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密尔顿系统

2024-05-07

汉密尔顿系统(精选九篇)

汉密尔顿系统 篇1

位于莫斯科的希尔顿逸林酒店最近为其餐厅安装了HDL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以此为客人提供更好的用餐环境。HDL俄罗斯合伙伴的一个代理商为其设计了专门的解决方案并且进行了系统安装。

酒店的管理人员现在可以通过一个HDL智能控制面板来控制多个回路的照明设备,可以选择预设的照明场景、打开/关闭电灯、调节灯光亮度等,而所有这些操作只需在一个面板上完成。也正因为如此,餐厅的墙面不再出现大面积的电器开关,一如室内设计师原来期望的一样干净、美观。

酒店原本计划只对餐厅进行智能化升级。但在餐厅的智能化工程完成后,HDL系统的实际表现超越了他们的期望,管理人员决定使用HDL产品对宴会厅、会议室以及正在建设中的SPA、健身房等更多区域进行智能化升级。

富尔顿报告 篇2

因而,威尔逊首相于1966年任命富尔顿等12人组成了富尔顿委员会,对文官制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该委员会于1968年6月完成研究报告,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①成立新的文官事务部,并由首相兼任该部大臣,日常部务则由另一位内阁大臣负责。将先前的文官事务委员会合并到文官事务部,委员会主任改任文官事务部的副部长。作为该部行政首长的常务次官,称为国内文官长。

②设立文官学院,办理在职训练及职前训练。既为各级行政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也为专业人员进行管理知识培训。并建议训练和研究部门要实行专业化。

③各部应有一种统一的官等适用于所有非工业人员,各个职位都应向各类、各等人“开放”。录用人员应以工作本身的要求为原则,择优录取,不得将某一类或某一级的职位保留给社会上的某一特定阶层。

④各部在考选人才方面,应有较大职权。大部分公务人员应由各部直接任用。⑤鼓励各部文官界与其他职业界之间的互相交流。

⑥行政管理实习专业化。主张普通级的文官,如行政级及执行级的人员,均应发展专长,并建议分为财经行政和社会行政两类。考试任用财政及社会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以是否具备专业知识为主要条件。

⑦加强目标管理。在各部设置计划单位,对长期计划进行研究,并考察日常行政工作是否符合这种计划的要求。计划单位应主要任用专家,高级计划顾问应直属大臣领导,该单位的主管为次于常在次官的部长助理。

⑧在技术部门应增设总工程师之类的技术助理职位。

富尔顿报告可谓对英国文官制度进行了全面的重新设计,其内容设计主管机关、职类结构、机关组织、人员训练等方面,其中心思想是以专业人员取代通才管理行政工作,并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若干方法。工党政府于同年6月决定接受富尔顿报告,实施报告中的某些建议,如设置了文官事务部和文官学院后来又进行了职位分类开放了次官以上的重要职位。政府机关的管理得到了改善,行政效率也有一定提高。1978年保守党执政后又撤销了文官事务部,然而,1968年的这次改革仍是英国文官制度上的一次最重大的改革。

---------------赵锦良 鲁仁等《世界各国公务员制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64年威尔逊出任英国首相之后,任命富尔顿负责研究并制定改革英国日益腐败的文官制度的计划。富尔顿是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副校长,曾在牛津大学教过哲学和政治学,担任过英国文化协会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同威尔逊一起战斗在反法西斯侵略的前线。两个人交往十分密切,志同道合,对英国文官制度的弊病在于迷信“通才”这一点尤有同感。

重视通才在英国有很久的传统。统治阶级认为,受过优质高等教育的人最适合于担任公职。而牛津、剑桥以及其他一些公学素以培养通才著称。学生重点学习英国古典文学、古代史、拉丁语和希腊文学课程。他们能言善辩。因此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高级文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国家职能日益转向经济管理,特别是二次大战后工党政府实行社会改良主义政策,不断干预国家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使文官队伍内部结构发生了令人注目的变化。

同美、法等国不同,英国文官中的科技人员长期处在中、低层,包揽领导职务的是行政管理人员。这是举行“外行领导内行”原则的结果。19世纪的诺斯科——杜维廉报告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是把数十名教育部督学和税务局稽查列为专业技术人员,而他们在整个文官队伍中只是少数“例外”。一直到20世纪初麦克·唐奈委员会通过调查才发现政府机关中还有工程师、统计师、医师、律师等技术专家在工作。此后不久,英国政府成立了科学和工业研究部,吸收了一大批科学家参加管理。1919年又成立了全国专业文官协会。二战以后,在英国政府中任职的专业科学技术人员数量急剧增长。在国际部、环境事务部等部门已占全部文官的52%到60%。他们的作用也日益重要。但专业科技人员还是受到歧视。重通才的文官制度依然如故。

实际上,文官专业化,打破通才一绝天下的局面已成为改革文官制度的关键。威尔逊曾经对富尔顿坚决表示:“我们高举专业化的旗帜,推到‘外行领导内行’的体制。富尔顿委员会在它的报告中曾经指出:‘有新的职能在等待着人们去完成。这些职能需要新的组织形式,需要具有新技能的新人才。’”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了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催化剂。

富尔顿委员会提出的建议主要有:

1、行政管理实行专业化

富尔顿委员会建议的首要目标是扫除通才官僚制度及后果,实行专业化管理,也就是行

政职位的多样化。其理由是:

首先,各个不同部门行政工作的首要业务是诸如计划经济、市场控制、国际贸易、工业发展、资金开支的控制以及进行科学研究计划的财政预算、资金分配等财政经济问题。不仅在财贸部、贸易部、就业部等主管部门中是如此、这些部门的财会处也都需要财经方面的专业人员,但在委员会提出建议时政府中仅有财会人员30%。

其次,住房、城市计划、教育、种族,社会安全、劳资关系、人事管理、罪犯改造等等有关社会行政的工作目前也都已成为专门职业。在这些工作中,至少行政类人员要先实行专业化,然后再作进一步的分工,以扫除通才哲学和通才哲学和通才官僚的流弊。这种行政工作的专业化虽然不能代替经济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更无从代替科学家,但此后的行政管理人员不应再是通才,则是可以肯定的。

这一建议的目的无疑是要对文官考试任用制度实行改革。今后考试任用财政及社会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以是否具备专业知识,而不是以是否读过历史或古典文学为条件。这就是要求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和其他同等学历的人不能再是什么都可以干,什么都不专的“万金油”。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到文官学院或其他大学研究所去进修。

2、在各部门设置计划单位

计划单位是对长期计划进行研究,并考虑日常行政工作是否符合这种计划要求的机构。它考虑的是未来的问题,可以称作是一种“目标管理”。

计划单位应主要启用专家,主持计划研讨尤其必须是专家。高级计划部门应直属大臣领导,以保证他们发挥作用。

3、从社会、商业、大学、国营企业等哥哥方面吸收专门管理人才,活跃行政管理工作,提高效率,破除上层文官腐败的官僚作风。

4、应该允许大臣到任时随时带自己任命的高级政治人员。目的是削弱通才对大臣的影响,增强大臣在决策方面的实力。因为这些人员可以提供与其他文官不同的意见,使大臣们在进行决策时更为主动。

这些建议固然有理,但受到重要的客观因素的制约。这就是英国专家不像美国和法国的专家那样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专业人员如果参与管理就需要补修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文管学院的任务之一也就是给专家补修“管理课”,使他们得以胜任领导工作。

这几项建议如能实行,行政管理领导必须是具备与工作相应的资格的业务内行,实现行政管理人员同科技专业人员一体化,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必须得到改变。

上述建议的中心内容是以专业人员取代通才管理管理行政工作。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

是:行政人员专业化;行政人员考试专业化;设置以专业化的高级政策顾问为首的计划单位;行政人员接受专门训练;取消专业人员服从行政人员的组织体制等等。同改革通才体制有紧密联系的是,富尔顿委员会还就开放结构,即废除官职方面大量分立的门类和等级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英国文官在横向方面有行政与技术各类之分,纵向方面有上、中、下各级之分。各类各级之间不可逾越,自成一种具有鲜明的官阶性、阶级性和官僚性的封闭型体制。工党自称他们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取消文官中的“阶级”。

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把行政人员分为行政级、执行级和文书级,他们同科技人员各成系统,科技人员是被置于行政人员领导之下的,地位相当于执行级。富尔顿委员会认为这种结构助长了通才官僚体制,埋没了专业人员的能量,委员会建议从下至上全面建立“开放结构”,使这两种人员结为一个整体。实现办法是:

1、录取和选用人员以工作本身的要求为标准;

2、用人以择优为原则;

3、不得以某一类或某一级的职位保留给社会上的某一个阶层。取消现在的类别和等级制,除非工作需要。

具体改革措施首先是消除行政与科技的横向分类。富尔顿委员会认为这种分类的目的在于把科技人员排斥在领导层之外,使领导职务永远地、牢固地为通才官僚所把持。其次,要改变横向的上下等级制,制定一个自下而上包括一切非工业部门的职位在内的统一的等级结构,即不同的等级,共约二十多级。这种等级的确定必须严格地根据工作责任轻重、难易程度、重要性大小、需具备的资格和经验。

各个职位都对所有具备最佳资格的人开放,他们可能是专家式的行政人员,或受到管理训练的专业人员。开放结构不仅适用于高级文官,也适用于中级乃至下级文官。委员会认为,一体化的等级制度或开放结构有许多好处:

1、能提高效率,加强文官的责任感;

2、能更经济地使用人材;

3、能建立更好的提升制度;

4、能代替现存的一千四百种职位;

5、能精简人员;

6、有利于人员调动;

7、能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财政部则认为这一建议一时难以实现,主张只对次官以上的高级职位开放。但委员会认为,职位若不能向所有有才能的人开放,整个改革方案就将难以实现。如果方案能付诸实现,定能摧垮通才官僚垄断决策的体制。

为了实现上述改革,富尔顿委员会提出了有关组织保证的几点建议:

1、设立文官学院,为各级行政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也为专业人员进行管理知识培训、训练和研究部门要专业化。

2、设立文官事务部来推行改革方案,并由首相兼任该部大臣。日常工作则由一位内阁大臣负责。为了防止个别大部特殊化,应把行政各部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理,文官事务部要有自己的专家。

委员会充分估计到这次根本改革会遭到文官,尤其是高级文官的抵制,因为他们是改革的对象。但改革计划又需要他们来执行。委员会的报告直到威尔逊首相在众议院宣布内阁决定采纳委员会建议时才正式公布。

富尔顿委员会报告和诺斯科——杜维廉报告同样都是历史的产物。它深刻地反映了英国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后,社会对文官制度提出的新要求。正如报告所说的:“今日英国文官制度基本上还是诺斯科——杜维廉报告中的19世纪哲学的产物,然而它面临的却是20世纪后半期的任务,这是我们发现的,也是我们所要加以补救的现状。”

富尔顿委员会在报告中提出了一百五十八项建议,其中许多在形式上已经付诸实施。例如:文官事务部成立了,人事管理职能脱离财政部转移到一个独立的部门,文官学院开办了,改进了培训工作,实现了文官培训正规化,政府机关的管理事实上得到了改善。行政效率提高了。但是,委员会提出的最终目的没有达到,权利重心还在官僚通才一边。众议院概算委员会在它的名为《响应富尔顿》报告中根本没有触及文官同大臣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通才”的字样虽然没有再使用,但问题并没有解决,统一的等级结构也是有名无实,开放结构只在次官以上的最高层次中部分地实行。1972年虽然把一千多种职位作了简单的分类,可是纵向官职体制还是保存了下来,次官以上的行政类人员仍然严格控制着决策权,专家进入决策层的寥寥无几。1979年保守党执政后又撤销了文官事务部,一次雄心勃勃的改革流产了。

这次改革失败的原因,虽然既不是由于政府准备不足,领导不力,也不是因为财政困难或社会阻挠。改革的失败归根结底是因为遭到中下层行政人员同高级文官的共同抵制,理由再简单不过了:如果实行全面的开放结构,中下层文官的晋升要受到技术人员强有力的挑战。执行政府政策的文官拒不执行矛头针对自己的改革,他们阳奉阴违,原则赞同,实际反抗;

部分接受,根本否定,把政治上的责任推给了政府,葬送了改革。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梅兰妮·汉密尔顿 篇3

1936年6月30日,玛格丽特·米歇尔的畅销小说《飘》出版问世,书中高度褒扬的“勇气”在大萧条中鼓舞了无数的美国人。《飘》的销售量甚至让米歇尔自己也始料不及。随后,这部销售“飘”向了全世界,南方种植园的生活被翻译为各种语言,被各国读者熟知且向往。每个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南方幻想”。好莱坞根据小说制作了电影《乱世佳人》,将斯嘉丽·奥哈拉、瑞特·巴勒特、梅兰妮·汉密尔顿以及阿什利·威克斯的生动形象带入观众视野。

由于小说里强烈的种族偏见,《飘》无法被美国文学界认定为一步严肃的作品,但是其永不减退的畅销却如谜一般让人无法忽视。很多人都试图从不同观点解读该小说的销售奇迹。有被书中关于南方的描述所吸引从而将其与《山姆大叔的小屋》作比较,但更多的是将斯嘉丽作为讨论中心,而瑞特·巴勒特则一度成为最佳情人的标志。反种族主义者对于书中黑奴的低人一等的形象强烈不满,而女性主义者则找到了女性的胜利。南方种植园主对于三K党以及战后重建的观点无疑是最引人争议的地方。

本文的重点在于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梅兰妮这个角色。玛格丽特·米歇尔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不可避免的将自己的女性主义观点投射在小说中,小说中的所有女性都或多或少的表达了女性主义诉求。而梅兰妮虽号称是南方淑女的典范,实际则为女性主义者的代言人。

2、文献综述

中国学者对《飘》的人物分析通常都集中于斯嘉丽·奥哈拉,梅兰妮极少被提及。梅兰妮是作为斯嘉丽的对照面,以其不现实而怯懦的形象出现,她的礼仪与美德被误解为南方的古风,所以梅兰妮通常被划为与凯瑟琳·奥哈拉以及阿什利·威克斯一类人,这类人无法在变迁的时代中适应变化而存活。也有部分学者找到了梅兰妮行为中的矛盾之处,提出异议,但却没有具体分析其中原因。

而放眼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则对书中的种族身份更为敏感,所以斯嘉丽再次成为讨论中心,鲜有论及梅兰妮者。

本文的讨论重点为梅兰妮,将探讨作者是如何在女主角斯嘉丽身边安排梅兰妮这个具有现实主义态度的女性主义者,以及她在战争中的成长并最终取得了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胜利。尽管这个看似完美无瑕的角色最后的结局是死亡,但是她已经完成了一个女性的所有成就。

3、玛格丽特·米歇尔与女性主义

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歇尔出生于亚特兰大,她具有典型的战后南方女性的特点。随着她的唯一小说《飘》的出版发行,玛格丽特迅速成名。而这部小说本身也因其种族观点和女性主义观点毁誉参半。但小说的销量足以证明这部小说的吸引力。

3.1 南方背景

玛格丽特·米歇尔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南方种植园家族,因此对南方的种植园文化特别感兴趣。她的父母曾经都属于奴隶主阶层,被种植园文化深深浸染。而米歇尔所受的教育也是一个传统的南方淑女应有的教育。对女主角的行为以及思想的详细描述统统来源于作者自己的生活,这与大多数南方人的记忆吻合,同时也引起了北方人的强烈好奇心。随着种植园随风而逝,《飘》则为美国人构建了一个南方幻想。

由于周围的人对南北战争中联盟军的津津乐道与念念不舍,玛格丽特从年少时就打算写一部关于南方以及南北战争的小说。南方人在被战争破坏殆尽的亚特兰大重拾财富与尊严,这份勇气一直鼓舞她不停创作。她甚至亲自去探访奴隶制度的见证人。

3.2 女性主义

玛格丽特的母亲,是一个很激进的女性主义者,也是佐治亚妇女投票联盟的创始者,玛格丽特深受其影响,成年后,完全脱离了自己过往所受的淑女教育,成为一名观点独特的记者。她不在乎社会传统,勇敢的追求自己的二次婚姻。她以自己的女性主义理想与行为震惊了整个亚特兰大社会。在她身上的最大的丑闻就是在舞会上大跳“流氓舞”。这些行为及当时的心理状态都在小说中一一展现。

整部小说的女性主义色彩很浓。书中的经典角色斯嘉丽身上的强烈女性主义倾向在全世界都引起了争论。即使南方女性的代表,或者是黑奴主妇嬷嬷都反映了女性的力量。全小说的女性主义主题讽刺了脆弱不堪的男子气概。

4、梅兰妮·汉密尔顿伴随战争成长

4.1 战前

战前的梅兰妮是一个典型的淑女,外形显得单纯、脆弱而美丽,气质高贵、有教养而矜持,顺服且愿意为家庭牺牲。她坚定的尊崇每一个南方女孩从自己的母亲及嬷嬷那里得到的教导。在悠悠的生活节奏中,如果女性高贵而谦卑的对待生活,生活则会给女性回报。舞会、烧烤、华丽的服装以及将来的婚姻是梅兰妮生活的全部内容,也是所有南方女性生活的全部内容。除此之外,梅兰妮还具有她家庭的显著特色,对文学与艺术情有独钟。

小说中对战前梅兰妮的描述寥寥可数,但在这仅有的文字描述为后续的故事情节发展做了大量铺垫。尽管梅兰妮的订婚在小说开头突然出现,但是在她与阿什利的交流中显得亲密而理智,这表明她早已与阿什利心灵契合,不难想象这以前他们有过多次类似的讨论,心灵相通。她全身心热衷文学艺术,并大胆地对阿什利关于特拉克利的评论提出异议,这些都与外界对她的评价截然不同,也让当时深受南方淑女教育的斯嘉丽认为这丝毫没有女性吸引力,是“老鼠一样的小女孩”“愚蠢的小傻瓜”。她与阿什利的私人相处时间和空间,从来都不曾有过以斯嘉丽为代表的南方女性熟练使用的用于讨好男性的调情技巧。相反,她无视社会风俗,积极却又文雅地表达她的个人观点,并加以陈述说明。这些行为显然与传统的南方淑女的行为准则不一致,所以斯嘉丽即刻判断这些言语行为根本无法讨好男性。然而,阿什利的反应却根本不是男性尊严受挑战的恼怒或者尴尬,他欣然接受这种早已在他与梅兰妮之间建立的相处关系。

4.2 战中

战争使梅兰妮大为改变以适应生活。梅兰妮开始理解除了诗歌与音乐之外的金钱的意义。随着南方社会的解体,她对“事业”的看法,对周遭人群的评断,以及对道德标准的理解也随即全然坍塌。梅兰妮开始认识到女性的力量,并逐渐成为家庭的精神支柱。

战中伊始,由于缺乏对北方人的了解,梅兰妮不能免俗与大多数南方人一样,相信棉花之王将轻而易举取得胜利。她在颂扬“事业”的歌声中饱含泪花,对战争最后的胜利信心十足。但随着战中的发展,尽管她有着各种不解与困惑,但她心理早已认同战争最后的失败,却又怯于口头承认。她的矛盾心态在与梅里韦瑟太太讨论如何对待瑞特·巴勒特时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阿什利告诉她,战端一开,南方也就不复存在了,梅兰妮对于战争的失败已做好充足的准备。“事业”的残酷远远超出了其神圣性。

尽管梅兰妮深受其身体条件的限制,但她还是迅速看穿了战争的危险。她尽全力让斯嘉丽与她共同生活。从斯嘉丽到达亚特兰大,直到她们全家逃离亚特兰大,梅兰妮都不遗余力的阻止斯嘉丽离开自己,因为她明白只有一个和她一样拥有现实主义态度的人,才能帮助她并弥补自己身形体力上的不足,在战争中存活。为此,她不让皮蒂姑妈打扰斯嘉丽,阻止社会舆论谴责斯嘉丽,甚至不让艾伦跟吉拉德带斯嘉丽回塔拉。为了确保斯嘉丽一定在自己身边,她甚至利用斯嘉丽对阿什利的爱慕,让阿什利要求斯嘉丽留在亚特兰大。

梅兰妮与斯嘉丽共同见证了南方的轰然坍塌。她曾是鼎力支援联盟军的众多南方女性之一,但是亚特兰大的毁灭将她推向了死亡与饥饿的威胁,梅兰妮迅速从一个南方贵妇转变为为生存而奋斗的现实主义斗士。她默许偷窃食物,协助枪杀窃贼,提议对窃贼尸体搜身。现实的危险让淑女气质荡然无存。

梅兰妮在她的核心家庭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她在邮件中指导阿什利战斗,即使在她亚特兰大的家中,她也是家里每个重要决定的决策者。在一个“缺少男性保护”的房子里,她迅速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角色,并让自己的所有决策执行下去。所以,她成功保护了她的新生儿子并在战争中存活下来。她对家庭掌控的强烈欲望彰显了她的男性气质。在所有的灾难面前,她是第一个提出“做一个老处女没什么可耻的。女性完全可以不依靠婚姻自己生活。”不难猜测,即使阿什利阵亡,她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支撑起整个家庭。

4.3 战后

梅兰妮已完全从一个温柔的南方贵妇转变为现实主义资产阶级女性。斯嘉丽凭借自己的智慧赚取了大量财富,但梅兰妮却凭借斯嘉丽的经济支持掌控领导了整个社会的精神与舆论。由于没有任何财务上的忧虑,梅兰妮让自己的家庭重拾凝聚力,并赢得了社会尊重。在战后的亚特兰大,她无情地抛弃了隐藏在她家庭里的南方的一切。

不管在塔拉还是亚特兰大,她一直都坚持保护斯嘉丽,以确保自己的物质来源与经济安全。只要斯嘉丽能够挣到钱,她自己的家庭则可以免除威胁,她仍可以保持自己的优雅的南方气质。她在斯嘉丽被社会舆论批评时为其辩护,即使与阿什利的亲妹妹决裂也在所不惜,甚至为此得罪亚特兰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她让阿奇护送斯嘉丽,她替斯嘉丽照顾孩子,她宽慰巴特勒船长,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斯嘉丽开展工厂的生意,这样阿什利才可以有足够的收入养家。

梅兰妮在面临饥饿和失去塔拉的威胁时,纵容各种不道德的行为。为了救塔拉,她对斯嘉丽出卖自己给巴特勒的行为大加赞赏,甚至为其制作各种服饰。她默许苏艾伦为金钱而发出背叛誓言。但是曾经她的丈夫阿什利面临生命威胁时她都拒绝让她丈夫发出类似誓言。生存成为了第一。梅兰妮迅速成为亚特兰大的联邦社会的中心人物。尽管在斯嘉丽看来梅兰妮“几乎从不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从不说任何不友好的言语”,但是梅兰妮的很多惊人言语会让公众感到震惊,但随后马上让公众听从或执行。她掌控了公共舆论的导向,但也反对主流舆论。任何人威胁到她的家庭都遭到梅兰妮的报复。梅兰妮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抛弃了谦逊与高贵,放弃了她母亲最好的朋友,抛弃了她儿时的玩伴与年少时的追求者,甚至抛弃了自己的家庭成员阿什利的血亲姐妹。

5、梅兰妮与斯嘉丽

梅兰妮的形象通常被认为与斯嘉丽截然不同,有时候甚至被认为相互做对比。但实际上玛格丽特·米歇尔将她理想的女主角一分为二,随着情节发展,两个角色相互重叠。第一次的重叠是斯嘉丽枪杀了一个北方窃贼的时候,标志着在战争中的存活。在此之前,尽管斯嘉丽与梅兰妮相互依靠,但总的来说她们两个总是用不同的方法处理遇到的难题。杀死北方佬让两人对北方人共同的憎恨和对饥饿共同的恐惧都暴露无遗,两个女性角色第一次合二为一。梅兰妮是精神,而斯嘉丽是肉体。第二次重叠是斯嘉丽父亲吉拉德的死亡,标志着重建的新生。同样面对一百五十美金的诱惑,两人都选择了效忠于美国政府的誓言。梅兰妮是第一个知道苏艾伦打算做背叛誓言的人,但她并没有阻止,这最终间接导致了奥哈拉先生的死亡。同样,斯嘉丽即使对父亲的过世感到很伤悲,但并也不对这些背叛誓言有任何罪恶感。第三次重叠是故事结尾梅兰妮的死亡。当这两位女性远离了生存威胁,她们对自己深爱的阿什利的判断惊人相似。

梅兰妮在很多方面被塑造成一个超越斯嘉丽的形象,她完成了斯嘉丽一直试图去做去永远没办法成功的完美女性的一切。梅兰妮拥有高贵的家庭出身,这在亚特拉大的贵族社会中至关重要。战前的亚特兰大有一半的人与梅兰妮是亲戚或者是远房亲戚。但是斯嘉丽仅仅是由于她母亲罗宾维尔家族的血统才被认可为奴隶主阶层的一员,她的父亲只是一个初来乍到的爱尔兰人,这对她上层地位没有任何正面影响,爱尔兰身份在整部小说中都没有太高的正面评价。即使是深爱斯嘉丽同时又嘲讽南方种植园文化的瑞特对吉拉德的评价都逃不出粗俗暴发户的圈子。此外,尽管这两位女性都以现实主义态度面对世界,但梅兰妮获得了公众的认可,而斯嘉丽却被社会所孤立。梅兰妮战前是所有南方淑女的典范,战后更成为整个亚特兰的中心;而斯嘉丽除了曾经是最受未婚男青年宠爱的年轻姑娘之外,此后的生活一直生活在社会的谴责与孤立中,几乎成了“背叛者”的代名词。尽管比斯嘉丽少两次婚姻,但梅兰妮却比斯嘉丽享有更多的家庭快乐。她与阿什利的关系稳固、享受生活、照顾孩子,这些都和斯嘉丽的生活相距甚远。

6、结论

约翰·道尔顿简介 篇4

公元1766~公元1844

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在19世纪初把原子假说引入了科学主流。他所提供的关键的学说,使化学领域自那时以来有了巨大的进展。

确切地说,并不是道尔顿首先提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不可毁坏的粒子──人称原子组成的。这个概念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提出来的,甚至在他以前可能就有人提出过。另一位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公元前342—270年?)采用了这一假说。罗马作家留克利希阿斯(公元前99?-55年)在他的著名诗歌《论事物的本质》中对这一假说做了生动形象的介绍。

德谟克利特的学说未被亚里士多德接受,在中世纪受到了忽视,对现代科学没有什么影响。但是17世纪有几个包括艾萨克·牛顿在内的主要科学家支持过类似的学说。不过早期的原子学说都没有定量表达,也没有用于科学研究,最根本的是谁也没有看到哲学的假想和化学的严酷事实之间存在的联系。

这就是道尔顿的贡献所在。他提出了一个明了的定量学说,可以用来解释化学实验,并经受住了实验室的精确检验。

虽然道尔顿的术语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稍有不同,但是却清楚地表述了原子、分子、元素等概念。他明确指出;虽然世界上原子的总数目相当之大,但是不同原子种类的数目却是非常之小(他的原著中列出20种元素即20种原子,今天所知道的元素有一百多种)。

虽然不同种类的原子有不同的重量,但是道尔顿认为任何两个同类原子的所有性质包括重量都相同。道尔顿在他的书中列出了一张各种不同类原子的相对重量表──有关这方面的第一张表,是定量原子学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道尔顿还明确地指出,任何相同化合物的两个分子都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例如,每个氧化亚氮都是由两个氮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由此可推出一种已知的化合物──不管是由什么方法配制或在哪里发现的──总含有相同的元素,而且这些元素之间的重量比完全一样。这就是约瑟夫·路易斯·普劳特几年前在实验中发现的“定比定律”。

道尔顿的学说非常具有说服力,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为大多数科学家所采纳。而且化学家按照书中所提出的方案行事:准确地确定出相对原子重量和每种分子的原子数;定量分析化合物。当然这个方案已取得彻底的成功。

原子假说的重要性是不易被夸大的。它是我们认识化学的主要学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序幕。只是因为在道尔顿以前就有人经常讨论原子论,所以他在此册中的名次并不很高。

道尔顿于1766年出生在英格兰北方鹰田庄。他只是在11岁以前受过正规教育,几乎完全是靠自学掌握了科学知识。他才智早熟,12岁就当上了教师。15岁迁往肯德尔城,26岁又迁到曼彻斯特,在那儿一直居住到1844年去世。他终生未娶。

道尔顿在1787年26岁时对气象学发生了兴趣,六年后发表了一本有关气象学的书。对空气和大气的研究又使他对一般气体的特征发生了兴趣。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他发现了有关气体特性的两个重要定律。第一个定律是道尔顿在1801年提出来的,该定律认为一种气体所占的体积与其温度成正比(一般称为查尔斯定律,是根据法国科学家查尔斯的名字命名的。他比道尔顿早几年发现了这个定律,但未能把其成果发表出来)。第二个定律是1801年提出来的,叫做道尔顿气体分压定律。

1804年道尔顿就已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并且编制了一张原子量表。但是他的主要著作《化学哲学的新体系》直到1808年才问世,那是他的成功之作。他在晚年获得了许多荣誉。

汉密尔顿系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0月~2009年1月共收集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157例, 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1]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且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王永炎主编的《今日中医内科》[2]中规定的诊断标准, 同时符合国家中医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郁证中医辨证分型标准。157例患者, 其中男60例, 女97例, 平均年龄41.8岁。按照中医辩证分型分为肝气郁结型46例, 气郁化火型40例, 气滞血瘀型33例, 心脾两虚型38例。

1.2 观察方法

收集抑郁症患者入院后或门诊时第一次的症状、HAMD得分情况以及中医望、闻、问、切四诊资料;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内容据美国精神卫生协会的建议, 分为4个因素:睡眠障碍 (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和早醒) 、焦虑和抑郁反应 (包括情绪低落、有罪感、自杀、激越和精神性焦虑) 、情感淡漠 (包括工作和兴趣、阻滞、自知) 、躯体症状 (包括躯体性焦虑、胃肠道症状、体重减轻、全身症状、性症状和疑病) , 并分析所收集观察对象的证型与HAMD睡眠障碍程度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均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当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 结果以 (±s) 描述, 采用方差分析;计量资料为非正态分布或者方差不齐时, 用中位数描述, 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检验标准: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气滞血瘀型、心脾两虚型睡眠程度分值最高, 与其它二型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抑郁症中医证型与睡眠障碍具有密切相关性, 其中以心脾两虚型睡眠障碍程度最重, 气滞血瘀型次之, 肝气郁结型和气郁化火型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可作为临床辨证分型的一个参考依据。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 χ2=88.437, P=0.000, 组间比较有差异, 心脾两虚型与其它三型比较P<0.01, 其睡眠障碍程度明显高于其它三型, 但肝气郁结型和气郁化火型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经Kruskal ̄wallis H检验, 由Median Test Statisticf得知中值=2.00, χ2=72.572a, P<0.01

3 讨论

抑郁症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 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 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临床表现为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 并伴随有食欲降低、性欲减退、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在西方国家, 抑郁症是15种主要致残原因之一, 预测到2020年, 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致残因素。在欧洲和美国所做的研究显示, 在成人人口中, 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男2.3%~3.2%, 女4.5%~11.2%[4]。心身医学、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新近研究资料表明, 作为典型的心身疾病的抑郁症的现患病率已超过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 跃居发达国家第一位[5]。据估算, 我国抑郁症的患病人数为3600万。2000年在上海杨浦区3880名被调查者中发现抑郁症患病率0.67%, 明显高于1993年全国7地区抑郁症患病率 (0.52‰) , 抑郁症状者占19.94%, 与美国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人群中终身催患抑郁性障碍的机率相近[6]。

在祖国医学中, 虽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抑郁症的病名, 但“郁”的概念最早见于《内经》,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述了百合病、梅核气、妇人脏躁等病证的临床特点。郁证的概念产生变化起自金元时代, 这一时期的医家开始将郁证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进行讨论, 郁证的范围较前更为明确。元代朱丹溪创立六郁论, 从病机着眼, 开拓了专题研究郁证论治的先河。明代虞抟在《医学正传》中首次应用"郁证"这一病名。在明清时期, 郁证的范围进一步趋同。虽然"郁"仍是一个广泛的病理概念, 但郁证在病因证治范围方面有了明显的限定。

传统医学认为“人或恚怒, 气逆上而不下, 即伤肝也”, “瞀闷, 即小事不能开展, 即是血瘀”, “俗言肝气病, 无故爱生气, 是血府血瘀”。肝藏魂, 肝主疏泄, 性喜条达, 气郁容易化火, 火邪迫阳外出, 致阳不能入于阴, 故表现出失眠;而火邪伤津耗血易致血瘀, 血瘀者“不通则痛”, 白天阳气温煦、固护, 夜间阳入于阴, 温煦、固护下降, 则疼痛表现最重, 其失眠程度为肝气郁结型的加深并且躯体的疼痛也加重失眠症状;心主神明, 神为人体精神活动的最高层次, 脾主升清、运化水谷以供养后天, 肝体阴而用阳, “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气郁化火致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扰动心神而易致失眠, 母病及子、肝气乘土, 导致心脾两虚, “心不藏神”、“魂不守舍”, 临床表现为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或容易惊醒、失眠健忘、多梦善疑等。“愁忧者, 气闭塞而不行”, “人忧愁思虑即伤心”, “悲哀愁忧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故心脾两虚型睡眠障碍程度最重。由此可见抑郁或焦虑情绪皆可导致睡眠障碍, 抑郁症的中医证型与睡眠障碍因素存在密切相关性。通过以上的讨论分析, 抑郁症具备很高的发病率, 同时在诊断时又具备一定的隐匿性, 笔者通过分析抑郁症中医证型与HAMD的相关性, 以期将HAMD的因素引入抑郁症的辨证之中, 为抑郁症中医辨证标准化、规范化作出努力。

摘要:将157例抑郁症患者按照《今日中医内科》中规定的诊断标准及国家中医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滞血瘀、心脾两虚四个证型, 同时收集其HAMD得分情况, 对抑郁症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其与HAMD睡眠障碍程度因素变化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抑郁症的睡眠障碍程度心脾两虚型明显重于其它3型, 与其它3型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抑郁症的证型之间, 睡眠障碍程度以心脾两虚型最严重, 可作为判断本证型的指标。

关键词:抑郁症,中医证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睡眠障碍程度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85-90.

[2]王永炎.今日中医内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5.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

[4]弗罗里安 (德国) .一九九八级硕士研究生论文[J].天津:天津中医学院, 2001, 2.

[5]Chan DW.Depressive symptoms and depressed mood among Chinese medical students in HongKong.1991, 32 (2) :170-180.

汉密尔顿系统 篇6

汉密尔顿以1805—1927年间从特拉法尔加海战到日德兰海战之后的120年为其所研究的时期。然而作者的研究焦点却不在战斗本身上, 而是在不管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都更为重要的海军管理上。从拿破仑战争中作为英国第一海军大臣的海军上将埃尔曼的时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第一海军军务大臣的海军上将比蒂辞职的1927年, 这些年代表了在海军发展上的一个明确的时期, 虽然作者谨慎地指出这所产生的意义会持续到1945年——或者甚至于到1964年。当海军部合并于国防部时, 汉密尔顿看到在1927年时, 就有了为避免有一个臃肿的机构而去打破的必要性。在这本书中所呈现的120年的跨度里, 汉密尔顿展示了, 海军行政机构从在1805年时重在日常事务, 到1927年时, 变为重在通过政策、原则和详细的财政控制, 把长期发展的规划纳入日常事务的这种尽管缓慢但清楚的发展。

作为英国政府中伟大的部门之一, 海军部比其他部门对外部有更大的影响力。它不仅反映出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上的转变, 还受世界各地事件的影响, 正如汉密尔顿对此所做的明确的描述, “海军部不只是塑造了国际平衡力量的变化, 还有突然的头脑风暴。”最有意义的是, 在本卷所记载的期间内, 海军部审查了不管是在英国强权时期, 还是从1898年至一战及其后的国际海军竞争时代里, 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海军所做的经营和支持。所发生的管理上的变化揭示了在维护海上霸权上所必要的结构性的需要。在1805年运营的海军部不是一个静态的机构, 而是一个本身由之前的战争和丑闻以及从英国在美国独立革命失败后的18世纪90年代改革所组成的机构。在巴勒姆作为英国第一海军大臣的时代, 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个人对细节的关注。对此还需要数年的时间去理解和实现这样的观点, 即认为行政工作应该由知识的需求来区分, 以及应该在适当水平的层次结构上, 将其分成不同的步骤和行动。

在1805年, 巴勒姆建立了海军与民用海事委员之间正规的分工和功能, 而其所创立的秘书处更将这些区别和特质进一步发展到了接下来的世纪。与此同时, 海军部秘书们, 例如W.韦尔斯利·波尔和约翰·克罗克·威尔逊, 他们以以下这些基本的方案开始了现代化的改革进程, 如将价值原则应用到文员的晋升, 为秘密事务创办一个办公室, 建立一个档案办公室来索引和记录重要的文件以使他们能找到供以后的参考, 还有将职员分配给特定的办公室来接近彼此, 以使他们可以更有效地在一起工作等。利用在拿破仑战争结束时的和平时期, 实行复员带来了行政管理办公室的进一步的合理化。詹姆斯·格雷厄姆爵士在1830—1832年的改革创造了一个行政管理上的重组, 一直到1869—1870年间都基本上保持不变, 并且在很多方面上, 直到1917年仍作用于海军人员的创建上。这些改变为推进海军部的行政管理效率, 同时也为打造海军部和财政部间更密切的联系, 奠定了一个有效的基础。

伴随着在1878—1885年发生的一系列危机和战争恐慌, 英国海军管理也同时面临着在不同层次上需要不同类型的专业知识来管理以推进技术挑战的问题。这证明在建设军舰中采取技术进步太容易了——但当走到极端时, 这样的“改进”可能会使舰船的性能超负, 并且使其效率较低而产生了实际上的成本超支。这些考虑最终导致了这种海军行政机构建立的需要, 通过反复的试验, 建立了这种发展和实施政策和行动原则的机构, 以及一个进行专业教育并培训海军军官的系统。但正如汉密尔顿在他这部重要的著作中所描述的, 行政管理的改革会一直持续, 但总是不会完善的。

摘要:本文重点评述了《现代海军的形成:1805—1927年英国海军政策的制定》。

香港丽思卡尔顿酒店 篇7

建筑节能:酒店幕墙采用了中空玻璃;客房楼板采用保温板绝热技术。

机电工程节能技术:对中央空调螺杆式主机安装了余热回收装置系统;酒店所有中央空调主机安装了冷凝器在线自动清洗系统;对空调主机冷冻泵系统安装了变频自动调节控制系统;安装了水源热泵节能机组, 为酒店提供热水和冷水;酒店大楼外墙照明光源全部采用LED泛光照明;客房安装了自动化集成空调智能数码节能控制系统;酒店公共区域空调系统使用BMS系统监视控制, 根据住客率和不同室温要求进行最佳调整;酒店的大堂、各个餐厅、宴会厅、会议室及水疗中心等公共区域采用调光控制系统, 以达到最佳光照度和节电的效果;酒店所有客房均采用调光控制。这样, 既可满足客人对光的明暗需求, 又可节约能源;酒店部分中央空调处理机已采用变频控制, 并引入BAS系统实现自动控制风量和温度。

环保回收计划:每月回收超过300公斤玻璃瓶循环再造;与环保团体合作, 每月收集超过20罐废食油, 将废食油循环再造成生物柴油, 以减废减碳;每月回收超过3, 000公斤废纸, 供给废纸公司或造纸厂, 以便还原再造, 保护天然资源和减少污染。

酒店简介:

香港丽思卡尔顿酒店位处九龙环球贸易广场的102至118层, 坐拥维多利亚港及香港岛的壮丽美景, 以崭新时尚的方式, 呈现丽思卡尔顿品牌的经典及优雅风格。酒店于2010年3月29日开业, 提供312间饱览维多利亚港及城市景致的客房。房间面积由50平方米的豪华客房, 以至达365平方米的丽思卡尔顿套房。所有房间均提供完善及时尚的配备, 包括无线宽频上网、iPod机座、蓝光播放录影机和平面液晶电视机等。

霍尔顿的悲剧命运 (英文) 篇8

The hero in Salinger’s novel, Holden Caulfield, a 16-yearold boy, who has a rich family and studies in famous schools, should have had a happy childhood and grown up healthily.However, he has been kicked out of four schools.He cannot accept the phony adult world and is ultimately driven crazy by worldly life and ends in the mental hospital.Holden’s life is tragic.

I Social problems made Holden cannot grow up healthily

Holden should have a promising future.However, he doesn’apply for himself in the studies and does not try to have a secure job with high status in the future as his father hopes him to be.He has been kicked out of four schools.Holden thinks every teacher is phony and just pretends to be helpful to students.This is sarcasm to education.From Holden’s experience and criticism, one can see that education in school, which should have helped him grow up healthily, is incapable of facilitating Holden to adapt to the mature society.Holden is the sacrifice of the unsuccessful education.

After World War II, America became wealthier.Although material civilization is highly developed, the inner-worlds of American people are empty.Holden is a young, affluent teenager in1950’s America who resents materialism.As a boy who wants to retain a child’s innocence and sincerity, he cannot adapt himself to the material society.

II His indifferent family decides Holden’s rebel character.

In one’s growing-up period, family is very import to form child’s character.Child can get warm and satisfaction easily if he grows up in a family full of love and understanding.However, child will feel void and distrustful if he lacks of family warm and love.Holden can get all he wants from his parents except moral requirement.His parents are absent when Holden appears in the whole novel and the only meeting of them is in a dark place.

Holden is the second eldest son of Mr.and Mrs.Caulfield.Mr.Caulfield is a lawyer.His wife works as a homemaker.Actually, Holden has an exceptional attitude toward his parents.The term“nice”is an extremely broad term Holden uses to characterize his parents.He does not want to disrespect them, yet he does not feel right praising them either.He wants to please them, but he accomplishes nothing and thus disappoints them.

III Personal character leads to Holden’s tragic ending.

Holden’s lack of ability to communicate and deal with people is his worst problem.Throughout the novel one can see how hard it is for Holden to admit to himself that he likes someone or how hard it is for him to have a normal conversation.Holden thinks in a particular fantastical way about almost everyone and everything.This unusual view upon the world actually restrains Holden rather than helps him throughout the story.By his fantastical view, his own thought and actions, Holden is hurting himself.

Holden has quite an uncommon way of loving people.Many times throughout the book, Holden begins having strong feelings for a particular person for no reason at all.This made him confuses seriously.He seems to have great problems with his life.The biggest internal conflict Holden has is his inability to focus.Whenever Holden starts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he always gets sidetracked.Another good example is the time Holden is lying to Mrs.Morrow.However, in most of time he realizes that too late.He has a problem, yet refuses to fix it.He cannot run away from his problems forever.

Conclusion

Holden’s growing-up environment and his family background decide his rebelling character and his in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Moreover, some particular character made him feel uncomfortable in society, such as his fantastical and inconsistency personalities.All these personal characters lead to Holden’s tragic ending.

摘要:《麦田守望者》是杰罗姆·戴维·赛林格发表于1951年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也是一部颇具争议的作品, 曾经成为大中学里最为人们传读但又多次受到禁止的小说。本篇文章从社会, 家庭和性格三方面分析导致霍尔顿悲剧命运的原因, 并得出结论:他的悲剧命运是社会, 家庭和性格三方面的冲突所导致的结果。

关键词:悲剧,社会,家庭,性格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Charlotte.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Rye.Simon&Schuste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Press, 1997.

[2]Grunwald, Henry Anatole, ed.Salinger:A Critical andPersonal Portrait[M].New York:Harper&Brothers, 1962.

[3]洪增流 (Hong, Zengliu) , 王静 (Wang, Jing) .《麦田守望者》的悲剧性解读.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5卷第4期, 2003年12月.

[4]温洁霞 (Wen, Jiexia) .无地守望:霍尔顿的精神之旅.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第1期, 2002年2月.

“隐士”离去——留下孤独的霍尔顿 篇9

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以下简称《麦》) , 虽然只有十几万字, 却对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51年, 这部小说一问世就受到美国青少年的狂热追棒, 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 讲“霍尔顿式的”语言, 不禁使人想起了18世纪的“维特热”, 这也许就是心灵共鸣的作用吧。《麦》之所以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不仅在于作者创作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 更重要的是, 作者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和欺骗行径, 以细腻深刻的笔触对主人公的理想与现实、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的复杂心理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从中可以窥探出作者的某些精神意念, 如青春情结、遁世情怀、禅宗思想等。

译者施咸荣先生指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最早的“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 但主人公霍尔顿垮得还不到吸毒群居的地步, 如霍尔顿尚想探索和追求理想, 因此他向往东方哲学, 提出长大后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当细读这部小说时, 感受的是霍尔顿有着强烈的心理冲突, 想要冲出社会过着离人索居的生活, 却不得不退步, 最后在一家精神病院休养;有着对美好纯真的热烈向往, 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 步入虚假的成人世界。摆在他面前的虽不是哈姆莱特复仇与否的抉择问题, 但却有哈姆莱特抉择时的困难与犹豫, 从文本内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可以透视出霍尔顿拥有着一个孤独迷惘的灵魂, 是一个追寻纯真却又难以摆脱困境的孤独者形象。

霍尔顿在追求纯真的理想时, 可以从他所喜欢的和他所讨厌的人物中做个对比, 来显示霍尔顿颓废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善良纯朴的心。

在他所喜欢的孩子的世界中, 是以弟弟艾里和妹妹菲比为代表的。一个反映他喜欢艾里的细节是, 他一直珍藏着艾里的棒球手套。当菲比要他说出他喜欢的人或事物时, 他第一个想到的是艾里, 虽然艾里已经死去, 但依然存活于霍尔顿的心中。显然, 艾里是他已死去的纯真象征。菲比是霍尔顿10岁的妹妹, 是他最为关心的一个, 他总是想捍卫和保护她天真无邪的心灵, 当他心情沮丧得要死时, 他溜进了菲比的房间, 唯恐在死前见不着她。当他下定决心要去西部, 去和菲比告别时, 看到菲比学校的墙上写着下流的文字“X你” (fuck you) , 他简直是要发疯了, 最后努力地擦掉那二字, 他不想孩子们受到坏的熏染。当菲比提出跟他一同去西部时, 他一口回绝了, 他不是不希望与菲比在一起, 而是他不愿打破妹妹正常且难得的童年生活。霍尔顿甚至都认为那个陌生的系溜冰鞋的小女孩非常“可爱”, 就像他的妹妹一样, 单纯、天真、诚实。孩子们身上具有的这些优秀品质, 正是霍尔顿所渴求与依恋的。霍尔顿遇到的那两个修女似乎是成人世界所保留的唯一的一份纯真, 她们善良与淳朴有别于他的姑妈。

霍尔顿对青春的流逝, 充满难于割舍的恐惧感。他恐惧事物的变化, 他不喜欢变化, 因为变化意味着“青春会流逝”的残酷事实的存在。为此, 霍尔顿喜欢十一岁死去的弟弟艾里和可爱的妹妹菲比, 喜欢博物馆里陈列的一动不动的物品, 喜欢听旋转木马时播放的老歌曲, 因为这些永远不会变化, 永远停留在原处, 永远驻守他心中的青春, 这都是他固守纯真的一种方式。在塞林格的生命中, 与他有过亲密关系的或他爱过的女孩, 几乎都是妙龄少女:在他心中永远迷人的维也纳女孩, 19岁与他相恋并结婚的克莱尔;乔伊斯18岁时曾与他有过一段罗曼史……他生活中热恋于年轻女孩, 作品中迷恋少女角色, 赋予她们青春靓丽的外表、纯真的心灵和敏锐的洞察力。塞林格选择隐居也许是为了守住自己迷恋的青春。

在追寻纯真的同时, 接近成年的中学生及其提早步入社会的同龄人似乎正走向堕落。这个群体也有几个代表, 首先是他的舍友斯特拉德莱塔, 这个人外貌总是挺不错, 体格魁伟, 但实际上私底下十分邋遢, 对待舍友被开除的事情无动于衷却热心地要去和女友约会等斯特拉德莱塔的形象是一个坏学生、缺德鬼、毁坏少女童贞的“老手”, 然而他并没有被学校开除;罗伯特·阿克莱, 是住在霍尔顿隔壁房的一个高中生, 是霍尔顿所讨厌的另一类学生的代表。他是一个又脏又多话, 只管自己怎样不管他人感受的令人生厌的家伙。譬如, 霍尔顿回到宿舍坐在椅子上看书时, 阿克莱故意打挠霍尔顿问些无关紧要的话, 甚至去挡住光线叫人看不清字迹等等。当然, 霍尔顿对自己也抱有不满与厌恶。对自身的认识是有自知之明的, 作为一名学生, 他抽烟、酗酒、满口粗话, 不用心学习, 五门有四门不及格, 这也是他被潘西中学开除的原因。当然, 他之所以这样, 引用我们中国的古话那就是“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但他与他的同学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霍尔顿心中希望自己不要这样但他却不能改变现状, 在不知所措下内心仍隐藏着一颗善良的心灵。在这虚伪肮脏的周遭环境中, 难怪霍尔顿会骂学校里的人全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霍尔顿没有不舍与留恋, 只有逃离与厌世。成年人的世界是霍尔顿憎恨的主要对象, 他痛恨一切, 学校的一切, 包括周围的同学还有校长。霍尔顿也不怎么喜欢自己的家长, 母亲除了看电影, 几乎无所事事, 连买给儿子的礼物都搞错;不羡慕当律师的父亲, 认为他们当律师并不是老出去搭救受冤枉人的性命, 而是挣许许多多的钱, 享乐生活、摆臭架子;对他哥哥DB进入好莱坞写剧本一事心存反感。在电影院里, 一个小孩子的妈妈让他感到很讨厌, 她为电影情节而落泪却不理会闹着要上厕所的孩子。他恨那对年轻的父母, 他们漫不经心地走在繁忙的大街上, 根本不理会汽车从自己的孩子身边呼啸而过。一言以蔽之, 成人世界和走向成熟的人们都让霍尔顿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与无望, 一种假模假式的生活方式, 这一切让他“腻烦”透了。而作者在《麦》发表成功后却选择了隐居, 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好奇与关注, 而塞林格的隐居为人们想要获得他的资料增添了一定的难度与一丝神秘之感。即使这样我们仍然可以细致地发现作品背后隐藏着作者的迷恋青春与遁世情结。

霍尔顿对周围一切做了一系列的观察与探索, 企图找回昔日的天真烂漫和纯洁的乐土, 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他生活在异己的社会环境中, 得不到理解、关爱以及交流, 他感到厌恶、苦闷、悲观、失望, 这是西方20世纪的时代病。霍尔顿是孤独的, 是一种挣扎于现实纠结于苦闷中的孤独。霍尔顿依然会在街头游荡, 在精神中游离, 在困惑中探询。在当今时代的中国, 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不容忽视, 他们在享受安逸的物质生活之余, 更多地是品味着孤寂的生活。父母忙于生计, 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 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 缺少与同伴交流的机会。虽衣食无忧, 但精神食粮匮乏。因此社会、团体乃至个人应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给予困惑的青少年及时的指导, 帮助他们顺利地实现向成人的过渡, 防止孩子们从崖上跌落, 要如霍尔顿那样做麦田里的守望者, 去保卫纯真的孩子们。

参考文献

[1].J·D塞林格著, 施咸荣译, 《麦田里的守望者》[M], 译林出版社, 2008 (1)

[2].保罗·亚历山大著, 孙仲旭译, 《塞林格传》[M], 译林出版社, 2001 (1)

[3].张慧仁, 《守望青春———霍尔顿的审美人格与人生选择》[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6 (6)

[4].房定坚, 《塞林格与中国文化》[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7)

上一篇:反渗透设备的运行管理下一篇:教师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