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基础

2024-05-10

信仰基础(精选六篇)

信仰基础 篇1

何谓教育信仰?教育信仰就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之人及对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中应然价值的极度信服和尊崇,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对自身的信仰和对教育的信仰的统一。它是人们在对教育理性认知基础上的所形成的信念的升华,是人们对教育所应承担的使命的最高要求,教育信仰指向的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对人生命的关怀。它所折射的是人类对教育活动的虔诚之心。教育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神圣的,因此,对于教育而言,我们不能没有虔诚之心,“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人们的信仰受到极大的冲击,教育信仰正逐渐失落。功利目的使教育异化,工具性的教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教育的价值日益受到质疑,教育工作陷入到彷徨和迷惘之中。对今日的中国教育而言,走出困境的当务之急是找回教育的价值,重建教育信仰。对于重建教育信仰而言,其首要前提就是对教育信仰进行理性的反思,本文希望通过对教育信仰重建的基础的思考,能对教育信仰的重建有所裨益。

对教育信仰价值的尊崇是教育信仰重建的动力基础

教育信仰的重建,首要前提是人们对教育信仰的价值的肯定。教育信仰的核心意义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是基于对教育价值的理性认识而形成的价值导向,它所指向的是人类自身的文化价值生活。同时,教育信仰又是对教育的价值肯定,教育活动绝非是一种帮助人谋生的工具,它的真正价值是指向人类的未来,指向个体的持续发展,更好地帮助受教育者在超越中寻找存在的价值。教育信仰是人类对教育活动价值尊崇的表现形式,教育信仰所展示的教育是超越性的,它超越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阶段,指向的是人类发展的未来。这种教育是绝对完美和理想化的,因而它饱含了人们对教育的期待。人类存在的重要理由就是人的希望,有希望的教育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这种希望并非空中楼阁,它是基于对教育本体思考的结果。我们可以这样说,教育信仰就是对教育本源性问题的最好说明。

教育信仰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伟大教育精神的源泉和具体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教育信仰表现为一种强烈而特殊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根源于对教育活动价值的理解与尊崇,是教育参与者的精神源泉。同时,教育信仰并非纯粹的观念,它还指向与之关联的教育生活,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教育行为,最终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它是教育活动最为强劲持久的动力。教育信仰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从本质的意义上说,信仰即是对万事万物存在唯一性真理的坚信不疑的认定。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信仰源自于人类认识世界的终极假设,这种终极假设是源自人类所关心的根本问题和最终期望。对于人类来讲,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人的生命问题,最终的期望是生命的完美。教育信仰所反映的是人们对教育终极目标的崇拜,这个终极目标也恰恰就是人生命的完善与完美。我们可以说教育信仰为教育规定了其最高目标,而工具性价值信仰所期望的仅仅是我们对教育的最低要求。教育信仰如人类的宗教信仰一样,是神圣的、是不容置疑的。人是一种意向性的存在,人类不仅关注现实世界,更将自己的活动指向未来。教育信仰就是知识和践行之间的中间环节。教育有了信仰,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对教育的理解是教育信仰重建的观念基础

信仰是主体源于实际生活实践而对某种对象的极度信服, 并视之为具有终极价值以作自己精神寄托的强烈情感和思想倾向。“信仰并非无思想地盲从,它是以相信权威为前提的思想;若无被信仰的前提,也就不会有对信仰的进一步思考或理解”。人的信仰是以一定的观念为基础的,缺乏了基本的观念,信仰就成了迷信。哲学家贺麟认为信仰是知识的一种形态,一个人有了某种知识,必定有某种信仰与之相依随。假如一个人毫无所知,则他将毫无所信。教育信仰所依据的基本观念就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以及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教育信仰是对人的信仰和对教育的信仰的统一,其重心是人生信仰”。这里所讲的“理解”不同于认识,理解是对人的理解。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因而,对于教育只能是理解而非认识。理解教育就是理解教育活动的人,理解作为人的活动的教育。

教育信仰首先基于对人的信仰。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的使命就是影响人。因此,人是什么?人的应然状态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就成为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教育信仰必须面对的问题。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人的应然状态无限接近完美。无限接近完美,意味着人在本性自由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意向,不断进行自我超越。完美状态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是高度和谐的人,是永远无法实现,永远在旅途之中的人。教育信仰所应当指向的就是造就这样的人。在教育信仰的形成中,关于人的认识构成了教育信仰的现实基础,关于人的知识则是教育信仰的观念基础。教育信仰正是基于此,而关怀人的终极发展。

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是教育信仰的另一观念基础。教育信仰是建立在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作用的尊崇的基础之上,这种尊崇的根源是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反思教育可以看到,真正平衡的教育是要同时关注人的两大问题,一是人的生存问题,另一个则是存在问题。生存教育可以帮助人掌握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存在教育可以帮助人把握正确的方向,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宁静的港湾。“教育归根到底要看人是不是既在能力方面也在良知方面成为整体。只培养能力而不给予相应的方向来引导是糟糕的教育,因为离开了良知,能力终将散尽。”这二者结合的基础就是人的生命。因此,作为教育的最高要求,就是对人生命的关爱。

从本质的意义上说,信仰即是对万事万物存在惟一性真理的坚信不疑的认定。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信仰源自于人类认识世界的终极假设,这种终极假设是源自人类所关心的根本问题和最终期望。对于人类来讲,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人的生命问题,最终的期望是生命的完美。教育信仰所反映的是人们对教育终极目标的崇拜,这个终极目标也恰恰就是人生命的完善与完美。我们可以说教育信仰为教育规定了其最高目标,而工具性价值信仰所期望的仅仅是我们对教育的最低要求。

与教育生活的对话和反思是教育信仰重建的基本方式

任何一种信仰的形成,都离不开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教育信仰也是基于对教育实践的认知为基础的。人对教育实践的认知,科学性的教育知识仅仅是其一,更多的还需要人对教育活动的理解。贺麟认为“信仰之养成,主要基于具体生活、行为、经验和阅历,而很少出于理智的推论”。所以,只有对教育生活的理解,才能更深刻地揭示教育的理想。对教育生活的理解,首先是与教育生活的对话。“对话不仅是一种交际手段,更是一种生命的内在诉求;对话不仅是一种语言、思想的馈赠,同时也包括了人类生存方式的相互参照。”教育与人的对话,不仅存在于形式层面,精神层面的对话更有意义。这种对话是教育精神和人的精神的交流,是教育与人的相互理解。借助对话,人们得以深入地解读教育,解读自己;借助对话,人们方能依托教育的本体精神,实现对教育的超越性的思考。教育信仰所蕴涵的意义,就是对教育应然的超越。

如果说对话是引导着人们的理解向本质深入,那么,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则是对认识和经验的提升。教育信仰指向于教育的终极目标,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因而其构建方式必然异于科学观念的构建,纯理性主义的方式是难以适用的。对于教育信仰的重建,反思是最恰当最基本的方式。反思既包括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也包括人对教育本体的反思。在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借助有效的反思,使之产生升华。在反思中,人们方能对旧有的信仰进行批判,教育信仰就产生于这种升华与批判之中。

信仰基础 篇2

做人切记三不要: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二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三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

做事宁可慢些,不要太急而错误;做人宁可笨些,不要太巧而败事。做事可失败,做人不能失败!

对他人的公正就是对自己的施舍。

人失足,可能马上恢复站立;人失信,永远难以挽回。信誉比财产更重要,一个人财产再多,也永远洗刷不了失约而造成的良心污点!

得意失意,切莫在意;顺境逆境,切莫止境。善待自己,幸福无比;善待别人,快乐无比;善待生命,健康无比。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

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健康信仰物质基础是人生三大支柱。做人须具备三有:有健康有专长有平常心!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做明理的智能人,做欢喜的快乐人,做奉献的爱心人,做有力的忍耐人,做融和的大度人,做共生的地球人!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原谅别人过失,改进自己缺点,留驻真挚爱心,追求美好人生。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谴责别人就是亏待自己!

温柔不懦弱,文静不造作,靓丽不妖艳,求异不求怪,贤惠不胆怯,热情不轻浮,自爱不自恋,机敏不多疑!

做事失败可以重来,做人失败难以挽回。做事忌随心所欲,做人须严谨慎重。一个人的智慧是他的朋友,一个人的谬误是他的敌人。

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

一切好事,从我本身做起;一切好言,从我口中说出;一切善举,从我内心开发;一切友人,从我至诚礼敬。

调和怒时气,谨慎喜中言,斟酌醉后酒,爱惜有时钱。

“谨慎”是个富有而丑陋的老,只有“无能”才向她求爱。

诚实者胜,勤劳者胜,谦虚者胜,仁义者胜,大公者胜,笃实者胜,忠忱者胜,信用者胜,圆融者胜。

公正是施政的目的。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

信仰,传统节日的基础 篇3

改革开放以来,圣诞节一类西方节日、外国节日在中国日渐流行。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节日越来越不受重视,虽有政府大力维持,民间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似乎难挽狂澜。

为什么西方国家现代化程度远高于中国,物质生活与那些节日产生和流行的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却能使传统节日长盛不衰,而中国刚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才跨进现代化的门槛,大多数传统节日却已式微,甚至已经名存实亡,年轻一代已相当冷漠。我认为,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些节日失去了信仰的支撑。

节日无非有几种类型:宗教或信仰性的,政治性的,世俗性或物质性的。尽管各种节庆的方式大同小异,但因其基础不同,流行的范围与延续的时间也迥然相异。但是,唯有宗教或信仰性的节日最为稳定,只要这种宗教或信仰还存在,只要有信众,无论形式发生什么变化,核心内容不会改变。

西方或外国还在流行并扩张的节日大多属宗教或信仰类的,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或者本来就不属宗教或信仰性的,或者已失去了宗教或信仰的基础。

中国的传统节日新年本来是一个集政治、信仰、世俗与物质以一体的节日。中国历来重视纪年,新年的庆祝是对除旧布新、国泰民安、国运昌隆的祈求,要举行一系列重要活动,如元旦大朝会,各地上报户口、收成、治安等政绩,祭天,祭太庙等。到了中华民国,废旧历,传统新年改称春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延用公历,春节的政治性已不复存在。

日本和韩国古代都采用中国的农历,新年也曾是最重大的节日。日本在改用公历后干脆将“旧历年”的活动全部搬到公历年,时间变了,内容却完全没有变。皇室与政府同样举行各种典礼与活动,神庙僧人也保留全部仪式,民间同样除尘迎新,吃团年饭,午夜去神社祈福,因此并没有失去其重要性。韩国的“旧历年”失去了政治性,但民间的信仰不变,祭祖依然是头等大事。2001年,我在南极韩国考察站中,还见到韩国考察队员在过年时北向跪拜祭祖的照片。

有些节庆,看似仅有世俗性或物质性,但只有在于信仰结合时方能持续。如端午节,不少地方有挂菖蒲、薰艾草、涂雄黄等习俗。如果只认为是物质需求,那么在医学发达、环境卫生改善、居住条件优越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废弃。如果将这些看成是人类向自然祈求庇佑,与诸神和谐共处,则任何药物、再清洁卫生的环境也无法替代。

因此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最根本的保证,是将节日与信仰结合起来,以信仰为基础。问题是传统的信仰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鬼神吓唬不了无神论者,唯物论者对心灵的祈求会无动于衷。这就需要寻求新的信仰,也需要将传统文化中还有积极意义的信仰赋予新的内容,给予新的解释,使之发扬光大。还要鼓励宗教与民间信仰中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活动,允许其中无害的活动。这样才能延续一部分传统节日,创造新的有生命力的节日。

至于今天的确已经无法延续的节日,可以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保存和记录,作为一种历史记忆。也可以适度开发和利用,成为民俗展示和旅游活动。

责任编辑 李菡丹

博 主

教育信仰重建的基础 篇4

何谓教育信仰?教育信仰就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之人及对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中应然价值的极度信服和尊崇, 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对自身的信仰和对教育的信仰的统一。它是人们在对教育理性认知基础上的所形成的信念的升华, 是人们对教育所应承担的使命的最高要求, 教育信仰指向的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即对人生命的关怀。它所折射的是人类对教育活动的虔诚之心。教育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未来, 它是神圣的, 因此, 对于教育而言, 我们不能没有虔诚之心, “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缺少对“绝对”的热情, 人就不能生存, 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 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 人们的信仰受到极大的冲击, 教育信仰正逐渐失落。功利目的使教育异化, 工具性的教育成为人们诟病的话题, 教育的价值日益受到质疑, 教育工作陷入到彷徨和迷惘之中。对今日的中国教育而言, 走出困境的当务之急是找回教育的价值, 重建教育信仰。对于重建教育信仰而言, 其首要前提就是对教育信仰进行理性的反思。本文希望通过对教育信仰重建的基础的思考, 能对教育信仰的重建有所裨益。

对教育信仰价值的尊崇是教育信仰重建的动力基础

教育信仰的重建, 首要前提是人们对教育信仰的价值的肯定。教育信仰的核心意义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 是基于对教育价值的理性认识而形成的价值导向, 它所指向的是人类自身的文化价值生活。同时, 教育信仰又是对教育的价值肯定, 教育活动绝非是一种帮助人谋生的工具, 它真正价值是指向人类的未来, 指向个体的持续发展, 更好地帮助受教育者在超越中寻找存在的价值。教育信仰是人类对教育活动价值尊崇的表现形式, 教育信仰所展示的教育是超越性的, 它超越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阶段, 指向的是人类发展的未来。这种教育是绝对完美和理想化的, 因而它饱含了人们对教育的期待。人类存在的重要理由就是人的希望, 有希望的教育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这种希望并非空中楼阁, 它是基于对教育本体思考的结果。我们可以这样说, 教育信仰就是对教育本源性问题的最好说明。

教育信仰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是伟大教育精神的源泉和具体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教育信仰表现为一种强烈而特殊的心理状态, 这种状态根源于对教育活动价值的理解与尊崇, 是教育参与者的精神源泉。同时, 教育信仰并非纯粹的观念, 它还指向与之关联的教育生活, 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教育行为, 最终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它是教育活动最为强劲持久的动力。

教育信仰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真正平衡的教育是要同时关注人的两大问题, 一是人的生存问题, 另一个则是存在问题。生存教育可以帮助人掌握生存的意识和能力, 存在教育可以帮助人把握正确的方向, 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宁静的港湾。“教育归根到底要看人是不是既在能力方面也在良知方面成为整体。只培养能力而不给予相应的方向来引导是糟糕的教育, 因为离开了良知, 能力终将散尽。”这二者结合的基础就是人的生命。因此, 作为教育的最高要求, 就是对人生命的关爱。

从本质的意义上说, 信仰是对万事万物存在唯一性真理的坚信不疑的认定。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 信仰源自于人类认识世界的终极假设, 这种终极假设是源自人类所关心的根本问题和最终期望。对于人类来讲, 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人的生命问题, 最终的期望是生命的完美。教育信仰所反映的是人们对教育终极目标的崇拜, 这个终极目标也恰恰就是人生命的完善与完美。我们可以说教育信仰为教育规定了其最高目标, 而工具性价值信仰所期望的仅仅是我们对教育的最低要求。教育信仰如人类的宗教信仰一样, 是神圣的、是不容置疑的。人是一种意向性的存在, 人类不仅关注现实世界, 更将自己的活动指向未来。教育信仰就是知识和践行之间的中间环节。教育有了信仰, 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对教育的理解是教育信仰重建的观念基础

信仰是主体源于实际生活实践而对某种对象的极度信服, 并视之为具有终极价值以作自己精神寄托的强烈情感和思想倾向。“信仰并非无思想地盲从, 它是以相信权威为前提的思想;若无被信仰的前提, 也就不会有对信仰的进一步思考或理解”。人的信仰是以一定的观念为基础的, 缺乏了基本的观念, 信仰就成了迷信。哲学家贺麟认为信仰是知识的一种形态, 一个人有了某种知识, 必定有某种信仰与之相依随。假如一个人毫无所知, 则他将毫无所信。教育信仰所依据的基本观念就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以及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教育信仰是对人的信仰和对教育的信仰的统一, 其重心是人生信仰。”这里所讲的“理解”不同于认识, 理解是对人的理解。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 因而, 对于教育只能是理解而非认识。理解教育就是理解教育活动的人, 理解作为人的活动的教育。

教育信仰首先基于对人的信仰。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育的使命就是影响人。因此, 人是什么?人的应然状态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就成为教育的首要问题, 也是教育信仰必须面对的问题。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 人的应然状态无限接近完美。无限接近完美, 意味着人在本性自由的前提下, 根据自己的意向, 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完美状态的人, 是全面发展的人, 是高度和谐的人, 是永远无法实现, 永远在旅途之中的人。教育信仰所应当指向的就是造就这样的人。在教育信仰的形成中, 关于人的认识构成了教育信仰的现实基础, 关于人的知识则是教育信仰的观念基础。教育信仰正是基于此而关怀人的终极发展。

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是教育信仰的另一观念基础。教育信仰是建立在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作用的尊崇的基础之上, 这种尊崇的根源是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反思教育可以看到, 真正平衡的教育是要同时关注人的两大问题, 一是人的生存问题, 另一个则是存在问题。生存教育可以帮助人掌握生存的意识和能力, 存在教育可以帮助人把握正确的方向, 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宁静的港湾。“教育归根到底要看人是不是既在能力方面也在良知方面成为整体。只培养能力而不给予相应的方向来引导是糟糕的教育, 因为离开了良知, 能力终将散尽”。这二者结合的基础就是人的生命。因此, 作为教育的最高要求, 就是对人生命的关爱。

从本质的意义上说, 信仰即是对万事万物存在惟一性真理的坚信不疑的认定。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 信仰源自于人类认识世界的终极假设, 这种终极假设是源自人类所关心的根本问题和最终期望。对于人类来讲, 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人的生命问题, 最终的期望是生命的完美。教育信仰所反映的是人们对教育终极目标的崇拜, 这个终极目标也恰恰就是人生命的完善与完美。我们可以说教育信仰为教育规定了其最高目标, 而工具性价值信仰所期望的仅仅是我们对教育的最低要求。

与教育生活的对话和反思是教育信仰重建的基本方式

任何一种信仰的形成, 都离不开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教育信仰也是以对教育实践的认知为基础的。人对教育实践的认知, 科学性的教育知识仅仅是其一, 更多的还需要人对教育活动的理解。贺麟认为“信仰之养成, 主要基于具体生活、行为、经验和阅历, 而很少出于理智的推论”。所以, 只有对教育生活的理解, 才能更深刻地揭示教育的理想。对教育生活的理解, 首先是与教育生活的对话。“对话不仅是一种交际手段, 更是一种生命的内在诉求;对话不仅是一种语言、思想的馈赠, 同时也包括了人类生存方式的相互参照”。教育与人的对话, 不仅存在于形式层面, 精神层面的对话更具意义。这种对话是教育精神和人的精神的交流, 是教育与人的相互理解。借助对话, 人们得以深入地解读教育, 解读自己;借助对话, 人们方能依托教育的本体精神, 实现对教育的超越性的思考。教育信仰所蕴涵的意义, 就是对教育应然的超越。

如果说对话是引导着人们的理解向本质深入, 那么, 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则是对认识和经验的提升。教育信仰指向于教育的终极目标, 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因而其构建方式必然异于科学观念的构建, 纯理性主义的方式是难以适用的。对于教育信仰的重建, 反思是最恰当最基本的方式。反思, 既包括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也包括人对教育本体的反思。在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 借助有效的反思, 使之产生升华。在反思中, 人们方能对旧有的信仰进行批判, 教育信仰就产生于这种升华与批判之中。

信仰的力量—观《信仰》有感 篇5

——观《信仰》有感

当胸前的党徽绽放光芒,当床头的党员贴熠熠生辉,我知道,我身上肩负着一种责任与使命,它驱逐我的自私,它赶走我的懒惰,让我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奋斗前进,而这一切,都是信仰的力量。

一个人最不可缺少的就是信仰。信仰是茫茫沧海中的一座灯塔,指引人前进的方向;信仰是力量无穷的隐形翅膀,载着梦想傲然飞扬。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从无数的前辈身上,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这份坚不可摧的力量支撑着一代又一代党员肩负时代责任,为着心中的共同理想躬身力行,央视《信仰》系列片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了他们的义举善行,感动着你我,激励着你我。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和植树荫蔽后世的原任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第一次了解沈浩是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开始并不知道这是一部什么电影,但真正看过之后,几次感动落泪。放弃了城里优越的生活条件,放弃了亲自侍奉年迈母亲,放弃了照料妻子孩子,沈浩只身一人来到凤阳县小岗村,决心改变穷困潦倒的农村现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一点贡献。2004年初到小岗村,他首先深入群众,调研考察,了解小岗村发展现状,规划小岗村发展前景。之后便一直为小岗村的发展兢兢业业,先后为村里修了公路、为散居的二十六户村民集中盖了住宅楼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纪念馆。谋规划、办实事,开始不信任甚至相当抵触这位“新来的书记”的村民都对这位大刀阔斧促发展的好书记竖起了大拇指,一心一意跟着他向着新农村的好日子不懈努力着。沈浩真正将心都融入到了这个村子,就连大年三十还泡在村里,几年来一直租住在村民家中。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村民们都舍不得这样一位真正为百姓所思所想的好书记,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起草了一份言辞诚恳的挽留信,应用按下红手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愿望。98颗鲜红的手印,感动了组织,也感动了沈浩,沈浩留了下来!村民们欢欣鼓舞,跟着沈浩继续为好日子努力着。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份力量感染了群众,感动了群众,让他们充满希望,信心满满地过着好日子!虽然不幸的是,沈浩由于工作劳累永远倒在了他挚爱的岗位上,但是今天的小岗村,一个富足兴旺、被评为“全国十大名村”的现代凤阳小岗村成为了一个永远的佳话,将信仰的力量无限地传播传递下去,感染感动更多的人!

2011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了解到了这样一位老人,他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7年来,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经过20多载的辛勤耕耘,林场林木覆盖率达97%以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为今日生机盎然的绿色森林。而他却把大部分奖金捐献出去,只留了很少一部分给无怨无悔陪伴了他一辈子的妻子养老。保山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他无限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信念的坚守。是啊,信念的力量让老人60年无怨无悔,信念的力量让后世享尽无尽福祉。感动中国颁奖词更是凝练地讴歌了这位坚守信仰的老党员:“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信仰基础 篇6

一、道德信仰的阐释

(一) 道德信仰的概念

道德信仰其实是伦理学研究的范畴。具体什么是道德信仰, 本文认同的是黄明理先生的观点“道德信仰是人们基于对道德于个体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价值的认识, 以及在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张力作用下产生的对道德的笃信与崇敬, 并以此设定人生目标、付诸道德行动的特殊情感。”从道德信仰的内容上看, 一是对特定道德价值和规范的信仰;二是对这种应然道德价值和规范信仰的依据或理由。从道德信仰的主体上看, 道德信仰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体, 也可以是群体。

(二) 道德信仰的功能

道德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个体道德信仰的确立而达到在现实层面上对道德活动的保障作用, 这种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信仰使道德有了自律的本性和意义。道德的存在是一种信念存在, 只有出自人内心自愿才是真正意义的善, 否则, 只能是外在强制性的他律。 (2) 道德信仰是道德的“精神家园”。只有在道德主体将其纳入自身的信仰体系之中, 道德才成为人的内在德性, 才称其为道德。 (3) 道德信仰是人的精神生命形式, 是人的精神支柱和道德抉择的标准。 (4) 道德信仰是道德进步的动力。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的持有和维护, 为人类道德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基础。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学生道德信仰形成的作用

(一) 大学生对主流道德信仰内容认同程度的问题诊断

经过理论课的学习, 大学生对道德信仰的具体文字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和掌握。然而大学生道德信仰存在很多“知行脱节”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 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割裂。一些学生认为道德规范和价值是知识体系, 是考试的时候使用的, 对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没有过多的思考。很多学生书本和试卷上文字形式的规范, 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甚至理论试卷能够达到很高的分数, 但对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件却失去了判断。

上述问题的出现存在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从高等学校德育的角度来分析, 主要是由于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重视维护整体利益, 忽视对个人价值和利益的维护;重视道德原则的灌输, 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重视道德知识的强制性记忆, 忽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二) 将道德信仰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行动

针对上述教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天津师范大学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 由各个学院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活动。

1. 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具体案例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要充分发挥学院服务社会的这种优势, 将四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分别设计为“走进社会 (社区) , 我能生活吗?”、“走进社会 (社区) , 我能奉献吗? (上篇和下篇) ”、“走进社会 (社区) , 我能守法吗?”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邀请了社会上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成功人士和学生共同探讨人生成功的路径, 培养学生勤奋严谨的求学精神;组织学生走进社区, 担任居委会主任助理和团支部副书记, 利用学生的专业优势开办社区学校, 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法制宣传、禁毒宣传等活动, 真切地了解缺乏道德信仰、缺乏法制信仰的危害,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代德育理论认为, 德育是具有个体功能的。“德育的个体功能内涵丰富, 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界定。我们认为, 德育的个体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本质体现和最高境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过程中, 发挥好德育的享用功能, 对于学生道德信仰内容内化为自身行动,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内容和充实、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 可以使这种内化循序渐进,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和行动, 找到了信仰相关道德价值、规范的根据和理由。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就解决了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是什么”和“信仰这种道德价值规范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 使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人生意境, 终生受益。

2. 进一步发挥好“实践教学”作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生社会实践和日常活动, 也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授课, 要想使道德信仰内化为学生道德行动方面取得实效, 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 现实生活是大学生道德信仰形成的基础和平台, 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在解决好大学生的实际学习、工作生活上进行思考和实践。任何离开生活的实践活动都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甚至会对学生道德信仰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服务于现实生活的“实践教学”, 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体验生活, 主动担当起生活赋予自己的道德责任, 形成正确的道德信仰。

(2) 要尊重“80后”“90后”学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信仰。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中, 学生的好奇心、求异思维非常突出, 主体意识更强, 他们在很多方面都要求追求独立的个性。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要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话剧、电影等创设多种道德价值和规范的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信仰。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要注意的榜样示范作用, 增强教学活动的效果。“实践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信仰, 就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 客观评价自己, 在工作中要尽职尽责, 在生活中要诚实守信, 乐观向上, 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充当好学生正确道德信仰形成的导航者。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人民出版社, 200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信仰基础】相关文章:

教育信仰重建的基础05-23

信仰的力量——《信仰》观后感05-25

信仰缺失04-28

浅析法律信仰10-12

论法律信仰03-01

观信仰有感04-14

让信仰闪光04-18

与信仰对话04-19

如何理解信仰05-10

忠诚源于信仰05-16

上一篇:电动机机械故障研究下一篇:小学一年级学生预习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