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归国

2024-05-20

留学归国(精选九篇)

留学归国 篇1

我国公派留学的规模越来越大, 高校教师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的人群中占有较大比例, 习近平指出国家高度重视留学事业, 并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刻苦学习、增强本领, 更好的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提出了要创新和完善公派留学机制, 提高对留学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国家对留学工作高度重视, 同时教师公派留学也是高校培养优秀师资, 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手段。

以“高校、留学人员、绩效评价”及其近义词作为主题词在数据库中检索, 仅检索到3位研究人员的4篇文献。刘羽 (2008) 通过问卷访谈和实地调研, 对贵州省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的总体情况、归国原因、归国后工作表现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苏一凡 (2012) 对广东省10所高校的留学归国人员开展了问卷调研, 并指出留学次数、留学时期、留学时段对其绩效有明显的正向影响。闫小锋 (2012) 从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学科建设、管理水平、社会服务五个维度构建了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闫小锋 (2013)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法, 测算了留学归国人员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

绩效评价是指采用客观的评价标准、有效的评价方法、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特定时期产出的成果进行公正、有效的评判。近年来, 高校教师公派留学的规模快速增大, 高校留学教师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人力资源, 然而针对他们绩效评价的研究却明显偏少。梳理前人的研究, 发现针对高校留学归国教师绩效评价的测评指标主观性较强。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 以新的视角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并综合运用AHP-Delphi测算各级指标权重, 力求客观有效地测评高校留学教师的绩效产出。

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校留学归国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依据以下原则: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原则, 简明性与客观性原则。

(二)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高校留学归国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分以下两步完成。1.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研, 初步建立一个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确定15位熟知留学工作与绩效评价的专家, 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 让他们对各级指标进行筛选和优化。通过两轮问卷调研与访谈, 最终确定所有专家都认可的指标体系。这15位专家分别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等, 他们全部具有海外留学背景, 职称均在副教授及以上, 分别在管理学院、人事处、国际交流中心等部门任职多年, 对留学工作具有深刻的理解与认知;他们的评判使评价指标更具权威性和科学性。

最终确定对高校留学归国教师的绩效评价从教学水平、科研产出、基金项目、个人成长、国际交流, 5个维度进行, 并将这5个一级指标分解为17个二级指标, 如表1所示。

三、基于AHP-Delphi的指标权重测算

(一) 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是20世纪70年代, 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常用于多目标、多准则、多要素, 较为复杂且难以量化的决策问题。

AHP的基本步骤: (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 构建判断矩阵; (3) 计算各层要素对某一准则的相对权重; (4)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5) 计算各层要素相对目标层的合成权重, 并排序。判断矩阵的取值标准, 见表2所示。

(二) 德尔菲法简介

德尔菲法 (Delphi method) 又名专家调查法, 是一种通过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预测意见的方法, 依据系统的程序, 对研究目标的发展态势进行调查、分析和判断;它通过匿名方式, 以持续的问卷调研收集专家意见, 直至得到专家趋于一致的判断与见解。

德尔菲法的基本步骤: (1) 确定符合条件的专家, 一般不超过20人; (2) 设计问卷调查表, 对专家实施问卷调研; (3) 回收调查问卷, 并以统计结果为依据, 制作下一轮的调查表, 循环往复直至调研数据趋于一致; (4) 处理数据, 整理最终的调查报告, 得出结论。

(三) 指标权重测算流程

为了较为准确的测算绩效评价体系中各级指标的权重, 笔者综合运用了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 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由前文所提到的15位专家对各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对比, 经过3轮问卷调研, 最终确定所有专家趋于一致的指标体系权重值, 具体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四) 指标权重测算实证分析

统计15位专家的第一轮调查问卷, 以专家01对一级指标各要素的重要性评判为例, 可以得到如下数据, 见表3所示。

对通过问卷调研得到的15位专家对各层指标重要性评判的判断矩阵, 采用“和积法”进行处理。设判断矩阵A= (αij) n×n, 具体步骤如下。

计算专家01对一级指标重要性评判的判断矩阵, 可以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W1=0.3587, W2=0.3712, W3=0.1260, W4=0.0813, W5=0.0628, 最大特征根为:λmax=5.0945, 一致性指标CI=0.0236, 随机一致性比例CR=0.0211;从而得出第一轮问卷调研中, 专家01对一级指标权重的评判值, 见表5所示。

由于专家01判断矩阵中的一致性比例CR=0.02100.10, 通过一致性检验;同样, 通过处理问卷中的数据, 得出其他专家对一级指标权重的评判值。最终, 可以得出第一轮问卷调研中所有专家对各级指标的评判值。以专家对一级指标权重的评判值为例, 见表6所示。

通过表6, 可以发现有部分专家的评判数据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 例如专家04、专家07以及专家14一级指标判断矩阵中数据的一致性比例分别为0.1492、0.1302和0.1714, 均大于一致性比例的基线值0.10, 说明这几位专家问卷中的数据需要修正。通过电子邮件沟通后, 几位专家对问卷中的数据进行了适度调整, 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见表7所示。

经过修正, 所有专家的问卷数据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从而完成了第一轮问卷调研中各专家对一级指标权重评判的数据采集。通过同样的方式, 完成了第一轮问卷调研中专家对二级指标权重评判的数据采集。

通过对比15位专家第一轮问卷调研中的权重数据, 发现专家们对各指标重要程度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笔者调整了调查问卷, 并将第一轮问卷中所有专家对各级指标权重的评判值分别反馈给了每位专家, 展开了第二轮调研;直到第三轮问卷调研结束, 得到了15位专家基本趋于一致的判断结果。由于中间数据量较大, 不再展开表述。将15位专家对各指标评判的最终数据求取算术平均值, 得到了专家群体决策的各级指标权重值, 见表8所示。

通过综合运用AHP-Delphi来测算各级指标的权重值, 有效地修正了部分专家的不合理评判, 得到了专家一致认同的权重评判值, 克服了传统层次分析法的缺陷, 提高了指标权重值的准确度和可信度。

梳理表8中的数据, 可以发现一级指标中科研产出和教学水平分别以0.3012、0.2824居于前两位, 这说明了专家们认为教学和科研是构成高校留学归国教师绩效产出的最重要两部分, 所以对留学教师的培养应注重提升其教学和科研能力。二级指标中, 双语教学、国际论文数、新开课程、学生评价、专利数等指标分别以0.1050、0.0980、0.0966、0.0808和0.753居于前几位。留学归国教师根据自身情况, 注重提升自己在双语教学、国际论文产出等方面的能力, 将留学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予以传播, 并将之转化为科技成果, 有的放矢地提升自身绩效产出水平。

四、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一) 绩效信息收集

笔者通过江苏省某高校的人事部门查取了该校留学教师的资料信息, 筛选了具有工科背景的20位留学归国教师作为评价目标, 对其绩效信息进行了收集。例如, 教师A出国时间段为2007~2008两年, 则选取该教师在2009~2012年, 三个自然年的绩效信息为统计对象。从学校相关部门获取目标群体的资料信息, 例如从教务处获取他们双语教学、新开课程、学生评价信息;从科技处查取他们参与的基金项目信息;从国内外数据库中查取他们的论文发表信息、专利信息等;从他们所在机构查取其职务、职称的变动情况等。为了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由目标群体对其资料信息予以确认。

(二) 绩效量化分析

强制分布法又称“强制正态分布法”, 根据正态分布原理, 预先确定评价等级以及各等级所占百分比, 然后按照被评价者绩效的优劣程度将其列入其中某一等级。有研究指出, 强制分布法是现代企业评价员工绩效表现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美国《财富》500强企业中, 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企业采用了该方法。为了显性的分析留学教师的绩效产出情况, 依据强制分布法原理将他们的绩效分为5个等级由专家组评定, 见表9所示。

对评价目标的评价分数采用100分制, 依据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以教师A为例, 其留学归国三年内绩效产出评定情况, 如表10所示。

则留学归国教师A在教学水平、科研产出、基金项目、个人成长、国际交流这5个维度的分数如下:

由此发现教师A在教学上的表现比较突出, 在科研产出和个人成长上的表现比较一般, 而在国际交流和参与基金项目上的表现明显需要提升。教师A的绩效总分值为70.02, 位于中等和良好之间, 教师A应根据自身特点, 取长补短, 将留学期间所学知识、技能用于强化自身, 提升自己在科研产出和其它维度的绩效产出能力。

同样, 可以得到其他教师的评价结果, 从而对留学归国教师的整体绩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绩效评价, 高校相关部门可以深入的了解到本校留学教师在教学水平、科研产出等维度的绩效表现, 进而可以针对每位留学教师提供一份客观翔实的绩效评价分析报告, 促进他们全面而又针对的提升自身绩效产出水平。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教学水平、科研产出等5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所选取的17个二级指标相对客观且所对应的绩效信息易于采集;规避了前人研究中的评价指标主观性较强, 难以采集评价目标的绩效信息予以客观评价的问题。

综合运用AHP-Delphi测算各级指标权重, 有效地修正了部分专家的不合理评判, 克服了传统层次分析法的缺陷, 得到了专家趋于一致的评判, 提高了指标权重值的精度与信度。缺点是过程比较繁琐, 运算量较大。通过对比专家对一级指标权重的评判值, 可以发现教学和科研是衡量高校留学教师绩效产出最重要的两个维度, 高校对留学教师的培养, 应建立在提升其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基础上。二级指标中双语教学、国际论文数、新开课程、学生评价、专利数等要素占有较大权重, 留学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 有的放矢地提高绩效产出水平。

完善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 对国家培养优秀师资, 发展我国高教事业大有裨益。为了更深入地做好留学教师管理与服务工作, 提出如下建议:

1.国家针对公费留学人员不仅要有针对性的选拔标准和派出机制, 还要有完善的绩效跟踪与评价方法以扩大留学成效。国家还应积极完善人才培养与服务机制, 打造尊重知识、以人为本、学术自由的留学管理与服务环境, 以形成制度力量和示范效应。

2.高校管理部门选派留学教师时, 根据其学科背景、研究方向等“量体裁衣”, 依托学校资源, 引导他们择名校、拜名师、多出成果。建议建立针对留学教师的绩效管理系统, 对在教学改革、高水平论文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相关学院也要做好配套工作, 为人员互访、学术交流, 提供平台和渠道。

留学归国接收流程 篇2

一、合同有效期内,符合下列条件的雇员可申请办理留学回国接收手续:

1.留学一年以上且回国一年以内;

2.取得硕士以上学位;若取得学士学位,作为项目负责人,需要在京有重大科研项

目,或资金投入;

3.有中国驻外使馆出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

4.在京有固定住所,直系亲属随迁的,需要在京具备落户条件;

5.直系亲属随迁,配偶需为干部身份,在京有接收单位;子女需16岁以下未成年,并随母迁。

二、办理程序

符合条件的雇员所在公司向中智客服人员出具录用证明,客服人员填写《接收出国留学人员申请表》(见附件),雇员将全部材料准备齐全后交中智人事档案服务中心,人事档案服务中心报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三、雇员需要提交的材料

1、中国驻外使(领)馆出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复印件一份;

2、护照、签证复印件各一份;

3、出国留学取得的国外学位证书、进修证明、成绩单的复印件一份;

4、填写《出国留学人员登记表》一式一份,以电子文档形式发送到cbj@ciic.com.cn信箱。

5、填写《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以电子文档形式发送到cbj@ciic.com.cn信箱;

6、出国前已参加工作的人员,需出具原工作单位(即原存档部门)同意调出的公函或证明其已离职的公函;

7、一张一寸照片;

8、户口已注销的人员,需出具在原户口所在地已注销户口的证明原件、复印件;未注销的需要提供户口本复印件及户口本首页复印件;

9、直系亲属随迁,需提供结婚证复印件、独生子女证复印件、配偶原单位(原存档部门)同意调出函、配偶干部身份证明、配偶在京单位同意接收函;

10、所有复印件材料需A4纸,勿要在废纸背面复印。

四、雇员档案及户口转京程序

第一步,本人到北京市公安局人口处开具户口迁入介绍信:

 户口已注销的情况:本人携主管机关签发的《出国留学人员工作单位调整

通知》、《人员情况表》、《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户口注销证明、本人护照

到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处接待室办理落户手续,人口处据以上材料给迁入

地派出所开具《北京市公安局入户通知单》,有随迁人员的,另需结婚证、配偶身份证、独生子女证原件,并了解清楚随迁人员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派出所名称。

 户口在原籍的情况:本人携主管机关签发的《出国留学人员工作单位调整

通知》、《人员情况表》、《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及原籍户口本、身份证、本

人护照原件复印件到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处接待室办理落户手续,人口处

据以上材料给迁入地派出所开具《准予迁入证明》,给原户籍所在地公安机

关开具《准予迁入证明》。有随迁人员的,另需结婚证、配偶身份证、独生

子女证原件,并了解清楚随迁人员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派出所名称。

第二步,户口在原籍的,到原户口所在地迁移户口、到原存档单位提取档案:

迁移户口:本人携北京市公安局给原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开具《准予迁入证明》到原户口所在地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调档:本人携调函、介绍信到档案所在单位提取档案。

第三步,在北京落户,将档案交中智:

落户:

 本人有住房的,将户口落入房屋所在地的派出所。将《准予迁入证明》或

《北京市公安局入户通知单》、《人员情况表》、护照、户口注销证明(未注

销的不提供)、户口迁移证(已注销户口的不提供)、一寸白底彩色照片二张、身份证原件到落户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

 落户入中智集体户的,需先将档案转入中智。

 落户入中智集体户的,请将《准予迁入证明》或《北京市公安局入户通知

单》、《人员情况表》、护照、身份证原件、户口注销证明(未注销的不提供)、户口迁移证(已注销户口的不提供)、近期一寸白底彩色照片二张、换领北

京市第二代身份证费用20元交中智人事档案服务中心,填写入户申请,办

理落户手续。落入集体户是女性的,另需提供育龄妇女卡。

档案转中智:

本人将人事档案交中智人事档案服务中心,填写《中智外企员工登记表》、签署《接转人事档案关系协议书》,办理存档手续。(朝阳区光华路七号汉威大厦西区27层)

有关部门地址:

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处 地址:丰台区成寿寺甲19号(六层灰楼)一层大厅,电话:87682143,87682127,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除公休和法定假日外),每日上午9:00--11:30,下午13:30--17:00。

请您一定在有效期内办理落户手续,逾期北京市公安局将不予办理有关手续,责任自付。

附件:接收出国留学人员申请表

外企服务分公司

2006年6月9日

附件:

接收出国留学人员申请表

年月日

浅析清末留学高潮中的归国考试 篇3

[关键词]清末;留学教育;归国考试

清末留学教育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留美幼童的派遣,继以赴欧、赴日留学。早期留学教育当权者注重造就国内急需的专业人才,然而,客观上促进了西学东渐和社会风气的转化。但是,由于受国内科举改革滞后的影响,其发展极为缓慢。不仅赴美幼童留学计划中途夭折,就连前往欧洲、日本留学者也为数不多,起伏不定。20世纪初年,科举制的改革与废止为留学教育扫除一大障碍。出国留学人数骤增,国别分布更广,学科构成发生显著变化。由于科举制的废除,原有的人才选拔机制成为历史,大批留学生的归国任用问题成为推动清末选拔人才机制改变的客观动力,由此诞生了留学生归国考试。

一、清末留学高潮的兴起

清末六七年间是我国海外留学教育迅猛发展时期。留学国家以日本为主,遍及英、法、德、俄、美、比、奥等国。据统计,1905年,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即从上年的1300人剧增至8000人。次年仍居高不下。迄止1911年,赴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总计达38307人[1]。同一时期,赴欧美留学人数也有较大增长。此外,还有大量难以确切统计的自费留学生。成千上万的学子骤然涌向海外求学并非偶然,这是由国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所促成的。下表统计了从1902年到1910年留学日本和美国人的数[2]。

首先,国内教育价值标准的根本转变,极大地调动了人们追求新学的热情。

摆脱科举考试束缚后,清政府转而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由于国内新式学堂方兴未艾,师资极缺,一时不能满足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急切需要。各省大量选派官费留学生,学习师范、法政、实业技术等学科。清朝统治者对留学教育心存疑惧,处处防范留学生传播革命思想,但也不得不承认,出国留学是废除科举后之必然选择。在这一时代潮流驱动下,清末实行一系列鼓励留学政策,直接推动了海外留学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废除之后,国内教育价值标准的根本转变,极大地调动了人们追求新学的热情,民间留学蔚然成风。时论言:“近日新学界中嵌崎雄玮绝特之士,莫不心醉东瀛,神往三岛。弗恤挥金减产,负笈远游,借以开拓限帘,助益思想”[3]。美国学者罗兹曼认为清末留学高潮的兴起归因于中国的教育改革。他指出,废除科举后,清政府把“最高的报偿留给那些具有最广泛的国外教育经历的学人,长的是在日本或西方逗留3年,短的是1年。从此时起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教育一直明显地具有外国取向的性质。”[4]其结果就是促使大批学生涌向国外。由此可见,废除科举所引发的国内教育价值标准的根本转变,成为推动清末乃至此后留学教育持续发展的内在原因。

其次,西方国家欲通过吸收中国的留学生以影响中国的政策对清末留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学生大量出国留学,除了受国内教育改革的推动外,还受国外对华留学政策的影响。日本国距离中国学生留学目的国最近,地近省费;而且中日文化同源;此外,此时的日本已经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近代化,这些都是吸引中国留学生的基本因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则是日本调整了对华政策,为了争夺东亚的战略利益需要,日本政府从1898年就开始频频向清廷示好,劝诱张之洞、刘坤一等政要派学生赴日留学,大力吸引中国留学生。留日热潮“是随着日本人反复地保证、邀请和承诺而来的;是日本接待中国学生、军事代表团时,表示了热切和真诚,迁就他们的特殊需要,只有在这以后,留学生数目才大大增加”[5]。清末“新政”改革实施后,日本为了迎合中国留学生的教育需求,创办了各类专门学校或留学生部,如:宏文学院、日华学堂、东京同文书院、振武学校、实践女校、早稻田大学设立中国留学生部等;并且开设特殊课程,如:法政大学开办了五期法政速成科,明治大学建立经纬学堂,除开设预备科、警务速成科外,还举办师资速成科。据统计,1906年,在日本的中国学生超过50人的学校就有50余所[6]。日本政府的上述举措对吸引中国留学生很有吸引力,推动了华人留日教育的发展。

美国是最早接受中国留学生的国家,在清末延揽中国留学生过程中不甘落后于日本。1906年,满清五大臣考察宪政抵美,美国教育界人士抓住契机,“对中国教育前途极为关注。端方回国后即从江南各学堂考选15名学生赴美留学。1906年3月,美国公理会牧士明恩溥向总统罗斯福提出,“退还”部分庚子赔款,资助中国学生留学美国。1908年5月,美国国会决议减收庚子赔款1078万多美元,作为中国派遣留学美国学生的费用。该计划从1909年实施,清政府考选留美学生47名。其后两年相继派遣70名和63名。美国这一政策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国留学生,也加强了美国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7]。此后,英法德比等国也纷纷改变策略,吸引中国留学生,参与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争夺。这些举措的实施,使中国的留学中心由日本向欧美各国转移,对中国留学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留学归国考试制度的订立与实行

清政府考验留学生学业的构想与派遣留学生的决定同时酝酿。1871 年,清政府决定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当时便明确规定:对留学生“四月考验一次,年终注明等第”。同时,规定留学生学成归国后“由驻洋委员胪列各人所长听候派用,分别奏赏顶戴、官阶、差事”[8]。以后,清政府在向欧洲派遣留学生时,多次重申考验与奖励相结合的政策。但是,这些考验规定强调的是在国外学习过程中的考查,并没有归国考试的内容。这些奖励规定只限于官职,并不包括授以正途出身的内容。

20世纪初叶,归国考试制度正式出台。1901年6月,張之洞、刘坤一建议考验留学生归国人员,按照成绩奖励正途出身。清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9 月17 日发布上谕,要求各省广泛派遣留学生,对于学有成效者“一体考验奖励,候旨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各项出身”[9] 。1903 年10 月,张之洞再次建议实施归国考试, 并拟定《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10]。1904 年,袁世凯奏请学务大臣统一组织归国考试。1905 年,学务处拟定清末第一个归国考试章程——《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并据此章程于同年7月组织了第一次考试,主要面向留日毕业生,授予金邦来等正途出身,由政府录用。1905年12月,学部建立,此项工作由其统筹安排,相继制定了《学部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1906) 、《进士游学毕业各员考试章程》(1907) 、《增修考试游学毕业生章程》(1909) 等规章,考生范围扩大到所有留学毕业生,并使这项制度不断完善[11]。

清末留学生归国考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严格审查,明确资格。参加考试的留学毕业生由出使大臣或留学监督先列表报学部备案。参考人员必须提供留学监督处证明书、毕业文凭及笔记、译述等资料接受审查。参考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学校教育经历,学部规定,中学毕业后出国留学者,须在外国高等以上学堂学习三年以上,才能参加考试。如果在国内没有中学毕业便出国留学,须外加在外国普通学堂预备一年的学历方可报考。凡就读国外学校只有中等水平或属于速成学堂以及未完成学业者均不得报考学成考试[12]。

其次,分门别类,实施考试。根据考生对象不同,考试分为四种。第一类为学成考试,每年农历八月举行,由学部组织,考试合格者分别等第奉旨授予进士、举人出身[13]。第二类为入官考试,次年农历四月初在保和殿举行,又称“廷试”,学成考试合格的留学生才能参加,政府铨选部门依据“学成”与“入官”两次成绩授予官职[14]。第三类为特殊人员考试,例如,为了旧科举进士更新知识,清政府曾派遣部分进士留学日本,并且为他们组织了专门的归国考试[15]。第四类为同等学历考试,由于部分留学人员学历较低,不符合学成考试资格,清政府允许他们参加各地举行普通学校同等学历考试[16]。

再次,严密关防,分别职掌。清政府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学部建立后,考试规则日趋缜密,增补了许多操作性规章,如《考验游学毕业生计算分数简章》、《考验游学毕业生考场规则》等等,对预试、正试、计分、主考、评卷都作出了详细严格的规定,例如考生预试筛选,考官集中命题阅卷,考场严密巡视,考卷密封姓名等等。

最后,分别等第,予以奖励。学成考试合格者,分为最优、优、中三等,最优者授予进士出身,其他授予举人出身,并根据专业注明学科,如文科进士、医科举人等[17]。廷试成绩也分为三等,结合学成考试等第授予官职,获进士出身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庶吉士及主事职务,获举人出身者分别授予主事、内阁中书或知县官职。进士馆考试同样分为最优、优、中三等, 分别录用。练兵处及陆军部考试依据等第分别授予守备、千总、把总出身。

据统计,1905年至1911年,清政府举行留学毕业生学成考试7次,共有1388人考试合格,其中170人获得进士出身,1218人获得举人出身,举行选官考试5次,共有989人被录用为官[18]。

三、留学归国考试的成效及影响

归国考试折射出国家社会对于优秀人才的期待。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教育发展都需要大量拥有现代知识的人才,留学生无疑是其中最优秀的群体之一。为了发挥他们的才干,政府必须采取某种形式表示“劝学求才之实意”, 并且给予留学生“进身之路” 。为了督促留学人员认真学习,学有所成,统治者制定了留学生归国考试制度。然而,这项政策的客观效果却大大超出了制定者的预想,成为中国留学活动重大变革的关键环节。

第一,归国考试转变了社会对留学人员的歧视态度,提高了留学人员的社会地位。1881 年,中国最早的官派留美学生被迫回国,迎接他们的是“官方视同罪犯的侮辱”[19],下船伊始便被关入阴暗潮湿的牢房;等待他们的是社会舆论的歧视,认为留学生“有害于社会”,“无益于国家”[20]。此后,尽管社会对于留学活动的态度逐渐变化,但由于政府没有给予留学人员哪怕是形式上的重视,留学生的社会地位始终不及科举正途出身的士子。归国考试成为社会态度变化的标志。考试中,迎接留学人员的是展示才华的机遇,是金碧辉煌的宫殿,是最高统治者的接见。归国考试公开宣示了社会主流对于留学人员从歧视到尊重的转变。归国考试相当于崇高奖励,体现了政府对留学人员的重视。在此之前的中国,进士举人等称号历来被视为知识与地位的象征,是各界人士梦寐以求的殊荣。许多留学人员虽满腹经纶,却由于没有正途出身而饱受倾轧,这一殊荣与留学生无缘。例如:严复深感“出身不由科举,所言多不见重”[21]。于是,严复又只得从1885 年开始致力于科举,以求功名。留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授予正途出身的举措,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严复、詹天佑等留学归国人员也于1909年被赐予正途出身,圆了进士梦。这种政策的实施无疑向社会宣布,留学是正途而非歧路。

第二,归国考试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促进了留学人才的脱颖而出。尽管清代早期留学人员中人才济济,但是多数人长期怀才不遇,前途暗淡。1895 年,总理衙门在奏折中指出:“闻船政学生学成回国后,皆散处无事,饥寒所迫,甘为人役,上焉者或被外国聘往办事,其次亦多在各国领事署及各洋行充当翻译。”[22]福建船政局留学生的命运,正是多数留学人员的写照。由于报国无门,有人浪迹于大洋彼岸,如留美幼童李桂攀、郑廷襄、李恩富被迫定居美国。归国考试面向新的知识分子群体,开拓了一条选拔人才的新路,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最高学术机构翰林院,也可能进入各级行政机关。这样,一批名不见经传的留学生迅速崭露头角,被推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各个领域的知名人士。清末民初,十余位政府总长从这里产生,几十位封疆大吏从这里涌现,仅1909 年陆军部归国考试合格人员中便包括阎锡山(山西都督) 、唐继尧(贵州都督) 、李烈钧(安徽都督) 、孙传芳(浙江督军) 、刘存厚(四川督军) 、李根源(陕西省长) 、赵恒惕(湖南省长) 、程潜(湖南省长) 等一批功名显赫的将帅[23]。

第三,归国考试促进了留学规模的扩大,清末留学潮迅速达到了顶点。清政府学部的调查显示,首次留日学生归国考试之后,留日人数以空前的速度增长,从1905 年的6000人增加到1906年的12000人,达到清代留学潮的顶点。梅贻琦等的调查也显示,1906年面向全体留学生的归国考试开始后,留美人数同样出现了激剧增长。清末民初归国考试实行之后,留学人数的总体水平明显超过了归国考试之前,归国考试制度推动了更多的中国人跨出国门求学异域。

第四,归国考试促进了留学方向的转变,归国考试成为中国留学方向由东向西的转折点。归国考试之前,中国学生以日本为留学的主要方向。然而,归国考试鲜明地反映了留日学生与留学欧美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除1905年考试对象为留日学生外,在其他各次考试中留学欧美学生的成绩均优于留日学生。六次学成考试,获最优等161名,其中欧美学生68名,占44%;优等315人,其中欧美学生46名,占14.6 %。尤其是1906年学成考试,最优等9名全部是留美学生,优等的5名中,留日学生也仅列最末两席[24]。考虑到留日人数的众多,这种成绩的反差可谓触目惊心,当时,中日舆论大哗,中国《东方杂志》宣称:“时议颇不信日本留学生。”[25]日本《太阳杂志》为此发表专论,反思日本教育质量。巨大反差促使清政府改变策略,一方面积极鼓励留学欧美,另一方面严格限制留学日本。规定日本速成、语言、私立学校毕业生不得参加归国考试,实际上否认了这些学校文凭的合法性。1906年归国考试以后,留日学生人数逐渐下降,而留学欧美,尤其是留学美国的人数不断增加,归国考试成为中国留学方向由东向西的转折点。

留学毕业生归国考试与科举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归国考试开始于废除科举的1905年,结束于近代文官考试即将开始的1915年。归国考试是旧科举考试与新文官考试之间惟一连续不断的考试,客观上构成了承前启后的中间环节。归国考试继承了科举笼络士子的动机,它既是对旧科举制的总结,又是对新文官制的呼唤。总之,归国考试既是对既往留学活动的检验,又是对未来留学的鼓励。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参考文献]

[1][6]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M].李仲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56-58.

[2]留日学生人数依据《清国留学生会馆报告》(日)、留美学生人数依据梅贻琦《百年来中国留美学生调查录》.

[3]记两留学生之特色[N].大公报,1905-11-08.

[4]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293.

[5][7]张亚群.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J].华侨大学学报,2000,04.

[8][10][13][14][17]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89;56;62;67.

[9][22]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4720.

[11][23]姜新.评清末民初的留学生归国考试[J].史学月刊,2005,12.

[12]拟如闽督所清速成简易各生一律考试优拔文[A].学部奏咨辑要:卷1[C].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86.118.

[15]奏变通进士馆办法遣派学员出洋游学折[A].学部奏咨辑要:卷2[C].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86.111

[16][21]严复集.第3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17.

[18][24]教育部档案——考试游学毕业生案.

[19][美]罗勃特.致舅母函[J].传记文学,36(2):87.

[20]温秉忠.一个留美幼童的回憶[J].传记文学,3(3):90.

[25]游学[J].东方杂志,3910):242.

留学归国 篇4

我国海外留学始自清末的官派“留学幼童”, 先后涌现出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和邓小平等杰出人物, 从民主自由到社会主义, 先进的政治思想为中华民族的社会变革注入了强心剂, 改变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命运走向。新中国成立后, 百废待兴, 内忧外患, 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积极联络海外科学家, 争取他们回国参加建设。钱学森等一大批海外留学人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带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 实现了“两弹一星”成功的壮举, 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据原人事部提供的统计数据, 81%的中国科学院院士、5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72%的“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是留学回国人员, 他们在载人航天工程、高温超导、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绘就等重大项目和高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中, 以及在夺取抗击非典胜利的斗争中, 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 海外留学人员是国家建设的宝贵财富, 对社会各领域的技术和体制革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制定人才吸引政策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出国留学目的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然而, 留学人才回国就业与总量的比例是有限的, 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约62 500名博士在中国出生而移居美国, 而截至2006年中国公立研究机构博士总数为18 493人。在高技术领域, 归国人员的总量与比例更低于平均水平, 中国社科院《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指出, 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因此, 吸引留学人员归国服务、充分发挥留学人才的作用成为了当今人才战略的重中之重。

留学人员归国与国家制定的留学人员归国服务政策有着密切联系。建国伊始,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海外留学人才, 在国家命运重于个人命运的时代, 国家通过爱国主义情怀感召, 促成了如钱学森等新中国第一代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带动了新中国第一次留学生回国潮。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制定了“支持留学, 鼓励回国, 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总方针, 2003年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建设小康社会为留学人员提供宝贵机遇”的讲话, 截止2007年留学回国人数已达32万人, 迎来了第二次回国潮。2008年底, 国家制定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千人计划”) , 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创新创业, 拉动了第三次回国潮。可见, 政府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给予的政策倾斜将直接影响到留学人员归国服务的意愿, 因此, 不断完善吸引与引导海外留学人才归国服务的政策, 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

三、海外留学群体的结构分析

1. 学历结构。

《2011年中国留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显示, 2010年具有高中以下学历的留学生占19.75%;根据2012年中国国际教育展的情况, 在计划留学学生学历方面, 本科生、高中生和研究生所占比例分别为51%、38%和5%, 其他6%包含相当一部分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可见, 出国留学人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同时, 出国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的青年学生是海外留学群体组成的中坚力量;而拥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也占到了海外留学人员群体的重要部分。

2. 专业结构。

据《2012年出国留学调查报告》显示, 选择经济管理与金融类专业占46%, 工程与应用技术占17%, 人文社会科学及传媒类占12%。留学专业相对集中, 这会导致某些领域人才过剩、而在其他领域人才紧张的局面, 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和归国人员的经济收入水平。

四、现有留学归国政策存在的问题

1. 留学人员能力评估体系不完善。

受近年来欧美留学国家经济滑坡、增速放缓影响, 留学生对当地财政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大, “野鸡大学”愈发泛滥, 同时国外教育机构由于招生规模扩大, 教育质量下滑, 导致海外留学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良莠不齐。而现有的留学人才评判标准往往侧重于所在学校排名, 忽略了留学生个体的能力综合评价。不完善的能力评估机制将会导致留学人才的评估错位, 使得国内用人单位对海归的能力难以准确定位, 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 留学人员就业指导体制不健全。

政府部门缺乏社会紧缺专业的宏观调查数据, 导致留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能合理匹配, 某些专业领域人才过剩, 而在其他专业则人才短缺。在留学时间问题上, 相关部门缺少必要的指导, 很多留学生在修完国外课程后便立即回国就业, 缺乏工作和实践经验, 往往导致其核心竞争力不足, 新通教育发布的留学白皮书显示, “工作经验”已经成为影响海归就业的“分水岭”;而如果在国外就读时间过长, 虽然获得了相当的知识和工作经验, 但容易与国内环境产生了隔阂, 不利于其将来在国内的发展。因此, 不健全的就业指导体制将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优规划。

五、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归国服务的政策建议

1. 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针对海外留学人员中不同年龄和专业结构的群体, 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以及户籍政策, 解决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后顾之忧;建立归国人员国内就业的一站式绿色通道, 引导归国人员在适合的工作岗位发挥其核心竞争力, 吸引更多的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来华服务。

2. 完善留学人员能力评估体系。

健全国际学历认证制度, 不仅可以保证海外留学人员的受教育质量, 而且可以避免众多留学生家庭蒙受经济损失。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各专业能力评估体系, 以量化指标考核各专业领域留学归国人员的综合能力, 相关部门对留学生就业能力给予官方认证, 为用人单位提供准确的能力评估结果, 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3. 健全留学人员就业指导体制。

定期发布社会人才需求专业与指导数据, 经常性地开展留学专业指导讲座、专题知识讲座和留学政策咨询, 帮助留学人员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专业并制定留学计划, 从宏观上引导海外留学的专业分布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建立留学生到国内外优秀企业实习的机制, 促进产学研三位一体相结合, 增加留学生的工作和实践经验;建立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孵化平台和产业化基地, 使留学生在读期间即可成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提高留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4. 健全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工作机制。

建立全国性的海外留学人才信息系统, 畅通留学人才回国信息渠道。全面掌握我国留学人员的实际情况, 及时发布国内人才需求信息及评估分析报告, 为有意回国创业的人员提供决策参考。要建立海外人才公开招聘和准入制度, 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金融、法律、贸易、管理等方面的紧缺人才, 对符合引进条件的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构筑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国家各部门和地方的职能优势, 形成合力推进引进人才工作。同时要整合社会资源, 借助专业化中介机构的力量开展工作。

5. 做好新归侨身份认定。

目前新归侨的身份认定大体有三种状况:一是不符合国侨办的规定的人员;二是能办的不想办, 认为目前并不能得到多大实惠, 办不办无所谓;三是没办的得益多, 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对因私出国人员的户口管理方法有关, 2003年以后因私出国的, 除移民外已不注销户口。因其一直持有中国的户口和身份证, 形成了事实上的双重国籍或双重身份。建议地方政府可以推出“绿卡”、“蓝卡”制度等。积极探索出台吸引“海归”专才的优惠政策和方法。加强侨务部门与出入境管理、人事、教育等部门的联系, 了解由各种渠道定居回国人员的信息, 掌握符合归侨申请要求人员的情况, 在本人自愿的前提下办理归侨身份确认手续, 确保符合归侨条件的海归人才及时享受归侨权益。为在国内没有户口的留学人员及时解决户口或发放绿卡。对已入外籍的归国创业人才, 经过有关机构认定后应尽快发放绿卡, 享受有关国民待遇;对未入外籍或取得绿卡的回国人才, 要妥善解决其家人和子女的医保和社保。为了吸引精英回巢, 站在全球化人才流动、合作的角度考虑, 在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前提下用更加超脱的思维积极探讨吸引海归专才的优惠政策和方法。

6. 给海外人才以政治上的关心。

在制定涉及到海外人才政策法规时, 应通过一定的形式征求他们的意见。要吸收更多符合条件、具有中国国籍的海外人才加入祖国的各种组织, 使他们有平台和机会发表意见和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在海外人才集聚地区兴办一些由所在国和本国双重承认的专门学校 (中小学为主) 。

摘要:海外留学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宝贵财富, 在提倡人才“走出去”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有效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归国服务, 在国家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先进性与创造性, 促进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为此, 要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完善留学人员能力评估体系, 健全留学人员就业指导体制, 健全吸引海外人员回国创业的工作机制, 做好新归侨身份认定, 给海外人才以政治上的关心。

归国留学生简历 篇5

address: ××× gud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tel (mobile):××××××××

e-mail

education

guildford college of f. and h.e. may--june short course in culinary arts and english

stoke park

guildford

surry, england

hangzhou zhongce vocational school sep.—jun. culinary arts

hangzhou fengtan middle school sep.—jun.2005 general school studies

exams taken

hangzhou zhongce vocational school end of semester’s exams 2005--2006

(english, chinese, math, operations&theory)

hangzhou fengtan middle school final exam 2005

(english, chinese, math, science)

end of semester’s exams 2002--2005

(english, chinese, math, science)

work experience

practical experience during studies

personal interests and hobbies:

in the free time i enjoy reading novels if it is interesting i will keep on reading. and i like playing with animals especially dogs and cats. also i enjoy watching films may be all the kinds of the films except war and action, and listen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but my favorite thing is learning languages.

留学归国 篇6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 从1978年到2013年底, 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05.86万人, 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44.48万人。[1]高校是归国留学人员数量较多的地方。高校留学归国人员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存在一些独有的特征, 第一, 科研能力强。长期的海外求学经历, 让这些留学归国人员具有了独立的科研能力和与世界先进水平紧密的联系, 他们的加入对于高校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术起点、扩大影响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 价值取向多元。受西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 很多留学归国人员存在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他们虽能够将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很好的结合起来, 其集体意识、奉献精神却较为淡薄, 往往对基本国情认识不足, 对党的方针、政策心存疑虑。第三, 民主意识强。长期的海外生活使很多留学归国人员具有更加强烈的爱国热忱, 愿意报效祖国, 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强, 他们关心世界局势、国内形势, 对于国家发展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民主意识较强。第四, 流动性强。随着人才由市场进行合理配置机制的不断完善, 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流动也呈现不断加快的趋势, 一般是从基础性教育院校向综合性院校流动, 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 从内地向沿海地区流动, 从办学效益差的院校向办学效益好的院校流动。[2]第五, 资源联系广泛。许多归国留学人员在国外从事的是较为前沿的研究工作, 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科研成果, 他们很多人有与国际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的经历, 并与他们保持长期的联系, 人际关系广泛, 是我国高校与国际加强联系的天然媒介。

二、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存在的不足

新世纪, 随着留学人员回国工作队伍的不断壮大, 加强对其统战工作也变得日益重要。但目前的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不足之处。

1. 观念转变难, 机制尚不健全

目前高效统战人员对于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的认识还存在着许多观念性不足, 有的认为统战工作不能切实解决留学归国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的认为“引进”人才更为重要, 有些高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某些高校认为可要可不要。这些观念性的不足直接导致针对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研究还不充分, 工作机制不健全。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和收入分配增长机制、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更没有建立起与留学归国人员稳定有效的沟通机制。

2. 留住人才难, 环境有待改善

调查显示, 硬件环境、学术软环境、建言表达等方面是影响留学归国人员流动的主要因素。目前, 许多高校正是因为各方面环境建设的不充分导致虽“引进”了人才, 却很难真正“留住”人才, 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从硬件环境看主要是工作中设备和经费不足, 生活上住房、子女教育问题比较突出;从学术软环境看主要是吸引人、凝聚人、相互欣赏、尊重差异的浓厚学术氛围不足, 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没有形成;从建言表达的实现程度看, 很多人对国家和学校的支持政策不清楚, 统战部门对国家政策方针宣传不足, 当留学归国人员提出某些建言和诉求时, 也往往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引发他们的不满怀疑情绪, 当矛盾剧烈时选择“另谋出路”。

3. 有效使用难, 作用发挥不足

由于观念、机制问题, 很多留学归国人员感到自己的价值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很多领导不放心把他们放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 在培养、举荐、选拔过程中存在疑虑。另外, 学校与留学归国人员的沟通不完善, 没有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和能力, 在使用上不能做到人尽其才。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留学归国人员在推动学科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对外加强联系方面作用的发挥, 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的思考

根据留学归国人员的群体特征, 深入分析统战工作中面临的形式和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1. 重视人才, 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中的“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 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帮助他们解决回国后遇到的种种困难, 减少他们各方面的顾虑, 使他们的作用和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以人为本”目标的实现要求高校管理部门转变观念, 结合本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有针对性地选择人才, 使引进的人才与学校的发展需要相适合。另外, 要彰显人文关怀, 积极引导他们将自身价值实现与学校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 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 形成良性互动的工作局面。

2. 加强领导, 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

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要充分认识留学归国人员的重要作用和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 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主要领导要深入到留学归国人员中去,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的具体情况, 及时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 要明确统战工作的服务意识。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必要的工作制度, 主要是定期走访制度、集体联谊制度等;建立统一的留学归国人员人才库, 方便随时更新信息;建立网络交流平台, 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和面临的困难。另外, 要加强对留学归国人员思想上的引导, 很多高校只单方面的向他们要研究成果和科研产出, 却忽视了对留学归国人员的思想政治引导, 往往造成他们对于国家政策及统战工作的误读。因此, 统战工作者要和学校、学院党委形成完善协调的沟通机制, 引导他们将国家复兴、学校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有机结合起来。

3. 改善环境, 发挥优势和作用

要有效发挥留学归国人员的优势和作用就要提供他们良好的环境, 主要是生活、工作的各方面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从软环境来看学校首先要通过制度建设和激励机制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的学术氛围, 理解、关心、尊重、保护人才的工作环境。倡导学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倡导构建优势互补、团结合作的学术团队;倡导激发留学归国人员的使命感、认同感、责任感。在硬件上, 主要是完善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工作所需要的实验设备、互联网、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和相应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 要解决他们的住房、子女上学、配偶工作等生活上存在的问题, 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4. 重点突破,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的重点是选拔和培养他们中的重点任务, 并通过他们更好的将整个留学归国人员队伍团结起来。要准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任务, 他们必须是某一领域的领军任务, 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是整个队伍的核心。要不断选拔他们进入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名单, 给予他们更多参政议政的机会、加强对他们党的路线方针的宣传教育, 通过公开选拔和实职安排的方式让他们担任一定的领导工作。鼓励他们现身说法, 带动和吸引更多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到高校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3年中国出国、归国留学人员继续增长[EB/OL].www.gov.cn/jrzg/2014-02/21/content_2618166.htm

[2]蒋传东, 刘晓峰.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2) .

留学归国 篇7

关键词:高层次留学归国人才,资源,管理

近年来, 在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 回国留学人员数量也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 留学归国人员总量迭创新高。2003年, 当年留学回国人员首次超过2万人, 2004年2.5万, 2005年留学回国人数持续大幅增长, 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3.5 0万人, 其中国家公派3008人, 单位公派4770人, 自费留学2.72万人。留学回国人数增长了39.4%, 其中, 自费留学回国人数增长了47.9%, 国家公派与单位公派的留学回国人数增加了15.6%。2006年度与2005年度的数据比较, 留学回国人数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留学回国人数增加7437人, 增长了21.3%, 达到了4.2万的峰值。其中, 自费留学回国人数增长了22.9%, 国家公派与单位公派的回国留学人数增长了15.5%, 而据国家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最新年度留学数据显示, 从1978年到2006年底, 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7.5万人。如何对人才进行管理, 成为各个地方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城市发展问题。人才人数增加不等于人才利用的高效, 更不等于人才能稳定留在本地, 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资源是一个经济学术语, 经济学通常把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生产过程的一切要素称为资源“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 推动社会发展, 从事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员的总称”。“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人员的总称”, 是人力资源中一部分具有较高的知识或技能, 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根据资源的定义, 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资源就是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生产过程的一切要素, 包括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本身, 以及由其带来的正外部性 (例如广泛的国际人脉关系、先进的管理理念、前沿的科技技术等.) 。

根据教育部对高层次留学人才的界定“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着眼于吸引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第二层次:着眼于吸引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促进技术创新和学科发展。第三层次:着眼于吸引大量青年骨干教师和科研骨干人员, 带动教师队伍和科研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高层次留学人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出国留学方式多样化。2、出国动机更加实用化, 回国工作与否和爱国的关系不大。3、更加国际化。4、高级专业人才较多。5、踊跃参政积极触入住在国主流杜会。6、在国外事业有成后大多回国创业。

政府进行高层次留学人才的管理可以从高层次人才的特点出发, 进行科学管理和引导。如:

一、引进高新技术, 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他们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 技术和产品大都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技术成果, 许多技术处于国外领先水平, 有些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如山东蓝金公司的孔庆忠发明的“细胞脑”, 被称为克癌领域的哥白尼, 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胞脑研究中心实验室, 依据“细胞脑”理论研发的抗癌新药已经在国内申请、获得9项发明专利, 在美国已获授权两项发明专利, 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及以色列等国家的发明专利已经受理。

二、支持创业模式的多种多样。一种是彻底回来创业的, 举家迁会, 扎根在国内;第二种是属于创业的, 自己独身回到国内创业, 把家属留在海外, 两地分居。这种也比较多, 比如说我们很熟悉的像渡;第三种是“哑铃型”, 就是两头在外。有的是在国外创办企业, 在国内生产产品, 然后再把产品拿到国外经销。还有些教授, 在国内做客座教授, 并且在国外兼职;第四种是“太空型”的, 主要是做国内外商务贸易、中介代理人的比较多, 在国内国外两边飞;第五种是以国外跨国公司驻华首席代表或高层管理人员的形式回国创业的。虽然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规模普遍不大, 但发展潜力巨大。许多企业依托国内的科技人才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又具备先进的技术, 因此在国内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政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引导其是发挥国际人脉广的优势, 牵线搭桥, 引进外资和项目。

三、帮助搭建是投资方式多元化的平台。他们有的利用自有资金, 有的与国内有关企业合作, 有的利用国际风险投资基金, 有的作为外国公司代理或高级管理人员而拥有一定的股份。

综上所述, 海外高层次留学归国人员具有时代性、国际化特征。应完善服务政策措施, 吸引商层次人才,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的新体制.创建侨务引智新模式.按照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分展方向加强孵化器创新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滕玉成俞宪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p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2]、滕玉成俞宪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p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3]、教育部公布2006年度各类留学人员情况统计结果, 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l8/level3.jsp?tablename=217&infoid=25578

留学归国 篇8

一、归国留学人员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一) 来琼创业的归国留学人员基本情况

笔者通过线上和线下双渠道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 统计结果显示:来琼创业归国留学人员以女性居多, 年龄集中在25~30岁之间, 未婚人士比例较大, 体现了年轻化的特点, 学历以硕士为主, 英、美、日和法等发达国家留学人员相对较多, 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医学为热门的留学专业, 留学时长相对较短且多数没有海外工作经历, 自费留学人员比例较大, 归国留学人员创业方向多为科研、技术、教育、金融和IT等行业, 且85%的创业企业, 人数都小于50人且年利润在50万以下, 表现为小规模创业。

(二) 来琼创业的归国留学人员满意度评价

笔者将来琼创业的归国留学人员满意度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目标层设为S:来琼创业的归国留学人员满意度;一层指标层为:U=工作方面;V=生活方面;二层指标层包含有10个小指标, 具体如表1所示。

F0=+0.248U1+0.296U2+0.265U3+0.273U4+0.222U5+0.214V1+0.245V2+0.295V3+0.249V4+0.232V5, 将对应的向量归一化后得到10个观测指标权重向量:X= (0.098, 0.117, 0.105, 0.107, 0.087, 0.084, 0.096, 0.116, 0.098, 0.092) 。

同理计算二层指标权重向量:

工作方面满意度权重U= (0.215, 0.225, 0.201, 0.199, 0.16)

生活方面满意度权重V= (0.169, 0.168, 0.26, 0.253, 0.15)

一层指标权重为Y= (0.48, 0.52)

在回收的92份有效问卷中, 对中介机构服务的评价为18人不满意, 36人一般, 25人满意, 13人非常满意, 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0.195, 0.391, 0.271, 0.141, 则中介机构服务的隶属度为R1= (0, 0.2, 0.39, 0.27, 0.14) , 同理可得工作条件、个人目标实现、创业资源获取和工作方面的政策支持及落实的隶属度, 则工作方面中5个因素组成的评价矩阵为:

工作方面满意度评价为S1=U×r1= (0.046, 0.154, 0.42, 0.247, 0.133) 。同理生活方面满意度评价为S2=V×r2= (0.095, 0.154, 0.339, 0.243, 0.169) 。来琼创业的归国留学人员满意度的总体评价归一化处理的结果为S=Y×r= (0.082, 0.157, 0.376, 0.239, 0.146) 。由此可得工作方面的满意度=0.046×1+0.154×2+0.42×3+0.247×4+0.133×5=3.267, 生活方面的满意度=0.169×1+0.168×2+0.26×3+0.253×4+0.15×5=3.237, 来琼创业的归国留学人员总体满意度=0.082×1+0.157×2+0.376×3+0.239×4+0.146×5=3.21。

二、归国留学人员管理措施及建议

来琼创业的归国留学人员总体满意度以及工作方面和生活方面的满意度在3.2分左右, 整体满意度水平并不高, 其中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 如:当地采购市场的成本及方便程度、创业时的商业环境和竞争环境;当地的医疗水平和基础设施、交通物流、公共治安管理、食品安全、自然和文化环境等因素对来琼创业的归国留学人员的总体满意度影响较大。

(一) 工作方面

第一, 优化中介机构服务, 提供归国留学人员创业所需的优惠经营场地, 加强创业信息宣传和交流平台的构建, 推行创业培训和技术产权保护。

第二, 完善工作条件, 降低当地市场的采购成本, 打造平等、公平、自由的商业环境和竞争环境。

第三, 注重个人目标实现, 归国留学人员应结合实际树立正确的长期和短期目标, 逐步实现阶段性目标, 增加创业自信心。

第四, 丰富创业资源, 努力提高当地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门槛, 加大创投引导和启动资金, 打通贷款绿色渠道,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融资。

第五, 落实和跟进工作相关的扶持政策, 明确减免费用的创业项目, 奖励产学研结合的创业项目, 提供创业后相应的税收及各种优惠政策等。

调查过程中发现, 目前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规模多为中小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推动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然而中小型企业创业起步阶段遇到的各种困难, 特别是融资难等难题, 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创业初期对创业企业的大力扶持至关重要。

(二) 生活方面

第一, 注重归国留学人员家庭的安抚, 例如:为归国留学人员的子女提供与国外相当的系统化教育, 为其配偶提供工作机会, 解决来琼创业留学人员的后顾之忧。

第二, 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 完善基础设施和物流通信等建设, 加强公共治安和食品安全管理, 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三, 降低当地的消费水平, 如来琼创业的归国留学人员身份向物价局申请优惠购物卡, 享受购房优惠等。

第四, 落实和跟进生活相关的扶持政策, 如享受安家费或住房补贴, 为其配偶及子女的解决落户问题等。

留学归国人员年轻化的特点要求扶持政策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为高层次人才解决配偶问题, 在生活方面日益重要, 通过开展线上和线下互动活动, 增加留学人员的社交范围, 并为成功结为夫妇的留学人员在创业时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等。

参考文献

[1]李萌.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满意度及人才引进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4.

[2]张四海.北京市归国留学人员创业环境评价及政策建议[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

[3]黄琳.归国留学人员创业软环境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 特区经济, 2008 (9) .

[4]范巍, 蔡学军, 行娜娜, 等.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政策现状及其效用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5 (7) .

[5]吕微, 唐伟, 韩晋乐.留学归国人员创业服务评价及对策建议--以山西省为例[J].管理世界, 2010 (9) .

[6]万玺.海归科技人才创业政策吸引度、满意度与忠诚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 (2) .

[7]徐丽莎.海归创业人员对中国城市创业环境的满意度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杭州为例[C]//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USA.Proceedings of 2014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 (ICASS 2014) Volume53.USA: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2014:6.

[8]闫小锋, 赵洁.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法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以重庆市高校留学归国教师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 2013 (12) .

留学归国 篇9

1.1 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我们本次通过调查对京、津、沪20所高校的300名留学回国学人, 就我国当前科技评价与奖励方式问题的认知与建议情况等问题发出调查问卷。我们发出了300份问卷, 回收到257份有效问卷, 回收率为85.67%。

1.2 留学回国人员对高校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满意度偏低

为了解高校留学回国人员对高校科研国内科研环境的满意度,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道选择题:“您对国内科研环境是否满意?”并给出了五个选项: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 对科研环境不满意的人占33.02%, 17.96%的人很不满意, 比较满意的人占20.14%;满意的人仅占8.70%, 认为国内科研环境一般占20.18%。这说明留学回国人员对国内科研环境的整体满意度仍然偏低。

1.3 留学回国学人认为科技环境不满意的原因分析

科研环境是影响科技人员从事科研活动各种直接、间接因素的统称。良好的科研环境, 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激发其创造活力, 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问卷显示, 留学回国人员对国内科研环境不满意, 主要问题是“科研评价方式不合理, 考核过于频繁、过度量化”占56.81%;其次是“人际关系复杂”占45.91%, 其他几项依次是:“资源配置不合理, 没有按照科研绩效配置资源”占40.08%、“缺乏自由发挥的学术环境”占33.07%、“分配激励机制不合理, 大锅饭现象严重”占22.57%。

2 高校科研评价与励机制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形式

科研评价与激励对于高校的科研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它对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导向性和科技资源有效配置尤为重要。通过深入研究, 我们发现留学归国学人普遍认为现行科研激励机制中存在考核过于频繁、过度量化, 重数量不重质量、重产出不重应用, 重短期不重长远等问题。他们在科研激励机制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在有85.12%的人认为科研人员考核过于频繁、过度量化, 72.34%的人认为评价方式缺乏公信力, 52.32%的人认为科研评价不分行业领域搞“一刀切”, 46.26%的人认为科技评奖太多太滥。

2.1 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过于频繁、过度量化

调查结果显示, 85.12%留学回国学人认为科技评价存在过于频繁、过度量化的倾向。过重的科研量不仅会给老师们造成心理压力, 而且还限制了国际合作的进行, 也将科研人员尊严搞没了。

2.2 科研评价标准不合理, 评价方式缺乏公信力

在科研评价标准上, 目前国内还是唯论文论, 论文和经费是最重要的标准。在科研评价方式上, 行政权力干预过多, 以“同行评议”为核心的评价方式尚未建立。访谈中, 不少留学归国学人对此表示现行评价标准不合理, 评价方式缺乏公信力, 评价结果没有国际影响力。各个单位对科研人员的评判是根据自己需要来定的, 这两年单位需要文章, 在评价时就把文章的分打得很高, 单位缺钱, 就把科研经费的分打得很高。

2.3 科研评价搞“一刀切”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都建立了以论文、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 采取“一刀切”的评价方式, 忽视了不同工作任务和聘任岗位的差别。不少留学归国学人认为, “一刀切”的评价体系不利于人才积极性的发挥, 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医生医疗技能提高, 导致人才和资源浪费, 也容易导致部分科研人员产生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心理的出现。

2.4 科技评奖太多太滥

高校、政府和非政府性评估机构。从评估目的来看, 大多数国家将评价结果与科研经费挂钩,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参与评估的评价者类型。调查发现, 留学归国学人对国内热衷于科技评奖和科技成果鉴定的做法不认可。干部搭车、领导牵头和权威挂帅成为常态;“跑奖”发展成为单位乃至地方政府部门的一种“服务”。

3 对进一步改进科技评价与激励方式的几点建议

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 可以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就如何进一步改进科技评价与激励机制征询了留学归国学人的建议, 调查结果如下:83.66%的人员认为应该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技评价办法;92.61%的人员应该克服考核过于频繁、过度量化的倾向;71.98%减少科技奖项, 提高奖励品位;65.37%注重向科技关键岗位和优秀拔尖人才倾斜。结合调研中留学回国学人的意见,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一要建立分级分层的多元科研考评体系

分层分级就是要针对高中低科技人才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不同行业、不同学科的研究活动有着不同的研究价值与规律, 其科研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要根据研究性质、研究领域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科学研究, 特别是尖端领域的探索性研究, 风险性很大, 难以短期出成果, 需要给予科研人员宽松的科研环境。92.61%的留学归国学人建议克服考核过于频繁、过度量化的倾向, 考评机构对科研人员应该实行分层次考核。

3.2 建立同行评价与计量指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3.3 健全学术奖惩机制, 净化学术风气

3.4 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鉴定评价体系

3.5 科研评价去行政化回归学术本位

高校科研评价要以学术价值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 排除科研评价过程中的非学术因素, 特别是行政的干扰, 实现政学分离, 以学术为本位, 创造一种能够保持学术中立和独立的环境条件。

摘要:科研评价激励机制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过程, 它直接关系到科技工作的健康发展, 关系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也最终关系到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如何更全面、公正、科学、客观地对科研评价与激励, 对于国家经济发展, 社会和谐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力图通过对京津沪三地高校留学归国学人的调研, 来探讨他们对于我国当前科研评价激励机制的认知与适合度。为此, 我们在2015年7月至9月对京、津、沪20所高校的300名留学回国学人, 就我国当前科技评价与奖励方式问题的认知与建议情况等问题发出调查问卷。从统计的调查数据来看, 调查基本上反映了京、津、沪三地高校科技评价与激励机制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留学归国学人,高校,科研评价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冷民, 宋奇.我国科研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让科研人员专心做研究[N].光明日报:2014, 04.

[2]李楠.发挥科技评价导向作用——关于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14 (9) .

[3]张喜爱.当前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建设的问题和建议[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2 (1) .

[4]徐明稚, 王永林, 方建安.改进我国高校科研评价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 2013 (8) .

[5]赵立新.对科技人才的评价要分层次分类别[N].科技日报:2013, 01.

[6]陈俊生.高校科研评价失范及其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 2013 (8) .

上一篇:麻疯树栽培管理技术下一篇:特高压GIS抗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