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利用

2024-05-22

传播利用(精选十篇)

传播利用 篇1

这个问题,我也经常在想。即使是这样,办法也总会有的,“90后”一定可以走出属于自己的文学道路,但这条路所代表的,不一定是完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了。

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红极一时的《失恋33天》,就是来自于一部在豆瓣连载的小说,后来中信出版社出版,最后被改变成了电影。实际上,(失恋33天》的宣传策划是在电影基本上已经成型的情况下才展开的,它的成功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再比如说作家匪我思存,当她是个网络作家的时候,名气并不太大,但在被杂志包装之后,影响力便有了很大的提升,再后来,因为写出的东西适合改编成电视剧,所以现在就更火了。

传播利用 篇2

本周升旗仪式上,东乡县第二中学学生以飘扬的五星红旗为背景,面向全校师生排列成整齐的队伍,整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声合唱《牢记核心价值观》,用纯真而又刚劲的歌声来表达爱党、爱国、爱校、爱家的情怀。

升旗仪式上,李晓明校长还以《 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传递正能量》为题目,进行了国旗下演讲,倡导同学们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励志、坚强、勇敢,爱国、诚信、友善,以此表达奋发图强,勤奋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心声!近期以来,济南艺术学校“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级活动正蓬勃开展,班级演讲比赛、班级板报展览、班级歌曲传唱等等,通过多样的活动不断丰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内容,济南艺术学校的师生已经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争做正能量的传播者,让这种力量在艺术学校的校园凝聚,让每个艺校人都为实现自己心中的“中国梦”而砥砺奋进,坚定前行

浅谈档案利用与档案传播的整合 篇3

【关键词】档案利用;档案传播;整合

档案传播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在社会的长期发展中逐渐积累下来的,首先我们要明确对档案进行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对文化、对知识进行传播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档案除了是对历史的记录外,同时也是一种传播媒介,传播的是历史与文化等,档案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其中将对档案的利用以及传播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应该加以推广。下面我们将从二者的含义入手,进一步分析对档案利用以及传播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

一、档案利用以及档案传播的涵义

广义上的传播就是对信息资源的交流或是交换,狭义上的传播更加精细化,是通过对档案的整理,由点到面的进行共享的过程。而本文中提到的档案传播更倾向于狭义上的档案传播。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具有三个主要的因素,其一是传播者,其二是信息,其三是受众,这三点因素缺一不可,都是保证传播过程有效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利用同样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中所提到的档案利用更偏向于广义上的档案利用,也就是要将档案信息通过档案管理者之手传递给利用者的过程。同样,在这一过程中,也包含了三点基本要素,分别为提供利用者、档案信息以及利用者,其中提供利用者不仅包含普通的档案工作者,同样也包括档案机构。通过对档案的利用,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档案的真正价值所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档案利用与传单传播的异同

档案利用与档案传播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分,但是其中也包含着相互关联的一部分,我们大可不必将其相互分离,换一种思维方式,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应该对档案利用以及档案传播的差异进行初步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到求同存异,促进档案资源的整合。首先二者之间具有较大的背景差异。档案利用偏向于封闭的模式,而档案传播则是一种开放的模式,在表面上看来,这二者之间无法进行融合,但是档案学与传播学是具有交叉性的特点的,利用交叉性这一特点,就能够有效的进行整合。具体的表现在于随着人们对档案进一步的认识,档案所具有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政治方面,同时还具有文化、教育等多种方向的功能,要想将档案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与利用,就要进行主动的服务,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档案利用与档案传播进行整合。

其次,档案通常都是保存在档案馆中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档案利用的过程中相对复杂,但是档案传播就不同了,档案传播的核心就是要将档案进行广泛的传播,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传播的过程中就会进一步的扩大档案的使用范围以及接触的人群,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利用档案的过程,因此加强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有助于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扩展了档案事业,因此,从这一差异上我们可以看到档案利用与档案传播是具有融合的前提条件的。

三、档案利用与档案传播的整合途径

1.受众理论是档案理论框架的重头戏,应当加以深入研究。应该说,档案利用理论对利用者的研究从忽视到重视,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但即使发展到今天,对利用者的研究也仅停留在一个非常浅显的层次,譬如:①对档案利用者的简单分类:学术利用、普遍利用、实际利用;②建立方便档案工作者管理但不利于利用者利用的检索体系;③对利用者需求的研究从未真正实证化,深入化等。究其原因在于从档案机构和档案工作者的需求出发,档案为本位,视利用者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从而束缚了档案利用实践的开展和理论的深入,导致了当前的现状。

2.档案利用需要吸收档案传播的传播者理论。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研究档案信息的利用者和接触者的目的在于保障传播过程的顺利进行,在于方便档案传播者有的放矢地采取行动。档案传播者同受众一样,也是一个行为主体。它一方面要对档案信息进行把关,制订档案信息保密与开放范围、决定档案信息的存毁、对档案信息进行顺序、结构方面的组织,另一方面要主动出击,通过对受众的研究,提高自己的传播技巧,改变自己的传播策略和传播内容,以适应发展变化的受众需求。

结束语

希望档案利用能借鉴和吸收档案传播的有用理论,不断发展和成熟档案事业。当然,档案传播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对它的借鉴不能生搬硬套,要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它要求我们不仅有档案学、利用学、传播学的深厚功底,而且对它们的优势及局限有独到的见解。

【参考文献】

[1]李淑敏.档案信息资源传播者控制角色分析[J].档案管理,2012(4)

[2]朱爱琴.政务信息公开背景下的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效果及实现方式[J].郑州师范教育,2012(3)

体育教学:巧妙利用活动传播正能量 篇4

一、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在的体育教学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体育教学就是跑一跑、跳一跳, 然后拿个篮球、排球或者足球分组自己玩就行了, 体育教学是混乱的、随机的, 有很多老师形象的称之为“放羊式”教学, 认为体育课就是休闲课, 就是在上完主课后劳累了, 缓解一下用脑的疲劳。学生倒也喜欢这样的课堂, 一听说上体育课大多“欢呼雀跃”, 其实这样的体育老师是极不合格的, 甚至说是极不负责任的, 新课标中对体育教学有严格要求, 每个阶段都有需要达到的水平。到了九年级又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 由于中考要求在50米、100米、跳绳、立定跳远和实心球中选取三项考查, 测试成绩加入中考总分, 体育教学又变成了机械式训练, 每节体育课都是无休止的这几项训练, 教师变成了“教练”“训练师”, 此种情况也偏离了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

二、让体育教学传播正能量

体育教学既不能是“放羊式”教学, 让学生完全自由活动, 教师不管不问, 也不能是“专业训练式”教学, 把学生看成某类专业选手, 讲技巧、拼体力、练肌肉。体育教学要回归本位教学, 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 制定教学计划, 层层推进。在教学中要着力使其传递正能量, 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一)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没有兄弟姐妹, 在成长的过程中, 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 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在班级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了自私、利己的缺点。

针对这种现状, 在体育教学中我着力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协作, 与他人分享胜利成果, 分担失败的痛苦, 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冬天临近了, 学校布置班级之间进行拔河比赛, 我问学生拔河比赛决定胜负的是什么?学生都异口同声而且毫不犹豫的说“力量”。我告诉学生“力量”固然重要, 但是最关键的是“集体协作”, 我拿来事先准备的一根筷子, 让学生折断, 学生很轻易的就折断了, 给了两根, 学生稍微用点力气也折断了, 随着筷子根数增加, 学生折断筷子的的难度愈来愈大, 当筷子增加到学生都折不断时, 我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学生一下子明白了, 这就是团结协作的精神。然后我在接下来告诉学生, 我们是同一班级的同学, 就是一个团体, 我们个人的成功会给班级带来荣耀, 同样我们团队的成功更是我们班级每一位同学的骄傲。那次的拔河比赛我所带的这个班级获得了第二名, 但我相信那次比赛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胜利的喜悦, 更是心灵的顿悟。以后的篮球赛、跑步接力赛、广播体操比赛, 我都适时地强化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 渐渐地我发现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空前强烈了。

(二)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坚强毅力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指出, 体育课程要培养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体育与健康意识”, 还记得前几年那次“中日青少年夏令营”吗?面对日本青少年的独立、勇敢、坚毅, 我们的青少年的表现是多么令人沮丧, 这是我们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吗?非也!事后, 中方总领队、团中央全国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曹东新一语中的:“较量表面上是孩子的, 实际上却是教育、教育者的较量”。

现在家庭中的孩子受到全方位的“保护”, 家长不肯让孩子吃一点点苦, 受一点点累, 觉得这是给孩子最大的爱, 殊不知这种爱会害了孩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吃不了任何苦, 也经不起任何的考验。在体育教学中针对这一点, 我跟学生先讨论各人最崇拜的体育明星是谁, 并让他们谈谈崇拜的原因。自然学生都是说自己崇拜的明星高超的体育水平以及辉煌的荣誉, 但我跟学生说, 大家只看到他们台上的辉煌却没有想到他们台下的付出啊, 接着我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明星:“科比”、“姚明”“菲尔普斯”“林丹”, 讲述他们背后付出汗水的故事,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坚强毅力”是明星们的成功之本。在这之后的体育课上, 当学生因为懒惰不想参与体育活动时, 当体育活动中有学生坚持不下来时, 我总会激励他们要有坚强的毅力。一个学期下来后, 学生体育活动时便没人喊累叫苦, 而且总是可以高质量完成各种体育活动。记得下学期一次春游活动, 单程要走三公里的路程, 我问学生怎么去, 学生异口同声的说“跑步”, 我很是欣慰!

(三)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是渗透于中小学各科的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很多老师认为这种教育主要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任务, 与体育毫不相干, 体育主要就是一种技能和方法的教育。其实不然, “爱国主义”也是体育学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目标。

俗话说“不会看的看热闹, 会看的看门道”, 我经常在阴雨天利用上室内课的时机, 给学生讲解一些体育比赛的规则, 随着学生的逐步成长, 参加的体育活动也越来越多, 对于体育知识的了解也越来越透彻, 他们开始变得关心体育比赛, 热爱体育比赛。利用学生这一特点, 我经常从网上查询一些有中国队参加的比赛, 并适时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双休日观看这些体育比赛。有时就直接跟学生一起看一些有中国队参加的重大比赛录像, 体验如在现场的氛围, 尤其是奥运会, 每一场有中国人参加的比赛都成为一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理想的课堂。体育不需说教, 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

总之, 体育教学需要体育教师有“大体育观”, 不能只是狭隘的理解体育。新的时期要有新的教学理念, 要求体育教师转变思想, 因势利导, 利用体育活动激发起学生内心潜藏的多种情愫, 传递正能量。

摘要:初中生的成长特点要求体育课程要承担起传播正能量的职责。文章分析了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原因, 接着从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坚强毅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等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巧妙利用活动传播正能量, 力求给现在的体育教学寻找一条思想教育的路径。

传播利用 篇5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营销界来到了言必称“互联网思维”的时代,卖水果的时候建个微信群,是用互联网思维卖水果;做餐饮的开业之前搞个试吃,邀请大v来体验餐厅的产品和服务,是用互联网思维做内测;卖包子的时候选址做个调查,叫大数据分析,是用互联网思维卖包子。

有人感叹,在当下这科技紧密融入生活的年代,如果有创业者的时候不提到互联网思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创业。

互联网思维是什么?似乎并没有人能准确地给出一个定义,百度一下万能的百科,度娘也没能解释清楚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思维。记者连线了深圳浒传文化传播公司,该公司创始人许浒传回应,互联网思维不是将传统行业搬上网络、开网上商店做电子商务这么简单,互联网思维的品牌最起码要会利用网络讲故事。

近两年,因电商而名声大噪的农业项目和品牌,恐怕非“褚橙”莫属。仅去年1 1月1 1日一天,“褚橙”的预售量便超过了上一年全年的网上总销量,达到了200吨。而后利用企业家名人效应而命名的水果纷纷出炉,柳传志开卖“柳桃”,潘石屹则不遗余力地展示他的“潘苹果”。

2013年,互联网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莫过于高端农产品与电子商务的彼此成就,“褚橙”风光之后,营销界纷纷探讨其互联网营销模式的成功之处。

许浒传指出,“褚橙”的成功,根本在于拥有真正好的原材料,同时有良好的品控、仓储、配送和售后服务,最值得借鉴的是“褚橙”背后所蕴含的励志文化,以及其销售团队本来生活网善于利用网络传播品牌故事。以品质为例,据报道称,“褚橙”要求每株树只保留240多个果,每名果农只管理200株果树,近似苛刻的品质管理,让人不禁想起喝啤酒、听音乐、做按摩的神户牛肉。

在这种故事里的牛肉、“褚橙”自然价格不菲,消费者不仅愿意购买,还津津乐道,口口相传。从昔日烟草大王到阶下囚,再到耄耋之年跨界种水果,故事主人公被打上“王石最尊重的企业家”的烙印之后,橙子背后的故事更是被媒体深挖,并且很快在微博、微信中分享和流传,人人成为“励志橙”的义务宣传员。“褚橙”卖到15元一斤,远高于超市中普通橙子,但却四处缺货,因为通过吃一个小小的橙子,可以表达一种态度,传递一种老骥伏枥的正能量。

早在2010年,移动互联网概念日趋火热,浒传传播创业团队便开始思考——移动互联网上的品牌是什么?品牌是个传说,只有不断地被传说,品牌才能成其为品牌。但企业、产品、品牌本身不会自己传说自己,它永远只会被传说。

那么,品牌怎样才能够被传说呢?答案就是—— 把品牌最精彩的桥段说出来,传出去。于是由一群资深媒体人、策划人发起成立了深圳市浒传文化传播公司,该团队核心成员均来自国内知名媒体记者编辑、营销策划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跟许多创业团队一样,浒传传播刚开始的定位并不清晰准确,视觉设计、营销策划、公关传播,凡是跟广告有关的业务都做,但后来他们发现,企业把VI设计得再漂亮、理念定位得再准确,如果没有很好的传播,一切等于零。2012年,浒传开始专注于为企业提供传播服务,以新闻视角讲述企业故事,利用网络媒体让企业掌握品牌话语权。

在成长过程中,浒传传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软广告理论体系,该团队最擅长做的就是通过新闻策划、文章撰写、媒体投放、SEO搜索优化,为企业提供公关传播整体解决方案,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

深圳市飞碟能源科技是一家典型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采用医疗机构、实验室专用杀菌除味技术,应用到空气净化产品当中,推出车用、家用等各系列空气净化器,但产品推出之后,因为缺乏品牌知名度,一直未能引起大的市场反响。2013年末,禽流感在全世界肆虐和蔓延,全球范围受到了该流感病毒的严重威胁,浒传传播根据UFO杀菌除味器“医疗级”的差异化特点,迅速展开新闻营销,“5秒消毒,禽流感预防杀菌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新闻推出之后,迅速引发行业及消费者关注,UFO一度传出卖断货的传闻。

无论软文、新闻、深度报道,都属于新闻营销的范畴,浒传公司所说的新闻营销,其实就是利用网络帮助企业讲故事,这些品牌故事集新闻效应、广告效应、公共关系、形象传播于一体,为新产品推介、品牌展示创造机会,成为一种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营销手段。与“网络水军”发帖相比,新闻营销的高明之处是用新闻眼光描述商业行为,品牌故事发布在腾讯、新浪、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受关注程度高,且有相当强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截至2013年,中国网民突破6亿,互联网已经成为民众获取信息资源的首选渠道,网络新闻覆盖全国乃至全球。跟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即时性媒体不一样的是,网络新闻费用极低,在网站媒体上保存时间很长,可供目标受众及潜在人群随时随地搜索、随时随地阅读。

传播利用 篇6

中国文化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实大家现在只要看看世界的历史就不难看到,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对我们的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的贡献。在艺术方面,我们有中国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毛笔可以在绢幅上面留下非常漂亮的书法和绘画,这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中国早期的朝代有非常精湛的瓷器工艺,现在中国和瓷器在英文里正是同一个词,中国的建筑建立在平衡和对称的基础之上,有庄严和色彩缤纷的宫殿,曲线完美的亭台高塔,层层叠起的屋顶以及开阔的园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建筑能够如此强烈地表现出一个文化的原则,审美观以及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反映了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而这些学说曾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直到今天也同样如此,因为中国在世界的声望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了解儒家理念中的仪式主义,人际关系和人文科学。还有更多不胜枚举的、改变了世界的发明和创造,比如算盘,地震仪,丝绸,铸铁,指南针,钟,火药,烟花,纸张,印刷术等等。最重要的,最永恒的价值就是家庭,荣誉,尊敬以及忠诚永远都是中国人生活的中心。中国文化富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来自于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中国的文化就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最大的贡献。而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政策毋庸置疑地成为了最强大的财富。

就像胡锦涛主席说的:“文化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国家凝聚力和创造性的资源,以及国家总体实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这个阐述和总结涵盖了所有的中国文化,从古典国画和书法,到当代印刷出版和电影作品,和当今尖端数码媒体以及创意设计。它表明中国业已进入了世界共同体之中,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欲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双向文化交流的信号。

科技的发展让交流更加便利

科技的发展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变得更加的便利。闭上眼睛试想一下,如果你可以和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一起分享中国的神奇和美好,你会选择分享中国文化的哪一个方面呢?是京剧中的脸谱,行头,舞步和军事艺术呢?还是让电影爱好者感受一下中国革命的史诗电影或者古老传说中的悲剧与传奇呢?抑或你想借着这个机会向世界介绍今天的中国,比如广受欢迎的北京798艺术空间创作的美术作品呢?

而所有的这些不仅是可能的,更是正在发生着的事情。互联网,卫星甚至手机,让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日益茁壮成长。特别是互联网,它不仅打破了国界,瓦解了文化的对立,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它更是为其与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等的立脚点。同时,它也成为了连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桥梁。

在中国,大城市与小城都有如此多的不同之处。想想还有多少国人从来没有登过长城,去过紫禁城或者看过当代武术,或者想想还有多少人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被北京奥林匹克所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影响所感动。因此一个更强更深刻的文化交流能够让这个如此多样性的民族更加地统一,并且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用多种手段传播文化和教育

交流可以从许多方面开始。

第一,继续大力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博览会,比如着重于古典和新兴的艺术,这样有助于文化市场以其国际竞争力的成长发展。第二,能够继续创造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事例就是全世界200多家的儒家学堂正在推广中国的语言以及文化。

再一个重要的战略就是加快网上出版,音乐图书馆,数据库和视觉博物馆的成果建设。在这些领域中,中国早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450多家中国的出版商业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单一语言电子书城。学术社团同样取得很好的成功, 建立了一个不断扩大的在线中国学术期刊集,学生甚至可以下载几百部国家顶级教授的讲义。不论是国家组织还是私人承办,这些信息交换所让人能准确地看到中国文化的过去与现今。同时,他们也是反击海外媒体强行给中国树立的负面形象与错误的最好的渠道。所有的这些工具让那些国外的人能更容易地认识中国。

在中国,网上教育利用科技的力量能解决身处边远山村和城市中心所带来的差异,通过互联网能够轻松有效地接受教育。

当我任华盛顿州长的时候,启动了一个网上教育工程,叫做平民数码学习,它的课程综合了网络教师和教室资源,图书馆数据库和其他数码工具。我非常高兴的是中文是其中最受欢迎之一的语言。年轻的美国人非常渴望了解中国,他们知道学习中文对他们的将来是非常必要的。而在线教育满足了他们的这些需求,特别是在那些外文老师很难找到的乡村地区。中国同样重视数码教育,2007年底,教育部批准了68家在线教育机构为那些没能成为全日制学生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这的确是一件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

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教育,科技以及像这次的展览,让人看到的不仅是过去,更是中国的未来。因为我认为举行的中国传统,艺术和生活方式的盛会,能够更好地激发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力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是中国在从一个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大国的转变的下一步骤。

中国的文化市场是下一个金矿

无疑,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可以转化为文化产品带到世界各地的,可以变成展览、音乐、电影作品、文化作品、数字媒体。现在文化产业仅占中国GDP的2%,所以外国的投资者深信中国的文化市场是下一个金矿所在。

随着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可以更多地展示中国的生命力,中国的风采和魅力。

我们都知道,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辉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短短的几个月以后,所有的电视、掌上电脑都向世界上几亿人展现中国辉煌的一面,有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亲眼看到中国,这样就可以推动全世界真正地来了解中国这个独特的国度。

中国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文艺、宗教,等等,现在随着我们因特网和各种技术的发达,我相信世界上有更多人会来了解和认识到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度。建议大家都来推动这个发现的过程,推动音乐艺术、语言文化等等的传播。

传播利用 篇7

在传统社会中, 个人隐私可谓是与生俱来。所谓个人隐私, 是自然人的“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 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 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1]凡是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所知, 不愿与他人共享的信息、行动、空间, 诸如个人数据、私人信息、个人领域等, 均可归为“隐私”。

不过, 只有伴随着网络时代从现实社会中孵化而出, 电子文件大量出现, 网络个人隐私才应运而生。从客观方面来说, 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网络社会诞生———网络个人隐私存在的“虚拟”基础。当网络形成一个社会式的体系, 多向交往出现, 网络个人隐私才广泛地存在。2.网络公民身份鉴定———网络交往中角色区分的需要。在网络这种虚拟社会中, 只有通过代表个人性质、能识别个人身份的相关电子文件数据为基础, 比如个人网站的域名、电子邮箱的地址等。

相应而言, 网络个人隐私是指公民个人在虚拟社会中形成的有关个人生活、行动和领域的各种电子数据。比如传统的个人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证编号、病历、职业、财务情况等等数据的电子形式, 以及在网络中新生成的电子邮件地址、网域名称、统一资源定位符、使用者名称、通行码、网际网络通讯协议地址等信息数据。

一、网络个人隐私的两个面相:独占期望与共享需求

在电子文件利用过程中, 网络个人隐私信息的利用存在两个对立的面相, 即独占期望与共享需求。独占期望是指在网络社会中, 网民根据其意志, 对其在虚拟社会中形成的有关个人生活、行动和领域的各种电子文件只为主体所占有和控制, 不被主体之外一切客体收集、控制、利用、公开、修改或删除等侵犯的等待和希望。

通过下面近似期望函数的关系模式, 我们可深入研究影响独占期望变化的相关因素:

独占期望值=隐私信息重要程度*“本我”强度*个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系数。

第一, 独占期望值因“本我”而异。在现实社会中, “本我” (即自然属性) 与“自我” (即社会属性) 处于长期的斗争中, 在个体与社会群体的斗争中, 个体在社会中为求得生存, 本我的冲动隐而不发, 但它是人类的自然属性, 必然永久的存在于人类的价值取向之中。在个体中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 本我的强度也因此而变化。在网络社会中, 主体其自然属性并没有发生变异, 因此, 独占期望值与“本我”强度同向变化。

第二, 隐私信息重要程度影响期望。网络个人隐私产生于主体的不同的活动之中, 比如在娱乐电子场所的注册名、密码信息就比在进行电子商务中的注册名和密码信息的秘密等级低;即使在同一电子空间里, 如电子商务环境中, 个人银行帐号比注册名重要, 注册名又比手机号重要。

第三, 个人网络技术影响独占期望。不同行业的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大相径庭, 对网络技术的掌握多少, 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独占意识和独占能力。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无业社会青年与专业技术人员相较而言, 前者因掌握的技术不足, 即使意识到网络隐私的归属问题, 也因技术水平的制肘而减弱了“本我”的欲望。

第四, 网络安全系数发展相应提高独占期望。在影响独占期望的几个因素中, 网络安全系数的大小能最清晰地反映出独占期望变化情况。如近年来世界各地的许多部门都开始设置网络首席隐私官, 以此来维护在网络公共场所利用电子文件时的安全, 这一举措最明显的目的就是直接维护了网络隐私的独占期望。

电子文件时代, 对文件信息的掌握和利用, 是信息时代最基本的特征, 网络个人隐私除了电子文件主体对其有独占期望之外, 也存在着它的对立面, 即隐私的共享需求。所谓网络个人隐私的共享需求, 即除隐私产生的主体之外其他人或组织对个人隐私信息相关的电子文件进行分享和利用的现实需要。

共享需求包含两个层面:第一, 它是一种愿望。马斯洛指出, 动机是驱使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内部原因, 它又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分, 愿望基于现实而由主观产生, 是在客观基础之上的某种主观欲望, 因此它综合了两种动机, 形成了独特的行动驱动力;第二, 共享需求不仅仅是一种愿望, 它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现能力, 在网络环境中, 这种能力包括搜索、存储、复制、加工、传输、控制和利用等技术。

与独占期望相对应, 共享需求也可以用一个近似函数的关系模型进行深入的分析:

共享需求值=隐私信息重要程度*人性侵略性强度*公众网络技术水平*网络安全系数。

在这个模式中, 共享需求可按共享主体的不同划分为他人共享和社会组织共享, 其中社会组织共享需求值又可划分成经济团体、中介团体和政府机关三者的共享需求。因此, 共享需求因主体的变化而所需共享的文件信息侧重点也会发生改变。比如说一般情况下, 政府注重的是个人隐私信息的合法性与对社会无威胁性, 而经济团体可能会比较倾向于个人隐私信息中的财产状况、消费习惯、娱乐爱好等。

隐私的共享需求与独占期望有两个变量相同, 即隐私信息重要程度和网络安全系数。这是因为无论是独占还是共享, 首先, 其对象就是隐私信息, 只有当所谓的网络个人隐私存在的前提条件下, 两者才有成立的意义;其次, 衡量信息的重要程度的标准因两个关系模式中的主体不同而不同。对独占期望而言, 衡量的主体是隐私的产生者, 而共享需求的主体则包括除信息产生者的任何个人或组织团体;再次, 它的值也根据共享主体的需求倾向而分为重复利用、快餐性利用和零利用三个等级, 比如用户登陆网站的信息必须多次利用, 而在政府工作中, 可能其为了调查某一信息主体的真实身份而只利用了一次, 零利用就是相关的信息不能给相关的主体需求满足的情况。

它有两个变量与独占期望的因素不同。第一是公众网络技术水平, 简单来说, 它是指除电子文件的产生者以外的实体拥有的网络技术水平。第二则是人性侵略强度。弗洛伊德在描述群体心理中指出:“尽管就独处的个体来说, 个人利益几乎是惟一的驱动力, 但就群体而言, 这种个人利益几乎是微不足道。”[2]群体的作用直接改变个人的侵略性程度, 当一个权威群体有侵略倾向时, 他就将这种意志贯穿整个群体。因此, 当人类的好奇心越强, 侵略的行动就越加明显, 共享形式就越丰富, 共享程度也越高。

二、电子文件利用中网络个人隐私的失衡

人类在积极构建虚拟社会时, 既享受着电子文件利用所带来的福祉, 也将处于尴尬的个人隐私失衡之地。在缺乏社会中心和“公序良俗”的网络社会中, 网络个人隐私处境已经多方失衡, 主要表现有:

(一) 主体难以驾驭个人信息

首先, 现实中没有绝对的个人空间用以保管各类电子文件, 网民想要获得网络有效服务, 就必须登陆网站提供个人信息, 一是便于识别自己的身份, 二是方便网络机构的整理和控制工作。“一旦用户将这些私人信息输入互联网, 几乎等于亲手将自己的隐私交与未知数, 失去了对隐私权的控制权”[3];其次, 当前大部分网民的网络操作和信息控制能力相当有限, 在网络上的自我防卫能力根本不能与网络潜在危险相抗衡。因此, 当电子文件中的信息丢失、被窃取、遭篡改时, 个人基本上是无能为力, 即个人信息主体的拥有权和主体驾驭能力之间难相匹配, 是为失衡表现之一。

(二) 政府非法进入公众隐私领域

2000年7月5日, 一则互联网消息引起网民极大的关注, 即《小心!山姆叔在查你》。[4]美国国家药物控制部在未经批准和公众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下, 利用cookies文件对用户访问、搜索与药品相关的网站和信息时, 进行信息跟踪和记录, 并据此收税, 这一非法行为严重侵入了网民的隐私领域。同年, 美国审计总署 (GAO) 调查显示, 2000年至少有13个政府使用了相同的伎俩对公众的活动、个人资料和网上生活习惯、购物习惯进行收集, 从而形成电子文件, 进行着各种目的的利用。

(三) 网站商家利用隐私千方百计

当今商业的触角已经深入到虚拟社会的每个角落, 正是Inte rne t与商业的联手, 才有了第二社会完整的意义。但是, 也正是商业大刀阔斧地开荒拓野, 致使个人隐私也难以避其锋芒。同时, 经济原理告诉我们, 需求是生产的动力, 也是生产的方向。盈利的目的驱使企业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掌握和控制消费者的信息。记载着我们的购物爱好、消费结构、生活服务的习惯和消费水平的电子文件在商业界与金钱有了“等价”或“不等价”的交换活动, 原本的非盈利发生了质的变化, 其在网络社会中已经体现出商品的“价值”, 并且是凌驾于众多其它信息之上的高价值资源。

(四) 黑客病毒防不胜防

对于网民大众来说, 和真实社会中的公众一样, 素质参差不齐, 对于网络犯罪的自卫能力也是千差万别;另外, 客观上网络社会本身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共享性, 及其技术基础先天缺陷等特点, 使得黑客和病毒在虚拟社会里甚嚣尘上。据统计, 世界上每20秒就有一黑客事件发生。[5]黑客与病毒“拜访”网络个人隐私领域, 进行破坏、窃取或篡改、删除个人数据, 如此一来, 包含重要和广泛网络个人隐私的电子文件也不能幸免。

(五) 网络法律与伦理地位暧昧

网络原只是一个技术平台, 它提供的仅是一个更为快捷和方便的交流中心, 而当我们力图将之变成一个社会时, 它就必须包括着一套完备的自律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强制的法律制度。目前各国有关网络隐私的法律建设和伦理探索进程各不相同, 且由于各国的现实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公序民俗大相径庭, 形成了多元化的法律和伦理文明, 它与网络的世界化、一元化造成了明显的矛盾对立, 网络个人隐私犹如处在一根平衡木上的弹珠, 随着平衡木两端的起伏不定而左摇右晃。

三、电子文件利用中网络个人隐私制衡内容及模式

《中庸》有语:“执其两端, 庸其中于民。”作为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独占期望与共享需求只有“执两用中”, 才能使双方既保持自己的特性, 又促进彼此的互动、兼济、转化, 达到“阴阳合德, 而刚柔有体”的平衡。笔者的制衡思想源出于此, 其基本内容如下:

(一) 独占期望与共享需求互为条件, 统一于网络个人隐私存在

“物生有两”, 自然界、现实社会、思维领域和虚拟社会的任何事物、现象都是因矛盾的两个方面存在而存在的。若无独占, 便无共享之概念, 其统一于隐私作为电子文件信息的本质。

(二) 独占期望与共享需求相互利用、相互吸引对方有利因素而共同发展

首先, 双方包含着可以彼此利用的共同因素。如个体隐私独占方式中的商家等网络行业加强道德自律, 当它为公众共享所用时, 便可提高共享的合法性与减少因侵权而带来的纠纷。其次, 每一方自身组成的因素发展不平衡所产生的矛盾, 也可以为对方所用。这可以用个人网络技术和公众网络技术之间对对方的影响加以证明。

(三) 独占期望与共享需求内在的同一性直接决定网络隐私的发展前景

双方的相互利用、相互吸引的规律决定了它们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如某个体的隐私共享必须从独占中转化出来。只有当独占期望与共享需求在不断的相互转化过程中, 才能确保网络隐私在虚拟社会不断的产生和利用。

(四) 制衡核心是在电子文件利用过程中, 个人隐私独占

期望不损害公众利益, 共享需求者合法进入个人空间, 以此促进网络信息正常存在和发展

独占期望从理论上讲它并不考虑社会态度, 但从现实和虚拟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势必影响到公众的利益, 使资源得不到最充分的利用。相应地, 只有合法地共享隐私信息, 才能确保个人人格的完整和个人的利益不受损失。

从社会共同进步、缩小国家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创造一个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其潜能的环境来看, 信息应当共享, 并且信息共享是道德的。[6]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需要创造性的发挥和投入看, 独占期望也是合理的。从发展的角度看, 隐私的独占期望与共享需求双方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会处于主要方面或次要方面。所以, 理论上存在一个相对理想的支点, 可以维持两者平衡地发展, 其基本模式如下:

1. 共享需求制衡独占期望。

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来说, 个人的利益总是小于总体利益, 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直接制约和控制着个人弱小的抗挣。一个社会的需求对个人的“本我”人格的压抑, 必将导致共享需求对独占期望的主导作用。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1) 良性制衡。所谓良性, 就是在共享需求得到合理、合法满足的同时, 又不会造成个体任何的经济、精神和心理的损失。它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共享客体必须有明确的自律伦理和规范的管理制度, 要求在公众与个体之间有一个认证合理的存在, 一个运用合法的前提。

具体流程是:个体在网络中形成或存储隐私 (电子文件) →共享者提出共享需求 (包括需求哪些信息、具体用途、使用方式、价值回报、保护隐私安全与完整条款) →隐私保护中介认证 (合理与否、符合行业自律伦理与否) →法律确认 (合法与否) →隐私主体应允 (或提出商榷条件、拒绝) →共享需求实现。

事实上, 就目前世界上各共享主体绝大多数并不能实现良性的共享。2000年美国发布的一份网络隐私评估报告中指出, 在将近3万个网站中能根据用户意见而进行共享的达到四星级的网站只占3.5% (1027家) 。[7]

(2) 恶性制衡。在共享时不对用户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 没有应有的伦理道德, 完全非法进行各种共享利用, 置网络个人隐私于危险而透明的空间之中。

对尚处在儿童时代的网络社会, 种种恶性制衡举不胜举。如大批专门从事网上调查业务的公司进行窥探, 非法获取他人隐私信息形成电子文件, 并向社会提供各种非法利用。某些网络公司使用具有跟踪功能的cookies程序入侵, 硬件设备供应商在自己销售的产品中附有窃密的处理器等等的报道, 在网上俯拾即是。

2. 独占期望制衡共享需求。

在个人价值与社会的抗争中, 个体总是处于劣势, 然而抗争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积极的、有效的对抗, 才能保存人性中的个性, 才能使整个社会异彩纷呈。合理合法地满足独占期望, 是网络存在一个稳定的公序良俗的保证, 是人在虚拟社会里至少还能称之为“精神人”的保证。

另一种是合法的正当信息的独占期望制衡。它主要是指隐私主体在网络各种网络机构或单位中, 对个人信息资料搜集、修改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对他人进入个人空间、了解个人隐私拥有控制权、安全请求权。

笔者认为将双向制衡有机结合, 可接近一种理想制衡模式, 即多向制衡模式, 它能促成网络个人隐私的独占与共享和谐共存。简单地说, 除共享需求对独占期望良性制衡与独占期望合法正当信息的独占制衡的结合, 理想模式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平等交流意识。在进行电子文件利用活动时, 人们应该意识到除身份的平等之外, 还应在信息利用、交流的时候形成一种自己与他人进行信息平等交流的价值观。

(2) 隐私保护的中介机构。应当设置这类机构, 其主要进行研究行业自律和对用户电子文件提出的共享需求进行认证, 以此保护用户的隐私正当利益。

(3) 网络安全技术。调整失衡现状, 就现在电子文件形成与保管及提供利用时的安全保障技术而言, 其存在着极大的缺陷, 如何发展与改革安全技术, 是提高独占与共享的同一把钥匙。

(4) 构建健康的网络社会道德与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快电子文件利用法律的研究与制定, 从外部进行强制, 是实现制衡的治标之道;良好的道德教育, 对电子文件利用者进行道德的规范, 是制衡方案中的正本之源。

摘要:电子文件海量产生并被广泛应用, 引发了网络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的诸多争论。隐私信息是网络人行动自由、独立的保证, 个人对其独占有利于维护个人的利益;另一方面, 对信息的共享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必然规律。独占期望与共享需求的严重失衡, 是当前一个严峻的现实。只有当两者处于相互制衡的环境下, 才能促成“阴阳合德, 而刚柔有体”, 保证网络个人隐私的有效独占与合理共享的和谐发展, 实现电子文件价值, 使其能被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电子文件,网络个人隐私,独占期望,共享需求,制衡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4.

[2][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杨韶刚, 等译.九州出版社, 2003.

[3]黄寰.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M].科学出版社, 2003.

[4]小心!山姆叔在查你[EB/OL].http://news3.easy.com.cn/shownewspage.

[5]筑起中国的“网络长城”[N].深圳特区报, 2000-02-22.

[6]严耕.道德建设的全新领域———网络道德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997 (6) .

传播利用 篇8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与过去不同的是大学生宿舍文化受大众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更好的充分发挥电视、网络、活动、校报、杂志等文化传播载体的积极作用。为更好的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 应首先对大学生的媒介拥有状况做科学的统计和分析研究, 特别研究调查大学生宿舍的媒介拥有及接触的基本状况。当代大学生宿舍的媒介拥有及接触状况复杂而丰富, 除了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的媒介外, 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的出现也引领了大学生的文化潮流。通过对大学生媒介拥有状况的调查, 可以分析出大众媒介在大学生宿舍生活中的覆盖率及对宿舍文化形成的重要意义。

1 媒介对宿舍文化形成的意义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整理统计, 基本情况如下:在列举的6项媒介 (电视、网络、广播、报纸、手机、杂志) 中, 拥有3项以上的 (包括3项) 占60.4%, 6项全部拥有的只占2.3%。拥有率最高的依次是手机 (99.4%) 、网络 (81.8%) 和广播 (62.2%) 。拥有率最低的是报纸 (5.3%) 和电视机 (2.9%) 。

宿舍文化具有五项功能, 即感染性、倾向性、动态性、潜在性和可塑性。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 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为了充分发挥宿舍的文化功能, 我们应将大众媒介的功能与其结合到一起来看。从调查结果来看, 手机和网络是影响宿舍文化形成的主要媒介, 以此两种媒介为主要考查对象, 我们来分析利用传播环境对大学生宿舍文化进行建设时要注意的特性。

共享资源。数字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资料的共享与利用, 随着网络进宿舍, 学生有更加使得的条件获得多方面信息,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选择自己关注的信息。宿舍文化具有感染性和倾向性, 媒介的宣传作用和新闻传播作用可以使宿舍成员在情感及情绪的相互交流、感染中形成心理上的人同, 同时宿舍成员受他人的心理感染而形成自己的判断。这对宿舍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创新精神。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其自身的特点开辟了它自身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与多样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选择自己关注的信息。宿舍文化具有动态性、潜在性。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可以促使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上各种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景程时, 心理、情绪上处于相对稳定的不易变的状态。通过媒介的监督作用, 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宿舍文化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物质环境, 不通过规章、制度、条例等强制性政策, 更有利于大学生在有意无意间受到启发和感染, 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 这对宿舍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全面学习。数字时代信息变化复杂多变, 网络又极具虚拟性。除传播信息外, 受众和传播者角色也大多是虚拟的。信息交流的对方均是代替名称。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产生了一定冲击, 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宿舍文化具有可塑性, 媒介的文化积累和实用功能可以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化基础, 对人生、社会有一定的判别力, 促进全面学习, 这对宿舍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综上所述, 媒介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 同时也提供了宿舍文化建设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 对宿舍文化形成和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2 媒介与宿舍文化建设的关系

媒介作为信息传播平台, 在推动和丰富宿舍文化发展的同时, 也对宿舍文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1 媒介对宿舍文化建设的正面影响

媒介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涵盖面广、形式多元化等优势, 其传播开放性的特点为宿舍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当前媒体环境下, 大学生可以用手机短信、微博、贴吧等载体方便和快捷的发布信息进行交流。因此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应优势整合媒介已有的信息资源为宿舍文化建设服务,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将教育信息、服务信息等准确、快速的传播给大学生。

媒介具有虚拟性, 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不是面对面交流, 可以消除师生间的交流障碍。大学生具有人格、权利上的平等的感觉, 可以更好的建立信任关系, 这对构建和谐宿舍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生, 大学生素质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基础, 在媒介上, 不同的文化碰撞、交汇和整合, 扩展了大学生的认知空间, 加深了大学生感知世界、思考世界、探索世界的广度和深度, 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极为关键,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而促进宿舍文化建设。

2.2 媒介对宿舍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使用最广泛的媒介之一是网络, 网络对宿舍文化建设有很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现实情感萎缩、思维狭隘、沟通能力退化、语言扭曲化、溺网失衡。这些都不利于宿舍建设。由于网络的虚拟性, 在媒介空间, 大学生多以匿名的方式交流, 言语无法规范, 真实性无法保证, 这样很容易导致信任危机, 进而影响到现实的人际关系。媒介是信息资源的文化养成的重要渠道这一事实是毫无争议的。媒介的虚拟化带来的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混淆, 以及虚拟世界中的开放性和现实世界中的封闭性等导致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利因素的强化和各种矛盾的激化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难题。

3 媒介环境下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对策

从拉斯韦尔“5W”常说来看, 学校、教师是传播者, 通过媒介对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传播讯息内容, 使受众在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引起反应。从而促进宿舍文化建设。媒介在宿舍文化中发挥着双重功效, 怎样更好的发挥其积极影响, 减少其消极作用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 高校内媒介以从单一走向多元, 传播方式也不断变化, 现今高校内校报、大学生通讯社、广播台、电台、校园贴吧等多种传播方式综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信息传播平台。作为传播者的学校、教师在宿舍文化建设中, 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利用新技术, 运用媒体进行文化创新, 使媒介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 服务于宿舍文化建设。媒介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还应强化媒介调控, 促进网络文化对宿舍文化的服务功能。网络活动的虚拟性等特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其它方面表现异常。网络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其独立于宿舍文化之外, 却能对宿舍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作为传播者的学校、教师在宿舍文化建设中使其尽可能多的受到主文化的引导, 融合到宿舍文化中来。

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化的今天, 网络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媒介时代, 媒体同样可以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媒介不仅仅是传播信息的一个载体, 更是宿舍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媒介具有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充分发挥这些作用, 可以引导流行, 也可消退流行。通过加强对媒介的调控, 可以展示宿舍文化建设的新成果, 以事实来说明问题, 大学生可以从中学会认清是非, 正确的看待事物。文化是一种群体选择, 要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标准对纷繁的文化信息进行筛选, 分辨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防止他们不辨良莠、生吞活剥地接受某种文化。对此, 媒介也应发挥舆论导向、社会评价的功能。学校本身在弘扬校园主文化的同时, 不应回避现实中的丑恶现象和阴暗面的存在, 公开讨论、辩论与某些不良文化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提高大大学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

大学生是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 作为传播者的学校和教师以及作为传播渠道的媒介都只能通过大学生起作用。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出, 建设宿舍文化最重要的是发挥媒介的积极作用, 学校或教师加以引导, 提高大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媒介的作用, 促进宿舍文化建设。

摘要: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是当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能够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且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本文从传播学理论视角入手, 从媒介的社会功能出发, 研究大众媒介对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影响和构建。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提供又一有效手段, 以期从传播环境的分析入手, 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以至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传播环境,宿舍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商务印书馆, 2005.

[2]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新华出版社, 2005.

[3]陈德静.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江苏高教, 2004 (3) .

[4]徐振祥.媒体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黑龙江教育, 2008 (11) .

传播利用 篇9

W32.Temphid主要通过USB移动存储设备进行传播。由于USB设备使用十分广泛, 因此通过此类USB设备 (如U盘、移动硬盘) 进行传播的病毒可能在很短时间内爆发。目前, 赛门铁克已检测到W32.Temphid在全球范围内的感染数量急速增长。

运行后, W32.Temphid会释放一些快捷方式文件, 并将其拷贝至相连的移动存储设备中。无论操作系统的AutoPlay功能是否打开, 在用户打开U盘时, 此蠕虫病毒都可主动运行。W32.Temphid还会结束某些安全软件的进程, 利用Rootkit技术隐藏自己释放出的或拷贝到移动存储设备中的快捷方式文件等, 使用户无法察觉病毒的存在。

传播利用 篇10

段京肃认为:“地理环境处于文化生态最基础的层次, 它给人类的文化创造提供活动舞台与物质能力源泉。”[2]为追求作品迅速流传和大面积传播, 唐宋诗人很注意公共场所对信息传播的价值。唐宋诗词在传播学方面对于传播空间的选择和利用对于现当代的传播艺术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1初唐时, 王勃途经南昌。时值重阳佳节, 洪州都督阎伯屿举行盛大宴会, 打算借机炫耀一下女婿的才华。事先, 他让女婿孟学士做好吟咏滕王阁的诗并序。宴会一开始, 他故意拿出纸笔, 遍请宾客, 大家都知趣地推辞了。当请到王勃时, 年轻的诗人一点也没有谦辞, 而是自“南昌故郡, 洪都新府;星分翼珍, 地接衡庐”开篇, 一路写来:“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荆蛮而引瓯越。物华天宝, 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 徐孺下陈藩之榻。”一口气洋洋洒洒写到“云销雨霁, 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鱼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而且, 越写越妙, “天高地迥, 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 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 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南越, 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致使本来非常气恼的都督阎公“矍然而起, 曰:‘此真天才, 当垂不朽矣。’”[3]事实上, 洪州都督阎公本来就是想在公共场所, 进行一次诗酒风流的信息传播。可惜, 诗人王勃打乱了他预设的传播策划, 意外地成为受益者。这就是名篇《滕王阁序》产生的由来。

两宋著名词人柳永, 他的词在当时和后代都广泛流传:从教坊妓院到市井巷陌, 从井水之处到宫廷禁中, 从中原地域到边疆境外, 都能听到柳词不绝于耳的传唱, 影响极为深远。其名作《望海潮》更是名闻遐迩,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有这样的记载:“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曰……此词流播, 金主亮闻之, 欣然有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虽有些夸张, 但确说明柳词传播之广。而且, 这首词对于传播空间的选择也颇为有趣。

宋杨《古今词话》载:“柳耆卿与孙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 门禁甚严, 耆卿欲见之不得, 作《望海潮》词, 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 恨无门路。若因府会, 愿借朱唇歌于孙相之前。若谁为此词, 但说柳七。'中秋府会, 楚楚婉转歌之, 孙即日迎耆卿坐。”柳永在歌姬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昔日的老友, 也使得这首《望海潮》得以广为流传。柳永词多以艳歌柔曲为主, 适于歌妓的演唱, 柳词往往呈现出一调多体的特点, 为歌妓的演唱提供了宽松的艺术空间, 所以柳永选择了在中秋酒会, 酒席宴前, 轻歌曼舞, 柔情婉转, 达到了“孙即日迎耆卿坐”的目的, 拓展了柳词的传播范围。柳永词对于传播空间的选择使柳词的传播更为普遍流行, 以至于“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的地步。

如果说, 象集会、宴席、饯别这种场所还是临时的、静态的传播空间, 带有偶发性、暂时性的特点, 那么象驿亭、山崖、寺壁、官舍、桥头、酒肆、妓院, 这种不断变换主体的场所, 则相对是永恒的、动态的信息传播空间。这些地方商旅云集, 游人如织, 有着“广大无边的潜在受众”, [4]是一个四通八达的传媒网络, 能将作品和信息迅速传遍天下。因而, 唐宋诸贤更愿意在这样的地方题写和发表作品, 一展才华。人们在风景名胜、商业店铺、旅馆驿站等地墙上粉刷出一块诗板, 来供过路文人题诗。据传崔颢《黄鹤楼》、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从诗板题诗传开来的。李白游黄鹤楼, 被眼前景物陶醉, 但却不题诗了, 因为“崔颢题诗在墙头”。诗人过处, 往往有人请求在诗板上留下诗作, 李白游报恩寺, 寺僧恭敬地捧出诗板要大诗人题诗。诗板多了, 精粹却并不多, 于是劣诗往往被抽下。诗人薛能游蜀地飞泉亭, 见亭上“有诗板百余篇”, 薛诗人把诗板全部抽走, 只留下文端《巫山高》等诗板。刘禹锡过巫山庙, 摘下千余块诗板, 只留下数十块而已。

从崔颢的《黄鹤楼》题诗让李白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到白居易“每到驿亭先下马, 循墙绕柱觅君诗”;从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到陆游题沈园壁的词《钗头凤·红酥手》, 很多此类作品, 若说不是在有意识地利用着传播空间, 则是不符合事实的。其间, 诗僧寒山子“尝于竹木石壁书诗, 并村野屋壁所写文句三百余首”, 强烈希望“忽遇明眼人, 即自流天下”[5];晚唐张祜最爱在寺庙题诗, 题遍天下名寺;苏轼甚至感叹:“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南宋林升以《题临安邸》诗孤篇流传, 夏坚勇先生论道:“这个林升, 在文学史上如渺渺孤鸿……只有留在驿站墙壁上的一首诗。说到底, 还是驿站的墙壁成全了他。”[4]

唐宋时, 还在一些风景名胜之处设置“诗板”, 专供游客行人题诗。《全唐诗》中, 齐己有《游道林寺四绝亭观宋杜诗板》和《游龙兴观读题板因有十八韵》。《宋诗纪事》载:一次黄庭坚南迁时, 至南华山一竹轩内, 让人诵读诗板上留题, 告诫不必读出题诗人姓名, 当读至《题南华竹轩》一诗时, 黄庭坚准确说出是他的弟子葛敏修所作。可见, 这种以题诗的形式, 发表和传播作品, 是唐宋时一种极流行的社会风尚。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场所, 名人的题咏, 也是主人追求文化品位的需要, 甚至有着变相广告宣传的效应。郑仁表《题沧浪峡榜》就是“经过沧浪峡, 憩于长亭, 驿吏坚进一板。仁表走笔云云”。[5]孙《北里志》记载, 长安前曲妓馆内有名妓福娘, 其室内红墙已有题诗多首, 她犹嫌未满壁, 又请孙作三绝, 将墙题满。《云溪友议》也载, 诗人崔涯“每题一诗于娼肆, 无不诵之于衢路, 誉之则车马继来, 毁之则杯盘失措。”因而, 唐宋时僧妓酒家“莫不粉壁光洁, 以俟挥毫”[7]。《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宋江醉饮浔阳江楼, “去那白粉壁上”题诗, 也就不难理解了。

2盛唐时期, 诗人王翰出身寒俊而性豪侠, 为人狂傲而放纵, 《旧唐书·王翰传》说他:“发言立意, 自比王侯。”唐睿宗景云元年 (710) , 王翰通过礼部组织的科举常试后, 并没有像一般的进士那样, 按程序被动地等待着吏部的铨选而授官, 而是自编自演地进行了一次别出心裁的传媒运作。据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选人王翰颇攻篇什, 而迹浮伪。乃窃定海内文人百有余人, 分作九等, 高自标置, 与张说、李邕并居第一, 自余皆被排斥。凌晨, 于吏部东街张之, 甚于长名。观者万计, 莫不切齿。”果然在接下来的制科考试中, 王翰得到了张说的力荐, 举超拔群类科, 并授昌乐尉。张说担任宰相后, 又将王翰召回京城担任秘书正字, 并提拔为通事舍人、驾部员外郎。

分析这里王翰的传播谋略, 首先, 他对信息内容进行策略性的处理和包装, 将海内文士分为九等, 第一等中仅有三人, 除了被誉为“一代文宗”的大手笔张说和大名士李邕之外, 剩下一人就是他自己, 可以想象这种信息对士人的冲击一定是颇具震撼力的, 颇像当年谢灵运将天下之才分为一石的作派, 难怪“观者万计, 莫不切齿”了。抛开道德的评判和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的追问, 王翰这里所取得的传播效果, 应该说是极为可观的。其次, 王翰这里极富创意地运用了多种传播技巧。第一, “明示法”。这是指在信息加工过程中, 将所要传播的中心思想或基本内容作出明确的归纳。邵培仁认为, 在传播技巧中“思想明示的基础是通过证明和逻辑推理而试图取得接受者对文本主旨的赞同”, “明示法主要是明确的理性的影响”。[8]从传播学来看, 信息加工与符码制作是为了影响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 因此, 任何制作者都会在其中明确表达和传送一定的思想、感情、目的和意图。案例中, 王翰拟定全国一百多名文士的名次, 并分为九等, 把自己放在一个极为突出的位置, 与张说、李邕并为第一, 这无疑是要明确地传播一种自我优尊的信息符码、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 试图向社会人施加一种与官方异趣的价值认同。第二, “首位法”。这是指“在出现两个以上的传播者或阐述两种不同的观点时, 先出场的传播者和先阐述的观点在其特定的情境中获得了较大的传播效果”[8]。客观地说, 案例中, 当王翰要在吏部东墙张榜排列当时天下文士时, 他面对的应该是全国的知识分子, 而这里王翰只是“窃定海内文人百余人”, 言外之意, 他是把一大批文士划在了圈外, 事实上, 当时的文士肯定不止此百余人。这是王翰使用“首位法”的第一层含义;王翰又将这百余人“分作九等, 高自标置, 与张说、李邕并居第一, 自余皆被排斥”。王翰高标自己的位置, 又排斥了榜上百余人中他和张说、李邕之外的其它人, 这是他使用“首位法”的第二层含义。因而, 可以说王翰这里是多层次地、高度艺术性地充分使用了“首位法”这种传播技巧。第三, “新奇法”。实验心理学证明, 求新、求异、求奇, 是庸常次序下人们一种潜在的、强烈的心理期待。该法则同样适用于信息传播, 这是信息传播使用“新奇法”的基础。案例中, 王翰是“凌晨, 于吏部东街张之, 甚于长名”, 如果从传播策略看, 其新奇之处体现在以下四点:首先, 王翰以私定的文士排名次序对抗吏部官方的排名榜, 是对既定秩序的一种反叛, 极易产生新闻效应;其次, 王翰将私定的排名次序制成了长幅, 而且超过了吏部的榜告尺幅, 在物质载体的形式上具备了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再者, 他又将长幅张挂于吏部东街, 因地制宜地利用了绝佳的传播空间;最后, 王翰的行动选择在凌晨, 正值长安早市, 商旅往来, 万人涌巷, 又是最好的传播时机。这四层意义, 足见王翰“新奇法”的石破天惊, 因而, 史料中“观者万计”的记载, 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这正是对其成功的传播场面最生动的描写, 也是当代研究传播学者值得关注的案例。

3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现实存在, 是和传播活动相始终的。哪怕是企图与世隔绝、自我封闭的隐者, 实际上也是在传播着一种信息--“别来打扰我”, 更何况绝对的隐者、绝对地不接收任何外在信息是不可能的, 因而, 段京肃先生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时期, 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无一不是处在传播活动的包围之中, 也无一不是凭借了传播的活动在维系自己的生存和进步。人类生活在一个由信息和信息传播媒介构建的世界中。古今中外, 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播、存储都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活动之一。”[8]可见, 信息传播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在传播的过程中对于空间的选择对于传播来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唐宋诗词作者, 在当时条件下, 充分利用有限的传媒资源, 进行了高超的传播艺术实践, 并取得辉煌的成就。唐宋诗词在传播学方面对于传播空间的选择和利用对于现当代的传播艺术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摘要:诗词作为一种特殊信息的传播手段, 唐代诗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充分利用有限的传媒资源, 进行了高超的传播艺术实践, 并取得辉煌的成就。唐宋诗词在传播空间的选择和利用的探讨, 能给今天研究传播学者很多启示。

关键词:唐诗,宋词,空间,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自序)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2]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卷5[M].

[4]李彬.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5]全唐诗:卷645[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6]夏坚勇.湮没的辉煌[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7.

[7] (唐) 范摅.云溪友议:卷中[M].

上一篇:领导干部信息安全教育下一篇:药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