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新业态的发展

2024-05-23

广电新业态的发展(精选十篇)

广电新业态的发展 篇1

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是观众、听众通过电视屏、收音机收看和收听由电视台和电台播发的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

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电视和广播节目能够比较容易地注入新的元素, 实现点播、时移、社交等功能。这些不同于传统广播电视的服务, 业界俗称广电新业态。广电新业态颠覆了传统的广播电视, 变被动的“你播我看” (看电视) 为“你播我点” (用电视) 甚至“你发我玩” (玩电视) 的新形态。因此对其发展进行研究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课题。

2 广电新业态的发展现状

“十二五”初期, 以人机互动为基础的广播电视新业态取得了较大发展。电视点播、电视时移迅猛普及;互联网电视 (OTT TV) 稳步推进;电视线上交易、电视通信、电视服务跨屏转移、网络广播等业务浮出水面。

(1) 电视点播与电视时移

此为广电发展最为迅猛的新业态, 它建立在有线电视双向网基础之上。截至笔者发稿之日, 我国由有线电视运营商发展的互动电视 (电视点播与电视时移) 用户近千万户, 目前主要通过数字电视整转 (送双向机顶盒) 、业务捆绑销售等手段进行推广。

(2) 互联网电视

我国互联网电视是在公共互联网上运行的、由广电统一管控的电视新业态。该服务始于“十一五”末期,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 (主要是广电总局181号文《关于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 的有序引导下开始推进。前不久上海电视台收到了335万个互联网电视机客户端编号、百事通获200万个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客户端编号;同时华数传媒也收到841.5万个互联网电视机客户端编号和89万个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客户端编号。

(3) 电视服务跨屏转移

电视内容可由多个物理网络承载, 通过多终端发送。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 可根据需要将节目转移到其它屏幕上继续收看。如某人在电视上欣赏某体育赛事直播, 未看完要出门时, 可转移到手机上继续收看, 抵达办公室后又能 (转移) 在电脑上实现“舒适”收看。目前济南、重庆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已开通此项服务。

(4) 电视线上交易

电视观众只需按下遥控器, 即可完成水、电、天然气等各种生活缴费和业务开通, 并能在电视屏幕上直观、全面、形象地展示商品信息的同时, 完成交易操作。开通电视线上交易所必备的条件是:当地有线电视网络为双向且与至少一家银行 (金融机构) 的交易系统进行对接。目前有江苏、湖北、广东、广西等省网以及吉林、哈尔滨、济南、厦门等地市有线网开通了电视线上交易业务。其合作的金融机构主要为邮政储蓄、中国银联、建行等。能够开展的业务主要有通过机顶盒的智能卡进行帐户查询、转账划款、自动缴费、电视购物支付等。

(5) 社交电视

社交电视是广义上的互动电视, 它可以使观众在观看电视的时候可通过多种手段 (短信、微博、电话等) 、多种终端、跨多种网络与电视 (或电视观众) 的相关元素进行互动。如湖南卫视2011年跨年演唱会超女与邓丽君的“隔空”对唱, 浙江卫视“十一五”末推出的基于三屏 (电视屏、电脑屏和手机屏) 的网络游戏《哈皮星球》, 海信还于去年上半年自主研发了“围观”社交电视系统。通过此系统, 电视节目可通过配置的“电视汇”功能以导航界面呈现, 观众亦可通过电视平台组成自己的圈子, 分享自己喜爱的视频、网页和音乐等。

(6) 网络广播

网络广播即将传统无线电台广播节目在互联网中呈现。目前不少广播电台都开通了自己的网络广播业务, 如网上节目下载、网络广播广告、网络广播团购、网络广播网上投票等, 在充分利用广播接收机 (收音机) 、电脑 (含掌上电脑) 、手机的终端资源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基础上, 也赢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如佛山电台早在“十一五”期间就推出了结合网络与唱K的电台新锐节目《NET仔NET女K时代》, 节目以网络为平台, 突破地域性。该节目开办不到一年, 已拥有包括海外的十万注册会员。会员上传自录歌曲五万首, 该“平台”成为华南地区最热的网络K坛。

3 广电新业态的发展思路

“十二五”中后期, 在三网融合实质性进展 (由试点转入广电、电信互相进入) 的推动下, 广电新业态将朝着多功能、多用途的方向发展。

(1) 可视通话

目前已有部分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获批开展固话业务, 但目前电信、联通和铁通的固话用户已呈下降趋势, 因此广电运营商再介入“凶多吉少”。而开展具有广电特色的可视电话业务则有一定市场:其一, 传统语音电话频带窄, 易失真, 加之其“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的特性给骗子通过电话行骗提供了可乘之机, 而可视电话“图声”同步, 可最大限度地杜绝此类“骗术”;其二, 可以较低成本开展商务会议、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业务, 节约了时间、节省了空间。但广电开展可视通话需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1) 、已完成 (有线电视) 网络的双向化改造; (2) 、终端支持双向, 支持高清解码, CPU主频≥300M, 内存≥32M+256M (其中256M为运行内存) , 外置USB接口≥2个。天津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已规划了可视通话项目, 其辖区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只要在高清交互机顶盒上连接USB电话机和摄像头, 就可以进行可视通话。

具体操作是:用户拨号后, 电视上显示“等待模式”, 被叫方的电视上出现“接听”和“拒绝”字样, 当被叫用户按下免提键后, 电话接通, 通过连接于两台机顶盒的摄像头, 各自在电视机上显示对方的图像。

整个项目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现点对点可视通话业务, 只针对家庭用户, 终端采用“高清机顶盒+摄像头”的方式, 实现CIF或VGA格式图像分辨率的视频显示;第二阶段开展电视电话会议、多媒体彩铃等业务, 实现1080i或720P格式高清图像的显示。

(2) 电视物联网

本文的电视物联网是指以家庭电视智能终端为中心的物联网服务, 可实现家庭安全监控、居家设备/器材 (如空调、电饭煲、冰箱、室内灯光、门锁等) 控制、家庭水/电/气的计量以及通过传感器开展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业务。

目前, 陕西广电网络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平台系统。该系统以 (有线) 数字电视机顶盒为控制中心, 通过某中间件将智能家居控制后台集成于当地高清互动平台子系统中, 同时将物联网主控单元嵌入到高清互动电视机顶盒之中。开通了“智能家居”业务的用户, 只需使用机顶盒遥控器结合电视机菜单界面的“家庭物联网应用”图标即可实现前述电视物联网应用。这一应用不需更换终端 (机顶盒) , 前景较为广阔。

(3) 直播卫星综合服务

直播卫星用于有线电视和地面数字电视难以通达的边远地区。我国“十二五”期间开展的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为防止其设备流入城镇, 在其接收终端上集成了GPRS定位模块, 与当地移动基站进行 (区域) 绑定, 这给直播卫星用户利用其配置的 (直播卫星) 机顶盒打电话提供了可能。因此我国统一招标的直播卫星“户户通”产品可实现打电话的功能, 用户只需预存一定的话费至当地电信运营商指定的帐户, 并将电话机通过外置语音盒与直播卫星机顶盒连接后即可实现通话功能。“十二五”初期在宁夏的试点效果良好, 客观上在边远地区实现了三网融合, 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4) 手机电视台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开始流向网络, 传统 (无线) 电视台的优势受众有减少的趋势。鉴于此, 地方电视台如能利用自己的内容优势, 打造手机电视台, 将部分节目及信息推送到手机终端, 则不仅能有效地弥补优势内容到达率的减少, 提升广告的“价值”, 而且社会效益显著。

如湖北省宜昌三峡电视台在2012年下半年投资50万元建成了本地的手机电视台, 目前已进入市场推广阶段。该手机 (电视) 台前端采用通过插件播放方式统一使用的M3U格式进行直播, 使低端手机也能顺畅接收。在服务平台的建设上, 目前已完成天气、交通 (含列车、航班、公交) 、影院、旅游、美食、水电气等多个子平台的建设, 商品导购、人才市场、实物招领、违章查询、公积金等栏目也在筹建之中。

另外, 笔者所在地的电视台也自行开办了数据量相对小一些的垄上手机报, 成为“垄上电视”品牌的一部分。笔者以为:此是手机电视台的简单模式。

(5) 网络广播电视台

随着网络视频、互联网电视等新媒体的竞争, 传统广播电视的危机感日渐加重。各级广播电视台将内容向网络延伸迫在眉睫。国家广电总局近日下发了2013年1号文——《广电总局关于促进主流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意见》, 要求将网络广播电视台提升到与电台电视台发展同等的重要地位, 并明确三至五年后要确立网络广播电视台在新业态 (新媒体) 传播格局中的主流地位。文件要求各级广电行政部门应争取将网络广播电视台建设纳入国家或地方文化发展规划列为文化发展重点扶持对象。因此大力建设与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是各级电视台“十二五”中后期的重点工作之一。已建成的网络电视台要充分发挥其视听节目采制优势和时政类新闻节目首发服务优势, 强化视听节目原创和各类视听节目聚合;要利用建立节目会员制和发挥区域优势等方式增加视听节目内容的浏览量;要探索大客户定制和版权分销服务;要开办地理位置服务、网络社区、健康益智类游戏平台以及稳妥开办微博和搜索平台。

目前已经获批的网络广播电视台有CNTV (中国网络电视台) 、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和江苏、湖北、上海、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以及深圳广电的中国时刻网等。

4“十三五”期间广电新业态的发展考虑

“十三五”期间, 随着裸眼3D技术的发展和3D节目源的增加, 立体电视有可能逐步占领居民的客厅。在此基础上, 笔者预言:全视角电视将粉墨登场。本文的全视角电视, 系指采用3至4台摄像机对传播对象进行360°全方位拍摄 (1台机器的水平视角约为100至120°左右) , 经处理后采用多通道方式传送, 用户通过显示画面指示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观看;另外, 我们还可以仿效模拟电视时代电视逆程信号的数据传输经验, 将互联网的视频以数据方式嵌入到广播电视信号的消隐逆程中一起传输。在接收端, 可以再现与节目相关的多角色信息 (含视频) 供用户选择。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广播电视将呈现按需分配的“新”业态。

摘要:本文对“十二五”初期广电几类主要新业态 (广电互动电视、互联网电视、电视服务跨屏转移、电视线上交易、社交电视、网络广播) 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 并对“十二五”中后期和“十三五”期间广电新业态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同时谈了笔者的观点。

广电新业态的发展 篇2

国土资规〔201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通信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商务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大决策部署,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推进“互联网+”行动,发展电子商务,构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支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提出以下用地意见:

一、加大新供用地保障力度

(一)优先安排新产业发展用地。依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相关服务指导目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鼓励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政策要求,各地可结合地方实际,确定当地重点发展的新产业,以“先存量、后增量”的原则,优先安排用地供应。对新产业发展快、用地集约且需求大的地区,可适度增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二)明确新产业、新业态用地类型。国家支持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建设项目,属于产品加工制造、高端装备修理的项目,可按工业用途落实用地;属于研发设计、勘察、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环境评估与监测的项目,可按科教用途落实用地;属于水资源循环利用与节水、新能源发电运营维护、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中的排水、供电及污水、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理以及通信设施的项目,可按公用设施用途落实用地;属于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通信设施除外)、新型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经营服务项目,可按商服用途落实用地。新业态项目土地用途不明确的,可经县级以上城乡规划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论证,在现有国家城市用地分类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标准予以明确,向社会公开后实施。

(三)运用多种方式供应新产业用地。新产业项目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以划拨供应。鼓励以租赁等多种方式向中小企业供应土地。积极推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方式。出让土地依法需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的,在公平、公正、不排除多个市场主体竞争的前提下,可将投资和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的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业标准、产品品质要求作为土地供应前置条件;以先租后让等方式供应土地涉及招标拍卖挂牌的,招标拍卖挂牌程序也可在租赁供应时实施,租赁期满符合条件的可转为出让土地。

(四)采取差别化用地政策支持新业态发展。光伏、风力发电等项目使用戈壁、荒漠、荒草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对不占压土地、不改变地表形态的用地部分,可按原地类认定,不改变土地用途,在土地变更调查时作出标注,用地允许以租赁等方式取得,双方签订好补偿协议,用地报当地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对项目永久性建筑用地部分,应依法按建设用地办理手续。对建设占用农用地的,所有用地部分均应按建设用地管理。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移动通信基站等用地面积小、需多点分布的新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可采取配建方式供地。在供应其他相关建设项目用地时,将配建要求纳入土地使用条件,土地供应后,由相关权利人依法明确配套设施用地产权关系;鼓励新产业小型配套设施依法取得地役权进行建设。

二、鼓励盘活利用现有用地

(五)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传统工业企业转为先进制造业企业,以及利用存量房产进行制造业与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下,现有制造业企业通过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调整用地结构增加服务型制造业务设施和经营场所,其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原总建筑面积15%的,可继续按原用途使用土地,但不得分割转让。

(六)支持生产性、科技及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原制造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整体或部分转型、转制成立独立法人实体,从事研发设计、勘察、科技成果转化转移、信息技术服务和软件研发及知识产权、综合科技、节能环保等经营服务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

(七)鼓励建设创业创新平台。依托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的开放共享互动创新网络平台,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建设的产学研结合中试基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中心,可继续保持土地原用途和权利类型不变。按照国家加快构建众创空间的要求,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小企业创业基地、高校、科技院所等机构,利用存量房产兴办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

(八)支持“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在不改变用地主体、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开发互联网信息资源,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开展线上线下融合业务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过渡期满,可根据企业发展业态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是否另行办理用地手续事宜。

(九)促进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科研机构转制为产业技术研发企业,其使用的原划拨科研用地、生产性建设用地,可按国有企业改制政策进行土地资产处置,对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可采取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方式配置土地。

三、引导新产业集聚发展

(十)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产业在现有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集中布局,高新区、经开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要发挥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引领作用。支持以产业链为纽带,集中布局相关产业生产、研发、供应、上下游产品服务项目及公共服务项目。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集聚发展。国家在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研发攻关及技术改造基建专项、工业转型升级等资金安排上,对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中的重点企业予以支持。

(十一)有效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空间。鼓励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多层工业厂房、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供中小企业进行生产、研发、设计、经营多功能复合利用。标准厂房用地按工业用途管理,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实行只租不售、租金管制、租户审核、转让限制的,其用地可按科教用途管理。创办三年内租用经营场所的小型微型企业,投资项目属于新产业、新业态的,可给予一定比例的租金补贴。鼓励地方出台支持政策,在规划许可的前提下,积极盘活商业用房、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物流设施和家庭住所、租赁房等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

(十二)引导土地用途兼容复合利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下,按照用途相近、功能兼容、互无干扰、基础设施共享的原则,会同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研究制定有助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兼容性地类和相关控制指标。经市、县国土资源会同城乡规划等部门充分论证,新产业工业项目用地,生产服务、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15%的,可仍按工业用途管理。科教用地可兼容研发与中试、科技服务设施与项目及生活性服务设施,兼容设施建筑面积比例不得超过项目总建筑面积的15%,兼容用途的土地、房产不得分割转让。出让兼容用途的土地,按主用途确定供应方式,在现有建设用地上增加兼容的,可以协议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十三)推动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单一生产功能的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可按照统一配套、依法供应、统筹管理的原则,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建设用地用于商品零售、住宿餐饮、商务金融、城镇住宅等建设,推动相关区域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

四、完善新产业用地监管制度

(十四)建立政策实施部门联动机制。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编制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前,应征询相关部门意见。发展改革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商务等部门及开发区管理机构,研究提出新产业和新业态项目的用地需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土部门提出用地布局、协调土地供应和建设时序意见。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现有建设用地过渡期支持政策以5年为限,5年期满及涉及转让需办理相关用地手续的,可按新用途、新权利类型、市场价,以协议方式办理。对需享受政策的市场主体,投资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项目符合条件证明文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后执行。加强过渡期满政策执行监管,防止以任何名目改变政策适用期。

(十五)建立共同监管机制。对于投资和产业主管等部门提出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业标准、产品品质要求作为土地供应条件的,在土地供应成交后,提出关联条件部门应当要求土地使用权取得人提交项目用地产业发展承诺书,作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签订土地供应合同的前提条件。提出关联条件部门应对承诺书的履行进行监督,并适时通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项目竣工投产达不到约定要求的,各相关部门应按职能分工依法依约进行处置。对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兴办的新产业、新业态项目提出证明文件部门,应对项目经营方向进行监管。在工业、科教用地上建设或兼容的研发场所,允许转让、出租的,受让方、承租方投资项目所属产业应符合研发场所允许布局产业要求,不符合的,应按商服用途办理补缴土地出让价款手续及相关变更手续。

(十六)建立定期核验评估制度。签订、接收项目用地产业发展承诺书、土地供应合同、划拨决定书及提供项目符合用地支持政策要求证明文件的政府相关责任部门,应按法律文书约定、规定的事项,定期进行核验评估。对不符合用地支持扶持政策的,应及时终止政策执行;对需承担违约责任的,应依法依约追究责任。对符合相关规定、约定且需办理后续用地手续的,应及时办理。

新出版业态下的图书广告发展 篇3

热词:新出版业态 图书广告 多极发展

竞争是传统市场经济领域的主要特征,广告是企业品牌构建的重要抓手,是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牵引力,也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图书出版经营活动中,图书广告形式相对单一、投入有限,其作用更多的是在短期内扩大图书销售、增加出版收益。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悄然形成的出版新业态,使得图书广告的作用不断被细化、被强化,图书广告的发展也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重视投入产出比是大多数经营活动重视的点,图书广告更应如此。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出版新业态,使得图书广告的效益性没有大的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图书广告强化销售,增加售卖册数,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可以量化的图书广告效用指标标准,也是出版社有形资产保值增值的过程;二是通过图书广告强化宣传,以出版社某一种类的图书板块为广告立足点,以书推社,谋求出版社整体形象和品牌号召力在读者心目中不断提升。

新出版业态下,出版人应在思想观念上扣紧经济发展的脉搏,高度重视对图书营销策略的研究,真正认识到图书广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定位目标受众,重视读者体验

图书广告的核心受众是读者,首先必须明确这本书或这类书最后的购买行为由谁来完成。只有确定了图书的目标受众,才能充分分析、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期望,认真研究他们的心理与体验,正确选择为之服务的沟通渠道,并以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为目的,不断调整图书广告的计划。然后目标明确地进行广告投放规划,包括对读者购买图书时间、地点的调查,图书广告的设计、制作,广告发布的时段、频率,媒体选择以及经费预算、效果评估等,图书广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定都是为了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

新出版业态下,图书广告投放的平台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自卖自夸”式的广告越来越少。新技术条件下,出版社与读者的强烈互动成为现实,文化信息源呈现开放式格局,这就要求出版社在图书广告投放的媒体选择上要有开阔的视野,要改变以往大多在业内媒体投放展示的做法,选定那些真正贴近目标受众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面向广告真正的诉求对象,深刻认识图书广告是做给读者看的。

二、图书广告要具备艺术性和独创性

图书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文化产品。购买图书的读者,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需求、文化品位和文化辨别力,他们在潜意识里对与文化相关的产品有一定的艺术期许。出版社投放的图书广告应当具备艺术性和独创性,要迎合读者的消费心理。实际上,无论是平面的图书广告还是互动式的图书广告,都应当把其当作是一项艺术工作。图书广告既要精准地反映图书内容,又应具有艺术性的表现形式,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在图书广告设计、制作前,设计人员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确切掌握目标读者的构成,以及他们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购买习惯等,确认目标读者关注的信息兴奋点,最后以独特的创意、有冲击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其表达出来。新出版业态下,投放媒体各具特性,图书广告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但无论什么形式的图书广告都必须具备极强的渗透力和吸引力,以此来呼应读者的购买动机,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给读者留下独特记忆。

三、开发图书广告宣传渠道,积极借鉴其他营销模式

为了最有效地接触读者,图书广告应该利用哪些高效的沟通渠道呢?图书广告在选择或决定渠道策略时,首先需要考虑什么渠道最接近目标市场,目标读者最常用的是什么渠道。图书广告宣传沟通渠道,不只是一个分销产品的机构或场所,不仅仅需要交通便利、环境舒适、氛围良好,它更应该是获取相关文化热点或文化经典信息、与读者进行知识交汇、情感交流的渠道。

书店是出版社图书广告宣传的必争之地,例来硝烟弥漫。新出版业态下,学生课外培训机构、图书馆等场所,也都成为出版社进行图书广告宣传的重要平台。出版社应该努力与读者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关系,展现对读者的关心与了解,这些都是图书成功行销的精髓。

1.重视学生课外培训机构等潜存的图书广告市场

在学生课外培训机构进行图书广告宣传,不仅有利于当前的图书销售,而且还能培养未来的读者。学生课外培训机构是学生及家长聚集、学习交流的地方,这里无疑会对有价值的教辅书及相关的课外用书需求强烈,这是一个潜存的巨大图书市场。在此进行图书广告宣传,久而久之会让读者对图书、对出版图书的出版社产生熟悉感、认同感和亲近感,会使其在以后的购书活动中不自觉地对该出版社的图书优先选购,这便实现了图书广告的终极目标。培养读者对图书品牌的忠诚度,使其长久地存在于读者的心目中,并影响他们今后的购书行为,便是图书广告的成功理念之一。

2.重视在图书馆等场馆举办图书广告宣传活动

利用图书馆相对宽敞的场地进行图书广告宣传、陈列相关图书,积极参与图书馆举办的各种读书活动,借助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权威性进行图书的宣传与推广。出版社也可以定期在省、市图书馆举办图书广告宣传活动,向读者推介图书并及时获取读者反馈,这是与读者建立和谐、共鸣、互动良好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收集出版选题信息的重要方式。这样的活动举办得多了,一定能产生持续的营销效用。同时,出版社还应多参与、资助相关协会、社团的文化活动,了解他们关注的文化热点,借力定向宣传图书,服务集团集中图书采购。

3.图书广告宣传也需借鉴其他营销模式

目前图书广告宣传大多采用邮寄手册、张贴宣传单和招贴画、店前横幅等平面宣传形式,而较少采用其他的形式。新出版业态下,增加的图书广告宣传方式,无非就是把原来张贴在书店墙上的宣传单和招贴画放在了网络上,实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图书虽说是一种文化产品,但它也具有其他商品的属性,这就决定了图书的广告方式完全可以借鉴其他商品的广告方式,所以我们在为图书做广告时,不妨吸取一些其他商品的广告营销模式,如可以采取服务营销、体验营销、知识营销、情感营销、教育营销和差异化营销等多种方式,做活图书营销市场,以求赢得最大收效。

四、图书广告要重点关注网络电销平台

新出版业态下,图书营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图书的O2O销售。全新的销售模式,不断攀升的销售业绩,让出版社深刻感受到了网络电销平台超强的销售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相较于非网民和其他媒体受众而言,网民具有更强的消费能力和更连续的购买行为,网络电销成为众多出版社销售渠道布局的首选。特别是在当下,实体书店无论是营业面积还是营业额双双下降的形势下,网络电销的逆势增长更是难能可贵。图书广告对网络电销而言,将起到核心作用。方寸屏幕,同一类书可能有几十种甚至几百种,出版社通过图书广告、通过文化热点引领,可以使自家的图书浮出水面,展现给读者,以至实现最后的销售。

网络电销平台具有明显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读者对于在网络上投放的图书广告的互动信息、即时感知是比较敏感的。同样,网络上的图书广告对读者的消费冲动和购买决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互动性和即时性上,网络电销平台可以充分展现其强大优势,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影响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网络电销平台没有空间上的边界,没有时间上的限制,是一个巨大的开放平台,这为读者的购买行为、读后交流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通过图书广告导入,以形成读者讨论交流的文化热点终结,这是出版社追求的理想网络销售路径。出版社应当紧紧抓住网络电销平台,大力推广网络图书广告,借助网络优势,把图书热点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地、爆炸式地传递给读者,吸引潜在读者购买,提高读者品牌忠诚度。

当前,出版社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各自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搞好图书营销。因此,加强图书广告战略的研究对增强图书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新出版业态下,对图书进行多方位的广告宣传,也是在推介出版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品牌知名度,它的积极作用将会日趋凸显。

刍议新形势下的省级广电全业态监管 篇4

广播电视是高新技术支撑、应用密集型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以及量子通信、无人机拍摄、机器人写作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接收终端智能化占比的提高,广播电视原有的舆论传播渠道、业务形态,传播理念、宣传方式、体制机制,以及舆论形成机制和引导格局已深刻调整。广播电视正从单纯广电专网向互联互通的IT架构转变,从单纯的节目制播机构向内容制作、运营、分发智能化平台转变,并兼顾多种业态、网络、服务模式、终端制式及跨网多屏互动。开放协同的全流程网络化、智能化广电发展趋势,使得省级广电全业态监管工作的广度、深度,面临空前挑战。各省广电部门实施“管办分开”以后,需“守土尽责”,全业态的广电监管体系,是实施管理职能的可靠技术保障手段。《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监管总体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为全国广电监测监管的科学规划、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广电全业态监管的由来

1.1 广电监管工作的属性分析

广播电视承担着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双重任务,具有事业和产业双重属性。三网融合背景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重要思想,树立战略眼光、全球视野、开放思维、市场意识,抢占网络信息技术制高点,积极主动开展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技术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统筹无线、有线、网络等传输资源,实现不同传输介质间的互联互通、无缝切换、可管可控,为受众提供任何时间/地点/终端的便捷服务接。创新生产方式、培育新媒体业态,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天地一体、智能协同、宽带交互的智慧城市、物联网的核心承载网络,从而推动广电事业与新媒体业态从简单相“加”到深度相“融”的深度融合。通过壮大内容、网络、用户、管理等四个优势,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构建新型文化智能化传播体系,实现广播电视向智慧化现代化媒体的转型,已成当务之急、时代必然,对监管工作提出了挑战。

1.2 广电监管工作的发展历程

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工作发展至今,监测业务从单一监测声音广播,发展到对无线、有线、卫星广播电视节目以及对新媒体业态的监测监管;监测方式经历了由人工监测、单板机半自动化监测,到目前的网络化、自动化直至向智能化监测监管发展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新形势下的广电全业态监管,是在兼顾传统技术、内容监测监管的前提下,逐步将已有新媒体业态纳入监管范围,最终形成广电的全业态监管体系。2011年9月19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监管中心挂牌成立,已将全国无线广播监测网、全国卫星广播监测网、西新工程监测网、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网、海外广播监测网等系统进行了功能及业务的有效整合、统一监管,为省级广电综合监管工作的指明了方向。

1.3 影响广电监测监管的常见问题分析

影响安全播出的因素:除自然、技术、人为因素等常见影响外,尤其以敌对势力有组织、有预谋、全方位、大范围的攻击破坏等活动为重。新形势下,叠加新技术、新业态等因素的影响,使广电安全播出形势变得空间复杂、严峻。

内容违规现象普遍:经济利益驱使下,节目内容低俗、媚俗化现象,广告播出超时超量,非法及虚假广告以及购物节目虚假宣传等问题突出。此外,网络色情泛滥,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社会反响强烈;新形势下,多传输网路、多服务业态、多接收终端,以及跨屏跨网互动、自媒体泛在性的内容发布接收等,对构建功能完备技术监管体系的复杂程度提出了空前挑战,对社会安定及文化安全潜在威胁日趋加强。借助有效手段,依法依规对违规视/音频内容实施有效监管,净化银屏、净化网络空间,为人民群众提供积极向上的视听文化环境,保障国家的文化安全、信息安全,时不我待。

我们必须以社会效益为先,本着巩固党和国家文化、舆论阵地安全的宗旨,从保障人民群众视听文化和精神需求安全健康的高度,推动高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构建“技术监测、内容监管、调度指挥、信息安全”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切实加强对广电的全业态的有效监管。

2 省级广电全业态监管的需求分析

广播电视从传统节目制播向多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多信息服务、多终端接收的全业务服务模式发展进程中,将逐渐形成融合视听资讯、社会服务、乃至智能家居等服务一体的新广电。省级广电管理部门,需统筹各种技术模式、监测业务和数据资源,把物理地址离散的监测系统,整合成统一的广电全业态监管平台体系。需立足传统技术监测内容监管业务,兼顾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等为代表的新视听业态监管业务,对不同播出形态广播电视的内容传播、机构运营、传输效果等情况,实施全面有效监管。

2.1 技术平台需求

省、市、县三级贯通的综合平台,全程全网、可管可控,可实现广电业务的全面日常监测监管、调度指挥,以及信息实时联动和多元化的共享等。基于大数据的监管信息资源,可为省级广电主管等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为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技术服务和保障支持,最终建立起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重大技术事故的快速反映机制及日常监管长效机制。

2.2 主要问题分析

传统广电监管:基于技术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原有广电技术监测、内容监管业务已趋于成熟稳定,需要解决的就是将现有监测系统有效融合到全业态平台,以及如何借助新技术手段,逐步提高效率及实现智能化的问题。

新媒体监管:业已涌现且成熟应有的新媒体业态,因受技术监管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有的省份尚有不少业态未纳入有效监管,如CMMB、车载/船载电视、广场大屏电视、楼宇电视等,亟待纳入监管范围,实施有效监管。

新视听业态监管:新技术和媒体正加速融合,将促进新型主流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多传输网路、多服务业态、多接收终端,以及跨屏跨网互动、自媒体泛在性的内容发布接收等,对构建功能完备技术体系的复杂度提出了空前挑战,对社会安定及文化安全潜在威胁日趋加强。此外,新视听业态的广告创新经营模式、知识产权/版权、信息安全等问题都将集中呈现,对监测监管工作提出了空前的挑战。都要求我们在技术措施、法律法规配套等方面做好准备。

3 广电全业态监管的策略分析

3.1 全业态监管覆盖

将省内无线发射台(转播台)、有线播出网、卫星、互联网等播出的视/音频节目纳入监测范围。对多技术、多层次混合覆盖的省级广电系统,及三网融合背景下所有广电业态及信息安全等,实行“全方位、全业务、全天候”监测监管。

3.2 整合监测监管资源

省级广电监测部门,业已建成的广播监测系统、电视监测系统、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互联网视音频监测系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调度指挥系统等,基本实现了网络化、自动化运行,但各系统分立。目前亟需将物理地址离散的监测监管资源,进行平台化的统一整合,实现省级广电全业态监管资源的统一网络、统一监测、统一存储、集中展示、集中调度。

3.3 明确监测监管的目标

在构建“技术监测、内容监管、调度指挥、信息安全”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的指导方针下,对本省广电的内容、机构、运营及效果实施全业态监测监管。

全业态监管平台,可将传统广电的技术监测与内容监管,以及NGB、IPTV、CMMB、网络广播/电视、互联网视/音频、楼宇/车载/船载电视、移动监测车、电话投诉、市(地)前端、数据传输/存储、大屏幕显示、中心网管/控制、指挥调度、版权/舆情/信息安全,乃至电影技术监管等全业态功能模块,一体化平台融合,从而实现省级广电的全业态监测监管。

4 全业态监管体系的功能完善

新形势下,省级广电全业态监管要求覆盖无遗漏,兼顾传统广播电视技术监测、内容监管,以及新视听业态的监测监管。在保障技术监测基本业务的前提下,将广电全业态纳入有效、有序的监测监管,提高常规监测效率、应急处置能力,为行业监管和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4.1 强化技术监测

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获取资讯信息、享受文化娱乐的主媒体,是我国最为普及便捷的宣传、信息和娱乐工具。保障安全播出,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及外部社会因素上,理清影响安全播出的可能,通过规范设备硬/软件、接口标准、网络等应用;在完善移动监测车配备及广电客服电话等方面,弥补全业态平台在移动监测、倾听民声及体察民意方面的不足,从而综合强化技术手段和保障能力,促进广电完善全业态的内容传播、机构运营、传输效果等全面有效监管,确保广播电视基本的技术监测监管职能,维护空中无线电波秩序和网络频道秩序,保证符合国家要求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秩序。

同时,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从日常耗时耗力主观评价工作上尽量解放出来,逐步实现基本业务的智能监测、有序监管,以及监测监管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利用。

4.2 完善内容监管

随着广电新业态的涌现,以及媒体融合后互动化、社交化、泛在化等对内容发布接收复杂性的影响,将全业态的视/音频节目统一存储,数据量非常庞大,用人工方式完成对内容版权、知识产权、舆情等审核监管工作,已无可能。必须引入大数据、语音分析及视频识别等新技术,完成诸如广告监测、舆情监测、内容监管等基础性的内容监管工作。同时,将业已成熟的新媒体业态,如CMMB、IPTV、楼宇/车载/船载电视、广场大屏幕电视等纳入监管,并积极探索新视听业态如OTT等的内容监管。

4.3 统一调度指挥

广播电视全业态监管体系的建成,将实现所有告警信息的统一采集、集中发布、分类送达,实现技术事故的实时告警、及时发布。通过与总局指挥调度中心的联网,可有效部署使用预警信息平台的对接和联合发布,实现日常预警信息的自动分类发布。结合本省广电安全播出预案机制,做到反应及时、调度有序、高效协同,形成完善的日常告警及保障期调度指挥的长效机制。

4.4 信息安全策略

广电全业态监管的信息安全问题,需要我们从国家政策、法律依据上找抓手,逐步从行业条例规定走向立法完善,实现依法监管。从一事多管、监而难管,逐步向监管并重。需从顶层设计上,梳理、协同和广电监管职能交叉的如工商、网信等部门的管理职责,打通业务监管的条块分割,实现广电全业态监测与管理的统一。如规定视听节目资源需统一部署在广电专属IDC(数据存储中心)上,完成规定的版权和内容审核以后,方可在网络管控机制约束下,通过CDN(内容分发网络)分发。在全业态监管的平台上,可实现对内容、版权的实时监管,确保版权、知识产权等的安全,确保收费结算、支付平台等环节的信息及个人隐私安全。在设计之出,就牵住全业态监管信息安全问题的牛鼻子,确保广电全业态的全程全网、可管可控、信息安全。

4.5 全业态监管平台的应用探讨等

(1)依托全业态监管平台,可简化办公及业务流程,实现网络化、无纸化的通信及办公,在安播及预警平台的基础上完善办公通讯的长效机制。

(2)依托监管数据开发使用值班智能移动终端APP,实现告警查询、事故处理及归档等工作的便捷化。

(3)监管信息利用:基于大数据的监管平台信息资源,经深度分析挖潜后,可提供诸如面向微博、微信、演播室、舆情信息等应用服务,也可在创新舆论引导机制、宣扬正能量等功能上,为政府决策发挥积极作用。

5 结束语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省级以上的广电机构、多数城市广电机构和部门市县广电机构,已实现了“两微一端一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网站)建设,不少地方已实施“广电+”工程和宽带广电战略。以传统广电业务为基础,以新媒体、新视听业态为依托,跨传输介质、跨区域行业等的融合发展已蔚然成风。在广电巩固传统舆论阵地,抢占新媒体业态的新阵地,从传统广电向集约化、智能化现代化媒体产业转型的进程中,广电全业态监管工作十分重要、迫在眉睫。

省级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需实施积极的监测监管人才战略,探索广播电视全业态监管系统的建设,为实现传统广电向新型智能化新广电转型升级进程提供重要技术保障。目前,尚有一系列实际问题、难题需要我们探讨探索、未雨绸缪。全业态监管平台的建成,将为全面掌握省级广播影视系统的运行情况,理顺发展机制,促进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监管、保障的长效技术机制。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形势下的广电全业态发展背景及现状,然后分析了省级广电全业态监管的由来,并对其需求、策略、功能完善及意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形势,广电全业态,监测监管

参考文献

[1]《打造智慧广电畅享数字生活》.聂辰席在CCBN2015主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2]《加快融合创新推动广电全面转型升级》.田进在CCBN2016主题报告会上的主旨演讲.

[3]庞博,张鲁宁.新形势下的广播电视监管策略探讨.广播与电视技术,2015,Vol.42(07).

广电新业态的发展 篇5

文件摘要

2017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中公解读

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突出亮点。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作出重要部署,必将推动正在蓬勃发展的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在广袤田野上异军突起。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需求结构升级,人们对农产品品种、品质、品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需求呈井喷式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抓好农村三产融合这件事,就抓住了改善农业供给、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牛鼻子”。

[必要性] 我国农业技术、管理和物资装备水平都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解决“三农”难题完全具备条件。当前的问题在于涉及面太大,而农民的平均收入只有城市居民收入的1/3左右,很难有能力改善现代技术管理装备。而政府又不能包办,导致再好的现代化技术、信息化管理都无法推广开来,基础设施建设也跟不上去。

如果农村没有新的产业,农民只有往城市里跑,甚至很多出身农村的大学生也都离开农村走向城市。所以,关键是三产要融合发展,建立新的大农业产业,而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农民增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收问题。三产融合,让农民得到第二、第三产业的附加值,便有了改善技术、管理和装备的资本。

[对策措施] 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着眼于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着力解决从村到乡镇物流配送的“最初一公里”问题。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必须打造有效的载体和平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返乡创业园是集聚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些园区发展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广电新业态的发展 篇6

【关键词】民营实体书店;转型;多元业态经营;体验经济

【作者单位】曹淼孙,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

2016年上半年,全国各地的特色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这些特色书店关注读者体验,注重经营垂直的细分领域,并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和经营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如立足社区的社区书店、专注儿童阅读的儿童绘本馆、24小时书店等。一些知名独立书店品牌,如方所、钟书阁、西西弗等也在不断向外延伸扩展,设立分店,这些品牌书店都非常注重所在城市、地区的文化特色,经营方向多与城市文化相融合,给读者创造了更优质的文化体验。笔者欲借这些生命力旺盛的特色书店,分析探讨新出版业态下民营实体书店转型发展模式,希望能给民营实体书店转型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多元业态跨界经营,“书店+”打造复合体验空间

在近两年的实体书店发展模式摸索中,很多实体书店都将图书销售与其他零售业捆绑在一起。而且根据调查,大部分实体书店的盈利都不是依靠图书业务,而是来自其他业态的经营。而从阅读的角度来看,传统的阅读(依赖于图书的阅读)行为正在逐渐蜕变成一种复合型的文化体验,在互联网时代,纸质图书只是众多文化产品其中的一种载体,人们可以通过很多其他途径来感受文化、体验文化,而实体书店早已不能停留在单纯提供纸质图书的经营模式,而是要创造更优质的文化体验环境,提供多种形态的内容产品,以满足读者的多元需求。多元业态的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实体书店的生存发展趋势。尽管目前大部分成功转型的实体书店可能都包含咖啡馆、家居馆、服饰以及美术馆、艺术馆等多业态,但为了更好地梳理实体书店的发展方向,笔者将其按经营侧重点归为生活体验空间及文化体验空间两种模式。

1.书店+生活馆

将书店打造成生活馆,这是民营实体书店在近两年转型过程中,尝试最多的模式。所谓生活馆,一般包括人们的吃、穿、住等方面,其中又以“吃”为最主要模式,譬如“书店+咖啡+西餐”的经营模式。除了咖啡、西餐等业态,在书店中加入各种创意用品,也是实体书店转型的重要模式。无论是“书店+”何种业态,成功的转型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除了图书板块,店面的其他非书区都相当具有特色,而非单纯的相加拼凑。以独立书店方所为例,其成立于实体书店倒闭潮的年代,经过几年的发展,2016年6月30日,其位于青岛的分店正式开业,这是方所的第四家分店。第一家方所书店开设在广州的太古汇商场,总面积1800平方米,其中图书区占据的面积不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从空间的规划布局就可以看出其经营的产品不仅仅是图书,还包括美学生活产品、咖啡、植物,甚至还包括服饰。可以说,方所是典型的多元业态经营的实体书店。如果了解方所的创始人,我们就会知道,方所经营的其他业态,并非盲目地追随潮流。方所之所以打造“书店+服饰”模式,是因为其创始人之一的毛继鸿,同时也是广州例外服饰的创始人。早在2007年,毛继鸿就经营过“生活馆”,在昆明开了一家服饰门店叫“双面例外”,在这个原本售卖服饰为主的门店,毛继鸿专门开辟了一个空间,用以陈列销售以美学、艺术为主的书籍。所以说方所是一家具有服饰背景的书店,从中也可以看到方所的战略,其建立的是一家基于文化产业的品牌书店,以此为平台,不断扩展书店外延,而生活类产品、服饰等则是长期盈利的来源。

2.书店+文化体验空间

图书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其传承文化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感受文化的方式与途径已变得更复杂多样,单纯通过图书已难以满足人们对文化体验的需求,因此,通过多种形式、载体给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也是值得实体书店转型实践的方向。在近两年的民营实体书店转型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很多书店都会开设专门的美术馆区、艺术馆区,此外还会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艺术交流分享会、小型展览等传播文化,吸引客流。更有一些特色书店,深度融入书店所在地区文化,将自身打造成文化地标、文化品牌,这也是非常值得民营实体书店尝试的转型模式。

2016年7月在厦门鼓浪屿开业的晓学堂·虫洞书店,就试图通过视觉、听觉、嗅觉,乃至触觉,让人们多途径感受文化的美丽。晓学堂·虫洞书店无处不渗透着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为了鼓浪屿而生的。从书店的图书来说,虫洞书店是全球范围内藏有与鼓浪屿相关书籍最多的书店。在开业前一年,虫洞书店的策划团队就在世界各地寻觅与鼓浪屿相关的书籍,目前已搜集有3000余本,而这些书籍将会重新汇编再版,作为虫洞书店独一无二的内容产品。虫洞书店设在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建筑、鼓浪屿十大建筑之首的海天堂构内。在虫洞书店,读者可以看到鼓浪屿的种种印记,比如店内有892块具有鼓浪屿老别墅建筑艺术特色而现在已非常少见的花砖。虫洞书店的一面墙上,有366个小抽屉,每个抽屉对应着一年366天的一个日期,抽屉里存放的书签代表着鼓浪屿华侨植物引种园的一种特有植物,这是虫洞书店将读者和鼓浪屿、与大自然连接在一起的微妙方式,对读者而言,也是体验鼓浪屿文化的一种巧妙的方式。在虫洞书店,从听觉也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音乐人虎子,为虫洞书店制作了专属的音乐,并且为书店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挑选了不一样的背景音乐。虫洞书店还有一个特殊的空间——晓籽空间,主要经营自然类书籍、植物、手工皂、花艺,以及晓籽366种植物书签。晓籽是新格文创旗下的一个品牌,主要是根据鼓浪屿华侨植物引种园的植物绘制出366种植物图案,以这些元素衍生出手工皂、印章等产品。晓学堂·虫洞书店也有美术馆、图书会、沙龙等,其目的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场域让文化在这里碰撞,产生出新的内容产品,在体驗经济时代,打造一个复合型的文化体验空间。

旅游新业态的产生发展规律研究 篇7

关键词:业态,旅游新业态,发展规律

伴随着旅游业态的发展, 关于旅游业态的研究也逐渐浮出水面。本文意在从理论上总结旅游业态的新模式、产生机制、发展规律、政府作用等等命题, 为未来旅游业态的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保障新的旅游业态在产生、发展、成熟过程中稳步、健康、持续增长, 避免走弯路、错路和回头路。

1 旅游新业态定义

“业态” (Type of Operation) 一词大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 是一个专指的商业零售模式, 是零售店向确定的顾客群提供确定的商品和服务的具体形态, 是零售活动的具体形式。

旅游业态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研究领域, 没有比较权威和统一的界定, 但在旅游产业实际发展过程中, 国内著名的一些旅游领域研究专家和旅游界实业人士对“旅游业态”内涵和定义给出了一些比较有说服力的定义。

综合分析业界各种概念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旅游业态是指旅游企业或行业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变化, 对旅游经营的各项要素比如组织形式、经营模式、产品要素、服务形式等等进行有效组合而产生的经营形式。

2 旅游新业态的产生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 各旅游企业为了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或者通过产品创新引导消费者的需求,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力, 在旅游经营模式中主动融入新的因素、模式、产品等等, 创造出旅游新业态。

2.1 旅游新业态驱动力模型

有两种动力在促使旅游新业态的产生、发展直至成熟:一是内驱力;二是外驱力。

2.1.1 旅游新业态内驱力

旅游新业态内驱力是指旅游行业 (企业) 本身主动创新、求变, 研发新的旅游产品 (旅游服务) , 搭建新的旅游组织模式, 创造新的经营模式, 开发完全一新的旅游市场, 主动引导和创造旅游者新的消费需求。

旅游新业态内驱力具有三环模式:

(1) 最核心的是旅游行业领袖创新精神驱动力。行业领袖 (企业家) 创新精神, 构成了旅游新业态内驱力的核心要素。创新精神是行业领袖 (企业家) 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

(2) 是旅游行业投资收益驱动力。旅游业创新的利益驱动。在旅游业, 主动的创新能够创造全新的旅游资源, 有效开发并引导旅游者的需求, 在零基础上成功创造出新的行业 (企业) 增长点, 给旅游行业 (企业) 带来新的旅游投资收益。

(3) 旅游行业创新文化驱动力。旅游新业态内驱力发挥作用的保障是创新的行业 (企业) 文化和环境。鼓励创新的宏观环境和行业 (企业) 文化是旅游新业态内驱力宏观因素。没有鼓励创新的宏观环境和行业 (企业) 文化, 就不可能产生旅游新业态内驱力。

2.1.2 旅游新业态外驱力

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 击败竞争对手, 旅游行业 (企业) 要依据旅游需求发展趋势, 充分发挥、组合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 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 或者开发新的旅游资源, 创造新的旅游业态。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

旅游新业态外驱力是指驱动产生旅游新业态的外部力量, 包括不断扩大的旅游市场规模、不断发展变化旅游消费需求、日益激烈的旅游竞争等等。

2.2 旅游新业态的产生模式

A、与旅游行业要素融合有关:旅游行业内相关因素的互动与重新组合;

B、与同产业内其他行业融合有关:第三产业内, 旅游行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的互动、重新组合;

C、与第一、第二产业融合有关:不同产业间, 旅游产业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互动和重新组合。

2.2.1 与旅游行业要素融合有关

旅游行业要素内涵的扩展、互动与重新组合如 (图2)

旅游行业要素分为“行、游、住、食、娱、购”。在旅游行业内驱力和外驱力作用之下, 不同的旅游行业要素内涵有了新的发展, 不同要素之间互动、重新组合产生新的旅游业态。

(1) 不同旅游行业要素内涵的新发展

(1) 出行方式。

(2) 景点旅游。

(3) 住宿方面。

(4) 餐饮方面。

(5) 旅游娱乐业方面。

(6) 旅游购物方面。

(2) 不同旅游行业要素之间互动、相互组合, 融合形成新的旅游业态。

长期以来, 由于体制、产权等等历史原因的影响, 旅游行业六要素相关的旅游企业上面多头管理、相互各自为政, 行业条块分割、导致发展无序, 旅游企业存在“散、小、弱、差、乱”等特点。

2.2.2 与同产业内其他行业融合有关

旅游行业与第三产业内其他行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旅游行业的发展依托其他行业, 旅游行业与第三产业内其他行业相互渗透和融合, 产生新的旅游业态。当然这种渗透和融合是相互的、双向的。

2.2.3 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有关

旅游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旅游行业属于第三产业, 而农业、渔业和工业分属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旅游业与农业的互动产生了农村绿色生态游, 比如农家乐、采茶之旅等等;与工业的互动产生了工业旅游;与房地产行业相融合, 产生了旅游地产的概念或者海滨养生、养老地产 (旅游) 的概念。

3 旅游新业态不同发展阶段, 旅游业利益相关者发挥的作用分析

3.1 旅游新业态导入期

在导入期, 旅游新业态开始出现, 凭借“新、奇、特”的特点吸引旅游消费者的到来, 满足旅游消费者的猎奇、刺激心理。比如在十几年前, 蹦极这项运动形式被引入中国之后, 大量“山水观光”旅游景点迅速引进这种运动模式, 开发出新的旅游项目。

在旅游新业态导入期, 政府和旅游业服务商起到以下作用:

(1) 有一些小型的旅游业态投资项目, 投资的主体以民间投资为主。旅游业服务商作为各项投资的主体, 负责引入旅游新业态, 募集旅游服务所需的各项投资, 开发旅游新业态市场, 承担新业态投资风险, 享受新业态投资收益。

(2) 大型的旅游业态投资项目所需投资规模大, 投资周期长, 民间的投融资能力往往不能满足旅游新业态投资的需要。此时, 政府除了发挥以上的作用外, 还要加强国有资本的投资对旅游新业态的投资, 比如上海市政府和美国迪斯尼公司共同投资, 开发“上海迪斯尼乐园”项目。

3.2 旅游新业态成长期

旅游新业态成长期的经营特征:

(1) 在这一阶段, 旅游消费者和业内逐渐接受旅游新业态。新业态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 利润率上升。随着投资回报率的增长, 新型业态的模仿者和跟随者大量出现, 导致新业态不同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

(2) 在这一阶段, 旅游新业态往往被看作是旅游行业较有力的竞争者, 与传统业态的竞争也开始进入白热化。随着旅游新业态的快速成长, 传统旅游业态的消费者开始大量流失。

在旅游新业态成长期, 政府的作用主要以以“扶持、激励”为主。例如: (1) 加强相应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引导旅游新业态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避免过度恶性竞争; (2) 出台、完善旅游新业态相关优惠政策, 从人才、资金、税收、土地、旅游基础建设等方面继续予以支持, 尤其引导各类资本进入旅游新业态; (3) 继续完善旅游新业态相关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建设, 引导旅游新业态相关企业集群式聚集和发展, 力争形成规模优势; (4) 积极鼓励、引导与旅游新业态相关联的服务业或者中介服务组织发展, 引入新的网络技术。

3.3 旅游新业态成熟期

旅游新业态成熟期的经营特征:

(1) 旅游新业态行业内主要企业市场占有率逐步稳定, 旅游销售额很大, 但是增长率放缓, 甚至在成熟期后期, 开始出现滑坡, 新业态之间的竞争加剧。 (2) 伴随组织规模扩大和竞争加剧, 造成的旅游新业态相关企业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上升, 利润率开始下降。

处于成熟期的旅游业态发展比较充分, 旅游企业自身实力也比较强大, 对政府的需求也逐渐降低。此时政府的职能定位应该是以“服务、监管”为主: (1)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 维护公平竞争的旅游市场环境; (2) 鼓励有实力旅游新业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拓展国内其他区域市场。

3.4 旅游新业态衰退期

旅游新业态衰退期的经营特征:由于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和更新旅游业态的出现, 原有旅游业态相关市场明显萎缩, 旅游业态出现老化。旅游业态相关企业的销售增长率下降, 市场占有率下降, 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旅游业态地位下降, 最终退出市场。

此时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延缓旅游业态的衰老, 通过政策引导或行业开发, 力争为原有旅游业态注入新的内涵;

(2) 加快培育另外旅游新业态的产生, 引导旅游新业态的更新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玲玲等.旅游新业态的“新”意探析[J].资源与产业, 2009 (6) .

旅游新业态发展探索 篇8

一、旅游新业态的内涵

业态的外在形式是指经营形态,但经营形态是依据需求形成的,需求是内在动因,是效能,而经营形态是外在结果,是形式。

旅游新业态是旅游企业顺应游客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的变化,旅游企业转换经营方式继而带动组织形式,盈利模式和经济效率发生系列变革后,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上的新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涉及资源(自然、经济、人力、环境)的合理利用,是形态与效能的有机统一1。

旅游新业态的“新”是相对“旧”或“老”而言的,即有新的需求,产生了新的经营形态,企业可通过调整提供产品服务方式来适应新需求变化,旅游企业不仅要满足游客的需求,要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且要满足相关者的利益,还不能损害当地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利益,于是产生了改变经营方式的旅游集散中心。

“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旅游服务的新业态。由于不同旅游形式会有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一些新的旅游形式的出现,使提供旅游服务的新业态就产生了,旅游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信息和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旅行服务包。旅游企业正在从产业链的消费环节向生产环节移动,进入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整体全面的多样化的旅游服务或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实现旅游要素的整合,节省了游客的时间,从而改善旅游体验,提高服务效率,由提供单一的旅游要素服务,向提供综合要素服务转变,并实现了整个旅游要素企业的共赢。

2.实现产业融合。例如旅游电子商务就是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以获得竞争优势。旅游过程的任何环节可能会产生新需求,需要其他产业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存在着旅游产业与其他行业融合的机会,是旅游业将其他产品集成到旅游产业链上来的结果。它是围绕旅游活动进行的,增加了旅游产业链的价值。例如为更好地解决分时度假,旅游业将房地产及酒店业的产品及经营方式相结合。为进一步开辟旅游业的新市场及增加其他产业链的价值,也可以把旅游业融入到其他产业链中,例如医疗旅游就是一种具体融合方式。当供给需求因素相互作用时会激发旅游产业边界的扩融,以吸引其他产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融入旅游产业。要不断创造条件形成产业融合的新业态,以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跨界协作的竞争力。

3.产品的创新。以旅游者为导向,依靠科技手段进行产品的融合和创新。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旅游业进一步渗透到其他产业,有利于国际竞争,以满足多样化国际旅游需求。

二、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必要性

旅游是一个综合的消费行为,直接和间接影响的行业多达100 多个,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可大大加快就业的步伐,以容纳与旅游相关的不同行业的人员就业。旅游的收入每增加1 元可以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 元。

2009 年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需求的旺盛,旅游供给的快速增长,旅游项目的投资、开发水平不断提升(包括交通、景区、景点、娱乐、住宿等),使旅游产业的地位不断提升。重视技术创新与国际接轨并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旅游综合体及统一区域旅游形象,并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它不只是个经济型产业,更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旅游者自己制定线路的消费方式已是趋势,在旅游之前上网查询已是不可少的环节。从消费意识看消费者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旅游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旅游新业态应是一种全新的思维和方式,它实现了旅游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统一。

三、旅游业态的创新

创新就是要重新组合资源和要素,推出新产品、新方法、开辟新市场。旅游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创新的机会,旅游业态创新是旅游企业围绕着游客需求而进行的旅游产品生产、销售、营销、流通等环节上的方法和过程的创新1。旅游新业态是旅游业和其他产业融合的产物,也是中国旅游业国际化的产物。

1.技术的创新。要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发展,并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加强旅游景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应用2。例如视频呼叫中心、电子门票、PPT对讲服务、联网等,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开发。作为一种旅游资源,首先,文化具有经济属性,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在现代更要重视旅游软资源的开发,特别要提升其文化内涵。要认清文化本身是一种能创造价值的资源(包含其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收臧价值等),企业要有效地利用文化资源,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合理开发,使文化成为旅游的重要内容。要进行旅游资源的多方位、深层次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深圳是一个后起的城市,但世界之窗、锦绣中华等,令到深圳的游客,往往慕名而来。又如广东梅州市面积不大,但以“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为追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先锋产业,先后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现代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以市场为向导,运用一定的经济手段,开发和创建旅游吸引物,使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活动。开发与保护要相得益彰,科学规划,力求双赢。

3.产品的创新。目的是满足和激发旅游者的现实和潜在的旅游需求,于是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旅游,例如航空、工业、游轮、生态、采摘、医疗、太空、教育、体育、文化创意旅游等各种创新产品不断开发。产品首先要有市场吸引力,要有购买企业旅游产品的客户群规模。

4.营销手段的创新。兴起了网络营销、联合营销、绿色营销、中心带动周边式营销等新的营销手段。大型的旅游网站通过将酒店、交通、景点、景区、车队服务等加以整合形成规模优势。各类创新交错融合推动旅游新业态的产生。特别是链条型集团化经营方式成为其发展趋势,将出现批发商、代理商、零售商的战略联盟。

旅游业态的创新,不只是一种创新也是一次冒险,最终实现企业效率的提高,并为游客创造新的价值。

四、国外旅游新业态的概况

新业态的类型是多方面的,有科考及海洋类的(科考、探险、海洋等);乡村旅游类的(养生山庄、休闲农庄、观光示范园、乡村酒店、生态渔村等);生活方式类的(生态、康体、温泉、自驾车旅游等)。

国际上旅游新业态的发展状况,20世纪70 年代后分时度假引入美国,开始了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产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相关法律不断完善,企业数量及规模的壮大,度假村销售范围已发展到全世界。英国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方面为文化传播、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多方面做出了成绩。印度重点发展医疗旅游,主要是价格低,医疗水平高,市场的发展潜力大。澳大利亚以生态旅游为主。新业态在发达地区早已经历了我国新业态目前的发展阶段,新业态在国外的发展历史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前景1。

五、中国旅游新业态发展特点

我国地大、物博,所以要突出综合发展。要实现两个转变:

1.由传统产业向多产业融合发展,由传统盈利向创新盈利模式转变。利用网络技术推动旅游产业组织变革并催生旅游经营新业态。

旅游业的跨界融合可分为两种类型,由图1 可见。

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产品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1。旅游业通过产业融合,实行跨行业经营,例工业旅游、会展旅游、农业观光游、医疗旅游、教育旅游、房地产旅游等,不断地对其他产业进行“渗透”,实现“对接”。就以工业旅游来说,使企业进行相应的调整,增加了参观和学习场所,纯粹的生产场所转化成了体验的舞台,使旅游具备了营销功能。在经营方式上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实现由单兵作战向产业联动转变,由单一供给向多样化供给转变。要提升中国国内旅游业的供给水平,国外游客的入境率,才能更好地促使中国国内旅游业健康发展。

2.由生活性服务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变。旅游业不只是为生活消费服务,从商务旅游的角度来认识,旅游也是为生产者服务的。例如在美国典型的商务旅行服务模式是全方位的商旅打包服务,提供全程服务的管理活动,目的是使旅行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在旅游活动中,还可以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及超值服务,并通过辅助服务项目,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通过市场调节,做到优胜劣汰。

目前的发展方向是以服务为中心,使服务更完善、更人性化。建立规范标准,使其能获得系列化的服务。

当一种旅游业态不能满足旅游需求时新的旅游业态就会出现,实际上新的旅游业态是对已有旅游业态的补充与拓展。当前产业融合是个大趋势,一方面是产业内各业种的融合,另一方面是不同产业间企业的战略联盟,从供应链特点也要求多方参与,企业间密切合作,形成战略联盟,加强企业的强强联合以及旅游企业与景区建设的互动作用,支持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可见产业融合是旅游新业态产生的重要因素,以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保护功能的综合发展及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扩展旅游市场,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及旅游消费对国民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支柱,对当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税收的增加,从业人员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的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中国旅游新业态发展趋势

要推动建立游客旅游服务中心或旅游服务功能站所,推进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功能建设,整合散客旅游资源和规范散客旅游市场以及满足市民个性化旅游需求。不仅要加强宣传力度,还要提升配套服务,提供专业电子信息平台,加强旅游法规建设和标准化制度建设。通过质量标准化政策的实施不断地促进旅游利益相关者具有旅游供应链整体的质量观。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旅游业,例如投资海洋旅游、温泉旅游、山水森林旅游、文化旅游等。

目前桂林旅游新业态在国内来说,思路值得借鉴,它的特色其一是游船经营,除最具实力的漓江游船公司外,还发展了家庭竹筏游及私家快艇游,还提供了农家乐餐、住宿、景区拍照等服务。其二是利用天然美景演出广西民族文化精品,例如“印象·刘三姐”,通过实景演艺节目了解当地特色文化。

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且呈现自助游趋势。旅游电子商务正在改变出行方式。旅游的目的呈现多元化、个性化,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游渐渐成为主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将成为体验文化产品的好去处。不断重塑品牌特色(特别是文化品牌),以特色强化竞争力。

新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产业进入飞速发展期,2010 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1 亿人次,入境过夜人数5566 万人次,成为世界第四大目的地,出境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3,成为亚州最大的客源国。我国已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转变,并向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迈进。2014年举行的中国消费经济论坛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指出,营造新的增长点,最核心的要素是变革、创新,消费占中国经济比重在上升,需要消费的变革从高端消费、奢靡消费转向普通大众的消费,非物质的消费比重上涨,服务性的消费正在兴起。随着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 城市各类配套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在原有的经济、文化、交通、政治等功能之外,旅游功能日益增强,入境游客城市占比70%。后旅游时代的旅游活动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和满足需求的“被动”程序,而是人与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和全面性的回应,它所映射的将是旅游者之间、旅游者与目的地之间、旅游者与世界之间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那么,作为城市旅游的空间载体,后旅游时代的旅游城市必然随着旅游者社会关系的演变而重新建构和转化,以此来顺应后旅游时代的发展要求4。

注释

11陶婷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57,49,105,88

22 信息化与旅游主题论坛举行[N].三亚晨报,2010-03-22

33 中商情报网.2010年中国旅游业统计数据分析.http://www.askci.com/freereports/2011-01/2011119131558.html

广电新业态的发展 篇9

“互联网+”是一个新概念, 首次提出始于2012年易观国际C EO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1];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 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作为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 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 议案中他对“互联网”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即“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 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2]。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二、旅游新业态

国外学者和行业专家对旅游新业态进行较多的实证研究。比如;克瑞斯提那·桑梯尼 (Santini, 2011) 研究的体验式的乡村旅游;阮富·巴克蕾 (B uckley, 2007) 研究了野生动物旅游、海洋旅游等;那欧·雷朋 (Leiper, 1989) 研究了赌博旅游业态, 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分析;鲁克·凡·库 (G ool, 1999) 的虚拟旅游;杰·路 (Lu, 2004) 以中国为例, 研究在线旅游服务在中国的发展, 即在线旅游卡莉·帕尼 (Penney, 2011) 以澳大利亚为例, 研究了医疗旅游业态;等等。

近几年国内学者和行业专家对旅游新业态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比如张文建、李美萍 (2010) 、杨懿、崔文娟、郭为、许珂等对旅游新业态的定义、分类进行相应研究;施紫姣等对旅游新业态的创新方式进行研究;汪燕等对旅游新业态形成的机制进行了研究;高丽敏、郭峦对旅游新业态产生发展规律或者演进规律进行了研究。张瑞真、马晓冬分析了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旅游新业态是指在对原有旅游业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造的基础上, 经过产业间融合、演化、创新而形成的, 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新生力量和动力。

三、株洲市旅游新业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株洲市虽然旅游资源丰富, 但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 因此旅游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且发展水平较低, 具体问题如下:

(一) 株洲市的旅游产业与互联网契合程度较低

在株洲, 互联网正在加速各行业、产业的解构和重造。传统产业纷纷开展互联网+布局, 以互联网产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 推动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 成为株洲创业者的新动力。但是株洲的旅游业与互联网契合的程度还有待加强。通过调查显示, 株洲各大景点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的力度不够, 旅游企业和酒店等与各大知名旅游网站, 如携程网、途牛网、驴妈妈等合作开发不够, 虽然利用互联网来宣传、开发旅游资源, 但相对于发达的旅游城市还远远不够。

(二) 株洲市的旅游新业态较少, 且大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从株洲市规划展览馆获悉, 株洲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为七大项目, 即神农城———全球炎帝文化景观中心、云峰湖———中部欢乐谷、湘江生态风光带———东方莱茵河、醴陵名人文化园———历史风云看醴陵、酒埠江———天下第一仙湖、炎帝文化景观长廊———旅游风景和走廊、炎陵神农福地———祭祖祈福圣地和疗养休闲基地。以神农城为例, 株洲市政府欲将神农城打造为炎帝文化景观中心, 以炎帝广场为核心, 核心区规划面积约1620亩, 沿神农大道两侧进行拓展, 拓展区规划面积约为1350亩, 总面积达约2900亩。神农城以神农文化为主题, 主要包括生态水系、神农广场、神农塔、神农太阳城、神农像、神农湖、神农大剧院、神农艺术中心、神农大道、神农坛等旅游项目, 是株洲市比较典型的旅游新业态, 将对株洲市的旅游业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其中神农大剧院、神农艺术中心、神农大道、神农坛等还在建设当中。

(三) 创新旅游新业态缺乏高新技术支持

旅游新业态的形成与发展不仅需要旅游产业融以及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 更加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株洲市做为一座宜生态的工业城市, 拥有一大批著名的企业, 如南车集团、硬质合金、株治集团、志成化工、时代集团等, 但随着株洲市政府对整个城市的统一规划, 向“绿色株洲、智慧株洲”迈进, 近年一些国有企业相相继倒闭或迁址, 在某一程度上导致其工业经济基础薄弱, 更何况株洲数得出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就南车集团、硬质合金少数几个。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 没有高科技的支持, 旅游业态创新同样难以实现, 也就导致株洲市旅游产业与互联网契合的程度不高。

(四) 旅游企业规模较小, 无法带动旅游业态的创新

通过调研, 株洲市旅游企业大多存在规模较小、产品单一、信息化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

旅行社方面:截止2015年底, 株洲市具有一定名气和规模的旅行社约20家, 还有一些没有名气, 被行业戏称为“夫妻店”, 不论有无规模和名气, 这些旅游社都存在经济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利用互联网开拓业务的活动少等现象, 这就造成了各旅行社客户资源无法共享、经营成本过高、管理混乱等问题。

景区方面:全市无一家5A级景区, 没有响亮的旅游品牌, 是株洲旅游产业的一块短板。究竟主打什么牌没有定论, 主题形象也不突出;全市有16家国家A级景区, 但却没有一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

酒店方面:到今年上半年为止, 株洲市星级酒店共37有, 房间总数约为4000间, 星级酒店总量在湖南省排名第八, 占株洲市旅游接待场总量的2.1%, 五星级酒店仅三家, 即华天大酒店、逸景华天大酒店和大汉希尔顿酒店, 四星级酒店也屈指可数, 一旦遇上大型活动, 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更加明显。

(五)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新业态发展受到限制

通过调研显示, 无论是在政策、项目的吸引力, 还是服务指导的力度方面, 株洲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并不优。市财政每年仅预算3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资金,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许多项目虽有想法, 但后续的规划、策划、投入都跟不上, 比如2006年就宣称要建的工业博物馆, 快过去十年了仍旧停留在规划上。而旅游新业态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即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持, 更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

四、基于“互联网+”视角的株洲市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对策

(一) 株洲市政府应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 大力发展互联网+下的株洲市旅游新业态

旅游业已成为株洲市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人力的投入, 通过高薪、优厚条件吸引旅游行业的高新技术人才进入株洲, 对株洲市旅游新业态发展出谋划策, 提供技术的支持与指导。另方面政府应加大对物力的投入, 比如加大对各旅游景区公共基础设施投入, 通过完善的交通、优质景区服务吸引广大游客;加大对旅游企业和酒店的资金扶持, 使旅游企业和酒店规模不断扩大, 不断改善经营管理, 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加大对互联网业务的研发及支持力度, 在今年排行榜中的应用数据中, 互联网应用已经超过了50%, 这其中包括了互联网服务、电信、游戏等类型, 且互联网应用比值仍在不断上升, 因此加大对互联网的研发与支持是发展株洲市旅游新业态的前提与基础。

(二) 旅游企业应积极发展网络营销, 拓展网络销售渠道

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的特点, 使得旅游企业提供的不是具体的商品, 而是有关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 旅游产品的开发、旅行社的经营、旅游行程的预订等全都依靠信息和信息的渠道, 因此互联网的发展使旅游业的营销进入虚拟化时代。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 它改变了旅游产品的经营和流通方式,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开限地扩大了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范围。因此旅游企业应不断拓展网络销售平台和渠道开展网络营销, 主要包括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设计并提供专业化的旅游产品、建立健全游客快速反应机制等, 有效地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三) 培育旅游新业态应以市场为导向, 有效满足游客需求

旅游业是一个集服务于游客的企业、机构和设施等横向的产业集合, 因此旅游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满足并引导市场的需求。旅游新业态的培育与开发更要从市场需求出发, 通过详尽的市场调查、分析并进行市场定位, 一定要找准目标市场和目标顾客, 再进行自身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和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西, 是重要交通枢纽城市, 随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 旅游市场辐射范围将会不断扩大, 因此, 株洲市旅游新业态的培育与开发一定要抓住这些有利条件, 充分调查本地区及周边旅游资源及游客需求, 有针对性地推出富有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新产品和服务, 以此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和游客需要。

(四) 全方位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实现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

根据株洲市政协《关于推进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常委会议建议案 (草案) 》, 建议案提出, 要高标准加强项目策划, 如以神农谷为核心打造国家5A景区等, 精心包装好的旅游项目, 作为招商重点。在基础设施方面, 将旅游通道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重点内容, 建议将炎陵县旅游环线、酒埠江旅游环线、“大京-仙庾-云峰湖”旅游通道按一级公路标准提质;同时, 尽快建设游客服务和集散中心, 完善通信网络、供水供电、环境卫生等。除此之外, 建议案中还提出, 要提升旅游产业的地位, 将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十三五”规划, 对旅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推行“竞争合一”的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条件与技术为培育与开发株洲市旅游新业态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传播优势加强对对株洲旅游新业态的宣传;与知名的互联网旅游企业进行合作, 为株洲市旅游企业创造良好的网络营销环境, 即实现株洲市旅游新业态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于扬.所有传统和服务应该被互联网改变.http://tech.qq.com/a/20121114/000080.htm.

[2]马化腾.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 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http://www.netofthings.cn/Guo Nei/2015-03/5507.html.

广电新业态的发展 篇10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逆向物流、智能化物流、社区物流服务、金融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开始出现并得到长足发展,比如电子商物流,截至今年6月份,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25万亿元,预计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7.5万亿元,而2012年预计社会物流总额将达到145.7万亿元,也就是说电子商务物流总额将达到社会物流总额的5%。再加上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将在社会物流总额总占据绝对大的比重。因此,基于低碳经济的需要,物流新业态的发展必须降低碳排放,探索出一条低碳发展的新路经。

1 低碳经济与物流新业态发展的相关性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物流作为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低碳物流理应受到国家以及企业的重视。对企业而言,“低碳”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全世界物流企业所应肩负的责任。

资料来源:能源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物流施能源消耗主要的产业之一,也是碳排放的大户。1999年至2009年,中国物流业碳排放量达到72938.73万吨,全国碳排放总量为1632833.01万吨,物流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5%。这也就意味着全国碳排放总量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要求物流行业碳排放总量降低22.4个百分点。物流新业态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兴力量,其发展必须要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走出一条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我国当前物流新业态的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2 物流新业态发展中面临的“碳”问题

2.1 物流技术和低碳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短缺[2]

低碳物流的发展需要能够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并熟知低碳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我国近几年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批熟悉并能够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方法,以及设施设备、装置与工艺的物流人才,但是在低碳技术的应用上这些人却知之甚少。这就使得节能减排、油气资源的清洁利用,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低碳技术在运输、仓储等物流领域的应用受到制约。

2.2 过分追求效率指标而忽视碳排放的影响

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以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为中心,在追求物流的便利性、快速性、安全性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往往容易忽视资源节约的社会效益。企业对物流绩效的评估也就相应的针对如何降低成本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展开,而对碳排放指标没有相应的标准。这样,企业考虑更多的是成本,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有效益。而低碳技术的应用、物流过程中碳排放的监控、低碳物流设备的购置在短期来看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而效益确实看不到的,短期无法衡量的。这样,企业就失去了“低碳”的动力。

2.3 低碳物流技术装备落后

物流装备是物流企业提供可靠技术与设施的载体,在物流装备设计、应用中如果考虑到碳排放的因素,将会对低碳物流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而我国的物流技术装备则相对落后并且在系统设计阶段没有考虑碳减排的要求。比如,库房设计上较多的仍然是平库系统,土地资源利用率低,运输、仓储作业采用人工和机械作业,运输车辆、装卸搬运工具陈旧老化,耗能大。

2.4 信息化水平低

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基础信息的采集很多企业还是以手工录入为主,RFID、GIS、GPS等数据跟踪技术也没有普及应用。公共平台的信息建设落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仍然处于单点应用,没有形成公共的信息共享平台。这些都造成了物流运输、仓储等管理的低效率和高能耗。

2.5 低碳物流缺乏法律和制度规范

低碳物流政策先行从完善有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相关部门没有出台物流相关碳排放指标,我国政府也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比下降40%至45%的目标,但是这一目标如何在物流领域得到落实以及如何对物流业低碳发展进行相关金融和财税政策支持还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流企业减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6 物流过程中“碳足迹”追踪困难

由于物流过程涉及的领域广、环节多、动态性强,所以对物流过程中的“碳足迹”捕捉相对于生产制造类企业更困难。物流系统由包装、运输、仓储、流通加工、装卸搬运、配送和流通加工七大模块构成,在这七个模块运作时都在不断地排放温室气体。因此需要检测物流各环节的碳排放,才能够针对性的进行控制和管理,这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3 物流新业态发展的低碳路径

3.1 人才培养

大学教育物流专业要开设低碳物流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在掌握物流管理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了解节能减排、油气资源的清洁利用,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低碳技术,并具有把这些技术应用到物流领域的意识和能力。社会培训机构,相关资格认证考试要把相关低碳技术纳入考试范围。还要加强员工的社会责任感、环保观念的培训。

3.2 资源整合

通过开展共同配送、第三方物流、逆向物流整合物流资源。共同配送就是多家企业共同使用某一项物流资源,以此达到物流资源的共享。逆向物流可以通过对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废弃资源的合理处置来降低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对逆向物流的成本费用还要有合适财政补贴机制,以此促进企业开展逆向物流的积极性。[3]

3.3 改进低碳技术装备

运输方面,车辆购置选择要考虑低耗油因素,开展直达运输,集中运输,增加运输的批量,减少回程空驶。合理化的仓库管理活动,尽可能的采用高架仓库,提高仓库坪效。仓库作业设备,运用机器人、自动导引小车、巷道堆垛机等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作业工具。采用集装箱、托盘等集装化工具,提高装卸搬运作业的效率,减少装卸搬运过程中的能耗。

3.4 提高信息化水平

物流信息化是物流新业态发展的重要路径,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建立起低碳物流信息系统和运作体系。在物流信息系统中导入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即Energy Manng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EMIS),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对物流过程中分散的能耗数据采集和控制、集中的管理调度和能源供需平衡,以及实现所需能源预测,为在物流全过程中实现较好的节能、降耗和环保的目标创造条件。即对物流能源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分析,处理及实现对能源设备、能源实绩、能源计划、能源平衡、能源预测等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功能,达到企业节能增效的目的。

3.5 完善低碳物流法律和制度

物流新业态的低碳发展,还需要政府的法律和制度保证。制定各种财政、金融、税收政策,利用财政杠杆和金融杠杆引导物流业态的低碳发展。世界各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多并比较健全,但针对物流领域的不多。政府应该就物流相关的交通管制、能源消耗、碳排放制定针对的性的制度标准,使物流新业态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做到有法可依。对于物流领域的低碳创新技术实行财政支持,鼓励物流企业自主创新新技术。如北美、欧洲很多国家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碳税、碳交易、碳管制、碳补偿制度。

3.6 合理化物流“碳足迹”的跟踪和计量

根据PAS 2050提出的计量碳足迹的具体方法,将其应用到物流和供应链过程。PAS 2050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方法,提出计算商品碳足迹的五步骤模型,可以为物流领域所借鉴。[4]同时,积极应用EPC、RFID等技术对物流过程中的车辆、装卸机械、冷冻机械等的能耗水平进行监控。

4 结论

基于低碳经济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物流发展与低碳经济的相关性,本文探讨了物流新业态发展的路径问题,着重论述了物流新业态发展过程中不利于低碳发展的要素,并提出了物流新业态低碳发展的路径。物流新业态的发展必须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物流资源整合,技术装备改进,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导入和低碳物流法律制度完善几个方面入手,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良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9-2010[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17.

[2]姜彤彤,吴修国.低碳物流探析[J].经济与管理,2011,(7).

[3]欧阳强斌.物流业碳排放实证分析[J].重庆与世界,2011,(5).

上一篇:原油商业储备库下一篇:用爱心和真情浇灌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