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表达

2024-05-10

形态表达(精选九篇)

形态表达 篇1

我们看到目前发展起来的典型的奏鸣曲式基本上由三个大的部分来构成, 即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组成。这个典型的大结构框架, 实际上代表了事物发展和人类情感或情绪发展的一般规律, 例如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Op.2 No.1的第一乐章, 在这部作品中呈示部的音乐材料, 在展开部可以找到形式近似的或者说是与展开部在音高和节奏上有类似模进关系的开头, 节奏型相同且音高向上相差一个小三度, 其实就是运用了主部主题的材料在展开部做了一个引入, 并且在调性关系上是平行关系的, 呈示部的主调是f小调, 而展开部的调性是降A大调, 虽说是主音和调式结构不同, 但同为关系大小调, 属于进关系调, 与呈示部的结束部的调性相同。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首钢琴奏鸣曲的再现部的材料与呈示部的基本相同, 关键是再现部的副部主题的调性和主部主题的调性相同, 也就是同呈示部的主部调性相同。通过这个典型的作品我们可看出在奏鸣曲的结构中承载的音乐表达的形态规律:音乐以一个或多个主题为基础, 在呈示部做基本陈述, 之后事物的发展部分由展开部进行承载, 甚至有的奏鸣曲式只有两个部分, 第二部分兼有展开与再现的作用如果用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实际上就能体现出人类普遍对事物的开端和结尾的注重, 也就是开端与结尾的在大脑意识中印象最深刻的思维规律, 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发展性, 本身就有不稳定性, 所以中间展开部的结构相对自由或是省略都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展开部与前面的呈示部的材料相似这也可以解释为是一种承接关系, 这部作品中的展开部开头与呈示部的小三度差异, 就是在音高高关系上做了一个发展, 但又不离开音乐内容的主题。值得一提的是再现部, 再现部再现的是呈示部的材料所以相似或是基本相同是一种必然, 对呈示部的主题做了加强和强调同时又避免重复, 这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体现, 我们看到了很多赋予变化的再现, 看似有不同, 但事实上, 是以变化的手段在丰富和加强呈示部所承载的音乐内涵。调性在再现部的主部和副部同时回归到呈示部的调性, 也就意味着在调性上体现矛盾的解决。实际上再现部的变化也体现了不稳定性和斗争性, 在矛盾解决之前往往是斗争最激烈的时候。与呈示部首尾相应但却和而不同, 有着很强的哲学思想和意义, 体现出事物的矛盾到解决的过程, 也体现出奏鸣曲式在音乐表现方面的优越性。

奏鸣曲式的关键是主题的对比和矛盾冲突, 成为其自身音乐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增强了不确定性和斗争性, 所以我们听到奏鸣曲式各个部分紧密相关却又多姿多彩, 类型样式极为多样, 音乐发展自由不受拘束, 蕴含无穷的可能, 为作曲家提供了极大的发挥余地, 而且主题是贯穿式的发展, 对于音乐发展的推进层层叠加, 蓄积能量推动高潮的出现。

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和展开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有的作品对于展开部的处理, 甚至是省略, 或以插部的形式做呈现, 或是第二部分兼有展开与再现的双重作用。

在大的三部框架下, 各个部分还有细致的划分, 呈示部和再现部一般又分为: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这种四个小部分的划分, 有着很强的逻辑性考虑, 在音乐表达上体现出了完美的合理性, 四个部分的主题都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 可以由不同的材料构成, 但是最主要的对比还是发生在主部和副部之间, 某种程度上说很像一个二部的曲式, 但是由于两个部分的主题陈述实在是非常的充分和充满戏剧性冲突, 承载的音乐含量和内容太多, 如果只用简单的几个小节或几个和弦的过渡, 就会显得非常的不协调, 两个主体部分的庞大规模, 在结构逻辑上就会要求对于过渡部分的成分要有所增加。同时, 音乐审美的需求和大众审美的完善, 这种心里听觉感受所带来的对于奏鸣曲式结构的合理性完善逐步的体现出来。连接部和结束部的规模发展越来越具有独立性, 连接部的过渡性和结束部的能量缓冲作用, 成为奏鸣曲式重要的组成, 发挥着协调与发展的审美逻辑作用。主题上的多主题对比冲突, 体现的是矛盾的斗争与对立, 但是其结构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就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性, 这种“对立统一”的形式拥有极富哲理性的存在。

那么在主部主题的材料中, 既是可以单一材料或是单一动机也是可以同时多个对比材料的参与, 比如贝多芬奏鸣曲《热情》的第一乐章, 就可以体现出, 对于作曲家们的复杂思想和充满冲突的大脑, 无疑是一种表达上的释放, 蕴藏着丰富的矛盾和动力。甚至我们在包罗丁的《第二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可以看出主部主题中的这些对比材料都可以发展为具有一定独立结构和规模的小的音乐片段, 这种大结构下的“子结构”, 使得奏鸣曲式的整体结构的严谨性和合理缜密性凸显无疑, 层层的结构叠加与材料的对比交织, 音乐表达形态的进一步细化, 表明了事物发展的复杂性, 那么也就意味着奏鸣曲式的音乐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强, 和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产生的诸多事物有关, 代表了社会生活的丰富, 这其中也会体现出许多历史重大事件对与作曲家的影响, 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思维意识形态的普遍状况, 对于呈示部的调性一般也是由主调进入, 然后不断的变换, 呈现出不稳定性, 但在再现部的主副部的调性回归, 是对矛盾解决和激烈斗争的很好总结。

奏鸣曲式中的展开部充满自由与不确定性。他的主要作用相比呈示部更偏重于表现矛盾的冲突性, 写作手法多样, 调性的变化频繁, 不稳定。他可以体现呈示部未完成的内容, 但会避免与呈示部重复, 是呈示部的延续。这实际上, 就可以展现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事物形态, 这种不稳定性推动了音乐内部动力能量的蓄积和局部的量变到质变, 看似很难找出机械规律的部分, 确是最能够体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深刻的哲理性。

奏鸣曲式的形态有它自身外在结构的稳定性和内部的丰富变化性, 看似刻板有机械规律, 实质为作曲家提供了太多的表达机会,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至今依然是创作领域重要的一种结构体裁。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 (修订本)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2]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 (修订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6.

[3]高为杰, 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6.

形态表达 篇2

【中文摘要】铁路客运站由于时代变迁与功能需求的日益增长,其大跨度空间的模式也在转变,大跨度空间结构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建筑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准,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大跨度空间结构理论和技术研究、应用于发展。从美学上考证即结构的形态与建筑的空间艺术巧妙的融合起来,这是一种结构美学表现力。单纯的结构表现已不再流行,结构与时空连接的手法已充分实现,结构与时空的连接是我们当代建筑的语言。本文以结构形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研究铁路客运站这种特殊的建筑类型时,有针对性地探讨其结构形态的艺术性表达的方式与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经典火车站设计的调研与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实践,总结了一些结构形态塑造的设计方法与理念。

【英文摘要】Railway passenger due to age change and growing of function requirement, the mode of long-span space in shift, long-span space structure is often measure a country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level of important standard,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long-span space structure theory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development.From the textual research the structure of aesthetic ideology with architecture is the space art clever fusion up, this is a kind of structure aesthet...【关键词】铁路客运站设计 结构形态 美学

【英文关键词】railway station design structure form aesthetics

【目录】铁路客运站结构形态的艺术性表达中文摘要6-7究背景10-11况1010-11状分析121

2ABSTRACT7

致谢5-6

1.1 研绪论10-1

41.1.1 西方铁路客运站结构形态设计的发展状

1.1.2 我国铁路客运站结构形态设计的发展与变迁1.2 研究意义11-121.3.1 国外现状12

1.3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1.3.2 国内现状

1.4 铁路客运站结构的艺术性表达写作目标、论文内容和

1.4.1 写作目标12

1.4.2 论文内容

研究方法12-1412-13

1.4.3 研究方法13-142 铁路客运站结构形态

2.1 结构形态学

2.1.2 结构形2.2.1 建筑火车的艺术性表达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14-1814-16

2.1.1 结构形态学的内容14-15

态的生成方法15-16审美意识16-17

2.2 建筑美学16-182.2.2 当代建筑美学观17-18

站的建筑特性以及当代火车站结构形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8-23

3.1 影响火车站结构形态的因素18-20

3.1.2 地域性19

3.1.1

使用功能18-193.1.3 中国特色下铁3.1.4 与城市空间的衔

道部的一些条框性的设计要求19-20接性20

3.2 我国铁路客运站面临的问题对于结构形态设计提

3.2.1 站房结构形态存在问题

3.2.3 中国特色的其他问

出的要求20-2321

3.2.2 面临的难题21-22

题22-23原则23-34定23-2424-282526-2727-28铁路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结构形态的艺术性表达的4.1 铁路客运站结构形态的概念诠释以及范围界4.2 选取合理的铁路客运站结构形式4.2.1 网架结构24-25

4.2.2 网壳结构4.2.4 膜结构4.2.6 异型结构

4.3.1 结构的4.2.3 悬索结构25-264.2.5 薄壳结构27

4.3 符合结构美学的规律28-34

4.3.2 结构的主从与重点

形式感与量感2828-29美29-3030-3132

4.3.3 结构的均衡与稳定294.3.4 结构的韵律

4.3.5 结构的渐变与连续,对比与微差4.3.6 比例与尺度31-32

4.3.7 合理的构图4.3.9 虚实结合建筑5 铁路客运站结构形

4.3.8 形态与意向的统一32

艺术的空间美和实虚空间的关系32-34态的艺术性表达方法探究34-5234-38

5.1 结构形态塑造建筑形态

5.1.2 建筑结

5.1.1 建筑结构的真实性34-35

构内部空间与外部形态的统一性35形态的艺术性35-3838-43

5.1.3 建筑结构塑造建筑

5.2 结构形态塑造空间

5.2.2

5.2.1.空间界面被结构形态塑造38-40

5.2.3 形成空间的韵律美

增加空间动态感40-4141

5.2.4 用结构网络组织空间41-43

5.3.1 节能材料44-455.3.3 结构材料46

5.3 结构形态与5.3.2 装饰材料

材料43-4645-46

5.4 结构形态与结构构件

46-5048-49

5.4.1 屋顶的艺术性表达46-485.4.3 雨棚49-50

5.4.2 柱子

5.5 铁路客运站结构形态设

5.5.2

计的艺术性误区50-51繁琐的结构50-5151-5255-56

5.5.1 不真实的结构50

5.6.结构形态设计中的优化与模拟

参考文献53-55

索引结论52-53作者简历56-58

形态表达 篇3

关键词:广播特写 声音的纪录片

古典再现 过去与現在的对话

2011年5月7~13日,第15届麦鲁利奇奖和往年一样在克罗地亚的赫瓦尔岛(也称广播之岛)举行,来自全球各地22个国家的69名代表参加了这个以“古典再现”为主题的广播节目比赛。本届共收到参赛作品53个,其中广播剧19个、广播特写20个、短特写14个。经过为期一周的听评讨论和最后投票,评委们把三个麦鲁利奇大奖(Grand Prix Marulic)给了德国、丹麦和塞尔维亚。此外,以上三个类别还各评出两个麦鲁利奇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送的《梯田人家》获得的是短特写类的麦鲁利奇奖。这是中国自2006年以来第一次有广播特写作品获得此奖。中国第一次获麦鲁利奇奖的是广播剧《深山信使》。

获得麦鲁利奇奖的每个作品都有颁奖词。《梯田人家》的颁奖词是这样的:“这个短特写讲述了中国哈尼人和他们传承了千年的梯田的故事。但是评委从这个不到七分钟的特写里发现它简练的解说背后打开了更多的层面,展现了丰富的内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特写中高质量的音响和出色的解说。”

2011年接到第15届麦鲁利奇奖评选通知时,已经来不及征集作品、组织创作。按照惯例,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年度优秀节目评选的获奖作品中选择作品上报。《梯田人家》进入我的视线。我要求主创人员乐艳艳把原来15分钟的节目压缩成7分钟报送短特写类,主要理由有两点:

一、《梯田人家》的主题符合麦鲁利奇奖“古典再现”的要求,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同时又折射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麦鲁利奇奖(Prix Marulic)由克罗地亚国家电台主办、欧洲广播联盟协办,创办于1996年,每年5月在克罗地亚名胜古迹赫瓦尔岛举行,为期一周。与别的国际奖不同,这个以克罗地亚15世纪爱国诗人、民族英雄麦鲁利奇命名的国际广播节目比赛,旨在“古典再现”,即:用广播的形式展示“古典”的特点、魅力、价值,以及于当今的意义;倡导以创新和多元的广播手法为听众展现各国的古典文学和文化遗产,寻找过去与现代的对话。

主办者为“古典”下了定义,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古典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史诗、剧本及小说等;也可以是边缘的古典作品,如体现过去时代生活风貌和精神的文献、墓志铭、信件、口头文学、传说、童话、传记、自传、歌曲及民俗等。总之,这里的“古典”既指古典文学作品,也包括有文字记载的文化遗产。古典的时间段是指1894年广播诞生之前。“再现”是指借助古典作品的魅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为现代广播和听众服务,探讨适合广播的新的艺术形式,激励探寻纯粹的广播表达方式。在此,“古典”只是一种形式,一个出发点,一种挑战;通过对其吸收和消化,为听众呈现地道的广播艺术作品。

云南红河哈尼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垦殖梯田的山地民族之一。千年传承的哈尼梯田和与之共生的文化不仅是哈尼族生存延续的支柱力量,而且还体现着整个民族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审视,反映了极高的生态价值观,具有生态保护和研究的典型价值,是极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是当今人们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榜样。哈尼梯田是独特的,更是世界的,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可以子子孙孙永远幸福的生存方式。

二、《梯田人家》具有广播特写鲜明的特征:内容是真实的,形态是艺术化的。故事独特,内涵丰富,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音响真实、细腻,画面感强;解说平实、内敛,与音响和谐相融。

最早知道哈尼梯田是2005年。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络中心副主任伍刚到云南红河州挂职锻炼,他几次回北京出差,都特意带着资料到学会找我,兴奋地向我介绍哈尼梯田,希望我能组织记者去红河州做广播特写,并去参评国际奖,让世界领略哈尼梯田的魅力。哈尼梯田震撼我的是其视觉效果,独特的、壮观的、柔媚的、绵延的景象。广播特写只能用声音作画,那画面是听众根据音响在自己的脑海中再创造的。对于哈尼梯田这一伟大的现实存在,音响在表达方式上有其不可逾越的局限。当然,以声音为唯一介质的广播特写具有影像纪录片不可比拟的想象力和创作的无限空间,究竟能不能把哈尼梯田做成广播特写,还要看能不能采访到有故事的种梯田的哈尼人。几经考虑,我推荐伍刚与有着丰富广播特写创作经验、两次获得国际奖的乐艳艳合作。乐艳艳带着她的创作小组全情投入。

2010年春天,云南大旱,哈尼梯田却依旧流水潺潺。广播特写《梯田人家》终于产出。

《梯田人家》选取了集哈尼梯田耕种者和哈尼祭司两种身份于一身的朱小和老人为故事的主人公,用声音记录了朱小和在春季大旱期间以传统的方式祈雨、耕种插秧并在劳动中向年青人传承哈尼古歌《四季生产调》的情景,展现了哈尼人现今的生活状态,传达了哈尼人以传统的方式在当下生存与发展的信念。

1985年,欧洲广播特写之父布朗先生第一次来中国介绍广播特写,他告诉我们,“广播特写是音画,是用真实的声音创造的艺术的画像”。当时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定义:广播特写,用声音创作的纪录片。广播特写是新闻,也是艺术。广播特写的内容一定是真实的,形态却是艺术化的,从而使节目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想象力和感染力,使所要传达的内容更有效地到达听众心里。《梯田人家》正是如此。

网络公共意见表达的形态演进 篇4

一、基本概念解释

(一) 公共领域

近代社会的公共领域, 其公共参与的特征为同时性、自发性、所有议题可能性和不排除性。公共领域作为一种介于公民和政府之间的社会力量, 它往往依靠舆论的力量维护公正、合理、正义的原则, 对抗政治的强权和商业逻辑的支配性霸权。

而信息网络所提供的双向沟通模式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实践, 以信息网络为基础, 以公民参与公共领域的理性辩论为条件, 借由形成的公共意见有助于国家权力的理性化运作。我们应当看到, 网民参与公共领域的许多思想和行为已经可以用来修正现实社会管理和制度中的某些缺陷, 例如被网络曝光的“钓鱼执法”事件直接促成了上海市交通法规执法章程的修改和优化。

(二) 网络社会行为

网络社会行为与现实社会行为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但网络社会行为是用符号来刺激和影响他人的, 这些用来与他人互动的符号仍然是人所制作的, 有文字符号、图像符号、声音符号。网络行为无论是心灵接触、思想接触、情感接触, 都是符号化的, 都是通过符号交流互动的。现实行为指号有三大类:身势行为指号、言语行为指号和媒介事物行为指号。网络行为可以说都是媒介事物的行为指号, 这种行为实质上就是将现实中可见的行为指号在网络上通过文本或超文本信息指示。网络社会行为的完整过程意味着接受者一定要对发信者的信息有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是回应信息, 也可以是不回应 (仅仅阅读或删除) 。

在电脑网络的沟通方式下, 虽然缺乏社会面貌的接触, 但上网者之间的沟通频率增加了, 发言地位更加平等, 更多的议题和观点被提出来;与此同时, 网络平台似乎更能够鼓励参与者在表达公共意见时更为积极、勇敢、直言不讳, 甚至更有创意。

二、网络公共意见表达的特性

许多著名网络论坛的出现 (如人民网“强国论坛”等) 无疑为网络空间的公共意见表述提供了绝佳场所和机会, 它们拥有数量庞大的注册用户、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不断更新的信息和评论、及时海量的反馈。并且, 时下的热点问题、焦点话题和重要的公共议题在这里成为网民最流行、最关心的“谈资”。在网络传播活动中, 公共议题的谈论已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喜爱, 网络空间的公共意见表述与传统媒体相比, 具有鲜明的特质。

(一) 匿名性

网络的匿名性使网民摆脱不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无法逾越的束缚, 但不是说完全没有影响因素, 道德底线、自我价值取向、群体规范等因素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 由于上网者进入网络交换意见、表达观念时相互之间是不可见的, 因此“匿名性”保障了网民公共意见表达的宽松环境与平等空间。

(二) 主动性

网络中的意见表达是自主和自愿的, 因此网络空间可以看作是一个最大程度的“观点的自由市场”。这种理想的发泄通道可以满足个体自我表达的欲望, 并在回帖等反馈形式中得到自我认识和肯定, 满足了“镜中我”的需要, 这种表达欲与及时得到反馈的机制使公共意见的表达形成了良性循环。“正是这种自发性和自愿性, 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公民意识, 成为民意的表征。”[1]

(三) 民意性

网络公共意见表达在传达民意方面的开放程度, 远远优于传统媒体, 因为表达主体在身份、年龄、文化程度等多方面的多元性决定了网络中的同一话题可以得到全方位的解读和评论。近几年来, 网络公共意见表达的强烈民意程度直接促成了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 例如“华南虎事件”和“躲猫猫事件”的澄清过程, 网络公众作为一支中坚力量发挥了独特而强大的作用。

(四) 多媒体性

网络公共意见的强人之处, 还在于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技术限制, 可以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影像等综合运用到表达之中, 应用了多种技术和传播形式, 使网络意见表达内容更丰富、饱满、图文并茂、视听共享。同时, 正是由于网络和多媒体的技术支持, 使得网络意见表达的传播比传统媒体的传播更具有时效性和广泛性, 同时也使其影响力更大更深。

三、网络公共意见表达“形”的演进

从网络社区BBS到个人网页Blog, 再到时效性、针对性超强的公共领域专题贴吧;从网络文本到超文本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 网络公共意见表达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形”的演进。

(一) 载体趋向

网民公共意见的发表离不开各种网络载体的支持, 而网民的载体选择也随着技术等因素的发展而变化, 伴随着一系列个性化的潮流, 公众发表公共意见从最初单一的网络社区选择发展到个人博客的繁荣, 名人博客甚至是普通人的博客, 都是当今公众发表公共意见的重要载体。网络社会发展到今天, 网络社区“风起云涌”, 种类繁多, 主要有这样两种社区:BBS、Blog和主题贴吧。

BBS与E-m ail都是早期Inte rne t最普遍的应用之一, “从第一个BBS开始, 他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2], 至今仍然广泛使用。BBS是英文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 翻译成中文为“电子布告栏系统”, 是网络社会的一种经典社区。BBS是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 它向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白板, 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发表言论, 这种电子白板按不同的主题分为很多个布告栏。现在多数网站都建立了自己的BBS系统, 一般被称为综合BBS社区, 比较典型的是人民日报的“强国论坛”, 它是一个大型的综合网络社区, 上面每天都有新的议题供成员讨论及评价, 其中内容五花八门, 但以国内国际政治事件和社会焦点事件为主要议题。

博客 (Blog) 是对网络日志 (Weblog) 的简称。其存在方式有托管式博客、自建独立网站的博客和作为某个网站的一个频道的附属博客。时下最受欢迎的是托管式博客, 无须注册域名、租用空间和编制网页, 由博客服务商提供一定的网络空间和可选的博客模板, 博客用户利用模板管理在网络上发表公共意见。从2002年第一个博客中文网 (www.blogchina.com) 出现以来, 博客快速普及发展。博客正成为越来越多网民选择的网络载体, 成为当今网络传播的热点和亮点。

主题贴吧无疑是时下最流行、最受关注的网络互动社区。根据2009年12月搜狐网站统计的主题回帖数, 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网民关注新闻和参与社会实践讨论主要集中在国内焦点新闻事件。例如, 2004年新年伊始, 哈尔滨“宝马撞人案”成了八大网站的关注焦点, 网易、新浪、搜狐、人民网、雅虎、新华网等大型综合网站都设有“宝马案”的专题论坛。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的十分钟, 百度就开设了“大爱中国携手汶川”的专题贴吧, 截止2008年12月统计数据, 参与评论的网民人数达到数千万。我们看到, 网民的网上行为确实已经展露出了一些公共意识的特征, 网民公共领域趋于成熟。

(二) 技术层面

如果说传统大众传媒造就了一个信息空间, 那么互联网则造就出大不相同的另一个信息空间, 而这是由各类强大的技术功能实现的。网络公共意见表达形式伴随着计算机技术进步经历了从网络“文本”到“超文本”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发展演进。

“罗兰·巴特在其《从作品到文本》书中认为, 文学作品的观念之所以转变是因为我们对于语言的概念转变了, 作品和文本的差异在于作品是实在的, 它明确占据了书的空间的一部分, 而文本则是属于方法论的范畴, 精确一点来说, 文本是一个由语言构成的‘抽象空间’, 只有读者介入方能体会, 文本以语言为媒介并且用来指出和说明某种隐于其中的社会特性”[3]。“文本”是从传统的文字作品 (如书籍、报刊等) , 扩展到口语、听觉、视觉表达等类型 (电视、电影、音乐等) , 而网络文本是指网络把“文本”进一步扩展其范围于每日生活意义表达或建构的实际活动。

然而, 细查网络公共意见表述的发展脉络, 我们至今已经能够掌握网络社会的某些特性, 其中的“超文本” (hyperte xt) 便是网络的特性之一。“‘超文本’一词是由美国计算机专家Ted Nelson在1967年首创的”[4]。在网络上所阅读的文本, 因其具有超链接、跳跃甚至无限延伸、搜索等强大功能, 因此将其称为超文本。超文本结构不仅包括文字文本, 还有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动画文本直至影视文本, 在超文本中, 文字文本中的每一个关键人名、地名、时间甚至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可以链接另一个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动画文本、影视文本。传者可以通过这种超文本技术,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图文并茂、全方位地进行或参与网络公共意见。

多媒体被定义为“将相互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 (语言、文字、声音, 图像和影像等) 有机地融合起来, 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显示”[5]。多媒体不仅能向用户显示文本, 还能同时显示图形、活动图像和声音。互联网具备了电视声画合一的特点, 另一方面又具备了报纸的可保存性, 从媒介特质看, 互联网兼具了三大媒介的特长。多媒体与超文本的结合是近年来网络意见表达的发展趋势, 它强大的资源整合功能使网络空间成为公民公共意见表达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四、网络公共意见表达“态”的演进

网络公共意见表达除了“形”的演进之外, 我们更不能忽视其“态”的演进。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传播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一、由单向传播中的接收者到双向、互动传播中的传受者不分;二、由传者的信息“推入”到接收者的“拉出”信息;三、由单一的接收功能到多重权力的拥有;四、从“点到面”到“点到点”。上述四个特征决定了网络公共意见表达态势的演进过程及发展趋势。

(一) 传者身份的回归:从权威到传者

传者身份的回归和开放使网络公共意见表达的主体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进而能够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评论和传播, 话语权的开放对公共意见的表达是一种鼓励, 同时也使网络公共意见表达形式趋于平民化、思想趋于民意化、观点趋于公正化、主题趋于突出化。

传统媒介的传统身份随着传媒的不断发展成熟, 对人们的影响逐渐增大, 甚至成为话语权威, 传者凭借这种影响力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角色, 甚至拥有特殊的权利。譬如, 电视媒体在美国作为仅次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之后的“第四势力”。传统媒体的这种权威身份使传送出来的信息不被质疑, 从而在告诉受者信息的同时, 隐晦地告诉受者应该怎样认识、怎样判断, 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判断力。

当然, 不能说网络就没有话语权威, 但是由于技术上的保证, 受者的主动出击使得这种权威大大削减, 从而回归到传者的本色身份———向受者真实、及时地传递信息。Yahoo、Sina、Sohu就是代表, 还有一些平民社区网站, 如“思想的境界”、“天涯社区”、“无为网”等。

(二) 媒介语境切换:从“窗口”到“平台”

传统媒介就像一个“窗口”, 传者通过这个窗口可以自由地“观看”受者, 而受者难以看见传者的活动。正是这种无形的距离与隔膜, 使得在新的网络时代, 传统媒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人们依然会购买报纸、看电视, 但是人们会从网上搜寻更多的信息来补充、检验、印证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 甚至主动发表意见, 网络公共意见表达正源于此。

与窗口相比, 用“平台”来形容网络媒体是恰当的。这不纯粹是技术上的变革, 它事实上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广场, 人们在这个广场上肆意交流和狂欢。人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发布信息、予以赞同、批评甚至采取实际行动。网络公共意见表达正从“观点的狂欢”走向“策划的狂欢”, 再走向“解决现实问题的狂欢”。这种“狂欢”的例子本身也成为了被社会焦点关注的事件, 上海“钓鱼执法”、云南“躲猫猫”、浙江“欺实马”、广州“番禺人”, 无疑都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狂欢”, 同时也是网络“狂欢”所带来的社会进步。

(三) 反馈———话语权的分割:从延宕到及时

“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导致传播的反馈环节延宕甚至中断, 来访、来电、来信不足以把受者的反馈全部呈现出来, “来信点播”的方式是对受者意愿的限制, 也许更多的是对发言内容以及形式的控制, 也就是说, 发言内容和形式都在“把关”之列。

然而网络技术促使反馈几乎可以同时进行, BBS、网上论坛的精华版、主题贴吧的跟帖等使网民公共意见表达更加全面、及时, 特别是近来流行的时事论坛、贴吧。网络论坛是网上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区域, 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和辐射能力, 尤其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 各论坛之间会相互影响, 最终形成很有声势的网上舆论。

通过网络的反馈还不能和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相比, 但是这种延宕大大地被缩短了, 因而对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预期, 并将持续下去。

五、网络公共意见表达的发展趋势

来自不同角落的声音和意见在网络空间中“坦诚相见”, 使个体的思想演变和发展为一种有影响力的思想。网络之所以“风靡”, 在于它提供了优于传统媒体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在网络中不同意见通过讨论和争鸣, 最终可以消除歧见并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因此网络公共意见表达成为当今社会公众民主权利发挥的重要渠道, 因此网络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网络参与人员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 互联网将越来越大众化, 网络公共意见表达也会随之走向理性化。网络公共意见表达在民主参与、直接性、公开性等方面都达到了现代政治所能要求的高程度。面对这样一种变化发展, 我们认识到, 网络公共意见表达“形”的变化鼓励了“态”的演进, 而“态”的发展同样促进了“形”的演进。网络公共意见表达促进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 对公共领域的建设性贡献尤其突出, 网络公共意见表达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涂姝婷.企业导报[J].网络意见表述与公共话语空间建构, 2009 (4) :35.[1]涂姝婷.企业导报[J].网络意见表述与公共话语空间建构, 2009 (4) :35.

[2]南宏师, 张浩.网络传播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135.[2]南宏师, 张浩.网络传播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135.

[3]黄志伟.后现代网络空间:超文本与酷儿的精神对话, 线上网络研究中心, 网络与虚拟空间http:mozilla.hss.nthu.edu.tw/iscenter/publish/, 2001.C01-030.[3]黄志伟.后现代网络空间:超文本与酷儿的精神对话, 线上网络研究中心, 网络与虚拟空间http:mozilla.hss.nthu.edu.tw/iscenter/publish/, 2001.C01-030.

[4]林东泰.笑看“铁狮玉玲珑”:从交互文本到语音延异游戏, 线上网络研究中心, 网络沟通与文化http:mozilla.hss.nthu.edu.tw/iscenter/publish/, 2002.C02-029.[4]林东泰.笑看“铁狮玉玲珑”:从交互文本到语音延异游戏, 线上网络研究中心, 网络沟通与文化http:mozilla.hss.nthu.edu.tw/iscenter/publish/, 2002.C02-029.

形态表达 篇5

1.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及要素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1。

1.1空间形态三种类型

不同的历史地理条件下的历史文化街区,其建筑风格、空间格局区别较大。但其组成类型来说则可以总体概括为三类(组图1):

1广场:历史文化街区中的“面”空间。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产物,是空间转换、人流集散的重要场所,也是形象展示的重点区域。

2街道:历史文化街区中的“线”空间。我国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的街道多以非机动交通为主,网络化存在,是其他空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

3节点:历史文化街区中的“点”空间。主要指除广场、街道外的各种特色空间,可视作扩大的街道空间,但其尺度一般小于广场。

组图1 | 三种空间形态(1:拉萨八廊街大昭寺前广场;2:北京南锣鼓巷街道;3:上海新天地节点)

1.2空间形态关键要素

空间的物质形态是由各种空间要素构成的。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其主要区别于现代城市空间的关键空间要素主要为界面、尺度、色彩。

界面,空间形态中的一个局部要素。可分为侧界面与底界面。历史文化街区的侧界面往往与现代城市空间的侧界面有着显著区别,主要体现在界面的连续与和谐统一上。例如,重庆磁器口片区建筑间距小,街道界面连续性强;建筑主要为川东民居,风格统一(组图2)。而历史文化街区的底界面与现代城市空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地面材质、踏步梯坎等方面,这往往是由交通方式的不同而引发的(以往交通方式以步行为主)。

组图2 | 重庆磁器口片区街道界面

尺度指人们在空间中生存活动所体验到的生理上和心理上对该空间大小的综合感觉。历史文化街区给人的尺度相对现代城市空间较为亲切、宜人,其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水平宽度(D)与建筑高度(H)的比值上——D/H值集中在1—3范围内。例如苏州平江路片区,江南水乡的格局延续至今,组图3为该片区空间三种典型的尺度。

人类生存的每个空间都是彩色的,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心理和生理感受。历史文化街区的色彩往往是长时间自发形成的。受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直接影响,一般特色鲜明且可渲染、传达特定的文化氛围。例如由于葡萄牙殖民,葡萄牙风格建筑植入传统街巷,澳门历史城区色彩呈现多元化的对比反差。组图4中而1、2图建筑色彩则渲染的是古朴传统的气氛,3、4、5图建筑色彩给人活泼洋气的感觉。

2.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行为表达解读

组图3 | 苏州平江路街区三种尺度

组图4 | 澳门历史城区(1:郑家大宅;2:妈祖庙;3:岗顶剧院;4:何东图书馆;5:SEDE银行)

历史文化街区中人的各种行为都来源于其人本身的心理反应,通过具体的活动得以呈现。本章将历史文化街区中人的行为表达分为两大类:内在心理行为表达与外在活动行为表达。

2.1心理行为

人的需求可以通过行为意愿,体现在人的心理行为上。历史文化街区中的递进心理行为:安全性心理行为、舒适性心理行为、交往性心理行为以及参与性心理行为。

1安全性心理行为:传统街坊有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即邻里之间(包括孩子)可以通过相互的经常照面来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从而获得安全感。但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发生变化(在原有生产生活基础上作为景区存在),外来人员的增加却打破了这种“自我防卫”机制,从而使人们的安全性心理行为增加。

2舒适性心理行为: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环境经过较长时间的洗礼,已达到一种稳定状态。但人对环境的舒适性要求却在与时俱进,从而导致旧有空间面临新的舒适性要求带来的挑战。人的舒适性心理行为推动着历史文化街区发生变化。

3交往性心理行为:个体与个体或团体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得到归属感,这也是人对爱和归属感的一种需求。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交流性心理行为则更能使人体会到该区域的特殊历史文化。

4参与性心理行为:人总有对环境的参与性需求,不论是被动参与还是主动参与。人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被动参与可以带来精神上的放松,而更加重要的是人在街区空间的主动参与性。

2.2活动行为

历史文化街区中人的活动一方面由主观意愿决定,一方面也受整个街区环境所影响。人主动对街区环境做出内在心理选择,进而产生外在行为活动的表达。本文试图对人的外向行为表达进行分类,如下:

1必要性活动行为:历史文化街区每天都上演着诸如上学、上班、购物等等活动,其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小且参与活动的人没有其他选择可替代,可视为外向行为表达中的必要性活动行为。必要性活动行为构成了整个街区活动的基本类型,是街区充满活力的根本动力。

2自发性活动行为:行为个体会因不同主观需求而存在的自发组织的活动,如休息、交谈。这类活动只有当人们具有参与意愿,且时间、空间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历史文化街区往往具有自身特殊的自发性活动,若这些活动得以保留,则可以传达给人其历史文化得以延续的感受。

3偶然性活动行为:人们在街区中漫步,很大程度上会产生是一些无序、随意的行为。这类活动往往基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文化等多方面体验而发生的,具有偶然性。它们使街区变得丰富多彩,瞬息万变。

3.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与行为表达的关联机制

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其物质环境,特别是其空间形态往往与一般城市空间区别明显。同时,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人群可分为居民及外来参观游玩人群,也与一般城市空间有着较大差异。这导致历史文化街区中特殊的空间形态与行为表达的关系相对复杂。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其空间形态与行为表达是相互影响、互动关联的。其关联机制如图1: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将间接诱发具体多样的活动行为表达;而人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心理行为表达则将激发空间形态按其意愿方向发展;同时,外在活动行为表达是内在心理行为表达的具体呈现。它们最终形成一条闭合的关系链,不断向前发展。

1 | 空间形态与行为表达的关联机制

3.1空间形态要素间接诱发活动行为

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对行为活动的诱发主,要是通过其关键要素特点给人以不同空间体验与感受,从而激发人产生具体的活动行为表达。一般来说,历史文化街区的界面往往在连续性、围合感、虚实度方面给人特殊的空间体验;尺度则是从领域感、私密性方面传达空间感受;而色彩则主要通过情绪渲染、氛围营造向人传递某种情感。以上三大空间形态要素往往共同作用间接诱发丰富多样的活动行为表达。

3.2心理行为需求刺激空间形态发展

人在特定城市空间中会产生特定的心理需求,最终具体体现为心理行为表达。这些心理行为需求在历史文化街区中主要有:1基于特定历史文化的场所精神重建;2历史感与地域性的深度同构;3市井生活的再现。这三大需求普遍存在与我国的大量历史文化街区中,它们将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4.结语

我国的历史文化街区扩建、改建与新建建设活动往往是喜忧参半。既要保护,又要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精神遗产。这就需要区别一般城市空间,正确认识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和行为表达,在此基础上进行建设。我们通过分别阐述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与行为表达的特点,找到了两者的关联机制,是认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与行为表达关系新的切入点,也为期待对该话题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为此,本文愿作引玉之砖。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其空间形态与行为表达均具有特殊性。文章首先分析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的三种类型及其区别于一般城市空间形态的关键要素——界面、尺度与色彩。其次,通过心理行为活动表达与活动行为表达的阐述,解析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行为表达。最后找到了两者相互影响的互动关联机制,从更深刻的角度认识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与行为表达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行为表达

参考文献

[1]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朱子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夏志伟,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形态研究[J],室内设计,2010.(10)7-10

形态表达 篇6

属于立体构成设计范围的内容很多, 现代建筑, 室内装饰, 城市、园林规划, 工业产品造型, 服装设计和视觉传达艺术领域, 都存在实体性立体结构表现的可能。空间构成的教学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材料的形态、结构特征、色彩、肌理、可塑性等造型因素, 因为这些都是构成美感的重要基础, 怎样才能在设计中调动这些因素呢?这需要我们首先去观察, 去发现它们的视觉美感, 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才能掌握和利用这些条件来为特定的设计服务。在这方面, 基础设计课应该在对形态表达本质认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生活中、自然界中各种形态如生物的生长或运动、各种力的推动在结构和外形上的变化加以认识, 并通过练习去展现运动轨迹 (鸟儿腾空飞翔, 火柴燃烧的几个过程在形态上的变化) , 这是形态意象化训练的入口。学生要准备各种线、面、体块的材料, 例如用不同质地的线材, 绒线、电线、铁丝、竹丝柳条等, 方法上可以采用绷拉、缠绕、编结等;也可用各种板材, 金属板、吹塑板、纸板来进行搭建, 由于材料的性能和形态变化是极为丰富的, 教师可以在整节课上做各种材料构成的分析和演示, 引导学生的创作兴趣, 启发构思。构思不仅仅是动手能力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形态表达技巧的掌握不应该是简单的表面上的制作。不假思索, 不求甚解, 很难表现出对象的客观特点, 甚至会误导了应该表达的内容。空间构成的形态表达也绝非力气活, 尽善未必尽美, 吃力未必讨好。与其要表现的面面俱到, 倒不如留些余地给人以想象, 理解并抓住实质、要点, 力争在制作上以事半功倍的原则, 充分展示并正确传达设计内涵的信息。另一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儿童美术教育工作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侯钢.美术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04) .

[2]王云芝.浅谈美术教育创新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6]贾馥茗.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M].北京:2006.

面, 通过空间形态表达的制作训练, 反复研究、揣摩整体空间形态的不同角度、不同线面体搭建构造的原理, 不同类型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必然是对实际应用领域的再一次探索。

空间构成的形态表达是从初级层次向高级层次的转换。其根本目标是完成基础训练向应用设计教学的转换。以下几点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可供参考:第一, 对废料或废弃物进行设计加工。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在艺术创造中有时会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有用之材。如可以用其制成实用性较强的立体设计作品。在把无生命的材料变为有生命的艺术创作过程中, 使学生体验到乐趣, 激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热情;第二, 小型雕塑制作。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去观赏和审度形体结构的合理性。在材料的选择上多注意可塑性和持久性, 如红胶泥、橡皮泥、石膏等均可;第三, 布置一个较大的作业, 既在展厅给每个学生分割一块空间, 或自己根据想法选择满意的位置来进行方案的构思和创作, 这样在创作前就给了学生一个空间的概念, 并始终伴随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另外, 在命题时, 给学生一个较宽泛的题目, 比如像生长、梦境等题材, 运用所讲的知识和自己的观念从草图到最终定稿制作。采取以两到三人为一组的原则完成, 这样既可以集思广益, 又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效果也很好, 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扩展和提高。

空间构成的形态表达在创意阶段可采取平面表达方式来构想草图、空间结构示意图、设计效果图等, 其目的是给设计定位, 分析研究并把握设计方向。计算机建模作为另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 可以帮助生成形体, 使形体在空间中多视点、全方位的做动态展示, 对于材料质感、肌理, 通过调取、剪贴、复制、后悔等程序反复展开讨论再确定, 为推敲、修改设计方案增加了灵活性, 同时结合直接塑造, 兼有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

综上所述形态表达的意义可归纳为:通过训练使学生进入形态创造的良性状态, 在创造性思维的带动下, 新的富有表现力的形态不断涌现, 同时善于在受限制的条件下具有开发无限可能性的能力;在对大自然和周围生活的观察中不断强化观察力并不断汲取无尽的营养;对动势的研究, 对运动源、运动轨迹的把握和表现, 是提高造型能力的途径之一。

空间构成与形态表达的训练给了学生足够的范围去想象和创造。我在教学中对空间的理解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没有了空间和空间的想象一切会变得无意义, 它就像我们生活的环境一样重要, 作为教师应具有一定前瞻性, 构成教学中关于空间的概念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7]郑和钧.试论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测验的编制原则[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7 (03) .

[8]骆方, 孟庆茂.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自评测验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 (04) .

[9]左立新.儿童美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10]云瑞芳.儿童版画教学与儿童创造力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

[11]陆荣祥.优化美术教学培养创新意识——浅谈儿童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 (11) .

[12]刘彦东.漫画对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1 (27) .[13]旷志华.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

[14]赵宝珊.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D].西北师范大学, 2001.[15]陈春丽.ATDE教学模式与研究性阅读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2007 (02) .

摘要:探讨空间构成与形态表达的训练方法, 是广告与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设计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创意思维表达方法, 利用设计基础综合造型语言和各种空间造型手段, 把生活的体验、知识的积淀通过艺术的知觉提炼, 转换为意象化的空间形态。它是对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的思维启发与观念传导, 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态表达 篇7

《花木兰》和《功夫熊猫》, 是美国动画电影公司根据中国民间故事和中国国宝熊猫以及独具特色的中国功夫等中国元素拍摄的动画电影。

《花木兰》脱胎于中国家喻户晓的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木兰辞》, 主要歌颂了木兰不忍心老迈的父亲从军, 替父出征并凯旋而归的故事, 主要表达的是木兰的贤德,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赞美, 而在1998年美国迪斯尼的动画电影《花木兰》中, 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变成了实现自己理想与个体价值的美国式英雄。迪斯尼公司副总裁唐军说, “《花木兰》讲述了一位中国姑娘为抵抗侵略、代替年迈父亲从军出征、奋勇作战保卫祖国的故事, 充满亲情, 歌颂了正义、善良、勇敢、坚强, 这样的故事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受到欢迎。迪斯尼拍摄《花木兰》, 是想吸取并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文明, 帮助世界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迪斯尼希望在克林顿总统访华前公演的这部影片, 能为增进美中两国的友好和相互了解做出贡献。”[2]这显然是力图讨好中国观众的一种做法。从《花木兰》开映之后褒贬不一的评价上, 中国观众明显不满意迪斯尼对《花木兰》的改编, 也不认可这种改编是介绍中国文化。在对《花木兰》的改编中, 除了故事的外壳和人物的名称以及有些场景体现出中国特点之外, 故事的主题 (孝的主题转变为个性成长的主题) 、人物的性格 (内敛的东方性格转变为张扬的西方性格) 、配角设计 (如里面的守护龙完全没有中国龙的神韵) , 甚至部分场景的设计, 如花家祠堂供奉着女性家属等, 都是非中国式的。

美国梦工厂在北京奥运会之年———2008年, 推出了包含中国元素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 讲述了一只居住在和平谷下, 心怀功夫梦的普通熊猫阿宝成长为神龙大侠的故事。《功夫熊猫》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上, 明显比《花木兰》更加深入细腻、一丝不苟, 如果说《花木兰》只是中国传统故事的壳子里装着一个美国个人主义、女权主义的灵魂, 具有误导中国文化认识之嫌疑的话, 《功夫熊猫》则在很多方面都深入到了中国文化的骨髓之中, 如对“无招胜有招”中国哲学的顿悟。贪吃熊猫阿宝的侠客形象:戴斗笠、挂披风、拿着筷子吃包子, 口头老挂着“侠骨柔情无需回报”, 尤其是“神龙手卷”的剧情设计, 深得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功夫熊猫》中, “神龙手卷”原是一卷无字经, 以鹤、猴、虎、蛇、螳螂为表现形式的中国形意拳也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其次, 《功夫熊猫》也借鉴了很多中国功夫电影的经典片段, 如“浣熊师傅用抢包子的方式锻炼阿宝的武功段落, 模仿的是《蛇形刁手》里面成龙和袁和平父亲袁小田抢碗一段……”[3]功夫熊猫对于中国元素的运用, 令人不得不佩服梦工厂工作体系的严谨成熟, 但作为影片中的主人公熊猫阿宝仍然是一个实现美国式个体价值的英雄, 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包装下, 其内在的核心依旧无声无息地透露出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和典型的美国式人物性格特征。

尽管在两部动画影片中表现的中国形象和文化不尽相同, 但是《花木兰》和《功夫熊猫》都是按照美国人的印象来表现中国的, 正如萨义德所说:“西方将东方塑造为‘他者’, 而在东方的他者形象中, 中国形象作为最遥远的东方, 意味着西方文化视野内东方性他者的某种极端化因素。它意味着地理与心理上的某种极限, 作为另一个世界, 它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坏, 如人间乐园或人间地狱, 作为自我的对立面, 它可能是无意识领域非理性的最隐密最深邃的角落。”[4]“在个人、集体、半集体这些形象创造者的层面上, ‘他者’形象都无可避免地表现为对‘他者’的否定, 而对‘我’及其空间的补充和延长。这个‘我’要说‘他者’……但在言说‘他者’的同时, 这个‘我’却趋向于否定他者, 从而言说了自我。”[5]“在西方文化中, 中国形象的真正意义不是地理上一个确定的、现实的国家, 而是文化想象中某一个具体特定伦理意义的虚构的空间, 一个比西方更好或更坏的地方, 香格里拉或人间地狱。”[6]显然, 非常中国化的《功夫熊猫》, 实际上言说的仍然是美国精神。在软实力的讨论语境中, 值得警惕的是无论美国商业动画制作出的中国是否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一旦进入全球公共话语空间, 在全球受众的消费中, 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就被美国人所构建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 《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的意义是一样的。

文化全球化更多地表现为强势文化的全球化, 而本土化的声音总是被全球化声音所压制。在全球化过程中, 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融合方式, 古巴社会学家费尔南多·奥尔蒂斯 (Fernando Ortiz) 用文化转移 (transculturation) 来说明文化的融合 (merging) 和趋同 (converging) 。[7]他认为, 在文化转移过程中, 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所面对的文化折扣完全不同, 强势文化在文化融合中较少文化折扣, 容易被弱势文化吸收, 相反弱势文化在文化融合中却面对极大的文化折扣, 很容易被强势文化所忽视。奥尔蒂斯进一步指出:“这个过程也必然伴随着一种较早时期的文化的丧失或灭绝—————这可以定义为文化剥离 (deculturation) 。此外, 它还含有这样一层意思, 即随而创造新的文化现象—————这可以成为文化创新 (neo-culturation) 。”[8]

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融合特点是:优势文化吸收弱势文化, 通过去情境化、本质化, 在本质化、情境化过程中形成文化化合物。在文化化合物中, 优势文化的价值意识得以渗透, 这就是文化全球化。弱势文化学习先进文化, 通过重构和再阐释形成文化化合物, 在文化化合物中如果本土优势得以发挥与创新, 则产生文化本土化, 如果本土文化有时不能发挥, 则可能是本土文化的丧失或者灭绝。

因此, 要改变中国动画电影的弱势地位, 就需要学习美国动画电影, 通过重构和再阐释形成动画电影化合物, 在动画电影化合物中如果本土优势得以发挥与创新, 则有希望产生有影响力的中国动画电影。

摘要:《花木兰》和《功夫熊猫》是美国动画电影公司汲取中国文化元素拍摄的动画电影。在软实力的讨论语境中, 无论美国商业动画制作出的中国是否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一旦进入全球的公共话语空间, 在全球受众的消费中, 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就被美国人所构建了, 因此要改变中国动画电影的弱势地位, 就需要学习美国动画电影, 通过重构和再阐释形成动画电影化合物。在动画电影化合物中, 如果本土优势得以发挥与创新, 则有希望产生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动画电影。

关键词:动画电影,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陈晓云.动画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J].上海大学学报, 2010 (9) .

[2]何忠顺.迪斯尼将推出《花木兰》[J].电影评介, 1996 (6) .

[3]赵小清.从动画片看中美民族文化差异[J].新闻传播, 2011 (6) .

[4]林婷.美国动画片中的中国形象——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艺苑, 2010 (3) .

[5]华静.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兼析动画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误读现象[J].兰州学刊, 2010 (3) .

[6]邱粤.美国全球文化扩张语境中的《功夫熊猫》[J].电影评介, 2009 (10) .

[7]黄曦.中美两部《花木兰》电影对比研究[J].电影文学, 2011 (4) .

形态表达 篇8

BMP家族蛋白结构高度保守,前体蛋白包含信号肽、前结构域和成熟区。活性蛋白是由2个单体依靠一个链间二硫键形成的二聚体,可以同种聚合,也可异种聚合[5,6]。研究显示,BMP大多具有成骨活性[7,8,9],在胚胎发育[10]、组织发生[11]、生殖调控[12]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其作用方式符合TGF-β超家族蛋白的典型作用途径,在胞外作为配体和跨膜受体结合,进而调节Smads蛋白(Brosophila 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 proteins)羧基末端,使其磷酸化而活化,活化的Smads形成复合体进入细胞核,结合到DNA的特定部位,调节下游基因的转录[13,14,15]。

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是生产海水珍珠的主要贝类,目前面临种质退化、育珠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开展珍珠贝基础生理特别是生长、育珠过程相关研究将为良种选育和育珠技术改进提供理论支撑。贝壳和珍珠分别是外套膜和珍珠囊分泌物质进行生物矿化的产物,形成过程类似,另外贝壳拥有优美的外观、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强度特性,具有医学和材料学方面的价值,因此贝壳理化特性和形成机理一直是研究热点[16,17]。借助于早期的贝壳成分研究、形貌观察及近年几十种参与贝壳形成基质蛋白的分子克隆,有关贝壳的结构框架和物质组成逐步得到阐明。但由于参与贝壳形成的物质种类繁多,调控过程高度复杂,目前贝壳形成的具体过程依然存在诸多未知点[18,19,20,21,22]。特别是针对起调控作用的物质研究较少,目前研究比较深入的只有Pif基因[23],另外在小鼠(Mus musculus)体内的实验发现合浦珠母贝Smad3基因过表达会增强基质蛋白KRMP编码基因启动子的活性,提示TGF-β通路可能参与贝壳形成的调控[24]。

BMP在软体动物中的潜在作用已得到关注。合浦珠母贝BMP2[25]和BMP7[26]已被鉴定,组织表达均显示其在外套膜和鳃中高表达,推测其和贝壳形成相关。进一步对参与贝壳形成的相关基因进行发掘是阐明贝壳形成过程的基础,另外鉴于BMP家族基因的多功能性,其在软体动物生长发育等方面的潜在作用也具有研究价值。该实验克隆得到合浦珠母贝BMP10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其在不同发育时期和成体各组织的表达情况,并进行贝壳缺刻实验以探究其在贝壳缺损修复中的作用,以为BMP在软体动物发育中的作用和贝壳形成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实验用合浦珠母贝取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海南热带水产研究中心陵水基地。取健康成贝,放水泥池暂养1周。对贝进行解剖,分别取外套膜、闭壳肌、鳃、性腺、珍珠囊、足、血细胞、肝胰腺。取性成熟贝进行解剖取精卵、体外受精,借助显微镜观察辨别幼体发育时期,在贝苗发育的担轮期、D-形期、壳顶期、眼点期、变态期分别取样。以上样品均加RNA保护液(Ta KaRa,大连)于-80℃保存。

1.2 实验方法

1.2.1 RNA的提取与c DNA的合成

取外套膜组织样品,按Tirzol说明书(Invitrogen,USA)提取总RNA,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完整性,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浓度和纯度。以总RNA为模板,利用M-MLV反转录试剂(Ta KaRa,大连)合成c D-NA,利用5'-Full RACE Kit(Ta KaRa,大连)合成5'RACE-c DNA,-20℃保存。

1.2.2 目的基因c DNA的获得

查询笔者课题组的合浦珠母贝转录组序列,获得2条注释为BMP10基因的片段。经过和其他物种BMP10基因的比对初步确定2条序列的先后顺序。以此为基础设计3对引物S1/A1、S2/A2、S3/A3(表1),其中S1/A1和S3/A3分别用于验证2条已知序列,S2/A2用于扩增两序列间的未知序列。以1.2.1中得到的c 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对已知序列进行验证,对未知序列进行补充。扩增得到的DNA片段进行回收,连入T载体(Ta KaRa,大连),再转入大肠杆菌,筛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测序所得序列进行拼接,获得一条连续序列。再依据所得序列设计5'特异性引物(表1),以5'RACE-c DNA为模板,利用5'-Full RACE Kit(Ta KaRa,大连)进行RACE扩增,所得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和拼接,方法同上。

1.2.3 目的基因序列分析

用ORF Finder(http:∥www.ncbi.nlm.nih.gov/gorf/gorf.html)和Translate(http:∥web.expasy.org/translate)查找开放阅读框和预测编码蛋白序列;用Port Param(http:∥web.expasy.org/cgi-bin/protparam/protparam)预测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用TMHMM(http:∥www.cbs.dtu.dk/services/TMHMM-2.0/)预测蛋白的跨膜结构域;用Signal P(http:∥www.cbs.dtu.dk/services/Signal P/)预测蛋白信号肽;用SMART(http:∥smart.embl-heidelberg.de/smart/set_mode)分析蛋白的功能结构域;利用DNAMAN软件进行同源序列比对。利用MEGA 6.0采用Neighbor-joining(NJ)法建立进化树。

1.2.4 目的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的表达分析

依据1.2.2所得序列设计并合成实时荧光定量PCR反转录引物qRT-S/A(表1)。取合浦珠母贝5个发育时期和8个组织的样品提取总RNA,用反转录试剂盒(Ta KaRa,大连)反转录得到c DNA。以18S rRNA为内参,用SYBR real-time PCR Master Mix(Ta KaRa,大连)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先进行模板浓度梯度实验,确定最佳浓度。每个组或时期样品取3个重复,每个样品进行3次重复,并进行熔解曲线分析。用相对定量2-ΔΔCt法计算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用Origin 9.1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

1.2.5 贝壳缺刻实验

选取壳长约6 cm的健康成贝48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24只。各装入一个贝笼,再将所有贝放于一个水泥池中暂养,定期饲喂藻类并换水,保持水质稳定。暂养3 d后随机挑选24只贝进行缺刻处理,方法参照MOUNT等[27]的处理,在足的对面将贝壳剪出V形缺口,确保损伤珍珠层而不破坏外套膜。处理后将贝放回原贝笼,继续饲养。另24只贝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分别在处理后第0、第6、第12、第24、第36、第48小时各取4只处理贝和4只未处理贝。观察处理贝切口变化,解剖取鳃和外套膜组织,提取总RNA,反转录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方法同1.2.4,对照组和处理组在每个时间点做3个重复。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基因c DNA序列分析

实验获得的目的基因c DNA长1 752 bp,包含开放阅读框(ORF)1 344 bp,5'非编码区(UTR)293bp,3'非编码区115 bp,命名为Pf BMP10(GeneBank登录号KU529148)。该基因编码447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51.92 k D,理论等电点(p I)6.14。跨膜结构预测表明该蛋白位于胞外且无跨膜结构。信号肽预测其有一个N端信号肽(1~23aa)。功能结构域预测显示该蛋白含有一个前结构域(24~337 aa)和成熟蛋白区(338~447 aa),成熟区包含一个TGF-β结构域(344~447 aa),TGF-β结构域包含7个半胱氨酸残基(345 aa,374 aa,378 aa,410 aa,411 aa,444 aa,446 aa)(图1)。

左侧正常和加粗数字分别标明Pf BMP10基因c DNA序列和氨基酸残基位置;c DNA序列中加粗部分分别为起始和终止密码子,氨基酸序列中带细下划线的是信号肽序列,带粗下划线的是前结构域;灰色部分为成熟区,方框标记7个半胱氨酸残基。The bold and normal numbers on the left indicate the positions of Pf BMP10 gene c DNA sequence and amino acid residues,respectively.The bold letters of c DNA sequence are initiation codon and termination codon.The putative signal peptide and pro-domain are indicated with fine and heavy underline,respectively.The mutation protein which includes seven boxed cysteine residues are shaded in gray.

通过DNAMAN软件将Pf BMP10蛋白成熟区与人(Homo sapiens)、原鸡(Gallus gallus)等物种的BMP10蛋白对应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较高的一致性,成熟区7个半胱氨酸残基高度保守(图2)。选取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等典型物种的BMP10蛋白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聚类特征符合传统的物种进化分类,Pf BMP10蛋白和爬行类、鸟类、两栖类、哺乳类、鱼类BMP10蛋白处于不同分支,和长牡蛎BMP10蛋白聚为一支(图3)。

2.2 Pf BMP10基因在合浦珠母贝不同发育时期和成体不同组织的表达结果

不同发育时期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Pf BMP10在5个时期都有表达,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担轮幼虫期>变态期>眼点期>D-形期>壳顶期(图4)。其中在担轮幼虫期表达量和其他时期差异显著(P<0.05),且达到变态期的120倍,变态期表达量也达到眼点期的13倍。不同组织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Pf BMP10在8个组织都有表达,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呈现明显差异,在鳃中表达量最高,与其他7种组织差异显著,其次在外套膜也呈现高表达,显著高于其他6种组织(P<0.05)(图5)。

“*”标记了完全一致的氨基酸残基,灰色标记了7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The identical amino acid residues are marked with the(*),and the seven conserved cysteine are shaded in gray.

2.3 贝壳在缺刻处理后的形态变化和Pf BMP10的表达分析

缺刻处理后观察缺口变化,处理48 h后缺口部位可观察到半透明的新生薄层(图6)。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显示,缺刻6 h、12 h后鳃的Pf BMP10表达量相比0 h未出现显著变化,缺刻24 h后Pf BMP10表达量显著升高,和前几个时间点差异显著(P<0.05),外套膜的Pf BMP10表达变化趋势和鳃类似(图7)。

3 讨论

该研究克隆得到合浦珠母贝BMP10基因,编码蛋白包含信号肽、前结构域和成熟区,成熟区包含TGF-β结构域,TGF-β结构域包含7个半胱氨酸残基。这些结构均符合BMP家族成员的典型特征。成熟区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f BMP10蛋白和鸟类、哺乳动物等物种的BMP10蛋白具有较高相似性,7个半胱氨酸位置高度保守,说明了远缘物种BMP10蛋白的高度保守性,也预示了其功能的相似性。

T.trochophore;D.D-veliger larvae;U.umbo veliger larvae;E.eyebot larvae;M.metamorphosis.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indicated by different letters(n=3,P<0.05).The same case in the following figures.

I.intestine;Hep.hepatopancreas;Hem.hemocyte;A.adductor muscle;Go.gonad;P.pearl sac;M.mantle;Gi.gill.

关于BMP家族基因参与贝类幼体发育的研究已有报道。KIN等[28]研究刺牡蛎(Saccostrea kegaki)dpp(Decapentapletic)基因在胚胎发育时期的表达,发现其表达于贝壳绞合线部位,认为其可能参与贝壳绞合线结构的建立。NEDERBRAGT等[29]发现欧洲帽贝(Patella vulgata)的dpp-BMP2/4基因在胚胎外胚层周围表达,认为其可能参与胚胎贝壳边界的确定及贝壳形成。封利颖等[30]研究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BMP2基因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发现其在囊胚期表达量最高,从受精卵到壳顶期的其他时期表达量均较低。该实验中Pf BMP10在担轮幼虫期和变态期高表达,和封利颖等[30]的结果略有差异,但相似之处是目的基因均在幼体发育早期大量表达。KAKOI等[31]、SILBERFELD和GROS[32]分别研究了刺牡蛎和马珂三角文蛤(Tivela mactroides)的胚胎发育过程,认为在担轮幼虫期幼体形成壳腺并开始分泌基质,壳形成区外翻逐渐包围整个胚胎。Pf BMP10在担轮期极端高表达,暗示了其在担轮期的重要作用。另外Pf BMP10在变态期表达量也较高,贝类在变态期会发生一系列剧烈的形态和生理变化,例如面盘消失,转为利用鳃呼吸,这些变化涉及器官形成、细胞分化和凋亡。由此推测Pf BMP10可能参与幼体担轮期和变态期的发育调控,可能和壳、鳃等器官的发生有关。该实验只研究了从担轮幼虫期开始的5个发育时期,要得到更全面的结果,可以针对受精卵至完成变态的全过程,缩短取样间隔进行充分研究。另外有待通过原位杂交确定基因表达的具体区域,以期得到Pf BMP10在早期发育阶段起作用的更详细证据。

a和b分别为缺刻处理后第0和第48小时拍照所得;箭头指示位于切口部位的新生半透明薄层。The a and b are pictures of P.fucata after induction of 0 hour and48 hours,respectively.The arrow points to regenerated semitransparent thin layer in the notched region of the shell.

A和B分别为鳃和外套膜实验结果,不同小写字母代表不同处理时间下基因表达量差异显著(n=3,P<0.05),*表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n=3,P<0.05)。A and B are experiment results of gill and mantle.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gene expression level among different treatment groups(n=3,P<0.05).*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control(n=3,P<0.05).

有研究者对BMP家族基因在成体贝类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进行过研究。封利颖等[30]研究栉孔扇贝BMP2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显示其在鳃中表达量最高,而外套膜次之。MIYASHITA等[25]克隆了合浦珠母贝的BMP2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其在外套膜、鳃和肝中表达量较高,外套膜原位杂交分析显示BMP2基因在外套膜外侧上皮和外褶的内侧上皮高表达,这些部位被认为是合成珍珠层的主要部位,所以推测合浦珠母贝BMP2基因参与贝壳珍珠层的形成。该研究显示Pf BMP10在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鳃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外套膜。和上述研究结果相似,由此推测Pf BMP10与贝壳的形成有关。另外该实验和前述研究也都发现目的基因在鳃中有高表达,这一现象值得探讨。鳃是滤食性贝类的呼吸取食器官,罗文等[33]研究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珍珠形成初期钙的代谢特征,发现植片后鳃、外套膜、围心腔的钙含量都有上升,鳃中的含量最高,说明三角帆蚌主要是通过鳃吸收和转运钙离子。推测这种机制在贝类的生物矿化中普遍存在。由此推测高表达于鳃和外套膜的Pf BMP10可能通过参与钙离子转运而影响贝壳和珍珠形成,相关的证据有待进一步探寻。

ZHOU等[34]进行了合浦珠母贝的缺刻实验,半定量PCR分析显示在缺刻6 h后外套膜中Pf BMP2表达量显著上升,证明Pf BMP2参与贝壳的损伤修复。该研究中贝壳缺刻处理后缺口位置产生明显变化,至第48小时可见明显的新生半透明薄层,应是新生贝壳,证明贝壳缺损后即开始再生。实验显示在处理24 h后鳃和外套膜中Pf BMP10表达量都显著上升,推测Pf BMP10参与贝壳损伤的修复。

形态表达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获得知情同意后,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就诊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的15例绝经后Ⅱ~Ⅳ度盆底器官脱垂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因妇科良性病变行全子宫切除术、无压力性尿失禁及盆底器官脱垂8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近3个月内均未服用雌激素类药物,无功能性卵巢肿瘤、阴道手术史和尿道感染、结缔组织病。研究组患者年龄55.3±3.1岁,对照组53.1±3.4岁。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体重指数、产次分别为:20.9±2.4 kg/m2、21.4±2.4 kg/m2,2.3±1.8次、2.6±1.4次。两组患者在年龄、产次、体重指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组织提取

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采用开腹子宫切除术和全盆底重建术,术中提取患者阴道前壁12点钟处组织(1 cm×1 cm):RNA及蛋白提取:放入标记的容器中,置-80℃低温保存。

1.3 实时定量PCR分析

按Trizol试剂盒说明提取组织总RNA,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RNA浓度,根据RNA样品在波长260 nm和280 nm的紫外吸收值的比值(OD260/OD280) 判断RNA样品的纯度,比值在1.8~2.0视为RNA纯度优良。按照Fermantas 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取4 μg上述RNA进行逆转录,反应条件为:25°C,10分钟;42°C,60分钟;72°C,10分钟;保存 4°C。取适量产物进行PCR扩增,BMP-1及内参照基因β-actin的引物序列为:5′-GCCACATTCAATCGCCCAA-3′及 5′-TGGCGCTCAATCTCAAAGGAC-3′,β-actin引物序列为:5′-CTGTATGCCTCTGGTCGTAC-3′及5′-TGATGTCACGCACGATTTCC-3′;分别扩增同一样本的目的基因和看家基因,利用其循环阈值(Ct值)进行相对定量。即用同组中每个样本目的基因的Ct值减去的看家基因的Ct值(ΔCt),再用研究组的ΔCt减去对照组的ΔCt(ΔΔCt),代入公式2-ΔΔCt计算即得到研究组相对对照组PCR产物的浓度比值,以此来反映目的基因 mRNA表达量的变化。

1.4 Western-Blot免疫印迹分析

标本于液氮下粉碎、匀浆、离心,取上清液,以超滤离心(centricon)浓缩柱按体积比离心浓缩6倍,Bio Rad蛋白定量试剂盒(北京赛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定量、分装。 取20 μl上清液进行聚丙烯酰胺(SDS)凝胶电泳,浓缩胶浓度50 g/L (pH 6.8),分离胶浓度100 g/L (pH 8.8)。电泳后,用电转移槽将蛋白从聚丙烯酰胺凝胶上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条件为电压100 V,电流300 mA,90分钟。转膜完成后,将转有蛋白的硝酸纤维素膜置于5%脱脂牛奶中室温下封闭90分钟。相应蛋白条带加入兔抗人BMP-1多克隆抗体(1∶3000稀释,GenWay)、小鼠抗β-actin单克隆抗体(1∶10000稀释,Sigma)4℃过夜。缓冲溶液(TBST)洗膜3次,分别加入山羊抗小鼠和山羊抗兔HRP标记二抗 (1∶2000稀释,Santa Cruz),室温孵育90分钟。洗膜3次,最终用HRP化学发光底物(ECL)发光试剂盒显色后暗室中用X光片相继曝光、显影、定影。用FR-200紫外与可见分析装置(复日公司)扫描X光片上的蛋白条带,进行密度定量分析。以目的蛋白条带密度值/β-actin条带密度值来纠正上样量的偏差,用两者密度比值的高低表示各样本目的蛋白表达量的多少。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用t检验。检测结果均以undefined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阴道前壁组织BMP-1 mRNA

的表达 研究组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BMP-1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图1。

2.2 两组患者阴道前壁组织BMP-1蛋白的表达

研究组患者阴道组织中,BMP-1-3(130 kDa)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MP-1-1(70 kDa)蛋白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和就诊率有增高的趋势。据统计,60岁以上妇女的患病率可高达50%。盆底器官脱垂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盆底结缔组织中胶原代谢障碍发挥着重要作用[3]。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是构成结缔组织的两个重要成分,其中胶原蛋白与拉伸强度及盆底整体性有关,而弹性蛋白则是与盆底组织的弹性和回缩力有关。BMP-1不仅能够修剪前胶原的C-末端多肽形成成熟胶原蛋白,而且可以通过活化赖氨酰氧化酶(LOX)参与胶原代谢[4,5],从而对结缔组织的稳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推测BMP-1可能是调节胶原代谢的关键因子之一。

BMP-1最初由Wozney等[6]从有软骨/骨诱导活性的牛骨浸出物中分离出来。BMP-1是一类金属蛋白酶,属于虾红素家族 (astacin family)的成员。与其他BMP不同,并不属于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家族。多数研究表明,BMP-1本身并没有诱导骨及软骨形成的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对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中的一些蛋白进行肽链的切割。有研究表明,前胶原C端肽酶(PCP)缺乏的小鼠在发育过程中会出现肠疝、腹壁畸形,类似于临床上所见的腹裂畸形[7]。这与细胞外基质的缺陷尤其是胶原纤维的缺陷有关。而盆底器官脱垂则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薄弱导致的盆腔器官疝出,并且大量研究表明,其与胶原蛋白代谢障碍有关。目前已发现的BMP-1类分子的底物主要有:Ⅰ~Ⅲ型和Ⅴ型前胶原、前体赖氨酸氧化酶以及层粘连蛋白5等。BMP-l能在特异性的位点对Ⅰ、Ⅱ、Ⅲ型前胶原的C端肽进行切除,使其成为成熟胶原蛋白。因此,BMP-1含量的高低可能对盆底支持组织的功能有着一定的关系。由于雌激素与盆底器官脱垂有关,因此,本研究中我们选用同为绝经期的非盆底器官脱垂患者作为对照组。

目前已发现的人BMP-l类分子有BMP-1基因编码的6种分子。由于其中的26个外显子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产生了几种不同的表达产物:BMP-1-1 (经典的BMP-1)、BMP-1-2(BMP-1/His)、BMP-1-3(mTLD)和BMP-1-4、-5、-6。BMP-1-1无论在结构上或功能上都是最典型的BMP-1(MW=70 kDa)分子[8],一般直接称作BMP-1;BMP-1-3(MW=130 kDa)一般称为mTLD(mammalian tolloid),是6种分子中蛋白序列最长的一种。因此,本研究中我们选择此两个分子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我们发现盆底器官脱垂患者阴道组织中BMP-1 mRN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此相一致的是盆底器官脱垂组患者阴道组织中BMP-1-3(130 kDa)蛋白的表达亦明显降低。然而BMP-1-1(70 kDa)蛋白的表达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虽然他们同属于BMP-1类分子,具有多种重要而相类似的功能,但它们在某种特定的功能上又存在活性程度上的差异。这一结果可能说明,盆底器官脱垂患者阴道组织中BMP-1的含量降低,对前胶原蛋白的剪切能力降低,引起细胞外基质代谢障碍,从而使盆底组织中胶原含量降低,最终引起盆底器官脱垂。但我们的研究有不足之处,如所取标本来源于阴道组织而非子宫韧带组织或盆底结缔组织,标本数量较少特别是符合入选条件的绝经后行全子宫切除患者较少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实验结果证实。另外激素水平对于BMP-1的失调是否真正发挥作用,这也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Wu JM,Hundley AF,Fulton RG,et al.Forecasting the prevalence of pelvic floor disorders in US women:2010to2050[J].Obstet Gyne-col,2009,114(6):1278-1280.

[2]Bortolini MA,Shynlova O,Drutz HP,et al.Expression of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1in vaginal tissue of women with severe pelvic or-gan prolapse[J].Am J Obstet Gynecol,2011,204(6):544,e1-e8.

[3] de Lancey JOL.Anatomy and biomechanics of genital prolapse[J].Clin Obstet Gynecol,1993,36(4):897-909.

[4] Trackman PC.Diverse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extracellular collagen processing enzymes[J].J Cell Biochem,2005,96(5):927-937.

[5]Ge G,Greenspan DS.Developmental roles of the BMP1/TLD metallo-proteinases[J].Birth Defects Res C Embryo Today,2006,78(1):47-68.

[6]Wozney JM,Rosen V,Celeste AJ,et al.Novel regulators of bone for-mation:molecular clones and activities[J].Science,1988,242(4885):1528-1534.

[7]Suzuki N,Labosky PA,Furuta Y,et al.Failure of ventral body wall closure in mouse embryos lacking a procollagen C-proteinase encoded by Bmp1,a mammalian gene related to drosophila tolloid[J].Devel-opment,1996,122(11):3587-3595.

上一篇:花生壳下一篇:变应性皮肤血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