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血流

2024-05-14

子宫内膜血流(精选八篇)

子宫内膜血流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因痛经、不孕、体检发现,或B超检查发现附件囊性包块,就诊于我院诊断为OEC的患者60例(OEC组)。所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完整,年龄25~40岁,平均33.5±3.3岁;病程1~30月,平均11±6.9个月;单侧囊肿44例,双侧16例,共计患病卵巢76个;所有囊肿长径<6 cm,其中≤4 cm 29个,4~6 cm 47个,单房囊肿66个,多房10个。分期标准采用1985年美国生育学会(AFS)提出的“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Ⅰ~Ⅱ期12例,Ⅲ期35例,Ⅳ期13例。另选择同期在我院手术治疗的卵巢良性肿瘤患者30例(成熟畸胎瘤10例,浆液性囊腺瘤10例,黏液性囊腺瘤10例)为对照组。年龄23~40岁,平均33.3±3.1岁,所有肿瘤长径<6 cm。本研究中因年龄>40岁者正常卵巢血流显示率低,均予以剔除,各组年龄分布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知情同意,有性生活史。所有患者入院前3个月无激素类药物治疗史,无其他内分泌及全身性疾病史,无妇科手术史,术后均经病理证实。

1.2 超声检查

Philips iU-22超声诊断仪,经阴道探头,频率10~15MHz。受检者于术前围排卵期行超声检查,选取卵巢间质中较明显的动脉进行观测,紧邻卵泡或接近卵巢表面的动脉不作为观测目标。超声检查由同一位妇科B超医师进行。监测项目:①卵巢间质动脉血流显像,血流分级按Alder半定量标准[3]:0级为无血流显示;Ⅰ级呈星点状血流显示;Ⅱ级呈棒状或条状血流显示;Ⅲ级血流信号呈网状。②卵巢间质动脉血流阻力指数 (resistance index,RI)。③卵巢间质血流显示区域。

1.3 病理检查

收集术前有血流显示的卵巢间质组织蜡块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鼠抗人CD34单克隆抗体(克隆号:QBEnd/10)购自北京中衫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进行。结果判定:采取双盲法阅片,由2名有经验的、对临床资料不了解的病理医师判定。通过CD34标记内皮细胞以显示血管,CD34阳性染色为棕褐色,主要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先在低倍镜(×100)下观察CD34表达较强的区域即“热点”区,继而高倍镜(×400)下读取3个视野并将图像放大输入计算机以计数微血管数目。肌层太厚及管腔面积大于8个红细胞直径的血管均不计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根据资料性质分别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秩和检验及Spearman等级相关,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前TV-CDS检测卵巢间质血流

2.1.1 两组卵巢间质血流的显像

OEC组60例患者76个患侧卵巢间质内血流信号少,0级占32.89%(25/76),Ⅰ级占52.63%(40/76),见图1;频谱呈高阻型,RI值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1.2 OEC组卵巢间质内血流的显示

OEC组患侧卵巢间质血流的显示率为67.11%(51/76),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血流显示不出的危险因素均为病程>1年和囊肿长径>4 cm,见表2、表3。51个有血流显示的OEC中,15个仅显示于囊肿旁>0.5 cm的间质内(见图2),25个仅显示于囊肿旁≤0.5 cm间质内(见图3),11个于两处均可见血流显示(见图4)。

2.1.3 OEC组卵巢间质内血流的显示区域与临床病理

OEC组51例有血流显示的患者,其血流显示的区域与病程、囊肿类型(单房或多房)、囊肿大小有关(P<0.05),见表4。

2.2 两组术后免疫组化MVD计数

OEC组卵巢间质内MVD计数(5.87±1.44)显著低于对照组(12.07±1.5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7.28,P <0.01)。间质血流Ⅰ级组MVD(4.86±1.05)显著低于Ⅱ级组(7.55±1.69),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39,P <0.01)。MVD与超声检查血流分级呈显著正相关( r =0.66,P <0.01),与RI值呈显著负相关 ( r=-0.91,P <0.01)。

3讨论

3.1 OEC间质血流变化的病理学基础

卵巢间质血管网主要是指源于子宫动脉卵巢支和卵巢动脉并分布于卵巢间质的毛细血管网,对维持卵巢正常的结构与功能起关键作用。血管网分布可因病理生理不同而有明显区别。在围排卵期,TV-CDS检测正常功能卵巢间质血流多呈网状[1]。本研究中,卵巢良性肿瘤周围间质血流多呈条状。可见,不同的卵巢间质血流可提示卵巢不同的病理生理状态。OEC可能为种植于卵巢表面的子宫内膜组织向卵巢皮质内陷形成的假囊,近年来有研究提出其发生来源于种植内膜碎片中的干细胞[2,3,4],有类似恶性侵袭的特殊生物学行为,但又不同于恶性肿瘤的间质血管增生、血管网密集[5],而表现为随病情进展不断浸润、侵袭卵巢间质血管,血管损伤破坏。我们的研究发现,免疫组化检测卵巢间质标本内MVD计数显示CD34标记的MVD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t=17.28,P <0.01),MVD与超声血流分级呈显著正相关( r=0.66,P <0.01),说明OEC破坏卵巢间质过程中,间质内微血管生成减少、丢失增多,间质血管密度降低,超声检查表现为间质血流下降,血供不丰富,不易显示。并且MVD与RI呈显著负相关( r=-0.91,P <0.01),考虑器官外周血管阻力的变化主要在于小动脉及微动脉的收缩程度。OEC病理过程中,卵巢间质组织在反复周期性出血的刺激下不断发生纤维化改变,使得血管壁顺应性降低,血管收缩受限,超声检查则表现为血管阻力增高,血流灌注减少。由此可见,检测OEC卵巢间质内MVD为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提供了病理学基础。

3.2 OEC间质血流显示及显示区域的相关因素分析

OEC是一种渐进性、侵袭性疾病,随着病程延长,增大的囊肿不断向卵巢深部扩张,病变部位扩大,病灶增多,对正常卵巢结构的破坏加大,正常卵巢组织减少,间质血管网减少。本研究中,病程>1年、囊肿长径>4 cm是OEC卵巢间质血流不易显示的危险因素。此外,多数病程超过1年、囊肿长径≤4 cm的多房囊肿患者于囊肿旁≤0.5 cm间质内检测不出血流,说明囊肿旁≤0.5 cm间质内的正常组织结构及血管分布可能遭到破坏,病情渐趋严重,卵巢功能受到影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一旦监测到此类因素需引起超声科及临床医师的高度警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为OEC患者更多地保留卵巢功能的治疗提供有利时机,而不应盲目随访或待OEC囊肿增大、卵巢功能破坏后再选择治疗。

综上,TV-CDS检测OEC卵巢间质血流变化可客观反映病理指标MVD,同时TV-CDS血流指标能反映OEC卵巢间质血管的生成或丢失状况,是评价OEC卵巢局部病理改变的一种有效检查方法,可前瞻性地预测OEC对卵巢间质组织的破坏。

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检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EC)间质血流变化的预测价值。方法:术前应用TV-CDS检测60例OEC患者(OEC组)及3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对照组)卵巢间质血流信号及阻力指数RI,术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有血流显示的囊肿及囊肿周边间质组织标本内的微血管密度(MVD),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OEC组卵巢间质内血流不丰富,多呈Ⅰ级,频谱呈高阻型,RI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②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病程>1年和囊肿长径>4 cm为无血流显示的OEC患者的危险因素;而有血流显示的OEC,其血流显示区域与病程、囊肿类型(单房或多房)、囊肿大小有关(P<0.05)。③OEC组卵巢间质内MVD计数(5.87±1.44)显著低于对照组(12.07±1.5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7.28,P<0.01);MVD计数与超声检查血流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66,P<0.01),与RI呈显著负相关(r=-0.91,P<0.01)。结论:TV-CDS检测卵巢间质血流变化可反映OEC卵巢局部病理改变,可前瞻性预测OEC对卵巢间质组织的破坏。

关键词: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微血管密度

参考文献

[1]Alder DD,Carson PL,Rubin JM,et al.Doppler ultrasound flow im-aging in the study of breast canner:Preliminary findings[J].Ultra-sound Med Biol,1990,16(6):553-559.

[2] Gargett CE, Chan RW, Schwab KE. Endometrial stem cells[J]. Curr Opin Obstete Gynecol, 2007,19(4): 377-383.

[3]Gargett CE.Uterine stem cells:what is the evidence[J].Hum Re-prod,2007,13(1):87-101.

[4]Gargett BE,Chan RW.Endometrial stem/progenitor cells and prolif-erative disorders of the endometrium[J].Minerva Ginecol,2006,58(6):511-526.

子宫内膜癌教案 篇2

课程名称: 妇产科学 课程类型:(1)

1、必修;

2、选修;

3、其它 授课对象: 临床专业(本科)04级1、2、4、5、6班 授课时间: 2007至 2008 学年 下 学期

计划学时: 102 学时(其中:理论 55,实验: 48)

任课教师:

所属学院: 临床学院 课程管理部门(教研室): 妇产科

课程名称:妇产科

教 材:《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出版社),乐杰 编著,2004年第 6 版 讲 授 人: 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 学 历:本科 学 位:学士 讲授题目:子宫内膜癌

所属章节:第31章 计划学时: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子宫内膜癌的定义。

2、掌握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期、诊断、治疗及随访。

3、熟悉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因素。教学重点:

1、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期、诊断、治疗。

2、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教学难点:

1、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

2、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使用教具:多媒体 思 考 题:

1、子宫体癌的临床表现、诊断。

2、子宫体癌的临床分期及治疗。

参考资料:

《实用妇产科学》、《妇科肿瘤学》

子宫内膜癌

子宫体癌因多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故又称为子宫内膜腺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发病高峰年龄为55~60岁。在我国子宫体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及卵巢癌而居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第3位。近年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

一、病因

确切病因不明,可能因素有:

(一)长期接受雌激素刺激

此病多见于延迟绝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卵巢性腺间质肿瘤(如颗粒细胞瘤等)以及绝经后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妇女,说明长期接受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而无周期性的孕酮抑制,可能是导致本症的因素之一。

(二)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压

此病多见于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高血压妇女,有人称之为子宫体癌“三联症”。

(三)未婚、未育及少育

此病多发生于未婚、未育及少育者,可能与子宫内膜接受雌激素刺激时间较长有关。

(四)遗传

家族中妇女有癌肿史者,子宫体癌发生率也增加,说明此瘤可能与遗传有关。

二、病理

肉眼观察,癌组织可局限于子宫内膜(局限型),呈菜花样或息肉样;也可弥散于整个宫腔(弥漫型),此两型晚期均可侵犯肌肉。癌组织松脆质软,常伴出血坏死。

子宫体癌大多数为腺癌,少数在腺癌组织中出现局限性分化良好的鳞状上皮,称为腺角化癌,恶性度较低;也有腺癌中出现鳞状细胞癌,则称为腺鳞癌,恶性度高,预后差。

三、转移途径

子宫体癌的特点是生长缓慢,可较长期局限于宫腔内,转移途径以直接蔓延和淋巴转移为主,血行转移较少见。

(一)直接蔓延

早期沿子宫内膜扩散,可达宫颈、阴道,亦可达输卵管和卵巢,并可向肌层侵蚀,晚期甚至穿透浆膜层而种植于盆腔脏器表面。

(二)淋巴转移

此型转移较晚,宫体上部和宫底部的腺癌可沿阔韧带上部淋巴管转移至卵巢,并向上直拉引流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也可沿圆韧带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子宫中段的腺癌引流至骼总及腰淋巴结;宫体下部的腺癌累及宫颈时,转移方式同宫颈癌,预后较差。也可以由于淋巴逆流而转移至阴道及尿道周围淋巴结,当子宫切除术后,除癌细胞直接种植于阴道外,也有经淋巴逆流转移至阴道顶端的可能,故此部位常见复发。

(三)血行转移

偶有经血流转移至肺、胸膜等远处器官者。

四、临床分期

目前多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1982分期法如下:

0 期:腺瘤样增生或原位癌,组织学所见疑为恶性癌变。

Ⅰ期:癌肿局限于子宫体

Ⅰa期宫腔深度≤8cm

Ⅰb期宫腔深度>8cm

按组织类型可将Ⅰ期再分为4个亚期:

G1高度分化腺癌。

G2中度分化腺癌,有部分实性区。

G3低底分化腺癌或完全未分化癌,实性无腺体。

G4未定级。

Ⅱ期:癌累及宫体及宫颈。

Ⅲ期:癌扩散到子宫外,但未超越真骨盆。

Ⅳ期:癌扩散到真骨盆以外,或累及膀胱及直肠的粘膜。

五、临床表现

(一)阴道出血 绝经后出现阴道持续性或不规则出血;尚未绝经者可有月经过多或不规则出血。

(二)阴道排液 少数病人在病变早期有水样或血性排液增加,晚期并发坏死感染时,可出现恶臭脓血分泌物。

(三)疼痛 一般仅发生在晚期,当子宫颈管被癌肿组织堵塞导致宫腔积血或积脓时,可出现下腹胀痛或癌瘤刺激宫缩而引起疼痛,晚期癌浸润盆壁时,可出现腰腿痛。

六、诊断

(一)病史 对绝经期延迟、不孕或生育稀少而多年不育者,或合并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之老年妇女,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怀疑子宫体癌:

1.绝经前后不规则阴道出血,特别是绝经较长时间后又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者;

2.生育期子宫出血久治不育者;

3.宫腔内有持续排液者。

(二)妇科检查 子宫大小正常或稍大而软,阴道及宫颈无明显病变,有时可见息肉样组织自宫颈口向外突出;当宫腔积血或积脓时子宫可显著增大并有囊性感;晚期可在子宫旁扪到转移结节或包块。

(三)分段论断性刮宫

先用小刮匙刮宫颈管,后探测宫腔深度并环刮宫腔,注意刮取两侧宫角组织。当刮出物多且呈豆腐渣样时,则子宫体癌可能性极大,应停止继续搔刮,以避免子宫穿孔、出血及癌肿扩散。将刮出物分别标明送病理检查。

(四)细胞学检查 从阴道后穹窿取材作涂片查瘤细胞,阳性率较低;从宫腔吸液中找癌细胞可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五)宫腔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子宫内膜病变,确定子宫体癌的定位、体积及生长情况,可判定有无宫颈转移,确定Ⅰ期或Ⅱ期癌。

七、鉴别诊断

如能及时作诊断性刮宫,诊断多无困难,但临床上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二)子宫粘膜下肌瘤或内膜息肉

(三)子宫颈管癌及子宫肉瘤

(四)老年性阴道炎

八、预防

由于确切病因不明,目前尚无预防良策。

对绝经期前后妇女不应滥用雌激素,当有必要使用时,应以短期、间断及小剂量为宜,并同时加用孕激素。

对有子宫体癌高危因素的妇女要提高警惕,当出现阴道流血时,应严密随访,以防发生子宫体癌。

九、治疗

应根据临床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以及患者全身状况决定治疗方案。目前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并辅以放疗、激素及化学治疗。

(一)手术治疗

是治疗子宫体癌的主要方法,应根据临床分期来决定手术范围,行全子宫切除术或如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腹腔淋巴清扫术。

(二)放射治疗

包括腔内照射及体外照射。单纯放疗仅用于晚期癌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也用于年龄过大合并其他疾病不宜手术治疗的各期癌患者。对手术病人,可于手术前后加用放疗。

(三)孕激素治疗

高效孕酮类药对控制癌肿的发展有一定效果,现作为治疗子宫体癌的常规措施之一。当癌细胞中雌孕激素受体较多时,对孕激素治疗效果敏感,甚至有治愈者。但用药剂量要大,时间要长。长期应用孕激素治疗须定时检查肝功。

(四)化疗

一般认为疗效不佳。

十、预后

子宫内膜血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邵阳市中心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门诊及住院就诊的停经39d左右的患者104例为检查对象,使用TV-CD检查,孕妇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27岁。临床诊断宫内外早早孕,血或尿HCG阳性,伴停经和(或)阴道出血,下腹疼痛,停经时间39d左右,平素月经规律,既往无避孕药、激素等用药史,无内膜增生性疾病等妇科病史。检查后最终妊娠结果:宫内早早孕48例,宫外早早孕32例,宫内早孕流产24例。

1.2 方法

使用LOGIQ9型及LOGIQ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腹部和阴道检查探头频率分别为3.5MHz和7.5MHz,并由专人操作。患者先适度充盈膀胱,取仰卧位,探头置于耻骨联合上多切面扫查子宫及附件区,探头作纵向、横向、多角度扫查。排空膀胱后行TV-CD检查,膀胱少量充盈以利于检查时子宫的定位。检查时取膀胱截石位或用枕头垫高臀部有助于显示盆腔前方结构。先将消毒的胶料套或避孕套内放入适量的耦合剂后,套入阴道探头前端,然后在其表面涂以耦合剂探头缓慢放于患者阴道内直至宫颈表面或阴道穹隆部,转动探头柄可纵向、横向及多方向扫查,重点观察子宫内膜形态,测的血流频谱并记录血流参数。于5~7d后行超声检查并随访至临床确诊为止,将TV-CD检查结果与最终妊娠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应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血流检出情况

1 0 4例患者阴道彩超彩色血流频谱显示率1 0 4例(1 0 0.0 0%,104/104),腹部彩超彩色血流频谱显示84例(80.76%,84/104),阴超显示率明显高于腹部彩超检查结果(2=8.89,P<0.05),两组内膜声像图比较见图1、2。

2.2 子宫内膜的TV-CD检测情况比较

各组比较宫内早早孕组子宫内膜血流RI常<0.50为100.00%,宫外早早孕组子宫内膜血流RI>0.50发生率为(37.25%),子宫内膜大部分可探及动脉血流(62.50%),小部分仅探及静脉血流,见表1。

3 讨论

早早孕早期妊娠(停经50d以前)的超声图像,表现为一个极早期妊娠囊型向妊娠囊型逐步发展的过程,极早期妊娠囊型表现为宫内一稍强胚胎回声光团或<10mm小液暗,未探及心管搏动及卵黄囊,多数孕周为4周~39d,也就是早早孕阶段。因声像图无明显特异性,诊断不是那么准确,有部分专家称这段时期为妊娠盲区。因此要通过腹部及阴道彩超检测子宫内膜血流及时发现宫内外早早孕声像,结合临床,使孕妇得到及时治疗,使临床能够正确处理,极大地减小了孕妇的痛苦。

因为经阴道超声检查采用高频探头,探头在阴道内紧贴宫壁、阴道窟窿或宫颈部,不易受腹壁脂肪厚度影响及肠气干扰,尤其是对后位子宫、早期异位妊娠、早早孕等观察,图像比经腹部更明显。TV-CD与经腹部超声检查方法对子宫内膜血流显示率的比较表明:阴道彩超更利于提高超声诊断宫内外早早孕的正确率。子宫螺旋动脉是子宫动脉发出一下行小的阴道支,主干于阔韧带两层间沿子宫侧缘迂曲上行,沿途发出至子宫肌层内即弓状动脉和放射状分支至黏膜层,是子宫内膜的主要血管,对性激素有高度的敏感性,随月经周期发生显著改变,由于受体内激素的影响,分泌期子宫螺旋动脉的显示率最高,宫内妊娠发育到14d左右,子宫螺旋动脉受到滋养层细胞的侵蚀直接开口于绒毛间隙,使得螺旋动脉扩张,血流灌注增多,阴道彩色多普勒检测时,可检测出螺旋动脉血流信号,频谱为高速低阻[1],正常宫内早早孕时RI下降,其原因可能与子宫胎盘血管扩张横面积增加有关。宫外早早孕时,滋养层血流是孕卵着床后形成的特殊血流,Kirchler和Browu等[2,3]认为,在附件区非特异性包块中检测到与卵巢分离的低阻力血流(RI<0.6),代表了异位妊娠的滋养层血流,其发现可以提高异位妊娠的敏感性。通过测定子宫内膜血流RI,发现在宫内外早早孕患者检测结果又明显差异[4]。本研究则认为,如在附件区探及团块回声,且测得子宫内膜滋养层血流RI<0.50,则高度可疑宫外妊娠,故对血HCG升高的患者,如能配合TV-CD检查,则可提高宫外孕的准确性[5]。

宫外孕伴阴道流血应与宫内早孕流产鉴别,完全流产时,子宫内膜无血流或仅见静脉血流,这些声像难以与宫外早早孕伴阴道流血鉴别,此时应根据其他声像特点来鉴别,如宫外早早孕时在子宫旁卵巢外探及环壁为强回声,中央为无回声的“输卵管环”声像,周边可探及滋养层周围性血流。具有鲜明丰富的滋养层周围性彩色血流频谱特征的“输卵管环”是早期输卵管妊娠的特征性表现[6]。宫内早孕不全流产时,宫内常可探及不规则团块回声,团块内或周围出现彩色血流,脉冲多普勒为双峰高舒张期低阻力,即滋养层周围血流,一侧卵巢内有黄体囊肿及其周边的黄体血流。黄体囊肿的血流较丰富,充盈饱满,大多表现为丰富的环状绕壁血流[7]。

随着诊断早孕的技术不断提高,早先经腹部超声最早观察到孕囊约在末次月经后6周,现经TV-CD最早在末次月经的4+2周就可观察到1~2mm妊娠囊[8]。在检出早孕患者宫内孕囊后,仍要仔细检查附件区是否有包块,结合临床资料作出诊断,以减少误诊及漏诊。综上所述,阴道彩超不受体型肥胖、肠腔充气、肠蠕动、膀胱多重反射等因素的干扰,能清晰直观地检测子宫内膜血流在鉴别宫内外早早孕诊断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在形态学方面为临床工作提供一种可鉴别的检查的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超(TV-CD)检测子宫内膜血流鉴别宫内外早早孕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04例处于早早孕阶段的子宫内膜进行TV-CD检测,检测结果与最终妊娠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阴道彩超能提高子宫内膜血流的显示率,宫内旱早孕组子宫内膜血流阻力指数(RI)<0.50;宫外早早孕组子宫内膜血流RI>0.50。结论 TV-CD检测子宫内膜血流,并结合宫内或宫外的声像特点,可为宫内外早早孕的鉴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阴道彩超,宫内早早孕,宫外早早孕,血管阻力指数

参考文献

[1]陈常佩,陆兆龄.妇产科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0.

[2]Kirchler HC,Seebacher S,Alge AA,et a1.Early diagnosis of tubal-pregnancy:changes in tubal blood·ow en evaluated by endovag-inalcolor Doppler sonograplly[J].Obstet Gynecol,1993,82(3):561-565.

[3]Browu DL.Diagnosis of ectopic pregnancy with endovaginal color Doppler US[J].Radiology,1993,187(1):20-22.

[4]潘丽华.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宫内外早早孕的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7,9(4):218.

[5]徐晚红.经腹部与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未破裂宫外孕的诊断价值[J].福建医药杂志,2001,23(6):118.

[6]姚丽华,奚美敏.经阴道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未破裂异位妊娠的临床诊断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07,16(3):207-208.

[7]胡蓉,向红,刘晶.异位妊娠孕囊与卵巢小黄体囊肿的超声对比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23(8):612.

子宫内膜血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本研究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施行自然周期FET的189例患者。年龄22~38岁,月经规则26~38天。纳入标准:采用本中心常规黄体中期长方案[2]行超促排卵及IVF,所有可用胚胎行玻璃化冷冻;刺激周期至FET周期间隔至少3个月;自然周期月经第3天基础血清卵泡刺激素(bFSH)≤10 U/L;配偶精液常规检查各项参数在参考范围内;FET当日上午9~10时在光镜下按本院常规方法进行胚胎评分:卵裂球均匀,d3形成6~10个细胞且碎片比例<20%或出现融合的正常受精胚胎评为优良胚胎;移植评分最高的胚胎2~3枚/人。排除标准为以下任一:刺激周期或自然周期中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和(或)宫腔异常、既往自然流产≥2次;任一枚移植胚胎评分未达到优良级别;纳入研究前3个月内使用过甾体激素或影响内分泌的药物;吸烟或酗酒;男方重度少、弱精子症需行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者;胚胎移植后施行手术减胎;发生生化妊娠或异位妊娠。

本研究获得本院生殖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FET后10~12天为第一观察终点,血β-HCG≥50 U/L共98例(妊娠组),未妊娠91例(非妊娠组);妊娠组患者随访至FET后第10周为第二观察终点,宫内可见孕囊及胎心搏动者87例(持续妊娠组),宫内无孕囊或胎心搏动消失者11例(早期流产组),其中单胎流产10例,双胎均流产1例,观察对象中未见高序列多胎妊娠。

1.2 方法

1.2.1 IVF、FET和妊娠结局随访

自然周期行序贯超声监测,在优势卵泡径线达到12 mm时开始测黄体生成素(LH),尿试纸每日3~4次,待尿试纸结果阳性时10小时内返回本中心查血雌二醇(E2)和LH,该日视为血LH峰日。主导卵泡破裂后3天解冻胚胎,并在当天上午行FET。黄体支持和妊娠随访方法采用本中心常规方案[2]。

1.2.2 3-DU-PDA检查

在血LH峰日,按照本中心已建立的方法[3]专人采用GE Voluson-i三维超声系统(GE,Zipf,Austria)及RIC5-9W-RS阴道容积探头(频率3~9 MHz)采集3-DU-PDA图像。扫描参数预设:扫查角度146°,频率低,颜色质量正常,脉冲重复频率0.5~0.9 KHz,滤波低档1,能量多普勒增益5。应用4D View Version 10.0软件处理数据,选取VOCALⅡ功能,启动手动描记模式勾勒内膜界限,设置步进角度为6°,由软件自动生成内膜三维图像,激活Histogram功能自动计算血管指数(vascularization index,VI)、血流指数(flow index,FI)和血管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 flow index,VFI)等参数。每个研究对象连续取样3次,以其均值进行统计分析。VI、FI和VFI 分别代表三维容积感兴趣区内的血管数量、血流平均密度和血管化程度。分析相关数据时均采用盲法。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数据以undefined表示,偏态分布的数据以中位数与范围表示,其对应的检验方法分别是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偏态分布的频率分析采用Pearson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发现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评价预测妊娠结局效能。

2 结 果

2.1 各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分别比较妊娠组与非妊娠组、持续妊娠组与早期流产组患者的取卵年龄、原发性不孕比例、主要不孕原因构成比、体重指数(BMI)、bFSH、超促排卵中总FSH用量、超促排卵中总LH用量、平均获卵数、LH峰日E2值、平均移植胚胎数、着床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各组超声情况的比较

妊娠组与非妊娠组患者LH峰日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形态构成比、内膜VI、FI和VF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妊娠组与早期流产组的患者LH峰日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形态构成比、内膜F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妊娠组子宫内膜VI和VFI显著高于早期流产组患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2 子宫内膜VI和VFI预测持续妊娠结局

通过ROC曲线分别检测子宫内膜VI和VFI预测持续妊娠结局的效能,见图1。内膜V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9(95%CI 0.498~0.660),标准误(SD)0.041;查表计算VI截断值为2.004,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35.9%。内膜VF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84(95%CI 0.503~0.666),SD 0.041;查表计算VFI截断值为0.3944,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4%和28.2%。

3 讨 论

多普勒技术的引进使超声医学脱离了传统的形态影像学范畴,迈进了功能影像学的崭新时代;在其基础上开发的能量多普勒血流图(power Doppler angiography,PDA)具有高敏感性和角度非依赖性的特点,对于探测子宫内膜固有的低速血流信号和微细血管结构具有独特优势。3-DU-PDA将先进三维超声与PDA技术进行了有机整合,能够定量采集三维组织容积内血管密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4]。与通过子宫动脉二维彩色超声多普勒频谱间接推测内膜局部血供相比,经阴道3-DU-PDA能够更精确、直观地评价子宫内膜血流灌注特点[3,4,5]。基础研究表明,良好的内膜血管化与血流灌注是构建胚胎着床适宜微环境的必备条件[6]。临床研究提示,IVF新鲜周期移植妊娠组的HCG日3-DU-PDA参数高于未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但是,国内尚未见这项新技术在FET中的应用报道。为避免可能影响妊娠结局的混杂因素干扰,尤其是为了降低胚胎质量不均一可能造成的结果偏倚,本研究对入组患者病史、取卵年龄、降调与超促排卵方案、自然周期FET方案和移植胚胎级别等本底条件均进行了严格筛选,妊娠组和非妊娠组以及持续妊娠组和早期流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结果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未发现血清LH峰日子宫内膜厚度与形态构成比在FET不同结局的各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这两项常规超声检测指标与FET妊娠结局无明确的关系,预测胚胎着床的可能性较低,这与近年来大样本的研究报道相似[1,7]。

2006年Ng等[5]率先报道,自然周期或氯米芬促排周期方案血清LH峰翌日获取的二维超声与3-DU-PDA参数均不能预测自然周期FET的胚胎着床结局。随后Zácková等[8]研究发现,自然周期FET当天通过3-DU-PDA测量子宫内膜与卵巢血管化指标亦与妊娠结局无关。但是,上述两项研究均未对胚胎质量进行详细分类,可能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结果表明:施行优质胚胎FET后,妊娠组与非妊娠组自然周期血清LH峰日子宫内膜3-DU-PDA各项参数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尽管Ng等[5]、Zácková等[8]和本研究的设计和样本募集上存在一定异质性,但综合这些研究结果已经提示:子宫内膜血流灌注峰值平台期各单一时间点(LH峰日、LH峰翌日、FET日)采集的3-DU-PDA血管血流参数无法用于预测自然周期FET的胚胎着床结局。

通过对妊娠患者的严密追踪随访,本研究还证明优良胚胎FET后持续妊娠的患者血清LH峰日子宫内膜血管化程度(VI和VFI)明显优于发生早期自然流产者,与Ng等[9]在FET移植后妊娠结局中的观察结果相似。同时,也与我们在HCG日子宫内膜3-DU-PDA参数预测新鲜优良胚胎移植后持续妊娠及早期流产研究中的观察结果一致。这一现象的机制仍不清楚,据推测LH峰日子宫内膜血管化水平与早期胚胎的胎盘发育潜能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而后者对于妊娠维持具有重要意义[9]。本结果提示,3-DU-PDA技术可以提前在自然周期围排卵期预测胚胎着床后的早期妊娠结局,因此有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胚胎移植时机或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早期自然流产率,从而改善IVF-ET的累积抱婴回家率。但是,本研究采用ROC曲线分析表明,内膜VI和VFI的曲线下面积处于0.5~0.7范围内,说明这两项指标预测FET早期妊娠结局的效能仍然较低。为进一步提高3-DU-PDA指标的预测价值,除需深入开展内膜血流动力学与内膜容受性关联的基础研究之外,合理筛选和引入多种参数(例如患者年龄、胚胎序贯评分、激素水平、内膜厚度与形态等),建立综合预测体系可能是解决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Cai QF,Wan F,Huang R,et al.Factors predicting the cumulative out-come of IVF/ICSI treatment:a multivariable analysis of2450patients[J].Hum Reprod,2011,26(9):2532-2540.

[2]陈雷宁,全松,李红,等.重组卵泡刺激素预充注射笔在控制性超促排卵中的临床应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1):100-104.

[3]Chen L,Quan S,Li H,et al.A comparison of endometrial and suben-dometrial vascularity assessed by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nography and power Doppler angiography between healthy fertile women and women with unexplained primary recurrent miscarriage[J].Fertil Steril,2011,95(3):1127-1129.

[4]MercéLT,Barco MJ,Bau S,et al.Are endometrial parameters by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and power Doppler angiography related to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outcome[J].Fertil Steril,2008,89(1):111-117.

[5]Ng EH,Chan CC,Tang OS,et al.The role of endometrial and suben-dometrial vascularity measured by three-dimensional power Doppler ultrasound in the prediction of pregnancy during 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 cycles[J].Hum Reprod,2006,21(6):1612-1617.

[6]Rogers PA.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ndometrial blood vessels[J].Hum Reprod Update,1996,2(1):57-62.

[7]Lintsen AM,Eijkemans MJ,Hunault CC,et al.Predicting ongoingpregnancy chances after IVF and ICSI:a national prospective study[J].Hum Reprod,2007,22(9):2455-2462.

[8]ZáckováT,JrvelIY,Tapanainen JS,et al.Assessment of endometri-al and ovarian characteristics using three dimensional power Doppler ultrasound to predict response in frozen embryo transfer cycles[J].Reprod Biol Endocrinol,2009,25(7):151-153.

子宫内膜血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3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的37例患者中,年龄31~48岁,平均(35.2±2.9)岁;病程5~52个月,平均(26.5±4.8)个月;分期:轻度患者4例,中度患者29例,重度患者4例。观察组的37例患者中,年龄31~49岁,平均(35.6±2.7)岁;病程5~54个月,平均(26.3±4.9)个月;分期:轻度患者4例,中度患者28例,重度患者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及疾病分期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腹腔镜术式进行治疗,其主要为在腹腔镜辅助下采用CO2激光器或氦-氖激光器对病灶进行烧灼,也可采用腔镜进行囊液的吸出,并进行生理盐水与无水乙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米非司酮进行治疗,主要为在术后即开始给予患者米非司酮12.5 mg/d,口服,连续治疗12周。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周及12个周的血液流变学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研究及比较。

1.2.2检测方法

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由资深的医技人员进行检测,其中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HT-100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进行检测,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GE LOGIQS6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12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各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6周及12周,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周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周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右子宫动脉最大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比较。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6周及12周,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被覆面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而形成的一种妇科疾病,其可造成多种临床表现,如继发痛经、性交不适、不育及月经改变等,且此类患者多存在较高的不孕发生率,应及早进行治疗。手术治疗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微创术的不断广泛应用和发展成熟,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疗效也日益得到肯定。但是药物的辅助治疗对于改善预后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2]。

另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临床研究显示出血液流变学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异常,表现为血流黏度的增高和血流的抑制,加之手术对患者机体的刺激更易造成血液黏稠度方面的升高,对于疾病的康复极为不利,故术后有效的药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3,4]。

注: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P<0.05

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孕酮受体的亲和力比黄体酮强5倍,其主要是通过与孕酮竞争受体,使孕酮维持蜕膜发育的作用受到抑制,胚囊从蜕膜剥离,并且可以抑制卵巢的功能,使病灶的内膜萎缩,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5,6,7]。

本研究中笔者就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进行观察,发现其在改善患者的这些指标方面均显示出积极的作用,肯定了其在本病治疗中的有效性,肯定了其可取性,且不同时段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其具有显效较快的优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米非司酮可显著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发热血液流变学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于患者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睿,李雅丽,魏利,等.子宫腺肌症合并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5):57-58.

[2]陈桂红,黄常青,刘杰.血府逐瘀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J].现代医院,2009,9(2):18-19.

[3]蒋莹,邹吟.阴道彩超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3):208-210.

[4]Cinardi N,Franco S,Centonze D,et al.Perineal scar endometriosis tenyears after Miles'procedure for rectal cancer: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the literature[J].Int J Surg Case Rep,2011,2(6):150-153.

[5]秦晓红,叶德华.米非司酮口服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18):88.

[6]Jong MJ,Mijatovic V,Waesberghe JH,et al.Surgical outcome and long-term follow-up after segmental colorectal resection in women with acomplete obstruction of the rectosigmoid due to endometriosis[J].DigSurg,2009,26(1):50-55.

子宫内膜血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子宫内膜息肉患者40例, 年龄33~70岁, 平均年龄 (43.7±6.9) 岁, 39例患者有生育史, 1例患者为原发性不孕, 病程5~13年, 平均病程为 (2.5±3.3) 年。临床症状:经期延长、不规则出血、经量增多, 术前均实施诊断性刮宫, 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在实施手术之前, 给予2~3次诊刮, 选择炔诺酮与甲地孕酮, 治疗3个月经周期。

1.2 方法

器械:子宫内膜消除仪器, 由英国微施公司提供, 8.5mm的探头直径, 高频微波为9.3GHz, 可破坏基底层与子宫内膜可达3~5mm, 30W的功率, 5mm的外鞘直径[2]。

术前:患者肾功能、肝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检查与尿常规检查, 选择宫颈刮片以将癌前病变与恶性病变排除, 行阴道B超检查。在术前3d避免性生活, 确保外阴的清洁。在术前的7~12h, 将扩张棒置于子宫颈, 以扩张宫口。

术中:于术前15min, 静脉缓慢推注25mg异丙嗪、50mg度冷丁, 患者将膀胱排空, 确定截石位, 宫颈、阴道与外阴进行常规消毒。实施宫腔镜检查之后, 对现有内膜应再次全面刮宫, 于病理组织留送检查。使用特制棉条、干纱布条, 以吸收患者的宫腔血液、液体, 仔细探查清楚患者的宫腔深度, 由宫腔至宫角放置微波探头, 启动仪器的脚踏开关。在监视屏中可直接观察探头深度, 待温度达到75摄氏度后, 缓慢移动探头, 并从宫底向下呈现“之”字型, 维持71~80℃, 探头若移至宫颈内口处时, 将脚踏开关关闭。结合病变部位、宫腔大小, 可1~2次的反复操作。

术后:在手术3d内, 均行静脉抗菌素, 以预防感染。若患者疼痛较为明显, 可给予双氯芬酸钾片, 3片/d。7~12h后, 患者应下床做适量活动。

随访:嘱托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实施门诊复查, 询问出血情况, 包含腹痛、痛经、经期、经量, 行妇科检查, 某些患者给予宫腔镜检查或者B超检查。在术后3个月实施血常规化验[3]。

1.3 疗效诊断

术后随访, 患者发生周期性点滴出血、闭经、月经量较少或者正常, 即为满意。不规则月经出血、出血量过多均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治疗前后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明显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一般情况:40例患者为7.2~11.7cm的宫腔深度, 平均为 (9.3±1.2) cm, 120~429s的手术时间, 平均手术时间为 (285.3±73.6) s, 平均住院时间3.3d。在手术过程中, 患者耐受性均为良好。术后, 患者均出现隐痛与不适, 并有13~24h的持续时间, 有3例患者口服止痛药物。

临床症状:在手术后, 40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咖啡色分泌物、阴道流水。其中有20例患者出现阴道出血, 出血量较少, 但维持有2~40d的出血时间。26例患者达1年的随访时间, 闭经者25例, 闭经率62.7%, 满意率达97.8%。

贫血纠正:在术前, 患者的血红蛋白为 (84.7±19.5) gL。术后3个月时, 血红蛋白的提高至 (115.8±17.8) gL, 贫血纠正在术前与术后对比, 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具体如表1所示。

宫腔镜、B超检查:全部兵力在术后均实施B超复查, 显示为强反光带、宫腔线。术后1个月与3个月时, 15例患者给予宫腔镜检查, 结果显示宫腔存在瘢痕挛缩, 主要呈现倒三角形、管状, 平均深度与术前相比有1.5cm的缩短, 从双侧输卵管处未发现开口。

并发症:在手术过程中, 未发现患者有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术后, 5例换则会出现下腹坠痛, 阴道分泌物明显增多, 且存在浓烈的异味, 经过初步预测, 确定为子宫内膜炎。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 可完全消解症状。术后1个月时, 1例发生腹痛, 经过B超显示为宫腔液性暗区, 存在宫颈管粘连。通过扩张后, 症状完全消除。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为子宫异常的主要原因, 大约占14.6%~25.9%, 在青春期后任意年龄均可发生, 多发与41~52岁, 临床症状为月经前后出现不规则出血, 年轻妇女的恶变率为0.6%~1.1%, 绝经期、更年期妇女的恶变率达12%~16.2%。采用传统治疗方法, 主要是进行药物治疗与彻底刮宫, 在子宫角处极易发生子宫内膜息肉, 刮宫极易发生遗漏, 治疗效果也不明显。近几十年来, 物理创伤方法、子宫内膜电切术、热滚球电凝法、宫腔冷冻技术、射频法等方法, 微波是高频电磁波, 热效应使得局部组织出现坏死、变性与凝固。组织含水量存在差异, 所产生的热效应存在差异, 其他效果与微波功率与频率相关[4]。

本实验采用的微波实验仪, 探头可在宫腔内移动, 在子宫角内均匀治疗宫颈各部, 探头操作杆控制系统、连接温度记录, 操作者可根据脚踏操作开关, 并设置好预警系统, 保障操作过程的可靠与安全。根据操作杆刻度, 即可确定宫腔进入深度, 防止宫颈管组织损伤, 在子宫内膜息肉治疗中, 症状改善满意率78%~88%, 闭经率为34%~58%, 在本实验中随访满意度达97.8%, 闭经率62.7%。子宫内膜息肉与温度、局部作用时间相关, 同时还与子宫内膜厚度存在联系, 术前将子宫内膜薄化, 可取得较好的满意疗效, 本组实验中采用术前刮宫进行薄化, 方法较为简单与经济。

子宫内膜息肉的探头直径8mm, 顶端为钝性半球形, 工作时在直径6mm内范围, 进行热效应, 为绝经妇女为11~19mm的腔肌壁厚度, 子宫角处的肌壁最薄, 约为8.9mm。因此, 子宫表面浆膜受热效应影响较小, 导致穿孔几率较小。

总而言之, 针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 采用微波子宫内膜消除术治疗, 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创伤小、手术时间短, 术中无并发症, 且无需进行麻醉, 可保留子宫与正常盆腔结构, 降低卵巢功能的损害率, 因此,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素琴, 王惠兰, 刘淑霞, 等.微波子宫内膜消除术治疗血液病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的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 (24) :2076-2077.

[2]陈素琴, 王惠兰, 张霞, 等.微波子宫内膜消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5, 27 (8) :495-496.

[3]林华, 卞美璐.微波子宫内膜消除术与全子宫切除术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3, 3 (4) :321-322.

子宫内膜血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门诊病例2009年5月—2011年5月55岁~70岁绝经妇女426例行阴道超声内膜厚度检测。

1.2 方法

使用美国GE LOGIQ-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9~11 MHz进行主要检查, 辅助诊断性刮宫病理学检查。

2 结果

2.1 426例绝经妇女超声检测内膜厚度小于0.6 cm (双层厚度) 294例, 占总数的69%;子宫内膜厚度大于1.0 cm (双层厚度) 81例, 占总数的19%;介于二者之间51例, 占总数的12%.临床对81例子宫内膜过厚者行诊断性刮宫, 17例病理学诊断提示子宫癌或癌前病变, 阳性率达21%.17例患者均行子宫切除术治疗, 2年后随访尚未见明显转移。

2.2 子宫内膜癌超声征象:极早期时见子宫正常大, 仅见宫腔线紊乱、中断。典型内膜癌声像图为子宫增大或绝经期子宫相对增大, 宫腔内见实质不均回声区, 形态不规则, 宫腔线消失 (见图1) , 有时见肌层内不规则回声紊乱区, 边界不清, 可作出肌层浸润程度的诊断[1]。阴道超声分辨率高, 不需憋尿, 可反复检查, 较少受肥胖肠胀气干扰, 显示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或边界清晰程度优于传统的经腹部超声 (见图2) , 是绝经妇女诊断或普查的最佳辅助检查方式。

3 讨论

子宫癌是发生在子宫部位的一系列恶性肿瘤, 最为常见的是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恶性肿瘤, 又称子宫体癌, 是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好发于更年期和绝经期, 多见于未婚、少产、肥胖伴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的妇女。子宫内膜癌发病一般认为与雌激素有关, 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腺癌, 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及排液增多, 转移途径是癌细胞蔓延或经淋巴及血行等。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 以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孕酮抗雌激素等药物为辅, 若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正确治疗, 效果较好。复发多在3年~5年内, 也有远期复发, 所以需要长期随访。

本组检查结果来自门诊病例, 多数绝经妇女因阴道流血、排液、腹胀或腹痛前来就诊。因受仪器设备、经济条件尤其是绝经妇女思想封建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阴道超声检查在基层医院中还未能普及, 其中部分人群曾接受过经腹部超声检查但未对子宫内膜厚度进行准确测量, 本次检查均采用阴道超声检查, 内膜过厚的提示提高了医患双方的重视。临床医师和超声医师应将阴道超声检查作为子宫附件超声检查方式的首选, 耐心主动说服一些因思想封建或其他原因而不愿接受阴道超声检查的绝经妇女, 从而提高子宫癌或其他病变的早期诊断率。

子宫癌的发生和早婚、早产、多产、性卫生差、炎症和宫颈糜烂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因此, 计划生育、卫生宣教、妇女保健、妇女疾病普查及积极治疗宫颈炎和宫颈不典型增生, 都能起到预防子宫癌发生的作用。

参考文献

子宫内膜血流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分别为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病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 分别抽取38例和40例。癌症组患者年龄在40~76岁之间, 平均为 (58.7±13.9) 岁, 其中年龄≤49例者6例, 年龄在50~59岁之间者13例, 年龄在60~69岁者13例, ≥70岁者6例。健康组中研究对象年龄在41~78岁之间, 平均 (59.2±13.4) 岁。本次研究对象年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比较价值。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相关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所抽取的两组研究对象分别展开Dickkopf-1表达水平检测, 并对癌症组与健康组和癌症组不同病理类型间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1.2.2 检测方法

本次研究中Dickkopf-1表达水平检测采用常规免疫组化染色, 采取二步法免疫组化试剂对Dickkopf-1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检测步骤为:对石蜡切片进行常规脱蜡处理, 而后水化, 展开抗原修复, 采用10%的双氧水对内源性过氧化物酶进行封闭10min。在4℃条件下对Dickkopf-1抗体进行孵育24h将单克隆小鼠抗人Dickkopf-1抗体采用磷酸盐缓冲溶液进行稀释300倍。在室温条件下对Zymed Laboratones进行1小时孵育, 并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底物二氨基联苯胺进行显色[2]。

1.3 Dickkopf-1表达判断标准

依照阳性表达肿瘤细胞数在肿瘤细胞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将免疫组化结果分成4级: (-) :所占百分比<10%; (+) :所占百分比在10%~25%之间。 (++) :所占百分比在26%~50%之间; (+++) :所占百分比>50%。将 (-) 和 (+) 结果视为低表达;将 (++) 和 (+++) 结果视为高表达。

1.4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癌症组和健康组Dickkopf-1表达水平比较

经统计发现, 癌症组表达结果为 (-) 者11例, (+) 者14例, (++) 者8例, (+++) 者5例;健康组表达结果为 (-) 者8例, (+) 者6例, (++) 者12例, (+++) 者14例。见表1。

2.2 癌症组不同病理类型Dickkopf-1表达水平差异

本次研究中癌症组患者诊断为内膜样腺癌者22例, 其他类型16例, 两种病理类型的Dickkopf-1表达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且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子宫内膜癌为比较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 属于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中的一种,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该病的发病率正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该病一般在老年女性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 然最近年以来该病的发病表现出明显的年轻化, 对妇女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3]。

Dickkopf-1为Wnt信号通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抑制因子, 其利用同Wnt通路的协同受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对该通路的激活进行抑制, 所以Dickkopf-1的表达同肿瘤的发生以及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一直受到高度的关注。本次研究中Dickkopf-1的表达水平在子宫内膜组和健康组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 且 (P<0.05) , 并且在子宫内膜组中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Dickkopf-1表达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以上结果表明, Dickkopf-1表达水平与癌症的发生与发展存在明显的关系。该结果也对以上结论予以了充分的证明。

摘要:目的 对Dickkopf-1在子宫内膜癌以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病例38例, 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研究对象展开Dickkopf-1水平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统计发现, 两组研究对象的Dickkopf-1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且 (P<0.05) , 子宫内膜癌组不同病理类型的Dickkopf-1水平同样存在显著差异, 且 (P<0.05) 。结论 Dickkopf-1的表达水平受到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发展的影响, 对于诊断以及病情评估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Dickkopf-1,子宫内膜癌,表达水平,病理分级

参考文献

[1]伊诺, 廖秦平, 李挺, 等.子宫内膜癌Dickkopf1表达及对内膜癌侵袭力的影响[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9, 12 (2) :142-143.

[2]廖秦平, 吴成, 郑虹, 等.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亚型的表达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 10 (11) :107-108.

上一篇:费用分配的成本会计下一篇:新闻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