡萄,用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只要有希望,就会有光芒,他们的力量,无人能及。

篇6:关于边缘作文初中

——题记

我喜欢听那绵软如丝竹的吴语,让人不禁想起古代的那些江南丽裳,还有那似水的江南女子;我喜欢听那韵味儿十足的北京腔,那亲切的语调不禁让人想起温馨的胡同巷子,还有那四合院;我喜欢听干脆利落的重庆调,那清脆的调调儿不禁让人想起绚烂的南滨灯火,还有那滚烫的麻辣火锅……是的,我爱这一切语言,爱得难舍难分。请设想:清晨,倚在窗边,看初升红日,品清幽香茗,再吟一首“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是何等惬意的书香生活!记得刘卫东曾写:“我一直认为我的母语和中国古代的鼎都来源于青铜的精华。一言九鼎,把语言的美推至一个后辈难以企及的地方。”我也是那样深爱着汉语,因为她,永远都那么博大精深。

但是大多数现代人抛弃了她,抛弃了诗意的生活,却热衷于枯燥无味、机械死板的计算机生活。我看到,昔日长衫布鞋的人们,现在西装革履;那些满手油腥、啃着牛排的外国人却操着一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爬上长城,还高兴得手舞足蹈……看到这些,心里隐隐有些疼。我在思索:李白的诗哪儿去了?李清照的词哪儿去了?马致远的曲哪儿去了?不知从何时起,粗鄙的语言溢满了大街小巷,从广播里传出来的全是金属质感的摇滚乐,而不是那悠远的江南小调。电视里也很难再见到京剧的踪影,所谓的国粹,在春晚这样的大场合也不过是昙花一现……透过模糊的双眼,我看到柳永在哭,泪水打在艳丽的花朵上;我看到东坡在哭,泪水洒落在黄河的浊流中。但是,我的心渐渐地静下来,因为穿过蠢蠢欲动的人群,我听到了阮籍那一声长啸“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褌中乎?悲夫”;我听到了李白对月长叹:“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我听到了嵇康暗自低吟“无为自得,体妙心玄”。

篇7:边缘

泰晤士河,看见远方的高耸的尖顶房屋,还有一大片的雪。喜欢两个人旅行,在浪漫的欧洲小镇,海浪拍打海边,海鸥阳光下漫步,沉沦在每一个黄昏,淡淡回忆,淡淡睡去。

90的我,多像是一个旅行者,在伤感与温暖的边缘行走着,上一秒还在哭泣,下一秒就能感到细腻的温暖。

我读过太多寂寞的文字,比如安妮,她的封印,像是咒语,让人疼痛。比如小四。沉浸在伤感的氛围里,我会用一种蓝色看待世界。莫名其妙的看见黄昏,觉得眼睛生疼。就连漫天的烟火,也因为快要逝去而感到难过。

可是这些略显哲学的情感,在第二天的好天气下,又消失的无影无踪。我常常看见阳光和树荫,会感到高兴。

听见一首喜欢的歌,也会淡淡的笑。跟朋友一起分享,脑袋晃呀晃的,因为共鸣而忍不住赞叹:“这歌有水准,和我一样!”

可这样的感觉往往不会持续太久,没准下一首慢歌,就会勾起我层叠的伤感。常常在下雨的星期天下午,一个人,怀旧的想念着什么。比如梦想,会不会在现实里淡没了,比如曾经的约定,渐渐的消逝忘却在伤痛中。

我们常常追着小时候的漫画连载看,比如多啦a梦,比如七龙珠。有一天突然翻到了机器猫的完结篇。那些陪伴了我们的百宝带,时光机,轻轻的跟我们说了再见。恍然已经度过了。

朋友抢过我的文章,一脸不屑的嘻笑到:“又在感时伤怀啊?”我向窗外看去,一片盛夏。不禁觉得温暖。时间向前跑着前进,我们也应该用心微笑吧。记得每次期考前,总会收到鼓励的纸条,上面丑丑的画满了公仔,让人快乐,容易想到未来。还有每一次嘻笑,都应该是满满的温暖。

篇8:边缘

关键词:边缘检测,图像二值化,Hough直线检测

为了完成对边缘不突出的显微镜影像实现边缘特征提取与Hough直线检测的功能,作者查阅了大量数字图像处理的资料,设计了一些相关算法,并且做了很多数字图像处理实习的MFC工程,下面即对这些研究做简要说明。

1 研究的意义

显微镜下看到的通常是一些微生物或细胞的灰色影像。在一些低倍显微镜下,这些影像通常质量较差,且边缘不突出,难以区分细胞与细胞质的界线.当需要对这些影像进行直线检测时,效果通常并不太好.因此在进行直线检测时,还需要一些别的处理.

本报告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实现了对边缘不突出的显微镜影像进行边缘特征提取与Hough直线检测的应用,使得影像中重要的特征信息更加清晰。

2 算法描述

此应用主要由三个算法组成,分别是边缘检测算法、图像二值化(判断分析法)算法和Hough直线检测算法。

2.1 边缘检测

边缘是指图像中灰度有阶跃变化或屋顶状变化的像素的集合。阶跃状边缘位于其两边的像素灰度值有明显不同的地方;屋顶状边缘位于灰度值从增加到减少的转折处.边缘存在于目标与背景、目标与目标、区域与区域、基元与基元之间,对图像识别和分析非常有用,边缘能勾画物体轮廓,使观察者一目了然,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是图像识别中抽取的重要属性。

利用边缘灰度变化的一阶和二阶倒数的特点,可以将边缘点检测出来。其中根据一阶导数来检测边缘的算子有:Roberts梯度算子、Prewitt算子、Sobel算子等;根据二阶导数来检测边缘的算子有:Laplacian算子、Marr算子等。

边缘检测有多种检测算子,包括Roberts梯度算子、Prewitt算子和Sobel算子等.其中Prewitt算子对灰度渐变和噪声较多的图像处理效果比较好,而且对边缘定位也较准确,故这里采用Prewitt算子对边缘不突出的灰度图像进行检测。若想采用其它算子,可使用工程菜单中的“自定义算子”。

2.3 边缘检测核心算法(以 Prewitt 算子为例)

2.2图像二值化(判断分析法)

因为HOUGH直线检测必须对二值图像进行,故需要对灰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图像二值化主要有状态法和判断分析法两种方法,由于状态法不适合于两峰值相差比较大、又宽又平的谷底的图像,故采用效果更好的判断分析法。判断分析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

2.3状态分析法核心代码

2.4 Hough 直线检测

Hough变换是图像处理中检测几何形状的基本方法之一,应用很广泛。Hough变换最基本的应用是从二值图像中检测直线段。

Hough变换就是一种直线到点的变换。即x、y平面的任意一条直线,在ρ和θ 定义的二维空间上对应一个点。

对于x, y平面的一个特定点,通过该点的直线有很多条,每一条都对应ρ ,θ空间中的一个点。并且与x,y空间中所有这些直线对应的点在参数空间中的轨迹是一条正弦曲线,因而过x, y平面上的任意一点的所有直线对应于ρ,θ空间的一条正弦曲线。

如果一组边缘点位于由参数ρ和θ 决定的直线上,则每个边缘点对应了ρ,θ空间的一条正弦曲线,并且所有这些正弦曲线必相交于点,这就是Hough变换检测直线的原理。

Hough变换检测直线的算法:

(1)初始化一个变换域ρ,θ空间的数组,ρ方向上的量化数目为对角线方向像素数,θ方向上的量化数目为90(角度从0 ~ 180,每格2度)。

(2)顺序搜索图像的所有黑点,对每一个黑点,在变换域的对应点上加1。

(3)求出变换域中的最大值点并记录ρ,θ。

(4)绘出最大值点参数对应的直线。

2.5 Hough 直线检测核心代码

3 结果与分析

如图3所示,以一张边缘不突出的显微镜灰色影像为例,可见图中细胞边界模糊,轮廓不清,分辨率较低,难以识别。

如图4所示,在图3基础上边缘检测处理后的影像,可见细胞边缘轮廓被勾勒出来,细胞之间区分较为明显,与图3相比更易于识别。

如图5所示,二值化处理后的影像,图像由灰色图像变为黑白图像,细胞为黑色,其余部分为白色,细胞之间区别十分鲜明,易于分辨处理。

如图6所示,在图5基础上Hough直线变换后的影像,以灰色线条将图中的细胞全部检测出来,便于后续处理和分析。

可见,对边缘不突出的显微镜影像进行边缘特征提取和Hough直线检测在三个算法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于边缘不突出的灰度图像,直接二值化的结果没有先进行边缘检测的结果好,因为难以精确地提取其边缘特征。

4 总结与展望

篇9:新的边缘学科

车祸对于个人来说是个意外事故,而对整个人群来说却并非意外。随交通运输发展,车辆多、道路相对狭窄、交通法规尚不健全、人们缺乏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就会产生车祸。在我国车祸中,以自行车为一方的占65%。但在交通繁忙的城市,如广州,对5年内发生的2.6万余例交通事故分析,机动车与机动车相撞最多,占86.99%。车祸的主要原因为开车疏忽、违章行车、超速行车等等,约占72.84%。可见人为错误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

速度与车祸 据研究,当车速达72公里/小时,平均视力可从1.2下降到0.7,于是对周围环境的分辨力下降,易发生车祸。

饮酒与车祸 据统计,约有25%的车祸与饮酒有关。当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50mg/100ml,大脑皮层反应能力就受到影响,四肢灵敏度降低,车祸发生率明显增加。

药物与车祸 服用安眠镇静药,降血压药中的利血平、复降片、甲基多巴等,抗过敏药中的非那根、扑尔敏、赛庚啶等,治哮喘的酮替芬等,治感冒的扑感敏、克感敏等,都可引起思睡,使反应性降低,易发生车祸。

长时间驾驶与车祸 休息不好,睡眠不足,加上长时间驾驶,导致过度劳累,易发生车祸。

气候与车祸 恶劣的天气,不仅道路湿滑难行,而且可使人的情绪不稳,反应灵敏性降低,易发生车祸。

平直的公路与车祸 长距离平直的道路,易使司机加速急驶,而车速过快,会使人感到压抑,反应性降低,发生车祸。

时间与车祸 据统计,1年中以10月份的车祸与死伤人数最多;每周以周四的车祸与死伤人数最多,最少为周日;1天之中的车祸高峰分别为上午6~9时,下午2~4时。

年龄与车祸 通常在20~29岁之间,主要肇事者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年龄越小,持证时间越短,事故危险性越大。无证驾驶者事故发生率明显多于有证者。车祸平均死亡年龄为35岁左右,男性多见。死亡者以农民中的中、老年人占比例最大。

篇10:梦境边缘作文

“有人不?”我环顾四周――白、白、白…怎么回事?难不成这是个白色空间?我苦恼地搔搔脑袋,无奈地向前走着。

身体不知疲惫,时间过去了许久,可能是一个世纪吧。这个地方就好比无边无际的宇宙,不过相比那个群星璀璨的平行宇宙,这种色彩单一的未知地方,更令我感到恐惧。刚才不是在床上吗?咋一睁眼我就到了这个鬼地方。

“嗒、嗒”“嗒、嗒嗒”不知从何时起,身后响起脚步声,我心一紧:这种地方除了我还有谁?我微微低头,用余光瞟向身后,企图看出影子啥的,但在视觉范围内只有空白。“扑通扑通”我的心脏快速跳动,一震一震,胸脯不规则地上下伏动。虽说身后没影子,但连我自己也是没有影子的。

刚才的脚步应该是听错了,我可能累坏了吧――我安慰着自己,但心中却深深明白:刚才的脚步毫无含糊,十分清晰,它真实存在,而且我根本没有累。

我仍前行着,后边的脚步也依然清脆。不要慌、不要怕。我心里念叨着,但脚却不自觉地快速运转,我奔跑着,后面的脚步也依着我的速度追赶着。要不是后面的脚步声太过清晰地传入我的耳中,那么真实,我甚至都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的耳朵有问题,再或者是这鬼地方有回响功能。

“嘿!”身后的“人”终于开口。这声话语像一双温暖厚实的手掌,轻轻安抚着我惊恐的心,让我的心不再躁动,得以平缓。

心中的大石头落下,我的嘴角不自主地向上扬起,我回过头。是一个金发白衣的女人。我颤抖着嘴唇吐出几个字:“终于……见到活人了。”长时间的精神压迫、孤独,让我这一刻差点哭出来。

她挑起眉,勾勾嘴角:“活人?”听着她玩味的语调,我心一顿。“呵,”她意味不明地笑着,“眼见呀,可不一定为实哟,小朋友。”我皱起眉,质问道:“眼见为什么不为实?”大人们总说眼见为实,她凭什么这么说?

“何为实?眼睛看见的?耳朵听见的?鼻子闻到的?再或者手触摸到的?世间的真真假假可不是这么简单,它很有可能是人的潜意识在作怪,你的大脑、心脏等等都会欺骗你,但只有你的身体本能却骗不了你。”欺骗感袭上心头,我忍住泪水,许久回道:“那……你呢?”

“我?”她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我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同时,我也亦好亦坏,那要看你如何看待。”“我……”我愣住了。“还有,你给我转回头,我不许别人回头看我,这会使我感到被人超越。”她冷不丁地命令道。

下一秒,好像有一双无形的手,强行将我的头拽回,扯得我生疼,只感觉头不是我的了。“啧啧啧,瞧这小姑娘,多诱人啊……”女人缓缓走到我面前,妩媚的脸盆逐渐在我的`眼前放大,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漩涡,而在那儿漩涡深处的黑暗中,有一股力量吸引着我,令我沦陷。突然双脸从中间裂开,在那黑洞洞而又血腥的头中,伸出一双手――这不是人的手,上面的血粘稠着在一起,皮肤又黑,纹路深深凹陷,一沟一坎。手指枯瘦得诡异,指甲长而尖,十分肮脏,仿佛一双魔鬼的利爪。

一瞬间空间变成黑色,开始破碎、塌陷,我下意识的迈腿奔跑,但却发现身体动弹不得。那双邪恶的手伸向我,我想大喊,但喉咙像被锁住一般发不出声。坍塌的声音震耳欲聋,我感到绝望。“快起来王晶瑶,快起来!”睁开眼,看看现实世界,逃离这个鬼地方!但此时的挣扎是徒然的。手触摸到我的脸庞,冰冷的声音像一把利剑,一下一下,深深刺进我的心:

篇11:边缘危机随笔散文

边缘是一个位置概念,相对中心而言,它无足轻重。人们常说的某某被边缘化了,意思就是这东西已过时或无关紧要了。

会场大家见过吧,至少在电视上见过。主席台中央坐的是主要人物,地位最高,其余照权重依次左右左右往两边排,越往边地位越低。尽管最右边那个仍然是领导,但人们对他的敬畏远没有靠中或靠左的领导多。

外地工作的朋友同感么,相对于家乡,外地就是边缘。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逢年过节回趟老家,仅有的一点时间却被折腾在转车和等车上,于是决心买车。由于之前对车一窍不通,既然买车,有时间就浏览汽车网站和论坛,最终匡定海马m6,不是因为她有多好,是因为她的价格、配置、颜值、空间等在自己的预期内。可下了订金后不久,又听说海马汽车被边缘化了,意味着她已被大多数人所淡忘,以后的保养、维修、处置等会很麻烦,真是纠结。

通过最近对汽车知识的`学习了解,我能够看到车标知道是那个品牌的车,看到款型知道大概价位,也知道了三厢与两厢、自然吸气与涡轮增压的区别,同时也对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三大件”有了初步了解,小有成就感哈。据说,海马汽车还是比较厚道的,为什么会被边缘呢?一个对海马汽车又爱又恨的博客博主发表的博文或许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该博主撰文剖析:海马汽车善于将精力和成本放在底盘调校、动力匹配等看不到的地方,而不善于在中控用料、外部粉饰等看得见的地方下功夫,而且新车入市宣传也不到位。就是说海马汽车比较老实,不会做表面工作。我想不管对人对事,这种品质都是好的,但在残酷的“市场”面前,这恰恰又是致命的弱点,特别是已被边缘化了的东西。

篇12:城市的边缘散文

有的窗户框已掉落,有的还有一点挂在墙上,不完整的顽强的玻璃,因为布满了尘土而不再透明,弧形的缺口也不再锋利。一些褪色的布条应该是想把摇摇欲坠的窗扇绑住,可现在它自己都已松散垂落了下来,在风中微微地飘动。一面墙上有一个黑洞,既不是圆形,也不是方形,不知是为何而成。屋顶黄褐色的瓦已不再一块紧挨着一块,从下面能看到宽窄不一的缝隙中的天空。有的瓦更是不见了踪影,露出一大片蓝天来,白云在中间好像静止不动。

瓦上方形成的条条沟壑已被填满,杂草从未放弃任何一点地方,在屋顶生长开来,像是给房顶盖上了一层高低不平、疏密不匀的绒布。一棵不知名的树竟然飞了上去,生根发芽,高高在上,鹤立鸡群般傲视着一切。在它的脚下,一朵小花依偎着,在风中摇晃着脑袋。

屋边肆意自由生长的树,已将树枝伸到了墙边、屋顶,几乎已遮住了褐色的墙。大自然用它自己的方式,正在吞灭着这间无人居住的房屋,要让它融入其中,成为一体。但是人为的痕迹很难彻底被擦掉,即使是过了很漫长的时间。

屋门已没了锁,用一块石头倚着。屋里空空荡荡,只有一些残垣断砖,依稀可以辨认出灶台、楼梯,以及几扇门框的位置。地上尘土很厚,已不是尘,而应算作土了。地面表明主人走得很坦然,没有一丝慌张的凌乱,应该是将杂物垃圾打扫干净后,才从容地离开。有鸟儿被惊起,从一些小洞中飞了出来,在屋里盘旋几圈后,轻车熟路地从窗口飞了出去。墙面因各处都剥落而变得凹凸不平,露出的砖比外面要鲜艳一些,能看出它的本色来。

正对大门的一面墙上,还有一张红纸贴着,正中写着几个大字,已辨认不清。想象着应该是供奉先祖的位置,前面应该有张桌子,每逢特殊的日子,就应该点上几柱香,袅袅的香烟在屋内缓缓地漫延,消散。另一面墙上贴着的一张画竟然还没有掉落,一张粉嫩肥胖的娃娃画报,一手拿着莲蓬,一脚上翘,笑得嘴都合不拢。看着它,可以想见当时屋内的情形来。

篇13:边缘空间与行为关系

1 作为公共活动的媒介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人们的交往和沟通所依托的媒介也在迅速地发展着。电话,传真,网络日益缩短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人们可以不再用面对面的交谈就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从日常的闲谈,工作协调,乃至办公会议,都可以以超越空间的形式而实现。这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程度的方便与快捷。但是,由此衍生出的各种问题也不容忽视。年轻人同住在一栋公寓却连邻居的样子都没有见过;孩子们越来越早熟并缺乏与其他小朋友们沟通相处的技巧;空巢老人数量的与日俱增并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更不用说由于不“面对面”交流而产生的诸多误会。因此,基于公共交往及社会认同感的需要,我们不得不对空间进行认真地研究。思考如何面对其相对于现代电讯而言的劣势,将人们重新吸引到公共空间的沟通与交流中来。

1.1 心理

布莱恩·劳森在其论著《空间的语言》中将人们对于空间的需求分为刺激感、安全感与标识性三大类。他认为,这三类空间需求均可通过设计过的环境来满足。

1)尺寸:

人们的交往关系一定程度上是与距离相关的。过于接近的距离会令人不安,而疏远的距离更不利于人际交往。普遍被人们认同的人类空间距离分类法,将空间距离由近到远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四大类。在0.5 m左右的距离内,属于我们的亲密距离,比如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或者同桌共进晚餐的距离,属于亲密距离。这类距离适于与至亲好友等的亲密接触,因此这类距离要求很强的隐私感,而不适于过多在公共场所设计。因为公共空间的尺寸不宜过小,如狭窄的过道,封闭的角落,都会让人有压迫感而不愿前往或者逗留,这样的空间很容易被边缘化,造成空间的浪费,而其封闭的特性更使之具有安全隐患。个人距离的范围至大约1.2 m处,在这个距离内,交谈的双方可以清晰地看到对方的表情,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扩大到4 m之内称作社交距离,在这个距离中,我们仍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的面孔,却不会给人以亲密感。在多数情况下,仍然可以用正常的音量进行交谈。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可以在需要聚拢人气,增加活力的地点,采用0.5 m~4 m这个间隔段,均为利于交往的公共空间尺寸。4 m以上则称作公共距离,在这个距离中,人与人之间保持必要的距离,互不干扰,各行其道。因此,在必要的通道、广场应该做到足够的尺寸。但是,如果尺寸过大,形成不必要的公共区域,非人流通道,缺少遮蔽,并且又缺少设计,也会形成大区域中的边缘化空间。

2)形状:

对于不同用途的公共空间,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状,满足不同的功能并达到各自的目的。在这里,形状并不是单纯的几何意义。而是如何通过几何体的组合构建人际关系。人们喜欢在长宽比适度的区域停留,而长宽比过大或过小的地方仅适用于通过。围合的形状容易产生向心感,比如圆形,椭圆形,方形,凹角等,而这些形状的另一面,则产生离心感而不宜逗留。同时,全封闭的围合让人产生很强的安全感,而半封闭的围合则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流通性,有的时候,确定空间形状并不用面,像伊斯兰建筑中的清真寺,四角的四个小尖塔就形成了正方体空间,这样的空间更趋向于透明性与生气感。

3)尺度:

芦原义信在其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曾经详细地论述过建筑高度(H)与邻栋间距(D)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当建筑只有孤立一栋时,是雕塑式的、纪念碑式的,在其周围存在着扩散性的消极空间。当那里再出现一栋建筑,二者之间就开始产生封闭型的相互干涉作用。当D/H>4时,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已经很微弱了,人置身其中会有开阔的感觉。当D/H<1时,两栋建筑之间的相互干涉就非常强烈了,建筑压迫空间,会给人封闭的、恐怖的感觉。而当1<D/H<4时,则是非常适宜的,给人感觉非常舒服的公共空间尺度。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会采取高或低的D/H值以达到不同的效果,比如大型纪念性建筑物,就会采用夸张的层高、柱高、构件尺寸等,以达到庄严肃穆的效果;而我国南方的一些古村落中的小巷,正是小于1的D/H值使得其具有小巷通幽的江南风情。

D/H值的原理不仅可以应用在建筑用空间的关系上,同样也可以运用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一样的道理,过大或者过小的D/H值可能造成空旷肃穆或者狭窄幽闭的空间效果,但是如果运用不好,很容易形成人们心理上所排斥的消极地区,从而被边缘化。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还需要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尺度对人心理的影响。

4)空间序列:

在某一尺度上,空间作为单一研究对象而存在,但作为一个整体,空间与空间之前应互有关联,有机构成,形成明确的空间序列。

蜿蜒的林荫道,长长的河堤路,虽然都是景观绝佳的地点,但如果仅是如此而不加设计,在使用上难免有乏味之感。这就说明,环境与环境之间需要一些差异性,或者规律性;即使在同一空间中,也应具有多重距离,并且需要合理组合。

1.2 生理

除了心理上对空间具有刺激性、安全性、标识性的需求,人们在生理上也对空间的舒适度提出了要求。环境条件对人的安全、健康、舒适感有着很大影响,各种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对人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对于空间的研究逐渐衍生出环境生理学,人体功能学等分支学科。旨在以人们的生理感受作为研究出发点,对空间的形态和功能加以约束。

人们对外界环境的生理感受,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体表感觉,以及人性化的功能感受等。视觉在人的生理感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之所及的范围是人们感觉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而超出了自己视力所及的地区,往往会被人们所边缘化。从视觉上讲,没有遮蔽的空间让人心旷神怡,但是过于空旷的空间也让人感觉乏味,同时不具有安全感。

听觉、嗅觉大多数时候是作为辅助性的生理感受,但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参数。所谓鸟语花香,正是形容了在听觉和嗅觉上的美好感受。同时,在很多古典园林设计中,取名为听雨轩,闻香阁,也代表了古人对大自然所赋予的动听声音和清新气味的享受。现代社会,人们都经历过饱受邻居装修噪声骚扰的痛苦,也都不愿意在嘈杂的球场或者街边喝茶聊天,同样,社区内的垃圾站或者任何有不好气味的设施地点也是居民避之不及的地方,人们在繁杂的都市生活中向往自然的气息。

体表感受包括触觉、温度及湿度。温度和湿度能够调节人体的体温及水盐代谢系统,并借此影响人体的感觉和神经刺激、人体的心血管系统等。温湿度的影响对于老年人和儿童尤为突出。因此,在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地区需要不同的日照、风向、降水等因素。比如在中国北方地区,饱受西北风肆虐,一般庭院采取围合式,建筑出口留在东南侧,而开放空间也往往会设置在建筑物的南侧,这样在挡风的同时,还能保证了室外活动充足的阳光。而在南方潮湿地区,一块干燥凉爽的户外活动场地则显得格外珍贵。而在具体的设施设计上,也应考虑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材质给人们不同的生理感受。在不同的地区,对于建筑朝向,公共场地的位置和形状,植被选择及景观设计,都应该因地制宜。

人体工程学本是室内环境设计的依据,但是应用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也同样适用。按照国际工效学会所下的定义,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科学”。也就是说,人们在站,走,坐,卧,靠等各种姿态中,如何让人最能感觉到舒适的学科。对于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依据来源于人体基础数据,包括人体构造、人体尺度以及人体的动作域等的有关数据。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个体性和差异性。根据人的行为习惯、生理结构、心理情况、思维方式等进行设计。在设计中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给予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

2 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工具

人们的行为,一方面依靠自我约束与判断,另一方面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人们的自我约束模糊或者松动的时候,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起到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引导人们完成正确行为的作用。因为人们的自我约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强大,试想如果将一个一贯遵纪守法的人放到杂乱的环境中,买东西上车没有人排队,垃圾随处丢弃,汽车停放见缝插针,而如果坚持自己一贯的原则和秩序,则会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并且自己的利益处处受到损害;同样,如果将一个一贯没有法纪观念的人放到秩序的环境中,受周边人们行为的影响,他也会逐渐注意自己的行为,逐渐完成自己与周边环境的同化过程。由此可见,物质环境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精神文明的,并在互动中促进自己的不断前进。

一些习俗化的行为形式,是会被设计的环境发出的信号所激发。但这种语言不能被听到也不能被看到,所以很少被人注意到,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而如果这种空间语言被不恰当地应用了,则往往会被人们第一时间注意到。

人们在公共场所时不大声喧哗;办事排队时井井有条的秩序;陌生人见面点头微笑;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时主动提供自己的帮助……这些似乎是约定俗成的惯例,能在怎样的程度上得以实现,很大部分取决于外界的引导水平。实际上,空间创造环境,而环境组织我们的生活、行为和相互关系。好的公共空间设计,要使空间能说话,通过自身的语言,引导人们的行为,实现预期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的印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赵娟.浅析人的行为与空间秩序的关系[J].山西建筑,2007,33(22):31-32.

篇14:边缘采访在上海

考虑到以下采访对象并非本次会晤的中心人物,采访内容也有游离中心议题之嫌,而且有一定的随机性,故将此次采访冠名以"边缘采访"。

老欧:名牌与老牌记者

6月14日上午,记者间传递着这样一条消息:上海市市长徐匡迪接见了"上海五国"元首第六次会晤的新闻代表团,其中有一位75岁的来自《俄罗斯报》的政治评论员奥夫钦尼科夫,他是参加此次采访的400多名记者中年纪最长的。50年代他就曾作为《真理报》的记者在中国工作。

因未曾谋面,也没见过他的照片,加之记者繁多、活动场地不固定、日程安排紧凑,别提采访他,就是和他认识一下,也都一直没有机会。眼看到了6月15日的下午,各项活动已基本结束,再过屈指可数的几个小时我就要离开上海了。我在新闻中心转悠了很久,侥幸地想也许能在那里遇见他。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我向一位和新闻中心志愿者用俄语交谈的外国记者走去。他马上告诉我:"他刚刚和我告了别,大概就在几分钟之前。"我真是后悔莫及。他看我很着急的样子,就询问缘由。我把采访意图告诉他,他微微一笑,略带得意地说:"我昨天刚好采访过他。"我没等他说完下面的话,就直接了当地对他说:"那我就采访您吧!请您谈谈您所了解的奥夫钦尼科夫。"他耸了耸肩,不置可否。不容他拒绝,我已经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奥夫钦尼科夫生于1926年,卫国战争期间应征入伍,战后在一所专业学校继续读书。毕业后主动申请学习中文并被批准。1947年他进入高等学校学习。1953年他首次作为《真理报》的记者被派往中国工作,直到1959年。此后,他还曾多次来华工作。在累计的30年间,他与中国几乎所有的高层领导见过面,并曾有幸采访过他们中间的一些人。

介绍到这里,那位外国记者起身走开了,只留下了一句:"请稍等。"我心凉了半截,莫非他改变主意了。正当我心灰意冷时,他手中拿着一个采访机回来了,说:"我一边听一边讲给您听。"那是他采访奥夫钦尼科夫的录音。我兴奋得差点儿叫出声来,但仍故作镇静地表示了一番感谢。

奥夫钦尼科夫虽年事已高,但声音洪亮、语流很快,说到年轻时熟悉的人和事,他甚至激动得声音有些微微发颤。他说:"我目睹了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热火朝天的和平建设,也目睹了中苏友谊的产生和发展。"当时,有很多苏联专家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设计方案来到中国,尽情发挥了他们的创造热情和创造自由,受到中国人民的很高评价。与此同时,有很多中国人去苏联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与苏联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人在回到中国后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长期在中国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成了一名地道的中国通。他以记者独特的视角,如数家珍般地评点着中国所走过的成功而曲折的道路。他指出:"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还有和苏联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论,使中国丧失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也曾使中苏关系一度破裂。"

谈到对领导人的印象时他说:"毛泽东是一位充满智慧和谋略的伟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他功不可没。我至今还记得他接见在中国工作的外国记者时的情景。当他走进我们等候的大厅时便问:哪位是《真理报》的记者?我赶忙说:是我。毛主席说:感谢您,您的工作很出色。确实,那时我工作很努力:第一辆拖拉机生产出来,我写了报道;第一辆汽车下线,我也写了报道;中苏共同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我又写了报道。当时,我同许多苏联专家和中国朋友一起工作生活。"

说到周恩来,他深情地说:"周恩来是位最有才华和谦逊的领导人之一,文革中他保护了很多好人免受红卫兵的迫害。他参与了中国政策方针的制定,努力倡导并具体实施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还不无自豪地介绍说,他的中文名字叫"欧福钦",是周恩来总理亲自为他起的,此后在中国工作的岁月里他一直沿用着它,中国同行亲切地称他"老欧"。

我认真地记录着,还不时凑过头去听一听,后来那位外国记者索性把采访机递给我说:"您听得懂他(奥夫钦尼科夫)在说什么吗?"我搞不懂他的意图,但却认真地听了起来。他很快按了停止键并等待着我的回答。我说:"好像是在说猫的颜色,可能是讲邓小平的那句名言:不管白猫黑猫,抓到了老鼠就是好猫。"他说:"没错,那您就自己接着听吧。"

说到邓小平就不能不谈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奥夫钦尼科夫说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优秀的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把这一切总结为四条成功的经验:首先,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第二,将改革从城市扩展到乡村;第三,有成效地吸引外资;第四,建立沿海经济特区。虽然,这四条经验不一定准确全面,但作为记者和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的老朋友,他始终关注着中国、祝福着中国。

采访录音听完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这时我才想起为我提供了如此丰富的采访素材的那位外国记者。原来,他名叫纳兹里耶夫·达夫拉塔林,来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一的塔吉克斯坦,胸前挂着的牌子上写着"塔外交部新闻司"。

基里洛夫:博士出身的记者

6月14日中午,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采访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抵达上海的记者总共有50多人,其中多数是俄罗斯的记者。安检是非常严格的,地点设在新闻中心的入口处。安检后工作人员要在记者证的背面贴个标志,通过安检的记者要直接上去机场的专用车,否则安检无效。一名记者安检后看时间还早,便提出回新闻中心方便一下,没想到回来又重新被检查一遍。

到机场后,记者们被引导着进入一个专用房间,不能出去。临去机场停机坪的时候,有人通知我们说:根据刚刚收到的通知,普京总统在机场不发表任何讲话,记者只能远距离拍摄。

在停机坪上,我们被安排在共有四层的台阶上,不得任意走动。普京的专机停在距我们50米之遥的地方。远远看着普京总统和夫人熟悉的身影从铺着红地毯的舷梯上稳步走下来,我们这些记者也只有干着急的份儿了。

普京总统与前来迎候他的人握手问候之后,仿佛想起了细雨霏霏之中已等候多时的记者们,向我们挥了挥手以示致意,便登上了他那辆深蓝色的专车。记者们虽有些失望,但无奈之中也只好为他的专车多拍几张照了。

值得安慰的是,在候机室里等候专机的间隙,我采访到了俄通社─塔斯社驻北京记者站的负责人、历史学博士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基里洛夫先生。也许,您对他并不陌生,中国两会期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他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而且还非常幸运地多次被允许提问。就在当天下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开始之前,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朱邦造还跟他打招呼说:“好久不见了,好像有一段时间了。”

在采访中我得知,此次赴上海采访的俄罗斯记者多达50余人,他们分别来自俄通社─塔斯社、文传电讯社、新闻社、“国家”新闻通讯社、《消息报》社、《独立报》社、《共青团真理报》社、俄罗斯广播电台、国家电视台、“独立”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可以说这是一支非常庞大的采访队伍,足以说明俄媒体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及元首会晤的重视程度。用基里洛夫先生的话说,这件事对与会六国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着六国的安全、政治、外交,乃至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它是在冷战后欧亚大陆上诞生的新型的国际多边合作组织。采访中他重申了此次会晤前普京总统在莫斯科接受中国记者联合采访时所说的一番话:“‘上海五国’机制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发展相互关系创造了良好气氛,为扩大五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基里洛夫先生进而表示,初始阶段的“上海五国”机制旨在促进边境稳定,加强各国在边境地区的相互信任。经过五年的发展,“上海五国”已经开创了国家不分大小、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成功模式,倡导了新型的国家关系和安全观。更可喜的是,刚刚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将对未来中亚地区的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的交谈时常被他手机急促的铃声打断,这使本来就很短暂的采访时间显得更加珍贵了。基里洛夫先生曾经在莫斯科大学东方学院学习汉语,在来中国之前曾在新加坡进修了一年中文,到中国后在人民大学继续进修。1989年~1993年他被塔斯社首次派到中国任常驻记者,目前已经是第二任了,累计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八年时间,目前他已是俄通社─塔斯社驻北京记者站负责人。他说:“我对中国了解了,就逐渐地有了感情,它是我熟知的第二个国家。”

他的孩子经常来中国探亲,也学了不少汉语。说到这里,他压低了声音对我说:“我的小女儿甚至会用中文吵架了。”这也可以理解,“急中生智”嘛。

提到《世界知识》,他说他经常阅读,并诚恳地称赞说:“你们的文章很好,你们的作者也都是高手。”

室内的记者陆续朝大门走去,看来普京的专机就要到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边缘】相关文章:

峭壁边缘05-02

边缘资源05-07

车牌边缘05-27

边缘高中作文05-20

明日边缘影评05-28

边缘检测性能05-03

细胞边缘检测05-06

边缘的价值05-10

边缘绿化城市05-23

边缘金融发展论文04-15

上一篇:学生会优秀部门评比解说词下一篇:《左耳》中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