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位优化

2024-05-05

点位优化(精选九篇)

点位优化 篇1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排气系统悬挂位置的设计布置做过研究。RAOMD等认为排气系统悬挂位置以及橡胶吊耳的刚度对车身底板振动和车内噪声影响较大[2];杨万里等[3]人对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排气系统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了研究,在排气系统模态分析的基础上尽量选择节点作为悬挂位置,并通过实验验证了选择的合理性。家玺等[4]在文献[3]的基础上将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理论(ADDOFD)用于布置排气系统的悬挂位置,选择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较小的点作为挂钩位置。但在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理论中,他们没有考虑到排气系统在实际工作中,不同阶次频率下,各阶振型对排气系统振动贡献量的权重大小是不一样的。本文运用HYPERMESH软件建立排气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在文献[4]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各阶模态振型的权重因子,然后利用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法(ADDOFD)对所有潜在悬挂点加权求和,重新布置排气系统的悬挂位置。

1 排气系统模态分析

1.1 排气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排气系统主要由法兰、波纹管、三元催化器、橡胶吊耳、副消声器、主消声器、管道共七个部分组成。连接法兰和挂钩采用solid实体单元,其余采用shell壳单元,法兰与管道之间采用connector中的seam焊接单元连接;波纹管采用具有x、y、z三个方向刚度的spring弹簧单元进行模拟,刚度分别为7.5 N/mm、3 N/mm、3 N/mm;五个吊耳简化成具有竖直方向刚度和阻尼的spring弹簧单元,刚度分别为12 N/mm、12 N/mm、12 N/mm、18 N/mm、12 N/mm。

考虑到动力总成作为排气系统振动的激励源,对其振动分析有很大影响[5,6],在排气系统有限元建模中加入动力总成模型。动力总成使用MASS和Spring单元来模拟,将发动机简化成其质心的一个集中质量,并包含六个惯性参数,由MASS质量单元来模拟;三个悬置简化成x y z三个方向刚度的弹簧单元,这个质量单元通过刚性单元(rigids单元)分别和排气系统的法兰螺栓孔、三个悬置刚性连接。在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试验室测量动力总成惯性参数,测试结果如表1。最终建立如图1所示的排气系统有限元模型。

排气系统的材料主要有Q235普通碳素钢和409L不锈钢,各自的材料参数见表2。除了法兰和悬挂吊钩采用Q235普通碳素钢外,其余部件全部用409L不锈钢进行仿真分析。

1.2 模型验证

排气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排气系统优化结果的可靠性,通过计算模态分析与试验模态分析来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WORKS中的normal modes模块进行模态分析;采用LMS公司的模态试验软硬件测试排气系统的自由模态,如图2所示。

发动机的工作转速一般在6 000 r/min以下,对应的激励频率可用以下公式计算获取:

式中,i为气缸数,i=4;n为发动机转速,对于四冲程的内燃机,τ=2[7]。

针对四缸机,计算出发动机的激励频率在200Hz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只需分析排气系统在0~170 Hz的自由模态。如表3所示,为排气系统试验模态分析结果和用HYPERWORKS计算的模态频率,通过对比分析仿真模态与实验模态的振型相似度很高,MAC最大值为0.966,最小值为0.812。说明建立的排气系统有限元模型接近真实模型,可以进行有限元模型的优化仿真分析。

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排气系统悬挂点优化

2.1 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法(ADDOFD)

排气系统由多个部件组合而成,不能简单的把它视为一个单自由度激励系统,而应该看作具有多个自由度的激励系统。由于在排气系统众多激励中,本文只考虑发动机的激励,所以这个振动系统就构成了单点激励、多点响应的连续系统。由模态理论可知,响应点l和激励点p之间的频率响应函数为[1]:

式(1)中,φlr为响应点l的第r阶模态振型系数;φpr为激励点p的第r阶模态振型系数;Mr为模态质量;ζr为阻尼比;N是模态的阶数。

由式(1)可知,当激励频率为ωr,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Hlp(ω)达到峰值,其他频率位置与ωr的值相比较小可忽略不计。则式(1)可近似表示为:

对于线性系统,位移响应幅值X(ω)与频率响应函数的幅值H(ω)成正比,即:

式(3)中A为激励幅值。如果振型以质量矩阵进行归一化,且各阶次模态阻尼相等[8];如果激励力频率为ωr,则:

为了表达排气系统中某个自由度(潜在悬挂点)在一般激励情况下(在某个频率范围内所有N阶模态都被激发出来)位移响应的相对大小,定义任意一个自由度(j)的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average driving DOF displacement)[9]为:

排气系统的最佳悬挂位置即ADDOFD(j)值最小的自由度给出。

排气系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振动情况非常复杂,其振动不是简单的由各阶固有振型线性叠加而成,且各阶模态振型对排气系统振动的贡献量各不相同,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阶模态振型相对于排气系统振动的权重因子。

2.2 层次分析法理论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多目标决策方法。基本思想是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因素,再将因素逐步层次化,先判断比较明显的低层次因素,在逐步判断比较模糊的高层次因素,最终确定各因素对总目标的权重大小。

运用层次分析法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2.2.1 建立系统的层次结构

建立决策问题的层次结构是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的首要问题。首先对目标所包含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并将这些因素分组分层;然后再一一罗列出各个具体的方案层,并对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层次结构图如图3所示。

2.2.2 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用来表征对上一层某一个因素而言本层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层次分析法一般采用两两比较的方式来确定权重。现在常釆用矩阵判断标度(1~9标度法)来定量的表征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如表4。根据表4判断标度对所有因素两两进行比较,将标度数值依次写入矩阵的相应位置,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判断矩阵。

2.2.3 求解判断矩阵中各因素的权重

求解判断矩阵中本层元素相对于上层某元素的权重大小的思路是:计算判断矩阵A满足AX=λX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对应的特征向量X,而特征向量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W的各分量Wi即为对应元素的权值大小。

2.2.4 一致性检验

首先计算一致性指标(consistency index,CI)

式中CI=0时A一致;CI越大A越不一致。

上式表明n>2时,随着阶数的增加,CI的变化较大,为了准确评价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引入平均一致性指标RI(random index),计算一致性比率CR(consistency ratio)并进行判断

据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表5),当CR<0.1时,则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在允许范围内可以接受;当CR≥0.1时,判断矩阵不符合一致性要求,需对判断矩阵微调重新计算。

2.3 用层次分析法计算ADDOFD的权重并优化吊耳的位置

该排气系统对应的发动机为直列四缸机,最高转速为5 000 r/min,对应的二阶激励频率为166.7Hz;怠速时空调关,发动机转速为750~760 r/min,空调开,发动机转速为840~856 r/min,因此发动机对应得二阶激励频率为25~30 Hz;发动机常用转速为750~3 000 r/min,对应二阶激励频率25~100Hz;发动机高转速为2 400~5 000 r/min,对应二阶激励频率为80~166.7 Hz。由此可建立排气系统各阶振型的层次结构图(图4)。

接下来建立各层次的判断矩阵,计算各层中各个因素相对于上一层的权重大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W为计算得到的权重大小。

沿排气管道从波纹管后端到主消声器依次编号,一共提取了49个潜在悬挂点。将排气系统潜在悬挂点的各阶自由模态振型系数以及对应的模态频率从HYPERVIEW中导出,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的权重系数,对提取的各阶振型系数加权求和,得出各个潜在悬挂点的平均驱动自由位移(ADDOFD值)。然后以挂钩潜在位置的编号为横轴,ADDOFD为纵轴绘制成一条曲线,如图5所示。

根据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理论(ADDOFD),我们应该选择图5中波谷或靠近波谷位置的点作初步的排气系统悬挂位置点。如图5所示出现三个波谷点(挂钩的理想位置),位置1在前消声器前端,位置2在前消声器和后消声器的排气管道中间位置,位置3靠近后消声器的尾端。实际上在工程应用中挂钩位置的具体布置不仅要考虑到车辆底盘的设计空间和排气管道结构走向,还要保证车身侧的挂钩焊接到刚度比较大的地方(一般在副车架、横梁或者纵梁上)。结合车辆底盘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挂钩的具体悬挂位置如图6所示,位置1安排两个悬挂,与副车架相连;第三悬挂布置在理想的波谷位置与车低的纵梁相连;第四、第五悬挂在后消声器的两端,与车底的横梁相连;与原挂钩位置相比较,主要改变了第三悬挂的位置。

3 优化结果验证

3.1 排气系统的谐响应分析

排气系统的谐响应分析属于排气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其目的是计算排气系统通过吊耳传递到车身侧挂钩上的力;为了保证车内乘员感觉不到来自排气系统的明显振动,此力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对于普通轿车而言,此力一般不大于10 N;对于中级轿车,一般不要超过5 N;对于高级轿车,一般不要超过2 N,而本文所设计的排气系统应用在一款SUV车上,其设计目标为不超过10 N。将五个吊耳与车身连接处以及发动机三个悬置与车身连接处的六个自由度全部约束,在发动机质心处沿着曲轴方向(y方向),施加一个大小为100 N·m的扭矩[10],频率范围为0~200Hz,求橡胶吊耳与车身连接处的约束反力,即传递到车身的力。图7~图11为优化前后各橡胶吊耳的频率响应曲线对比。(虚线为优化前实线为优化后)

从图7~图11可以看出在0~200 Hz内优化前只有吊耳2、吊耳4、吊耳5满足设计要求;吊耳1、吊耳3的最大力都超过10 N,尤其时吊耳3,其最大力为13.5 N,严重超标。优化后吊耳1、吊耳2、吊耳3、吊耳5传递到车身的最大力明显减小,除了吊耳1最大力10.6 N,其他三个吊耳优化后最大力均小于10 N,尤其是吊耳3下降得最多,最大值下降了3.5 N;而吊耳4传递到车身的力稍微增大一点,但其最大力为9.7 N,仍然满足小于10 N的设计要求。另外由图7~图11可以看出频率响应曲线的峰值都出在150 Hz以上,这是由于挂钩共振的缘故。

3.2 排气系统约束模态分析

排气系统主要受到发动机的气流和振动冲击。因此,如果排气系统的约束模态频率和发动机怠速及经济转速对应的二阶激励频率相同或者相近,排气系统就会由于共振而振动急剧加大,造成车身振动较大;因此有必要计算排气系统的约束模态。为了避免与发动机激励频率耦合而共振,排气系统的约束模态频率应与发动机怠速以及经济转速对应的二阶激励频率错开3 Hz以上[8]。由于悬挂位置对排气系统的约束模态频率影响很大,因此排气系统悬挂点的设计应满意上述要求。计算排气系统的约束模态频率如表12所示。

由上文可知该发动机怠速时的二阶激励频率为25~30 Hz,经济转速为3 000 r/min,对应的二阶激励频率100 Hz。从表10可以知,排气系统的约束模态频率完全避开了怠速激励频率和经济转速频率3Hz以上,即排气系统不会跟发动机发生耦合而产生共振现象。

3.3 实车验证

为了验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按优化方案移动挂钩位置装到车辆上进行道路实验,在驾驶员桌椅导轨处布置BK三向加速度传感器,如图12所示。

用LMS.test软件分别采集优化前后怠速和3WOT下的加速度信号,并进行Z向加速度的对比分析,如图13和图14。

由图13可以看出,优化后怠速工况下驾驶员桌椅导轨处的2阶(25 Hz)和4阶(50 Hz)Z向振动明显减小。在整个频率范围内的有效值下降0.01 m/s2;由图14可以看出优化后3WOT驾驶员桌椅导轨处的Z向振动在发动机2 239 r/min和3 150 r/min处下降较快。

4 结论

提出的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排气系统悬挂点位置优化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不仅理论上分析了排气系统悬挂的理想位置,还考虑了车辆在实际行驶过程中,由于经常处于怠速、经济转速和低转速运行,因而接近这些工况的激励频率的振型对排气系统的振动贡献量大。

对优化后的排气系统进行仿真计算和实车验证,谐响应分析表明,优化后吊耳1、吊耳2、吊耳3、吊耳5传递到车身的力明显减小,吊耳4传递到车身的力稍有增大,但最大值为9.7 N,也满足小于10N的设计要求;排气系统约束模态分析表明,优化后的挂钩位置满足设计要求,排气系统不会由于频率耦合而共振;实车验证表明优化后怠速工况下驾驶员桌椅导轨的二阶(25 Hz)和四阶(50 Hz)Z向振动明显下降;3档全加速时在2 239 r/min和3 150 r/min处桌椅导轨处的振动下降较快。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说明在开发设计阶段,利用层次分析法来优化排气系统的悬挂位置是可行的,并且能够缩短其开发周期。

参考文献

[1]傅志方,华宏星.模态分析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76—77Fu Z F,Hua H X.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modal analysis.Shanghai: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2000:76—77

[2] Wilhelm S M,Alt N.Development of vehicle sound quality targets and methods.SAE International,1995;10(5):401—414

[3] 杨万里,陈燕,邓小龙.乘用车排气系统模态分析数值模型研究.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4):345—347Yang W L,Chen Y,Deng X L.Study on numerical model analysis of passenger car exhaust system.Journal of Sanxi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5;27(4):345—347

[4] 张家玺,王远,潘震,等.基于MSC.Nastran的排气系统悬挂点布置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2):1805—1808Zhang J Y,Wang Y,Pang Z,et al.Analysis of exhaust system hanger location layout based on MSC.nastran.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s),2009;32(12):1805—1808

[5] Pang J,Kurrle P,Qatu M,et al.Attribute analysis and criteria for automotive exhaust system.SAE,2003-01-0221

[6] 上官文斌,黄志,贺良勇,等.汽车排气系统吊耳动刚度优化方法的研究.振动与冲击,2010;29(1):100—102Shangguan W B,Huang Z,He L Y,et al.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method of dynamic stiffness for automotive exhaust system.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2010;29(1):100—102

[7] 陈雷雷,李守成,时岩.乘用车排气系统挂钩位置的布置.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3;180(5):57—57,60Chen L L,Li S C,Shi Y.The layout of hanger position of passenger car exhaust system.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2013;180 (5):57—58,60

[8] 田育耕,刘江华,王岩松,等.汽车排气系统振动模态分析及悬挂点优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6):995 —998Tian Y G,Liu J H,Wang Y S,et al.Vibration modal analysis and hanger location Optimization of automobile exhaust system.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9;28(6):995—998

[9]李书晓.汽车排气系统悬挂位置设计以及其振动特性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4Li S X.Study on hangers’location and static&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an automotive exhaust system.Hefei: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4

监控点位卡顿报告 篇2

项目名称:水磨沟区便民警务站 卡顿出现时间:11月13日

卡顿原因:由于便民警务站项目后端机房8台流媒体服务器(MS-9500)上线后,核心交换机至便民警务站交换机数据传输线路数据交换承载过大,导致前端监控点位图像卡顿。卡顿处理过程:已加宽数据交换通道,减缓数据通道负载。遗留问题:监控点位图像已经缓解卡顿问题,但后期若流媒体服务器承载点位过多,仍需根据需要针对数据交换通道进行相应处理。

新疆智翔科技有限公司 工程运维部刘江

曲臂式高空作业平台三铰点位置优化 篇3

曲臂式变幅机构铰点数目多、伸缩臂受力随变幅角度变化复杂, 变幅机构三铰点受力计算和位置布置比传统三铰点变幅机构更加复杂。本文对臂架进行受力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其建立优化数学模型, 并确定优化目标以及约束条件[1]。

1 力学分析

本文以某型曲臂式高空平台车为例进行分析。该型曲臂式高空作业平台的作业高度为16m, 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其基本臂与上臂均为两节伸缩臂, 臂架上有两处变幅机构 (上变幅机构与下变幅机构) , 本文以下变幅机构为研究对象, 下变幅机构的变幅范围 (变幅角度0°~85°) 以及伸缩臂的伸缩范围已经确定[2]。

由于下变幅油缸受力大小受上变幅机构变幅角度的影响, 因此计算时要把上变幅机构的变幅角度考虑在内, 上变幅机构的变幅范围已知 (-7°~50°) , 作业平台始终保持水平, 三角板与水平的夹角始终保持恒定。由力学分析可以容易地确定下变幅油缸受力最大工况应该为以下两种工况中的一个: (1) 基本臂水平且完全收缩, 上臂在最大变幅角度且完全伸出; (2) 基本臂在最大变幅角度且完全收缩, 上臂水平且完全伸出。下面分别计算这两种工况下铰点C处的力矩大小。

(1) 工况一下铰点C处的力矩为:

其中:La1, La2为各节基本臂重心到B点的距离;L1为基本臂完全伸出时的长度;Lb1为上臂第一节臂到F点的距离;L2为上臂全伸出时的长度;Q为最大载重;q为飞臂及平台自重;Ga1, Ga2, Gb1, Gb2为各节臂的自重估算值。

(2) 工况二下铰点C处的力矩为:

其中:L11为基本臂全收缩时的长度;Lb2为上臂第二节臂到F点的距离。

将各参数分别代入式 (1) 、式 (2) 可计算得出Mc1和Mc2, 由计算结果分析可知工况一为危险工况。选择工况一作为优化力学模型, 工况一下上臂、小臂及工作平台对基本臂的力矩M为:

2 数学模型的建立

2.1 设计变量的确定

图2为三铰点参数图[3]。其中, Δ为变幅油缸的非工作行程, h为油缸上铰点D到臂架轴线的距离。动臂根铰点C位置固定, 油缸上铰点D为根据臂架设计出的固定位置点。所以, 三铰点优化的设计变量为油缸下铰点A的两个坐标值X1和X2以及油缸的活塞行程S (设为X3) 。把设计变量表示为向量形式为X= (X1, X2, X3) 。

2.2 目标函数的建立[4]

2.2.1 变幅油缸受力最小目标函数的确定

设臂架及工作平台的惯性力忽略不计, 由力的平衡原理可知:∑MC=0, 则变幅油缸的受力N为:

其中:φ为起升冲击系数;L=[CA·CD·sin (α+∠CAB) ]/AD。

图2中各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为:

显然, 变幅油缸推力N完全可以由给定的设计变量表示, 即N=N (X) 。则变幅油缸受力最小目标函数为:F1 (X) =N (X) 。

2.2.2 伸缩臂危险截面处受力最小时目标函数的确定

伸缩臂危险截面为铰点D处, 根据力矩平衡原理, 该处的力矩为:

其中:L21为上臂全缩进时的长度。则变幅油缸受力最小目标函数为:F2 (X) =MD (X) 。

2.3 约束条件的建立

(1) 根据实际问题要求确定的变量范围为:

(2) △CAB和△CAD存在的约束为:

(3) 满足最大起升角85°时约束为:

3 MATLAB求解

本文处理的问题属于多目标优化问题, 由于约束条件都是非线性的, 故选用有约束非线性优化问题fmincon函数[5]。

本文选择最危险工况, 即工况一进行分析。在对两个目标进行优化计算时, 由于两个目标函数不是一个数量级, 故将目标函数简化为:

其中:i=1, 2。

此目标函数称为虚拟目标函数, 其中Fi*表示在同样约束下, 相同的设计变量范围内单目标函数的最优值。

4 优化结果与分析

把各设计参数的数值代入到数学模型中, 运用MATLAB优化工具箱中的fmincon函数进行优化计算。非线性约束问题的最优解与初始点的选取关系密切, 不同的初始点会得到不同的局部最优解。根据以前的设计经验选取初始值为X0= (540, 527, 1 142) 。

图3为3个设计变量最后的优化结果。目标函数经过10次迭代, 迭代的终止条件为目标函数值的容差小于设定的容差[6]。优化前与优化后的对比见表1。

5 结论

根据多目标优化理论, 应用MATLAB优化工具箱中非线性约束多目标优化函数fmincon函数对曲臂式高空作业平台三铰点进行优化, 给高空作业平台的铰点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摘要:以某型曲臂式高空平台为例, 以多目标优化理论为基础理论, 建立了曲臂式高空作业平台变幅机构三铰点优化设计问题的数学模型, 运用MATLAB优化工具箱对其进行优化, 并提出了计算及优化曲臂式变幅机构受力的方法, 为机构铰点布置与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意义。

关键词:曲臂式高空作业平台,铰点优化,MATLAB优化工具箱

参考文献

[1]何清华, 朱俊霖, 王石林, 等.伸缩臂叉装车变幅机构的铰点位置优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39 (s2) :423-425, 429.

[2]余小兵.用VC++优化计算油缸变幅起重机三铰点位置[J].软件导刊, 2012, 11 (4) :90-92.

[3]王津.自行式高空作业车作业臂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D].西安:长安大学, 2009:23-24.

[4]王辉.新型混合臂式高空作业车工作臂有限元分析及改进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 2008:35-40.

[5]林亮.高空作业平台伸缩臂有限元分析及变幅铰点优化[D].西安:长安大学, 2010:36-37.

社区文明社区点位创建方案 篇4

一、创建主题

创文明社区

建和谐宜居家园

二、创建标准

(一)党组织作用有效发挥。

党的组织和工作有形有效覆盖,“三会一课”等制度有效落实,社区党组织有效调度社区各类工作力量,统筹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社区党组织有效领导基层治理。

建立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治理架构,组织动员志愿者、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力量配备有效增强,日常运转高效。

(三)居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大力支持小区、院落成立业主委员会、院管会,基层群众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不断丰富拓展,鼓励居民群众有序参与自治。

(四)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全面达标,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社区阵地亲民化改造全部完成。

(五)社区环境优美和谐。

社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居民群众的活动空间和场所有效拓展,社区文化氛围浓厚,社会风气向善向好,社区治安秩序良好。

三、创建内容

(一)总结探索社区治理机制。

经调研、论证,总结提出**街道**社区治理“双五”模式,即五区四级联动,五位一体服务。

1.五区四级联动。

(1)五区管理。在横向上,按照商品房、安置小区、老旧楼栋三个类别将社区划分为五个片区进行分类管理。每个片区成立一个片区党支部下设不同数量的居民小组。联街的7个单位和驻区的3个单位分别进入相应片区形成片区党建联盟,共同管理片区。

(2)四级联动。在纵向上,社区党委—片区党支部—居民党小组—业委会/院管会。社区党委下设5个片区党支部(包括“三员一长”即网格员、保洁员、文明劝导员、居民小组长,以及驻区单位和联街单位,5个片区党支部下设19个居民小组,19个居民小组下设23个院管会或业委会,由社区党委牵头,在居民代表中推选出居民小组长,居民小组长和院管会/业委会成员实行双向任职。同时,分级建立19个居民小组微信群,5个片区党建微信群,1个社区党委核心微信群,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3)联动模式。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监委主任每个月到各个院落召开两次“三接访”活动,面对面听民情、解民忧。各片区党支部在社区党委的统筹安排下,每周分片区分院落轮流召开一次群众说事会,由居民小组长、社区党员、居民代表、热心市民负责收集民情民意,汇总到各个党支部,党支部对收集汇总的问题加以分析研判,分流处理,支部能够解决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迅速汇总上报到党委,由社区党委进行协调解决。社区党委严格按照“24小时处置法”要求,对支部上报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在24小时内进行解决,对于已经解决的问题通过电话访问或者派专人上门的方式进行回访,确保社情民意在一线掌握、矛盾问题在一线解决、政策措施在一线落实,真正实现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支部,难事不出社区,重大事件不出街道。

2.五位一体服务。建立四站一中心(儿童服务站、就业服务站、文化娱乐服务站、便民服务站和矛盾化解中心),构建“惠民、利民、便民”三民服务综合体,提高儿童关爱、就业培训、文化娱乐、惠民办事、矛盾调解五类服务。

(1)儿童关爱。在社区设立儿童服务站,邀请巾帼志愿者、一小老师、社区工作者、辖区居民志愿者进驻服务站,在每天下午、周末及节假日全天,针对辖区居住的适龄儿童,开展课后辅导、书法/舞蹈/绘画兴趣培养、心灵开导等志愿服务。

展示内容:儿童作品、荣誉、成果等内容。

就业培训。在社区设立就业服务站,邀请返乡优秀农民工**在社区开办制衣生产培训,带动辖区失业人员、待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可留培训基地上班,也可推荐到其他地方就业。从2018年建站至今,已培训输出劳动力900多人,200多人成功创业。此外,社区还根据辖区居民就业意愿和自身特长,建立台账上报就业局,由就业局组织开展电脑、会计、美容、电焊工等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并推荐到相关就业场所进行就业。

展示内容:培训情况、就业情况等内容。

(3)文化娱乐。为丰富社区文娱活动,关心关怀社区老人,在社区设立文化娱乐服务站,供社区文娱爱好者和社区志愿者开展舞蹈、象棋、打乒乓球、钓鱼、唱歌等文娱活动。在每年九九重阳节联合志愿者组织辖区老人开展系列活动,通过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聊天等方式既关心照顾老人,又拉近邻里距离。

展示内容:文娱活动开展情况、照顾老人、开展老年活动等内容。

(4)惠民办事。在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站,提供低保救助、医保购买、特困救助、大病救助、退役军人服务、廉租房公租房的救助、创业补贴申请、临时困难救助、政策解读等服务一站式办理。整合原农贸市场,引进社会力量,开办社区便民超市,满足周边群众日常生活购物需求,并针对辖区低保、五保等困难家庭,办理优惠卡,提供优惠购物服务。

展示内容:办理各项业务流程、提供的各项资料等内容。

矛盾调解。在社区设矛盾调解服务中心,配置专职工人5名(中心主任一名,成员四名),每天轮流坐班了解居民诉求,调处矛盾纠纷。建立矛盾纠纷化解台账,分类处理问题,小事由调处成员直接处理,随时销号。大事通过社区党委讨论,24小时内协调处理并销号。社区党委无法处理的事件上报上级党工委及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并由中心专职工作人员进行适时跟踪,并向通过电话或者实地走访的形式进行回访。

展示内容:通过调解的处理事件结果以及图片等内容。

社区阵地亲民化改造

按照《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方案》要求,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空间布局更优化、功能配置更完备、环境氛围更温馨、载体活动更丰富、服务供给更贴心,以优质服务凝聚居民群众,让居民群众感受到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治理工作发生的积极变化。特对**社区实施亲民化改造,具体改造方案如下。

1.社区阵地外侧院坝

(1)具体规划设计

一是拆除腊味品集中熏制点、烧烤摊,规范后侧理发店、麻将馆。

二是积极向教科体局协调,增设健身设备。三是更换四周围墙展示栏。四是在右侧院坝和后侧院坝增设休闲乘凉亭两处,在每个凉亭内部部规划石桌、石凳,供社区居民休闲纳凉。

(2)经费预算

纳凉亭及内部设施:***元

2.社区一楼便民服务大厅

(1)具体规划设计

为切实做到“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将一楼便民服务大厅行政化、隔离式办事柜台改造为开放式、互动式柜台,拆除原有的部分设施(柜台、墙上制度),增加办公桌椅一套,来访人员两套,墙面进行适当地文化宣传装饰,将大厅原有的电子显示屏移到外墙,进行滚动式播放制度、政策等。

(2)经费预算

服务台拆除、乳胶漆翻新、拆除外运、办公桌椅、灯具、椅子(大厅):***元。

3.楼梯及走廊文化展示

(1)具体规划设计

增加城市记忆相关元素,用城市老照片、**社区相关产业企业发展老照片、绿色植物等进行展示,勾起居民共同记忆,用本地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感染群众、凝聚群众,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

(2)经费预算

照片等元素材料费:***元

*楼楼梯口房间

(1)具体规划设计

将原有的桌凳搬离,在房间内增加两套圆桌及椅子,四周墙上制度拆除,更换为城市记忆相关图片点缀,在楼梯进门右侧规划靠墙式小书架,增加相关书籍,供居民阅览。将此处打造为集书吧和调解中心于一体的功能室,实现一室多用。

(2)经费预算

两套桌凳、书架共计***元。

5.文化服务站(休闲娱乐室)

(1)具体规划设计

增设沙发、空调、圆桌、床铺、书架、书籍、液晶电视、象棋等文化娱乐设施,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丰富社区居民文化娱乐活动。

(2)经费预算

沙发、空调、圆桌、床铺、书架、书籍、液晶电视、象棋等文化娱乐设施共计***元。

6.儿童服务站

(1)具体规划设计

根据儿童课程安排,适当增加小型书桌、凳子、收纳柜、书柜、玩具等物品,在外墙悬挂儿童作品展示,内墙适当进行装饰点缀。

(2)经费预算

书桌等物品增设共需***元。

7.二楼露台

(1)具体规划设计

打造休闲活动区域,文化石地板,留足够空间供老人休闲,喝茶,儿童下棋,玩耍,外墙面文化宣传装饰若干。

(2)经费预算

文化室、桌椅等物品共需***元。

8.其他经费共计***元

(1)所有房间的绿植

(2)所有上墙点缀的装饰、广告、展板、标语

(3)整体改造人工费

9.社区阵地亲民化改造所需经费共计**元。

(三)社区阵地周边规范化修补

点位优化 篇5

1 监测仪器的选择、校准和维护

1.1 仪器的选择:

为了达到不同点位间监测数据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应尽量使用同一生产厂家和型号的监测仪器, 尽量减少同步监测过程中由仪器差别引起的系统误差;当有几种仪器可选时, 还要尽可能选择在日常监测使用过程中表现稳定、性能指标较好的仪器系列。

1.2 仪器检查和校准:

为了确保监测结果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仪器、附件、连接件在使用前的校准和检查非常重要。要严格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要求, 制定质量控制措施和实施方案, 严格校准和质控程序, 全面细致的检查各项指标是否在仪器规定范围, 排除隐患, 把仪器状态调整到最佳, 建议经1至2天试运行, 确认合格后, 再用于优化布点监测。在整个优化监测过程中, 要严格执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 进行必要的期间核查和仪器性能审核, 随时发现问题, 随时进行改进。

1.3 仪器备品、备机和易损件的准备。

通过仪器准备、校准等工作, 使仪器的使用有了很大的保障, 但考虑到长时间的运转下还是可能出现的问题, 进行适量的备机、耗材和易损件的准备, 也必不可少。对现场难以马上修复的故障仪器, 及时地更换备用机, 能够保证数据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而通过本市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20天的监测时间里, 做好仪器“三备一”的准备, 能够比较好地保证监测的正常进行。

1.4 仔细勘查现场, 根据不同环境要求, 准备必要的附属和防护设备, 保护仪器不受干扰和破坏。

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平时经验的积累。另外, 提前进入监测现场, 察看和记录现场条件十分重要。

2 优化监测点位的选择

2.1 优化监测点位的选取要目的明确、方法得当、考虑周全, 确保点位符合空气自动监测要求。

基于节约经费、节省时间、提高监测数据使用效率等方面的考虑, 制定监测方案时不可单纯的根据网格布点或者其它撒网式的布点方法, 来拟选调整或新增点位, 最好几种方法综合运用, 而且尽可能的多方收集信息, 充分论证点位的设置条件, 并依此及时作出调整。避免出现虽然监测数据完全符合《规范》要求, 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或问题, 客观上不能实施, 给调整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严重的还需要重新选点监测。例如, 本市优化监测中, 用网格法选取某工厂办公楼进行监测, 最终数据方面完全符合《规范》要求, 但由于该厂后来经营不善, 面临破产, 安全、电力等后勤不能保障, 通过多方调查和协调, 最终未能建设。这种情况如果能够早一步了解, 及时作出调整, 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2 在监测期间要细心勘查点位周边环境, 防止突然出现局地污染源, 影响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由于优化监测历时较长, 有时断断续续维持近一个月。所以方案制定前要进行充分的现场调查, 保证监测点周围环境 (至少100米半径范围内) 在整个监测过程中基本稳定, 尤其不能有间断的尘、气等局地污染的影响。监测中也要每天勘查周边环境, 如有此种情况, 要根据客观情况及时的做出近距离调整, 避免监测数据最终不合格。例如, 本市拟选的一调查监测点位于公园内一两层小楼上, 周围地势平坦, 监测环境良好。可就在监测过程中, 紧邻点位的一个小训练场被租借给了汽校, 随即汽车扬尘和尾气污染在后半段的监测数据上就反映出来, 最终该点没有能通过相对平均偏差检验。

2.3 不可过分拘泥于监测点位高度3到15米的要求。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 (试行) 》要求“自动监测采样口或监测光束离地面的高度应在3~15米范围内”“采样口周围不能有阻碍环境空气流通的高大建筑物、树木或其他障碍物”而实际上如今在某些城区要找到完全符合这样的点位很困难。尤其是在新建区域某些地市甚至规定低于X层楼禁建, 偶尔有高度符合的, 又被夹在高楼之间, 选点十分困难。碰到这种情况, 笔者建议, 不必过分拘泥于高度要求, 因为该高度本身是一个原则上的要求, 在实际的执行中, 还要充分考虑下垫面类型、平均高度、全区地貌等因素, 所以在新区高楼林立, 整体下垫面平均高度被抬高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适当提高监测高度。但同时考虑到污染物垂直分布特征和人群活动范围, 也建议采样高度不要超出25米。

2.4 优化点位的确定一方面要着眼于城市长期发展, 统筹兼顾;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空气监测对区域环境相对稳定的要求。

这种情况多见于城市新区点位增设。由于新区的发展, 城市面积扩大、城市布局改变, 原有监测点位不再代表整个城区环境, 需要新增或调整点位的时候, 一方面要考虑到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同时还要考虑城市建成区的建设进度, 以及周边环境是否相对稳定。两者相结合, 就要求新区拟选点位时, 一是尽可能的在位于新区规划范围的中间区域, 而不是实际建成范围的中间区域;二是点位周围至少为一块约4平方公里以上的建成区, 且周边环境基本稳定, 或者其主导风向上的区域环境, 在较长时期内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2.5 环境空气点位优化监测要尽可能与其他环境空气监测工作结合起来, 提高数据利用率, 避免相似监测工作的重复。

点位优化监测涉及的监测项目包括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 监测范围涵盖整个城市区域, 包括老城区、新城区和一些敏感点, 监测点位数量和密度远远超出常规空气监测点位。所以, 从监测项目、范围和密度上都基本具备了成为一次详细调查整个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一次绝好的机会, 如果再能够和当地的环境空气质量常规监测和调查工作结合起来, 在点位和项目上略微增加或调整, 其监测数据的使用价值就会大幅度提高, 在很长一段时间, 都将是进行大气环境管理、规划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数据。

2.6 摒弃城市建成区边缘地带污染较轻的观念。

通常认为城市空气污染较重, 城市建成区边缘地带污染较轻, 所以部分地市会在边缘地带拟选优化监测点位。而事实上, 由于大气污染源分布范围广, 布局没有规则, 污染物产生和扩散成交混状态, 不能简单说城市边缘地带就比中心城区空气污染轻, 至少不能简单认为城市建成区边缘污染较轻。根据本市对周边区域的空气质量进行的近一个月调查, 结果也证明这种差别是不明显的。城市建成区边缘地带和边缘地带外一定范围内 (最远约5公里) , PM10、SO2、NO2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修改单的通知》) 三项污染物15日均值与城市区域平均监测值相对偏差均未超过15%, 且正负相对偏差出现比率也无显著差异。

优化布点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同时也是一个管理要求很高的工作, 只有将管理意图和优化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最终取得优化布点工作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第2条.

[2]《点式仪器的维护和管理》.翟崇治.重庆市环科院P10、P23.

[3]《<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解读》.孙杰.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P17、P39.

[4]《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第三章.

点位优化 篇6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内河流众多, 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大水系均发源于此。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 使长白山水系持续处于枯水期。加之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因素, 为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为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以及各河流、支流及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变化趋势, 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国际界河污染事件, 保证区域人民饮水安全, 科学保护长白山和保护三江源头水质, 实施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2监测点位的初步设置

2.1监测点位设置原则

2.1.1根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地表水监测点位在总体和宏观上须能反映水系或所在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 同时考虑实际采样时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2.1.2对区域、流域或水系可根据情况选择设立背景断面、对照断面 (入境断面) 、控制断面、消减断面 (出境断面) 。同一水体功能区至少要设置1个监测断面。

2.1.3监测断面力求与水文测流断面一致, 以便利用其水文参数。

2.1.4监测断面的布设应考虑社会经济发展, 要具有相对的长远性。

2.1.5监测断面的设置数量, 应根据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的实际需要, 以最少的点位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环境信息。

2.2监测点位初步布设

根据监测点位设置原则, 结合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水系分布、城镇分布、污染源分布、水文站分布、河流功能分区和道路交通等情况。监测点位具体布设在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内前述主要河流与支流、湖泊和饮用水水源地的源头水域、主要污染源入河口、重要水工构筑物处、主要支流汇合处、河流的国际出入境及行政区域出入境和水文站等处, 初步设置34个点位。其中背景点位为14个, 对照点位为3个, 控制点位为10个, 削减/出境点位为2个, 入境点位为2个, 饮用水源地3个。

3监测点位的优化

3.1监测点位优化方法

以2012年地表水监测数据为基础, 采用原则初步优化、聚类分析、相邻点位相关性分析和实地调研、专家咨询、水环境管理需求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 对地表水环境监测点位进行优化设置。

3.2监测点位优化指标的选取

以2012年地表水监测数据为基础, 将水质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标准的项目按其点位超标率大小排列。取监测点位超标率最大的前五项指标总氮 (53.33%) 、氨氮 (23.33%) 、CODmn (20.00%) 、BOD5 (13.33%) 、六价铬 (10.00%) 作为监测点位优化指标。

3.3监测点位优化原则

3.3.1监测点位应尽量考虑水系的全面性和以主要河流、湖泊、饮用水源地为主。

3.3.2数据获取率低 (无法或者难以采样) 的点位除去。

3.3.3同一河流功能相同的且属于同一类别的监测点位原则上选择一个 (相邻的监测点位之间有2种以上的主要污染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保留一个) 。

3.3.4河流的源头、出入境和饮用水源地监测点位原则上保留。

3.3.5无法满足代表性、可行性和方便性等基本要求的监测点位去除或移位。

3.4监测点位的优化

3.4.1监测点位的初步优化

根据点位优化原则, 首先从初步设置的监测点位中应保留区域内的主要水系的监测点位;其次再保留重要湖泊点位、出入境点位和饮用水源地监测点位;再次去除数据获取率低、可操作性差的监测点位。最终在初步设置的34个监测点位中初步保留16个监测点位。

3.4.2监测点位聚类分析

对初步优化出的16个监测点位按照点位属性和点位的位置并以二级支流为单位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聚类结果:漫江支流的S3O2公路交汇上游和黑河电站断面聚类为一类背景点位, 漫江水文站和漫江与锦江汇合前100米断面聚类为一类控制点位, 漫江水文站上游保留为一类饮用水源点位;北黄泥河支流至机场公路交汇桥下游断面保留为一类对照点位, 东岗医院过河桥下游和沿江村公路桥上游断面聚类为一类控制点位;二道白河支流白头山口水文站处和瀑布下游断面聚类为一类背景点位, 二道电站下游断面保留为一类对照点位, 二道白河水文站、美人松湖大坝下游和污水处理厂排水口原河道下游500米断面聚类为一类控制点位, 池北铁桥断面保留为一类削减点位;小天池断面保留为一类湖泊控制点位。即3个支流和湖泊聚类为9类监测点位。

3.4.3相邻监测点位相关性分析

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 对同类的相邻监测点位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而点位之间的接近程度常用相关系数和距离两种量来表示, 本研究选用相关系数来表示。

相关系数公式:

式中:r为相关系数;Xi, Yi分别为相邻点位某项污染物第N次的监测数值, X, Y的分别为相邻点位某项污染物的年均值;N为监测次数;查相关系数临界值表, 得到r0.05和r0.01。若计算值r<r0.05, 则表明相关性不显著, 若r0.05≤r<r0.01, 则显著相关, r≥r 0.01, 则表明极显著相关。

根据2012年地表水监测数据和优化指标, 按照相关系数公式计算得出如下结果见表1。并将相关系数显著和极显著的相邻监测点位保留为一个。

备注*为显著相关**为极显著相关

4监测点位优化结果

根据优选原则、聚类分析、相邻点位相关性分析和实地调研、专家咨询、水环境管理需求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 结合流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污染源分布特征和环境管理的需要等因素, 对初步设置的监测点位逐级优化, 最终优化出了最具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地表水环境监测点位共计9个。即头道松花江河流漫江支流上3个监测点位, 其中背景点位为漫江与S302公路交汇上游、控制点位为漫江与锦江汇合前100米、饮用水源地为漫江镇饮用水水源地;松江河支流上2个点位, 其中对照点位为与机场公路交汇桥下游、控制点位为与沿江村公路交汇桥上游;二道松花江河流二道白河支流上3个监测点位, 其中对照点位为二道电站下游、控制点位为美人松湖大坝下游、削减点位为池北铁桥;湖泊控制点位为长白山小天池。

参考文献

线路测量中点位的确定 篇7

首先, 要我们明确线路测量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坐标反算——根据某点坐标值求其里程和偏距。我们知道, 实际测量中线路上某点的坐标值是很容易用全站仪测得的, 那该如何实现坐标反算呢, 即如何根据所测得的坐标值求得其里程和偏距呢?

下面, 我们将从问题出发, 浅析坐标反算的过程。

1 线路点位置的确定

根据我们所学的道路测量的基本知识可知, 尽管线路形式多种多样, 但无非是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组成。对于后两种线路形式, 在已知交点里程的情况下, 相应的主点里程很容易得到。如对于圆曲线而言, ZY=JD-T, 对于缓和曲线而言ZH=JD-T。可此两种曲线的切线长T的计算公式却是不同的那么, 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既能适用于圆曲线又能适用于缓和曲线的通用公式呢?鉴于此, 下面我们引入复合Simpson公式。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既能适用于圆曲线又能适用于鉴于此, 下面我们引入复合Simpson公式。

如图1所示, 曲线代表线路中线, A、B两点分别代表曲线元 (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中的一种) 的起终点, P点代表待求点。

过P点作PP’垂直于曲线元, lp为P’点到线元起点A的弧长。

由图1可知, P点的位置由P’点到A点的弧长lp和P点到线元AB的垂距DP (即偏距) 唯一确定。

P点里程LP=A点里程+弧长=LA+lp (偏距DP的计算将在下面简单给出)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采用渐进法求弧长lp的过程。

2 坐标计算通用数值积分公式

如图1, 已知PP’垂直于线元AB, 同时在线元AB上有一点P1, 其里程已知。当P1与P’点间的弧长足够短时, 或者当其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时, 我们便可用P1点的里程代替P’点的里程, 也就是P点的里程。那么现在问题转化为如何求这两点的弧长。我们知道, 曲线上的两点, 当其间的弧长足够小时, 便可用两点间的直线 (切线) 距离代替其弧长。

由此, 问题转化为求两点间直线 (切线) 距离的问题。

根据我们所学过的知识, 在数学直角坐标系下, 两点间的距离计算式如下:

多种多样, 但无非而在极坐标系下, 此问题就变得相对简单了:

由此, 问题转化为求P1点平面坐标的问题。

ZY=JD-T, 对于缓和式却是不同的。那么, 下面, 我们给出采用复合Simpson公式所得的坐标计算的通用数值积分式:

——式中:XA、YA代表线元起点的坐标;αA代表线元起点的切线方位角;αi代表待求点的切线方位角;m为积分区间 (从线元起点至待求点) 等分数n的一半, 即n=2m;2 K1α-为曲线元上n等分点 (偶数点) 处的切线方位角;α2K为曲线元上n/2等分点 (奇数点) 处的切线方位角。

实际测量中应根据精度要求及曲线长确定合适的n值。据《线路测量通用公式的推导及编程》, 对于一般曲线, n取4~6即可;对于小半径曲线, 长度越大其值也要相应取大, 一般不宜低于8。

其中, 曲线元上任意点i处的切线方位角计算通式如下:

——式中:αA代表线元起点的切线方位角;ABρ、ρ分别代表线元起终点的曲率;L代表线元长度;l代表任意点距线元起点A的弧长 (也就是任意点与线元起点的里程之差) 。±代表线元的偏向, 左偏取“—”, 右偏取“+”。

通式 (3) 是将A~P1的弧长等分为n段, 通过积分的方式获得P1点的坐标。

得到P1的坐标之后, 问题又回到了上面:如何求P1点到P'点的弧长呢, 或者说如何求其切线距离呢?

3 待求点里程和偏距的计算

由上, 可以看出, 切线距离T=S·cosα, 垂距D=S·sinα。当切线长T的绝对值为零或满足一定精度要求 (一般要求Abs (T) ≤0.01) 时, 我们便可用P1点的里程代替P点的里程。

——式中:J代表P1点的切线方位角;M代表P1P的切线方位角。

可P1只是我们假设的一个点, 由其所得的T值不可能每次都在我们所要求的精度范围之内。那么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呢?实际上, 我们只需将P1点的里程与切线长T求和, 然后将该值作为一个新点的里程, 如图2中的P3点。即

然后再用上面的通式 (3) 求得P3点的坐标值以及切线长T, 再次判断是否满足精度要求。也就是说, 这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 最终一定能找到满足精度要求的P’点。满足精度要求时, 循环过程结束, 此时Pi点的里程既是P’的里程, 也即P点的里程。

讲到这里, 可能会有人问, 你假设的P1点与P点在同一个曲线元上, 而在实际测量放线中, 这两点不可能每次都位于同一个曲线元上, 那上面提到的求解方法是否就不成立了呢?我们可以想一想, 即使两点不在同一曲线元上, 通过求和公式 (6) , 也能很快找到位于与P点同一个曲线元上的P1点。也就是说, 此时不但解决了线路上单一线元的测量放线问题, 同时也解决了线路上连续多线元的测量放线问题。

再说一说偏距DP的算法。其实, 图2很明显地给出了其计算式:

又-sinα=sin (-α) , 这样上式同时也满足了线路测量中左负右正”的规律。

4 结论

基于曲线元的复合Simpson公式适用于直线、圆曲线以及缓和曲线, 解决了三种不同曲线形式不同计算公式的问题, 同时公式的顺逆计算都很方便, 为线路测量者编程及测量计算提供了新思路, 节约了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全信.确定地面点与线路中线相对关系的统一数学模型[J].测绘通报, 2002 (8) :34-37.

[2]孟学科.积分法坐标计算, 2010, 5, 20.

大气污染监测点位布设要点探析 篇8

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 国内空气质量状况呈现出恶化的趋势。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干旱、常年少雨, 而且重工企业分布密集, 从而成为了空气污染的重灾区, 严重影响了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民身体健康。新时期开展大气污染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能够为政府的决策工作提供客观的参考数据, 促进空气净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某种意义上, 大气污染监测点位布设工作的质量决定了大气污染监测工作的最终质量, 所以监测人员必须要了解大气污染监测点位布设工作的要点, 从而确保大气污染监测工作的质量。

1 大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要求

在监测点位布设工作中, 需要对区域大气污染状况进行合理的评级, 划分低、中、高三个等级, 不同污染等级的市县的监测点位数量与密度有所差异。市县的规划设计也会影响大气污染监测工作的开展, 监测点位布设不得破坏当地的原有面貌, 不得影响周边群众的日常生活起居。

必须要严格依照地域条件以及风向等因素进行设点。监测点位布设的工作重点在对下风向监测点类型与数量的控制上。在确保下风向监测点位布设工作质量可靠的前提下, 做好上风向与下方向监测数据的比对工作, 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各项监测数据的准确与客观。

应当尽可能地选择在视野开阔、工作面广的区域进行监测点位的布置, 尽量避免在复杂地形或者人类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中开展监测点位布设工作。在居民区开展大气污染监测工作前, 必须及时告知当地政府以及居民, 避免对居民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1]。

2 大气污染监测点位布设工作注意事项

2.1 地理条件

结合物理学知识可知, 地形、地貌以及气压等因素会对空气流动造成较大影响。为此, 在开展监测点位布设工作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各类自然因素对监测数据的影响, 在地貌不同的区域需采用不同的监测点位布设方式。

2.2 农村与城市区别布设

通常情况下, 乡村地区的污染企业就少、植被资源丰富, 因此空气污染程度相对较轻。城市人口密集、汽车数量众多, 因此大气污染要比乡村地区严重的多, 所以应当将工作重心置于城市大气污染监测工作中, 集中各种新式技术与设备, 确保能够更快更准确地确定城市大气污染源。在城乡结合部或者县城开展监测点位布设工作时, 应当注意选择安静的布点环境, 避免人员活动影响大气监测工作的质量。

2.3 污染源的实际情况

监测人员要充分结合大气污染源实际状况来展开监测点的布设工作, 需要依据具体污染源的跑储量、分布以及构成特征等因素来进行合理的布设。在监测点布设工作中, 应当依据污染源污染严重程度划分不同污染等级的区域, 重点关注重污染区域的大气监测工作。

2.4 积极应用GPRS技术

要对污染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还可以积极应用GPRS技术。在现代化环保监测领域中, GPRS技术凭借自身显著的优势发挥了极为关键的有效作用, 预防了人为因素对环保监测工作的干扰, 确保环保监测基本性能更客观、更科学[2]。GPRS技术具有良好的信息传输能力, 能够保持实时性通信, 通过该技术能够及时对各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实时信息交互传输, 而且该技术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能够有效地保障各监测点位数据的安全性。

3 如何确定监测点的数量

应当做好监测点的布设以及设计工作, 从而为大气污染监测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监测点的设计与规划工作必须交由专业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单位或者人员负责, 各项设计以及布设工作需要充分遵守相关的技术规范与国家标准。采样与布设工作必须结合被监测区域的实际情况有序地进行。在确定监测点数量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应当重视分析被监测区域的地理条件、污染源情况以及人口密集程度等影响因素。

监测点规划工作比较复杂, 工作人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误导。监测点的数量确定工作不仅关乎大气污染监测的成本控制工作, 更为重要的是还会影响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现阶段, 业界一般在监测点数量规划确定工作中应用环境保护原理、经济效益控制原理等理论, 要求在保障区域大气污染监测质量的前提下, 尽量缩减监测点的数量, 从而实现缩减监测成本的目的。监测点规划设计人员应当通过综合考量被监测区域的人口密集度、植被密度、建筑物密度以及人口数量来最终确定监测点的数量。

4 监测点布设方法

4.1 网格布点法

现阶段, 网格布点法是比较常见的监测点布设方法。在网格布点法应用过程中, 工作人员需要将被监测区域划分为若干网状方格, 方格的面积、形态完全一致, 而位于两段直线的交点处的方格中心便是采样点的布设方位。经验表明, 应当适当增加下风向处的采样点数量, 适当减少上风向的监测点数量, 如此既可以有效地控制监测成本, 又能方便后期监测数据对比工作的开展。

在网格布点法应用过程中, 工作人员必须妥善设计网格的大小。应当妥善考虑被监测区域的面积、植被分布情况、人口数量等因素。一般来讲, 如果被监测区域面积较小, 则必须在合理范围内缩小单个网格的面积。若被监测区域的建筑物比较密集, 则应当防止网格与建筑物相交, 从而避免对大气污染监测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网格布点法见图1。

4.2 功能区布点法

功能区布点法是一种比较传统常规的监测点布设方法。就目前状况而言, 功能区布点法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应用效果较好, 能够较好地控制大气污染监测工作的成本。在功能区布点法应用过程中, 工作人员需要划分功能区域, 依据实际监测条件来进行区域规划与布局。功能区布点法应用工作对群众生活基本无影响, 因此具备适用范围广、实用性较强等优势。

4.3 扇形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通常被应用在对偏远山区以及相对偏僻的市郊的大气污染监测工作中, 该方法在风向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扇形布点法的的实施关键是确定轴线点, 通常情况下可以将主导风向当作轴线点。在确定轴线点后, 需要结合监测现场的实际状况来布置一个扇形地区, 这个扇形地区便是大气监测点的布设区域, 扇形布点法见图2。

在扇形布点法的应用过程中, 工作人员必须要充分遵守相关的技术原则以及国家规定, 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监测点布设工作的质量稳定可靠。

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监测点布设工作的重视, 空气污染监测是对环境空气进行监测, 测定其中污染的成分、含量等, 并进一步对空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其并非是简单的环境数据的获得, 而是根据相关环境数据判断空气环境的质量, 进而找出控制空气污染的方法[3]。无论使用何种布点方法, 监测人员都要对各方面的因素予以综合考虑, 例如地形特征、风力情况等, 综合使用各种布点方法来选择合适的大气污染监测点位。

5 结语

新形势下大气污染监测工作极为重要, 监测点的合理布设是保障大气污染监测工作质量的先决条件, 为此, 监测点布设人员应当积极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善于总结借鉴优秀的布点经验、掌握监测点布设的原理, 如此方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宇.环保监测中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 (02) .

[2]刘长海.环保监测领域中GPRS技术的具体运用[J].科技展望, 2016 (04) .

方位角极坐标点位测设法探讨 篇9

关键词:曲线建筑物,放样施工测量,方位角极坐标测设点位法

在曲线建筑物的施工测量中, 不仅要测设曲线的内弧和外弧, 有时还要测设出曲线建筑物内各种半径物件的安装点位, 用方位角极坐标的方法测设这些点位, 有时比用直角坐标法、偏角法、切线支距法更为简便, 准确可靠,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曲线施工放样过程中的工作量。现结合大平煤矿测量实例对方位角极坐标测设点位法作一介绍。

1测设标定要素计算

根据施工需要或按设计要求确定曲线建筑物上待放样的点, 如点a, b, c (图1) , 方位角αOa, αOb, αOc。P为测设a, b, c点的测站点, A, B, C为控制点。O为圆心, 其坐标为XO, YO, 则曲线上的点a坐标为:

undefined

同理, 可计算出b, c点的坐标。

P为测设a, b, c点的测站点, 测站点的数量可按施工地形及便于敷设所有曲线上的点而任意选定, 根据控制点A, B, C, …测出P点坐标、方位角, 并根据P点按 (2) 式计算出P点至曲线上a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undefined

同理, 可计算出P点至b, c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曲线上要测设的所有点, 可先列成表格计算出坐标。如圆心点坐标XO=70.0, YO=43.536, 分别要在半径R=26.0 m, R=28.9 m, R=31.0 m的圆弧上测设a, b, c, …点。按设计要求, 已知O至a, b, c的方位角分别为219°42′53″, 207°55′44″, 201°42′56″。其坐标计算见表1。

选定的测站点P的坐标XP=40.700, YP=35.900;方位角αAP=300°11′16″, 按表2计算出P至a, b, c, …各点的方位角α和距离d。α和d即是测设曲线上的各点数据。

测站点P:Yp=35.900, Xp=40.700;后视点Aa:120°11′16″

2放样测设方法

测设时, 经纬仪安置在测站点P, 后视A点的水平度盘读数为120°11′16″ (即αAP±180°) , 于是按表2中的数据就可以直接测出所有弧形上的点位。若后视的是B或C点, 就必须以B或C至P点的方位角为水平度盘读数。这就是“方位角极坐标点位测设法”的方便之处。当P点站不能测设较远的弧形上的点时, 就可以在其他位置任意设置测站点继续测设。若弧形建筑物不在同一平面上, 量距困难时, 可增设一测站点, 只需算出弧形上各点的方位角, 2台经纬仪同时用方位角交会各点, 非常方便。

3结语

上一篇:采空区三带下一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