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试验班的学生自我鉴定

2024-05-21

理科试验班的学生自我鉴定(精选6篇)

篇1:理科试验班的学生自我鉴定

在生活上,我积极的参加学校和院里组织的各种活动,努力增强自己的人际关系,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从小事培养自己的良好品质。在平时利用周末和就假日时间出去做做兼职,不仅仅能为家里减少不少的经济负担,也算是提前进入社会,为自己以后找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平时也注重自己的技能培养,在课余时间,加入了校裁判组,在学习了裁判技巧的同时,也学会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工作中,我认真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经过这学期的努力,被当选为院学生会副主席,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再接再厉,真去做出更好的成绩。在担任体育部副部长期间,举办“毕业生杯”篮球赛得到了圆满的成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原先举办活动的经验上,新加入了教职工队和研究生队,为院里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思想方面,积极要求进步,在自己兼任班级团支书的同时,加强自己的思想先进性,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协作精神,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平时注重加强政治思想学习,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高了自己的政策水平及明确是非的能力。

学习方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接触关于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进如实验室,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在我的努力下,虽然成绩上升的幅度不是很大,但是还没有挂科的不量现象产生。关于四级,这次考试还是没能通过,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的努力,争取下次考试的时候,一次性通过。

我也积极参加了许多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加强了我的团队协作观念,锻炼了我的协调组织能力,使我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更多的同学,尤其是不同专业的同学,增加了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并向他们学习的机会,学习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不足,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而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与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运用能力。

这个学期过的很充实,我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保持自己的活力,更加的努力,希望在下次的学年鉴定中交上一份让自己满意的答卷。

篇2:理科试验班的学生自我鉴定

高一年级只有六天的时间即将结束了,然关于理科实验班的设置仍旧迟迟未定,学生及家长有些焦躁,问个不停,老师和班主任也都是一团迷雾。还有六天就将召开家长会,作为班主任的我如何面对家长的提问?很显然,如果家长会上我仍旧说不出个所以然,学生和家长会有十足的理由认为学校的管理存在严重问题——而我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不是我能力范围内的事!伤害了学校的声誉,影响了一中的宏图大业,我于心不安啊。

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设置一个还是两个理科实验班?如果设置两个,应该如何设置?

我以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设实验班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那么我们的行动方案就很容易顾此失彼。

办理科实验班的目的:就是要分层教学,就是要去冲击前50名。随着优质生源的急剧集中和垄断,几家学校在一本率上相差不会太大,都是百分之八十几——当然前提是各个学校都认真并高水平的教学。接下来,可供顶级学校争抢眼球的形象片、亮点少得可怜——似乎只有前五

十、前十了——这也不是学校的错,所有的人和学校都被挟裹到这股浪潮中,几乎无一幸免。

实验班教学中的最大问题:我以为,在所有科目中,难度最大的两科是数学和物理,而恰恰是在数学和物理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差异太大(实验班里的学生从第一名到八百多名的都有——几乎是倒数几十名了),学生学得辛苦,老师教的也累,导致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很难实施,实验班的特色就打了折扣。

正是基于上述办实验班的目的以及实验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办两个比一个好。两个班能对更多的尖子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但前提是这两个实验班的层次是不同的(如果不注意这个前提,那就办一个实验班更好,因为学生层次集中),否则教学依然会很难展开,从而对设置实验班的初衷大打折扣!

篇3:理科学生的英语“教”与“学”

理科学生由于专业的特点,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验上,往往在英语学习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者,由于教学方法的滞后和不良的学习动机,英语成为许多理科学生的负担却又不得不学的科目。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高效的英语学习,让学生爱学英语又能学好英语,就成为我们高校英语教师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理科学生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2. 理科院系学生的专业特点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理科院系的学习内容以自然科学为主,方法主要是查阅书籍资料和做实验。以我校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专业课程设置如下:离散数学、数据库系统、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数学逻辑和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这些以数学类、计算机类为主的课程必然要求学生们长时间地与数字、公式和电脑打交道,大量地演算,理性分析抽象的课题。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其学习方法截然不同,学好英语就意味着要多读多听多说,抓住机会和老师同学用英语进行交流。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英语又对理科学生具有特殊重要性。随着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科技人才交往越来越频繁,许多专家教授都指出,要想在软件开发及相关专业上取得突出的成绩,必须要多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尽可能地查阅以外文而非译文编写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增强理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成为我们高校英语教师的责任。

3. 滞后的教学方法及其产生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增长。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高达410万,06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是5年前的三倍,如此庞大的高校队伍势必会造成“课堂越来越大,师生交流越来越少”。不少教师从上课铃响满堂灌到下课铃响,讲演算、讲实验,讲得口干舌燥,就是舍不得拿出一点时间供学生课上讨论。缺少了互动,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毫无生气。这种现状对理科学生的发展尤为不利。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下,都只能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更倾向于理性的分析而不善于感性的思考与交流。

仍以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为例,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和效果发现,这些学生上课不能主动发言,气氛沉闷,对教师提到的与英语有关的文学、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也不感兴趣。而且很多理科学生忽视了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再加上学习时间的紧张,根本无暇顾及,这无疑会对他们的英语学习造成重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把听和说摆在首位,因为听懂才有可能进行信息交流。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把听说摆在重要地位,目的非常明显。美国外语教学法专家W.M.Rivers和M S.Temperly(1978)对以英语为母语的成年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交际活动做了调查,结果表明:听占语言交际活动总量的45%,成为吸收信息的最主要途径;说占30%,是人际之间交流信息的主要方式;而读和写分别占16%和9%。从这几个数据可知,听、说是外语教学不容忽视的、必须加强的教学环节。但按照目前理科学生的这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张嘴说英语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4. 不良的学习动机

我国开放的进一步扩展,学英语已形成一种潮流,许多大学生都在积极地学习英语,但更多的是为通过学习英语去接近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理工类院系中男生占绝大多数,而超过半数的男生均表示对英语不感兴趣,他们学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GRE,TOEFL等。能够主动学习英语,把英语当作一门学科来学的学生寥寥无几。他们都是临阵抱佛脚,利用考前的几天时间背单词、做阅读,目的只是为了拿高分,让他们在无论是评奖学金还是未来的就业上更胜一筹。

5. 建议

作为一个在高校从事多年英语教学的教师,笔者一直感叹于许多新生尤其是理科生的入校成绩与实际能力的巨大差距。坦率地说,历年英语高考的成绩只能反映出考生的应试能力,而绝不是考生的语言能力。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英语语法规则的掌握体现在做选择题上。在近几次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能够拿到名次的理科学生非常有限,想获得一等奖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这些事实充分证明,理科学生在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上还存在很大差距。

根据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和理科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英语教学根本不存在最佳方案,教师应该寻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环境与条件,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同时把握学生各种因素,实施合理的教学,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从理科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并把课后作业以做课件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提高他们的兴趣,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6. 结语

“英语教学,无论是为何种教学目的,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的结果必须体现在外语学习的主体身上”(杨彬,徐立乐)。为国家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充分发挥英语的作用,是我们每一位高校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大学英语是每个大学生必不可少且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同时对于理科院系学生更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结合理科院系学生在专业上的特点,阐述了其大学英语学习的问题。并透过这些问题提出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真正把学习者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把英语学习从“纸加笔”转变成“一种快乐的游戏”,从而让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改变目前理科学生语言能力较差的现象。通过这种探讨,更加明确教师的责任,使其认识不断学习、提高自我的迫切性。

关键词:理科学生,英语学习,教学方法,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2]李岩,王桂敏.强化第二课堂教学提高英语听说教学水平[J].山东外语教学,2005:56.

[3]贺辉.理科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听力探讨[J].教书育人,2007:85.

篇4:理科试验班的学生自我鉴定

所谓“自主学习”, 是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使之不仅会学习, 而且爱学习,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全面提高, 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理科“自主学习”的实质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理解和技能的训练, 而且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未来的发展。自主学习除能让学生理解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外, 还应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精神、自我完善意识, 成为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的实践的主体。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二、初中理科“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特征

1. 初中理科“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

(1) 指导预习、讨论交流。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 让学生有目的地看书,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共同讨论, 让学生积极思考, 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

(2) 定向思维、实验探究。选择核心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在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 生成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分析和论证, 评估、交流等过程, 创造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 导学导议、归纳新知。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 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 开展讨论, 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掌握重点。

(4) 巩固应用、反思质疑。设计跟学生联系较密切的问题、练习等,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中引起对知识的反思, 提出质疑。

(5) 课外延伸、自主发展。通过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做课外实验, 以期获得对理科学习的不同经历和体验。

这只是一般的结构, 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2. 初中理科“自主学习”的显著特征。

(1) 自主性特征。它是“自主学习”的显著特征之一,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 而是进行自主性的探究, 学生能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理科知识, 体会理科原理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 是理科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重要标志。

(2) 民主性特征。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 教师不再是报告者, 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讨论、甚至争论, 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3) 过程性特征。“自主学习”的理科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习和探究的过程,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4) 应用性特征。新课标把知识的应用和学习提到同样重要的地位, 选取学生周围熟悉的事例理解理科概念、建立理科模型;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运用理科知识去解决它, 让学生感到理科知识真正有用。

(5) 创新性特征。“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自我, 个性具有鲜明特征, 每个学生都是探究的主体, 具有创新精神。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 思维具有独特和创新性。

三、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1. 教师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学观念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

转变教育思想, 要求教师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由教学的主体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 即教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 是一个主体的构建过程。知识不同于实物, 可以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例如公式、规律, 必须由学生自己来构建, 并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别人是无法代替的, 因此教师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把学生看作知识的接收器, 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学生观,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其次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做得更好, 在学识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不再是传统的“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了, 而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明白学生也有自己的专长,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 加强理科教学的实践性是实施“自主学习”的途径。

理科是一门实践科学, 重视和改进实践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应当改变过去那种讲实验的状况, 积极地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实验”等形式代替“独角戏”式的实验模式, 把总结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 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知识, 品尝成功的喜悦。

理科教学的实践性还体现在理科概念的形成、理科模型的建立及理科习题的设计都应取材于学生熟悉的事物, 在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概括、归纳形成理性思维, 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核心。

学生的学习是由动机激起和推动的, 它直接影响到自主学习的水平、进程和效果。学习兴趣是内部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 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的意识、主动发展的精神, 必须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放在首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师首先应了解青少年一般心理特点, 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做到“亲其师, 信其道”。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中能抓住重点, 尽快掌握理科的思维方式, 进入理科的“境地”。再次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习理科的兴趣。最后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理科的实用性, 培养学好理科的动机。

4. 讨论、质疑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

要解决过去模式中那种单纯灌输、严重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 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解放学生的双眼去观察, 解放学生的双手去实验, 解放学生的大脑去思考, 解放学生的嘴巴去讨论交流, 解放学生的身心去自我实现,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 在理科教学中教师要提倡“自主学习”, 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理科教学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而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摘要:为了在理科教学中真正落实新课标, 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长垣一中初中部理科教研组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普遍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法”,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并且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模式和理论体系。

篇5:理科试验班的学生自我鉴定

2014 ~2015 学年, 笔者在连续两年担任毕业班的英语教学任务后, 又接受学校重任, 负责高三年级实验班 (2 班) 的英语教学工作, 高三 (2) 班虽是理科实验班, 从高三入学的数据来看, 同文科实验班高三 (1) 班比较, 学生英语成绩差距较大, 但是经过高三一年来的师生共同奋斗, 两个班的差距逐渐缩小 (见表1) , 由最初高三入学时16 分的差距到2015 年高考时只有5 分的差距, 进步了近11 分, 且高三 (2) 班的优秀率还高于高三 (1) 班, 全级英语最高分也来自高三 (2) 班。高三 (2) 班较好的英语成绩为该班考入重点高校的人数突破历史记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通过问卷调查, 为研究提高理科生高考英语成绩做铺垫

为了更好地提高2014~2015 学年高考备考效果, 刚接手高三 (2) 班, 笔者就对全班37 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 (见表2、3) :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大多数理科学生对学习英语兴趣不浓, 提高英语成绩的信心不大, 他们很需要教师的鼓励、支持、肯定来提高学习英语的信心和积极性。学生对完形填空、语法填空、书面表达等题型掌握得不够好, 但最怕的还是阅读理解。相当多的学生因为词汇量缺乏而读不懂文章, 所以失分;而部分词汇量大的学生虽然读懂了文章, 但还是失分, 究其原因, 是他们没有读懂出题者的真正意图。高三一年的备考训练, 学生以做练习题或试卷为主, 然后教师讲评。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不应当毫无重点地题题评讲, 应该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讲解重难点, 以点拨为主,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三、提高理科生高考英语成绩的策略

针对表格中所反映出的问题, 笔者从四个方面就如何提高理科生高考英语成绩的研究展开论述。

(一) 关爱并欣赏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是提高理科生英语成绩的前提

印象中, 文科生的英语普遍比理科生要好, 很多理科生常常会有因为自己是理科生, 所以英语成绩不好的想法, 其实两者的因果关系并不成立。如果硬要牵强地拉到一起, 是有些理科生逃避自我, 为英语成绩不理想找借口罢了。2014~2015 学年, 笔者是中途接手毕业班教学工作的。高三 (2) 班虽然是理科实验班, 但学习基础不扎实, 学习习惯不好, 部分学生上课喜欢插嘴, 课堂气氛看似活跃, 其实大部分学生在看热闹, 热闹过后没有沉淀多少知识。慢慢的, 笔者意识到, 面对这样的班级需要靠智慧和耐心, 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 欣赏每一位学生的优点。由于高三学生学习压力强度大, 所以在上课时, 笔者会尽量穿插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课外知识, 如笑话、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等, 以调节课堂气氛, 增强他们学英语的兴趣。

(二) 加强记忆是提高理科生英语成绩的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 离开记忆谈学习都是天方夜谭。记忆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础, 英语学科尤其需要记忆。如何才能让学生记得更多、记得更牢, 记得更好呢?

1. 积累本 (或记错本) 是加强记忆、夯实知识的基础

很多理科生在高一、高二阶段没有养成做笔记的习惯。高三阶段, 笔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本积累本 (或记错本) , 这是一种较好的自我提醒、加强记忆的手段。高三学生每天都在复习课、练习卷讲评课及周测、月测、模拟考试的评讲课中度过, 为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对做错的题目要不断地加以消化、理解和巩固, 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消化记错本上的内容, 避免以后再犯类似错误。

2. 强化课堂上的记忆效果

英语学习需要记忆大量的单词、短语、句式、语法等, 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 理科生最喜欢的记忆方式是:教师留出一些时间, 让他们在课堂上记忆。因为他们课后要做很多的理科试卷、作业, 没时间背单词、短语, 即使是教师当天布置的背诵内容, 他们也不会太认真对待。在学生的印象中, 只有写的作业才叫做作业。

当然, 教师也要帮助学生总结出知识脉络, 让学生的记忆点连成一个知识网络, 减少遗忘的几率。笔者常采用以下几种做法:

(1) 利用有相关意义的长句串联单词、短语、句型

My father is anaccountantwhoprefersto walk in thecrowdedstreet. He thinks it isrelaxing.To tell the truth, I can’t standthat and oftencomplain aboutit, thinking the street is filled with dirt and danger.Heis supposed to walkin the park.At the moment, it takes him about an hour to take a walk in the park every day and he isleading a better life. (此长句包括了Unit 1 学生需要掌握的12 个重要单词、短语、句型。)

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保持记忆的新鲜和持久。

(2) 抓住课堂前10 分钟的黄金记忆时间

上课前10 分钟左右学生的记忆力最好, 笔者一般会提问学生前一节课或者前几节课的练习卷中、作业中、测试卷中出现的问题, 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有时候, 笔者会把整节课最重要的内容在上课前10 分钟让学生去背诵和记忆。这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间, 利用好这段时间, 学生的记忆效果会事半功倍。

(3) 采用电脑抽签或小组竞赛的形式, 强化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及时记忆

为了巩固课堂上的记忆效果, 笔者制作了一个“电子倒计时显示器”和一个“电子抽签点名器”。上课时, 对比较重要的内容, 笔者会限定学生的记忆时间, 同时在屏幕上播放电子倒计时显示器, 随着时间的逐渐减少, 提醒学生要有时间上的紧迫感;在限定时间结束后, 再播放电子点名器 (电子点名器具有随机性) , 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被选中, 鼓励学生在限定的记忆时间内全情投入记忆场景, 甚至在其他学生被点名回答问题时, 还有不少学生在默读和记忆。这种限时抽签的背诵方法能促使学生熟练记忆一些重要的单词短语、句型结构、语法规则等, 记忆效果比较好。

3. 常抓不懈, 反复强化

英语是一门以记忆为基础的学科, 最大的敌人是遗忘。笔者告诉学生, 背单词像吃饭一样, 每天都要背诵, 持之以恒才有效果。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或自觉性不高的学生, 笔者会经常利用晚修时间对他们进行默写或提问, 以检查和督促他们对相关内容的记忆。2015 届高三英语备考中, 笔者紧紧抓住记忆单词、反复巩固单词这一坏节, 几乎天天组织学生默写单词、词组、短语, 如南海区基本功素养比赛单词、高考3500 词汇、写作24 话题常用词汇、阅读高频词汇、不规则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等, 通过对这些单词的反复记忆,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提高阅读能力是理科生提高英语成绩的保障

1. 纠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有些学生阅读时用手或者笔指着文章中的每一个单词, 逐字逐句地阅读, 这种单纯的机械运动无形中拉长了阅读时间, 减慢了阅读速度, 而且把注意力更多地停留在单词上, 导致学生很难从文章的思想内容上来把握全文。有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习惯于反复读, 他们看完一个段落或一个句子后, 反复地再看前一个文段或句子, 然后直接翻译而没有从整个句群或文章整体去理解和分析文章大意。

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做到两点:首次阅读, 边读边圈关键词, 标生词、标首句、标尾句;二次阅读, 标难词, 标疑惑, 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提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然后教师进行讲解。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能快速地筛选出文章的有效信息, 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从整体分析文章的能力 (黄柳艳2011 年) 。

2. 重视广泛意义上的阅读

“读”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之一。“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朗读”, 对于所学的单词、短语或课文, 必须多读、熟读, 达到朗朗上口的程度;“读”的另一层内涵是指“阅读”, 笔者要求学生每天阅读1~2 篇英语短文。学生“阅读”要坚持由浅入深, 随着英语知识的增多, 逐步增加阅读的量和难度。“阅读”不仅能巩固和扩大词汇量, 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英语特有的习惯用语、社会背景及国外的风土人情, 如Christmas Day is around the corner。如果学生的知识面狭隘, 单纯按照中文的习惯, 就会误解为“圣诞节在拐角”, 而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圣诞节即将来临”。同时, 又可以使学生在考试中熟练地做好“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等题目。

一般情况下, 笔者在讲解完阅读理解题之后, 要求学生摘抄文段里的词汇并当堂消化巩固。以下是某一次阅读理解之后, 笔者让学生进行词汇摘抄练习,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理解词汇的中文意思, 提高阅读的认知能力。

A篇词汇:stadium;fans;mix;be named after;mispronounce ;nonnative speaker ;accurately;staff (employee)

B篇词汇:mission count on;rely on;depend on;Passion project;magic;blog ;journey;raise awareness;raise fund

C篇词汇:raise;basic;differences;personality;composer;motivation;tend;interestingly;critically criticize;abilities and accomplishments

D篇词汇:access;non-profit association;produce process distribute;organic farming

阅读面的拓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经验技能的掌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阅读面过于狭窄是大多数阅读无法展开的主要原因, 在学生的限时阅读训练中, 体裁、内容要广泛, 大致包括下述三种:记叙文 (人物小传、经历感悟、学校生活等) 、说明文 (语言文化、饮食健康、科技前沿等) 和议论文 (低碳生活、心理行为、人际关系等) 。

3. 进行限时阅读训练, 加强阅读技巧指导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二轮复习时, 笔者每堂课会给学生8 分钟时间阅读一篇短文, 再简短地评讲。每次限时训练前, 笔者先向学生说明略读的特点, 并要求学生有意识地使用略读技能进行阅读。同时, 教会学生要立足整体, 把握中心句、主题句, 找出能表述文章观点的句子, 揣摩作者的意图。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和猜词等阅读理解技能, 鼓励学生利用上下文和构词法进行猜词, 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训练中, 笔者经常会从文段中抽出含有难词、生词的句子, 让学生通过翻译整个句子来猜测难词、生词的中文意思, 从而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下是笔者从某一次阅读文段里抽出的6 个含有生词的句子, 目的是通过学生对整句话的理解来锻炼其猜词能力。

(1) Some people think gene can be changed while others don’t agree, so the idea is controversial.

(2) He is strongly opposed to the plan, because it is unpractical.

(3) Education of nine years is compulsory for children in China.

(4) Their efforts were not in vain and they succeeded in the end.

(5) We wandered through the street at random without any purpose.

(6) The job is very important to us, so we must finish it on time at all costs.

Key: (1) 有争议的; (2) 反对; (3) 义务的, 强制性的; (4) 徒然, 白费力气; (5) 随意地; (6) 不管多大代价, 无论如何。

(四) 增强课堂的有效性是理科生提高英语成绩的关键

1. 重视课堂评讲, 调动理科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条件、给予必要的帮助,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育部2003) 。过去我们常认为理科生的英语基础差, 教师讲得越细, 学生学得就越容易, 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但笔者认为, 学生的成绩主要是自己学出来的, 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理科班的英语课, 更要把课堂交给学生, 教师要讲练结合, 少讲多练。

在2015 届高三备考中, 笔者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讨论知识点, 学生间、师生间展开积极的自主探究、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获得了答题技巧, 增强了应试能力, 提高了英语成绩。

2. 观看课堂录像, 反思课堂效果, 提高备考效率

有教育专家说, 写一年的教学反思胜过写三年的教案, 所以, 很多教师都在坚持写教学反思。不过, 这些写教学反思的教师都是在上完课后根据自己的感受以及回忆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去写的。但有时上课中的得失自己是感觉不到的, 这样也就难以反思和改进了。教师可以通过调用教室内的视频监控系统所录的课堂教学视频, 观看和研究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品鉴课堂录像过程中, 既能看到有值得自己欣赏的视频片段, 又能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例如, 在一堂被动语态的复习课上, 笔者先请了四位学生在黑板上默写八种常用时态的被动语态结构, 再接着口头说出十个动词, 要求这四位学生写出它们的过去式、过去分词, 原以为学生会很快完成, 但四个学生没有一个全写对, 然后笔者一一订正了他们的错误。当时没有感觉这样的流程有什么不妥, 在后来独自观看本节录像课时, 笔者发现本节课的时间利用率相当低。从学生完成两项任务到笔者点评改正, 竟然用时18 分钟, 几乎用了半节课的时间。笔者进行了反思: (1) 布置给学生的两项任务, 如果能事先花点时间把题目输入电脑, 学生会做得快一些。 (2) 默写“八种常用时态的被动语态结构”应该改成“八题含有被动语态的单句填空”, 这样语境会更真实些。有些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 如seek, wind, 确实有些生僻;destroy的过去式、过去分词, 有些学生易错写为destroied, 这些错误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记忆。 (3) 在四个学生进行默写时, 不必等到最后一个学生写完才开始点评, 在点评默写对错时, 也不必对每位学生进行点评, 只需指出正确的答案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即可, 这样就可以缩短默写和点评的时间, 让学生多做一些其他练习, 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在多次观看其他课堂录像后, 笔者还发现了一些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有待改善的问题, 如板书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有待提高;学生做练习时笔者没有及时巡视课堂, 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在学生思考问题时, 讲话干扰学生的思路等, 如果没有观看录像视频, 这些问题是不容易被发现的。笔者认为, 通过观看自己录像课的教学反思是一种更直接、更客观、更有效的教学反思, 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黄柳艳.2011.阅读方法的研究策论[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5) .

篇6:理科试验班的学生自我鉴定

一、以情育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尽职尽责地教好学生, 必须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 认真钻研教材, 吃透教材, 备好课, 上好课。否则, 学生就认为这位教师不负责任, 不认真教, 学生原本要学好这科的信心就会丧失大半。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 要寓教于乐, 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 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这样学生才会注意听课, 喜欢听课,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加强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而不是由老师牵着学生走。教学中贯彻启发的教学思想, 改进课堂教学结构, 着力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究的勇气,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科学伟人勤奋学习、顽强探索自然奥秘的故事。如教《有趣有用的物理》这节课时, 向学生讲述通过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教《电磁波的海洋》一节时, 介绍赫兹发现电磁波的经历;教《测小灯泡电阻》一节时, 介绍爱迪生发明灯丝的故事。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这些科学上的伟大发明发现的故事, 一方面教育学生学习科学伟人那种呕心沥血、坚韧不拔、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努力把自己造就成对祖国有用的建设人才;另一方面, 在教学上适时穿插些科学史上的故事, 可使学生聚精会神听课。教师还要做好每次演示实验。做实验前一定要自己先做一遍, 检查每个仪器能否正常工作, 确保演示实验的成功。如果不经过充分准备, 到时手忙脚乱地检查仪器, 导致演示实验失败, 达不到实验目的, 使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而误人子弟。这样, 学生就会认为教师极不负责任, 从心里厌恨老师, 由此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认真准备实验外, 在实验中, 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由于学生好奇心强, 就会认真思考, 教师对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的情况, 要适时点拨, 正确的要给予表扬鼓励,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觉得物理有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进情感,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学生行为的动因, 它能直接转化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在教育实践中常有这种情形:当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时, 学生总是忿忿地说:“我就不念好书!”而当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时, 学生会很自觉、很积极地学你所教的这门功课, 而且成绩较好, 这就是情感作用。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往往与对教师的好恶有关。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交朋友, 多去接近学生, 了解学生, 多下班辅导学生,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并利用课外时间与学生谈心, 加强交流, 增进师生间的友谊,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这样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之情, 就会自然转移到教师所教的物理课上, 这种情感迁移, 会使学生爱学物理, 对物理产生兴趣。

三、注重实验, 培养实验技能和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物理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无论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 还是物理理论的提出和检验, 都离不开实验。实验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对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很容易唤起他们的直觉兴趣。因此能个体实验的就不要分组, 让学生动手操作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知识, 能分组的就不要演示, 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尽量放给学生, 发挥其想象, 开阔其视野。

物理教材除了课内安排了很多实验, 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搭建了很好平台外, 还安排了很多课外小实验。这些实验短小精练, 操作简单, 既可以在课堂上做, 又可以在课后做, 既加深了理解, 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四、联系实际, 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起初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 即感觉物理知识十分有用。这种体验, 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 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 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 更使学生兴趣横生。例如:夏天怎样选西瓜?打开冰箱看到的白气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灯泡用久了亮度会变暗等等。这些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就在学生身边, 充满生活情趣,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时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多做小实验、小制作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例如, 在教完《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后, 指导学生自制照相机;在学完《电压》一节后, 指导学生自制水果电池等等。通过自己的动手小制作, 同学们对物理的学习大有兴趣, 学习更认真了, 成绩不断提高。

上一篇:家装平面设计方案下一篇:大学生个人求职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