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24-04-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精选十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篇1

1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成果概况

1.1项目概况

2007—200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167个,资助金额2 270万元。各年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均为10项,资助强度为30万元/项;重点项目略有变化,分别为44项、48项和45项,资助强度为10万元/项。

全部重点项目分布在地球科学、数理科学、化学与化工科学、生命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七大学科。其中,生命科学领域的项目最多,达到75项,资助金额达到930万元,占全部经费的比重为41%;工程与材料科学、化学与化工科学和信息科学较多,项目数分别为44项、27项和17项; 地球科学、数理科学和管理科学较少,合计仅为4项。

24家依托单位获得了杰出青年基金和重点项目的资助。其中,获得项目数和资助经费最多的单位是中南大学,获得项目64个,经费780万元,分别占总数的38.32% 和34.36%;湖南大学次之,获得项目25项,经费390万元;获得项目较多的单位还有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但经费均在150万元以下。

1.2成果统计

全部杰出青年基金和重点项目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 300篇,出版专著29部,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26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23项,培养高素质研究人才1 841人。每个项目平均产出专利、论文、 专著、获奖及人才培养分别为1.61项、10.05篇、 0.17部、0.74项及11.02人。具体成果如下:

在论文产出和收录方面,发表论文2 300篇,论文产出总量和万元资助论文产出均数逐年增加,万元资助论文产出数为0.73篇。分学科看,信息科学的万元资助论文产出居各学科之首,高达1.12篇。全部论文成果中,世界三大检索系统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收录1 193篇次,其中SCI收录620篇次,EI收录219篇次,ISTP收录81篇次。2007到2009年度平均水平为0.52篇次/万元。分学科看,信息科学总体上保持了在各学科中的领先,高于平均水平,万元基金资助论文收录数为1.17篇次。

在专利成果方面,产生专利成果269项。从专利类型看,发明专利210项,实用新型59项;从专利状态看,授权专利131项,申请专利138项。三年平均万元资助专利平均产出数为0.12项。

在奖励成果方面,获得各级奖励123项,其中国际奖励10项,国家级奖励15项,省部级奖励98项。 三年平均万元基金资助获奖数为0.053项,整体水平保持了逐年增长的趋势。

在专著成果方面,带动出版专著29部。2007年带动出版专著4部,其中主编1部,参编3部;2008年出版专著12部,其中英文专著1部,独著2部,主编或参编10部;2009年带动出版专著13部,其中英文专著3部,独著1部,主编或参编专著12部。

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各类人才1 841人,其中有71人晋升正高职称、有322人晋升中级及副高职称,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23人,博士后35人、博士329人、硕士61人,三年来平均每万元基金经费资助人才培养数为0.8人/万元。分学科看,信息科学人才培养的平均水平较高,信息科学与工程与材料科学人才培养增长较快。

在获得其他资助方面,获得国家级和其他省部级计划资助197项,获资助金额达2.49亿元。省自然科学基金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的功能尤其显著, 争取经费合计4 881.8万元,是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金额的2.12倍。从学科来看,生命科学和工程与材料科学获得的其他资助较高,分别是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额的14.31倍和11.32倍。

在参与学术活动方面,主持召开或参加各类会议和学术活动536次,其中国际会议244次,国家级会议239次,省级会议53次,万元基金资助学术交流数为0.23次。

2绩效评价方法

2.1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本文采用多因子评价指标体系、定性定量结合评价方法,参考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基础[1-2],根据自然基金项目合同的指标要求,设立6个一级指标体系, 即论文专著、专利情况、获奖情况、人才培养、其他成果、其他资助等。

二级指标设立的情况是:论文专著指标设4个二级指标,包括论文发表数、论文收录数、累计影响因子和出版专著数;专利指标设2个二级指标,包括发明专利数、实用新型专利数;获奖指标设3个二级指标, 包括国际级获奖数、国家级获奖数和省部级获奖数; 人才培养指标设3个二级指数,包括高学历人才培养数、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数和晋升职称人数;其他成果指标,设3个二级指标,包括软件数据库、图表图集数和新仪器方法数;获得其他资助指标设3个二级指标,包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资助额、其他国家级资助额和其他省部级资助额。

2.2绩效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绩效评价的依据为各项目负责人提供的验收材料及省基金办组织的项目验收评议专家意见,权重各自为30%和70%。各项目单项指标和综合绩效的计算方法如下所示,指标的权重系数采用德尔菲法,由验收的专家打分确定。

2.2.1单项指标得分的计算公式

其中,Sij:第j个项目第i项分项指标评价得分; Nij:第j个项目第i项分项指标二级指标值;θij:第j个项目第i项分项指标二级指标的重要系数。

2.2.2项目综合绩效得分的计算公式

1)定量评分标准分(Ei)的计算公式

2)项目综合评价加权评分

其中,Si:第i个项目综合评分;Sni:第i个项目第n项分项指标评价得分;θn:第n项分项指标重要系数;Ei:第i个项目定量评分按百分制转换标准分; Pi:第i个项目验收专家评分;αE:定量评分(标准分) 权重;αP:专家评分权重。

3绩效评价结果

采用前述的绩效指标体系和方法,本文对2007—200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和重点验收项目成果进行了绩效评价。在进行学科对比时,由于数理科学、地球科学、管理科学三个学科立项数较少,不具备可比性,因此只比较化学与化工科学、 生命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四个学科。

3.1整体绩效稳步提升

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的整体绩效较高,且呈上升趋势。2007、2008和2009年度全部项目的平均绩效分别为81.10、81.63和89.96。2009年度项目的综合绩效比2008年度项目提高10.2个百分点,比2007年度项目提高10.92个百分点。

3.2学科发展潜力凸显

从各学科对比来看,湖南省主导产业相关领域的绩效增长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具体情况是,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综合绩效上升较快,而工程与材料科学和化学与化工科学领域的绩效上升较慢。其中,3个年度中,信息科学项目的绩效由79.01上升到91.1,累计提升16.2%,绩效提升幅度最大;生命科学项目的绩效由79.52上升到90.55,累计提升12.7%;工程与材料科学项目的绩效由82.7上升到90.62,累计提升9.6%;而化学与化工科学项目的绩效由83.13上升到90.35,累计提升8.9%,绩效改善幅度最小。

3.3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绩效突出

与重点项目相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额度更大,产出成果相对较多,绩效较为突出。3个年度项目中,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平均绩效为90.2,而重点项目的平均绩效为82.35,前者高出后者9.5个百分点。以2009年为例,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平均绩效为93.2,高出重点项目平均绩效(89.27)4.4个百分点。

3.4依托单位持续支持

2007到2009年度项目中,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7家主要依托单位平均绩效分别为80.07分、 82.15分和89.47分,每年绩效提高5.75%,接近整体绩效水平提升幅度,较为稳定地发挥了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作用。各依托单位项目成果的平均绩效差距逐年缩小,2007年度为9.04分,2008年度为8.62分,2009年度为2.51分。3个年度项目中,平均绩效水平在85分以上的是湖南工业大学(86.82分)、湖南大学(86.73分)、湘潭大学(86.60分)、长沙理工大学(86.25分)、湖南中医药大学(85.70分)、湖南农业大学(85.69分)。

4对策建议

4.1加强战略引导,统筹部署资源

加强战略筹划,强化培育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引导。统筹把握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不断提升战略调控能力,有效发挥科学基金作为湖南省战略资源的导向作用。提高项目指南的科学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充分发挥项目指南和增量经费供给对学科均衡协调、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加强战略咨询,定期听取科技界对科学基金资助管理、学科发展等方面的战略与政策的咨询意见,凝聚专家智慧,组织开展学科布局与建设的政策调研,加强学科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战略分析,引导学科全面布局与健康发展。

4.2完善管理机制,营造创新环境

创新管理思路,改革管理模式,畅通项目链和学科、平台、人才一体化资助渠道,落实科学基金管理责任制,完善评审机制、项目管理机制、绩效评估机制、 信息服务机制。加强省基金对高校、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引导作用,加大青年人才特别的高端青年人才以及人才群体的培养,使之成为湖南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源头力量。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高水平科技资源,实现基础研究水平的跨越式发展[3]。

4.3对接国家资助体系,加强基金顶层设计

注重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和相关工作的衔接,使基金工作始终坚持聚焦国家战略,加强重大科学问题凝练,增强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加快引导湖南省资源投入基础研究工作, 逐渐扩大基金项目在湖南省知识创新体系的区域覆盖范围,逐步丰富知识创新主体的建设,不断提高基础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4]。

4.4建设创新文化引导,展示基础研究成果

引导科技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观和价值取向,促进科学道德建设,推动基础研究健康发展。通过严格项目验收环节,加强学术规范建设,倡导良好科研实践。切实遵循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和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改进创新研究和人才评价体系,努力营造平等争鸣、鼓励探索、宽容失败、 激励创新的学术文化氛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以尊重科学、公正透明、激励创新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基金文化建设,不断提升科学基金的文化凝聚力。

摘要:地方自然基金项目作为科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设计科技计划项目的绩效评价方法,对2007—200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篇2

发布时间:2011-12-30 发布人:熊二刚 阅读:19

5校属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通告,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基金项目)申请工作已经开始,为做好我校2012年度基金项目申请和2011年应结题项目的结题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

(一)关于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2011年12月发布了《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引导科学技术人员申请项目。

2012年起,自然科学基金委对资助格局及资助政策进行部分调整:

1.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线填写申请书)。

2.在面上项目中设立“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在线填写申请书)。

3.依托单位应提交本单位在站博士后人员的项目申请清单并对清单所列项目统一提供书面承诺:保证在站博士后人员获得项目资助后,延长其在站期限至项目资助期满并负责解决其延长期间的生活费用;或者出站留在依托单位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否则,自然科学基金委不受理在站博士后人员的项目申请。

有关具体内容和要求,请认真阅读《指南》。

(二)基金项目申请安排

1.各学院科技秘书在2012年元月1日后,从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网站(http://)选择申请受理,然后进入相关下载,点击“依托单位请下载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系统(MiniIRIS)”,下载安装成功之后,启动系统,选择院系版进行系统初始化。

2.为了保障项目申请质量,我校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从去年开始实行学院负责接受,学校集中受理的二级服务模式,校属各有关单位必须根据有关要求(学校向各单位提供形式审查内容和要求),组织学院对申请书在形式上进行认真审查。

3.我校根据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时间及有关校内项目审查工作需要,学校集中接收各学院项目申请工作自2012年3月5日开始,3月7日16时截止。

4.2012年度集中接收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不含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重点项目、部分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项目、数学天元青年基金项目、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以及部分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和组织间合作交流项目等。不在集中接收申请范围的项目类型及其申请提交时间将另行公布。

5.对于随时受理申请的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等项目类型,申请人应避开集中接收期提交申请。

(三)申请人事项

1.申请人应认真阅读《条例》、《指南》、相关类型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按撰写提纲要求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

2.2012年版申请书中增加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填写等若干要求。

3.2012年度申请书撰写采用离线和在线两种方式:

(1)采用离线撰写申请书方式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具体要求如下:

申请人于2012年1月1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ISIS系统)下载2012年版申请书,不得使用以前版本的申请书。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向所在学院科技秘书提交电子版申请书和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包含附件材料)一式两份。申请人应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2)采用在线撰写申请书方式的项目类型包括: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海外及港澳学

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联合基金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科普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项目、数学天元青年基金项目、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等。具体要求如下:

申请人向学校科技处索取用户名和密码,登录ISIS系统,准确选择相应申请项目类型(含亚类说明和附注说明),按照相关要求与提示撰写申请书,并将申请书附件材料电子化。其中,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申请人按照上述要求完成在线撰写中文申请书后,还应在ISIS系统中下载《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英文申请书》进行离线撰写,该英文申请书与合作双方的协议书一并作为中文申请书的附件材料。

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其电子附件材料,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向所在学院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两份),无需提交纸质附件材料(有关证明信和推荐信等纸质材料原件除外)。

申请人应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四)所在学院事项

所在学院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校科技处项目科。具体要求如下:

1.应在通知截止日期前提交本学院电子申请书,并统一报送经申请人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一式2份含原件)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鉴于2012年有较多类型项目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并提交申请书,ISIS系统大批量生成供申请人下载打印的PDF版本申请书需要一定处理时间,请各有关单位注意掌握本学院项目申请书的收取截止时间。

2.报送申请材料时应包括电子提交文件和学院申请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二、项目结题

(一)项目负责人事项

1.2011年12月资助期满应结题的项目负责人应按照《条例》、相关类型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以下简称结题报告)。

2.项目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时,尽量使用“成果在线”方式收集本项目发表的论文。请不要将待发表或未标注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项目批准号等的论文列入结题报告;不要直接复制论文内容作为结题报告内容。

3.自然科学基金委在批准结题通知发布之后,将公布项目结题报告和申请摘要,请项目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时注意保密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4.项目负责人完成结题报告撰写后,通过ISIS系统提交电子结题材料,并向学校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结题材料原件。项目负责人应保证电子与纸质结题材料内容一致。难以电子化的附件材料随纸质结题材料一并提交。

5.学校将对结题报告进行审核,并于2012年2月25日以前将结题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负责人应在截止时间前通过ISIS系统提交电子结题材料,并报送签字后的纸质结题材料(一式1份)。

三、项目年度进展报告

项目负责人应按要求认真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年度进展报告》(以下简称进展报告),于2012年1月10日前通过ISIS系统向国家基金委提交电子材料。学校将按照《条例》要求对进展报告进行审核,并将经签字盖章后的纸质材料(一式1份)报送或邮寄至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相关科学部。

四、其他

(一)《指南》已于2011年12月上旬发行,电子版于2011年12月底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公布。

(二)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随时公布最新的项目指南、通知通告和工作动态,并提供各类项目管理办法、申请书表格、项目指南等电子文件和有关操作说明,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及时登陆网站查询或下载相关文件。

(三)对ISIS系统操作和电子文件下载、录入、上传有困难的学院或申请人,请向校科技处、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中心或各地区联络网组长单位咨询。

(四)为保证2012年项目集中接收工作正常进行,请各学院严格遵守各类工作截止时间。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遴选规律探析 篇3

国家出版基金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重大常设文化基金。国家出版基金以公益性、重大性、精品性和传世性以及国家主导、打造精品、服务人民为指导,迄今已公开遴选资助了700多个出版项目,正在成为打造精品、引领方向、繁荣文化、促进发展的重要平台,其导向性、权威性和示范作用日趋明显,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国家出版基金已成为学术出版重大项目、精品项目的风向标,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此,笔者对四年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进行分析,借以探寻学术出版重大项目的策划规律。

笔者汇总了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办公室先后公布的四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名单,共390家出版社(含联合申报单位,副牌并入主牌)711个项目获得资助,其中663个由图书出版社承担(2个为与电子音像社联合申报项目)。由于四批公示名单或未公布分类,或分类标准不太一致,同时考虑到各出版社科室设置及出书分工情况,故以“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分类方法为一级分类,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二级分类,设置了以下分类方法。

经过对663个项目分别从学科门类、社会影响、出版社性质、书名关键词语、年度变化等多维分析,发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具有如下规律:

一、推动文明发展能力越强,国家出版基金竞争力越强

单纯从总量上看,社科类居首,科技类、文艺类其次,少儿类、综合类居后(见表1)。但从质的角度看,必须消除门类年出书品种数的影响,才能准确地评估各门类的相对竞争力。分别计算出各门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数量、比例和各门类年均新书的品种数、比例,以前者的比例除以后者的比例,就可以大体得到各门类的国家出版基金相对竞争力。结果发现,在一级分类上,文艺类和科技类的国家出版基金相对竞争力较强,在二级分类上,则依次为生物类、理学类、史地类、艺术类、政治类、农学类、医学类、文学类较强(见表1)。

乍一看,8个国家出版基金相对竞争力比较强的二级门类显得比较分散,但如果细加分析,却可以发现是有规律的。我们知道,社会结构包括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精神上层建筑,即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三大部分,因而相应就有物质、政治、精神三大文明。出版业坚持“二为”方向,必然最终要落实到对三大文明建设的促进。如果将各类图书对三大文明的影响大体分为强、中、弱、无,并与各类图书的国家出版基金相对竞争力一起列表(见表2),就可发现,凡是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中某一文明有强大促进作用的门类,其国家出版基金相对竞争力就比较强,而促进作用比较分散或不突出的门类的国家出版基金相对竞争力则相对较弱。

二、与出版基金使命越合拍,国家出版基金竞争力越强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所涉及内容丰富,基本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各个分类都有项目入选,但各门类不同年度项目数各不相同(见表3)。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各分类相对竞争力的差异,恰恰反映了国家出版基金的国家性质、时代特点和历史使命。

1.社科类:服务政治文明,体现国家性质

社科类图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总量处于首位,占了所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近半壁江山,但由于相对竞争力比较低的文教类和经济类在社科类中占了很大比重,故其总体的国家出版基金相对竞争力较低(0.87)。在社科类图书中,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政治类和史地类(相对竞争力分别为1.77和2.43)。政治类承担着奏响主旋律,指引当代政治文化基本建设的重要作用,而“文以载道,史以记事”,历史类著作以其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教化八方,也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对这两个门类的重点资助,正是国家出版基金国家性质的集中体现。

2.科技类:服务物质文明,反映时代特征

科技类图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总量处于第二位,它的新书品种也位于第二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类图书对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整个科技类总体国家出版基金相对竞争力为1.10。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科技类的重点为理学类、医学类、生物类和农学类(均高于平均值1.00),并呈现出理学类和农学类逐年减少,生物类和工科类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个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对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以及新时期新兴工程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特点。

3.文艺类:展示民族文化,扩大国际影响

在文艺类方面,文艺类图书两个二级分类各年变化趋势相反,故总体略有走低。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重点是艺术类(相对竞争力为2.21),这主要和艺术类既能陶冶情操,又常常还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有关。出版此类图书,既有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推广中国文化经典,扩大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等社会效益。

三、书名关键词语热度越高,国家出版基金竞争力越强

书名是图书内容的高度概括,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有几个热点关键词在书名中频频出现,充分反映了国家出版基金遴选的导向性。

1.国字招牌,体现国家水平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明确提出,基金资助项目必须站在世界前沿、弘扬民族文化、记录时代精神、展示创新成果,努力打造造福当代、惠及后世的代表国家级水平的文化精品。因此,有182个项目名字中含有“中国”“中华”等字眼,如《中华民国史》《中国发展道路》《中国巩义窑》《中国多目标地球化学图集》《中国高等植物》等,所占比重高达27.45%,且广泛分布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各个分类中(见表4)。众多的国家级项目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的集体亮相,充分体现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重大性和代表国家水平的导向性。

在这182个项目中,中央社和地方社各占91个,但地方社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中(见表5),说明地方社的竞争力正在增强,更多出版社的参与有利于推动此类重大项目的开拓。

2.史志项目,传承中华文明

盛世修史、明时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一,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五千年的关键所在。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史记》《资治通鉴》《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巨著都是产生于盛世。作为生活在“先进文化的代表” 时代的出版人,我们的历史责任与文化责任不容推卸。国家出版基金肩负建设“经典文化”的责任,对各类史、志给予较高的支持力度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史地类相对竞争力较高,仅历史类就占了74个。其实,史类著作的获资助率远不止上述,除了史地类中有35个的主题为“史”或“志”外,在其他门类中还有87个项目的主题为“史”或“志”。这122个项目广泛分布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16个分类中(见表6),说明修史修志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这些史志项目,对于加强文化积累、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3.区域特色,反映多元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广阔,34个一级行政区域,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统一多元的中华文化。研究中国,既要研究总体,也要关注各区域、各民族的特色。因此,有62个项目为区域研究(38个)或民族研究(24个),分布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11个分类中。这些项目主要是地方社申报(55个),不但数量多,而且分布广(见表7)。可见,利用区域优势、结合自身特色,也是策划学术出版精品项目的好思路。

名家、大师,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代的学术精英,他们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思想也是该民族在该特定历史时代的精神之光。名家、大师影响时代,影响人类,他们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因此,编辑出版名家文集,不仅是极为严肃的学术研究工作,也是文化建设、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文化积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特别是作为名家一生创作的展示与总结,名家作品全集可以恢复名家全貌,保持历史的完整与真实,为普通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最为全面可信的研究依据。如果说阅读选集如同截取历史的断面,那么总览全集则就像纵观历史的全景,还原和展示名家的全人和原貌。从这个意义来说,一套名家全集就是一部学科历史。所以,有51个项目为以名家、大师冠名的文集、全集等,如《季羡林全集》《张大千全集》《竺可桢全集》《岳美中全集》《钱学森文集》等。这些项目在四批中均有,分布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13个分类中(表8)。

5.研究项目,荟萃创新成果

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及时出版最新科研力作,将极大地丰富人类知识宝库,有利于开拓新领域,促进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强调鼓励多样,注重创新。因此,荟萃创新成果的项目颇受青睐,其中仅书名含有“研究”二字的项目就有43个,分布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10个分类(见表9),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民国诗词学文献珍本整理与研究》《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药饮片用量标准研究》等;此外,书名中不含“研究”二字却有研究之实的项目,如《大飞机出版工程》《船舶与海洋出版工程》等也非常之多。可见,关注研究成果,也是策划学术出版重大项目的一大法门。

四、结语

作为国家重大常设文化基金,国家出版基金已成为打造学术精品图书、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国家出版基金的终极追求,是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标志。作为一个出版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出版一批可以流传久远的高端学术著作。然而,在此之前,我们常常由于市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难以如愿。如今,国家出版基金的常态化运作,增加了我们圆梦的机会。

通过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分析,可以看出,只要紧紧抓住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这一导向,结合出书分工和传统优势,既关注热点关键词,又巧妙地把握空白点,以前世没有、当世急需、文化传承为目标,突出公益性、重大性、精品性和传世性,总体规划合理,主创队伍严整,内容质量较高,注重创新传承,就可大大促进学术出版精品的产生。学术出版的春天正在向我们走来。国家基金,给力出版,精品可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篇4

关键词:科学基金,过程管理,绩效评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过程管理的绩效评价就是通过对基金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分析, 在建立较为科学、合理、规范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通过评价职责和评价方式的正确运用, 准确实施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绩效评估。其过程不仅包含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与立项、实施与执行、结题与验收、监督与管理, 还包括项目研究过程中所产出的成果和对成果继续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与应用, 以及后续过程所形成的实用技术、专利技术及其实现商品化、产业化的全过程。宁夏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建设的第三期建设高校, 面临着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 积极研究和探索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过程化管理, 科学有效地实施绩效评价, 确保国家基金项目的完成质量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1 过程管理中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基础科学研究是国家实现源头创新的灵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则是我国基础研究的摇篮[1]。国家科学基金的建立对于地方高等院校来说不仅承载着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的重任, 而且也承担着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 建立和实施国家基金项目过程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强化国家基金管理, 优化科技资源, 发现和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提高基础研究水平, 引导和支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 增强国家基金项目管理质量的基本保证, 它对于促进科学基金研究与地方科学技术发展的紧密结合, 实现地方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1 过程管理的绩效评价系统

国家基金项目过程管理的绩效评价系统是贯穿于项目管理全过程的一体化系统 (如图1) , 该系统是整个评价体系的核心, 其指标的形成和权重分配对于项目的评价结果起着重要作用,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项目的前期基础。

主要是指项目的前期准备情况, 包括该项目申请前所取得的与项目申请相关联的出版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公开发表的专著、论文的数量、档次, 研究成果被引用的数量、档次及影响因子等基本信息。

(2) 项目申请书信息。

主要是指国家基金项目申请书的电子版全部信息。

(3) 年度进展报告信息。

主要是指项目获得国家基金立项资助之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年度进展执行情况, 存在的问题, 经费使用情况等基本信息。

(4) 结题报告信息。

主要是项目在三年的研究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总结, 包括研究进展过程中的成果展现、创新性发现、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经费使用等研究过程的全部信息。

(5) 后续成果信息。

主要是指项目在完成结题后的后续性成果, 包括项目研究中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成果形成的实用性新技术, 实际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及其对地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研究能力的提高和成果获得的国家及地方政府奖励、形成的专利及其档次等综合信息。

(6) 项目延伸信息。

主要是指项目研究成果被列入或转入其他类型的国家研究计划的情况, 包括列入国家其他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层次、经费等。

1.2 过程管理的信息处理与分析

科学基金项目过程管理的绩效评价涉及的是一个相对较长期的过程, 需要采集和获取的信息量相对较大, 并且具有时间和周期上的不确定性, 相对而言对于项目的完整性和延续性要求较高。由于受管理手段和技术水平的制约, 目前在国家科学基金过程管理的绩效评价上还只能是针对项目研究成果的评价, 而这种评价的权重也只能是对项目研究中和研究后发表的论文情况、专著情况、获得的专利情况、奖励情况、人才培养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基本信息[2], 因此, 通过对这些基本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 对于进一步预测项目研究发展趋势, 特别是对于管理部门决策是否继续支持该项目的后续延伸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项目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是过程管理的基础, 在实施过程管理中所涵盖的信息内容从项目申报, 直至项目延伸到国家其他科技发展计划的全过程信息采集工作。主要包括:1) 项目申报的前期准备信息;2) 项目研究过程报告, 包括年度进展报告和项目结题报告的全部信息;3) 项目后续研究成果信息, 主要是项目结题以后的成果信息补充;4) 项目延伸研究和应用情况信息。

(2) 项目指标完成情况的定量分析

主要是根据项目实际完成情况, 结合项目研究计划任务书的定量指标进行对照, 通过评价管理系统进行初步的对比验证和定性分析, 完成对原计划任务书设计指标与实际完成情况的判定。包括原定计划任务完成指标与实际完成情况比较, 项目经费预算及其实际支出情况比较, 项目研究的创新程度、存在问题以及其它可定量的指标比较等。系统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效果评价, 为专家评价的介入和形成鉴定意见提供相对真实的依据。

(3) 项目评价意见的形成

评价意见的形成有赖于评价专家对系统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合理性予以认证的同时, 对难以定量比较的相关信息进行定性评价的过程。因此,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种人为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 在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 取得项目评价指标定量比较系统和评价专家认证的基础上, 由系统对项目进行相对客观、合理、公证的评价定位, 确定和形成项目的评价定语、分值或等级等。

2 过程管理中绩效评价的基本职责

为使国家基金项目绩效评价尽可能作到客观、公正、准确, 并且使其规范化和制度化, 在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规定》等相关制度。作为地方院校, 宁夏大学在尝试绩效管理过程中还制定了《宁夏大学重大项目管理办法》, 将国家基金项目纳入重大项目管理的范畴。

2.1 绩效评价中专家的确定

绩效评价是对项目执行过程的客观评定,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它的形成不仅要依靠严格的制度措施保障, 同时要依据专家意见的采纳。所以, 在确定专家过程中应以聘任为主, 在聘任条件上应采取专家组成员自愿参加, 能对项目的评价工作富有兴趣, 具备奉献精神, 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严谨的学术作风, 拥有丰富的从事科学研究及科技管理的经历和经验, 并且处事公正, 愿意发表积极和建设性的督导意见;另外, 专家的确定还应全面考虑其专业知识背景和主要学科领域, 身体健康, 能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2.2 绩效评价中专家的工作职能

为使专家能够全面了解项目的执行过程, 科技管理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的组织专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 听取项目组的汇报并实际进行调研与指导, 与项目实施人员面对面地交换意见、沟通信息;同时查验项目的研究进展报告, 如实反映和客观评价项目研究工作的成绩, 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科技管理部门结合专家的检查和调研情况组织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 及时反馈交流信息, 为更加有效地管理项目、科学合理地监督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正确发挥和行使专家的工作职能。

2.3 绩效评价中的专家委员会

绩效评价中的专家委员会是一个非正式组织, 他的运营采用聘任制, 聘期为两年。专家委员会设主任一名, 一般由学校主管科技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主任两名, 由科技处处长和专家成员担任。专家委员会成员构成以离退休专家为主, 一般每两年为一届, 每届专家委员会约10人左右组成。换届更新专家成员时应适当保留上届专家的一半或更多成员, 这样不仅可以保障专家委员会有效的行使职能, 而且更有利于科技管理部门检查工作的延续性, 也保证使一些刚从科技工作一线退役, 但仍然具有卓越建树的专家教授被充实到专家委员会当中。

3 过程管理中绩效评价的工作方式

国家基金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方式要在科学、有序的原则下进行。科技管理部门应确定当年需要检查的基金项目特别是结题项目清单和具体时间安排, 并及时向二级学院科研办公室及项目负责人发出通知, 项目负责人应认真准备, 积极配合并接受检查。专家组成员在检查过程中要认真审阅被查项目的计划任务书、项目合同书、年度进展报告、项目总结报告及相关材料等, 通过听取项目汇报, 查阅相关资料, 现场答疑等方式将项目的研究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对照。专家组在检查过程中采用集中听取课题负责人的研究进展汇报 (要求必须以多媒体形式) 、现场质疑与答辩、专家与项目负责人互动讨论、专家组评议 (项目负责人回避) 、专家组写出书面评语、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等[3];科技管理部门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项目负责人进行反馈, 共性问题由科研管理部门集中解决, 个性问题由科技管理部门与项目负责人会商共同协商解决, 全力为基金项目的顺利完成和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

3.1 高水平的专家成员是保证评价质量的关键

专家成员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是决定基金项目检查与督导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近年来, 宁夏大学随着向多学科性和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发展, 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不断涌现, 当代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 因此对专家组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截至目前, 在宁夏大学聘任的三届检查与督导专家组成员当中, 专职成员全部为当时新近退休的专家。由于宁夏大学是一所以理、工、农科为优势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上以化学化工、生命科学为特色, 研究领域相对集中, 因此在对评价专家的选择上也是以在该领域具有一定学术专长的专家为主。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 这些学有专长的10位专家均能够比较好地按照要求履行项目检查与督导工作的职能, 在时间和精力上具有切实的保障, 并且在利益和学术等方面能够相对超脱, 在履行专家组的职责方面也发挥得比较出色。

3.2 规范的管理方式是取得评价实效的基础

科学规范的管理工作方式是国家基金项目绩效评价取得实际效果的基本条件。就绩效评价的本身而言,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个别项目的负责人由于存在认知上的差别, 可能会对管理部门行使管理职责有一定误解, 甚至表现出不积极、不配合或者有抵触, 因此, 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 管理部门合理、规范、科学的工作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管理部门在组织专家进行绩效评价时只能把它当成一种履行管理职责的手段, 其目的是旨在加强基金项目过程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 并主动为项目的按期完成承担起监督责任, 为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提供帮助[4]。其次, 作为项目依托单位应该经常注重与评价专家、项目主持人、项目组成员进行尽可能多的交流和沟通, 寻求管理者和项目实施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再次, 管理部门在组织实施绩效评价过程中, 要力求作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将评价工作的内容更加合理地融入到服务的过程当中, 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和项目负责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真正体现专家组对项目实施的指导作用和咨询作用, 使项目执行者能够体会到评价的目的是有利于项目的完成和提高, 特别是积极和建设性意见对于项目顺利完成所具有的实际意义。

3.3 强烈的责任意识是确保评价实施的保证

几年来, 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制度, 在坚持认真组织并力求使评价取得实效的基础上, 宁夏大学注重强化绩效评价与创新管理方式方法的提高, 使项目实施者与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科研管理部门与评价专家之间、评价专家与项目负责人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架起及时沟通、相互了解和信息交流的桥梁, 并进一步增强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项目负责人对计划任务书的执行意识、计划任务书的执行和科技研发工作的时效意识。通过这些责任意识的培养和实现, 使得在宁夏大学承担的国家基金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截止2007年底宁夏大学获得国家基金资助的132项项目都实现了按期结题, 这也为该校实施创新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借鉴和有益保障。另外, 从实施绩效评价的结果来看, 该项工作的进行所取得的效果远不止于此, 从多年的实践结果看, 该项工作的实际效果远远超出了当初的设计思考与预期, 特别是对于促进学校的学术交流、帮助和督促项目的实施、实现管理创新、促进学科交叉、培养教师和科研人员良好的科研素质、使科技资源合理配置等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总之, 2008年宁夏大学被列入国家“211”工程第三批建设高校, 面临着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期, 因此, 学校也提出了“以提升内涵发展为主, 实现科研工作丛向与横向的十字型发展”目标。在机遇与挑战面前, 宁夏大学在国家基金项目的管理上除严格按照2007年颁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外, 还应紧跟国家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的步伐, 进一步实现科学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目标, 继续完善和实施绩效评价制度, 积极寻求和探索国家基金项目的创新管理方法, 为国家基金项目依拖单位实现科学、有序、规范的管理提供积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冯鸿雁, 肖广岭, 苏俊斌, 等.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目标定位与绩效评估[J].科学管理研究, 2005 (4) :49-52.

[2]牟瑞, 王鸥.基于全过程管理的科技基金项目评价体系[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07 (3) :86-88.

[3]陈晓芳, 田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 2006 (1) :39-4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篇5

项目申请人 月 15 日

2017 年 1 月 15 日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按照各类型项目的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辑文编译4007 电话同微信 *** 月 1 日

2017 年 3 月 1 日以后可以通过依托单位寄送集中接收类申请书 月 20 日

2017 年 3 月 20 日 16 时前完成申请书电子版上传及纸质版寄送(一份纸质文件)月 5 日

自然科学基金委于 2017 年 5 月 5 日前公布申请项目初审结果,并受理复审申请 辑文编译4007 QQ1610158894

项目负责人 月 15 日

2017 年 1 月 15 日前按要求在线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无需提交纸质材料 月 1 日

2017 年 3 月 1 日 16 时前完成项目结题 / 成果报告电子版上传及纸质版寄送(一份纸质文件)依托单位联络人 月 15 日

2017 年 1 月 15 日前完成审核本单位进展报告电子版月 1 日

2017 年 3 月 1 日 16 时前完成审核本单位结题报告电子版并寄出纸质文件,包括项目资助经费决算汇总表 2017 年 3 月 1 日 16 时前完成单位收支报告的填写并寄出纸质文件 月 20 日

2017 年 3 月 20 日 16 时前完成本单位申请书电子版审核及纸质版寄送月 15 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篇6

在为首都城市建设服务方面

“北京市公路桥梁损伤识别与维护智能决策技术”项目从理论和应用方面研究了公路桥梁损伤识别、健康诊断和维修智能化决策等问题。研究成果已用于普查全市公路桥梁60余座。对包括永立桥、白纸坊立交桥等在内的全国20余座公路桥梁进行了静力、动力或腐蚀测试。完成了大北窑立交桥、武汉长江四桥等10座桥梁结构的模型重构,失效及全寿命分析和安全性能综合评估等。

“城市地下管网检漏及其定位技术的基础研究”,项目针对城市地下自来水管网泄漏,提出了泄露定位的模型和小波去噪与相关分析结合的方法以及模态声发射的方法来实现定位。研究长距离声学检测方法及定位技术。通过研究,建立了导波在管道中传播的数值模拟软件包和压力管道泄漏实验室模拟系统,为预期解决压力管道100~200米内的泄漏判断定位奠定了基础。

“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及组合梁截面抗剪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已被应用于苇沟桥、紫竹院桥、马甸桥等桥梁和长安街3个大型通道的加固。项目成果还被修订的《钢结构设计规范》国家标准所采纳。

“大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运营状态评价、模拟及对策的研究”, 项目研究出北京交通网络系统评价及优化的实用方法,成果已在北京城市路网运行状态评价及改扩建优化、交通诱导及抗灾规划中得到应用。

在为首都经济建设服务方面

“北京地区物料流分析及其数据库的建立”,项目建立了基础数据库框架平台,对北京地区化工材料、钢铁材料等物质流动数据和主要材料产业的环境负荷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为企业和政府的决策和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阴离子型层状及层柱纳米粉体的结构与农膜高性能化研究”, 项目实现了具有红外吸收及紫外阻隔功能的阴离子型层状及层柱纳米粉体的合成,并应用于农膜,使之具有透光、保温、防露等优异的性能。

“层状及颗粒增强脆性材料的接触损伤和在线测试”,项目在理论上定义了“恢复阻力”这个新材料参数,建立了弹性模量、硬度、恢复阻力之间的解析关系。在应用上,完成了脆性材料力学性能无损测试装置,实现了对服役构件的无损在线性能测试,并开发出具有自主产权的测试仪器。

“高烈度地震环境下北京地铁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与对策研究”,项目研究确定了北京地铁地下结构的抗震防风险水平,提出了合理的地下结构地震荷载确定方法和实用简化分析方法。

在保护首都环境方面

“北京地区环境激素污染状况与防治对策研究”,项目由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承担。项目针对国际国内日益关注的环境激素对人的危害问题,统一技术方法、分析测试标准,分别进行首都区域的环境激素起源污染调查。研究典型蔬菜水果、塑料餐具中环境激素、土壤中二恶英等污染现状,研究地表水环境激素浓度以及进入人体途径等。最终提出对北京人民危害最大的环境激素的“黑名单”和治理建议。

“北京市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的评价及其治理对策研究”,属学科交叉项目。该项目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技术优势引入到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等农口专业研究机构合作,摸清了北京市各区县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建立了北京市土壤和蔬菜重金属含量调查数据库、北京市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管理信息系统等。

“北京市菜田土壤养分动态与蔬菜平衡施肥技术体系研究”, 项目针对京郊菜田盲目施肥,肥料效应下降,蔬菜品质降低,过量施肥造成污染及农民生产成本加大等问题,开展施肥对蔬菜产量、品质、肥料利用率和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提出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综合调控施肥技术方案,编制了无公害蔬菜施肥技术标准规范,形成了无公害蔬菜诊断施肥技术体系。成果应用后,3年累计在京郊推广60多万亩,节约纯氮1300多吨,累计增产蔬菜近2亿公斤,增收1.3亿元。

在为天气预报、人工降雨及防灾、减灾服务方面

“北京地区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的研究”,项目实现了对风向、风速、温度、最高/最低温度等基本气象要素的定时定点定量预报。研究成果成为北京市气象局空气质量预报的重要工具之一,并荣获200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高山、地面增雨(雪)作业装备及相关技术研究”, 项目针对北京水资源缺乏状况,研究地面增水作业的新方法、新技术及设备以及人工增水作业系统布点等问题,每年为北京平均增加降水5亿吨。

“官厅水库地震活动及其震害研究”, 项目针对水库大坝的设防标准,计算出大震级地震的警戒线;提出了50年内、3年内的地震活动趋势,为北京市政府防震减灾对策提供了基础数据。

在为首都农业服务方面

“小麦杂种优势群构建及其遗传基础研究”,项目构建了2个北方冬麦区小麦品种间杂种优势群,建立了培育优质高产小麦杂交种技术平台。

“北京地区专用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其技术体系研究”, 项目在国内首次建立“个体-蛋白质-DNA”三个水平的优质面包小麦和面条小麦的综合标记辅助育种体系,新培育并初步繁殖50个优质面包品系。新培育的“糯麦”、“京冬11”已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京农98-270”进入国家优质小麦示范区。

“红小豆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及遗传基础的研究”, 项目在小豆的起源研究、育成品种的产量潜力方面取得了成果。育成了大粒“京农6号”和特大粒“京农7号”小豆新品种。其蛋白质含量均达到25%以上,已在北京地区繁殖推广。其中房山区建立了1000亩良种繁育基地。

“农业信息标准化及农业专家软件规范化研究”, 项目建立了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并在北京、河北、山东、新疆等18个省市以及示范区推广应用,成功开发出10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涉及大田作物、果树、蔬菜、园林、畜牧、兽医、水海产等领域。

“转基因白菜外源基因遗传漂移研究”, 项目是国际上首例转基因白菜的环境安全性评价研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成果为国家在制定芸薹属一大类群作物,特别是转基因油菜的安全管理法规时提供参照。获得的研究数据,在解决相关作物转基因贸易争端时可以作为科学依据。这项研究对芸薹属转基因技术产业化、维护国家利益具有直接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在为首都人民健康服务方面

“DIS249位点旁侧高血压(EH)相关基因的精确定位”, 项目在高血压病高发地区北京房山区开展研究,从基因结构与功能表达调控上揭示出高血压症的发病机理,为高危人群风险预测和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智能型健康状况动态检测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和“亚健康状况的评测方法研究”,项目针对我国医疗改革和发展社区医疗的需求,提出了一种简单的适合在大范围人群(社区)中使用的生理系统健康状况定量测评方法,研究出健康信息分析软件包,提出一套社区医疗机构人群监测、预警和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

为首都举办“奥运会”服务方面

“北京地区电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项目对北京地区的电磁环境进行全面测试,得出北京地区电磁辐射的整体和分项分布特征。同时针对2008年奥运会的奥运村、典型比赛场馆及周边地区电磁环境进行了调查,提出了保证奥运期间电力输送和信息传输的建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篇7

本次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我国信息学科发展战略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明确信息学科发展方向、促进学科协调发展。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来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制定信息学科“十二五”发展规划、完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实施办法,促进和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学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收到信息学科方面的科研人员有效答卷共计1245份,其中网上邮件答卷1170份,2009年评审专家组书面答卷75份,同时,为了更加准确和有效地掌握杰出青年基金实施情况,及时有效地了解广大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按照被调查科研人员是否参与过和评审过杰出青年基金,对收到的答卷进行分类,其中参与过杰出青年基金申请的答卷88份,没有参与过杰出青年基金申请的答卷1157份,参与过杰出青年基金评审的答卷63份,没有参与过杰出青年基金评审的答卷1182份。答卷内容涉及科学基金人才战略中的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人才培养、实施效果和科研建设战略等方面。最后,我们在充分分析统计数据、总结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结合信息学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实施十五年来的发展现状、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1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设立

1994年3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依据“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鼓励合作、促进创新”的科学基金制度,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目标是遵循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的规律,定位于支持学有成就、技术上有重大创新和突破,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冲击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设立,体现了国家资助基础研究方式的一个重要转变,即从以资助项目为主的单一模式到资助项目、资助带头人、资助团队的多元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潜心从事较稳定的研究工作,增加科研人员探索基础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勇气,发挥了预期的作用。

2 资助强度和规模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目前科技自主创新总体上仍处于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的状态,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关键在于建立一支强大的信息科学基础研究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信息领域的杰出青年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从1994年3月18日设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开始,就不断的增加资金扶持的强度和力度,200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人数已达到180人,其中数理科学部26人,化学科学部25人,生命科学部50人,地球科学部18人,工程与材料科学部33人,信息科学部22人,管理科学部6人;资助金额根据各学科的实施情况,单项平均资助强度分别为:数理科学部数学学科140万元,数理科学部其他领域、化学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地球科学部、工程材料学部和信息科学部均为200万元。以信息科学部为例,从图1可以看出,资助强度从1994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设立之初的4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200万,资助强度增加到原来的5倍,经费增长明显,资助强度的迅猛增加,反映出国家对基础研究工作和培养中青年科学研究领军人才的重视。

为了更准确的反映广大科研人员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统计了大家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规模(图2)和资助强度(图3)的看法,结果表明,在参加过杰出青年评审的人中认为资助人数适中的比例最高,占到71.43%,认为资助强度适中的占到66.67%;在没有参加该类基金项目申请和评审的被调查者中,认为资助规模适中的分别为54.36%和54.15%,认为资助强度适中的也分别为54.71%和54.74%,总体上来看,认为资助规模适中的占到55.02%,资助强度适中的占到55.34%,这说明,目前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实施的方式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认可和肯定。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上的经费不断增长,并且从资助规模和强度上做到了均衡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加,虽然广大科研工作者认为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无论是资助规模还是资助强度都是比较适宜的,但是信息科学作为二十一世纪关乎国家发展和民生的重要方面,发展速度迅猛,重要性日益增强,从图2和图3也可以看到,在参加杰出青年评审的专家中有22.22%认为目前信息学科杰出青年项目的资助规模偏少,有20.65%的人认为资助强度偏低;在没有参与过申请和评审的被调查者仍有23.25%和23.43%认为资助规模偏少,22.13%和22.93%认为资助强度偏低。2009年度信息学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2人,仅占总资助人数的12.2%,相对该学科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显较少,尤其是信息学科越来越多的和生物、物理、数学等学科交叉发展,资助强度200万仍略显不足。因此,我们还应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增加信息学部杰出青年的资助规模和强度,以吸引并稳定支持从事信息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的杰出人才,推动信息科学的不断发展。

3 实施效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实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活跃在世界科学前沿和关键领域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吸引了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稳定了一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信息科学部四处最近几年14位获得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的科研人员在结题时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例(表1),6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发表SCI收录论文817篇,出版专著17本,成果转化11项,获得授权专利166项,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65次,其中3人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培养博士后45名和博士183名。这些数据虽然不能说明全部,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实施效果,当然,由于他们各自的研究团队规模不同,专业方向的差异,各项目之间的研究成果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创新的中坚力量,在促进他们自身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成为凝聚和带动研究团队的核心,在这14人中有三人形成了新的研究团队,获得随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的更大支持。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科研人员通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持,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扩大我国科研人员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等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

为了更好的反映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实施效果,我们对该类项目获得者在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和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调查(图4),有26.99%参加过评审的专家和37.50%参与过申请的人认为有重大作用,认为有重要作用的更是分别有52.38%和55.68%,其中,参加过杰出青年申请者认为有重要作用和重大作用之和高达93.18%。在所有被调查的人中,有48.03%和14.06%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在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和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重大作用;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绝大多数国家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已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取得国内外同行承认的突出的创新性成绩或创造性科技成果,获得突破性成果,得到同行广泛认可和好评。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还有30.92%和6.99%的被调查者认为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有作用或作用一般,这些主要是没有参加过申请或没有评审过杰出基金项目的人,这说明目前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率比较低,受益面窄,广大科研人员有提高资助率的强烈需求。

总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作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类别中资助强度较大,申报门槛最高的人才类项目。通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其他科学项目的支持,我国大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就,成长为各自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达到了杰出青年基金设立初期的目的,起到扶持年青的研究团队带头人,促进我国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培养造就优秀人才的作用[3]。

4 存在问题

从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实施的效果和取得的成绩来看,总体上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但是关于申请和评审过程中反映出的不足也值得注意,尤其是其中对申请材料是否有包装和水分的认识,以及评审机制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分歧。

4.1 以往学术成就和申请材料是否有包装和水分

图5是在国家杰出青年项目申请过程中,对以往学术成就和申请材料是否有包装和水分的统计结果,根据我们对不同专家的分类,可以看出,在没有评审过和没有参与过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申请的人中,认为此现象比较严重和很严重的达到55%左右,所有被调查者的总体统计结果表明,有42.73%的人认为申请书存在包装现象和水分,仅有3.13%的人认为此现象几乎没有,而在实际评审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专家和参加过申请人中,认为申请书仅有一些存在包装和水分占80.95%和65.91%,认为此现象比较严重的占12.70%和19.32%,这表明,参加过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申请或评审的专家的看法更能真实地反映“以往学术成就和申请材料是否有包装和水分”的实际情况,目前,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申请和评审过程是“公开、公平和公正”,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但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应不断的对一些细节和不足之处加以完善,甄别申请材料中存在的“包装”和“整合”现象,坚决杜绝申请材料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加强对申请者学术水准和综合素质的考量等,使得评审过程更加透明,并能得到大家的监督,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同时加大项目的监督和检查,加强基金评审工作原则和管理模式的宣传,维护“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长期良好效应和口碑。

4.2 同行评议机制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立了严密和规范的评审程序,具体过程是:个人申请—专家函评—评审组会议讨论—个人答辩—公示—大会讨论。在评审过程中,专家的函评即同行评议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评审机制的关键和核心,评议作用至关重要,评议结果直接关系到是否能获得基金项目的支持。

目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由5位专家进行同行评议,评议专家的知识背景、对评议标准的理解及其价值观就成为决定其评议结果的主要因素。在实际的项目评审过程中,由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品牌效应,最近几年申请量迅速增加,但是资助率低,造成竞争非常激烈,假如只有一位评审专家由于学术观点、个人看法和“利益冲突”等原因而不支持该项目,这将对最终的评审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被评审的申请人获得最终基金支持的难度大大增加。

因此,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评审时,不但要尽量做到小同行评审,而且应该增加同行评议专家的人数,扩大到7—8人,对于返回的该项目的所有同行评议结果,项目主任应采取“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方式进行综合,尽量的避免评议专家个人主观因素或学术观点的影响。同时,做到评价指标多元化,包括:个人科研能力、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拟开展工作的创新性、领导科研团队的能力,着重强调评价实质性的科学或技术上的贡献,让真正的同行评议专家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判断申请人学术成果是否有“影响”,评价创新性工作实质性的科学或技术上的贡献,学者学术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并着重评价申请者的科学素养、学风和学术道德。

4.3 不同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评审机制是按照学科来制定的,在评审中专家的评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专家的评审标准直接影响到项目能否获得资助,不同学科间如何横向比较?同一学科间不同方向之间如何来比?交叉学科项目怎么评价?这将直接的影响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一方面如果单纯看重论文的权重,由于学科间的差异和学科SCI源期刊“影响因子”的不同,将使得某些学科处于不利的地位,尤其是应用科学和工程学科处于弱化地位。另一方面有一些同行评议专家存在用“学术量化指标”进行评审,造成评价体系过于指标化,如强调侧重SCI收录论文指标,论文发表的“影响因子”和被他人引用次数,以及看重获奖情况[4]等,这导致科研人员为了争取国家竞争性经费的支持,只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提高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和数量上,而不注重问题的解决,没有以真正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应用基础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目的。

因此,要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就应综合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在评审过程中,评估指标既要有量化的成分,又要避免简单量化。对于应用基础类的申请书评审,可以增加来自应用领域方面的专家评价,关注研究成果对基础研究或行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科技进步,增加一些对国家重大需求贡献度的权重;对于具有显著工科背景的学科,在注重基础理论创新外,应该考虑进一步加强应用基础创新的支持力度,这将有助于推动核心技术的提升与转化,为国家发展提供关键支撑,引导和支持优秀的、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

5 建议和意见

为了促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明确信息学科发展方向,完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管理机制,综合调查专家意见,结合信息学科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1)提高评审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不断的完善评审方式,规范评审程序;切实加强评审专家队伍建设,逐步推广国际同行专家参与评审。

2)增加杰出青年基金的中期考核汇报机制,在评审后将其取得的最具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结题评估结果公示。

3)建立成果管理信息发布系统和成果展示与利用平台,促进基础研究学术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加大对申请人所做出科学研究工作的评判权重,加强对交叉学科领域的支持和正确的评审。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项目实施十五年来,已经成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为科技领军人物的有效模式和重要途径,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加大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基础研究和共性发展的交叉学科方向,并对信息学科给予必要的倾斜扶持,统筹安排资助计划,认真组织评审工作!着力提高评审质量和资助效益,继续保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有的严肃性、规范性,完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管理措施,扩大基金在广大科研工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打造成为具有良好美誉度的基金品牌。

致谢:感谢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广大信息领域的专家给予的积极配合,特别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和信息学科“十二五”发展战略调查秘书组的各位老师提供材料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EB/OL]http://www.nsfc.gov.cn/nsfc/desktop/jjyw.aspx@infoid=6105&moduleid=399.htm.

[2]王家平,姚刚.浅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对我所基础科研的显著促进作用[J].中国科学基金,2007,6:371-373

[3]刘振华,张家甦,孙万付.浅议科技计划的立项与管理[J].科研管理2007,3:35-3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篇8

为了更好地了解广州中医药大学在科研领域的发展趋势,笔者对该校及其直属附院接受NNFSC资助项目在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论文数量、学科分类等方面分析、挖掘,以便探索该校学术、科研的发展变化情况。

1 数据收集

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网络版)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为检索平台,时间:≤2008年,检索广州中医药大学及其直属附院在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NNFSC资助的课题论文数据。

检索策略: (1) CBM网络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AND(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OR"广州中医学院"OR"广东省中医院"OR"粤海医院"OR"祈福医院"); (2)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基金="国家自然科学")*(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粤海医院"+"祈福医院")。对两个数据库所得结果进行整合,并剔除重复文献,最后共获得相关数据597项,也就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及其直属附院2008年及以前在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NNFSC资助课题论文597篇。

2 分析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论文发表的数量、学科分类等方面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3 研究结果

3.1 历年相关论文发表情况分析

从表1可知,1995年以前我校尚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相关论文发表,自1995年以来,相关论文的数量总体来说呈逐年增加趋势。在与国家早期所建的四所高等中医院校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发现,我校的科研起步较晚,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早在1991年就有NNSFC相关的论文在国内期刊公开发表,上海中医药大学则始于1993年,我校与成都中医药大学于1995年才有相关文献发表。但从表中数据也可发现,虽然我校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尤其是近几年,相关论文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据有关研究显示,我校NNFSC发文量目前已跃居国内中医药高校第2[3]。这些进步与我校对科研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包括在办校方针上提出要建设"教育科研型"大学、每年开展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申报工作面对面指导会议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提高了本校的科研能力。在2005年,我校成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

进一步分析发现,我校及其直属附院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的论文共509篇,平均每年36.36篇。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校本部共发文341篇,第一附院89篇,第二附院(广东省中医院)77篇,第三附院2篇,其余二所直属附院尚无;以非第一作者单位参与发表的论文共88篇,从表中也可看出,我校与外单位合作时间较晚,始于2003年,但基本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就合作文献的内容来看,包括利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信息学、物理学、化学及数学等对中医药学进行多学科合作研究;就合作单位来看,除了与医药系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合作外,尚与一些综合性的大学、研究机构进行了较多的合作,如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可以说,多学科合作研究中医药学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合作研究,开阔了中医药研究的视野,对中医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表2可知,本校及其直属附院NNFSC资助课题发表于核心期刊的文献量随着每年发文量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截止2008年,于核心期刊共发文308篇,年均发文22篇,其中2005年以来相关文献量有较大突破,均超过50篇/年,年均发文量56.5篇。历年来核心期刊文献量比重平均为51.59%。总体来说,核心期刊发文量还是比较高的,位于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第2[3]。

注:核心期刊目录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所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8年版)》为准。

3.2 论文学科分析

从表3可见,广州中医药大学及其直属附院NNFSC资助课题发文的学科分布并不均匀,应用SPSS软件对表3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学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4, P<0.01)。其中中药学相关文献较多,占有较大优势(与文献量较多的中医临床医学相关数据进行比较,t=2.14, P<0.05),其研究范围也较为全面,包括中药药理、中药化学、中药制剂、中药栽培育种、中药毒理研究、方剂学等。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不相上下,两者发文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421, P>0.05),从论文内容来看,临床研究以应用为主,研究不深入;而基础研究较为深入,但无重大实质性突破。

4 讨论

本次统计显示,广州中医药大学及其直属附院NNFSC资助课题公开发文量呈逐年增多趋势。从发文单位来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献占主体,占所有相关文献量的85.26%;参与发文88篇,尤其是近3年年均超过20篇,说明

注:论文的学科分类以中国图书分类法 (第四版) 为依据, 主题不在表中的文献归于"其它"栏。

本校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 也积极与其他单位合作, 共同进步。从文献质量来看,核心期刊文献量呈现较稳定的增长趋势,可见,广州中医药大学NNFSC资助课题文献不单有数量上的增加,同时,其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地受到同行的关注与重视。在研究学科上,主要集中在中药学方面,中医临床医学与中医基础医学的研究开展得也不少,但在针灸学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提高。

总的来说,广州中医药大学及其直属附院的科研能力在逐年增强。相信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其科研实力将会有更大的提高,其布局也将更加合理,整体科研水平更为全面、均衡。

摘要:本文以CBM网络版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全文版) 为基础,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从论文数量、学科分类等方面收集分析了历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及其直属附院在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NNFSC资助课题的相关论文, 对本校及其直属附院的科研优势、学术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CBM网络版,NNSFC

参考文献

[1]陈晓芳, 田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中几个问题的再思考.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5 (1) :39-41.

[2]黄菊芳, 胡明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中几个问题的再思考策略.中国科学基金, 2005, 19 (6) :361-36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篇9

苏州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 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2011计划”牵头高校、江苏省重点综合性大学, 目前已有110余年的历史。近年来, 苏州大学十分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以下简称科学基金) 工作, 依据科学基金的管理政策, 结合学校科研特点, 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了相关管理措施。近年来由于学校的科学基金项目和经费不断增长, 有力地促进了苏州大学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转型发展。本文从苏州大学科学基金的申请与获资助情况、项目科学部分布、项目类型以及与全国、江苏省项目获资助率比较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苏州大学2010~2014年科学基金申请和获资助情况, 总结了苏州大学科研管理部门在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中的若干思路。

二、苏州大学2010~2014年科学基金申请与获资助情况

(一) 项目申请与获资助概况。

2010年以来, 随着科学基金资助力度和规模的扩大, 苏州大学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立项数不断提高。五年来, 学校共申报科学基金项目4, 869项, 批准1, 319项, 资助经费67870.37万元, 每年项目申请与获资助情况见表1。年申请量由2010年的722项增长到2014年1, 115项, 增长了54.43%;获资助项目由2010年的188项增加到2014年的324项, 增长了72.34%;资助经费从2010年的6, 446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18575.7万元, 增长了188.17%。这表明, 近年来苏州大学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数、资助数与资助经费稳步提高, 学校基础研究的实力不断增强, 承担科学基金项目的能力逐步提高。

(二) 获资助项目科学部分布。

苏州大学获得资助的1, 319个项目, 涵盖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 的全部8个科学部, 分别为数理科学部142项、化学科学部206项、生命科学部141项、地球科学部4项、工程与材料科学部118项、信息科学部164项、管理科学部19项、医学科学部525项, 其中医学科学部占总数的40%, 学科分布符合学校的学科特色。

(三) 获资助项目类型。

从2010~2014年间苏州大学获得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类别来看, 主要是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共占总数的90%, 尤其是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增长迅速, 从2010年51项到2014年153项, 已经超过了当年获批面上项目数, 这说明苏州大学后备人才力量较充足, 年轻人已具有一定的研究实力。2014年苏州大学共申报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4项, 9项获得资助, 更加充分体现了苏州大学青年人才的科研实力和水平。

(四) 与全国、江苏省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率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 苏州大学近五年获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率均比国家和江苏省的资助率高, 资助率的增长趋势与江苏省基本一致, 这说明虽然苏州大学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数量在快速增长, 但是申请书的质量也在稳步提升。

三、对苏州大学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 领导重视, 工作推进有力。

苏州大学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科研工作, 年初与每个二级单位和科学技术与产业部各处签订科技目标责任书, 年底召开科研总结表彰大会, 全体校领导、二级单位领导、研究生导师参加会议, 对所有单位完成情况予以公示, 并对科技目标责任书完成好的单位和科研工作突出的个人予以表彰。分管校领导每年9月份主持召开全校下一年度科学基金申报启动会, 邀请在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对撰写申请书、提高项目资助率等内容作专题报告。每年10~11月份率领科学技术与产业部各处到各二级单位现场推进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 通过跟踪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 及时了解各二级单位的科学基金情况。苏州大学科研管理人员严格对照科学基金的形式审查要求对超项、合作单位盖章、是否本人签名、项目起止时间、年度研究计划等细节问题层层把关, 坚决杜绝各种违规现象的发生。通过多方面的努力, 苏州大学2014年度申报科学基金项目的初筛率仅为0.63%, 远低于全国2.75%的平均水平。

(二) 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注重人才的“内培外引”。

人才是基础研究能力提升的根本所在, 青年人才则是未来创新能力提升的主力军。苏州大学采用“学术大师+创新团队”建制模式, 近年来, 累计投入7亿多元, 共引进169位特聘教授, 其中青年科技人才占半数以上。在重视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 苏州大学也十分注重对已有人才的培养。先后开展了“校内特聘教授”遴选、实施了“东吴学者”计划、“东吴名医”培养计划和“东吴讲席教授”制度, 并对教师职务聘任制进行了改革, 加强对现有师资 (本土师资) 的培养和管理。

(三)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提高科研工作水平。

科研平台是高校提升科技实力及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依靠, 也是学校创新体系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目前学校拥有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 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2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0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 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919亿元, 40万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445台。这些科技平台为学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四) 注重培育, 支持科研人员前期研究。

为了提高科学基金的资助率, 学校设立了校内培育基金来加强项目的前期积累, 以促进科研人员的成长和科研成果的产出。通过苏州大学科学基金预研项目、青年教师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叉学科预研项目、科技创新四大培育工程等校内培育基金的设立, 资助了一批发展潜力较好的科研人员和创新性较强的项目, 使他们继续完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提出更加科学可行的研究目标, 明显提高了苏州大学承担科学基金项目的竞争力。

(五) 重视科学基金项目过程管理和服务。

科学基金的管理不仅仅局限在申请阶段, 获资助项目过程管理也同样重要。苏州大学严格执行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各项规章制度, 按时上报项目进展报告、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学校还很重视科研经费管理, 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基金管理条例, 对科研经费进行规范管理, 经费使用严格按照各项目的计划任务书执行, 科技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也经常沟通, 科技管理部门领导带领科技处人员共同学习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另外, 项目从申请到结题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材料, 科技管理部门都会复印留底, 整理归档, 方便日后老师们申报职称、奖励等工作使用。

四、结语

苏州大学近五年在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与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作为地方综合性高校,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不断促进学校优势学科与发展中学科的交叉融合, 逐步提高学校承担科学基金项目的质量和层次, 做好科学基金管理与科研工作, 推动苏州大学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年度报告[EB/OL].http://www.nsfc.gov.cn

[2] .江秀华, 杨礼富, 马千全, 董志国.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 2012, 26 (6) :358~360

[3] .王从东.安徽理工大学2006~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 2014, 28 (6) :473~47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篇10

1 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

2012年的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与往年相本相似,在药学类项目中,天然药物化学学科、药物学与药理学学科和中医学学科的研究内容仍然与往年一样保持优势资助学科领域,新增的研究内容主要有生物转化,另把中药学从药物学领域中分出,与中医学并列一大学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力度与往年有较大变动,意在培养青年学术骨干,激励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1 天然药物化学(或植物化学)学科

此学科的总体目标是获得高效低毒的创新药物,主要研究内容有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和活性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及结构鉴定[1];天然产物有效化学成分[2]在植物体内随生态环境、采收季节、时间消长以及发育各阶段的动态变化;生药在加工、炮制及贮藏过程中的成分变化;有效成分的构效关系及为质量标准提供对照品。国内外新药研究历史表明,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为新药研发中目标化合物的选择提供结构模式,将先导化合物经结构修饰、系列化合物的合成及系统活性研究,推导结构与活性(毒性)的相关性,为设计新药目标化合物奠定良好的前期基础,更有希望成为治疗重大疾病新药的候选化合物,其活性筛选的成功率比合成化合物更高。广西地处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地理位置,热量充足,雨量充沛,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挖掘广西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使其更有效地为21世纪人类医疗保健发挥重要作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研究必将成为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2012年度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在此学科的资助范围较广,在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的有机化学学科、植物学学科、药物学与药理学学科、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的指南中均有资助,可见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委对此类项目的重视和亟待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

1.2 药物学与药理学学科

此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对新药研究由“仿制药”为主向“创制新药”为主的转变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研究内容主要为国际上药学和生命科学中重要发展方向的关键性科学问题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首先是针对重大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运用生命科学(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的重要理论、思路和方法,寻找、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如酶、受体、细胞因子、离子通道、核酸、糖与糖复合物等)和可能的干预环节(如细胞信号转导、细胞调控、基因表达等);其次是利用与两者相关的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与发掘药物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在2012年度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此学科的资助范围较广,更突出创新性,如创新药物的生物转化、活性代谢产物的寻找与发现。

1.3 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

此学科是由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组成的综合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学科,重点突出我国中医药优势、发展中医药学理论。其中中药学科研究的重点方向为结合中医病证特点,借鉴细胞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等现代科学理论、思路和技术,阐明中药及复方的作用机制和体内代谢过程,阐明方药与病证相关性,利用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和数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解决中药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中的科学问题。完善方剂的配伍、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相关性研究、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质量控制、毒-效相关性及中药炮制、制剂的基础研究,使研究体现中医药理论思维特点,开创具源头性创新性学术思想。2012年度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药学类指南中,将中药学学科从2011年度的药物学学科中分出,除基本的研究特点外,中药学学科还增加了中药药代动力学和代谢产物研究的内容,说明了对中药药代动力基础研究的高度认识和重视,可见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委在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做了较大的努力,同时结合学科国际发展特点,对新领域努力吸收、消化和开拓创新。

1.4 生物转化

随着人们对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研究的广泛与深入,已知结构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的工作重复率很高,从天然产物中直接分离具有新颖结构、新活性化合物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困难,全世界的科学工作者进行各种研究,尝试模拟体内生物环境优化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结构。生物转化[3]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又称生物转化(drug biotransformation),是指药物经过体内吸收分布后,在各种药酶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有机化学反应。药物经过生物转化后,生成的代谢物(metabolites)有Ⅰ相代谢产物及Ⅱ相代谢产物,其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均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药理和毒理活性的改变。国内外经历了过去30多年生物转化技术在有机化学成分领域的研究尝试和广泛开展,该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开展生物转化研究对于明确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发现结构改良的活性化学成分、制定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剂型设计及新药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于药物代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代谢产物的生成和确定代谢途径这两方面,方法有体外代谢转化法(包括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基因重组P450酶系、精细肝切片技术、肝细胞分离及培养和离体肝灌流法)、微生物发酵法和体内代谢转化法。其中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能对各种药物进行非特异性的代谢转化,在模拟生理温度及生理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体外代谢研究便于控制、代谢率高、易于对代谢物进行分离提取,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候选化合物的代谢特征(如酶诱导、抑制、酶种类、活性代谢产物生成等)确定药物的开发应用价值,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一种首选的被广泛采用的体外药物生物转化法。

2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指南中,医学科学领域在保持2011年度的特色中草药、民族药成分筛选、作用机制及开发应用基础研究主,新增加了生物转化的研究指南,此外还在化学与化学工程科学领域中新增设新颖结构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结构修饰及其功能研究的部分内容。

可见2012年度的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药学类重点项目仍然重点资助天然产物活性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除对医学院校或医药学研究机构资助此类项目外,还对化学及化工类专业院校或研究机构资助此类项目,说明此类项目资助面较广泛。

综上,在2012年度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药学类指南中,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的药物学与药理学学科和重点项目中均新增加了生物转化研究的资助范围,这对于完善某些活性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中药起作用物质基础的深层次解释、推进地方新药研究进程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等均起着重要的意义。作者相信,随着生物转化国内外研究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深入和广泛,其研究内容将不断完善和充实,更进一步发挥生物转化在药物研究中的价值。

3 讨论

各地方自然科学基金是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的主要渠道之一,体现各地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和科学性。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12年度药学类项目指南,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步伐基本一致,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4],将进一步促进广西药学类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良性发展,为广西科技和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升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在药学中的影响力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摘要:本文对2012年度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药学类项目指南作简要评述,从项目分类和发展方向、创新点、资助范围等方面作深入分析,并提出作者观点,以期为广大药学科技工作者提供帮助,使广西自然科学基金为药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关键词:自然科学基金,药学,生物转化

参考文献

[1]刘蕾,刘艳霞,刘俊康.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139-141.

[2]周荣汉,黄文哲,段金廒,等.试论《天然药物资源化学》的建立与发展[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1):6-10.

[3]吴峰.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生物转化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9):785-787.

上一篇:U型槽下一篇: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